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3655A -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3655A
CN104283655A CN201410326742.3A CN201410326742A CN104283655A CN 104283655 A CN104283655 A CN 104283655A CN 201410326742 A CN201410326742 A CN 201410326742A CN 104283655 A CN104283655 A CN 104283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atic repeat
hybrid automatic
request
base station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67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3655B (zh
Inventor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326,47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06537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4283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3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的方法,分别用于一通信装置及一基地台。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包括传送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以及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通过上述方法,演进式基地台之间的骨干网络的非理想性造成的效应可获得减轻甚至消除。

Description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了改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较佳效率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其支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八版本(3GPP Rel-8)标准及/或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九版本(3GPP Rel-9)标准,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用户需求。长期演进系统被视为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潜伏时间、封包优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一种新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架构,包括由多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组成的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与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与处理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网路进行通信,而核心网络包括伺服网关(serving gateway)及移动管理单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实体。
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由长期演进系统进化而成,其包括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送/接收以及上行链路(uplink,UL)多输入多输出(UL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MIMO)等先进技术,以延展带宽、提供快速转换功率状态及提升小区边缘效率。为了使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的客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能相互通信,客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应支持为了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所制定的标准,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十版本(3GPP Rel-10)标准或较新版本的标准。
当客户端被设定具有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时,客户端可接收由两演进式基地台(如NB1~NB2)所传送的封包(如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客户端需传送对应于所述封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到演进式基地台NB1~NB2,以确认所述封包的收讫。举例来说,客户端可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1,且对应于演进式基地台NB2所传送的封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由演进式基地台NB1转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2。然而,连接于演进式基地台NB1~NB2之间的骨干网络(backhaul)(如X2接口)可能不尽理想,举例来说,骨干网络的传输路径的延迟可能较大。除此之外,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可依据一资源信息而定,但仅有演进式基地台NB2具有所述资源信息。因此,演进式基地台NB1无法正确地经由骨干网络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演进式基地台NB2,且由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延迟,演进式基地台NB2可能无法正常地进行运作。举例来说,演进式基地台NB2可能判断客户端未能正确地接收封包,使得演进式基地台NB2重传所述封包到客户端,上述情况不仅造成客户端的输出率下降,而由于封包的错误重传,客户端也无法正常地进行运作。
因此,如何减轻甚至消除演进式基地台之间的骨干网络的非理想性造成的效应十分重要,使演进式基地台可立即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回传(feedback)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传送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以及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对应于一上行链路授权的一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或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最大数量,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以及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决定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PUSCH)上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以通过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第一基地台,所述方法包括与一第二基地台交换一第一资源信息,所述第一资源信息是用于一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所述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所述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多个子帧索引组;以及根据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一资源索引及所述多个子帧索引组中一相对应的子帧索引组,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被所述第一基地台、一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所传送的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无线通信系统
100                       客户端
102、104                  基地台
20                        通信装置
200                       处理装置
210                       存储单元
214                       程序代码
220                       通信接口单元
30                        流程
300、302、304、306           步骤
40                           流程
400、402、404、406           步骤
50                           流程
500、502、504、506、508      步骤
60                           流程
600、602、604、606           步骤
70                           流程
700、702、704、70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可简略地由一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100及基地台(base  station,BS)102及104所组成。在图1中,客户端100、基地台102及104仅是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架构。实际上,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可为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E-UTRAN)、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或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进阶版本中的一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eNB)及/或一中继站。无线通信系统10可为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即进行分时双工运作)或一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即进行分频双工运作)。在图1中,基地台102与基地台104的覆盖区域可能部分重叠。
如图1所示,客户端100可根据其被设定的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与基地台102及基地台104同时进行通信,亦即,客户端100可同时通过基地台102及104进行传输/接收。举例来说,客户端100可根据双连接,从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如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者,客户端100可根据双连接,传送封包(如传输块)到基地台102及104。一般来说,当客户端100同时从基地台102及104接收封包时,代表客户端100根据双连接,从基地台102的至少一小区及基地台104的至少一小区接收封包。同样地,当客户端100同时传送封包到基地台102及104时,代表客户端100根据双连接,传送封包到基地台102的至少一小区及/或基地台104的至少一小区。除此之外,与客户端100进行通信的其中一小区可为主要小区(primary cell)(如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的上行链路载波),而其它小区可为次要小区(secondary cell)。
