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57335A -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57335A
CN104457335A CN201410845042.5A CN201410845042A CN104457335A CN 104457335 A CN104457335 A CN 104457335A CN 201410845042 A CN201410845042 A CN 201410845042A CN 104457335 A CN104457335 A CN 104457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shell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450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57335B (zh
Inventor
陈安
唐再文
段启勇
陈启辉
邹生智
涂德强
王培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Kex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Kex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Kex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Kex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4504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573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57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57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57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57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7/08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换热管单支盘管29在冷流体进、出口汇管5间呈“S”形布置,相邻两列盘管29间相互错开,在垂直于换热管直段的断面上呈三角形排列;盘管29间通过U形连接板12连接与固定,盘管29与两端进出口汇管5通过焊接连接;组合后的盘管管束3通可调结构10悬挂于支撑横梁9上,再通过支撑横梁9悬挂于外壳体1内部支座上;管束四周被2层钢板包裹形成热流体流道16与保温夹层,即16与27之间的空腔;在热流体进口管和冷流体出口管上均设置有位移补偿装置,例如一号膨胀节25、二号膨胀节31,在管束包壳外侧设置有限位装置,以便于设备翻转、运输。本盘管换热器大大提高了气液间的传热效率,降低了生产与使用成本,能更好的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燃气轮机及核心冷却装置,具体是一种盘管式换热器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燃气轮机虽然历经了50年的发展,但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国内无论在整机设计还是制造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引进日本三菱重工的燃气轮机技术中,叶片冷却技术以及相应的核心冷却装置(空气冷却器)仍由日本供货,未实现国产化
在燃气轮机及核心冷却装置(燃机空气冷却器)需求广阔的今天(专家预测至2020年,燃气轮机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影响,为避免阻碍我国燃气轮机发电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进步,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机空气冷却器与燃气轮机叶片冷却技术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燃气轮机虽然历经了50年的发展,但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国内无论在整机设计还是制造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叶片冷却方面,目前国外已经发展到蒸汽冷却,而国内对蒸汽冷却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制造的F级燃机仍采用空气冷却技术,但其所用的核心冷却设备(空气冷却器)还得依靠进口,未实现国产化。
而现目前国产化的设备普遍使用寿命很短,能源的有限利用率很低,材料的使用和应用的成本很高,在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冷却设备后期的维修和维护成本也很高。因此燃机冷却器的应用和使用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和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是为了解决上述方案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换热管组件3、进口汇管4、出口汇管5,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壳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大小相同的气体出口6;所述进口汇管4、出口汇管5穿过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与换热管组件3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3通过悬挂结构7悬挂于外壳1内部。