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6775B -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6775B
CN104566775B CN201310518077.3A CN201310518077A CN104566775B CN 104566775 B CN104566775 B CN 104566775B CN 201310518077 A CN201310518077 A CN 201310518077A CN 104566775 B CN104566775 B CN 104566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variable
ajutage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80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6775A (zh
Inventor
高棋彬
李志海
何伟光
杨经良
梁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3105180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667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66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6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6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6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同时,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根据漏风量值、需求风量值及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其通过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漏风量值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中,有效修正了系统送风量与需求风量的匹配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变风量空调系统是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一种方式,是随着空调的节能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一项新技术。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总风量控制方法、定静压控制方法、变静压控制方法。
目前,传统的总风量控制方法是由变风量末端VAV(Variable Air Volume)根据房间温度和设定温度自动调节,计算需求风量,各个VAV将需求风量反馈到组合式空调机组AHU(Air Handle Unit),AHU变频运行,提供需要的风量。由于该控制方法需求风量由末端反馈,实际中风管系统往往会存在漏风现象,从而导致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不匹配,影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不匹配的问题,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S200,检测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S300,根据所述漏风量值、所述需求风量值及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漏风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0,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送风管支路与所述变风量末端相对应,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S220,将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S230,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S240,当所述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预设值时,发出报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GL=∫(P)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GL为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10,根据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S320,根据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调节所述风机运转状态;
S330,实时判断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控制所述风机按照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返回执行S200;
其中,Ns为所述风机设定转速,Nd为所述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所述需求风量值,GL为所述漏风量值,Gd为所述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相应的,为实现上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包括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和空调机组控制器,所述变风量末端控制器与所述空调机组控制器通讯连接;
所述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一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风量末端的实际温度参数;
所述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所述实际温度参数,计算所述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所述空调机组控制器包括第二检测模块和第一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漏风量值、所述需求风量值及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第二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漏风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第三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第四计算模块和第五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所述第五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参数设置模块、第六计算模块和判断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参数设置模块,用于设置预设值;
所述第六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所述判断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所述预设值时,发出报警动作指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第七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七计算模块,用于根据GL=∫(P)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GL为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八计算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其中:
所述第八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调节所述风机运转状态;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实时判断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控制所述风机按照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输出返回执行所述第二检测模块指令;
其中,Ns为所述风机设定转速,Nd为所述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所述需求风量值,GL为所述漏风量值,Gd为所述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在调节风机转速的过程中,通过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并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漏风量值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中,有效地修正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的匹配度,提高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一具体实施例流程图;
图3为变风量空调系统一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变风量空调系统另一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变风量空调系统又一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S200,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S300,根据漏风量值、需求风量值及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在根据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调节风机转速的过程中,通过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并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中,有效地修正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匹配度,提高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表1
