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1467B -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1467B
CN104541467B CN201380005864.6A CN201380005864A CN104541467B CN 104541467 B CN104541467 B CN 104541467B CN 201380005864 A CN201380005864 A CN 201380005864A CN 104541467 B CN104541467 B CN 104541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stream
intertexture
export
interleaving block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58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1467A (zh
Inventor
孙方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41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1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92Interleaver wherein interleaving is performed jointly with another technique such as puncturing, multiplexing or routing
    • H03M13/2796Two or more interleaving operations are performed jointly, e.g. the first and second interleaving operations defined for 3GPP UMTS are performed jointly in a single interleaving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15Reed-Solom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2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比特流的方法、设备以及接收方法、设备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所述第一解交织和所述第二解交织互逆。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得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Description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送比特流的方法、设备及接收比特流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一般地,由信源产生的数据比特流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达到信宿:首先在发送侧,信源为产生信息的源头,如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其输出可以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信源编码将这种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字序列;信道编码在二进制数字序列中引入一些冗余的二进制信息序列,用于在接收侧克服传输过程中信道噪声和干扰造成的误差;交织处理用于改变比特流的结构充分发散这些误差,使得长串比特误差变成短串误差;调制处理用于将二进制序列转换成波形信号,发送至信道。经过信道传输后,在接收侧,解调即将波形信号还原为二进制信号;解交织与交织是互逆操作,目的是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到同一个信道编码的码字,以减少突发错误对信道编码的影响;信道解码即根据信道编码规则和接收数据的冗余,还原原始信息序列;信源解码是根据信源编码的规则还原原始信号,在如上所述的通信系统中,比特流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一般会有噪声产生,干扰了比特流的正确性。
通常地,每个比特流中包含多个数据包,如果数据包中含有错误的比特,那么整个数据包被视为错误的数据包,误包率指比特流中错误数据包占所有数据包的比重,在现有技术中,经过信道传输后的比特流中错误比特会比较分散,导致比特流的误包率比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比特流经过信道传输后的误包率较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送比特流的方法、发送设备以及接收方法、接收设备和通信系统,旨在降低比特流传输过程中的误包率。
第一方面,一种接收比特流的方法,包括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所述第一解交织和所述第二解交织互逆。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流为经过解调的比特流。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包括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包括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还包括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
第二方面,一种发送比特流的方法,包括对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以用于发送;所述第一交织和所述第二交织互逆。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流为经过分片处理的比特流。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包括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包括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还包括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交织。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以用于发送包括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进行解调处理后,发送至信道。
第三方面,一种接收比特流的设备,包括第一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信道解码模块,用于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第二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所述第一解交织模块和所述第二解交织模块操作互逆。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解调模块,用于对第一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并发送至第一解交织模块。
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解交织模块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或者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和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
第四方面,一种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包括第一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信道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第二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以发送;所述第一交织模块和所述第二交织模块操作互逆。
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接收设备还包括分片模块,用于对第一比特流进行分片,并发送至第一交织模块。
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交织模块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进行调制处理,并发送至信道。
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交织模块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进行第二交织,或者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和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交织。
