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9259A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19259A CN109119259A CN201811071210.4A CN201811071210A CN109119259A CN 109119259 A CN109119259 A CN 109119259A CN 201811071210 A CN201811071210 A CN 201811071210A CN 109119259 A CN109119259 A CN 1091192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spare
- arc
- chutes
- executing agenc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5404 monopol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71 quen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2—Venting arrangements for arc chu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igid pivoted member carrying the moving contact
- H01H1/221—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igid pivoted member carrying the moving contact and a contact pressure spring acting between the pivoted member and a supporting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01H71/0207—Mounting or assembl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it breaker
- H01H71/0235—Contacts and the arc extinguishing space inside individual separate cases, which are positioned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ircuit break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005—Tap change devices
- H01H9/001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tap cha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066—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6—Details concerning the arc formation cha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2009/365—Metal parts using U-shaped pl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至少一组单极执行机构,单极执行机构包括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刀、触头支持和压簧;所述动触刀一端设有动触点,另一端插装在触头支持内;所述触头支持一端枢转设置,其包括备用/常端触头支架,动触刀设置在备用/常用端触头支架上,且分别与二者接触相连;所述动触点与常用静触头配合时,动触刀以常用端触头支架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旋转,同时压缩压簧;所述动触点与备用静触头配合时,动触刀以备用端触头支架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旋转,同时压缩压簧;本发明的触头支持结构紧凑,便于动触头接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重要场合都采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进行供电,是将负载电路从一路电源(常用电源)自动转换接至到另一电源(备用电源)的开关电器,对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自动转换开关,大多都是一体安装,装配较为繁琐,且两极产品、三极产品、四极产品的模具不能通用,造成了开发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
还有,现有分极式自动转换开关,大多采用常备用电源分腔室合分,使得其体积巨大,质量较重,使装配、运输、安装非常不便利。
还有,现有分极式自动转换开关,其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共用灭弧室,常出现常备用电源被电弧短路的情况发生。
还有,现有分极式自动转换开关,其动触头组件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不利于内部的走线、布线。
还有,现有分极式自动转换开关,其执行机构、控制器、驱动装置均采用并排设置,不利于产品内部走线、布线,不利于保证产品的电气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触头支持结构紧凑,便于动触头接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至少一组单极执行机构,单极执行机构包括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115以及分别与动触头组件115配合使用的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
所述动触头组件115包括动触刀115a、触头支持1500,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和动触头115a之间的压簧115c;所述动触刀115a一端设有动触点115j,另一端插装在触头支持1500内;所述触头支持1500一端枢转设置,其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动触刀115a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上,且分别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接触相连;
所述动触点115j与常用静触头117配合时,动触刀115a以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1500旋转,同时压缩压簧115c;所述动触点115j与备用静触头116配合时,动触刀115a以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1500旋转,同时压缩压簧115c。
优选的,所述接触系统还包括与负载电连的出线端静触头119,出线端静触头119通过软连接118与动触刀115a电连;
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电连,另一端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之间穿过,与动触刀115a电连;或者,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电连,另一端从触头支持1500上侧进入触头支持1500内,与动触刀115a电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500还包括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上方的压簧安装座115b,压簧115c设置在压簧安装座115b和动触刀115a之间,压簧115c两端分别与压簧安装座115b和动触刀115a固定相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500包括触头支持侧板115k、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以及轴孔115h,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相对设置,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均设置在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之间,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的一端,轴孔115h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的另一端,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轴孔115h之间且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并排间隔设置,压簧安装座115b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上方且与其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500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一侧,接触系统的出线端静触头119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另一侧,备用静触头116位于常用静触头117上方。
