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34359B - 一种背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34359B
CN104534359B CN201410822680.5A CN201410822680A CN104534359B CN 104534359 B CN104534359 B CN 104534359B CN 201410822680 A CN201410822680 A CN 201410822680A CN 104534359 B CN104534359 B CN 1045343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ue frame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channel
groov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2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34359A (zh
Inventor
陈江
戴超
李五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226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343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34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4359A/zh
Priority to US14/929,119 priority patent/US10466410B2/en
Priority to DE102015221464.8A priority patent/DE102015221464B4/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34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43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1/00Supporting, suspending, or attaching arrangements for lighting devices; Hand gr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装置,该背光装置包括:反射片、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胶框、容置在所述胶框中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胶框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一面,所述胶框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二面;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所述胶框还包括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内,并且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凹槽周边位置处。本发明通过在胶框中贯通胶框的散热通道,使散热通道内形成空气对流,加快了热能交换,提高散热效率,散热通道与胶框一体成型,不影响背光装置厚度,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背光装置薄型化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显示器的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液晶显示面板是被动发光元件,其本身并不发光,而是由其下方的位于背光模组中的发光源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液晶显示模块,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由于背光模组中具有多个发光源,发光源发光时会产生热辐射,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散热片对背光模组中的发光源进行散热。参考图1(a)所示,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背光模组中设置了挤压型的散热片11,散热片11直接与发光源12接触,当发光源12发光时,散热片11吸收热辐射并散热,以此达到散热效果。参考图1(b)所示,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又一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背光模组外壳上贴附有散热片21,以此达到散热效果。
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散热片或内嵌在背光模组中,或贴附在背光模组的外壳上,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利于背光模组的薄型化,散热效率低下,此外,制造背光模组时还需要增加贴附散热片的工序,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装置厚度较大、散热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装置,该背光装置包括:反射片、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胶框、容置在所述胶框中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胶框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一面,所述胶框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二面;
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所述胶框还包括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内,并且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凹槽周边位置处。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装置,在胶框中设置散热通道,散热通道与胶框一体成型,在胶框模具中成型,不需要新设计模具,同时不增加背光装置厚度,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背光装置薄型化的优势。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通道贯通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以及贯穿胶框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使凹槽内形成空气对流,加快了热能交换,提高散热效率,并且不需要在胶框中贴附散热胶或散热片,减少了贴附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又一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装置的结构图;
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示意图;
