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94726B -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94726B
CN104294726B CN201410629380.5A CN201410629380A CN104294726B CN 104294726 B CN104294726 B CN 104294726B CN 201410629380 A CN201410629380 A CN 201410629380A CN 104294726 B CN104294726 B CN 104294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ty
half range
bridge
overbridge
sm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293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94726A (zh
Inventor
刘星良
蒋自强
吴鹏伟
吴玉山
刘影棠
杨森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Sichuan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Highway Planning Prospec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293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947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94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4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94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4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城市交通创建“差异化通行”路网体系。指定的中央核心为“分水岭”,向四面八方超快疏导、扩散;践行出城“半幅车道保畅”总方针。增设半幅“保畅桥(隧)”,与各类型立交衔接形成链珠贯通郊外,挖掘被红灯周期性闲置43%路面的潜力;创新多条向外围幅射的“城内半幅高速”,意外提高200%通行量,腾出路资源;千方百计让出城方向全天候便捷畅通。进入市区主道则定位“半幅合理调控”,建饱和安全的预警预防机制;路口保持红绿灯它关键是隐含“循环闸门”,刻意酌控车流量,用时间换空间,改革城区高峰过度饱和造成“锁结”的特殊使命;神奇的“保畅拉动缓堵”,一带一路卓越缓堵40%以上,颠覆性破解城市拥堵;前瞻、高效、环保、经济,适用世界多国。