如表1所示,通过实验得到的“无漏风补偿”和“有漏风补偿”的结果,由表1可明显看出,采用本发明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系统送风量与需求风量的匹配度,使得系统更容易达到稳定。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步骤S200包括:
S210,根据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送风管漏风量值;通过检测出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根据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与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之间的差值,即可得出送风管漏风量值,当变风量末端个数为一个时,此送风管漏风量值即为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值的说明的是,变风量末端的个数至少为一个;当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以下实施例以四个变风量末端为例对多个变风量末端的情况进行说明,该四个变风量末端可分别记为第一变风量末端、第二变风量末端、第三变风量末端和第四变风量末端。
首先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需求风量进行检测,由于变风量空调系统存在多个变风量末端,因此,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在步骤S100中,分别对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进行计算后,得到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执行步骤S110:
S110,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进行求和,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
检测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后,需要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以便于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中,由于变风量末端为多个,因此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风管支路与变风量末端相对应,如变风量空调系统存在四个变风量末端,则必有四个送风管支路与变风量末端相对应;因此,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步骤S200包括:
S210’,根据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S220,将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值的说明的是,送风管各支路与变风量末端相对应,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为,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风管与变风量末端的交接位置处的风量值,送风管各支路可分别记为送风管第一支路、送风管第二支路、送风管第三支路和送风管第四支路;
如:通过送风管第一支路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送风管第一支路的初始送风量记为G1,通过送风管第二支路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送风管第二支路的初始送风量记为G2,通过送风管第三支路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送风管第三支路的初始送风量记为G3,通过送风管第四支路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送风管第四支路的初始送风量记为G4;同理,通过各变风量末端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各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可记为:Gvav1、Gvav2、Gvav3、Gvav4;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通过如下公式可计算得出:
GL4=G4-Gvav4;
GL3=G3-(Gvav4+Gvav3);
GL2=G2-(Gvav4+Gvav3+Gvav2);
GL1=G1-(Gvav4+Gvav3+Gvav2+Gvav1);
将计算得到的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求和,即可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GL=GL1+GL2+GL3+GL4。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S230,根据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S240,当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预设值时,发出报警。
通过设置预设值,该预设值的取值范围可为5%—20%,同时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出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GL4%=GL4/G4*100%;
GL3%=GL3/G3*100%;
GL2%=GL2/G2*100%;
GL1%=GL1/G1*100%;
将计算得出的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分别与所设置的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得出的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所设置的预设值,如:若送风管第一支路漏风率GL1%≥10%,则发送报警信号,提醒用户需要检测风管漏风情况,并且能够反馈出送风管第一支路出现漏风现象,其他送风管支路同理所示。其有效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GL=∫(P)计算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其中,GL为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在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阶段,通过在变风量空调机组送风管的送风口处设置风速传感器及静压传感器,不断改变风机运转频率,并记录在不同风机运转频率下,风速传感器感测到的风量值及静压传感器感测到的静压值,并对不同风机运转频率检测到的送风管的送风口处的静压值参数及风量值参数进行拟合运算,最终得到漏风量与静压值参数的函数关系:
GL=∫(P)
将该函数关系输入到变风量空调机组控制器中,当变风量空调机组运行时,可实现漏风量能够实时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中,提高了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量与需求风量的匹配度。
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10,根据计算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S320,根据风机设定转速,调节风机运转状态;
S330,实时判断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执行S340,控制风机按照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返回执行S200。其中,Ns为风机设定转速,Nd为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需求风量值,GL为漏风量值,Gd为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通过执行步骤S101,设定房间温度,获得设定房间温度参数;S102,检测房间实际温度,获得室内实际温度参数后,根据设定温度参数和室内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得到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并通过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值后,根据计算出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按照该风机设定转速调节风机的运转状态;在调节风机运转状态过程中,通过实时判断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如果相等,则执行步骤S340,控制风机按照该设定转速运行,如果不相等,则返回执行步骤S200,重新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并根据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变风量空调系统需求风量值及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运转频率进行调节,直至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保证了漏风量能够实时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中,使得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量与需求风量相匹配。
参见图3,相应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包括变风量末端控制310和空调机组控制器320,变风量末端控制器310与空调机组控制器320通过BACnet MS/TP协议进行通讯连接;
变风量末端控制器310包括第一检测模块311和第一计算模块312,其中:第一检测模块311,用于检测变风量末端的实际温度参数;第一计算模块312,用于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空调机组控制器320包括第二检测模块321和第一处理模块322,其中:第二检测模块321,用于检测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第一处理模块322,用于根据漏风量值、需求风量值及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转速进行调节,使得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二检测模块321包括第二计算模块3210,其中:
