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7988B - 多级梁型触头 - Google Patents

多级梁型触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7988B
CN104347988B CN201410216692.3A CN201410216692A CN104347988B CN 104347988 B CN104347988 B CN 104347988B CN 201410216692 A CN201410216692 A CN 201410216692A CN 104347988 B CN104347988 B CN 1043479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eam type
segment
type contact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66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7988A (zh
Inventor
菲利普·T·斯托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958,02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24328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Corp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7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7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7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7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基片,第一基片具有带有第一批触头梁的第一外壳,第一批触头梁在第一平面内从第一外壳起延伸。第二基片具有带有第二批触头梁的第二外壳,第二批触头梁在大致平行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从第二外壳起延伸。隔离板构件从第一批触头梁及第二批触头梁之间的绝缘外壳起延伸。每个从基片对起延伸的触头梁被配置成与底板连接器内对应的底板触头匹配。从基片对起延伸的触头梁和底板触头被配置,以使得各对对应的触头包含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当基片对被底板连接器完全地接收时,触头梁和底板触头之间在第一和第二触点处都维持接触。触头梁的每一个都包括枢轴构件,枢轴构件被配置以使电连接器具有较小的初始插入力,但是在与底板连接器完全地匹配后具有较高法向力。

Description

多级梁型触头
相关的申请
本申请是于2011年8月22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专利号8,512,081)的部分继续案,美国专利(专利号8,512,081)要求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号61/437,746,于2011年1月31日申请)的益处,该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级连接器,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了匹配的触头,维持彼此可靠的接触,从而提高电气性能和减少短桩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许多电子系统中使用。在业界,制造多块印刷电路板(“PCB”),然后用电连接器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系统是司空见惯的。连接PCB的一个传统做法是让一块PCB板作为底板,其它的PCB板,称为子板或子卡,随后用电连接器连接到底板上。
电子系统正在变得更小,更快,功能更复杂。这些变化意味着在给定大小的电子系统中,芯片数量以及芯片的工作频率在持续提高。现有系统在印刷电路板间传输更多的数据,这就需要电连接器能够应对带宽的增长。
随着信号频率的增长,在连接器中产生电学噪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比如反射、串扰、电磁辐射。因此,电连接器必须能够控制在不同信号通路间的串扰和控制每条信号通路的特征阻抗。
电连接器为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分别做了设计。单端信号是指在一条单独的信号传导通路上,它的电压和公共基准相比较来表示的信号。差分信号是指用一对传输路径来表示的信号,被称为“差分对”。使用在这一对传输路径上的电压差来表示信号。通常情况下,差分对的两条传输路径会并排地靠在一起,差分对两个传输路径之间不需要做屏蔽,但是不同的差分对之间可能需要使用屏蔽。
美国专利(专利号7,794,240,Cohen等;专利号7,722,401,Kirk等;专利号7,163,421,Cohen等;专利号6,872,085,Cohen等;)是高速高密度差分信号电连接器的几个例子。这些专利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基片导体来充当信号和地的子卡连接器。这些基片导体具有接点尾线,一端与子卡相配,另一端的触头与在保护罩内的刀片相配。这些刀片依次有用来连接到底板的接点尾线。
在基片触点和护罩内的刀片之间通常需要至少2-3毫米的接触刷距。这个距离主要是为在设计,制造和安装时提供系统容差。在20-30千兆赫兹时,在现在的接触系统中,传统的2-3毫米的超程会产生共振的天线/短桩,对信号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子卡匹配触头,形成与底板匹配触头的可靠的连接。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匹配触头,当其完全匹配时,具有较低的初始插入力和法向工作力。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触头组件,其带有压在分隔器上的触头,将具有相等且相反力的匹配触头分开,这样在连接器两半相配时能提供一种自行居中的效果。
一种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基片,第一基片具有第一外壳,第一外壳带有多个从第一外壳起在第一平面中延伸的第一批梁型触头。第二基片具有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带有多个从第二外壳起在第二平面中延伸的第二批梁型触头,第二平面大致与第一平面相平行。触头分隔器从第一批梁型触头和第二批梁型触头之间的绝缘外壳起延伸。
第一和第二基片形成具有第一连接器的基片对。在基片对具有的第一侧上有第一组的子卡电触点,第二侧上有第二组的子卡电触点。在底板连接器上,有一组底板触点和子卡触点对齐,底板触点分成第一行和第二行,中间有一条通道。基片对坐落在通道中间,这样第一组的子卡电触点和第一行的底板触点相配,第二行的子卡电触点和第二组的底板触点相配。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在每一个子板梁型触头上有由弯曲部分形成的第一触头。在每一个底板梁型触头上有由弯曲部分形成的第二触头。当子板连接器开始插入连接到底板连接器时,子板梁型触头的接触段向通道的中心方向压缩。当基片对开始插入连接底板连接器时,在底板上的梁型触头的接触段向离开通道中心的方向压缩。随着子板连接器插入底板连接器,电气连接就在第一触头和底板触头相对应的部分,以及第二触头与子板触头相对应的部分之间保持。这种连接器具备低的初始插入力,但当完全插入以后又保持了可靠的结合力。
