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3293B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3293B
CN104343293B CN201410386295.0A CN201410386295A CN104343293B CN 104343293 B CN104343293 B CN 104343293B CN 201410386295 A CN201410386295 A CN 201410386295A CN 104343293 B CN104343293 B CN 104343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vehicle
housing
cover
protectiv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62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3293A (zh
Inventor
铃村淳
冈田贤治
塚本浩辅
尾高善树
园靖彦
多田武史
鸟居英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60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02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60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509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43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3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是关于兼具轻型化和有效防盗性的技术。该车辆用门锁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其至少收容闩锁机构(130)以及锁定机构(131);树脂制的保护罩(120),其为了保护壳体(110)而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壳体(110)的壳体上表面的上表面罩部(120a)、和从上表面罩部(120a)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并覆盖壳体(110)的壳体前表面的前表面罩部(120b);以及覆盖部(115a),其从车辆前侧覆盖壳体(110)中的在车辆上下方向(Z1、Z2)与前表面罩部(120b)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22)对置的对置部(113)与延伸突出前端部(122)之间的边界区域。

Description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车辆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在该车面用门锁装置中,作为其构成要素的闩锁机构、锁定机构等收容于壳体。另外,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用于保护构成壳体的第1外壳与第2外壳之间的接合部的保护罩(罩部件)安装于壳体。利用该保护罩,能够阻止盗窃用部件直接作用于第1外壳与第2外壳之间的接合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3506号公报
然而,在设计这种车辆用门锁装置时,存在为了保护壳体而利用树脂材料构成覆盖该壳体的保护罩来实现轻型化的要求。然而,树脂制的保护罩比金属制的保护罩刚性低,在这种情况下,担心保护罩在从盗窃用部件受到的冲击的作用下容易相对于壳体错开,盗窃用部件钩住错开的区域等而容易将其从壳体扯下。其结果是,产生无法维持保护罩所要求的用于壳体的覆盖状态而使防盗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之一是提供兼具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轻型化和防盗性的有效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闩锁机构、锁定机构、壳体、保护罩以及覆盖部。闩锁机构能够通过与安装于车身的撞针之间的卡合而将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锁定机构发挥能够将闩锁机构设定为能够解除与撞针之间的卡合的解锁状态、或无法解除与撞针之间的卡合的锁定状态的功能。壳体构成为至少收容闩锁机构以及锁定机构的收容体。保护罩构成为为了保护壳体而具备上表面罩部以及侧面罩部的树脂制的部件。上表面罩部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壳体的壳体上表面的部位。侧面罩部是从上表面罩部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并覆盖壳体的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即壳体前表面或者壳体后表面的部位。在该情况下,侧面罩部所覆盖的壳体的一侧面对应车门中的闩锁机构的配置方式而选择。即,在车门的车辆后侧配置有闩锁机构的方式中,以侧面罩部覆盖壳体前表面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侧面罩部成为“前表面罩部”。与此相对,在车门的车辆前侧配置有闩锁机构的方式中,以侧面罩部覆盖壳体后表面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侧面罩部成为“后表面罩部”。覆盖部是从车辆前侧或者车辆后侧覆盖壳体中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与侧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对置的对置部与延伸突出前端部之间的边界区域的部位。该覆盖部在侧面罩部覆盖壳体前表面的结构中从车辆前侧覆盖边界区域,在侧面罩部覆盖壳体后表面的结构中从车辆后侧覆盖边界区域。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覆盖部阻止盗窃用部件从车辆上方侵入壳体的对置部与侧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之间的边界区域、钩住侧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使保护罩树脂化而实现轻型化并且提高防盗性。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为覆盖部利用从壳体的对置部沿前表面罩部向车辆上方延伸突出的卡合臂构成。由此,能够防止盗窃用部件钩住卡合臂的延伸突出前端部的情况。
