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655A - 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通信收发机 - Google Patents

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通信收发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655A
CN104205655A CN201380017522.6A CN201380017522A CN104205655A CN 104205655 A CN104205655 A CN 104205655A CN 201380017522 A CN201380017522 A CN 201380017522A CN 104205655 A CN104205655 A CN 104205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ine
operator scheme
line communication
pattern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75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655B (zh
Inventor
W·E·厄恩肖
A·阿尤达纳亚加姆
S·A·侯赛因
A·J·考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05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6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2Reducing cross-talk, e.g. by compens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4Setting up communications; Call and signal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45Local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确定要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进行通信。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动态地将其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接收来自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确定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动态地将其操作模式改变成匹配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Description

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通信收发机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2年4月2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号61/619,044和2013年2月4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号13/758,916的优先权权益。
背景
本发明主题内容的诸实施例一般涉及通信系统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电力线通信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
电力线通信是通过电线传送和接收通信信号的技术。传统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使用一对导线(火线(L)和零线(N))来传送和接收数据。信号在其上被差分地传送或接收的导线对可被分别称为TX(发射)端口或RX(接收)端口。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利用单个用于通信的端口(例如,L-N端口)。然而,一些电力系统包括第三导线:接地(G)或即保护地线,其允许三个端口(L-N、L-G和N-G)被用于通信。信号通过多个端口同时传送和接收的通信系统被称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第三端口上的电压是其他两个端口上的电压的线性组合。因此,第三端口不能用作TX端口,但它因组件中的失配、寄生电容和在第三接收链上使用的接收放大器而可被用作RX端口。此类失配可使得在第三端口上接收到的信号与在其他两个端口上接收到的信号相对无关。除了在这三个导线对上接收到的信号以外,共模信号(例如,泄漏到地的信号)也可提供接收机处的独立的收到信号。因此,电力线MIMO通信系统可具有2个TX端口(例如,L-N和L-G)以及4个RX端口(L-N、L-G、N-G和共模)。
电力线通信系统通常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与SISO系统相比较时,在相同带宽上操作的MIMO系统招致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面积(栅极数目)方面的显著惩罚。例如,与传输信号以采样频率Fs被采样的SISO系统相比,传输信号以采样频率FM被采样的2x2MIMO系统中的TX端口利用双倍数目的映射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具有较小工作带宽的2x2MIMO发射机可通过同时使用两个传输流在2x2MIMO系统中达成的处理增益来在性能上胜过具有相对较大带宽的SISO发射机。然而,MIMO电力线系统并不适用于某些市场;例如由于在一些地理环境中缺乏地线可用、禁止在涉及地线的任何导线对上进行传输的规章等等。
概述
公开了用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各个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包括网络接口、以及与该网络接口耦合的模式选择单元,该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通信地耦合至网络接口的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以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禁用第二发射链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关掉对第二发射链的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禁用第二发射链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指令第二发射链的一个或多个组件旁路掉第二发射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第二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所利用的协议;以及基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所利用的协议来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目的地网络地址;以及基于目的地网络地址来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包括:网络接口,以及与网络接口耦合的模式选择单元,该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从通信地耦合至网络接口的源电力线通信设备接收通信;确定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第二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接收到的网络分组中所包括的帧控制信息;以及基于网络分组中所包括的帧控制信息来确定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装置包括: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被配置成: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响应于确定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其被配置成:接收来自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确定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第二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第二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装置包括: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包括第一发射链和第二发射链,其中