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6249B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76249B CN104576249B CN201510033509.0A CN201510033509A CN104576249B CN 104576249 B CN104576249 B CN 104576249B CN 201510033509 A CN201510033509 A CN 201510033509A CN 104576249 B CN104576249 B CN 1045762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run
- tab
- arc extinguishing
- movable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灭弧室壳体、触头系统和灭弧室,触头系统包括固定接触件和活动接触件;灭弧室包括复数枚灭弧栅片和引弧板,引弧板包括引弧板本体和在引弧板本体上折弯延伸构成的引弧板下降段,该引弧板本体对应于灭弧栅片的上方,且与灭弧栅片之间保持有间距,引弧板下降段向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活动接触件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特点:在引弧板的上表面与灭弧室壳体之间构成有上跑弧通道,上跑弧通道的一端与电弧生成区域相连,另一端与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可有效地避免电弧在引弧板的端部上集中燃烧,减少对引弧板下降段的烧蚀;保障断路器具有良好的分断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在配电线路中所起分断和接通电路的作用,更具体地讲,通过触头系统的一对可分离的触头对(配成对的活动、固定接触件称为触头对)的闭合或分离实现对电路的接通或断开而藉以保护线路和设备。当线路出现异常故障时,例如短路时,由触头对的分离而快速地分断线路,以避免设备损坏。如业界周知之理,在载流情况下触头对的分离会产生电弧,尤其是在断开短路大电流时,电弧的能量大,对触头的烧蚀严重,因此在诸如断路器、接触器等之类的开关电器中通常以设置灭弧室来熄灭电弧,以保证电器设备运行安全。
图1为已有技术中的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剖视图,由该图1 所示,由触头系统与灭弧室组成的触头灭弧装置安装在构成有绝缘壳体出气口91的绝缘壳体9限定的绝缘壳体腔内,触头系统通常包括固定接触件3和活动接触件4,灭弧室通常包括以间隔状态自上而下(也可称自下而上)叠置的复数枚灭弧栅片1,该灭弧栅片1的不言而喻的功用是隔断(也可称切断或分割)电弧并使电弧熄灭。为了提高灭弧栅片1隔断并熄灭电弧的效果,在灭弧室的顶部即在对应于复数枚灭弧栅片1中的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的上方的位置设置一引弧板2,该引弧板2为金属板(即由铁磁性金属加工而成),包括引弧板本体22和在引弧板本体22上折弯延伸构成的引弧板下降段21,该引弧板本体22对应于灭弧栅片1的上方,并且与灭弧栅片1之间保持有间距,引弧板下降段21向触头系统打开状态时的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至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的下方的多枚灭弧栅片中的某一枚灭弧栅片的高度位置。
当短路电流i通过时,在固定接触件3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由短路电流i产生的电动斥力就会起作用,当电动斥力大于触头弹簧提供的接触力时,活动接触件4将离开固定接触件3,向打开位置运动。在活动接触件4断开的同时,便在固定、活动接触件3、4的固定、活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9c,产生的电弧9c在磁吹与气吹力的共同作用下,从活动接触件4上的活动接点转移到引弧板下降段21,通过引弧板2对电弧9c进行分割,分割成短弧9b和电弧9a,电弧9a进入灭弧室内部,被灭弧栅片1切割成多个短弧,从而提高电弧电压,使电弧熄灭。
由于引弧板下降段21的存在减小了引弧板2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的距离,因而当电弧9c产生后,可以加快电弧9c对引弧板2的端部211的加热并形成弧根的速度,使电弧9c向引弧板2转移再由引弧板2引入灭弧室的速度加快,从而提高电弧电压的上升率,加快对电弧9c的熄灭速度。
上述结构的灭弧装置存在以下缺点:电弧9c转移到引弧板2上后,在引弧板2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始终存在一段短弧9b。由于等电势体的电场强度会向尖角处集中,而引弧板2的端部211的端面正是尖角所在处,因此短弧9b的弧根更易停留在电场强度集中的端部211的端面上持续燃烧。
以上现象会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首先,短弧9b在引弧板2的端部211的端面上的持续燃烧会使该处高温金属蒸汽的浓度增加,降低该区域的绝缘强度,增加在该区域发生背后击穿的风险。一旦在该端面上发生背后击穿现象,电弧9c将至少部分地退出灭弧室,导致部分灭弧栅片1失效,无法切割电弧9c,电弧电压降低,电弧熄灭时间延长。
其次,短弧9b在引弧板2的端部211的端面上的持续燃烧会使该处烧损严重,引弧板2的端部211向引弧板2的方向退缩,使引弧板下降段21的尺寸缩短,增大引弧板2与活动接触件4的距离,影响断路器下次短路分断时电弧从活动接触件4向引弧板2的转移的速度,延长断路器下次短路分断的时间,降低断路器的运行短路分断能力。
