CN104584369A -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84369A
CN104584369A CN201380045503.4A CN201380045503A CN104584369A CN 104584369 A CN104584369 A CN 104584369A CN 201380045503 A CN201380045503 A CN 201380045503A CN 104584369 A CN104584369 A CN 104584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field
electronic equipment
generating unit
field generating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55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84369B (zh
Inventor
伊藤亮辅
藤田广大
林淳司
浅野真成
三沢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84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84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84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84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25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充电系统(100)具备电子设备(1)和充电装置(2)。充电装置(2)具备控制从产生可变磁场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所产生的磁场的控制部(22),控制部(22)根据接收从供电电路(21)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1)的电池(11)中的电力的残存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变化。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利用它们的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背景技术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平板终端以及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搭载电池的电子设备将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情况较多。二次电池的充电基于使用专用的托架(cradle)的插销的情况较多,但也提出了通过利用电磁感应等的无线充电装置来进行充电。
近年来,认为特别是向智能手机搭载无线充电功能正在加速,无线充电装置和与其对应的电子设备的普及也在爆炸性地推进。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系统,该系统从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电池充电的进展状况等信息发送到无线充电装置,并在无线充电装置的显示部显示该进展状况。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系统,即,在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系统中,在充电开始时,以通过电磁铁来将受电插头和供电插头结合后的状态开始充电,当从充电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而充电结束时,解除受电插头与供电插头的结合状态。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与无线充电对应的数码相机。在该数码相机中,为了防止IC等电子电路部件损坏或者进行错误动作,设为如下结构,即,从背面观察,在右半侧配置由在充电时产生的磁场引起的不良影响较少的部件,在左半侧配置容易受到由磁场引起的不良影响的IC。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6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899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79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将充电的进展状况显示于显示部是便利的,但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在充电装置侧设置显示部,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成本变高。
另外,也能够在电子设备侧的显示部显示充电的进展状况,但电子设备的显示部是大画面的情况较多,所以较多地消耗用于显示的电力,充电效率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耗费成本而掌握无线充电中的电子设备的充电状况的充电装置及无线充电对应的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该充电装置具备: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磁场控制部,控制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及判定部,判定能够接收上述电力发送部所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电力接收部和电池,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的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电池利用由上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该电子设备具备: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及磁场控制部,控制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本发明的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充电装置,该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磁场控制步骤,上述充电装置对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及判定步骤,判定能够接收从上述电力发送部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在上述磁场控制步骤中,根据被判定为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上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本发明的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电力接收部、电池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电子设备,该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的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该电池利用由上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该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上述电子设备对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的磁场控制步骤,在上述磁场控制步骤中,上述电子设备根据上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不耗费成本而掌握无线充电中的电子设备的充电状况的充电装置及应对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充电系统100所用的电子设备1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充电系统100所用的充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充电系统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a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a和充电装置2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a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和充电装置2a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b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b和充电装置2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b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c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c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充电系统100具备搭载电池(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1(在图1的例子中设为数码相机)和对电子设备1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2。