优选的,所述常用静触头117和备用静触头116之间设有灭弧室111,灭弧室111包括与常用静触头117对应的常用端灭弧室111b、与备用静触头116对应的备用端灭弧室111a,以及设置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和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的灭弧室隔板113。
优选的,所述灭弧室隔板113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固定相连,灭弧室隔板113设置在灭弧室111的出气端一侧,为T字形结构,包括隔板竖直部1130以及与隔板竖直部1130垂直相连的隔板水平部1131,隔板水平部1131插装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和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灭弧室隔板113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配合,将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出气端封闭在第一腔体内且将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出气端封闭在第二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彼此独立,第一腔体设置与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一出气口114,第二腔体设置与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二出气口112。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气口114设置在隔板竖直部1130上且位于隔板水平部1131下方,第二出气口112设置在隔板竖直部1130上端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之间。
优选的,所述常用端灭弧室111b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备用端灭弧室111a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第一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二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一侧倾斜设置。
优选的,包括执行机构1、控制器2和驱动装置3,控制器2从执行机构1采集信号并处理,并向驱动装置3输入控制信号,由驱动装置3控制执行结构1动作,以实现电源切换;
所述执行机构1包括四组单极执行机构,分别是依次并排设置的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C极执行机构13、N极执行机构14;所述控制器2设置在执行机构1上侧,驱动装置3设置在N极执行机构14和控制器2的同一侧,且驱动装置3分别与执行机构1、控制器2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动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包括设有动触点的动触刀和触头支持,触头支持的常用端触头支架和备用端触头支架为分体式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间隙,一则有利于减小整个触头支持的尺寸,二来可以通过常用端触头支架和备用端触头支架之间的间隙,为动触刀接线和走线,为单极执行机构的装配提供便利,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节约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从A极执行机构方向示出了执行机构、控制器和驱动装置的位置关系;
图4是本发明接触系统和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4的M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控制器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单极执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壳体卡台和第二壳体卡台;
图9是本发明驱动装置壳体基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驱动装置壳体基座的内部结构、PCB板与驱动装置壳体基座的装配关系;
图10是本发明驱动装置壳体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驱动装置壳体基座和驱动装置壳体侧盖处于分离状态;
图12是本发明单极执行机构的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执行机构1、控制器2和驱动装置3,控制器2通过信号线从执行机构1获取信号并进行处理,并通过控制线向驱动装置3发出控制信号,由驱动装置3控制执行机构1动作,以实现常用、备用电源的切换。
所述执行机构1包括四个单极执行机构,分别是从左向右依次排列的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C极执行机构13和N极执行机构14,执行机构1为3P+N型。需要指出的是,单极执行机构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采用一个P极的单极执行机构和一个N极的单极执行机构组成P+N型的执行机构1,或者采用两个P极的单极执行机构和一个N极的单极执行机构组成2P+N型的执行机构1。每个所述单极执行机构均有独立的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四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并排设置组成执行机构1的机构壳体。所述控制器2设置在机构壳体的上侧,驱动装置3设置在控制器2、执行机构1的右侧,使驱动装置3的左侧分别与N极执行机构14的右侧、控制器2的右侧相连。
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对执行机构1、控制器2和驱动装置3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使得本发明的自动转换开关的体积更加小巧,而且,其执行机构1由多个单极执行机构组合而成,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单极执行机构的个数,从而提高了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的两极产品、三极产品、四极产品的模具通用性,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的,如图2所示,除A极执行机构11的壳体结构略有不同以外,其他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机构均相同,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的零件数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通过方轴33与执行机构1的各单极执行机构驱动相连,例如驱动装置3通过方轴33分别与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C极执行机构13和N极执行机构14的动触头组件115驱动相连,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自动转换开关,其驱动装置3和执行机构1之间的传动结构,简单可靠,有利于保证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的可靠稳定的工作。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相邻的单极执行机构之间均设有线槽120(图中未示出),线槽120一端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内部相通,另一端与控制器2的控制器安装空间相通,线槽120设有信号线,信号线一端与单极执行机构相连,另一端与控制器2相连。进一步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控制器2右侧设置走线开口(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3左侧设置进线孔31d(图中未示出),控制线一端与控制器2相连,另一端穿过走线开口、进线孔31d与驱动装置3相连。可见,本发明的自动转换开关,其各模块之间的布线更加方便,而且线路长度较短,有利于简化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的内部线路结构,提高电器安全性,保证自动转换开关的稳定可靠工作。