图2(c)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胶框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3(d)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3(e)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散热通孔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e)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f)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剖面形状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剖面内壁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内壁膜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提高显示面板散热效率的情况,在此,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容置在胶框中,因此在本发明中对胶框结构进行设计,增加散热通道,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2(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装置的结构图,该背光装置包括:反射片110、与反射片110相接触的胶框120、容置在胶框120中的导光板130,其中,胶框120与反射片110相接触的一面为胶框120第一面121,胶框120背离反射片110的一面为胶框120第二面(未示出);胶框1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122,胶框120还包括散热通道123,散热通道123设置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内,并且散热通道123位于凹槽122周边位置处。
如上所述,背光装置和发光元件组成了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为显示器的关键零组件之一,且背光模组位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下方。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能发光,而是通过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元件提供光线,通过反射片110和导光板130等光学膜片为显示面板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对发光元件产生的光线调制,液晶显示器才能正常显示影像。由此可知,液晶显示器中,发光元件提供光线,背光装置容置发光元件,并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增强,以提高发光亮度和效率,使液晶显示面板发光。液晶显示器的发光元件与背光装置相互独立,多个发光元件封装在背光装置中,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直接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背光装置包括胶框120,胶框120中包括多个凹槽122,该凹槽122用于容置发光元件,其功能在于固定多个发光元件,胶框120具有第一面121和第二面,胶框120第一面121是指胶框120与反射片110相接触的一面,胶框120第二面是指胶框120背离反射片110的一面(未示出);反射片110,反射片110与胶框120的第一面121相接触,当发光元件发出光线时,反射片110接收部分光线并对该光线进行反射,使光线沿着面向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传播,反射片110的功能在于提高发光元件的光使用效率;导光板130,导光板130容置在胶框120中且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10相对设置,导光板130通常为高反射且不吸光的材料且具有多个扩散点,导光板130接收反射片110反射的光线,并将该光线导入导光板130内部,当光线射到扩散点时,光线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光线由导光板130正面射出,利用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扩散点可使导光板130均匀发光,导光板130的功能在于引导光线的扩散方向,使光得到充分利用并均匀分布。
而为了保证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中通常需要设置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在发光时通常会因为发光元件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热辐射,因此热辐射可能使发热元件周边空气温度升高,从而可能使发光元件的温度升高,导致发光元件故障,散热装置老化加快、装置温度不均匀、发光元件使用寿命降低。为了提高背光装置的性能,本实施例在胶框120上形成散热通道123,该散热通道123设置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并与外界空气相连通,且散热通道123可将发光元件发光时产生的热辐射和热空气进行导出,又因为发光元件位于胶框120的凹槽122中,因此散热通道123具体位于凹槽122的周边位置处,此时,当凹槽122中的发光元件发热时,凹槽122周边的散热通道123将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导出,以及将热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加快散热,不会造成热辐射聚集在发光元件周围,与现有技术的背光装置相比,本实施例在形成胶框120时一体形成散热通道123,不仅能够直接、快速地将凹槽122中的发光元件产生的热辐射导出,将凹槽122中的热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还改善了现有背光装置散热问题,提高了背光装置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2(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示意图。如图所示,胶框120的凹槽122中固定了多个发光元件(未示出),发光元件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因此胶框120具有多个依次排列的镂空的凹槽122,胶框120还用于容置导光板130,具体的胶框120中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122靠近导光板130的方向具有缺口,因此胶框120中的凹槽122的周边位置具体包括凹槽122的左侧区域、凹槽122的右侧区域、凹槽122的下部区域。已知散热通道123具体是将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传导出胶框120内部、以及将发光元件周围的热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由于发光元件位于凹槽122中,因此散热通道123位于凹槽122周边位置处,优选地,散热通道123具体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右侧或下部的任意位置。
胶框120中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122的周边位置处设置有散热通道123,那么发光元件产生的热辐射和周边的热空气可以导入到散热通道123中,若散热通道123仅位于某一凹槽122的周边位置处且相互独立不连通,那么发光元件的热辐射仍旧聚集在凹槽122周边位置,发光元件周边的空气温度随着热辐射的增加而升高,热空气并不能直接导出到背光装置外,进而凹槽122周边位置热空气无法与外界空气交换。为了能够实际改善发光元件散发的热辐射导出问题,发光元件的凹槽122周边位置的散热通道123需要延伸到胶框120的外侧,与外界连通,此时多个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在贯通的散热通道123中传导并导出胶框120,而发光元件周围的热空气与外界空气实现对流,通过散热通道123与胶框120外侧的外界空气交换,以实现发光元件周围热辐射导出、温度快速降低的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优选地,散热通道123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在此散热通道123位于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内,其中,胶框120的左侧面124位于凹槽122的左侧,胶框120的右侧面125位于凹槽122的右侧。