Description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特别是涉及大城市交通缓解拥堵的一种新思路,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属于双向对称平衡通行的传统设计。按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交通法规,机动车分左侧行驶,右侧行驶,单向循环行驶等。在交叉路口如果设置各式各样的立体交通,也同样是双向通行跨越或双向下穿模式,传统立体交通可缓解局部路口,重要点位的拥堵。对于车辆总量不是超多的城市,双向平衡通行方法是良性可行的。但对于当今现代城市、特大城市车辆猛增的全盘交通而言,某些路口受诸多条件制约,也无法大量建造立交桥。然而,城区道路资源是有极限性的,就算所有路口全部都建造传统立交桥、高架桥,它也远远低于当今机动车快速增长速度。塞车成了现代城市“通病”,还污染环境。车辆循环缓慢,极度饱和将使城区道路逐步演变成巨型停车场!交通缓堵刻不容缓,巨资投入但方案成就缓堵绩效!目前,仍沿用传统双向车道平衡通行模式以及兴建传统道桥改造方案,有的城市车辆尾号限行、限购就属不得已方案。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标本兼治任重道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任务是提供一种城市交通采用半幅畅出,合理控进的一种交通缓堵跨线桥及其非平衡通行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通缓堵跨线桥,包括半幅式跨线桥,道路口的信号灯系统,所述半幅式跨线桥,其桥面通行总宽度约为传统双向跨线桥的50%幅宽,所述半幅式跨线桥,设置在城市主道出城方向的路口段并上跨被交路。
进一步的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的宽度可狭窄至包括一根车道以上,设置在出城通行方向的中轴线或绿化分隔带的上面空间。
进一步的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的桥面可设置一条直接左转弯匝道,形成在出城通行方向路口的“Y”形三支跨线桥或“Y”形下穿。
进一步的是,半幅式跨线桥的横断面呈槽状的“U”形桥梁,其两侧的防护墙体作为桥梁路面的承载体,减少桥梁梁身结构的桥面厚度,增大跨度。
进一步的是,半幅式跨线桥还可设置呈出城方向的单边下穿隧道或单边半沉 式下穿。
进一步的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可设置在城市环形道路的交叉路口;尚可将环形道路全线设置呈半幅单向高架桥。
进一步的是,半幅式跨线桥呈修长条的桥身,可延伸跨越包括两条以上的被交路。
作为上述半幅式跨线桥技术方案结合实施的优选应用方法,所述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的方法,就是以城区核心为“分水岭”将双向通行的主道区分为进城方向车道、出城方向车道,分而治之,采用不同交通组织手段即双向行驶通行量比例失衡,车速失衡的措施;首先,着力解决出城方向车辆大流量快速的疏散,以便随时腾出城区非常可观的道路资源。为此,创造条件让一切出城方向的车辆半幅畅通,促进城市全盘交通良性循环,具体方案:在城市出城方向的“N”个路口设置半幅式跨线桥,并形成链珠状贯通郊外远端;而主道逆向一侧的半幅进城方向路口仍保持为红、黄、绿传统信号灯的设置。即在双向通行的主道,分别实行出城道路“半幅保畅”逆向“半幅调控”相结合的方案。实现城区缓堵保畅目标。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方法,包括半幅式跨线桥形成链珠状贯通,但链珠即桥与桥之间应保证有足够的集散交织安全距离。其沿线区间可兼容无等待的平交路口,还可以包括局部利用出城方向的传统双向跨线桥或互通立交桥或衔接传统双向通行的下穿遂道,让驾车朝出城方向,在路口及行车道一路无阻碍无等待快速畅行。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方法,是将进城方向车道、与出城方向车道,采用双向数量不等同的车道设置,比如,出城方向比进城方向多增加一根以上的集散车道的方式,尽量降低车辆交织影响,让通向外围行驶车辆确保安全、快捷。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方法,其中,在路口设置的半幅式跨线桥的桥面车道仅允许出城向方沿线车辆上下通过;进城方向车道在路口仍然保持设置的信号灯,它肩负着自动调节进城车辆流量,不准城区道路饱和的特殊使命,确保交通良性循环。
