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4888B - 物镜、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镜、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54888B CN104254888B CN201380014749.5A CN201380014749A CN104254888B CN 104254888 B CN104254888 B CN 104254888B CN 201380014749 A CN201380014749 A CN 201380014749A CN 104254888 B CN104254888 B CN 1042548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objective lens
- light beam
- basic structure
- dv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0
- 206010010071 Com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1 alicyclic hydrocarbo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94 surface-a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73261 Ovarian theca cell tumou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01644 the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5811 Viola adunc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40000009038 Viola odor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487 Viola odora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2254 Viola papilio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IISBACLAFKSPIT-UHFFFAOYSA-N bisphenol A Chemical class C=1C=C(O)C=CC=1C(C)(C)C1=CC=C(O)C=C1 IISBACLAFKSPI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5843 halogen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1165 hydrophob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2 resin composi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WKBPZYKAUNRMKP-UHFFFAOYSA-N 1-[2-(2,4-dichlorophenyl)pentyl]1,2,4-tr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l)C=C(Cl)C=1C(CCC)CN1C=NC=N1 WKBPZYKAUNRM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RIAEXORFWYRCZ-UHFFFAOYSA-N Butylbenz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1=CC=CC=C1C(=O)OCC1=CC=CC=C1 IRIAEXORFWYR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1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KIJEFPNVSHHEI-UHFFFAOYSA-N Phenol, 2,4-bis(1,1-dimethylethyl)-, phosphite (3:1) Chemical compound CC(C)(C)C1=CC(C(C)(C)C)=CC=C1OP(OC=1C(=CC(=CC=1)C(C)(C)C)C(C)(C)C)OC1=CC=C(C(C)(C)C)C=C1C(C)(C)C JKIJEFPNVSHH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Sulfur Chemical compound [S]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ZFOZVQLOBQUTQQ-UHFFFAOYSA-N Tributyl c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C(O)(C(=O)OCCCC)CC(=O)OCCCC ZFOZVQLOBQUT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644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412 ami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277 amin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118 ar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1 base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SOILICUEWXSLA-UHFFFAOYSA-N bis(1,2,2,6,6-pentamethylpiperidin-4-yl) dec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N(C)C(C)(C)CC1OC(=O)CCCCCCCCC(=O)OC1CC(C)(C)N(C)C(C)(C)C1 RSOILICUEWXSL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925 cyclo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OIRQSBPFJWKBE-UHFFFAOYSA-N dibut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1=CC=CC=C1C(=O)OCCCC DOIRQSBPFJWKB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QCXWCOOWVGKMT-UHFFFAOYSA-N dihept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 JQCXWCOOWVGKM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438 dodec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2768 hydroxy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2950 mono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1421 myrist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2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JMIONKXNSYLSR-UHFFFAOYSA-N phosphorous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P(O)O OJMIONKXNSYLS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367 poly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079 stear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93 sulf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VLLSGMXQDNUAL-UHFFFAOYSA-N triphenyl phosphi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OP(OC=1C=CC=CC=1)OC1=CC=CC=C1 HVLLSGMXQDNUA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GKLOLBTFWFKOD-UHFFFAOYSA-N tris(2-nonylphenyl) phosphi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1=CC=CC=C1OP(OC=1C(=CC=CC=1)CCCCCCCCC)OC1=CC=CC=C1CCCCCCCCC WGKLOLBTFWFKO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RSPWQHUHVRNFV-UHFFFAOYSA-N tris[3,5-di(nonyl)phenyl] phosphi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1=CC(CCCCCCCCC)=CC(OP(OC=2C=C(CCCCCCCCC)C=C(CCCCCCCCC)C=2)OC=2C=C(CCCCCCCCC)C=C(CCCCCCCCC)C=2)=C1 WRSPWQHUHVRNF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11 α-olef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CPFSALHURPPJE-UHFFFAOYSA-N (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 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C1=CC(C(C)(C)C)=C(O)C(C(C)(C)C)=C1 XCPFSALHURP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LPSARLYTKXVSE-UHFFFAOYSA-N 1-(1,3-thiazol-5-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C(N)C1=CN=CS1 RLPSARLYTKXV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BJKVVLQRFTGBL-UHFFFAOYSA-N 1-(2-hydroxyethylamino)dodecan-2-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O)CNCCO IBJKVVLQRFTG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EXSDLUUGZIKLK-UHFFFAOYSA-N 1-(2-hydroxyethylamino)tetradecan-2-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O)CNCCO IEXSDLUUGZIKL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RUCMWIPVYLFSN-UHFFFAOYSA-N 1-(2-hydroxyethylamino)tridecan-2-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O)CNCCO ORUCMWIPVYLFS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ZUNUACWCJJERC-UHFFFAOYSA-N 2,2-bis(hydroxymethyl)butyl octadec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CC(=O)OCC(CC)(CO)CO WZUNUACWCJJER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SOMHEOIWBKOPF-UHFFFAOYSA-N 2,6-ditert-butyl-4-[(6-oxobenzo[c][2,1]benzoxaphosphinin-6-yl)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1=C(O)C(C(C)(C)C)=CC(CP2(=O)C3=CC=CC=C3C3=CC=CC=C3O2)=C1 WSOMHEOIWBKO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CGAFSOOJHZRCB-UHFFFAOYSA-N 2-[(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methoxycarbonyl]hexa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O)=O)C(=O)OCC1=CC(C(C)(C)C)=C(O)C(C(C)(C)C)=C1 JCGAFSOOJHZRC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SRJVOOOWGXUDY-UHFFFAOYSA-N 2-[2-[2-[3-(3-tert-butyl-4-hydroxy-5-methylphenyl)propanoyloxy]ethoxy]ethoxy]ethyl 3-(3-tert-butyl-4-hydroxy-5-methylphenyl)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1=C(O)C(C)=CC(CCC(=O)OCCOCCOCCOC(=O)CCC=2C=C(C(O)=C(C)C=2)C(C)(C)C)=C1 QSRJVOOOWGXUD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PHJEACXPATRSU-UHFFFAOYSA-N 2-[2-hydroxyethyl(tetradecyl)amino]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N(CCO)CCO CPHJEACXPATRS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KMNWICOBCDSSQ-UHFFFAOYSA-N 2-[4-[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anoyloxy]-2,2,6,6-tetramethylpiperidin-1-yl]ethyl 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1=C(O)C(C(C)(C)C)=CC(CCC(=O)OCCN2C(CC(CC2(C)C)OC(=O)CCC=2C=C(C(O)=C(C=2)C(C)(C)C)C(C)(C)C)(C)C)=C1 SKMNWICOBCDSS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KEHOXWJQXIQAG-UHFFFAOYSA-N 2-tert-butyl-4-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O)C(C(C)(C)C)=C1 IKEHOXWJQXIQA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RECPBLGWOTTIT-UHFFFAOYSA-N 3,9-bis(2-dodecylsulfanylethyl)-2,4,8,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1OC(CCSCCCCCCCCCCCC)OCC21COC(CCSCCCCCCCCCCCC)OC2 HRECPBLGWOTTI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RLSTWVLSWCGBT-UHFFFAOYSA-N 4-((4,6-bis(octylthio)-1,3,5-triazin-2-yl)amino)-2,6-di-tert-but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SC1=NC(SCCCCCCCC)=NC(NC=2C=C(C(O)=C(C=2)C(C)(C)C)C(C)(C)C)=N1 QRLSTWVLSWCGB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RWJPWSKLXYEPD-UHFFFAOYSA-N 4-[4,4-bis(5-tert-butyl-4-hydroxy-2-methylphenyl)butan-2-yl]-2-tert-butyl-5-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C(O)C=C(C)C=1C(C)CC(C=1C(=CC(O)=C(C=1)C(C)(C)C)C)C1=CC(C(C)(C)C)=C(O)C=C1C PRWJPWSKLXYE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SAWBBYYMBQKIK-UHFFFAOYSA-N 4-[[3,5-bis[(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methyl]-2,4,6-trimethylphenyl]methyl]-2,6-ditert-but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2C=C(C(O)=C(C=2)C(C)(C)C)C(C)(C)C)C(C)=C(CC=2C=C(C(O)=C(C=2)C(C)(C)C)C(C)(C)C)C(C)=C1CC1=CC(C(C)(C)C)=C(O)C(C(C)(C)C)=C1 VSAWBBYYMBQKI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KVAWSVTEWXJGJ-UHFFFAOYSA-N 4-chloro-2-methylsulfanylthieno[3,2-d]pyrimidine Chemical compound CSC1=NC(Cl)=C2SC=CC2=N1 YKVAWSVTEWXJG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DRNSOYXKABLGT-UHFFFAOYSA-N 8-methylnonyl diphenyl phosphi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OP(OCCCCCCCC(C)C)OC1=CC=CC=C1 ADRNSOYXKABLG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ZEDNZHVUVFGPQ-UHFFFAOYSA-N CCCCCCCCCCCCCP(O)(O)(O)CCCCCCCCCCCCCC1=CC(C)=CC=C1C(C)(C)C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P(O)(O)(O)CCCCCCCCCCCCCC1=CC(C)=CC=C1C(C)(C)C ZZEDNZHVUVFGP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3 Di-2ethylhexyl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OWAEIGWURALJQ-UHFFFAOYSA-N Dicyclohex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O)OC2CCCCC2)C=1C(=O)OC1CCCCC1 VOWAEIGWURALJ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VFDTKUVRCTHQE-UHFFFAOYSA-N Diisodec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C)C ZVFDTKUVRCTHQ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OMUHOFOVNGZAN-UHFFFAOYSA-N N,N-bis(2-hydroxyethyl)dodecan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O)N(CCO)CCO AOMUHOFOVNGZA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142 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SMRWXYRXBRSND-UHFFFAOYSA-N TOTP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OP(=O)(OC=1C(=CC=CC=1)C)OC1=CC=CC=C1C