电子设备1在壳体底面内置有作为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的磁性体18。磁化物体包括具有与来自其他物体的磁场无关而自发地磁化的性质(自发磁化性)的磁铁(永磁铁、电磁铁)和具有非自发地磁化的性质(非自发磁化性)的磁性体(强磁性体、顺磁性体、反磁性体),在此称为磁性体。
此外,“具有非自发磁化性的”物质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物质,即,当除去磁场时,与此相应地,在该物质的任何部分磁化都消失。
充电装置2在壳体设有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平面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内置于该平面部。在充电系统100中,通过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能够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磁力。
图2是示出用于图1所示的充电系统100的电子设备1的内部结构的图。
电子设备1具备:电池11;对电池11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14;对整体进行集中控制的控制部15;用于对控制部15进行各种指示的操作部17;存储器12;由液晶、有机EL等构成并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3;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及强磁性体和反磁性体等磁性体18。电子设备1也可以不具有显示部13。
充电电路14包括受电线圈,接收从后述的充电装置2的供电电路21以无线方式供给的电力,通过该电力来对电池11进行充电。
充电电路14包括检测电池11的剩余容量(电池余量)的电池余量检测电路,由电池余量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电池余量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部15。
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不经由互联网等网络而与其他设备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
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例如由依据于非接触IC、蓝牙(注册商标)等的标准的通信模块等构成。
存储器12包括储存控制部15所执行的程序的ROM、作为工作存储器的RAM等。
当通过充电电路14开始对电池11充电时,控制部15定期地获取由电池余量检测电路检测出的剩余容量的信息,将获取到的信息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发送到充电装置2。
图3是示出用于图1所示的充电系统100的充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的图。
充电装置2具备:包括供电线圈的供电电路21;对整体进行集中控制的控制部22;包括RAM、ROM等的存储器23;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及可变磁场发生部25。充电装置2具有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平面部,在该平面部内内置供电电路21。
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不经由网络而与包括电子设备1在内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例如由依据于非接触IC、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标准的通信模块等构成。
可变磁场发生部25例如是电磁铁,由控制部22控制线圈中流通的电流的大小,从而产生可变的强度的磁场。
构成可变磁场发生部25的电磁铁的成为N极和S极的部分的一方配置于充电装置2的平面部中的放置电子设备1的一面侧,电磁铁的成为N极和S极的部分的另一方配置于充电装置2的平面部中的与放置电子设备1的面相反的一面侧。
控制部22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而与放置于充电装置2的平面部的电子设备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进行通信,从电子设备1获取电池11的电池余量的信息。控制部22根据该电池余量的信息,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充电系统100的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充电系统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当在充电装置2的平面部放置能够利用无线方式接收电力的电子设备时,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开始向该电子设备发送电力(开始电子设备的充电)。
充电开始后,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判定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1是否具有磁化物体(步骤S00)。
该判定采用下面的方法即可:按照非接触充电的通信标准,通过无线通信从电子设备侧获取有无磁化物体的信息来进行判定;使电子设备的所有者能够对充电装置输入有无磁化物体的信息,控制部22获取该信息;及在充电装置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根据该非接触式传感器中流通的涡电流值来判定有无磁化物体。
在步骤S00的判定为“是”时,控制部22将请求发送电池余量信息的信号经由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而发送到电子设备1(步骤S01)。
在步骤S00的判定为“否”时,控制部22仅进行通常的充电处理。即,控制部22不进行从磁场发生部25产生磁场的控制。
接收到在步骤S01中发送的请求信号的电子设备1通过充电电路14来检测电池11的剩余容量(步骤S 1)。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15获取该剩余容量的信息,将该信息经由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而发送到充电装置2(步骤S2)。
在充电装置2中,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接收电池11的剩余容量的信息,控制部22获取该信息(步骤S3)。并且,控制部22根据基于获取到的信息的电池余量,来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确定为除零外的多级的值,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所确定的强度的磁场(步骤S4)。
在采用强磁性体或者顺磁性体作为磁性体18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能够在与电子设备1的磁性体18之间产生可变的引力。
具体来说,电池余量越大,则控制部22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控制得越大。由此,能够使在与电子设备1的磁性体18之间产生的引力随着电池余量越大而越大。
在充电系统100中,当步骤S00的判定为“是”时,定期地反复进行步骤S1~步骤S4的处理。
通过以上的动作,当开始电子设备1的充电时,根据电池11的余量,在电子设备1与充电装置2之间产生的引力的大小变化。因此,在充电中拿起了电子设备1的用户能够通过在电子设备1与充电装置2之间产生的引力的强度,以感知的方式知道电子设备1的电池余量。
此外,也可以是,电池余量越大,则控制部22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控制得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池11的充电起初,由于引力较强,所以在从充电装置2拿起电子设备1时感觉电子设备1较重,随着进行充电,引力减弱,能够赋予电子设备1变轻的感觉。
另外,控制部22也可以根据电池11中的电力的可蓄电容量(电池空余容量),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例如,在电子设备1的充电电路14设置检测电池11的空余容量的电路,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获取该空余容量的信息,根据所获取的空余容量的信息来控制磁场的强度。由此,能够得到与根据电池余量来控制磁场的强度时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的磁力也可以设为斥力,而不设为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铋等反磁性体作为磁性体18,控制部22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从而能够在与电子设备1的磁性体18之间产生可变的斥力。
另外,也可以设为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能够相对于相同的电池余量设定多级的值。
例如,也可以在电子设备1或者充电装置2中,使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能够分为强、普通、弱这三级来设定,根据所设定的级别,控制部22确定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另外,也可以无论电池余量如何都能够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设定成任意的值。
例如,在充电装置2设置与互联网等网络连接的通信部,能够从智能手机等能够与网络连接的通信终端,将指示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的磁力的大小的信号发送到充电装置2。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当接收该信号时,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定成所指定的强度。