进一步的是,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方法,作为调限车辆入城流量,可以在沿线进城方向车道非路口的路段或适宜的地段,有意设置信号灯,远程智能调控入城方向车辆的流量。
本发明的灵感思路原理是:治路如治水,比如:举世闻名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其伟大核心正是采用科学的疏导方针,排洪减灾。而并非不断的 加高堤坝来短期防洪。城市道路如同江河,有一定的承载容量,饱和极限。
又如:水箱里的水只要是设法排泄得快,放得就越多。也才能注入得多,循环得更加畅快,属于大自然法则之一。
再如:世界上所有城市的给排水系统,都是排水管道必定大于给水管,包括涵洞,河流也是下游大于上游,才能造福一方。城市规模不管多大,驾车出行方向无论有多么错综复杂,最终归结就是:出与进。
反复举例诣在:当今城市交通已被传统的双向平衡通行模式即双向对称车道,传统双向跨线或互通式立交桥应用所习惯,被现有常态化传统道路兴建与改善方案以及“相关交通规范”所束缚,就是跳不出一如既往采用传统拓路,传统立交模式,好比河流不断加高防洪堤坝,已显现蔽端。根据上述举例理念及思路,缓堵如治水,不管到什么时候“堵”“限”都是起辅助作用的,“疏”“畅”才是根本。同样,城市交通受历史及现代诸多因素的制约,道路、街道是有饱和的承载容量!超多车辆的高峰再遇红灯,自然道路双向都排起了拥堵的长队。在当今,机动车快速增长的现代大城市,塞车成为“城市通病”。要想同时、同地解决交通高峰时段双向都畅通的良好愿望,几乎不太现实也不太科学。何不换一种创新缓堵模式?比如大自然启迪的缓堵良方,但确往往被人类自己所忽视,保守、偏见特别是固执的观念跟不上交通发展的脚步,难圆缓堵梦。大城市规划、路桥设计不能缺了最基本的东西,要经得起科学及历史的考验。交通方案决定缓堵的绩效,必须从全局交通考虑缓堵的良方。本发明倡导优先解决大城市主要道路单侧方向的“半幅保畅”,这个畅通方向必定是由城中心向外围延续的“主动脉”促进市区交通快速疏导。同时也要合理限制进入市区方向的车辆,请注意:进入市区的方向,是指包括城区内所有利用该方向路段通行的车辆。控制其超过城市道路饱和的车流量,在同一条大道上形成“半幅保畅”另“半幅调控”的差异化通行路网,将复杂的拥堵简单化。表面上,这种“差异化通行”方法只是疏通了城市主要道路半幅这一侧方向的交通顺畅;而实质上新方案确是向外围索取充分利用郊外路网资源,具有“激活”全盘交通,“拉动”良性循环的显著进步。把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这项关键,或许是创新驱动交通发展的必然和城市未来路网重大变革的分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城市主道设置的半幅式跨线桥以及单边下穿隧道走向示意图
图2是图1局部路口放大示意图,图中增有直接左转弯匝道是“Y”形半幅跨线桥示意
图中标记:半幅式跨线桥1(简称:保畅桥)、城市主道2、单边下穿隧道3、被交路4、进城方向车道5、出城方向车道6、信号灯7、传统双向跨线桥或互通立交桥8、城区核心9、郊外远端10、隔栏或中央绿化带11、集散车道12、直接左转弯匝道13;附图中,单箭头所指方向表示机动车进入市区方向正常行驶,双排箭头所指方向表示机动车朝城外方向无阻畅行快速疏导。
提示:图1中虚线圆圈所表示城市核心,以此为分界,凡是向城区外围延伸的沿线各路段包括沿线各个路口,均为本文中所述的出城方向。例如:一条直接贯通于城区东、西方向的城市主道2,在这里就分别称之为有两条所述出城方向车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思路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1,现代城市交通拥堵是系统复杂的综合因素。目前,人类还没有根治良方。何不换一种创新思路,分而治之。“大手笔”优先让出城方向驾车畅快起来。这样首先彻底避免出城方向塞堵的无奈现状,同时也可缓解一些城内的拥堵。请参见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交通缓堵跨线桥,其实它就是传统双向跨线立交桥约二分之一宽度的半幅式跨线桥1,设置在城市主道2的出城方向车道6的N个路口段并上跨被交路4,仅供出城方向车辆沿线上下通过,形成链珠状贯通至城郊外围,其区间不要断链。这套方式,驾车就可选任意的一段路出入,所以,它不等同于传统单行道或点对点的高架桥。