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2179A -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02179A
CN104302179A CN201380011693.8A CN201380011693A CN104302179A CN 104302179 A CN104302179 A CN 104302179A CN 201380011693 A CN201380011693 A CN 201380011693A CN 104302179 A CN104302179 A CN 104302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yzicola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syringae
pvs oryzae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16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M.迪亚斯
G.拉布尔代特
N.赫嫩德斯
波多野广幸
I.韦乔洛夫斯基
M.帕斯托雷
大岛明久
K-W.明克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yer Pharma AG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Pharma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Pharma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Pharma AG
Priority to CN2018109873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35492A/zh
Priority to CN201380011693.8A priority patent/CN104302179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13/05077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3107785A1/en
Publication of CN104302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021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燕麦食酸菌( Acidovorax avenae )、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 Burkholderia spec. )、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 Burkholderia glumae )、韧皮部杆菌属物种( Candidatus Liberibacterspec. )、棒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欧文氏菌属物种( Erwinia spec. )、丁香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yringae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 pv. actinidae )、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 pv. glycinea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 pv. tomato )、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 pv. lachrymans )、链霉菌属物种( Streptomyces spp. ) 、 黄单胞菌属物种( Xanthomonas spp. ) 、 地毯草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axonopodis )、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 )、野油菜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 )、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草莓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fragariae )和半透明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transluscens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是异噻菌胺。本发明也涉及通过用宿主防御诱导物处理来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方法。

Description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欧文氏菌属物种(Erwinia spec.)、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链霉菌属物种(Streptomyces spp.)、黄单胞菌属物种(Xanthomonas spp.)、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是异噻菌胺(isotianil)。本发明也涉及通过用宿主防御诱导物处理来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方法。
介绍和现有技术
国际专利申请WO 2010/089055 A2和对应的欧洲专利申请EP 2393363 A2一般地公开了根据通式(I)的含硫的杂芳族酸类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通式(I)尤其包括20种不同的优选具体化合物的列表中的宿主防御诱导物噻酰菌胺(tiadinil)(化合物I-1)和异噻菌胺(isotianil)(化合物I-15)。式(I)没有包括宿主防御诱导物苯并噻二唑(acibenzolar-S-methyl)和烯丙苯噻唑(probenazole)。此外,该申请广泛地涉及不同的细菌菌株和要处理的不同植物。该申请仅具体地涉及一个具体实施例,其中描述了化合物I-15 (异噻菌胺)在处理稻以对抗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中的用途。鉴于此,本发明可以视作基于WO 2010/089055 A2的选择发明,其中从化合物的第一总列表中选择出宿主防御诱导物异噻菌胺和噻酰菌胺,并从不同细菌有害生物的第二总列表中选择出具体细菌菌株。WO 2010/089055 A2没有涵盖宿主防御诱导物苯并噻二唑和烯丙苯噻唑(它们根据本发明也是优选的)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更进一步的更具体的选择涉及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特定植物中的特定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本发明的发明人令人惊讶地发现了这样的选定化合物在斗争细菌有害植物的特定选择(特别是在特定植物中)中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现已首次证实选定的宿主防御诱导物的有益效果和新用途,并且提及的现有技术没有显而易见地暗示所述有益效果和新用途。
细菌作为有用植物中的病原体尤其在温带气候或温暖且潮湿的气候中遇到,其中它们在大量有用植物中造成细菌病,并在某些情况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例如,稻可以被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或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感染,分别造成棕色条纹或细菌性谷粒腐烂。
由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造成的柑橘绿化病(黄龙病、HLB、柑橘叶脉韧皮部变性(CVPD)、黄苗病、叶黄色色斑(在菲律宾)、libukin(在台湾)和柑橘顶梢枯死(在印度))可能是最有害的柑橘病,并极大地降低生产量、破坏水果的经济价值,并且可以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是根瘤菌科(Rhizobiaceae family)的一个革兰氏阴性细菌属。该属的成员是植物病原体,它们主要通过木虱(psyllids)来传播。通过以下共同症状来识别该疾病:叶脉和邻近组织变黄;随后整个叶变黄或出现斑纹;继之以过早的落叶、小枝的顶梢枯死、供养性小根(feeder rootlets)和侧根的腐烂、以及活力的下降;然后,最终,整个植株死亡。受影响的树具有矮化的生长,带有多个反季节成花(off-season flowers)(其中大部分脱落),并产生小的不规则形状的果实,所述果实具有淡色厚果皮,其在底部保持绿色。得自这些树的果实具有苦味。受感染的树不会恢复,并且不存在治愈方法。HLB的防治是基于使用系统性杀昆虫剂和接触性杀昆虫剂对载体的预防性防治。但是,这些化合物的效力和活性谱不总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新感染的树在6-12个月的潜伏期以后表现出首次症状。另外,必须根除受感染的树来阻止木虱的进一步摄取和该疾病的传播。黄龙病没有治愈方法,并且防治该疾病的努力已经减慢,因为受感染的柑橘植株难以维持、再生和研究。在研究该疾病的努力中,农业研究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黄龙病感染的柠檬树来感染长春花植物。长春花植物容易被该疾病感染,并且在用抗生素实验性地处理时会较好地做出应答。基于当施用于受感染的长春花时观察到的积极结果,研究人员正在试验青霉素G钠和杀生物剂2,2-二溴-3-次氮基丙酰胺作为受感染的柑橘植物的潜在治疗的作用。HLB细菌排它地在柑橘树的韧皮部中生活和繁殖。但是,迄今仅有几种杀细菌剂用于HLB的治疗性防治,例如国际申请WO 2011/029536 A2涉及环状酮-烯醇对抗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的用途。
柑橘溃疡病是由细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造成的影响柑橘物种的疾病。感染会造成柑橘树(包括酸橙、橙和葡萄柚)的叶、茎和果实上的病变。尽管对人类无害,溃疡病显著地影响柑橘树的活力,从而造成叶子和果实过早脱落;被溃疡病感染的果实是食用安全的,但是卖相不好难以售出。所述影响会恶化,因为柑橘溃疡病在一个区域的存在会触发立即的隔离限制,从而破坏新鲜果实的运输。认为柑橘溃疡病已经起源于东南亚-印度区域。它现在也存在于日本、非洲南部和中部、中东、孟加拉国、太平洋群岛、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佛罗里达州。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已经根除了柑橘溃疡病,其他地区正在进行根除程序(在根除该疾病的尝试中已经破坏了柑橘树丛),但是该疾病在它已经出现过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因为它的快速传播、对出口销售和国内贸易的高损害和影响潜力,柑橘溃疡病对所有柑橘种植区域都是一个重大威胁。
猕猴桃产业受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亚种感染广泛影响,例如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Psa)的感染首先在新西兰鉴别出,并且也在日本和意大利鉴别出,在这些地方,它极大地破坏了金猕猴桃。目前,正在进行对抗猕猴桃的Psa损伤的可能解决方案的密集研究和试验。
马铃薯块茎细菌性斑点病(普通斑点病)是一个在核心马铃薯种植区域中新出现的问题,其严重地影响块茎质量。受影响的马铃薯块茎被评级为低质量并在市场上获得低价格,并且在高侵袭的情况下,马铃薯难以销售。农夫的一般认识是,该疾病正在每年递增。
例如,欧文氏菌属(Erwinia)物种感染可能造成整个水果栽植物(如苹果或梨)的死亡。同样已知的是,马铃薯中的细菌性软腐病、由农杆菌感染造成的植物中的肿瘤形成,以及当谷类(如小麦或稻)、蔬菜或柑橘果实被黄单胞菌属物种感染时的多种坏死性疾病。
对抗细菌有害生物的标准处理包括使用抗生素例如链霉素、灭瘟素或春雷霉素,原则上,这也是唯一有效的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的方法。但是,该方案只在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因为这些抗生素依赖于与人和兽医学中使用的抗生素相同的作用机理,因此对在植物保护中使用抗生素存在极大的限制。存在会促进抗性形成的担心;此外,尤其是大部分抗生素是昂贵的,且通常只可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方法得到。防治植物中的细菌的另一个方案的目标是使用氧氯化铜,因为在标准处理中施用高剂量的必要性,这是不利的。氧氯化铜被例如用在防治丁香假单胞菌中,例如在番茄的保护中。此外,认为氧氯化铜是植物毒性的,并且它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为已知它会在土壤中积累。另外,氧氯化铜制剂通常会在叶子和果实上剩下可见的残余物,这不会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非常需要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性疾病的特别有效的方法,而且该方法只需要施用少量物质,且此外不会损害植物或危害人或动物健康。
现在已经发现,宿主防御诱导物,诸如优选的苯并噻二唑、异噻菌胺、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或其组合,特别适合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自以下的细菌有害生物: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欧文氏菌属物种(Erwinia spec.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链霉菌属物种(Streptomyces spp.黄单胞菌属物种(Xanthomonas spp.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新活性化合物。
发明的描述:
通过鉴别宿主防御诱导物(诸如优选的苯并噻二唑、异噻菌胺、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在处理有用植物以对抗选定细菌有害生物中的有益效果,已经解决了本发明的基础问题。
在本发明范围内,宿主防御诱导物表示这样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们的刺激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使得所述植物被保护免于感染的能力。然后将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在早期且强烈地诱导被称作植物防御诱导物的基因。它们会引发植物的防御基因在病原体攻击以后的更强和/或更快诱导。根据本发明,宿主防御诱导物包括例如
苯并噻二唑: ,
异噻菌胺: ,
烯丙苯噻唑: ,
噻酰菌胺:
昆布多糖:
其中,苯并噻二唑、异噻菌胺、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或其组合是优选的;最优选的宿主防御诱导物是异噻菌胺。
如果合适的话,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可以以不同的可行异构形式(尤其是立体异构体,诸如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根据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适合用于防治细菌有害生物。根据本发明,细菌有害生物尤其包括对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造成损伤的细菌。
细菌尤其包括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且选自以下科: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和根瘤菌科(Rhizobiaceae)。
根据本发明,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
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 燕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venae)、燕麦假单胞菌燕麦亚种(Pseudomonas avenae subsp. avenae)、红条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rubrilineans)),包括例如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燕麦假单胞菌燕麦亚种(Pseudomonas avenae subsp. avenae))、燕麦食酸菌卡特莱兰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attleyae)(=燕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venae))、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 citrulli)、燕麦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avenae subsp. citrulli)));
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包括例如须芒草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ndropogonis)(= 须芒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伍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woodsii))、石竹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aryophylli)(=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洋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epacia))、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adioli))、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栖伞菌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agaricicola)(=唐菖蒲假单胞菌栖伞菌致病变种(Pseudomnas gladioli pv. agaricicola))、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葱生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alliicola)(=唐菖蒲假单胞菌葱生致病变种(Pseusomonas gladioli pv. alliicola))、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唐菖蒲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gladioli)(=唐菖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adioli)、唐菖蒲假单胞菌唐菖蒲致病变种(Pseudomonas gladioli pv. gladioli))、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荚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umae))、植物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lantarii)(=植物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antarii))、茄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茄科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包括例如非洲韧皮部杆菌(Liberibacter africanus)(Laf)、美洲韧皮部杆菌(Liberibacter americanus)(Lam)、亚洲韧皮部杆菌(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欧洲韧皮部杆菌(Liberibacter europaeus)(Leu)、Liberibacter psyllaurous、茄韧皮部杆菌(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Lso);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包括例如带状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fascians)、萎蔫棒杆菌萎蔫致病变种(Coryne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密执安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is)、密执安棒杆菌小麦致病变种(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tritici)、密执安棒杆菌尼布拉斯加致病变种(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nebraskense)、腐败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欧文氏菌属物种(Erwinia spec.),包括例如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菠萝欧文氏菌(Erwinia ananas)、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溶解欧文氏菌(Erwinia dissolvens)、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斯氏欧文氏菌(Erwinia stewartiii)、嗜管欧文嗜菌(Erwinia tracheiphila)、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
