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691B -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691B
CN104205691B CN201380016714.5A CN201380016714A CN104205691B CN 104205691 B CN104205691 B CN 104205691B CN 201380016714 A CN201380016714 A CN 201380016714A CN 104205691 B CN104205691 B CN 104205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specific
scrambler sequence
macrocell
transmission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67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691A (zh
Inventor
S·阿赫马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ple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ple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le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pple Comput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05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a scrambling 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宏小区和从属传输节点的识别的方法和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和装置被配置为在长期演进(LTE/LTE‑A)网络中使用,并且包括能够促进增强型功能的扰码技术,其中从属节点拥有来自宏小区的唯一的小区标识。唯一的扰码序列的使用允许从属节点切换和异构网络中其他增强型多天线技术。所公开的方法和装置还允许区分和检测发射自低功率RHH、毫微微蜂窝基站等的信号,并且有利地实现更大的干扰随机化增益。

Description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优先权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3年1月30日提交的名称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ENHANCED SCRAMBLING SEQUENCES”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754,673的优先权,其要求于2012年1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CRAMBLINGSEQUENCES”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593,208的优先权,前述每一专利申请均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相关申请
本专利申请与共同拥有的、共同未决的于2013年1月30日提交的名称为“METHODS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PECTRAL USAGE IN EXTENSIBLE CARRIER DEPLOYMENTS”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754,674相关,其要求于2012年1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METHODS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PECTRAL USAGE IN EXTENSIBLE CARRIER DEPLOYMENTS”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593,218的优先权,前述每一专利申请均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1.技术领域
本公开整体涉及电信和数据网络领域。更具体地,在一个示例性方面,本公开涉及无线网络中的从属节点的智能化管理。
2.相关技术的描述
3GPP长期演进(LTE)是一种通过使用先进的无线通信调制技术提高蜂窝数据网络的容量和速度的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尽管在靠近演进型Node B(eNB)时较容易保持LTE中所见的高数据速率,但由于与eNB的距离增加以及来自相邻eNB的干扰所导致的低信号强度可对LTE通信数据速率造成不利影响。网络供应商开始通过部署异构网络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该部署中贯穿较大节点(即,宏小区)来部署较小的通信从属节点。图1示出由宏小区组成的异构网络100,该宏小区由进一步分为更小的子小区的相应的eNB 102组成,该子小区由从属的传输/接收节点104(例如微微蜂窝基站、毫微微蜂窝基站或使用远程无线电头端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组成。这些子小区可与宏小区共享或不共享相同的小区标识。从网络的角度来讲,仅能够识别宏小区(或者具有唯一物理层标识符的小区)并与其交互。因此,如果从属节点(例如远程无线电头端)与该宏小区共享同一小区标识符,则这些从属节点对于网络是透明的(即,该网络无法与这些从属节点单个地进行交互)。如图2的系统200中所示,传输至那些从属节点206的入站信息将通过eNB 204进行分配,而来自那些节点206的出站信息将通过eNB 204进行汇集并发送至网络202。
在每个从属节点及其相应的宏小区均具备唯一的物理层标识(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的具体实施中,将需要该网络分别地识别并传输和/或接收来自每个节点的信息。例如,在LTE的范畴内,该网络将需要针对每个节点和从属节点的单独的S1-U接口(即,位于eNB和服务网关(GW)之间的网络接口)和S1-MME接口(即,位于eNB和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之间的网络接口),以及位于各个节点之间的单独的X2接口(即,位于eNB之间的网络接口)。除了这种具体实施所需的大量的通信开销之外,该网络还必须协调eNB与从属节点的的操作,其中每个从属节点可被不可预见地打开和关闭。
因此,相邻节点对同一小区标识符的共享不可取地增加了小区内干扰,并且影响了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信道估计性能和相干检测。同一物理层小区标识的共享还限制了某些技术的使用,诸如例如增强型闭环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MU-MIMO)波束形成技术。此外,从属节点对同一物理层小区标识的使用避免了从属节点的识别和切换。
因此,需要经改进的装置和方法来改善从属节点在给定宏小区中的处理。从核心网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看,此类改进的装置和方法理想地是透明的。
发明内容
本公开通过提供用于在通信网络上部署扰码数据/控制位序列的改进的装置和方法来满足前述需要。
