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9028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9028B
CN104349028B CN201410384001.0A CN201410384001A CN104349028B CN 104349028 B CN104349028 B CN 104349028B CN 201410384001 A CN201410384001 A CN 201410384001A CN 104349028 B CN104349028 B CN 104349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ctional unit
button
camera device
camera
dri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40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9028A (zh
Inventor
盐崎聪克
高桥孝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9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9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9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9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对外装部件的方式和操作部件的配置进行设计,能够在不影响摄影姿态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操作并改善了操作性,为此,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主体部(1)的上表面配置包含快门按钮(24)且一部分在上表面突出的第1操作部件(23)以及一部分在背面侧突出的第2操作部件(22),在主体部的右手操作侧设有把手部(16),该摄像装置具有动态图像摄影用的第1操作按钮(29)、以及具有摄影时使用的多个功能的第2操作按钮(28),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的第1操作部件与第2操作部件之间的区域中,第1操作按钮和第2操作按钮被配置在从上表面观察时相对于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基准面倾斜的平面(12c)上,且快门按钮附近。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的操作部件的配置结构。
现有技术
以往,例如数字照相机等构成为具有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摄像装置被普遍实用化并广泛普及,通过光电转换元件等将由摄像光学系统成像得到的光学像依次转换为图像信号,能够将由此得到的图像信号作为规定形式的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介质,并且该图像显示装置将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再现显示为图像。
在这种现有的摄像装置中,将用于由使用者(用户)任意进行各种操作的各种形式的操作部件例如按压按钮式、转动杆式、拨盘式、滑动式等的操作部件配置于壳体外表面的例如上表面、背面等。
这种摄像装置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在使用者(用户)用手保持的状态下使用的。具体而言,例如使用者(用户)使用左右手把持摄像装置的壳体的两侧部位,或者使用单手(例如,右)把持一个侧面部位,在保持该把持状态的情况下,使用手指进行壳体外表面上设置的各种操作部件的操作。为此,在现有的摄像装置中,以操作性的提升为目的,提出了与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的各种操作部件的配置结构的设计有关的各种方案。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226214号公报公开的摄像装置中,通过用户的操作将能够设定的多个摄影模式中的期望的摄影模式分配给特定的操作部件,将该特定的操作部件配置成与快门按钮相同的高度或配置在装置壳体上表面。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保持能够用手指按动快门按钮的状态(摄影姿态)的情况下切换为期望的摄影模式。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7-110178号公报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将切换摄影图像的纵横比的模式切换按钮、在动态图像摄影时操作的第1操作按钮、在静态图像摄影时操作的第2操作按钮配置成在装置壳体的同一平面上相邻。由此,能够使用与操作用于进行摄影指示的第1或第2操作按钮时相同的手指,来迅速操作模式切换按钮。
而且,在日本特开2012-255915号公报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在装置壳体的上表面配置摄影模式选择拨盘、按照所设定的动作模式进行各种参数调整的电子拨盘、快门按钮等,将2个拨盘的旋转方向设定为在与装置壳体的背面大致垂直的面内旋转。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使用2个拨盘的下侧的空间,也不会有损操作性。此外,在2个拨盘上设置有卡止机构而考虑了操作性。进而,模式拨盘配置于把手部的上表面,能够在把持装置壳体的同时使用指尖操作。而且,快门按钮的上表面相比2个拨盘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设置。通过该结构,确保进行摄影指示的快门按钮的良好的操作性。
进而,在日本特开2013-4130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98819号公报等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保持装置壳体的把手部附近,在上表面侧的靠前表面的部位和靠背面的部位的各自的位置处设置电子拨盘。根据该结构,使用2个电子拨盘,能够容易地变更设定与所设定的动作模式对应的多个参数的组合。
然而,所述日本特开2012-226214号公报公开的手段为仅限定于例如预先向特定的操作部件分配的期望的摄影模式的切换操作的示例。此外,所述日本特开2007-110178号公报公开的手段为仅限定于对摄影图像的纵横比进行切换的模式切换按钮的操作的示例。而且,所述日本特开2012-255915号公报等公开的手段可通过2个拨盘操作部件变更各种设定,然而由于配置于远离快门按钮的位置,因此在使用2个拨盘操作部件进行了各种设定变更之后,对实际的摄影动作进行指示时,手指的移动量增大。
此外,日本特开2013-4130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98819号公报等公开的手段是将2个电子拨盘以嵌入装置壳体的内部的方式配置,因而装置壳体内部的占有空间变大,存在装置本身大型化的问题点。
