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80162A -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80162A
CN104580162A CN201410789720.0A CN201410789720A CN104580162A CN 104580162 A CN104580162 A CN 104580162A CN 201410789720 A CN201410789720 A CN 201410789720A CN 104580162 A CN104580162 A CN 10458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account
identify label
task
terminal
ser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897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80162B (zh
Inventor
卢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7897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801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8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80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80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80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tickets, e.g. Kerbero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采用本发明,可减少身份确认的耗时。

Description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上网处理业务也越来越普遍,例如,手机转账,手机支付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则大大方便了用户。由于移动互联网中移动终端与用户关联程度较高的特殊性,当用户之间要确认互相身份进行配对从而执行与用户相关的业务时,传统的账号密码方式的身份校验方式也由于操作复杂而被摒弃,取而代之的通常为扫描二维码的配对方式。
然而,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传统技术中的扫描二维码的校验方式需要用户先切换到应用中打开摄像头,然后对二维码进行扫描,由于对焦的耗时以及环境光照的影响,使得用户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完成身份确认。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身份校验耗时较长的技术问题,特提供了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
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身份校验耗时较长的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一种用户帐户配对系统。
一种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包括:
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第二身份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终端配对模块,用于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身份校验耗时较长的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
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包括:
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所述业务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身份校验耗时较长的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
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包括:
配对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所述业务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第一身份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写入模块,用于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上述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中,使用第一终端的用户(即在第一终端上登录或与第一终端绑定的第一用户帐户)仅需在开启配对后,通过将终端靠近近场通信标签,即可将用于配对的身份标识写入该近场通信标签,当第二终端靠近该近场通信标签,即通过服务器完成配对时在第二终端上登录或与第二终端绑定的第二用户帐户的身份的确认,与传统技术中的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确认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确认的方式相比,操作耗时较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户帐户配对系统结构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帐户配对过程中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服务器之间交互的时序过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户帐户配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传统技术中,用户在进行网上转账时,转账发起方通常要先知晓转账接收方的个人信息,在转账界面中输入转账接收方(收款方)的银行卡账号或第三方支付账号等网上支付账号,然后输入转账接收方在银行开户时注册的姓名或者身份证号,服务器再通过对网上支付账号以及该姓名进行校验确认转账接收方的身份,才能完成转账业务中转账发起方和转账接收方的配对,从而完成转账发起方到转账接收方的转账业务。
由此可看出,在传统技术中,进行网上转账业务时,转账业务中的转账发起者和转账接收者之间在配对时确认互相身份的过程中,用户需要输入较复杂的银行卡账号以及转账接收者的身份信息,并等待服务器在其多个数据库中通过查询校验来确认转账接收者身份,因此,导致配对过程中耗时较长,身份确认花费的时间较长。
为解决上述身份确认耗时较长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特提出了一种的终端之间新的配对机制,该配对机制包括由两部分的方法步骤组成,包括运行于服务器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以及相应的运行于终端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和在终端上运行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的执行均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可运行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之上。
请参考图1所示,该终端(即图1中的第一终端10)可以是安装有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组件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运行于该终端上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可以软件客户端的形式作为载体,例如网银应用客户端、第三方支付应用客户端、社交网络应用客户端、游戏应用客户端等存在用户账户之间有业务数据交互在用户帐户之间存在业务数值转移的应用的客户端软件。
该服务器(即图1中的服务器20)则可以是运行服务器程序,存储有业务数据,可执行与用户之间交互相关的业务的计算机设备;运行于该服务器上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则可以软件客户端的形式作为载体。例如网银应用的服务器程序、第三方支付应用的服务器程序、社交网络应用的服务器程序、游戏应用的服务器程序等存在用户账户之间有业务数据交互或在用户帐户之间存在业务数值转移的应用的服务器程序。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02: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步骤S104:将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第一终端,由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步骤S106: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步骤S108: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近场通信(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Kbit/秒、212Kbit/秒或者424Kbit/秒三种。NFC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
近场通信标签(即NFC tag),可用于存储数据,并由带有NFC芯片的设备通过靠近读取其中存储的数据。其成本较低,现有的近场通信标签通常以胶纸的形式生产,可贴合于其他物体表面进行使用。在很多场合,标签可为一次性使用,例如在海报中寿命较短的场合。