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包括例如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丁香假单胞菌致黑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trofaciens)、丁香假单胞菌晕斑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coronafaciens)、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丁香假单胞菌斑生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丁香假单胞菌疱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apulans)、丁香假单胞菌条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triafaciens)、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链霉菌属亚种(Streptomyces ssp.),包括例如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纯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didus)(=闪白放线菌(Actinomyces candidus))、晶体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iscabies)、山丘链霉菌(Streptomyces collinus)、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中间型链霉菌(Streptomyces intermedius)、番薯链霉菌(Streptomyces ipomoeae)、Streptomyces luridiscabieiStreptomyces niveiscabieiStreptomyces puniciscabieiStreptomyces retuculiscabieiStreptomyces scabiei、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西唐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etonii)、Streptomyces steliiscabieiStreptomyces turgidiscabiesStreptomyces wedmorensis;
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包括例如地毯草黄单胞菌苜蓿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alfalfae)(=苜蓿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falfae))、地毯草黄单胞菌莱檬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aurantifolii)(=褐色黄单胞菌莱檬亚种(Xanthomonas fuscans subsp. aurantifolii))、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allii=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allii)、地毯草黄单胞菌地毯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羊蹄甲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bauhin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羊蹄甲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bauhiniae))、地毯草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begon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begoniae))、地毯草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betlicola)(= 野油菜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betlicola))、地毯草黄单胞菌感应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biophyti)(= 野油菜黄单胞菌感应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biophyti))、地毯草黄单胞菌木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ajani)(= 野油菜黄单胞菌木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jani))、地毯草黄单胞菌木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assavae)(=木薯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ssavae)、野油菜黄单胞菌木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ssavae))、地毯草黄单胞菌山扁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ass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山扁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ssiae))、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柑橘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柑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umelo)(=苜蓿黄单胞菌柑蜜亚种(Xanthomonas alfalfae subsp. citrumelonis))、地毯草黄单胞菌蝶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litor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蝶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litoriae))、地毯草黄单胞菌糁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oracan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糁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oracanae)))、地毯草黄单胞菌瓜尔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yamopsidis)(= 野油菜黄单胞菌瓜尔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yamopsidis))、地毯草黄单胞菌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esmodii)(= 野油菜黄单胞菌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desmodii))、地毯草黄单胞菌恒河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esmodiigangetici)(= 野油菜黄单胞菌恒河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desmodiigangetici))、地毯草黄单胞菌疏花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esmodiilaxiflori)(= 野油菜黄单胞菌疏花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desmodiilaxiflori))、地毯草黄单胞菌园叶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esmodiirotundifolii)(= 野油菜黄单胞菌园叶山马蝗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desmodiirotundifolii))、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dieffenbachiae))、地毯草黄单胞菌印度刺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erythrinae)(= 野油菜黄单胞菌印度刺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erythrinae))、地毯草黄单胞菌簇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fascicularis)(= 野油菜黄单胞菌簇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fascicula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 野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地毯草黄单胞菌红木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khay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红木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khayae))、地毯草黄单胞菌胡枝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lespedezae)(= 野油菜黄单胞菌胡枝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lespedezae))、地毯草黄单胞菌栀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culifoliigarden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栀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culifoliigardeniae))、地毯草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lvacearum)(= 柑橘黄单胞菌锦葵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 malvacearum))、地毯草黄单胞菌木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 野油菜黄单胞菌木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地毯草黄单胞菌栖角胡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rtyniicola)(= 野油菜黄单胞菌栖角胡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rtyniicola))、地毯草黄单胞菌梅氏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elhusii)(= 野油菜黄单胞菌梅氏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elhusii))、地毯草黄单胞菌中田氏黄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nakataecorchori)(= 野油菜黄单胞菌中田氏黄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nakataecorchori))、地毯草黄单胞菌西番莲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assiflorae)(= 野油菜黄单胞菌西番莲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assiflorae))、地毯草黄单胞菌印度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atelii)(= 野油菜黄单胞菌印度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atelii))、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edalii=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edalii)、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aseoli)(= 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菜豆黄单胞菌(Xanthomonas phaseoli))、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褐色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aseoli var. fuscans)(= 褐色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uscans))、地毯草黄单胞菌叶下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yllanthi)(= 野油菜黄单胞菌叶下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yllanthi))、地毯草黄单胞菌栖酸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ysalidicola)(= 野油菜黄单胞菌栖酸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ysalidicola))、地毯草黄单胞菌栖猩猩木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oinsettiicola)(= 野油菜黄单胞菌栖猩猩木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oinsettiicola))、地毯草黄单胞菌安石榴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unicae)(= 野油菜黄单胞菌安石榴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unicae))、地毯草黄单胞菌鹿藿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rhynchos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鹿藿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rhynchosiae))、地毯草黄单胞菌蓖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ricini)(= 野油菜黄单胞菌蓖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ricini))、地毯草黄单胞菌田菁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sesbani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田菁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sesbaniae))、地毯草黄单胞菌罗望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tamarindi)(= 野油菜黄单胞菌罗望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tamarindi))、地毯草黄单胞菌维管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asculorum)(= 野油菜黄单胞菌维管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asculorum)、地毯草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esicatoria)(= 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辣椒斑点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地毯草黄单胞菌绿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ignaeradiatae)(= 野油菜黄单胞菌绿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gnaeradiatae))、地毯草黄单胞菌栖豇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ignicola)(= 野油菜黄单胞菌栖豇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gnicola))、地毯草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itians)(= 野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tians));
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树生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cens)(=野油菜黄单胞菌大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hordei)),包括例如半透明黄单胞菌燕麦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arrhenatheri)(=野油菜黄单胞菌燕麦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arrhenatheri))、半透明黄单胞菌谷物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cerealis)(=野油菜黄单胞菌谷物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erealis))、半透明黄单胞菌禾谷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graminis)(=野油菜黄单胞菌禾谷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raminis))、半透明黄单胞菌梯牧草属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phlei)(=野油菜黄单胞菌梯牧草属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lei))、半透明黄单胞菌梯牧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phleipratensis)(=野油菜黄单胞菌梯牧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leipratensis))、半透明黄单胞菌早熟禾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poae)(=野油菜黄单胞菌早熟禾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oae))、半透明黄单胞菌黑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secalis)(=野油菜黄单胞菌黑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secalis))、半透明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translucens)(=野油菜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translucens))、半透明黄单胞菌波形致病变种(Xanthomonas translucens pv. undulosa)(=野油菜黄单胞菌波形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undulosa))。
优选地,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
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燕麦假单胞菌燕麦亚种)、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燕麦假单胞菌西瓜亚种)、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荚壳假单胞菌)、茄伯克霍尔德氏菌(=茄科青枯菌)、如上定义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密执安棒杆菌尼布拉斯加致病变种、解淀粉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菊欧文氏菌、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草生欧文氏菌、斯氏欧文氏菌、噬夏孢欧文氏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疱疹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疮痂病链霉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 野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安石榴致病变种(= 野油菜黄单胞菌安石榴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 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辣椒斑点病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树生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草莓黄单胞菌、半透明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更优选的方面,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