在此,参考图2(c)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示意图。若设置散热通道123不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已知胶框120第二面凹槽122周边区域未被覆盖,则为了发光元件热辐射导出,如图2(c)所示可以在凹槽122的周边位置设置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道123,发光元件周边的热辐射和热空气通过凹槽122周边的散热通道123直接与外界空气交换,加快散热,在此,任意一个凹槽122周边的散热通道123可以是相互独立或相互连通。因此,优选地,散热通道123贯穿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
此外,为了更优化的提高发光元件的热辐射散热效率,优选地,散热通道123还可以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以及散热通道123贯穿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通过该方式在胶框120形成的散热通道123,发光元件的热辐射和周围的热空气可以通过其对应的凹槽122周边位置贯通的散热通道123与外界空气对流和交换,以实现加快散热,同时还通过凹槽122周边贯穿的散热通道123导出到胶框120外部,热空气与外界空气直接交换,以实现加快散热,因此散热效果相对更加优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装置,在胶框120中设置散热通道123,散热通道123与胶框120一体成型,在胶框120模具中成型,不需要新设计模具,不影响背光装置厚度,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背光装置薄型化的优势。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背光装置在胶框120中设置多个凹槽122,每一个凹槽122中固定一个发光元件,使发光元件之间相互独立。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通道123贯通多个凹槽122并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使凹槽122内形成空气对流,加快了热能交换,提高散热效率,不需要在胶框120中贴附散热胶或散热片,减少了贴附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参考图3(a)所示,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具体的,散热通道123形成在任意一个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任意一个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形成的散热通道123贯通,任意一个发光元件散发的热辐射和周围的热空气会分别向左侧和右侧流动,由此实现热辐射导出、空气对流。该散热通道123中,相邻发光元件散发的热辐射导致发光元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热辐射和热空气分别导入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任意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均与外界空气相连通,那么在贯通的散热通道123以及空气对流的作用下,热空气与外界空气在贯通的散热通道123中对流,进而将热辐射导出散热通道123,实现散热。
参考图3(b)所示,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具体的,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任意一个凹槽122的下部位置形成散热通道123,所有凹槽122的散热通道123连接并延伸至胶框120外侧,当发光元件发光时,发光元件散发的热辐射使发光元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热辐射和热空气导入凹槽122的下部位置,并在贯通的散热通道123中使热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该散热通道123使热辐射直接从凹槽122的下部位置导出,实现散热。
参考图3(c)所示,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贯通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具体的,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同时还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发光元件产生热辐射之后,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和热空气流通到凹槽122周边的左侧、右侧和下部位置,热空气在凹槽122左侧、右侧及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中与外界空气交换、热辐射通过散热通道123导出胶框120内部,同时热空气在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中与外界空气对流以及热辐射也相应导出胶框120,实现散热。
参考图3(d)所示,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还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的散热通道123贯通但未延伸至胶框120两侧,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贯通但并未延伸至胶框120两侧,随后在已形成的散热通道123中,将靠近胶框120左侧面124且位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胶框最靠近左侧的凹槽122左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以及将散热通道123中,靠近胶框120右侧面125且位于胶框最靠近右侧的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凹槽122右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右侧面125,此时,延伸至胶框120左侧面124的散热口和延伸至胶框120右侧面125的散热口贯通。优选地,延伸至胶框120左侧面124的散热口和延伸至胶框120右侧面125的散热口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连接贯通,由此,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分别从凹槽122左侧、右侧和下部位置流通导出胶框120内部,外界空气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贯通至胶框120左右侧的散热通道123导入与胶框120内部热空气对流,实现散热。优选地,延伸至胶框120左侧面124的散热口和延伸至胶框120右侧面125的散热口与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的散热通道123连接贯通,由此,发光元件周围的热辐射分别从凹槽122左侧、右侧和下部位置流通导出胶框120内部,外界空气从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的贯通至胶框120左右侧的散热通道123导入并与热空气对流,实现散热。
