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6099B -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6099B
CN104576099B CN201410813542.0A CN201410813542A CN104576099B CN 104576099 B CN104576099 B CN 104576099B CN 201410813542 A CN201410813542 A CN 201410813542A CN 104576099 B CN104576099 B CN 104576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pulley
drivewheel
handle
contact
gear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35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76099A (zh
Inventor
温栋亮
岳鹏
陈红群
谢勇
梁超
侯东升
张丰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Wingoal Tianjin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Wingoal Tianjin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Wingoal Tianjin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Wingoal Tianjin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1354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760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76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6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76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6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8Application transfer; between utility and emergency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包括手柄、主动轮、左从动轮、右从动轮和上、下固定板;手柄铰接于主动轮上,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均为扇形齿轮且下表面各朝下固定设有拨动杆,主动轮圆周侧沿径向向外凸出设有一段轮齿,主动轮与左、右从动轮三轮的轮轴心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主动轮的轮轴心位于顶角点;双分状态时,主动轮的轮齿段朝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且该轮齿段的最左侧齿和最右侧齿分别与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啮合,当主动轮朝其中一个从动轮的方向旋动时,则该轮齿段的齿脱离与另一从动轮的轮齿的啮合,啮合的从动轮随主动轮转动,由相应所属的拨动杆的移动驱动其他操作机构作出相应动作,从而实现相应的状态的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转换开关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电源转换开关电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终端电器,按控制方式可分为自动式、手动式、自动/手动组合式三种类型,主要是通过操作机构来控制触头系统的动作,以接通或分断主电源、备用电源,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生产的连续性。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自动/手动开关电器,既可以以电动控制,也可以以手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来实现主电源(常用电源)的接通(即“主合”)、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均分断(即“双分”)、备用电源接通(即“备合”)三种状态的转换。
本申请重点保护此类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以手动控制的方式,通过该机构控制其他相关机构动作,进而控制触头系统实现双分、主合、备合三种状态的转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包括手柄、主动轮、左从动轮、右从动轮和上、下固定板,其中,手柄通过手柄轴铰接于主动轮的上表面,使手柄能绕手柄轴翻转;
在上、下固定板之间,还通过左轴柱和右轮轴分别支承形状对称的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均为扇形齿轮且下表面临近轮齿处各朝下固定设有一拨动杆,主动轮圆周侧沿径向向外凸出设有一段轮齿,主动轮与左、右从动轮三轮的轮轴心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主动轮的轮轴心位于顶角点;处于双分状态时,主动轮的轮齿段朝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且该轮齿段的最左侧齿和最右侧齿分别与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啮合,各从动轮的拨动杆也位于各自所属的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轮轴心之间,当主动轮朝其中一个从动轮的方向旋动其轮齿段对应的角度范围的过程中,则该轮齿段的齿脱离与另一方向从动轮的轮齿的啮合并仅与旋动方向的从动轮的齿啮合,被脱离啮合的从动轮保持不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保持不动,啮合的从动轮随主动轮转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随之移动,由拨动杆的移动驱动其他操作机构作出相应动作,从而实现相应的状态的切换;
进一步,所述下固定板还设有分别对应左、右从动轮的拨动杆穿过并移动的穿过槽,拨动杆能在穿过槽内移动。
进一步,主动轮在位于手柄轴的下方还开有手柄通孔,所述手柄以手柄轴为中心在手柄轴的另一侧的延伸有一凸起,手柄通孔内由上至下还置有相互抵接的滑块和弹簧,滑块能手柄通孔内上下移动,弹簧一端抵顶滑块,另一端抵顶手柄通孔内设有的台阶;主动轮下方固设有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的开关触点对应滑块。
再进一步,微动开关是固接于下固定板的下表面临近下固定板孔的位置。
进一步,还包括有手柄盖,其盖于主动轮之上并且设有容纳手柄的开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双分、主合、备合三种状态的转换。
(2)使用该机构时,通过触动微动开关能自动关闭电动控制机构,有效避免了手动、电动同时操作的错误;
(3)装配结构巧妙,而且装配方便;
(4)具有较强的防错误指示的功能。
其他可参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的具体阐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本发明的自动/手动开关转换电器的总装示意图;图中:1-手动操作机构;2-操作机构;3-底板;4-位置反馈组件;5-主轴;6-复合触头机构;
图2是图1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手动操作机构1的总装立体示意图;
图4为手动操作机构1的各组成部件的爆炸图;
图5为手柄由放平至掀开立起的状态转换的示意图;
