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17057A -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17057A
CN104317057A CN201410406053.3A CN201410406053A CN104317057A CN 104317057 A CN104317057 A CN 104317057A CN 201410406053 A CN201410406053 A CN 201410406053A CN 104317057 A CN104317057 A CN 104317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module
layer
photic zone
optical configu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060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盈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TDIAMO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TDIAMO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TDIAMO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YTDIAMON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0605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17057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17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70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计算机硬件技术领域。一种3D显示结构,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的显示模块,包括:一透光层及一3D显示层。透光层具有一第一面及相对于第一面的一第二面。3D显示层具有一第一贴合面及相对于第一贴合面的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具有弧角的凸透镜。其中,3D显示层的第一贴合面连接透光层的第二面,而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连接显示模块的显示面。

Description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计算机硬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裸视3D屏幕显示器,系利用OCA的光学双面胶使3D屏幕固定黏贴于显示模块的表面上,或是使用OCR的UV水胶与显示模块紧密接触,使显示模块显示的3D影像被观视者以裸视观看时具有3D效果。然而,3D屏幕往往会受到环境中的尘埃影响或观视者无意的触碰,而使3D屏幕的3D光学构造受损,进而影响到3D影像的显示效果。
此外,传统的裸视3D屏幕显示器,3D屏幕黏贴于显示模块的位置必须与显示模块的RGB像素精确对位,否则就无法显示3D效果,其制造成本高,贴合良率低,造成浪费材料、人力及时间的拆除重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3D显示结构,透过高硬度、高平整性的透光层以保护3D显示层,以避免3D显示层遭受到刮伤或擦伤等损坏,藉此显示模块透过3D显示结构以输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3D影像。
本发明提供一种3D显示结构,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的显示模块,包括:一透光层及一3D显示层。透光层具有一第一面及相对于第一面的一第二面。3D显示层具有一第一贴合面及相对于第一贴合面的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具有弧角的凸透镜。其中,3D显示层的第一贴合面连接透光层的第二面,而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连接显示模块的显示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3D显示结构制作方法,3D显示结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具有一显示面的一显示模块;提供一3D显示层,3D显示层具有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的多数个具有弧角的凸透镜接触显示面,并与显示模块的多数个RGB像素对位;于3D光学构造与显示模块的该些RGB像素完成对位后,于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用以固定于显示模块,再提供一透光层以压合3D显示层与显示模块;及提供一外框,以使透光层、3D显示层与显示模块结合。
本发明的具体手段为利用一种3D显示结构,透过高硬度、高平整性的透光层以保护3D显示层,并避免3D显示层遭受到刮伤或擦伤等损坏。再者,高硬度的透光层不易弯曲变形并提供一平整平面度的一第二面,而3D显示层可平整的贴附于透光层,藉此显示模块透过3D显示结构以输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3D影像。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如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制作方法之流程图。
符号说明:
1a、1b、1c、1d:3D显示结构
90:显示面
91:RGB像素
9:显示模块
10:透光层
101:第一面
102:第二面
12:3D显示层
120:凸透镜
121:第一贴合面
16:雾化层
161:第一雾化面
162:第二雾化面
18:黏胶
20:外框
T:顶部
L:光束
P:间距
A:空隙
S1:显示区块
S2:边缘区块
H1、H2:厚度
M1、M2:磁吸组件
R:弧角
PS:夹持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的宗旨所做的许多修改和变化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请参阅图1。一种3D显示结构1a,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90的显示模块9,包括:一透光层10及一3D显示层12。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之显示模块9系以一液晶显示模块(LCD Module,LCM)来说明,而3D显示结构1a例如透过一3D显示面板或一3D显示膜片来实现。在他实施例中,显示模块9例如为LCD面板、数字电视的触控显示器、笔记型计算机的显示器或触控显示器、ATM提款机的显示器或触控显示器、或是其它家用设备的显示器或触控显示器,本实施例不限制3D显示结构1a及显示模块9的态样。