第二计算模块3210,用于根据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值的说明的是,变风量末端控制器310设置在变风量末端处,与变风量末端的个数相等。同时,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所有的变风量控制器310均与空调机组控制器320通过BACnet MS/TP协议进行通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四个变风量末端控制器310为例,对变风量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第二检测模块321还包括第三计算模块3211,其中:
第三计算模块3211,用于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求和,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如当变风量末端为四个时,通过对该四个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分别进行检测后,对该四个变风量末端的需求风量值进行求和,即可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需求风量。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第二检测模块321还包括第四计算模块3212和第五计算模块3213,其中:
第四计算模块3212,用于根据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第五计算模块3213,用于将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参见图3和图4,在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管各支路处的风速传感器V1、V2、V3、V4分别感测送风管各支路前端的风速,并计算出对应的初始送风量,可分别记为G1、G2、G3、G4;各变风量末端控制器310自带风速传感器所感测到的各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分别记为Gvav1、Gvav2、Gvav3、Gvav4;将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G1、G2、G3、G4及各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Gvav1、Gvav2、Gvav3、Gvav4输入到空调机组控制器320中第四计算模块3212进行漏风量GLn的计算,如:
GL4=G4-Gvav4;
GL3=G3-(Gvav4+Gvav3);
GL2=G2-(Gvav4+Gvav3+Gvav2);
GL1=G1-(Gvav4+Gvav3+Gvav2+Gvav1);
将所计算出的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输入到第五计算模块3213,计算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将所计算出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输入到空调机组控制器320中的第一处理模块322,第一处理模块322根据该漏风量、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总需求风量(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总和)、及风机最大转速等参数进行空调机组风机设定转速的计算,并通过所计算出的风机设定转速控制风机的运行,从而实现风机送风量的调节。在进行风机设定转速的计算过程中,将漏风量增加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中,从而使得变风量空调系统更容易达到稳定。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二检测模块321还包括参数设置模块3214、第六计算模块3215和判断处理模块3216,其中:
参数设置模块3214,用于设置预设值;
第六计算模块3215,用于根据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判断处理模块3216,用于当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预设值时,发出报警动作指令。
参见图3和图5,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二检测模块321包括第七计算模块3217,第七计算模块3217,用于根据GL=∫(P)计算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GL为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在对空调系统进行调试阶段,通过设置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风管送风口处的风速传感器V0和静压传感器P0,实时记录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不同转速下,送风管送风口处的风速及静压值,得到一系列的风量和相应的静压值,如(P0a、V0a;P0b、V0b;P0c、V0c;P0d、V0d......),通过拟合运算,得到漏风量GL与送风静压Pn的函数关系:GL=∫(P),从而得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处理模块322包括第八计算模块3220、第一控制模块3221和第一判断模块3222,其中:
第八计算模块3220,用于根据计算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第一控制模块3221,用于根据风机设定转速,调节风机运转状态;
第一判断模块3222,用于实时判断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控制风机按照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输出返回执行第二检测模块321指令;
其中,Ns为风机设定转速,Nd为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需求风量值,GL为漏风量值,Gd为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通过第八计算模块3220根据公式:计算风机设定转速时,将漏风量GL补偿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中,修正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的匹配度,提高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实际温度参数,计算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S200,检测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S300,根据所述漏风量值、所述需求风量值及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所述漏风量值为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与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之间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漏风量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0,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送风管支路与所述变风量末端相对应,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S220,将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S230,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S240,当所述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预设值时,发出报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GL=∫(P)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GL为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10,根据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S320,根据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调节所述风机运转状态;
S330,实时判断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控制所述风机按照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返回执行S200;
其中,Ns为所述风机设定转速,Nd为所述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所述需求风量值,GL为所述漏风量值,Gd为所述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8.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包括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和空调机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末端控制器与所述空调机组控制器通讯连接;
所述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一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风量末端的实际温度参数;
所述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温度参数和所述实际温度参数,计算所述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
所述空调机组控制器包括第二检测模块和第一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漏风量值、所述需求风量值及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最大转速,对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第二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的初始送风量,以及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漏风量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末端为多个时,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第三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将各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值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第四计算模块和第五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以及与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相对应的所述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计算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