图6为双分状态时主动轮104和左从动轮106、右从动轮107的啮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7为主动轮与左、右从动轮组合俯视视角下双分(A)、主合(B)和备合(C)三种状态的演示状态图;
图8为主动轮与左、右从动轮组合仰视视角下双分(A)、主合(B)和备合(C)三种状态的演示状态图;
图9为以“下固定板110”的下方向上仰视展示三种状态转换的示意图;
图10为操作机构的储能联动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储能联动总成的各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和图13分别为主轴座轮203的主视图和立体示意图;
图14主要展现连杆储能单元的组成部分的爆炸示意图,合闸杠杆207未显示;
图15主要展现操作机构的储能联动总成分别在双分(A)、主合(B)和备合(C)三种状态的对比示意图;
图16为手柄操作机构1、储能联动总成及电动控制总成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将图16中的双分电磁铁开关211和手柄操作机构1隐藏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各组成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19为在前、后颊板之间朝向后颊板进行剖视的示意图;
图20为沿主轴5轴心的朝向备合电磁铁方向的剖视示意图,此时双分电磁铁开关211加电,其铁芯2111回缩;
图21为主合状态(状态B)的侧视图;
图22是以剖视方式展示三种状态转换的示意图;
图23是加装了限位片214和限位块215的双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以主合状态(即状态B)为例演示偏心限位片214如何防止另一侧合闸杠杆(备合合闸杠杆为例)下压的示意图;
图25和图26分别为偏心限位片214、限位块215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剖视图,展示未加装限位块时,储能弹簧处于无载荷状态;
图28为限位块215向颊板顶部装配的示意图;
图29是限位块215已装配于颊板顶部的示意图;
图30为图1中的位置反馈组件4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1为触头机构的一个触头单元的组成部件爆炸图;
图32是双分状态下触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隐去了一半外壳;
图33为动触头组按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至与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相抵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4为动触头组按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至与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2相抵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5为单片式动触头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36是图35各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7为单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动触头组增加了弹性装置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39是图38各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0给出了增设弹性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1是弹簧装置如何配合其他部分保证触头压力的原理分析图;
图42是双片式动触头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43是图42中各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4和图46分别是两片动触头与隔板组合在一起的主视图和立体图,图45是图4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7是刀型插入式静触头的一种实施例(单片式)的爆炸图;
图48是图47中各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9是图48的侧视图,图50是图49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1是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插入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2是刀型插入式静触头的另一种实施例(双片式)的爆炸图;
图53是图52中各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4是图53的侧视图,图55是图5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6是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插入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手动开关转换电器包括手动操作机构1、操作机构2、底板3、位置反馈组件4、主轴5和触头机构6几个主要部分,操作机构2带动主轴5转动,主轴5的转动带动复合触头机构6的触头实现主电源接通(即“主合”)、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均分断(即“双分”)、备用电源接通(即“备合”)三种状态的转换。手动操作机构1用于在需要手动控制时由其控制主轴5的动作,从而间接控制主轴5的转动,实现三种状态的转换。
手动操作机构1主要包括手柄101、主动轮104、左从动轮106、右从动轮107,其中,手柄101通过手柄轴105铰接于主动轮104的上表面,使手柄101能绕手柄轴105翻转,手柄盖1012盖于主动轮104之上并且设有容纳手柄101的开口,需要使用时,将手柄101立起,使用完毕后,可将手柄101放平容纳于手柄盖1012的开口中,使整体更加美观并减少触碰损伤。
如图5所示,主动轮104在位于手柄轴105的下方还开有手柄通孔1041,所述手柄101以手柄轴105为中心在手柄轴105的另一侧的延伸有一凸起1011,手柄通孔1041内由上至下还置有相互抵接的滑块102和弹簧103,滑块102能手柄通孔1041内上下移动,弹簧103一端抵顶滑块102,另一端抵顶手柄通孔1041内设有的台阶;主动轮104下方固设有微动开关109,微动开关109的开关触点对应滑块102;当手柄101立起时,手柄101的凸起1011则绕手柄轴105向下朝手柄通孔1041压入,凸起1011压抵滑块102向下滑动,滑块102下端则压触到微动开关109的触点,微动开关闭合,切断操作机构的电机/电磁铁回路,进入手动操作保护。取消手动操作时,向下放回手柄,凸起1011抬起,滑块102在弹簧103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微动开关打开,恢复操作机构的电机/电磁铁回路,取消手动操作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微动开关109是固接于下固定板110的下表面临近下固定板孔1105的位置。如图4所示,上固定板108则通过上固定板孔1081支承主动轮的旋转。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下固定板之间,还通过左轴柱1103和右轮轴1104分别支承有形状对称的左从动轮106和右从动轮107,左从动轮106和右从动轮107均为扇形齿轮且下表面临近轮齿处各朝下固定设有一拨动杆(1061、1071),主动轮104圆周侧沿径向向外凸出设有一段轮齿,主动轮104与左、右从动轮(106、107)三轮的轮轴心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主动轮104的轮轴心位于顶角点;处于双分状态时,主动轮104的轮齿段朝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且该轮齿段的最左侧齿和最右侧齿分别与左从动轮106和右从动轮107啮合,各从动轮的拨动杆也位于各自所属的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轮轴心之间,当主动轮104朝其中一个从动轮的方向旋动其轮齿段对应的角度范围的过程中,则该轮齿段的齿脱离与另一方向从动轮的轮齿的啮合并仅与旋动方向的从动轮的齿啮合,被脱离啮合的从动轮保持不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保持不动,啮合的从动轮随主动轮转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随之移动,由拨动杆的移动驱动操作机构作出相应动作,从而实现相应的状态的切换。