在实务上,高硬度的透光层10连接并覆盖3D显示层12,以避免3D显示层12遭受到刮伤或擦伤等损坏,藉此保护3D显示层12。再者,高硬度的透光层10不易弯曲变形,并提供一平整的第二面102。例如第二面102的平面度很平整。而平整的第二面102系为贴附3D显示层12的基准面。因此,3D显示层12可平整的贴附于透光层10。而使3D显示层12可约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平行。藉此显示模块9透过3D显示结构1a以输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3D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a的形状系为矩形,其中矩形的3D显示结构1a的面积可覆盖数字电视的显示器。在其它实施例中,3D显示结构1a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或多边形,或是3D显示结构1a的形状及面积可分别根据数字电视的显示面90的形状及面积来设计,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自由设计3D显示结构1a。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的尺寸例如为4吋~65吋,本实施例不限制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的尺寸大小。
详细来说,透光层10具有一第一面101及相对于第一面101的一第二面102。在实务上,透光层10例如为一铝硅酸盐玻璃(以SiO2和Al2O3为主要成分)、一强化玻璃、一蓝宝石或一压克力之透光材质。其中,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之透光层10系以强化玻璃来说明,而强化玻璃具有很平整的平面度,并能抗潮湿以及不会受热胀冷缩的影响。简单来说,强化玻璃可提供不易变形及很平整平面度的平面。
接着,第一面101例如为一抗反射面、一抗指纹面、一抗眩光面及一防刮面的其中之一或组合。本实施例不限制透光层10的态样。而抗反射面、抗指纹面、抗眩光面及防刮面的其中之一或组合系以物理性镀膜(PVD)方式,例如蒸镀、溅镀等,镀制于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上;或是以化学气相沉(Chemical VaporDeposition,CVD)的方式沉积于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上;或是以刷镀、浸镀的方式涂布于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上。本实施例不限制透光层10的态样。
又如,第一面101呈现奈米级平面光滑型态或具有防指纹、汗渍或油渍残留功能之型态,且透光层10的莫氏硬度例如为5H~9H,相当于石英、金刚砂(Corundum)、红宝石(Ruby)或蓝宝石(Sapphire)等级的硬度。所以,指甲、灰尘、小石头或一般金属等硬度的物体均不能使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遭受到刮伤或擦伤等损害。
其中,透光层10的厚度例如为0.2mm~10mm,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的平面度小于0.05mm,透光层10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0%,且透光层10的折射率大于1.4。在实务上,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系用以与环境中尘埃或观视者的手接触的表面。而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系用以黏贴3D显示层12的基准面。而3D显示层12若能贴附于很平整的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上,则显示模块9透过RGB像素91所输出的光束L,经由具有弧角R的3D显示层12折射而进入透光层10。之后,光束L被观视者的眼睛所接收。所以,观视者可裸视而看见或欣赏3D影像。本实施例之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的平面度系小于0.05mm,以为确保3D显示层12可贴合于一很平整的基准面上。本实施例不限制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的平面度的态样。
接下来,3D显示层12具有一第一贴合面121及相对于第一贴合面121的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凸透镜120,例如为一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各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其中,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根据显示模块9的RGB像素91的配置或3D光学显示原理而设计弧角R的弧度及凸透镜120的间距P(Pitch)。
详细来说,3D显示层12的3D光学构造例如为裸视3D的柱状晶(Lenticular Lens)构造、数组透镜(Lens array)或是复眼式(Fly eyes)构造。本实施例不限制3D光学构造的态样。其中,3D显示层12的第一贴合面121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而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120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
进一步来说,各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的顶部T与第一贴合面121之间具有一厚度H1、H2,其中任两个厚度H1、H2之误差小于0.01mm。简单来说,3D光学构造的任两个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系具有大致相同厚度H1、H2。所以,该些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的顶部T大致平行以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
举例来说,该些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该些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与显示面90形成多个空隙A。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系以全部该些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来说明,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为大部分该些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本实施例不限制该些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的态样。