公开了一种宏小区装置,该宏小区装置被配置为在无线网络内工作并且被配置为耦接至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宏小区装置包括:无线收发器,该无线收发器被配置为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处理器;和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在一个此类变型中,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当被该处理器执行时使该宏小区装置执行以下操作:传输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对应于该宏小区的第一特定扰码序列进行加扰;以及将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分配给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其中该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的分配使该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利用所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对一个或多个传输进行加扰。
在一个变型中,该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包括基站、毫微微蜂窝基站或远程无线电头端(RRH)。
在另一变型中,该一个或多个传输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定于从属传输节点的参考信号。在某些情况下,该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还被配置为利用第一特定扰码序列对至少一个特定于宏小区的参考信号进行加扰。
在一些变型中,该一个或多个传输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定于移动设备的参考信号。
在其他具体实施中,第一特定扰码序列选自保留用于宏小区的一组扰码序列。在某些情况下,该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选自保留用于从属传输节点的一组扰码序列。
在其他变型中,该宏小区装置包括被配置为与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直接通信的对等网络接口。
公开了一种从属传输节点装置,该从属传输节点装置被配置为在无线网络内工作并耦接至一宏小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从属传输节点装置包括:无线收发器,该无线收发器被配置为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处理器;和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从属传输节点装置响应于从宏小区所接收到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的分配而执行以下操作:传输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对应于该宏小区的第一特定扰码序列进行加扰;以及传输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利用所接收到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进行加扰。
在一个变型中,该分配包括与该宏小区的小区标识不同的第一小区标识。
在其他变型中,该从属传输节点装置包括基站、毫微微蜂窝基站或远程无线电头端(RRH)。
在第三变型中,该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列特定于该从属传输节点装置。
在第四变型中,该第一特定扰码序列选自保留用于宏小区的一组扰码序列。
在第五变型中,该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扰码序特定于目标移动设备。
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该移动设备被配置为在无线网络的宏小区中工作,其中该宏小区包括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设备包括:无线收发器,该无线收发器被配置为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处理器;和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指令被配置为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该移动设备: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对应于该宏小区的第一特定扰码序列进行加扰;利用该第一特定扰码序列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进行解扰;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对应于该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的第二特定扰码序列进行加扰;以及利用该第二特定扰码序列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进行解扰。
在一个变型中,该一个或多个第一特定扰码序列选自与宏小区相关联的第一组扰码序列。
在其他变型中,该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扰码序列选自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第二组扰码序列。例如,宏小区将该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扰码序列分配给该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并且其中该第二特定扰码序列选自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第二组扰码序列。一些具体实施的特征还在于:该第一组扰码序列和第二组扰码序列互不相同。在操作期间,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和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利用限定的资源块元素进行传输。
公开了一种用于获得初始系统信息的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接收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确定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第一扰码序列,其中该第一扰码序列对应于宏小区,并且确定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第二扰码序列,其中该第二扰码序列对应于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其中该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用于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个或多个部分进行解码。
根据以下给出的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立即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认识到。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异构网络的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2为示出宏小区及其从属小区的两级识别的功能框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在小区选择/重选期间获取宏小区标识或从属小区标识的处理步骤的逻辑流程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典型传输信道的物理处理和扰码生成器初始化的逻辑流程图。
图5A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利用不同的初始化值生成的长度31的扰码Gold序列的归一化自相关函数的仿真结果。
图5B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利用不同的初始化值生成的长度31的扰码Gold序列的归一化互相关函数的仿真结果。