尤其是近年来,在这种摄影装置中,通常除了静态图像的摄影动作之外还具有动态图像摄影功能。因此,若能够根据摄影时的状况,适当切换动态图像摄影模式与静止画摄影模式则最为便利。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用户)在对取景器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并且在将手指放在快门按钮的摄影姿态下,能够瞬时地切换各种切换操作,则较为便利。如果能够这样按照各种摄影方式,在保持摄影姿态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切换操作则最为便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对于外装部件的方式和操作部件的配置进行设计,能够在不影响摄影姿态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操作并改善了操作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摄像装置,在主体部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包含快门按钮且一部分在上表面突出的第1操作部件以及一部分在背面侧突出的第2操作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右手操作侧设有把手部,该摄像装置具有:动态图像摄影用的第1操作按钮;以及具有摄影时使用的多个功能(例如显示画面切换用)的第2操作按钮,在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的所述第1操作部件与所述第2操作部件之间的区域中,所述第1操作按钮和所述第2操作按钮被配置在从上表面观察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基准面倾斜的平面上,且所述快门按钮附近。
本发明的目的和益处可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进一步得以明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对外装部件的方式和操作部件的配置进行设计,能够在不影响摄影姿态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操作并改善了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相机)的前表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主要表示图1的摄像装置(相机)的背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仅示出图1的摄像装置(相机)的上罩单元的后视图,是进一步分解示出主拨盘单元的主要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主要表示图1的摄像装置(相机)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在主要表示图1的摄像装置(相机)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的俯视图(图4)中,使用者(用户)把持该摄像装置(相机)的把手部而进行使用时的手指的操作状况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如下构成的摄像设备(以下简称为相机),其例如使用光电转换元件等对通过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其结果,能够将获得的图像信号作为表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字图像数据进行记录和再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机的使用时与被摄体相对的面称为相机的前表面。将相机的使用时面对使用者的面称为相机的背面。此外,将相机为通常使用姿态时(即,例如使所述前表面与被摄体对置时)朝向上方的面即包含配设有操作部件中的例如快门按钮面的面称为上表面。而且,将与相机的上表面相对的面作为底面。进而,将在相机的通常使用姿态的状态下在两侧配置的面称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关于这种情况下的左右的判别,将从被摄体侧朝相机的前表面观察时的左侧、右侧分别区分为相机的左、右。另外,相机的上表面具有与水平线大致平行的水平面,将该水平面称为该相机的基准面。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将各构成要素设为能够在附图上进行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有时对于各构成要素采用不同比例尺表示。因此,本发明在这些附图中记载的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要素的形状、构成要素的大小的比率和各构成要素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仅限于图示的方式。
图1、图2、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相机)的概要结构的图。其中,图1是主要表示该摄像装置(相机)的前表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主要表示该摄像装置(相机)的背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摄像装置(相机)的一部分构成单元(上罩单元)的主要部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主要表示该摄像装置(相机)的背面侧的外观(对应图2)。而且,图3示出进一步对主拨盘单元分解后的状态。图4是主要表示该摄像装置(相机)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使用者(用户)把持该摄像装置(相机)的把手部而进行使用时的手指的操作状况的例子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面使用附图举例示出的相机构成为,在作为该相机的主体部的相机机身1上以拆装自由的方式配设包含摄影光学系统的镜头镜筒(未图示)。其中,本发明主要着眼于相机的相机机身侧的操作部件的配置结构。因此,附图中省略了构成相机的主要结构单元中的镜头镜筒的图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相机机身1与镜头镜筒(未图示)是可拆装的结构的所谓镜头更换式相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还能够完全同样地应用于相机机身与镜头镜筒构成为一体的方式的相机。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相机的相机机身1是由前罩单元11、后罩单元12、上罩单元13、下罩单元15、把手部16等构成,并在内部收纳包括电装部件等的主体单元(未图示)形成装置壳体的外装部件。在该外装部件即相机机身1的外表面的各规定的部位处,配设有产生用于进行各种设定或实现各种功能的指示信号的多个操作部件。后面叙述这些操作部件的详细情况。
