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3654A -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3654A
CN104283654A CN201410324684.0A CN201410324684A CN104283654A CN 104283654 A CN104283654 A CN 104283654A CN 201410324684 A CN201410324684 A CN 201410324684A CN 104283654 A CN104283654 A CN 104283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atic repeat
hybrid automatic
down link
base station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46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3654B (zh
Inventor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4283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3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通过上述方法,演进式基地台之间的骨干网络的非理想性造成的效应可获得减轻甚至消除。

Description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了改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较佳效率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其支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八版本(3GPP Rel-8)标准及/或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九版本(3GPP Rel-9)标准,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用户需求。长期演进系统被视为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潜伏时间、封包优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一种新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架构,包括由多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组成的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与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与处理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网路进行通信,而核心网络包括伺服网关(serving gateway)及移动管理单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实体。
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由长期演进系统进化而成,其包括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送/接收以及上行链路(uplink,UL)多输入多输出(UL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MIMO)等先进技术,以延展带宽、提供快速转换功率状态及提升小区边缘效率。为了使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的客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能相互通信,客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应支持为了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所制定的标准,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十版本(3GPP Rel-10)标准或较新版本的标准。
当客户端被设定具有双连结(dual connectivity)时,客户端可接收由两演进式基地台(如NB1~NB2)所传送的封包(如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客户端需传送对应于该封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到演进式基地台NB1~NB2,以确认该封包的收讫。举例来说,客户端可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1,且对应于演进式基地台NB2所传送的封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由演进式基地台NB1转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2。然而,连接于演进式基地台NB1~NB2之间的骨干网络(backhaul)(如X2接口)可能不尽理想,举例来说,骨干网络的传输路径的延迟可能较大。除此之外,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可依据一资源信息而定,但仅有演进式基地台NB2具有该资源信息。因此,演进式基地台NB1无法正确地经由骨干网络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2,且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延迟,演进式基地台NB2可能无法正常地进行运作。举例来说,演进式基地台NB2可能判断客户端未能正确地接收封包,使得演进式基地台NB2重传该封包到客户端,上述情况不仅造成客户端的输出率下降,而由于封包的错误重传,客户端也无法正常地进行运作。
因此,如何减轻甚至消除演进式基地台之间的骨干网络的非理想性造成的效应十分重要,使演进式基地台可立即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PUCCH)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无线通信系统
100                 客户端
102、104            基地台
20                  通信装置
200                 处理装置
210                 存储单元
214                 程序代码
220                 通信接口单元
30                  流程
300、302、304、306  步骤
40                  流程
400、402、404、406  步骤
50                  流程
500、502、504、50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可简略地由一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100及基地台(base station,BS)102及104所组成。在图1中,客户端100、基地台102及104仅是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架构。实际上,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可为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E-UTRAN)、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或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进阶版本中的一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eNB)及/或一中继站。无线通信系统10可为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即进行分时双工运作)或一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即进行分频双工运作)。在图1中,基地台102与基地台104的覆盖区域可能部分重叠。
如图1所示,客户端100可根据其被设定的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与基地台102及基地台104同时进行通信,亦即,客户端100可同时通过基地台102及104进行传输/接收。举例来说,客户端100可根据双连接,从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如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者,客户端100可根据双连结,传送封包(如传输块)到基地台102及104。一般来说,当客户端100同时从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时,代表客户端100根据双连接,从基地台102的至少一小区及基地台104的至少一小区接收封包。同样地,当客户端100同时传送封包到基地台102及104时,代表客户端100根据双连结,传送封包到基地台102的至少一小区及/或基地台104的至少一小区。除此之外,与客户端100进行通信的其中一小区可为主要小区(primary cell)(如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的上行链路载波),而其它小区可为次要小区(secondary cell)。
客户端100可为一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装置、一移动电话、一笔记本电脑、一平板计算机、一电子书或一便携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根据数据传输方向,客户端100、基地台102或基地台104可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行链路(uplink,UL)而言,客户端100为传送端而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为接收端,对于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而言,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为传送端而客户端100为接收端。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用来实现图1中的客户端100、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而不限于此。通信装置20可包括一处理装置200、一存储单元210及一通信接口单元220。处理装置200可为一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存储单元210可为任一数据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一程序代码214,处理装置200可通过存储单元210读取及执行程序代码214。举例来说,存储单元210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DVD-ROM)、磁带(Magnetic Tape)、硬盘(HardDisk)及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通信接口单元220可为一无线收发器,其可根据处理装置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如数据、信号、信息或封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流程30可用于一通信装置,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HARQ feedback)。流程3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304: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306:结束。
根据流程30,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一般来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通过主要小区传送到第一基地台。根据通信装置的行为,通信装置可根据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被设定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或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举例来说,若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时(如双连接),通信装置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换句话说,第一种情况(步骤302)的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第一种情况的另一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在以上两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的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304),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被仅由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其中,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也是由第一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例如通信装置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实现第一种情况,其中,该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指示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因此,以下实施例可延伸至通信装置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情况(例如分时双工系统)。