例如,在将电子设备1忘在充电装置2上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远程操作来使在电子设备1与充电装置2之间产生的引力最大,则能够将电子设备1固定于充电装置2,能够防止电子设备1被盗。
接下来,说明图1所示的充电系统100的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图5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a的内部结构的框图。电子设备1a除了代替磁性体18设有磁铁19作为磁化物体这一点之外,是与电子设备1相同的结构。
磁铁19由永磁铁或者电磁铁构成。以下,说明使用电磁铁作为磁铁19的情况。
磁铁19的成为N极和S极的部分的一方朝向电子设备1的底面侧而配置,成为N极和S极的部分的另一方朝向电子设备1的上表面侧而配置。
图6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a和充电装置2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6中,对与图4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电子设备1a的控制部15当从充电电路14获取电池余量的信息时,在步骤S2中将该信息发送到充电装置2,进一步,在步骤S11中,根据该信息,控制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步骤S11)。
另一方面,从电子设备1a获取到电池余量的信息的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根据获取到的信息,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步骤S10)。
在步骤S10与步骤S11中从磁铁19和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为使两者相向的部分成为同极性或者反极性的磁场。
即,根据第一变形例,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能够选择性地产生引力和斥力中的任一个。并且,通过将该引力或者斥力例如以电池余量越多则越大或者越小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以感知的方式知道电池11的余量。
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斥力的情况下,例如在电池余量较少时,使所产生的磁场变弱而使斥力减小,随着电池余量增加,使磁场变强而使斥力增大。
通过这样,随着进行充电,容易拿起电子设备1a,所以能够提高在使用充电完成后的电子设备1a时的便利性。
同样地,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引力的情况下,例如在电池余量少时,使磁场变强而使引力增大,随着电池余量增加,使磁场变弱而使引力减小。
通过这样,随着进行充电,容易拿起电子设备1a,所以能够提高在使用充电完成后的电子设备1a时的便利性。
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充电装置2根据电池余量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电子设备1a将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设为预先设定的固定强度的磁场(即,将磁铁19设为永磁铁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也同样地,能够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引力或者斥力。
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即,直到电池11的充电完成为止,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引力,当电池11的充电完成时,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较大的斥力。
通过这样,能够在充电中设成使电子设备1a与充电装置2接触的状态,在充电完成后设成使电子设备1a从充电装置2浮起的状态。由此,能够将充电完成以容易得知的方式通知给用户。
在该变形例中,能够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铁19之间产生斥力和引力中的任一个,但也可以能够对将在充电中产生的磁力设为斥力和引力中的哪一个进行手动设定。
例如,采用如下结构即可:能够操作电子设备1a的操作部来设定产生斥力和引力中的哪一个,并将该设定信息从电子设备1a发送到充电装置2。
或者,也可以在电子设备1a和充电装置2中的至少一方设置与互联网等网络连接的通信部,使得能够从智能手机等能够与网络连接的通信终端,对电子设备1a和充电装置2中的至少一方发送指示设定的信号。
另外,在满足了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也可以进行将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铁19之间产生的磁力在斥力与引力之间交替地切换的控制。
例如,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设为固定(也包括将磁铁19设为永磁铁的情况),交替地改变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使斥力与引力交替地产生。
另外,通过反复将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分别在相同时刻改变成反方向的控制,也能够使斥力与引力交替地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从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将指示磁场的方向的切换的信号发送到电子设备1a,电子设备1a的控制部15根据该信号来控制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即可。
作为上述的预先设定的条件,例如是电池11的充电完成了的情况、控制部22接收到来自外部的指示信号的情况等。
在电池11的充电完成了的情况下,控制部22使得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铁19之间交替地产生斥力与引力,从而电子设备1a在充电装置2上进行蹦跳的动作,通过此时的情况、动作声音,能够告知充电完成这一情况。
另外,在充电装置2设置与互联网等网络连接的通信部,使得能够从智能手机等能够与网络连接的通信终端,将指示使引力与斥力交替地产生的信号发送到充电装置2。
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当接收该信号时,使得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铁19之间交替地产生斥力与引力。通过这样,在将电子设备1a忘在某处的充电装置2上的情况下,通过使电子设备1a在充电装置2上蹦跳的动作、其动作声音,能够辅助电子设备1a的搜索。
(第二变形例)
图7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a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充电装置2a除了追加了接近度检测部26这一点之外,是与充电装置2相同的结构。
接近度检测部26检测表示电子设备1相对于充电装置2a邻近何种程度的接近度。
接近度检测部26例如通过在充电装置2a的放置电子设备1的平面部设置的物理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等),来检测电子设备1与充电装置2a的接近度。
或者,在电子设备1侧设置物理传感器,电子设备1通过该传感器来检测电子设备1与物体的接近度,并将该检测信号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发送到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
并且,也可以通过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获取该检测信号这一情况,来检测充电装置2a与电子设备1的接近度。即,也可以使控制部22作为接近度检测部26来发挥功能。
图8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和充电装置2a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8中,对与图4相同的处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充电开始时刻,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设成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不产生磁场。
在步骤S3之后,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判定由接近度检测部26检测出的接近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TH以上,如果接近度为阈值TH以上(步骤S13为“是”),则进行步骤S14的处理,如果接近度小于阈值TH(步骤S13为“否”),则进行步骤S4的处理。
此外,接近度的阈值TH例如设为在充电装置2a与电子设备1接触时由传感器检测的值即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在充电装置2a与电子设备1稍微分离时的由传感器检测的值设为阈值TH。
在步骤S14中,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在使得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磁场的情况下,进行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为零(停止磁场的产生)的控制。
这样一来,在电子设备1被放置在充电装置2a的平面部上且接近度为阈值TH以上的状态下,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不产生磁场,在电子设备1被拿起而与充电装置2a接触消失且接近度小于阈值TH的状态下,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