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优选为,具备用于限制保护罩相对于壳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的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由设于前表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的卡合轴、和将卡合轴以能够嵌入的方式设于覆盖部的卡合凹部构成。由此,在卡合轴嵌入卡合凹部的卡合状态下,即便在盗窃用部件钩住前表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由盗窃用部件将保护罩的前表面罩部向车辆上方拉起的情况。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为保护罩在卡合轴嵌入卡合凹部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以卡合轴为中心朝向上表面罩部覆盖壳体上表面并且侧面罩部覆盖壳体的在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的装置位置旋转。由此,能够提高保护罩的组装性能。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为壳体包括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和相比第1外壳配置于车辆外侧并由比第1外壳冲击强度高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外壳,在壳体的第2外壳设置覆盖部。在该情况下,相对提高由于配置于车辆外侧而容易受到来自盗窃用部件的冲击的第2外壳的冲击强度,从而壳体难以由盗窃用部件损伤。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兼具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轻型化和防盗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内前侧观察设于车门101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观察图1中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图。
图3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图1中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图。
图4是从车内前侧观察图1中的保护罩120的图。
图5是表示与图1中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A-A线相关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6是从车内前方观察从壳体110卸下保护罩120的状态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图。
图7是从车内后方观察从壳体110卸下保护罩120的状态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图。
图8是图7中的B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与图8中的C-C线相关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保护罩120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变更例的保护罩120的剖面构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用门锁装置;101…车门;102…车身;103…撞针;110…壳体;110a…壳体上表面;110b…壳体前表面;111…第1外壳;111a…外壳上表面;111b…外壳前表面;111c…对置面;112…第2外壳;112a…外壳上表面;112b…外壳前表面;113…对置部;114…边界区域;115…卡合臂;115a…覆盖部;115b…卡合凹部;116…肋;117…卡合爪;118…卡合臂;118a…对置面;119…连结机构;120…保护罩;120a…上表面罩部;120b…前表面罩部;120c…罩内表面;120d…划分区域;121…第1端部;122…第2端部;123…卡合轴;124…覆盖部;124a…顶部;124b…第1倾斜面;124c…第2倾斜面;125…延伸突出部;130…闩锁机构;131…锁定机构;140…移动限制机构;141…安装螺栓;150…盗窃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利用使设置在第1外壳的第1卡合部与设置于第1外壳的第2卡合部相互卡合的连结机构,能够将第1卡合部以及第2卡合部一体状的连结。该连结机构在夹设于壳体与保护罩之间的区域的情况下,在保护罩从盗窃用部件受到外部负载时,该外部负载会作用到连结机构而无法维持第1卡合部以及第2卡合部的连结。其结果会产生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防盗性低下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高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防盗性。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和配置于车辆外侧的第2外壳,所述保护罩为了保护所述壳体,而具有覆盖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各自的外壳外表面的罩内表面,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连结机构和抵接限制部,其中,所述连结机构通过从所述第1外壳向利用该第1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罩内表面划分的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1卡合部和从所述第2外壳向所述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2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将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相互连结;在向所述保护罩输入了外部负载时,所述抵接限制部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夹设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保护罩的所述罩内表面之间来限制所述罩内表面抵接于所述连结机构的情况。