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第一发射链和第二发射链可配置成以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操作,并且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第一发射链可配置成以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式操作;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其包括第一接收链和第二接收链,其中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第一接收链和第二接收链可配置成以MIMO模式操作,并且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第一接收链可配置成以SISO模式操作;以及被包括在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电力线通信接收机中的共享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引擎,其中共享FFT引擎是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共用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共享FFT引擎包括共享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引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以SISO模式配置,则禁用第二发射链和第二接收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以SISO模式配置,则忽略第二发射链和第二接收链所处理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链在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MIM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一频率操作,并且在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SIS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二频率操作,并且其中第二发射链在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MIM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一频率操作;以及第一接收链在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MIM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一频率操作,并且在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SIS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二频率操作,并且其中第二接收链在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MIM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第一频率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SISO模式相关联的第二频率大于与MIMO模式相关联的第一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链和接收链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并且第二发射链和接收链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包括:前向纠错编码单元;与前向纠错编码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比特拆分单元耦合的交织单元;与第一映射器和第二映射器耦合的该比特拆分单元;与第一映射器和第二映射器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与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数模转换器和第二数模转换器耦合的共享FFT引擎;与第一数模转换器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放大器耦合的第一滤波器;与第二数模转换器耦合并且还与第二放大器耦合的第二滤波器;与火线-零线传输端口耦合的第一放大器;以及与火线-地线传输端口耦合的第二放大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其与比特拆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包括:与火线-零线接收机端口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滤波器耦合的第一放大器;与火线-地线接收机端口耦合并且还与第二滤波器耦合的第二放大器;与第一滤波器耦合并且还与共享FFT引擎耦合的第一模数转换器;与第二滤波器耦合并且还与该共享FFT引擎耦合的第二模数转换器;与该共享FFT引擎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与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比特组合单元耦合的第一解映射器;与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比特组合单元耦合的第二解映射器;以及与比特组合单元耦合并且还与前向纠错解码单元耦合的解交织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数转换器和第二模数转换器被包括在共享模数转换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该模式选择单元与比特组合单元耦合并且还与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方法包括:在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处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方法包括:在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处接收来自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响应于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或SISO模式以匹配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
附图简述
通过参考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诸实施例并使众多目的、特征和优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显见。
图1描绘了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
图2描绘了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
图3解说了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图4解说了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图5描绘了具有共享FFT引擎和共享ADC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示例框图。
图6描绘了具有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共享FFT/IFFT引擎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
图7A描绘了具有共享IFFT引擎以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子区段的示例框图。
图7B描绘了具有共享FFT/IFFT引擎以用于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子区段的示例框图。
图8A描绘了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
图8B描绘了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
图8C描绘了用于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
图9描绘了示例网络设备。
实施例描述