如图1、2、11所示,为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一种实施方式。
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执行机构1、控制器2和驱动装置3,执行机构1包括四个单极执行机构,四个单极执行机构分别是依次并排设置的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C极执行机构13和N极执行机构14,每个单极执行机构均包括独立的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四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并排设置组成执行机构1的机构壳体,控制器2设置在机构壳体1上方,驱动装置3设置在控制器2、N极执行机构14的右侧,且分别与二者相连。
如图3和4所示,每个所述单极执行机构内部均设有接触系统和灭弧室111,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115、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和出线端静触头119,动触头组件115一端枢转设置在单极执行机构内部,另一端分别与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配合,灭弧室111设置在常用静触头117和备用静触头116之间,出线端静触头119与动触头组件115电连,动触头组件115的枢转设置的一端通过轴孔115h与驱动装置3驱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出线端静触头119通过软连接118与动触头组件115电连。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相连,另一端穿过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之间的间隙与动触刀115a相连;或者,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相连,另一端从触头支持1500上方插入其中,与动触刀115a相连;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常用静触头117设置在备用静触头116下方,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灭弧室111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左侧,出线端静触头119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的右侧。所述接触系统的各部件从左至右横向布置,且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设置在同一安装空间内,布局合理紧凑,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单极执行机构的体积,为控制器2的安装预留更大的空间,也进一步减小整个自动转换开关的体积,使得单极执行机构内的布线更加简洁,避免导线交叉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单极执行机构的电气安全性,常用静触头117和备用静触头116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的同一侧,便于走线,还有,常用静触头117设置在备用静触头116下方所述常用静触头117设置在下方,备用静触头116设置在常用静触头117上方,具有如下好处:1、所述常用支撑115e与加强结构115m相连,其结构强度更高,对于常用静触头117的支撑更稳定;2、所述动触点115j与常用静触头117闭合时,常用动力臂为整个动触头,动触点115j与备用静触头116闭合时,备用动力臂,为动触刀115a的动触点115至备用接触线115f之间的部分,故常用动力臂比备用动力臂要大很多,使得整个接触系统更加稳定;3、当本发明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水平放置时,由于重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动触点115j与常用静触头117之间的终压力更大,更利于产品稳定通电。如图6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包括触头支持1500、动触刀115a和压簧115c,动触刀115a左端设有两个动触点115j,两个动触点115j分别位于动触刀115a左端的两侧,分别与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配合,动触刀115a的右端插装在触头支持1500内,压簧115c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和动触刀115a之间,压紧动触刀115a。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500包括触头支持侧板115k、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以及轴孔115h,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平行相对设置,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均设置在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之间并分别与二者相连,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左端,轴孔115h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右端,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并排间隔设置,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与轴孔115h之间,动触刀115a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上侧,压簧安装座115b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上方,压簧115c上端与压簧安装座115b相连,下端与动触刀115a相连。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动触头刀115a中部还设有动触头刀限位孔,触头支持1500还包括动触头刀限位筋115i,动触头刀限位筋115i插装在动触头刀限位孔中,且二者间隙配合,既保证动触头刀115a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同时防止动触头刀115a从触头支持1500的右侧脱出。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500还包括加强结构115m,加强结构115m两端分别与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相连,且分别与轴孔115h对应,加强结构115m中部设置加强结构通孔,加强结构通孔与轴孔115h相通,且二者的横截面结构相同。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右端与加强结构115m相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1500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4和6所示,工作时,所述驱动装置3通过方轴33带动动触头组件115转动,使动触刀115a的右端上下摆动:所述动触点115j与常用静触头117接触时,动触刀115a,以动触刀115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的常用接触线115g为轴,相对于触头支持1500顺时针旋转;所述动触点115j与备用静触头116接触时,动触刀115a,以动触刀115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的备用接触线115f为轴,相对于触头支持1500逆时针转动。
