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0346A -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 Google Patents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0346A
CN104340346A CN201310338233.8A CN201310338233A CN104340346A CN 104340346 A CN104340346 A CN 104340346A CN 201310338233 A CN201310338233 A CN 201310338233A CN 104340346 A CN104340346 A CN 104340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sile
seabed
guided missile
guidance
ballo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82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3382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03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0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3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是一种(起类似地面地雷作用的)制导导弹。将现有最低端短程制导导弹略加改造,预先布设于航道或敌舰经常出没的海底上,使用时由我国已有的定位卫星激活和制导,定点伏击过往航母军舰等。而将现有中程制导核弹略加改造可代替洲际制导核弹布设于敌国附近、潜水艇也难以发现的大洋水深处,在被对方一次核打击后,由卫星激活和制导,就近对敌国进行二次核报复。它平日静静藏于水深处,难以被对方侦测到;成本较低,可回收、可大量制造、大面积布放;卫星测得对方航母在附近时或我国受到核打击时,发信号它就可近距离有效突袭;不会造成我方人员及舰船伤亡。这种武器组合可保证我国以低的成本换取国家安全和国家海洋安全。

Description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略加改造的潜射式卫星制导导弹,之所以称为海底导弹是因为它像地面地雷一样被潜藏于海底。
其中低端短程制导海底导弹被预先布设于航道或敌舰经常出没的海底水深处,使用时由卫星激活和制导,定点伏击过往航母等大型船只。
而中程制导海底核导弹代替洲际核导弹被预先布设于距敌国较近的大洋底深处,使用时由卫星激活和制导,在我国受到第一次核打击后,可就近进行报复性二次核打击。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导弹层出不穷,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制导越来越精。但有矛就有盾,导弹侦测和拦截系统应运而生。利用卫星、雷达、无人飞机,反潜机、反导网等对导弹控制信号的破坏、对未发射前各种导弹的位置和数量的提前侦测、发射后的侦测和拦截,可使大多数导弹被拦截于到达目标之前。导弹的突袭性、命中率和不可预知性大大降低,变成了双方导弹数量的血拼。虽然导弹研制费用投入越来越大,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但只能拉平或暂时轻微改变敌对双方在海洋控制方面的对比态势。
潜艇奇袭功能优越,但由于噪音大、必须的移动、人员物资的需补给性、体积较大,需对外信号联系等,因而较易被敌方装置发现。而且即使突击成功,完身而退也很困难,另外成本很高。核潜艇虽水下存身时间长,但接近敌国长期潜伏也很不容易。