半幅式跨线桥1行车道的数量可据实际需用情况而设计,确保证出城方向车辆无阻畅通。由于半幅式跨线桥1占地少,特别适宜因历史形成的城区不太宽阔又不允许轻易拆扩或改造的路口,修建这类出城单向的半幅立体交通,更显优越实用;而城市主道2双向通行的另外一侧,进城方向车道5的半幅仍保持为交叉道路口红、黄、绿信号灯7的设置,以传统自然方式按序灯控,合理科学限制调控进入城区方向车辆。城区干道、各主道始终有一段方向驾车是畅通无阻的,这样的通行模式无论城市规模式样,原则上一律朝向出城方向远端。着力解决出城各条主道畅通的关键问题,一带一路,一通百通,便能“拉动”沿线路段及周边中小街道交通的良性循环。实施简约确能神奇“盘活”路网,缓解城市全盘40%的拥堵,省地、节能、环保、省钱、低碳、省时、显效。届时,形成多条出城向外延续的绿波通道,将是无等待快速的畅通梦想。
实施例2,如图1~2所示,根据城市街道具体情况,半幅式跨线桥1的宽度可狭窄至一根或两根车道以上,设置在出城通行方向的中轴线隔栏或中央绿化带11的上面空间,尽量减少对行路的干扰。半幅式跨线桥1桥身修长,纵向还可设置呈有一点曲线的构 造,增强横侧受力的牢固性。苗条的桥下采光及通视性良好,利于优化形成另类景观,降低对路口以及商业氛围的影响。相较修建双向跨线桥本发明占地非常小,基本不涉及拆迁的昂贵费用,总开支低至二分之一以下,也为“大手笔”建造,将钱花在刀刃上提供可行性资金保障。
实施例3,在出城方向的某些路口,若左转弯车辆特别多,可考虑在该路口半幅式跨线桥1的桥面设置一条直接左转弯匝道13,形成出城通行方向路口的“Y”形三支跨线桥或下穿隧道。请参见图2所示,“Y”形三支跨线桥型力学结构更稳固合理。这类直接左转弯匝道13设置非常简便,确能解决进城以及出城方向车辆无须单独占用向左转的通行时间。仅需优化信号灯7的间隔周期,对行人及非机动车路口缩短等待时间也更有利。
实施例4,鉴于半幅式跨线桥1的横幅面较窄,可将横断面设置呈槽状的“U”形桥梁,其两侧的防护墙体加强作为桥梁路面的承重载体。它可减少桥梁及桥梁面构造物厚度,提高净空,增大跨距度。除桥墩基础外,包括桥柱、桥梁还可以工厂预制,类式钢架桥,现场吊装。缩短现场施工周期,降低通行干扰。就算日后必需要改造,也相对简单。
实施例5,如图1~2所示,在出城方向车道6的路段区间,特别是主城区由于条件限制或干道景观或通视性所需要,不适宜建半幅式跨线桥1,就可灵活的设置呈出城方向的单边下穿隧道3或者单边半沉式下穿车道,解决出城方向车道6的连贯连性“波浪”通行。这类具有“连绵起伏”的路桥驾车时精力相对集中,更利安全。单边下穿隧道3相较传统双向下穿隧道优越还在于,进口及出口相对占用路面较小。比如,遭遇特大暴雨积水,可临时交管行驶于路面,不至于造成该条线路双向都瘫痪。
实施例6,在某些路段,多条被交路4的交叉路口比较邻近,可考虑半幅式跨线桥1纵向桥面连续延伸,跨越两条以上的被交路4设置。还可以跨越包括转盘式等传统立交桥,甚至于“半幅单向长距”跨过或绕过城市副中心新区或卫星城。特别注重远端的多路分流,免受外围局限。做到可持续畅通的规划,全面实现“半幅保畅”。城市随着半幅式跨线桥1数量增多,桥下有利于车辆及时掉头,避免驾车绕行过多而占用道路资源。按照中国的道路右侧行驶,也为沿线出城方向路口禁左提供一定有利条件,并可增加16%以上的入城车流量。
实施例7,城市环形道路的畅通也很重要,但传统环路有点类似闭合循环而不是直接向外围扩散。参考道路“半幅保畅”逆向“半幅调控”方案。将半幅式跨线桥1或单边下穿隧道3设置在环道的交叉路口。视通行方向考虑设置在环线内侧或沿外侧,比如:我们中国就建议设置在环形道路的外侧半幅车道,逆时针行驶,视为出城的大方向。有 利于右转弯出城方向的疏导。环线内侧仍保留信号灯7的“半幅调控”功能。控是为了保畅,形成外侧“半幅保畅”的预留良性循环空间。尚可将环形道路设置为全线半幅高架,缓解传统环形高架双向都大量出入车辆高峰易拥堵,缓解底层转换“集汇”的交通压力。因环形高架桥车辆长距利用更能体现高架的优越性,对地面车辆影响较小,相较占地、造价确省50%以上。
实施例8,作为上述综合方案的城市缓堵非平衡通行方法,如图1~2中所示,以城区核心9为“分水岭”,将出、入城市主道2双向通行的进城方向车道5、与出城方向车道6,分别设计不一样的通行方案,按照道路不同的指示方向设置功能分工。采用行驶通行量出城、入城比例失衡的措施;着力解决出城方向车道6的车辆大流量、快速的疏散,借鉴治水的疏导方针,“杀”出“N”条畅通路。破解城市交通过度饱和造成拥堵的难题,本方案暂不包括中、小街道。须重申:方案是缓堵关键!快速疏导的大方向永远为城市核心向外围及远端。因为高峰时段庞大车流量就需要有更多的道路来消化与疏导,外围空间便具备道路拓展可持续性条件。无论驾车出行要前往何处,无论行车路线有多么复杂,归根结底就是出与进的关系。