第五方面,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所述的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和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接收比特流的设备,所述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和所述接收比特流的设备通过信道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通信系统模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发送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发送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接收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接收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发送比特流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接收比特流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数据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数据通信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数字通信系统,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处理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200,对待发送的比特流进行分片处理,以输出第一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分片是指在通信系统中,通信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MostTransport Unit)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如果互联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层有数据帧要传,而且数据帧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帧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当然,如果待发送的数据帧的长度没有超过MTU,无需进行分片处理。
进一步地,待发送的比特流是由信源产生的信息序列,也可以称为数据帧。
进一步地,对由信源产生的比特流进行分片后,输出第一比特流。
S210,对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交织处理,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在实际应用中,比特bit差错经常成串发生,为了纠正这些成串发生的比特差错及一些突发错误,可以运用交织技术来分散这些误差,使长串的比特差错变成短串差错。交织即改变比特流的结构而不改变内容,使得最大限度分散传输过程中突发产生的集中的错误。
交织可以是规则交织、不规则交织或随机交织,在本步骤中,对经过分片处理后的比特流可以选择所述的任意一种交织方式进行交织,交织完毕后,输出第二比特流。
进一步地,在对第一比特流进行交织之前,还要对第一比特流进行信源编码,所述信源编码是指将信源产生的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字序列,具体说来,就是根据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二进制或者M进制码字序列,使后者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信息速率尽可能小,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信源编码由信源编码器完成。信源编码可以是离散无失真单符号信源与无记忆信源的熵编码,如Huffman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L-Z编码;还可以是限失真有记忆信源解除相关性的预测编码与域变换编码以及连续模拟信源的PCM编码。在本步骤中,所述信源编码可以是上述任意一种编码方式。
S220,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所谓信道编码就是在比特流中加入一些信息,如监督码或检验码,目的是用于在接收比特流时,能够纠正或检出比特流在信道传输中,由于干扰、噪声或衰落所造成的误码。信道编码可以是前向纠错编码FEC编码、BCH编码、RS码、卷积码、Turbo码等等。在本步骤中,可以是任意一种编码信道编码方式。
S230,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次交织处理,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第二次交织可以是规则交织、不规则交织或随机交织,第二次交织和步骤S210中的第一次交织互逆。这里的互逆即交织规则相反,比特流在第一次交织之前和第二次交织之后存在一定相同性。
S240,对第四比特流进行调制;
调制是指已编码的比特流以单符号同一传输速率R bits/s传输,调制模块可以简单地将二进制数字“0”映射为相应的信号波形s0(t),二进制数字“1”映射为相应的信号波形s1(t),这种使经过编码后的每比特符号分开传输的调制方式叫做二进制调制。同样的,如果调制模块用M=2b种不同的波形si(t),i=0,1,...,M-1,分别表示2b种可能的b进制序列,称此调制为M进制调制(M>2)。注意到每隔b/R秒一个新的b比特序列进入调制模块。因此,当信道比特速率R固定,传输对应一个b比特序列的M个信号波形之一所需时间是此二进制调制系统时间周期的b倍。根据通信信道的传递函数,数字调制分为数字基带调制(PAM)、数字频带调制(OOK,MFSK,MPSK,QAM,MSK,GMSK)。
在本步骤中,这里的调制不限于上述任一种调制方式,即本发明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调制方式进行比特流调制。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侧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编码前后的两次交织操作,使得比特流经过信道传输产生误差后,在接收侧收到的比特流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从而降低误包率。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发送比特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300,对待处理的比特流进行分片,以输出第一比特流;
分片是指在通信系统中,通信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而且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
S310,对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交织处理,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交织包括规则交织、不规则交织和随机交织,在本步骤中,分片后的比特流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交织方式进行交织处理。
S320,对第二比特流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对比特流进行编码后的码元包括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编码是对原始信息符号按一定的数学规则所进行的变换。信息编码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元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监督码元指经过差错编码后在信息码元基础上增加的冗余码元。
在本步骤中,对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分别进行交织。其中,对信息码元进行第二次交织处理,这里的第二次交织和S310中的第一次交织规则互逆,即比特流在第一次交织之前和第二次交织之后存在一定的相同性。对监督码元进行第三次交织,所述的第三次交织与第一次交织或第二次交织并无实质关联,可以为任一规则的交织处理。
S330,对第三比特流进行调制,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数字调制分数字基带调制(PAM)、数字频带调制(OOK,MFSK,MPSK,QAM,MSK,GMSK)。