图6为示出适于实现本公开的方法的网络组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7为示出包含本公开的增强的从属小区识别功能的客户机或用户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所有图片版权所有2012-2013Apple Inc.保留所有权利。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见附图,其中从始至终,类似标号表示类似部件。
综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识别宏小区及其从属传输节点的机制。在一个变型中,该机制通过LTE网络进行使用,并且包括能够促进增强型功能(包括例如协作多点(CoMP)、异构网络(HetNet)、天线节点切换和其他所提出的LTE Release-11技术)的扰码技术,其中每个从属节点拥有来自其相应宏小区的唯一的小区标识。基于本文进一步详述的理由,宏小区及其从属传输节点的区别性识别允许来自低功率RRH、毫微微蜂窝基站等的信号的区分和检测,并且有利地实现了更多干扰随机化增益。
各种所公开的方法是可配置的和向后兼容的(例如,与早期版本的LTE)。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现存的Release-8 LTE扰码序列生成器用于利用从其对应组中获得的不同初始化值来生成依赖于传输节点的序列。除了宏小区之外,这种方案还允许传统设备(例如遵从Release-8的设备)以及增强型设备在小区选择/重选过程期间对传输节点(例如RRH)进行扫描和检测。事实上,对于传统设备,小区选择/重选过程有利地保持不变。在某些示例性LTE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方案为向后兼容的,由于使用了传统扰码方法,并且两级识别(本文进一步详述)仅涉及Rel-11(乃至更高版本)兼容的网元。
描述了两级节点/小区识别方案,其中一组传输节点由宏小区所覆盖。节点/小区识别信息并非从对传输节点和小区的单独标识分配中获得,而是传输/接收节点利用其预分配/已分配的扰码序列对其对应的参考信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加扰。节点/小区识别信息根据扰码序列来确定。对每个节点/小区使用唯一的扰码序列允许智能的天线节点切换和异构网络中的其他增强型多天线技术。此外,还可对遵从传统Release-8/9/10的参考信号(例如CRS、DM-RS、CSI-RS)以及相同的控制信令通道(例如PDCCH、PBCH)进行有利地再利用。
此外,所公开的装置和方法提供了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改进的信道估计性能和相干检测,同时有利于从属节点识别(以及在各种从属节点和/或宏小区本身的eNB之间的切换)。
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现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尽管主要在与协作多点(CoMP)和异构网络(HetNets)相关的长期演进(LTE)部署场景的范畴中对这些实施例进行论述,但普通技术人员应认识到本公开不以任何方式仅限于LTE应用。事实上,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用于设备需要检测并将一个信号与多个信号区别开来以便特别地改善从属节点识别和切换的任何网络。
方法-
在正常操作期间,典型的示例性用户设备(UE)需要获取初始系统信息来与网络进行通信。在两级节点/小区识别方案的范畴内,UE不仅要确定分配给每个传输/接收节点的唯一标识(使得从和至该节点的传输在可接受误差容限内能够区别于其他节点的传输),而且还要识别与该传输/接收节点相关联的所覆盖的宏小区。
现参见图3,其示出并详述了用于获取初始系统信息的示例性方法300。尽管以下论述是在遵从LTE的蜂窝网络的范畴中提出的,但相关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很容易理解,对其他蜂窝技术的适用性包括但不限于: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宽带码分多址(WCDMA)、CDMA-2000(及相关技术CDMA 1X、CDMA EVDO)、增强型LTE(LTE-A)(其在本文中也称为Release-11)等等。更一般地,下文所描述的各种原理可广泛地应用于与其具有适当适应性的其他无线技术,包括例如Wi-Fi、WiMAX等等,在给出本公开的情况下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认识到这种适应性。
在步骤302处,UE扫描网络并且针对载波频率(fc)执行载波频率获取。在一个实施例中,UE使用载波频率恢复电路以估计并补偿所接收到的信号的载波与接收器的本地振荡器之间的频率和相位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所接收到的信号中的信息对这些频率和相位变化进行估计以便恢复载波信号并允许该载波信号的相干解调。
在步骤304处,UE确定主同步序列并执行定时获取。例如,在LTE的范畴内,UE首先寻找主同步信号(PSS),该PSS是在第一子帧(即,子帧0)的第一时隙的最后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中传输的。这使得UE从为该小区选择的选定的循环前缀中单独地获取时隙边界。该PSS以已知间隔进行重复并且该UE使用该重复的PSS来实现与所发射信号的时间同步(例如,一旦UE与该PSS一致,该UE就能够识别帧/子帧/时隙边界)。一旦UE对该PSS进行正确地解码,该UE就能够确定小区的物理层标识以及所确定小区的定时信息。
在步骤306处,UE确定辅同步序列并获得无线帧定时信息。对于LTE,UE提取包含在辅同步信号(SSS)内的识别信息。在获取辅同步序列期间,UE可确定针对所传输信号的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在一个实施例中,限定了一百六十八个(168)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在宏小区和从属节点(例如,远程无线电头端、毫微微蜂窝基站、微微蜂窝基站等)之间对这些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进行划分,使得宏小区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对位于相应的宏小区内的任何给定的从属节点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来说将保持唯一性。
在该实例中,根据不同的SSS对宏小区及其从属节点进行唯一识别并分组。由适当启用的UE使用该区别性分组来确定:(i)来自PSS的第一小区标识(对应于宏小区)以及(ii)来自SSS的第二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对应于从属节点)。
在一种变型中,这些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根据预期(或实际)部署的网络体系架构来划分。例如,如果可预期宏小区与从属节点的给定比例(例如1:3),则可对宏小区和从属节点当中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的划分进行类似地划分(即,1:3)。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可对物理层小区标识组的划分进行不规则划分。例如,物理层小区标识组的分配可被分布成使得位于给定宏小区内的两个或更多个从属节点可共享公共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只要它们被物理地分开(即,地理位置不同)以避免彼此间的小区内干扰。在给出本公开的内容的情况下,普通技术人员应很容易认识到用于在宏小区和从属节点之间对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进行划分的许多可能方案。