在另一个方案中,在子板触头上具有弯曲的接触段形成第一触头,第二份弯曲的接触段形成第二触头,在这两个触头之间具有枢轴。每个底板触头都是固定的刀片。当子板连接器开始插入底板连接器时,第一触头向通道中心方向压缩,因此会迫使第二触头向离开通道中心的方向压缩。随着子板继续插入底板,第二触头和底板刀片相吻合,并迫使第一触头相离开通道中心的方向压缩。这种连接器具备低的初始插入力,但当完全插入以后又保持了可靠的结合力。
参考附图及其说明会使得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以及所期望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图解;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梁型接触段组装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已装配的梁型触头的局部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梁型触头的单独的局部视图,特征在于接触界面;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在接合前位置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在初始接合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在中间接合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在最终接合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梁型触头的单独的局部视图,特征在于接触界面;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梁型触头单独的局部视图,特征在于接触界面;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梁型触头单独的局部视图,特征在于接触界面;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梁型触头单独的局部视图,特征在于接触界面;
图13是图11和图12的梁型触头单独的俯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的剖面图;
图15是图9的匹配触头在初期插入底板刀片之间过程中的剖面图;
图16是图9和图10的匹配触头在完全插入底板刀片,匹配触头与刀片完全匹配时的剖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具有中央分隔器的匹配触头剖面图;
图18是图12的匹配触头在初期插入底板刀片之间过程中的剖面图;
图19是图12和图13中的匹配触头在完全插入底板刀片,触头和底板刀片完全匹配时的剖面图;
图20是基片的爆炸图;
图2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及
图2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在梁上具有枢轴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清晰明了地描述用图画表示的本发明优选方案,我们会求助于一些具体的术语,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使用的专用术语,众所周知,每一个具体的术语都包含它所有的用相似的方式来达到相似目的的技术等效物。
回到附图,图1显示的是一种电气互连系统50,它包含底板连接器100和子卡连接器200。底板连接器100连接到底板或印刷电路板(未显示)。子卡连接器200具有基片对202,它和底板连接器100相配对,并连接到子卡(未显示)。子卡连接器200在底板和子卡之间建立电气通路。虽然没有专门展示,这个互连系统50可以让多块具有相似子卡连接器的子卡与有类似底板连接器的底板进行互连。本发明并不限制在互连系统50中连接的子卡数量和部件种类。
据此,本发明优先选择带配对触点的基片连接器来实现,和优先选择双梁配对触点。但是本发明可以用于任何连接器的配对触点,并不局限于优选方案。例如,本发明可以用美国专利(专利号7,794,240,Cohen等;专利号7,794,240,Kirk等;专利号7,163,421,Cohen等;专利号6,872,085,Cohen等)中描述的连接器来实现。这些专利的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底板连接器100在形式上是安放了底板触头130的护罩104。护罩104具有前壁后壁和相对的两面侧壁,构成了包围着的矩形形状并形成内部空间。在护罩104的内部空间内有多个嵌板106。嵌板106被排列成行,相互平行,也和护罩104的前壁后壁平行。在嵌板106之间形成了通道128,每个基片对202可以插入到通道128中去。护罩104更适合于使用电绝缘的材料制作。
每个嵌板106有两反向侧,在第一侧形成第一表面,而在第二侧形成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前壁,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相对,即,朝向后壁。底板触头130被放置成沿每个嵌板106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以及沿前壁和后壁的内侧表面。底板触头130可以通过粘合剂或机械的方式附着在表面上。底板触头130优选地是导电材料。触头130沿前壁和后壁的内侧表面和沿平行平面内的嵌板106的各个表面对齐。如图1-图8所示,底板触头130优选采用柔性梁型触头21的形式,柔性梁型触头21穿过护罩104的基底向上延伸并且具有从护照104底部延伸出来的接点尾线。底板触头130可以延伸穿过布置在护罩104内的支持结构105。
在这个实施例中,底板触头130是柔性梁型触头21的形式,每个嵌板106具有板鼻状部95。在图1中,然而,一些嵌板106上没有图示出板鼻状部95,这是为了让底板触头130在图上有更清晰的显示。每个板鼻状部从护罩104的一侧壁延伸到另一侧壁,为底板连接器100提供侧向的支撑。每个嵌板106和板鼻状部95都是固定在护罩104的两边侧壁上。当子卡连接器200插入底板连接器100时,嵌板106和板鼻状部95为底板触头130提供刚性支撑。底板触头130是由柔性梁型触头21构成,当子卡连接器200插入底板连接器100时,嵌板106和板鼻状部95可以让底板梁型触头21挠曲。嵌板106和板鼻状部95都是固定在护罩104的两边侧壁上,可以与护罩104集成到一起,或是结合到护罩104上。例如,嵌板106可以做成可滑动地接收在凹槽内,凹槽被提供在护罩104的各侧壁的内侧表面上。
基片对的组装可以参考图1,基片对202由第一基片210,第二基片250以及损耗板(未显示)组成。第一基片210和第二基片250以及损耗板组合成层状的基片对202。第一步,损耗板和第一基片210通过对准相应的附着方式(比如在损耗板上的孔,第一基片210上的连接毂),然后把在第二基片250上的附着方式(比如孔)对准到第一基片210的附着方式,这样就把第一基片210和第二基片250结合在一起了。因此,损耗板像三明治一样夹在第一基片210和第二基片250中间。在第一基片210上第二基片250就把损耗板卡住了。
如图5-图8所示,每一组第一第二基片210,250都有从子卡梁型触头底部延伸出来的绝缘外壳。子卡梁型触头20可以如图1所示做成双梁型匹配触头,或者如图2-图19所示做成单梁型触头。在子卡梁型触头20的第一基片210和第二基片250之间插入了单件的整体的接触分隔器90。接触分隔器90由隔离板92和分隔鼻状部94组成。接触分隔器90延伸至子卡梁型触头20的全部长度来支撑,并且在子卡梁型触头20的第一基片210和第二基片250之间形成屏障。接触分隔器90是绝缘的。如图1所示,分隔鼻状部94可以包含引导轮廓96以方便子卡连接器200插入到底板连接器100中。
接触分隔器90上面有连接装置,它分别与基片210,250的外壳上的附着装置相连。例如,分隔器30的附着装置可以是形成凹曲面的凸片,而基片210,250上的附着装置可以有曲面凸出,曲面凸出在基片210,250侧面上的面向外。据此,凹曲的凸片滑过曲面凸出。这些凸片会向内偏移,这样曲面突出就牢固地接收在凸片内。接触分隔器90上的凸片较佳地与连接在一起的基片210,250一样宽。