如上定义的燕麦食酸菌(= 燕麦假单胞菌、燕麦假单胞菌燕麦亚种、红条纹假单胞菌)、如上定义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如上定义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如上定义的棒杆菌属、如上定义的欧文氏菌属物种、解淀粉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菊欧文氏菌、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草生欧文氏菌、斯氏欧文氏菌、噬夏孢欧文氏菌、如上定义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链霉菌属物种、疮痂病链霉菌、黄单胞菌属物种如上定义的地毯草黄单胞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树生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草莓黄单胞菌和如上定义的半透明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大麦致病变种)。
甚至更优选的是由以下细菌组成的选择:
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欧文氏菌属物种(Erwinia spec.)、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链霉菌属物种(Streptomyces spp.黄单胞菌属物种(Xanthomonas spp.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
在本发明的一个甚至更优选的方面,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
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斯氏欧文氏菌(Erwinia stewartiii)、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cens)。
最优选的选择包括:
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和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可以用于在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护植物免受上述病原体的侵袭。提供保护的时间段通常是在用该活性化合物处理植物之后持续1至10天,优选为1至7天。根据施用的形式,可以以靶向方式控制活性化合物对植物的可达性。
宿主防御诱导物在防治植物疾病所需浓度下的良好植物耐受性使得可以对地上和地下的植物部分、无性繁殖材料以及土壤进行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还适于提高产量,表现出低毒性,且被植物良好耐受。
在本发明范围内,施用于植物后观察到有利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处理所有植物。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植物应理解为意指所有植物部分和植物种群,诸如期望的和不希望的野生植物或作物植物(包括天然存在的作物植物)。作物植物可以是可通过传统育种和优化方法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和重组方法、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得到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且包括能够或不能够受植物育种者权利保护的植物品种。这样的方法是,例如,双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随机或定向诱变,以及分子或基因标记。
植物部分意指植物的所有地上和地下的部分和器官,如草(herb)、假茎、枝条、叶、苞片、叶鞘、叶柄、叶片、花和根,可以提及的实例是叶、针叶、秆、茎、花、子实体、果实、香蕉把(banana hand)、果穗(bunches)和种子,以及根、块茎、根茎、侧枝、吸根、次生生长物。植物部分也包括作物材料以及无性和有性繁殖材料,例如插条(cuttings)、块茎、根茎、幼枝(slips)和种子。
如上面已经提及的,根据本发明可以处理所有植物。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处理植物种和植物品种以及它们的部分,它们发现是野生的或通过常规生物育种方法得到,所述常规生物育种方法例如杂交、分生组织培养、微繁殖(micropropagation)、体细胞胚胎发生、直接器官发生或原生质体融合。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处理已经通过重组方法(如果合适,与传统方法结合)而得到的转基因植物和植物品种(遗传修饰生物),所述重组方法是例如借助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或胚胎发生细胞的颗粒轰击、以及微繁殖。植物包括上述的所有植物部分。
根据本发明,特别优选的是处理在每种情况下商购可得的或在使用中的植物品种的植株。植物品种应理解为意指已经通过常规育种、通过诱变或者通过重组DNA技术而得到的具有新特性(“性状”)的植物。它们可以是变种(varieties)、品种(breeds)、生物型和基因型。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用于处理遗传修饰生物(GMOs),例如植物或种子。遗传修饰植物(或转基因植物)是其中异源基因已经稳定整合到基因组中的植物。表述“异源基因”本质上表示这样一种基因,该基因在植物外部提供或组装,并且当该基因被引入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或线粒体基因组中时,其通过表达目的蛋白质或多肽、或者通过下调或沉默植物中存在的其他一个或多个基因(使用例如反义技术、共抑制技术或RNA干扰[RNAi]技术),生成具有新的或改进的农学性质或其他性质的转化植物。位于基因组中的异源基因也称为转基因。通过其在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定义的转基因称为转化或转基因事件。
优选根据本发明待处理的植物和植物品种包括所有具有遗传物质的植物,这些遗传物质赋予这些植物特别有利的、有用的性状(无论是通过培育和/或生物技术手段获得的)。
可根据本发明处理的植物是已经表现出混种优势(heterosis)或杂种优势(hybrid vigour)的特征的杂交植物,其通常导致更高的产量、更高的活力、更好的健康度和更好的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因素的抗性。这类植物通常通过将一个近亲交配的雄性不育的亲代系(母本)与另一个近亲交配的雄性能育的亲代系(父本)杂交而制得。杂种种子通常从雄性不育植物采集,出售给种植者。雄性不育植物有时(例如,在玉米中)可以通过去雄(即机械除去雄性生殖器官或雄花)来生产,但是更通常的是,雄性不育是植物基因组中遗传决定子的结果。在那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种子是要从杂交植物中采集的所需产品时,其通常可用于确保杂交植物(其含有造成雄性不育的遗传决定子)的雄性能育性得到完全恢复。这可以通过确保父本具有合适的育性恢复基因来实现,该育性恢复基因能恢复含有造成雄性不育的遗传决定子的杂交植物的雄性能育性。造成雄性不育的遗传决定子可位于细胞质中。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实例例如描述于芸苔属物种中。但是,造成雄性不育的遗传决定子也可位于核基因组中。雄性不育植物也可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方法(例如遗传工程)得到。获得雄性不育植物的特别有用的手段描述于WO 89/10396中,其中,例如,核糖核酸酶如芽孢杆菌RNA酶选择性地表达在雄蕊的绒毡层细胞中。然后,可通过在绒毡层细胞中表达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如芽孢杆菌RNA酶抑制剂来恢复能育性。
还可根据本发明处理的植物或植物品种(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方法如遗传工程得到)是具有昆虫抗性的转基因植物,即对某些目标昆虫的侵害具有抗性的植物。这类植物可通过遗传转化或通过选择含有赋予这种抗虫性的突变的植物来获得。
根据本发明可以处理且可以提及的植物如下:
棉花、亚麻、葡萄藤、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菠萝),诸如蔷薇科物种(Rosaceae sp.)(例如梨果类诸如苹果和梨;但还有核果类诸如杏、樱桃、扁桃和桃;和无核小水果类诸如草莓)或来自石榴属(Punica)的石榴、茶鹿子科物种(Ribesioidae sp.)、胡桃科物种(Juglandaceae sp.)、桦木科物种(Betulaceae sp.)、漆树科物种(Anacardiaceae sp.)、山毛榉科物种(Fagaceae sp.)、桑科物种(Moraceae sp.)、木犀科物种(Oleaceae sp.)、称猴桃科物种(Actinidaceae sp.)、樟科物种(Lauraceae sp.)、芭蕉科物种(Musaceae sp.)(例如香蕉植株和香蕉种植园(banana plantation)以及大蕉(plantain))、茜草科物种(Rubiaceae sp.)(例如咖啡)、山茶科物种(Theaceae sp.)、梧桐科物种(Sterculiceae sp.)、芸香科物种(Rutaceae sp. )(例如柑橘、柠檬、橙和葡萄柚);茄科物种(Solanaceae sp.)(例如番茄)、百合科物种(Liliaceae sp.)、菊科物种(Asteraceae sp.)(例如生菜)、伞形科物种(Umbelliferae sp.)、十字花科物种(Cruciferae sp.)、藜科物种(Chenopodiaceae sp.)、葫芦科物种(Cucurbitaceae sp.)(例如黄瓜、甜瓜、葫芦、南瓜)、葱科物种(Alliaceae sp.)(例如韭葱、洋葱)、蝶形花科物种(Papilionaceae sp.)(例如豌豆);主要作物植物诸如禾本科物种(Gramineae sp.)(例如玉米、玉蜀黍、草皮(turf)、谷类诸如小麦、黑麦、稻、大麦、燕麦、高粱、粟和黑小麦)、菊科物种(Asteraceae sp.)(例如向日葵)、十字花科物种(Brassicaceae sp.)(例如甘蓝诸如白球甘蓝和红球甘蓝、花茎甘蓝、花椰菜、抱子甘蓝、青菜、球茎甘蓝、小萝卜以及油籽油菜、芥菜、辣根和水芹)、蝶形花科物种(Fabacae sp.)(例如菜豆、花生)、蝶形花科物种(Papilionaceae sp.)(例如大豆)、茄科物种(Solanaceae sp.)(例如马铃薯)、藜科物种(Chenopodiaceae sp.)(例如糖用甜菜、饲用甜菜、莙荙菜、甜菜根);花园和森林中的有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和在每种情况下这些植物的遗传修饰的类型。
优选地,将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处理选自以下的植物:
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甜瓜、菠萝),诸如蔷薇科物种(例如梨果类诸如苹果和梨,但还有核果类诸如杏、樱桃、扁桃和桃,和无核小水果类诸如草莓)或得自石榴属的石榴、芭蕉科物种(例如香蕉植株和香蕉种植园以及大蕉)、芸香科物种(例如柑橘、柠檬、橙和葡萄柚);蔬菜,诸如茄科物种(例如番茄)、葫芦科物种(例如黄瓜、甜瓜、葫芦、南瓜)、主要作物植物诸如禾本科物种(例如玉米、玉蜀黍、草皮、谷类诸如小麦、黑麦、稻、大麦、燕麦、高粱、粟和黑小麦)、十字花科物种(例如甘蓝诸如白球甘蓝和红球甘蓝、花茎甘蓝、花椰菜、抱子甘蓝、青菜、球茎甘蓝、小萝卜、以及油籽油菜、芥菜、辣根和水芹)、蝶形花科物种(例如大豆)、茄科物种(例如马铃薯);和在每种情况下这些植物的遗传修饰的类型。
甚至更优选的是处理选自以下的植物:
水果、蔬菜、马铃薯、谷类、玉米、稻和大豆。
其中,进一步优选的选择涉及由以下组成的组:
猕猴桃、甜瓜、菠萝、梨果类诸如苹果、梨和石榴、核果类诸如桃、无核小水果类诸如草莓、香蕉植株和香蕉种植园以及大蕉、柑橘、柠檬、橙和葡萄柚;番茄、黄瓜、甜瓜、葫芦、玉米、谷类诸如小麦、稻、甘蓝、花椰菜、大豆、马铃薯;和在每种情况下这些植物的遗传修饰的类型。
待根据本发明处理的有用植物的最优选选择涉及:苹果、香蕉、柑橘、猕猴桃、甜瓜、桃、梨、菠萝、梨果、石榴、甘蓝、花椰菜、黄瓜、葫芦、番茄、马铃薯、小麦、稻和大豆。
并且进一步涉及:柑橘、猕猴桃、桃、黄瓜、番茄、马铃薯、小麦和大豆。
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优选的方面涉及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以下至少一种的用途:
稻中的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和/或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柑橘中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玉米中的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猕猴桃中的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桃、香蕉和/或大蕉中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石榴中的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大豆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谷类中(优选小麦中)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和/或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番茄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黄瓜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和/或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马铃薯中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和/或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香蕉和/或大蕉中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其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以下的至少一种的用途:稻中的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和/或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优选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柑橘中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优选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猕猴桃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优选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桃中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大豆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优选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优选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 野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谷类中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和/或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 ;番茄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优选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黄瓜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和/或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以及马铃薯中的黑腐欧文氏菌(Erwinia atroseptic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和/或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
最优选的是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以下的用途:稻中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柑橘中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Liberibacter spec.)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猕猴桃中的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大豆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番茄中的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和/或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和桃中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黄瓜中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和/或马铃薯中的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
施用形式
根据本发明用活性化合物组合或组合物对植物及植物部分的处理,使用常规处理方法直接或通过作用于其环境、生境或贮存空间进行,所述常规处理方法为例如通过浸渍、喷洒、粉化(atomizing)、灌溉、蒸发、撒粉、雾化(fogging)、撒播、发泡、涂抹、铺展、浇注(灌注)、滴灌,以及此外对于繁殖材料,特别是对于种子,作为用于种子处理的粉末、用于种子处理的溶液、用于浆料处理的水溶性粉末、通过结壳、通过包被一层或多层包衣,等等。优选的是,通过浸渍、喷洒、粉化、灌溉、蒸发、撒粉、雾化、撒播、发泡、涂抹、铺展、浇注(灌注)和滴灌来施用。本发明也包括苗圃盒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宿主防御诱导物或它们的制剂被用于以待通过喷雾来施用的溶液、乳状液或悬浮液的形式施用,用于处理无性繁殖材料,或用于根茎或叶面施用。
根据其各自的物理和/或化学特性,可以将选择的宿主防御诱导物转化成常规制剂,诸如溶液、乳状液、悬浮液、粉剂、泡沫、糊剂、颗粒、囊剂、气溶胶、微囊化在聚合物中、和ULV冷雾化和热雾化制剂。
这些制剂以已知的方式来制备,例如通过将宿主防御诱导物与增量剂(即液体溶剂、增压的液化气和/或固体载体)混合,任选地使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和/或分散剂和/或发泡剂)。如果用水作为增量剂,则还可能例如使用有机溶剂作为共溶剂。合适的液体溶剂主要是:芳族化合物诸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族化合物或氯化脂族烃诸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族烃诸如环己烷或石蜡,例如石油馏分,醇类诸如丁醇或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酮类诸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或环己酮,强极性溶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和水,以及矿物油、动物油和植物油,诸如例如棕榈油或其他植物种子的油。液化气增量剂或载体被理解为是指在常温和常压下为气态的那些液体,诸如气溶胶推进剂诸如卤代烃和丁烷、丙烷、氮气和二氧化碳。
合适的固体载体是:例如粉碎的天然矿物质诸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粉、白垩、石英、绿坡缕石、蒙脱石或硅藻土,和粉碎的合成矿物质诸如高度分散的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硅酸盐。用于颗粒的合适的固体载体是:例如压碎并分级分离的天然岩石诸如方解石、浮石粉、大理石、海泡石、白云石,和合成的无机和有机粉状颗粒,和有机材料(诸如锯屑、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秆)的颗粒。合适的乳化剂和/或发泡剂是:例如非离子的、阳离子的和阴离子的乳化剂,诸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例如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盐(酯)、烷基硫酸盐(酯)、芳基磺酸盐(酯)和蛋白水解物。合适的分散剂是:例如,木素亚硫酸盐(酯)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在所述制剂中可以使用粘着剂,诸如羧甲基纤维素,呈粉剂、颗粒或胶乳形式的天然的和合成的聚合物,诸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和天然磷脂(诸如脑磷脂和卵磷脂)和合成的磷脂。其他添加剂可为矿物油和植物油。
