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8800B -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78800B
CN104378800B CN201310351937.9A CN201310351937A CN104378800B CN 104378800 B CN104378800 B CN 104378800B CN 201310351937 A CN201310351937 A CN 201310351937A CN 104378800 B CN104378800 B CN 1043788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network
network device
device cluster
adjacent
neighbo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519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78800A (zh
Inventor
方平
陈济
丁志明
杜振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8100823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41044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51937.9A priority patent/CN104378800B/zh
Priority to RU2016108720A priority patent/RU2635656C2/ru
Priority to KR1020177013318A priority patent/KR101853777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4/074887 priority patent/WO2015021780A1/zh
Priority to SG11201600913XA priority patent/SG11201600913XA/en
Priority to ES14811745.0T priority patent/ES2642734T3/es
Priority to PT161945068T priority patent/PT3190832T/pt
Priority to BR112016003023A priority patent/BR112016003023B1/pt
Priority to PT148117450T priority patent/PT2874434T/pt
Priority to MYPI2016700446A priority patent/MY164771A/en
Priority to EP16194506.8A priority patent/EP3190832B1/en
Priority to EP14811745.0A priority patent/EP2874434B1/en
Priority to JP2016528306A priority patent/JP6225394B2/ja
Priority to SG10201700553XA priority patent/SG10201700553XA/en
Priority to AU2014308403A priority patent/AU2014308403C1/en
Priority to KR1020167005984A priority patent/KR101740418B1/ko
Priority to ES16194506T priority patent/ES2750733T3/es
Priority to CA2920935A priority patent/CA2920935C/en
Priority to US14/570,429 priority patent/US9480013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378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8800A/zh
Priority to US15/234,231 priority patent/US9888438B2/en
Priority to AU2016273913A priority patent/AU2016273913C1/en
Priority to JP2017181213A priority patent/JP6474872B2/ja
Priority to RU2017137741A priority patent/RU2670279C1/ru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78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8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4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using triggered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6De-registration or deta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65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reducing network powe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扫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若需加入至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则该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由于无线设备并不同时加入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因此,无线设备的功耗也较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有无线设备都离开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工作信道上的发现时间窗将不再会被占用,增加了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

Description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其免费频谱、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使用。例如,在机场、餐馆、会议室架设有AP(Access Point,接入点)的场景下,Wi-Fi设备通过AP接入网络;再例如,在没有架设AP的场景下,通过Wi-Fi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实现数据在各Wi-Fi设备之间的共享以及各种业务的使用,即Wi-Fi设备之间实现通信。
针对没有架设AP的场景,Wi-Fi Alliance(Wi-Fi联盟)提出了NAN(NeighborAwareness Network,邻近感知网络)技术,实现Wi-Fi设备之间的同步和业务发现,进而达到实现Wi-Fi设备之间通信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在2.4Ghz的第6信道上,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DiscoveryWindow,发现时间窗)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同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内DW的时间长度固定,且任意相邻两个DW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在DW内,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Master(主设备)和Non-Master Sync(同步非主设备)都可竞争发送Sync Beacon(同步信标帧),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同步,而在DW外的其他时间,由Master发送Discovery Beacon(发现信标帧),宣告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存在。
通过以上对邻近感知网络技术的描述可知,多个Wi-Fi设备可以加入到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在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中实现Wi-Fi设备之间的同步以及业务查找和发现,由于一个DW的时间长度与相邻两个DW之间的时间间隔相比较小,且Wi-Fi设备仅需要在很短的DW时间长度内监听工作信道并进行业务发现,从而可以实现Wi-Fi设备在低功耗模式下持续进行业务的查找和发现。
当一个Wi-Fi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工作信道上扫描并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该Wi-Fi设备可以加入每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每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实现同步以及业务的查找和发现,也就是说,Wi-Fi设备需要在每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中进行信道监听,参与同步设备竞选,并同步到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实现业务的查找和发现。
假设Wi-Fi设备加入至两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可分别称之为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A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B),Wi-Fi设备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A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B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A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B的工作信道相同但DW不对齐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Wi-Fi设备除了要在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A的DW中监听信道,参与同步设备竞选,并同步到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还要在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B的DW中监听信道,参与同步设备竞选,并同步到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对于需要持续进行业务发现的情况(可能是长时间没有发现所需要的业务或者是需要一直参与实现对外提供业务),相对于仅需要参加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Wi-Fi设备在加入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明显延长,使得Wi-Fi设备的相对功耗较高;同时,邻近感知网络的工作信道上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A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B的DW资源都被占用,减少了工作信道上剩余可用的资源,造成工作信道资源占用较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Wi-Fi设备检测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分别加入每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将会延长Wi-Fi设备的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增大Wi-Fi设备的功耗,同时还减少了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因此,目前亟待找到一种当Wi-Fi设备检测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Wi-Fi设备的低功耗以及不过多占用邻近感知网络工作信道的可用资源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备功耗较大、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减少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在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及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将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当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或者,
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判断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否则,判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事件消息的数量,若数量达到门限值,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若数量未达到门限值,则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所述第一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在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无线设备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使得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满足预设条件。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或者,
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相同。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发现模块,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
属性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离开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加入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具体用于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离开模块,具体用于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加入模块,具体用于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或者,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第五方面,提供了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无线接口,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是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无线接口,具体用于扫描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为: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五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以及所述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结合第五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具体为: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以及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或者,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以及在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其他无线设备发送的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加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将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离开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加入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六方面、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并在确定为是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判断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阈值,若是,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否则,判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事件消息的数量,若数量达到门限值,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若数量未达到门限值,则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第一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七方面,提供了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包括:
无线接口,用于接收其他无线设备发送的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将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为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七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具体为:判断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阈值,若是,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否则,判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事件消息的数量,若数量达到门限值,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若数量未达到门限值,则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第一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八方面,提供了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发现模块,用于发现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
属性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离开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加入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具体用于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八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离开模块,具体用于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加入模块,具体用于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包括:
无线接口,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是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九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无线接口,具体用于扫描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为:根据所述无线接口扫描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结合第九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九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所述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以及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发现模块,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
创建模块,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结合第十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满足预设条件。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大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或者,
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小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
结合第十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相同。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包括:
无线接口,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括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系统,包括多个无线设备,其中: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用于在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及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系统,包括:
无线设备,用于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无线设备根据一定规则在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间移动,并不同时加入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无线设备只在当前加入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DW进行同步设备竞选和业务发现,因此,无线设备进行同步以及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相对较短,无线设备的功耗也较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会逐渐合并至另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出现某些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工作信道上的DW将不再会被占用的情况,增加了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并且还能够保证业务的正确查找和发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在2.4Ghz的第6信道上,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
图3为背景技术中两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工作信道相同但DW不对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不延长无线设备的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降低无线设备的功耗,不过多占用邻近感知网络工作信道的可用资源,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案,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扫描发现其他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如扫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并不按照常规技术那样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而是根据获取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若需加入至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则该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其中,无线设备离开(也可称之为退出)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即无线设备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可选地,此时无线设备可继续同步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进行业务发现,也可不再同步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进行业务发现;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即无线设备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进行业务发现。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无线设备并不同时加入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无线设备只在当前加入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DW进行同步设备竞选和业务发现,因此,无线设备进行同步以及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相对较短,无线设备的功耗也较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也会按照上述类似的操作,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有无线设备都离开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即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时,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工作信道上的DW将不再会被占用,增加了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并且还能够保证业务的正确查找和发现。
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是由多个无线设备之间直接通信所建立的相对松散的无线网络,所述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有用于指示本群的群标识(CID)。
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内的无线设备按照功能可划分为:
Anchor Master(锚点主设备),具有群中最大的AMR(Anchor Master Rank,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提供TSF(时钟同步功能);
Master,发送带有锚点主设备信息等群属性信息的Sync Beacon,用于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同步,还发送Discovery Beacon,用于宣告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存在;
Non-Master Sync,用于发送带有锚点主设备信息等群属性信息的Sync Beacon,用于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同步;
Non-Master Non-Sync(非同步非主设备),不发送信标帧。
其中,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CID、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无线设备到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等。其中Master和Non-Master Sync由于都发送SyncBeacon进行同步,可被称为同步设备。
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通过信标帧将群中的无线设备同步到群规定的DW和群工作信道上,群中的无线设备在DW内发送业务发现帧实现群中的设备间的业务发现。
邻近感知网络技术中定义了工作信道(如2.4Ghz的第6信道,或者是5G的一个信道),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工作信道上,无线设备可以主动创建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是无线设备通过对邻近感知网络的工作信道的扫描,发现附近已经存在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无线设备可以是Wi-Fi设备或蓝牙设备等。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步骤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无线设备可在扫描发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加入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在本地记录所加入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
无线设备加入了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之后,仍可在工作信道上监听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信标帧可以是Discovery Beacon或Sync Beacon,所述业务帧可以是Service Discovery Frame。
当监听到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所述CID一般是在信标帧或业务帧的目标地址中),确定发现了非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其他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本实施例一中称之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步骤102:所述无线设备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若步骤101中所述无线设备是根据监听到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发现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则本步骤102中,所述无线设备可从监听到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假设步骤101中,所述无线设备监听到Sync Beacon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可从监听到的所述Sync Beacon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假设步骤101中,所述无线设备监听到Sync Beacon和Discovery Beacon中包含的CID相同,但这两个信标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可从监听到的所述Sync Beacon和Discovery Beacon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除了通过监听到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来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外,所述无线设备还可根据邻近感知网络技术本身的定义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例如: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工作信道、DW的时间长度和DW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属性信息就可以根据邻近感知网络技术本身的定义获知。
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DW的时间长度、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相邻DW的时间间隔、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信标帧的发送间隔、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工作信道、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即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小)、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密度(即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无线设备的密集程度)、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Anchor Master(锚点主设备)信息。
所述Anchor Master信息可包括:AMR(Anchor Master Rank,锚点主设备意愿值,即当前的Anchor Master希望担当锚点主设备意愿的大小)、无线设备到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Hop Count to Anchor Master)、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AnchorMaster信标帧的传输时间(Anchor Master Beacon Transmission Time)。
需要说明的是,CID作为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中的一种,并不用于反映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特性,而是作为标识用于唯一表示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而其他属性信息可从不同方面来反映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特性。
所述无线设备获取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可包括以上属性信息的部分或全部,本发明实施例一并不对无线设备获取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内容做具体限定。
步骤103: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属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若需要,则执行步骤104;否则,可以跳转至步骤101,继续监听工作信道。
在本步骤103中,所述无线设备可利用某一个属性信息进行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断,也可利用多个属性信息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1:所述无线设备可将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的内容决定了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之间的移动方向,进而决定了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之间的合并方向,所述判定规则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