通过这样,与始终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充电装置2a的消耗电力。因此,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此外,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也可以在从接近度小于阈值TH的时刻(例如电子设备1被拿起而与充电装置2a接触消失)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
通过这样,在拿起了电子设备1的瞬间仅感到电子设备1的重量,之后,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力,所以能够以更加容易得知的方式传达电池余量。
另外,充电装置2a的控制部22在图8的步骤S14中,也可以代替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为零,而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不取决于电池余量的固定强度的磁场(产生引力的磁场)。
即,也可以在接近度为阈值TH以上的状态(例如电子设备1被放置在充电装置2a的平面部上的状态)下,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固定强度的磁场,在接近度小于阈值TH的状态(电子设备1被拿起而与充电装置2a接触消失的状态)下,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
通过这样,在电子设备1与充电装置2a接触的期间,通过由固定强度的磁场产生的引力,能够将电子设备1固定于充电装置2a。因此,能够防止充电中的电子设备1的位置偏移,并提高充电效率。
此外,从防止位置偏移这样的观点来看,上述固定强度的磁场优选设为例如能够控制的磁场的最大值,但不限于此,能够设为任意的强度的磁场。
第二变形例的技术内容也能够与第一变形例组合。
即,也可以在图6的步骤S10、S11之前,判定电子设备与充电装置的接近度,如果两者未接触,则进行步骤S10、S11的处理,如果两者接触,则进行使磁场的产生停止的控制。
(第三变形例)
图9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b的内部结构的框图。电子设备1b除了追加了接近物体检测部30这一点之外,是与电子设备1相同的结构。
接近物体检测部30由在物体相对于电子设备1处于预先设定的距离内的情况下检测该物体而输出检测信号的传感器构成。从接近物体检测部30输出的检测信号输入到控制部15。
图10是用于说明具有电子设备1b和充电装置2的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0中,对与图4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步骤S2的处理之后,电子设备1b的控制部15判定从接近物体检测部30是否有检测信号的输入(步骤S21),在有检测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2的处理,在没有检测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再次进行步骤S1的处理。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5将从接近物体检测部30输入的检测信号经由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而发送到充电装置2。
在步骤S3的处理之后,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在由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3为“是”),进行步骤S4的处理,在未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3为“否”),进行步骤S14的处理。
这样一来,仅在物体(例如,人的手等)与电子设备1b接近时,根据电池余量来控制磁场的强度,在电子设备1b的附近没有物体的情况下,停止磁场的产生。
因此,与始终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充电装置2的消耗电力。因此,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另外,即使在未将电子设备1b从充电装置2拿起的状态下,如果人的手与电子设备1b接触,则也通过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来产生磁力。因此,即使在使电子设备1b保持与充电装置2接触的状态下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赋予与电池余量相应的重量的感觉。
此外,在图10的步骤S14中,代替使磁场的产生停止,而产生固定强度的磁场(产生引力的磁场),也能够防止充电时的位置偏移并提高充电效率。
另外,第三变形例的技术内容也能够与第一变形例组合。
(第四变形例)
图11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b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充电装置2b除了追加了设备质量检测部27这一点之外,是与充电装置2相同的结构。
设备质量检测部27由内置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平面部的载荷传感器构成。设备质量检测部27通过载荷传感器来检测放置于平面部的电子设备1的质量,将所检测出的质量的信息输入到控制部22。
充电装置2b的控制部22在使得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时,考虑从设备质量检测部27输入的电子设备1的质量的信息,来确定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当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引力的情况下,即使电池余量相同,由于越是重的电子设备1则重力越大,所以难以拿起电子设备1。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电池余量,充电装置2b的控制部22也使得电子设备1的质量越大则磁场的强度越小,从而能够减轻拿起电子设备1时的负荷,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当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斥力的情况下,即使电池余量相同,越是轻的电子设备1则重力越小,有可能在拿起电子设备1时向上的力急剧地施加而将设备抛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电池余量,充电装置2b的控制部22也使得电子设备1的质量越小则磁场的强度越小,从而能够防止向电子设备1施加急剧的向上的力,能够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此外,设备质量检测部27只要能够获取电子设备1的质量的信息即可,所以也能够采用载荷传感器以外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在电子设备1的存储器12中预先存储电子设备1的质量的信息,充电装置2b的控制部22经由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而获取电子设备1的存储器12中存储的质量的信息。
另外,第四变形例的技术内容也能够与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中的任一个组合。
(第五变形例)
图12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充电装置2的变形例的充电装置2c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充电装置2c除了追加了设备位置检测部28这一点之外,是与充电装置2相同的结构。
充电装置2c具有多个供电电路21,将这些多个供电电路21呈二维状地配置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平面部。
设备位置检测部28通过确定多个供电电路21中的、处于电子设备1的充电电路14中包括的受电线圈的附近的供电电路21,来检测电子设备1被放置于充电装置2c的平面部的哪里。
此外,设备位置检测部28也可以例如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呈二维状地配置于充电装置2c的平面部的多个压敏传感器,来检测放置于平面部的电子设备1在该平面部的位置。
充电装置2c的控制部22在使得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磁场时,考虑从设备位置检测部28输入的电子设备1的位置的信息,来确定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为使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的相向的部分成为相反极性那样的方向的磁场(在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之间产生引力的磁场)。
具体来说,控制部22根据电子设备1的位置来变更根据电池余量确定的磁场的强度。
例如,在电子设备1在充电装置2的平面部中的位置处于该平面部的中央时和处于周边时,使处于周边时的磁场增强。即,即使是相同电池余量,电子设备1的位置在平面部中越从中央向周边偏离,则越使磁场的强度增大。
在将电子设备1放置于平面部的周边的状况下,当电子设备1由于碰撞等而移动时,有可能电子设备1从充电装置2c的平面部超出,无法顺利充电。
因此,如上所述,在电子设备1处于平面部的周边部分时,通过使引力增强,能够防止电子设备1的位置偏移并防止充电效率的降低。
此外,第五变形例的技术内容也能够与第一变形例~第四变形例中的任一个组合。
(第六变形例)
图13是示出充电系统100中的作为电子设备1的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c的内部结构的框图。电子设备1c除了追加了使用者识别部31这一点之外,是与电子设备1相同的结构。
使用者识别部31对与电子设备1c接触的人进行识别,判定所识别到的人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