图2-图8显示了分别在两基片210,250上的子卡梁型触头20和接触分隔器90的各种视图。子卡梁型触头20可以是信号触头也可以是地触头。在图5中很好地显示了,每一个子卡梁型触头20包含有近端22,中间部分24以及远端26。近端22分别从第一第二基片210,250的绝缘外壳上延伸出来,是平的。
中间部分24也是平的,但是在朝远端26的方向上具有弯曲的接触段30。这个弯曲的接触段30向外凸出,远离隔离板92,形成了第一触点32。一种衰减或导电涂层或者金属的接触垫34可以被放置在第一接触段30的外侧表面。参考图2-图4,沿着子卡梁型触头20的中央纵轴方向,最靠近远端26的中间部分24的一段是分开的,形成了两个指状件60,62。指状件60形成了曲面接触段30分开的一边,(例如,这个方案中的左边,如图3,4所示),另一个指状件62形成了另一边的平坦部分40,(例如,这个方案中的右边,如图3,4所示)。在这个方案中,由指状件62所形成的平坦部分40延伸到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比形成接触段30的指状件60长。由指状件60所形成的接触段30大约在平坦部分40结束的地方终止,而不延伸到子卡梁型触头的远端26,从而不会妨碍分隔鼻状部94。据此,每个子卡梁型触头20都具有第一触点32,是子卡梁型触头20的最外点。
再回到图5,在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上还有凸片36,位置在分隔鼻状部94的内侧。凸片36可以由于双曲S型部分发生偏移,以至于相比近端22和中间部分24的平坦部分40,凸片36更接近隔离板92。在这个方案中,每个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从中间部分24的平坦部分40延伸出来,远端26的宽度比近端22和中间部分24的宽度小。
接触分隔器90由隔离板92和分隔鼻状部94组成。在隔离板92的两边都有半圆形脊状的枢轴杆12。枢轴杆12可以位于较靠近子卡触头20的远端26,离子卡触头20的近端22较远。枢轴杆12延伸贯通整个隔离板92的宽度。然而,枢轴杆在隔离板92的两侧不必是连续的。当然,枢轴杆可以分段,有间隙或相互偏移一些,就像图20中所示。不同的子卡梁型触头20的隔离板92两侧有不同的枢轴杆12配置形式。例如,有分段或间隙的枢轴杆12可以相当于在两个相邻的子卡梁型触头20间形成空间。在那些枢轴杆12分段的情况中,各种枢轴杆片段可以分布在隔离板92上,与分隔鼻状部94也可以有不同的距离。例如,较宽的子卡地梁型触头上的枢轴杆分段与分隔鼻状部94之间的距离可以比较窄的子卡地梁型触头上的枢轴杆分段与分隔鼻状部94之间的距离大,因此,相邻的枢轴杆分段可以根据相应的子卡梁型触头20的不同宽度进行交错排列。因为不同的宽度导致不一样的柔性大小。分段的枢轴杆可以提供平衡柔性的矫正。这样就使得每一个子卡梁型触头20在子卡连接器200与底板连接器100配对插入时,有基本一致的插入力,与每一个子卡梁型触头20的宽度无关。
另外,隔离板92具有缩减的末端部分14,大致与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和中间部分24对齐。缩减的末端部分14是指与隔离板92其余部分相比,厚度有所缩减,这样提供了远端26较大的活动空间。缩减的末端部分14的厚度可以逐渐缩小,比如在最靠近远端26的地方的厚度比最靠近近端22的地方的厚度要小。
如图5所示,分隔鼻状部94容纳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分隔鼻状部94在接触分隔器90前端。分隔鼻状部94有一定的宽度,这个宽度的方向与隔离板92所在的平面垂直。也就是说,当分隔鼻状部94连接到隔离板92时,与接触分隔器90形成了普通的T型。隔离板92平分分隔鼻状部94。据此,分隔鼻状部94沿着隔离板92的两侧向外伸展。
在分隔鼻状部94中有开口10,开口10延伸部分或贯穿整个分隔鼻状部。开口10容纳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开口10也形成预载限位部38,预载限位部38限制两个相对的子卡梁型触头20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当子卡梁型触头20和底板梁型触头21相配时,远端26可以在开口10中沿着隔离板92的横截面方向朝里或朝外移动。整个子卡梁型触头20会轻微地从隔离板92向外偏移3-5度,当分隔鼻状部94插入时,子卡梁型触头20有一种预载力,这个朝向隔离板92的预载力在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插入时必须被克服。这样就在底板梁型触头21和子卡梁型触头20之间建立起了更稳定的连接。
在远端26上的凸片36的顶端是圆的,这样使得子卡梁型触头20能够滑入分隔鼻状部94,避免碰擦。另外,分隔鼻状部94的外表面也是圆的,可以在配对的时候,在两个底板梁型触头21之间引导分隔鼻状部94,避免碰擦。
图2-图8也显示了底板梁型触头21和嵌板106的不同视图。底板梁型触头21和嵌板106从底板连接器100的地板面延伸出来。底板梁型触头21可以是信号触头或者地触头。底板梁型触头21与嵌板106和子卡梁型触头20与接触分隔器90从结构,形状和功能上来说分别是一样的。据此,关于这些部件的描述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比如,每个嵌板106具有隔离板93,板鼻状部95和枢轴杆13,和子卡隔离板92,分隔鼻状部94和枢轴杆12分别是一样的。护罩104的各壁面是与嵌板106平行。嵌板106可以是一面单独的连续壁,如图1所示,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嵌板排成一排。
图5显示的是底板连接器100的一部分包括底板梁型触头21,底板梁型触头21包含近端23,中间部分25和远端27。底板梁型触头21也有指状件61,63(图2-图4)形成接触段31,第二触点33,平坦部分41和凸片37。嵌板106具有隔离板93,枢轴杆13,缩小的尾端部分15和板鼻状部95。板鼻状部95包含开口11和预载限位部39。
参考图5-图8,现在开始讨论本发明的操作部分。在现阶段,子卡梁型触头20和底板梁型触头21是完整装配完毕,子卡连接器200准备插入到底板连接器100(图1)中去。如图3和图4所示,底板梁型触头21的接触段31和子卡梁型触头20的中间部分24的平坦部分40是对齐的,同样地,子卡梁型触头20的接触段30与底板梁型触头21的中间部分25的平坦部分41是对齐的。回到图5,在子卡连接器200插入底板连接器100之前,凸片36是顶住预载限位部38内侧,这是由于子卡梁型触头20的向外偏移和枢轴杆12引起的预载力。同样地,凸片37是顶住预载限位部39内侧,这是由于子卡梁型触头21的向外偏移和枢轴杆13引起的预载力。
图6显示的是子卡梁型触头20与底板梁型触头21初始插入的状态。在这个位置上,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刚刚进入护罩104,插入了在第一排底板梁型触头21和第二排底板梁型触头(未在图5-图8中显示)中间的通道128。当每一个子卡梁型触头20滑向相应的底板梁型触头21,子卡梁型触头20的弯曲的接触段30开始接触并滑向底板梁型触头21的中间部分25的平坦部分41,滑过底板梁型触头的弯曲的接触段31。与此同时,子卡梁型触头21的弯曲的接触段31开始接触并滑向底板梁型触头20的中间部分24的平坦部分40,滑过底板梁型触头20的弯曲的接触段30。这样做时,第一触点32接触到了底板梁型触头21,第二触点33接触到了子卡梁型触头20。由于子卡梁型触头20与底板梁型触头21是弯曲的,所以子卡触头20或底板梁型触头21不会发生碰擦。
底板梁型触头21把子卡梁型触头20向隔离板92和通道128的中心方向向内压紧,对抗着子卡梁型触头20向外偏移的预载力。同样地,子卡梁型触头20把底板梁型触头21向隔离板93和通道128的中心方向向外压紧,对抗着底板梁型触头21向内偏移的预载力。当接触段30骑上平坦部分41时,子卡梁型触头20的中间部分24会基于所对应的枢轴杆12有轻微的旋转。同样地。当接触段31骑上平坦部分40时,子卡梁型触头21的中间部分25会基于所对应的枢轴杆13有轻微的旋转。