在实务上,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的顶部T可视为一平面。所以,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时,并不会影响3D显示层12输出3D影像的效果。假设3D光学构造系以全贴合方式接触到显示面90,例如用胶水填满上述多个空隙A,而这将使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失去原有的折射效果。简单来说,3D光学构造将无法输出3D影像的效果。
此外,3D显示结构1a,例如为3D膜片,需要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对位贴合。这是3D显示结构1a的工程中最难的部分。因为每一个凸透镜120要和RGB像素91相互精确对位,才可使3D显示结构1a输出有3D影像的效果。一般3D显示结构直接贴合在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上时,常会因为对位不准,而造成良率过低。本实施例系将3D显示层12直接贴在例如为强化玻璃的透光层10上,再以浮贴方式贴在显示模块9上。简单来说,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a可以容易与RGB像素91对位,且因为是以浮贴方式,所以3D显示结构1a与显示面90贴合上可以达到100%的良率。
进一步来说,3D显示结构1a与显示面90贴合时,因为凸透镜120的顶部T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如有不平的情况,上述不平情况将会产生牛顿环,其中牛顿环是光线在相对的两个表面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光程差(两个表面距离)与波长间的关系。而牛顿环会因为光程差的增大,也就是两表面间的距离增加,牛顿环的间距也会增大,这将造成3D显示结构1a之表面会产生严重的迭纹(Moire)现象,本实施例系以凸透镜120直接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接触,将第一面101与显示面90等两个平面的距离减到最小,藉此将牛顿环降低到最小。
另外,最佳观赏距离(Optimum Viewing Distance,OVD)与例如为LCM之显示模块9的厚度成正比。当例如为LCM之显示模块9的玻璃的厚度愈厚时,最佳观赏距离(OVD)的距离愈远。假设要增加最佳观赏距离(OVD)的距离时,可以在显示模块9的偏光片的表面再贴上一厚度的膜片,用以控制最佳观赏距离(OVD)的距离,再浮贴上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a,便可以轻易地控制观赏距离。
简单来说,本实施例相较于习知技术之3D显示层,本实施例之3D显示层12之凸透镜120系以反向倒装方式,以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邻近显示面90侧。其中3D显示层12贴黏于透明的透光层10上,而使凸透镜120的顶部T接触显示模块9上面的偏光片。假设例如LCM之显示模块9的厚度不够厚,可以在偏光片上贴透明的膜片,以增加厚度。其中凸透镜120与显示模块9的偏光片并没有固定贴黏。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把3D显示层12用浮贴方式,贴在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上,再用玻璃或触控面板的玻璃之透光层10压平3D显示层12,使3D显示结构1a平贴在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上。本实施例不限制3D显示结构1a与显示模块9的浮贴或黏贴之配置态样。
黏胶18例如为一UV树酯、一光学胶(Optical ClearAdhesive,OCA)、一光学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一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或一硅胶(Silicone)、环氧树脂(Epoxy)、氰基丙酸乙酯(ECA)、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其中光学胶、光学脂、感压胶、环氧树脂、氰基丙酸乙酯或氰基丙烯酸酯例如为液态或固态,且透光层10透过黏胶18覆盖3D显示层12。在实务上,黏胶18连接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本实施例不限制黏胶18的态样。
详细来说,黏胶18可均匀地涂布或贴合于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的全部,或是黏胶18可均匀地涂布或贴合于3D显示层12的第一贴合面121的全部。因此,透光层10透过黏胶18以完全覆盖3D显示层12,其中透光层10与3D显示层12之间不会存在气泡。在其它实施例中,黏胶18可涂布或贴合于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的局部,或是黏胶18可涂布或贴合于3D显示层12的第一贴合面121的局部,本实施例不限制黏胶18涂布或贴合于透光层10或3D显示层12的态样。
实施例2: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请参阅图2。其中图2与图1中的3D显示结构1b、1a二者结构相似,例如显示模块9透过3D显示结构1b以输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而看见或欣赏3D影像。而3D显示结构1b、1a二者的差异在于:3D显示结构1b更包括一雾化层16。其中,透光层10覆盖雾化层16,而雾化层16覆盖3D显示层12。换句话说,雾化层16系连接于透光层10与3D显示层12之间。
详细来说,一种3D显示结构1b,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90的显示模块9,包括:一透光层10、一雾化层16及一3D显示层12。在实务上,透光层10具有一第一面101及相对于第一面101的一第二面102。雾化层16具有一第一雾化面161与一第二雾化面162。3D显示层12具有一第一贴合面121及相对于第一贴合面121的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凸透镜120。其中,雾化层16的第一雾化面161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而3D显示层12的第一贴合面121透过黏胶18以连接雾化层16的第二雾化面162,而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120邻近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侧,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120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