NFC tag的基本标签类型有四种,以1至4来标识,各有不同的格式与容量。这些标签类型格式的基础是:ISO 14443的A与B类型、Sony FeliCa,前者是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国际标准,而后者符合ISO 18092被动式通讯模式标准,其中:
第1类标签(Tag 1Type):此类型基于ISO14443A标准。此类标签具有可读、重新写入的能力,用户可将其配置为只读。存储能力为96字节,用来存网址URL或其他小量数据富富有余。然而,内存可被扩充到2k字节。此类NFC标签的通信速度为106kbit/s。
第2类标签(Tag 2Type):此类标签也是基于ISO14443A,具有可读、重新写入的能力,用户可将其配置为只读。其基本内存大小为48字节,但可被扩充到2k字节。通信速度也是106kbit/s。
第3类标签(Tag 3Type):此类标签基于Sony FeliCa体系。具有2k字节内存容量,数据通讯速度为212kbit/s。
第4类标签(Tag 4Type):此类标签被定义为与ISO14443A、B标准兼容。制造时被预先设定为可读/可重写、或者只读。内存容量可达32k字节,通信速度介于106kbit/s和424kbit/s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1与第2类标签是双态的,可为读/写或只读。第3与第4类则是只读,数据在生产时写入或者通过特殊的标签写入器来写入。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近场通信标签为第1类标签或第2类标签,第一终端可对其进行写入,第二终端可由其中读取写入的内容,且该近场通信标签可反复使用。
服务器分配的身份标识即为不重复的字符串、数字或二进制数据等数据段,可随机生成,也可递增生成(优选为随机生成,可防止终端通过破解得到该数据段)。较长的身份标识可防止伪造从而提高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身份标识表示第一终端写入的身份标识,第二身份标识表示第二终端读取的身份标识。若第一终端写入的NFC标签和第二终端读取的NFC标签相同且身份标识未过期,则第一身份标识和第二身份标识的内容相同;若第一终端写入的NFC标签和第二终端读取的NFC标签不同,则第一身份标识和第二身份标识的内容相同。
第一用户帐户需要先在第一终端上登录(例如第三方支付应用中的第三方支付账号等应用场景)或与第一终端绑定(例如网银应用中的银行卡账号等应用场景)来建立对立关系,第二用户帐户也需要先在第二终端上登录(例如第三方支付应用中的第三方支付账号等应用场景)或与第二终端绑定(例如网银应用中的银行卡账号等应用场景)来建立对立关系。且该对应关系需要存储在服务器上。例如用户使用第一用户帐户在第一终端上登录服务器,则服务器记录了该登录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一终端的对应关系。或者用户可提前向服务器申请绑定终端和用户帐户,例如,用户可提前绑定标识终端的手机号码(或者MAC地址等不重复的标识信息,用于标识终端)与银行卡账号(用户帐户),并由服务器存储该绑定的对应关系,即存储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的对应关系。
建立了用户帐户与终端的对应关系之后,如图1所示,第一终端10向服务器20发起业务申请请求后,服务器会返回与该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第一终端10通过NFC组件将其写入NFC标签,再由第二终端30开启NFC功能,靠近该NFC标签后进行读取第二身份标识,并上传至服务器20,服务器20通过比对第一身份标识和第二身份标识即可判断第一终端10写入的NFC标签是否和第二终端读取的NFC标签为同一个NFC标签,若是,则将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用户帐户设置为配对状态。
例如,在社交网络应用中,用户在终端上登录之后,服务器即可判定用户的社交网络应用账户之间配对;在网银应用中,用户注册网银之后,服务器即可判定网银账号或银行卡账号之间配对。
如图3所示,图3展示了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与与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二终端在服务器上配对的时序过程。第一终端发起的业务申请请求即为第一用户帐户希望与其他用户帐户进行业务交互的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该请求之后,即分配了相应的身份标识并返回给第一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第一终端的用户与操作第二终端的用户并不需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同一区域,但操作第一终端的用户需要将第一终端靠近近场通信标签,将服务器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写入该近场通信标签;近场通信标签可以附着在便携物体上,操作第二终端的用户可在远离第一终端的位置对前述的同一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读取,得到第二身份标识并上传至服务器。若服务器通过比较得到第二终端上传的第二身份标识与分配给第一终端的第一身份标识相同,则完成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配对。而此处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仅用于区别写入NFC标签的终端和读取NFC标签的终端,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上的可运行相同的客户端软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上述交互过程中均开启该客户端软件,分别执行其中发起配对信息的功能和读取身份标识的功能即可通过服务器完成配对。
优选的,通过比对第一身份标识和第二身份标识将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的步骤可具体为:
判断缓存中是否包含与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若是,则判定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匹配。
进一步的,服务器为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业务申请请求创建与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任务,分配与任务对应的身份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根据缓存中存储的身份标识将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服务器根据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任务。
服务器根据业务申请请求创建的任务可以是用户之间的业务数据进行交互的任务。该任务不仅需要第一终端发起的业务申请请求确定任务参数,还需要由服务器进行配对后,确定业务数据进行交换的用户的身份。
用户可通过输入的业务参数来定制服务器创建的任务。例如,业务申请请求中可包含转移数值。根据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任务的步骤可具体为:
获取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各自对应的业务数值,通过事务处理机制将转移数值由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转移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中
例如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用户可输入金额(即转移数值)来创建转账任务(即业务数值转移任务)。操作第一终端的用户可向服务器发起网上转账的业务申请请求,服务器即根据该业务申请请求创建网上转账任务,并根据业务申请请求中包含的转移数值确定网上转账任务的转账金额。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用户帐户(银行卡账号)可以是网上转账的转出方也可以是收款方。
若第一用户帐户为转出方,则服务器根据第一用户帐户的银行卡的账户余额信息(即业务数值)确定转出方的银行卡信息(例如卡号,开户行等信息,由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用户在之前完成绑定银行卡的操作)或第三方支付账户信息。但服务器无法根据业务申请请求确定网上转账任务的收款方的银行卡账户或第三方支付账户。
若第一用户帐户为收款方,则服务器根据第一用户帐户的银行卡的账户余额信息(即业务数值)确定收款方的银行卡信息(例如卡号,开户行等信息,由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用户在之前完成绑定银行卡的操作)或第三方支付账户信息。但服务器无法根据业务申请请求确定网上转账任务的转出方的银行卡账户或第三方支付账户。
服务器创建了网上转账任务之后,则继续为网上转账任务分配第一身份标识(一串随机生成的字符串或数字码等数据),然后由用户通过将第一终端靠近预先设置的近场通信标签将其写入。
第一身份标识被写入到近场通信标签之后,该标签即可被携带到任意地点,希望参与该转账业务的用户则可通过将其使用的第二终端靠近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其上传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在缓存中查找历史分配的身份标识,确认了第二终端上登录的或与该第二终端绑定的第二用户帐户参与该网上转账业务(若第一用户帐户对应转出方,则第二用户帐户对应收款方,同理,第一用户帐户对应收款方,则第二用户帐户对应转出方),即完成了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在该网上转账业务上的配对。
配对成功之后,服务器即可返回配对成功信息,操作第一终端的用户即可根据配对成功信息查看与第一用户帐户配对的第二用户帐户,在网上转账的业务中即可查看参与网上转账业务的银行卡信息。同时,服务器可获取第二用户帐户预先绑定的银行卡信息或第三方支付信息,将其添加到网上转账业务中作为与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转出方或收款方,然后通过转账的事务处理过程完成转账。