作为对子卡梁型触头20受压迫的回应,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会偏离它所对应的预载限位部38,靠近隔离板92和进入开口10以抵抗预载力。同样地,作为对子卡梁型触头21受压迫的回应,子卡梁型触头21的远端27会偏离它所对应的预载限位部39,靠近隔离板93和进入开口11以抵抗预载力。子卡梁型触头20的枢轴杆12一侧的最靠近基片210,250的部分会轻微弯曲成弓的样子。
图7所示是子卡梁型触头20与底板梁型触头21的中间部分插入状态。在这个位置上,子卡连接器200更深入地插到了底板通道128中间。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也更偏离相应的预载限位部38,底板梁型触头21的远端27也更偏离相应的预载限位部39。据此,在子卡接触段30和底板触头31上的法向力也在增加。接触段30滑向底板梁型触头21的中间部分25,同时触头31也滑向子卡梁型触头20的中间部分24。
图8显示的是子卡梁型触头20与底板梁型触头21的最终插入状态。在这个位置上,子卡连接器200全部插入到通道128中。子卡梁型触头20的弯曲接触段30滑过了底板枢轴杆13,底板梁型触头21的弯曲接触段31滑过了底板枢轴杆12。施加在子卡接触段30和底板接触段31上的法向力分别在他们滑过底板枢轴杆13和子卡枢轴杆12是达到最大。在接触分隔器90和嵌板106上的塑料(未显示)可以被用来完全支撑梁型触头20。
参考图6-图8,在子卡连接器200插入到底板连接器100的整个过程中,施加在子卡接触段30和底板接触段31的法向力会持续增加。在初始阶段(图6),法向力以大致固定速率增加。在中间部分阶段(图7),法向力大致以比初始阶段更大的固定速率增加。在最终阶段(图8),法向力的增加速率大致在初始阶段和中间部分阶段之间,直到法向力达到其最大值,当插入完成的时候,法向力大致平衡在一个常数。据此,本发明在完全插入时提供了低插入力和可靠的法向力。
图8中还显示,本发明最小化了子卡梁型触头20和底板触头130之间的短桩长度,具体说,从第二触点33到底板梁型触头21的短桩距离d2被显著地减小了,特别地,比从第一触点32到底板梁型触头21的短桩距离d1要小很多。这点在高频信号情况下尤其重要,因为较大的短桩长度会导致天线效应。额外增加的第二触点33和较短的短桩距离d2会减少天线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会减少串扰。
子卡梁型触头20的结构和底板梁型触头21是类似的,然而,子卡梁型触头20的接触段30和底板梁型触头21的接触段31是不对齐的。但是,子卡梁型触头20的接触段30和底板梁型触头21的平坦部分41是对齐的。底板梁型触头21的接触段31和子卡梁型触头20的平坦部分40是对齐的。因此,子卡梁型触头20的指状件60,62和相配的底板梁型触头21的指状件61,63是翻转的。底板触头130最好是有柔性的,如图2-图8所示,但是可以被固定在护罩内,如图15,图16,图18和图19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中。
图9至图13显示的是本发明相关的其他的子卡梁型触头20,20’组合结构。图9描述的是凸片36可以位于平坦部分40的末端。或者36’具有向内的凹进,向内偏移,使得凸片36’的中轴线与两个指状件60’,62’的分叉对齐,如图10所示。底板梁型触头21可以和图9,图10的子卡梁型触头20,20’完全一致。
图11和图12显示的是在接触段30”形成子卡梁型触头20”的极远端26”时的指状件60”,指状件60”比接着平坦部分40”的指状件62”长。接着平坦部分40”的指状件62”不延伸到子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接着平坦部分40”的指状件62”沿着接触段30”的突出相反方向缓慢上升。在图12的方案中,接触段30”向上延伸,指状件62”向下倾斜。卡梁型触头20”的远端26”上有凸片36”,凸片36”可以大致为圆角,如图11,也可以大致是方形,如图12所示。和凸片36”相比,指状件60”只有一部分延伸出来。
图13是子卡梁型触头20”如图11,12所示的俯视图。图13描绘了指状件60”,62”可以在靠近远端26”最近的分叉部分,包含圆角内凹部分64。底板梁型触头21可以与子卡梁型触头20”如图11,12,13有相类似的构成。
在图10-图12中的布局形式的优势在于凸片36’,36”比在图2-图9中显示的凸片36需要更少的金属,因此在子卡连接器200和底板连接器100中所允许的信号密度增加。另外,在图10-图12中的布局形式具有倾斜的指状件62”和含有接触段30”和凸片36”的指状件60”,这样使得在子卡连接器200和底板连接器100配对的时候比较不容易被缠住。在图2-图8中所有的布局形式都可以提供在子卡梁型触头20,20’,20”与底板梁型触头21之间的可靠接触。
图14-图19显示的是其他实施例,这些方案中底板触头130是由导电的静止刀片126构成,这些静止刀片126从护罩104的底板面延伸出来,其末端部分触头从护罩104的底部延伸出来。末端部分触头连接到底板或印刷电路板。信号触头最好被配置成差分对,但也可以是单个的信号触头。在底板触头130是由导电的静止刀片126构成的实施例中,嵌板106可以有板鼻状部95或者没有。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4所示,图14是两个基片210,250的梁型触头220,260以及接触分隔器300的横截面视图。触头220,260可以是信号触头或者地触头。每一个梁型触头220,260具有近端222,262,中间部分224,264,和远端226,266据此。近端222,262从两个基片210,250的绝缘外科延伸出来,在远端226,266上,每个梁型触头220,260被放置的在分隔凸出304的里面,顶住预载限位部306。
信号梁型触头220,260的近端222,262以及远端226,266是平的。中间部分224,264由第一弯曲接触段230,270和第二接触段240,280以及在它们中间的弯曲弹簧部分245,285组成。第一接触段230,270向外突出,远离隔离板302,形成了最外面的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第二接触段240,280向外突出,远离隔离板302,形成了最外面的第一触点242触点242,282。弹簧部分245,285与第一接触段230,270以及第二接触段240,280的弯曲方向相反。弹簧部分245,285向内凹陷,在朝向梁型触头220,260的表面形成了最里面的枢轴点247,287。内部枢轴点247,287与隔离板302接触。弹簧部分245,285的厚度较小。
据此,第一梁型触头220有第一触点232和第二触点242,它们是梁型触头220最外部的点,而且第一触点232比第二触点242稍稍突出得远一些。整个梁型触头220从隔离板302轻微地地向外偏移3-5度。然而,第一接触段230使得远端226比近端222更靠近隔离板302。同样的,第二梁型触头260有第一触点272和第二触点282,它们是梁型触头260最外部的点,而且第一触点272比第二触点282稍稍突出得远一些。整个梁型触头260从隔离板302轻微地地向外偏移3-5度。然而,第一接触段270使得远端266比近端262更靠近隔离板302。
如图14所示,分隔鼻状部304挡住了梁型触头220,260的远端226,266。分隔鼻状部304位于接触分隔器300的最前端。分隔鼻状部304有一定的宽度,宽度的方向与隔离板302大致垂直。也就是说,接触分隔器300在隔离板302连接到分隔鼻状部304的地方形成了T型结构。隔离板302对称地分隔了分隔鼻状部304。据此,分隔鼻状部304从隔离板302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来。
如图14所示,分隔鼻状部304挡住了梁型触头220,260的远端226,266。分隔鼻状部304位于接触分隔器300的最前端。分隔鼻状部304有一定的宽度,宽度的方向与隔离板302大致垂直。也就是说,接触分隔器300在隔离板302连接到分隔鼻状部304的地方形成了T型结构。隔离板302对称地分隔了分隔鼻状部304。据此,分隔鼻状部304从隔离板302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来。