使用者识别部31例如通过指纹认证、虹膜认证、人脸图像认证等技术,来对与电子设备1c接触的人进行识别。
在电子设备1c的存储器12中,通过用户操作而预先登记人的认证所需的信息(指纹、虹膜、人脸图像等)。
使用者识别部31对通过指纹传感器、虹膜传感器、摄像机等而获取到的人的信息与在存储器12中登记的信息进行核对,来对与电子设备1c接触的人进行识别。
在由使用者识别部31识别到的人与预先登记的人不一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c的控制部15生成不正当使用信号并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6发送到充电装置2。
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在从电子设备1c接收到不正当使用信号的情况下,无论电池余量如何,都将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设为使可变磁场发生部25与磁性体18的相向的部分成为相反极性那样的方向的磁场的最大值,在未从电子设备1c接收到不正当使用信号的情况下,根据电池余量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
由此,在电子设备1c的所有者以外的人想要拿走电子设备1c的情况下,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变得最大,电子设备1c被强烈地吸附于充电装置2。
因此,能够防止电子设备1c被拿走,能够得到防盗效果。另一方面,电子设备1c的所有者通过对电子设备1c预先进行使用登记,能够自由地搬运电子设备1c。
此外,在电子设备1c的存储器12中,除人的识别所需的信息之外,还登记有与被登记的人对应的磁场的强度的设定信息,在由使用者识别部31识别到的人与预先登记的人一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c的控制部15将与所识别的人对应的设定信息发送到充电装置2。并且,充电装置2的控制部22也可以进行使得产生与从电子设备1c接收到的设定信息和电池余量或者空余容量相应的磁场的控制。
上述设定信息是例如以强、普通、弱这3级来指定磁场的强度的信息,即使是相同电池余量,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也根据上述设定信息来被控制成强、普通、弱这3级。
这样一来,通过能够对应每个使用电子设备1c的人而设定磁场的强度,能够使与电池余量相应的电子设备的重量的感觉对于各个人来说是最佳的,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六的变形例的技术内容也能够与第一变形例~第五变形例中的任一个组合。
在到此为止的说明中,在充电装置侧进行在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之间产生的磁力的控制,但也能够在电子设备侧进行该控制。
例如,作为将图2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图3所示的充电装置2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并将图3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图2中的磁性体18的系统结构,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15也可以根据电池11的余量或者空余容量,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作为交换了电子设备1a的磁铁19与充电装置2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的系统结构,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电子设备1a根据电池余量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充电装置2将从磁铁19产生的磁场控制成与电池余量相应的值或者设为预先设定的固定强度的磁场。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同样地在磁铁19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之间产生与电池余量相应的引力或者斥力。
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作为将图7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磁性体18并将图2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可变磁场发生部25的系统结构,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15获取来自设备接触检测部26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即可。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作为将图9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可变磁场发生部25并将图2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磁性体18的系统结构,电子设备1b的控制部15根据接近物体检测部30的输出信号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即可。
另外,在第四变形例中,设为将图11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磁性体18并将图2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可变磁场发生部25的系统结构。并且,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15从充电装置2b获取由设备质量检测部27检测出的电子设备1的质量信息并根据该质量信息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即可。
另外,在第五变形例中,设为将图12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磁性体18并将图2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可变磁场发生部25的系统结构。并且,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15从充电装置2c获取由设备位置检测部28检测出的电子设备1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该信息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即可。
另外,在第六的变形例中,设为将图13中的磁性体18变更为可变磁场发生部25并将图3中的可变磁场发生部25变更为磁性体18的系统结构。并且,电子设备1c的控制部15根据使用者识别部31的识别结果来控制从可变磁场发生部25产生的磁场即可。
另外,到此为止,说明了根据电子设备的电池余量或者电池空余容量来控制在电子设备与充电装置之间起作用的磁力的例子,上述的控制方法能够进行各种应用。
例如,在作为电子设备1而假设了搭载电子货币功能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根据该移动终端中登记的电子货币的金额来控制在电子设备与充电装置之间起作用的磁力,从而能够以感知的方式知道移动终端剩余的电子货币的量。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的事项。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该充电装置具备: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磁场控制部,控制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及判定部,判定能够接收上述电力发送部所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不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检测与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接近度和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在与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上述接近度小于上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检测与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在与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从上述接近度小于上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检测与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在与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在上述接近度小于上述预先设定的值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检测物体对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近的物体接近检测部,在相对于上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没有物体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相对于上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存在物体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获取上述电子设备的质量的信息的设备质量信息获取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质量