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5572B -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 Google Patents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75572B
CN104375572B CN201310585120.8A CN201310585120A CN104375572B CN 104375572 B CN104375572 B CN 104375572B CN 201310585120 A CN201310585120 A CN 201310585120A CN 104375572 B CN104375572 B CN 1043755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
shielding
layer
thermal source
cp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851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75572A (zh
Inventor
陈科君
黄文雄
杨培民
梁峻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h Hong Industri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ah Hong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h Hong Indust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Wah Hong Industri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75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5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75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55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52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 e.g. light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5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924/143Digital devices
    • H01L2924/1432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61Cap
    • H01L2924/162Disposition
    • H01L2924/16251Connecting to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ap-to-subst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用于降低电磁干扰并且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的电磁干扰(EMI)屏蔽。所述EMI屏蔽包括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以及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所述EMI屏蔽进一步包括界面。一些实施例还提供用于遮蔽EMI并且均匀地驱散电子部件热量的方法。

Description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干扰(EMI)屏蔽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背景技术
由电子装置内件或部件产生的电磁(EM)辐射可以中断电子操作并且致使电子装置发生故障。这就是电磁干扰(EMI)。随着工作频率增加并且电子装置变得更加复杂,电子装置可能更容易受电磁干扰(EMI)的影响。
通常在某个设计中实施EMI屏蔽,用以将电子装置的一个内件或区段与另一个内件或区段隔离,或者保护电子装置内件的电路免受外部(包括其他电子部件)的影响。EMI屏蔽可以焊接到或者夹到部件上的触点上。
为了确保可靠且稳健的电磁密封,EMI屏蔽围起电子装置的整个电磁辐射内件,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集成电路。由内件例如CPU产生的热量将积聚在EMI屏蔽中,并且不利地影响内件的性能。EMI屏蔽上的开口或孔能用来通风,从而解决了热量积聚的问题。然而,这些特征可能会削弱遮蔽效果。因此,需要具有改进的散热特性以及遮蔽EMI效果的EMI屏蔽。
发明内容
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EMI屏蔽,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以使得在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中时,整个屏蔽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所述热源在屏蔽的较多暴露于热源的侧与屏蔽的较少暴露于热源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包括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以及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
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EMI屏蔽的设备。
一些实施例涉及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于遮蔽电磁干扰(EMI)并且大体上均匀地散热的构件;以及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由所述遮蔽EMI构件进行遮蔽EMI或所述电子部件发出的EMI被所述遮蔽EMI的构件遮蔽。构件的一侧暴露于电子部件时,所述构件大体上均匀地散热,当所述电子部件在构件的较多暴露于电子部件中的侧与构件的较少暴露于电子部件中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
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膝上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装置等,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母板;中央处理单元(CPU),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支撑在所述母板的第一侧上;以及EMI屏蔽,所述EMI屏蔽围绕未被所述母板围绕的CPU侧面,所述屏蔽包括: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以及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以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中时,整个屏蔽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所述热源在屏蔽较多暴露于热源的侧与屏蔽较少暴露于热源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使得当CPU在一段时间内输出2.5瓦特的热能时,其中从CPU传递到屏蔽的热量已达到饱和,并且使得CPU在距离屏蔽约0.5mm的第一位置处具有摄氏68.5度的表面温度,屏蔽的温度分布使得在60×60mm2的屏蔽的相对侧上距离第一位置的最近点约为摄氏50度,所述屏蔽的相对侧在几何学上以第一位置为中心并且背朝屏蔽,并且屏蔽中在距离最近点最远的侧面上的位置具有在约摄氏48度至约摄氏50度范围内的温度。
