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0043A -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0043A
CN104340043A CN201310335923.8A CN201310335923A CN104340043A CN 104340043 A CN104340043 A CN 104340043A CN 201310335923 A CN201310335923 A CN 201310335923A CN 104340043 A CN104340043 A CN 104340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wheel
internally toothed
transmission
toothed annu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59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0043B (zh
Inventor
张崇信
杨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QUANSU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张崇信
杨勇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张崇信, 杨勇 filed Critical 张崇信
Priority to CN2013103359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0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0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0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0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有三种驱动模式;1、发动机驱动模式能够实现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2、纯电动驱动模式能够实现低速档、中速档,3、混合动力驱动模式能够实现低速档、中速档、高速档,三种驱动模式在行驶中能够平顺的转换,在混合动力前进低速档的驱动模式是无级变速过程,在混合动力前进中速档的驱动模式是低速转高速的过程,在混合动力前进高速档的驱动模式是无级变速过程,在混合动力前进高速档的驱动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提高电动机输出的转速能够实现更大的无级变速传动比,并且能够传递大扭矩。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任何机械设计有优点也就会有缺点,本人2011年1月1日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为201110005525.0,专利名称为;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在实施中发现存在三点技术缺点、第一点是;由于电动机整体设在输入轴上,当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直接传动时,电动机随着传动系统整体转动,因此电动机不能够输出动力帮助内燃机增加助力。 
第二点是;在原设计的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变中速、中速变高速的行驶过程中不能够实现平顺转换。 
第三点是;原设计的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在纯电动模式时只有一个前进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缺点问题,在原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再次创新设计一种能克服上述技术缺点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包括:缓冲联轴器、单向离合器、输入轴、电动机转子线圈、向心推力轴承、电动机定子线圈、磁钢转子壳体、磁钢转子输出轴、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第一内齿圈、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架、第二内齿圈、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行星架、第三内齿圈、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K1离合器、K2离合器、B1制动器、B2制动器、B3制动器、输出轴、传动系统壳体; 
所述的缓冲联轴器是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的飞轮上、缓冲联轴器和单向离合器的外圈相连接、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和输入轴的前端相连接。 
所述的输入轴上的中间段设有电动机转子线圈、输入轴的后端和K1离合器相连接。 
所述的K1离合器和第一传动轴前端相连接、第一传动轴上设有第一太阳轮、第一传动轴后端和K2离合器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传动轴后段设有第二太阳轮和第三太阳轮。 
所述的第一太阳轮和第一行星轮相啮合、第一行星轮和第一内齿圈相啮合、第一行星轮设在第一行星架上。 
所述的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轮相啮合、第二行星轮和第二内齿圈相啮合、第二行星轮设在第二行星架上。 
所述的第三太阳轮和第三行星轮相啮合、第三行星轮和第三内齿圈相啮合、第三行星轮设在第三行星架上。 
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设在向心推力轴承上、向心推力轴承设在输入轴上。 
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和磁钢转子输出轴相连接、磁钢转子输出轴和第一内齿圈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行星架和第二内齿圈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行星架和第三内齿圈相连接。 
所述的第三行星架和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的K1离合器能够和第二传动轴联接成一体。 
所述的K2离合器能够和第二行星架和第三内齿圈联接成一体。 
所述的B1制动器、B2制动器、B3制动器都是设在传动系统壳体上。 
所述的B1制动器能够制动磁钢转子壳体和磁钢转子输出轴和第一内齿圈。 
所述的B2制动器能够制动第一行星架和第二内齿圈。 
所述的B3制动器能够制动第二行星架和第三内齿圈。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线圈设在传动系统壳体前端。 
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是在原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克服原设计存在的三种技术缺点, 
第一点是;增加了电动机定子线圈设在传动系统壳体前端,从而使电动机定子线圈产生的磁力对磁钢转子壳体增加了推动力,因此磁钢转子壳体增加的推力就能够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低速变中速、中速变高速时增加助力。 
第二点是;由于增加了电动机定子线圈设在传动系统壳体前端,从而使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能够实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前进低速变中速、中速变高速的过程在行驶中平顺转换。 
第三点是;由于增加了电动机定子线圈设在传动系统壳体前端,从而使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在纯电动驱动模式中能够实现低速档和中速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示意图; 
其中1为缓冲联轴器;2为单向离合器;3为输入轴;4为电动机转子线圈;5为向心推力轴承;6为磁钢转子输出轴;7为第一行星轮;8为第一太阳轮;9为第一行星架;10为第一传动轴;11为第二传动轴;12为第二行星轮;13为第二太阳轮;14为第二行星架;15为第三行星轮;16为第三太阳轮;17为输出轴;18为第三行星架;19为第三内齿圈;20为B3制动器;21为第二内齿圈;22为K2离合器;23为B2制动器;24为B1制动器;25为第一内齿圈;26为K1离合器;27为传动系统壳体;28为电动机定子线圈;29为磁钢转子壳体。 
图2为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图3为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图4为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图5为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图6为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图2至图6带有箭头的粗实线表示为驱动力输出的传动路线,没有箭头的粗实线表示为已经被制动的路线,细实线有箭头表示动力空转的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包括:缓冲联轴器1、单向离合器2、输入轴3、电动机转子线圈4、向心推力轴承5、磁钢转子输出轴6、第一行星轮7、第一太阳轮8、第一行星架9、第一传动轴10、第二传动轴11、第二行星轮12、第二太阳轮13、第二行星架14、第三行星轮15、第三太阳轮16、输出轴17、第三行星架18、第三内齿圈19、B3制动器20、第二内齿圈21、K2离合器22、B2制动器23、B1制动器24、第一内齿圈25、K1离合器26、传动系统壳体27、电动机定子线圈28、磁钢转子壳体29。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缓冲联轴器1是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的飞轮上、缓冲联轴器1和单向离合器2的外圈相连接、单向离合器2的内圈和输入轴3的前端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输入轴3上的中间段设有电动机转子线圈4、输入轴3的后端和K1离合器26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K1离合器26和第一传动轴10的前端相连接、第一传动轴10上设有第一太阳轮8、第一传动轴10后端和K2离合器22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二传动轴11后段设有第二太阳轮13和第三太阳轮16。