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8604B -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8604B
CN104348604B CN201410392039.2A CN201410392039A CN104348604B CN 104348604 B CN104348604 B CN 104348604B CN 201410392039 A CN201410392039 A CN 201410392039A CN 104348604 B CN104348604 B CN 1043486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b
uplink
carrier wave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920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8604A (zh
Inventor
谢佳妏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4348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8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8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8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以及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Description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了改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较佳效能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其支援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八版本(3GPP Rel-8)标准及/或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九版本(3GPP Rel-9)标准,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长期演进系统被视为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潜伏时间、分组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一种新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结构,包括由多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组成的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与用户端(userequipment,UE)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与处理非存取层(Non 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网路进行通信,而核心网络包含伺服网关(serving gateway)及行动管理单元(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等实体。
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由长期演进系统进化而成,其包括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送/接收以及上行链路(uplink,UL)多输入多输出(UL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 MIMO)等先进技术,以延展频带宽度、提供快速转换功率状态及提升小区边缘效能。为了使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的用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能相互通信,用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必须支援为了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所制定的标准,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十版本(3GPP Rel-10)标准或较新版本的标准。
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使用载波集成来聚合多个载波(例如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s)、服务小区等),以达成更高频带宽度的资料传输,载波集成可通过聚合载波以增加频带宽度灵活性。当用户端被设定有载波集成时,用户端可在一或多个分量载波上接收及/或传送分组,以增加输出率(throughput)。
不同于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的长期演进系统/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或简称为分频双工系统),在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的长期演进系统/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或简称为分时双工系统)中,同一频带中子讯框(subframes)的传输方向可不相同。也就是说,根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所规范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downlink,DL)组态(UL/DL configuration),子讯框可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下行链路子讯框及特殊子讯框。
请参考图1,图1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中子讯框及其所对应的传输方向的对应表10。图1绘示有7个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其中每个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指示分别用于10个子讯框的传输方向。每个子讯框均以对应的子讯框编号(即子讯框指标(subframe index))来标示。详细来说,“U”表示所述子讯框是一上行链路子讯框,其用来传送上行链路数据。“D”表示所述子讯框是一下行链路子讯框,其用来传送下行链路数据。“S”表示所述子讯框是一特殊子讯框,其用来传送控制信息及可能的数据(根据特殊子讯框组态而定)。根据已知技术,特殊子讯框可被视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演进式基地台可通过高层信令(例如系统信息区块型态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或实体层信令(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给用户端。
根据已发展出来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用户端不可同时运作在分时双工模式及分频双工模式。也就是说,用户端仅能通过分时双工载波执行传送/接收,或者仅能通过分频双工载波执行传送/接收,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因此受限。因此,应设法使用户端能同时通过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载波执行传送/接收,即用户端应能执行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TDD-FDD joint operation)。然而,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载波的运作方式不相同,用户端无法直接通过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载波执行传送/接收。
因此,如何实现一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及其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运作,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在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以及在一上行链路(uplink,UL)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ing,FDD)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downlink,DL)组态(UL/DL 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在一上行链路(uplink,UL)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在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downlink,DL)组态(UL/DL 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在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在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接收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ing,FDD)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uplink,UL)/下行链路组态(UL/DL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处理一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在一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在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uplink,UL)/下行链路组态(UL/DL 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附图说明
图1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中子讯框及其所对应的方向的对应表。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11~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运作模式的对应表。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数量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运作模式的对应表。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20~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26及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数量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运作模式的对应表。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2、104、106、108 表
20 无线通信系统
30 通信装置
300 处理装置
310 储存单元
314 程序码
320 通信接口单元
40、100、180、240 流程
400、402、404、406、1000、 步骤
1002、1004、1006、1800、1802、
1804、1806、2400、2402、2404、
2406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20的示意图,其简略地由包括一网络端及多个通信装置所组成。无线通信系统20支援分时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及/或分频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也就是说,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及/或分频双工载波进行通信。此外,无线通信系统20可支援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也就是说,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可通过多个载波来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多个载波可包括一主要载波(例如主要分量载波(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主要小区)及一或多个次要载波(例如次要分量载波(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次要小区)。举例来说,主要载波可为分时双工载波,次要载波可为分频双工载波。在另一实施例中,主要载波可为分频双工载波,次要载波可为分时双工载波。