如图1所示,前罩单元11是主要形成本相机机身1的前表面侧和侧面的一部分的外装部件。在前罩单元11的前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处以露出的方式设有用于拆装自由地安装镜头镜筒(未图示)的镜头安装部17。此外,在前罩单元11的外表面的前表面侧配设有本相机的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例如镜头拆装按钮41、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预览按钮43等。后面叙述这些各操作部件的详细情况。
如图1、图2所示,把手部16形成为,在从所述前罩单元11的正面观察时在覆盖左侧缘部的部位(即右手操作部侧)与所述前罩单元11大致成为一体,并且在上表面侧与上罩单元13大致成为一体。即,把手部16形成为覆盖所述前罩单元11的侧面,并且朝所述前罩单元11的前方突出。而且,把手部16例如形成为在相机的前后方向具有宽度的形状,以使得在使用者(用户)使用本相机时,适于该使用者(用户)右手把持。另外,把手部16的上表面被上罩单元13的一部分覆盖。
如图2所示,后罩单元12是主要形成相机机身1的背面侧和侧面的一部分的外装部件。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侧配设有显示单元51,该显示单元51构成为包含以占据该背面侧的大部分区域的方式配设的显示面板和驱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驱动电路等。
此外,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配设有本相机的多个操作部件中的第1功能按钮30、四方向十字键44、OK按钮45、再现模式按钮46、菜单按钮47、消除按钮48、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设定切换杆25、AEL/AFL按钮26等。后面叙述这些各操作部件的详细情况。
在后罩单元12的靠近把手部16的区域内,在相机机身1的把手侧一侧缘部附近的上靠近表面的部位处形成斜面部12a。该斜面部12a是如下的倾斜面:从相机机身1的上表面(基准面)朝后下方和所述把手侧的一侧面下方(即斜右下方,仅在该情况下“右”为从背面观察时的“右”)具有稍微向下的倾斜角度。
进而,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确保未配设所述显示单元51和多个操作部件等的区域具有规定的面积。该区域是靠近把手部16的区域中通过图2的符号12b表示的区域。该符号12b表示的区域是如下的位置:该位置是在使用者(用户)使用右手从在相机机身1的正面观察时的左侧方把持所述把手部16并伸展其右手手指中的拇指时,该拇指自然放置的位置。将该区域称为拇指放置位置12b。通过设置该拇指放置位置12b,构成为在使用者(用户)把持把手部16而保持该相机时,能够可靠地确保需要的把持力。另外,拇指放置位置12b设置于不与所述斜面部12a干涉的位置。
这里,图5示出在使用者(用户)把持把手部16的状态下,将虚线所示的右手拇指101放置于所述拇指放置位置12b,并且用其指尖对主拨盘单元22的主拨盘部件33进行操作的状况的例子。在该状况下,例示出拇指101不与斜面部12a和第1功能按钮30这双方发生干涉的情况。
如图2、图3所示,上罩单元13是主要形成相机机身1的上表面和两侧面的一部分的外装部件。在上罩单元13的大致中央部分处设有形成为朝上方突出的大致三角锥形状的三角锥形状部13e。在该三角锥形状部138的内部配设有由小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和目镜光学系统等(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结构的图示)构成的目镜取景器单元52等。该目镜取景器单元52的取景器部被配设成朝向相机机身1的背面(参照图2)。另外,在所述上罩单元13的三角锥形状部13e的顶部部位处配设有附件靴53。
此外,上罩单元13在从前表面观察时的左端部附近且覆盖所述把手部16的上表面的与该把手部16的接合部位附近的位置处,形成有斜面部12c,该斜面部12c从相机机身1的上表面(基准面)朝把手部侧的一侧面下方具有稍微向下的倾斜角度。例如图2所示,该斜面部12c是通过斜面长度w、斜面宽度d1、斜面高度h1表示的部位。另外,在所述上罩单元13的上表面,在所述斜面部12c的后方区域处形成有平面部12d。
进而,在所述上罩单元13中,在覆盖所述把手部16的上表面的部位处形成有斜面部12e,该斜面部12e从相机机身1的上表面(基准面)朝前下方和左下方(即左斜下方向)具有稍微下降的倾斜角度。该斜面部12e被设定为如下的倾斜角度:在使本相机为通常的使用姿态,使用者(用户)使用右手从在相机机身1的正面观察时的左侧方把持所述把手部16并伸展其右手手指中的食指或中指时,该食指或中指的指肚侧沿着所述斜面部12e的外表面延伸,该指尖能够与在所述斜面部12e上配设的操作部件(23、24,后述)自然接触。
这里,图5示出在使用者(用户)把持把手部16的状态下,通过右手中指103操作副拨盘23的情形的例子。进而,图5中,将通过右手食指102A操作第2操作按钮28的情形的一例与通过该右手食指102B操作动态图像摄影按钮(第1操作按钮)29的情形的一例这2个操作方式在同一个附图上重叠表示。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然而在该状况下,与所述的例不同,还可以使用食指操作快门按钮24。
在上罩单元13的外表面以露出到外部的方式配设有本相机的多个操作部件中的模式拨盘21、主拨盘单元22(第2操作部件)、副拨盘23(第1操作部件)、快门按钮24、电源开关杆27、第2操作按钮28、动态图像摄影按钮(第1操作按钮)29等。后面叙述这些各操作部件的详细情况。另外,其中的模式拨盘21、主拨盘单元22、副拨盘23是旋转拨盘式的操作部件。
下罩单元15是主要形成相机机身1的底面的外装部件。虽然未做详细图示,然而在下罩单元15上形成有例如与在相机机身1的内部形成的电池室(未图示)连通的开口,在其附近除了设有形成为在覆盖该电池室开口的位置与开放该开口的位置之间自由开闭的盖部件等之外,还设有三脚架固定用的三脚架螺纹孔等。
另一方面,虽然在附图中没有明确示出,然而所述相机机身1的内部形成为能够确保用于构成本相机的各种构成单元、用于收纳配置电池(蓄电池)的电池室、用于收纳图像记录用的存储器卡的卡收纳室等的空间,例如设有通过树脂模塑成型等形成为大致箱形状的主体单元。在该主体单元的外表面上和内部等配设有例如安装配置了负责该相机机身1的电气控制的控制电路(CPU)、IC存储器、电源用电路等的主电气基板和其他各种电气零件等。而且,以覆盖该主体单元的外表面的方式,构成所述相机机身1。
如上所述,在前罩单元11、后罩单元12、上罩单元13等的外表面配设有多个操作部件。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所示,在前罩单元11配设的操作部件为镜头拆装按钮41、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预览按钮43等。
镜头拆装按钮41是用于在卸下安装在相机机身1的镜头安装部17上的镜头镜筒(未图示)时,机械地解除保持相机机身1与镜头镜筒之间的安装状态的锁定机构的操作部件。该镜头拆装按钮41由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