客户端100可为一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装置、一移动电话、一笔记本电脑、一平板计算机、一电子书或一便携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根据数据传输方向,客户端100、基地台102或基地台104可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行链路(uplink,UL)而言,客户端100为传送端而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为接收端,对于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而言,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为传送端而客户端100为接收端。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用来实现图1中的客户端100、基地台102及/或基地台104,而不限于此。通信装置20可包括一处理装置200、一存储单元210及一通信接口单元220。处理装置200可为一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存储单元210可为任一数据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一程序代码214,处理装置200可通过存储单元210读取及执行程序代码214。举例来说,存储单元210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DVD-ROM)、磁带(Magnetic Tape)、硬盘(HardDisk)及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通信接口单元220可为一无线收发器,其可根据处理装置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如数据、信号、信息或封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流程30可用于一通信装置,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HARQ feedback)。流程3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传送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304: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306:结束。
根据流程30,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传送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通信装置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传送到通信装置。换句话说,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传送,而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会被丢弃。根据通信装置的行为,通信装置可被设定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格式1a、1b或3,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如被设定为具有双连接),以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举例来说,主要基地台可为第一基地台,例如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在此情况下,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的位置的函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传送到主要基地台(即第一基地台),亦即,用来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是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而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指示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及/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传送到主要基地台,亦即,用来传送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是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指示及/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置的函数而被决定。较佳地,所述指示可位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发射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区域,而不限于此。亦即,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第一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传送到第一基地台,而用于第二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则被丢弃。换句话说,控制主要小区的第一基地台能接收其本身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但第二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会被通信装置丢弃。第二基地台可将被丢弃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视为收讫确认(positive acknowledgement,ACK)。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与第二基地台之间的通信的可靠度可由一更高层协议维持,如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协议。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要基地台可为第二基地台,例如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二基地台所控制。在此情况下,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根据一更高层配置,传送到主要基地台(即第二基地台),亦即,在此例中,用于第一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被传送到第二基地台,而用于第二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则被丢弃。不同于前一实施例,控制主要小区的第二基地台能接收第一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但其本身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会被通信装置丢弃。接着,第二基地台可转传接收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第一基地台(例如经由一X2接口)。第二基地台可将被丢弃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视为收讫确认。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与第二基地台之间的通信的可靠度可由一更高层协议维持,如自动重传请求协议。欲实现上述哪一种实施方式可根据一更高层配置来决定。
因此,主要基地台可根据上述规则,轻易地侦测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现有技术中主要基地台无法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问题可获得解决。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40的流程图。流程40可用于一通信装置,用来传送收讫确认。流程4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0:开始。
步骤402:传送一调度请求及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收讫确认的一数量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404: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406:结束。
根据流程40,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可传送一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以及由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的至少一收讫确认的一数量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传送到通信装置。值得注意的是,所述至少一收讫确认的数量可能为零。除此之外,通信装置可丢弃由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传送到通信装置。换句话说,调度请求及至少一收讫确认的数量(如4个)可同时被传送,而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会被丢弃。根据通信装置的行为,通信装置可被设定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如双连接),以传送收讫确认的数量。
举例来说,主要基地台可为第一基地台,例如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亦即,调度请求(例如用于第一基地台及/或第二基地台)及用于第一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数量可被传送到第一基地台,而用于第二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数量会被丢弃。第二基地台可将相对应于被丢弃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视为收讫确认。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与第二基地台之间的通信的可靠度可由一更高层协议维持,如自动重传请求协议。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要基地台可为第二基地台,例如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二基地台所控制,亦即,调度请求(例如用于第一基地台及/或第二基地台)及用于第一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数量可被传送到第二基地台,而用于第二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数量会被丢弃。第二基地台可将相对应于被丢弃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视为收讫确认。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与第二基地台之间的通信的可靠度可由一更高层协议维持,如自动重传请求协议。