在图2中,网络端及通信装置是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0的结构。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网络端可为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其包括多个基地台(Node-Bs,NBs),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或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演进系统中,网络端可为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可包括多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Bs,eNBs)及/或中继站(relays)。
除此之外,网络端也可同时包括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其中核心网络可包括伺服网关(serving gateway)、行动管理单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分组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PDN)网关(PDN gateway,P-GW)、本地网关(local gateway,L-GW)、自我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ON)及/或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等网络实体。换句话说,在网络端接收通信装置所传送的信息后,可由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来处理信息及产生对应于所述信息的决策。或者,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可将信息转发到核心网络,由核心网络来产生对应于所述信息的决策。此外,也可在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在合作及协调后,共同处理所述信息,以产生决策。通信装置可为用户端(user equipment,UE)、半双工用户端(half-duplex UE)、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及可携式计算机系统等装置。此外,根据传输方向,可将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行链路(uplink,UL)而言,通信装置为传送端而网络端为接收端;对于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而言,网络端为传送端而通信装置为接收端。更具体来说,对于一网络端而言,传送的方向为下行链路而接收的方向为上行链路;对于一通信装置而言,传送的方向为上行链路而接收的方向为下行链路。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3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30可为图2中的通信装置或网络端,包括一处理装置300、一储存单元310以及一通信接口单元320。处理装置300可为一微处理器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储存单元310可为任一数据储存装置,用来储存一程序码314,处理装置300可通过储存单元310读取及执行程序码314。举例来说,储存单元310可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式内存(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内存(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内存(CD-ROM/DVD-ROM)、磁带(magnetic tape)、硬盘(harddisk)及光学数据储存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而不限于此。通信接口单元320可为一无线收发器,其是根据处理装置3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如消息或分组)。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40的流程图,用于图2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处理通信运作。流程40可被编译成程序码314,其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400:开始。
步骤402: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
步骤404: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UL/DL 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步骤406:结束。
根据流程40,通信装置先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网络端的接收。接着,在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通信装置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传送到网络端。所述上行链路载波可以是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UL/DL configuration)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也就是说,传送及接收可在不同型态的载波上被执行。第一子讯框可在一第一讯框中,以及第二子讯框可在一第二讯框中,其中第一讯框及第二讯框可为相同讯框或不同讯框,以及用来决定第二子讯框的规则(如实施例)也可用来决定第二讯框。此外,当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位在不同的讯框中时,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subframe index)可相同。在流程40中,上行链路载波可为主要载波(例如主要分量载波、主要小区),以及分时双工载波可为次要载波(例如次要分量载波、次要小区)。
在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在另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举例来说,接收可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回传。在此情形下,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HARQ process number)不应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举例来说,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可为8,及/或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MDL_HARQ可为8。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可包括一上行链路允量(UL grant),以及传送是根据所述上行链路允量被执行。
决定流程40中第二子讯框的方法可有很多种。举例来说,所述第二子讯框可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如预先决定的)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可为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的常数。也就是说,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分别为n及(n+k),其中n、k为正整数。以分频双工的运作规则为例,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何,k为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讯框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referencetimeline)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可根据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可根据一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所设定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时间线可为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例如是由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时间线修改而得的时间线。所述接收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实体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Lshared channel,PDSCH)被执行,或者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实体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L control channel,PDCCH)被执行。所述传送可通过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实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被执行,或者可通过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实体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L controlchannel,PUCCH)被执行。
因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以上所述实现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无线通信系统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可获得改善。
需注意的是,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会被用来举例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如先前所述,相似的实施例可通过将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替换为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分时双工载波来获得,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5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通信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时间线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或多个分组,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3、4、5、6、7、8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所述子讯框中执行接收。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接收,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例如0、1、2、3、4、5、7、8及/或9)。在本实施例中,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哪个数值,第二子讯框是位在第一子讯框的4个子讯框之后。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5)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回应发生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1)中的接收。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图6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通信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4、5、6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3、7及8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一分组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例如0、3、4、5、8及/或9)。