同样都是导弹,在发射井内易被击中,在公路、铁路车辆或飞机上则机动不少,放在潜艇里则更不易被发现,但都不如放在深海底更安全、更有效、更省力、更无损失和成本更低。这种放在海底的做法过去没有,但从有了卫星的全球定位和通讯功能,已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该发明利用成本较低、现有最低端的、甚至将退役的短程导弹略加改造,平日由海军布放于航道海底上或敌舰经常出没处等所需处,一旦卫星定位系统测得敌舰经过且需要攻击时,发一个信号它就能就近发动攻击,可以使导弹像地面地雷一样出其不意地打击敌方舰船。本发明设计简单易行,导弹水深难侦测,卫星定位准确容易,信号激活制导不难,就近袭击突然有效,甚至敌方受到攻击也不知所以然,防不胜防,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没人有这个组合想法、用法。它是经济军事弱国对付强国的有力武器。这种武器组合可保证我国不再怕外国航母群,以低的成本换取国家安全,若全球布设,甚至使外国航母风声鹤唳,不敢外出。
而用中程制导海底核弹可替代洲际制导核弹,布设于敌国附近几百公里远的大洋深处,使用时由卫星激活和制导,在我国受到第一次核打击后,可就近从大洋深处而不是我国国土,出其不意地进行二次核弹报复性打击。
而潜艇的主要任务可改为布雷,即在敌国海岸近处深水布设各类中程核导弹和在世界各航道及敌舰出没处布设各类短程导弹,而将打仗的任务留给卫星完成。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装置组成是原潜射导弹系统(弹头、制导系统、推进系统、点火系统、保护壳体等)本身,装置头部处不锈钢薄盖下有一气球包(替代潜艇用的发射浮筒)和装置尾部有一螺杆,连接着撞击力消除件(圆盘、上半圆环、倒U形环、圆铁板,铁板上焊着的若干与弹身平行的强力短弹簧)。导弹系统本身和卫星密码不在本专利讨论范围内。导弹布放可用各类船只。
①.任一型号的潜射式导弹本身。携带的炸药必须足够炸沉敌方舰只。另外下沉着地时,导弹应不会因有撞击力而自爆。气球将导弹系统升浮至距水面几米处时,启动点火程序,保护壳内的导弹点火,冲出水面,接受卫星制导,以后同于一般潜射导弹程序。短程导弹由于飞行距离短,附加声导、光导、磁导会更好。据统计,导弹系统本身的总浮力都大于其总重量,所以海底导弹应做的更紧凑,而使总体积尽量小,浮力尽量小,使导弹系统在水中飘不起来。否则只有加重撞击力消除件等权重。保护壳底部应有一个定时炸弹,在导弹发射后即自爆,以消灭剩余物痕迹、保守秘密。而若因某些原因想令装置自爆,可对炸弹下自爆指令。
②.导弹保护壳底部尽量做成拱形,正中突出部直径30厘米,壁比保护壳他处壁厚2厘米。有一15厘米粗不锈钢螺杆(3)从中穿过(注:该螺杆与连接的电机也可安装在保护壳底部另加的单独仓内,以防万一螺杆(3)透水而损害导弹系统)。螺杆上部与保护壳内一直流电机相连,螺杆下部穿透保护壳底部,伸到外面3厘米,螺接在一个不锈钢圆盘(5)上。该圆盘直径30厘米、厚3厘米,紧贴于突出部。圆盘另一面上焊有一个不锈钢半圆环(6),环直径7.4厘米,环弓长30厘米。该环与另一个倒U形环(7)套在一起,后一环用螺帽栓接在一块圆铁板(8)上。后一环上部尺寸同于前一环,但下面延长部长出圆铁板(8)2厘米,供拧螺帽用。圆铁板直径稍小于保护壳外径,圆铁板另一面上焊有若干与铁板垂直的强力短弹簧(9)。接到启动指令后,电机启动,将螺杆回转缩回至保护壳外表面内少许,则撞击力消除件(由(5)(6)(7)(8)(9)组成)会一起脱落,但保护壳并不透水,只是失去了权重,利于上浮。撞击力消除件主要为装置下沉着地时减少撞击力和作减小浮力的权重,否则,装置沉不到底。正因为有权重,所以装置尾部先着地,然后平躺下。由于海底不平,圆铁板一头的弹簧将先着地,产生扭断力,但两个半圆环消解了此力。很快整个铁板弹簧全着地,不管是倾斜还是垂直着地,只剩基本垂直上传的压力。由于装置本身浮力,加上吊绳起吊力或下沉用气球的浮力,着地撞击压力并不大,不足以使连接螺杆等断裂而造成权重脱落。但焊接必须牢固,保证3年内不会因锈蚀而开焊,否则权重减少,装置会浮起。当然也应考虑到弹簧着地时可能撞断一两个,而造成权重减少。只要一开始装置不上浮,以后就浮不起来,因为会有污物,海洋动物附着。尾部着地后,装置慢慢平躺下,由于总浮力很大且主要在上部,装置不会有损坏。
③.短程导弹应布放在水深一般不会被雷达发现的地方,但保护壳和外附材料都仍需涂隐形材料。而中程核导弹则应放于更深处,使敌方潜艇也无法侦测到。
④.上升用的起吊气球包(当然也可用浮筒)。为了导弹平躺而更隐蔽和避免气球日久意外撒气,上升用气球(12)直到上升前才充气。见图5,保护壳顶部外焊有一压缩惰性气体瓶(10),焊在未来点火时不影响保护壳顶部打开的地方。该气瓶呈圆柱体状,直径为保护壳直径的1/3,高度根据气量需要而定。气瓶上部的出气部分,罩在一个木格栅箱(11)内。气球口(13)套在气瓶底部,气瓶和其出气部件都处在气球(12)内。气球口应用熔解的橡胶胶接并用钢带条捆扎,在钢带条的上端的气瓶上焊有一圈圆铁条作钢带条的挡头。气球皮要足够厚,务必不漏气,未充气的气球(12)散落在气瓶一侧。气球(12)罩在一个网罩(14)内,网罩绑在气瓶底部钢环(15)上,网罩的拉紧程度一定要比气球紧,即不能靠气球口的连接力承担全部气球浮力。气球本身不怕水,但怕水下动物破坏,因此在气瓶和气球包外盖一个凸形不锈钢薄板盖(2),用3个小螺钉轻轻固定在保护壳上,而气球充气后绝对有力顶开这3个螺钉。
