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237B -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35237B TWI535237B TW103123218A TW103123218A TWI535237B TW I535237 B TWI535237 B TW I535237B TW 103123218 A TW103123218 A TW 103123218A TW 103123218 A TW103123218 A TW 103123218A TW I535237 B TWI535237 B TW I53523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atic repeat
- hybrid automatic
- repeat request
- base st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指一種用於無線通訊系統的方法及相關通訊裝置,尤指一種可在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的方法及相關通訊裝置。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為了改善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較佳效能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其支援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八版本(3GPP Rel-8)標準及/或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九版本(3GPP Rel-9)標準,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長期演進系統被視為提供高資料傳輸率、低潛伏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的一種新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包含有由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組成之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與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進行通訊,另一方面與處理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網路進行通訊,而核心網路包含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及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實體。
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由長期演進系統進
化而成,其包含有載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協調多點(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傳送/接收以及上鏈路(uplink,UL)多輸入多輸出(UL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MIMO)等先進技術,以延展頻寬、提供快速轉換功率狀態及提升細胞邊緣效能。為了使先進長期演進系統中之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能相互通訊,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應支援為了先進長期演進系統所制定的標準,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十版本(3GPP Rel-10)標準或較新版本的標準。
當用戶端被設定具有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時,用戶端可接收由二演進式基地台(如NB1~NB2)所傳送的封包(如傳輸區塊(transport block,TB))。用戶端需傳送對應於該封包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到演進式基地台NB1~NB2,以確認該封包的收訖。舉例來說,用戶端可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演進式基地台NB1,且對應於演進式基地台NB2所傳送的封包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由演進式基地台NB1轉傳到演進式基地台NB2。然而,連接於演進式基地台NB1~NB2之間的骨幹網路(backhaul)(如X2介面)可能不盡理想,舉例來說,骨幹網路的傳輸路徑的延遲可能較大。除此之外,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資源可依據一資源資訊而定,但僅有演進式基地台NB2具有該資源資訊。因此,演進式基地台NB1無法正確地經由骨幹網路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演進式基地台NB2,且由於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延遲,演進式基地台NB2可能無法正常地進行運作。舉例來說,演進式基地台NB2可能判斷用戶端未能正確地接收封包,使得演進式基地台NB2重傳該封包到用戶端,上述情況不僅造成用戶端的輸出率下降,而由於封包的錯誤重傳,用戶端也無法正常地進行運作。
因此,如何減輕甚至消除演進式基地台之間的骨幹網路的非理想
性造成的效應十分重要,使演進式基地台可立即接收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因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來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的方法及相關通訊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該方法包含有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該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該方法包含有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一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一第二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該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10‧‧‧無線通訊系統
100‧‧‧用戶端
102、104‧‧‧基地台
20‧‧‧通訊裝置
200‧‧‧處理裝置
210‧‧‧儲存單元
214‧‧‧程式碼
220‧‧‧通訊介面單元
30‧‧‧流程
300、302、304、306‧‧‧步驟
40‧‧‧流程
400、402、404、406‧‧‧步驟
50‧‧‧流程
500、502、504、506‧‧‧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流程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流程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流程圖。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10之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10可簡略地由一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100及基地台(base station,BS)102及104所組成。在第1圖中,用戶端100、基地台102及104僅是用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0的架構。實際上,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可為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或先進長期演進系統的進階版本中的一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eNB)及/或一中繼站。無線通訊系統10可為一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統(即進行分時雙工運作)或一分頻雙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統(即進行分頻雙工運作)。在第1圖中,基地台102與基地台104的覆蓋區域可能部分重疊。
如第1圖所示,用戶端100可根據其被設定的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與基地台102及基地台104同時進行通訊,亦即,用戶端100可同時透過基地台102及104進行傳輸/接收。舉例來說,用戶端100可根據雙連結,從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如傳輸區塊(transport block,TB)),
或者,用戶端100可根據雙連結,傳送封包(如傳輸區塊)到基地台102及104。一般來說,當用戶端100同時從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時,代表用戶端100根據雙連結,從基地台102的至少一細胞及基地台104的至少一細胞接收封包。同樣地,當用戶端100同時傳送封包到基地台102及104時,代表用戶端100根據雙連結,傳送封包到基地台102的至少一細胞及/或基地台104的至少一細胞。除此之外,與用戶端100進行通訊的其中一細胞可為主要細胞(primary cell)(如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上鏈路載波),而其它細胞可為次要細胞(secondary cell)。
用戶端100可為一機器類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裝置、一行動電話、一筆記型電腦、一平板電腦、一電子書或一可攜式電腦系統。除此之外,根據資料傳輸方向,用戶端100、基地台102或基地台104可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而言,用戶端100為傳送端而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而言,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為傳送端而用戶端100為接收端。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之示意圖。通訊裝置20可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用戶端100、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而不限於此。通訊裝置20可包含一處理裝置200、一儲存單元210及一通訊介面單元220。處理裝置200可為一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儲存單元2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一程式碼214,處理裝置200可透過儲存單元210讀取及執行程式碼214。舉例來說,儲存單元210包含但不限於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磁帶(Magnetic Tape)、硬碟(Hard Disk)及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通訊介面單元220可為一無線收發器,其可根據處理裝置2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訊號(如資料、訊號、訊息或封包)。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30之流程圖。流程30可用於一通訊裝置,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HARQ feedback)。流程3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304: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該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306:結束。