开口310在凸起304里面,部分延伸或贯穿整个分隔鼻状部304。开口310接纳梁型触头220,260的远端226,266分别地。每个开口310形成预载限位部306,预载限位部306严格限制了连个相对的梁型触头210,250之间的最大分隔距离。当梁型触头220,260与底板刀片126相配对的时候,开口310允许远端226,266朝隔离板302的方向移动。这个柔性是需要的因为梁型触头220,260的最外部分,(例如触头230,240,270,280)比底板刀片126宽。
图14也显示,远端226,266的顶端是由斜面的,这样梁型触头220,260可以滑入分隔鼻状部304,避免碰擦。另外,分隔鼻状部304的前侧是由角度的,可以引导分隔鼻状部304插入两片底板刀片126之间避免碰擦。
现在描述接触分隔器300。一旦第一和第二基片210,250连接到一起,接触分隔器300就被放置在梁型触头220,260之间了。在将梁型触头220,260的远端226,266放入分隔鼻状部之前,梁型触头210,250是弹簧偏向外的。弹簧偏移在基片对202底部的梁型触头210,250之间形成了大约6-10度的角度。当接触分隔器逐渐插入在梁型触头220,260之间的基片对202,梁型触头220,260挤在一起,因此,远端226,266相互靠得足够近以至于可以进入凹洞310。弯曲弹簧245,285的枢轴点247,287也进入接触到了隔离板302,因此弯曲的弹簧245,285把梁型触头220,260向外推。
当接触分隔器300继续插入,凹洞210挡住了远端226,266,压缩力释放了,因此梁型触头220,160向外顶住了预载限位部306。把远端226,266放入分隔鼻状部304使得梁型触头220,260更与基片对202所在的平面对齐。梁型触头220,260的向外偏移,和弯曲弹簧245,285向外的力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大约30-60克的法向力抵住预载限位部306。当基片对202插入底板连接器100时,这个压力确保了梁型触头220,260与底板刀片126有恒定的接触力。
如图14所示,在这点上,基片对202完全装配了接触分隔器300。在把基片对202插入护罩104之前,远端226,266被挤压,通过主要弹簧245,285以及梁型触头220,260自身向外偏移提供的力,抵住了分隔鼻状部304的预载限位部306的内侧壁。如图15所示,基片对202插入底板刀片126之间的护罩104,在这点上,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接触到了底板刀片126。因为第一接触段230,270是圆的,所以在他们与底板刀片126配对时不会产生碰擦。
底板刀片126迫使第一接触段230,270向内朝向隔离板302,偏离预载限位部306的方向移动。主要弹簧245,285比在近端222,262上的次要弹簧绷得更紧。据此,底板刀片126会造成主要弹簧245摇动或沿着枢轴点247,287旋转,迫使第二接触段240,280沿着底板刀片126的方向向外偏移。
来看图16,随着基片对202插入护罩104,第二接触段240,280进入了底板刀片126。第二接触段240,280弯曲,避免了与底板刀片126的碰擦。第二触点242触点242,282进入接触到了底板刀片126。这是仍是静止的底板刀片126会导致主要弯曲弹簧245,285以及在近端222,262的次要弹簧发生偏斜。因此,刀片126迫使第二接触段240,280朝内,导致主要弯曲弹簧摇动或沿着枢轴点247,287旋转。这就把第一接触段230,270沿着底板刀片126的方向向外推,这样就在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与底板刀片126之间形成了更稳固配对接触。另外,梁型触头220,260的近端222,262被底板刀片126迫使向内。梁型触头220,260向外的弯曲在第二触点242触点242,282与底板刀片126之间也导致了更稳固的配对接触。
梁型触头220,260继续在底板刀片126间滑动接合直到基片对202完全插入护罩104如图16所示。底板刀片126在第二接触段240,280的力也平衡了主要在第一接触段230,270和第二接触段240,280之间的弯曲弹簧245,285所产生的力。第一接触段230,270和第二接触段240,280对于抵住底板刀片126的力是相等的。
图16还显示,本发明最小化了梁型触头220,260与底板刀片126之间连接时的短桩长度。具体说,从第二触点242触点242,282到最前端127的短桩长度d4被显著地减小了,比从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到底板刀片126的最前端127的短桩距离d3要短很多。这在高频信号中尤其重要,较长的短桩长度会导致天线效应。另外,第二触点242触点242,282和较短的短桩距离d4减少了天线效应的可能性,因此也减少了串扰。
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当基片对2022完全插入护罩,从隔离板302到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内部的距离大约是0.5毫米。从第一触点232触点232,272到第二触点242触点242,282的距离大约是1.5毫米。隔离板大约是0.3毫米宽。
来看图17,这是具有梁型触头420,460和接触分隔器500的另一种本发明的实施例。这里,梁型触头420,460所示是从基片210,250上延伸出来的。接触分隔器500与图14-图16所示的接触分隔器300类似,具有由隔离板502和分隔鼻状部504形成的T型的布局结构。分隔鼻状部504有用来挡住梁型触头420,460的开口510以及预载限位部506。然而,本实施例的接触分隔器500也有枢轴杆512,枢轴杆512是半圆形的脊状物,贯穿整个隔离板502的宽度。和梁型触头420,460的近端422,462相比枢轴杆512离梁型触头420,460的远端426,466稍近,但是枢轴杆512大约是在梁型触头420,460的近端422,462和梁型触头420,460的远端426,466的中间。枢轴杆512在隔离板的两侧有不同的布局结构,它根据梁型触头420,460的布局结构来确定。枢轴杆512不必在隔离板502两侧连续,也可以有分段或间隙。
另外,隔离板502具有在接触分隔器500的远端和部分中间部分变窄的尾端部分514。变窄的尾端514是和隔离板502其余部分相比厚度较小。
接触分隔器500的梁型触头420,460的装配方式和图14-图16中显示的实施例是一样的。也就是通过梁型触头420,460挤在一起,把远端426,466装入分隔鼻状部504的开口510中,然后释放压力,远端420,466就抵住了预载限位部506。图17显示了梁型触头420,460完全装配在接触分隔器500的情形。
图17还显示,每个梁型触头420,460具有近端422,462,中间部分424,464和远端426,466。近端422,426是离基片210,250绝缘外壳最近的部分,远端426,466是在触头422,460的另一端,中间部分424,464位于近端422,462和远端426,466的中间。中间部分424,464是一段平坦的远离中央接触分隔器500方向向外有角度的部分,与接触分隔器500大致呈3-5度的角度。据此,这个布局结构在梁型触头420,460上形成了向外的弹簧偏移。
每一个触头420,460也具有第一接触段430,470,第二接触段440,480和向内的弯曲弹簧450,490。第一接触段430,470在梁型触头420,460的中间部分424,464,靠近远端426,466的地方。第二接触段440,480在中间部分424,464,靠近近端422,462的地方。向内弯曲的弹簧450,490在梁型触头420,460的近端422,462上。
第一触头430,470是向外延伸的曲面,远离隔离板502。一种衰减或导通的涂层或金属的接触垫432,472被放置在第一接触段的430,470的外部表面上。第一触头430,470上的最向外的点就形成了第一触头434,474。第一触头434,474也是在梁型触头420,460上最靠外的点。