根据本发明,即使外部负载作用于保护罩,也能够维持利用连结机构实现的第1外壳以及第2外壳的连结。其结果是壳体不易被盗窃用部件破坏,提高了防盗性。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抵接限制部利用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突出至相比所述连结机构更接近所述罩内表面的位置的多条肋构成。此时,多个肋除具备通过支承受到外部负载的保护罩而提高壳体的刚性的第1功能之外,还具备保护各连结机构的第2功能。因此,通过使用多个肋能够简化抵接限制部的结构,并且由于多条肋能够兼具上述的第1功能以及第2功能所以较合理。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所述多条肋均设于所述第2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并且包含与所述第2卡合部形成为一体的肋。由此,能够利用在连结机构附近配置的肋更可靠地保护连结机构。
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所述保护罩具备利用安装螺栓紧固固定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固定部。在该情况下,即便外部负载向保护罩作用,由于抵接限制部会抵抗该外部负载,因此安装螺栓以及固定部难以受到过大的负载。
由此,利用本发明能够提高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防盗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该附图中,分别用箭头X1以及箭头X2表示车辆前方以及车辆后方,分别用箭头Y1以及箭头Y2表示车辆外侧(车辆右方)以及车辆内侧(车辆左方),并且分别用箭头Z1以及箭头Z2表示车辆上方以及车辆下方。对于组装于车门之前的状态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并且对于组装于车门之后的状态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均能够应用上述的方向。
参照图1~图3,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配置于由构成车门101的车辆外侧的门外侧面板和车辆内侧的门内侧面板划分的区域。作为该车门101的典型例记载了后座右侧的车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100具备壳体110以及保护罩120。
如图1所示,壳体110具有用于收容包括闩锁机构130以及锁定机构131的多个构成要素的收容空间。即,该壳体110构成为至少收容闩锁机构130以及锁定机构131的收容体。典型地,用于闩锁机构130的收容空间以与固定于车身102的撞针103对置的方式设于车辆后侧,在相比该收容空间更靠车辆前侧设有用于锁定机构131的收容空间。该壳体110均利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构成,第1外壳111配置于车辆内侧,第2外壳112配置于车辆外侧。利用后述的连结机构将第1外壳111中的朝向车内的端面与第2外壳112中的朝向车外的端面连结,由此形成壳体110。在该情况下,优选利用比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111冲击强度高的树脂材料(典型地,为对应冲击破坏而韧性或脆性高的树脂材料)构成配置于车辆外侧的第2外壳112。通过相对提高由于配置于车辆外侧而容易受到来自盗窃用部件的冲击的第2外壳112的冲击强度,而使壳体110难以由于盗窃用部件而受到损伤。该壳体110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另外,构成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外壳”以及“第2外壳”。
闩锁机构130能够通过与安装于车身102的撞针103之间的卡合将车门101保持为关闭状态。锁定机构131将闩锁机构130设定为能够解除与撞针103之间的卡合的解锁状态、或无法解除与撞针103之间的卡合的锁定状态。闩锁机构130以及锁定机构131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闩锁机构”以及“锁定机构”。对于上述闩锁机构130以及锁定机构131的更具体的构造,参照日本特开2011-220094号公报以及国际公开第2011/102057号中分别公开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保护罩120构成为为了保护壳体110而覆盖壳体上表面以及壳体前表面的树脂制的保护器。该保护罩120相当于本发明的“保护罩”。根据该保护罩120,在盗窃用部件(省略图示)例如从图1中的箭头D1方向、箭头D2方向(倾斜方向)侵入车门101内的情况下,阻止该盗窃用部件作用于壳体110的情况、或延长该盗窃用部件作用于壳体110之前的时间,由此能够保护壳体110本身、收容于壳体110的多个构成要素。
为了该目的,如图1以及图4所示,保护罩120在第1端部121与第2端部122之间大致L字形地延伸,并具备上表面罩部120a以及前表面罩部120b。上表面罩部120a是沿车辆前后方向X1、X2长条状地延伸并覆盖壳体110的壳体上表面的部位。前表面罩部120b是从上表面罩部120a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且沿车辆上下方向Z1、Z2长条状地延伸并覆盖壳体110的壳体前表面(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的部位。上述上表面罩部120a以及前表面罩部120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上表面罩部”以及“侧面罩部”。对于该保护罩120而言,其第2端部122经由移动限制机构1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壳体110(具体而言,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连结,并且上表面罩部120a利用多个安装螺栓141而被紧固固定于壳体110的上部。
此处,图1所示的壳体110由于后座的车门101中的闩锁机构130的配置的关系,以壳体上表面随着从车辆前方趋向车辆后方而下降的方式倾斜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壳体110的壳体前表面向车辆后侧倾斜,所以该壳体前表面容易被盗窃用部件直接撞击。因此,通过在保护罩120设置从上表面罩部120a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的前表面罩部120b,能够使该前表面罩部120b覆盖保护壳体110的壳体前表面。另一方面,例如前座的车门的情况那样,在将壳体110配置为大致水平时,还能够使保护罩120中的前表面罩部120b的延伸突出长度相比图1所示的情况缩短、或省略前表面罩部120b自身。