根據流程30,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如用戶端100)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
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傳送到通訊裝置。除此之外,通訊裝置的主要細胞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一般來說,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經由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透過主要細胞傳送到第一基地台。根據通訊裝置的行為,通訊裝置可根據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1b,被設定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或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舉例來說,若通訊裝置被設定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時(如雙連結),通訊裝置可使用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1b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換句話說,第一種情況(步驟302)的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而第一種情況的另一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在以上二例中,通訊裝置可根據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的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304),若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被僅由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其中,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也是由第一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例如通訊裝置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情況。在此情況下,通訊裝置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以實現第一種情況,其中,該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指示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因此,
以下實施例可延伸至通訊裝置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情況(例如分時雙工系統)。
因此,根據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所處在的資源區域,第一基地台可輕易地偵測(如辨識、接收、解碼及/或解調)通訊裝置所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舉例來說,在第一種情況下(步驟302),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一第一資源區域,因此第一基地台可自行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304),由於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為第二基地台所預留的一第二資源區域,且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封包觸發,因此第一基地台僅轉傳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被第一基地台使用(如排程)的資源區域的存在,因此,可解決先前技術中第一基地台無法立即提供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的問題。除此之外,決定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資源的資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與第二基地台之間不同步的問題也可獲得解決。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的說明。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的函數,傳送到第一基地台。舉例來說,假設nDCI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nDcI可以是傳送在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的第一控制通道元件(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下鏈路控制資訊的最低控制通道元件索引),或者可以是傳送在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第一加強型控制通道元件(enhanced CCE,eCCE)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加強型下鏈路控制資訊(enhanced DCI,eDCI)的最低加強型
控制通道元件索引)。考慮通訊裝置準備傳送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通訊裝置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進行傳送)。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f(nDCI)+i、=f(nDCI)+j、=f(nDCI)+k、f(.)為函數且i、j、k為預先決定的數值。舉例來說,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3GPP T36.213 v11.3.0的表10.1.2.2.1-5被決定,以傳送至少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來決定的方法,且該方法可用於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的情況。上述實施例可應用於進行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
以下針對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假設nDCI,0及nDCI,1分別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其皆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考慮通訊裝置準備傳送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通訊裝置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進行傳送)。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0)、=f(nDCI,0)+i、=f(nDCI,1)、=f(nDCI,1)+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及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的函數,傳送到第一基地台。舉例來說,假設nDCI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nDCI可以是傳送在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通道元件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下鏈路控制資訊的最低控制通道元件索引),或者可以是傳送在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第一加強型控制通道元件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加強型下鏈路控制資訊的最低加強型控制通道元件索引)。考慮通訊裝置準備傳送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通訊裝置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進行傳送)。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f(nDCI)+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同樣地,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3GPP T36.213 v11.3.0的表10.1.2.2.1-5被決定,以傳送至少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來決定的方法,且該方法可用於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的情況。及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在另一實施例中,、、及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較佳地,該指示可位於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一發射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區域,而不限於此。上述實施例可應用於進行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
以下針對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假設nDCI,0及nDCI,1分別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其皆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考慮通訊裝置準備傳送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通訊裝置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進行傳送)。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0)、=f(nDCI,0)+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及可根據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指示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的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到第一基地台。舉例來說,假設nDCI代表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nDCI可以是傳送在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通道元件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下鏈路控制資訊的最低控制通道元件索引),或者可以是傳送在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第一加強型控制通道元件的數量(即用來建立相對應加強型下鏈路控制資訊的最低加強型控制通道元件索引)。考慮通訊裝置準備傳送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的情況,其中,所有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都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通訊裝置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二資源區域進行傳送,該第二資源區域不同於用於第一種情況的第一資源區域)。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