因此,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所处在的资源区域,第一基地台可轻易地侦测(如辨识、接收、解码及/或解调)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举例来说,在第一种情况下(步骤302),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一第一资源区域,因此第一基地台可自行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304),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为第二基地台所预留的一第二资源区域,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封包触发,因此第一基地台仅转传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被第一基地台使用(如调度)的资源区域的存在,因此,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地台无法立即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的问题。除此之外,决定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的资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之间不同步的问题也可获得解决。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传送到第一基地台。举例来说,假设nDCI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nDCI可以是传送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的第一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最低控制信道单元索引),或者可以是传送在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第一增强控制信道单元(enhanced CCE,eCCE)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增强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enhanced DCI,eDCI)的最低增强控制信道单元索引)。考虑通信装置准备传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进行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 i , n PUCCH , 2 ( 1 ) = f ( n DCI ) + j , n PUCCH , 3 ( 1 ) = f ( n DCI ) + k , f(·)为函数且i、j、k为预先决定的数值。举例来说,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3GPPT36.213v11.3.0的表10.1.2.2.1-5被决定,以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决定的方法,且该方法可用于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的情况。上述实施例可应用于进行分时双工或分频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
以下针对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nDCI,0及nDCI,1分别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其都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考虑通信装置准备传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进行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0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0 ) + i , n PUCCH , 2 ( 1 ) = f ( n DCI , 1 ) , n PUCCH , 3 ( 1 ) = f ( n DCI , 1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及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传送到第一基地台。举例来说,假设nDCI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nDCI可以是传送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第一控制信道单元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最低控制信道单元索引),或者可以是传送在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第一增强控制信道单元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增强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最低增强控制信道单元索引)。考虑通信装置准备传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进行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同样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3GPPT36.213v11.3.0的表10.1.2.2.1-5被决定,以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决定的方法,且该方法可用于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的情况。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 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较佳地,该指示可位于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发射功率控制(transmitpower control,TPC)区域,而不限于此。上述实施例可应用于进行分时双工或分频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
以下针对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nDCI,0及nDCI,1分别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其都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考虑通信装置准备传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进行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0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0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可根据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的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到第一基地台。举例来说,假设nDCI代表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nDCI可以是传送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第一控制信道单元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最低控制信道单元索引),或者可以是传送在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第一增强控制信道单元的数量(即用来建立相对应增强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最低增强控制信道单元索引)。考虑通信装置准备传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的情况,其中,所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都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二资源区域进行传送,该第二资源区域不同于用于第一种情况的第一资源区域)。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g ( n DCI ) , n PUCCH , 1 ( 1 ) = g ( n DCI ) + i , n PUCCH , 2 ( 1 ) = g ( n DCI ) + j , n PUCCH , 3 ( 1 ) = g ( n DCI ) + k , g(·)为函数且i、j、k为预先决定的数值。同样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3GPPT36.213v11.3.0的表10.1.2.2.1-5被决定,以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决定的方法,且该方法可用于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的情况。上述实施例可应用于进行分时双工或分频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此外,将上述实施例中的函数g改由函数f取代,可取得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通信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一较高层组态,传送到第一基地台。举例来说,较高层组态可由一较高层信令(如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信令、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所设定。在一实施例中,较高层组态可预先进行设定,举例来说,包括的一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用来传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亦即,该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由较高层组态决定。接着,一物理层信令可选择该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中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如)。举例来说,该物理层信令可为发射功率控制、收讫确认资源补偿(ACK resource offset,ARO)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新区域。
另一方面,在第一种情况下(步骤302),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及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一集合是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二集合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换句话说,欲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压缩为仅由两位表示,以降低冗余(overhead)的大小。举例来说,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第一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第一位为“0”。同样地,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第二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第二位为“0”。
另一方面,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304),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代表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位,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欲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压缩为仅由一位表示,以降低冗余的大小。举例来说,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该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该位为“0”。
相对应地,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40的流程图。流程40可用于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用来接收流程30中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流程4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0:开始。
步骤402:若在一第一资源区域接收到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侦测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404:若在一第二资源区域接收到该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转传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二基地台,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406:结束。