所述判定规则可以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应用在本步骤103中,当所述无线设备判定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还可以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应用在本步骤103中,当所述无线设备判定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由于CID是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中比较稳定的参数,因此,利用CID进行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断相对于其他可能会动态变化的参数而言,其判定结果更加稳定,是优选的判定方案。
例2:所述无线设备可将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小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小进行比较,按照小规模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大规模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的规则,当无线设备判定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时,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例3:所述无线设备可综合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和规模大小来判定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如:可分别为CID和规模大小配置权重,并将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以及将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小与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小进行比较,根据两次比较结果为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打分。假设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则可以将为CID配置的权重值作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分数,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则将为规模大小配置的权重值也作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分数,将每次的分数叠加,最终得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打分值。按照打分值较少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至打分值较高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原则,无线设备确定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以上3个例子是步骤103的可选方案,步骤103也不限于以上3种做法,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属性信息来判定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如通过比较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AMR值、Hop Count值或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等确定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步骤104:所述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本步骤104并不对所述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顺序进行限定,所述无线设备可以先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再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也可以先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再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也可以并不关心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先后顺序,按照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DW相关信息进行常规的离开和加入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线设备可以循环执行本实施例一的方案,不断扫描发现是否有其他可加入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在每次扫描发现有需要加入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当前所在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最新发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例如,当所述无线设备执行上述步骤104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所述无线设备可以作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一员,继续执行本实施例一的方案,即继续扫描是否还存在其他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按照本实施例一的方案确定是否离开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其他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通过以上步骤101至步骤104的方案,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扫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且根据一定规则确定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由于无线设备并不同时加入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因此,无线设备进行同步以及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并不长,设备功耗较小。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也会按照上述类似的操作,扫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图5所示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为例,无线设备_1可按照以上步骤101至步骤104的方案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也可执行以上步骤101至步骤104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它无线设备,例如无线设备_5、无线设备_6、无线设备_7也可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
当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有无线设备都离开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即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时,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工作信道上的DW将不会被占用,增加了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并且还能够保证业务的查找和发现。
在以上实施例一的方案中,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任一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过程不主动通知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每个无线设备自己扫描、发现并按照一定的规则选择加入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即可,这种方案对无线设备的能力要求较低,简单易于实现。
考虑到在实施例一的方案中,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的过程相对较慢,为了提高无线设备在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间移动的效率,本发明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使得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可快速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提高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的效率,下面对实施例二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所述事件消息可以是针对某个无线设备的单播消息,或者是针对某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播消息或者是一个广播消息。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法步骤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至步骤203与实施例一中的步骤101至步骤103的内容类似,可以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4:所述无线设备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所述无线设备确定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执行本步骤204的方案,也就是说,所述无线设备可以在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再执行本步骤204,也可以在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前执行本步骤204,或者也可以在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时执行本步骤204,无线设备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时间与本步骤204之间可以没有先后顺序,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由于所述无线设备在本步骤204要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事件消息,因此,在执行本步骤204时,所述无线设备应该还未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当本步骤204执行完毕后,所述无线设备可以执行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操作。
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快速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可以是所述无线设备在步骤202中获取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部分或全部。优选地,所述无线设备将在步骤202中获取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关键属性信息,例如CID、锚点主设备信息(包括锚点主设备意愿值、到锚点主设备的跳数、锚点主设备信标帧发送时间)以及群设备密度等属性信息包含在所述事件消息中,使得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可根据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快速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步骤205:所述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本步骤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所述无线设备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过程可以在本实施例二的步骤203之后任意时间执行,所述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过程可以在步骤204之后任意时间执行,本实施例二以步骤205为例来说明所述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过程。
步骤206: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可从接收到的事件消息中获取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所述其他无线设备可按照步骤203或步骤103描述的方式确定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如按照CID、规模大小等方式判定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当所述其他无线设备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本实施例二并不对所述其他无线设备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先后顺序做限定。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步骤207:所述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当所述其他无线设备确定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所述其他无线设备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的先后顺序并不限定。所述其他无线设备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及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这三个过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参考步骤205中相关的描述。
当所述其他无线设备确定要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还可以继续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使得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剩下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的事件消息快速加入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具体地,所述其他无线设备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这样做的目的是:
当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很高时,表示接收事件消息的所述其他无线设备与发送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周围的设备也能够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因此,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无需再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
当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很弱时,表示接收事件消息的所述其他无线设备与发送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远,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需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
当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界于很强和很弱之间时,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继续判断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是否足够多(如:是否达到门限值),若是,表示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虽然离发送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距离不太近,但周围已有较多数量的设备再次传播过所述事件消息,因此无需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否则,表示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离发送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距离不太近,且很少有设备再次传播过所述事件消息,因此需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
以图7所示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为例,在步骤204中,无线设备_1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下一DW中向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事件消息后,无线设备_5、无线设备_6和无线设备_10都收到该事件消息,假设无线设备_5和无线设备_6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都高于第一阈值,则在步骤207中无需继续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而无线设备_10接收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但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可视为很强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阈值可视为很弱的接收信号强度),且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为一次(小于门限值),因此,无线设备_10需要在步骤207中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继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具体地,可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下一DW中发送所述事件消息。