如图7和图8所示,当主动轮和左、右从动轮三齿轮组合处于双分状态(即图中A状态)时,主动轮104的轮齿段1042朝向主动轮104与左、右从动轮(106、107)三轮的轮轴心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且该轮齿段1042的最左侧齿和最右侧齿分别与左从动轮106的轮齿段1062和右从动轮107的轮齿段1072啮合,各从动轮的拨动杆也位于各自所属的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轮轴心之间。以转换到C状态为例:当主动轮104朝其中一个从动轮(比如左从动轮106)的方向旋动其轮齿段1042对应的角度范围的过程中,则该轮齿段1042的齿脱离与另一方向从动轮(右从动轮107)的轮齿的啮合并仅与旋动方向的从动轮(左从动轮106)的齿啮合,被脱离啮合的从动轮(右从动轮107)保持不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1071)也保持不动,啮合的从动轮(左从动轮106)随主动轮转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1061)也随之移动,由拨动杆的移动驱动操作机构作出相应动作,从而实现相应的状态的切换;同理,切换到B状态的过程不再赘述。当然,B状态、C状态可以根据需要指定为主合状态或备合状态,即B状态为主合状态,那么C状态即为备合状态;C状态为主合状态,则B状态即为备合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4所示下固定板110上还设有分别对应左、右从动轮的拨动杆(106、107)穿过并移动的穿过槽(1101、1102),拨动杆在穿过槽内移动,并且有部分穿过穿过槽接触到操作机构的相应控制部件,带动相应的控制部件随之移动,从而实现状态的切换。
本发明的操作机构包括储能联动总成,图10为操作机构的储能联动总成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储能联动总成的各部件的爆炸示意图,如图所示,储能联动总成包括前后并排并通过三根连接柱209固定连接的前颊板201和后颊板202,前、后颊板(201、202)之间还设有主轴座轮203,图12和图13分别为主轴座轮203的主视图和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主轴座轮203包括有圆柱形轮体2031,轮体2031在其中部的两侧各向斜上方对称延伸出一分支凸体(2032、2032’),轮体2031两端的外壁各设有一向内回缩的环形台阶,分别伸出前、后颊板(201、202)设有的座轮孔(2014、2024),通过环形台阶与座轮孔的配合使主轴轮座203限位于前、后颊板之间并能绕其轮体2031轴心转动,轮体2031沿轴心还开有主轴孔2031’,用于装配主轴5,两个分支凸体(2032、2032’)也各开有一连杆销孔(2033、2033’),主轴孔2031’与两个连杆销孔(2033、2033’)的孔中心呈等腰三角形排布,主轴孔2031’的孔中心位于顶角点。
两个分支凸体(2032、2032’)分别各自连接一组连杆储能单元,如图11和图14所示,每组连杆储能单元包括一对下连杆204、一对上连杆205、储能弹簧206和合闸杠杆207,每对下连杆204之间通过连接板2041相对固定在一起,下连杆204的一端通过下销杆2041与主轴座轮203的一个分支凸体(以2032为例)的连杆销孔2033的配合铰接在一起,下连杆204的另一端设有跑道型长销孔2042,且长销孔2042的长度方向指向下销杆2041(或者说是连杆销孔2033),每对上连杆205的一端通过之间的上销杆2051相对固定在一起,并且上销杆2051还穿过下连杆的长销孔2042,由于长销孔2042的长度方向指向下销杆2041,使上销杆2051能在长销孔2042内沿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连杆205和下连杆204的铰接点(即上销杆2051所代表,简称“中铰接点”)与下连杆204和主轴座轮203的铰接点(即下销杆2041所代表,简称“下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固定的,即中铰接点和下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会产生伸、缩变化;另外,每对上连杆205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前、后颊板(201、202)上固设的上铰接点(2015、2025所指)与前、后颊板(201、202)铰接;
上铰接点(2015、2025所指代)相对于整个储能单元的位置固定不变,而主轴座轮203的轮体2031轴心相对于整个储能单元的位置也是固定不变,因此,上铰接点与主轴座轮203的轮体2031轴心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
中铰接点(2051指代)与上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中铰接点可绕上铰接点为中心移动,中铰接点还可绕下铰接点(2041指代)为中心移动,下铰接点则可绕主轴座轮203的轮体2031轴心为中心移动,下铰接点与轮体2031轴心之间的主轴轮座203体实际上也可视为一个连杆(简称“第三连杆”)。因此,位于上铰接点与主轴座轮203的轮体2031轴心之间实际上是依次铰接了三个连杆:上连杆205、下连杆204、第三连杆,而且,由于下连杆204的长销孔2042的设计,使得中铰接点与下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可变,因此,使得中、下铰接点具备了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在上铰接点与主轴座轮203的轮体2031轴心之间连线的两侧来回进行移动的条件,而合闸杠杆207和储能弹簧206则既充当了外力施加的传递者,同时还起到了在移动到某一侧后维持状2态的作用。
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个合闸杠杆(207、207’,以207所示为例)包括两片并排且形状相同的杠杆片(2071、2072),并且杠杆片(2071、2072)的中部通过分别固定于前、后颊板(201、202)上的合闸铰接点(以图11的2013所示)与前、后颊板铰接,两杠杆片(2071、2072)的同向的一自由端之间通过一连接板2073将两杠杆片(2071、2072)固定一体,两杠杆片(2071、2072)的同向的另一自由端的朝外的片体表面上还各固定有一销柱2076;储能弹簧206(本实施例为一组设有两个)的一端连接上销杆2051(即中铰接点),另一端通过一弹簧销杆208铰接于合闸杠杆207的连接片2073处;两杠杆片(2071、2072)的中部朝其上方都伸展有凸起,两杠杆片的凸起顶端之间固定有一挡片2074,挡片2074上还开有一长度方向垂直于两杠杆片的拨动孔2075,手动操作机构1的左、右从动轮(106、107)的拨动杆(1061、1071)分别伸入对应的拨动孔中,从动轮转动,通过拨动杆—拨动孔的配合,带动相应的合闸杠杆绕其铰接的合闸铰接点转动。
图15主要展现操作机构的储能联动总成分别在双分(A)、主合(B)和备合(C)三种状态的对比示意图,为清楚起见,A状态下是采用了在前后颊板之间进行的剖视,B和C状态去除了前颊板的遮挡。
如图15所示,合闸铰接点2013位于上铰接点2025和主轴座轮203之间,上铰接点2025位于弹簧销杆208与合闸铰接点201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某部件“位于···与···之间”,并不仅限于位于···与···之间的连线上,可以是位于连线的侧方,即某部件相对该连线的垂直投影落入连线上即可。),配合前述的各铰接点、连杆等位置布设关系和储能弹簧的作用,即可实现图15所示的三种状态的联动转换:
图中状态A为双分位置状态,两个合闸杠杆在分闸位(即合闸杠杆抬起),左右两侧的上连杆205的自由端(以图中上销杆2051即中铰接点所在处为代表)受到储能弹簧206的拉力,绕2025向上抬起,前、后颊板上还对称在相应位置上设有上连杆上限位(如图11的2011、2011’、2021、2021’所指),使上连杆分别稳定在上连杆上限位的位置,再通过两个下连杆,使主轴座轮203稳定在中间水平位置,从而实现整个机构的中间双分位置。
图中状态B为主合状态,状态A-状态B的转换为:当左侧的合闸杠杆207受外力从双分位运动到合闸位时(右侧的保持在双分位),会跨过储能弹簧206的死点位置(即2025和2013的连线上的位置),左侧的上连杆205的自由端会在储能弹簧206释能的拉力下,从连杆上限位绕2025向下运动,为维持和限位,前、后颊板上还对称在相应位置上设有上连杆下限位(如图11的2012、2012’、2022、2022’所指),即上连杆最多可移至上连杆下限位的位置。并同时带动下连杆和主轴座轮203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最终,左侧的下连杆和左侧的上连杆之间的中铰接点会过死点位置形成刚性支撑结构。此过程中,由于下连杆的长销孔2042提供了活动余量,右侧的合闸杠杆207’也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因此右侧的上连杆和合闸杠杆会保持不动。主轴5则在主轴座轮203的带动下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带动复合触头机构6动作,接通主电源。
图中状态C为备合状态,如果处于状态B时,向状态C进行切换,中间需要经过状态A,即需要将原已压下的合闸杠杆抬起,解除与原电源的接通,方可以接通另一电源。同样,处于状态C时,向状态B进行切换,也需要经过状态A。以由状态B至状态C为例:
状态B-状态A:当左侧的合闸杠杆受外力从合闸位运动到双分位时(右侧的保持在双分位),带动储能弹簧储能,然后左侧的上连杆205会在储能弹簧206越过死点后释能的拉力下,从连杆下限位返回到连杆上限位;并同时带动下连杆和主轴座轮203顺时针旋转回到水平状态,即回到双分位置(状态A),并在与右侧的上连杆和储能弹簧共同作用下保持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此过程中,右侧的上连杆和合闸杠杆保持不动。主轴座轮203带动主轴5,主轴5带动复合触头机构6动作,处于双分状态。
状态A-状态C:与前述的状态A-状态B的转换原理相同,右侧的合闸杠杆受外力从双分位运动到合闸位(左侧的保持在双分位),带动储能弹簧储能,当储能弹簧释放时,右侧的上连杆会在储能弹簧释能的拉力下,从连杆上限位运动到连杆下限位。并同时带动下连杆和主轴座轮203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最终,下连杆与右侧的上连杆过死点形成刚性支撑结构。此过程中,左侧的上连杆和合闸杠杆保持不动。同样,主轴座轮203带动主轴5,主轴5带动复合触头机构6动作,接通备用电源。
上述的操作机构的储能联动总成既可以直接通过手动抬起、压下合闸杠杆的方式,来实现三种状态的转换,也可以通过在其上方安装如图3至图9所示的手动操作机构1,通过旋动手柄101,带动某一从动轮(106或107)转动,由该从动轮下方的拨动杆(1061或1071)与其伸入的合闸杠杆的拨动孔(2075所指代)配合,从而带动相应的合闸杠杆抬起或压下,实现三种状态的转换。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通过电动控制的方式实现三种状态转换的方案,即还提供了操作机构的电动控制总成,如图16至图21所示,所述电动控制总成包括:主合电磁铁开关210、备合电磁铁开关210’、双分电磁铁开关211、主合连杆2102、备合连杆、双分连杆2112、双分杠杆212和双分拉杆213;
所述各电磁铁开关在加电时,其铁芯回缩,断电后复位;
主合电磁铁开关210和备合电磁铁开关210’的铁芯朝上并分别通过连接板件固定设于前、后颊板之间,且各自位于一组连杆储能单元的侧下方,也可以说是各自位于一个合闸杠杆(207、207’)的侧下方,主要是电磁铁开关加电时的铁芯回缩,为各自的合闸杠杆下压提供动力。具体实现结构为:主合电磁铁开关210和备合电磁铁开关210’的铁芯分别对应铰接主合连杆2102、备合连杆2102’的各自一端,主合连杆2102、备合连杆2102’的另一端各设有一长度方向指向连杆与铁芯的铰接处的跑道型长孔(21021、21021’),合闸杠杆与储能弹簧铰接的弹簧销杆208套入长孔中,并能在长孔中沿长孔长度方向相对移动;
双分电磁铁开关211则为铁芯朝下式的固定于前颊板201的前方,其铁芯2111与双分连杆2112的一端铰接,双分连杆2112的另一端与双分杠杆212的一端铰接;
所述双分拉杆213包括底板2131,底板2131的前、后侧垂直向上延伸有一立板(2132),底板2131中部的两侧各向下延伸有一铰接板21311,每个铰接板21311上开有一长度方向与底板平行的跑道型铰接孔21312,;
前、后颊板(201、202)上位于主轴5下方各设有一升降开口,所述双分拉杆213的底板2131分别穿过前、后颊板的升降开口,并且前、后颊板(201、202)位于双分拉杆213的前后两侧的立板2132之间,立板2132的中部开有供主轴5通过的长孔21321,且长孔21321的长度方向与双分拉杆的升降方向平行,供双分拉杆在升降时,避免与主轴触碰;前、后颊板位于主轴上方还各设有一导向柱2016,双分拉杆213的前后两侧的立板2132上开有与导向柱2016相配合的导向槽21323;
双分杠杆21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2121铰接于主轴5下方的前颊板201的升降开口的下部,并位于底板2131的下方,双分杠杆212的另一端通过一铰接轴穿过双分拉杆213底板的铰接孔21312,且该铰接轴能在铰接孔21312内沿铰接孔的长度方向移动(此结构使双分拉杆213在受双分杠杆212的带动下做升降移动时,升降路径不会产生前、后向的偏移);前面介绍过每个合闸杠杆(207、207’)的两杠杆片(2071、2072)的同向的另一自由端的朝外的片体表面上还各固定有一销柱2076,双分拉杆213的前后两侧的侧立板2132顶部各向左、右外侧凸设有一与销柱2076对应的钩挂凸起21322,当双分拉杆213被拉动向下运动时,钩挂凸起21322勾住销柱2076,带动两个合闸杠杆全部抬起。
下面结合图16至图21以及图22所示,介绍操作机构的电动控制总成是如何通过电动控制的方式实现三种状态的转换。
双分状态:各个电磁铁开关的铁芯均处于释放状态。主轴5在主轴座轮203和两侧下连杆-上连杆-储能弹簧的作用下,平衡在水平位置(双分位)。
主合或备合状态向双分状态的切换(合闸->分闸):当处于任一合闸位时,双分电磁铁开关加电(另两个电磁铁开关不加电),双分电磁铁开关的铁芯吸合回缩,通过双分连杆2112拉动双分杠杆212绕其中部与前颊板的铰接支点(铰接轴2121)转动,从而带动双分拉杆213向下运动。然后双分拉杆213的钩挂凸起21322会勾住合闸杠杆的销柱2076向下运动,使合闸杠杆从合闸位运动到分闸位,同时合闸杠杆通过拨动孔2075与从动轮的拨动杆的配合,带动从动轮转动从而带动手柄旋转到双分位,并给储能弹簧储能。然后储能弹簧释放,拉动上连杆从连杆下限位运动到连杆上限位。然后在另一侧上连杆和储能弹簧的反作用力下,稳定在水平状态。完成从任一侧合闸-双分闸的过程。
双分状态A向主合或备合状态(B或C)的切换(分闸->合闸):双分电磁铁开关不加电,主合或备合电磁铁开关加电,相应的铁芯吸合回缩,拉动相应侧的合闸杠杆从双分位运动到合闸位,合闸杠杆同时拨动手柄从双分指示位旋转到合闸指示位,同时带动储能弹簧储能。随后,储能弹簧释放,拉动相应侧的上连杆从连杆上限位运动到连杆下限位。并带动下连杆和主轴座轮203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主轴随主轴座轮203从水平方向旋转至合闸位,并最终稳定在合闸位上。此时,相应侧的下连杆和上连杆之间会过死点形成刚性支撑结构。在此过程中,另一侧的上连杆和合闸杠杆会保持不动。机构完成从双分到主合或备合合闸的电动动作转换。
需要说明的是,从双分到主合或备合合闸的电动动作转换完成后,主合或备合电磁铁开关即便不再加电,即相应的铁芯弹起,由于其铰接的连杆2102的另一端的跑道型长孔(21021、21021’)存在,已被下压的合闸杠杆不会因为连杆的2102的上升而抬起。
另外,根据GB14048.1的要求,低压开关电器设备在触头熔焊后不能用任何一种方式指示电器的断开位置,上述操作机构的一侧的合闸杠杆处于合闸状态时,如果触头融焊,虽然主轴和主轴座轮203因触头融焊不能转动,但通过外力强行下压另一侧的合闸杠杆,该侧的合闸杠杆可能会被迫下压转动至分闸位并保持在分闸位,显示出错误的分闸指标。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改进措施,防止触头融焊后误操作和指示:
如图23至图25所示,主轴5上伸出前、后颊板且位于两个合闸杠杆的同一侧的杠杆片(2071与2071’、2072与2072’)之间并与之处于同一平面的位置处还分别固定套装有一偏心限位片214,每个杠杆片的端部朝向偏心限位片对应凸设有止挡部(图中2076、2076’所示),且偏心限位片214随主轴5转动时,偏心限位片能避开合闸一侧的合闸杠杆的止挡部绕合闸铰接点(2013为例)的翻转路线,同时又阻挡于另一侧合闸杠杆的止挡部的翻转路线。
如图所示,加入偏心限位片214及止挡部后,双分状态时,偏心限位片214处于水平位置,不会影响两侧合闸杠杆的合闸动作。
当任一侧合闸后,偏心限位片会随主轴旋转,由于偏心形状的设置,旋转后,偏心限位板214两直角部位(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中之一正好位于另一侧止挡部的翻转路线上,受两者的止挡配合限制(如图24中的D所指),处于分闸状态的合闸杠杆将不能进行合闸动作,从而防止错误操作到合闸,同时也不会因此显示错误的合闸指示。
本发明还在上述基础上,提供了另一项改进,针对的是储能弹簧安装不便的问题:
如图10和图11所示储能单元结构中,对储能弹簧的安装方法,通常是需要通过工具将弹簧强行拉过装配位,然后在拉出连接板2073上的穿过孔的同时穿上弹簧销杆(208、208’)固定。如果同时固定两根(或以上数量的)弹簧时,装配会较困难。同时,受合闸杠杆的连接板2073穿过孔的尺寸和空间限制,工装夹具也经常无法使用。另外,因为是储能弹簧,刚度较大,需要同时固定多根弹簧就会更加困难。甚至需要多人同时配合操作才可以完成。
针对此问题的改进的一个思路是:使储能弹簧在无载荷的自由状态下安装,基于此思路,我们改变前、后颊板对合闸杠杆的限位结构形式,即:如图23、图24和图26所示,前、后颊板位于两合闸杠杆之间的顶部设有一可拆卸的限位块215,在未安装此限位块215时,合闸杠杆旋转至触碰颊板顶部时,储能弹簧处于无载荷状态,加装此限位块215后,限位块215高出颊板的顶部且其宽度满足合闸杠杆旋转至触碰限位块215的侧壁时,其储能弹簧处于载荷受力状态。
如图27所示,此时由于颊板顶部20201本身宽度较小,合闸杠杆旋转至碰触到顶部时,储能弹簧已无应力,可以依次单独穿弹簧销杆(208、208’)固定;然后,如图28所示,用工装将合闸杠杆向两侧撑开,放入限位块215并固定在颊板顶部;如图29所示,加入限位块215后,两合闸杠杆的储能弹簧保持在合适的初装力下。
本结构的特点:
安装省力,简易,提高生产效率。储能弹簧由于是无载荷状态下安装,可以多根、依次单独安装。
如图30所示,位置反馈组件包括架体40,及安装于架体40中的转轴座41、双分位微动开关422、主合位微动开关421和备合位微动开关422,转轴座41通过其上开有的主轴套孔411与主轴套接,并能随主轴转动,转轴座41外围设有凸起,双分位微动开关422、主合位微动开关421和备合位微动开关422分别位于转轴座的上方及两侧方,随主轴转动时转轴座41的凸起分别抵触各微动开关的触点,触发相应的微动开关,以显示相应的状态。
触头机构是转换开关电器中直接与电源相连接的机构,触头机构中的触头按是否移动的情况分为动触头和静触头两种,按结合方式又可分为指型拍合式和刀型插入式两类,指型拍合式触头在闭合或断开电路时在电弧作用下可抗烧灼,具有较高的接通和分断能力,但由于此类触头的结点电动力为斥力型,触头的动、热稳定性差,在较高的短时耐受电流作用下会斥开,因此难以达到标准规定的短时耐受能力的要求。刀型插入式触头的结点电动力为吸力型,其动、热稳定性高,能达到较高的短时耐受指标,但由于此类触头采用无触点设计,因此在闭合或断开电路时此类触头不能抗电弧烧灼,难以达到较高接通和分断能力的要求。专利号CN200710059760X披露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触头单元,动触头组中既有指型拍合式动触头又有刀型插入式动触头,静触头组则配备了相应的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和两个刀型插入式静触头,既利用了两类触头的优点,又有效规避了不足。但该种结构的触头单元也有不足:1、刀型插入式静触头设置了两个,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成本和故障可能几率;2、动触头组两侧分别布设两个刀型插入式静触头和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并且刀型插入式静触头和指型拍合式静触头之间还要设置弹簧和支架,因此,留给动触头的有效旋转角度范围受到较大限制,仅能达到最大90度的角度范围,并不适合于需要主合、备合之外还设有双分状态的开关电器。
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头机构,以适应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要求。方案如下:如图31所示,
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并列依次排布的多个触头单元;
每个触头单元包括外壳61、以及置于外壳61内的动触头组62、静触头组和两个灭弧室64;
外壳61上和动触头组62的中心部上各开有用于穿过主轴5(即开关电器中用于动力传递的主轴)的通过孔(如图中611、621分别所示),且动触头组通过其上的通过孔621套装于主轴5上并在外壳61内能随主轴5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动触头组的中心部的两侧以通过孔621为中心镜像对称各向外伸展出一动触头板部624,两侧的动触头板部彼此间电导通,每个动触头板部624还包括在其外端部的两侧分别固设的一拍合式触点622和一弧形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且每个刀型插入式触体623的弧形走向是以动触头板部绕中心部的通过孔621为圆心;由于是镜像对称的,所以两个动触头板部624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朝向相同的方向,各自的拍合式触点622也都朝向另一相同的方向。
静触头组包括分别位于动触头组中心部两侧向的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632)和一刀型插入式静触头633;刀型插入式静触头633的用于与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接合的接合部6331对应设于刀型插入式触体623的移动路径上,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632)各自的触点(6311、6321)朝向相反的方向并分别对应一动触头板部的拍合式触点。
两个灭弧室64分别位于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632)分别与刀型插入式静触头633之间的空间内,且分别靠近相应的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632)。
如图32所示的双分状态下,此时动触头组62垂直放置于外壳61内,且与各个静触头(631、632、633)均不接触,无法构建任何一个回路,触头机构处于双分状态。
如图33所示的主合状态,动触头组62延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动触头组62一端的动触头板部624的拍合式触点622与静触头组的一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的触点6311接触时停止,此时动触头组7另一端的动触头板部624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插入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接合部6331内并相互接合,631、动触头组62与633构建成一个回路,触头机构处于主合状态。
如图34所示的备合状态,动触头组62延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动触头组62另一端的动触头板部624的拍合式触点622与静触头组的另一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2的触点6321接触时停止,此时动触头组7一端的动触头板部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插入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接合部6331内并相互接合,632、动触头组62与633构建成另一个回路,触头机构处于备合状态。