详细来说,雾化层16的雾度例如为1%~10%。雾化层16系用以扩散显示模块9所输出的光束L。其中,雾化层16可视为一光束L扩散层。简单来说,雾化层16可适度的调整3D影像的景深,而增加3D影像效果。例如,显示模块9输出光束L,经折射进入3D光学构造,并进入雾化层16,再经由雾化层16扩散而进入透光层10。因此,使用者可裸视而看见或欣赏更具3D效果的影像。
接下来,3D显示结构1b包括一显示区块S1与连接显示区块S1的一边缘区块S2。3D显示层12系配置于显示区块S1,而显示区块S1对应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另边缘区块S2配置有复数个固定构造,3D显示结构1b透过该些固定构造而固定于显示模块9。其中,各固定构造例如为一贴黏胶带、一磁吸组件、一夹持组件PS、一轨道组件或一压条固定组件。本实施例不限制固定构造的态样。
举例来说,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b系以外挂方式来结合显示模块9。其中显示模块9与3D显示结构1b之间利用一夹持组件PS固定。当然,外挂式的3D显示结构1b可被任意调整角度与位置,而与显示模块9的RGB像素91对位。藉此显示模块9透过3D显示结构1b以显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具有3D效果的影像,且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b不会影响显示模块9的功能。
又如,轨道组件例如于数字电视的外框体设置一滑槽或一轨道槽,而3D显示结构1b具有与上述滑槽或上述轨道槽相互结合之滑块。藉此,3D显示结构1b可拆地配置于数字电视上。另压条固定组件例如为配合数字电视的外框体所设计的压条构造,观视者可将3D显示结构1b往数字电视来压合,以使3D显示结构1b配置于数字电视上。本实施例不限制夹持组件PS、轨道组件或压条固定组件的态样。
实施例3: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请参阅图3。其中图3与图1中的3D显示结构1c、1a二者结构相似。3D显示结构1c、1a二者的差异在于:雾化层16系连接并覆盖透光层10。而3D显示结构1c透过复数个磁吸组件M1而固定于显示模块9。
详细来说,一种3D显示结构1c,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90的显示模块9,包括:一透光层10、一雾化层16及一3D显示层12。在实务上,透光层10具有一第一面101及相对于第一面101的一第二面102。雾化层16具有一第一雾化面161与一第二雾化面162。
3D显示层12具有一第一贴合面121及相对于第一贴合面121的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凸透镜120。其中,雾化层16的第二雾化面162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透光层10的第一面101,而3D显示层12的第一贴合面121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透光层10的第二面102,而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120接触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
此外,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c系以外挂方式来结合显示模块9。其中3D显示结构1c透过该些磁吸组件M1以与显示模块9的该些磁吸组件M2相互磁吸而固定。当然,外挂式的3D显示结构1c可被任意调整角度与位置,而与显示模块9的RGB像素91对位。藉此显示模块9透过3D显示结构1c以显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具有3D效果的影像,且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c不会影响显示模块9的功能。
举例来说,当观视者要观看2D影像时,观视者可将3D显示结构1c自显示模块9拆离。2D影像的亮度即不会降低而影响影像输出的质量,更不需进一步调整显示模块9输出的亮度,而增加操作的不方便;且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c系为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节省制造成本。
实施例4: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示意图。请参阅图4。其中图3与图1中的3D显示结构1d、1a二者结构相似。3D显示结构1d、1a二者的差异在于:3D显示结构1d更包括一外框20。在实务上,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显示模块9,而外框20用以使透光层10、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结合。
举例来说,于3D显示层12的四周外围,使用者可涂布黏胶18于3D显示层12的四周外围,以使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连接。其中,使用者可先将3D显示层12的该些凸透镜120与显示模块9的RGB像素91对位。
于对位完成后,使用者可将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显示模块9,再提供一透光层10以压合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在其它实施例中,使用者亦可先提供一透光层10以压合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再将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显示模块9,本实施例不限制透光层10、3D显示层12及显示模块9之间制程的顺序。
之后,使用者可使用外框20,以使透光层10、3D显示层12及显示模块9结合,其中3D显示层12与透光层10之间并不具有黏胶18。因此,外框20系用以框合透光层10、3D显示层12及显示模块9。本实施例不限制3D显示结构1d与显示模块9之组合的态样。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d与前述图3之3D显示结构1c的差异在于:前述图3之3D显示结构1c可由观视者任意调整3D显示结构1c,以使3D显示结构1c与显示模块9的RGB像素91对位,或是任意拆卸3D显示结构1c,以使显示模块9输出一般2D影像。而本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1d系固定配置于显示模块9的显示面90上。简单来说,3D显示结构1d并不容易自显示模块9上拆卸。而3D显示结构1d与显示模块9之组合可随时输出3D影像。