实施例还涉及用于降低电子部件的外表面温度以及减少从电子部件进出的EMI的EMI遮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动作:
(a)将热量从部件传递到EMI屏蔽,其中所述EMI屏蔽与所述部件处于传热连通;
(b)在EMI屏蔽的平面方向上大体上均匀地驱散从部件传递到EMI屏蔽的热量;
(c)相对于不存在EMI屏蔽的情况,减少从部件进入周围环境中的EMI。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一些实施例的其他功用将在这些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变得清晰明白,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EMI屏蔽1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所述EMI屏蔽1包括以下各层: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2以及用于散热的第二层3,它们在4处接合。
图2示意性地图示了EMI屏蔽1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所述EMI屏蔽1包括以下各层: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2以及用于散热的第二层3,它们通过界面4A接合。
图3图示了EMI屏蔽1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示意性地图示了图3中的EMI屏蔽1以及电气部件5的截面图。
图5示意性地图示了图4中的EMI屏蔽的一个示例性散热路径的截面图。
图6示意性地图示了支撑在母板6上的EMI屏蔽1的截面图,示出了EMI屏蔽1围绕未被母板6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的情况以及工作实例1中的各个检测点(H、L、M、R和O)。
图7A至图7E示意性地图示了EMI屏蔽1的各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定义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上文和本发明全文使用的以下术语应理解为具有以下含义。
此处所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所述”包括多个引用,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
EMI屏蔽
如图1所示,EMI屏蔽1的示例性实施例包括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2(或EMI遮蔽层)以及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3(或散热层)。
如图2所示,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界面4A介于EMI遮蔽层2与散热层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与散热层3通过以下工艺中的一种在4处连接:层压、涂覆(需要一个或多个界面4A)以及电镀(需要一个或多个界面4A)。在一些实施例中,EMI屏蔽1的厚度至少为约10.5μm。在一个实施例中,EMI屏蔽1的EMI遮蔽层2与散热层3的厚度是相同的。在另一实施例中,EMI屏蔽1的EMI遮蔽层2与散热层3的厚度是不同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A至7C及图7D所示,EMI屏蔽1包含两层或多于两层的EMI遮蔽层2。在一个实施例中,此两层EMI遮蔽层2为相同的金属或材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此两层EMI遮蔽层2为不同的金属或材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D及图7E所示,EMI屏蔽1进一步包含一或多层绝缘膜12。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膜12面对电子部件5。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此方式形成EMI屏蔽1,EMI遮蔽层2与各向同性散热层3的并置会达成各向异性导热性。
如图3所示,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1包括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8和一个或多个侧壁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EMI屏蔽1的侧壁9上具有开口11。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些开口用于将EMI屏蔽1支撑在母板6上。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1的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8大体上不存在孔或开口11,因此,与在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8上具有孔或开口的EMI屏蔽相比,在EMI遮蔽方面更加有效。
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EMI屏蔽1在7处与母板6直接物理接触,围绕未被母板6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即,为了围住热源或电子装置5的内部部件)。在其他实施例中,EMI屏蔽在7处与母板6间接接触(即,EMI屏蔽1定位在与母板6相距预定间隔处),并且围绕未被母板6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EMI屏蔽1通过焊接或者通过夹持构件与母板6接触。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1的内表面与热源5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图4中用*表示)至少为0.05mm,以避免EMI屏蔽1压塌被围起的热源5。
参考图6,一些实施例在外壳10的内表面与EMI屏蔽1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在EMI屏蔽1的外表面上提供一个或多个加强肋,从而加固了EMI屏蔽1。
在一组实施例中,当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中时,EMI屏蔽1在屏蔽1上均匀地分布热量,所述热源在屏蔽较多暴露于热源的侧与屏蔽较少暴露于热源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