第二触头440,480是由金属导体分叉442,482构成,这个分叉是梁型触头420,460这个单一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分叉442,482也可以是独立元件附加到梁型触头420,460的中间部分424,464。分叉442,482的近端具有弯曲,使得分叉442,482向上和沿着中间部分424,464表面朝外。这个弯头接着一段平坦部分,这个平坦部分大致与中间部分424,464的平坦部分平行。平坦部分接着一段弯曲部分,从分叉442,482的平坦部分向外。这个弯曲部分的最外顶端是梁型触头420,460的第二触头444,484。这段弯曲部分比第一触头430,470弯曲得小。
最后,梁型触头420,460的远端426,466是平的,具有缩小的尾端433,437。这个缩小的尾端433,473在分隔鼻状部504上的开口510提供了较好的适配,这样使得梁型触头420,460在开口510中有较大的活动范围。梁型触头420,460的布局结构,远端426,466是向内,朝向中间部分424,466,大致和向内弯曲的450,490对齐。
现在开始讨论本发明的操作,参考图17-图19。从图17开始,接触分隔器500完全插入到触头420,460中间去,这样远端426,466缩小的部分433,473被档在了分隔鼻状部504的开口510中。从这个位置开始,每个梁型触头422,462的中间部分424,464接触到了枢轴杆512。枢轴杆512把中间部分424,464向外推。另外,梁型触头420,460是向外偏移的,枢轴杆512和向外的偏移迫使梁型触头420,460向外顶住分隔鼻状部504的预载限位部506。同时在这个位置上,第一触头434,474向外延伸的程度比第二触头444,484大。
来看图18,装配完的基片对202插入了护罩104。在这里,梁型触头420,460的远端426,466刚刚进入护罩104,插入了底板刀片126件的通道128。当梁型触头420,460滑入底板刀片126时,第一触头434,474接触到了底板刀片126。因为第一接触段430,470是弯曲的,所有没有碰擦发生在触头420,460或底板刀片126上。底板刀片126会导致梁型触头430,470朝内互相压缩,并抵住向外弯曲偏移的梁型触头420,460。
为了响应梁型触头420,460的向内压缩的力,远端426,466向内远离预载限位部506。另外每个中间部分424,464摇晃或沿着枢轴杆512旋转。枢轴杆512大大减少了触头420,460的中间部分424,464和远端426,466之间的距离,因此增加了弹簧刚度。这个旋转的动作,依次,使弯曲的弹簧450,490倾斜,中间部分424,464的上半部分弯成弓的形状。它也迫使第二触头444,484向外,因此,第二触头444,484比第一触头430,470更向外一点。
来看图19,用户继续把基片对202按入护罩104中,第二触头444,484被可滑动地限制在响应的底板刀片126中。第二触头440,480是没有预载力的,被底板刀片126向内压低。这样也同时迫使梁型触头420,460向内,这样就在枢轴杆512上形成了反馈的作用力。那样释放了在弯曲弹簧450,490上的一部分作用力,推动第一接触段430,470向外抵住底板刀片126。凭借枢轴杆606向外抵住底板刀片126,第一接触段430,470和底板刀片126之间形成了较稳固的接触。它也平衡了第一接触段430,470和第二接触段440,480上面的力,现在它们是相等的了。
如图14-图16,在图17-图19中的实施例最小化了梁型触头420,460与底板刀片126连接时形成的短桩长度。进一步说,从第二触头444,484到底板刀片126的最顶端127的短桩距离d6被显著地缩减了,而且比从第一触头432,472到最远端127的短桩距离d5要短很多。这点在高频信号情况下尤其重要,因为较大的短桩长度会导致天线效应。额外增加的第二触头444,484和较短的短桩距离d6会减少天线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会减少串扰。
总之,本发明提供在配对连接器恒定的电接触,同时减少了初始插入力。当插入以后,连接器保持着一种高法向连接力在第一和第二触头间32,33(图5),232,272,242,282(图16)和432,472,444,484(图16)抵住底板梁型触头21或底板刀片126,增进了连续的恒定电接触。除了改进了可靠的电接触,短桩效应(在高频条件下可能导致天线效应)也被显著地减小了。本发明需要子卡梁型触头20,220,260,420,460和在完全配对时提供一种高法向力,这样是非常可靠的。本发明也最小化了连接器在旅行过程中的电气问题。
应当指出,依照优选方案,有两基片210,250,每个有一排匹配触头20,220,260,420,460。这为提供了接触分隔器90,300,500的每个相对的侧边或表面相反的力,平衡了接触分隔器90,300,500上的力。然而,本发明可以被用来实现单片基片和单行匹配触头,以及延伸到只有一个表面的接触分隔器90,300,500,只要接触分隔器90,300,500是充分地附着或集成在基片外壳上来抵消接触分隔器90,300,500上的力。
另外,对这个领域熟悉的人会领会到接触段的实施例,如图5,图14,图17,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分叉442可以被用到第一接触段230,270和/或第二接触段240,280上。或者,弯曲的接触段240可以被用到第二触头440上。并且,配对的触头20,220,260和420,460不必是对称的或有相似形状。例如,分叉442可以被用到第一接触段230,但是不用到第二触头270上,仍可以保持弯曲。
如图21,显示的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里,在可以延伸到中间部分的梁型720的远端具有分叉,这个分叉定义了第一指状件702和第二指状件704。第一指状件702具有平的缓坡,与第二指状件和梁型720本身相比,角度朝外(在右边的实施例中向下,在左边的实施例中向上)这个分叉是在梁型720本身上形成。第二指状件704有一段平坦部分和一段弯曲部分,弯曲部分形成了弯曲的接触段706。当提供给指状件702倾斜的缓坡,第二指状件704在配对插入时可以非常容易地滑入,没有碰擦。如图示。缓坡的极远端稍稍向外弯曲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的碰擦。
现在参考图22,这是本发明的另一个非限定性图示实施例。这里,子卡梁型触头620靠近隔离板600。着隔离板是平的,没有任何枢轴杆(用枢轴杆的可见图5-图6)。反而,梁型触头620具有平的加长的身体部分622,具有面向外的顶层表面和面向内的面向分隔器600的顶层表面。在沿着身体622的加长侧面624方向,具有突出或弯曲的部分645。这个弯曲的部分645沿身体622面向内的顶层表面向分隔器600方向向外突出(并向下,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这个曲线的部分645有一点点弯,形成了转动点647,它是接触到分隔器600的,如图示。
弯曲的部分645位于梁620的中间部分,大致在梁身622纵轴线中点的位置。它在纵法向上稍稍细长,它的纵法向是平行与梁620的纵法向。它在梁型身体宽度方向上延伸出去一部分(大约四分之一),这样不会影响梁型整体的完整性,柔性和性能。弯曲的部分645是集成在梁620上的,与梁型有两处连接,这样提供了弯曲部分足够用的坚硬性。当插入底板连接器100承受压力时,这样就可以在梁620和分隔器600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显然,那个弯曲的部分645可以有其他的布局方案,形状和大小。例如,虽然图示中显示的是与梁身622集成在一起,但是它也是可以从梁型上独立出来,用粘合剂附着在梁身622的面向内的顶层表面。弯曲部分645可以延伸至梁身622整个宽度,或者在接触段630的另一侧面。另外,弯曲部分也不必细长。
弯曲部分645可以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形成。例如,可以在梁620上切一个裂缝,然后切开的部分可以用圆形的冲压机或铁砧向外弯曲,可以给金属切片和用铁砧拉伸。弯曲部分645的厚度大约是0.006英寸,弯曲部分645从梁型的面部延伸出来,延伸出来的距离大约也是相同的0.006英寸距离。
梁620也具有接触段630,在梁620的极远端。接触段630是弯曲向外的,从面朝外顶层表面的梁身622的方向,和弯曲部分645的方向是相反的。接触段630具有和之前图1-图19相似的布置结构,但这里显示的是和图11相类似的布置结构,除了凸片636和触头632具有相同的宽度。接触段630是由沿着梁620的远端的宽度方向的分叉形成。这个分叉的一边是有平坦部分640和向下倾斜缓坡的指状件662,另一边是接触段630。