上述两个方面的不利因素均制约了断路器分断能力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在短路分断过程中可避免电弧在引弧板的端部上集中燃烧而藉以防止对断路器分断能力产生影响的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包括具有电弧气体排出口的灭弧室壳体、触头系统和灭弧室,触头系统包括固定接触件和活动接触件,活动接触件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动作而藉以与固定接触件配合,实现电路的断开或接通;灭弧室包括以间隔状态自下而上设置的复数枚灭弧栅片和一引弧板,引弧板包括引弧板本体和在引弧板本体上折弯延伸构成的引弧板下降段,该引弧板本体对应于灭弧栅片的上方,并且与灭弧栅片之间保持有间距,该引弧板下降段向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活动接触件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弧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灭弧室壳体之间构成有一上跑弧通道,该上跑弧通道的一端与电弧生成区域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具有电弧气体排出口的灭弧室壳体上设有与所述上跑弧通道相连的配合面,当所述活动接触件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配合面与活动接触件的活动接触件上表面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引弧板本体与引弧板下降段之间构成有一折弯角,该折弯角为钝角。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引弧板与用于设置灭弧栅片的灭弧室的灭弧室壳体之间的区域构成有一上跑弧通道,且该上跑弧通道一端与电弧生成区域相连,另一端与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因而一方面由上跑弧通道为电弧提供通道,增强电弧受到的气吹力,使电弧得以沿着引弧板的上表面向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的方向运动,进而向绝缘壳体出气口的方向运动,可有效地避免电弧在引弧板的端部上集中燃烧,减少对引弧板下降段的烧蚀;另一方面可以为电弧产生的高温金属蒸汽提供排放通道,降低引弧板的端部的附近区域的高温金属蒸汽的浓度,避免在该区域发生背后击穿情形,防止电弧退出灭弧室,提高滞留电弧在灭弧室内部的稳定性,保障断路器具有良好的分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灭弧栅片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触头灭弧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用于设置灭弧栅片的灭弧室的灭弧室壳体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工作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触头灭弧装置工作原理图。
图9a为图7所示的灭弧栅片和绝缘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9b为图9a所示的绝缘部件的详细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灭弧室壳体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触头灭弧装置、用于驱动触头系统动作的操作机构、以及脱扣装置。由于本发明的断路器外壳、操作机构以及脱扣装置均属于公知技术,因此未在图中示出。
实施例1:
请参见图2至图3,在图2中示出了触头系统和灭弧室,也就是说由触头系统和灭弧室构成为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触头系统包括位于灭弧室底部的一固定接触件3以及与固定接触件3相对应的一活动接触件4。活动接触件4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动作以与固定接触件3配合,从而实现断路器所在电路的断开或接通。活动接触件4具有一活动接触件接触面41、引弧角42以及与引弧角42相连的一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
前述的灭弧室包括以间隔状态自下而上(也可称自上而下)设置的复数枚灭弧栅片1和一枚引弧板2。
由图3所示,前述的灭弧栅片1由栅片切割区13(该栅片切割区13即为灭弧栅片本体)和以对应的状态在栅片切割区13上延伸构成的一第一灭弧栅片腿11a和一第二灭弧栅片腿11b,由于第一、第二灭弧栅片腿11a、11b的存在,因而使整个灭弧栅片1的形状均为U字形,即灭弧栅片1呈U形结构。前述的并且由图2所示的活动接触件4对应于第一、第二灭弧栅片腿11a、11b之间,使该活动接触件4在灭弧栅片1的U字形腔体的内部进行合分运动。
由图2所示,引弧板2包括引弧板本体22和在引弧板本体22上折弯延伸构成的引弧板下降段21,该引弧板本体22对应于灭弧栅片1的上方,并且与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之间保持有间隔距离,更确切地讲,引弧板本体22对应于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的栅片切割区13的上方并且与栅片切割区13保持有间隔距离,引弧板下降段21向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前述的引弧板2是金属板,为了使活动接触件4和固定接触件3打开时产生的电弧快速地向引弧板2转移,引弧板下降段21的端部211在U字形的腔内朝着处于打开位置时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延伸至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的下方的多枚灭弧栅片中的某一枚灭弧栅片的高度位置。引弧板本体22和引弧板下降段21之间构成有一折弯角,该折弯角为钝角。