参考图3(e)所示,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还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其中,散热通道123中,靠近胶框120左侧面124且位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凹槽122左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以及散热通道123中,靠近胶框120右侧面125且位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凹槽122右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右侧面125;进一步地,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和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右侧位置的散热通道123连接。在此,外界空气通过胶框120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的散热口导入散热通道123内之后,会通过凹槽122下部位置散热通道123、凹槽122左侧与下部位置连接的散热通道123、凹槽122右侧与下部位置连接的散热通道123分别与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空气进行对流,同时发光元件发出的热辐射也会通过散热通道123导出胶框12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在胶框120中的散热通道123,通过贯通胶框120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发光元件周边的热辐射通过散热通道123导出,以及发光元件周边的热空气通过散热通道123实现对流并与外界空气交换,加快了发光元件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4(a)所示,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但并未贯通延伸至胶框120的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此时,散热通道123内的热空气并不能与外界空气对流、热辐射聚集在胶框120内部,为了使热空气能与外界空气快速对流,基于胶框120第二面未被覆盖的结构,在不贯通的散热通道123内形成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当在散热通道123内形成散热通孔126时,散热通孔126可实现热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对流、热辐射通过散热通孔126导出胶框120,那么热空气在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内流动时,会从凹槽122下部位置散热通道123内的任意一个散热通孔126中导出并与外界空气交换实现对流、导出热辐射。在本图中,任意一个发光元件的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也可以相互独立,并未与其他凹槽122下部位置散热通道123连接,此时任意一个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通孔126。
图4(a)所示为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下部位置且在散热通道123内形成散热通孔126的结构,在此如图4(b)所示,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如上所述还可以将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在散热通道123内还形成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位于任意一个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中的散热通道123内形成至少一个散热通孔126,可以实现热辐射导出、胶框120内外空气交换,加快散热。如图4(c)所示,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在此散热通道123形成在凹槽122的下部位置,以及还形成在凹槽122的左侧和右侧位置,散热通道123内还形成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任意一个发光元件的周边位置都至少包含一个散热通孔126。
参考图4(d)所示,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散热通孔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图3(a)-3(e)所示的任意一个散热通道123是通过贯通延伸至胶框120外侧的散热口与外界空气交换,达到加快散热、导出热辐射的效果。若在图3(a)-3(e)所示的散热通道123内分别增加至少一个散热通孔126,则相应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优选地散热通道123内还形成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散热通孔126的数量可根据不同用户情况进行设定,以图3(e)所示的散热通道123为例,给散热通道123增加散热通孔126,形成的散热通道123如图4(d)所示。在此,优选在凹槽122的左侧、右侧和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123内各设置至少一个散热通孔126,那么散热通道123通过胶框120左侧面124的散热口和右侧面125的散热口与外界空气交换、发光元件的热辐射导出,同时还通过胶框120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的散热口与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空气对流、热辐射导出。
如图4(d)所示为在图3(e)中增加散热通孔126,通过散热通孔126在胶框120第二面的散热口进行散热,在此由于胶框120第一面121与反射片110接触,但反射片110不完全覆盖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因此如图4(e)所示,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可以在图3(a)-3(e)所示的任意一个位于胶框120第一面121的散热通道123内还形成一个散热通道123(散热槽127),该散热通道123延伸至胶框120第一面121中未被反射片110覆盖的区域,从而作为进气口实现与热空气的交换,加快热辐射导出、散热,在此,以图3(e)中所示的一个散热通道123为例,给散热通道123增加散热槽127,形成的散热通道123如图4(e)所示,优选地散热通道123还形成在胶框120第一面121且位于凹槽122周边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未被反射片110覆盖的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区域。
结合图4(d)和图4(e)所述的散热通道123,如图4(f)所示,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可将散热通孔126与散热槽127相结合,优选地,散热通道123还形成在胶框120第一面121且位于凹槽122周边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未被反射片110覆盖的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区域,以及散热通道123内还形成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在胶框120中的散热通道123,不仅贯通胶框120左侧面124和右侧面125,同时散热通道123还具有贯穿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126,那么发光元件周边的热辐射通过散热通道123导出到胶框120的外侧,以及导出到胶框120的第二面,以及发光元件周边的热空气通过散热通道123实现对流并与外界空气交换,加快了发光元件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已知散热通孔126形成在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或者散热通孔126形成在凹槽122下部位置,或者散热通孔126形成在凹槽122左侧、右侧和下部位置,因此对于形成在凹槽122左侧和右侧位置的散热通孔126而言,该散热通孔126的面积应小于相邻两个凹槽122之间的胶框120面积,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应保留部分胶框120,对于形成在凹槽122下部位置的散热通孔126,散热通孔126的面积应小于凹槽122下部位置的胶框120面积,有利于保证胶框的机械强度及背光模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已知散热通孔126位于凹槽122下部位置,以及散热通孔126位于凹槽122左侧和位置位置,那么基于位于凹槽122左侧和右侧的散热通孔126的面积小于相邻两个凹槽122的面积,散热通孔126的形状可以在散热通孔126面积的限制下任意设置,在此散热通孔126形状至少可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方形,或者菱形,或者六边形,参考图4(d)所示,散热通孔126的形状设置为圆形。