中=g(nDCI)、=g(nDCI)+i、=g(nDCI)+j、=g(nDCI)+k、g(.)為函數且i、j、k為預先決定的數值。同樣地,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3GPP T36.213 v11.3.0的表10.1.2.2.1-5被決定,以傳送至少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來決定的方法,且該方法可用於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的情況。上述實施例可應用於進行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此外,將上述實施例中的函數g改由函數f取代,可取得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通訊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於此不贅述。
流程3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一較高層組態,傳送到第一基地台。舉例來說,較高層組態可由一較高層信令(如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所設定。在一實施例中,較高層組態可預先進行設定,舉例來說,包含有、、及的一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用來傳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亦即,該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由較高層組態決定。接著,一實體層信令可選擇該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中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如)。舉例來說,該實體層信令可為發射功率控制、收訖確認資源補償(ACK resource offset,ARO)或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中的新區域。
另一方面,在第一種情況下(步驟302),通訊裝置可藉由傳送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元及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元,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一集合是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而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二
集合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換句話說,欲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被壓縮為僅由二位元表示,以降低冗餘(overhead)的大小。舉例來說,若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第一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第一位元為“0”。同樣地,若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第二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第二位元為“0”。
另一方面,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304),通訊裝置可藉由傳送代表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位元,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欲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被壓縮為僅由一位元表示,以降低冗餘的大小。舉例來說,若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該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該位元為“0”。
相對應地,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40之流程圖。流程40可用於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用來接收流程30中通訊裝置所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流程4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若在一第一資源區域接收到一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時,根據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偵測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404:若在一第二資源區域接收到該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至
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時,轉傳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的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二基地台,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406:結束。
根據流程40,若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資源區域接收到通訊裝置(如用戶端100)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時,第一基地台可根據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下鏈路控制資訊,偵測(如辨識、接收、解碼及/或解調)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除此之外,若第一基地台在第二資源區域接收到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時,第一基地台可轉傳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第二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較佳地,第一資源區域及第二資源區域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中不重疊的區域或部分重疊的區域,而不限於此。除此之外,通訊裝置的主要細胞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根據通訊裝置的行為,通訊裝置可根據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1b,被設定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或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舉例來說,若通訊裝置被設定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時(如雙連結),通訊裝置可使用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1b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換句話說,使用第一資源區域的第一種情況(步驟402)的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而第一種情況的另一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在以上二例中,第一基地台可根據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的下鏈路控制資訊,在第一資源區域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除此之外,在偵測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之後(如尚未解碼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二集合時),第一基地台也可轉傳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二集合到第二基地台。在使用第二資源區域的第二種情況下(步驟404),若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被僅由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時,第一基地台可轉傳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若以下其中一種情況發生時,第二種情況會成立。舉例來說,若第一基地台不傳送封包到通訊裝置時,第二種情況會成立。在另一實施例中,若第一基地台傳送封包到通訊裝置但通訊裝置未接收到該封包時(即遺失該封包),第二種情況會成立。在上述情況下,第一基地台會在第二資源區域接收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其中,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也是由第一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例如通訊裝置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情況。在此情況下,第一基地台可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偵測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以實現第一種情況,其中,該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指示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以下實施例可延伸至第一基地台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情況(例如分時雙工系統)。
因此,根據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所處在的資源區域,第一基地台可輕易地偵測(如辨識、接收、解碼及/或解調)通訊裝置所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舉例來說,在第一種情況下(步驟402),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一第一資源區域,因此第一基地台可
自行偵測(如辨識、接收、解碼及/或解調)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404),由於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為第二基地台所預留的一第二資源區域,且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封包觸發,因此第一基地台僅轉傳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因此,可解決先前技術中第一基地台無法正確提供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的問題。除此之外,決定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資源的資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與第二基地台之間不同步的問題也可獲得解決。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的說明。