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检测上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充电装置上的位置的设备接触位置检测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触位置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识别与上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的识别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而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具备识别与上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的识别部,在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不是预先登记的人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上述余量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上述磁化物体是磁铁,上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将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切换为第一磁场或第二磁场的控制,上述第一磁场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铁之间产生斥力,上述第二磁场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铁之间产生引力。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有电力接收部和电池,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的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电池利用由上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该电子设备具备: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及磁场控制部,控制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检测与上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接近度和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在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上述接近度小于上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检测与上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在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从上述接近度小于上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检测与上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在上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检测物体的接近的物体接近检测部,在相对于上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没有物体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相对于上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存在物体的状态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获取上述电子设备的质量的信息的设备质量信息获取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质量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检测上述电子设备在上述充电装置上的接触位置的设备接触位置检测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的接触位置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识别与上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的识别部,上述磁场控制部根据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而使根据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具备识别与上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的识别部,在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不是预先登记的人的情况下,上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上述剩余容量或者上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上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上述磁化物体是磁铁,上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将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切换为第一磁场或第二磁场的控制,上述第一磁场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铁之间产生斥力,上述第二磁场在上述磁场发生部与上述磁铁之间产生引力。
所公开的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充电装置,上述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磁场控制步骤,上述充电装置对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及判定步骤,判定能够接收从上述电力发送部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在上述磁场控制步骤中,根据被判定为包括上述磁化物体的上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所公开的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电力接收部、电池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电子设备,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的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电池利用由上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上述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上述电子设备对上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的磁场控制步骤,在上述磁场控制步骤中,上述电子设备根据上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上述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不耗费成本而掌握无线充电中的电子设备的充电状况的充电装置及应对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
以上,通过特定的实施方式来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所公开的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2年8月3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2-189505),并将其内容并入本文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充电系统
1          电子设备
2          充电装置
11         电池
21         供电电路
22         控制部
25         可变磁场发生部

Claims (25)

1.一种充电装置,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
所述充电装置具备:
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
磁场控制部,控制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及
判定部,判定能够接收所述电力发送部所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
