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8538A -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8538A
CN104328538A CN201410581851.XA CN201410581851A CN104328538A CN 104328538 A CN104328538 A CN 104328538A CN 201410581851 A CN201410581851 A CN 201410581851A CN 104328538 A CN104328538 A CN 104328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tepper motor
core
bag
feed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818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福军
汪娟
刘玮
邱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hua University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5818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285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28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85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20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 D01H1/28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two or more machine elements possess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in operative associ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纱芯转动装置和至少一个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纱芯转动装置包括分别夹持纱芯的两端的两个精密钻夹头,精密钻夹头经由连接杆连接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可带动精密钻夹头转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连接用于调控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的转动速度的第一驱动控制板,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导纱钩,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导纱钩后与纱芯的一端固定。本发明可实现对力学较弱、较脆和较硬的纱线进行包捻,拓宽了包捻纱材质的选择。

Description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纱线制备领域,涉及一种新型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纺织业中的包捻机上纺制包捻纱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其复合包捻技术所纺的包捻纱通过加捻呈螺旋式包缠的卷绕方式,在加捻缠绕的过程中对包缠的纱线强力要求较高,因为纱线在大型仪器上工作时受到卷绕速度和纱线张力的影响,使得强力较小的纱线在加捻卷绕过程中容易发生断裂现象,这就使得部分因强力不足而无法在大型仪器上纺制的纱线不能达到包缠的效果,也就无法改善此类纱线的缺陷。当前为了弥补这类纱线的缺陷,使更多种类的纱线能与其他纱线进行包捻,现研发此项发明,实现力学较弱的纱线进行包缠。随着纤维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功能纤维也越来越多,力学性能各异,有的很脆,有的力学性能较差,这些往往都不能采用传统的包缠工艺制备。而本方法可以适用更广泛的纤维作为纱芯,为新型功能纱线提供保护作用,扩大功能纱线的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及方法,弥补因力学等性能不足而无法在包捻大型仪器上纺制纱线的缺陷,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纱芯转动装置和至少一个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纱芯转动装置包括分别夹持纱芯的两端的两个精密钻夹头,精密钻夹头经由连接杆连接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可带动精密钻夹头转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连接用于调控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的转动速度的第一驱动控制板,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导纱钩,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导纱钩后与纱芯的一端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一个,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第一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后与纱芯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
优选地,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和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第一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后与纱芯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所述的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二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第二导纱钩,第二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二导纱钩后与纱芯的一端固定,第二步进电机连接用于调控第二步进电机的步进速度的第三驱动控制板。
优选地,所述的精密钻夹头可固定直径为0.1-4毫米的纱芯。
优选地,所述的两个精密钻夹头相互对称,且夹头孔径可调节,可调范围0.1mm-5mm。
优选地,所述的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相互对称,且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之间的距离可调,可调范围为5cm-20cm。
优选地,所述的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的转动速度为100转/分钟-399转/分钟。
优选地,所述的步进电机的运转速度为10转/分钟-100转/分钟,步进速度为0.2cm/s-0.5cm/s。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具体步骤包括: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
优选地,所述的纱芯和纱皮为涤纶长丝、碳纳米管纱线、柔性纱线维纶、金属纤维、陶瓷纤维或碳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可实现对力学较弱、较脆和较硬的纱线进行包捻,拓宽了包捻纱材质的选择。