可能使用着色剂诸如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氧化钛、普鲁士蓝,和有机染料,诸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属酞菁染料,和痕量营养物,诸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和锌盐。
通常,所述制剂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化合物(宿主防御诱导物),优选0.5-90%。
通过处理植物的无性繁殖材料来防治选定细菌有害生物已被知晓很长时间,且是不断改进的主题。但是,处理无性繁殖材料涉及一系列问题,所述问题不能总是可以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因而,合乎需要的是,开发用于保护无性繁殖材料和萌芽植物的方法,该方法会省略或至少明显减少在种植之后或在植物发芽之后额外施用植物保护产品。还合乎需要的是,优化使用的活性化合物的量,使得尽可能最佳地保护无性繁殖材料和萌芽植物免于细菌有害生物的侵袭,但植物本身不被所使用的活性化合物伤害。具体地,处理无性繁殖材料的方法还应该考虑转基因植物的固有特性,以便在保持植物保护产品的施用率尽可能低的同时获得对无性繁殖材料和萌芽植物的最佳保护。
因此,本发明还特别涉及通过用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制剂处理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来保护无性繁殖材料和萌芽植物免受选定细菌有害生物侵袭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于处理无性繁殖材料以保护该无性繁殖材料和萌芽植物免于选定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本发明的优点之一在于,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特有内吸性,使用这些化合物处理无性繁殖材料不仅保护无性繁殖材料本身,而且保护种植之后由其生成的植物免于细菌有害生物。以此方式,可以免去在种植时或在此后不久对作物的即时处理。
另一个优点在于,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还可以特别用于转基因的无性繁殖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适于保护在农业、温室、森林或园艺中使用的任意植物品种的无性繁殖材料。具体地,这是在本文中定义且优选的植物的无性繁殖材料。
在本发明范围内,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单独地或在合适的制剂中施用于无性繁殖材料。优选地,在其充分稳定从而在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损害的状态下处理无性繁殖材料。一般而言,可以在收获和种植之间的任意时间点处理无性繁殖材料。通常,使用已从植物分离且去除了穗、壳、秆、皮、毛或果肉的无性繁殖材料。
当处理无性繁殖材料时,通常必须注意的是,选择施用于无性繁殖材料的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制剂和/或其他添加剂的量,使得所述无性繁殖材料的萌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或者其生成的植物不会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活性化合物在某些施用率下可能具有植物毒性效应的情况下,必须考虑这一点。
可以直接施用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制剂,也就是说不包含其他组分或不用稀释。一般而言,优选的是,将所述化合物或制剂以合适制剂的形式施用于无性繁殖材料。技术人员已知合适的制剂和处理种子与无性繁殖材料的方法。
可以将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化合物或制剂转化成常规制剂,诸如溶液、乳状液、悬浮液、粉剂、泡沫和ULV制剂。
这些制剂以已知的方式如下制备:混合宿主防御诱导物和常规添加剂,例如,常规增量剂以及溶剂或稀释剂、着色剂、湿润剂、分散剂、乳化剂、消泡剂、防腐剂、二次增稠剂、粘着剂、赤霉素、矿物油和植物油、以及水。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着色剂是常规用于此目的的所有着色剂。在该背景下,可以使用微溶于水的颜料和可溶于水的染料。可以提及的实例是已知的名称为罗丹明B、C.I. 颜料红112和C.I. 溶剂红1的着色剂。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湿润剂是常规用于配制农业化学活性化合物且促进润湿的所有物质。可以优选使用烷基萘磺酸盐,诸如二异丙基萘磺酸盐或二异丁基萘磺酸盐。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合适的分散剂和/或乳化剂是所有常规用于农业化学活性化合物制剂的非离子的、阴离子的和阳离子的分散剂。可以优选使用以下:非离子的或阴离子的分散剂,或非离子的或阴离子的分散剂的混合物。可以提及的合适非离子分散剂具体地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聚合物、烷基苯酚聚乙二醇醚和三苯乙烯基苯酚聚乙二醇醚、和它们的磷酸化或硫酸化的衍生物。合适的阴离子分散剂具体地是木素磺酸盐(酯)、聚丙烯酸盐、和芳基磺酸盐(酯)/甲醛缩合物。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消泡剂是常规用于农业化学活性化合物制剂的所有泡沫抑制剂物质。可以优选使用有机硅消泡剂和硬脂酸镁。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防腐剂是可在农业化学组合物中用于该目的的所有物质。可以提及的实例是二氯苯和苯甲醇半缩甲醛。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二次增稠剂是可在农业化学组合物中用于该目的的所有物质。优选合适的是纤维素衍生物、丙烯酸衍生物、黄原胶、改性粘土和高度分散的二氧化硅。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粘着剂是可用于媒染剂中的所有常规粘合剂。可以优选提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和甲基纤维素。
可以存在于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中的赤霉素优选地是赤霉素A1、赤霉素A3 (赤霉酸)、赤霉素A4、赤霉素A7。特别优选的是赤霉酸。
赤霉素是已知的(参见R. Wegler“Chemie der Pflanzenschutz- and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Chemistry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pesticide agents], 第2卷, Springer Verlag, Berlin-Heidelberg-New York, 1970, 第401-412页)。
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可以直接地或在预先用水稀释后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种子。因此,浓缩物或可通过用水稀释由其得到的制剂可以用于涂敷种子。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或它们的稀释制剂也可以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无性繁殖材料。此处,也可以与通过表达形成的物质联合产生额外协同效应。
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制剂的施用率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其取决于制剂中的各种活性化合物含量和无性繁殖材料。通常,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是在每千克无性繁殖材料0.001-50 g之间,优选在每千克无性繁殖材料0.01-15 g之间。
组合 / 制剂
本发明的优选的宿主防御诱导物(1.1)苯并噻二唑、(1.2)异噻菌胺、(1.3)烯丙苯噻唑和(1.4)噻酰菌胺可以原样使用,或者,在制剂中,也与已知的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昆虫剂、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安全剂、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土壤改良产品或用于减少植物胁迫的产品(例如Myconate)相组合,以便例如扩大作用范围或阻止抗性的发展。
在本发明的含义中,脂质几丁寡糖(LCO)化合物是具有一般LCO结构的化合物,即在非还原末端具有N-连接的脂肪酰基链的β-1,4-连接的N-乙酰基-D-葡糖胺残基的寡聚体主链,如描述在美国专利号5,549718、美国专利号5,646,018、美国专利号5,175,149和美国专利号5,321,011中。该基础结构可以含有在天然存在的LCO中发现的修饰或取代,诸如在以下文献中描述的那些:Spaink,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54: 257-288, 2000;D'Haeze和Holsters, Glycobiology 12: 79R-105R, 2002。天然存在的LCO被定义为在自然界中可以发现的化合物。该基础结构还可以含有到目前为止在天然存在的LCO中尚未发现的修饰或取代。这样的类似物(其缀合的酰胺键用苯甲酰胺键来模仿或其含有苄胺型官能)的实例是在WO 2005/063784和WO 2008/071672(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描述的以下式(I)化合物。LCO的化合物可以从根瘤菌科细菌菌株的特定培养物直接分离出,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化学酶促地得到。通过后一种方法,通过在发酵罐中培养重组细菌菌株(诸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可以形成寡糖骨架,然后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连接脂质链。从产生LCO的天然根瘤菌科(Rhizobiaceae)细菌菌株(诸如固氮根瘤菌属(Az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包括大豆慢生根瘤菌(B. japonic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包括豌豆根瘤菌(R. leguminosar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包括苜蓿中华根瘤菌(S. meliloti))的菌株)中,或者从遗传工程改造成产生LCO的细菌菌株中,可以回收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使用的LCO。这些方法是本领域已知的,且已经描述在例如美国专利号5,549,718和5,646,018中,它们通过引用并入本文。Hungria和Stacey (Soil Biol. Biochem. 29: 819-830, 1997)列出了不同的根瘤菌种产生的具体LCO结构。LCO可以以不同的纯度形式使用,且可以单独或与根瘤菌一起使用。仅提供LCO的方法包括:简单地从LCO和根瘤菌的混合物中回收根瘤菌细胞,或继续通过LCO溶剂相分离、随后通过HPLC色谱法来分离和纯化LCO分子,如Lerouge等人(US 5,549,718)所述。重复的HPLC可以增强纯化,并且可以将纯化的LCO分子冷冻干燥用于长期贮存。对于从根瘤菌科的所有属和种生产LCO而言,该方法是可接受的。可得到含有LCO的市售产品,诸如OPTIMIZE®(EMD Crop BioScience)。通过化学合成和/或通过基因工程,也可以得到与天然存在的LCO相同或不同的LCO化合物。在Samain等人, Carbohydrate Research 302: 35-42, 1997中公开了用于通过遗传工程改造的生物来构造LCO的前体寡糖分子的合成。在WO 2005/063784和WO 2008/07167(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公开了众多LCO化合物的制备,其中通过培养重组细菌菌株(诸如携带来自根瘤菌的异源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细胞)而得到寡糖骨架,且其中通过化学方法连接脂质链。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在WO 2010/125065中具体公开的LCO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存在于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的组合物中:杀细菌剂、抗生素、杀真菌剂、杀昆虫剂、除草剂、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和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优选地,该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选自:
抗生素诸如春雷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有效霉素、庆大霉素、金色制霉素、灭瘟素、放线菌酮、灰荑霉素、吗啉胍、那他霉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及其组合。
杀真菌剂:
(1)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例如十二吗啉、氧环唑、联苯三唑醇、糠菌唑、环丙唑醇、苄氯三唑醇、噁醚唑、烯唑醇、烯唑醇-M、十二环吗啉、吗菌灵、氟环唑、乙环唑、氯苯嘧啶醇、腈苯唑、环酰菌胺、苯锈啶、丁苯吗啉、氟喹唑、呋嘧醇、氟硅唑、粉唑醇、呋菌唑、呋醚唑、己唑醇、抑霉唑、烯菌灵、酰胺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萘替芬、氟苯嘧啶醇、恶咪唑、多效唑、稻瘟酯、配那唑、病花灵、咪鲜胺、丙环唑、丙硫菌唑、稗草畏、啶斑肟、氯苯喹唑、硅氟唑、螺噁茂胺、戊唑醇、特比萘芬、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十三吗啉、氟菌唑、嗪氨灵、灭菌唑、烯效唑、单克素、烯霜苄唑、伏立康唑、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环庚烷醇、1-(2,2-二甲基-2,3-二氢-1H-茚-1-基)-1H-咪唑-5-甲酸甲酯、N'-{5-(二氟甲基)-2-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亚氨基甲酰胺、N-乙基-N-甲基-N'-{2-甲基-5-(三氟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亚氨基甲酰胺和O-[1-(4-甲氧基苯氧基)-3,3-二甲基丁烷-2-基] 1H-咪唑-1-硫代甲酸酯。
(2)呼吸链在复合物I或II处的抑制剂,例如联苯吡菌胺、啶酰菌胺、萎锈灵、氟嘧菌胺、甲呋酰胺、氟吡菌酰胺、氟酰胺、氟唑菌酰胺、呋吡菌胺、茂谷乐、萘吡菌胺(顺差向异构外消旋体1RS,4SR,9RS和反差向异构外消旋体1RS,4SR,9SR的混合物)、萘吡菌胺(反差向异构外消旋体1RS,4SR,9SR)、萘吡菌胺(反差向异构对映异构体1R,4S,9S)、萘吡菌胺(反差向异构对映异构体1S,4R,9R)、萘吡菌胺(顺差向异构外消旋体1RS,4SR,9RS)、萘吡菌胺(顺差向异构对映异构体1R,4S,9R)、萘吡菌胺(顺差向异构对映异构体1S,4R,9S)、灭锈胺、氧化萎锈灵、戊苯吡菌胺(penflufen)、吡噻菌胺、环丙吡菌胺、噻呋酰胺、1-甲基-N-[2-(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N-[2-(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N-[4-氟-2-(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1-(2,4-二氯苯基)-1-甲氧基丙烷-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8-二氟-N-[2-(2-氟-4-{[4-(三氟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乙基]喹唑啉-4-胺、N-[9-(二氯亚甲基)-1,2,3,4-四氢-1,4-亚甲基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1S,4R)-9-(二氯亚甲基)-1,2,3,4-四氢-1,4-亚甲基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和N-[(1R,4S)-9-(二氯亚甲基)-1,2,3,4-四氢-1,4-亚甲基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3)呼吸链在复合物III处的抑制剂,例如辛唑嘧菌胺、吲唑磺菌胺、腈嘧菌酯(azoxystrobin)、氰霜唑、甲香菌酯、丁香菌酯、醚菌胺、烯肟菌酯、噁唑菌酮、咪唑菌酮、菌螨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唑胺菌酯、唑菌酯、吡菌苯威、三环吡菌威、肟菌酯(trifloxystrobin)、(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E)-2-{2-[({[(1E)-1-(3-{[(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E)-2-{2-[({[(2E,3E)-4-(2,6-二氯苯基)丁-3-烯-2-亚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1H-茚-4-基)吡啶-3-甲酰胺、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甲基(2E)-2-{2-[({环丙基[(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甲基}硫烷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2-烯酸酯、N-(3-乙基-3,5,5-三甲基环己基)-3-(甲酰基氨基)-2-羟基苯甲酰胺、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酰胺和(2R)-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酰胺。
(4)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的抑制剂,例如苯菌灵、多菌灵、苯咪唑菌、乙霉威、韩乐宁、氟吡菌胺、麦穗宁、戊菌隆、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硫菌灵、苯酰菌胺、5-氯-7-(4-甲基哌啶-1-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和3-氯-5-(6-氯吡啶-3-基)-6-甲基-4-(2,4,6-三氟苯基)哒嗪。
(5)能够具有多位点作用的化合物,例如波尔多液、敌菌丹、克菌丹、百菌清、氢氧化铜、环烷酸铜、氧化铜、氧氯化铜、硫酸铜(2+)、苯氟磺胺、二噻农、多果定、多果定游离碱、福美铁、氟灭菌丹、灭菌丹、双胍辛盐、双胍辛乙酸盐、双胍辛胺、双八胍盐、双胍辛胺乙酸盐、代森锰铜、代森锰锌(mancozeb)、代森锰、代森联、代森联锌、喹啉铜、丙烷脒、丙森锌(propineb)、硫磺和硫磺制剂,包括多硫化钙、福美双、甲苯氟磺胺、代森锌和福美锌。
(6)能够诱导宿主防御的化合物,例如苯并噻二唑、异噻菌胺、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
(7)氨基酸和/或蛋白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例如胺扑灭、灭瘟素、嘧菌环胺、春雷霉素、盐酸春雷霉素水合物、嘧菌胺、嘧霉胺和3-(5-氟-3,3,4,4-四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
(8) ATP产生的抑制剂,例如三苯基乙酸锡、三苯基氯化锡、毒菌锡和硅噻菌胺。
(9)细胞壁合成的抑制剂,例如苯噻菌胺、烯酰吗啉、氟吗啉、异丙菌胺、双炔酰菌胺、多抗霉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A和霜霉灭。
(10)脂质和膜合成的抑制剂,例如联苯、地茂散、氯硝胺、敌瘟磷、土菌灵、iodocarb、异稻瘟净、稻瘟灵、霜霉威、霜霉威盐酸盐、硫菌威、定菌磷、五氯硝基苯、四氯硝基苯和甲基立枯磷。
(11)黑色素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例如加普胺、双氯氰菌胺、氰菌胺、四氯苯酞、咯喹酮、三环唑和2,2,2-三氟乙基{3-甲基-1-[(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丁烷-2-基}氨基甲酸酯。
(12)核酸合成的抑制剂,例如苯霜灵、精苯霜灵(精苯霜灵)、乙嘧酚磺酸酯、clozylacon、二甲嘧酚、乙嘧酚、呋霜灵、噁霉灵、甲霜灵、精甲霜灵(精甲霜灵)、呋酰胺、噁霜灵和喹菌酮。
(13)信号转导的抑制剂,例如乙菌利、拌种咯、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氧喹啉和乙烯菌核利。
(14)能够起解联剂作用的化合物,例如乐杀螨、消螨普、嘧菌腙、氟啶胺和消螨多。