新方案就是要让东、南、西、北干道,“井”字形主要道路,包括呈放射形的干道,让放射状道路,真正是朝向外围快速放射。采用“半幅保畅”另“半幅调控”的路网,交通循环就具备良性的“差异化缓堵”效应。虽然有时,有的短距离目的地暂不能分享“半幅保畅”,但那是非主流不会影响到缓堵大格局的改善。为此,城区核心9还可以是指定的或虚拟的城市核心圈位置,比如:城市一环路或更微小的中心范围,或偏离城市中心点的预设“分水岭”位置。该核心点位还可以设置较长距离的传统双向下穿式隧道,其两端出口分别对接市区出城方向车道6,在沿线其“N”个交叉路口设置半幅式跨线桥1,链珠状贯通郊外远端。千方百计的解决出城方向直行的车辆无阻碍快畅起来,让出城方向每个路口直行车辆跨越被交路4不受红灯的等待,进一步再快畅起来!以利沿线随时都可释放出城区紧张道路资源。这样首先根治了出城方向沿线路段常有塞堵的现状,让这半幅道路始终畅通无阻!科学解决城市交通主流的导向。目前,城市路口因受诸多因素包括传统信号灯7的制约,大城市出城方向道路利用率实际上不足60%,大有潜力可挖。以传统双向六车道为例,正常情况下初计算,仅出城方向路口的通过量最高约为直行出城每小时1100车次(小型车当量);而运用创新方案出城通过量高达每小时3600车次,可提高200%通行总量。不言而喻,在该区域可腾出相当可观的道路资源!并“拉动”沿线路网体系“激活”全局交通良性循环。届时,形成实质性的半幅畅通大道,就市内朝出城这个方向而言,如同若干条“城内半幅高速路”,上下自如。若驾车从城区核心9出发至郊外远端10平均车速可提高80%以上;节约50%以上的宝贵时间;是个了不起的畅通进步,节能显著,省钱到家,且每年减少数以万吨有害气体排放,贡献城市大环保。
上面仅是“半幅保畅”的部分方案,而并非道路双向都同时同地解决畅通。请参见图1~2中所示,在城市主道2的交叉路口,仍然须要保持信号灯7的设置,虽然传统简单,相应辅助功能确非常必要,是城市“半幅调控”缓堵的综合对策。以进城方向车道5为例,进城所有路口信号灯7除履行红灯停,绿灯行的传统功能外,它还以自然的方式调节着进城车辆总体流量。犹如该路段N个交叉口上巧妙设置的“循环闸门”,更兼顾着间歇性自动的调限进城车辆流量,不准城区行道过度饱和的特殊使命!之所以要让进城、出城车辆道路行驶条件不相同,时速不均等;就是要达到让城区道路长期处于有预留的、可快速循环的道路空间;让这半幅包括局段行驶在这个区间的车流,合理“受控”智能调度缓解车流,确立良性的城市路网资源空间“畅”“控”鲜明。因为,在当今及未来的大城市大城市车辆巨增,就算所有路口全部都建造传统双向立交桥、平衡高架桥,它也远远低于机动车迅猛增长速度,客观上我们城区道路资源是有饱和极限的,停车位也相应紧张。若仅考虑兴建传统道桥,包括传统双向高架桥、长距双向下穿隧道方式来解决某处的拥堵。由于它缓解的只是点对点的双向平衡通行,殊不知此处畅通了,其它的路段确增添了新的麻烦,极易忽视。高峰时段一旦车流超过道路饱和临界,片区路口及行道的拥堵将加聚恶化,不仅让机动车的双向都不能畅快行驶,还影响整体交通秩序有可能陷入混乱。应用这类传统道桥过多,相反增加城市总体车流量的压力加重拥堵!也是传统交通设施越修越多,路却越来越堵的实质因素之一。而今,中国就有特大城市重金大量建造成传统立交桥,其交通现状仍然是双向道路都拥堵的例证。所以借鉴经验,着眼全局全天候交通考虑缓堵。进城方向车辆仍然要正常等待传统信号灯7,某些路口它是不能随意取缔或变相消灭的,应该强调为全城交通缓堵战略的必要调控与特殊手段。届时,将呈现新颖的城市通行分配格局。城区核心9为“分水岭”,进城方向车道5这半幅驶车辆仍然接受信号灯7的合理调节,可阻控25%的车流量,延缓蜂拥而至的城区高峰;可喜的是新格局方案在出城方向车道6,驾车如同行驶“城内半幅高速”,且沿路的各段区间均可受益。现代城市“飞”出的若干条“城内高速”可高速疏导促进城市全盘交通良性循环30%;以驾车直线穿过城市全程行驶为例,只要到达“分水岭”便迎来“康庄大道”,可缓堵50%。届时,想想驾车在出城方向各个路段欢畅行驶,人们自然会爽心情。传承先人治水智慧的启迪,更加充分理解进城方向信号灯7合理保留的明智与科学。“畅”“控”结合,理性循环自然加快,这就是“出城放敞”“进城受控”的基本原则。何况,这招“半幅调控”是交通参与者为自己出行,也是为全局缓堵与保畅尽责献力,相较传 统路口正常等待时间已明显缩短,这类“受控”等待信号灯值得!驾车者心中“预估有数”就可灵活错峰入城。长期避免开车进城之后就不易出去的困境。相较车辆限号更显科学简单,受益广众并具有一定的标本兼治前瞻。