进一步地,已知散热通道123形成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内,在此,当散热通道123形成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或第二面,则散热通道123的深度可设置为任意小于胶框120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之间厚度的散热通道123厚度,但为了防止胶框120断裂和影响胶框120强度,在此优选地设置散热通道123的深度不超过胶框120厚度的1/3。当散热通道123形成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且位于胶框120第一面121的散热通道123和位于胶框120第二面的散热通道123在胶框120的同一位置高度相对设置,那么两个散热通道123的深度总和不能超过胶框120厚度,为了保障胶框120强度,优选地,两个散热通道123的深度总和应小于胶框120的三分之一厚度。当散热通道123形成在胶框120的第一面121和第二面,且位于胶框120第一面121的散热通道123和位于胶框120第二面的散热通道123在胶框120中的位置完全错开,那么优选地,任意一个散热通道123的深度应小于胶框120的三分之一厚度,参考图3(a)-4(f)所示的多个散热通道123,其深度设置为小于胶框120的三分之一厚度。
进一步地,对于任意一个散热通道123,散热通道123的开槽形状应具有增加辐射面积、加快散热的优势,因此如图5(a)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剖面形状示意图,散热通道123的剖面形状被设置为半圆形,在此,散热通道123的剖面形状还可以设置为方形、U形或V形,其中,半圆形的散热通道123的散热效果最佳。
对于任意材料,其表面处理不同,材料的热辐射率也会不同,导致材料辐射散热能力也会不同,当多个发光元件产生热辐射时,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空气层成为了接触电阻,当散热通道123内接触热阻较大时,若散热通道123内壁为光滑内壁,则在大的接触热阻下,散热通道123散热效果差。由于接触热阻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则为了进行良好的散热,可将散热通道123的内壁表面设置为具有粗糙度的表面,当散热通道123内壁具有粗糙度时,热辐射接触面积变大,散热通道123散热效果佳。优选地,如图5(b)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的剖面内壁结构示意图,散热通道123的内壁表面为高表面粗糙度或低表面粗糙度。
已知金属材料具有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当金属材料一端受热时,金属内部电子的震动频率增加,碰撞下一个电子,由此热量从金属材料的一端导入到金属材料的另一端,因此金属材料是导体,能够对热量进行快速传导,由此对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123,可以在散热通道123内壁贴附金属薄膜,以加快散热通道123散热。此外,还可以在散热通道123的内壁表面涂覆一层热传导材料,以加快散热通道123散热。因此,如图5(c)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通道123内壁膜层的示意图,优选地,散热通道123的内壁表面具有涂覆的一层金属膜层128或热传导涂层。
上述产品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片、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胶框、容置在所述胶框中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胶框与所述反射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一面,所述胶框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面为所述胶框第二面;
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发光元件的凹槽,所述胶框还包括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内,并且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凹槽周边位置处,所述散热通道的深度小于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右侧或下部的任意位置,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方向具有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
其中,所述散热通道贯通所述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胶框的左侧面位于所述凹槽的左侧,所述胶框的右侧面位于所述凹槽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或者,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或者,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和右侧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同时还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还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和右侧位置;
其中,所述散热通道中,靠近所述胶框左侧面且位于所述凹槽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所述凹槽左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左侧面,以及所述散热通道中,靠近所述胶框右侧面且位于所述凹槽下部位置的散热口和位于所述凹槽右侧的散热口连接并贯通延伸至所述胶框的右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的散热通道和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右侧位置的散热通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或者,所述散热通道还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和右侧位置,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或者,所述散热通道形成在所述凹槽的下部位置,以及还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左侧和右侧位置,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或者,所述散热通道还形成在所述胶框第一面且位于所述凹槽周边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未被所述反射片覆盖的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区域;或者,所述散热通道还形成在所述胶框第一面且位于所述凹槽周边位置,并贯通延伸至未被所述反射片覆盖的所述胶框的第一面区域,以及所述散热通道内还形成贯穿所述胶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散热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的面积小于相邻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胶框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的形状至少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六边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深度小于所述胶框的三分之一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剖面形状至少包括:半圆形、方形、U形或V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表面为高表面粗糙度或低表面粗糙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表面具有涂覆的一层热传导涂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涂层为金属膜层。