气球内的气瓶上部的出气部分,罩在一个木格栅箱(11)内,下见图6。气瓶上部连接有出气总管(16),管的上部连有一个出气阀门(17),出气阀右侧连接多个减压阀出气口(18),出气阀左侧连接一个可转动出气阀门的链轮(19),链轮用链条(20)连接到直流电机(21)的轴(22)上,电机左侧连接一个单独接受卫星开始充气信号的装备(23)。
收到充气信号后,电机(21)启动,带动链轮(19)转动,打开气阀(17),气瓶内液态气体通过减压阀出气口(18)快速变成气体,气量要能充起气球足够大。
气球飘起必先吊起保护壳头部。装置上升前,权重脱开,总浮力为气球浮力和导弹本身浮力(已无权重)之和,所以上升更快。在水面上保护壳被打开时,气球和气瓶会甩在一边,不会影响导弹方向。
由于装置总重(加上权重)稍大于装置总浮力,所以装置躺在海底。实际上只要去掉权重,装置本身就可浮到水面。接信号后,充气气球会加大导弹装置上浮力,而气球体积越大,上升浮力越大,装置也越快升至海面。总之,权重、气瓶的气量和气球体积大小应根据不同导弹单独计算。
另外,若想使导弹回收,则向气球发出回收指令而不发导弹点火指令,那么气球包充气,浮力足以将导弹装置浮出水面。或只发抛弃权重指令(不点火),也可使装置浮起。
下沉时用的充气气球(4)。用专用布雷船(船底可开合)或有起吊装置的船,及着地后可自动脱钩的吊绳,可将导弹装置慢慢沉入水底。但在国际海域则易引人注意,不利保密工作,在不宜用起吊装置布设该装置时,可将导弹挂在商船或渔船船侧或船底,按卫星坐标在规定水面位置,将带有充了空气的气球(如下例0.67吨浮力)的导弹装置松开,让它自己慢慢沉入水中即可。不过总浮力应稍小于装置的总重量才能下沉,而水越深,气球受压而体积变小,且越向下动能越大,所以浮力太小则着地动能和势能就太大,因此要精密计算和实验。在保护壳顶部的凸不锈钢盖外侧焊有起吊环,以备下沉时布雷船起吊该装置。下沉而不用起吊装置时,起吊环上栓着气球罩网,罩网束缚住一个充了空气的气球(4),该罩网及绑绳必须用可降解的,否则绑绳应尽量长,以免将来影响上升气球的位置。并在着地后,发信号令该气球(4)自爆(该气球内有接信号(如手机信号)后就爆的装置),使导弹不至于在海底位置随洋流移动过大。当然导弹装置仍带有一个将充气的上升气球包。
权重未脱开时,装置能安全下沉的气球的最小体积计算:
设装置总重(含权重)20吨,自身浮力19吨,则气球的浮力应稍小于1吨,即少于1立方米海水浮力。直径1.1米的气球浮力为4/3*3.14(1.1/2)3=0.67立方,就可满足基本慢慢下沉的需求,着地撞击力也不会太大。
若能用潜艇布设导弹,则更安全、更隐蔽,而潜艇的本来任务可由卫星完成。
⑤.伏击敌舰的短程导弹飞行距离短,所以一次点火即可,但调向非常重要。中程导弹可如常两次点火。攻击敌方舰船尽量用成本最低的潜射式短程制导导弹,而进行核打击才用中程制导海底核弹。
⑥.导弹内安装的卫星密码信号收发系统。导弹本身只需根据卫星信号要求而回答位置信号,使卫星确定它的准确位置(如洋流常引起位置变化)。卫星可向导弹发射位置报告指令、中程核弹进入待命状态指令、抛弃权重指令、气球充气指令、自动点火指令,导弹被制导指令,回收位置报告指令及导弹自爆指令(万一需要)。
⑦.由于海水的强烈腐蚀性,整个装置必须具有长期水密、气密特性,螺杆涂脂。
有益效果:
①难被发现:该类似地面地雷性质的潜射式短程制导导弹预先布设于洋底,尤其航道或敌方舰船经常出没的地方。由于体积相对较小,长期埋伏于水底几百米深处,静止一动不动,毫无噪音,加上表面隐形材料,极难被事先发现,它就是长期伏在海底的一动不动的潜艇。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惯常思维想不到有这种武器。而中程核导弹在水更深处,连对方潜艇也难以发现。
②成本低,可回收:由于低端短程导弹成本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从而可低成本大量制造,可以大量布设于大洋各处(尤其马六甲海峡,宫古海峡,台湾海峡内或靠近这些要道的必经处),守株待兔,静等敌舰自投罗网。而中程核导弹则适量投放,但由于发射地点离目标近,也比用洲际导弹从本土发射更便宜。