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所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使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不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接近度和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使所述磁场的强度可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在与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所述接近度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在与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从所述接近度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情况下,在与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在所述接近度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值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物体接近检测部,检测物体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近,
在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没有物体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存在物体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质量的信息的设备质量信息获取部,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质量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充电装置上的位置的设备接触位置检测部,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触位置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识别部,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而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具备识别部,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
在由所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不是预先登记的人的情况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所述余量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磁化物体是磁铁,
所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将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切换为第一磁场或第二磁场的控制,所述第一磁场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铁之间产生斥力,所述第二磁场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铁之间产生引力。
13.一种电子设备,具有电力接收部和电池,所述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所述充电装置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所述电池利用由所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
磁场发生部,产生强度可变的磁场;及
磁场控制部,控制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接近度和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使所述磁场的强度可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在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所述接近度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在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从所述接近度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值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检测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接近度的接近度检测部,
在所述接近度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检测物体的接近的物体接近检测部,
在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没有物体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不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磁场,在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在预先设定的距离内存在物体的状态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相应的强度的磁场。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质量的信息的设备质量信息获取部,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质量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20.根据权利要求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的接触位置的设备接触位置检测部,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触位置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识别部,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
所述磁场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而使根据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而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可变。
22.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备识别部,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接触的人,
在由所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人不是预先登记的人的情况下,所述磁场控制部使得与所述剩余容量或者所述可蓄电空余容量无关地从所述磁场发生部产生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化物体之间产生引力的固定强度的磁场。
23.根据权利要求13~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磁化物体是磁铁,
所述磁场控制部进行将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切换为第一磁场或第二磁场的控制,所述第一磁场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铁之间产生斥力,所述第二磁场在所述磁场发生部与所述磁铁之间产生引力。
24.一种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部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充电装置,
所述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
磁场控制步骤,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及
判定步骤,判定能够接收从所述电力发送部发送的电力的电子设备是否包括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
在所述磁场控制步骤中,根据被判定为包括所述磁化物体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25.一种充电状况通知方法,使用了具有电力接收部、电池和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部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力接收部接收从充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发送来的电力,所述充电装置具备具有磁化性的磁化物体,所述电池利用由所述电力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力来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状况通知方法具备磁场控制步骤,所述电子设备对所述磁场发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进行可变控制,
在所述磁场控制步骤中,所述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电池中的电力的剩余容量或者可蓄电空余容量使所述磁场的强度以除零外的多级方式可变。
CN201380045503.4A 2012-08-30 2013-05-01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Active CN104584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9505 2012-08-30
JP2012189505 2012-08-30
PCT/JP2013/062717 WO2014034183A1 (ja) 2012-08-30 2013-05-01 充電装置、電子機器、充電状況通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84369A true CN104584369A (zh) 2015-04-29