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的函數來進行偵測。舉例來說,假設nDCI代表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考慮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資源區域偵測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第一基地台可在第一資源區域中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f(nDCI)+i、=f(nDCI)+j、=f(nDCI)+k、f(.)為函數且i、j、k為預先決定的數值。舉例來說,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3GPP T36.213 v11.3.0的表10.1.2.2.1-5被決定,以傳送至少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來決定的方法,且該方法可用於具有通道選擇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的情況。上述實施例可應用於進行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運作的第一基地台。
相似地,以下針對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第一基地台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假設nDCI,0及nDCI,1分別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其皆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考慮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資源區域偵測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第一基地台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0)、=f(nDCI,0)+i、=f(nDCI,1)、=f(nDCI,1)+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
流程4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及指示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的函數來進行偵測。舉例來說,假設nDCI代表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考慮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資源區域偵測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第一基地台可在第一資源區域中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f(nDCI)+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及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在另一實施例中,、、及可根據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較佳地,該指示可位於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一發射功率控制區域,而不限於此。上述實施例可應用於進行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運作的第一基地台。
以下針對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的第一基地台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假設nDCI,0及nDCI,1分別代表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位置,其皆指示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考慮第一基地台在第一資源區域偵測4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情況,其中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而另2個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第一基地台可在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可根據、、及被決定,其中=f(nDCI,0)、=f(nDCI,0)+i、f(.)為函數且i為預先決定的數值。及可根據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指示而被決定。
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一資源區域的第一種情況下(步驟402),第一基地台可藉由偵測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元及代表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元,偵測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一集合是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而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第二集合是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換句話說,欲偵測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被壓縮為僅由二位元表示,以降低冗餘的大小。舉例來說,若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第一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第一位元為“0”。同樣地,若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第二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b(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第二位元為“0”。
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二資源區域的第二種情況下(步驟404),第一基地台可藉由轉傳代表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位元,轉傳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換句話說,欲轉傳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可被壓縮為僅由一位元表示,以降低冗餘的大小。舉例來說,若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中所有封包皆可正確地被通訊裝置接收時(如使用邏輯“AND”),該位元可為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1”,否則該位元為“0”。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50之流程圖。流程50可用於一通訊裝置,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流程5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500:開始。
步驟502: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一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504: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一第二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該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步驟506:結束。
根據流程50,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如用戶端100)根據一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如
基地台102),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傳送到通訊裝置。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根據一第二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傳送到通訊裝置。
換句話說,第一種情況(步驟502)的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而第一種情況的另一實施例可能是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且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二集合被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在以上二例中,通訊裝置可根據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504),若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被僅由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根據第二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在第二資源區域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在一實施例中,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根據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資源區域進行傳送),並據以實現流程50。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根據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a/1b,傳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1的資源區域進行傳送)。
在另一實施例中,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
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根據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資源區域的一第一部分進行傳送),並據以實現流程50。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通訊裝置可根據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傳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例如透過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格式3的資源區域的一第二部分進行傳送)。