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外壳1内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体导流组件8,所述气体导流组件8连通设置在外壳1上的气体出口6。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悬挂结构7包括承重梁9、调节部件10、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调节部件10上部连接承重梁9,所述调节部件10下部连接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由若干块条形板12焊接而成,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上设置若干孔13,孔13与孔间相互错开,形成三角形排列。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包括内罩壳14、外罩壳15、围板16、防护板17,盖板27,所述外罩壳15上部设置进气管口18,所述内罩壳14位于外罩壳15内部,所述内罩壳14、外罩壳15下端焊接在承重梁9上部;所述防护板17焊接在承重梁9下部,所述围板16、盖板27焊接在两根承重梁9之间;所述内罩壳14与外罩壳15之间,围板16与盖板27之间,防护板17与支撑板11之间均有空隙,以便形成保温层。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内罩壳14与所述外罩壳15间形成间隙21,所述间隙21为保温层;所述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之间通过进气管组件连接,所述进气管组件包括气体进气管22,法兰组件23,膨胀节25等,所述进气管组件下端焊接在内罩壳14的进口端部24处,所述进气管22与法兰组件23之间以可拆卸式的一号膨胀节25连接。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还设置有盖板27,所述盖板27设置在承重梁9到围板16上部的位置,所述盖板27设置与围板16平行,其上部焊接在承重梁9上。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管组件3包括上部连接管28、换热管29、下部连接管30,所述换热管29的单管为蛇形或S形弯曲结构延伸,相邻两列换热管29间相互错开,形成三角形排列,所述换热管29之间呈三角形排列,所述换热管29两端分别与上部出口汇管28、下部进口汇管30连接,所述上部连接管29设计成弯曲结构与出水汇管5连接,下部连接管30设计成弯曲结构与进水汇管4连接;所述上部连接管28上下交错排列地连接在出水汇管5上;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上下交错排列地连接在进水汇管4上,换热管组件3是通过调节部件10吊在承重梁9上,再通承重梁9悬挂于换热组件包壳2内部。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上部连接管27与出水汇管5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与进水汇管4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在换热管29的外部绕上翅片,若干根所述换热管29依次穿过换热管支撑板11上的孔13,使得换热管29放置于换热管支撑板11上。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所述出水汇管5与换热组件包壳2之间设置二号膨胀节31,所述二号膨胀节31套设在出水汇集管5靠近封口端,所述二号膨胀节31穿过盖板27,设置在盖板孔32的位置。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换热组件部分通过支撑梁悬吊于壳体内部,使换热组件在温度变化时能够自由热胀冷缩,可有效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2、壳程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对称分布且大小相同的空气出口,使得热空气从顶部空气进口进入到换热组件内后能够分布均匀,避免了热空气在热组件内形成死角,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热空气从换热组件流出而进入壳体时,会分成两股或者两股以上均匀的气流,两股气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壳体的冲击产生的推力也小相等,方向相反,两股两股以上推力相互抵消,有效地防止换热组件因受力不均而产生震动,引起设备的破坏。
3、壳程出口处采用导流结构,迫使从换热组件出来的冷空气流经上部封头高温区部分,并有效地对上部封头高温区部分进行冷却,从而使上封头乃至壳程筒体不受进口高温热空气的影响,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能,且减少了耐高温材料的使用,大大的节约了设备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4、换热管与汇管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预留有足够的人员进出及检修空间,保证人员能够方便地到达需检修位置,确保了设备的可维修性及安全运行。
5、换热管为柔性蛇形弯曲结构,且与换热管支撑板孔间留有足够的间隙,同时换热管两端连接管也设计成弯曲结构与汇管焊接,换热管在两端固定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的结构吸收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伸缩量,从而不会因为温度梯度产生的应力导致换热管破坏,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6、高温热气进口设置在上封头顶部,接管设计成双层结构,内接管采用耐高温材料,外接管与内接管间有一定间隙,该间隙为死气层,有效地阻止高温热空气将热量直接散发到壳体内部,防止壳体因高温而产生破坏,保证了壳体的安全性;高温热空气通过内接管直接进入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有效地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同时,外管将高温热空气进口热量限制在外管直径范围内,有效地降低了高温材料的使用量,节约了材料成本与制造难度。
