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8773A -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8773A
CN104578773A CN201410842789.5A CN201410842789A CN104578773A CN 104578773 A CN104578773 A CN 104578773A CN 201410842789 A CN201410842789 A CN 201410842789A CN 104578773 A CN104578773 A CN 104578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se train
switch
signal
auxiliary switch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427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78773B (zh
Inventor
张琦
何园
张鹏
刘昭
孙向东
杨惠
安少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108427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78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78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8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78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87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第二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连接,第二主开关管S2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二辅助开关管Sa2还与第三辅助开关管Sa3连接,第三辅助开关管Sa3连接有谐振电感Lr的一端和第一辅助开关管,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与第一主开关管S1连接,第一辅助开关管Sa1与第一主开关管S1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实现了Buck-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同时在Buck模式下既可为蓄电池充电,又可为超级电容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成功解决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蓄电池作为关键部分,能够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加以回收利用。随着车辆加减速次数及蓄电池充放电次数的增大,严重缩短了蓄电池的寿命。超级电容作为辅助电源,具有充电迅速、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能够满足汽车在启动过程中的功率需求。但由于超级电容本身特性使得汽车行驶里程短。因此针对蓄电池以及超级电容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充放电技术在许多国家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陆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目前,为了促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商业化发展,汽车行业在蓄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设备上加强了研究。双向DC/DC变换器能够实现对储能设备的充放电,传统的Buck-Boost电路有如下缺点:电路输出侧纹波大,导致电路效率降低甚至能够烧毁设备;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长,它能够产生大的电流尖峰,造成电路损坏使电路的可靠性降低;开关管在开通与关断过程中,管子上的电流与电压同时上升或下降并且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大,产生很大的开关损耗;电磁干扰严重,随着频率的提高,电路中的di/dt和dv/dt增大,从而产生电磁干扰(EMI),影响周围的设备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解决了现有Buck-Boost电路中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第二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的一端和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
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均为携带反并联二极管或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特性的可关断功率开关器件。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第一脉冲序列Vs_s1、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三脉冲序列Vs_sa1、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步骤2、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一脉冲序列Vs_s1、第三脉冲序列Vs_sa1通过驱动电路分别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即实现了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
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通过驱动电路分别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即实现了Buck模式下的软开关。
本发明第二种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第二脉冲序列Vs_s2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将基础PWM波Vs_Buck延迟ΔT1后生成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二脉冲序列Vs_s2;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得到信号s1,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4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2,信号s1与信号s2逻辑或得到生成信号s3,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再取反后得到信号s4,信号s3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
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2后取反所产生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ΔT1=3μs,ΔT2=2μs,ΔT3=1μs,ΔT4=5μs。
第二脉冲序列Vs_s2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将基础PWM波Vs_Buck延迟ΔT1后生成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二脉冲序列Vs_s2;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1,将信号s1延迟ΔT4生成信号s2,将信号s2、信号s1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3,将信号s3与信号s1进行逻辑异或所生成的信号取反得到信号s4,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的信号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