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是用于对一触式白平衡调整功能进行执行指示的操作部件。该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通过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另外,一触式白平衡调整功能是在例如多个光源混入的摄影环境下等无法通过自动白平衡调整功能实现正确的白平衡调整的情况下使用的。使用者(用户)在根据摄影状况对所述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进行了按压操作后,进行规定的操作(在期望摄影环境下的白纸的摄影等),从而能够执行一触式白平衡调整功能。
预览按钮43是执行指示预览功能(缩小光圈功能)的操作部件,该预览功能用于以在摄影之前设定的光圈值确认对准焦点的范围(拍摄视场深度)。该预览按钮43通过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在对该预览按钮43进行按压操作的期间内,进行缩小到所设定的光圈值为止的控制,能够确认到基于实际的光圈值的观察图像。
所述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和预览按钮43在相机机身1的前表面侧配设于把手部16与镜头安装部17之间的区域。在该情况下,进而,在相机机身1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配设于相比其中间位置略微靠近底面的位置。通过在该区域配置所述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和预览按钮43,使用者(用户)能够在保持把持相机机身1的把手部16的状态下,使用在该状态下靠近底面配置的中指或无名指容易地进行这些各操作部件(42、43)的操作。另外,以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2个操作部件(42、43)。通过采取这种配置方式,能够使从把持把手部16的手指到2个操作部件(42、43)的各距离为大致相等的距离,因此在对2个操作部件(42、43)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时,都能以相同的操作感觉毫无不适感地进行操作。
在后罩单元12上配设有第1功能按钮30、四方向十字键44、OK按钮45、再现模式按钮46、菜单按钮47、消除按钮48、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设定切换杆25、AEL/AFL按钮26等操作部件。其中,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的“该相机的左侧”的规定区域中,如图2所示,配设有第1功能按钮30、四方向十字键44、OK按钮45、再现模式按钮46、菜单按钮47、消除按钮48、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等。此外,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的大致中央部的靠近上缘的区域且为显示单元51的上缘部与上罩单元13的下缘部之间的区域内,在与所述目镜取景器单元52相邻的部位配设有设定切换杆25、AEL/AFL按钮26。另外,所述“该相机的左侧”的规定区域指的是朝后罩单元12的背面观察的情况下靠近右方的规定的区域即配设有把手部16的一侧。
其中,第1功能按钮30是能够由使用者(用户)从可分配的多个功能中分配期望的功能的设定用操作部件。此外,在处于再现模式时,若对该第1功能按钮30进行按压操作,则作为例如进行1帧再现、放大框显示画面、放大画面的滚动、放大逐帧前进等与再现模式有关的动作模式的切换显示的操作部件而发挥功能。
该第1功能按钮30通过在所述斜面部12a上设置的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因此,该操作面被配设成与所述斜面部12a的倾斜角度对应。通过如上进行配置,用者(用户)在保持把持相机机身1的把手部16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右手拇指容易地进行第1功能按钮30的按压操作。
四方向十字键44是具有以对上下左右的四个方向进行指向的方式在圆周上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而构成的操作部件。四方向十字键44的4个操作部件分别被分配各种设定项目,能够进行项目内的参数变更。另外,对四方向十字键44分配的设定项目是按照该相机的动作模式预先适当分配了不同项目的设定项目。此外,这些分配项目可以由使用者(用户)按照喜好通过规定的操作、例如菜单操作来变更分配。进而,例如在指定画面上的期望的区域等、使画面上的光标移动等的情况下,该四方向十字键44还起到光标键的作用。
OK按钮45是如下的操作部件:在通过各种操作部件进行了各种设定变更或进行了操作指示的情况下,在产生用于进行这些变更的确定和指示的执行的确定指示信号时,操作该操作部件。
再现模式按钮46是用于起动再现动作模式的操作部件。通过对该再现模式按钮46进行按压操作,相机转移到再现动作模式,执行在显示单元51或目镜取景器单元52中的某个显示画面显示已记录的图像等的处理。
菜单按钮47是使显示单元51的显示画面显示规定的菜单画面的操作部件。通过显示该菜单画面,使用者(用户)能够按照喜好进行本相机的各种设定。
消除按钮48是用于消除已拍摄的图像并进行用于确保本相机的记录区域的操作的操作部件。例如,在以下情况下操作消除按钮48:在再现模式时,从图像记录用的存储器区域(内置存储器或卡式拆装式记录介质等)消除已记录的图像数据,或者,在摄影模式时,消除在刚刚拍摄后保存在临时存储器中的状态下且处于未记录于记录介质的状态的图像数据(在显示画面显示的图像)等。
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是如下的操作部件:在本相机中,将可设定的各种设定项目的已设定参数中的仅预先确定的项目在显示画面中进行一览显示时,操作该操作部件。根据操作该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在显示画面中显示的一览显示,进一步进行规定的操作,从而能够在不经由所述菜单画面的情况下受理期望的设定项目的变更操作。
另外,所述OK按钮45、再现模式按钮46、菜单按钮47、消除按钮48、设定信息显示按钮49等都通过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此外,这些多个操作部件(44、45、46、47、48、49)配设于使用者(用户)在把持相机机身1的把手部16的状态下右手拇指可及的范围内。因此,使用者(用户)能够在保持把持把手部16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各种设定操作。