YSMRWXYRXBRSN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RADHMIOFJQKEZ-UHFFFAOYSA-N Tri-2-ethylhexyl trimelli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1=CC=C(C(=O)OCC(CC)CCCC)C(C(=O)OCC(CC)CCCC)=C1 KRADHMIOFJQK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SEJJKIPRNUIFL-UHFFFAOYSA-N [2,2-bis(hydroxymethyl)-3-octadecanoyloxypropyl] octadec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CC(=O)OCC(CO)(CO)COC(=O)CCCCCCCCCCCCCCCCC FSEJJKIPRNUIF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WCDLNRNBHJDQB-UHFFFAOYSA-N [2-(hydroxymethyl)-3-octadecanoyloxy-2-(octadecanoyloxymethyl)propyl] octadec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CC(=O)OCC(CO)(COC(=O)CCCCCCCCCCCCCCCCC)COC(=O)CCCCCCCCCCCCCCCCC FWCDLNRNBHJDQ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ORUEKDKNHHQAL-UHFFFAOYSA-N [2-tert-butyl-6-[(3-tert-butyl-2-hydroxy-5-methylphenyl)methyl]-4-methylphenyl] 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1=CC(C)=CC(CC=2C(=C(C=C(C)C=2)C(C)(C)C)OC(=O)C=C)=C1O IORUEKDKNHHQA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52 acry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545 alk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947 alk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368 amid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63 ammonium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59062 apl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CADWTSSKOVRVJC-UHFFFAOYSA-N benzyl(dimethyl)azanium;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NH+](C)CC1=CC=CC=C1 CADWTSSKOVRVJ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LHNOZQXRABONJ-UHFFFAOYSA-N bis(1-cyclohexyloxy-2,2,6,6-tetramethylpiperidin-4-yl) dec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OC(=O)CCCCCCCCC(=O)OC2CC(C)(C)N(OC3CCCCC3)C(C)(C)C2)CC(C)(C)N1OC1CCCCC1 DLHNOZQXRABON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SIVCXJNIBEGCL-UHFFFAOYSA-N bis(2,2,6,6-tetramethyl-1-octoxypiperidin-4-yl) dec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N(OCCCCCCCC)C(C)(C)CC1OC(=O)CCCCCCCCC(=O)OC1CC(C)(C)N(OCCCCCCCC)C(C)(C)C1 OSIVCXJNIBEGC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BECPNDSMYQTJN-UHFFFAOYSA-N bis(2,2,6,6-tetramethyl-1-phenylmethoxypiperidin-4-yl) dec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OC(=O)CCCCCCCCC(=O)OC2CC(C)(C)N(OCC=3C=CC=CC=3)C(C)(C)C2)CC(C)(C)N1OCC1=CC=CC=C1 DBECPNDSMYQTJ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OJOVSYIGHASEI-UHFFFAOYSA-N bis(2,2,6,6-tetramethylpiperidin-4-yl) but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NC(C)(C)CC1OC(=O)CCC(=O)OC1CC(C)(C)NC(C)(C)C1 GOJOVSYIGHAS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ITRBUPOXXBIJN-UHFFFAOYSA-N bis(2,2,6,6-tetramethylpiperidin-4-yl) dec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NC(C)(C)CC1OC(=O)CCCCCCCCC(=O)OC1CC(C)(C)NC(C)(C)C1 XITRBUPOXXBIJ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HTSDBYPAZEUOP-UHFFFAOYSA-N bis(2-butoxyethyl) hex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COC(=O)CCCCC(=O)OCCOCCCC IHTSDBYPAZEU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AOKZLXYCUGLFA-UHFFFAOYSA-N bis(2-ethylhexyl) adip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CCCC(=O)OCC(CC)CCCC SAOKZLXYCUGLF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DWGXBPVPXVXMQ-UHFFFAOYSA-N bis(2-ethylhexyl) nonanedi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CCCCCCC(=O)OCC(CC)CCCC ZDWGXBPVPXVXM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JQHLKABXJIVAM-UHFFFAOYSA-N bis(2-ethylhex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 BJQHLKABXJIVA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LEROMXYYSQFLX-UHFFFAOYSA-N bis(4-methylpentyl) benzene-1,2-di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 ALEROMXYYSQFL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00 block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915 carbo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2]C([*:1])=O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113 cyclohex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H])C([H])([H])C([H])([H])C([H])(*)C([H])([H])C1([H])[H]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704 dec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HBGGXOJOCNVPFY-UHFFFAOYSA-N diisononyl phtha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C HBGGXOJOCNVPF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ROMNWUQASBTFM-UHFFFAOYSA-N dinonyl benzene-1,2-di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C DROMNWUQASBTF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JHINFRRDQUWOJ-UHFFFAOYSA-N dioctyl seba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CCCCCCCC(=O)OCC(CC)CCCC VJHINFRRDQUW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CZJVRCZIPDYHH-UHFFFAOYSA-N ditridecyl benzene-1,2-di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CCCCC YCZJVRCZIPDYH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QVHEQUEHCEAKS-UHFFFAOYSA-N diundecyl benzene-1,2-di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OC(=O)C1=CC=CC=C1C(=O)OCCCCCCCCCCC QQVHEQUEHCEAK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85 est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709 fluoro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196 fr. 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918 fraction 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827 glyco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187 hept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051 hex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H])C([H])([H])C([H])([H])C([H])([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JESJEJNMGVQLZ-UHFFFAOYSA-N n,n-bis(2-hydroxyethyl)hexadecan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O)N(CCO)CCO VJESJEJNMGVQL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KDZEPBJPGSFHS-UHFFFAOYSA-N n,n-bis(2-hydroxyethyl)tetradecan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O)N(CCO)CCO SKDZEPBJPGSFH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00 no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SSDSCDGVMJFTEQ-UHFFFAOYSA-N octadecyl 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CCOC(=O)CCC1=CC(C(C)(C)C)=C(O)C(C(C)(C)C)=C1 SSDSCDGVMJFTE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347 oct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NFHFRUOZVGFOOS-UHFFFAOYSA-N palladium;triphenylphosphane Chemical compound [Pd].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 NFHFRUOZVGFOO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913 palmit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89 phen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997 ph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 0.000 description 1
- UDKSLGIUCGAZTK-UHFFFAOYSA-N phenyl pentadecane-1-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S(=O)(=O)OC1=CC=CC=C1 UDKSLGIUCGAZ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phosphate Chemical group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2 phosph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15 polyalkylene glyco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808 sil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Si]([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9 soybean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424 soybean oi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24 substituent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BDHFUVZGWQCTTF-UHFFFAOYSA-M 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S(=O)=O BDHFUVZGWQCTT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84 tal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ZTAGFCBNDBBFZ-UHFFFAOYSA-N tert-butyl 2-(hydroxymethyl)piperidine-1-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N1CCCCC1CO PZTAGFCBNDBBF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ZIMYNVBPPNTMU-UHFFFAOYSA-N tert-butyl phenyl hydrogen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P(O)(=O)OC1=CC=CC=C1 SZIMYNVBPPNTM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VEOKSIILWWVEO-UHFFFAOYSA-N tetradecyl 3-(3-oxo-3-tetradecoxypropyl)sulfanyl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OC(=O)CCSCCC(=O)OCCCCCCCCCCCCCC LVEOKSIILWWV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573 thi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889 tridec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948 undec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物镜,是在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物镜,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1波长λ1(390nm≤λ1≤420nm)的第1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第2波长λ2(630nm≤λ2≤670nm)的第2光束的第2光源以及射出第3波长λ3(760nm≤λ3≤820nm)的第3光束的第3光源,使用第1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1的保护基板的B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第2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2(t1<t2)的保护基板的DV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第3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3(t2<t3)的保护基板的C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所述物镜满足以下的式:1.9≤LTCM3(λ1)/LTCM3(λ2)≤10.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光盘可互换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用的物镜以及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光拾取装置中,作为用于再现记录在光盘中的信息、用于向光盘记录信息的光源而使用的激光光源的短波长化得到发展,例如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等波长为390~420nm的激光光源已被实际应用。当使用这些蓝紫色激光光源时,在使用与DVD(数字通用光盘)相同的数值孔径(NA)的物镜的情况下,能够对直径为12cm的光盘记录15~20GB的信息,在使对物光学元件的NA提高至0.85的情况下,能够对直径为12cm的光盘记录23~25GB的信息。
作为使用上述那样的NA为0.85的物镜的光盘的例子,可举出BD(蓝光光盘)。由于光盘的倾斜而产生的慧形像差增大,因此在BD中,与DVD中的情况相比将保护基板设计得薄(相对于DVD的0.6mm,是0.1mm),降低了慧形像差量。
但是,只是说能够对B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这并不能说明作为光盘播放器/记录器(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产品的价值是充分的。当前,根据正在销售记录了多种多样的信息的DVD、CD(高密度盘)的现实,只是能够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并不够,例如使得对于用户所持有的DVD、CD也能够同样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这将提高作为BD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的商品价值。根据这种背景,装载在BD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中的光拾取装置优选具有如下性能:对BD和DVD或CD都能够维持互换性并且适当地将信息进行记录/再现。在能够针对3种不同的光盘BD/DVD/CD可互换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中,已经开发了通用地使用的3互换用物镜。