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2后取反所产生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ΔT1=3μs,ΔT2=2μs,ΔT3=2μs,ΔT4=4μ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采用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并联谐振,使得Boost模式或Buck模式下第一主开关管S1或第二主开关管S2零电压开通,降低了开关损耗;同时本发明中Buck模式中为蓄电池充电中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同时关断,通态电流较小,能够为蓄电池充电;本发明中Buck模式中为超级电容充电中使得所有开关管均能实现软开通和软关断,极大的降低了开关损耗,能够快速稳定的为超级电容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用于双向DC/DC变化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拓扑图;
图2是本发明中Boost模式下各时刻波形图;
图3是本发明中Boost模式下各时刻工作模式图;
图4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中的三个脉冲序列的产生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各时刻波形图;
图6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各时刻工作模式图;
图7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中的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原理图;
图8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的各时刻波形图;
图9是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的各时刻工作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主开关管S2采用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IGBT,第二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反并联第二体二极管D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也就是带充放电的对象,即蓄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即本发明中给蓄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充放电也就是给输出电压源Vl进行充放电),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主开关管S1采用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IGBT,第一主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反并联第一体二极管D1),第二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采用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IGBT,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反并联第二辅助体二极管Da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第三辅助开关管Sa3采用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IGBT,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反并联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的集电极连接,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的一端和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一辅助开关管Sa1采用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IGBT,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反并联第一辅助体二极管Da1)的集电极,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①实现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第一脉冲序列Vs_s1(第一脉冲序列Vs_s1为PWM波)、第三脉冲序列Vs_sa1(第三脉冲序列Vs_sa1为PWM波),(即关断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
步骤2、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三脉冲序列Vs_sa1通过驱动电路驱动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然后第一脉冲序列Vs_s1通过驱动电路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主开关管S1开通后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即实现了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中Boost模式下各时刻波形图,包括第一主开关管S1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波形,第一辅助开关管Sa1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波形,谐振电感Lr两端的电压电流波形,谐振电容Cr两端的电流电压波形,第二体二极管D2、第二辅助体二极管Da2、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的电流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一主开关管S1能够实现零电压开通,第一辅助开关管Sa1零电流开通。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中Boost模式下各时刻工作模式图,分析图中开关模态如下:
开关模态1([t1,t2]):
如图3(a)所示,t1时刻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受控开通,第二体二极管D2上的电流iD2开始向谐振电感Lr换流,谐振电感Lr上的电流线性上升,并且此时输出电压源Vl向谐振电容Cr充电。当谐振电感Lr上的电流iLr=iLm时,模态1结束。
开关模态2([t2,t3)~开关模态3([t3,t4]):
如图3(b)所示,当第二体二极管D2过零关断后,谐振电容Cr与谐振电感Lr开始谐振,谐振电容Cr上的电压VCr逐渐下降,iLr持续增大,当VCr下降至零时,模态2结束,此时第一体二极管D1还未导通,当VCr<0V时,模态3开始,如图3(c)所示,第一体二极管D1导通,第一主开关管S1两端的电压钳位在-0.7V,即VS1=0V。
开关模态4([t4,t5]):
如图3(d)所示,t4时刻第一主开关管S1零电压开通,iLm流入第一主开关管S1,VCr持续下降。
开关模态5([t5,t6]):
如图3(e)所示,t5时刻,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受控关断,谐振电感Lr向输入电压源Vh供电消耗能量,iLr逐渐减小,VCr反向增大,当VCr=Vh时,第二辅助体二极管Da2导通,直到iLr=0A,此模态结束。
开关模态6([t6,t7]):
如图3(f)所示,t6时刻,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过零关断,电路进入Boost传统模式的导通状态,并且此时谐振电容Cr仍向输入电压源Vh提供能量。
开关模态7([t7,t8])~开关模态0([t8,t0]):
如图3(g)所示,t7时刻,第一主开关管S1受控关断,谐振电容Cr快速向输入电压源Vh端放电,当谐振电容Cr放电完毕,t8时刻第二体二极管D2导通,电路进入模态0阶段,如图3(h)所示,直到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导通电路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
②实现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软开关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第二脉冲序列Vs_s2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将基础PWM波Vs_Buck延迟ΔT1(ΔT1=3μs)后生成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二脉冲序列Vs_s2,如图4(a)所示;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ΔT3=2μs)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1,将信号s1延迟ΔT4(ΔT4=4μs)生成信号s2,将信号s2、信号s1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3,将信号s3与信号s1进行逻辑异或所生成的信号取反得到信号s4,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的信号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如图4(b)所示;