在一个实施例中,EMI屏蔽1经配置,一热源输出2.5瓦特的热能并且在距离EMI屏蔽1最近,约0.5mm的位置处具有摄氏68.5度的表面饱和温度,所述温度分布使得60×60mm2的EMI屏蔽1与距离所述位置的最近点的相对侧约为摄氏50度,所述EMI屏蔽1的相对侧在几何学上以所述位置为中心并且背朝EMI屏蔽1,并且EMI屏蔽1中在距离所述最近点最远的侧面上的位置具有在约摄氏48度至约摄氏50度范围内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EMI屏蔽1对约50MHz至约4.2GHz范围内的EMI具有屏蔽效果,所述EMI屏蔽效果在约88dB至约75dB范围内。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存在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膝上计算机,所述电子装置具有壳体/外壳,所述壳体/外壳的内部高度小于2英寸、小于1.5英寸、小于1.0英寸、小于0.75英寸、小于0.5英寸或者在其之间以0.1英寸递增的任何值或值范围(例如,1.8英寸、0.7英寸、0.6英寸至1.2英寸等),并且具有较大尺寸的宽度和长度,此处详述的任何或所有部件位于所述壳体中,其中相应高度、宽度和长度以相同方式至少大体上对齐。此种壳体或外壳的实例是具有键盘或其他用户界面的膝上计算机的底座,其中,在此种示例性壳体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到液晶显示器。
EMI遮蔽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遮蔽EMI并且大体上是平坦的。
此处用于描述EMI遮蔽层2或散热层3的表面的术语“大体上平坦的”是指不接触被EMI屏蔽1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的表面。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可以包括具有各种表面特性的平坦表面,所述平坦表面不接触被EMI屏蔽1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另外,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可以具有轻微曲度,只要此种曲度不会致使EMI屏蔽1接触被EMI屏蔽1围绕的电子部件5的侧面。EMI遮蔽层2或散热层3的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可以具有确定的或圆形的边缘。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约0.5μm。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具有以下特性中的一者或多者:散热性、延展性、弹性、成形性或自旋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从以下各项中选择:不锈钢、铝、镍银、马口铁、镀锡钢、黄铜、合金或上述各项的组合。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EMI遮蔽层2为不锈钢。
散热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散热层3在整个EMI屏蔽1上大体上均匀地散热并且大体上是平坦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层3在各向异性方向上散热,即,在与散热层3的主面平行的方向上导热性较高(平面中导热性),并且在与散热层3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导热性明显较低(穿透平面的导热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散热层3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约10μm。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散热层3从以下各项中选择:铜、铝、镍银、马口铁、镀锡钢、黄铜、合金或上述各项的组合。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散热层3为铜。
界面
界面4A设置在EMI遮蔽层2与散热层3之间。合适的界面4A包括,但不限于,粘合剂和石墨。所述粘合剂为双面粘合带,包括压敏粘合涂层以及防粘衬里。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适用的合适粘合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3M6T16粘合剂以及3M6602粘合剂,两者均可从美国的3M公司购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石墨界面4A可以用天然的、合成的或者热解的石墨颗粒来制备。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天然石墨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柔性膨胀石墨/flexibleexfoliated graphite(通过使用插入到所述石墨的晶体结构中的物质处理天然的片状石墨而制成)。石墨片的导热性为各向异性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石墨片的各向异性比率被定义为平面中导热性与穿透平面导热性的比率,介于约2至约800之间。石墨片可以为约0.01mm至约0.5mm。
绝缘膜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D及7E所示,EMI遮罩1进一步包含一绝缘膜12。用于绝缘膜12的适宜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树脂、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ET)以及聚酰亚胺材料。示范性材料为PET,其厚度大于约0.001mm。可使用所属领域中所知的各种方法来将所述绝缘膜施加到金属层上,诸如通过使用热层压工艺来涂布,或者通过粘接。
降低电子部件的外表面温度以及减少EMI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降低电子部件的外表面温度以及使用EMI屏蔽1减少从电子部件中产生的EMI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动作:
(a)将热量从部件传递到EMI屏蔽,其中所述EMI屏蔽与所述部件处于传热连通;
(b)通过EMI屏蔽的平面方向,大体上均匀地驱散从部件传递来的热量;
(c)相对于不存在EMI屏蔽的情况,减少从部件进入周围环境中的EMI。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动作:相对于不存在EMI屏蔽的情况,减少从周围环境进入部件中的EMI。
图5图示了EMI屏蔽1的一个示例性传热路径,以在EMI屏蔽1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1在7处与母板6直接物理接触,并且围绕不与母板6接触的内部部件5的侧面(即,为了围住电子装置5的内部部件)。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EMI屏蔽1在7处与母板6间接接触,并且围绕未被母板6围绕的内部部件5的侧面。母板6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印刷电路板(PCB),或者PCB以机械方式支撑并且使用导电路径连接的电子部件,即,从层压到非导电衬底上的铜片蚀刻出的迹线或信号迹线,将各电子部件电连接。内部或电子部件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CPU、GPU、Wifi、功率集成电路、3G或具有100mw以上热功率的其他芯片组驱动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部部件5产生的热量随后被传递到EMI屏蔽1,其中热量在EMI屏蔽1的平面方向(即,各向异性方向)上传播。在另一实施例中,内部部件5产生的热量随后被传递到EMI屏蔽1,其中热量在散热层3的平面方向(即,各向异性方向)上传播(图5所示路径A)。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将EMI遮蔽层2与各向同性的散热层3(例如,铜)并置,散热变成各向异性的,由此热量可以在散热层3的平面方向上传播(图5所示路径A)。