在本步骤中,所述调制不限于上述任一种调制方式,即本发明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调制方式进行比特流调制。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第二次交织操作,使得经过信道传输后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接收比特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400,对从信道接收的比特流解调,以输出第一比特流;
解调处理是指数字解调器处理在受信道干扰失真的传输波形,使用均衡、补偿和同步等处理将其还原成一系列数字用以估计被传输的数据符号。在本步骤中,从信道接收比特流后,进行解调处理。
S410,对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对经过解调处理的比特流进行解交织处理,所谓解交织是相对交织而言的,交织和解交织都是交织的操作,只是交织和解交织规则互逆。
S420,对第二比特流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解码是指用特定方法把编码后的比特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等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的过程。
在本步骤中,对经过第一解交织处理后的比特流进行解码处理。
S430,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对经过解码处理的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处理,所谓第二解交织与步骤S410中的第一解交织是互逆的,所述互逆是指交织规则互逆。
S440,对第四比特流组帧。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第二次交织操作,使得经过信道传输后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比特流接收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数据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00,对从信道接收的比特流进行解调,以输出第一比特流;
解调处理是指数字解调器处理在受信道干扰失真的传输波形,使用均衡、补偿和同步等处理将其还原成一系列数字用以估计被传输的数据符号。在本步骤中,从信道接收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以输出第一比特流。
S510,对第一比特流进行解交织处理,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分别针对比特流的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所述解交织是相对交织而言的,交织和解交织都是交织的操作,交织和解交织规则互逆。
针对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所述第三解交织和第一解交织没有任何关联,可以是任意一种的交织。
S520,对第二比特流进行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针对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进行同S420步骤描述一样的解码处理。
S530,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次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在本步骤中,所述第二解交织和S510中的对信息码元进行的第一解交织互逆。这里的互逆同步骤S510描述的一样。
S540,对第四比特流进行组帧。
所述组帧即将分片处理的比特流重新组合在一起,还原为原始数字序列。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接收到含有噪声或者干扰误差的比特流时,通过两次交织,使得错误比特的分布情况呈现出噪声或干扰误差的规律排列,从而错误误差分布非常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发送比特流的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包括:分片模块6001、第一交织模块6002、信道编码模块6003、第二交织模块6004,其中:
分片模块6001,用于对待发送的比特流进行分片处理,生成第一比特流,以将第一比特流发送至第一交织模块6002。
第一交织模块6002,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交织模块为改变比特流结构而不改变其内容,将比特流打散到多维度的空间上的模块,交织一般包括:规则交织、不规则交织和随机交织,在本模块中,交织可以为任意一种交织。
信道编码模块6003,用于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信道编码是指可控地引入一些冗余的二进制信息序列,尽可能地克服传输过程中信道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信道编码一般包括:纠独立随机错误码、纠突发错误码和纠混合错误码,常见的信道编码有BCH码、RS码、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等。本模块中,编码可以为任意一种编码。
第二交织模块6004,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发送至信道;在本模块中,交织的执行规则和上述第一交织模块的交织执行规则互逆。即在第一交织模块之前的待发送的比特流顺序与第二交织模块之后的比特流顺序存在一定的相同性。
进一步地,第二交织模块6004还用于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进行调制处理,以发送至信道。
进一步地,第二交织模块6004还用于对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进行第二交织,或者对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和对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交织。这里的第二交织和第一交织模块6002中的第一交织规则互逆。这里的第三交织可以是任意一种交织规则。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编码前后二次交织操作,使得经过信道传输后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接收比特流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比特流的设备700,包括:解调模块7001、第一解交织模块7002、信道解码模块7003、第二解交织模块7004,其中:
解调模块7001,用于对从信道接收到的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以发送至第一解交织模块。解调即将波形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信息序列。
第一解交织模块7002,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信道解码模块7003,用于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第二解交织模块7004,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在本模块中,第二解交织和第一解交织模块的第一解交织操作互逆。
进一步地,第二解交织模块7004还用于对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或者用于对第一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和对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第二次交织操作,使得经过信道传输后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数据通信系统800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包括:发送比特流的设备600、接收比特流的设备700,其中:
发送比特流的设备600,具体包括:分片模块、第一交织模块、信道编码模块、第二交织模块,其中:
分片模块,用于对待发送的比特流进行分片处理,生成第一比特流,以将第一比特流发送至第一交织模块。
第一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并输出第二比特流;交织模块为改变比特流结构而不改变其内容,将比特流打散到多维度的空间上的模块,交织一般包括:规则交织、不规则交织和随机交织,在本模块中,交织可以为任意一种交织。
信道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信道编码是指可控地引入一些冗余的二进制信息序列,尽可能地克服传输过程中信道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信道编码一般包括:纠独立随机错误码、纠突发错误码和纠混合错误码,常见的信道编码有BCH码、RS码、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等。本模块中,编码可以为任意一种编码。