现有技术中,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为一体式触头支架,而由于动触点分别与常用静触头、备用静触头接触时,分别发生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由于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力臂不同,一体式触头支架需要提供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的支点,势必造成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的总长度较长,增加了原材料成本,也不利于动触刀的接线和走线。本发明的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为分体式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间隙,一则有利于减小整个触头支持1500的尺寸,二来可以通过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和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之间的间隙,为动触刀115a接线和走线,为单极执行机构的装配提供便利,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节约材料成本。
如图3-4所示,所述灭弧室111设置在常用静触头117和备用静触头116之间。
所述灭弧室111包括位于下方与常用静触头117配合的常用端灭弧室111b、设置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上侧与备用静触头116配合的备用端灭弧室111a,以及设置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和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的灭弧室隔板113。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灭弧室隔板113为T字型结构,设置在灭弧室111出气端一侧,灭弧室隔板113包括包括隔板竖直部1130和隔板水平部1131,隔板水平部1131一端与隔板竖直部1130垂直相连,另一端插装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与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将灭弧室111的出气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常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和备用端灭弧室出气端,隔板竖直部1130、隔板水平部1131与单极执行机构壳体配合将常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封闭在第一腔体内,隔板竖直部1130、隔板水平部1131和单极执行机构壳体配合将备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封闭在第二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互独立,第一腔体设置与常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一出气口114,第二腔体设置与备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二出气口112,第一出气口114和第二出气口112间隔设置。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出气口114设置在隔板竖直部1130上,位于隔板水平部1131下方,第二出气口112形成在灭弧室隔板113的隔板竖直部1130上端和单极执行机构壳体之间。
优选的,所述灭弧室隔板113与单极执行机构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灭弧室隔板113为单独构件,与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灭弧室111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所述灭弧室隔板113将灭弧室111的出气端分割为常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和备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并且二者被分别封闭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如果有未被熄灭的电弧从灭弧室111中逸出,则可以进一步在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熄灭,有利于提高灭弧室111的灭弧效果,进一步的,动触头组件115与常用静触头117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内熄灭,且高温气体和电离粒子从常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喷出,进入第一腔体并最终经由第一出气口114排出,动触头组件115与备用静触头116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在备用端灭弧室111a内熄灭,且高温气体和电离粒子从备用端灭弧室出气端喷出,进入第二腔体并最终经由第二出气口112排出,从而杜绝了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经由电弧或电离粒子发生短路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本发明的电气安全性。
优选的,如图3-5所示,所述常用端灭弧室111b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备用端灭弧室111a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第一灭弧栅片的位于灭弧室111出气端的一端为第一灭弧栅片外端,第一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二灭弧栅片的位于灭弧室111出气端的一端为第二灭弧栅片外端,第二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一灭弧栅片外端的延长线与第二灭弧栅片外端的延长线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灭弧栅片倾斜设置,使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进气端指向常用静触头117,动触头组件115与常用静触头117分断时,动触头组件115向上摆动,使得由于分断产生的电弧被迅速引入常用端灭弧室111b,避免动触头115和常用静触头117被烧蚀;所述第二灭弧栅片倾斜设置,使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进气端指向备用静触头116,动触头组件115和备用静触头116分断时,动触头组件115向下摆动,使得由于分断产生的电弧被迅速引入备用端灭弧室111a,避免动触头115和备用静触头116被烧蚀;而且,所述第一灭弧栅片倾斜设置,使得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出气端指向第一出气口114,第二灭弧栅片倾斜设置,使得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出气端指向第二出气口112,从而有利于整个灭弧室111的排气,提高了灭弧室111的灭弧性能和效率。
如图1、2、8、11所示,所述执行机构1的每个单极执行机构均包括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多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并排设置构成执行机构1的机构壳体。