假设无线设备_10发送事件消息被无线设备_7、无线设备_8和无线设备_9接收到,无线设备_7和无线设备_8接收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都高于第一阈值,则无需继续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而无线设备_9接收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但大于第二阈值,且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为一次,因此,无线设备_9需要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具体地,可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下一DW中发送所述事件消息。由此可见,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经过3个DW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就可合并至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在以上步骤207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可直接将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继续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也可以重新创建其他形式的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本实施例二中所涉及的事件消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形式:
形式一: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
以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Sync Beacon为例,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的事件消息是针对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生成的Sync Beacon,如表1所示,为常规的Sync Beacon的帧结构。
表1
其中:
FC:帧控制字段(Frame Control);
Duration:时长字段;
A1:地址1,是Wi-Fi Alliance定义的邻近感知网络ID;
A2:地址2,发送方的地址;
A3:地址3,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即CID字段,用来指明所属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SeqCtrol:顺序控制;
Time Stamp:信标帧的时戳;
Beacon Interval:信标帧的时间间隔;
Capability:能力信息;
NAN IE: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FCS:帧校验。
无线设备将上述针对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生成的常规Sync Beacon做了以下修改,得到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的事件消息:
1)、在目标地址字段(即A3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用于向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表明所述事件消息是用于传播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2)、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将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修改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通过以上两部分修改,使得接收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可首先根据CID进行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定,在确定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更新本地记录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以上是以Sync Beacon为例来进行描述的,所述事件信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Discovery Beacon的处理方式与针对Sync Beacon的处理方式相同。
以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ServiceDiscovery Frame为例,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的事件消息是针对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生成的Service Discovery Frame,如表2所示,为常规的ServiceDiscovery Frame的帧结构。
表2
其中针对帧体(Frame Body)部分的的格式定义如表3所示:
表3
其中:
Category:public Action frame的类型;
Action Field:动作字段,厂商自定义类型;
OUI:组织标识,Wi-Fi Alliance指定;
OUI Type:组织类型;
NAN Attributes: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
无线设备对针对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生成的常规的Service DiscoveryFrame做了以下修改,得到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的事件消息:
1)、在目标地址字段(即A3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用于向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表明所述事件消息是用于传播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2)、在帧体部分中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将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修改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通过以上两部分修改,使得接收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可首先根据CID进行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定,在确定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更新本地记录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形式二: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合并指示信息中可包含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CID表示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以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Sync Beacon为例,可以在Sync Beacon的NAN IE中增加合并指示信息(Cluster Merging Attribute),具体的定义可以如表4所示:
表4
其中:
Attribute ID:合并指示信息的ID值;
Length:合并指示信息的长度;
Merging Cluster ID:合并到的群的CID。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其他属性信息可以包含在为合并指示信息设计的字段中,也可以包含在NAN IE字段中。
在本实施例二的方案中,任一无线设备都可以按照以上任一形式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事件消息。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案,在实施例一方案的效果基础上,无线设备不仅自己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同时还将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使得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可以快速加入至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实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快速地合并至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上方法也可以用于实现多个(大于两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快速合并。
以上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是以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实际上,当无线设备(可以是已加入某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也可以是还未加入任何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扫描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也可以不加入其中任何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而是主动创建一个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要求发现的其他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向创建的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合并,在此情况下,无线设备在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也只加入自身创建的一个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确保无线设备进行同步以及业务查找和发现的实际工作时间较短,功耗较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线设备发现的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其他无线设备也会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使得发现的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工作信道上的DW将被释放,增加工作信道上的可用资源,并且还能够保证业务的查找和发现。下面通过实施例三加以说明。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方法步骤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无线设备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在本步骤301中,所述无线设备可以是未加入任何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发现过程中发现了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可不加入任何一个发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而是自身创建一个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三也可以基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假设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可按照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判断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若所述无线设备采用属性信息中的不同参数来判断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不同的参数得到的判定结果不同,则也可以执行本实施例三的方案,由所述无线设备来主动创建一个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例如: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中,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根据CID判定需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如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需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但根据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规模判定不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如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规模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不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则所述无线设备可不再执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而执行本实施例三的方案。
由于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目的是使发现的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能够合并至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发现的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时,能够确保比较结果是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因此,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需满足一些预设条件。
以属性信息为CID为例,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满足预设条件。
所述预设条件可以为: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使得设备在根据CID进行是否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定时,根据判定规则加入CID大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确保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预设条件还可以为: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使得设备在根据CID进行是否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定时,根据判定规则加入CID小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确保加入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另外,为了减少对现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影响,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可以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相同,这样的话,可减少对相同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影响。
步骤302:所述无线设备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到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其中,所述事件消息可以是针对某个无线设备的单播消息,或者是针对某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播消息或者是一个广播消息。
所述无线设备针对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发送加入到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的实现方式与实施例二中的实现方式相同。
步骤303: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做法以及是否在待离开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传播所述事件消息的做法与实施例二中的实现方式相同。