CN104584369B CN104584369B (zh) 2016-08-24

Family

ID=50183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5503.4A Active CN104584369B (zh) 2012-08-30 2013-05-01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01624B2 (zh)
EP (1) EP2892124A1 (zh)
JP (1) JP5677640B2 (zh)
CN (1) CN104584369B (zh)
DE (1) DE112013004309T5 (zh)
WO (1) WO201403418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2718A (zh) * 2018-02-07 2018-07-31 深圳市为通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检测电路、充电盒、耳机的通信装置和耳机
CN108702033A (zh) * 2016-01-15 2018-10-2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发射器和接收器
CN112840389A (zh) * 2018-10-26 2021-05-25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控制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701B (zh) * 2013-04-23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以及充電方法
DE102015006677A1 (de) * 2015-05-22 2016-11-24 Audi Ag Laden eines mobilen Endgerät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mittels drahtloser Leistungsübertragung
JP6984158B2 (ja) * 2017-04-24 2021-12-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Arマーカー付き立体物、arマーカーシステム及びarマーカーサー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8849Y (zh) * 1995-03-14 1997-03-05 汪德洪 电热开水器具的防干烧自动通断电装置
JP2000287369A (ja) * 1999-03-31 2000-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充電装置
US20110149560A1 (en) * 2009-12-23 2011-06-23 Ivus Industr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portable hand-held devices
JP2011244624A (ja) * 2010-05-19 2011-12-01 Nec Tokin Corp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1875B2 (ja) 2001-09-04 2007-11-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内蔵携帯装置
JP4266680B2 (ja) 2003-03-24 2009-05-20 株式会社野村総合研究所 充電装置
JP5550097B2 (ja) * 2009-12-02 2014-07-16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接点充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2019666A (ja) 2010-07-09 2012-01-26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充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8849Y (zh) * 1995-03-14 1997-03-05 汪德洪 电热开水器具的防干烧自动通断电装置
JP2000287369A (ja) * 1999-03-31 2000-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充電装置
US20110149560A1 (en) * 2009-12-23 2011-06-23 Ivus Industr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portable hand-held devices
JP2011244624A (ja) * 2010-05-19 2011-12-01 Nec Tokin Corp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2033A (zh) * 2016-01-15 2018-10-2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发射器和接收器
CN108352718A (zh) * 2018-02-07 2018-07-31 深圳市为通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检测电路、充电盒、耳机的通信装置和耳机
US11349328B2 (en) 2018-02-07 2022-05-31 Shenzhen Weitongbo Technology Co., Ltd. Charging detection circuit, charging cas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of earphone and earphone
CN112840389A (zh) * 2018-10-26 2021-05-25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控制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34183A1 (ja) 2014-03-06
EP2892124A1 (en) 2015-07-08
JPWO2014034183A1 (ja) 2016-08-08
CN104584369B (zh) 2016-08-24
JP5677640B2 (ja) 2015-02-25
DE112013004309T5 (de) 2015-09-17
US20150171660A1 (en) 2015-06-18
US9401624B2 (en) 2016-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4369A (zh)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充电状况通知方法
US10622827B2 (en)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harging station, and vehicle
US10312721B2 (en) Vehicle unlocking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9302853B (zh) 无线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02792554A (zh)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应的移动终端
CN103502546A (zh) 停车设备
CN106033907B (zh) 无线充电收发装置与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US20180352406A1 (en) Information exchange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CN110474437B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JP6157248B2 (ja) 送電装置、給電システム、及び給電方法
CN105850007A (zh) 谐振型电力传输系统及谐振型电力发送装置
CN104079027A (zh) 钥匙充电方法及系统、车载控制系统和无钥匙启动装置
EP3117685A1 (en) Wireless power alignment
KR20120068566A (ko)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7040290A (zh) 检测无线充电器上放置的物体
US10158430B2 (en) Using load modulation for authentication via a dielectric mediu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215341021U (zh) 一种组件、触控笔、基座和保护套
US20150217647A1 (en)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charging station
JP2013027249A (ja) 携帯端末、携帯端末充電システム、携帯端末充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217649A1 (en)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charging station
CN110474436B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576765A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150097447A1 (en) Power feeding unit, power receiving unit, and feed system
CN211456718U (zh) 移动电源充电底座及其充电系统
KR20200059892A (ko)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