但是,针对以往使用的被称为半高型的比较大型的光拾取装置,近年来,开发了可搭载于笔记本PC等的被称为细长或者超细长的薄型的光拾取装置。在这样的薄型的光拾取装置中,要求将物镜设为小直径、并且缩短焦距来实现节省空间。但是,在上述3互换用物镜中,存在如下问题:越谋求小直径化,越难以确保特别是在使用CD时的工作距离。相对于此,通过提高在物镜中设置的衍射构造的衍射光焦度,能够确保工作距离。
另一方面,在装配时,有时为了调整慧形像差而进行使3互换用物镜相对光轴倾斜的歪斜(skew)调整。为了进行歪斜调整,必须确保透镜倾斜(tilt)灵敏度,但如果在保持满足使用BD时的正弦条件的状态下使3互换用物镜小直径化,则存在使用DVD时的透镜倾斜灵敏度降低的趋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83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技术:从慧形像差的倾斜校正的观点来看,在能够针对不同的3种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的物镜中,使透镜倾斜/盘倾斜灵敏度比大于1。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不是将BD作为对象而将HD DVD作为对象时,两者的保护基板厚度、NA等规格不同,所以存在如下问题:无法将上述技术直接应用于在能够针对BD/DVD/CD可互换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中共通地使用的3互换用物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用的物镜以及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能够使用于薄型的光拾取装置,能够针对BD、DVD、C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
方案1记载的物镜是在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物镜,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1波长λ1(390nm≤λ1≤420nm)的第1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第2波长λ2(630nm≤λ2≤670nm)的第2光束的第2光源、以及射出第3波长λ3(760nm≤λ3≤820nm)的第3光束的第3光源,使用所述第1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1的保护基板的B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所述第2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2(t1<t2)的保护基板的DV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所述第3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3(t2<t3)的保护基板的C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所述物镜的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是单片透镜,所述物镜的光学面至少具有中央区域、所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中间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满足以下式:
2.0≤φ≤3.2 (1)
0.70<NA1<0.95 (2)
0.55<NA2<0.70 (3)
0.40<NA3<0.55 (4)
0.04<t1<0.12 (5)
0.55<t2<0.65 (6)
0.85<t3<1.25 (7)
0.2<WD3(8)
-0.01<m1<0.01 (9)
-0.01<m2<0.01 (10)
-0.01<m3<0.01 (11)
1.9≤LTCM3(λ1)/LTCM3(λ2)≤10.0 (12)
其中,
φ:所述第1光束下的有效直径(mm),
NA1:使用所述第1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NA2:使用所述第2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NA3:使用所述第3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t1:BD的保护基板厚度(mm),
t2:DVD的保护基板厚度(mm),
t3:CD的保护基板厚度(mm),
WD3:进行所述C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时的工作距离(mm),
m1:所述第1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m2:所述第2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m3:所述第3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LTCM3(λ1):在使用所述第1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λrms/deg.),
LTCM3(λ2):在使用所述第2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λrms/deg.)。
在满足(1)式那样的小直径的单片物镜、且以满足(2)~(7)的方式用于能够针对BD、DVD、CD可互换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且在满足(9)~(11)的光学系倍率条件下使用的物镜中,光学面只有2个,所以设计的自由度小,如果设计为满足BD侧的正弦条件,则DVD侧的正弦条件大幅崩溃,所以作为结果,使用DVD时的透镜倾斜灵敏度变小,所以变得难以进行歪斜调整。详细说明这点,此处BD歪斜调整是指,针对BD的慧形像差通过例如使透镜倾斜来进行像差的校正。但是,相对BD如上所述DVD的透镜倾斜灵敏度小意味着,即使使透镜倾斜也不会发生大的慧形像差。这样的话,即使是在BD歪斜调整后,在使用DVD时也无法进行充分的校正,会发生大的残留慧形像差。因此,难以进行歪斜调整。另外,在满足(1)式那样的小直径的单片物镜中,为了确保使用CD时的工作距离,需要增强使用CD时的衍射光焦度,但使用DVD时的透镜倾斜灵敏度由此也会变小,所以仍然难以进行歪斜调整。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设计为使BD侧和DVD侧的正弦条件平衡以满足(12)式,从而能够使使用BD时的透镜倾斜灵敏度和使用DVD时的透镜倾斜灵敏度的平衡变得良好,即使是小直径的物镜,也能够进行DVD中的歪斜调整。
在BD/DVD中都在相同的方向上发生透镜倾斜时的慧形像差,所以在歪斜调整这样的观点下,成型所致的残留慧形像差优选在BD/DVD中朝向相同的方向,但实际成型的物镜中,成型所致的残留慧形像差未必朝向相同的方向。
详细后述,如果满足(12)式,则能够使BD歪斜调整后的DVD残留慧形像差小于0.03λrms。如果(12)式的值变得小于下限,则存在歪斜调整后的DVD残留慧形像差变得大于0.03λrms的危险,所以不优选。另外,如果(12)的式的值变得小于下限,则在满足(1)式的小直径的物镜中难以确保性能。另一方面,如果(12)式的值变得大于上限,则LTCM3(λ2)会过于变小,在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时的倾斜校正会变得无效,所以通过例如使盘倾斜来进行调整这样的方法也难以进行,在光拾取装置中处理变得困难。
另外,在充分确保LTCM3(λ2)这样的意义下,更优选满足以下的式。特别是通过如以下的(12”’)式那样将上限设为4.0,能够充分地确保LTCM3(λ2)。
1.9≤LTCM3(λ1)/LTCM3(λ2)≤5.5 (12’)
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
1.9≤LTCM3(λ1)/LTCM3(λ2)≤5.0 (12”)
1.9≤LTCM3(λ1)/LTCM3(λ2)≤4.0 (12”’)
方案2记载的物镜在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式:
0.002≤CM(λ2)≤0.03 (30)
其中,
CM(λ2):DVD的残留慧形像差(λrms)。
通过处于所述(30)式的范围内,即使在使用DVD时进行例如利用盘倾斜的校正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利用过度的倾斜的调整也能够进行校正。如果是(30)式的上限以上,则像差变大,所以校正变得困难,如果是下限以下,则BD的慧形像差会变大。
方案3记载的物镜在方案1或者2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区域具有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所述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互为逆朝向的闪耀型的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
所述中间区域具有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
所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互为逆朝向的闪耀型的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的构造。
通过将所述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和所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局部地产生高阶梯,整体上阶梯变低,所以从将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环形带数常常变多的3互换用物镜进行成型的模具的加工、成型性的观点来看也是有利的。
方案4记载的物镜在方案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2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3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3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3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4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4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4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由此,能够降低光程差赋予构造的阶梯,所以能够将产生了波长变化、温度变化时的衍射效率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从模具的加工、成型性的观点来看是更有利的。
方案5记载的物镜在方案3或者4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第3基础构造、第4基础构造以及第5基础构造的构造,所述第5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由此,能够降低光程差赋予构造的阶梯,所以能够将产生了波长变化、温度变化时的衍射效率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从模具的加工、成型性的观点来看是更有利的。另外,能够使CD的耀斑更简单地从主光向远处离开。
方案6记载的物镜在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式:
0.8≤d/f≤1.5 (13)
其中,
d:所述物镜在光轴上的厚度(mm)
f:所述第1光束下的所述物镜的焦距(mm)。
在应对BD那样的短波长、高NA的光盘的情况下,在所述物镜中,产生易于发生像散、也易于发生偏心慧形像差这样的课题,但通过满足条件式(13),能够抑制像散、偏心慧形像差的发生。
方案7记载的物镜在方案1~6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在0≤CM3(λ1)≤0.030以及-0.0150≤CM3(λ2)≤0.0150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
0.10≤LCAM(BD)≤0.29 (31)
-0.09≤DCAM(DVD)≤0.31 (32)
其中,
CM3(λ1):B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λrms)
CM3(λ2):DV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λrms)
LCAM(BD):BD的透镜倾斜校正量(deg.)
DCAM(DVD):DVD的盘倾斜校正量(deg.)
方案8记载的物镜在方案1~6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在-0.03≤CM3(λ1)≤0以及-0.0150≤CM3(λ2)≤0.0150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
-0.28≤LCAM(BD)≤-0.12 (33)
-0.30≤DCAM(DVD)≤0.10 (34)
其中,
CM3(λ1):B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λrms)
CM3(λ2):DV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λrms)
LCAM(BD):BD的透镜倾斜校正量(deg.)
DCAM(DVD):DVD的盘倾斜校正量(deg.)
方案9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方案1~8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物镜。
方案10记载的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方案9记载的光拾取装置。
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3光源这至少3个光源。进而,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有用于使第1光束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第2光束聚光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第3光束聚光到CD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聚光光学系统。另外,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有接收来自BD、DVD或者CD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束的受光元件。
BD具有厚度为t1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DVD具有厚度为t2(t1<t2)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CD具有厚度为t3(t2<t3)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另外,BD、DVD或者CD也可以是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多层的光盘。
在本说明书中,BD是指,通过波长390~420nm程度的光束、NA0.8~0.9程度的物镜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且保护基板的厚度是0.05~0.125mm程度的BD系列光盘的总称,包括仅具有单一的信息记录层的BD、具有2层或者其以上的信息记录层的BD等。进而,在本说明书中,DVD是指,通过NA0.60~0.67程度的物镜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且保护基板的厚度是0.6mm程度的DVD系列光盘的总称,包括DVD-ROM、DVD-Video、DVD-Audio、DVD-RAM、DVD-R、DVD-RW、DVD+R、DVD+RW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CD是指,通过NA0.45~0.51程度的物镜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且保护基板的厚度是1.2mm程度的CD系列光盘的总称,包括CD-ROM、CD-Audio、CD-Video、CD-R、CD-RW等。另外,关于记录密度,BD的记录密度最高,其次按照DVD、CD的顺序变低。
另外,关于保护基板的厚度t1、t2、t3,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6)、(7),但不限于此。另外,此处所说的保护基板的厚度是指在光盘表面设置的保护基板的厚度。即,是指从光盘表面至最接近表面的信息记录面为止的保护基板的厚度。
0.04mm≤t1≤0.12mm (5)
0.55mm≤t2≤0.65mm (6)
0.85mm≤t3≤1.25mm (7)
在本说明书中,第1光源、第2光源、第3光源优选为是激光光源。
作为激光光源,优选能够使用半导体激光器、硅激光器等。从第1光源射出的第1光束的第1波长λ1、从第2光源射出的第2光束的第2波长λ2(λ2>λ1)、从第3光源射出的第3光束的第3波长λ3(λ3>λ2)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15)。
1.5·λ1<λ2<1.7·λ1 (14)
1.8·λ1<λ3<2.0·λ1 (15)
第1光源的第1波长λ1是390nm以上且420nm以下,第2光源的第2波长λ2是630nm以上且670nm以下,第3光源的第3波长λ3是760nm以上且820nm以下。
另外,也可以对第1光源、第2光源、第3光源中的至少2个光源进行组件化。组件化是指,例如将第1光源和第2光源固定收纳到1个封装内。当然,也可以将第1光源、第2光源以及第3光源全部固定收纳到1个封装内。另外,除了光源以外,对后述受光元件也可以进行1个封装化。
作为受光元件,优选使用光电二极管等光检测器。在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反射的光向受光元件入射,使用其输出信号,得到在各光盘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进而,能够通过检测受光元件上的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致的光量变化来进行对焦检测、轨道检测,根据该检测,为了对焦、循迹而使物镜移动。受光元件也可以由多个光检测器构成。受光元件也可以具有主的光检测器和副的光检测器。例如,可以设为如下的受光元件:在接收用于信息的记录再现的主光的光检测器的两肋设置2个副的光检测器,并通过该2个副的光检测器接收循迹调整用的子光。另外,受光元件也可以具有与各光源对应的多个受光元件。
聚光光学系统具有物镜。聚光光学系统优选为除了具有物镜以外还具有准直仪等耦合透镜。耦合透镜是指,配置于物镜与光源之间,变更光束的发散角的单透镜或者透镜群。准直仪是耦合透镜的一种,是使入射到准直仪的光成为平行光而射出的透镜。在本说明书中,物镜是指,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于与光盘相向的位置,具有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聚光到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功能的光学系统。另外,本发明的物镜优选为是单片的塑料透镜。优选为是凸透镜。另外,物镜的折射面优选为是非球面。另外,物镜的设置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底面优选为是非球面。
另外,作为构成物镜的塑料材料,优选使用环烯烃系的树脂材料等脂环烃系聚合物材料。另外,关于该树脂材料,更优选使用针对波长405nm的温度25℃下的折射率处于1.54~1.60的范围内,且与-5℃至70℃的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变化相伴的针对波长405nm的折射率变化率dN/dT(℃-1)处于-20×10-5~-5×10-5(更优选为-10×10-5~-8×10-5)的范围内的树脂材料。另外,在物镜是塑料透镜的情况下,耦合透镜也优选设为塑料透镜。
以下示出脂环烃系聚合物的几个优选的例子。