在步骤308处,小区标识的确定使得UE对传输节点所使用的一个或多个伪随机序列进行识别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特定于小区的参考信号。例如,UE可基于小区的唯一标识和所使用的循环前缀(CP)来确定所述定位参考信号(PRS)生成器的初始化。然后,UE可与无线小区完全同步。在一些实施例中,这可包括针对所确定的从属节点的宏小区确定物理层小区标识。由于参考信号是在明确限定的资源元素中进行传输的(即,资源元素是根据所限定的时间和频率传输的),因此一旦同步,UE就能够提取特定于小区的参考信号。
在给出参考信号的相应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的唯一特性的情况下,这些参考信号可用于估计无线信道的质量并区别从属节点和eNB。UE对上报至eNB(直接地、或经由从属节点等)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进行计算,并且eNB可使用该信息来识别并选择最佳从属节点或用于在UE遍历整个给定的宏小区时在它们之间连接和切换的节点。因此,这种机制允许基于例如无线信道的质量在宏小区及其从属节点之间的识别和切换,同时从核心网的角度来看有利地保持透明(即,控制是由宏小区来处理的)。
此外,由于从核心网的角度来看可对从属节点的唯一识别进行透明处理(即,从属节点识别是由宏小区来处理的),因此在管理从属节点时核心网无需利用其资源;而是由eNB本身来管理从属节点。
通过唯一的小区标识进行初始化的不同扰码序列的使用可提供干扰随机化,并且有助于UE对由不同传输节点所传输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进行分隔。由于参考信号(例如CRS、DM-RS、CSI-RS)通过特定于小区的序列进行加扰,使得UE能够对不同的传输节点进行各种信道估计和移动性测量,因此使用唯一的扰码序列还能够改善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中的操作、以及节点选择和切换。更为直接地,选择彼此间具有唯一性的扰码序列确保UE能够识别每个唯一的扰码序列。
现参见图4,其示出了LTE网络中的典型传输信道的物理处理方法400。在步骤402处,对传入的传输块和控制信息执行循环冗余校验(CRC)附着,该CRC附着将RNTI保留用作输入。CRC附着提供了对传输块的错误检测能力。
在步骤404处,对传入数据执行信道编码。在步骤406处,对经信道编码的数据执行速率匹配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以便对用于传输至不同物理信道的可用容量的数据量进行匹配。多路复用出现在步骤408处。
在步骤410处,通过特定于节点的标识符序列(其中特定于节点的序列由其本身的宏小区及其从属节点来决定)对数据/控制比特序列b(n)进行加扰d(n)=b(n)⊕c节点-IDij(n)其中在接收器中,如前面参照图3所描述的,UE通过小区选择或重选过程来检测传输节点标识。输入数据利用特定于节点的扰码序列完成异或运算(在步骤412处),而在步骤414处,扰码序列生成器用于利用从其相应组中获得的不同初始化值来生成依赖于传输节点的序列。调制发生在步骤416处,而层映射、预编码和天线映射发生在步骤418处。
实例#1-
现存的LTE扰码序列生成器通过使用唯一的小区标识符进行初始化。例如,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处理期间,扰码序列生成器利用根据公式(1)的初始化值在每个子帧的起始处进行初始化。
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后续处理期间,扰码序列生成器利用根据公式(2)的初始化值在每个子帧的起始处进行初始化。
参数nRNTI对应于与PDSCH传输相关联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并且为特定于UE的(即,特定于目标设备),其中参数q∈{0,1}表示码字序号,其中一个子帧中可传输至多两个码字。对单码字传输而言,参数q等于零。扰码序列c(n)基于两个最大长度序列的模2加法而生成。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伪随机序列由长度为31的Gold序列进行限定,其中输出序列c(n),根据公式(3)-(6)进行限定。
(公式3) c(n)=(x1(n+Nc)+x2(n+Nc))mod2;
(公式4) x1(n+31)=(x1(n+3)+x1(n))mod2;
(公式5) x2(n+31)=(x2(n+3)+x2(n+2)+x2(n+1)+x2(n))mod2;以及
(公式6) Nc=1600。
第一m序列利用x1(0)=1,x1(n)=0,n=1,2,...,30进行初始化。第二m序列的初始化利用取决于该序列应用的值通过以下公式(7)来表示。
示例性的一组Gold码序列由2n-1个序列组成,每个序列具有2n-1的周期,并且可基于具有相同长度2n-1的两个最大长度序列来生成,使得它们的绝对互相关性小于或等于2(n +2)/2,其中n为用于产生最大长度序列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大小。各种相位下的该两个序列的一组2n-1个异或运算为一组Gold码。在该组码中最高的绝对互相关性为2(n+2)/2+1(对于n为偶数)和2(n+1)/2+1(对于n为奇数)。来自同一组中的两个Gold码的异或为某一相位下的另一Gold码。
在LTE Release-8的示例性情况下,有五百零四个(504)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将物理层小区标识分为一百六十八个(168)唯一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组,每一组包含三个唯一的标识如此分组使得每个物理层小区标识为一个且仅一个物理层小区标识组的一部分因此,物理层小区标识按照以下公式(8)进行唯一地定义,其中序号(在0到167的范围内)表示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并且序号在零到二(0到2)的范围内并表示在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内的物理层标识。因此,物理层小区标识按照以下公式(8)进行定义。
初始化值和扰码生成函数c(n)的输出序列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为了提供传输节点的明确识别,将不同的扰码序列分配给网络中的每个宏小区和宏小区的每个子集(参见例如图2)。使用了两级识别过程,其中第一级将识别eNB或宏小区,并且第二级将识别宏小区的从属小区。
令Ψ代表所有扰码序列的集合。将集合Ψ分成两个子集,使得Ψ=Ψ1∪Ψ2。与宏小区相关联的扰码序列以及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扰码序列分别由c小区-ID(n)和c节点-ID(n)来表示,其中c小区-ID(n)∈Ψ1,c节点-ID(n)∈Ψ2。只要用于生成这些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不同,伪随机序列c小区-ID(n)和c节点-ID(n)就不相关。需注意,就同构网络(并且Ψ=Ψ1)而言,该网络仅包括宏小区。因此,该对将唯一地识别第i个小区的第j个节点,其中N小区表示宏小区的小区标识的数量并且N节点(i)表示该第i个小区内的传输/接收节点的数量。
需注意,小区标识和节点标识可在相邻的小区中再用,只要这些小区在地理上相距足够远使得它们无法引起UE的相消干扰并且能够明确地检测到小区标识或节点标识。这些标识的分配和管理由网络运营商来决定。
为了消除对于单独获取宏小区标识和从属节点标识的需要,示例性实施例允许使用现有的小区标识获取程序。为了实现该项任务,假定每个集合Ψ2(i)={Ψ2(i,j)|j=0,1,...,N节点(i)}对应于第i个宏小区。因此,当在小区选择/重选程序期间检测到(例如,在图3的方法的步骤308示出)时,UE能够已知这就是从其中可提取出小区标识符和节点标识符的第i个宏小区的第j个节点。因此,可分别根据公式(9)和(10)对PDCCH和PDSCH(作为一个例子)的扰码序列的初始化公式进行修改以体现上述思想。
在特定小区中不存在从属节点的情况下,节点标识在上述公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化值的推导中将有什么贡献。
为了使上述算法与现有的扰码序列生成方案相关,将的一组一百六十八个(168)容许值分为两个子集,其中一组值专用于宏小区而另一组值专用于宏小区的对应从属节点(如果有的话)。因此以及值将以同样的方式用于小区和节点标识两者。
仿真结果-
现参见图5A和5B,其示出了由本发明受让人所执行的仿真,其展示了以下公式(11)和(12)中所示的扰码序列的小区内和小区间干扰随机化特性。
(公式11) c节点-IDij(n)