③近距离攻击成效大:一旦卫星侦测到或我方引诱某航母等舰船途径我方布放的某海底导弹时,指挥机关可从卫星发出密码指令信号,就可以使距敌方舰船多仅十几公里、近则几公里处的导弹去攻击敌舰。由于距离近、时间短,敌方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测得,确定,报告,作决定和拦截动作。而在现代科学条件下,潜艇对航母是很难这样靠近攻击的。而由于中程核导弹处于敌方国家国门外不远,突破反导网可能性更大,且万一被击中,也是在敌方国土内或近处爆炸,只是未达其具体目标而已,也起到核弹相当作用。
④无人员伤亡和舰船损失:不必像潜艇那样事先要防被发现,攻击完后要逃命。我们只要监控对方舰只活动路线,到位发射信号即可,不会有任何人员舰只伤亡。而有可能对方被该武器攻击还不知道被谁攻击。对于中程核导弹,只要需报复时,发信号即可。我方核潜艇不必逼近对方国土,也不用辛苦地日夜在水下值班待命。
附图说明
首先说明导弹的推进系统、信号系统、点火系统和保护壳等是原导弹所具有,但可能需要做一点变动。
图1是圆柱体状的原导弹系统的正视图,其中(1)是导弹系统(保护壳包着)。
图2是有未充气气球包的装置的正视图,其中各部分是(1)导弹系统,(2)保护壳头部外的凸不锈钢盖,下面绑缚着气球包组件(未充气的气球,惰性气体瓶,接受信号装置,罩在外面的气球网罩,见图5和图6),(3)装置尾部的螺杆外接头(连接着撞击力消除件,见图4)。
图3是下沉用气球已充好气的装置的正视图,其中各部分是(1)导弹系统,(2)保护壳头部外的凸不锈钢盖,下面绑缚着气球包组件(未充气的气球,惰性气体瓶,接受信号装置,罩在外面的气球网罩,见图5和图6),(3)装置尾部的螺杆外接头(连接着撞击力消除件,见图4),(4)在保护壳头部绑缚的充了气的下沉用的气球,及罩在外面的气球网罩及吊环。
图4是装置尾部螺杆连接的撞击力消除件示意图,其中各部分是(1)保护壳,(3)装置尾部螺杆,(5)圆盘,(6)上半圆环,(7)倒U形环,(8)圆平铁板,(9)短弹簧。
图5是保护壳顶部圆凸不锈钢薄盖(2)下各部分的布局示意图,其中各个部分是(1)保护壳,(2)保护壳头部外的不锈钢盖,(10)压缩惰性气体瓶,(11)木格栅箱,(12)上升用的气球,(13)气球口,(14)罩网,(15)罩网吊环。
图6是气瓶(10)上部的木格栅箱(11)内出气部件的布局示意图,其中各个部分是出气总管(16),管的上部连有一个出气阀(17),出气阀右侧连接多个减压阀出气口(18),出气阀左侧连接一个可转动阀门的链轮(19),链轮用链条(20)连接到直流电机(21)的轴(22)上,电机左侧连接单独接受卫星开始充气信号的装备(23)。
具体实施方式
方式一:图2是气球未充气前的装置的正视图,装置外表一定要涂有隐形材料。这种方式可用船用起吊装置(吊车,吊绳和可自动脱钩的吊钩)使导弹装置慢慢下沉,尤其快着地时速度要慢。2个吊环在顶部不锈钢盖的外侧面。
装置尾部螺杆连接的着地撞击力消除件,潜伏时还起权重作用,收到信号后与保护壳脱离。装置保护壳头部有一个圆凸不锈钢薄板盖,它罩有一个惰性压缩气瓶,充气设施,一个未充气气球包,网罩,信号接收装置等。发射时保护壳张开,会把气球等甩在一边,不影响导弹发射。若想回收,只向导弹的气球包发指令或抛弃权重指令而不向导弹发点火指令即可。
一定要做好各部分的水密和气密措施。
方式二:图3是下沉用的气球已充气的装置的正视图,装置外表一定要涂有隐形材料,这种方式是用在不适宜用起吊装置的地方,气球浮力要稍小于装置总重与装置总浮力之差,以便能下沉而着地撞击力不大。而且装置落地后,应发信号令该气球自爆,以免装置在水下位置漂移过大。该气球的吊环在保护壳顶面沿圆凸不锈钢盖外侧,也是船用起吊环。
装置尾部螺杆连接的着地撞击力消除件,潜伏时还起权重作用,收到信号后与保护壳脱离。装置保护壳头部有一个圆凸不锈钢薄板盖,它罩有一个惰性压缩气瓶,充气设施,一个未充气气球包,网罩,信号接收装置等。发射时保护壳张开,会把气球等甩在一边,不影响导弹发射。若想回收,只向导弹的气球包发指令或抛弃权重指令而不向导弹发点火指令即可。
一定要做好各部分的水密和气密措施。

Claims (11)