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太阳轮8和第一行星轮7相啮合、第一行星轮7和第一内齿圈25相啮合、第一行星轮7设在第一行星架9上。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二太阳轮13和第二行星轮12相啮合、第二行星轮12和第二内齿圈21相啮合、第二行星轮12设在第二行星架14上。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三太阳轮16和第三行星轮15相啮合、第三行星轮15和第三内齿圈19相啮合、第三行星轮15设在第三行星架18上。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29设在向心推力轴承5上、向心推力轴承5设在输入轴3上。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29和磁钢转子输出轴6相连接、磁钢转子输出轴6和第一内齿圈25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内齿圈21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第三行星架18和输出轴17相连接。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K1离合器26能够和第二传动轴11联接成一体。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K2离合器22能够和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联接成一体。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B1制动器24、B2制动器23、B3制动器20都是设在传动系统壳体27上。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B1制动器24能够制动磁钢转子壳体29和磁钢转子输出轴6和第一内齿圈25。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B2制动器23能够制动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内齿圈21。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B3制动器20能够制动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线圈28设在传动系统壳体27前端。 
以下是:机械传动工作元件表。 
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是针对专利号为201110005525.0存在的技术缺点、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因此;根据说明书附图2至6和机械传动工作元件表、在以下的动力传动路线说明中、只是详细说明改进后的动力传动路线,不再重复说明已经公告的六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动力传动路线。 
下面结合附图2对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分两步骤详细说明:第一步;当驾驶员用按键开关起动纯电动前进低速档的驱动模式时、发动机就停止转动,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起动电动油泵、通过油压推动B3制动器20制动了第三内齿圈19和第二行星架14、同时油压推动K2离合器22联接了第二行星架14、因此;输入轴3、电动机转子线圈4、K1离合器26、第一传动轴10、第一太阳轮8、K2离合器22、第二行星架14、第三内齿圈19都是被B3制动器20制动。 
第二步;当驾驶员放松手刹车并且踩油门踏板时、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电控系统通过变频器供电给电动机定子线圈28和电动机转子线圈4、由于电动机定子线圈28和电动机转子线圈4供电后产生磁场并且驱动磁钢转子壳体29逆时针转动、磁钢转子壳体29将动力传递到磁钢转子输出轴6、磁钢转子输出轴6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内齿圈25、第一内齿圈25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第一行星轮7就围绕第一太阳轮8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9、第一行星架9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内齿圈21、第二内齿圈21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第二行星轮12就在第二行星架14上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太阳轮13、 第二太阳轮13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1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太阳轮16、第三太阳轮16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第三行星轮15就在第三内齿圈19内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架18、第三行星架18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17、输出轴17就顺时针转动输出动力、因此;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 
再结合附图2对纯电动驱动模式的倒档动力传动路线详细说明:当驾驶员用按键开关起动纯电动倒档的驱动模式时、纯电动驱动模式的倒档动力传动路线是;采用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只是通过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电控系统改变供给电动机电流的方向、使电动机定子线圈28和电动机转子线圈4改变为驱动磁钢转子壳体29顺时针转动、从而达到纯电动驱动模式倒档动力传动路线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3对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详细说明:当驾驶员用按键开关起动纯电动前进中速档的驱动模式时、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就释放B3制动器20和K2离合器22的油压、与此同时通过油压推动K1离合器26缓慢的联接了第二传动轴11,因此;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产生了两条传动路线,第1条传动路线是:电动机转子线圈4供电后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入轴3、输入轴3前端联接的单向离合器2的内圈顺时针打滑、输入轴3将动力传递到K1离合器26、K1离合器26将动力传递到第一传动轴10、第一传动轴10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太阳轮8、与此同时K1离合器26通过联接第二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1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太阳轮13和第三太阳轮16、并且都是顺时针转动。 
第2条传动路线是:电动机定子线圈28供电产生磁场、推动磁钢转子壳体29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磁钢转子输出轴6、磁钢转子输出轴6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内齿圈25、第一内齿圈25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与此同时第一太阳轮8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第一行星轮7就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9、第一行星架9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内齿圈21、第二内齿圈21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与此同时第二太阳轮13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第二行星轮12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架14、第二行星架14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内齿圈19、第三内齿圈19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与此同时第三太阳轮16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第三行星轮15就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架18、第三行星架18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17、输出轴17顺时针转动并且输出动力,因此纯电动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 