2、本发明得到的包捻纱结构致密,形态均匀,捻回数控制准确,包缠过程中纱线不易断裂,能够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本发明方法简便易行,仪器配件成本低,在科研及实用领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单根缠绕包捻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纱芯转动可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步进式导纱可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涤纶/CNTs单根缠绕包捻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涤纶/CNTs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芳纶/CNTs包覆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涤纶/金属纤维包捻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玄武岩长丝纱/铜丝包捻纱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直流可调速电机(型号J6A25-370-12v399rpm),2为连接杆,3为精密钻夹头(锥度JT0 0.3-4mm),4为纱芯,5为PP板,6为第一步进电机,9为第二步进电机,7为第一导纱钩,10为第二导纱钩,8为纱皮,14为第一驱动控制板,15为第二驱动控制板,16为第三驱动控制板,17为外接电源,纱芯21、纱皮22、第一纱皮23和第二纱皮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包括如图3所示的纱芯转动装置和两个相互对称的如图4所示的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纱芯转动装置包括分别夹持纱芯4的两端的两个精密钻夹头3,精密钻夹头3经由连接杆2连接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可带动精密钻夹头3转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连接用于调控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转动速度的第一驱动控制板14,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和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6,第一步进电机6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7,第一纱皮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7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6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6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15,所述的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二步进电机9,第二步进电机9的丝杆连接第二导纱钩10,第二纱皮1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二导纱钩10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二步进电机9连接用于调控第二步进电机9的步进速度的第三驱动控制板16,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9为2相4线步进电机。所述的精密钻夹头3可固定直径为0.1-4毫米的纱芯。所述的两个精密钻夹头3相互对称,且夹头孔径可调节,可调范围0.1mm-5mm。所述的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相互对称,且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之间的距离可调,可调范围为5cm-20cm。所述的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有相应的底座固定于PP材料板5上,所述的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9固定于PP材料板5上。第一驱动控制板1、第二驱动控制板2和第三驱动控制板3均固定于PP材料板5上,第一驱动控制板1内部芯片的程序是分别控制两个直流电机启停正反转调速,第二驱动控制板2和第三驱动控制板3的内部芯片的程序均是步进电机启停正反转调速,通过USB转TTL PL2303HX STC单片机下载线连接驱动控制板与电脑,在STC-ISP软件上安装所需要的驱动程序,进而使得该装置达到全方面的可调控。所述的驱动控制板用于调控步进电机的步进速度和微型电机的转动速度,进而调控包捻纱的包捻角度。
图1中的连线均为铜丝导线,两个串联的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由第一驱动控制板1控制,接通电源后,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以相同的方向和相同的转速按图中方向转动,此时纱芯4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带动下与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一起转动,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9分别由第二驱动控制板2和第三驱动控制板3控制,两个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均与纱芯的一端固定,驱动与外接电源接通后,步进电机按图中方向转动,此时纱芯和纱皮在电机的带动下发生缠结现象,由于步进电机的丝杆的横向移动,使得纱皮和纱芯在单位时间内会产生均匀的对称的包捻形状,如图6所示。
实施例2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如图2所示,类似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一个,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6,第一步进电机6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7,第一纱皮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7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6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6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15。该装置的实施步骤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形成的包捻形状如图5所示。
实施例3涤纶/CNTs单根缠绕包捻纱结构
选择涤纶长丝作为纱芯,CNTs作为纱皮,在实施例2所述的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上纺出单根缠绕包捻纱的结构,如图4所示为单根缠绕的包捻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单根缠绕包捻纱结构包括纱芯21和纱皮22。涤纶长丝线密度为75D-100D,CNTs线密度为20dtex-50dtex。其可调控制备方法为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具体如下:
第一步,根据实验要求,取出试样长度的涤纶长丝若干根,用扳手将两个对称的精密钻夹头拧松,分别把涤纶长丝的两端放置精密钻夹头3的孔洞内,再用扳手拧紧夹头,使得涤纶长丝的两端被精密钻夹头3有效的夹持固定,并使得涤纶长丝处于平行伸直状态。
第二步,取出所需要的CNTs穿过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上的第一导纱钩7,CNTs的一端与上述装置中的涤纶长丝一端连接,另一端由镊子夹住使其呈自然悬垂状态。