以图9所示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为例,加入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_1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后,以CID和规模大小进行是否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判定,假设根据CID判定不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假设判定规则为加入CID较大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但根据规模大小判定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则无线设备_1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但不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而是主动创建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成为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AnchorMaster,此时,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且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与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相同。然后,所述无线设备分别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传播加入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使得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各无线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离开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加入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由于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与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相同,因此,加入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各无线设备按照原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相同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进行同步以及业务查询和发现。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一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如图10(a)所示,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发现模块11、属性信息获取模块12、判断模块13、离开模块14和加入模块15,其中:
所述发现模块11,用于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在本实施例四的方案中,所述发现模块11可按照实施例一中步骤101的方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12,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11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在本实施例四的方案中,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12可按照实施例一中步骤102的方式获取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判断模块13,用于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本实施例四的方案中,所述判断模块13可按照实施例一中步骤103的方式以及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离开模块14,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1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加入模块15,用于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1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本发明实施例四并不对所述离开模块14和加入模块15的执行顺序做限定。
优选地,所述发现模块11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优选地,所述判断模块13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离开模块14具体用于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所述加入模块15具体用于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本实施例四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一各步骤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四还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一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如图10(b)所示,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无线接口21和处理器22,其中:
所述无线接口21,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所述处理器22,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21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是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口21具体用于扫描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接口21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为:根据所述无线接口21扫描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所述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以及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所述处理器还具有控制无线设备中各接口以及其他功能部件进行上述操作的能力。
本实施例四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一各步骤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二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如图11所示,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发现模块31、属性信息获取模块32、判断模块33、消息发送模块34、离开模块35和加入模块36,其中:
所述发现模块31,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在本实施例五的方案中,所述发现模块31可按照与实施例二的步骤201相同的方式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32,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在本实施例五的方案中,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32可按照与实施例二的步骤202相同的方式获取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判断模块33,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本实施例五的方案中,所述判断模块33可按照与实施例二的步骤203相同的方式对是否需要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判断。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34,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3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本实施例五的方案中,所述消息发送模块34可按照与实施例二的步骤204相同的方式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所述离开模块35,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3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加入模块36,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3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发现模块31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32具体用于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优选地,所述判断模块33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离开模块35具体用于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所述加入模块36具体用于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优选地,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34具体用于在在所述判断模块33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或者,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本实施例五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二中步骤201至步骤205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二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无线接口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无线接口,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是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口具体用于扫描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结果,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获取所述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为: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CID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和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确定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以及所述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优选地,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具体为: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以及在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或者,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以及在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作为事件消息控制所述无线接口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所述处理器还具有控制无线设备中各接口以及其他功能部件进行上述操作的能力。
本实施例五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二中步骤201至步骤205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五所描述的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并主动探测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六还描述了一种被动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
实施例六: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六还描述了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接收模块41和加入模块42,其中:
所述接收模块41,用于接收其他无线设备发送的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加入模块4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本实施例六中的无线设备可按照实施例二的步骤206的方式来接收事件消息以及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无线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43,用于将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离开模块44,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加入模块42,具体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无线设备还包括:
消息发送模块45,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并在确定为是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优选地,所述消息发送模块45具体用于判断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阈值,若是,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否则,判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事件消息的数量,若数量达到门限值,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若数量未达到门限值,则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第一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阈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方案中,所述消息发送模块45可按照实施例二的步骤207的方式来确定是否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本实施例六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二中步骤206至步骤207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六还描述了一种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包括:无线接口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无线接口,用于接收其他无线设备发送的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将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进行比较,并根据预设的判定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判断结果为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或者,
所述判定规则具体为: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时,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接收到的事件消息的数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具体为:判断所述事件消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阈值,若是,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否则,判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事件消息的数量,若数量达到门限值,则不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若数量未达到门限值,则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第一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具有控制无线设备中各接口以及其他功能部件进行上述操作的能力。
本实施例六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二中步骤206至步骤207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发明实施例七还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二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系统,所述系统中包括实施例五所描述的无线设备和实施例六中所描述的无线设备,其中: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用于在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在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及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发送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和接收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还具有实现实施例二各步骤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以图7所示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为例,无线设备_1为本系统中主动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在确定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则无线设备_5~无线设备_10为被动接收所述事件消息并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八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三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如图13所示,所述无线设备包括发现模块51和创建模块52,其中:
所述发现模块51,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
所述创建模块52,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53,用于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优选地,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满足预设条件。
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大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或者,
所述预设条件具体为:所述无线设备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小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任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CID。
优选地,创建的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与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一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相同。
本实施例八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三各步骤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八还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三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包括无线接口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无线接口,用于进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扫描;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接口的扫描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所述事件消息中包括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处理器还具有控制无线设备中各接口以及其他功能部件进行上述操作的能力。
本实施例八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实现实施例三各步骤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九还描述了一种与实施例三属于同一发明构思下的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系统,所述系统中包括实施例八所描述的无线设备和实施例六中所描述的无线设备,其中:
无线设备,用于发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创建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分别在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多个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用于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所述新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可以是实施例六中所描述的无线设备。
以图9所示的邻近感知网络组成示意图为例,无线设备_1为本系统中主动发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创建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则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_2~无线设备_4和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_5~无线设备_10为被动接收所述事件消息并根据所述事件消息加入第三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持续性的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在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以及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其中,所述无线设备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无线设备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
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计算出第一分值;
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计算出第二分值;
当所述第二分值高于所述第一分值时,所述无线设备确定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设备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无线设备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AMR、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所述信标帧的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或者,
所述无线设备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所述业务帧的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设备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还包括:所述无线设备不再同步到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8.一种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的所述无线设备包括:
发现模块,用于对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进行发现;
属性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发现模块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与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事件消息,其中,所述事件消息中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使得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其他无线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加入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离开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加入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其中,所述离开模块用于离开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所述离开模块用于不再参与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
所述加入模块用于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具体为:所述加入模块用于参与所述第二的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同步设备竞争,并同步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计算出第一分值;
根据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多个属性信息计算出第二分值;
当所述第二分值高于所述第一分值时,确定需要加入至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包含的群标识与本地记录的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不同时,确定发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所述属性信息获取模块,具体用于从接收到的所述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中获取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
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包含的无线设备数量、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意愿值AMR、所述无线设备到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的跳数和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锚点主设备信标帧的传输时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或者,
所述事件消息为包含合并指示信息的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或业务帧,所述合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接收到所述事件消息的无线设备加入至所述合并指示信息指定的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在所述判断模块确定需要加入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时,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信标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所述信标帧的邻近感知网络的属性信息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信标帧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或者,
在邻近感知网络的业务帧的目标地址字段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群标识,以及在所述业务帧的帧体部分中携带所述第二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属性信息,并将所述业务帧作为事件消息在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中发送。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开模块还用于:
不再同步到所述第一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发现时间窗进行业务发现。
CN201310351937.9A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43788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51937.9A CN104378800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082339.9A CN108541044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AU2014308403A AU2014308403C1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device cluster
PCT/CN2014/074887 WO2015021780A1 (zh) 2013-08-13 2014-04-08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SG11201600913XA SG11201600913XA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device cluster
ES14811745.0T ES2642734T3 (es) 2013-08-13 2014-04-08 Método, dispositivo y sistema para unirse a un clúster de redes de conocimientos vecinos
PT161945068T PT3190832T (pt) 2013-08-13 2014-04-08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união ao agrupamento de redes de conhecimento de vizinhança
BR112016003023A BR112016003023B1 (pt) 2013-08-13 2014-04-08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se unir ao agrupamento de rede de reconhecimento de vizinho
PT148117450T PT2874434T (pt) 2013-08-13 2014-04-08 Método, dispositivo e sistema para união ao agrupamento de redes de conhecimento de vizinhança
MYPI2016700446A MY164771A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device cluster
EP16194506.8A EP3190832B1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and device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
EP14811745.0A EP2874434B1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
RU2016108720A RU2635656C2 (ru) 2013-08-13 2014-04-08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я к кластеру устройств сети с распознаванием соседей
SG10201700553XA SG10201700553XA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device cluster
KR1020177013318A KR101853777B1 (ko) 2013-08-13 2014-04-08 인접 인식 네트워크 기기 클러스터에 가입하는 방법, 기기, 및 시스템
KR1020167005984A KR101740418B1 (ko) 2013-08-13 2014-04-08 인접 인식 네트워크 클러스터에 가입하는 방법, 기기, 및 시스템
ES16194506T ES2750733T3 (es) 2013-08-13 2014-04-08 Método y dispositivo para unirse a un clúster de redes de conocimientos vecinos
CA2920935A CA2920935C (en) 2013-08-13 2014-04-08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device cluster
JP2016528306A JP6225394B2 (ja) 2013-08-13 2014-04-08 近傍認識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クラスタに参加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US14/570,429 US9480013B2 (en) 2013-08-13 2014-12-15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
US15/234,231 US9888438B2 (en) 2013-08-13 2016-08-11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
AU2016273913A AU2016273913C1 (en) 2013-08-13 2016-12-14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cluster
JP2017181213A JP6474872B2 (ja) 2013-08-13 2017-09-21 近傍認識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クラスタに参加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RU2017137741A RU2670279C1 (ru) 2013-08-13 2017-10-30 Способ, выполняемый беспровод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компьюте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51937.9A CN104378800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2339.9A Division CN108541044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8800A CN104378800A (zh) 2015-02-25
CN104378800B true CN104378800B (zh) 2018-03-06

Family