(15)其他化合物,例如苯噻清、哒菌酮、卡巴西霉素、香芹酮、灭螨猛、甲氧苯啶菌(chlazafenone)、硫杂灵、环氟菌胺、霜脲氰、环丙磺酰胺、棉隆、咪菌威、双氯酚、哒菌酮、野燕枯、野燕枯甲基硫酸盐、二苯胺、ecomate、胺苯吡菌酮、氟酰菌胺、氟氯菌核利、磺菌胺、氟噻亚菌胺、三乙膦酸铝、三乙膦酸钙、三乙膦酸钠、六氯苯、人间霉素、磺菌威、异硫氰酸甲酯、苯菌酮、米多霉素、那他霉素、福美镍、酞菌酯、辛噻酮、oxamocarb、oxyfenthiin、五氯苯酚和盐、苯醚菊酯、亚磷酸及其盐、霜霉威三乙膦酸盐、丙醇菌素钠、丙氧喹啉、丁吡吗啉、(2E)-3-(4-叔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吗啉-4-基)丙-2-烯-1-酮、(2Z)-3-(4-叔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吗啉-4-基)丙-2-烯-1-酮、吡咯菌素、异丁乙氧喹啉、叶枯酞、甲磺菌胺、咪唑嗪、水杨菌胺、氰菌胺、(3S,6S,7R,8R)-8-苄基-3-[({3-[(异丁酰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氨基]-6-甲基-4,9-二氧代-1,5-二氧戊环(dioxonan)-7-基2-甲基丙酸酯、1-(4-{4-[(5R)-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4-[(5S)-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4-[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甲氧基苯氧基)-3,3-二甲基丁烷-2-基1H-咪唑-1-甲酸酯、2,3,5,6-四氯-4-(甲基磺酰基)吡啶、2,3-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3H)-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R)-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S)-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丁氧基-6-碘代-3-丙基-4H-色烯-4-酮、2-氯-5-[2-氯-1-(2,6-二氟-4-甲氧基苯基)-4-甲基-1H-咪唑-5-基]吡啶、2-苯基苯酚和盐、3-(4,4,5-三氟-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3,4,5-三氯吡啶-2,6-二甲腈、3-[5-(4-氯苯基)-2,3-二甲基-1,2-噁唑烷-3-基]吡啶、3-氯-5-(4-氯苯基)-4-(2,6-二氟苯基)-6-甲基哒嗪、4-(4-氯苯基)-5-(2,6-二氟苯基)-3,6-二甲基哒嗪、5-氨基-1,3,4-噻二唑-2-硫醇、5-氯-N'-苯基-N'-(丙-2-炔-1-基)噻吩-2-磺酰肼、5-氟-2-[(4-氟苄基)氧基]嘧啶-4-胺、5-氟-2-[(4-甲基苄基)氧基]嘧啶-4-胺、5-甲基-6-辛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Z)-3-氨基-2-氰基-3-苯基丙-2-烯酸乙酯、N'-(4-{[3-(4-氯苄基)-1,2,4-噻二唑-5-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亚氨基甲酰胺、N-(4-氯苄基)-3-[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4-氯苯基)(氰基)甲基]-3-[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5-溴-3-氯吡啶-2-基)甲基]-2,4-二氯吡啶-3-甲酰胺、N-[1-(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4-二氯吡啶-3-甲酰胺、N-[1-(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氟-4-碘代吡啶-3-甲酰胺、N-{(E)-[(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甲基}-2-苯基乙酰胺、N-{(Z)-[(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甲基}-2-苯基乙酰胺、N'-{4-[(3-叔丁基-4-氰基-1,2-噻唑-5-基)氧基]-2-氯-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亚氨基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R)-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S)-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戊酯、吩嗪-1-甲酸、喹啉-8-醇、喹啉-8-醇硫酸酯(2:1)和{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叔丁酯。
(16)其他化合物,例如1-甲基-3-(三氟甲基)-N-[2'-(三氟甲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N-(4'-氯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2',4'-二氯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N-[4'-(三氟甲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N-(2',5'-二氟联苯-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N-[4'-(丙-1-炔-1-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5-氟-1,3-二甲基-N-[4'-(丙-1-炔-1-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丙-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3-(二氟甲基)-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N-(4'-乙炔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4'-乙炔基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乙炔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2-氯-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联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5-氟-N-[4'-(3-羟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3-羟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3-(二氟甲基)-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氟-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5-溴-2-甲氧基-4-甲基吡啶-3-基)(2,3,4-三甲氧基-6-甲基苯基)甲酮、N-[2-(4-{[3-(4-氯苯基)丙-2-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N2-(甲基磺酰基)缬氨酰胺、4-氧代-4-[(2-苯基乙基)氨基]丁酸和丁-3-炔-1-基{6-[({[(Z)-(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酯及其组合。
杀昆虫剂、杀螨剂和杀线虫剂:
(1)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例如氨基甲酸酯,例如棉铃威、涕灭威、噁虫威、丙硫克百威、丁酮威、丁酮砜威、西维因、克百威、丁硫克百威、乙硫苯威、仲丁威、伐虫脒、呋线威、异丙威、灭梭威、灭多威、速灭威、杀线威、抗蚜威、残杀威、硫双威、久效威、唑蚜威、混灭威、灭除威和灭杀威;或有机磷酸酯,例如乙酰甲胺磷、甲基吡噁磷、益棉磷、保棉磷、硫线磷、氯氧磷、毒虫畏、氯甲硫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蝇毒磷、杀螟睛、硫赶式甲基内吸磷、二嗪磷、敌敌畏/DDVP、百治磷、乐果、甲基毒虫畏、乙拌磷、苯硫磷、乙硫磷、丙线磷、伐灭磷、苯线磷、杀螟硫磷、倍硫磷、噻唑膦、庚烯磷、Imicyafos、异柳磷、O-(甲氧基氨基硫代磷酰基)水杨酸异丙酯、噁唑磷、马拉硫磷、灭蚜蜱、甲胺磷、杀扑磷、速灭磷、久效磷、三溴磷、氧乐果、亚砜磷、对硫磷、对硫磷甲酯、稻丰散、甲拌磷、伏杀硫磷、亚胺硫磷、磷胺、辛硫磷、甲基嘧啶磷、丙溴磷、胺丙畏、丙硫磷、吡唑硫磷、哒嗪硫磷、喹硫磷、治螟磷、丁基嘧啶磷、双硫磷、特丁磷、杀虫畏、甲基乙拌磷、三唑磷、美曲磷酯和蚜灭磷。
(2) 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拮抗剂,例如环二烯有机氯,例如氯丹和硫丹;或苯基吡唑(fiproles),例如乙虫腈和氟虫腈。
(3)钠通道调节剂/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阻滞剂,例如拟除虫菊酯,例如氟丙菊酯、烯丙菊酯、右旋顺式反式烯丙菊酯、右旋反式烯丙菊酯、联苯菊酯、生物烯丙菊酯、生物烯丙菊酯S-环戊烯基异构体、生物苄呋菊酯、乙氰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精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反式氯氰菊酯、ζ-氯氰菊酯、苯醚氰菊酯[(1R)-反式异构体]、溴氰菊酯、右旋烯炔菊酯[(EZ)-(1R)异构体)、高氰戊菊酯、醚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氟氯苯菊酯、氟胺氰菊酯、苄螨醚、咪炔菊酯、噻恩菊酯、氯菊酯、苯醚菊酯[(1R)-反式异构体)、炔酮菊酯、除虫菊素(除虫菊)、苄呋菊酯、氟硅菊酯、七氟菊酯、胺菊酯、胺菊酯[(1R)异构体)]、四溴菊酯和四氟苯菊酯;或DDT;或甲氧氯。
(4)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激动剂,例如新烟碱类,例如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啉和噻虫嗪;或烟碱。
(5)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变构活化剂,例如多杀霉素类,例如乙基多杀菌素和多杀菌素。
(6)氯离子通道活化剂,例如阿维菌素/米尔倍霉素类,例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雷皮菌素和米尔倍霉素。
(7)保幼激素模拟物,例如保幼激素类似物,例如烯虫乙酯、烯虫炔酯和烯虫酯;或苯氧威;或吡丙醚。
(8)多方面非特异性(多位点)抑制剂,例如烷基卤,例如甲基溴和其他烷基卤;或氯化苦;或硫酰氟;或焦硼酸钠;或吐酒石。
(9)选择性的同翅类昆虫进食阻滞剂,例如吡蚜酮;或氟啶虫酰胺。
(10)螨生长抑制剂,例如四螨嗪、噻螨酮和氟螨嗪;或乙螨唑。
(11)昆虫中肠膜的微生物干扰剂,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aizawai)、苏云金芽孢杆菌库尔斯塔克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kurstaki)、苏云金芽孢杆菌粉虫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tenebrionis)和BT作物蛋白:Cry1Ab、Cry1Ac、Cry1Fa、Cry2Ab、mCry3A、Cry3Ab、Cry3Bb、Cry34/35Ab1。
(12)线粒体ATP合酶的抑制剂,例如杀螨隆;或有机锡杀螨剂,例如三唑锡、三环锡和苯丁锡;或快螨特;或三氯杀螨砜。
(13)经由破坏质子梯度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例如虫螨腈、DNOC和氟虫胺。
(14)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通道阻滞剂,例如杀虫磺、杀螟丹盐酸盐、杀虫环和杀虫双。
(15) 0型几丁质生物合成抑制剂,例如双三氟虫脲、定虫隆、除虫脲、氟环脲、氟虫脲、氟铃脲、虱螨脲、氟酰脲、多氟脲、氟苯脲和杀铃脲。
(16) 1型几丁质生物合成抑制剂,例如噻嗪酮。
(17)蜕皮干扰剂,例如灭蝇胺。
(18)蜕皮激素受体激动剂,例如环虫酰肼、氯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和虫酰肼。
(19)章鱼胺受体激动剂,例如双甲脒。
(20)线粒体复合物III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氟蚁腙;或灭螨醌;或嘧螨酯。
(21)线粒体复合物I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METI杀螨剂,例如喹螨醚、唑螨酯、嘧螨醚、哒螨灵、吡螨胺和唑虫酰胺;或鱼藤酮(鱼藤属)。
(22)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阻滞剂,例如茚虫威;或氰氟虫腙。
(23)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抑制剂,例如特窗酸和特特拉姆酸衍生物,例如螺螨酯、螺甲螨酯和螺虫乙酯。
(24)线粒体复合物IV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膦,例如磷化铝、磷化钙、磷化氢和磷化锌;或氰化物。
(25)线粒体复合物II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腈吡螨酯。
(28)兰尼碱受体调节剂,例如二酰胺,例如氯虫酰胺和氟虫双酰胺。
具有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作用模式的其他活性成分,例如磺胺螨酯、印楝素、异噻虫唑、苯螨特、联苯肼酯、溴螨酯、灭螨猛、冰晶石、氰虫酰胺(氰虫酰胺)、丁氟螨酯、三氯杀螨醇、氟螨嗪、氟噻虫砜、嘧虫胺、丁烯氟虫腈、氟吡菌酰胺、呋喃虫酰肼、氯噻啉、异菌脲、氯氟醚菊酯、啶虫丙醚、氟虫吡喹、四氟醚菊酯和碘甲烷;此外基于坚硬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菌株CNCM I-1582,例如,VOTiVO™, BioNem)或下述已知活性化合物之一:3-溴-N-{2-溴-4-氯-6-[(1-环丙基乙基)氨甲酰基]苯基}-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WO2005/077934)、4-{[(6-溴吡啶-3-基)甲基](2-氟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4)、4-{[(6-氟吡啶-3-基)甲基](2,2-二氟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4)、4-{[(2-氯-1,3-噻唑-5-基)甲基](2-氟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4)、4-{[(6-氯吡啶-3-基)甲基](2-氟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4)、Flupyradifurone、4-{[(6-氯-5-氟吡啶-3-基)甲基](甲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3)、4-{[(5,6-二氯吡啶-3-基)甲基](2-氟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6)、4-{[(6-氯-5-氟吡啶-3-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WO2007/115643)、4-{[(6-氯吡啶-3-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EP-A-0 539 588)、4-{[(6-氯吡啶-3-基)甲基](甲基)氨基}呋喃-2(5H)-酮(已知于EP-A-0 539 588)、{[1-(6-氯吡啶-3-基)乙基](甲基)氧桥(oxido)-λ4-亚硫烷基}氰胺(已知于WO2007/149134)和它的非对映异构体{[(1R)-1-(6-氯吡啶-3-基)乙基](甲基)氧桥-λ4-亚硫烷基}氰胺(A)和{[(1S)-1-(6-氯吡啶-3-基)乙基](甲基)氧桥-λ4-亚硫烷基}氰胺(B) (也已知于WO2007/149134)以及砜虫啶和它的非对映异构体[(R)-甲基(氧桥){(1R)-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λ4-亚硫烷基]氰胺(A1)和[(S)-甲基(氧桥){(1S)-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λ4-亚硫烷基]氰胺(A2)、被称作非对映异构体A组(已知于WO2010/074747、WO2010/074751)、[(R)-甲基(氧桥){(1S)-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λ4-亚硫烷基]氰胺(B1)和[(S)-甲基(氧桥){(1R)-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λ4-亚硫烷基]氰胺(B2)、被称作非对映异构体B组(也已知于WO2010/074747、WO2010/074751)和11-(4-氯-2,6-二甲基苯基)-12-羟基-1,4-二氧杂-9-氮杂二螺[4.2.4.2]十四-11-烯-10-酮(已知于WO2006/089633)、3-(4'-氟-2,4-二甲基联苯基-3-基)-4-羟基-8-氧杂-1-氮杂螺[4.5]癸-3-烯-2-酮(已知于WO2008/067911)、1-{2-氟-4-甲基-5-[(2,2,2-三氟乙基)亚磺酰基]苯基}-3-(三氟甲基)-1H-1,2,4-三唑-5-胺(已知于WO2006/043635)、[(3S,4aR,12R,12aS,12bS)-3-[(环丙基羰基)氧基]-6,12-二羟基-4,12b-二甲基-11-氧代-9-(吡啶-3-基)-1,3,4,4a,5,6,6a,12,12a,12b-十氢-2H,11H-苯并[f]吡喃并[4,3-b]色烯-4-基]甲基环丙烷甲酸酯(已知于WO2008/066153)、2-氰基-3-(二氟甲氧基)-N,N-二甲基苯磺酰胺(已知于WO2006/056433)、2-氰基-3-(二氟甲氧基)-N-甲基苯磺酰胺(已知于WO2006/100288)、2-氰基-3-(二氟甲氧基)-N-乙基苯磺酰胺(已知于WO2005/035486)、4-(二氟甲氧基)-N-乙基-N-甲基-1,2-苯并噻唑-3-胺1,1-二氧化物(已知于WO2007/057407)、N-[1-(2,3-二甲基苯基)-2-(3,5-二甲基苯基)乙基]-4,5-二氢-1,3-噻唑-2-胺(已知于WO2008/104503)、{1'-[(2E)-3-(4-氯苯基)丙-2-烯-1-基]-5-氟螺[吲哚-3,4'-哌啶]-1(2H)-基}(2-氯吡啶-4-基)甲酮(已知于WO2003/106457)、3-(2,5-二甲基苯基)-4-羟基-8-甲氧基-1,8-二氮杂螺[4.5]癸-3-烯-2-酮(已知于WO2009/049851)、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代-1,8-二氮杂螺[4.5]癸-3-烯-4-基乙基碳酸酯(已知于WO2009/049851)、4-(丁-2-炔-1-基氧基)-6-(3,5-二甲基哌啶-1-基)-5-氟嘧啶(已知于WO2004/099160)、(2,2,3,3,4,4,5,5-八氟戊基)(3,3,3-三氟丙基)丙二腈(已知于WO2005/063094)、(2,2,3,3,4,4,5,5-八氟戊基)(3,3,4,4,4-五氟丁基)丙二腈(已知于WO2005/063094)、8-[2-(环丙基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3-[6-(三氟甲基)哒嗪-3-基]-3-氮杂双环[3.2.1]辛烷(已知于WO2007/040280)、Flometoquin、PF1364 (CAS-登记号1204776-60-2) (已知于JP2010/018586)、5-[5-(3,5-二氯苯基)-5-(三氟甲基)-4,5-二氢-1,2-噁唑-3-基]-2-(1H-1,2,4-三唑-1-基)苄腈(已知于WO2007/075459)、5-[5-(2-氯吡啶-4-基)-5-(三氟甲基)-4,5-二氢-1,2-噁唑-3-基]-2-(1H-1,2,4-三唑-1-基)苄腈(已知于WO2007/075459)、4-[5-(3,5-二氯苯基)-5-(三氟甲基)-4,5-二氢-1,2-噁唑-3-基]-2-甲基-N-{2-氧代-2-[(2,2,2-三氟乙基)氨基]乙基}苯甲酰胺(已知于WO2005/085216)、4-{[(6-氯吡啶-3-基)甲基](环丙基)氨基}-1,3-噁唑-2(5H)-酮、4-{[(6-氯吡啶-3-基)甲基](2,2-二氟乙基)氨基}-1,3-噁唑-2(5H)-酮、4-{[(6-氯吡啶-3-基)甲基](乙基)氨基}-1,3-噁唑-2(5H)-酮、4-{[(6-氯吡啶-3-基)甲基](甲基)氨基}-1,3-噁唑-2(5H)-酮(都已知于WO2010/005692)、NNI-0711 (已知于WO2002/096882)、1-乙酰基-N-[4-(1,1,1,3,3,3-六氟-2-甲氧基丙烷-2-基)-3-异丁基苯基]-N-异丁酰基-3,5-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2002/096882)、2-[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5-氯-3-甲基苯甲酰基]-2-甲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05/085216)、2-[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5-氰基-3-甲基苯甲酰基]-2-乙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05/085216)、2-[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5-氰基-3-甲基苯甲酰基]-2-甲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05/085216)、2-[3,5-二溴-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苯甲酰基]-1,2-二乙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05/085216)、2-[3,5-二溴-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苯甲酰基]-2-乙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05/085216)、(5RS,7RS;5RS,7SR)-1-(6-氯-3-吡啶基甲基)-1,2,3,5,6,7-六氢-7-甲基-8-硝基-5-丙氧基咪唑并[1,2-a]吡啶(已知于WO2007/101369)、2-{6-[2-(5-氟吡啶-3-基)-1,3-噻唑-5-基]吡啶-2-基}嘧啶(已知于WO2010/006713)、2-{6-[2-(吡啶-3-基)-1,3-噻唑-5-基]吡啶-2-基}嘧啶(已知于WO2010/006713)、1-(3-氯吡啶-2-基)-N-[4-氰基-2-甲基-6-(甲基氨甲酰基)苯基]-3-{[5-(三氟甲基)-1H-四唑-1-基]甲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WO2010/069502)、1-(3-氯吡啶-2-基)-N-[4-氰基-2-甲基-6-(甲基氨甲酰基)苯基]-3-{[5-(三氟甲基)-2H-四唑-2-基]甲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WO2010/069502)、N-[2-(叔丁基氨甲酰基)-4-氰基-6-甲基苯基]-1-(3-氯吡啶-2-基)-3-{[5-(三氟甲基)-1H-四唑-1-基]甲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WO2010/069502)、N-[2-(叔丁基氨甲酰基)-4-氰基-6-甲基苯基]-1-(3-氯吡啶-2-基)-3-{[5-(三氟甲基)-2H-四唑-2-基]甲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WO2010/069502)、(1E)-N-[(6-氯吡啶-3-基)甲基]-N'-氰基-N-(2,2-二氟乙基)乙脒(已知于WO2008/009360)、N-[2-(5-氨基-1,3,4-噻二唑-2-基)-4-氯-6-甲基苯基]-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已知于CN102057925)和2-[3,5-二溴-2-({[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羰基}氨基)苯甲酰基]-2-乙基-1-甲基肼甲酸甲酯(已知于WO2011/049233)及其组合。