下面结合附图4对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详细说明:当驾驶员用按键开关起动混合动力前进低速档的驱动模式时、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通过油压推动K1离合器26缓慢的联接了第二传动轴11,因此;混合动力前进低速驱动模式产生了两条传动路线,第1条传动路线是:发动机的飞轮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缓冲联轴器1、缓冲联轴器1将动力传递到单向离合器2、单向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到输入轴3、输入轴3将动力传递到K1离合器26、K1离合 器26将动力传递到第一传动轴10、第一传动轴10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太阳轮8、与此同时K1离合器26已经联接了第二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1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太阳轮13和第三太阳轮16、并且都是顺时针转动。 
第2条传动路线是:电动机定子线圈28供电产生磁场、推动磁钢转子壳体29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磁钢转子输出轴6、磁钢转子输出轴6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内齿圈25、第一内齿圈25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与此同时第一太阳轮8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第一行星轮7就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9、第一行星架9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内齿圈21、第二内齿圈21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与此同时第二太阳轮13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第二行星轮12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架14、第二行星架14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内齿圈19、第三内齿圈19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与此同时第三太阳轮16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第三行星轮15就能够叠加两种不同转速的驱动力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架18、第三行星架18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17、输出轴17顺时针转动并且输出动力,因此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 
在附图4和机械传动工作元件表中都可以看出、在以上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时只有K1离合器26单独工作、再加上电动机定子线圈28供电产生磁场、推动磁钢转子壳体29顺时针转动、配合完成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动力传动过程、在 该传动过程中沒有采用工作元件来换档、只是采用发动机输出的转速和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变化来实现变速、这种变速过程就是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低速档的无级变速过程、这样的无级变速过程就代替了发动机驱动模式的1档2档3档都是要采用工作元件来换档的过程、而且通过提高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就能超越发动机驱动模式3档的传动比。 
下面结合附图5对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详细说明:当汽车在混合动力前进低速档的驱动模式行驶中、当驾驶员感觉汽车行驶阻力减轻时、想提高车速就用按键开关起动混合动力前进中速档的驱动模式、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就控制油压推动K2离合器22缓慢联接了第二行星架14、第二行星架14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内齿圈19,根据上述传动过程分析得知,K1离合器26已经驱动第三太阳轮16、再加上K2离合器22驱动第三内齿圈19、因此形成了第三太阳轮16和第三内齿圈19共同、同向、同速驱动第三行星轮15、第三行星轮15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架18、第三行星架18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17、输出轴17就顺时针转动并且输出动力,因此;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 
在以上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中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时、整个传动系统是同向、同速、同时电动机定子线圈28供电输出磁场、该磁场就会对磁钢转子壳体29产生助推力、因此形成了电动机对发动机产生了助力。 
下面结合附图6对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详细说明:当汽车在混合动力前进中速档的驱动模式行驶中、当驾驶 员感觉汽车行驶阻力减轻时、想提高车速就用按键开关、起动混合动力前进高速档的驱动模式、自动变速器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就释放K1离合器26的油压、K1离合器26就放松联接第二传动轴11、因此;混合动力前进高速驱动模式产生了两条传动路线,第1条传动路线是:发动机的飞轮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缓冲联轴器1、缓冲联轴器1将动力传递到单向离合器2、单向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到输入轴3、输入轴3将动力传递到K1离合器26、K1离合器26将动力传递到第一传动轴10、第一传动轴10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太阳轮8和K2离合器22、K2离合器22已经联接了第二行星架14、第二行星架14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内齿圈19、并且都是顺时针转动、与此同时第二行星架14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第二行星轮12的转动方向取决于第二行星架14与第二内齿圈21的转速,比如说;第二行星架14与第二内齿圈21的转速相同、第二行星轮12在第二行星架14上就停止转动、这就形成同步,比如说;第二行星架14的转速快、第二内齿圈21的转速漫、第二行星轮12就逆时针转动、这就形成超速,比如说;第二行星架14、的转速漫、第二内齿圈21的转速快、第二行星轮12就顺时针转动、这就形成減速。 
第2条传动路线是:电动机转子线圈4和电动机定子线圈28同时供电产生磁场、推动磁钢转子壳体29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磁钢转子输出轴6、磁钢转子输出轴6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内齿圈25、第一内齿圈25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与此同时第一太阳轮8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轮7、第一行星轮7就能够平衡两种不同方向的转速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9、第一行星架9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内齿圈21、 第二内齿圈21就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与此同时第二行星架14已经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轮12、第二行星轮12就能够平衡两种不同方向的转速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太阳轮13、第二太阳轮13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二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1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太阳轮16、第三太阳轮16就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与此同时第三内齿圈19已经顺时针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轮15、第三行星轮15就能够叠加两种相同方向的转速并且将动力传递到第三行星架18、第三行星架18就超速顺时针转动并且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17、输出轴17就超速顺时针转动并且输出动力,因此;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 
在附图6和机械传动工作元件表中都可以看出、在以上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路线成立时只有K2离合器22单独工作、再加上电动机转子线圈4和电动机定子线圈28同时供电产生磁场、推动磁钢转子壳体29逆时针转动配合完成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过程、在该传动过程中沒有采用工作元件来换档、采用发动机输出的转速和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变化来实现变速、这种变速过程就是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无级变速过程、这样的无级变速过程就代替了发动机驱动模式的4档5档6档都是要采用工作元件来换档的过程、而且通过提高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就能超越发动机驱动模式6档的传动比、从而使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前进高速档的动力传动实现更大的传动比。 