通訊裝置可藉由在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例如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上傳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來傳送流程50中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其中,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是根據一實體層信令(如收訖確認資源補償、相對應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enhanced PDCCH)的新區域等)、一較高層信令(如媒體存取控制信令、無線電資源控制信令等)或一預定資源(如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而被決定。除此之外,若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包含有單一實體下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時,可使用發射功率控制區域。較佳地,若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包含有多個實體下鏈路共用通道時(例如通訊裝置進行分時雙工運作),相對應的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應滿足DAIDL>1。需注意的是,DAIDL是用於下鏈路分配的相對應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下鏈路分配索引。
相似地,通訊裝置可藉由在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例如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的第一資源區域)上傳送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一基地台,以傳送流程50中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其
中,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是根據一實體層信令(如收訖確認資源補償、相對應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加強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的新區域等)、一較高層信令(如媒體存取控制信令、無線資源控制信令等)或一預定資源(如第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資源)而被決定。
因此,第一基地台可根據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所處在的資源區域,輕易地偵測(如辨識、接收、解碼及/或解調)通訊裝置所傳送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舉例來說,在第一種情況下(步驟502),由於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一第一資源區域,第一基地台可自行偵測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在第二種情況下(步驟504),由於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將位於為第二基地台所預留的一第二資源區域,且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不被任何第一基地台所傳送的封包觸發,因此第一基地台僅轉傳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通訊裝置可能不知道被第一基地台使用(如排程)的資源區域的存在,因此,可解決先前技術中第一基地台無法立即提供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第二基地台的問題。除此之外,決定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資源的資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與第二基地台之間不同步的問題也可獲得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混合自動重送請求資源並不限於一位元、一資源單元(resource element,RE)、一資源區塊(resource block,RB)或一資源區塊群組(resource block group,RBG),其亦可為一或多個位元、多個資源單元、多個資源區塊或多個資源區塊群組,而不限於此。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之精神加以結合、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之實施例,而不限於此。前述之所有流程之步驟(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組
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或電子系統。硬體可為類比微電腦電路、數位微電腦電路、混合式微電腦電路、微電腦晶片或矽晶片。電子系統可為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嵌入式電腦(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訊裝置20。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先前技術中基地台無法處理用於多個基地台的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例如立即提供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予另一基地台)的問題可獲得解決。因此,基地台及通訊裝置可正常地進行運作,不受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遺失或延遲影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30‧‧‧流程
300、302、304、306‧‧‧步驟
Claims (13)
- 一種傳送混合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該方法包含有:若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以及若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觸發時,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到該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該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一位置的一函數,傳送到該第一基地台。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根據該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中的一指示及指示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的該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一位置的一函數,傳送到該第一基地台。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指示是位於該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的一發射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區域。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根據指示該至少一第二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到該第一基地台。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是根據一較高層組態,傳送到該第一基地台。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根據一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格式1a或1b,該通訊裝置被設定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及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通訊裝置的一主要細胞由該第一基地台所控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若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僅被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時,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若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一集合被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且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第二集合被該第二基地台所傳送的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時,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觸發。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通訊裝置藉由傳送代表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該第一集合的一第一位元及代表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該第二集合的一第二位元來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通訊裝置藉由傳送代表該至少一第二混合 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一位元來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若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至少被該至少一第一下鏈路封包及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觸發時,該通訊裝置根據該第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及指示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的一第二下鏈路控制資訊,傳送該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其中,該至少一第三下鏈路封包是由該第一基地台傳送到該通訊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844521P | 2013-07-10 | 2013-07-10 | |
US14/321,842 US9479293B2 (en) | 2013-07-10 | 2014-07-02 |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3629A TW201503629A (zh) | 2015-01-16 |
TWI535237B true TWI535237B (zh) | 2016-05-21 |
Family