转账完成后,用户通过登录其网银或者第三方支付账号即可查看转账结果。服务器也可返回任务执行结果信息,该任务执行结果信息由服务器根据配对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任务生成,在网上转账的应用场景中,即为服务器根据将转移数值由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账户中转移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账户中的转移结果。若转账成功,则提示成功;若转账失败,则回滚该业务数值转移任务,并提示用户重试。
该方法也可应用于移动支付的场景,买家在结账时,店家可先输入应该付款的金额,然后将服务器返回的第一身份标识通过附带有NFC组件的电子设备写入到位于收银台的NFC标签中,买家预先在手机应用上绑定银行卡,然后将其贴近该NFC标签,服务器即可确认支付双方的网上银行账号,从而可完成移动支付。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该任务可以是文件分享任务,操作第一终端的用户可向服务器发起云端文件分享的业务申请请求,服务器即根据该业务申请请求创建云端文件分享任务,并根据业务申请请求中的文件名称,分享次数等参数确定云端文件分享任务分享的文件的名称和次数,但服务器无法根据业务申请请求确定云端文件分享任务的参与用户。服务器继续为该云端文件分享任务分配第一身份标识(一串随机生成的字符串或数字码等数据),然后由用户通过将第一终端靠近预先设置的近场通信标签将其写入。
第一身份标识被写入到近场通信标签之后,该标签即可被携带到任意地点,若某个用户希望分享得到该文件,则可通过将其使用的第二终端靠近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其上传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在缓存中查找历史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确认了第二终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帐户参与该云端文件分享任务,即完成了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在该云端文件分享任务上的配对。配对成功之后,服务器即可将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存储在云端的文件添加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文件存储空间中。用户通过第二用户帐户登录服务器之后,就可观察到其账户中已添加了该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用户分享来的文件。
优选的,服务器分配与任务对应的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服务器设置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获取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判断其是否大于或等于配对次数阈值,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该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该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即为使用该第一身份标识进行配对的终端的数量,服务器可通过计算使用该第一身份标识完成配对的次数并从中去除上传的终端重复的记录得到该配对次数。
以前述的云端文件分享任务为例,用户在通过第一终端发起的业务申请请求中可附带分享次数的参数,服务器在创建云端文件分享任务时,可谓该云端文件分享任务添加分享次数的参数,该分享次数即为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
多个用户均可通过将其各自的终端贴近写入了该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的近场通信标签得到该文件的分享。但当贴近该近场通信标签,使用该第一身份标识与分享者配对的次数较多大于配对次数阈值时,则服务器可在缓存中移除该身份标识,并注销与该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此后,即时再有终端贴近该近场通信标签,读取该身份标识并上传,但由于缓存中该身份标识已不存在,因此不会完成配对。
在另一个网上转账的应用场景中,用户也可使用上述方法分发奖金、礼金等(例如发红包)。红包发放者可发起发红包的业务申请请求,并输入发放红包的总金额(例如10000元)以及红包的个数(例如10个)。服务器在创建了发放红包的任务时(本质上即为转账业务),即创建了向10个账户转账的任务,且该任务的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也被设置为10个。红包发起者通过将服务器下发的身份标识写入近场通信标签后,即可将该标签传递给好友,好友通过使用手机靠近该标签即可领取红包。
优选的,服务器分配与任务对应的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服务器设置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检测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是否超时,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身份标识,并注销与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以前述的网上转账的应用场景为例,服务器可设置转账任务的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为较短的时间,例如10分钟。当收款方在10分钟后方贴近近场通信标签进行配对转账时,由于该身份标识在服务器上已超时,无法完成配对。且在10分钟后,转出方创建的转账任务也被服务器取消,从而防止近场通信标签不慎遗失,被他人拾取后进行收款,造成用户的损失。因此,为身份标识设置生命周期可提高安全性。
服务器在判断其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超过配对次数阈值时,或者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超时时,会将任务注销,注销后可生成的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相关的提示信息(即任务注销提示信息),从而提示用户重新创建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器在缓存中移除所述身份标识的步骤可以是将其删除,也可以是将其标记为移除(便于进行日志统计)。
相应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用户帐户配对装置,该装置可支撑前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具体的,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102、第一身份标识返回模块104、第二身份标识接收模块106以及终端配对模块108,其中:
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102,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返回模块104,用于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第二身份标识接收模块106,用于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终端配对模块108,用于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配对模块108还用于判断所述缓存中是否包含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若是,则判定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102还用于根据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任务,分配与所述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用户帐户配对装置还包括任务执行模块1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102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阈值;
如图4所示,用户帐户配对装置还包括配对次数检测模块11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判断其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配对次数阈值,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102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
如图4所示,用户帐户配对装置还包括超时时间检测模块114,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是否超时,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申请请求中包含转移数值,所述任务为业务数值转移任务;
任务执行模块110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各自对应的业务数值,通过事务处理机制将所述转移数值由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中。
相应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之间新的配对机制中,还提出了一种其执行基于前述第一终端(请参考图1中的第一终端10)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该方法的执行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可运行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即前述的第一终端10)之上。该第一终端上以客户端软件作为载体执行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与前述服务器上以服务器程序为载体执行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对应,使得终端之间能够快速地完成配对。