另外,接触段630大致上与弯曲部分645有相同的宽度。弯曲部分645最好是位于和接触段630在相同的纵轴方向上的梁身622的那一侧624,和接触段630具有相同或更窄宽度(不超过梁身622一半的宽度)。这样,当梁型开始插入,接触段630具有和其他梁型相配的连续的可以被滑骑在上面的平坦表面。接触段630是集成在梁身622上面,所以接触段630是稳固的和有弹力的,也比较灵活。
在操作的时候,当子卡联接器200和底板连接器100滑入配对的时候,弯曲部分645提供了在梁型630上面的枢轴,而不是在分隔器600上面。这样就消除了任何由于在分隔器上旋转而引起的变量,提供了更精确的旋转点。底板触头和嵌板106有相类似的布局结构,这样操作过程就会像图1-图19所讨论的那样。
上述说明和附图应当被视为仅仅对本发明的原理的例示。本发明可以被配置成多种形状和大小的组合,并且不意欲由优选实施例限制本发明。例如,接触段可以是突出的或有角度的,而不是圆角的。熟悉本领域的人可以轻易地想到本发明的无数应用实例。因此,不希望将本发明局限于具体披露的例子或和本发明描述完全一致的结构和操作方式。然而,任何合适的修改和等同物是会被诉诸成落入本发明的所界定的范畴之内的。

Claims (16)

1.一种电气互连组件,包括:
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带有绝缘外壳的基片、从所述绝缘外壳延伸出来的细长的第一隔离板构件,和从所述绝缘外壳延伸出来的细长的第一梁,所述第一梁具有从所述第一梁向外突出的第一接触段,以形成第一触点和第一枢转构件,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在所述第一梁上从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方向突出;及
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细长的第二隔离板构件和细长的第二梁,所述第二梁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梁向外突出的第二接触段,以形成第二触点,
其中所述第一梁滑动接合于所述第二梁,使所述第一触点接触所述第二梁,所述第二触点接触所述第一梁,由此使所述第一枢转构件接触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所述第二梁进一步包括第二枢转构件,所述第二枢转构件从所述第一梁向外朝向所述第二隔离板构件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梁滑动接合于所述第二梁,所述第一梁绕着所述第一枢转构件旋转,所述第二梁绕着所述第二枢转构件旋转,这样使得所述第一梁的远端被挤向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所述第二梁的远端被挤向所述第二隔离板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包括弯曲的凸出,所述弯曲的凸出与所述第一梁集成一体或设置在所述第一梁上,所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弯曲的凸出,所述弯曲的凸出与所述第二梁集成一体或设置在所述第二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是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梁,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绝缘外壳是大致共面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梁包括近端、中间部分和远端,其中在所述第一梁的离远端最近的部分被分开,形成第一和第二指状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指状件以远离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接触段,且其中所述第一指状件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指状件,形成凸片,所述凸片与绝缘鼻状部接合,所述鼻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互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指状件以远离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接触段,所述第一指状件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指状件形成凸片,所述凸片与预载限位部接合,所述预载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构件的一端。
9.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带有绝缘外壳的基片;
从所述绝缘外壳延伸的细长的板构件;从所述绝缘外壳延伸出来并在第一平面内对准的第一批触头梁,所述第一批触头梁的每个都具有各自的枢转构件,所述枢转构件接触到所述板构件的第一侧,其中第一批触头梁包括触头梁,所述触头梁从所述绝缘外壳延伸出来并具有枢转构件和第一接触段,其中所述枢转构件从所述触头梁向外突出并与所述板构件接触,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接触段从所述触头梁向外突出以形成第一触点;
具有第二外壳的第二基片;及
从所述第二外壳延伸出来并在第二平面内对准的第二批触头梁,所述第二平面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批触头梁的每个都具有各自的枢转构件,所述枢转构件接触到所述板构件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基片被滑动接收在具有接触刀片的通道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当所述第一接触段接触到所述接触刀片,所述基片被滑动接收在所述通道内时,所述触头梁抵住所述板构件绕着所述枢转构件旋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触头梁具有从所述触头梁向外突出的第二接触段,以形成第二触点,其中所述枢转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二接触段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二接触段接触到所述接触刀片,所述基片进一步被滑动接收在所述通道中时,所述触头梁抵住所述板构件绕着所述枢转构件旋转,迫使所述第一接触段向外。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枢转构件包括弯曲的部分,且所述板构件是平的,所述弯曲的部分接触到所述平的板构件。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枢转构件形成在所述触头梁的纵向侧和所述触头梁的中间部分。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板构件包括:板部分和从所述板构件向外突出的鼻状部段,其中所述鼻状部段具有用于接受所述触头梁的远端的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开口在所述鼻状部段内形成限位部,所述远端靠在所述限位部上向外偏斜,并且朝向所述板部分被压入所述开口内。
CN201410216692.3A 2013-08-02 2014-05-21 多级梁型触头 Active CN104347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958,029 2013-08-02