另一方面,设定切换杆25是由杆形状构成的操作部件,以其杆臂部的一端为支点,以在规定的转动范围内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后罩单元12。这种情况下,设定切换杆25被设定为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卡止停止机构等,指示规定的转动范围的两端的两点。更具体而言,设定切换杆25的杆臂部配设为沿着相机机身1的横向延伸,其转动范围被设定为,在配设有该设定切换杆25的区域内、即在通过显示单元51的上缘部和上罩单元13的下缘部规定的上下方向的区域内可动。该设定切换杆25是用于通过预先设定的2个方式选择并切换可使用后述的2个拨盘操作部件(22、23)设定的功能的操作部件。此外,设定切换杆25配置于所述2个拨盘操作部件(22、23)中靠近背面配设的拨盘操作部件(22)的附近。设定切换杆25的操作方向如上所述,在后罩单元12的背面为上下方向、即沿着该背面的方向。这表示的是与所述2个拨盘操作部件(22、23)的操作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这样,通过构成为使设定切换杆25的操作方向与所述2个拨盘操作部件的操作方向为彼此不同方向,能够抑制误操作。
AEL/AFL按钮26通过与所述设定切换杆25的转动支轴同轴设置的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该AEL/AFL按钮26是用于由使用者(用户)进行按压操作,从而执行固定相机所设定的自动曝光值的AEL(AutoExposureLock)功能或固定相机设定的自动焦点调节值的AFL(AutoFocusLock)功能的操作部件。
在上罩单元13上配设的操作部件为模式拨盘21、主拨盘单元22、副拨盘23、快门按钮24、电源开关杆27、第2操作按钮28、动态图像摄影按钮(第1操作按钮)29等。其中,电源开关杆27是在上罩单元13的上表面配设于从正面观察时的右端部附近的转动杆状的操作部件。
其中,模式拨盘21是用于对预先设定的多个摄影模式进行选择设定的操作部件。模式拨盘21通过圆盘状的拨盘式操作部件构成。模式拨盘21在上罩单元13的上表面配置于三角锥形状部13e的附近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
主拨盘单元22是构成为可自由正反旋转的圆环状拨盘式的操作部件。这种情况下,主拨盘单元22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相机机身1的左右方向。主拨盘单元22是对与各种设定项目对应的设定参数进行变更选择时操作的操作部件。主拨盘单元22的外周面朝上方呈圆锥状,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成为倾斜面的锥状。在该锥形状部上,为了易于进行向旋转方向的操作,形成有沿周面排列多个在与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槽而得到的作为防滑件的滚花。该锥形状部成为使用者(用户)的手指触碰的操作部位。进而,主拨盘单元22内置卡止机构,确保良好的操作性。另外,在主拨盘单元22的旋转支轴部上配设有作为盖部件的螺钉挡板31(参照图3)。
而且,主拨盘单元22配设于上罩单元13的上表面的平面部12d。因此,主拨盘单元22的操作平面、即其旋转面被设定为水平方向。这种情况下,主拨盘单元22被配设成,使其外周缘部的一部分相比所述后罩单元12的背面稍微朝后方(外方)突出。因此,通过该结构,主拨盘单元22配置构成为,在使用者(用户)把持把手部16的状态下将右手拇指放置于所述拇指放置位置12b时,该拇指的前端肚部能够自然触碰到主拨盘单元22的滚花部(操作部位)。
这里,关于主拨盘单元22的详细结构,主要使用图3的分解立体图在下面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主拨盘单元22主要通过作为外装部件的螺钉挡板31、作为紧固部件的紧固螺钉32、通过3个部件构成的拨盘主体(主拨盘部件33、拨盘主体B34、拨盘主体C39)、构成卡止机构的卡止球35个卡止弹簧36、牵连防止板38、板固定螺钉37、旋转编码器40等构成。
主拨盘单元22的拨盘主体中,主拨盘部件33、拨盘主体B34、拨盘主体C39通过紧固螺钉32而被一体化,并且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罩单元13。即,紧固螺钉32是用于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将主拨盘单元22紧固于所述相机机身1上的紧固部件。
主拨盘单元22的主拨盘部件33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其中心贯穿设置有供所述紧固螺钉32贯穿插入的贯穿孔33d。主拨盘部件3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截面分别形成为凹形状。上表面凹部33a是将主拨盘单元22安装于相机机身1的状态时在露出到外表面侧的一侧的面。在该上表面凹部33a配设有既作为外装部件又作为保护部件的螺钉挡板31。下表面凹部33b是将主拨盘单元22安装于相机机身1的状态时朝向内侧的面。该下表面凹部33b上配设有拨盘主体B34。
拨盘主体B34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在其中心贯穿设置有供所述紧固螺钉32贯穿插入的贯穿孔34d。在拨盘主体B34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在径向中间的部位朝上方突出的凸状部34a。与之对应地,在主拨盘部件33的径向中间的部位贯穿设置有止转孔33c。而且,在主拨盘部件33的下表面凹部33b上配设了拨盘主体B34的状态时,凸状部34a与止转孔33c嵌合。由此,能够防止主拨盘部件33与拨盘主体B34相对地旋转,两者(33、34)构成为能够一体化而进行转动。
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配置于在上罩单元13的上表面侧形成的主拨盘配置部13a。这种情况下,在上罩单元13的主拨盘配置部13a与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之间隔着牵连防止板38。牵连防止板38通过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的薄板状的金属部件等而形成,通过2根板固定螺钉37固定于主拨盘配置部13a。该牵连防止板38被设置成用于在一体化的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以紧固螺钉32为转动中心转动时维持规定的转动面。即,通过配置该牵连防止板38,可抑制被一体化的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的外周缘部在与其转动面垂直的方向混乱,确保顺畅的转动。
另外,在主拨盘配置部13a的大致中心处贯穿设置有供紧固螺钉32贯穿插入的贯穿孔13d。此外,在牵连防止板38的大致中心处也贯穿设置有供紧固螺钉32贯穿插入的贯穿孔38d。
拨盘主体C39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该圆筒部的一端的中心具有螺合所述紧固螺钉32的螺钉孔39d,此外,在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旋转编码器40卡合的转动轴39a。该拨盘主体C39配设于上罩单元13的所述主拨盘配置部13a的内侧部分。即,隔着主拨盘配置部13a,在上表面侧(外侧)配置有所述一体化的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在下表面侧(内侧)配置有拨盘主体C39。在这种状态下,紧固螺钉32从上表面侧(外侧)贯穿插入主拨盘部件33和拨盘主体B34的贯穿孔33d、34d,并贯穿插入牵连防止坂38的贯穿孔38d、主拨盘配置部13a的贯穿孔13d,与拨盘主体C39的螺钉孔39d螺合。由此,构成拨盘主体的3个部件(主拨盘部件33、拨盘主体B34、拨盘主体C39)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载置于作为上罩单元13的规定的部位的主拨盘配置部13a。