Claims (1)

1.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包括:缓冲联轴器(1)、单向离合器(2)、输入轴(3)、电动机转子线圈(4)、向心推力轴承(5)、磁钢转子输出轴(6)、第一行星轮(7)、第一太阳轮(8)、第一行星架(9)、第一传动轴(10)、第二传动轴(11)、第二行星轮(12)、第二太阳轮(13)、第二行星架(14)、第三行星轮(15)、第三太阳轮(16)、输出轴(17)、第三行星架18(18)、第三内齿圈(19)、B3制动器(20)、第二内齿圈(21)、K2离合器(22)、B2制动器(23)、B1制动器(24)、第一内齿圈(25)、K1离合器(26)、传动系统壳体(27)、电动机定子线圈(28)、磁钢转子壳体(29),
所述的缓冲联轴器(1)是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的飞轮上、缓冲联轴器(1)和单向离合器(2)的外圈相连接、单向离合器(2)的内圈和输入轴(3)的前端相连接;
所述的输入轴(3)上的中间段设有电动机转子线圈(4)、输入轴(3)的后端和K1离合器(26)相连接;
所述的K1离合器(26)和第一传动轴(10)的前端相连接、第一传动轴(10)上设有第一太阳轮(8)、第一传动轴(10)后端和K2离合器(22)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传动轴(11)后段设有第二太阳轮(13)和第三太阳轮(16);
所述的第一太阳轮(8)和第一行星轮(7)相啮合、第一行星轮(7)和第一内齿圈(25)相啮合、第一行星轮(7)设在第一行星架(9)上;
所述的第二太阳轮(13)和第二行星轮(12)相啮合、第二行星轮(12)和第二内齿圈(21)相啮合、第二行星轮(12)设在第二行星架(14)上;
所述的第三太阳轮(16)和第三行星轮(15)相啮合、第三行星轮(15)和第三内齿圈(19)相啮合、第三行星轮(15)设在第三行星架(18)上;
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29)设在向心推力轴承(5)上、向心推力轴承(5)设在输入轴(3)上;
所述的磁钢转子壳体(29)和磁钢转子输出轴(6)相连接、磁钢转子输出轴(6)和第一内齿圈(25)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内齿圈(21)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相连接;
所述的第三行星架(18)和输出轴(17)相连接;
所述的K1离合器(26)能够和第二传动轴(11)联接成一体;
所述的K2离合器(22)能够和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联接成一体;
所述的B1制动器(24)、B2制动器(23)、B3制动器(20)都是设在传动系统壳体(27)上;
所述的B1制动器(24)能够制动磁钢转子壳体(29)和磁钢转子输出轴(6)和第一内齿圈(25);
所述的B2制动器(23)能够制动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内齿圈(21);
所述的B3制动器(20)能够制动第二行星架(14)和第三内齿圈(19);
所述的电动机定子线圈(28)设在传动系统壳体(27)前端。
CN201310335923.8A 2013-07-28 2013-07-28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40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35923.8A CN104340043B (zh) 2013-07-28 2013-07-28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35923.8A CN104340043B (zh) 2013-07-28 2013-07-28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0043A true CN104340043A (zh) 2015-02-11
CN104340043B CN104340043B (zh) 2018-06-08