实施例9,所述的非平衡通行方法,半幅式跨线桥1,其沿线区间可衔接包括其它各式各样立体交通路段,形成朝出城方向的畅行延续,千方百计确保向城外行驶这半幅全线无等待畅通。否则,出城方向这段畅通那段又堵起,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事与愿违。事实上,特大城市的许多重大道路口已经建造了较多立体交通,余下某些被交路4或较窄路口形成“瓶颈”车辆在等待红灯时排队。本发明在出城方向的交叉路口,补充增设半幅式跨线桥1或单边下穿隧道3占地特别小,对城市景观影响小,兼容性又好,巧妙解决城市核心区域街面受限不适宜,也不容易多建造立体交通的传统惯例,阔展缓堵新思路。上述单侧半幅全段沿线不留任何阻碍及等待,就可最佳优化提高城市已经运用的道、桥在出城方向的利用率30%以上。现代城市除重大节点外,五花八门的传统立交桥设置过多,相反对于全局缓堵有负作用。如高峰时段车辆从四面八方涌进城区方向,就容易影响片区交通使得循环滞缓,造成区域交通的恶化,甚至于“死循环”。所以,面对城市车辆饱和的客观现实,面对庞大的车流,进城这个方向车道并非是越顺畅越好。应“取”“舍”分明。另外,上述出城方向车道6全线贯通,也并非每个出城方向路口必设跨桥,根据实际情况,某些路口可合并;某些路口仅需建人行天桥就可绿波畅行的交通组织。若已经建成超多的传统立体交通,也不用拆毁,可酌情调整利用。比如:还可以在沿线进城方向车道5非路口适宜的地段,如距路口数百米路段特意的设置红、黄、绿信号灯7,类似“道路宝瓶口”并可以远程智控入城车辆流量。避免交通参与集中在繁忙的交叉路口,混杂拥挤的等待。再说,特大城市就算必须限号通行,也建议仅仅限制进入城区方向的车辆。因为限号,就有买旧车来补充的,也增加了停车车位的压力。所以,鼓励驾车出城优先,晚间或低谷时段错峰入城。打破来五去五的传统通行模式;事半功倍为城市全盘交通良性循环按序调度奠定基础。
实施例10,为了实现出城方向车辆各路段绿波更畅行,出城方向车道6的沿线各个路段区间可视具体情况增加一根以上的集散车道12。比如:进城方向设置为四根车道,出城的方向设置为五根车道。这种双向非对称非平衡车道数量的路段,更利于出城沿线车辆在上桥前,下桥后的交织通行安全,提速更畅快。同时可降低对出城沿线商业氛围的影响。届时,从市中心驾车出城方向的各个路段将分享绝畅。由于快速疏导的大方向永远设定为向城市外围及远端,利于疏散及外围路网兴建和空间的拓展,具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实施例,让城市路网在出城方向一条线路一条线路的逐步改造,具备可实施空间和条件。或许,率先改造成的首条新线路,由于体验畅道的车辆增多,会有些交通压力。伴随着相邻新线路的改造通行将趋于正常畅行。半幅式跨线桥1或单边下穿隧道3,突破性解决市区交叉路口建立体交通无宽裕条件的难题,让缓堵的巨资经费巧入用武之地。也将让城市交通缓堵保畅具有创新方法的理论支撑。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缓堵的综合体系,举一反三建议:优先打通断头路特别是出城方向一侧车道的断头路;建议:出城的方向可多应用单行道,如果局部交通需要实行进城方向的单行道路设置时应特别审慎,顾大局;建议:科学考虑行人包括非机动车的路权分配,增设配套的过街天桥或地道;建议:主道分时间段提速或限速,注重中小街道的微循环辅助支撑;建议:新建全互通立交桥应采用先进的最佳方案,激发设计创造潜力;建议: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城市外围多建立体停车场、服务区,方便卫星城车辆人员无缝换乘,服务区还可并轨入城郊大型综合商贸区域,直播路况智能分流;建议:凡是有利于城市向出城外围快速分流的交通举措,包括规化、设计、应用机制,道法政策修改等等,破例优先考虑并实施。确保城市交通枢纽全面缓堵保畅的大局。
综上所述变革交通相关规范,颠覆城市传统交通缓堵的创新思路。体现出交通更需要人性化的简单,才能轻车熟路开心驾驶,更利安全缓堵。为映证新方案科学与实用,我们不妨按照上述总体方案来颠倒设想,研究通行应用的结果;即将进城所有道路设置为快速畅通,而将出城方向路口保留信号灯控制;呵呵,或许城区很快就将堵成一锅粥。
需要指出:上面所述仅是本发明创意的优选实施方法。由于对相同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类似修改和改动。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发明局限在所述和所示的具体结构和方法的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方法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发明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Claims (10)