请参见图4和图5,灭弧装置的内部空间由前绝缘壳体6与后绝缘壳体7共同限定。前绝缘壳体6的后侧即朝向后绝缘壳体7的一侧以及前绝缘壳体6的下端均形成敞口,该前绝缘壳体6包括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61a和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61b,第一、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61a、61b彼此对应,并且在相互面对面的一侧各构成有灭弧栅片安装槽62,灭弧栅片安装槽62的后端即朝向后绝缘壳体7的一端构成为敞口端,而灭弧栅片安装槽62的前端即远离后绝缘壳体7的一端具有灭弧栅片止动面621。第一、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61a、61b的前侧通过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63连接,第一、第二前绝缘壳体61a、61b的上端通过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连接,前绝缘壳体前连接壁63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之间具有开口,藉由该开口构成为电弧气体排出口65(图4标示)。第一前绝缘壳体侧壁61a以及第二前绝缘壳体侧壁61b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的后开放端面共同组成前绝缘壳体6的前绝缘壳体后侧面67。
后绝缘壳体7的前侧即朝向前绝缘壳体6的一侧构成敞口,该后绝缘壳体7包括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71a、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71b、连接于第一、第二后绝缘壳体侧壁71a、71b之间的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73和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74,在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73上构成有栅片配合面731,前述的灭弧栅片1以及引弧板2安装在前绝缘壳体6的灭弧栅片安装槽62内,其前端由灭弧栅片制动面621限位,后端由栅片配合面731限位。第一后绝缘壳体侧壁71a、第二后绝缘壳体71b与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的前开放端面共同组成后绝缘壳体7的后绝缘壳体前侧面712。前绝缘壳体6、后绝缘壳体7正是通过后绝缘壳体前侧面712与前绝缘壳体后侧面67的配合实现灭弧装置的密封。由此可知,这里所讲的后绝缘壳体前侧面712是指后绝缘壳体7朝向前绝缘壳体6的一侧的面,同样的道理,前述的前绝缘壳体后侧面67即为前绝缘壳体6朝向后绝缘壳体7的一侧的那个面。
由图5所示,在后绝缘壳体下连接壁74上构成有一后绝缘壳体开口741,该后绝缘壳体开口741与前述的固定接触件3相对应,由该后绝缘壳体开口741为固定接触件3与活动接触件4的配合提供空间。
在后绝缘壳体后连接壁73上具有后绝缘壳体贯通孔732,藉由该后绝缘壳体贯通孔732为活动接触件4提供运动空间。在对应于后绝缘壳体贯通孔73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隔离壁733a和一第二隔离壁733b,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安装在前述引弧板下降段21与第一、第二灭弧栅片腿11a、11b之间,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一端与栅片配合面731相连接,另一端向引弧板2的方向延伸,经过活动接触件区域,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引弧板下降段21,使引弧板下降段21与相邻灭弧栅片1之间的电气间隙从上而下呈逐渐增加(增大)的趋势。后绝缘壳体贯通孔732的上端具有与活动接触件4的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相对应的配合面734,该配合面734与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相连接。配合面734与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通过后绝缘壳体内表面75相连接。当活动接触件4处于打开位置时,配合面734与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相配合。
请参见图6并且仍结合图5,由图6所示,前述的引弧板2与前述的前绝缘壳体6的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以及与后绝缘壳体7的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同时保持间距,引弧板2的上表面与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的前绝缘壳体内表面66(图6示)以及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的后绝缘壳体内表面75之间的空间共同形成上跑弧通道8,上跑弧通道8的两侧由前绝缘壳体6的前绝缘壳体内表面66和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的内表面共同限定。后绝缘壳体上连接壁72的后绝缘壳体内表面75向配合面734方向延伸并相连。前绝缘壳体上连接壁64的前绝缘壳体内表面66向电弧气体排出口65的方向延伸,使上跑弧通道8与电弧气体排出口65相连通。
当短路电流i通过时,则在固定接触件3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由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就会起作用,当电动斥力大于触头弹簧提供的接触力时,活动接触件4将离开固定接触件3,向打开位置运动。在活动接触件4断开的同时,如图6所示,在固定接触件3的固定触点与活动接触件4的活动触点(前述的活动接触件接触面41)之间会产生电弧9c,这部分区域在本技术领域被称为电弧生成区域。电弧9c产生的大量高温金属蒸汽使灭弧室内部的气压强度急剧上升,由于电弧气体排出口65的存在,在气压差的影响下,电弧9c将受到通向电弧气体排出口65方向的气吹力。在磁吹与气吹力的共同作用下,电弧9c向灭弧室方向拉长,对引弧板下降段21进行加热,当引弧板下降段21上形成弧根后,完成电弧向引弧板2的转移,电弧9c被引弧板2分割成电弧9a和电弧9b两段,在磁吹与气吹力的共同作用下,电弧9a通过引弧板下降段21进入灭弧室,被灭弧栅片1切割成短弧,从而使电弧电压提高,电弧熄灭。在这里,电弧9c被引弧板2分割成电弧9a、9b两段,然后,在磁吹与气吹力的共同作用下,电弧9a通过引弧板下降段21进入灭弧室,被灭弧栅片1切割成短弧,这部分区域在本技术领域被称为电弧被切割熄灭的区域。