从图中可见,无论动触头组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进行关闭时,都是动触头组的拍合式触点622先脱离电连接,刀型插入式触体623后脱离,进行接合时,都是动触头组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先与静触头组接合,动触头组的拍合式触点622后与静触头组的指型拍合式静触头接合,此结构可有效减小双拍合式结构带来的节点电动力,从而降低主操作机构的操作力要求;并且在闭合的过程中,插入式接触一端先于拍合式接触一端闭合,从而实现无负载闭合,有效的降低触头在闭合过程中的电磨损。同理,在系统断开的过程中插入式接触一端滞后于拍合式接触一端断开,从而实现无负载断开,也可有效的降低触头在断开过程中的电磨损。另外,两个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632)和一刀型插入式静触头633分别位于动触头组中心部的两侧,使动触头组的旋转角度更加扩大,接近于180度,更加适合于主合、备合之外还设有双分状态的三种状态转换用的开关电器。
另外,触头机构由闭合状态向断开状态转换过程中,动触头组62需延逆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动触头组62上的拍合式触点622与静触头组的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或632)的触点(6311或6321)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电弧,灭弧室64的引弧方向会喷射到外壳61的内壁上,因此,本发明还在灭弧室与外壳61内壁之间加入铁质的挡板65,可避免电弧直接喷射到外壳61的内壁上,再进一步,挡板65的长度方向上还对应设置有长度方向与其垂直的筛网66,挡板65对电弧也有引导的作用,使电弧向筛网66移动。
另外,由于在零件的加工以及动触头组的拍合式触点622及静触头组的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或632)的触点在焊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误差,加上如果主轴与动触头组仅为刚性连接所导致的误差等,各种误差累计后就会出现动触头的拍合式触点622与静触头的触点接触时由于上述累计误差导致的点接触现象,而不是最佳的面接触,因此,本发明还对动触头组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31和图35、图36、图37所示,动触头组,包括:中心部和动触头,
所述中心部包括由两个圆形的前、后半壳体(6212、6212’)对接并通过螺栓6261和螺母6262配合固定在一起的形成的中心部壳体,中心部壳体的圆周边以壳体中心对称各开有一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每个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则是通过由每个半壳体上各开有的半孔(62121、62121’)对接后形成),中心部壳体的中心处开有用于穿过主轴5(即开关电器中用于动力传递的主轴)且套装于主轴上的通过孔621,且通过孔621的大小形状与主轴截面大小形状相匹配,确保通过孔孔壁与主轴5外围相贴合,主轴直接通过通过孔带动中心部壳体随之转动。
所述动触头包括:
夹装于中心部壳体内(前、后半壳体之间)的中心连接板625,中心连接板625中心处开有供主轴5穿过的穿过孔6251(如图36所示),且穿过孔6251与主轴5之间留有空隙(即主轴5并不直接通过该穿过孔6251带动动触头转动);
还包括,分别位于中心连接板625的两侧各自穿过中心部壳体的一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向外伸出的动触头板部624,两侧的动触头板部经由中间的中心连接板625实现彼此间电导通,每个动触头板部624还包括在其外端部的两侧分别固设的一拍合式触点622和一弧形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且两个动触头板部624的拍合式触点622都朝向同一个的方向。
动触头板部624与动触头板部通过孔之间留有间隙。
由于中心部壳体通过孔621与主轴直接套接,(单层)动触头并不直接与主轴套接,动触头的中心连接板625的穿过孔6251只是用于供主轴穿过的,动触头的中心连接板625夹装于中心部壳体的前、后壳体之间,即是由中心部壳体来带动动触头转动的,而动触头的动触头板部624与中心部壳体的动触头板部通过孔之间是存有间隙的,因此,当动触头的拍合式触点622接触到指型拍合式静触头(631或632)的触点(6311或6321)时,动触头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使其触点与静触头的触点达到较好的面接触。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进一步改进,在中心部壳体内增设了弹性装置,即在动触头的中心连接板625位于其穿过孔6251的两侧的对称设有相同数量、对称排列的弹簧抵接部,每个弹簧抵接部对应容纳并抵接一垂直向上的同等规格、长度的弹簧627的底部,每个弹簧627的顶部各抵接于中心部壳体内对应设置的抵顶部629。
图38给出了增设弹性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在动触头的中心连接板625位于其穿过孔6251的两侧,各自通过连接销6282穿过中心连接板625上开有的连接孔6283将一U型弹簧套628固定在中心连接板上,每个U型弹簧套的两立臂分别位于中心连接板前、后侧,且其上各设有一作为弹簧抵接部的弹簧容纳槽6281,每个弹簧抵接部对应容纳并抵接一垂直向上的同等规格、长度的弹簧627的底部,每个弹簧627的顶部各抵接于中心部壳体内对应设置的抵顶部629。
图40给出了增设弹性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所示,在动触头的中心连接板625位于其穿过孔6251的两侧的板体上,每侧分别各朝上开有两个弹簧容纳槽口(6252、6253),由每个弹簧容纳槽口(6252、6253)各自充当弹簧抵接部的作用,每个弹簧抵接部对应容纳并抵接一垂直向上的同等规格、长度的弹簧627的底部,每个弹簧627的顶部各抵接于中心部壳体内对应设置的抵顶部629。
图41是弹簧装置如何配合其他部分保证触头压力的原理分析图
参照附图41可见,在外力F的作用下,支点X在靠近左侧动触头拍合式触点622处,触头右侧向上移动,弹簧随之压缩,提供向下的作用反力,以保证触头压力,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保持更好的面接触。
上述的动触头组的动触头是单片的,对于需要通过大电流的情况时,单纯加厚该片动触头的厚度,虽然动触头本身能够满足大电流通过的要求,但由于厚度加大,动触头的拍合式触点与静触头的点接触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并不能仅依靠上述的间隙调整就能很好解决的,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结构形式,即双片式的动触头组:
如图42至46所示,双片式动触头组包括:
中心部和两片形状相同的动触头620,
所述中心部包括由两个圆形的前、后半壳体(6212、6212’)对接并通过螺栓6261和螺母6262配合固定在一起的形成的中心部壳体,中心部壳体的圆周边以壳体中心对称各开有一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每个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则是通过由每个半壳体上各开有的半孔(62121、62121’)对接后形成),中心部壳体的中心处开有用于穿过主轴5(即开关电器中用于动力传递的主轴)且套装于主轴上的通过孔621,且通过孔621的大小形状与主轴截面大小形状相匹配,确保通过孔孔壁与主轴5外围相贴合,主轴直接通过通过孔带动中心部壳体随之转动。
每片动触头620包括:
夹装于中心部壳体内(前、后半壳体之间)的中心连接板625,中心连接板625中心处开有供主轴5穿过的穿过孔6251(如图36所示),且穿过孔6251与主轴5之间留有空隙(即主轴5并不直接通过该穿过孔6251带动动触头转动);