CN201410822680.5A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背光装置 Active CN1045343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2680.5A CN104534359B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背光装置
US14/929,119 US10466410B2 (en) 2014-12-25 2015-10-30 Backlight device
DE102015221464.8A DE102015221464B4 (de) 2014-12-25 2015-11-03 Hintergrundbeleuchtungsvorrichtu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2680.5A CN104534359B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背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4359A CN104534359A (zh) 2015-04-22
CN104534359B true CN104534359B (zh) 2017-10-03

Family

ID=52849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2680.5A Active CN104534359B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背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6410B2 (zh)
CN (1) CN104534359B (zh)
DE (1) DE10201522146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0100B (zh) * 2015-10-23 2018-09-04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胶框组件、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6168723A (zh) * 2016-07-18 2016-11-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6439607A (zh) * 2016-09-18 2017-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移动终端
CN108227303B (zh) * 2018-01-15 2020-11-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164625A (zh) * 2018-10-11 2019-01-08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采用该散热结构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320698B (zh) * 2019-07-23 2020-10-1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2074178B (zh) * 2020-09-29 2022-07-12 绍兴上虞锴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耐用型散热线路板
CN114967239B (zh) * 2022-07-29 2022-11-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8078C (zh) * 2005-03-29 2008-05-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0517012C (zh) * 2006-10-18 2009-07-2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345661B (en) * 2006-10-30 2011-07-21 Coretronic Corp Backlight module
CN201069502Y (zh) * 2007-06-27 2008-06-04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KR20120085397A (ko) * 2011-01-24 2012-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2591047B (zh) * 2012-03-09 2015-04-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8721158B2 (en) * 2012-03-09 2014-05-1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CD device
CN202884674U (zh) 2012-09-25 2013-04-17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背光组件
CN103439831B (zh) * 2013-08-05 2016-03-3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液晶模组、直下式液晶模组及电视机
CN107077027A (zh) * 2014-10-08 2017-08-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204629218U (zh) * 2014-12-25 2015-09-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87568A1 (en) 2016-06-30
DE102015221464B4 (de) 2021-05-06
CN104534359A (zh) 2015-04-22
US10466410B2 (en) 2019-11-05
DE102015221464A1 (de)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4359B (zh) 一种背光装置
CN103052838B (zh) Led灯泡
CN104969001B (zh) 平坦照明设备
KR20090127223A (ko) 발광다이오드 램프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788282A (zh) 一种具有光型调制的led灯管
CN104620049A (zh) 具有集成透镜散热器的照明设备
US9752770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 fixture with channel-typ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204629218U (zh) 一种背光装置
US10429027B2 (en) Lamp unit, and lighting device and vehicle lamp using same
CN104791736B (zh) 一种液冷散热的led光模组
CN108036276A (zh) Led照明灯具及汽车
CN202769315U (zh) 灯泡
CN103322436B (zh) 一种led灯具的结构
JP6350808B2 (ja) 照明器具
CN209343048U (zh) 一种led观片灯
CN207500932U (zh) 一种散热器及投光灯
CN202203719U (zh) 一种贴片式led日光灯
KR101803010B1 (ko) 엘이디 조명기구
KR101733465B1 (ko) Led 조명등의 방열구조
CN207005763U (zh) 具有组合散热结构的led灯
JP3213498U (ja) 一体型led省エネ照明器具
CN203336393U (zh)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led天花灯
CN104456205B (zh) 一种led灯具
WO2017002960A1 (ja) 照明装置
TWM502782U (zh) 微型燈管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