本发明提供的上跑弧通道8构成于引弧板2的上表面与灭弧室壳体之间,其一端与前述电弧生成区域相连,优选地实施例为前述上跑弧通道8一端的开口位于活动接触件4在打开位置时活动触点所处的区域,另一端与前述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该上跑弧通道8与电弧生成区域相连的一端的开口对着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并且该开口的纵向高度大于上跑弧通道8的与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65相连的另一端的纵向高度(如图2所示)。
电弧9c一旦转移到引弧板2的引弧板下降段21,被引弧板2的引弧板下降段21切割,在引弧板2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就会形成短弧9b,并且在电路分断前短弧9b始终存在。由于上跑弧通道8的存在,可以增强短弧9b受到的气吹力,并为之提供运动通道,使短弧9b可以沿着引弧板2的上表面向电弧气体排出口65的方向运动,避免短弧9b在引弧板2的端部211上的集中燃烧,减少对引弧板2的引弧板下降段21的烧损,电弧气体排出口65所在的区域在本技术领域被称为电弧气体排出的区域。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由于上跑弧通道8的存在,因而能为短弧9b产生的高温金属蒸汽提供排放通道,可以降低引弧板2的端部211附近区域的高温金属蒸汽的浓度,避免在该区域发生背后击穿,提高电弧9c在灭弧室内部的稳定性,充分使用灭弧栅片1的切割效果。
当活动接触件4到达打开位置时,活动接触件4的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与配合面734相配合,即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靠近配合面734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或者,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与配合面734直接接触。使得前、后绝缘壳体6、7所限定的灭弧室空间中除了连通电弧气体排出口65的上跑弧通道8外,不存在其他能够使由电弧产生的金属蒸汽排出的通道,提高了由前、后绝缘壳体6、7所限定的灭弧室空间的密封性,断路器外部与灭弧室之间、灭弧室与断路器内部之间均有气压差。由于与电弧气体排出口65相通的上跑弧通道8,并且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与配合面734的配合,由电弧产生的金属蒸汽将通过上跑弧通道8向电弧气体排出口65排出,最终向断路器外部排出,由于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与配合面734的配合,电弧产生的金属蒸汽不会从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的上部即传统断路器的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与断路器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向安装在断路器外壳内的操作机构等部件回喷,防止了电弧9c对断路器内部其他元件的污染。
上跑弧通道8一端与所述电弧生成区域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靠近电弧气体排出口65一端的宽度由前绝缘壳体6的前绝缘壳体内表面66限定,靠近活动接触件4一端的宽度由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的内表面限定。由于第一、第二隔离壁733a、733b安装在对应于引弧板下降段21与第一、第二灭弧栅片腿11a、11b之间的位置,所以其内表面限定的宽度小于前绝缘壳体6的前绝缘壳体内表面66限定的宽度,使上跑弧通道8存在宽度差,有利于增强对电弧9c的气吹。
实施例2:
请参见图7至图9a以及图9b,在本实施例中,触头系统和灭弧室安装在以彼此面对面的状态相配合的并且构成有绝缘壳体出气口91的绝缘壳体9限定的腔体内,也就是说绝缘壳体9由两左右拼装的第一绝缘壳瓣92和第二绝缘壳瓣93共同构成(图7示)。由图8所示,第一绝缘壳瓣92以及第二壳瓣93的侧壁的内表面各具有后端开口的栅片安装槽94,前述的灭弧栅片1与栅片安装槽94插配,并且由对应于栅片安装槽94的止动壁95对灭弧栅片1的后端限定。
本实施例2的灭弧室的结构如图9b所示,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绝缘部件23,绝缘部件23具有前侧开口的腔体(以图9b所示的位置状态为例),腔体内部具有前端开口的安装槽231,前述的灭弧栅片1与安装槽231插配,并由对应于安装槽231的限定壁232对其后端进行限位。对应于安装槽231的一侧具有安装槽隔离壁233,安装槽隔离壁233安装在引弧板下降段21与第一灭弧栅片腿11a以及第二灭弧栅片腿11b之间,其一端与限定壁232相连接,另一端向引弧板2的方向延伸,经过活动接触件4所在的区域,至少部分地覆盖引弧板下降段21,使引弧板下降段21与相邻灭弧栅片1之间的电气间隙从上而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由图8所示,灭弧栅片1、引弧板2在绝缘部件23与绝缘壳体9的配合下实现安装定位。 引弧板2安装在灭弧室的上端,并与绝缘壳体9的绝缘壳体顶壁96保持一定的距离。绝缘壳体顶壁96上具有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活动接触件4处于打开位置时,其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靠近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或者与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直接接触。