图8示出了每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的外部结构,每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的顶部右端设有第一壳体卡台1a,顶部左端设有第二壳体卡台1b,如图2所示,多个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并排设置时,多个第一壳体卡台1a并排设置,同时多个第二壳体卡台1b并排设置。
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器2包括控制器上盖20,控制器上盖20包括上盖顶板201、第一侧壁202、第二侧壁203和第三侧壁204,第一侧壁202设置在上盖顶板201右端与其垂直相连,第二侧壁203设置在上盖顶板201左端与其垂直相连,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3平行设置,第一侧壁202外侧并排设有多个上盖卡台21b,需要指出的是,上盖卡台21b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包括不同个数的单极执行机构的执行机构1的需要,第二侧壁203上并排设有多个上盖卡孔21a,同样上盖卡孔21的个数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第三侧壁204设置在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3之间,分别与第一侧壁202、第二侧壁203、上盖顶板201垂直相连。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器上盖20的左侧为敞口设计,作为控制器2的走线开口。当然,所述控制器上盖20的左侧与第三侧壁204为对称的侧壁,在其上设置走线开口,
如图1和2所示,装配时,所述上盖顶板201位于机构壳体上方,第一侧壁202与机构壳体的后端配合,上盖卡台21b与第二壳体卡台1b限位配合,上盖卡扣21a与第一壳体卡台1a限位配合,将控制器上盖201固定安装在机构壳体的上侧,由机构壳体上侧、控制器上盖20和驱动装置3的驱动装置壳体围成了控制器2的控制器安装空间。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上盖20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控制器上盖20与机构壳体的装配简单、可靠,而且同时机构壳体、驱动装置壳体、控制器上盖20共同构成了控制器安装空间,有利于简化控制器上盖20的结构,节约生产控制器上盖20的材料成本。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单极执行机构壳体上设有3个第一通孔1c,如图9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的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上设有3个第二通孔,如图2和11所示,三个铆钉4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将执行机构1与驱动装置3固定连接。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外部的一侧设有线槽120,线槽120包括常用端线槽120b和备用端线槽120a,常用端线槽120b右端设置常用端进线孔1202,常备用端线槽120a右端设置备用端进线孔1201,常用端线槽120b的左端、备用端线槽120a的左端均与控制器2内部相通,常用端进线孔1202、备用端进线孔1201均与单极执行机构壳体内部相通,且分别与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对应设置。
具体使用时,如图2所示,所述A极执行机构11的右侧设置线槽120,A极执行机构11右侧与B极执行机构12的左侧紧密贴合,则与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的常用静触头117相连的信号线设置在常用端线槽120b内,与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的备用静触头116相连的信号线则设置在备用端线槽120a内。同理,上述布线方式,同样适用于C极执行机构13和N极执行机构14。上述布线方式具有以下积极效果:缩短了信号线的长度,使信号线得到了牢固可靠的固定,保证了控制器2与执行机构1的可靠配合。
如图1、2、1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包括驱动装置壳体,驱动装置壳体一侧与控制器2、驱动机构1的一侧相连。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壳体包括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驱动装置壳体侧盖32和设置在驱动装置壳体内的PCB板34,PCB板34通过控制线与控制器2相连,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与控制器2、驱动机构1相连。当然,所述驱动装置3还包括与PCB板34相连的传动结构,传动结构与方轴33驱动相连。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包括第一基座主板310和第一基座底板311,第一基座底板311设置在第一基座主板310下端与其相连,第一基座主板310上端设置两个第一基座卡扣31c,第一基座主板310上部中间位置设置进线孔31d,第一基座主板310下部中间位置设置与方轴33配合的第一基座通孔,第一基座底板311上侧两端各设置一条第一基座轨道31a。所述控制器2通过控制线与PCB板34相连,控制线一端与控制器2相连,另一端穿过控制器上盖20的走线开口、进线孔31d与PCB板34相连,此种走线、布线方式,有利于缩短控制线的长度,简化布线操作,提高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的装配效率。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基座主板310右侧设有两个PCB板安装柱,两个PCB板安装柱分别与PCB板34的两个顶角对应且固定相连。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基座底板311上设有至少一个基座底板螺钉孔31b。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基座侧盖32上端设置两个第一侧盖卡槽32c,下端设置两条第一侧盖轨道槽32a,第一基座侧盖32的底壁下部设置与方轴33配合的第二基座通孔。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基座侧盖32的下侧壁上位于两个第一侧盖轨道槽32a之间设有基座侧盖螺钉孔32b。自攻螺钉可依次穿过基座底板螺钉孔31b、基座侧盖螺钉孔32b将基座底板31和基座侧盖32固定相连。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基座轨道31a为圆柱形轨道,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侧盖轨道槽32a的横截面为圆形。当然,所述第一基座轨道31也可以是多边形柱体,例如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第一侧盖轨道32a与第一基座轨道31匹配配合即可。优选的,所述第一基座轨道31a与第一侧盖轨道槽32间隙配合,便于二者的装配和拆卸。
如图8所示,所述单极执行机构壳体的中部设置与方轴33配合的方轴孔。
如图11所示,装配时,所述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通过铆钉4与执行机构1固定连接,驱动装置壳体侧盖32从驱动装置壳体基座31的一侧向其移动并装配,使第一基座卡扣31c与第一侧盖卡槽32c限位配合,第一基座轨道31a与第一侧盖轨道槽32限位配合,方轴33穿过第一基座通孔、第二基座通孔、方轴孔,分别与多组动触头组件115驱动相连。所述驱动装置壳体,其装配简单,配合牢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包括至少一组单极执行机构,单极执行机构包括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115)以及分别与动触头组件(115)配合使用的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件(115)包括动触刀(115a)、触头支持(1500),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和动触头(115a)之间的压簧(115c);所述动触刀(115a)一端设有动触点(115j),另一端插装在触头支持(1500)内;所述触头支持(1500)一端枢转设置,其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动触刀(115a)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上,且分别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接触相连;