7.汇管与换热组件包壳间采用波纹管(即出水汇集管两端的膨胀节)进行连接,既保证了换热组件包壳的密封性,又有效地解决了因汇管热涨冷缩而引起汇管本身及换热组件包壳破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俯视图;
图4为图2中的A-A截面图;
图5为图2中的B-B截面图;
图6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换热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一号膨胀节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二号膨胀节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气体导流组件俯视图;
图13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气体导流组件正视图;
图14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气体导流组件侧视图。
附图标记:1为外壳、2为换热组件包壳、3为换热管组件、4为进水汇管、5为出水汇管、6为气体出口、7为悬挂结构、8为气体导流组件、9为承重梁、10为调节部件、11为换热管支撑板、12为条形板、13为孔、14为内罩壳、15为外罩壳、16为围板、17为防护板、19为内接管、20为外接管、21为间隙、22为气体进气管、23为法兰组件、24为进口端部、25为一号膨胀节、26为外围、27为盖板、28为上部连接管、29为换热管、30为下部连接管、31为二号膨胀节、32为盖板孔、33为底板、34为一号侧壁、35为二号侧壁、36为连接板、37为一号边、38为二号边、39为弧形边、40为裙座、41为接地板、42为观察孔、43为吊耳、44为一号连接板、45为二号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尤其是一种伴随热负荷不断变化和/或进出口温度变化的盘管式换热器;比如用于燃气轮机空气冷却的空气冷却器,该设备包括两种流体,一种为冷流体,尤其是水,一种为热流体,尤其是空气;热流体在盘管(即换热管)外侧垂直换热管直段轴线流动,冷流体在盘管(即换热管)内部流动,总体上与热流体通过盘管(即换热管)形成逆流换热;单支盘管(即换热管)在冷流体进、出口汇管间呈“S”形布置,相邻两列盘管(即换热管)间相互错开,在垂直于换热管直段的断面上呈三角形排列;盘管(即换热管)间通过U形连接板连接与固定,与两端进出口汇管通过焊接连接;组合后的盘管(即换热管)管束通可调结构悬挂于支撑横梁上,再通过支撑横梁悬挂于外壳体内部支座上;管束四周被2层钢板包裹形成热流体流道与保温层;在热流体进口管和冷流体出口管上均设置有位移补偿装置,在管束包壳外侧设置有限位装置,便于翻转运输。本盘管换热器大大提高了气液间的传热效率,降低了生产与使用成本,能更好的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换热组件包壳、换热管组件、进水汇管、出水汇管。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壳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大小相同的气体出口6;所述进水汇管4、出水汇管5穿过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与换热管组件3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3通过悬挂结构7悬挂于换热组件包壳2内部。
如图3、图5所示,所述外壳1顶部设置进气管口18,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壳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大小相同的气体出口6。并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外壳1内侧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气体导流组件8,所述气体导流组件8连通设置在外壳1上的气体出口6。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和气体出口的这种设置,使得热空气从顶部空气进口进入到换热组件内后能够分布均匀,避免了热空气在热组件内形成死角,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热空气从换热组件流出而进入壳体时,会分成两股或者两股以上均匀的气流,两股或者或两股以上气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壳体的冲击产生的推力也小相等,方向相反,两股或两股以上推力相互抵消,有效地防止换热组件因受力不均而产生震动,引起设备的破坏。
如图12、图13、图14所示,所述空气导流组件8包括底板33,设置在底板33两侧的一号侧壁34、二号侧壁35,设置在底板33上用于连接一号侧壁34和二号侧壁35的连接板36,所述一号侧壁34的一号边37、二号侧壁35的二号边38、底板33的弧形边39焊接在外壳1的内侧。壳程出口处采用气体导流结构,迫使从换热组件出来的冷空气流经上部封头高温区部分,并有效地对上部封头高温区部分进行冷却,从而使上封头乃至壳程筒体不受进口高温热空气的影响,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能,且减少了耐高温材料的使用,大大的节约了设备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1顶部设置有封头,所述封头上设置进气接管组件。所述外壳1下部设置裙座40,所述裙座40下部设置接地板41。所述外壳1上部外侧设置水接管组件,所述外壳上部内侧设置汇管支撑二。
所述外壳1下部外侧设置水接管组件,所述外壳下部内侧设置汇管支撑一。所述外壳外1侧设置入孔接管,所述入孔接管上设置入孔。所述外壳1外侧设置观察孔42。