根据流程40,若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资源区域接收到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第一基地台可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侦测(如辨识、接收、解码及/或解调)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若第一基地台在第二资源区域接收到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第一基地台可转传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第二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较佳地,第一资源区域及第二资源区域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不重叠的区域或部分重叠的区域,而不限于此。除此之外,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根据通信装置的行为,通信装置可根据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被设定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或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举例来说,若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时(如双连接),通信装置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换句话说,使用第一资源区域的第一种情况(步骤402)的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第一种情况的另一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在以上两例中,第一基地台可根据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第一资源区域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除此之外,在侦测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后(如尚未解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二集合时),第一基地台也可转传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二集合到第二基地台。在使用第二资源区域的第二种情况下(步骤404),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被仅由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第一基地台可转传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若以下其中一种情况发生时,第二种情况会成立。举例来说,若第一基地台不传送封包到通信装置时,第二种情况会成立。在另一实施例中,若第一基地台传送封包到通信装置但通信装置未接收到该封包时(即遗失该封包),第二种情况会成立。在上述情况下,第一基地台会在第二资源区域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其中,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也是由第一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例如通信装置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一基地台可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侦测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实现第一种情况,其中,该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指示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以下实施例可延伸至第一基地台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情况(例如分时双工系统)。
因此,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所处在的资源区域,第一基地台可轻易地侦测(如辨识、接收、解码及/或解调)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举例来说,在第一种情况下(步骤402),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一第一资源区域,因此第一基地台可自行侦测(如辨识、接收、译码及/或解调)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404),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为第二基地台所预留的一第二资源区域,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封包触发,因此第一基地台仅转传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因此,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地台无法正确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的问题。除此之外,决定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的资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之间不同步的问题也可获得解决。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
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来进行侦测。举例来说,假设nDCI代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考虑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资源区域侦测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第一基地台可在第一资源区域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 i , n PUCCH , 2 ( 1 ) = f ( n DCI ) + j , n PUCCH , 3 ( 1 ) = f ( n DCI ) + k , f(·)为函数且i、j、k为预先决定的数值。举例来说,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3GPP T36.213v11.3.0的表10.1.2.2.1-5被决定,以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决定的方法,且该方法可用于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的情况。上述实施例可应用于进行分时双工或分频双工运作的第一基地台。
相似地,以下针对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第一基地台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nDCI,0及nDCI,1分别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其都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考虑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资源区域侦测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第一基地台可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0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0 ) + i , n PUCCH , 2 ( 1 ) = f ( n DCI , 1 ) , n PUCCH , 3 ( 1 ) = f ( n DCI , 1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
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及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来进行侦测。举例来说,假设nDCI代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考虑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资源区域侦测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第一基地台可在第一资源区域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较佳地,该指示可位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发射功率控制区域,而不限于此。上述实施例可应用于进行分时双工或分频双工运作的第一基地台。
以下针对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第一基地台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nDCI,0及nDCI,1分别代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其都指示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考虑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资源区域侦测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情况,其中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另外2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第一基地台可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根据被决定,其中 n PUCCH , 0 ( 1 ) = f ( n DCI , 0 ) , n PUCCH , 1 ( 1 ) = f ( n DCI , 0 ) + i , f(·)为函数且i为预先决定的数值。可根据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而被决定。
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一资源区域的第一种情况下(步骤402),第一基地台可通过侦测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及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侦测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一集合是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第二集合是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换句话说,欲侦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压缩为仅由两位表示,以降低冗余的大小。举例来说,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第一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第一位为“0”。同样地,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第二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第二位为“0”。
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二资源区域的第二种情况下(步骤404),第一基地台可通过转传代表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位,转传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换句话说,欲转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压缩为仅由一位表示,以降低冗余的大小。举例来说,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中所有封包都可正确地被通信装置接收时(如使用逻辑“AND”),该位可为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1”,否则该位为“0”。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50的流程图。流程50可用于一通信装置,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流程5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0:开始。
步骤502: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504: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步骤506:结束。
根据流程50,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根据一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根据一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传送到通信装置。