第1优选的例子为由嵌段共聚物构成的树脂组合物,所述嵌段共聚物具有含有由下述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1]的聚合物嵌段[A]、和含有由下述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1]以及由下述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2]或/及由下述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3]的聚合物嵌段[B],上述嵌段[A]中的重复单元[1]的摩尔分数a(摩尔%)和上述嵌段[B]中的重复单元[1]的摩尔分数b(摩尔%)的关系为a>b。
[化学式1]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20的烷基,R2-R12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碳数1~20的烷基、羟基、碳数1~20的烷氧基、或卤素基团。)
[化学式2]
(式中,R13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20的烷基。)
[化学式3]
(式中,R14及R1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20的烷基。)
接着,第2优选的例子为含有聚合物(A)和聚合物(B)的树脂组合物,所述聚合物(A)是通过使至少由碳数2~20的α-烯烃和由下述通式(IV)所示的环状烯烃构成的单体组合物加聚而得到的,所述聚合物(B)是通过使由碳数2~20的α-烯烃和下述通式(V)所示的环状烯烃构成的单体组合物加聚而得到的。
[化学式4]
通式(IV)
[式中,n为0或1,m为0或1以上的整数,q为0或1,R1~R18、Ra及Rb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烃基,R15~R18可以互相键合而形成单环或多环,括弧内的单环或多环也可以具有双键,另外R15和R16、或R17和R18可以形成亚烷基。]
[化学式5]
通式(V)
[式中,R19~R26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烃基。]
为了赋予树脂材料进一步的性能,可以添加如下的添加剂。
(稳定剂)
优选添加选自酚系稳定剂、受阻胺系稳定剂、磷系稳定剂及硫系稳定剂的至少1种稳定剂。通过适宜选择添加这些稳定剂,例如可以更高度地抑制在连续地照射了405nm这样的短波长的光的情况下的白浊、折射率的变化等的光学特性变化。
作为优选的酚系稳定剂,可使用以往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2-叔丁基-6-(3-叔丁基-2-羟基-5-甲基苄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4-二-叔戊基-6-(1-(3,5-二-叔戊基-2-羟基苯基)乙基)苯基丙烯酸酯等的日本特开昭63-179953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1-168643号公报中记载的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十八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即,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三乙二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等烷基取代酚系化合物;6-(4-羟基-3,5-二-叔丁基苯胺基)-2,4-双辛基硫代-1,3,5-三嗪、4-双辛基硫代-1,3,5-三嗪、2-辛基硫代-4,6-双-(3,5-二-叔丁基-4-氧苯胺基)-1,3,5-三嗪等的含三嗪基酚系化合物等。
另外,作为优选的受阻胺系稳定剂,可以举出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琥珀酸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双(N-辛氧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双(N-苄氧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双(N-环己氧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2-(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2-丁基丙二酸酯、双(1-丙烯酰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2,2-双(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2-丁基丙二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2,2,6,6-四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4-[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氧基]-1-[2-(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氧基)乙基]-2,2,6,6-四甲基哌啶、2-甲基-2-(2,2,6,6-四甲基-4-哌啶基)氨基-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丙酰胺、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等。
另外,作为优选的磷系稳定剂,只要为在一般的树脂工业中通常使用的物质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亚磷酸三苯基酯、亚磷酸二苯基异癸基酯、亚磷酸苯基二异癸基酯、亚磷酸三(壬基苯基)酯、亚磷酸三(二壬基苯基)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10-(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等的单亚磷酸酯系化合物;4,4′-亚丁基-双(3-甲基-6-叔丁基苯基-二-十三烷基亚磷酸酯)、4,4′亚异丙基-双(苯基-二-烷基(C12~C15)亚磷酸酯)等二亚磷酸酯系化合物等。其中,优选单亚磷酸酯系化合物,特别优选亚磷酸三(壬基苯基)酯、亚磷酸三(二壬基苯基)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等。
另外,作为优选的硫系稳定剂,例如可以举出3,3-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3,3′-硫代二丙酸二肉豆蔻酯、3,3-硫代二丙酸二硬脂酯、3,3-硫代二丙酸月桂基硬脂酯、季戊四醇-四-(β-月桂基-硫代)-丙酸酯、3,9-双(2-十二烷基硫代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等。
这些各稳定剂的配合量,可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适宜选择,但优选相对于脂环式烃系共聚物100质量份通常为0.01~2质量份,优选为0.01~1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为在同一分子中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化合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水分向树脂表面的附着、水分从上述表面蒸发的速度,可防止树脂组合物的白浊。
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羟基、碳数1以上的羟烷基、羟基、羰基、酯基、氨基、酰胺基、铵盐、硫醇、磺酸盐、磷酸盐、聚亚烷基二醇基等。在此,氨基可以为伯、仲、叔中的任一者。作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具体地可以举出碳数6以上的烷基、具有碳数6以上的烷基的甲硅烷基、碳数6以上的氟烷基等。在此,碳数6以上的烷基可以具有芳香环作为取代基。作为烷基,具体地可以举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肉豆蔻基、硬脂基、月桂基、棕榈基、环己基等。作为芳香环可以举出苯基等。该表面活性剂,只要分别在同一分子中具有如上所述的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至少各1个即可,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各基团。
作为这样的表面活性剂,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肉豆蔻基二乙醇胺、2-羟乙基-2-羟基十二烷胺、2-羟乙基-2-羟基十三烷胺、2-羟乙基-2-羟基十四烷胺、季戊四醇单硬脂酸酯、季戊四醇二硬脂酸酯、季戊四醇三硬脂酸酯、二-2-羟乙基-2-羟基十二烷胺、烷基(碳数8~18)苄基二甲基氯化铵、亚乙基双烷基(碳数8~18)酰胺、硬脂基二乙醇酰胺、月桂基二乙醇酰胺、肉豆蔻基二乙醇酰胺、棕榈基二乙醇酰胺等。其中,优选使用具有羟烷基的胺化合物或酰胺化合物。在本发明中,可以将这些化合物2种以上组合使用。
就表面活性剂而言,从有效地抑制成形物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的白浊、高地维持成形物的透光率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对于脂环式烃系聚合物100质量份添加0.01~10质量份。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更优选相对于脂环式烃系聚合物100质量份设为0.05~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设为0.3~3质量份。
(增塑剂)
为了调节共聚物的熔融指数,可根据需要添加增塑剂。
作为增塑剂,可应用己二酸双(2-乙基己基)酯、己二酸双(2-丁氧基乙基)酯、壬二酸双(2-乙基己基)酯、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柠檬酸三-正丁酯、柠檬酸三-正丁基乙酰基酯、环氧化大豆油、2-乙基己基环氧化妥尔油、氯化石蜡、磷酸三-2-乙基己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叔丁基苯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二苯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庚酯、邻苯二甲酸二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十一烷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十三烷基)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癸二酸二-2-乙基己酯、偏苯三酸三-2-乙基己酯、Santicizer 278、ParapleX G40、DrapeX 334F、Plastolein 9720、Mesamoll、DNODP-610、HB-40等公知的物质。增塑剂的选定及添加量的确定,可在不损害共聚物的透过性、针对环境变化的耐性的条件下适宜进行。
作为这些树脂,可优选使用环烯烃树脂,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日本ゼオン公司制的ZEONEX及三井化学公司制的APEL、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的TOPAS、JSR公司制的ARTON等作为优选的例子。
另外,构成物镜的材料的阿贝数优选为50以上。
以下记载物镜。物镜的至少一个光学面优选至少具有中央区域、中央区域的周围的中间区域以及中间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中央区域优选为是包括物镜的光轴的区域,但也可以将包括光轴的微小的区域作为未使用区域或特殊用途的区域,将其周围作为中心区域(还称为中央区域)。中央区域、中间区域以及周边区域优选设置于同一光学面上。如图3所示,中央区域CN、中间区域MD、周边区域OT优选在同一光学面上设置为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另外,在物镜的中央区域设置了第一光程差赋予构造,在中间区域设置了第二光程差赋予构造。周边区域也可以是折射面,也可以在周边区域设置第三光程差赋予构造。中央区域、中间区域、周边区域优选分别邻接,但也可以在之间稍微设置间隙。
物镜的中央区域可以说是被用于BD、DVD以及CD的记录/再现的BD/DVD/CD共用区域。即,物镜使通过中央区域的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中央区域的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中央区域的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CD的信息记录面上。另外,在中央区域设置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针对通过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第1光束以及第2光束,校正由于B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和DV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由于第1光束和第2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进而,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针对通过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第1光束以及第3光束,校正由于B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和C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由于第1光束和第3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物镜的中间区域可以说是被用于BD、DVD的记录/再现而不被用于CD的记录/再现的BD/DVD共用区域。即,物镜使通过中间区域的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中间区域的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其另一方面,不使通过中间区域的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CD的信息记录面上。通过物镜的中间区域的第3光束优选在CD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耀斑。如图4所示,通过了物镜的第3光束在CD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优选按照从光轴侧(或者光点中心部)朝向外侧的顺序具有: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SCN、光量密度比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SMD、光量密度比光点中间部高且比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SOT。光点中心部被用于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再现,光点中间部以及光点周边部不被用于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再现。在上述中,将该光点周边部称为耀斑。但是,即使在光点中心部的周围不存在光点中间部而存在光点周边部的类型、即在聚光光点的周围由光较淡地形成大的光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光点周边部称为耀斑。即,可以说通过了物镜的中间区域的第3光束优选在CD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周边部。
物镜的周边区域可以说是被用于BD的记录/再现而不被用于DVD以及CD的记录/再现的BD专用区域。即,物镜使通过周边区域的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其另一方面,不使通过周边区域的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周边区域的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方式聚光到CD的信息记录面上。通过物镜的周边区域的第2光束以及第3光束优选在DVD以及CD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耀斑。即,通过了物镜的周边区域的第2光束以及第3光束优选在DVD以及CD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周边部。
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设置于物镜的中央区域的面积的70%以上的区域,更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地,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设置于中央区域的整个面。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设置于物镜的中间区域的面积的70%以上的区域,更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设置于中间区域的整个面。在周边区域具有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情况下,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设置于物镜的周边区域的面积的70%以上的区域,更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地,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设置于周边区域的整个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称的光程差赋予构造是指,对入射光束附加光程差的构造的总称。在光程差赋予构造中,还包括赋予相位差的相位差赋予构造。另外,在相位差赋予构造中包括衍射构造。本发明的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是衍射构造。光程差赋予构造具有阶梯,优选为具有多个阶梯。通过该阶梯对入射光束附加光程差和/或相位差。通过光程差赋予构造附加的光程差既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整数倍,也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非整数倍。阶梯既可以在光轴垂直方向上以周期性的间隔被配置,也可以在光轴垂直方向上以非周期性的间隔被配置。另外,在设置了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物镜是单片非球面透镜的情况下,根据从光轴起的高度而光束向物镜的入射角不同,所以光程差赋予构造的阶梯差针对各环形带的每一个环形带稍微不同。例如,在物镜是单片非球面的凸透镜的情况下,即使是赋予相同的光程差的光程差赋予构造,一般情况下也有如下趋势:越远离光轴,阶梯差越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衍射构造是指,具有阶梯、且具有通过衍射使光束收敛或者发散的作用的构造的总称。例如,包括如下构造:单位形状以光轴为中心而排列多个来构成,光束入射到各个单位形状,所透射的光的波面针对相邻的每个环形带产生偏差,其结果,通过形成新的波面而使光收敛或者发散。衍射构造优选具有多个阶梯,阶梯既可以在光轴垂直方向上以周期性的间隔被配置,也可以在光轴垂直方向上以非周期性的间隔被配置。另外,在设置了衍射构造的物镜是单片非球面透镜的情况下,根据从光轴起的高度而光束向物镜的入射角不同,所以衍射构造的阶梯差针对各环形带的每一个环形带稍微不同。例如,在物镜是单片非球面的凸透镜的情况下,即使是发生相同的衍射级数的衍射光的衍射构造,一般情况下有如下趋势:越远离光轴,阶梯差越大。
但是,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具有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多个环形带。另外,光程差赋予构造一般能够取各种剖面形状(包括光轴的面中的剖面形状),包括光轴的剖面形状被大致分成闪耀型构造和台阶型构造。
闪耀型构造是指,如图5(a)、(b)所示,具有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光学元件的包含光轴的剖面形状是锯齿状的形状。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设为上方是光源侧、下方是光盘侧,在作为母非球面的平面形成了光程差赋予构造。在闪耀型构造中,将1个闪耀单位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长度称为间距P。(参照图5(a)、(b))另外,将与闪耀的光轴平行的方向的阶梯的长度称为阶梯差B。(参照图5(a))