拨盘主体C39的转动轴39a与旋转编码器40卡合。旋转编码器40是检测主拨盘单元22的旋转量的旋转检测传感器。旋转编码器40安装于在上罩单元13的内侧配设的挠性印刷基板54等上,固定设置于上罩单元13的内部的固定部。
此外,在主拨盘配置部13a上形成有收纳卡止球35和卡止弹簧36的卡止收纳部13b。与之对应地,在拨盘主体B34的内侧面的规定的位置处,沿径向呈放射状地在周向排列形成卡止槽(详细情况未图示)。而且,在处于将主拨盘单元22组装于上罩单元13的状态时,构成为被卡止弹簧36顶起的卡止球35嵌合于卡止槽。由此,构成赋予副拨盘23转动操作时的卡止感的卡止机构。另外,拨盘操作部件的卡止机构的详细情况是与本发明并不直接关联的部分,因此应用与现有通常实用化的结构同样的结构,省略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而且,在主拨盘部件33的外表面侧的上表面凹部33a上,如上所述配设有既作为外装部件又作为保护部件的螺钉挡板31。螺钉挡板31是用于覆盖遮蔽所述紧固螺钉32的头部而设置的板状部件,例如通过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的板状部件或片状部件而形成。这里,将作为螺钉挡板31的外装面的面设为第1面,将作为该第1面的背面的面设为第2面。这种情况下,螺钉挡板31形成为,在第2面的一部分上,具体是在大致中心部分的一部分上设置凹部(未图示)而具有薄壁部。
这里,作为所述螺钉挡板31的所述薄壁部的位置,设定为在将该螺钉挡板31配置于主拨盘部件33的上表面凹部33a的规定的位置时,所述薄壁部的位置成为与所述紧固螺钉32的头部相对的位置。此外,这种情况下,作为设置薄壁部的范围,优选以与所述紧固螺钉32的头部的直径同等或稍大的方式确保范围,或者确保至少能够覆盖在所述紧固螺钉32的头部形成的工具用的十字孔、一字槽等的范围。
螺钉挡板31是作为外装部件显露于外表面的部件。因此,作为螺钉挡板31的材料,例如使用通过金属制的板状或合成树脂构成的片状部件、具体而言例如使用铝材料,进而对其表面实施进行铝阳极化处理或基于切削的光泽处理等的加工。
在主拨盘部件33上配设螺钉挡板31时,采用将螺钉挡板31填入上表面凹部33a的结构。这是基于相机机身1的外观上的观点做出的设计,根据这种结构,在通过螺钉挡板31覆盖遮蔽紧固螺钉32的同时,能够不使得螺钉挡板31本身的端面31c部分露出,成为良好的外观(外观处理)。另外,例如使用双面粘接带等或粘接剂等粘结材料等将螺钉挡板31粘接固定于主拨盘部件33。
另外,在第2操作按钮28的附近,设置例如“Fn”显示等使用字符或图形字符等表示该操作部件的功能的识别显示,或者在动态图像按钮29的中心附加红字等颜色显示的刻印等,从而实现了使用者(用户)无误且易于视觉确认各操作按钮的设计。
作为螺钉挡板31的薄壁部的壁厚(t)和应该设置该薄壁部的范围,根据形成螺钉挡板31本身的素材的材质的不同,其适当的设定不同。即,螺钉挡板31是作为外装部件使用的,因而优选将其设定为,在将其组装于产品、设备等的状态下,在通常使用产品、设备等时,例如具有在被施加非意图的外力等的情况下不会损伤的程度的强度,并且成为在为进行维护等而分解该部位时使用夹具等故意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容易地仅使得薄壁部破坏的强度。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螺钉挡板31的薄壁部的壁厚(t)和范围,具体而言,在例如使用铝材料作为螺钉挡板31的材料的情况下,薄壁部的壁厚t=约0.3mm左右,薄壁部的范围的直径φ=约3mm左右。
如上所述,对所述主拨盘单元22的详细结构进行了说明,而其基本的结构为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相机机身1的固定部分上的拨盘形状的操作部件,例如所述模式拨盘21、副拨盘23也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
另一方面,第2操作按钮28和动态图像摄影按钮(第1操作按钮)29配设于上罩单元13的斜面部12c上。这2个操作部件(28、29)在沿着上罩单元13的斜面部12c的斜面的方向上排列配设。
其中,第2操作按钮28是例如用于进行显示画面的切换操作的操作部件。具体而言,例如,当在摄影模式时对第2操作按钮28进行按压操作时,显示出功能的设定画面,能够进行摄影画面、放大框显示画面、放大画面的切换显示。此外,还可以向第2操作按钮28分配期望的功能,例如在登记峰值对焦功能时,通过摄影模式时的第2操作按钮28的按压操作,利用黑色或白色显示实时取景图像内的清晰的部分,能够容易地进行对焦状态的确认。另外,在对第2操作按钮28登记了峰值对焦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在每次进行第2操作按钮28的按压操作时,进行该峰值对焦功能的显示和非显示的切换。
该第2操作按钮28通过在所述斜面部12c上设置的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此外,所述第2操作按钮28是根据情况而能够与所述第1功能按钮30同样地由使用者(用户)分配期望的功能的操作部件。
此外,动态图像摄影按钮(第1操作按钮)29是用于产生能够通过1个动作(1次操作)直接执行动态图像摄影动作的指示信号的操作部件,并且是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这里,对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和快门按钮24(详细情况后述)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例如,在处于相机的电源接通状态且为静态图像摄影的待机状态下,若对快门按钮24进行按压操作则执行静态图像摄影动作,若对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进行按压操作则开始动态图像摄影动作。如果在动态图像摄影动作中进行快门按钮24的按压操作,则插入静态图像摄影动作。此时,执行中的动态图像摄影动作被中断,在静态图像摄影动作完成后,重新开始动态图像摄影动作。或者也可以进行不中断执行中的动态图像摄影动作而继续进行该动作的控制。在动态图像摄影动作中对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进行按压操作时,动态图像摄影动作停止。
另外,关于所述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和第2操作按钮28的功能,还可以进行彼此替换的分配设定。进而,还可以针对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或第2操作按钮28,使动态图像摄影功能的分配无效。这种情况下,快门按钮24成为动态图像摄影动作的开始和停止的操作指示部件。即,快门按钮24根据摄影动作模式而成为摄影指示部件,在动态图像摄影模式时成为动态图像摄影指示部件,在除此之外的摄影模式时作为静态图像摄影指示部件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副拨盘23和快门按钮24配设于上罩单元13的斜面部12e。这里,副拨盘23是与所述主拨盘单元22同样构成为可自由进行正反旋转的圆环状拨盘式的操作部件。这种情况下,即使考虑到斜面部12e的倾斜角度,副拨盘23的操作方向被也设定为相机机身1的大致左右方向。