所述动触点(115j)与常用静触头(117)配合时,动触刀(115a)以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1500)旋转,同时压缩压簧(115c);所述动触点(115j)与备用静触头(116)配合时,动触刀(115a)以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为支撑,相对触头支持(1500)旋转,同时压缩压簧(115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系统还包括与负载电连的出线端静触头(119),出线端静触头(119)通过软连接(118)与动触刀(115a)电连;
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电连,另一端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之间穿过,与动触刀(115a)电连;或者,所述软连接(118)一端与出线端静触头(119)电连,另一端从触头支持(1500)上侧进入触头支持(1500)内,与动触刀(115a)电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1500)还包括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上方的压簧安装座(115b),压簧(115c)设置在压簧安装座(115b)和动触刀(115a)之间,压簧(115c)两端分别与压簧安装座(115b)和动触刀(115a)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1500)包括触头支持侧板(115k)、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以及轴孔(115h),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相对设置,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压簧安装座(115b)均设置在两块触头支持侧板(115k)之间,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的一端,轴孔(115h)设置在触头支持(1500)的另一端,常用端触头支架(115e)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和轴孔(115h)之间且与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并排间隔设置,压簧安装座(115b)设置在备用端触头支架(115d)上方且与其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1500)为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用静触头(117)、备用静触头(116)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一侧,接触系统的出线端静触头(119)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15)另一侧,备用静触头(116)位于常用静触头(117)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用静触头(117)和备用静触头(116)之间设有灭弧室(111),灭弧室(111)包括与常用静触头(117)对应的常用端灭弧室(111b)、与备用静触头(116)对应的备用端灭弧室(111a),以及设置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和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的灭弧室隔板(1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灭弧室隔板(113)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固定相连,灭弧室隔板(113)设置在灭弧室(111)的出气端一侧,为T字形结构,包括隔板竖直部(1130)以及与隔板竖直部(1130)垂直相连的隔板水平部(1131),隔板水平部(1131)插装在常用端灭弧室(111b)和备用端灭弧室(111a)之间,灭弧室隔板(113)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配合,将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出气端封闭在第一腔体内且将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出气端封闭在第二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彼此独立,第一腔体设置与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一出气口(114),第二腔体设置与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出气端对应配合的第二出气口(1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气口(114)设置在隔板竖直部(1130)上且位于隔板水平部(1131)下方,第二出气口(112)设置在隔板竖直部(1130)上端与单极执行机构的壳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用端灭弧室(111b)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备用端灭弧室(111a)内设有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第一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备用端灭弧室(111a)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二灭弧栅片由出气端一端到另一端向远离常用端灭弧室(111b)的一侧倾斜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
包括执行机构(1)、控制器(2)和驱动装置(3),控制器(2)从执行机构(1)采集信号并处理,并向驱动装置(3)输入控制信号,由驱动装置(3)控制执行结构(1)动作,以实现电源切换;
所述执行机构(1)包括四组单极执行机构,分别是依次并排设置的A极执行机构(11)、B极执行机构(12)、C极执行机构(13)、N极执行机构(14);所述控制器(2)设置在执行机构(1)上侧,驱动装置(3)设置在N极执行机构(14)和控制器(2)的同一侧,且驱动装置(3)分别与执行机构(1)、控制器(2)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71210.4A CN109119259B (zh) | 2018-09-13 | 2018-09-13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71210.4A CN109119259B (zh) | 2018-09-13 | 2018-09-13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9259A true CN109119259A (zh) | 2019-01-01 |
CN109119259B CN109119259B (zh) | 2024-05-14 |
Family
ID=64859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71210.4A Active CN109119259B (zh) | 2018-09-13 | 2018-09-13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1925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6598A (zh) * | 2019-01-24 | 2019-04-26 | 沈阳斯沃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专业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CN110164724A (zh) * | 2019-05-27 | 2019-08-23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EP4258311A1 (en) * | 2022-04-07 | 2023-10-11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Arc extinguishing structure and dual power changeover switc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38223B1 (en) * | 2001-10-15 | 2003-03-25 | Kabushiki Kaisha Ise | Electric transfer switch unit |