公式(11)和(12)中的序列是长度为31的Gold序列,预计该序列在基于两个不同的初始化种子来生成时具有很小的互相关性。图5A和5B分别示出了由两个不同初始值所生成的两个长度为31的Gold序列的归一化自相关函数(ACF)和互相关函数(CCF)以展示扰码序列的所需特性。
示例性用户设备(UE)装置-
现参见图6,其示出了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方法的示例性客户机或UE装置600。如本文所用,术语“客户机”和“UE”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例如iPhoneTM)、支持无线的个人计算机(PC)和小型计算机(不论是台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或是其他)、以及移动设备诸如手持式计算机、PDA、个人媒体设备(PMD)、或前述设备的任何组合。尽管物理层标识符的获取和后续的扰码序列生成器的初始化优选地在软件中执行,但也可设想固件和硬件实施例(以及前述的任何组合);本文随后参照图6对该装置进行描述。
UE装置600包括处理器子系统605,诸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微处理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安装在一个或多个基板608上的多个处理组件。处理子系统还可包括内部高速缓存存储器。处理子系统605连接至包括存储器的存储器子系统607,该存储器可例如包括SRAM、闪存和SDRAM组件。存储器子系统可实现一个或多个DMA型硬件,以便促进本领域所熟知的数据访问。在例示的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还包括用于实现本文前述的扰码序列生成器的子系统或模块。这些处理子系统可在联接到该处理子系统的软件或硬件中实现。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在另一变型中,这些子系统可直接联接到数字基带。处理子系统605还联接到无线接口子系统610,该无线接口子系统包括发射前端612、接收前端614和一个或多个天线616。
扰码序列生成器的常见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可编程逻辑、查找表、软件等等。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各种扰码序列生成器符合公式1-12。在给出本公开的内容的情况下,相关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修改和/或调整符合其他具体实施的扰码序列生成器的结构。
如前所述,在一个或多个加扰序列的接收期间,利用特定于节点的扰码序列对嵌入的输入数据进行异或运算。如相关领域中所充分理解的,可利用相同的特定于节点的扰码序列通过后续的异或来对异或扰码处理进行解扰。因此,为了提取嵌入的输入数据,利用适当的依赖于传输节点的序列和初始化值对接收到的加扰输入数据进行异或运算。
示例性基站(BS)装置-
现参见图7,其示出了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方法的示例性服务器或基站(BS)装置700。如本文所用,术语“服务器”和“BS”包括但不限于基站(例如NodeB、eNodeB等)、接入点、中继站、毫微微蜂窝基站等。尽管物理层标识符的配置优选地在软件中执行,但也可设想固件和硬件实施例(以及前述的任何组合);本文随后参照图7对该装置进行描述。
BS装置700包括处理器子系统705,诸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微处理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安装在一个或多个基板708上的多个处理组件。处理子系统还可包括内部高速缓存存储器。处理子系统705连接至包括存储器的存储器子系统707,该存储器可例如包括SRAM、闪存和SDRAM组件。就图6的用户装置来说,存储器子系统707可实现一个或多个DMA型硬件以有利于本领域中所熟知的数据存取。在例示的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还包括用于实现本文前述的物理层标识符和相关的扰码序列生成器的子系统或模块。这些处理子系统可在联接到该处理子系统的软件或硬件中实现。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在另一变型中,这些子系统可直接联接到数字基带。处理子系统705还联接到无线接口子系统710,该无线接口子系统包括发射前端712、接收前端714和一个或多个天线716。
扰码序列生成器的常见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可编程逻辑、查找表、软件等等。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各种扰码序列生成器符合公式1-12。在给出本公开的内容的情况下,相关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修改和/或调整符合其他具体实施的扰码序列生成器的结构。
在一个或多个加扰序列的传输期间,利用特定于节点的扰码序列对输入数据进行异或运算。
在给出本公开的情况下,普通技术人员应认识到用于实现无线网络中从属节点的智能化管理的许多其他方案。
应当理解,虽然在方法的多个步骤的具体顺序方面描述了本公开的某些方面,但这些描述对于本文所述的更广泛的方法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可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而修改。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步骤可成为不必要的或可选的。此外,可将某些步骤或功能性添加至所述公开的实施例,或者可将两个或多个步骤的性能的次序加以排列。所有此类修改均被视为被包含在本文公开和要求保护的原则中。
尽管上文的详细描述已显示、描述并指出应用到各种实施例的本公开的新特征,但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文描述的原则的情况下,那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所说明的设备或流程的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更改。前述说明是当前所考虑到的最佳模式。本说明书绝不旨在进行限制,而应被认为是本公开的一般原理的示例。应结合权利要求来确定本文所述原理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宏小区装置,所述宏小区装置被配置为在无线网络内工作并且被配置为连接至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所述宏小区装置包括:
无线收发器,所述无线收发器被配置为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
处理器;和
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当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宏小区装置执行以下操作:
传输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宏小区唯一的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进行加扰,其中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选自与宏小区相关联的第一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