上述的移动限制机构140发挥通过相对于壳体110保持保护罩120而限制该保护罩120沿车辆上下方向Z1、Z2移动的情况的功能(也称为“保持功能”)。该移动限制机构140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限制机构”。如图5所示,该移动限制机构140由以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也称为从上表面罩部120a延伸突出的前表面罩部120b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22”)的圆柱状的卡合轴123、和设于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的具有大致C字形剖面的卡合臂115构成。该卡合臂115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臂”。
卡合臂115从壳体110中在车辆上下方向Z1、Z2与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对置的对置部113沿前表面罩部120b(沿前表面罩部120b的延伸方向)向车辆上方延伸突出,并具备覆盖部115a以及卡合凹部115b。覆盖部115a发挥从车辆前侧覆盖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与壳体110的对置部113之间的边界区域(间隙)114的功能。卡合凹部115b设于覆盖部115a中的与壳体110的壳体前表面对置的内表面,并构成为能够将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嵌入。此处所说的对置部113以及覆盖部115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对置部”以及“覆盖部”。
在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嵌入卡合臂115的卡合凹部115b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以卡合轴123为中心使该保护罩120容易地从保护罩120覆盖壳体上表面110a以及壳体前表面110b的双方之前的组装准备位置旋转至保护罩120覆盖壳体上表面110a以及壳体前表面110b的双方的组装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保护罩120的组装性能。另外,在该卡合状态下,保护罩120被与卡合轴123卡合的卡合臂115向车辆后方推压,并且被设于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的外壳前表面111b的加固用的多条肋116向车辆前方推压。即,保护罩120的前表面罩部120b在车辆前后方向X1、X2被壳体110从两侧夹持。并且,卡合轴123以及卡合凹部115b之间的卡合部分,以该卡合部分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被卡合臂115的覆盖部115a从车辆前侧覆盖。
根据上述结构的卡合臂115,能够利用覆盖部115a阻止盗窃用部件从车辆上方侵入边界区域114、卡合轴123以及卡合凹部115b之间的卡合部分、被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前表面罩部120b的延伸突出前端部122)钩住的情况。另外,在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嵌入卡合臂115的卡合凹部115b的卡合状态下,即便在盗窃用部件钩住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相对于壳体110保持保护罩120,而阻止利用该盗窃用部件将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向车辆上方拉起的情况。另外,由于卡合臂115沿前表面罩部120b向车辆上方延伸突出,所以能够防止盗窃用部件钩住卡合臂115的延伸突出前端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使保护罩120树脂化而实现轻型化并且提高防盗性。此外,在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嵌入卡合臂115的卡合凹部115b的卡合状态下,由于将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卡止,所以能够省略利用螺栓等将前表面罩部120b固定于壳体110的构造,由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此外,在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中,在车门101的车辆后侧配置闩锁机构130,作为壳体110的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的壳体前表面被保护罩120的前表面罩部120b覆盖。并且,边界区域114被卡合臂115的覆盖部115a从车辆前侧覆盖。与此相对,在车面后侧配置有闩锁机构130的车门(例如,所谓“对开式”的车门)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作为壳体110的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的壳体后表面被保护罩120的后表面罩部覆盖的构造。在该情况下,相当于边界区域114的区域被相当于卡合臂115的覆盖部115a的部位从车辆后侧覆盖。
如上述那样,设于壳体110的卡合臂115兼具基于覆盖部115a的对边界区域114的覆盖功能、和基于卡合凹部115b的与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的卡合机构的两种功能。另一方面,还能够采用使壳体110以及保护罩120分担上述两种功能的构造。例如,也可以代替在壳体110侧设置覆盖部115a的方式,而将相当于该覆盖部115a的部位设于保护罩120侧,利用该部位从车辆前侧覆盖边界区域114。在该情况下,相当于覆盖部115a的部位可以构成为如卡合臂115那样从保护罩120向车辆上方延伸突出、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从保护罩120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