以下描述包括体现本发明主题的技术的示例性系统、方法、技术、指令序列、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然而应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实践。在其他实例中,公知的指令实例、协议、结构和技术未被详细示出以免淡化本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收发机(下文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静态地或动态地配置成以MIMO或SISO操作模式进行操作。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包括两条发射-接收链来支持MIMO模式下的操作。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在这两条发射-接收链中的一条处支持SISO模式下的操作。这两条发射-接收链可被设计用于不同的工作带宽和采样频率。第一发射-接收链可被设计成用于具有采样频率FS的工作带宽WS。第二发射-接收链可被设计成用于具有采样频率FM的工作带宽WM。在MIMO模式下,两条发射-接收链均可以频率FM来被时钟控制,并且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在带宽WM上操作。在SISO模式下,第一发射-接收链可以频率FS来被时钟控制并且第二发射-接收链可被停用。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自动地(即,动态实现)或通过手动配置(即,静态实现)从MIMO模式切换到SISO模式和从SISO模式切换到MIMO模式,如以下将进一步描述的。
图1描绘了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在一种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包括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发射机100可包括前向纠错(FEC)编码单元102、交织单元104、比特拆分单元106、映射器108、映射器110、MIMO TX处理单元112、NS IFFT单元114、NM IFFT单元116、数模转换器(DAC)118、DAC 120、滤波器122、滤波器124、放大器126和放大器128。接收机150可包括FEC解码单元152、解交织单元154、比特组合单元156、解映射器158、解映射器160、MIMO RX处理单元162、NS FFT单元164、NM FFT单元166、ADC 168、ADC 170、滤波器172、滤波器174、放大器176和放大器180。发射机100可包括两条发射链。第一发射链可包括映射器108、NS IFFT单元114、DAC 118、滤波器122和放大器126。第二发射链可包括映射器110、NM IFFT单元116、DAC 120、滤波器124和放大器128。在一种实现中,FEC编码单元102、交织单元104、比特拆分单元106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是这两条发射链共用的。
在一些实现中,FEC编码单元102对要在电力线通信介质上传送的数据进行编码。例如,FEC编码单元可向数据添加冗余比特。这些冗余比特允许接收机检测可能在消息中发生的一个或多个错误。这些冗余比特还可允许接收机纠正一个或多个错误而无需重传。FEC编码单元102可利用分块码或卷积码来对数据进行编码。交织单元104可重新排列经编码数据(其接收自FEC编码单元102)中的比特以改进前向纠错编码的性能。交织单元104可向比特拆分单元106发送比特流。比特拆分单元106可将比特流拆分成要经由两个信道(L-N和L-G)传送至网络的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两个比特流。映射器108和映射器110可将输入比特流b1,…,bK转换成码元流S1,…,SL(L≤K)。在一种实现中,映射器108和110利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相移键控(PSK)和正交振幅调制(QAM)之一来生成码元流。然而,注意到,在其他实现中,映射器108和110可利用其他调制技术。映射器108和110可将这两个码元流发送给MIMO TX处理单元112。MIMO TX处理单元112可对码元流实现一种或多种MIMO功能性(例如,空间复用,波束成形,空时编码等)。MIMO TX处理单元112可将码元流发送给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可使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将频域信号转换成时域信号。NS IFFT单元114可包括为频域信号计算NS点IFFT的能力。然而,当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以MIMO模式操作时,NS IFFT单元114为频域信号计算NM点IFFT,这是因为工作带宽被限制于WM(如以下将进一步描述的)。NM IFFT单元116可为频域信号计算NM点IFFT。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可分别向DAC 118和DAC 120发送时域信号。DAC 118和DAC 120可将数字信号(其接收自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转换成模拟信号。DAC 118可包括以采样频率FS操作的能力,其中FS是用于SISO模式下的工作带宽WS的采样频率。然而,当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以MIMO模式操作时,DAC 118以频率FM操作,其中FM是用于MIMO模式下的工作带宽WM的采样频率。如以下将进一步描述的,SISO模式下的工作带宽(WS)和采样频率FS大于MIMO模式下的工作带宽(WM)和采样频率FM。DAC 120可以采样频率FM操作。DAC 118和DAC 120分别将模拟信号发送给滤波器122和滤波器124。滤波器122和124可从模拟信号中移除无关的频率分量。放大器126和128可分别从滤波器122和124接收经滤波信号。放大器126和128可放大经滤波信号以供传输。来自放大器126的经放大信号可被耦合至L-N传输端口,并且来自放大器128的经放大信号可被耦合至L-G传输端口。
在一些实现中,接收机单元150包括两条接收链以接收来自网络的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第一接收链可包括放大器176、滤波器172、ADC 168、NS FFT单元164和解映射器158。第二接收链可包括放大器180、滤波器174、ADC 170、NM FFT单元166和解映射器160。FEC解码单元152、解交织单元154、比特组合单元156和MIMO RX处理单元162是这两条接收链共用的。在接收机单元150中,放大器176可放大在L-N接收机端口处接收到的信号。类似地,放大器180可放大在L-G接收机端口处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器176和180可分别向滤波器172和174发送经放大信号。滤波器172和174可对经放大信号进行滤波以移除无关的频率分量(例如,电力线通信频带外的频率分量)。滤波器172和174可分别向ADC 168和ADC 170发送经滤波信号。ADC 168和ADC 170可将模拟信号(其接收自滤波器172和174)转换成数字信号。ADC168可包括以采样频率FS操作的能力。然而,当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以MIMO模式操作时,ADC 168以频率FM操作。ADC 170可以采样频率FM操作。ADC168和ADC 170可分别向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发送数字信号。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16可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其接收自ADC 168和170)转换成频域信号。NS FFT单元164可包括为时域信号计算NS点FFT的能力。然而,当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以MIMO模式操作时,NS FFT单元164为接收自ADC 168的时域信号计算NM点FFT,这是因为带宽被限制于WM。NM FFT单元166可为接收自ADC 170的时域信号计算NM点FFT。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可向MIMO RX处理单元162发送频域信号。MIMO RX处理单元162可对接收自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的信号执行一个或多个操作(例如,对不同信号进行加权放大等)。MIMORX处理单元162将经处理信号发送给解映射器158和解映射器160。解映射器158和解映射器160可将收到码元流解码成比特流。解映射器158和解映射器160可将比特流发送给比特组合单元156。比特组合单元156可将接收自解映射器158和解映射器160的这两个比特流组合成单个比特流。比特组合单元156将这单个比特流发送给解交织单元154。解交织单元154可重新排列接收自比特组合单元156的比特流。解交织单元154可将经重新排列的比特流发送给FEC解码单元152。FEC解码单元152可检测接收自解交织单元154的比特流中的一个或多个错误。在一些实现中,FEC解码单元152还可纠正收到比特流中的一个或多个错误。