另外,台阶型构造是指,如图5(c)、(d)所示,具有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光学元件的包含光轴的剖面形状具有多个小台阶状的构造(称为台阶单位)。另外,在本说明书中,“V级”是指,在台阶型构造的1个台阶单位中对应于(朝向)光轴垂直方向的环形带状的面(以下有时还称为平台面)通过阶梯划分,按每V个环形带面被分割,特别是3级以上的台阶型构造具有小的阶梯和大的阶梯。例如,将图5(c)所示的光程差赋予构造称为5级的台阶型构造,将图5(d)所示的光程差赋予构造称为2级的台阶型构造(还称为双重构造)。说明2级的台阶型构造。包括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多个环形带,物镜的包括光轴的多个环形带的剖面的形状由与光轴平行地延伸的多个阶梯面Pa、Pb、将邻接的阶梯面Pa、Pb的光源侧端彼此连结的光源侧平台面Pc以及将邻接的阶梯面Pa、Pb的光盘侧端彼此连结的光盘侧平台面Pd形成,光源侧平台面Pc和光盘侧平台面Pd沿着与光轴交差的方向交替配置。另外,在台阶型构造中,将1个台阶单位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长度称为间距P(参照图5(c)、(d))。另外,将台阶的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的阶梯的长度称为阶梯差B1、B2。在3级以上的台阶型构造的情况下,存在大阶梯差B1和小阶梯差B2(参照图5(c))。
另外,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是某个单位形状周期性地重复的构造。此处所称的“单位形状周期性地重复”当然包括同一形状以同一周期重复的形状。进而,作为周期的1个单位的单位形状具有规则性,周期逐渐变长或者逐渐变短的形状也包含于“单位形状周期性地重复”的构造。
在光程差赋予构造具有闪耀型构造的情况下,成为作为单位形状的锯齿状的形状重复的形状。也可以如图5(a)所示,同一锯齿状形状重复,也可以是如图5(b)所示,随着向远离光轴的方向前进,锯齿状形状的间距逐渐变长的形状、或者间距逐渐变短的形状。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在某个区域中,设为闪耀型构造的阶梯朝向与光轴(中心)侧相逆的方向的形状,在其它区域中,设为闪耀型构造的阶梯朝向光轴(中心)侧的形状,在其之间,设为设置有为了切换闪耀型构造的阶梯的朝向而所需的过渡区域的形状。另外,在这样设为在中途切换闪耀型构造的阶梯的朝向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扩大环形带间距,能够抑制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制造误差所致的透射率降低。
另外,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以及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可以分别设置于物镜的不同的光学面,但优选设置于同一光学面。进而,即使在设置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情况下,也优选设置于与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以及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相同的光学面。通过设置于同一光学面,能够减少制造时的偏心误差,所以是优选的。另外,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以及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相比设置于物镜的光盘侧的面,优选设置于物镜的光源侧的面。换言之,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以及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设置于物镜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一方的光学面。另外,还考虑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不重叠而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光学面。另外,还考虑将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或者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和第5基础构造也同样地不重叠而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光学面。
接下来,说明优选设置于中央区域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是至少重叠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是仅重叠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
第1基础构造优选为是闪耀型构造。另外,在第1基础构造中,优选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X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Y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Z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X优选为是奇数。更优选满足X=Y=Z=1,将其称为(1/1/1)构造。特别是,如果设为发生作为低级的1级衍射光,则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差不会过于变大,所以制造变得容易,能够抑制制造误差所引起的光量损失,并且还能够降低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变动,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优选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是指图6(b)那样的状态。另外,“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1基础构造是指,该阶梯中的、至少最接近光轴的阶梯。优选为,至少在从光轴至中央区域和中间区域的边界为止的光轴正交方向的一半的位置与光轴之间存在的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
例如,在中央区域的中间区域附近设置的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也可以朝向光轴的方向。即,也可以如图7(b)所示设成如下形状:第1基础构造在光轴附近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但在中途切换而在中间区域附近,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但是,优选为,在中央区域设置的第1基础构造的全部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
这样,通过使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的朝向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从而即使在BD/DVD/CD这3种光盘的互换中使用那样的轴上厚度厚的厚片物镜中,在使用CD时也能够充分确保工作距离。
从即使在BD/DVD/CD这3种光盘的互换中使用那样的轴上厚度厚的厚片物镜中在使用CD时也充分确保工作距离这样的观点来看,第1基础构造优选针对第1光束具有近轴光焦度。此处,“具有近轴光焦度”意味着,在用后述式2表示了第1基础构造的光程差函数的情况下,B2并非0。
另外,第2基础构造也优选为是闪耀型构造。第2基础构造优选使通过了第2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A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B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C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A优选为是偶数。更优选满足A=2、B=C=1,将其称为(2/1/1)构造。特别是,如果设为发生作为低级的2级衍射光或者1级衍射光,则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差不会过于变大,所以制造变得容易,能够抑制制造误差所引起的光量损失,并且还能够降低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变动,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优选朝向光轴的方向。“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是指,图6(a)那样的状态。另外,“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2基础构造是指,该阶梯中的、至少最接近光轴的阶梯。优选为,至少在从光轴至中央区域和中间区域的边界为止的光轴正交方向的一半的位置与光轴之间存在的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
例如,在中央区域的中间区域附近设置的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也可以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即,也可以如图7(a)所示设为如下形状:第2基础构造在光轴附近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但在中途切换而在中间区域附近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但是,优选为,在中央区域设置的第2基础构造的全部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
如果设为将作为(1/1/1)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和作为(2/1/1)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进行重叠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则能够使阶梯的高度形成为非常低。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误差,能够进一步抑制光量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的变动。
进而,通过将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第1基础构造、和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第2基础构造进行重叠,从而相比于以使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的朝向成为相同的方式进行重叠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抑制进行了重叠之后的阶梯的高度变高,与其相伴地,能够抑制制造误差等所引起的光量损失,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抑制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的变动。
另外,优选提供如下物镜:该物镜不仅能够实现BD/DVD/CD这3种光盘的互换,而且针对BD/DVD/CD这3种光盘中的任意一个光盘,都能够维持高的光利用效率且取得了光利用效率的平衡。例如,优选提供将针对波长λ1的衍射效率设为80%以上、将针对波长λ2的衍射效率设为60%以上、将针对波长λ3的衍射效率设为50%以上的物镜。进而,更优选还提供将针对波长λ1的衍射效率设为80%以上、将针对波长λ2的衍射效率设为70%以上、将针对波长λ3的衍射效率设为60%以上的物镜。除此之外,通过使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的朝向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从而在波长向长波长侧变动时,能够更容易地使像差向过小(under)(校正不足)的方向变化。另外,图2示出过小的球面像差和过大的球面像差。
从将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第1基础构造和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第2基础构造进行了重叠之后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形状和阶梯差这样的观点来看,能够如以下那样表现将作为(1/1/1)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和作为(2/1/1)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进行重叠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都具有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阶梯和朝向光轴的方向的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阶梯的阶梯差d11和朝向光轴的方向的阶梯的阶梯差d12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17)。更优选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17)。另外,在设置了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物镜是单片非球面的凸透镜的情况下,根据从光轴起的高度而光束向物镜的入射角不同,所以即使是赋予相同的光程差的光程差赋予构造,一般也有如下趋势:越远离光轴,阶梯差越大。在下述条件式中对上限乘以1.5的原因在于,加入了该阶梯差的增加。其中,n表示第1波长λ1下的物镜的折射率。
0.6·(λ1/(n-1))<d11<1.5·(λ1/(n-1)) (16)
0.6·(λ1/(n-1))<d12<1.5·(2λ1/(n-1)) (17)
另外,“至少在中央区域的光轴附近”设置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是指,至少一并具有最接近光轴的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阶梯和最接近光轴的朝向光轴的方向的阶梯的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是至少具有在从光轴至中央区域与中间区域的边界为止的光轴正交方向的一半的位置与光轴之间存在的阶梯的光程差赋予构造。
另外,例如,在λ1是390~415nm(0.390~0.415μm),n是1.54~1.60的情况下,上述条件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表示。
0.39μm<d11<1.15μm (18)
0.39μm<d12<2.31μm (19)
进而,作为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重叠方法,优选以使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的位置与第2基础构造的全部阶梯的位置相匹配的方式对基础构造的形状进行微调整,或者,以使第2基础构造的阶梯的位置与第1基础构造的全部阶梯的位置相匹配的方式对基础构造的形状进行微调整。
在如上所述使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的位置与第2基础构造的全部阶梯的位置相匹配的情况下,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d11、d12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21)。更优选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21)。
0.6·(λ1/(n-1))<d11<1.5·(λ1/(n-1)) (20)
0.6·(λ1/(n-1))<d12<1.5·(λ1/(n-1)) (21)
另外,例如,在λ1是390~415nm(0.390~0.415μm),n是1.54~1.60的情况下,上述条件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表示。
0.39μm<d11<1.15μm (22)
0.39μm<d12<1.15μm (23)
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25)。更优选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25)。
0.9·(λ1/(n-1))<d11<1.5·(λ1/(n-1)) (24)
0.9·(λ1/(n-1))<d12<1.5·(λ1/(n-1)) (25)
另外,例如,在λ1是390~415nm(0.390~0.415μm),n是1.54~1.60的情况下,上述条件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表示。
0.59μm<d11<1.15μm (26)
0.59μm<d12<1.15μm (27)
另外,优选为,在作为(1/1/1)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方向(过小)变化,在作为(2/1/1)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方向(过小)变化。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由于光拾取装置的温度的上升而物镜的折射率发生了变化那样的情况下,利用同样地由于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光源的波长上升的现象,能够校正物镜的折射率的变化所致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在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适当的聚光光点。由此,即使物镜是塑料制,也能够提供在温度变化时也能够维持稳定的性能的物镜。
优选为,相比于第2基础构造,第1基础构造的近轴光焦度更大。即,第1基础构造的平均间距优选小于第2基础构造的平均间距。由此,在BD/DVD/CD互换用物镜这样的轴上厚度厚的物镜中,也能够确保CD中的工作距离。进而,为了减小颜色像差,即使光源引起高频重叠,也形成良好的光点,而且降低光盘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情况下的、杂散光的问题,在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中,优选在第2基础构造的最接近光轴的每1个环形带中包括2~6个(特别优选为2~3个)第1基础构造的环形带。另外,在该情况下,记载为第2基础构造的最接近光轴的“环形带”,但实际上,通常是包括光轴的“圆”。因此,在此处所说的“最接近光轴的环形带”中还包括圆状的形状。另外,在最接近中间区域的第2基础构造的1个环形带中,在第2基础构造的1个环形带中包括1~5个(特别优选为2~3个)第1基础构造的环形带。
另外,如图8(d)所示,如果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原样地重叠,则如虚线所示,存在一部分突出的情况,但如果突出部分的宽度窄到5μm以下,则通过使突出的部分沿着光轴平行地移动而消除突出部分也没有大的影响,由此在第2基础构造的1个环形带中正好承载第1基础构造的多个环形带(参照实线)。因此,在图8(d)的例子中,作为在第2基础构造的1个环形带上承载3个第1基础构造的环形带的情况而处理。在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原样地重叠的情况下,在发生宽度窄到5μm以下的凹陷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消除凹陷。
此处,如果设Δλ1(nm)为第1波长的变化量、设ΔWD(μm)为起因于第1波长的变化Δλ而发生的物镜的颜色像差,则满足以下的式。
0.3(μm/nm)≤ΔWD/Δλ≤0.6(μm/nm) (28)
为了设为这样的结构,如上所述,在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中,在第2基础构造的最接近光轴的每1个环形带中优选包括2~6个(特别优选为2~3个)第1基础构造的环形带N1。通过将颜色像差设为上述范围,即使在BD/DVD/CD互换用物镜这样的轴上厚度厚的物镜中,也能够在确保CD中的工作距离的同时,降低光盘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情况下的杂散光的问题,能够使使用DVD时的温度特性以及波长特性更良好,所以是优选的。另外,第2基础构造中的最接近中间区域的1个环形带上重叠的第1基础构造的环形带的数量N2优选等于N1或者小于N1,例如重叠1~5个为好。