副拨盘23的功能与所述主拨盘单元22大致相同,两者协作使用,使用副拨盘23对规定的功能设定中2个参数中的一方进行设定变更,使用主拨盘单元22对2个参数中的另一方进行设定变更。
具体而言,例如,摄影模式(通过模式拨盘21设定)为手动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设定将副拨盘23作为光圈值的设定操作部件且将主拨盘单元22作为快门速度值的设定操作部件的方式、以及将副拨盘23作为ISO灵敏度的设定操作部件且将主拨盘单元22作为白平衡的设定操作部件的方式,并能够通过设定切换杆25的切换操作来选择这两种方式。
此外,例如,摄影模式为快门速度优先AE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设定将副拨盘23作为曝光校正的设定操作部件且将主拨盘单元22作为快门速度值的设定操作部件的方式、以及将副拨盘23作为ISO灵敏度的设定操作部件且将主拨盘单元22作为白平衡的设定操作部件的方式,并能够通过设定切换杆25的切换操作来选择这两种方式。
副拨盘23的形状构成为与所述主拨盘单元22大致相同,外周面朝向上方而呈圆锥状,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成为倾斜面的锥状,进而,在该锥形状部的周面形成作为防滑件的滚花。此外,副拨盘23也内置卡止机构,确保了与主拨盘单元22同样的良好的操作性(省略具体的详细结构并未做图示)。
副拨盘23被配设为,在上罩单元13中的与把手部16的配置位置的上表面侧相当的部位处形成的斜面部12e中,副拨盘23的一部分朝外方突出。通过这种配置,副拨盘23的操作平面、即其旋转面成为相对于相机机身1的平面倾斜的方式。而且,该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如上所述使用者(用户)把持相机机身1的把手部16的状态下伸开的手指中的例如食指的前端肚部可自然进行触碰,能够易于进行该副拨盘23的旋转操作。
快门按钮24是主要在进行静止画摄影时进行摄影指示的操作部件,通过与所述副拨盘23同轴配设的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通常的情况下,快门按钮24使用两级开关,受到第一级按压动作时执行AE、AF动作,受到第二级按压动作时执行实际的摄影动作、即对快门、摄像元件进行驱动控制的曝光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第1实施方式,在快门按钮24的附近,即在保持将右手食指放在快门按钮24的姿态的情况下仅移动该右手食指可及的范围区域内,配置有进行动态图像摄影用的切换按钮(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和用于进行显示画面的切换操作的第2操作按钮28,因此不会影响摄影姿态,而且能够在抑制错误操作的同时,容易且迅速地进行静态图像摄影模式与动态图像摄影模式的切换操作以及显示画面的切换操作。
此外,动态图像摄影按钮29和第2操作按钮28被配置在主拨盘单元22(第2操作部件)与副拨盘23(第1操作部件)之间的区域内,并且被配置于斜面部12c上,该斜面部12c形成为使得把持把手部16的使用者(用户)的手指能够轻松触碰所述2个操作部件,因此能够不损害操作性而轻松操作。
设定切换杆25配置于主拨盘单元22(第2操作部件)的附近,并且构成为其操作方向是与拨盘的操作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错误操作并确保可靠的操作性。
在相机机身1的前表面侧、即前罩单元11的前表面侧,在把手部16与镜头安装部17之间的区域中,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有一触式白平衡按钮42和预览按钮43,因此能够在保持把持把手部16的姿态的同时,仅通过伸出手指就能进行两个按钮的按压操作。因此,不必换手就能迅速对摄像装置进行期望的操作,能够确保良好的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进而,所述实施方式包含各种阶段性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的适当组合,能够提取出各种发明。例如,从所述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所有构成要件中删除某几个构成要件后,在能够解决发明欲解决的课题,获得发明效果的情况下,该删除了构成要件后的构成也能够作为发明被提取出来。本发明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除此之外不受特定的实施方式制约。
通过所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可获得如下结构的发明。
一种摄像装置,其在主体部的上表面配置包含快门按钮且一部分在上表面突出的第1操作部件和一部分在背面侧突出的第2操作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右手操作侧设有把手部,该摄像装置具有:动态图像摄影用的第1操作按钮;以及具有再现时使用的多个功能的第1功能按钮,该第1功能按钮通过在所述斜面部上设置的按压按钮式的操作部件构成。
其操作面是按照所述斜面部的倾斜角度配设的。通过如上进行配置,使用者(用户)在保持把持相机机身1的把手部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使用右手拇指进行第1功能按钮的按压操作。

Claims (7)

1.一种摄像装置,其在主体部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包含快门按钮且一部分在上表面突出的第1操作部件以及一部分在背面侧突出的第2操作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右手操作侧设有把手部,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动态图像摄影用的第1操作按钮;以及
具有摄影时使用的多个功能的第2操作按钮,
在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的所述第1操作部件与所述第2操作部件之间的区域中,所述第1操作按钮和所述第2操作按钮被配置在从上表面观察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基准面倾斜的平面上,且所述快门按钮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操作部件与所述第2操作部件之间的区域中,所述第1操作按钮和所述第2操作按钮被设置在如下的突起部的表面上,该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2操作部件的设置面在上表面具有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有:
设定切换杆,其形成为杆形状,对所述第1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操作部件这2个操作部件的功能进行切换;以及