US13/958,029 US10243284B2 (en) 2011-01-31 2013-08-02 Multi-stage beam contac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7988A CN104347988A (zh) 2015-02-11
CN104347988B true CN104347988B (zh) 2018-09-25

Family

ID=52503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16692.3A Active CN104347988B (zh) 2013-08-02 2014-05-21 多级梁型触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79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633A (zh) * 2016-01-04 2016-10-12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3131240B (zh) * 2019-12-31 2024-05-17 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3131239B (zh) 2019-12-31 2023-08-15 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0180A (en) * 1987-03-16 1988-04-26 Molex Incorporated Low insertion force mating electrical contact
US5290181A (en) * 1993-01-29 1994-03-01 Molex Incorporated Low insertion force mating electrical contact structure
CN1094859A (zh) * 1993-01-19 1994-11-09 惠特克公司 含有电源和信号接点的电气连接器
EP0801821B1 (en) * 1994-02-08 2003-06-25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46202B1 (en) * 1999-08-20 2005-01-25 Tyco Electronics Logistics Ag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oveable contact el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8613B2 (ja) * 2009-02-26 2013-10-1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0180A (en) * 1987-03-16 1988-04-26 Molex Incorporated Low insertion force mating electrical contact
CN1094859A (zh) * 1993-01-19 1994-11-09 惠特克公司 含有电源和信号接点的电气连接器
US5290181A (en) * 1993-01-29 1994-03-01 Molex Incorporated Low insertion force mating electrical contact structure
EP0801821B1 (en) * 1994-02-08 2003-06-25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46202B1 (en) * 1999-08-20 2005-01-25 Tyco Electronics Logistics Ag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oveable contact elemen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7988A (zh)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3824B (zh) 多阶段梁型触头
JP5027907B2 (ja) 高速電気コネクタ
TWI764267B (zh) 電子連接器
US644734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61239B2 (en) Communication jack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s mounted on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7442089B2 (en)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high-speed terminals
US20060014438A1 (en)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high-speed terminals
US7232329B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unitary latch
US20070155217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ntern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8011966B1 (en) Structure of high speed connector
US2010031721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atching mechanism
US7682184B2 (en) FFC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structure
US11201418B2 (en) Multi-stage beam contacts
US2007004261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plane with independently configurable contacts
US6599142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jector mechanism
CN104347988B (zh) 多级梁型触头
CN110474184B (zh) 用于内存模块卡的卡缘连接器及电路板构成的组合部件
WO2001093375A2 (en) Connector with terminals having increased capacitance
US20160315419A1 (en) Connector with tuned terminal beam
CN100452542C (zh) 卡连接器组件
US20130141862A1 (en) External Storage Device
US7946867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a spring member for retaining an electrical card
US8961206B1 (en) Mini USB connector with card plug-in function
US2004019808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plane with independently configurable contacts
US75071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