第1基础构造优选具有正的衍射光焦度,由此即使在BD/DVD/CD用的物镜这样的轴上厚度厚的物镜中,也能够确保使用CD时的工作距离。另外,第2基础构造优选具有负的衍射光焦度。通过这样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都具有衍射光焦度,在使用了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光盘时,能够使在不是记录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面上反射的不要光更远离必要光,所以是优选的。
根据通过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第3光束,第3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强度最强的第1最佳焦点位置和第3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强度次强的第2最佳焦点位置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另外,此处所说的最佳焦点位置是指,束腰(beam waist)在某个散焦的范围内成为极小的位置。第1最佳焦点位置是在CD的记录/再现中使用的必要光的最佳焦点位置,第2最佳焦点位置是在CD的记录/再现中不使用的不要光中的、光量最多的光束的最佳焦点位置。
0.35≤L/f≤0.70 (29)
其中,f[mm]是指物镜在第1光束下的焦距、L[mm]是指第3光束入射时的第1最佳焦点与第2最佳焦点之间的距离。
将以上叙述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优选的几个例子表示为图8(a)、(b)、(c)。另外,在图8中,为便于说明示出为平板状地设置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ODS1,但也可以设置于单片非球面的凸透镜上。在作为(2/1/1)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有作为(1/1/1)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在图8(a)中,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进而,可知第2基础构造BS2的全部阶梯的位置和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的位置对应。接下来,在图8(b)中,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也朝向光轴OA的方向。
进而,可知第2基础构造BS2的全部阶梯的位置和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的位置对应。接下来,在图8(c)中,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也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进而,可知第2基础构造BS2的全部阶梯的位置和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的位置对应。
接下来,说明优选设置于中间区域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为至少将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这2个基础构造重叠的构造。
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都优选为是闪耀型构造。另外,第3基础构造优选使通过了第3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L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3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M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或者,优选使通过了第3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N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L优选为是奇数。另外,优选为,设为L=M=N=1的(1/1/1)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优选使通过了第4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D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4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E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或者,使通过了第4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F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D优选为是偶数。另外,优选为,设为D=2、E=F=1的(2/1/1)构造。由此,在至少重叠了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中,能够降低光轴方向的阶梯差,由此能够抑制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的降低。另外,如果使第1基础构造和第3基础构造中的光强度最高的衍射光的级数一致,并且使第2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的光强度最高的衍射光的级数一致,则关于通过中央区域和中间区域的光束,即使在温度、波长发生变化时,也能够使球面像差连续,其结果,能够抑制高级像差的发生,所以是优选的。
关于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也可以设为除了第3、第4基础构造以外还重叠了第5基础构造的构造,但为了使构造单纯,抑制制造误差所致的光利用效率降低,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也优选仅由第3基础构造以及第4基础构造构成。
另外,此时,第5基础构造优选为是如下构造: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G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通过重叠这样的第5基础构造,不会对通过物镜的中间区域的第1光束、第2光束造成恶劣影响、并且不会在中央区域与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相位偏移,能够仅对第3光束容易地提供在C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耀斑形成于远离光点的位置的作用。
优选为,G是±1。在G是±1的情况下,第5基础构造优选为是图5(d)所示那样的2级的台阶型构造(还称为双重构造)。
另外,也可以使通过了第3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3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3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还称为(3/2)构造),使通过了第4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4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还称为(2/1)构造)。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进一步提高BD中的衍射效率。
另外,在不论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是(1/1)构造和(2/1)构造的组合的情况、还是(3/2)构造和(2/1)构造的组合的情况下,至少在中间区域的、最接近中央区域的位置设置的第3基础构造的阶梯优选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至少在中间区域的、最接近中央区域的位置设置的第4基础构造的阶梯优选朝向光轴的方向。更优选为,中间区域中的全部第3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中间区域中的全部第4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
也可以是,在第3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过小)方向变化,在第4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过小)方向变化。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中,在由于光拾取装置的温度上升而物镜的折射率变化那样的情况下,利用同样地由于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光源的波长上升,校正物镜的折射率的变化所致的球面像差的劣化,所以在环境温度的变化时,能够在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形成更适合的聚光光点。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的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过小)方向变化,在另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过量(过大)方向变化。
如果在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的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过小)方向变化,在另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过量(过大)方向变化,则作为物镜整体,在将第1光束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时,能够使第1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的3级球面像差的变化量成为-30mλrms以上且+50mλrms以下,所以是优选的。另外,作为物镜整体,在将第1光束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时,优选使更第1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的3级球面像差的变化量成为-10mλrms以上且+10mλrms以下。另外,作为物镜整体,在将第1光束聚光到BD的信息记录面上时,第1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的5级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优选为-20mλrms以上且20mλrms以下。更优选为-10mλrms以上且+10mλrms以下。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的某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过量方向变化,所以即使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仅由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构成,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CD时的耀斑显现。因此,能够通过单纯的形状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进行使用CD时的耀斑显现,所以抑制影子的效应所致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进而,还抑制制造误差所致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作为结果,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另外,由此在中间区域中使用BD时的温度特性校正效果变小,但如图1所示,中央区域的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都在长波长中校正不足,所以能够防止温度特性过于变差,并且能够增大使用BD时的波长特性校正效果。除此之外,在使用DVD时,能够使DVD的温度特性以及波长特性都变得良好。
另外,如果在第4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过小)方向变化,在第3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过量(过大)方向变化,则在使用CD时能够容易地将耀斑更远地分散,所以是优选的。
为了使使用DVD时的波长特性变得更良好,在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中,在第4基础构造的最接近中央区域的每1个环形带中,优选包括1~3个(特别优选为2~3个)第3基础构造的环形带。更优选为,在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中,在第4基础构造的最接近周边区域的每1个环形带中,包括1~5个(特别优选为2~3个)第3基础构造的环形带。
在周边构造中设置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情况下,能够设置任意的光程差赋予构造。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优选具有第6基础构造。第6基础构造使通过了第6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P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6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Q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6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R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另外,为了抑制波长变动时的衍射效率的变动,P也优选为5以下。
此处,图9示出优选的物镜的示意图。是示出包括光轴OA的物镜的剖面中的、光轴的上半部分的图。另外,图9仅为示意图,并不是表示基于实施例的准确的长度的比例等的附图。
图9的物镜具有中央区域CN、中间区域MD、周边区域OT。在中央区域设置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ODS1,在中间区域设置了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ODS2,在周边区域设置了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
图9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ODS1成为如下构造:(2/1/1)的闪耀构造且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第2基础构造BS2、和(1/1/1)的闪耀构造且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第1基础构造BS1重叠。在图9中,第2基础构造BS2是3个环形带,在第2基础构造BS2中的最接近光轴的环形带(圆状)上,包括4个第1基础构造BS1的环形带。另外,在第2基础构造BS2中的最接近中间区域的1个环形带中,包括2个第1基础构造BS1的环形带。
图9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ODS2成为如下构造:(2/1/1)的闪耀构造且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第4基础构造BS4、和(1/1/1)的闪耀构造且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第3基础构造BS3重叠。在图9中,第4基础构造BS4是3个环形带,在第4基础构造BS4中的最接近中央区域的环形带上,包括3个第3基础构造BS3的环形带。另外,在第4基础构造BS4中的最接近周边区域的1个环形带中,包括1个第3基础构造BS3的环形带。
图9的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ODS3是(2/1/1)的闪耀构造且仅由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第6基础构造BS6构成。
将为了针对BD再现/记录信息而所需的物镜的像侧数值孔径设为NA1,将为了针对DVD再现/记录信息而所需的物镜的像侧数值孔径设为NA2(NA1>NA2),将为了针对CD再现/记录信息而所需的物镜的像侧数值孔径设为NA3(NA2>NA3)。NA1优选为大于0.70且小于0.95、更优选为0.8以上且0.9以下。特别是,NA1优选为是0.85。NA2优选为大于0.55且小于0.7。特别是,NA2优选为是0.60或者0.65。另外,NA3优选为大于0.4且小于0.55。特别是,NA3优选为是0.45或者0.53。
物镜的中央区域与中间区域的边界在使用第3光束时,优选形成于与0.9·NA3以上且1.2·NA3以下(更优选为0.95·NA3以上且1.15·NA3以下)的范围相当的部分。更优选为,物镜的中央区域与中间区域的边界形成于与NA3相当的部分。另外,物镜的中间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边界在使用第2光束时,优选形成于与0.9·NA2以上且1.2·NA2以下(更优选为0.95·NA2以上且1.15·NA2以下)的范围相当的部分。更优选为,物镜的中间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边界形成于与NA2相当的部分。
在将通过了物镜的第3光束聚光到CD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球面像差优选具有至少1个位置的不连续部。在该情况下,不连续部在使用第3光束时,优选存在于0.9·NA3以上且1.2·NA3以下(更优选为0.95·NA3以上且1.15·NA3以下)的范围。
另外,物镜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8≤d/f≤1.5 (13)
其中,d表示物镜在光轴上的厚度(mm),f表示第1光束下的物镜的焦距(mm)。
在应对BD那样的短波长、高NA的光盘的情况下,在物镜中,产生易于发生像散、也易于发生偏心慧形像差这样的课题,但通过满足条件式(13),能够抑制像散、偏心慧形像差的发生。
另外,成为物镜的轴上厚度厚的厚片物镜,所以CD的记录/再现时的工作距离易于变短,所以优选不超过条件式(13)的上限的值。
为了成为适合于薄型的光拾取装置的物镜,物镜的使用BD时的有效直径φ(mm)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2.0≤φ≤3.2 (1)
更优选满足条件式(1’)。
2.0≤φ≤3.0 (1’)
满足条件式(1)、(1’)那样的小直径的物镜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2)。
1.9≤LTCM3(λ1)/LTCM3(λ2)≤10.0 (12)
另外,LTCM3(λ1)表示在使用第1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λrms/deg.),LTCM3(λ2)表示在使用第2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λrms/deg.)。
另外,在充分确保LTCM3(λ2)这样的意义下,更优选满足以下的式。
1.9≤LTCM3(λ1)/LTCM3(λ2)≤5.5 (12’)
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
1.9≤LTCM3(λ1)/LTCM3(λ2)≤5.0 (12”)
在为了校正物镜的残留慧形像差而进行歪斜调整的情况下,考虑根据第1光束进行歪斜调整、根据第2光束进行歪斜调整。
假设,在根据第2光束进行了歪斜调整的情况下,针对第2光束的物镜的透镜倾斜灵敏度小于针对第1光束的透镜倾斜灵敏度,所以恐怕会产生如下课题:需要大的透镜倾斜量,在歪斜调整后,第1光束下的慧形像差易于变大。为了解决该课题,考虑使物镜的残留慧形像差本身变得非常小,但在BD/DVD/CD的3互换用物镜中,偏心误差灵敏度易于变大,所以如果想要使残留慧形像差变得非常小,则成品率过于恶化而不适合于量产的可能性变高。因此,优选为,在组装拾取装置时根据第1光束进行歪斜调整,在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时针对第2光束进行倾斜校正。