1.一种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除一般潜射导弹系统外,保护壳尾部还有螺接撞击力消除件和保护壳头部有气球,它长期潜伏于洋底待命,需要时由卫星信号激发和制导,就可突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短程制导导弹预先定点被布放在航道或舰船出没的海底,专门就近攻击敌方过往航母等舰只;而中程制导核导弹则布设于敌国附近大洋底水深处,代替洲际导弹做报复性二次核打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卫星对导弹可发射要求回报位置的指令、中程制导核弹待命指令、自动点火指令、气球内充气指令、导弹被制导调向指令、回收指令及自爆指令(万一需要),而导弹可接受以上密码并动作,但除应卫星要求发射位置信号外,不发射其他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接到启动信号的直流电机可将穿透保护壳底面突出部的螺杆旋回,使撞击力消除件脱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保护壳底部伸出的螺杆螺接有撞击力消除件,可减弱装置着地时的扭断力和撞击力,并起权重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深水布放,并外表涂隐形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在得指令后,装置头部的惰性气瓶会放出气体,使充满气的气球吊起并升起导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可用布雷船或有起吊装置的一般船布设;有时为不停船不用起吊装置布设,也可用一个下沉用充气气球(总浮力稍小于装置总重量)而直接抛掷装置入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不向导弹装置发点火指令,而只向气球包发充气指令或抛弃权重指令,装置可浮上水面进行回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保护壳底部有一个定时炸弹,在导弹发射后当即自动引爆以消除剩余物痕迹,也可对炸弹下自爆指令,使装置自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其特征是保护壳,尤其连接螺杆处,是绝对水密封的,而气球封口处是绝对气密的。
CN201310338233.8A 2013-08-06 2013-08-06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Pending CN1043403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38233.8A CN104340346A (zh) 2013-08-06 2013-08-06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38233.8A CN104340346A (zh) 2013-08-06 2013-08-06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0346A true CN104340346A (zh) 2015-02-11

Family

ID=5249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8233.8A Pending CN104340346A (zh) 2013-08-06 2013-08-06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034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6170A (en) * 1977-05-18 1991-12-3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Underwater weapon dispenser
JPH0743099A (ja) * 1993-07-29 1995-02-10 Nec Corp 係維機雷
US5708230A (en) * 1996-07-01 1998-01-1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Ocean surface-delivered ordnance explosive mine and obstacle clearance method
CN102269552A (zh) * 2010-06-01 2011-12-07 罗晓晖 潜筒导弹