所述外壳1底部设置接管组件。所述外壳1上部设置吊耳43。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悬挂结构7,包括承重梁9、调节部件10、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承重梁9为两根,平行地放置于外壳1的支承上。所述调节部件10上部连接承重梁9,所述调节部件10下部连接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承重梁9与调节部件10之间设置一号连接板44,所述一号连接板44焊接在承重梁9下部,所述调节部件10以可拆卸的方式悬挂于一号连接板44上。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与调节部件10之间设置二号连接板45,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焊接在二号连接板45下部,所述调节部件10与二号连接板45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所述承重梁9截面为工字型。所述承重梁9工字型上、下板中部镂空,节省材料。所述调节部件10为调节螺栓。所述换热管组件部分通过悬挂结构悬吊于壳体内部,使换热组件在温度变化时能够自由热胀冷缩,可有效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如图6、图7、图8所示,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二号连接板45连接。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由若干块条形板12焊接而成。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上设置若干孔13。换热管支撑板11为一整块板,根据换热管29的大小、数量,在板上打若干孔13,所述孔13在横向和纵向上整齐排列,上下相邻的两个孔13左右错开。再沿着孔13的中心,将一整块板切割成若干块条形板12。安装时,将换热管29置于相邻两块条形板12之间,若干根换热管29依次穿过条形板12之间的孔,到位后,将相邻两块条形板12再焊接形成一整块板,即为换热管支撑板11,将换热管29就置于一整块板的孔13中放置。如图7所示,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中部的孔12为圆孔,便于放置解截面为圆形的换热管29。所述换热管29与上部连接管28、下部连接管30组装连接时,尺寸不固定,需要经过次调整才能到位,所以在换热管支撑板11的下部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方便调整,如图8所示,所以将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下部的孔13设置为长圆孔。
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包括内罩壳14、外罩壳15、围板16、防护板17,所述外罩壳15上部设置进气管口18,所述内罩壳14位于外罩壳15内部,所述内罩壳14、外罩壳15下端焊接在承重梁9上部;所述围板16、防护板17焊接在承重梁9下部。所述防护板17的方向与承重梁9一致,顺着承重梁9的方向焊接在承重梁9下工字板的下部。所述围板16焊接在两根承重梁9之间,所述围板16、防护板17之间两两进行焊接,所述使得换热组件包壳2形成一个上部具有进气口吗,底部具有开口的腔体空间。
所述内罩壳14内侧形成内接管19,所述外罩壳15内侧形成外接管20,接管设计成双层结构,内接管19采用耐高温材料,外接管20与内接管19间设置有间隙21,所述间隙为死气层。有效地阻止高温热空气将热量直接散发到壳体内部,防止壳体因高温而产生破坏,保证了壳体的安全性;高温热空气通过内接管直接进入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有效地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同时,外管将高温热空气进口热量限制在外管直径范围内,有效地降低了高温材料的使用量,节约了材料成本与制造难度。
如图10所示,所述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之间设置气体进气管22,法兰组件23焊接在内罩壳14的进口端部24处,所述进气管22、法兰组件23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一号膨胀节25。所述一号膨胀节25的上、下端部具有螺栓连接的孔,通过螺栓将一号膨胀节25固定在气体进气管22与法兰组件23之间。所述一号膨胀节25可以是波纹管。所述一号膨胀节25的外围26与外罩壳15接触设置。这样既保证了换热组件包壳2的密封性,又有效地解决了因气体进气管22热涨冷缩而引起气体进气管22本身及换热组件包壳2破坏的问题。
所述换热管组件3包括上部连接管28、换热管29、下部连接管30,所述换热管29为蛇形或S形弯曲结构,所述换热管29两端分别与上部连接管28、下部连接管30连接,所述上部连接管28设计成弯曲结构与出水汇管5连接,下部连接管30设计成弯曲结构与进水汇管4连接。在换热管29的外部绕上翅片,以增加传热面积。
换热管为柔性蛇形或者S形弯曲结构,且与换热管支撑板孔间留有足够的间隙,同时换热管两端连接管也设计成弯曲结构与汇管焊接,换热管在两端固定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的结构吸收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伸缩量,从而不会因为温度梯度产生的应力导致换热管破坏,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所述上部连接管28上下交错排列地焊接在出水汇管5上;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上下交错排列地焊接在进水汇管4上。这种上下交错连接的方式为每根连接管左右两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一是方便前期在制造时焊接。二是在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每根连接管左右因为有多余的空间,使得空气导流好,便于热量的散发。三是便于后期的检修和更换。
如图4所示,所述上部连接管28与出水汇管5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所述出水汇管5一侧全部排布上部连接管28;所述出水汇管5另一侧在出水汇管5的前、后部位排布上部连接管28,而在出水汇管5的中部留出一个方便人员进出及检修的空间,保证人员能够方便地到达需检修位置,确保了设备的可维修性及安全运行。