将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分配给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选自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第二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的分配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利用所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一个或多个传输进行加扰,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的识别信息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确定的,以及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由所述宏小区分配给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小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包括基站、毫微微蜂窝基站、或远程无线电头端(RR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小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传输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定于从属传输节点的参考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宏小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还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至少一个特定于宏小区的参考信号进行加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小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传输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定于移动设备的参考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小区装置,还包括对等网络接口,所述对等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直接通信。
7.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被配置为在无线网络的宏小区内工作,其中所述宏小区包括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无线收发器,所述无线收发器被配置为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
处理器;和
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被配置为当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移动设备:
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宏小区唯一的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进行加扰,其中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选自与宏小区相关联的第一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
利用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进行解扰;
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利用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的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进行加扰,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选自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第二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的识别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确定的;以及
利用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进行解扰,其中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由所述宏小区分配给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和所述第二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互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加扰参考信号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加扰参考信号利用限定的资源块元素进行传输。
10.一种用于获取初始系统信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
确定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其中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应于宏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来自与宏小区相关联的第一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以及
确定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其中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对应于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来自与从属传输节点相关联的第二组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
其中所述第一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和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用于对所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个或多个部分进行解码;
其中从属传输节点的识别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确定的,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特定于小区的扰码序列由所述宏小区分配给所述至少一个从属传输节点。
CN201380016714.5A 2012-01-31 2013-01-31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4205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93208P 2012-01-31 2012-01-31
US61/593,208 2012-01-31
US13/754,673 US9503914B2 (en) 2012-01-31 2013-01-30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crambling sequences
US13/754,673 2013-01-30
PCT/US2013/024127 WO2013116507A1 (en) 2012-01-31 2013-01-31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crambling sequen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691A CN104205691A (zh) 2014-12-10
CN104205691B true CN104205691B (zh) 2018-02-06

Family