ID=524679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51937.9A Active CN104378800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082339.9A Active CN108541044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2339.9A Active CN108541044B (zh) 2013-08-13 2013-08-13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2) US9480013B2 (zh)
EP (2) EP3190832B1 (zh)
JP (2) JP6225394B2 (zh)
KR (2) KR101853777B1 (zh)
CN (2) CN104378800B (zh)
AU (2) AU2014308403C1 (zh)
BR (1) BR112016003023B1 (zh)
CA (1) CA2920935C (zh)
ES (2) ES2642734T3 (zh)
MY (1) MY164771A (zh)
PT (2) PT3190832T (zh)
RU (2) RU2635656C2 (zh)
SG (2) SG11201600913XA (zh)
WO (1) WO20150217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32925B2 (en) * 2013-08-05 2016-08-3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hop count usage in cluster selection
CN104378800B (zh) * 2013-08-13 2018-03-06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US20150131529A1 (en) * 2013-11-14 2015-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er aided nan cluster merging
WO2015072796A1 (ko) * 2013-11-15 2015-05-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an 단말의 상태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US9258193B2 (en) * 2014-01-14 2016-02-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network cluster discovery and concurrency management
WO2015119454A1 (ko) * 2014-02-07 2015-08-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an 단말의 상태 천이 방법 및 장치
US9883472B1 (en) * 2014-04-30 2018-01-3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coning within a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an indication of distance
US9386512B2 (en) * 2014-05-02 2016-07-0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energy efficient WiFi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 operation
US9992661B2 (en) 2014-09-24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ighbor aware network logical channels
US10098168B2 (en) * 2014-12-08 2018-10-09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
US9503961B2 (en) * 2014-12-24 2016-11-22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joining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hidden clusters
US10028124B2 (en) * 2015-01-01 2018-07-17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awareness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s over a sub 1 gigahertz band
US9872234B2 (en) 2015-02-12 2018-01-16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 an awareness cluster
US10455401B2 (en) 2015-02-24 2019-10-22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reciprocation and coexistence
US20180041947A1 (en) * 2015-02-27 2018-02-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ccess Point Discovery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433353B2 (en) * 2015-03-09 2019-10-01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service discovery proxy
WO2016148506A1 (ko) * 2015-03-16 2016-09-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디스커버리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48354A1 (ko) * 2015-03-18 2016-09-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디스커버리 윈도우 어웨이크 주기를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14917B1 (ko) * 2015-03-19 2021-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디바이스들 간의 연결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49890A1 (zh) * 2015-03-20 2016-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nan设备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及nan设备
US10212574B2 (en) 2015-03-20 2019-02-19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base scheduling, scheduler rank, and further service discovery
US10021567B2 (en) * 2015-03-23 2018-07-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e selection and connection setup between devices participating in a NAN data link
US20160286461A1 (en) * 2015-03-26 2016-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link behavior for merger of wireless network clusters
US10091811B2 (en) * 2015-04-20 2018-10-02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over a data path
US10356676B2 (en) * 2015-04-20 2019-07-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switch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0123260B2 (en) 2015-04-20 2018-11-06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data cluster
US10342013B2 (en) 2015-04-20 2019-07-02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ranging
US20160323925A1 (en) * 2015-04-30 2016-11-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nter-ap communication in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environment
CN107432043B (zh) * 2015-05-19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nan设备之间的寻呼方法及nan设备
US10893083B2 (en) 2015-05-25 2021-01-12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scheduling, scheduler rank, and pre-datapath operation triggering
US9949063B2 (en) * 2015-06-01 2018-04-17 Apple Inc. Bluetooth low energy triggering NAN for further discovery and connection
US10356595B2 (en) 2015-06-05 2019-07-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nan terminal transitioning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33355B2 (en) 2015-06-15 2019-10-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elay device function by NAN proxy ser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04531B2 (en) * 2015-06-22 2018-10-16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 a data path group
US10178635B1 (en) * 2015-06-23 2019-01-0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cluster fragmentation in a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NAN) system
US10080124B2 (en) * 2015-06-29 2018-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luster management in DSRC cooperative safety systems
US20170026282A1 (en) * 2015-07-21 2017-01-26 Intel IP Corporation Configuration of Data Path Group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149313B2 (en) * 2015-07-22 2018-12-04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 a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NAN) cluster
WO2017026859A1 (ko) * 2015-08-12 2017-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파워 세이브를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기
US11095726B2 (en) 2015-08-20 2021-08-17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multi-hop
US9948556B2 (en) * 2015-08-25 2018-04-17 Googl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ernalizing network functions via packet trunking
JP6702671B2 (ja) * 2015-08-31 2020-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66796B2 (ja) * 2015-09-04 2019-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98616B2 (ja) 2015-09-17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00697B2 (ja) 2015-09-18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999017B2 (en) * 2015-09-21 2018-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ighbor aware network cluster change for neighbor aware network data link
JP6548539B2 (ja) * 2015-09-24 2019-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7057988A1 (ko) * 2015-10-02 2017-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an 단말이 nan 클러스터로 머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04253B (zh) * 2015-10-30 2021-08-13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指令发送方法、响应方法及装置
CN106714329B (zh) 2015-11-12 2021-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数据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KR102456599B1 (ko) * 2015-11-25 2022-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접 네트워크 동기화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JP6655968B2 (ja) 2015-12-03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554869B (zh) * 2015-12-04 2020-02-0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通信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EP3379864B1 (en) * 2015-12-30 2020-11-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link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6936614B (zh) 2015-12-31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集群系统的自组织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513327A (zh) * 2016-01-11 2016-04-2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遥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634863B2 (ja) * 2016-02-17 2020-0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BR112018069734A2 (pt) * 2016-03-28 2019-02-05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enviar mensagem de beacon de sincronização por um dispositivo nan
US10039096B2 (en) * 2016-05-31 2018-07-3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time slots
US10341943B2 (en) * 2016-07-26 2019-07-0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ing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ing devices using a surrogate device
US10149140B2 (en) 2016-07-26 2018-12-04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ing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ing devices
US10868749B2 (en) 2016-07-26 2020-12-15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ing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ing devices based on presence
CN106792479B (zh) * 2017-01-11 2019-12-24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邻近服务的d2d节点发现方法
JP6827819B2 (ja) * 2017-01-17 2021-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6851775A (zh) * 2017-02-03 2017-06-1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Wi‑FiAware协议的互连方法及系统
US11638229B2 (en) 2017-02-28 2023-04-25 Apple Inc. Selective peer synchronization with mutual services