在本实施例中,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哪个数值,第二子讯框是位在第一子讯框的4个子讯框之后。由于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1、2、6及7)不对应于下行链路子讯框,故这些子讯框不应发生传送。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8)中,传送一分组,以回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4)中接收的上行链路允量。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上行链路允量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图7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例如系统信息区块型态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组态)。通信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1、4、6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3、7及8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接着,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一分组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k(例如2、3、7及/或8)。由于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1、4、5、6及9)不对应于上行链路子讯框,故这些子讯框不应发生传送。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7)中,传送一分组,以回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1)中接收的上行链路允量。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上行链路允量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图8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一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绘示于图8的上方。通信装置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其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5及/或6)。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3、7及8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接着,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到少一分组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k(例如2、3、4、7、8及/或9)。由于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1、4、5及6)不对应于上行链路子讯框,故这些子讯框不应发生传送。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4及/或8)中,传送多个分组,以回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中接收的上行链路允量。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上行链路允量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图9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做为用来执行传送的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举例来说,可通过在图8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中均匀地增加上行链路子讯框来获得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也就是说,图9中的时间线的各列(row)的上行链路子讯框的数量近乎相同或完全相同。通信装置可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其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5及/或6)。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3、7及8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接着,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到少一分组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k(例如0、1、...、8及/或9)。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及/或(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4、8及/或1)中,传送多个分组,以回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中接收的上行链路允量。比较图8及图9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所有子讯框均可用来执行传送。因此,通过使用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进一步改善灵活性。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上行链路允量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100的流程图,用于图2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处理通信运作。流程100可被编译成程序码314,其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000:开始。
步骤1002: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
步骤1004: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步骤1006:结束。
根据流程100,通信装置先在在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网络端的传送。接着,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通信装置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接收,所述接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所述上行链路载波可以是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也就是说,传送及接收可在不同型态的载波上被执行。第一子讯框可在一第一讯框中,以及第二子讯框可在一第二讯框中,其中第一讯框及第二讯框可为相同讯框或不同讯框,以及用来决定第二子讯框的规则(如实施例)也可用来决定第二讯框。此外,当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位在不同的讯框中时,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相同。在流程100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主要载波(例如主要分量载波、主要小区),以及上行链路载波可为次要载波(例如次要分量载波、次要小区)。
在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在另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举例来说,传送可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接收包括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由于第二子讯框不可用来执行接收,使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未能成功地被接收时,通信装置可判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acknowledgement,ACK)。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来执行重传。
决定流程100中第二子讯框的方法可有很多种。举例来说,所述第二子讯框可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如预先决定的)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可为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也就是说,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分别为n及(n+k),其中n、k为正整数。以分频双工的运作规则为例,不论第一子讯框为何,k为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讯框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可根据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可根据一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设定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时间线可为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例如是由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时间线修改而得的时间线。所述接收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一实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被执行。所述传送可通过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一实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执行。
因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以上所述实现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无线通信系统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可获得改善。
需注意的是,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会被用来举例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如先前所述,相似的实施例可通过将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替换为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分时双工载波来获得,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11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执行传送,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传送。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一或多个分组到网络端,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例如0、1、4、5、6及/或9),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哪个数值。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具有子讯框指标2、3、7及8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也就是说,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3、4、8及9的子讯框不会被回应。在此情形下,通信装置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6)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2)中的传送。