第三步,将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第一步进电机6、第一程序控制板1、第二程序控制板2和外接电源17连线,打开外接电源开关,调电压值(不小于4V,将电压控制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第一步进电机6的额定电压范围内,并同时控制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正反转按钮,确保以同方向转动,以及控制第一步进电机6的运转速度,以使得第一步进电机6和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保持匀速的速度,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转动速度为250转/分钟,步进电机运转速度为2转/秒,步进速度为0.09cm/s。涤纶/CNTs单根缠绕包捻纱的TPM值为275。待步进电机将CNTs从涤纶长丝的一端包捻到另一端时关闭外接电源开关,并关闭所有开关。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即可得到实验所需的包捻纱结构。
实施例4涤纶/CNTs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结构
选择涤纶长丝作为纱芯,CNTs作为纱皮,在实施例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上纺出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的结构。图6所示为双根对称缠绕的包捻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结构包括纱芯21、第一纱皮23和第二纱皮24。涤纶长丝线密度为75D-100D,CNTs线密度为20dtex-50dtex。其可调控制备方法为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具体如下:
第一步,与实施例3相同;
第二步,将CNTs穿过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上的第一导纱钩7,CNTs的一端与上述装置中的涤纶长丝一端连接,另一端由镊子夹住使其呈自然悬垂状态。将另一CNTs穿过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上的第二导纱钩10,CNTs的一端与上述装置中的涤纶长丝一端连接,另一端由镊子夹住使其呈自然悬垂状态。
第三步,将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第一步进电机6、第二步进电机、第一程序控制板14、第二程序控制板15、第三程序控制板16和外接电源17连线,打开外接电源17开关,调电压值(不小于4V),将电压控制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第一步进电机6、第二步进电机的额定电压范围内,并同时控制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正反转按钮,确保以同方向转动,以及控制第一步进电机6、第二步进电机的运转速度,以使得第一步进电机6和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保持匀速的速度,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转动速度为250转/分钟,第一步进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的运转速度为2转/秒,步进速度为0.09cm/s。涤纶/CNTs单根缠绕包捻纱的TPM值为275。待步进电机将CNTs从涤纶长丝的一端包捻到另一端时关闭外接电源开关,并关闭所有开关。所形成的涤纶/CNTs双根对称缠绕包捻纱的TPM值为150-450。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即可得到实验所需的包捻纱结构。
实施例5芳纶/CNTs包覆纱结构
选择碳纳米管纱线为纱芯,芳纶丝束为纱皮,在实施例2所述的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上纺出芳纶/CNTs包覆纱结构。图7所示为芳纶/CNTs包覆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芳纶/CNTs包覆纱结构包括纱芯21和纱皮22。芳纶长丝数量为50-150根,CNTs的线密度为20dtex-50dtex。其可调控制备方法为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具体如下:
该步骤等同实施例3中的三个步骤,各个参数相同,但与前面两个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前面两个实例所纺的包捻纱,其纱芯是可见的,而芳纶/CNTs包捻纱的纱芯是看不见的,芳纶丝束在缠绕CNTs时,平行长丝束在CNTs对其施加的横向力作用下分开,形成倒三角形区域,进而平铺状的对CNTs进行包覆,因而结构类似于包覆纱结构,故亦可称为芳纶/CNTs包覆纱。
实施例6铅丝包纱芯/涤纶包捻纱结构
选择铅丝包纱芯为纱芯,涤纶纱线为纱皮,在实施例2所述的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上纺出涤纶/金属纤维包捻纱结构,如图2。图8所示为铅丝包纱芯/涤纶包捻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铅丝包纱芯/涤纶包捻纱结构包括纱芯21和纱皮22。铅丝包纱芯的线密度为0.5mm-1mm,涤纶纱股线的线密度为0.5mm-1mm。其可调控制备方法为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具体如下:
该步骤等同实施例3中的三个步骤,各个参数相同,但与前面三个实施例的结构也有所不同,由于铅丝包纱芯为硬性材料,在包捻的过程中变形较小,当微型电机和步进电机的速度很小时,涤纶纱线在铅丝包纱芯的表面紧密包缠,所形成的包捻纱结构中铅丝包纱芯也是看不见的。
实施例7玄武岩长丝纱/铜丝包捻纱结构
选择铜丝为纱芯,玄武岩长丝纱为纱皮,在实施例2所述的包捻纱的可调控制备装置上纺出玄武岩长丝纱/铜丝包捻纱结构。图9所示为玄武岩/铜丝包捻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玄武岩长丝纱/铜丝包捻纱结构包括纱芯21和纱皮22。玄武岩长丝数量为50-150根,铜丝束数量为50-150根。其可调控制备方法为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具体如下:
该步骤等同实施例3中的三个步骤,与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包捻方式相同,各个参数相同,但由于纱线性质不同买导致结构不同,此时铜丝是硬性材料,在包捻的过程中变形较小,玄武岩长丝纱是脆性纱线,容易发生断裂现象,不易与其他纱线在大型仪器上进行混纺,而在此仪器上能将其与铜丝进行包捻,形成包捻纱。此包捻纱结构提高了玄武岩的应用范围,也增强了玄武岩的导电性能。

Claims (10)

1.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纱芯转动装置和至少一个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纱芯转动装置包括分别夹持纱芯(4)的两端的两个精密钻夹头(3),精密钻夹头(3)经由连接杆(2)连接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可带动精密钻夹头(3)转动,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连接用于调控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转动速度的第一驱动控制板(14),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丝杆连接导纱钩(7),纱皮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导纱钩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一个,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6),第一步进电机(6)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7),第一纱皮(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7)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6)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6)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进式导纱装置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和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所述的第一