ID=5106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3218A TWI535237B (zh) | 2013-07-10 | 2014-07-04 |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TW104101237A TWI566542B (zh) | 2013-07-10 | 2014-07-04 |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1237A TWI566542B (zh) | 2013-07-10 | 2014-07-04 |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79293B2 (zh) |
EP (1) | EP2824861B1 (zh) |
CN (1) | CN104283654B (zh) |
TW (2) | TWI5352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81891B (zh) * | 2012-08-06 | 2019-01-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6119173A1 (zh) * | 2015-01-29 | 2016-08-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Pucch配置方法和装置 |
EP3328145B1 (en) * | 2015-08-12 | 2021-06-3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70214941A1 (en) * | 2016-01-27 | 2017-07-27 | Ati Technologies U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intra prediction mode for use in multiview video coding (mvc) |
US11452091B2 (en) * | 2016-02-04 | 2022-09-20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
CN107682129B (zh) * | 2016-08-02 | 2021-1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Harq的反馈处理、发送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
WO2018201352A1 (zh) * | 2017-05-03 | 2018-11-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
EP3695538A1 (en) * | 2017-10-11 | 2020-08-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processes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s |
CN110351781A (zh) * | 2018-04-03 | 2019-10-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中继资源的请求方法、调度方法及设备 |
US11902967B2 (en) * | 2020-10-22 | 2024-02-13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of handling a HARQ retransmiss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26902A2 (en) | 2008-04-11 | 2009-10-1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in the uplink |
CN102197617B (zh) * | 2008-10-28 | 2014-07-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KR101634177B1 (ko) | 2009-01-15 | 2016-06-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패킷의 처리 및 전송 방법 |
US8792427B2 (en) * | 2009-05-04 | 2014-07-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s on multiple carriers |
US9191177B2 (en) * | 2009-05-04 | 2015-11-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
KR101838284B1 (ko) | 2009-10-01 | 2018-03-13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업링크 제어 데이터 전송 |
US8325860B2 (en) | 2009-11-09 | 2012-12-04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Asymmetrical feedback for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
WO2011137408A2 (en) * | 2010-04-30 | 2011-11-03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Determination of carriers and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
KR101752229B1 (ko) | 2011-01-12 | 2017-06-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협력 방법 및 장치 |
AU2012294686B2 (en) | 2011-08-10 | 2015-10-29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
TW201320692A (zh) | 2011-08-10 | 2013-05-16 | Ind Tech Res Inst | 資料傳送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基地台及用戶端設備 |
EP3681050A1 (en) * | 2011-09-30 | 2020-07-1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9008018B2 (en) | 2011-11-04 | 2015-04-14 | Intel Corporation | Dynamic point selection via a coordinating set of base stations |
US8923196B2 (en) | 2012-03-16 | 2014-12-30 | Blackberry Limited |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
CN103326806B (zh) * | 2012-03-19 | 2016-08-0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A2882876C (en) * | 2012-08-23 | 2021-01-2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Providing physical layer resources to different serving sites |
US9930646B2 (en) | 2012-10-10 | 2018-03-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user device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information |
US20140177539A1 (en) * | 2012-12-21 | 2014-06-26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User-equipment-managed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11356216B2 (en) | 2013-01-10 | 2022-06-0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ual connectivit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2014
- 2014-07-02 US US14/321,842 patent/US94792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04 TW TW103123218A patent/TWI535237B/zh active
- 2014-07-04 TW TW104101237A patent/TWI566542B/zh active
- 2014-07-07 EP EP14175958.9A patent/EP2824861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7-09 CN CN201410324684.0A patent/CN10428365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83654B (zh) | 2019-02-01 |
EP2824861B1 (en) | 2019-08-21 |
TW201503629A (zh) | 2015-01-16 |
EP2824861A1 (en) | 2015-01-14 |
TWI566542B (zh) | 2017-01-11 |
TW201517543A (zh) | 2015-05-01 |
US20150016351A1 (en) | 2015-01-15 |
CN104283654A (zh) | 2015-01-14 |
US9479293B2 (en) | 2016-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35237B (zh) |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
EP2824862B1 (en) |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 |
TWI530144B (zh) | 處理通訊運作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
CN105515742B (zh) | 处理非执照小区中的服务的通信装置 | |
US9807747B2 (en) | Method of handl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TWI492570B (zh) |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
JP2016526845A (ja) | マルチキャリア環境内における無線リンク性能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TWI566628B (zh) | 處理傳輸區塊的軟緩衝器尺寸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
EP3416325B1 (e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de block group-based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 |
TWI825848B (zh) | 處理量測的通訊裝置及方法 | |
TWI527400B (zh) | 處理分頻雙工載波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 |
TWI479838B (zh) |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
US20160043853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
JP2023052740A (ja) | 物理的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の衝突を扱う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TWI784764B (zh) |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重新傳送的裝置 | |
CN104283655A (zh) |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