CN107046702A (zh) * 2017-05-19 2017-08-15 深圳众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灯光终端控制系统
WO2018236386A1 (en) * 2017-06-22 2018-12-27 Intel Corporation MECHANISM CONFIGURING PARAMETERS OF NAN CLUSTER
CN109391455B (zh) * 2017-08-14 2022-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US11178014B1 (en) * 2017-09-28 2021-11-1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of grouped autonomous device networks
JP7130364B2 (ja) * 2017-10-31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2477589B1 (ko) 2017-12-26 2022-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an 기반의 통신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27868B1 (ko) 2018-06-28 2023-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an 프로토콜에 기반한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데이터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9151779B (zh) * 2018-07-20 2021-03-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邻近感知网络nan接入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068372B (zh) * 2018-07-25 2020-10-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邻近感知网络创建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005044B (zh) * 2018-08-02 2020-10-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1165636B2 (en) * 2018-11-29 2021-11-0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terprise fabric creation
US20220104102A1 (en) * 2018-12-06 2022-03-31 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Proximity device network
CN110337081B (zh) * 2019-04-23 2020-11-13 深圳市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中局部故障的监控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514250A (zh) * 2019-09-26 2019-11-29 中交公规土木大数据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路面结构监测系统
KR20210097544A (ko) * 2020-01-30 2021-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JP7305819B2 (ja) * 2020-02-10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16897B2 (ja) * 2020-02-10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079876B (zh) * 2020-08-11 2022-11-15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80237A (zh) * 2021-02-23 2022-08-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组网方法、无线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470490B1 (en) 2021-05-17 2022-10-11 T-Mobile Usa, Inc. Determining performance of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230134947A (ko) 2022-03-15 2023-09-22 현대오토에버 주식회사 오피스 공간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3834A2 (en) * 2004-08-18 2006-03-02 Staccato Communications, Inc. Bacon group merging
CN102265662A (zh) * 2008-12-23 2011-1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认知无线电网中同步的方法和设备
WO2011154911A1 (en) * 2010-06-10 2011-12-15 Defendec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multi-hop mobile ad hoc network
CN103118406A (zh) * 2013-03-11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非中心式簇机制的实现方法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6081B2 (en) 2004-05-05 2009-02-24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beacon period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US7729350B2 (en) 2004-12-30 2010-06-01 Nokia, Inc. Virtual multicast routing for a cluster having state synchronization
US20060274743A1 (en) 2005-06-06 2006-12-07 Alper Yegi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bile device to learn information about the access networks within its neighborhood
KR100662258B1 (ko) * 2005-12-08 2006-12-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개인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wpan)에서의 피코넷 간데이터 중계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8194589B2 (en) 2006-09-06 2012-06-05 Devicescape Softwar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network selection based on attributes stored in a network database
US20120020325A1 (en) 2007-09-20 2012-01-2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and off of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across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KR101394357B1 (ko) * 2007-10-09 2014-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그의 클러스터 관리 방법
US7688802B2 (en) * 2008-05-23 2010-03-3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 synchroniz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5571667B2 (ja) * 2008-08-18 2014-08-13 エフ5 ネットワー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可用性を維持しながらネットワークトラフィック管理装置をアップグレードする方法
US9086499B2 (en) * 2008-09-23 2015-07-2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Clustering protocol for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s
KR100972081B1 (ko) * 2008-09-24 2010-07-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무선노드의 이동성을 지원하는 위치인식 메시징 방법
EP2419215B1 (en) * 2009-04-15 2015-07-01 FEI Company Optical probing in electron microscopes
US9247411B2 (en) 2009-12-23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hop peer discovery in peer-to-peer wireless networks
WO2013042208A1 (ja) * 2011-09-20 2013-03-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ノード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2575391B1 (en) 2011-09-30 2016-07-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ighbor cell selection based on cell access mode for X2 based handover in a E-UTRAN
US8547982B2 (en) * 2011-11-23 2013-10-01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ith energy efficient protocols
CN102647771B (zh) 2012-04-10 2016-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络的发现与选择方法、设备及系统与终端
US9191886B2 (en) * 2012-06-01 2015-11-17 Crestron Electronics Inc. Commissioning of wireless devices in personal area networks
CN102695220B (zh) 2012-06-25 2014-06-18 常熟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IPv6的移动自组网络移动切换实现方法
KR102070246B1 (ko) * 2012-08-08 2020-0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서비스를 위한 피투피 그룹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US20140045472A1 (en) * 2012-08-13 2014-0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visioning-free memberless group communication sessions
US9049578B2 (en) * 2012-10-24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file based discovery engine configurations for neighborhood aware wi-fi networks
US9648503B2 (en) * 2013-01-09 2017-05-09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cell clusters
CN104378800B (zh) * 2013-08-13 2018-03-06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US10321423B2 (en) * 2015-11-02 2019-06-11 Apple Inc. NAN data beac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3834A2 (en) * 2004-08-18 2006-03-02 Staccato Communications, Inc. Bacon group merging
CN102265662A (zh) * 2008-12-23 2011-1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认知无线电网中同步的方法和设备
WO2011154911A1 (en) * 2010-06-10 2011-12-15 Defendec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multi-hop mobile ad hoc network
CN103118406A (zh) * 2013-03-11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非中心式簇机制的实现方法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53368A1 (en) 2016-12-01
EP3190832B1 (en) 2019-07-24
EP3190832A1 (en) 2017-07-12
CN104378800A (zh) 2015-02-25
SG11201600913XA (en) 2016-03-30
RU2016108720A (ru) 2017-09-18
RU2670279C1 (ru) 2018-10-22
EP2874434A1 (en) 2015-05-20
AU2016273913A1 (en) 2017-01-12
CN108541044A (zh) 2018-09-14
JP6474872B2 (ja) 2019-02-27
AU2016273913B2 (en) 2017-10-26
JP6225394B2 (ja) 2017-11-08
CA2920935A1 (en) 2015-02-19
AU2014308403C1 (en) 2017-05-11
AU2016273913C1 (en) 2018-05-31
CN108541044B (zh) 2019-12-24
AU2014308403B2 (en) 2016-09-15
WO2015021780A1 (zh) 2015-02-19
KR20170056715A (ko) 2017-05-23
CA2920935C (en) 2020-10-27
RU2635656C2 (ru) 2017-11-15
US20150098388A1 (en) 2015-04-09
KR101853777B1 (ko) 2018-05-02
MY164771A (en) 2018-01-30
JP2016529795A (ja) 2016-09-23
PT2874434T (pt) 2017-10-02
EP2874434A4 (en) 2015-10-14
BR112016003023B1 (pt) 2019-12-03
ES2642734T3 (es) 2017-11-17
ES2750733T3 (es) 2020-03-26
JP2018029350A (ja) 2018-02-22
SG10201700553XA (en) 2017-03-30
US9480013B2 (en) 2016-10-25
KR101740418B1 (ko) 2017-05-26
PT3190832T (pt) 2019-10-29
EP2874434B1 (en) 2017-08-16
AU2014308403A1 (en) 2016-03-03
US9888438B2 (en) 2018-02-06
KR20160042009A (ko) 2016-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8800B (zh) 用于加入邻近感知网络设备群的方法及设备
Bandyopadhyay et al. Minimizing communication costs in hierarchically-clustered networks of wireless sensors
US755825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4869526B (zh) 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及其资源分配方法、设备
Wang et al. Social overlapping community-aware neighbor discovery for D2D communications
CN104717279A (zh) 用于无线短距离通信中的服务发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5173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4170418B (zh) 跟踪区域分配方法、设备及系统
Le et al. An efficient hybrid medium access control technique for digital ecosystems
CN105025588B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络接入信道的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3596286A (zh) 区域限定的临时自组网络中数据调度方法和系统
CN107889079A (zh) 资源使用、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CN102946634B (zh) 通信装置和数据通信方法
CN105578559B (zh) 一种超密集组网下的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Belghith et al. A distributed clustering algorithm without an explicit neighborhood knowledge
WO202403204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Vishrutha et al.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Energy Efficienc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