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6),第一步进电机(6)的丝杆连接第一导纱钩(7),第一纱皮(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一导纱钩(7)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一步进电机(6)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步进电机(6)的步进速度的第二驱动控制板(15),所述的第二步进式导纱装置包括第二步进电机(9),第二步进电机(9)的丝杆连接第二导纱钩(10),第二纱皮(18)的一端被镊子夹持呈自然下垂状态,另一端穿过第二导纱钩(10)后与纱芯(4)的一端固定,第二步进电机(9)连接用于调控第二步进电机(9)的步进速度的第三驱动控制板(1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密钻夹头(3)可固定直径为0.1-4毫米的纱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精密钻夹头(3)相互对称,且夹头孔径可调节,可调范围0.1mm-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相互对称,且两个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之间的距离可调,可调范围为5cm-20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直流可调速电机(1)的转动速度为100转/分钟-399转/分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进电机的运转速度为10转/分钟-100转/分钟,步进速度为0.2cm/s-0.5cm/s。
9.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具体步骤包括:采用纱芯转动装置将纱芯固定并旋转,将包捻纱在纱芯的转动和步进式导纱装置的步进作用下包捻于纱芯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捻纱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纱芯和纱皮为涤纶长丝、碳纳米管纱线、柔性纱线维纶、金属纤维、陶瓷纤维或碳纤维。
CN201410581851.XA 2014-10-27 2014-10-27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43285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81851.XA CN104328538A (zh) 2014-10-27 2014-10-27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81851.XA CN104328538A (zh) 2014-10-27 2014-10-27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8538A true CN104328538A (zh) 2015-02-04

Family

ID=52403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1851.XA Pending CN104328538A (zh) 2014-10-27 2014-10-27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2853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5146C (zh) *
US4069656A (en) * 1974-06-28 1978-01-24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site spun yar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FR2626863A1 (fr) * 1988-02-05 1989-08-11 Caillarec Pascal Produit gaine a l'aide d'un fil textile et le dispositif pour sa fabrication
US5517812A (en) * 1993-11-22 1996-05-21 Alcatel Canada Wire, Inc. Automatic control of armour tape tension
WO2002081756A1 (fr) * 2001-04-03 2002-10-17 Maria Viktorovna Bakhareva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fil de fourr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5146C (zh) *
US4069656A (en) * 1974-06-28 1978-01-24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site spun yar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FR2626863A1 (fr) * 1988-02-05 1989-08-11 Caillarec Pascal Produit gaine a l'aide d'un fil textile et le dispositif pour sa fabrication
US5517812A (en) * 1993-11-22 1996-05-21 Alcatel Canada Wire, Inc. Automatic control of armour tape tension
WO2002081756A1 (fr) * 2001-04-03 2002-10-17 Maria Viktorovna Bakhareva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fil de fourru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0068B (zh) 一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包芯纱再包长丝成纱装置
CN208173306U (zh) 一种电缆绞线机
CN107916483B (zh) 一种包缠复合纱的纺制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设备
CN105442118A (zh) 涤纶长丝带毛缝纫线的纺纱方法及涤纶长丝缝纫线捻线机
CN103978672B (zh) 夹持装置及环向卷绕装置
CN2921048Y (zh) 邦迪线加捻成线装置
DE69905555T2 (de) Vorrichtung zum verseilen von mindestens zwei filamenten
CN110373922A (zh) 一种钢帘线的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CN104328538A (zh) 一种包捻纱的可控制备装置及方法
CN202481848U (zh) 一种绕纱机
CN208521692U (zh) 一种束丝机
US4250701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loop chenille type yarn
CN208265516U (zh) 一种组合式拼接纺织纱管
CN110481233A (zh) 一种高效率工艺丝球机
CN207659577U (zh) 一种纱线纺纱机构
JP2002538313A (ja) 絹糸用撚糸装置
US4528809A (en) Loop chenille type yarn
CN205910064U (zh) 一种纱线捻缩性能测试装置
CN203238366U (zh) 一种带锭翼的自动切换加捻卷绕机
CN105293176A (zh) 一种纺织纱锭绕线装置
US2263612A (en) Method of making elastic yarn
TW524769B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ylindrical packages of glass fiber strands
CN1563534A (zh) 一种涤纶包芯线及其制作方法
CN208922793U (zh) 一种z型线绞线装置及绞线机
CN102704121B (zh) 长丝分劈等张力双边限位复合纺纱装置、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