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2(ΔT2=2μs)后取反所产生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五脉冲序列Vs_sa3,如图4(c)所示。
步骤2、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通过驱动电路分别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即关断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即实现了Buck模式下为蓄电池充电的软开关。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各时刻波形图,包括第二主开关管S2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波形,谐振电感Lr两端的电压电流波形,谐振电容Cr两端的电流电压波形,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电流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三辅助开关管Sa3零电流开通,第二辅助开关管Sa2零电压开通。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各时刻工作模式图,分析图中开关模态如下:
开关模态1([t1,t2]):
在模态1开始之前,如图6(a)所示,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是关断的,第二辅助开关管Sa2是导通的。谐振电容Cr被反向充电,VCr=-Vh。当开通第三辅助开关管Sa3模态1开始,如图6(b)所示,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零电流开通,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上的电流线性上升,公式(1)描述了电流上升时间t1,当iSa2=iSa3=iLm,模态1结束。
△t1=t2-t1=Lr·iL/vh              (1)
开关模态2([t2,t3]):
t2时刻谐振电感Lr与谐振电容Cr开始谐振,模态2开始,如图6(c)所示。此时谐振电容Cr开始放电,谐振电容Cr电流iCr流过谐振电感Lr,iLr可用公式(2)表示。公式(3)描述了iLr持续增加直到iCr达到最大值iCrmax。随着谐振电容Cr的放电,第二主开关管S2两端的电压降为0V,模式2结束。
iLr=iL+iCr               (2)
i Lr = i L + c du dt - - - ( 3 )
开关模态3([t3,t4])~开关模态4([t4,t5]):
在t3时刻,谐振电容Cr完全放电并且第二主开关管S2上并联的第二体二极管D2导通,模态3开始,如图6(d)所示。流过第二体二极管D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谐振电感Lr的谐振电流iLr保持最大值iLrmax。由于第二体二极管D2的非线性导通,iLr并不向谐振电容Cr充电,第二主开关管S2两端电压为零,满足零电压导通的条件。Δt3=(t4-t3)是在t4时刻零电压条件下导通第二主开关管S2所用的时间裕量。在t4时刻模态4开始,它与模态3的状态相同。在这两种模式中,iLr不但流经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谐振电感Lr而且还为负载提供能量。此阶段谐振电感Lr存在高饱和风险和更多的软开关导通损耗。因此能量传递路径在下个模式改变。
开关模态5([t5,t6)]~开关模态6([t6,t7)]:
为了使软开关中无电流通过,在t5时刻同时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如图6(e)所示。iLr通过第一辅助体二极管Da1续流,谐振电感Lr向电源和负载释放能量并且逐渐衰减。在模态5中,谐振电感Lr能量释放到电源或负载,由于电感电流的惯性电流方向开始改变,进入到模态6,如图6(f)。模态6中,谐振电感Lr向负载释放能量。
开关模态7([t7,t8])~开关模态8([t8,t9]):
t7时刻谐振电感Lr将能量完全释放,模态7开始,如图6(g)所示。电路进入传统的Buck模式导通状态。t8时刻开通第二辅助开关管Sa2,模态8开始。电源并没有向谐振电容Cr充电,因为此时第二主开关管S2是导通的。模态8与模态7的状态相同。
开关模态9([t9,t10])~开关模态0([t10,t1]):
t9时刻关断第二主开关管S2,模态9开始,如图6(h)所示。电源开始向谐振电容Cr充电,谐振电容Cr很快被充满,谐振电容Cr的充电时间可由公式(4)描述,模态9结束。t10时刻,电路进入模态0阶段,如图6(a)所示,第一体二极管D1续流,直到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开通电路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
t = RC ln v h v t - - - ( 4 )
③实现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的软开关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其中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与给蓄电池充电时的软开关中的产生方法一样;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得到信号s1,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4(ΔT4=5μs)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2,信号s1与信号s2逻辑或得到生成信号s3,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ΔT3=1μs)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再取反后得到信号s4,信号s3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如图7所示。
步骤2、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通过驱动电路分别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即关断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即实现了Buck模式下为超级电容充电的软开关。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的各时刻波形图,包括主开关管S2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波形,谐振电感Lr两端的电压电流波形,谐振电容Cr两端的电流电压波形,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助开关管Sa3的电流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2、第二辅助开关管Sa3均能够实现软开通与软关断。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中Buck模式下给超级电容充电的各时刻工作模式图,分析图中开关模态如下:
开关模态0~开关模态4与Buck模式下给蓄电池充电的模态相同,这里不再叙述。
开关模态5([t5,t6]):
在t5时刻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a2,模态5开始,如图9(a)所示。由于谐振电容Cr两端电压为零,输入电压源Vh开始向谐振电容Cr充电,谐振电容Cr很快被充满电。同时iLr仍为负载提供能量,谐振电感Lr存在着高饱和风险,因此能量传递路径将在下一个模式改变。
开关模态6([t6,t7])~开关模态7([t7,t8]):
t6时刻谐振电容Cr充满电,模态6开始,如图9(b)所示。iLr通过第一辅助体二极管Da1续流,谐振电感Lr向电源和负载释放能量并且逐渐衰减。在模态6中,谐振电感Lr能量释放到电源或负载,由于电感电流的惯性电流方向开始改变,进入到模态7,如图9(c)所示。模态7中,谐振电感Lr向负载释放能量。
开关模态8([t8,t9]):
t8时刻关断第三辅助开关管Sa3,模态8开始,如图9(d)所示。谐振电容Cr与谐振电感Lr开始谐振并且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导通。谐振电容Cr的电流iCr流过谐振电感Lr,谐振电感Lr电流将反向增大。随着谐振电容Cr的放电,谐振电容Cr与谐振电感Lr两端的电压逐渐降为0V。
开关模态9([t9,t10])~开关模态10([t10,t11]):
当谐振电容Cr放完电,模态9开始,如图9(e)所示。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谐振电感Lr上的电流将流过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体二极管Da2、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开通第二辅助开关管Sa2,模态10开始,电路进入传统的Buck模式导通状态。这两个模式中iLr不但流经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体二极管Da2、第三辅助体二极管Da3,而且还为负载提供能量。开关模态11([t11,t12]):