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12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执行传送,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传送。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一或多个分组到网络端,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参考时间线(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1、4、6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时间线,具有子讯框指标0、1、4~6及9的子讯框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这些子讯框中执行传送。也就是说,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0、1、4~6及9的子讯框中被执行的传送不会被回应。在此情形下,通信装置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9)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3)中的传送。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13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一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绘示于图13的上方。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执行传送,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传送。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一或多个分组到网络端,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参考时间线(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5或6)。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具有子讯框指标0、1及5~6的子讯框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这些子讯框中执行传送。也就是说,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0、1、4~6及9的子讯框中被执行的传送不会被回应。在此情形下,通信装置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3及/或4)中的传送。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14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做为用来执行接收的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举例来说,可通过在图13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中均匀地增加上行链路子讯框来获得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也就是说,图14中的时间线的各列的上行链路子讯框的数量近乎相同或完全相同。通信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执行传送,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传送。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一或多个分组到网络端,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5及/或6)。与先前的实施例比较后可知,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0、1及或5~6的子讯框上被执行的传送也可被回应。因此,通过使用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进一步改善灵活性。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1、3及/或4)中的传送。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以下简单说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运作方式,以便说明接下来实施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使用在长期演进系统中,用来提供高效率及可靠的数据传输。相异于重传请求(ARQ)程序,前向错误更正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e,FEC)会被使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举例来说,若接收端可正确地解码分组,接收端会回传收讫确认到传送端,以通知分组已被正确地接收。相反地,若接收端未能正确地解码分组,接收端会回传未收讫错误到传送端,以通知分组未被正确地接收。在此情形下,接收端会储存部分或所有的分组在接收端的软性缓冲器(soft buffer)中。在接收端收到重传的分组后,接收端可合并重传的分组及储存的分组的软值(soft values),以使用合并的软值来解码分组,以提高成功解码的机率。接收端会持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直到所述分组被正确地解码,或直到重传次数超过一最大的重传次数为止,此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会宣告失败(failure),并通过无线链路控制层中的重传请求程序来重新尝试。因此,每个分组会对应到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其可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指示,其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应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运作模式的对应表104,其包含了分频双工系统及分时双工系统的结果。如图所绘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例如是每个载波的数量)MDL_HARQ可相关于双工模式及/或通信装置所运作的组态。举例来说,用于分频双工载波的MDL_HARQ为8。用于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1、2、3、4、5及6的MDL_HARQ分别为4、7、10、9、12、15及6。因此,对分频双工载波而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需要3个位元来指示最多8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对分时双工载波而言,需要4个位元来指示最多15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需注意的是,根据图5,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载波指标n的子载波中,从网络端接收一或多个分组。接着,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载波指标(n+4)的子载波中,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不论子讯框指标n为哪个数值。换句话说,对分时双工载波而言,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在此情形下,当分时双工载波与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联合运作时,分时双工载波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需要被修正。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数量的示意图。如图16所绘示,通信装置通过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与网络端进行通信。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为例,来自网络端的第一传送(对通信装置来说是接收)可发生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4)中。接着,通信装置可在上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8)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第一传送。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未收讫错误,网络端可执行重传。由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之后的分时双工载波的第(n+4)个子讯框不为下行链路子讯框,一直到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中具有子载波指标4的子讯框才改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来自于网络端的重传可发生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4)中。如图16的上半部所绘示,由于第一次传送及重传之间有8个下行链路子讯框,最多8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P0~P7可发生在第一次传送及重传之间。因此,当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时,用于分时双工载波的MDL_HARQ为8。相似地,如图16的下半部所绘示,由于最多8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P0~P7可发生在第一次传送及重传之间,当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时,用于分时双工载波的MDL_HARQ也为8。
根据以上所述,特别是流程40及相关于计算MDL_HARQ的陈述,本发明可用来获得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6的MDL_HARQ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对应表106,其包含了分频双工系统-分时双工系统联合运作的结果。需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所获得的对应表106中的MDL_HARQ至少等于或小于根据已知技术所获得的对应表104中的MDL_HARQ。因此,由于较小的MDL_HARQ表示用来储存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软性缓冲器的大小可获得增加,本发明可降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阻塞率(blocking probability)。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180的流程图,用于图2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处理通信运作。流程180可被编译成程序码314,其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800:开始。
步骤1802: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
步骤1804: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步骤1806:结束。
根据流程180,通信装置在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网络端的接收。接着,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通信装置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传送到网络端。所述下行链路载波可以是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也就是说,传送及接收可在不同型态的载波上被执行。第一子讯框可在一第一讯框中,以及第二子讯框可在一第二讯框中,其中第一讯框及第二讯框可为相同讯框或不同讯框,以及用来决定第二子讯框的规则(如实施例)也可用来决定第二讯框。此外,当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位在不同的讯框中时,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相同。在流程180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主要载波(例如主要分量载波、主要小区),以及下行链路载波可为次要载波(例如次要分量载波、次要小区)。