来自杀昆虫剂组的优选组合伴侣是吡虫啉和螺虫乙酯。
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涉及选自含有至少一种金属离子或微量营养物硼的活性成分的化合物,所述金属离子选自锌、锰、钼、铁和铜。更优选地,这些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选自:含锌的化合物丙森锌、多抗霉素Z (锌盐)、代森锌、福美锌、噻唑锌、环烷酸锌和代森锰锌(也含有锰),含锰的化合物代森锰、代森联和代森锰铜(也含有铜),含铁的化合物福美铁,铜(Cu)和含铜的化合物波尔多液、Burgundy混合物、Cheshunt混合物、氧氯化铜、硫酸铜、碱性硫酸铜(例如三价硫酸铜)、氧化铜、辛酸铜、氢氧化铜、喹啉铜、醋酸铜铵、环烷酸铜、螯合铜(例如作为氨基酸螯合物)、代森锰铜、脂酸铜、醋酸铜、碱式碳酸铜、油酸酮、硅酸铜、铬酸铜锌、硫杂灵、杀菌威、噻森铜和噻菌铜及其组合。
更优选地,所述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选自:(4.1)铜(Cu)、(4.2)氢氧化铜(copper-hydroxyde)、(4.3)硫酸铜、(4.4)氧氯化铜、(4.5)丙森锌和(4.6)代森锰锌。甚至更优选地,所述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选自:(4.2)氢氧化铜(copper-hydroxyde)、(4.3)硫酸铜和(4.5)丙森锌。
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 (5)。
来自杀真菌剂组的优选组合伴侣是(2.1)三乙膦酸铝(fosetyl-Al)(三乙膦酸铝(fosetyl-aluminium))。来自杀真菌剂组的另一个优选组合伴侣是(2.2)戊苯吡菌胺。
来自杀真菌剂组的其他优选组合伴侣选自strobilurins,属于呼吸链在复合物III处的抑制剂组的杀真菌剂,例如(3.1)辛唑嘧菌胺、(3.2)吲唑磺菌胺、(3.3)腈嘧菌酯、(3.4)氰霜唑、(3.5)甲香菌酯、(3.6)丁香菌酯、(3.7)醚菌胺、(3.8)烯肟菌酯(WO 2004/058723)、(3.9)噁唑菌酮(WO 2004/058723)、(3.10)咪唑菌酮(WO 2004/058723)、(3.11)菌螨酯、(3.12)氟嘧菌酯(WO 2004/058723)、(3.13)醚菌酯(WO 2004/058723)、(3.14)苯氧菌胺(WO 2004/058723)、(3.15)肟醚菌胺(WO 2004/058723)、(3.16)啶氧菌酯(WO 2004/058723)、(3.17)唑菌胺酯(WO 2004/058723)、(3.18)唑胺菌酯(WO 2004/058723)、(3.19)唑菌酯(WO 2004/058723)、(3.20)吡菌苯威(WO 2004/058723)、(3.21)三环吡菌威、(3.22)肟菌酯(WO 2004/058723)、(3.23) (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WO 2004/058723)、(3.24) (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WO 2004/058723)、(3.25) (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158169-73-4)、(3.26) (2E)-2-{2-[({[(1E)-1-(3-{[(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326896-28-0)、(3.27) (2E)-2-{2-[({[(2E,3E)-4-(2,6-二氯苯基)丁-3-烯-2-亚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3.28) 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1H-茚-4-基)吡啶-3-甲酰胺(119899-14-8)、(3.29) 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3.30) (2E)-2-{2-[({环丙基[(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甲基}硫烷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2-烯酸甲酯、(3.31) N-(3-乙基-3,5,5-三甲基环己基)-3-(甲酰基氨基)-2-羟基苯甲酰胺、(3.32) 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酰胺和(3.33) (2R)-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酰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案,来自strobilurin杀真菌剂组的组合伴侣选自(3.3)腈嘧菌酯和(3.22)肟菌酯。
来自抗生素组的优选组合伴侣选自:(6.1)春雷霉素、(6.2)链霉素和(6.3)土霉素。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是选自以下的下述二元组合:
在这些中,以下组合是甚至进一步优选的:
在这些中,以下组合是甚至进一步优选的:
最优选的是以下组合:
其中组合(1.2) + (2.1)是甚至最优选的。
上述的所有二元组合可以与至少一种其他已知的杀细菌剂、抗生素、杀真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昆虫剂、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安全剂、脂质几丁寡糖(LCO)、土壤改良产品或用于减少植物胁迫的产品(例如Myconate)相组合,以便例如扩大作用范围或阻止抗性的发展。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是选自以下的下述三元组合:
在这些中,以下组合是甚至进一步优选的:
在这些中,以下组合是甚至进一步优选的:
最优选的是以下组合:
其中组合(1.2) + (2.1) + (4.5)是甚至最优选的。
上述的所有三元组合可以与至少一种其他已知的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昆虫剂、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安全剂、脂质几丁寡糖(LCO)、土壤改良产品或用于减少植物胁迫的产品(例如Myconate)相组合,以便例如扩大作用范围或阻止抗性的发展。
优选地,上述的三元组合可以与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化合物进一步组合:(1.1)苯并噻二唑、(1.2)异噻菌胺、(1.3)烯丙苯噻唑、(1.4)噻酰菌胺、(2.1)三乙膦酸铝、(3.3)腈嘧菌酯、(3.22)肟菌酯、(4.1)铜(Cu)、(4.2)氢氧化铜(copper-hydroxyde)、(4.3)硫酸铜、(4.4)氧氯化铜、(4.5)丙森锌、(4.6)代森锰锌和(5)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 (5)。
如果它们的官能团允许的话,所有提及的组合伴侣以及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可以任选地与合适的碱或酸形成盐。
此外,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可以与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活性化合物组合:
乙酸(例如萘乙酸)、过乙酸、有机酸(例如柠檬酸、乳酸)、氨基酸(例如l-精氨酸)、腐殖酸、富啡酸、硼酸、喹菌酮、1,2,3-苯并噻二唑-7-硫代甲酸-S-甲基-酯、5-羟基-1,4-萘二酮、溴-氯-二甲基乙内酰脲、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yanuric acid)、水杨酸、双氯酚、卡那霉素、春雷霉素、链霉素、硫酸链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例如硫酸庆大霉素水合物)、吡虫啉、戊唑醇、噻菌灵、福美双、teracep、辛噻酮、苯氧喹啉、印楝素、呋喃并黄酮、调吡脲、植物矿物质(例如钙、碳酸钙、次氯酸钙、EDTA钙)、酶(例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痕量元素和螯合的痕量元素(例如作为氨基酸螯合物)、维生素和植物提取物、水杨酸酯衍生物、从蔬菜和水果衍生出的生物类黄酮和有机酸、天然水果提取的多酚、苦橙皮油、柑橘提取物、壳聚糖、淀粉、海藻提取物、有机硅、活化的离子化的硅复合物(Zumsil®)、蜂蜡、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氯和氯化合物(例如氯化水、二氧化氯、亚氯酸钠、次氯酸钠、次氯酸、氯化铵、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苯扎氯铵)、氧、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合物、单氰胺、硫酸镍(III)、过硫酸钠、亚磷酸盐、磷酸盐、磷酸三钠、磷酸、无机氮、银和含银化合物(例如胶体银)、戊二醛、鼠李糖脂(Zonix®)。
在那下面,优选的是,将至少一种本发明的宿主防御诱导物与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组合:
三乙膦酸铝,优选地选自腈嘧菌酯和肟菌酯的strobilurins,以及如本文中定义的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优选地选自铜(Cu)、氢氧化铜(copper-hydroxyde)、硫酸铜、氧氯化铜、丙森锌和代森锰锌。
在该背景下,术语“组合”或“制剂”是指至少两种上述额外活性化合物的不同组合,所述活性化合物是例如可能的现成混合物(ready mixes)、桶混物(tank mixes)(其被理解为是指在施用前通过组合和稀释而从各种活性化合物的制剂制备的喷雾浆)或这些的组合(例如,使用第三种单独物质的制剂,将两种上述活性化合物的二元现成混合物制成桶混物)。根据本发明,还可以以数小时或数天的合理间隔依次(即一个接着另一个)使用各种活性化合物,在处理种子的情况中,例如也通过施用含有不同活性化合物的多个层。优选地,可以使用各种活性化合物的顺序是不重要的。
宿主防御诱导物可以以以本身使用,或以它们的制剂形式或由此制得的使用形式来使用,诸如即用型溶液、悬浮液、可湿性粉剂、糊剂、可溶性粉剂、扑粉剂和颗粒。它们以常规方式施用,例如通过浇灌、喷雾、雾化、撒施、喷粉、起泡沫、涂刷等。此外,可能通过超低体积方法施用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制剂,或注射活性化合物制剂或所述活性化合物本身至土壤中。还可以处理植物的无性繁殖材料。
所述施用率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这取决于施用类型。在处理植物部分时,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通常是在0.1-10 000克/公顷之间,优选在10-1000克/公顷之间。在处理无性繁殖材料时,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通常是在每千克无性繁殖材料0.001-50 g之间,优选在每千克无性繁殖材料0.01-10 g之间。在处理土壤时,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通常是在0.1-10 000克/公顷之间,优选在1-5000克/公顷之间。
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包含有效且非植物毒性量的活性成分,其中表述“有效且非植物毒性量”是指这样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分和活性组合物的量:其通过显著避免对活性成分的抗性株的发展而足以防治或破坏存在于或易于出现在植物上的病原性细菌生物,且在每种情况下不会造成对所述作物的植物毒性的任何可察觉的症状。这样的量可以在宽范围内变化,取决于要斗争的病原体或防治的细菌、作物的类型、气候条件和在根据本发明的杀细菌剂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该量可以通过系统性田间试验来确定,所述系统性田间试验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能力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例如,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的杀真菌活性超过当单独施用时活性化合物的总活性时,总是存在杀真菌剂的协同效应。可以如下计算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给定组合(二元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其中E代表确定剂量(例如分别等于x和y)的2种杀真菌剂的组合对疾病的抑制的预期百分比,x是观察到的以确定剂量(等于x)的化合物(A)对疾病的抑制的百分比,y是观察到的以确定剂量(等于y)的化合物(B)对疾病的抑制的百分比。当观察到的该组合的抑制的百分比大于E时,存在协同效应。
可以如下计算三种活性化合物的给定组合(三元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其中
X是当以m ppm (或克/公顷)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A时的效力,
Y 是当以n ppm (或克/公顷)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B时的效力,
Z是当以r ppm (或克/公顷)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C 时的效力,
E是当分别以m、n和r ppm (或克/公顷)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A、B和C时的效力。
指示以%表示效力程度。0%是指与对照的相当的效力,而100%的效力意指没有观察到疾病。
如果实际活性超过计算值,那么该组合的活性是超加的,即存在协同效应。在该情况下,实际观察到的效力必须大于从上述公式计算出的预期效力(E)的值。
证实协同效应的另一种方法是Tammes的方法(参见“Isoboles, a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synergism in pesticides”,Neth. J. Plant Path., 1964, 70, 73-80)。
现在将用下述实施例来例证本发明:
实施例:
实施例 1:用异噻菌胺防治稻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荚壳假单胞菌)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主要感染稻作物的圆锥花序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在2011年在哥伦比亚进行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抗稻作物(品种为当地的Fedearroz 473)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天然感染的性能。
对于第一次试验,在BBCH29 (分蘖期)和BBCH52 (抽穗期)在2次连续喷雾中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杀真菌剂制剂,在第二次试验中,仅在BBCH52施用。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试验1:
在第2次喷雾以后44天评估圆锥花序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发病率的结果证实了当以在100-200 g活性成分(ai)/公顷范围内的施用率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以及叶保护对收获时的产率的积极影响。
在2011年在哥伦比亚进行的试验1的结果:
表1:圆锥花序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侵袭和对产率的影响。
试验2:
在第1次喷雾以后29天评估圆锥花序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发病率的结果证实了当以在100-200 g活性成分/公顷范围内的施用率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
在2011年在哥伦比亚进行的试验2的结果:
表2:圆锥花序上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侵袭。
组合物 施用率g活性成分/公顷 圆锥花序上的发病率百分比
未处理 18.3
%效力 (Abbott)
异噻菌胺200 SC 100 36
异噻菌胺200 SC 200 55
丙森锌(ANTRACOL) 700 18
加普胺 150 36
春雷霉素2 SL 30 36 。
针对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对稻的结论保护:
所述实施例显示,将化合物施用2次(试验1)时的保护水平优于施用1次时(试验2),但是在两种情况下,以至少2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达到的保护优于通过在稻中使用抗生素化合物春雷霉素来防治细菌性疾病所达到的保护。在收获试验中,叶和圆锥花序保护使在异噻菌胺处理的样地中的最终产率增加了约20%。
实施例 2a: 用异噻菌胺和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防治柑橘上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组合物针对感染柑橘种植园的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细菌性疾病(也称为HLB黄龙病或柑橘绿化病)的效力。为了提议预防新果树感染并预防疾病在现有果树中的扩散的解决方案,进行该试验以测试含有异噻菌胺(SC200)或异噻菌胺+三乙膦酸铝(异噻菌胺SC200+乙磷铝®)的组合物。
材料和方法:
在试验中设计了6种不同处理。对于每种处理进行一式三份重复,每个重复使用10株健康植物。
通过叶面施用(喷雾直到流掉)来施用产品。在叶面施用产品以后11天,如下感染植株:通过将3个患病的柑橘芽嫁接进每个健康的柑橘植株中,将病原性细菌亚洲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asiaticus)从患病的幼小柑橘植株接种进健康植株。
在接种以后每30天,从未经处理的对照采集植株叶子样品,并检查细菌DNA。直到通过嵌套PCR在未经处理的对照中检测到病原性细菌时,才对处理过的植株采集植株叶子样品。
计数具有绿化病的典型症状的植株,并根据ABBOTT计算效力(%效力)。0%是指与对照的相当的效力,而100%的效力意指没有观察到疾病。
嵌套 PCR 检测:
使用E.Z.N.A.TM植物DNA试剂盒(由OMEGA Company, USA提供)提取柑橘叶子的DNA。使用嵌套PCR (Harakava等人. 2000)来检测柑橘植株和木虱若虫(psyllid nymphs)中的亚洲韧皮部杆菌(Las) DNA。第一扩增使用引物1500R/27F,第二扩增使用OI1/OI2c (Jagoueix等人. 1994)。以25µl的终体积进行第一扩增系统。混合物含有17.6 μL ddH2O、2.5µl dNTP (2.5mmol/L)、0.5µl每种引物(10 μmol/L)、0.4µl Taq酶(2.5 U/ μL)和1µl样品DNA。如下通过PCR进行DNA扩增:将反应物在94℃预热5 min;继之以20个在94℃变性30s、在50℃退火30s和在72℃延伸90s的循环,最后在72℃延伸4min。还以25µl的终体积进行第二扩增系统。混合物含有17.6 μL ddH2O、2.5µl dNTP (2.5 mmol/L)、0.5µl每种引物(10 μmol/L)、0.4µl Taq酶(2.5 U/ μL)和1µl第一扩增的PCR产物。如下通过PCR进行DNA扩增:将反应物在96℃预热1 min;继之以35个在94℃变性30s、在55℃退火30s和在72℃延伸60s的循环,最后在72℃延伸4min。
结果和讨论:
在表3中显示了不同处理在抑制绿化病症状中的效力。在用单独异噻菌胺和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处理的植株中具有黄色斑点图样的典型症状的植株的数目小于在未处理的植株中的。
表3:所有处理中的不同症状的百分比和疾病防治百分比
注:a)黄色斑点图样,其是柑橘中HLB的特有症状。
嵌套PCR检测结果表明,用单独异噻菌胺或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处理植株会减少柑橘中被绿化病感染的叶子的数目(参见表4和图1)。表4显示了每个样地和重复的PCR分析的植株中被检验出阳性叶子的植株的百分比。
表4:异噻菌胺200SC或异噻菌胺200SC + 三乙膦酸铝80%WG用于防治亚洲韧皮部杆菌的效力的嵌套PCR结果
结论:
嫁接的患病植株的叶子上检测出的柑橘绿化病的症状和通过嵌套PCR检测出的亚洲韧皮部杆菌的DNA表明,在细菌感染之前施用的单独异噻菌胺或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有效地降低柑橘中的感染的百分比和绿化病的严重程度。三乙膦酸铝增加异噻菌胺在防治或抑制柑橘绿化病中的效力。
实施例 2b: 用异噻菌胺防治柑橘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主要感染柑橘叶子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在2000年在日本进行温室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抗柑橘品种Shiroyanagi Navel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感染的性能。在施加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的细菌菌株以后1天,用创伤给分离的柑橘叶子人工接种。