ID=4887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6714.5A Active CN104205691B (zh) 2012-01-31 2013-01-31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9503914B2 (zh)
EP (1) EP2810388B1 (zh)
JP (1) JP6618683B2 (zh)
KR (1) KR101636186B1 (zh)
CN (1) CN104205691B (zh)
BR (1) BR112014018946B1 (zh)
MX (1) MX336062B (zh)
RU (1) RU2633101C2 (zh)
TW (1) TWI479871B (zh)
WO (1) WO20131165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7542B2 (en) 2012-01-31 2016-01-26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pectral usage in extensible carrier deployments
JP6320683B2 (ja) * 2013-04-05 2018-05-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142898A1 (en) 2014-03-18 2015-09-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WO2015142900A1 (en) 2014-03-18 2015-09-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cheduling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JP6483154B2 (ja) 2014-05-01 2019-03-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407304B2 (ja) 2014-05-08 2018-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160037440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Cell discovery
EP3178172B1 (en) 2014-08-06 2022-11-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10321326B2 (en) 2015-01-20 2019-06-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16122812A1 (en) * 2015-01-26 2016-08-04 Intel IP Corporation Otdoa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positioning enhancement by using heterogeneous reference signals
EP3295632B1 (en) * 2015-05-08 2021-02-17 Apple In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figurable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channel design
CN111030743B (zh) * 2015-09-11 2023-08-11 苹果公司 5g系统中用于初始获取的参考信号
GB2544103A (en) 2015-11-06 2017-05-10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156414A2 (en) * 2016-03-11 2017-09-14 Maydanik Bori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electronic data with embedded security engines
CN108255464B (zh) * 2016-12-28 2021-09-28 北京忆恒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加扰方法、解扰方法及其装置
CN108347293B (zh) * 2017-01-24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312972B2 (en) * 2017-02-28 2019-06-04 Corning Incorporated Multi-source same-cell 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 (WDS) with dynamic source adaptation
US20190306552A1 (en) 2018-03-30 2019-10-03 Rhapsody International Inc. Streaming content substitu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830273B (zh) * 2018-08-07 2022-09-23 黎光洁 子系统id的构造方法和组网应用
EP3671253A1 (en) 2018-12-20 2020-06-24 HERE Global B.V. Crowd-sourcing of potentially manipulated radio signals and/or radio signal parameter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55967A1 (en) * 2008-06-24 2009-12-3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s, apparatuses, system and relate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ell type det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3269B2 (en) * 2002-02-20 2006-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43305B2 (en) * 2005-03-17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61859B2 (en) 2005-03-17 2016-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54671B2 (ja) 2005-10-07 2012-01-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パイロット送信方法
RU2432690C2 (ru) * 2006-08-25 2011-10-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cdma
PL2122858T5 (pl) 2007-01-08 2024-04-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kwencje synchronizacji wtórnej do wykrywania grup komórek w systemie komunikacji komórkowej
US8169992B2 (en) * 2007-08-08 2012-05-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scrambling during random access
US20090238086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k Dependent CQI Back-Off