在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在另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举例来说,接收可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在此情形下,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应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可包括一上行链路允量,以及传送是根据所述上行链路允量被执行。举例来说,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MDL_HARQ可为10,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MDL_HARQ可为11,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2的MDL_HARQ可为12,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3的MDL_HARQ可为15,及/或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可为16。此外,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MDL_HARQ可为16,及/或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6的MDL_HARQ可为11。此外,当由于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不可用来执行传送,使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未能成功地被传送时,网络端可判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
决定流程180中第二子讯框的方法可有很多种。举例来说,所述第二子讯框可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如预先决定的)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可为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的常数。也就是说,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分别为n及(n+k),其中n、k为正整数。以分频双工的运作规则为例,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何,k为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讯框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可根据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可根据一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设定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时间线可为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例如是由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时间线修改而得的时间线。所述接收可通过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实体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执行,或者可通过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实体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被执行。所述传送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实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执行,或者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实体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被执行。
因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以上所述实现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无线通信系统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可获得改善。
需注意的是,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会被用来举例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如先前所述,相似的实施例可通过将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替换为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分时双工载波来获得,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上行链路允量的调度时间线的示意图。图19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3、4、5、8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0、1、5及6的子讯框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传送。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一分组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上行链路允量,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哪个数值。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7)中,传送一分组,以回应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3)中接收的上行链路允量。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上行链路允量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20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或多个分组,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接收,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例如2、3、4、7、8及/或9)。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0、1、5及6的子讯框为下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所述子讯框中执行传送。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7)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3)中的接收。此外,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1、2及6~7的子讯框不会被通信装置所回应。在此情形下,网络端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21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或多个分组,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参考时间线(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接收,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2、4、7及/或9)。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2)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6)中的接收。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4及7~9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因此,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4及7~9的子讯框不会被通信装置所回应。在此情形下,网络端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22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一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绘示于图22的上方。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或多个分组,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参考时间线(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接收,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2)。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2)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9)及/或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1、3、4、5、6、7及/或8)中的传送。需注意的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时间线,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的子讯框为上行链路子讯框,故通信装置不应在这些子讯框中执行接收。因此,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讯框指标2的子讯框不会被通信装置所回应。在此情形下,网络端可判断(即猜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收讫确认。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实际上为一未收讫错误,可通过一较高协定层(如无线链路控制层)来执行重传。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23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做为用来执行接收的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举例来说,可通过在图22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时间线中增加一下行链路子讯框来获得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通信装置可通过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执行接收,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接收。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一或多个分组,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0、1、2、...、8及/或9)。接着,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接收,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2)。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2)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9)及/或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0、1、2、...、7及/或8)中的传送。比较图22及图23可知,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在具有子讯框指标2的子讯框上被执行的接收也可被回应。因此,通过使用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可进一步改善灵活性。换句话说,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240的流程图,用于图2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处理通信运作。流程240可被编译成程序码314,其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2400:开始。
步骤2402: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
步骤2404: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步骤2406:结束。