CN102466434A (zh) * 2010-11-05 2012-05-23 上海市枫泾中学 海底静候智能导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6170A (en) * 1977-05-18 1991-12-3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Underwater weapon dispenser
JPH0743099A (ja) * 1993-07-29 1995-02-10 Nec Corp 係維機雷
US5708230A (en) * 1996-07-01 1998-01-1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Ocean surface-delivered ordnance explosive mine and obstacle clearance method
CN102269552A (zh) * 2010-06-01 2011-12-07 罗晓晖 潜筒导弹
CN102466434A (zh) * 2010-11-05 2012-05-23 上海市枫泾中学 海底静候智能导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gnasco Submarines of World War Two: Design, Development & Operations
CN102269552A (zh) 潜筒导弹
CN107036494A (zh) 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
CN101376326A (zh)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Grant U-boats destroyed
CN103673760A (zh) 潜水式/浮力动力/滑翔(导弹/鱼雷)系统
KR101373147B1 (ko) 해상 부유식 대유도탄 기만체 및 체공형 대유도탄 기만체
Ford St Nazaire 1942: The Great Commando Raid
CN104340346A (zh) 潜射式卫星制导海底导弹
Koop et al. Battleships of the Scharnhorst Class: The Scharnhorst and Gneisenau: the Backbone of the German Surface Forces at the Outbreak of War
Williamson U-boat Tactics in World War II
RU2733732C1 (ru) Способ защиты надводного корабля и судна от поражения торпедой
Owen Anti-submarine warfa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CN102963513A (zh) 一种拟音潜艇
McCartney British Submarines of World War I
Konstam Tirpitz in Norway: X-craft midget submarines raid the fjords, Operation Source 1943
Bearss Grand Gulf's Role in the Civil War
RU2819811C1 (ru) Моби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охраны морского района
Konstam U-47 in Scapa Flow: The Sinking of HMS Royal Oak 1939
CN102381461A (zh) 海军潜水艇
McCartney Lost Patrols: Submarine Wrecks of the English Channel
CN107764134A (zh) 水中核反应堆泄放炮
CN102923281A (zh) 潜伏式导弹发射平台
Hepper British Warship Losses in the Modern Era
Liptak US Navy Special Warfare Units in Korea and Vietnam: UDTs and SEALs, 1950–73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