具体的,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2,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步骤S204,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业务参数和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服务器。
步骤S206,接收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步骤S208,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接收服务器返回的配对成功信息;
根据配对成功信息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配对的第二用户帐户,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向所述服务器上传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第二终端,且所述第二终端通过近场通信组件读取所述近场通信标签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的步骤还包括:
还可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由所述服务器创建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任务;
第一终端还可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执行结果信息,所述任务执行结果信息由服务器根据所述配对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生成。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注销提示信息,所述任务注销提示信息为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其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超过配对次数阈值或者生命周期超时时,生成的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相关的提示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该装置可支撑前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具体的,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配对指令接收模块202、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204、第一身份标识接收模块206以及第一身份标识写入模块208,其中:
配对指令接收模块202,用于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204,用于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所述业务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第一身份标识接收模块206,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写入模块208,用于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在本实施例中,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还包括配对成功信息接收模块210,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对成功信息;根据所述配对成功信息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配对的第二用户帐户,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向所述服务器上传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第二终端,且所述第二终端通过近场通信组件读取所述近场通信标签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204还用于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由所述服务器创建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任务;
在本实施例中,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还包括任务执行结果接收模块212,用于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执行结果信息,所述任务执行结果信息由服务器根据所述配对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生成。。
在本实施例中,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还包括任务注销提示接收模块214,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注销提示信息,所述任务注销提示信息为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其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超过配对次数阈值或者生命周期超时时,生成的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相关的提示信息。
综上所述,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上述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中,使用第一终端的用户(即在第一终端上登录或与第一终端绑定的第一用户帐户)仅需在开启配对后,通过将终端靠近近场通信标签,即可将用于配对的身份标识写入该近场通信标签,当第二终端靠近该近场通信标签,即通过服务器完成配对时在第二终端上登录或与第二终端绑定的第二用户帐户的身份的确认,与传统技术中的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确认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确认的方式相比,操作耗时较少。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缓存中是否包含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若是,则判定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任务,分配与所述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与所述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
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阈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判断其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配对次数阈值,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 对应的任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与所述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的步骤还包括:
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
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是否超时,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中包含转移数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的步骤为:
获取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各自对应的业务数值,通过事务处理机制将所述转移数值由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
8.一种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第一终端上传的业务申请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分配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缓存后返回其拷贝至所述第一终端,由所述第一终端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第二身份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终端上传的其由近场通信标签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第二用户帐户;
终端配对模块,用于通过比对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配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配对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缓存中是否包含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若是,则判定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任务,分配与所述任务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 包括任务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阈值;