第二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发送至信道;在本模块中,交织的执行规则和上述第一交织模块的交织执行规则互逆。即在第一交织模块之前的待发送的比特流顺序与第二交织模块之后的比特流顺序存在一定的相同性。
具体对发送比特流的设备600的结构描述请参见图6以及图6对应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接收比特流的设备700具体包括:包括:解调模块、第一解交织模块、信道解码模块、第二解交织模块,其中:
解调模块,用于对从信道接收到的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以发送至第一解交织模块。解调即将波形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信息序列。
第一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信道解码模块,用于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第二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在本模块中,第二解交织和第一解交织模块的第一解交织操作互逆。
具体对接收比特流的设备700的结构描述请参见图7以及图7对应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发送比特流时,通过第二次交织操作,使得经过信道传输后产生的错误比特更加集中,大大地降低了误包率。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数据通信系统比特流传送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中,
在发送设备一侧,发送的比特流通过分片模块进行分片处理;
分片后的比特流通过第一交织模块进行第一交织处理;
经过第一交织处理后的比特流通过编码模块进行FEC编码,此时FEC编码分为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分别进行编码。
针对信息码元通过第二交织模块进行第二交织处理,此第二交织和上述第一交织操作互逆。
针对监督码元通过第三交织模块进行第三交织处理。
经过处理后的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通过调制模块进行调制处理,将二进制信息序列转换成波形序列,通过信道发送到接收设备一侧。
在接收设备一侧,解调模块对从信道接收到的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将波形序列转换成二进制信息序列。
第一解交织模块将比特流分为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处理,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处理。此模块中,第一解交织和发送设备一侧的第二交织互逆。
解码模块对经过交织处理后的比特流进行解码。
第二解交织模块对比特流进行交织处理,第二解交织和第一解交织互逆。此模块中,第二解交织和发送设备一侧的第一交织互逆。
组帧模块对经过第二解交织的比特流进行组帧处理。
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信道上的噪声经过接收端的两次解交织处理后,在接收设备一侧,输出的比特流体现出噪声的错误形态,使得在不改变误码率的情况下,降低了误包率。
下面结合本实施例具体应用场景来进一步介绍本发明,如图9所示,一组待发送的32位比特流A,假设在分片阶段将其划分为8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4个比特进行发送。图9中,为方便介绍,特为每个比特赋予一个数值,用于标识该比特,该数值与比特流携带信息无关系。
经过第一交织处理后,数据包的数据结构更改,但内容并未改变。如图9所示,此时标记为比特流B(编码并未在图9中体现)。
比特流B经过进行第二交织处理后,数据包的数据结构和第一次交织之前相同(编码处理后,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未在图中体现)如图9所示,此时标记为比特流C。
在信道传输过程中,由于窄带噪声和脉冲噪声呈现规律性的误差,如图9所示,此时标记为比特流D。
比特流D经过第一解交织处理后,数据包的数据结构呈现出如图9比特流E所示的结构。此时,假设监督码的纠错能力为每个数据包可以纠错一个比特,那么经过解码后的比特流E有4个数据包无法被纠错,导致误包率高达50%。
比特流E经过第二次解交织之后,如图9所示,此时标记为比特流F,假设监督码的纠错能力为每个数据包可以纠错一个比特,那么比特流F有2个数据包无法被纠错,此时的误包率为25%,因此经过两次解交织处理,使得第二次解交织后的错误比特呈现出规律的分布情况,降低了比特流的整体误包率。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描述是参考其具体实施方式来进行的,但是,这些描述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任何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修改和变换都属于由附带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接收比特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所述第一解交织和所述第二解交织互逆,所述互逆指交织规则互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流为经过解调的比特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包括:
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包括:
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从信道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解交织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
6.一种发送比特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以用于发送;
所述第一交织和所述第二交织互逆,所述互逆指交织规则互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流为经过分片处理的比特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包括: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包括: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还包括: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交织。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以用于发送包括:
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进行解调处理后,发送至信道。
12.一种接收比特流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次解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信道解码模块,用于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第二解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解交织,以输出第四比特流;
所述第一解交织模块和所述第二解交织模块操作互逆,所述互逆指交织规则互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解调模块,用于对第一比特流进行解调处理,并发送至第一解交织模块。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交织模块包括:
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和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
或者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一解交织和对所述第一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解交织。
15.一种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交织模块,用于对接收的第一比特流进行第一交织,以输出第二比特流;
信道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以输出第三比特流;
第二交织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以发送;
所述第一交织模块和所述第二交织模块操作互逆,所述互逆指交织规则互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片模块,用于对第一比特流进行分片,并发送至第一交织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织模块还包括:
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进行第二交织后,进行调制处理,并发送至信道。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织模块还包括:
用于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进行第二交织,
或者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信息码元进行第二交织和对所述第三比特流中的监督码元进行第三交织。
19.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4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收比特流的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5~18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送比特流的设备;
所述发送比特流的设备和所述接收比特流的设备通过信道连接。
CN201380005864.6A 2013-08-16 2013-08-16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4541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81598 WO2015021641A1 (zh) 2013-08-16 2013-08-16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467A CN104541467A (zh) 2015-04-22
CN104541467B true CN104541467B (zh) 2018-08-17

Family

ID=52467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5864.6A Active CN104541467B (zh) 2013-08-16 2013-08-16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41467B (zh)
WO (1) WO2015021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3365A (zh) * 2020-11-26 2022-05-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方法、解码方法、网络设备、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014A (zh) * 2005-09-16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Turbo码编码中的交织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1013931A (zh) * 2006-11-27 2007-08-08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信道编码和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CN101420410A (zh) * 2008-10-27 2009-04-29 宁波大学 抗干扰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发射机空频调制方法
CN103209053A (zh) * 2010-09-08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比特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9409A1 (en) * 2004-08-18 2006-02-23 Marko Lampinen Code domain bit interleaving and reordering in DS-CDMA MIM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014A (zh) * 2005-09-16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Turbo码编码中的交织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1013931A (zh) * 2006-11-27 2007-08-08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信道编码和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CN101420410A (zh) * 2008-10-27 2009-04-29 宁波大学 抗干扰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发射机空频调制方法
CN103209053A (zh) * 2010-09-08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比特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467A (zh) 2015-04-22
WO2015021641A1 (zh) 2015-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5357B (zh) 将不等错误保护应用于通过无线信道传输的未压缩视频的方法和系统
RU2481702C2 (ru) Многоуровневый код циклической проверки избыточностью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CN101611553B (zh) 使用并行编码和解码的单载波块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AU200921793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CN103354480B (zh) 在蜂窝网络上使用上行链路状态标志信息的方法
CA2661264C (en) Method of correcting message errors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s
JP5153036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レベル符号化方法及び多重レベル復号化方法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レベル符号化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レベル符号化方法のソフトウェアを記憶した装置
CA245723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implementing re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h-arq
CN102770911B (zh) 用于编码信息对象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编码器
CN101651519A (zh) 自适应动态前向纠错编码方法、装置及系统
US6735185B1 (en) DS/CDMA reverse link structure for high data rate transmission
CN101826935B (zh) 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法
CN102111242B (zh) 一种降低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窄带噪声干扰的方法
CN102724021A (zh) 基于分布式交织与分组编码的协作传输方法
CN101860412B (zh) 子包处理方法、编码调制方法、处理器、调制编码系统
CN109889311B (zh) 基于组合编码的间隙信道通信方法
CN1463499A (zh) 用于互补编码器/译码器的方法和设备
CN105959082B (zh) 基于多进制编码与高阶调制的联合编码调制方法、装置
US6678854B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a second data signal on a frame of bits including a first data signal and an error-correcting code
CN101262307A (zh) 一种含有星座图旋转调制方式的串行级联编译码系统
CN112054877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04541467B (zh) 一种发送比特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0686704B1 (ko) 상이한 인터리빙 깊이들을 위한 비트 교환
CN108667557A (zh) 一种基于媒体内容的自适应fec编码矩阵设计方法
CN103036646A (zh) 用于数据通讯的ecc解码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