1.城市保畅桥,包括半幅式跨线桥(1),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它就是传统双向跨线立交桥二分之一宽度的半幅跨桥,以城区核心(9)为“分水岭”,设置在城市主道(2)的出城方向车道(6)的“N”个路口段,并上跨被交路(4),仅供出城方向车辆沿线上下通过,形成链珠状贯通至城郊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保畅桥,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的宽度可狭窄至包括一根车道,设置在出城通行方向的中轴线或隔栏或中央绿化带(11)的上面空间,修长的桥身其纵向还呈有曲线的连续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保畅桥,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的桥面设置一条直接左转弯匝道(13),形成在出城通行方向路口的“Y”形三支跨线桥或下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保畅桥,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的横断面呈槽状的“U”形桥梁,其两侧的防护墙体作为桥梁的承载体,减少桥面构造物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保畅桥,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呈链珠状的贯通至城郊外围,其沿线区间包括单边下穿隧道(3)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立体交通路段,形成朝出城方向的畅行延续。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城市保畅桥,其特征是:所述半幅式跨线桥(1)在城市环形道路的交叉路口;将环形道路全线设置呈半幅单向高架桥。
7.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非平衡通行方法,以城市核心区域为“分水岭”,将城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双向通行城市主道(2)的进城方向车道(5)、出城方向车道(6),分别应用不同的交通组织手段,采取进城与出城通行量比例及车速失衡的措施,着力解决出城方向车辆大流量的快速的疏散,让出城方向车辆在沿线路口及行车道一路无阻碍无等待快速畅行,形成若干条非平衡主要道路,驾车出城方向如同行驶“城内半幅高速路”,高速疏导,以便时时腾出城区紧张的道路资源,从而拉动沿线及全盘交通的良性循环,即出城方向“半幅保畅”,进城方向“半幅调控”的“差异化通行”路网;为此,在出城方向的N个路口设置半幅式跨线桥(1),并形成链珠状至郊外远端,同时,进城方向车道(5)在路口仍然保持传统信号灯(7)的设置,犹如路口的“循环闸门”,它同时又肩负着自然调节进城车辆流量,不准城区道路过度饱和的特殊使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出城方向车道(6)沿线区间无等待的平交路口,包括局部利用出城方向的传统双向跨线桥或传统互通立交桥(8),形成出城方向的延续畅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出城方向车道(6)设置的半幅式跨线桥(1)呈修长条的桥身,跨越两条以上的被交路(4);或“半幅单向长距”跨过或绕过城市副中心新区或卫星城。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出城方向车道(6)多增加包括一根以上的集散车道(12)的方式。
CN201410629380.5A 2014-11-11 2014-11-11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Active CN1042947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29380.5A CN104294726B (zh) 2014-11-11 2014-11-11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29380.5A CN104294726B (zh) 2014-11-11 2014-11-11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4726A CN104294726A (zh) 2015-01-21
CN104294726B true CN104294726B (zh) 2017-11-21