为了制备合适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规定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并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 溶剂:28.5重量份的丙酮
- 乳化剂:1.5重量份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通过滴加施用在分离的柑橘叶子上施用活性化合物制剂1次。在施用后1天,用创伤将分离的叶子接种,然后在大约20℃且相对大气湿度为大约100%的塑料盒中放置7天。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施用以后8天评估叶子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发病率的结果证实了以250ppm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
在2000年在日本的结果:
表5: 叶子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
针对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对柑橘的结论保护
所述实施例显示,以250ppm的异噻菌胺在柑橘上达到的保护水平优于在许多作物上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铜和抗生素混合物化合物所达到的保护。
实施例 2c 通过叶面施用异噻菌胺来防治柑橘(酸橙)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田间试验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抗感染柑橘种植园的叶子和果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也称为溃疡病)的效力。为了研究目的,在2012年在泰国进行了试验:
柑橘类型: 酸橙(Lime,Citrus Aurentifolia);样地设计:果树–每块样地1棵树(样地大小= 9m2 - 3x3m) - 一式三份;自然侵袭
处理 :
施用日期:第0、7、15、22、36、43、51天。
结果
表5b: 在叶子和果实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
针对溃疡病(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对酸橙柑橘的结论保护:
实施例显示,以100g和2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在叶子和果实上达到的对抗溃疡病的保护水平与在许多作物中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基于铜的化合物所达到的保护相当。活性剂量率可根据叶或果实保护而变化。
实施例 2d 用异噻菌胺的土壤施用防治柑橘(橙)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田间试验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抗感染柑橘种植园的叶子和果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也称为溃疡病)的效力。没有现存的用于土壤施用来防治溃疡病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存在该试验的商业标准。
为了研究目的,在2012年在美国进行了试验:
柑橘类型:甜橙(Sweet Orange,Citrus sinensis) - 品种Hamlin;样地设计: 果树–每块样地5棵树(一式四份) - 124棵树/英亩;自然侵袭
处理
施用日期:第0、51天。
结果
2种评估方法:
评级量表1-5 (1=没有侵袭- 5= 严重侵袭);每棵树落下的果实的数目(紧接疾病侵袭的果实脱落)。
表5c:在叶子和果实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侵袭
* 后面具有相同字母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 Duncan)。
针对溃疡病(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对酸橙柑橘的结论保护:
实施例表明,直接施加于根系附近的土壤的异噻菌胺能够保护橙叶子和果实免于溃疡病侵袭。系统性效力从最低试验的施用率50g活性成分/公顷开始是显著的,且似乎从100g活性成分/公顷开始是稳定的。
用水灌溉系统在土壤浸透中的这种施用方法可以是叶面喷雾的替代方案,具有高适应性,且在美国经常被种植者高度赞赏。
实施例 3a 通过叶面施用异噻菌胺来防治大豆上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疾病(细菌性枯萎病)
本实施例例证了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对大豆上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疾病的效力。
在2011年在阿根廷进行了大豆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大豆上的细菌性疾病的性能。
在2011年从开花期开始在1次叶面喷雾中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杀真菌剂制剂。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田间试验。细菌性疾病的侵袭是天然的。
在第一次施用以后17天和在第二次施用以后16天评估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的结果证实了与未处理样地相比在1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喷雾以后的显著效力。无论施用时机如何,100g活性成分/公顷的1次异噻菌胺施用足以达到细菌性枯萎病的良好防治。
在2011年在阿根廷的1个试验的结果:
表6:在叶子(大豆)上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侵袭严重程度
(在未处理的样地中在叶子上的9%严重程度- 1次BBCH 64施用以后的第1次评估/在未处理的样地中在叶子上的8%严重程度- 第2次施用以后的第2次评估- 第1次施用以后16天)
实施例 3b 异噻菌胺对抗大豆中的细菌(黄单胞菌属物种)的效力
下述实施例例证了异噻菌胺针对主要感染大豆叶子的黄单胞菌属物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在2011年在阿根廷进行了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大豆上的黄单胞菌属物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天然感染的性能。
将该试验建立为完全随机化的块,种植26. 10.10. (品种Nidera 4613),并完成叶面施用7.11.11。在作物的生长阶段BBCH EC 64,将异噻菌胺喷雾作为200 SC制剂。
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表7:施用以后10天异噻菌胺对感染大豆叶子的细菌黄单胞菌属物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的效力。
本实施例显示了异噻菌胺的效力–证实了与未处理相比,异噻菌胺的叶面施用明显减轻黄单胞菌属(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细菌性叶病的严重程度。
实施例 4a 异噻菌胺/番茄上的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细菌性斑点)
本实施例例证了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对番茄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疾病(细菌性斑点)的效力。
在2011年在西班牙进行标准实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由细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造成的番茄的细菌性斑点的性能。
在塑料隧道(plastic tunnel)下面种植番茄植株。给样地人工接种细菌悬浮液,并使用常规喷雾器用不同的实验化学制剂处理。在7天间隔内施用4次化学喷雾。在第三次施用以后1天,进行1次人工接种。
在最后一次施用后11天,对每块样地的3株番茄植株进行疾病评估。根据严重程度量表,将感染的小叶分成3类(类别1 = 1个斑点/小叶;类别2 = 2-5个斑点/小叶;类别3 = > 5个斑点/小叶)。然后将结果表示为严重程度指数,并使用Abbott公式转化成效力值:
Abbott%= {(未处理–处理)/未处理} x 100。
该实验的结果证实,与未处理的样地和使用氧氯化铜的标准处理相比,以在400-800 g活性成分/公顷范围内的施用率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制剂,可以显著降低番茄上的细菌感染水平。
在2011年在西班牙进行的一个试验的结果:
表8:番茄上的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严重程度
组合物 施用率g活性成分/公顷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效力 (Abbott)
未处理,接种的 - 233 -
标准处理(氧氯化铜) 2450 101.3 56.5
异噻菌胺200 SC 400 116.7 49.9
异噻菌胺200 SC 800 109.3 53.1
实施例 4b 用异噻菌胺防治番茄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感染番茄叶子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为了研究目的,在2011年在西班牙在Sevilla附近的Brenes Research Farm进行了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番茄品种Genaros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感染的性能。在第3次施用以后,给番茄作物人工接种丁香假单胞菌DC3000的细菌菌株(来源University of Malaga)。在预防性保护的样地中,在BBCH51阶段(开花期开始)接种番茄植株。
从BBCH14 (4片叶子)至BBCH52 (开花期开始)以7天喷雾间隔在4次连续喷雾中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杀真菌剂制剂。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在第4次喷雾以后4天和18天评估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发病率的结果证实了与众所周知用于对抗细菌性疾病的基于铜的化合物相比,当以400g活性成分/公顷的施用率在叶子上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
在2011年在西班牙的一个试验的结果:
表9: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侵袭
针对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对番茄的结论保护:所述实施例显示,从400g活性成分/公顷开始且更一致地在8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在番茄上达到的保护水平与在许多作物中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基于铜的化合物所达到的保护相当或优于后者。
实施例 5 用异噻菌胺防治桃树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感染桃树叶子和果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在2008年在日本进行了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桃(早熟栽培种Hikawa-Hakuho)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天然感染的性能。
从BBCH65 (完全开花)至BBCH75 (果实已经达到它的最终尺寸的50%),以14天喷雾间隔在5次连续喷雾中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杀真菌剂制剂。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评估叶子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发病率(在第5次喷雾以后12天)和果实上的发病率(在第5次喷雾以后16天)的结果证实了与链霉素(一种众所周知的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化合物)相比,当在叶子上以200ppm和在果实上从100ppm开始的施用率施用时所述组合物的效力。
在2008年在日本的一个试验的结果:
表10:在叶子和果实上的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侵袭。
针对野油菜黄单胞菌对桃的结论保护:
所述实施例显示,从100ppm开始和更一致地在200ppm的异噻菌胺达到的保护水平与在果树中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化合物链霉素所达到的保护相当。
实施例 6a: 用异噻菌胺和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防治黄瓜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感染黄瓜植株的丁香假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在2011年在中国进行了几个田间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黄瓜上的丁香假单胞菌感染(产生角斑病症状)的性能。试验列出在下表中。 
国家 第一批作物 最后一次更新日期
2011 中国 福建 CUMSA 30/12/2011
2011 中国 浙江 CUMSA 30/12/2011
从BBCH 13 (生成3片叶子)至BBCH 72 (结果期),根据疾病感染风险阶段以不同喷雾间隔在3次连续叶面喷雾中施用含有200 g异噻菌胺/升的典型杀真菌剂制剂和异噻菌胺200SC+三乙膦酸(乙磷铝®) W80的桶混物。根据标准实验实践在田地和温室中进行试验。
关于叶感染(在第二次施用以后14天至36天,第二次喷雾后的感染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证实,从200g活性成分/公顷开始的异噻菌胺和200+10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三乙膦酸具有显著的抗细菌感染效力。以4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的效力优于标准品,且产生优越的产率。1000g活性成分/公顷的三乙膦酸的添加补偿了混合物中的异噻菌胺的较低施用率:与以2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单独异噻菌胺相比,在一个试验中观察到更好的效力和持久性,同时产率高于在用参照化合物处理的样地中。
在2011年在中国的试验的结果:
表11: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侵袭
DAT2:第二次处理以后的天数。
针对丁香假单胞菌对黄瓜的结论保护:
所述实施例显示,从200g活性成分/公顷开始和更一致地在4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达到的保护水平与参照化合物所达到的保护相当或优于后者,所述参照化合物以当地施用率用于防治丁香假单胞菌的细菌侵袭以后黄瓜上的角斑病感染。与用标准化合物预期到的结果相比,400g活性成分/公顷的异噻菌胺的应用会给生产者提供更好的产量生产。与以高施用率使用的铜和异噻菌胺相比,200+1000g活性成分/公顷的混合物异噻菌胺+三乙膦酸允许使用更低的异噻菌胺施用率,且不会降低效力和持久性。
实施例 6b 用异噻菌胺防治黄瓜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侵袭
本实施例例证了含有异噻菌胺的组合物对主要感染黄瓜叶子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细菌性疾病的效力。
试验1: 湿透施用
在1998年在日本进行温室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黄瓜品种Sagamihanjiro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感染的性能。在施用后7天,用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的细菌菌株人工接种黄瓜作物。在预防性保护的盆栽植物上在BBCH13阶段(第三片真叶完全展开阶段)接种黄瓜植株。
为了制备合适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规定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并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 溶剂:28.5重量份的丙酮
- 乳化剂:1.5重量份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通过湿透,在BBCH12阶段(第二片真叶完全展开阶段)施加20ml活性化合物制剂1次。在施用后7天,给植株接种,然后在大约25℃且相对大气湿度为大约100%的温室中放置7天。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试验2:叶面施用
在2000年在日本进行温室试验,以评价异噻菌胺对黄瓜品种Sagamihanjiro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感染的性能。在施用后1天,用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的细菌菌株给黄瓜作物人工接种。在预防性保护的盆栽植物上在BBCH14阶段(第4片真叶完全展开阶段)接种黄瓜植株。
为了制备合适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规定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并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 溶剂:28.5重量份的丙酮
- 乳化剂:1.5重量份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通过叶面施用,在BBCH14阶段(第4片真叶完全展开阶段)施用活性化合物制剂1次。在施用后1天,给植株接种,然后在大约25℃且相对大气湿度为大约100%的温室中放置7天。根据标准实验实践进行试验。
试验1:施用以后22天评估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严重程度的结果证实了当以在50-100 mg活性成分/植株的范围内的施用率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
在1998年在日本的试验1的结果:
表12: 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侵袭。
试验2:施用以后8天评估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发病率的结果证实了以250ppm施用时该组合物的效力。
在2000年在日本的试验2的结果:
表13:叶子上的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侵袭。
针对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对黄瓜的结论保护:
所述实施例显示,当通过湿透(试验1)和叶面施用(试验2)施用化合物时,保护水平是优良的。异噻菌胺在黄瓜上达到的保护与在许多作物中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化合物喹菌酮或抗性诱导物烯丙苯噻唑所达到的保护相当或优于后者。
实施例 6c 用异噻菌胺或异噻菌胺+ 三乙膦酸铝防治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在猕猴桃中造成的疾病发病率
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单独的或与三乙膦酸铝组合的异噻菌胺SC200是否可以降低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在猕猴桃上造成的细菌溃疡病的发病率。
材料和方法
在温室中在15-20 cm高的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Bruno’幼苗上进行实验。处理由组合有或不组合三乙膦酸铝(作为乙磷铝®WDG) (FEA)的不同浓度的异噻菌胺SC200样品WW (IST)组成,假定每公顷喷雾2000升产品的施用率:
处理:
1. IST 0.1g活性成分/L
2. IST 0.2g活性成分/L
3. IST 0.1g活性成分/L + FEA 0.5 g/L
4. IST 0.2g活性成分/L + FEA 1.0 g/L
5. IST 0.1 g活性成分/L + FEA 1.0 g/L
6. 水/水
7. 水/Psa。
首先施用IST,在3½小时以后施用FEA。然后将植株放置在温室中,直到接种Psa。另外,用以0.2 g活性成分/L的IST或用以0.2 g活性成分/L的IST+ 以1.0 g/L的FEA处理一些没有接种的植株,以确定那些处理是否会导致植物毒性。
给植株接种从新西兰分离出的Psa的强毒株(菌株10627)。在无菌水中从在28℃温育的新鲜生长的King’s B培养基(King等人. 1954, Journal of Laboratory Clinical Medicine 44: 301-307)的平板制备接种物。接种物含有1.2 x 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fu)/ml。在接种后第7、14和21天(分别是7 DAI、14 DAI和21 DAI),记录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发病率的评估是基于坏死的叶子的百分比。根据表现出坏死的叶表面的百分比,从0-5对叶子评分:将0%坏死评分为0,将1-10%的坏死叶面积评分为1,将11-25%坏死评分为2,将26-50%坏死评分为3,将51-75%坏死评分为4,和将76-100%坏死评分为5。计算单个植株上的所有叶子的平均评分。然后将处理的评分确定为接受相同处理的所有植株的平均评分。