US8442525B2 (en) * 2008-03-28 2013-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asuring neighboring cell loa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169931B2 (en) * 2008-05-21 2012-05-01 Airhop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se stations and their provisioning, management, and networking
JP5048613B2 (ja) * 2008-08-11 2012-10-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セルサーチ方法
US8340199B2 (en) * 2008-10-27 2012-1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8-transmit antenna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downlink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system
JP2010118986A (ja) * 2008-11-14 2010-05-27 Softbank Bb Corp 小型基地局、設定方法
US9204349B2 (en) * 2009-02-10 2015-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a hand-in of user equipment to femto cells
KR20100092623A (ko) * 2009-02-13 2010-08-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펨토 기지국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10146617A1 (ja) * 2009-06-15 2010-1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US8588801B2 (en) * 2009-08-21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oint equalization framework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JP2011259194A (ja) * 2010-06-09 2011-12-22 Softbank Mobile Corp フェムトセルサーチ方法および移動機
US10187859B2 (en) * 2011-02-14 201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and user multiplexing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s
US8570971B2 (en) 2011-05-06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remote radio heads
JP2014030132A (ja) * 2012-07-31 2014-02-13 Ntt Docomo Inc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10958404B2 (en) * 2015-11-06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and scrambling in licensed-assisted acces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55967A1 (en) * 2008-06-24 2009-12-3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s, apparatuses, system and relate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ell type det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71001A1 (en) 2017-03-09
MX336062B (es) 2016-01-07
EP2810388A1 (en) 2014-12-10
RU2014135214A (ru) 2016-03-27
MX2014009287A (es) 2014-09-11
KR20140126724A (ko) 2014-10-31
BR112014018946B1 (pt) 2022-11-01
WO2013116507A1 (en) 2013-08-08
US10200997B2 (en) 2019-02-05
BR112014018946A8 (pt) 2021-06-29
JP6618683B2 (ja) 2019-12-11
RU2633101C2 (ru) 2017-10-11
US20190150156A1 (en) 2019-05-16
JP2015505658A (ja) 2015-02-23
BR112014018946A2 (pt) 2017-06-20
TW201338491A (zh) 2013-09-16
EP2810388B1 (en) 2020-09-23
KR101636186B1 (ko) 2016-07-04
CN104205691A (zh) 2014-12-10
TWI479871B (zh) 2015-04-01
US9503914B2 (en) 2016-11-22
US11166281B2 (en) 2021-11-02
US20130196674A1 (en)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5691B (zh) 用于增强的扰码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49965B (zh) 用于初始化参考信号加扰的设备和方法
CN107613509B (zh) 用于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导频加扰的装置和方法
EP2774438B1 (en) Dmrs arrangements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CN110301112A (zh) 同步信号块
CN110574418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90554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0533885A (ja) Pbchスクランブリング設計
WO201305516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6989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37873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节点
CN103782535A (zh) 用于处理蜂窝网络中的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JP7259951B2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端末、及び方法
US10778287B2 (en) Multipoint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258099A (zh) 基于参考信号存在检测的授权辅助接入和参考信号序列设计
KR2015001817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AU201824676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overhead reduction
CN105376188B (zh) Laa通信中的扰码方法和装置
WO201404575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20087501A1 (en) Interleaving pattern based noma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