第1光束、第2光束以及第3光束优选成为平行光或者大致平行光而入射到物镜。由此,即使在循迹时,也能够防止发生慧形像差。在第1光束成为平行光或者大致平行光的情况下,第1光束入射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m1优选满足下述式(9)。
-0.01<m1<0.01 (9)
另外,在使第2光束成为平行光或者大致平行光而入射到物镜的情况下,第2光束向物镜入射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m2优选满足下述式(10)。
-0.01<m2<0.01 (10)
另外,在使第3光束成为平行光束或者大致平行光束而入射到物镜的情况下,第3光束向物镜入射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m3优选满足下述式(11)。
-0.01<m3<0.01 (11)
另外,使用第3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工作距离(WD)优选为大于0.20mm且1.5mm以下。优选为,大于0.2mm且是0.5mm以下。接下来,使用第2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WD优选为0.2mm以上且1.3mm以下。进而,使用第1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WD优选为0.25mm以上且1.0mm以下。
在光拾取装置中,耦合透镜至少使第1光束和第2光束通过,也可以具有使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特别是,在BD具有2层、3层以上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情况下,在从某个层的记录/再现进行其它层的记录/再现时,在透明基板厚度上产生差,所以必须校正起因于该厚度的差而发生的球面像差。考虑通过使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并变更物镜的倍率来校正该发生的球面像差。另外,在温度变化、波长变化时发生的球面像差也能够通过使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并变更物镜的倍率来校正。
但是,例如,即使是在使用BD时使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校正各种球面像差的光拾取装置,在使用DVD时,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的位置优选被固定。
作为其理由,可以举出如下理由等:在使用BD时,不发生耀斑,但在使用DVD时,发生耀斑,所以通过使耦合透镜位移,该耀斑的像差变化,作为结果产生该耀斑对记录/再现造成恶劣影响的可能性这样的理由;希望使驱动器中的耦合透镜的位移的控制单纯化这样的理由。
为了在使用DVD时固定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的位置,在构成物镜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的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使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方向变化,在另一方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使球面像差向校正过量方向变化,从而能够使使用DVD时的温度特性和波长特性都变得良好,作为结果,在使用DVD时,即使在第2光束通过时关于耦合透镜固定了光轴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针对DVD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所以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具有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驱动器装置。
此处,关于在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中配备的光盘驱动器装置进行说明,在光盘驱动器装置中,有如下方式:从收纳有光拾取装置等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主体,仅将能够在装载的状态下保持光盘的托盘取出到外部的方式;以及收纳有光拾取装置等的每个光盘驱动器装置主体被取出到外部的方式。
在使用上述的各方式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中,大致配备有下面的结构构件,但是不限于此。收纳在外壳等中的光拾取装置、使光拾取装置针对每个外壳朝向光盘的内周或者外周进行移动的寻迹马达等的光拾取装置的驱动源、具有朝向光盘的内周或者外周引导光拾取装置的外壳的引导轨道等的光拾取装置的输送单元、以及进行光盘的旋转驱动的主轴马达等。
优选为,在前者的方式中,除了这些各结构构件之外,还设置有能够在装载的状态下保持光盘的托盘以及用于使托盘滑动的装载机构等,在后者的方式中,没有托盘以及装载机构,各结构构件设置于与能够向外部引出的机壳相当的抽出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用于薄形的光拾取装置,能够针对BD、DVD、C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用的物镜以及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物镜的基准波长下的球面像差以及波长向长波长发生了变化时的本发明的物镜的球面像差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球面像差的过小和过大的图。
图3是在光轴方向上观察了本实施方式的单片的物镜OL的图。
图4是示出通过了物镜的第3光束形成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光程差赋予构造的例子的轴线方向剖面图,(a)、(b)示出闪耀型构造的例子,(c)、(d)示出台阶型构造的例子。
图6(a)是示出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的状态的图。
图7(a)是示出在光轴附近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但在中途切换而在中间区域附近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那样的形状的图,(b)是示出在光轴附近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但在中途切换而在中间区域附近阶梯朝向光轴的方向那样的形状的图。
图8是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a)、(b)、(c)、(d)示出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例子。
图9是优选的物镜的示意图。
图10是概略地示出能够对作为不同的光盘的BD、DVD以及C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透镜倾斜和盘倾斜的方向的定义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慧形像差(CM)的极性(符号)的定义的图,(a)、(c)是概略地示出物镜、主光线以及周边光线的图,(b)、(d)是概略地示出从盘侧观察了物镜方向的像面中的光点像的图。
(符号说明)
AC1:2轴致动器;BS:偏振光分束器;CN:中央区域;COL:准直透镜;DP:二向色棱镜;LD1:第1半导体激光器或者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2:第2半导体激光器;LD3:第3半导体激光器;LDP:激光器部件;MD:中间区域;OL:物镜;OT:周边区域;PD:受光元件;PL1:保护基板;PL2:保护基板;PL3:保护基板;PU1:光拾取装置;QWP:λ/4波片;RL1:信息记录面;RL2:信息记录面;RL3:信息记录面;SEN:传感器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0是概略地示出能够对作为不同的光盘的BD、DVD以及C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的图。上述光拾取装置PU1能够搭载于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光拾取装置PU1具有物镜OL、λ/4波片QWP、准直透镜COL、偏振光分束器BS、二向色棱镜DP、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1=405nm的激光光束(第1光束)的第1半导体激光器LD1(第1光源)、激光器部件LDP、传感器透镜SEN、作为光检测器的受光元件PD等,其中,所述激光器部件LDP是将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2=660nm的激光光束(第2光束)的第2半导体激光器LD2(第2光源)以及在对C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3=785nm的激光光束(第3光束)的第3半导体激光器LD3进行一体化而得到的。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单片的物镜OL中,在光源侧的非球面光学面中包括光轴的中央区域CN、在其周囲配置的中间区域MD以及进一步在其周囲配置的周边区域OT被形成为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虽然未图示,在中心区域CN形成了已经详述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在中间区域MD形成了已经详述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在周边区域OT形成了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是闪耀型的衍射构造。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物镜是塑料透镜。形成于物镜OL的中心区域CN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是如图8所示重叠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第1基础构造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至少设置于中心区域CN的光轴附近的第1基础构造的阶梯朝向与光轴相逆的方向,第2基础构造使通过了第2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满足以下的式。
1.9≤LTCM3(λ1)/LTCM3(λ2)≤10.0 (12)
其中,
LTCM3(λ1):在使用所述第1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
LTCM3(λ2):在使用所述第2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
从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射出的第1光束(λ1=405nm)的发散光束如实线所示,通过二向色棱镜DP,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之后,通过准直透镜COL而成为平行光,通过λ/4波片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通过未图示的光圈,其光束直径被限制,而入射到物镜OL。此处,通过物镜OL的中央区域、中间区域以及周边区域聚光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1成为在BD的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的光点。
在信息记录面RL1上通过信息凹坑被调制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物镜OL、未图示的光圈之后,通过λ/4波片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通过准直透镜COL成为收敛光束,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在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通过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利用2轴致动器AC1使物镜OL聚焦、循迹,从而能够读取在BD中记录的信息。此处,在第1光束中产生了波长变动的情况、在进行具有多个信息记录层的BD的记录/再现的情况下,通过使作为倍率变更单元的准直透镜COL在光轴方向上变化,来变更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OL的光束的发散角或者收敛角,由此能够校正起因于波长变动、不同的信息记录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从激光器部件LDP的半导体激光器LD2射出的第2光束(λ2=660nm)的发散光束如虚线所示被二向色棱镜DP反射,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准直透镜COL,通过λ/4波片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入射到物镜OL。此处,通过物镜OL的中央区域和中间区域被聚光(通过了周边区域的光束被耀斑化,形成光点周边部)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2,成为在DVD的信息记录面RL2形成的光点,形成光点中心部。
在信息记录面RL2上通过信息凹坑被调制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物镜OL之后,通过λ/4波片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通过准直透镜COL成为收敛光束,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在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收敛。另外,能够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来读取在DVD中记录的信息。
从激光器部件LDP的半导体激光器LD3射出的第3光束(λ3=785nm)的发散光束如单点划线所示被二向色棱镜DP反射,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准直透镜COL,通过λ/4波片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入射到物镜OL。此处,通过物镜OL的中央区域被聚光(通过了中间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光束被耀斑化,形成光点周边部)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3成为在CD的信息记录面RL3上形成的光点。
在信息记录面RL3上通过信息凹坑被调制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物镜OL之后,通过λ/4波片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通过准直透镜COL成为收敛光束,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在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收敛。另外,能够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来读取在CD中记录的信息。
(实施例)
以下,说明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实施例。另外,在此以后(包括表的透镜数据),有时使用E(例如,2.5×E-3)来表示10的幂乘数(例如,2.5×10-3)。另外,物镜的光学面形成为如下的非球面,其中,该非球面是由分别向式1代入表中示出的系数而得到的数学式进行规定的、围绕光轴而轴对称的非球面。
[式1]
此处,X(h)是光轴方向的轴(将光的前进方向设为正)、κ是圆锥系数、A2i是非球面系数、h是从光轴起的高度、r是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在使用了衍射构造的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该衍射构造对各波长的光束提供的光程差是用在式2的光程差函数中代入了表中示出的系数而得到的数学式来规定的。
(式2)
Φ(h)=mλΣB2ih2i
此处,λ:使用波长、m:衍射级数、h:从光轴起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的距离、B2i:光程差函数系数。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1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1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1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1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1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1]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2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2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2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2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1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2]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3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3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3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2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1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3]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4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4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4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4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4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与2级的台阶型的衍射构造相匹配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4]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5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5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5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5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5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与2级的台阶型的衍射构造相匹配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5]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物镜是塑料单片透镜。表6示出透镜数据。实施例6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如图8(a)所示(图8(a)与实施例6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6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另外,实施例6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4基础构造BS4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3基础构造BS3,与2级的台阶型的衍射构造相匹配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4基础构造BS4的阶梯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3基础构造BS3的阶梯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