在图6以及图7中示出了从壳体110卸下保护罩120的状态。在该壳体110中,壳体上表面110a(第1外壳111中的作为外壳外表面的外壳上表面111a以及外壳前表面111b、第2外壳112中的作为外壳外表面的外壳上表面112a以及外壳前表面112b)被保护罩120的罩内表面覆盖。另外,在第1外壳111的外壳上表面111a以及外壳前表面111b分别相互分离地设有多条肋116。上述多条肋116发挥承受受到外部负载的保护罩120的功能。由此,提高壳体110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保护罩120的壁厚,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进一步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在该情况下,在保护罩120的组装状态下,可以在保护罩120的下表面与各肋116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或者也可以使保护罩120的下表面与各肋116的上表面相互预先抵接。并且,也可以代替将上述多条肋116设于第1外壳111的外壳上表面111a以及外壳前表面111b的方式或除此之外,在保护罩120的内表面、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以及外壳前表面112b设置与该肋相当的部位。
另外,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利用分别设于壳体110的壳体上表面110a以及壳体前表面110b的多个连结机构119而相互连结。该连结机构119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机构”。对于各连结机构119的典型例参照图8以及图9。在上述图8以及图9中示出了设于壳体110的壳体上表面110a的连结机构119,该连结机构119由能够相互卡合的啮合爪117(第1卡合部)以及卡合臂118(第2卡合部)构成。
啮合爪117从第1外壳111的外壳上表面111a向利用外壳上表面111a与罩内表面(图9中的罩内表面120c)划分的划分区域(图9中的划分区域120d)延伸突出。卡合臂118从设于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的一对肋116、116向上述的划分区域120d延伸突出。通过使上述啮合爪117以及卡合臂118卡合而将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相互连结。具体而言,凸状的卡合爪117嵌入卡合臂118的开口凹部,由此在车辆左右方向将卡合爪117保持于卡合臂118的对置面118a与第1外壳111的对置面111c之间。根据该连结机构119,将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可靠地连结,从而限制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在车辆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
参照图9,在各连结机构119,构成为卡合臂118的上表面以隔开阶梯差△h的方式相比各肋116的上表面配置于低处。在该情况下,多条肋116从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突出至相比各连结机构119更接近罩内表面120c的位置。因此,多条肋116构成在向保护罩120输入外部负载F而使保护罩120向车辆下方Z2变形时,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夹设于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与保护罩120的罩内表面120c之间而限制罩内表面120c与连结机构119抵接的情况的抵接限制部。即,多条肋116除具备通过支承受到外部负载F的保护罩120而提高壳体110的刚性的第1功能之外,还具备保护各连结机构119的第2功能。上述多条肋116相当于本发明的“抵接限制部”以及“多条肋”。其结果是,即便向保护罩120作用外部负载,也能够维持基于连结机构119的对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的连结,从而为了使壳体110难以被盗窃用部件150破坏而提高防盗性。特别是,能够通过使用多条肋116而简化抵接限制部的构造,并且由于上述多条肋116能够兼具上述的第1功能以及第2功能所以较合理。在该情况下,多条肋116优选包含与卡合臂118形成为一体的肋。由此,能够利用配置为接近连结机构119的肋116进一步可靠地保护该连结机构119。
上述的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以及前表面罩部120b均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状。此处,参照图10特别对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的剖面形状进行说明。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具备覆盖部124以及延伸突出部125、125。覆盖部124覆盖壳体110的壳体上表面110a(图7中的第1外壳111的外壳上表面111a以及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各延伸突出部125从覆盖部124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利用安装螺栓141将一侧的延伸突出部125紧固固定于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该一侧的延伸突出部125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部”。在该情况下,即便外部负载向保护罩120作用,也如上所述地多条肋116会抵抗该外部负载,因此安装螺栓141以及一侧的延伸突出部125难以受到过大的负载。
覆盖部124针对在车辆上下方向Z1、Z2以及车辆左右方向规定的第1剖面仅具有从壳体上表面110a侧向车辆上方突出的1个凸形状(大致三角形的形状)。该覆盖部124的凸形状由顶部(最上部)124a、从顶部124a向车辆内侧Y2倾斜状地延伸突出的第1倾斜面124b、以及从顶部124a向车辆外侧Y1倾斜状地延伸突出的第2倾斜面124c构成。
在该覆盖部124中,顶部124a优选为上述的第1剖面的形状为朝上凸的曲线状。典型地,通过以规定的曲率半径进行的曲面加工(带倒角)形成该顶部124a。另外,第1倾斜面124b以及第2倾斜面124c均优选为,上述的第1剖面的形状为直线状或朝向凸的曲线状。由此,在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且在外表面不形成凹陷部分。因此,在盗窃用部件150从车外侧作用于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的情况下,该盗窃用部件150不会停留于覆盖部124的外表面的特定位置而容易沿覆盖部124的第1倾斜面124b或第2倾斜面124c滑动。或者,覆盖部124的第1倾斜面124b或第2倾斜面124c会在受到来自盗窃用部件150的负载的作用下相对于该盗窃用部件150向车辆外侧Y1或者车辆内侧Y2相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从盗窃用部件150受到的负载,由此提高防盗性。