还包括,分别位于中心连接板625的两侧各自穿过中心部壳体的一动触头板部通过孔向外伸出的动触头板部624,两侧的动触头板部经由中间的中心连接板625实现彼此间电导通,每个动触头板部624还包括在其外端部的两侧分别固设的一拍合式触点622和一弧形的刀型插入式触体623,且两个动触头板部624的拍合式触点622都朝向同一个的方向。
动触头板部624与动触头板部通过孔之间留有间隙;
两片动触头620之间还夹装有由绝缘材质制成的隔板629,隔板629与动触头620形状仿形,并且隔板629上也设有供主轴5穿过的与触头中心连接板625的穿过孔6251形状及对应位置相同的穿过孔6291。
如图42、图44至图46所示,为确保两片动触头及隔板629更好的同步转动,每片动触头620在其穿过孔6251的两侧各开有一同步孔6252,隔板前后侧面则对应设有用于伸入相应同步孔6252的同步轴6292。
同时,对于双片式的动触头组增设弹簧装置,弹簧装置的结构形式比较适合于如图40所示的在每片动触头上开设弹簧容纳槽口(6252、6253)来充当弹簧抵接部的形式,本部分不再赘述。
采用双片式的动触头组,由于有两片动触头导体,不仅可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并且即便两片动触头同步动作,但由于与隔板之间难免会有间隙,加上其他间隙的存在,供调整的空间也有所增加,将一片所存在的点接触风险分摊到了两片上,有效降低了由于在零件的加工以及银点与导体的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所导致的点接触的风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两种静触头组的刀型插入式静触头的新型结构,一种为单片式,一种为双片式。
如图47至图51所示为单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包括铜排6332、U形连接板6333和支架6334;
所述U形连接板6333包括底部63331及两侧的立板,其底部63331与铜排6332固定电连接,其两侧的立板自底部63331向上依次为倾斜段63332和竖直段63333;
所述支架6334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排且之间留有插入间隙的连接部63342,以及位于两个连接部同一侧且将两连接部固定在一起的侧板63341,侧板63341与两连接部63342相垂直,所述插入间隙是供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插入,每个连接部63342各开有一与插入间隙相平行的供U形连接板的立板由下向上伸入并容纳其中的立板安放槽,每个连接部63342还各开有一与所述立板安放槽相垂直并贯通的滚轴槽孔633421,所述U形连接板的一个立板的竖直段63333经过该滚轴槽孔633421,并且在竖直段63333朝向另一连接部侧的滚轴槽孔633421内设有一滚轴6335与竖直段相抵接,在竖直段另一侧的滚轴槽孔633421内则依次抵接有一弹簧6336和固定端盖6337,且滚轴槽孔633421朝向另一侧连接部的开口高度略小于滚轴6335的直径,并能使滚轴在弹簧6336的推力下有一部分能露出开口外,且两个连接部上的相对的两个滚轴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的厚度。
为使刀型插入式触体在插入两连接部之间的插入间隙时减少连接部间其他部分的接触干扰,使触体插入更为顺畅并与滚轴的接触更加直接,朝向另一连接部的滚轴槽孔开口处所属的连接部内壁还向外凸设成凸体633422。
如图47所示,为使滚轴沿滚轴槽孔的移动更加平顺,所述滚轴两端还凸设有滚轴柱63351,滚轴槽孔633421两侧壁还开有匹配的滑道槽633422。
如图51所示,装配完成后的单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两滚轴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的厚度,当有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无论从上还是从下方向插入该静触头的插入间隙时,刀型插入式触体623侧壁挤压滚轴6335向两侧移动,滚轴6335再作用于U型连接板的立板(本实施例中立板的竖直段63333),使之向外侧发生弹性形变,弹簧6336随之压缩,提供向内的作用反力,以保证触体与滚轴的接触压力。
如图52至图56所示为双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包括铜排6332、U形连接板6333和第二U形连接板6333’和支架6334;
所述U形连接板6333包括底部63331及两侧的立板,其底部63331与铜排6332固定电连接,其两侧的立板自底部63331向上依次为倾斜段63332和竖直段63333;
所述第二U形连接板6333’具有与U形连接板6333相同的底部63331’、两立板的倾斜段63332’和竖直段63333’,第二U形连接板的底部63331’与铜排固定电连接并位于U形连接板6333的底部63331的旁侧,第二U形连接板的的两立板分别与U形连接板的立板的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并且第二U形连接板6333’的每个竖直段63333’的顶端还横向延伸有一位于U形连接板6333的对应竖直段63333上方的横向段63334’;
所述支架6334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排且之间留有插入间隙的连接部63342,以及位于两个连接部同一侧且将两连接部固定在一起的侧板63341,侧板63341与两连接部63342相垂直,所述插入间隙是供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插入,每个连接部63342各开有一与插入间隙相平行的供U形连接板和第二U形连接板的立板由下向上伸入并容纳其中的立板安放槽,每个连接部63342还各开有呈上下分布的且与所述立板安放槽相垂直并贯通的滚轴槽孔633421和第二滚轴槽孔633421’;
所述U形连接板6333的一个立板的竖直段63333经过滚轴槽孔633421,并且在竖直段63333朝向另一连接部侧的滚轴槽孔633421内设有一滚轴6335与竖直段相抵接,在竖直段另一侧的滚轴槽孔633421内则依次抵接有一弹簧6336和固定端盖6337;
所述第二U形连接板6333’的一个立板的横向段63334’经过第二滚轴槽孔633421’,并且在横向段63334’朝向另一连接部侧的第二滚轴槽孔633421’内也设有一滚轴6335与横向段63334’相抵接,在横向段63334’另一侧的第二滚轴槽孔633421’内也依次抵接有一弹簧6336和固定端盖6337;
滚轴槽孔633421和第二滚轴槽孔633421’朝向另一侧连接部的开口高度略小于其内的滚轴6335的直径,并能使滚轴在各自弹簧6336的推力下有一部分能露出开口外,且两个连接部上的相对的两个滚轴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的厚度。
为使刀型插入式触体在插入两连接部之间的插入间隙时减少连接部间其他部分的接触干扰,使触体插入更为顺畅并与滚轴的接触更加直接,朝向另一连接部的滚轴槽孔和第二滚轴槽孔的开口处所属的连接部内壁还向外凸设成凸体633422。
如图47所示,为使滚轴沿滚轴槽孔的移动更加平顺,所述滚轴两端还凸设有滚轴柱63351,滚轴槽孔633421和第二滚轴槽孔633421’各自的两侧壁还开有匹配的滑道槽633422。
如图51所示,装配完成后的双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每两个滚轴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的刀型插入式触体的厚度,当有刀型插入式触体623无论从上还是从下方向插入该静触头的插入间隙时,刀型插入式触体623侧壁挤压滚轴6335向两侧移动,滚轴6335再对应作用于U形连接板的立板(本实施例中立板的竖直段63333)和第二U形连接板的横向段63334’,各使之向外侧发生弹性形变,相应的弹簧6336随之压缩,提供向内的作用反力,以保证触体与滚轴的接触压力。同时,两个U形连接板还起到了有效分流的作用,而且两片导体分别由独立的弹簧提供压力,可保证触头压力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柄(101)、主动轮(104)、左从动轮(106)、右从动轮(107)和上、下固定板(108、110),其中,手柄(101)通过手柄轴(105)铰接于主动轮(104)的上表面;