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当EMI屏蔽1的一侧暴露于具有60℃或更高表面温度的电子部件中,并且EMI屏蔽1的另一侧暴露于不多于电子部件的50%的热量中时,如果EMI屏蔽1的温度分布比率小于约15%,那么EMI屏蔽1在EMI屏蔽1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果EMI屏蔽1的温度分布比率等于或小于约14%、13%、12%、11%、10%、9%、8%、7%、6%、5%、4%、3%、2%或1%或者在其之间以0.1%递增的任何值或值范围(例如,约2.5%、约4.5%、约2.6%至约4.6%等),那么EMI屏蔽1均匀地分布热量。基于6cm×6cm的EMI屏蔽的温度分布比率定义为如下:(EMI屏蔽1的最大测得温度-EMI屏蔽1的最小测得温度)/EMI屏蔽1的最小测得温度。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果EMI屏蔽1的最大测得温度与EMI屏蔽1的最小测得温度的差值等于或小于约10℃、9℃、8℃、7℃、6℃、5℃、4℃、3℃、2℃、1℃和/或在其之间以0.1℃递增的任何值或值范围(例如,约2.2℃、约4.4℃、约2.2℃至约3.3℃等),那么EMI屏蔽1在屏蔽1上均匀地分布热量。
以下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一些实施例。这些实例仅仅意欲为说明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
实例1:使用EMI屏蔽的热模型化研究
在此研究中,热源5被放置成与母板6直接接触,并且使用三种类型的EMI屏蔽1:
1.不具有任何开口的不锈钢EMI屏蔽(厚度=0.2mm);
2.不具有任何开口的铜EMI屏蔽(厚度=0.2mm);以及
3.不具有任何开口的EMI屏蔽,所述EMI屏蔽包括不锈钢层(厚度为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者:0.5mm、0.45mm、0.4mm、0.35mm、0.3mm、0.25mm、0.2mm、0.15mm、0.1mm或0.05mm)以及铜层(厚度为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者:0.3mm、0.25mm、0.2mm、0.15mm、0.1mm、0.09mm、0.08mm、0.07mm、0.06mm、0.05mm、0.04mm、0.03mm、0.02mm或0.01mm)。
图6图示了在这个研究中EMI屏蔽1相对于热源5和外壳10的放置。
在此研究中,热源5为约25.4mm(长度)×25.4mm(宽度)×0.5mm(高度)并且热功率为约2.5瓦特。EMI屏蔽1为约60mm(长度)×60mm(宽度)×1mm(高度)并且介于热源5与外壳10之间。EMI屏蔽1的内表面与热源5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约0.5mm,并且EMI屏蔽1的外表面与外壳10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约2mm。
在研究开始之前,热源5被预热至80℃。2小时之后,使用温度计(YOKOGAWA DX-2048,日本东京)测量温度。温度是在图6中的点H、L、M、R和O点处测得的。研究结果总结于表1至表4中。
表1.使用3种不同EMI屏蔽的情况下点H处的热源温度。
表2.使用3种不同EMI屏蔽的情况下点L、M和R处的EMI屏蔽的温度。
表3.使用3种不同EMI屏蔽的情况下点O处的外壳温度。
表4.在各种电磁频率下的3种不同EMI屏蔽的EMI遮蔽效果。
遮蔽效果 (dB) 频率 遮蔽效果(%)
SUS 54.903 80MHz~3GHz 99.884%
51.286 80MHz~3GHz 99.684%
TS-Mike@xy 54.723 80MHz~3GHz 99.822%
SUS 47.017 3GHz~4.2GHz 99.473%
43.634 3GHz~4.2GHz 99.244%
TS-Mike@xy 46.493 3GHz~4.2GHz 99.438%
结果显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不锈钢+铜EMI屏蔽具有约4.6%的温度分布比率,并且与不锈钢EMI屏蔽或铜EMI屏蔽相比,在散热方面更加有效。另外,使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不锈钢+铜EMI屏蔽,热量在EMI屏蔽上均匀地分布。这通过2小时时在EMI屏蔽上的较小温差(从约0.7℃至约2.3℃)来说明。另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不锈钢+铜EMI屏蔽能够有效地遮蔽EMI。

Claims (25)

1.一种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包括:
电磁干扰(EMI)屏蔽,所述EMI屏蔽包括:
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以及
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含一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及由其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壁;
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以使得在对应所述第二层的所述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中时,整个所述屏蔽上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当所述热源在所述屏蔽的较多暴露于所述热源的侧与所述屏蔽的较少暴露于所述热源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而所述第二层的该一个或多个侧壁由该平坦的表面朝所述热源延伸,且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层更接近所述热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EMI屏蔽包括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和一个或多个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为大体上平坦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为不锈钢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经配置以各向异性地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为铜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EMI屏蔽的所述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大体上不存在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界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屏蔽的一侧暴露于具有至少60℃或更高表面温度的热源中,并且所述屏蔽的另一侧暴露于不多于从所述热源产生的50%的热能中时,所述EMI屏蔽具有小于约15%的温度分布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经配置使得所述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时在整个所述屏蔽上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当所述热源在所述屏蔽的面对所述热源的一侧与所述屏蔽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经配置,使得热源输出2.5瓦特的热能并且在距离所述屏蔽最近且距离所述屏蔽约0.5mm的位置处具有摄氏68.5度的表面温度,所述温度分布使得60×60mm2的所述屏蔽的相对侧上距离所述位置的最近点约为摄氏50度,所述屏蔽的相对侧在几何学上以所述位置为中心并且背朝所述屏蔽,并且所述屏蔽中在距离所述最近点最远的侧面上的位置具有在约摄氏48度至约摄氏50度范围内的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摄氏68.5度的所述表面温度为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外壳的饱和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对在约50MHz至约4.2GHz范围内的EMI产生的遮蔽效果是在约88dB至约75dB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的平均厚度为约0.2mm。