所述装置还包括配对次数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判断其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配对次数阈值,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分配模块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
所述装置还包括超时时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生命周期是否超时,若是,则在缓存中移除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注销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帐户配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中包含转移数值,所述任务为业务数值转移任务;
所述任务执行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各自对应的业务数值,通过事务处理机制将所述转移数值由所述第一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的业务数值。
15.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包括:
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所述业务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对成功信息;
根据所述配对成功信息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配对的第二用户帐户,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向所述服务器上传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第二终端,且所述第二终端通过近场通信组件读取所述近场通信标签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生 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的步骤还包括:
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由所述服务器创建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任务;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执行结果信息,所述任务执行结果信息由服务器根据所述配对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生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注销提示信息,所述任务注销提示信息为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其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超过配对次数阈值或者生命周期超时时,生成的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相关的提示信息。
19.一种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对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配对指令,获取输入的业务参数;
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帐户,根据所述业务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帐户生成业务申请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第一身份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并返回的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
第一身份标识写入模块,用于通过近场通信组件将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写入预设的近场通信标签。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配对成功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对成功信息;根据所述配对成功信息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帐户配对的第二用户帐户,所述第二用户帐户对应向所述服务器上传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的第二终端,且所述第二终端通过近场通信组件读取所述近场通信标签获取所述第一身份标识。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生成模块还用于将生成的业务申请请求发送至所述服务器,由所述服务器创建与所述业务申请请求对应的任务;
所述装置还包括任务执行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执行结果信息,所述任务执行结果信息由服务器根据所述配对的第一用户帐户和第 二用户帐户执行所述任务生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起配对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任务注销提示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任务注销提示信息,所述任务注销提示信息为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其分配的第一身份标识的配对次数超过配对次数阈值或者生命周期超时时,生成的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任务相关的提示信息。
CN201410789720.0A 2014-12-17 2014-12-17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580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89720.0A CN104580162B (zh) 2014-12-17 2014-12-17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89720.0A CN104580162B (zh) 2014-12-17 2014-12-17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80162A true CN104580162A (zh) 2015-04-29
CN104580162B CN104580162B (zh) 2019-10-22

Family

ID=53095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89720.0A Active CN104580162B (zh) 2014-12-17 2014-12-17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8016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1041A (zh) * 2015-05-11 2015-08-19 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资源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6470391A (zh) * 2015-08-21 2017-03-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群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563693A (zh) * 2018-03-16 2018-09-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事务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795632A (zh) * 2019-10-30 2020-02-14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查询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582563B2 (en) 2015-07-29 2020-03-0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Service data group sen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erver
CN114595795A (zh) * 2022-03-08 2022-06-07 芯电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fc标签的溯源数据处理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55019A1 (en) * 2006-12-20 2008-06-26 Andrew Wallace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al world and proprietary environments
CN101272546A (zh) * 2008-04-30 2008-09-24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鉴权、计费系统及方法