引弧板2的上表面与前述绝缘壳体顶壁96的绝缘壳体顶壁内表面962形成前述的上跑弧通道8,上跑弧通道8的两侧由绝缘壳体9的侧壁的内表面和安装槽隔离壁233的内表面限定。绝缘壳体顶壁96的绝缘壳体顶壁内表面962一端向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方向延伸并相连,另一端向绝缘壳体出气口91方向延伸,并使上跑弧通道8与绝缘壳体出气口91即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通。
该实施例2达到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1是一致的。
实施例3:
请参见图10至12并且结合图7,触头系统和灭弧室安装在以彼此面地面的状态相配合并且构成有绝缘壳体出气口91的绝缘壳体9限定的腔体内,也就是说绝缘壳体9由左右拼装的第一绝缘壳瓣92和第二绝缘壳瓣93共同构成。该实施例3在对应于固定接触件3的下方的位置安装有第一铁磁块5a,在第一铁磁块5a的上方并且在对应于触头区两侧对称安装一第二铁磁块5b和第三铁磁块5c,利用第一、第二铁磁块5a、5b以及第三铁磁块5c在触头区组成U形磁场增强器,活动接触件4在该U形磁场增强器内进行分合运动,以增强触头区的自励磁场强度。第一、第二、第三铁磁块5a、5b、5c安装在构成于绝缘壳体9上的凹槽97内,并在第二、第三铁磁块5b、5c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安装绝缘板5d,以便增加第二、第三铁磁块5b、5c与活动接触件4之间的电气间隙。
绝缘板5d上具有定位轴5e,该定位轴5e与第一、第二绝缘壳瓣92、93上的定位孔98(图11示)相配合,以便对绝缘板5d进行限位。在对应于前述凹槽97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前凸板971和一后凸板972,用于对绝缘板5d的前后位置进行限定。
断路器的灭弧室包括以间隔状态自下而上设置的复数枚灭弧栅片1、对应于复数枚灭弧栅片1中的最上部的一枚灭弧栅片的上方的位置设置的一引弧板2,灭弧栅片1通过一对彼此对置的灭弧栅片支架14进行定位,引弧板2由一块金属板加工而成,为铁磁性金属板,引弧板下降段21在绝缘板5d限定的通道内向处于打开位置时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
绝缘板5d从后凸板972出发,即以后凸板972为起点,经过触头区向灭弧室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的覆盖引弧板下降段21,灭弧栅片1从上而下到引弧板2的电气间隙呈递增的趋势。绝缘板5d相对第一、第二绝缘壳瓣92、93的表面向前突出,使其限定的通道宽度小于灭弧室内部宽度。
灭弧栅片1、引弧板2在灭弧栅片支架14与绝缘壳体9的配合下实现安装定位。引弧板2安装在灭弧室的上端,并与绝缘壳体9的绝缘壳体顶壁96保持一定的距离。绝缘壳体顶壁96上具有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活动接触件4处于打开位置时,其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靠近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或直接接触。
引弧板2的上表面与绝缘壳体顶壁96的绝缘壳体内表面962形成上跑弧通道8,上跑弧通道8的两侧由绝缘壳体9的侧壁的内表面和绝缘板5d的内表面限定。绝缘壳体顶壁96的绝缘壳体顶壁内表面962的一端向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方向延伸并相连,另一端向绝缘壳体出气口91的方向延伸,并使上跑弧通道8与绝缘壳体出气口91即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通。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欠缺,完成了发明任务,除了体现了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外还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由于上跑弧通道8与活动接触件配合面961相连(也可称相通),因而可以提高上跑弧通道8与断路器内部的密封性。该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电弧9c的气吹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电弧9c向断路器内部的回喷,降低电弧对断路器内部其它元件的污染。
Claims (3)
1.一种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包括具有电弧气体排出口的灭弧室壳体、触头系统和灭弧室,触头系统包括固定接触件(3)和活动接触件(4),活动接触件(4)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动作而藉以与固定接触件(3)配合,实现电路的断开或接通;灭弧室包括以间隔状态自下而上设置的复数枚灭弧栅片(1)和一引弧板(2),引弧板(2)包括引弧板本体(22)和在引弧板本体(22)上折弯延伸构成的引弧板下降段(21),该引弧板本体(22)对应于灭弧栅片(1)的上方,并且与灭弧栅片(1)之间保持有间距,该引弧板下降段(21)向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活动接触件(4)所在位置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弧板(2)的上表面与所述灭弧室壳体之间构成有一上跑弧通道(8),该上跑弧通道(8)的一端与电弧生成区域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灭弧室壳体的电弧气体排出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具有电弧气体排出口的灭弧室壳体上设有与所述上跑弧通道(8)相连的配合面,当所述活动接触件(4)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配合面与活动接触件(4)的活动接触件上表面(43)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弧板本体(22)与引弧板下降段(21)之间构成有一折弯角,该折弯角为钝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33509.0A CN104576249B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33509.0A CN104576249B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6249A CN104576249A (zh) | 2015-04-29 |