用于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的模式拨盘,
所述设定切换杆被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背面内位于所述模式拨盘下方的位置,并且被配置成其杆臂部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操作部件具有相对于旋转轴呈圆锥状倾斜的操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切换杆配置于靠近背面配置的所述第2操作部件的附近,
所述设定切换杆的操作方向是与所述第2操作部件的拨盘操作方向垂直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前表面上,在所述把手部与镜头安装部之间的区域中,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按压式操作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按压式操作部件是执行一触式白平衡功能的按压式操作部件和执行预览功能的按压式操作部件。
CN201410384001.0A 2013-08-08 2014-08-06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4349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5329 2013-08-08
JP2013165329A JP2015034874A (ja) 2013-08-08 2013-08-08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9028A CN104349028A (zh) 2015-02-11
CN104349028B true CN104349028B (zh) 2017-12-01

Family

ID=5250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4001.0A Active CN104349028B (zh) 2013-08-08 2014-08-06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34874A (zh)
CN (1) CN1043490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7022B2 (ja) * 2018-01-09 202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1620579S (zh) 2018-01-31 2018-12-17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201A (zh) * 2006-10-10 2008-04-16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设备
JP2012226214A (ja) * 2011-04-21 2012-11-15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2012255915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entax Ricoh Imaging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3041304A (ja) * 2012-11-13 2013-02-28 Canon Inc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4559B2 (en) * 2001-05-21 2003-1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201A (zh) * 2006-10-10 2008-04-16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设备
JP2012226214A (ja) * 2011-04-21 2012-11-15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2012255915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entax Ricoh Imaging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3041304A (ja) * 2012-11-13 2013-02-28 Canon Inc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4874A (ja) 2015-02-19
CN104349028A (zh)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87662B1 (en) Dome camera
TWI376147B (zh)
US826946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4349028B (zh) 摄像装置
CN101106643A (zh) 成像装置
CN109479084A (zh) 相机、相机的设定显示方法及相机的设定显示程序
JPS584122A (ja) レンズ保護カバ−を有するカメラ
CN106257913A (zh) 摄像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96422A (zh) 相机、相机的设定方法及相机的设定程序
CN109863740A (zh) 相机、相机的设定方法及相机的设定程序
CN109565537A (zh) 相机、相机的设定方法及相机的设定程序
CN1577047A (zh) 摄像装置
CN110383808A (zh) 电子设备
CN109314743A (zh) 设定装置、设定方法、设定程序及相机
EP0302740B1 (en) Lens caps
JP2011191748A (ja) 電子機器
US20140072294A1 (en) Dial switch
CN109792481A (zh) 相机、相机的显示控制方法及相机的显示控制程序
US20040080666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080277302A1 (en) Confectionery container with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JP7059143B2 (ja) アクセサリ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228471A (ja) 電子機器のバッテリーロック機構
CN2696225Y (zh) 纵向前端有定向摄头的手机
CN109478004A (zh) 相机、相机的设定方法及相机的设定程序
JP2005181718A (ja) カメラグリップ及び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