实施例5: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3D显示结构之制作方法之流程图。请参阅图4及图5。一种3D显示结构1d制作方法,3D显示结构1d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于步骤S501中,提供具有一显示面90的一显示模块9。接着,于步骤S503中,提供一3D显示层12,3D显示层12具有一3D光学构造,3D光学构造的多数个具有弧角R的凸透镜120接触显示面90,并与显示模块9的多数个RGB像素91对位。
接下来,于步骤S505中,于3D光学构造与显示模块9的该些RGB像素91完成对位后,于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18以连接显示模块9,再提供一透光层10以压合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在实务上,本实施步骤S505中的制作程序可将「贴黏胶18黏合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以及「以透光层10压合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的顺序颠倒或调动。本实施例不限制步骤S505的制作程序。
之后,于步骤S507中,提供一外框20,以使透光层10、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结合。简单来说,使用者可使用外框20以框合透光层10、3D显示层12与显示模块9,以使3D显示结构1d与显示模块9组合成如图4之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系利用一种设置于显示模块的3D显示结构,这3D显示结构透过高硬度的透光层以保护3D显示层,以避免3D光学构造遭受到刮伤或擦伤等损坏。另透光层系为一高硬度且不易变形的强化玻璃,且第二面的平面度很平整,以作为贴附3D显示层的基准面。因此,3D显示层可平整的贴附于透光层。而使3D光学构造大致与显示模块的显示面平行,且该些具有弧角的凸透镜的顶部接触显示面。藉此显示模块透过3D显示结构以输出一3D影像,而观视者可裸视观看3D影像。简单来说,本发明具有与显示模块的RGB像素容易对位、减少牛顿环之干涉条纹以及控制最佳观看距离(OVD)之技术特征。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只要实质上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发明点及效果可以有很多的变形,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样的变形例也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3D显示结构,适用于一具有一显示面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透光层,具有一第一面及相对于该第一面的一第二面;及
一3D显示层,具有一第一贴合面及相对于该第一贴合面的一3D光学构造,该3D光学构造包括多数个具有弧角的凸透镜;
其中,该3D显示层的该第一贴合面连接该透光层的该第二面,而该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连接该显示模块的该显示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外框,该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以连接该显示模块,该外框用以使该透光层、该3D显示层与该显示模块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透光层透过一黏胶以连接该3D显示层的该第一贴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3D光学构造的该些凸透镜接触该显示模块的该显示面,而各该具有弧角的凸透镜的顶部接触该显示模块的该显示面,该些具有弧角的凸透镜与该显示面形成复数个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具有弧角的凸透镜的顶部与该第一贴合面之间具有一厚度,其中任两个该厚度之误差小于0.01mm。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透光层为一铝硅酸盐玻璃、一强化玻璃、一蓝宝石或一压克力之透光材质,该第一面为一抗反射面、一抗指纹面、一抗眩光面及一防刮面的其中之一或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透光层的厚度为0.2mm~10mm,该透光层的该第二面的平面度小于0.05mm,该透光层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0%,且该透光层的折射率大于1.4。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黏胶为一UV树酯、一光学胶、一光学脂或一感压胶,且该透光层透过该黏胶覆盖该3D显示层。
9.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一种3D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3D显示结构包括一显示区块与连接该显示区块的一边缘区块,该3D显示层配置于该显示区块,该边缘区块配置有复数个固定构造,该3D显示结构透过该些固定构造而固定于该显示模块,各该固定构造为一贴黏胶带、一磁吸组件、一夹持组件、一轨道组件或一压条固定组件。
10.一种3D显示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3D显示结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一显示面的一显示模块;
提供一3D显示层,该3D显示层具有一3D光学构造,该3D光学构造的多数个具有弧角的凸透镜接触该显示面,并与该显示模块的多数个RGB像素对位;
于该3D光学构造与该显示模块的该些RGB像素完成对位后,于该3D光学构造的外围透过一黏胶以固定于该显示模块,再提供一透光层以压合该3D显示层与该显示模块;及
提供一外框,以使该透光层、该3D显示层与该显示模块结合。
CN201410406053.3A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043170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6053.3A CN104317057A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6053.3A CN104317057A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7057A true CN104317057A (zh) 2015-01-28

Family