另外,侵入车门101内的雨水等侵入水,以覆盖部124的顶部124a为边界向车辆内侧Y2以及车辆外侧Y1分水。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变更顶部124a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位置,调节侵入水的分水比率。例如,在顶部124a设于通过车辆左右方向大体中央的中央线L上的情况下,能够将侵入车门101内的侵入水向车辆内侧Y2以及车辆外侧Y1大体均等地分水。
在上述的覆盖部124中,优选为该覆盖部124为实心构造,并且顶部124a中的在车辆上下方向Z1、Z2的壁厚高于第1倾斜面124b以及第2倾斜面124c各自在车辆上下方向Z1、Z2的壁厚。由此,能够提高覆盖部124中的受盗窃用部件150最初作用的可能性高的顶部124a的刚性。在该情况下,覆盖部124特别优选在车辆左右方向在壳体上表面110a中的相比第1外壳111与第2外壳112之间的接合部D更靠车辆外侧具备顶部124a。由此,即便在由盗窃用部件150使保护罩120破损的情况下也使盗窃用部件150难以对第1外壳111与第2外壳112之间的接合部D起作用,由此提高防盗性。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在上述的保护罩120的前表面罩部120b还设有与上表面罩部120a的覆盖部124相同的剖面形状的覆盖部。参照图4等,该前表面罩部120b的覆盖部针对在车辆前后方向X1、X2以及车辆左右方向规定的第2剖面从壳体前表面(图6中的壳体前表面110b)侧朝向车辆前方具有凸形状(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即,在保护罩120,具有凸形状的覆盖部124从上表面罩部120a遍及前表面罩部120b地连续地形成。其结果是,在该保护罩120,前表面罩部120b也起到与上表面罩部120a相同的作用效果。例如,在盗窃用部件150从车外侧对保护罩120的前表面罩部120b起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覆盖部的凸形状来抑制前表面罩部120b从盗窃用部件150受到的负载。由此,在从上表面罩部120a遍及前表面罩部120b的保护罩120整体能够可靠地保护壳体110,由此提高防盗性。
对于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以及前表面罩部120b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代替图10所示的剖面形状而采用图11所示的剖面形状。图11所示的保护罩120在不具备相当于图10中的第2倾斜面124c的部位这点上,与图10所示的保护罩120不同。在该情况下,覆盖部124的顶部124a配置于相比通过车辆左右方向大体中央的中央线L向车辆外侧错开的位置。根据本结构,在盗窃用部件150从车外侧对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起作用的情况下,该盗窃用部件150不会停留于覆盖部124的特定位置而容易沿覆盖部124的第1倾斜面124b滑动。或者,覆盖部124由于第1倾斜面124b从盗窃用部件150受到的负载而相对于该盗窃用部件150向车辆外侧Y1相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保护罩120的上表面罩部120a从盗窃用部件150受到的负载。
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典型的实施方式,可以考虑各种应用、变形。例如,还能够实施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的各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利用设于壳体110的卡合臂115与设于保护罩120的卡合轴123构成移动限制机构140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代替本结构,而采用将相当于卡合臂115的部位设于保护罩120并将相当于卡合轴123的部位设于壳体110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建利用相互卡合的卡合轴123以及卡合凹部115b而将保护罩120与壳体1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连结构造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该连结构造是保护罩120仅仅固定于壳体110的构造,也可以是不相对于壳体110旋转的构造。另外,在本发明中,至少实现从车辆前侧覆盖保护罩120的第2端部122与壳体110的对置部113之间的边界区域114的构造即可,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保护罩120相对于壳体110的连结构造。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利用比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111冲击强度高的树脂材料构成配置于车辆外侧的第2外壳112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利用同种树脂材料构成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1外壳111的外壳上表面111a以及外壳前表面111b分别设置多条肋116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本发明中,能够代替本结构或除此之外,在第2外壳112的外壳上表面112a以及外壳前表面112b分别设置多条肋116。另外,多条肋116可以构成为包含与连结机构119的啮合爪117、卡合臂118形成为一体的肋,或者也可以使全部肋均与连结机构119的啮合爪117、卡合臂118独立。另外,也可以利用使多条肋116形成为一体的1个部位构成抵接限制部。另一方面,能够代替如上述那样在壳体110设置多条肋116的结构或除此之外,在保护罩120的罩内表面120c设置相当于该肋的部位。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使构成壳体110的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均利用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本发明中,还能够利用金属材料构成上述第1外壳111以及第2外壳112。在本发明中,与保护罩120相同,还能够代替树脂材料利用金属材料构成该保护罩120。