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面向所述屏蔽的表面区域为约25mm×25mm。
16.一种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包括:
用于遮蔽电磁干扰(EMI)并且大体上均匀地散热的构件;以及
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用于遮蔽EMI的构件进行遮蔽EMI或所述电子部件发出的EMI被该构件遮蔽;
其中,用于遮蔽EMI并且大体上均匀地散热的所述构件包括经配置以遮蔽EMI的一第一层以及用于散热的一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含一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及由其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壁,所述构件经配置以使得在对应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构件的一侧暴露于一热源时,整个所述构件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当所述热源于所述构件较多暴露于所述热源之侧与所述构件较少暴露于该热源的一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而所述第二层的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壁由所述平坦的表面朝该热源延伸,且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层更接近该热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界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遮蔽EMI并且大体上均匀地散热的构件包括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以及一个或多个侧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大体上平坦的主表面大体上不存在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外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构件的一侧暴露于具有60℃或更高表面温度的所述电子部件中,并且所述构件的另一侧暴露于与不多于所述电子部件发出的50%热能中时,所述用于遮蔽EMI并且大体上均匀地散热的构件具有小于约15%的温度分布比率。
21.一种降低电磁干扰与电子部件温度的方法,其包括:
降低电子部件的外部表面温度并且减少从所述部件产生的EMI,其包括以下动作:
(a)将热量从所述部件传递到EMI屏蔽,其中所述EMI屏蔽与所述部件处于传热连通;
(b)在所述EMI屏蔽的平面方向上大体上均匀地驱散从所述部件传递到所述EMI屏蔽的热量;以及
(c)相对于不存在所述EMI屏蔽的情况,减少从所述部件进入周围环境中的EMI;
其中,所述EMI遮罩包含经配置以遮蔽EMI的一第一层及经配置以散热的一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含一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及由其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壁,所述EMI遮罩经配置以使得在对应所述第二层的所述EMI遮罩的一侧暴露于一热源时,整个所述EMI遮罩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当所述热源于该EMI遮罩较多暴露于所述热源之侧与所述EMI遮罩较少暴露于所述热源之一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而所述第二层的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壁由所述平坦的表面朝所述热源延伸,且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层更接近所述热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MI屏蔽与母板接触,并且围绕未被所述母板围绕的电子部件的侧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EMI屏蔽的一侧暴露于具有60℃或更高表面温度的所述电子部件中,并且所述EMI屏蔽的另一侧暴露于不多于所述电子部件的50%的热量中时,所述EMI屏蔽具有小于约15%的温度分布比率。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以下动作:相对于不存在所述EMI屏蔽的情况,减少从周围环境进入所述部件中的EMI。
25.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
母板;
中央处理单元(CPU),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支撑在所述母板的第一侧上;
电磁干扰(EMI)屏蔽,所述EMI屏蔽围绕未被所述母板围绕的所述CPU的侧面,所述屏蔽包括:
经配置以遮蔽EMI的第一层;以及
经配置以散热的第二层,
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以在所述屏蔽的一侧暴露于热源中时,在整个所述屏蔽上大体上均匀地分布热量,所述热源在所述屏蔽较多暴露于所述热源的侧与所述屏蔽的较少暴露于所述热源的相对侧之间产生温度失衡,其中所述屏蔽经配置,使得当所述CPU在一段时间内输出2.5瓦特的热能时,其中从所述CPU传递到所述屏蔽的热量已达到饱和,并且使得所述CPU在距离所述屏蔽约0.5mm的第一位置处具有摄氏68.5度的表面温度,所述屏蔽的温度分布使得在60×60mm2的所述屏蔽的相对侧上距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最近点约为摄氏50度,所述屏蔽的相对侧在几何学上以所述第一位置为中心并且背朝所述屏蔽,并且所述屏蔽中在距离所述最近点最远的侧面上的位置具有在约摄氏48度至约摄氏50度范围内的温度。
CN201310585120.8A 2013-08-12 2013-11-19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Active CN1043755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964,818 US20150043162A1 (en) 2013-08-12 2013-08-12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asing