t11时刻断开第二主开关管S2,模态11开始,如图9(f)所示。电源开始为谐振电容Cr反向充电,谐振电容Cr很快将被充满电。在为谐振电容Cr充电的期间,由于电感电流的惯性,谐振电感Lr也为谐振电容Cr充电。
开关模态12([t12,t13])~开关模态0([t13,t1]):
当谐振电容Cr被充满电,模态12开始,如图9(g)所示。由于此时谐振电感Lr上仍有电能,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原因,谐振电感Lr不但向输入电压源Vh放电,而且还为负载提供能量。与此同时第一体二极管D1开始续流。当谐振电感Lr的电能释放完毕,电路进入模态0阶段,如图6(a)所示,第一体二极管D1续流,直到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开通电路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
本发明的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既可以实现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还可以实现Buck模式下的软开关;在Buck模式下既可为蓄电池充电,又可为超级电容充电。
本发明中采用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并联谐振,使得Boost模式或Buck模式下第一主开关管S1或第二主开关管S2零电压开通,降低了开关损耗。

Claims (7)

1.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第二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的一端和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均为携带反并联二极管或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特性的可关断功率开关器件。
3.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其结构为: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压源Vh、第二主开关管S2、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输入电压源Vh的负极与输出电压源Vl的负极连接,主电感Lm、输出电压源Vl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主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r,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还与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集电极连接,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发射极连接有谐振电感Lr的一端和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谐振电感Lr的另一端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一主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均为携带反并联二极管或具有反并联二极管特性的可关断功率开关器件;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产生用于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的第一脉冲序列Vs_s1、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三脉冲序列Vs_sa1、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步骤2、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三脉冲序列Vs_sa1通过驱动电路驱动第一辅助开关管Sa1,然后第一脉冲序列Vs_s1通过驱动电路驱动第一主开关管S1,第一主开关管S1开通后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a1,即实现了Boost模式下的软开关;
步骤1中的产生的第二脉冲序列Vs_s2、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第五脉冲序列Vs_sa3通过驱动电路分别驱动第二主开关管S2、第二辅助开关管Sa2、第三辅助开关管Sa3,即实现了Buck模式下的软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脉冲序列Vs_s2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将基础PWM波Vs_Buck延迟ΔT1后生成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二脉冲序列Vs_s2;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得到信号s1,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4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2,信号s1与信号s2逻辑或得到生成信号s3,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再取反后得到信号s4,信号s3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
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2后取反所产生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ΔT1=3μs,所述ΔT2=2μs,所述ΔT3=1μs,所述ΔT4=5μs。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脉冲序列Vs_s2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将基础PWM波Vs_Buck延迟ΔT1后生成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二脉冲序列Vs_s2;
第四脉冲序列Vs_sa2的产生方法为: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3生成的信号与第二脉冲序列Vs_s2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1,将信号s1延迟ΔT4生成信号s2,将信号s2、信号s1进行逻辑与得到信号s3,将信号s3与信号s1进行逻辑异或所生成的信号取反得到信号s4,将第二脉冲序列Vs_s2取反的信号与信号s4进行逻辑或,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四脉冲序列Vs_sa2;
第五脉冲序列Vs_sa3的产生方法为:通过DSP产生基础PWM波Vs_Buck,第二脉冲序列Vs_s2延迟ΔT2后取反所产生的信号与基础PWM波Vs_Buck进行逻辑与,产生的脉冲序列为第五脉冲序列Vs_sa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ΔT1=3μs,所述ΔT2=2μs,所述ΔT3=2μs,所述ΔT4=4μs。
CN201410842789.5A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78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2789.5A CN104578773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2789.5A CN104578773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8773A true CN104578773A (zh) 2015-04-29
CN104578773B CN104578773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094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4278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78773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7877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2088A (zh) * 2016-11-18 2017-02-22 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7695A (zh) * 2017-03-21 2017-06-20 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boost结构的软开关整流充电复用电路