ID=5237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06053.3A Pending CN104317057A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1705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850A (zh) * 2015-04-24 2015-07-29 咏巨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1696841A (zh) * 2020-06-22 2020-09-2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34481A1 (ja) * 2022-08-10 2024-02-1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視表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4740A (ja) * 1996-03-15 1997-11-28 Sharp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CN1525214A (zh) * 2003-02-28 2004-09-01 �ձ�������ʽ���� 图像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40206A (zh) * 2004-10-13 2007-09-1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设备
CN102053379A (zh) * 2010-11-09 2011-05-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3926697A (zh) * 2013-04-17 2014-07-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04241771U (zh) * 2014-08-18 2015-04-01 咏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4740A (ja) * 1996-03-15 1997-11-28 Sharp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CN1525214A (zh) * 2003-02-28 2004-09-01 �ձ�������ʽ���� 图像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40206A (zh) * 2004-10-13 2007-09-1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设备
CN102053379A (zh) * 2010-11-09 2011-05-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3926697A (zh) * 2013-04-17 2014-07-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04241771U (zh) * 2014-08-18 2015-04-01 咏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850A (zh) * 2015-04-24 2015-07-29 咏巨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4808850B (zh) * 2015-04-24 2017-11-28 咏巨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1696841A (zh) * 2020-06-22 2020-09-2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34481A1 (ja) * 2022-08-10 2024-02-1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視表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0194B2 (en)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ght-transmissive cover with invisible bezel
EP3237961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ubstrate-guided optical device
CN105158916B (zh) 手持裸眼3d显示终端的封装方法
CN102279484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316051A (zh) 偏光片、顯示模組、觸控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3295481A (zh) 无边框显示装置
CN105448196A (zh) 一种消隐边框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CN104317057A (zh) 一种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160274687A1 (en) Explosion-proof membrane assembly, touch screen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4241771U (zh) 一种3d显示结构
CN106020431A (zh) 头戴式电子装置及其显示器
CN109870843A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
CN203659016U (zh) 防窥保护结构
US1092163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3050321A (zh) 液晶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
CN205376009U (zh) 一种消隐边框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CN10963380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225094U (ja) 反射型液晶セル
TWI522652B (zh) 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2213804B (zh) 一种复合型光波导透镜
WO2017088205A1 (zh) 一种彩膜基板以及宽视角透反式液晶显示装置
TWM495523U (zh) 3d顯示結構
JP2010122481A (ja) 携帯端末及び表示装置
CN104808850A (zh) 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035061B (zh) 盖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