根据流程240,通信装置先在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网络端的传送。接着,在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通信装置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接收,所述接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所述下行链路载波可以是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也就是说,传送及接收可在不同型态的载波上被执行。第一子讯框可在一第一讯框中,以及第二子讯框可在一第二讯框中,其中第一讯框及第二讯框可为相同讯框或不同讯框,以及用来决定第二子讯框的规则(如实施例)也可用来决定第二讯框。此外,当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位在不同的讯框中时,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相同。在流程240中,下行链路载波可为主要载波(例如主要分量载波、主要小区),以及分时双工载波可为次要载波(例如次要分量载波、次要小区)。
在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在另一实施例中,分时双工载波可为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如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载波。举例来说,传送可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接收包括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决定流程240中第二子讯框的方法可有很多种。举例来说,所述第二子讯框可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如预先决定的)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可为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也就是说,第一子讯框及第二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可分别为n及(n+k),其中n、k为正整数。以分频双工的运作规则为例,不论第一子讯框为何,k为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讯框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可根据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可根据一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设定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时间线可为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例如是由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时间线修改而得的时间线。所述接收可通过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的一实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被执行。所述传送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的一实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执行。
因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以上所述实现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无线通信系统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可获得改善。
需注意的是,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会被用来举例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如先前所述,相似的实施例可通过将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替换为具有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分时双工载波来获得,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时间线的示意图。图25绘示有一分时双工载波及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其中分时双工载波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通信装置可通过分时双工载波执行传送,例如分组、消息或控制信息的传送。根据先前所述,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的第一子讯框中,传送一或多个分组到网络端,例如所述第一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例如2、3、4、7、8及/或9)。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第二子讯框中,接收来自于网络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例如所述第二子讯框可具有子讯框指标(n+4)(例如1、2、3、6、7及/或8),不论第一子讯框的子讯框指标为哪个数值。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8)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是用来回应发生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讯框指标4)中的传送。换句话说,分频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运作方式请参考前述,不再进行赘述。
需注意的是,根据图23,通信装置可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中具有子载波指标n的子载波中,从网络端接收一或多个分组。接着,根据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通信装置在分时双工载波中具有子载波指标k的子载波中,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换句话说,对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而言,分时双工系统中的用来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规则,可用来处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运作(例如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在此情形下,当分时双工载波与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联合运作时,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最大数量需要被修正。
图26及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数量的示意图。如图26及图27所绘示,通信装置通过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与网络端进行通信。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为例,来自网络端的第一传送(对通信装置来说是接收)可发生在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1)中。接着,通信装置可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7)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到网络端,以回应所述第一传送。若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为未收讫错误,网络端可执行重传。来自于网络端的重传可发生在分时双工载波的讯框(m+1)的子讯框(具有子载波指标1)中。如图26的上方图示所绘示,由于第一次传送及重传之间有10个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下行链路子讯框,最多10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P0~P9可发生在第一次传送及重传之间。因此,当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时,用于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MDL_HARQ为10。相似地,如图26及图27的其他图示所绘示,当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分别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5时,用于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MDL_HARQ分别为11、12、15、16及17。
根据以上所述,特别是流程180及相关于计算MDL_HARQ的陈述,本发明可用来获得用于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MDL_HARQ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MDL_HARQ及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对应表108,其包含了分频下行链路载波的结果。需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所获得的对应表108中的MDL_HARQ至少等于或小于根据已知技术所获得的MDL_HARQ。当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时,根据先前所述,用于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MDL_HARQ应该为17。然而,由于根据现有的标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用来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的可用位元最多为4位元,即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产生的MDL_HARQ上限为16,本发明将对应表108中的MDL_HARQ设定为16。因此,当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与分时双工载波联合运作且分时双工载波具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时,根据本发明及现有标准,用于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的MDL_HARQ被设定为16。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的所有流程的步骤(包含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结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或电子系统。硬件可为类比微计算机电路、数字微计算机电路、混合式微计算机电路、微计算机晶片或硅晶片。电子系统可为系统单晶片(System On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嵌入式计算机(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信装置3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用于通信装置中,用来处理分时双工-分频双工联合运作,可有效率地使用分时双工载波及分频双工载波的资源。因此,无线通信系统频带宽度的使用效率及灵活性可获得改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包括: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以及
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其中所述接收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其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