Family

ID=52314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29380.5A Active CN104294726B (zh) 2014-11-11 2014-11-11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947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3386A (zh) * 2019-03-05 2020-09-15 吴钦凡 一种道路平交改立交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57577Y (zh) * 2002-06-19 2003-06-25 钟关村 城市桥梁路
CN1213204C (zh) * 2002-09-11 2005-08-03 刘仕辉 一种暗沟立体式地面、地下双空间交通道路的修筑方法
JP4538670B2 (ja) * 2004-03-08 2010-09-08 琢也 大野 階層道路を用いた都市型無信号立体交差点
CN100557130C (zh) * 2004-12-07 2009-11-04 安岗 鱼钩型回转式道路全向立交桥
CN101418536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师自宽 城市快速道路交通系统
CN202030999U (zh) * 2010-12-31 2011-11-09 施志海 一种城市道路网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4726A (zh)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5090B (zh) 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US8950970B2 (en) Double crossover merging interchange
CN105185128B (zh) 基于交叉口左转专用相位的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方法
CN104074112A (zh) 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
EP2918724B1 (en) Municipal crossroads structure
CN104612011A (zh)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30358U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CN104294726B (zh) 城市保畅桥、城市保畅桥的非平衡通行缓堵方法
CN204509921U (zh)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CN208830073U (zh) 一种错位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CN102900000B (zh) 全方位全直通直接左转右行立交桥
CN110616611A (zh) 一种涵洞式立体交通系统及其通行方法
CN104612012B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60362A (zh) 提高右进口道利用率的路口交通控制方法
CN103500510B (zh) 一种道路系统中的菱形立交控制方法
CN204435148U (zh) 一种小空间无冲突点的交叉路口结构
CN104775344A (zh) 一种减少交通拥堵的方法
CN109235170A (zh) 一种小型汽车过街立交桥
CN203160082U (zh) 一种交叉路口桥
CN108978382A (zh) 一种单通多向协同交通方法
CN207739083U (zh) 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CN114837028A (zh) 互通枢纽涉路施工保通施工方法
CN202194042U (zh) 应用变道方式的交通路口
CN204803697U (zh) 一种立体城市道路交口
CN205188742U (zh) 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区域的城市次中心地下公交枢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Xingliang

Inventor after: Liu Yingtang

Inventor after: Jiang Guichuan

Inventor after: Jiang Ziqiang

Inventor after: Mou Tingmin

Inventor after: Chu Kebo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wen

Inventor after: Wei Yu

Inventor after: Wu Yushan

Inventor after: Yang Senmin

Inventor before: Liu Xinglia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Ziqiang

Inventor before: Wu Pengwei

Inventor before: Wu Yushan

Inventor before: Liu Yingtang

Inventor before: Yang Senm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0

Address after: No. 1, Wuhou Temple,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Wuhou Temple

Co-patentee after: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Sichuan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Highway Planning, Prospec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610017, No. 2, 15, 1, 35-61 Huaxing street, Jinjiang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Pengwei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