所述第五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进行求和,得到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包括参数设置模块、第六计算模块和判断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参数设置模块,用于设置预设值;
所述第六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管各支路的初始送风量及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量,及公式:送风管支路漏风率=送风管支路漏风量/送风管支路的初始送风量*100%,计算得到所述送风管各支路漏风率;
所述判断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送风管某一支路漏风率大于所述预设值时,发出报警动作指令。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第七计算模块,其中:
所述第七计算模块,用于根据GL=∫(P)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
其中,GL为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漏风量值;P为送风管静压值。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任一所述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八计算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其中:
所述第八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计算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风机设定转速;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调节所述风机运转状态;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实时判断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送风量是否等于所述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变风量末端需求风量,若是,则控制所述风机按照所述风机设定转速运行,若否,则输出返回执行所述第二检测模块指令;
其中,Ns为所述风机设定转速,Nd为所述风机最大转速,单位为r/min;Gs为所述需求风量值,GL为所述漏风量值,Gd为所述风机最大风量值,单位为m3/h;λ为综合修正系数。
CN201310518077.3A 2013-10-28 2013-10-28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566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8077.3A CN104566775B (zh) 2013-10-28 2013-10-28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8077.3A CN104566775B (zh) 2013-10-28 2013-10-28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6775A CN104566775A (zh) 2015-04-29
CN104566775B true CN104566775B (zh) 2018-10-16

Family

ID=53083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8077.3A Active CN104566775B (zh) 2013-10-28 2013-10-28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667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8082A1 (zh) * 2015-08-15 2017-02-23 黄冠明 根据输出的风力调温时的信息推送方法和空调
WO2017028081A1 (zh) * 2015-08-15 2017-02-23 黄冠明 根据输出的风力调节温度的方法和空调
CN107289600A (zh) * 2017-08-23 2017-10-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对变风量末端进行控制的方法、系统、显示板和空调系统
CN113531814A (zh) * 2020-04-17 2021-10-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31815B (zh) * 2020-04-17 2023-10-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新风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64051A (zh) * 2021-12-22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稳控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315A (en) * 1997-07-08 1998-06-23 Johnson Service Co. Pressure dependent variable air volume control strategy
CN101737900A (zh) * 2009-12-29 2010-06-16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的风量反馈控制方法与装置
CN201607253U (zh) * 2010-02-25 2010-10-1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风管承压漏风量及管壁耐压变形量测试装置
CN101975434A (zh) * 2010-10-15 2011-02-16 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变静压控制方法
CN102062460A (zh) * 2011-01-20 2011-05-18 四川依米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的精确送风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315A (en) * 1997-07-08 1998-06-23 Johnson Service Co. Pressure dependent variable air volume control strategy
CN101737900A (zh) * 2009-12-29 2010-06-16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的风量反馈控制方法与装置
CN201607253U (zh) * 2010-02-25 2010-10-1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风管承压漏风量及管壁耐压变形量测试装置
CN101975434A (zh) * 2010-10-15 2011-02-16 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变静压控制方法
CN102062460A (zh) * 2011-01-20 2011-05-18 四川依米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的精确送风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6775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6775B (zh)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809437B (zh) 一种电机的恒风量控制方法
CN104566808B (zh) 空调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2538148B (zh) 通信机房风量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702272B (zh) 固定二次混合比的新回风混合式空气调节系统的计算方法
CN109059217B (zh) 一种基于运行曲线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总风量控制方法
CN104833041B (zh) 一种多联空调管路平衡方法及多联空调
CN106482349A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二次压智能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5817406A (zh) 一种涂布机气体排放控制系统及其涂布机
CN107120677A (zh) 一种加热炉助燃风压力自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CN103256686A (zh) 新风风量自动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565695B (zh) 风压开关测试仪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54902U (zh) 炉内压力平衡控制系统
CN206609107U (zh) 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节能控制设备
CN108338404A (zh) 一种风力输送易碎物料自适应控制系统
CN213121148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测试装置
CN205762142U (zh) 一种涂布机气体排放控制系统及其涂布机
CN112212357A (zh) 燃气量控制方法、燃气壁挂炉、燃气热水器和暖通系统
CN210485913U (zh) 一种古建筑群落文物展示用空调系统
CN108361925A (zh) 一种风管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1177301U (zh) 一种余风量压差串级控制器
CN2198602Y (zh) 风管泄漏试验仪
CN208446594U (zh) 一种风力输送易碎物料自适应控制系统
CN208817657U (zh) 快速独立调节温度的变风量系统
CN208153372U (zh) 一种高炉风机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