其特征在于,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为8,或者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MDL_HARQ为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时双工载波是另一分频双工载波,或者是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载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包括一上行链路允量,以及所述传送根据所述上行链路允量被执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是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讯框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其中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所述分时双工载波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一高层信令所设定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所述参考时间线是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
6.一种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包括:
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
其中所述第二子讯框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或者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所述分时双工载波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一高层信令所设定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所述参考时间线是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时双工载波是另一分频双工载波,或者是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载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接收包括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所述第二子讯框不可用来执行所述接收,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未能成功地被接收时,所述通信装置判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是一收讫确认。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个子讯框是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
11.一种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包括:
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以及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
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其中所述接收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其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
其特征在于,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MDL_HARQ为10,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MDL_HARQ为11,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2的MDL_HARQ为12,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3的MDL_HARQ为15,或者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为16。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时双工载波是另一分频双工载波,或者是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载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MDL_HARQ为16,或者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6的MDL_HARQ为11。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包括一上行链路允量,以及所述传送根据所述上行链路允量被执行。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所述数量个子讯框是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讯框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其中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所述分时双工载波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一高层信令所设定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所述参考时间线是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
17.一种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包括: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
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
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
其中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个子讯框是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时双工载波是另一分频双工载波,或者是被设定具有一分时双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频双工载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接收包括用来回应所述传送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讯框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其中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所述分时双工载波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一高层信令所设定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所述参考时间线是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
21.一种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运作,包括:
一储存单元,用来储存一程序码,所述程序码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
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其中所述接收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以及
其特征在于,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为8,或者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5的MDL_HARQ为8;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于所述储存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储存单元中的所述程序码,执行所述通讯运作。
22.一种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运作,包括:
一储存单元,用来储存一程序码,所述程序码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上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上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上行链路子讯框;其中所述第二子讯框是根据一参考时间线被决定,或者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以及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所述分时双工载波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所述参考时间线是根据一高层信令所设定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被决定,或者所述参考时间线是一新定义的参考时间线;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于所述储存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储存单元中的所述程序码,执行所述通讯运作。
23.一种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运作,包括:
一储存单元,用来储存一程序码,所述程序码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来自于一网络端的一接收;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接收的一传送到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其中所述接收包括至少一分组,以及所述传送包括用来回应所述接收中所述至少一分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其中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数值不大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最大数量(MDL_HARQ),MDL_HARQ是根据所述接收及所述传送被决定;以及
其特征在于,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0的MDL_HARQ为10,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1的MDL_HARQ为11,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2的MDL_HARQ为12,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3的MDL_HARQ为15,或者用于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4的MDL_HARQ为16;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于所述储存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储存单元中的所述程序码,执行所述通讯运作。
24.一种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运作,包括:
一储存单元,用来储存一程序码,所述程序码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分时双工载波的一第一子讯框中,执行到一网络端的一传送;以及
在一下行链路载波的一第二子讯框中,执行用来回应所述传送的一接收,其是来自于所述网络端;其中所述下行链路载波是一分频双工下行链路载波,或者是具有一分时双工模式的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另一分时双工载波,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的所有子讯框是下行链路子讯框;其中所述第二子讯框位在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数量个子讯框之后,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个子讯框是独立于所述第一子讯框的一子讯框指标的一常数;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于所述储存单元,用来根据所述储存单元中的所述程序码,执行所述通讯运作。
CN201410392039.2A 2013-08-09 2014-08-11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Active CN1043486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63926P 2013-08-09 2013-08-09