CN104576249B true CN104576249B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3092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33509.0A Active CN104576249B (zh) | 2015-01-23 | 2015-01-23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762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59946A (zh) * | 2017-09-27 | 2019-04-02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断路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31412A (zh) * | 2013-10-28 | 2014-01-22 | 江苏凯隆电器有限公司 | 断路器灭弧系统 |
CN203966999U (zh) * | 2014-08-04 | 2014-11-26 |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断路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5838B2 (ja) * | 2009-02-19 | 2014-06-11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回路遮断器 |
CN102509676B (zh) * | 2011-10-28 | 2014-12-03 | 常熟瑞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框架断路器灭弧室 |
CN202871728U (zh) * | 2012-11-13 | 2013-04-10 | 安德利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导弧灭弧装置及使用该导弧灭弧装置的直流断路器 |
CN204348663U (zh) * | 2015-01-23 | 2015-05-20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2015
- 2015-01-23 CN CN201510033509.0A patent/CN1045762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31412A (zh) * | 2013-10-28 | 2014-01-22 | 江苏凯隆电器有限公司 | 断路器灭弧系统 |
CN203966999U (zh) * | 2014-08-04 | 2014-11-26 |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断路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6249A (zh) | 201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63921U (zh) | 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206401213U (zh) | 断路器触头引弧装置 | |
CN213583681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20172050U (zh) | 灭弧室和断路器 | |
CN217485325U (zh) | 一种栅片灭弧室 | |
CN205303389U (zh) |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 |
CN104576249B (zh)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204348663U (zh) | 用于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204348662U (zh) | 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104517789B (zh) | 电路断路器 | |
CN105470067A (zh) |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 |
CN102938354A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触头与灭弧系统 | |
CN206312854U (zh) | 断路器的触头装置 | |
CN213184178U (zh) | 触头机构和开关电器 | |
CN209658121U (zh) | 气吹式低压灭弧装置及断路器 | |
CN210110588U (zh) | 灭弧室灭弧栅片布局结构 | |
CN105957776B (zh) | 一种断路器壳体以及带有该壳体的断路器 | |
CN207353122U (zh) | 低压断路器 | |
CN208738166U (zh) | 一种用于剩余电流断路器的气吹式灭弧室及气吹结构 | |
CN112635258A (zh) | 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 | |
CN114823188A (zh) | 一种电器装置的灭弧系统 | |
CN113972118A (zh) | 灭弧室和开关电器 | |
CN204348661U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 | |
CN109559946A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6562920U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及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