CN106877662A (zh) * 2017-04-01 2017-06-20 中南大学 一种三态Boost电路及其调制方法
CN108539980A (zh) * 2018-05-18 2018-09-14 湖北工程学院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AT522723A1 (de) * 2019-07-04 2021-01-15 Fachhochschule Technikum Wien Bidirektionaler Hochtiefsetzsteller
CN112701896A (zh) * 2020-12-03 2021-04-2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Buck的无损吸收软开关电路
CN113285599A (zh) * 2021-05-27 2021-08-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5242093A (zh) * 2022-09-21 2022-10-2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一种高增益的开关直流升压电路
US11784600B2 (en) 2017-01-25 2023-10-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oft switching DC-DC convert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4161A (zh) * 2012-09-19 2014-04-01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雙向升降壓軟開關式轉換器
CN104201884A (zh) * 2014-09-15 2014-12-10 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软开关dc-dc变换电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4161A (zh) * 2012-09-19 2014-04-01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雙向升降壓軟開關式轉換器
CN104201884A (zh) * 2014-09-15 2014-12-10 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软开关dc-dc变换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茂军,李晓帆,付应红: "一种新型ZVT-PWM软开关Boost变换器", 《通信电源技术》 *
孙慧贤: "新型软开关PWM Buck 电路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科技信息辑》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2088A (zh) * 2016-11-18 2017-02-22 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52088B (zh) * 2016-11-18 2019-02-01 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1784600B2 (en) 2017-01-25 2023-10-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oft switching DC-DC converter
CN106877695A (zh) * 2017-03-21 2017-06-20 佛山市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boost结构的软开关整流充电复用电路
CN106877662A (zh) * 2017-04-01 2017-06-20 中南大学 一种三态Boost电路及其调制方法
CN108539980A (zh) * 2018-05-18 2018-09-14 湖北工程学院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AT522723A1 (de) * 2019-07-04 2021-01-15 Fachhochschule Technikum Wien Bidirektionaler Hochtiefsetzsteller
AT522723B1 (de) * 2019-07-04 2021-12-15 Fachhochschule Technikum Wien Bidirektionaler Hochtiefsetzsteller
CN112701896A (zh) * 2020-12-03 2021-04-2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Buck的无损吸收软开关电路
CN113285599A (zh) * 2021-05-27 2021-08-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3285599B (zh) * 2021-05-27 2022-04-2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5242093A (zh) * 2022-09-21 2022-10-2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一种高增益的开关直流升压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8773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78773A (zh) 一种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CN202455130U (zh) 电动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及电动车
Pany et a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ed drive for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CN102616145B (zh) 一种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储存装置
Chen et al. A single stage integrated bidirectional AC/DC and DC/DC converter f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CN103312165B (zh) 一种高频多相交错式变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828918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192014B (zh) 采用统一电压输出及双向dc/dc模块的双能源机车
CN102510215A (zh) 一种三电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脉冲宽度控制方法
CN104065153A (zh) 一种双电源耦合装置及其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CN203707860U (zh) 一种三相高频逆变脉冲式动力电池组的充电装置
Rahman et 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a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using a Ćuk converter for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CN105811766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升降压型dc-dc变换器
CN203840047U (zh) 一种双电源耦合装置及其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CN203840041U (zh) 电动汽车的一种非车载充电机
CN205847090U (zh)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05847091U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104467403B (zh) 一种针对超级电容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4485718B (zh) 一种针对蓄电池充电的Buck软开关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3911800U (zh) 一种高频隔离型光伏逆变器
CN103078499B (zh) 一种太阳能mppt控制器及其n-buck变换器
CN205355881U (zh) 基于三谐振状态LC变换的Adjacent Cell-to-Cell均衡电路
CN211166517U (zh) 一种超级电容复合系统的充放电电路
CN204290454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电路
CN20955296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