因此,主要基地台可根据上述规则,轻易地侦测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调度请求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数量,现有技术中主要基地台无法处理调度请求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问题可获得解决。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50的流程图。流程50可用于一通信装置,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流程5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0:开始。
步骤502:根据相对应于一上行链路授权的一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或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最大数量,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504: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506: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决定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以通过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步骤508:结束。
根据流程50,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可根据相对应于一上行链路授权的一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或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最大数量(例如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长期演进系统中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4的最大数量为4),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数量(如2个),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传送到通信装置。除此之外,通信装置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数量(例如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长期演进系统中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6的数量为1),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且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传送到通信装置。接着,通信装置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决定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以通过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较佳地,若相对应于上行链路授权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存在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一数量可根据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而被决定。若相对应于上行链路授权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UL不存在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一数量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一最大数量而被决定。
流程50中决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二数量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二数量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最大数量以及在第二基地台与通信装置之间运作的一传输机制(transmission scheme)而被决定(例如,在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为4且相对应的传输机制为空间多任务(spatial multiplexing)的情况下,第二数量为8)。所述传输机制相关于通信装置处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方式,例如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接收的传输块(transmissionblock,TB)的数量(如2个)。传输机制可包括单天线端口传输(single antennaport transmission)、传输分集(transmission diversity)、空间多任务等,而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二数量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预定数量(例如在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中进行逻辑“AND”运作)以及在第二基地台与通信装置之间运作的一传输机制而被决定(例如,在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为4且相对应的传输机制为单天线端口传输的情况下,第二数量为1;在进行分时双工运作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为4且相对应的传输机制为空间多任务的情况下,第二数量为2)。在另一实施例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第二数量可能被决定为零,亦即,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会被丢弃。第二基地台可将被丢弃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视为收讫确认。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与第二基地台之间的通信的可靠度可由一更高层协议维持,如自动重传请求协议。
因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上述规则,通过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现有技术中通信装置无法处理欲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问题可获得解决。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60的流程图。流程60可用于一第一基地台(如基地台102),用来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流程6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0:开始。
步骤602:与一第二基地台交换一资源信息,所述资源信息是用于一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步骤604:根据所述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所述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所述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步骤606:结束。
根据流程60,第一基地台与一第二基地台(如基地台104)交换一资源信息,所述资源信息是用于一通信装置(如客户端100)所传送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除此之外,第一基地台可根据所述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由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而所述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第一基地台、第二基地台或第一基地台及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到通信装置。较佳地,通信装置的主要小区可由第一基地台所控制。根据通信装置的行为,通信装置可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1b或3,被设定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如被设定为具有双连接)。举例来说,若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信道选择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b时(如双连接),通信装置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或1b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另一实施例中,若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时,通信装置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换句话说,由于通信装置可根据双连接与第一基地台及第二基地台同时进行通信,且部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属于第二基地台的,因此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可针对用于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接收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因此,第一基地台可根据资源信息,轻易地侦测由通信装置所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使得决定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的资源索引在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之间不同步的问题可获得解决。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
流程60中的资源信息可包括通信装置的识别、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多个子帧索引组的集合。因此,根据以下叙述,第一基地台可根据资源信息来侦测流程60中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假设通信装置被分配到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的一资源索引。首先,第一基地台可通过一子帧的一资源接收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接着,若所述资源索引指示所述资源,且所述多个子帧索引组中相对应于所述资源索引的一子帧索引组指示所述子帧时,第一基地台可根据通信装置的识别,决定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所述通信装置所传送。