在上、下固定板之间,还通过左轴柱和右轮轴分别支承形状对称的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均为扇形齿轮且下表面临近轮齿处各朝下固定设有一拨动杆(1061、1071),所述拨动杆各自对应连接带动一合闸杠杆;主动轮圆周侧沿径向向外凸出设有一段轮齿,主动轮与左、右从动轮三轮的轮轴心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主动轮的轮轴心位于顶角点;处于双分状态时,主动轮的轮齿段朝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且该轮齿段的最左侧齿和最右侧齿分别与左从动轮和右从动轮啮合,各从动轮的拨动杆也位于各自所属的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轮轴心之间,当主动轮朝其中一个从动轮的方向旋动其轮齿段对应的角度范围的过程中,则该轮齿段的齿脱离与另一方向从动轮的轮齿的啮合并仅与旋动方向的从动轮的齿啮合,被脱离啮合的从动轮保持不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保持不动,啮合的从动轮随主动轮转动,相应所属的拨动杆也随之移动;
所述主动轮在位于手柄轴的下方还开有手柄通孔,所述手柄以手柄轴为中心在手柄轴的另一侧的延伸有一凸起,手柄通孔内由上至下还置有相互抵接的滑块和弹簧,滑块能在手柄通孔内上下移动,弹簧一端抵顶滑块,另一端抵顶手柄通孔内设有的台阶;主动轮下方固设有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的开关触点对应滑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还设有分别对应左、右从动轮的拨动杆穿过并移动的穿过槽,拨动杆能在穿过槽内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是固接于下固定板的下表面临近下固定板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手柄盖,其盖于主动轮之上并且设有容纳手柄的开口。
CN201410813542.0A 2014-12-22 2014-12-22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Active CN1045760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3542.0A CN104576099B (zh) 2014-12-22 2014-12-22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3542.0A CN104576099B (zh) 2014-12-22 2014-12-22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6099A CN104576099A (zh) 2015-04-29
CN104576099B true CN104576099B (zh) 2016-11-16

Family

ID=53091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3542.0A Active CN104576099B (zh) 2014-12-22 2014-12-22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760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3995B (zh) * 2017-05-25 2020-09-22 重庆市健隆家具有限公司 保温桌
CN111491470B (zh) * 2020-03-30 2021-08-2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3327782A (zh) * 2021-06-30 2021-08-31 浙江金莱勒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大行程手电动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2503C1 (de) * 1998-03-21 1999-12-09 Moeller Gmbh Drehbetätigter Schutzschalter mit voreilendem Hilfsschalter
CN2896480Y (zh) * 2006-04-14 2007-05-02 天津市铁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
CN101567580B (zh) * 2008-12-31 2011-03-23 乐清市雷顿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
CN101964263B (zh) * 2010-10-22 2012-07-25 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带有手柄锁定功能的自动转换开关
CN201994192U (zh) * 2011-04-20 2011-09-28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电源转换开关的齿轮传动机构
CN104134559B (zh) * 2014-08-06 2016-07-13 浙江现代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CN204332723U (zh) * 2014-12-22 2015-05-13 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6099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32711U (zh) 自动/手动开关转换电器
CN104616916B (zh)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
CN104538215B (zh) 自动/手动开关转换电器
CN104576099B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CN103871773A (zh) 三工位操动机构
CN104576092B (zh)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触头机构
CN108133858A (zh) 电源自给式多按键开关装置
CN103076956A (zh) 一种终端锁定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及一种终端
CN204332749U (zh) 开关电器触头机构的双片式动触头组
CN203812786U (zh) 三工位操动机构
CN109119259A (zh)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04332710U (zh)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
CN204332704U (zh)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触头机构
CN204332723U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CN204332706U (zh) 开关电器触头机构的单片式动触头组
CN204332742U (zh) 开关电器的位置反馈组件
CN101271367B (zh) 可分离的变形鼠标
KR101017580B1 (ko) 전원 일괄제어 장치
CN204332707U (zh) 开关电器触头机构的双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
CN204332705U (zh) 开关电器触头机构的单片式刀型插入式静触头
CN209591886U (zh) 一种智能设备及其闪断开关装置
CN205680593U (zh) 一种分体式机械键盘开关
CN209357622U (zh)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101382846B (zh) 鼠标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30231U (zh) 一种多功能的插线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