Family

ID=52496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59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40043B (zh) 2013-07-28 2013-07-28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004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1885A (zh) * 2016-04-28 2016-07-13 北京科技大学 大功率工程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
CN109484153A (zh) * 2017-09-10 2019-03-19 东莞孚邦自动变速箱维修服务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WO2019051626A1 (zh) * 2017-09-15 2019-03-21 张崇信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7413A (ja) * 2004-07-15 2006-02-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JP2008143242A (ja) * 2006-12-06 2008-06-2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8302744A (ja) * 2007-06-05 2008-12-18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1501965A (zh) * 2006-08-10 2009-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
CN102069703A (zh) * 2011-01-01 2011-05-25 张崇信 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CN102089551A (zh) * 2008-09-09 2011-06-08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汽车的混合动力总成
CN102582412A (zh) * 2011-01-12 2012-07-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混合动力系的双减震器隔离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7413A (ja) * 2004-07-15 2006-02-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CN101501965A (zh) * 2006-08-10 2009-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
JP2008143242A (ja) * 2006-12-06 2008-06-2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8302744A (ja) * 2007-06-05 2008-12-18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2089551A (zh) * 2008-09-09 2011-06-08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汽车的混合动力总成
CN102069703A (zh) * 2011-01-01 2011-05-25 张崇信 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CN102582412A (zh) * 2011-01-12 2012-07-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混合动力系的双减震器隔离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1885A (zh) * 2016-04-28 2016-07-13 北京科技大学 大功率工程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
CN109484153A (zh) * 2017-09-10 2019-03-19 东莞孚邦自动变速箱维修服务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WO2019051626A1 (zh) * 2017-09-15 2019-03-21 张崇信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CN109501579A (zh) * 2017-09-15 2019-03-22 东莞孚邦自动变速箱维修服务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0043B (zh) 2018-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9703B (zh) 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US10081240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of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8579751B2 (en) Hybrid powertrain with layshaft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torque convert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US1032878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10272764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9783039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N104728363B (zh) 用于混合电动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
CN102348567A (zh) 动力传递装置
US10259308B2 (en) Axle assembly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JP2005186931A (ja)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用二重クラッチ変速機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WO2015142261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ybrid driveline
US20200047603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CN106321808B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
US10214218B2 (en) Method to control a hybrid powertrain,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computer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mprising program code
CN102529677A (zh) 可变比例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4340043A (zh) 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JP5802478B2 (ja) 手動変速機
CN201925422U (zh) 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WO2016053167A1 (en) Method to control a hybrid powertrain,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computer program to control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mprising program code
CN209892698U (zh) 双阶行星轮组两档电驱变速器
KR101510049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KR101592636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CN106143104B (zh) 混合动力车辆以及变速器
SE541948C2 (en) A powertrain, especially for an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
CN206012327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ang Chongxin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for Inven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ANG YONG

Effective date: 201505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Chongxin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ongxin

Inventor before: Yang Y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ZHANG CHONGXIN YANG YONG TO: ZHANG CHONGXI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522

Address after: 510803, Guangdong Provinc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5 dragon road, Pearl River Garden, Qin Hua court, B block, room 1601

Applicant after: Zhang Chongxin

Address before: 510803, Guangdong Provinc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5 dragon road, Pearl River Garden, Qin Hua court, B block, room 1601

Applicant before: Zhang Chongxin

Applicant before: Yang Yong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14

Address after: 510800, Jinghu Avenue, Xinhua Street, Huad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China, E3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QUANSU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803, Guangdong Provinc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5 dragon road, Pearl River Garden, Qin Hua court, B block, room 1601

Applicant before: Zhang Chongxi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