US13/964,818 2013-08-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5572A CN104375572A (zh) 2015-02-25
CN104375572B true CN104375572B (zh) 2017-12-26

Family

ID=5244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5120.8A Active CN104375572B (zh) 2013-08-12 2013-11-19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43162A1 (zh)
CN (1) CN104375572B (zh)
TW (1) TWI5526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0734B2 (en) * 2014-04-01 2016-08-1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Combined electromagnetic shield and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
DE102015001148B4 (de) * 2015-01-30 2019-04-11 e.solutions GmbH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elektromagnetischen Abschirmung
US9929599B2 (en) * 2015-06-18 2018-03-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Sheet for shielding against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device
US9968004B2 (en) 2015-09-25 2018-05-08 Laird Technologies, Inc.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including electrically-conductive material
US10440799B2 (en) * 2017-04-06 2019-10-08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Co., Ltd. Optical modu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1690A (en) * 1997-06-23 2000-01-04 Xircom, Inc. PC card with thermal management
TW552672B (en) * 2000-04-04 2003-09-11 Agere Syst Guardian Corp Dual g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nit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barrier laye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0334B2 (ja) * 2001-05-28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2039B2 (ja) * 2002-02-15 2007-05-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磁波吸収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各種製品
US7522417B2 (en) * 2006-03-30 2009-04-21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Multi-mode fluid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TWM376123U (en) * 2009-09-23 2010-03-11 Ascend Top Entpr Co Ltd Shielding typ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1690A (en) * 1997-06-23 2000-01-04 Xircom, Inc. PC card with thermal management
TW552672B (en) * 2000-04-04 2003-09-11 Agere Syst Guardian Corp Dual g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nit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barrier laye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5572A (zh) 2015-02-25
US20150043162A1 (en) 2015-02-12
TWI552672B (zh) 2016-10-01
TW201507593A (zh) 201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5572B (zh) 中央处理单元外壳
CN106559974B (zh) 热界面材料、屏蔽件、电子设备和提供热界面材料的方法
US6324055B1 (en) Mobi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vers for the mobi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he desktop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226041B2 (ja) 積層構造を有する透過導電シールド
CN205105522U (zh) 电磁波屏蔽片和电子设备
CN107836062A (zh) 散热片和包括该散热片的无线电力传输模块
CN106604606A (zh) 导热电磁干扰emi吸收器
EP3333889B1 (en)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3788636U (zh) 一种屏蔽罩
CN205902314U (zh) 一种复合型石墨散热片
KR101796206B1 (ko) 그라파이트 점착제층 방열패드
US20160242321A1 (en) Mid-plates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board level shields with embedded and/or internal heat spreaders
CN204968327U (zh) 一种天然石墨/铝复合散热片
CN207942773U (zh) 一种散热石墨片
CN206077940U (zh) 导热电磁干扰emi吸收器
CN204968326U (zh) 一种天然石墨/铜复合散热片
CN206963261U (zh) 热系统
CN108541205A (zh) 电磁屏蔽罩及其制作方法
CN209710563U (zh) 一种均温与散热一体式的屏蔽罩
CN218345376U (zh) 一种基于金属油墨的阻燃型emi屏蔽胶带
KR102516851B1 (ko) 방열기능을 구비한 차폐부재
CN218887169U (zh) 电磁屏蔽导热组件及集成电路
CN213416753U (zh) 一种新型铝箔胶带
CN208063643U (zh) 一种多功能复合散热片
CN210075914U (zh) 一种用于手机的散热铜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