举例来说,假设多个资源索引为{#a,#b,#c,#d},其中每一资源索引都对应于一特定资源(如资源组)。除此之外,假设多个子帧索引组为{1111000000,0000111000,0000000111,0000000000},其分别对应于多个资源索引{#a,#b,#c,#d}。举例来说,资源索引“#a”对应于子帧索引组“1111000000”,而资源索引“#b”对应于子帧索引组“0000111000”。每一子帧索引组都包括用于10个子帧的一位图(bit map),且位“1”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接收可发生在相对应的子帧。举例来说,对于子帧索引组“1111000000”而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能发生在子帧0、1、2及/或3。假设一通信装置被设定为具有资源索引“#a”及相对应的子帧索引组“1111000000”,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子帧0、1、2及/或3的资源索引“#a”被接收时,第一基地台可决定接收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所述通信装置所传送。换句话说,若对应于一特定资源的资源索引及相对应子帧索引组被分配到一通信装置时,第一基地台可唯一决定哪一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特定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资源索引、多个子帧索引组及其对应关系可存储在通信装置中,使得通信装置可决定用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资源索引(及其资源)。在此情况下,第二基地台不需要与第一基地台交换资源信息(即骨干网络(backhaul)信息)。
更进一步地,考虑前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的情况,第一基地台与第二基地台可交换另一资源信息,所述资源信息是用于一第二通信装置(未绘示于图1)所传送的另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同时根据所述资源信息侦测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同样地,所述资源信息可包括第二通信装置的识别、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多个子帧索引组的集合。举例来说,假设多个资源索引为{#a,#b,#c,#d},其中每一资源索引都对应于一特定资源(如资源组)。除此之外,假设多个子帧索引组为{0000111100,0001000011,1110000000,0000000000},其分别对应于多个资源索引{#a,#b,#c,#d}。由此可知,对于相同的资源索引而言,第二通信装置的子帧索引组与第一通信装置的子帧索引组可被区分出来,亦即,若第一通信装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也根据第一通信装置的资源信息而被排定在同一子帧时,第二通信装置是通过所述子帧上的另一资源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因此,第一基地台可唯一辨别在一特定资源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上述关于通信装置的运作方式可归纳为一流程70,如图7所示。流程7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0:开始。
步骤702:接收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多个子帧索引组。
步骤704:根据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一资源索引及所述多个子帧索引组中一相对应的子帧索引组,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一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的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
步骤706:结束。
流程70的详细运作方式可参考上述说明。根据上述实施例,通信装置可被分配到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的资源索引“#a”,且资源索引“#a”对应于子帧索引组“1111000000”。接着,通信装置可根据资源索引“#a”及相对应的子帧索引组“1111000000”,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可由第一基地台、第二基地台或第一基地台及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的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并不限于一位、一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一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或一资源块组(resourceblock group,RBG),其也可为一或多个位、多个资源单元、多个资源块或多个资源块组,而不限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的所有流程的步骤(包括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组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或电子系统。硬件可为模拟微电脑电路、数字微电脑电路、混合式微电脑电路、微电脑芯片或硅芯片。电子系统可为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 inPackage,SiP)、嵌入式计算机(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信装置2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基地台无法处理用于多个基地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例如立即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予另一基地台)的问题可获得解决。因此,基地台及通信装置可正常地进行运作,不受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遗失或延迟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传送被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主要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以及
丢弃被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触发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要基地台是所述第一基地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指示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位置的一函数,传送到所述主要基地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指示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的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一指示及/或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位置的一函数,传送到所述主要基地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是位于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发射功率控制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要基地台是所述第二基地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根据一更高层配置,传送到所述主要基地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1b或3,所述通信装置被设定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的一主要小区由所述主要基地台所控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至少一收讫确认的一数量,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传送一调度请求及所述至少一收讫确认的所述数量到所述主要基地台。
12.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相对应于一上行链路授权的一下行链路分配索引或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最大数量,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一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一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决定用于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数量,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由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二下行链路封包是由一第二基地台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以及
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决定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以通过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及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相对应于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所述下行链路分配索引存在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是根据所述下行链路分配索引而被决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相对应于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所述下行链路分配索引不存在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数量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量而被决定。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第二最大数量及在所述第二基地台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运作的一传输机制而被决定。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一预定数量及在所述第二基地台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运作的一传输机制而被决定。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资源的所述第二数量被决定为零。
18.一种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第一基地台,所述方法包括:
与一第二基地台交换一第一资源信息,所述第一资源信息是用于一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所述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所述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到所述通信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一识别、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第一多个子帧索引组的一集合。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一第一资源索引,且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一子帧的一第一资源接收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及