CN101917676A (zh) * 2010-07-15 2010-12-15 雷毅 手机短信向即时通信业务平滑过渡的双模式客户端及方法
CN102148907A (zh) * 2010-09-30 2011-08-10 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会议消息跟踪方法、系统和会议跟踪控制器
CN10217029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近场通信标签的简化车辆蓝牙配对
US20120254031A1 (en) * 2011-03-29 2012-10-0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ransaction fea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2832976A (zh) * 2012-08-30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fc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313915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券的获取和使用的方法及系统
CN10315081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钱包间金额值转移方法及系统
US20140141717A1 (en) * 2012-11-22 2014-05-22 Asustek Computer Inc. Data capturing method of nfc protocol and nfc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55019A1 (en) * 2006-12-20 2008-06-26 Andrew Wallace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al world and proprietary environments
CN101272546A (zh) * 2008-04-30 2008-09-24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鉴权、计费系统及方法
CN10217029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近场通信标签的简化车辆蓝牙配对
CN101917676A (zh) * 2010-07-15 2010-12-15 雷毅 手机短信向即时通信业务平滑过渡的双模式客户端及方法
CN102148907A (zh) * 2010-09-30 2011-08-10 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会议消息跟踪方法、系统和会议跟踪控制器
US20120254031A1 (en) * 2011-03-29 2012-10-0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ransaction fea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13915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券的获取和使用的方法及系统
CN10315081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钱包间金额值转移方法及系统
CN102832976A (zh) * 2012-08-30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fc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140141717A1 (en) * 2012-11-22 2014-05-22 Asustek Computer Inc. Data capturing method of nfc protocol and nfc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1041A (zh) * 2015-05-11 2015-08-19 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资源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US10582563B2 (en) 2015-07-29 2020-03-0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Service data group sen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erver
CN106470391A (zh) * 2015-08-21 2017-03-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群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6470391B (zh) * 2015-08-21 2020-11-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群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563693A (zh) * 2018-03-16 2018-09-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事务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795632A (zh) * 2019-10-30 2020-02-14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查询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595795A (zh) * 2022-03-08 2022-06-07 芯电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fc标签的溯源数据处理方法
CN114595795B (zh) * 2022-03-08 2022-09-09 芯电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fc标签的溯源数据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80162B (zh)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0162A (zh) 用户帐户配对方法及装置、发起配对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9102269B (zh) 基于区块链的转账方法及装置、区块链节点及存储介质
US9307341B2 (en) Payment application download to mobile phone and phone personalization
JP6858203B2 (ja) 近距離無線通信nfcベースの取引方式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04428822B (zh) 非接触支付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719249B (zh) 基于rfid技术的移动终端充值/付费系统及方法
CN102737308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查询智能卡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4618415A (zh) 信用账户创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268548A (zh) 基于二维码的线上线下支付系统
CN104616142B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服务器、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9155033B (zh) 手机预付卡服务系统、及其克隆卡存储装置及服务方法
US20140012723A1 (en)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n asset
CN101923753B (zh) 电子货币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5407002A (zh) 网上营业厅的开户入网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778527A (zh) 一种新型会员卡管理系统
CN108156206B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服务器、客户端以及系统
CN109242476A (zh) 虚拟银行卡区块链系统及其银行节点、网络支付方法
CN112561533B (zh) 电子资源转移方法、物联网终端设备、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032036B (zh) 业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0496985B2 (en) Loading and disbursement of an electronic amount of money
CN109102381B (zh) 账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599347A (zh) 票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6559470A (zh) 一种账号信息的推送方法和装置
CN111476562A (zh) 一种虚拟资源转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0348825A (zh)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票据下发方法及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