CN101178984A (zh) * | 2007-09-24 | 2008-05-14 | 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触头系统 |
CN102812531A (zh) * | 2010-04-07 | 2012-12-05 | 株式会社新爱知电机制作所 | 电源转换开关 |
CN102891528A (zh) * | 2011-07-19 | 2013-01-23 | 飞世龙机电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 |
CN204270905U (zh) * | 2014-12-18 | 2015-04-15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系统 |
CN204315484U (zh) * | 2015-01-30 | 2015-05-06 |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断路器 |
CN206421953U (zh) * | 2017-01-05 | 2017-08-18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转换开关装置 |
KR101788654B1 (ko) * | 2016-11-10 | 2017-10-20 | 주식회사 비츠로테크 | 자동 절체 스위치 |
US20170309423A1 (en) * | 2016-04-21 | 2017-10-26 | Hartland Controls LLC |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witch |
CN209357622U (zh) * | 2018-09-13 | 2019-09-06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2018
- 2018-09-13 CN CN201811071210.4A patent/CN1091192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38223B1 (en) * | 2001-10-15 | 2003-03-25 | Kabushiki Kaisha Ise | Electric transfer switch unit |
JP2003123597A (ja) * | 2001-10-15 | 2003-04-25 | Aisei:Kk | トグル機構を備えた電源切替開閉器 |
CN101178984A (zh) * | 2007-09-24 | 2008-05-14 | 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触头系统 |
CN102812531A (zh) * | 2010-04-07 | 2012-12-05 | 株式会社新爱知电机制作所 | 电源转换开关 |
CN102891528A (zh) * | 2011-07-19 | 2013-01-23 | 飞世龙机电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 |
CN204270905U (zh) * | 2014-12-18 | 2015-04-15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系统 |
CN204315484U (zh) * | 2015-01-30 | 2015-05-06 |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断路器 |
US20170309423A1 (en) * | 2016-04-21 | 2017-10-26 | Hartland Controls LLC |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witch |
KR101788654B1 (ko) * | 2016-11-10 | 2017-10-20 | 주식회사 비츠로테크 | 자동 절체 스위치 |
CN206421953U (zh) * | 2017-01-05 | 2017-08-18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转换开关装置 |
CN209357622U (zh) * | 2018-09-13 | 2019-09-06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6598A (zh) * | 2019-01-24 | 2019-04-26 | 沈阳斯沃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专业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CN110164724A (zh) * | 2019-05-27 | 2019-08-23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CN110164724B (zh) * | 2019-05-27 | 2024-02-23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EP4258311A1 (en) * | 2022-04-07 | 2023-10-11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Arc extinguishing structure and dual power changeover switch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9259B (zh) | 2024-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19259A (zh)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209357622U (zh)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104616916B (zh) |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 | |
CN208903857U (zh)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209103988U (zh)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208903858U (zh) |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104538215B (zh) | 自动/手动开关转换电器 | |
CN104576099B (zh) | 一种开关电器的手动操作机构 | |
CN201084590Y (zh) | 按键模组 | |
CN110164724A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
CN109494085A (zh) | 一种两段位手动转换开关电器 | |
CN108711525A (zh) | 一种转换开关电器 | |
CN104576092A (zh) |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触头机构 | |
CN204332710U (zh) | 可实现三种状态的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 | |
CN201655634U (zh) | 高压开关三位置辅助开关 | |
CN210015798U (zh) | 一种桥式动触头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219085915U (zh) | 直流断路器 | |
CN207398007U (zh) | 一种纯平翘板墙壁开关 | |
CN206259289U (zh) | 一种空气绝缘柜用隔离开关 | |
CN206421953U (zh) | 一种转换开关装置 | |
CN205723392U (zh) | 一种快速分断的小型断路器 | |
CN217902929U (zh) |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 |
CN219591962U (zh) | 一种电气智能化节能控制柜 | |
CN218523530U (zh) | 一种用于配电计量柜的照明装置 | |
CN207835981U (zh) | Dc直流压缩机控制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