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与进水汇管4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所述进水汇管4一侧排布下部连接管30,所述出水汇管4另一侧在出水汇管4的前、后部位排布下部连接管30,而在出水汇管4的中部留出一个方便人员进出及检修的空间。
如图11所示,出水汇管5与换热组件包壳2间采用二号膨胀节31,即出水汇集管5两端与换热组件包壳2的接触处采用膨胀节进行连接,所述二号膨胀节31可以是波纹管。这样既保证了换热组件包壳2的密封性,又有效地解决了因汇管热涨冷缩而引起汇管本身及换热组件包壳2破坏的问题。
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还设置有盖板27,在承重梁9到围板16上部的位置处设置盖板27,所述盖板27的位置与围板16平行,其上部焊接在承重梁9上。盖板27起到隔热的作用,防止换热组件包壳2内热量传递到包壳的外部。所述出水汇管5与换热组件包壳2间设置二号膨胀节31,所述二号膨胀节31套设在出水汇集管5两端。所述二号膨胀节31穿过盖板27,设置在盖板孔32的位置。
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与防护板17平行设置,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与防护板17之间设置支撑板,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与防护板17的下部通过连接部件,例如螺钉后者螺栓固定。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换热管组件(3)、进口汇管(4)、出口汇管(5),其特征在于: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壳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大小相同的气体出口(6);所述进口汇管(4)、出口汇管(5)穿过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与换热管组件(3)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3)通过悬挂结构(7)悬挂于外壳(1)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以外壳(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外壳(1)内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体导流组件(8),所述气体导流组件(8)连通设置在外壳(1)上的气体出口(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结构(7)包括承重梁(9)、调节部件(10)、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调节部件(10)上部连接承重梁(9),所述调节部件(10)下部连接换热管支撑板(11),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由若干块条形板(12)焊接而成,所述换热管支撑板(11)上设置若干孔(13),孔(13)与孔间相互错开,形成三角形排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包括内罩壳(14)、外罩壳(15)、围板(16)、防护板(17),盖板(27),所述外罩壳(15)上部设置进气管口(18),所述内罩壳(14)位于外罩壳(15)内部,所述内罩壳(14)、外罩壳(15)下端焊接在承重梁(9)上部;所述防护板(17)焊接在承重梁(9)下部,所述围板(16)、盖板(27)焊接在两根承重梁(9)之间;所述内罩壳(14)与外罩壳(15)之间,围板(16)与盖板(27)之间,防护板(17)与支撑板(11)之间均有空隙,以便形成保温夹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壳(14)与所述外罩壳(15)间形成间隙(21),所述间隙(21)为保温层;所述外壳(1)、换热组件包壳(2)之间通过进气管组件连接,所述进气管组件包括气体进气管(22),法兰组件(23),膨胀节(25)等,所述进气管组件下端焊接在内罩壳(14)的进口端部(24)处,所述进气管(22)与法兰组件(23)之间以可拆卸式的一号膨胀节(25)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壳(2)还设置有盖板(27),所述盖板(27)设置在承重梁(9)到围板(16)上部的位置,所述盖板(27)设置与围板(16)平行,其上部焊接在承重梁(9)上。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3)包括上部连接管(28)、换热管(29)、下部连接管(30),所述换热管(29)的单管为蛇形或S形弯曲结构延伸,相邻两列换热管(29)间相互错开,形成三角形排列,所述换热管(29)之间呈三角形排列,所述换热管(29)两端分别与上部出口汇管(28)、下部进口汇管(30)连接,所述上部连接管(29)设计成弯曲结构与出水汇管(5)连接,下部连接管(30)设计成弯曲结构与进水汇管(4)连接;所述上部连接管(28)上下交错排列地连接在出水汇管(5)上;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上下交错排列地连接在进水汇管(4)上,换热管组件(3)是通过调节部件10吊在承重梁9上,再通承重梁9悬挂于换热组件包壳2内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管(27)与出水汇管(5)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所述下部连接管(30)与进水汇管(4)的连接采用非对称形式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换热管(29)的外部绕上翅片,若干根所述换热管(29)依次穿过换热管支撑板(11)上的孔(13),使得换热管(29)放置于换热管支撑板(11)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汇管(5)与换热组件包壳(2)之间设置二号膨胀节(31),所述二号膨胀节(31)套设在出水汇集管(5)靠近封口端,所述二号膨胀节(31)穿过盖板(27),设置在盖板孔(32)的位置。