[表6]
在表7中集中示出与各实施例对应的(12)式的数值。
[表7]
此处,在参照图11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透镜倾斜和盘倾斜的方向的定义时,如图11所示,关于物镜,将图所示的方向的倾斜设为正(+)的方向,并且,关于盘,将图所示的方向的倾斜设为正(+)的方向。
另外,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慧形像差(CM)的极性(符号)的定义。慧形像差的+的极性是指,如图12(a)那样,相比于主光线,周边光线在上方聚光的情况,从盘侧观察的物镜方向的光点像如图12(b)那样成像的情况。另外,慧形像差的-的极性是指,如图12(c)那样,相比于主光线,周边光线在下方聚光的情况,从盘侧观察的物镜方向的光点像如图12(d)那样成像的情况。
本发明者关于各实施例,针对残留慧形像差和歪斜调整后的DVD残留慧形像差研究了几个模式(pattern)。表8的模式(1)、(2)是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30λrms、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15λrms、成型所致的C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00λrms的情况,在模式(1)中是这些BD的残留慧形像差和DVD的残留慧形像差在相同方向上发生的情况,在模式(2)中是在相反方向上发生的情况。另外,模式(3)、(4)是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20λrms、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15λrms、成型所致的C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00λrms,模式(3)是在相同方向上发生的情况、模式(4)是在相反方向上发生的情况。表8示出各模式的歪斜调整结果。
[表8]
在表9中,针对关于表8的各模式的歪斜调整结果集中示出实施例1~6的各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在本实施例那样的3互换用物镜中,DVD相比于BD是低NA且有效直径小,所以DVD的慧形像差不会变得大于BD的慧形像差。在上述4个模式下,最难以进行歪斜调整的是在BD/DVD中像差的绝对值都大并且朝向相反方向的模式(2)。可知,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满足本发明的条件式(12),也能将BD歪斜调整后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以绝对值抑制为0.030λrms,抑制为与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0.03λrms)同等。另外,可知,在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是0λrms以上且0.030λrms以下、并且、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是-0.0150λrms以上且0.015λrms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在0.10以上且0.29(deg.)以下的范围内校正BD的透镜倾斜,并且,能够在-0.09以上且0.31(deg.)以下的范围内校正DVD的盘倾斜。
[表9]
进而,关于各实施例,针对残留慧形像差和歪斜调整后的DVD残留慧形像差,研究了与表8同样的模式。表10的模式(1)、(2)是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30λrms、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15λrms、成型所致的C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00λrms的情况,在模式(1)中是这些BD的残留慧形像差和DVD的残留慧形像差在相同方向上发生的情况,在模式(2)中是在相反方向发生的情况。另外,模式(3)、(4)是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20λrms、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15λrms、成型所致的CD的残留慧形像差为0.000λrms的情况,模式(3)是在相同方向上发生的情况,模式(4)是在相反方向上发生的情况。表10示出各模式的歪斜调整结果。
[表10]
在表11中,针对关于表10的各模式的歪斜调整结果集中示出实施例1~6的各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可知,即使在表10的情况下,也通过满足本发明的条件式(12),将BD歪斜调整后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以绝对值抑制为0.030λrms,抑制为与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0.030λrms)同等。另外,可知,在成型所致的BD的残留慧形像差是-0.03λrms以上且0.0λrms以下、并且、成型所致的DVD的残留慧形像差是-0.0150λrms以上且0.0150λrms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将BD的透镜倾斜校正为-0.28以上且-0.12(deg.)以下的范围内,并且,能够将DVD的盘倾斜校正为-0.30以上且0.10(deg.)以下的范围内。
[表1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实施例、技术思想,能够明确本发明不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实施例而包含其它实施例/变形例。说明书的记载以及实施例只是以举例证明为目的,本发明的范围由后述权利要求示出。
Claims (10)
1.一种物镜,是在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物镜,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1波长λ1的第1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第2波长λ2的第2光束的第2光源以及射出第3波长λ3的第3光束的第3光源,使用所述第1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1的保护基板的B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所述第2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2的保护基板的DV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使用所述第3光束进行具有厚度为t3的保护基板的C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其中,390nm≤λ1≤420nm,630nm≤λ2≤670nm,760nm≤λ3≤820nm,t1<t2,t2<t3,所述物镜的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是单片透镜,所述物镜的光学面至少具有中央区域、所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中间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所述中央区域是包括所述物镜的光轴的区域,所述中央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以及所述周边区域在同一光学面上设置为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所述物镜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1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B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2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DVD的信息记录面上,不使通过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第3光束以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式聚光到所述CD的信息记录面上,
满足以下的式:
2.0≤φ≤3.2 (1)
0.70<NA1<0.95 (2)
0.55<NA2<0.70 (3)
0.40<NA3<0.55 (4)
0.04<t1<0.12 (5)
0.55<t2<0.65 (6)
0.85<t3<1.25 (7)
0.2<WD3 (8)
-0.01<m1<0.01 (9)
-0.01<m2<0.01 (10)
-0.01<m3<0.01 (11)
1.9≤LTCM3(λ1)/LTCM3(λ2)≤10.0 (12)
其中,
φ:所述第1光束下的有效直径,其单位为mm,
NA1:使用所述第1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NA2:使用所述第2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NA3:使用所述第3光束时的数值孔径,
t1:BD的保护基板厚度,其单位为mm,
t2:DVD的保护基板厚度,其单位为mm,
t3:CD的保护基板厚度,其单位为mm,
WD3:进行所述CD的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时的工作距离,其单位为mm,
m1:所述第1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m2:所述第2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m3:所述第3光束入射到所述物镜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
LTCM3(λ1):在使用所述第1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deg.,
LTCM3(λ2):在使用所述第2光束时倾斜了单位角度的所述物镜的透镜倾斜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de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式:
0.002≤CM(λ2)≤0.03 (30)
其中,
CM(λ2):DVD的残留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区域具有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所述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互为逆朝向的闪耀型的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
所述中间区域具有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所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互为逆朝向的闪耀型的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的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2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3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3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3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所述第4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4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4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是至少重叠了第3基础构造、第4基础构造以及第5基础构造的构造,
所述第5基础构造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0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5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它任意级数的衍射光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式:
0.8≤d/f≤1.5 (13)
其中,
d:所述物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其单位为mm,
f:所述第1光束下的所述物镜的焦距,其单位为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0≤CM3(λ1)≤0.030以及-0.0150≤CM3(λ2)≤0.0150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
0.10≤LCAM(BD)≤0.29 (31)
-0.09≤DCAM(DVD)≤0.31 (32)
其中,
CM3(λ1):B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
CM3(λ2):DV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
LCAM(BD):BD的透镜倾斜校正量,其单位为deg.,
DCAM(DVD):DVD的盘倾斜校正量,其单位为deg.。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0.03≤CM3(λ1)≤0以及-0.0150≤CM3(λ2)≤0.0150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
-0.28≤LCAM(BD)≤-0.12 (33)
-0.30≤DCAM(DVD)≤0.10 (34)
其中,
CM3(λ1):B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
CM3(λ2):DVD的残留3级慧形像差,其单位为λrms,
LCAM(BD):BD的透镜倾斜校正量,其单位为deg.,
DCAM(DVD):DVD的盘倾斜校正量,其单位为deg.。
9.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物镜。
10.一种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6684 | 2012-03-29 | ||
JP2012076684 | 2012-03-29 | ||
PCT/JP2013/059236 WO2013147014A1 (ja) | 2012-03-29 | 2013-03-28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4888A CN104254888A (zh) | 2014-12-31 |
CN104254888B true CN104254888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53440A (zh) * | 1999-01-22 | 2004-12-08 | ���Ῠ���ܴᆱ�ܹ�ѧ��ʽ���� | 光学头装置 |
CN101034570A (zh) * | 2006-03-07 | 2007-09-12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
JP2010123214A (ja) * | 2008-11-20 | 2010-06-03 | Sony Corp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CN102347033A (zh) * | 2010-07-29 | 2012-02-08 | 日立视听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53440A (zh) * | 1999-01-22 | 2004-12-08 | ���Ῠ���ܴᆱ�ܹ�ѧ��ʽ���� | 光学头装置 |
CN101034570A (zh) * | 2006-03-07 | 2007-09-12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
JP2010123214A (ja) * | 2008-11-20 | 2010-06-03 | Sony Corp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CN102347033A (zh) * | 2010-07-29 | 2012-02-08 | 日立视听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62365B2 (ja)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CN104254888B (zh) | 物镜、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
WO2013047202A1 (ja) |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11136096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1132691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6065347B2 (ja) |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11233183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5152439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13005672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5963120B2 (ja)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CN103210446B (zh) | 光拾取装置用的物镜以及光拾取装置 | |
JP5585879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5229657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5713280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2133363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3084558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2133364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3114662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12090852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2063850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WO2013168692A1 (ja) |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13027622A1 (ja) |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11132696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2012212497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JP2013206514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