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上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本质的构造应用于车辆的各车门。例如,能够在车辆前座用的左右门、车辆后座用的左右门、以及车辆后部的门(后门)等,应用车辆用门锁装置100的本质的构造。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闩锁机构,其构成为与安装于车身的撞针卡合,并构成为能够将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
锁定机构,其能够将所述闩锁机构设定为能够解除与所述撞针之间的卡合的解锁状态、或无法解除与所述撞针之间的卡合的锁定状态;
壳体,其至少收容所述闩锁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
树脂制的保护罩,其为了保护所述壳体,而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所述壳体的壳体上表面的上表面罩部和从所述上表面罩部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突出并覆盖所述壳体的在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面的侧面罩部;
覆盖部,其从车辆前侧或者车辆后侧覆盖所述壳体中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与所述侧面罩部的延伸突出前端部对置的对置部与所述延伸突出前端部之间的边界区域;以及
用于限制所述保护罩相对于所述壳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的移动限制机构,
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利用设于所述侧面罩部的所述延伸突出前端部的卡合轴、和将所述卡合轴以能够嵌入的方式设于所述覆盖部的卡合凹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利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对置部沿所述侧面罩部向车辆上方延伸突出的卡合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在所述卡合轴嵌入所述卡合凹部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以所述卡合轴为中心朝向所述上表面罩部覆盖所述壳体上表面并且所述侧面罩部覆盖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面的组装位置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在所述卡合轴嵌入所述卡合凹部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以所述卡合轴为中心朝向所述上表面罩部覆盖所述壳体上表面并且所述侧面罩部覆盖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面的组装位置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和相比所述第1外壳配置于车辆外侧且由比所述第1外壳冲击强度高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外壳,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外壳设置所述覆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和配置于车辆外侧的第2外壳,
所述保护罩为了保护所述壳体,而具有覆盖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各自的外壳外表面的罩内表面,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连结机构和抵接限制部,
其中,所述连结机构通过从所述第1外壳向利用该第1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罩内表面划分的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1卡合部和从所述第2外壳向所述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2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将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相互连结;
在向所述保护罩输入了外部负载时,所述抵接限制部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夹设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保护罩的所述罩内表面之间来限制所述罩内表面抵接于所述连结机构的情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配置于车辆内侧的第1外壳和配置于车辆外侧的第2外壳,
所述保护罩为了保护所述壳体,而具有覆盖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各自的外壳外表面的罩内表面,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连结机构和抵接限制部,
其中,所述连结机构通过从所述第1外壳向利用该第1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罩内表面划分的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1卡合部和从所述第2外壳向所述划分区域延伸突出的第2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将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相互连结;