CN201410845042.5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Active CN1044573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5042.5A CN10445733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5042.5A CN10445733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57335A true CN104457335A (zh) 2015-03-25
CN104457335B CN104457335B (zh) 2017-01-18

Family

ID=52903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45042.5A Active CN10445733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573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3831A (zh) * 2017-03-06 2017-05-17 常熟市友邦散热器有限责任公司 异形油道片式散热器
CN109099735A (zh) * 2018-09-26 2018-12-28 合肥宽信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气气板式换热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7392A1 (de) * 1982-12-22 1984-07-05 Wieland Werke Ag Waermeuebertrager
CN2888388Y (zh) * 2006-03-24 2007-04-11 卢秉威 壳程设置导流筒的盘管换热器
CN201072304Y (zh) * 2007-07-06 2008-06-11 金先培 水动能回收冷却塔
CN102042771A (zh) * 2009-10-22 2011-05-04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盘管式换热器
CN202420238U (zh) * 2011-12-12 2012-09-05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浸出塔热交换装置
CN204478877U (zh) * 2014-12-31 2015-07-15 四川科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7392A1 (de) * 1982-12-22 1984-07-05 Wieland Werke Ag Waermeuebertrager
CN2888388Y (zh) * 2006-03-24 2007-04-11 卢秉威 壳程设置导流筒的盘管换热器
CN201072304Y (zh) * 2007-07-06 2008-06-11 金先培 水动能回收冷却塔
CN102042771A (zh) * 2009-10-22 2011-05-04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盘管式换热器
CN202420238U (zh) * 2011-12-12 2012-09-05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浸出塔热交换装置
CN204478877U (zh) * 2014-12-31 2015-07-15 四川科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3831A (zh) * 2017-03-06 2017-05-17 常熟市友邦散热器有限责任公司 异形油道片式散热器
CN109099735A (zh) * 2018-09-26 2018-12-28 合肥宽信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气气板式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57335B (zh)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67484B1 (ko) 증기발생기
CN101846467B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3594127A (zh) 一种节能核电蒸发器
CN104457335A (zh)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CN204478877U (zh)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CN103267423A (zh) 核电站安全壳内的热交换器
CN108630327B (zh) 非能动安全壳换热器系统
CN206709671U (zh) 一种带有内翅片的换热管和热交换器
CN102878575B (zh) 空气预热器下壳体风冷保护结构
CN106057257A (zh) 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13804020B (zh) 一种折流蛇形铜管换热装置
US4073267A (en) Vapor generator
CN109945717B (zh) 一种高温冷却器换热管组
CN204045339U (zh) 片式散热器
CN204478880U (zh) 一种换热器管束
CN211400913U (zh) 一种车用复合散热器
CN202229628U (zh) 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CN216898452U (zh) 一种自然通风式循环水干式冷却系统
CN202304486U (zh) 一种耐腐蚀的冷却塔盘管式散热器
CN112484306A (zh) 用于燃气热水炉的三维变空间换热模块
CN202422771U (zh) 安全壳非能动热量导出系统换热器的膜式水冷壁结构
CN115116633B (zh) 高温气冷堆氦气分流装置
CN209961025U (zh) 一种复合管式空冷器管束装置
CN102636051A (zh) 一种针翅套管型强化传热元件
CN216144234U (zh) 一种双层管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