若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所述第一资源索引指示所述第一资源,且相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所述第一资源索引的所述第一多个子帧索引组中一第一子帧索引组指示所述子帧时,决定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与所述第二基地台交换一第二资源信息,所述第二资源信息是用于一第二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信息,侦测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一识别、所述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第二多个子帧索引组的一集合。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被设定具有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所述第一资源索引,且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被排定在所述子帧中时,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所述子帧的一第二资源被传送。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1a、1b或3,所述通信装置被设定传送所述至少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的一主要小区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所控制。
25.一种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多个资源索引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资源索引的多个子帧索引组;以及
根据所述多个资源索引中一资源索引及所述多个子帧索引组中一相对应的子帧索引组,传送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一第一基地台,其中,所述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一第二基地台或所述第一基地台及所述第二基地台两者传送的至少一下行链路封包所触发。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的一主要小区是由所述第一基地台所控制。
CN201410326742.3A 2013-07-10 2014-07-10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Active CN104283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44521P 2013-07-10 2013-07-10
US61/844,521 2013-07-10
US14/326,477 US9706537B2 (en) 2013-07-10 2014-07-09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4/326,477 2014-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3655A true CN104283655A (zh) 2015-01-14
CN104283655B CN104283655B (zh) 2018-05-18

Family

ID=5225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6742.3A Active CN104283655B (zh) 2013-07-10 2014-07-10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365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US11350444B2 (en) 2019-08-12 2022-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oundtrip times for dual connectivity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712A1 (en) * 2005-04-28 2006-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01577860A (zh) * 2008-05-05 2009-11-1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在无线通讯中提供适应性控制机制的装置与系统
CN101588230A (zh) * 2008-04-30 2009-11-2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无线通讯系统的同步混合式自动重复请求的操作方法
WO2010082720A1 (en) * 2009-01-15 2010-07-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
WO2011055238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symmetrical feedback for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20176978A1 (en) * 2011-01-12 2012-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between cel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22751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US20130242814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Yiping Wa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712A1 (en) * 2005-04-28 2006-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01588230A (zh) * 2008-04-30 2009-11-2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无线通讯系统的同步混合式自动重复请求的操作方法
CN101577860A (zh) * 2008-05-05 2009-11-1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在无线通讯中提供适应性控制机制的装置与系统
CN102197617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了协作harq通信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0082720A1 (en) * 2009-01-15 2010-07-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
WO2011055238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symmetrical feedback for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US20120176978A1 (en) * 2011-01-12 2012-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between cel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22751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feedback for multi-site scheduling
US20130242814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Yiping Wa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0444B2 (en) 2019-08-12 2022-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oundtrip times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CN114389780B (zh) * 2020-10-22 2023-08-0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3655B (zh) 2018-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85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24862B1 (en)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feedbacks
US9521669B2 (en) HARQ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TDD systems
TWI530144B (zh) 處理通訊運作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4283654B (zh)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TWI492570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5265016A (zh) 针对支持一个上行载波的终端的双重连接
CN104980964A (zh) 处理链路失败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125039A (zh) 一种确定传输链路的类型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TWI678897B (zh) 處理基於碼塊群組的通訊運作的裝置及方法
TW201330540A (zh) 處理混合式自動重發請求確認收訖回應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CN103475456A (zh) 处理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3384403A (zh) 处理分时双工系统中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283655B (zh)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CN103516497A (zh) 指示下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TWI784764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重新傳送的裝置
CN110622552B (zh) 用于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KR20210104570A (ko) 물리적 업링크 제어 채널 충돌을 처리하기 위한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CN102594498A (zh) 处理延迟对于回传运作的影响的方法及其通讯装置
EP426680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multi-cell schedu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24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