换句话说,第一种情况(步骤502)的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而第一种情况的另一实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在以上两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504),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被仅由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根据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在第二资源区域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在一实施例中,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区域进行传送),并据以实现流程50。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1b,传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的资源区域进行传送)。
在另一实施例中,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根据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区域的一第一部分进行传送),并据以实现流程50。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通信装置可根据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传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通过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区域的一第二部分进行传送)。
通信装置可通过在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例如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上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来传送流程5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是根据一物理层信令(如收讫确认资源补偿、相对应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DCCH)的新区域等)、一较高层信令(如媒体访问控制信令、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等)或一预定资源(如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而被决定。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包括单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时,可使用发射功率控制区域。较佳地,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包括多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时(例如通信装置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相对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应满足DAIDL>1。需注意的是,DAIDL是用于下行链路分配的相对应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
相似地,通信装置可通过在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例如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资源区域)上传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以传送流程5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是根据一物理层信令(如收讫确认资源补偿、相对应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新区域等)、一较高层信令(如媒体访问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等)或一预定资源(如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而被决定。
因此,第一基地台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所处在的资源区域,轻易地侦测(如辨识、接收、解码及/或解调)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举例来说,在第一种情况下(步骤502),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一第一资源区域,第一基地台可自行侦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第二种情况下(步骤504),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将位于为第二基地台所预留的一第二资源区域,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传送的封包触发,因此第一基地台仅转传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通信装置可能不知道被第一基地台使用(如调度)的资源区域的存在,因此,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基地台无法立即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二基地台的问题。除此之外,决定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的资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之间不同步的问题也可获得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并不限于一位、一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一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或一资源块组(resourceblock group,RBG),其也可为一或多个位、多个资源单元、多个资源块或多个资源块组,而不限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的所有流程的步骤(包括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组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或电子系统。硬件可为模拟微电脑电路、数字微电脑电路、混合式微电脑电路、微电脑芯片或硅芯片。电子系统可为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 inPackage,SiP)、嵌入式计算机(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信装置2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基地台无法处理用于多个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立即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予另一基地台)的问题可获得解决。因此,基地台及通信装置可正常地进行运作,不受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遗失或延迟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
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以及
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该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位置的一函数,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该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一指示及指示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该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位置的一函数,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指示是位于该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发射功率控制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指示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一较高层组态,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该通信装置被设定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及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的一主要小区由该第一基地台所控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且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被该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通过传送代表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该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及代表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该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来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通过传送代表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位来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该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指示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该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14.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
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该第一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以及
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根据一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该第一基地台,其中,该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该通信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且该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1b。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且该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该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通过一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被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根据该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通过一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被传送到该第一基地台,且该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及该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是根据物理层信令、较高层信令或预定资源分别被决定。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仅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一集合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且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第二集合被该第二基地台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三下行链路封包触发时,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至少被该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
CN201410324684.0A 2013-07-10 2014-07-09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Active CN104283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44521P 2013-07-10 2013-07-10