结果和讨论
结果呈现在表14和图2中。
表14: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在猕猴桃中造成的疾病发病率的防治
DAI =接种后的天数。
当将0.2 g/L的IST或0.2 g的IST + 1.0 g的FEA施用于没有接种的植株上时,表现出坏死的叶面积的百分比是极低的。因此,IST或IST组合FEA没有导致任何显著程度的植物毒性。使用水的阴性对照没有表现出疾病(参见图2)。
图2:用异噻菌胺SC200 (IST)或三乙膦酸铝(FEA)处理并接种有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猕猴桃幼苗上的疾病发病率。分别在接种后7、14和21天进行第一次(左栏)、第二次(中间栏)和第三次(右栏)读出。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读出(接种后第7天和第14天)之间,疾病快速地进展,如通过坏死的叶表面的百分比所看到的。然后,它的发展在第二次读出和第三次读出(接种后第14天和第21天)之间减慢。对于任意处理,在第二次读出和第三次读出之间,坏死的叶子的百分比(即疾病的量)没有显著增加。
在接种后14和21天,在不同处理之间疾病的量没有差异,尽管以0.2 g活性成分/L的单独IST产生了比其他处理更少的症状。在接种后的14天,接受0.2 g活性成分/L的单独IST的植株表现出比水处理的植株显著更少的疾病。在接种后的21天,所有处理与水处理的对照相比减轻了疾病的严重程度,以0.2 g/L的IST是最佳处理。在该实验中,FEA当添加给IST时没有降低Psa的发病率。
实施例 7 用异噻菌胺或异噻菌胺+ 肟菌酯或异噻菌胺+ 戊苯吡菌胺防治疮痂病链霉菌在马铃薯中造成的马铃薯块茎细菌性斑点病的疾病发病率
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异噻菌胺对疮痂病链霉菌造成的马铃薯块茎细菌性斑点病(普通斑点病)的性能,并发现有效的经济剂量率。
试验位置是巴基斯坦的Sahiwal、Faisalabad和Lahore。
表15:处理的细节
施用
在播种时,处理马铃薯块茎1次。根据样地大小确定块茎数量(种子),并为每种处理单独称量出。然后,计算产品数量,并基于每100 kg块茎的剂量率根据每种处理的块茎的重量进行测量。对水体积进行校准,以提供适当的覆盖。分别将产品在每种处理的校准体积的水中混合。将块茎铺展在塑料层上,彻底喷雾,干燥,翻转至另一侧,并再次彻底喷雾。确保每个种子已经被产品覆盖。干燥以后,将块茎播种在标记的样地中。优选地,将中间大小的马铃薯块茎用于播种。为了确保疾病侵袭,使用受感染的具有约10%马铃薯块茎细菌性斑点病的疾病发病率的块茎。
在收获时,确定每种处理的马铃薯的疾病百分比,并根据ABBOTT (%效力) 计算效力。0%是指与对照的相当的效力,而100%的效力意指没有观察到疾病。
结果:
表16: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块茎细菌性斑点病(疮痂病链霉菌)的效力
a)未处理的对照植株的侵袭百分比。
根据表16所示的结果,异噻菌胺200FS + 戊苯吡菌胺240FS (2.4 g活性成分/100 kg种子的每种活性成分/桶混物)的效力等于或优于最高剂量的异噻菌胺(4 g活性成分/100 kg种子),并且优于2种较低剂量的异噻菌胺(2.4和3.2 g活性成分/100 kg种子)和优于2种剂量的异噻菌胺+肟菌酯280FS或优于有效霉素。

Claims (15)

1.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Burkholderia spec.)、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韧皮部杆菌属物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欧文氏菌属物种(Erwinia spec.)、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链霉菌属物种(Streptomyces spp.)、黄单胞菌属物种(Xanthomonas spp.)、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usacearum)、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半透明黄单胞菌(Xanthomonas transluscen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选自:苯并噻二唑、异噻菌胺、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或其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是异噻菌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燕麦食酸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韧皮部杆菌属物种、棒杆菌属、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斯氏欧文氏菌(Erwinia stewartiii)、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地毯草黄单胞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香蕉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草莓黄单胞菌和半透明黄单胞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细菌有害生物选自: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韧皮部杆菌属物种、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和野油菜黄单胞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有用植物选自:水果作物、蔬菜、马铃薯、谷类、玉米、稻和大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有用植物选自:苹果、香蕉、柑橘、猕猴桃、甜瓜、桃、梨、菠萝、梨果、石榴、甘蓝、花椰菜、黄瓜、葫芦、番茄、马铃薯、小麦、稻和大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有用植物选自:柑橘、猕猴桃、桃、黄瓜、番茄、马铃薯和小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用于防治稻中的燕麦食酸菌和/或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柑橘中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猕猴桃中的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桃中的野油菜黄单胞菌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大豆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谷类中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物种和/或半透明黄单胞菌,番茄中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黄瓜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和/或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马铃薯中的黑腐欧文氏菌(Erwinia atroseptica)、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和/或疮痂病链霉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用于防治稻中的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柑橘中的韧皮部杆菌属物种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猕猴桃中的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桃中的野油菜黄单胞菌和/或野油菜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大豆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和/或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番茄中的丁香假单胞菌和/或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黄瓜中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和/或马铃薯中的疮痂病链霉菌。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或其组合存在于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杀细菌剂、抗生素、杀真菌剂、除草剂、微量营养物和含有微量营养物的化合物、和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选自:三乙膦酸铝、戊苯吡菌胺、strobilurins、含铜的化合物、丙森锌和代森锰锌、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春雷霉素、链霉素、和土霉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宿主防御诱导物是异噻菌胺,且所述至少一种其他化合物选自:三乙膦酸铝、戊苯吡菌胺、腈嘧菌酯、肟菌酯、氢氧化铜、硫酸铜、氧氯化铜、铜、丙森锌、代森锰锌、脂质几丁寡糖化合物(LCO)、春雷霉素、链霉素、和土霉素。
14.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方法,其如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中所表征,所述方法包括用宿主防御诱导物处理植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被处理的植物是转基因植物。
CN201380011693.8A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Pending CN1043021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7361.8A CN108935492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CN201380011693.8A CN104302179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000117 2012-01-21
CNPCT/CN2012/000117 2012-01-21
CN2012001113 2012-08-20
CNPCT/CN2012/001113 2012-08-20
PCT/EP2013/050772 WO2013107785A1 (en) 2012-01-21 2013-01-17 Use of host defense inducers for controlling bacterial harmful organisms in useful plants
CN201380011693.8A CN104302179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7361.8A Division CN108935492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02179A true CN104302179A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216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7361.8A Pending CN108935492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CN201380011693.8A Pending CN104302179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7361.8A Pending CN108935492A (zh) 2012-01-21 2013-01-17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8935492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6172A (zh) * 2017-05-04 2017-06-30 陕西枫丹百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微白黄链霉菌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CN106922684A (zh) * 2017-05-06 2017-07-07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防治真菌病害的异噻菌胺和霜霉灭组合物
CN107047572A (zh) * 2017-05-13 2017-08-18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异噻菌胺和精呋霜灵的组合物
CN107094776A (zh) * 2017-05-06 2017-08-29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8289447A (zh) * 2015-09-30 2018-07-17 拜耳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异噻菌胺用于防治斑马片病的用途
CN111263587A (zh) * 2017-09-19 2020-06-09 拜耳公司 异噻菌胺对抗巴拿马病的用途
CN112423592A (zh) * 2018-07-17 2021-02-26 拜耳简易股份有限公司 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方法
CN113832074A (zh) * 2021-10-22 2021-12-24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放线菌及其生防菌剂和应用
CN116676218B (zh) * 2023-05-16 2024-02-2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防治草莓病害的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9766B (zh) * 2019-06-14 2021-06-08 浙江工业大学 氧化微杆菌及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CN113439760A (zh) * 2021-08-16 2021-09-28 周良强 一种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组合物及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89055A2 (de) * 2009-02-03 2010-08-12 Bayer Cropscience Ag Verwendung von schwefelhaltigen, heteroaromatische säureanaloga als bakterizi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9496B2 (ja) * 2000-07-31 2010-03-10 北興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ネ病害防除剤およびイネ病害防除方法
KR101402605B1 (ko) * 2011-03-04 2014-06-03 한국생명공학연구원 식물 생장의 영향을 최소화하면서 식물 전신유도저항성을 유도하는 종자처리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89055A2 (de) * 2009-02-03 2010-08-12 Bayer Cropscience Ag Verwendung von schwefelhaltigen, heteroaromatische säureanaloga als bakterizid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ASAOMI OGAWA 等: "Applied Development of a Novel Fungicide Isotianil (Stout®)", 《SUMITOMO KAGAKU,R&D REPORT》 *
MASAOMI OGAWA 等: "Applied Development of a Novel Fungicide Isotianil (Stout®)", 《SUMITOMO KAGAKU,R&D REPORT》, 31 May 2011 (2011-05-31)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9447A (zh) * 2015-09-30 2018-07-17 拜耳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异噻菌胺用于防治斑马片病的用途
CN106906172A (zh) * 2017-05-04 2017-06-30 陕西枫丹百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微白黄链霉菌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CN106906172B (zh) * 2017-05-04 2019-08-20 陕西枫丹百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微白黄链霉菌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CN106922684A (zh) * 2017-05-06 2017-07-07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防治真菌病害的异噻菌胺和霜霉灭组合物
CN107094776A (zh) * 2017-05-06 2017-08-29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047572A (zh) * 2017-05-13 2017-08-18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异噻菌胺和精呋霜灵的组合物
CN111263587A (zh) * 2017-09-19 2020-06-09 拜耳公司 异噻菌胺对抗巴拿马病的用途
CN111263587B (zh) * 2017-09-19 2022-07-08 拜耳公司 异噻菌胺对抗巴拿马病的用途
CN112423592A (zh) * 2018-07-17 2021-02-26 拜耳简易股份有限公司 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方法
CN113832074A (zh) * 2021-10-22 2021-12-24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放线菌及其生防菌剂和应用
CN113832074B (zh) * 2021-10-22 2022-12-27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放线菌及其生防菌剂和应用
CN116676218B (zh) * 2023-05-16 2024-02-2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防治草莓病害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5492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699268T3 (es) Uso de combinaciones que comprenden inductores de defensa de anfitrión y agentes de control biológico para controlar organismos perjudiciales bacterianos en plantas útiles
TWI612897B (zh) 宿主防禦誘導物用於控制有用植物中細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CN104302179A (zh) 宿主防御诱导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有害生物的用途
TWI644617B (zh) 二元之殺真菌及殺細菌組合物
JP2015504077A5 (zh)
BRPI0905613B1 (pt) Composições e método para controle de fungos fitopatogênicos de plantas, safras ou sementes
CN105208865A (zh) 二噻英并-四酰亚胺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的细菌性有害生物的用途
KR102272291B1 (ko) 식물 병해 방제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시용(施用)하는 식물 병해의 방제 방법
BR122021026787B1 (pt) Uso de cepa qst 713 de bacillus subtilis, e método para controle de murcha de fusarium em plantas da família musaceae
BR112016000238B1 (pt) método para o controle de organismos bacterianos nocivos em plantas úteis e kit de partes
WO2015055554A1 (de) Wirkstoff für die saatgut- und bodenbehandlung
BR112018071851B1 (pt) Uso de fluopirame, e método para controle de murcha de fusarium em plantas da família musace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