US61/863,926 2013-08-09
US14/452,537 2014-08-06
US14/452,537 US10382184B2 (en) 2013-08-09 2014-08-06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8604A CN104348604A (zh) 2015-02-11
CN104348604B true CN104348604B (zh) 2018-07-10

Family

ID=5130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92039.2A Active CN104348604B (zh) 2013-08-09 2014-08-11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2184B2 (zh)
EP (1) EP2835928B1 (zh)
CN (1) CN104348604B (zh)
TW (1) TWI5301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64340A1 (en) 2013-08-23 2020-06-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ode and method for downlink scheduling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iming
KR20150074494A (ko) * 2013-12-24 2015-07-02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Tdd-fdd 반송파 집성을 위한 소프트버퍼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9668288B2 (en) * 2014-03-19 2017-05-30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6025512A (ja) * 2014-07-22 2016-0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
US10342012B2 (en) * 2015-03-15 2019-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10075970B2 (en) 2015-03-15 2018-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ssion critical data support in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9936519B2 (en) 2015-03-15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814058B2 (en) 2015-05-15 2017-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ed symbols for a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9992790B2 (en) 2015-07-20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supporting single and multiple interlace modes
KR102105291B1 (ko) * 2015-08-12 2020-04-28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단말기 장치, 기지국 및 통신 시스템
US10644856B2 (en) * 2016-01-08 2020-05-05 Apple Inc. Down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JP2018026703A (ja) * 2016-08-10 2018-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13472501B (zh) * 2017-03-16 2022-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向的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917918B2 (en) 2017-08-15 2021-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MTC-U-UCI reporting procedures and enhancements
US10965602B2 (en) * 2019-03-14 2021-03-30 Intel Corporation Software assisted hashing to improve distribution of a load balancer
CN114696860B (zh) * 2020-12-25 2023-12-08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无线局域网络信号的收发的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2050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Bazhong Sh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Limited Soft Buffer Size On Transport Blocks For Rate Match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13715B1 (en) * 2010-02-11 2014-03-19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uiding optical waves
US9160513B2 (en) 2011-07-28 2015-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control data of aggregated carriers
US9258086B2 (en) 2011-08-03 2016-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llocating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PHICH) resources
US8885525B2 (en) 2011-08-24 2014-11-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buffer partitioning in time-division duplexing system
WO2013073918A1 (ko) * 2011-11-17 2013-05-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시분할 이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물리채널 송수신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20130054896A (ko) * 2011-11-17 2013-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분할 이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물리채널 송수신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3162261A1 (ko) * 2012-04-23 2013-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9497747B2 (en) * 2012-06-22 2016-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JP2016518746A (ja) * 2013-03-14 2016-06-23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 ウィストロン テレコム エービー 分散型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におけるharqプロセスの数を適応させ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40121319A (ko) * 2013-04-03 2014-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642140B2 (en) * 2013-06-18 2017-05-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of UL TDM for inter-enodeb carrier aggregation
US9706568B2 (en) * 2013-06-28 2017-07-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for joint FDD and TDD carrier aggregation
EP2822210B1 (en) * 2013-07-01 2017-11-29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timing control and discontinous reception handling under joint TDD-FDD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2050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Bazhong Sh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Limited Soft Buffer Size On Transport Blocks For Rate Match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82184B2 (en) 2019-08-13
CN104348604A (zh) 2015-02-11
TWI530144B (zh) 2016-04-11
US20150043397A1 (en) 2015-02-12
EP2835928B1 (en) 2021-07-14
EP2835928A1 (en) 2015-02-11
TW201507415A (zh) 201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8604B (zh) 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KR101964538B1 (ko) 코드 블록 클러스터 레벨 harq
CN107210895B (zh) 用于增强型载波聚集的软缓冲器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61510B (zh) 处理用于载波集成的软性缓冲器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5471554B (zh) 处理非执照频带中的传输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7438970B (zh) 用于关键任务应用的事件触发式多链路信道质量测量和报告
TWI492570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4283654B (zh) 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TWI547118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送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3580841B (zh) 分时双工系统中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JP2018510549A (ja) マルチプルなトライステートharqプロセス
TWI527400B (zh) 處理分頻雙工載波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TWI508486B (zh) 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479838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04025649B (zh) 控制上行载波聚合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EP3531762A1 (en) Message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4283655B (zh) 传送及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回传的方法
CN113271614A (zh) 用于处理实体上链路控制通道碰撞的装置及方法
WO2020156002A1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2594498A (zh) 处理延迟对于回传运作的影响的方法及其通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5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