US61/844,521 2013-07-10
US14/321,842 US9479293B2 (en) 2013-07-10 2014-07-02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4/321,842 2014-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3654A true CN104283654A (zh) 2015-01-14
CN104283654B CN104283654B (zh) 2019-02-01

Family

ID=5106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4684.0A Active CN104283654B (zh) 2013-07-10 2014-07-09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79293B2 (zh)
EP (1) EP2824861B1 (zh)
CN (1) CN104283654B (zh)
TW (2) TWI56654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2129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的反馈处理、发送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WO2019192465A1 (zh) * 2018-04-03 2019-10-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资源的请求方法、调度方法及设备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1891B (zh) * 2012-08-06 2019-0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6119173A1 (zh) * 2015-01-29 2016-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cch配置方法和装置
WO2017024559A1 (zh) * 2015-08-12 2017-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US20170214941A1 (en) * 2016-01-27 2017-07-27 Ati Technologies U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intra prediction mode for use in multiview video coding (mvc)
US11452091B2 (en) * 2016-02-04 2022-09-20 Acer Incorporated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CA3062956C (en) 2017-05-03 2022-01-1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EP3695538A1 (en) 2017-10-11 2020-08-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processes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16455A1 (en) * 2009-05-04 2011-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s on multiple carriers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3022751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TW201316732A (zh) * 2011-08-10 2013-04-16 Ind Tech Res Inst 資料傳輸方法、使用上述方法的基地台以及使用者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2509B2 (en) 2008-04-11 2015-10-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in the uplink
KR101634177B1 (ko) 2009-01-15 2016-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패킷의 처리 및 전송 방법
US9191177B2 (en) * 2009-05-04 2015-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KR101897448B1 (ko) 2009-10-01 2018-10-08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업링크 제어 데이터 전송
US8325860B2 (en) 2009-11-09 2012-12-04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symmetrical feedback for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WO2011137408A2 (en) * 2010-04-30 2011-11-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termination of carriers and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KR101752229B1 (ko) 2011-01-12 2017-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협력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63020B1 (ko) * 2011-09-30 2021-06-09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무선 통신의 다중점 송신
US9008018B2 (en) 2011-11-04 2015-04-14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 point selection via a coordinating set of base stations
US8923196B2 (en) 2012-03-16 2014-12-3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CN103326806B (zh) * 2012-03-19 2016-08-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836648A1 (en) * 2012-08-23 2021-06-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Providing physical layer resources to different serving sites
US9930646B2 (en) 2012-10-10 2018-03-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device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information
US20140177539A1 (en) * 2012-12-21 2014-06-2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User-equipment-managed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US11356216B2 (en) 2013-01-10 2022-06-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ual connectivit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10116455A1 (en) * 2009-05-04 2011-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s on multiple carriers
WO2013022751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TW201316732A (zh) * 2011-08-10 2013-04-16 Ind Tech Res Inst 資料傳輸方法、使用上述方法的基地台以及使用者設備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83300085: "LTE-HARQ协议解读",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04A1A23F10661ED9AD51F39C.HTML》 *
GAOQUNLI0818: "LTE PDCCH DCI格式总结",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6511EC1D52D380EB62946D8E.HTML?FROM=SEARCH》 *
NTT DOCOMO: "Study on Small Cell Enhancements for E-UTRA and E-UTRAN", 《3GPP TR 36.842 V0.2.0》 *
SINCEREPP2012: "LTE中的PUCCH",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794D578AA0116C175F0E489A.HTML?FROM=SEARCH》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2129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的反馈处理、发送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CN107682129B (zh) * 2016-08-02 2021-11-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的反馈处理、发送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WO2019192465A1 (zh) * 2018-04-03 2019-10-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资源的请求方法、调度方法及设备
US11570770B2 (en) 2018-04-03 2023-01-31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questing for and scheduling relay resource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CN114389780B (zh) * 2020-10-22 2023-08-0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5237B (zh) 2016-05-21
CN104283654B (zh) 2019-02-01
US20150016351A1 (en) 2015-01-15
TW201503629A (zh) 2015-01-16
EP2824861A1 (en) 2015-01-14
TW201517543A (zh) 2015-05-01
EP2824861B1 (en) 2019-08-21
US9479293B2 (en) 2016-10-25
TWI566542B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3654B (zh)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CN105471554B (zh) 处理非执照频带中的传输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EP2824862B1 (en)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CN104348604B (zh)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TWI492570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KR102247385B1 (ko) 전송 방법, 네트워크 장비, 및 단말 장비
CN104980964A (zh) 处理链路失败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US11044053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de block group-based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CN104901900A (zh) 处理传输区块的软缓冲器尺寸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518857A (zh) 决定上链路子帧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1002216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TWI508486B (zh) 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479838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4581984A (zh) 处理上行链路传送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283655B (zh)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KR102627046B1 (ko) 물리적 업링크 제어 채널 충돌을 처리하기 위한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US9398541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handling uplink power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4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