在向所述保护罩输入了外部负载时,所述抵接限制部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夹设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与所述保护罩的所述罩内表面之间来限制所述罩内表面抵接于所述连结机构的情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限制部利用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突出至相比所述连结机构更接近所述罩内表面的位置的多条肋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限制部利用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的至少一方的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突出至相比所述连结机构更接近所述罩内表面的位置的多条肋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肋均设于所述第2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并且包含与所述第2卡合部形成为一体的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肋均设于所述第2外壳的所述外壳外表面,并且包含与所述第2卡合部形成为一体的肋。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具备利用安装螺栓紧固固定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固定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具备利用安装螺栓紧固固定于所述第1外壳以及所述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固定部。
CN201410386295.0A 2013-08-09 2014-08-07 车辆用门锁装置 Active CN1043432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6014A JP6130263B2 (ja) 2013-08-09 2013-08-09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3166009A JP6250974B2 (ja) 2013-08-09 2013-08-09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3-166009 2013-08-09
JP2013-166014 2013-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293A CN104343293A (zh) 2015-02-11
CN104343293B true CN104343293B (zh) 2017-11-28

Family

ID=5249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6295.0A Active CN104343293B (zh) 2013-08-09 2014-08-07 车辆用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32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5384B2 (ja) * 2016-06-15 2020-03-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バックドア用ラッチ装置
WO2021019856A1 (ja) * 2019-07-31 2021-02-0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3047B1 (en) * 2005-02-23 2009-07-2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oor lock apparatus
CN201090081Y (zh) * 2007-08-17 2008-07-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门锁装置
JP4952751B2 (ja) * 2009-07-24 2012-06-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953485B2 (ja) * 2010-02-15 2012-06-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070649B2 (ja) * 2010-03-19 2012-11-1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293A (zh)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65179B (zh) 车辆用发动机罩
CN104442639B (zh) 用于打开和关闭卡车侧裙的装置
CN202990582U (zh) 车门的固定装置
US5137325A (en) Side do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4343293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576121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US8857901B2 (en) Front end module for vehicle
CN102101462B (zh) 机动车辆
CN104343298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US10012013B2 (en) Lock for a flap or door
US20010015558A1 (en) Latch mechanism
GB2517305A (en) 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GB2517306A (en) 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JP6250975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7827735B1 (en) Liftgate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4489622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用物入装置の膝入力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JP5939078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US5906122A (en) Semi circular disc steering wheel lock
JP613026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250974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3951646B2 (ja) 車両のフードヒンジ
CN215436094U (zh) 一种汽车座椅锁
CN106627882B (zh) 摩托车的侧边盖结构
JP7427910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516371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