在一些实现中,这两条发射链和两条接收链在MIMO模式下以频率FM被时钟控制,并且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带宽WM上操作。第一链中被设计成用于具有大于FM/2的频率的载波的电路组件可被停用。在一些实现中,第一链中被设计用于具有大于FM/2的频率的载波的电路组件可被旁路掉。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从MIMO模式切换到SISO模式和从SISO模式切换到MIMO模式(如以下参照图2描述的)。
图2描绘了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图2包括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如以上参照图1描述的。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中的组件可执行与以上图1中描述的功能类似的功能。图2还包括模式选择单元205,其可在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之间被共享。模式选择205单元可耦合至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的一个或多个单元。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耦合至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比特组合单元156和MIMO RX处理单元162。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比特组合单元156和MIMO RX处理单元162提供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或指令以从MIMO模式切换到SISO模式和从SISO模式切换到MIMO模式。
在一些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以SISO模式操作(即,L-G端口可以不被使用)时使用L-N端口来传送和接收电力线通信信号。例如,在SISO模式下,仅仅发射机100的第一链和接收机150的第一链可运转。在以SISO模式操作时,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和第二发射链可被旁路。例如,如图2中所示,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开关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以旁路掉第二发射链中的比特拆分单元106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在一些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复用器或其他电路组件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以旁路掉第二发射链中的比特拆分单元106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类似地,对于SISO模式而言,接收机150中的比特组合单元156、MIMO RX处理单元162和第二接收链可被旁路掉。例如,如图2中所示,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开关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以旁路掉第二接收链中的比特组合单元156和MIMO RX处理单元162。在一些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复用器或其他电路组件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以旁路掉第二接收链中的比特组合单元156和MIMO RX处理单元162。在其他实现中,作为旁路掉这些组件的替代,在以SISO模式操作时,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第二发射链、比特组合单元156、MIMO RX处理单元162和第二接收链可被停用(例如,通过关掉向这些单元的供电)。在SISO模式下,第一发射链可以频率FS被时钟控制,并且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在带宽WS上操作。
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表现为SISO设备或MIMO设备,并且可按静态实现来预配置或者可按动态实现来动态地配置。例如,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由最终用户或采用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服务提供商来静态配置。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由模式选择单元205按动态实现来动态地配置。例如,在动态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指令发射机100和接收机150中的一个或多个组件从SISO模式切换到MIMO模式和从MIMO模式切换到SISO模式,如以下将进一步描述的。
在静态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预配置为SISO设备或MIMO设备。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按MIMO模式静态配置时可按全速率与其他MIMO设备进行通信,但在与其他较高带宽SISO设备进行通信时可能遭遇性能降级。类似地,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被静态配置为较高带宽SISO设备时可按全速率与其他高带宽SISO设备进行通信,但在与其他较低带宽MIMO设备进行通信时可能遭遇性能损失。在仅支持SISO设备或仅支持MIMO设备的电力线通信网络中,以静态实现对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恰适配置可在没有吞吐量损失的情况下确保性能。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静态实现可被用在仅支持SISO设备或仅支持MIMO设备的网络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静态实现可被手动预配置(例如,使用程序指令、固件和/或硬件开关)。例如,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用户配置成旁路掉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第二发射链、比特组合单元156、MIMO RX处理单元162和第二接收链以用于在SISO模式下操作。在一些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包括用于关掉一个或多个组件(例如,比特拆分单元106、MIMO TX处理单元112、第二发射链、比特组合单元156、MIMO RX处理单元162和第二接收链)的开关以将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操作改变成SISO模式。在其他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在制造期间被预配置成以静态实现操作。例如,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配置成基于该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预配置的工厂设置来以SISO模式或MIMO模式操作。
在动态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允许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混合电力线通信网络(即,包括较高带宽SISO设备和较低带宽MIMO设备的网络)中的操作。与可能招致性能损失的静态实现相比,动态实现可允许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在任何一个时间接收要么来自SISO设备、要么来自MIMO设备的通信。在一些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动态配置成在运行中选择其操作模式。例如,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中的这两条发射/接收链可以总是开启,并且基于第二发射/接收链的数据输入,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指令MIMORX处理单元162利用或旁路掉第二发射/接收链以分别在MIMO或SISO模式下操作,如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的。
在混合电力线通信网络(即,具有SISO和MIMO设备的电力线通信网络)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接收要么来自较低带宽MIMO设备、要么来自较高带宽SISO设备的通信。电力线上SISO和MIMO两种模式下的传输可具有类似的分组结构。一般而言,分组包括三个不同部分:(1)前置码——用于分组检测和同步;(2)帧控制——包括关于分组中后续的有效载荷的载波信息(例如,源标识符、长度、MIMO或SISO有效载荷);以及(3)有效载荷—包括从发射机发送给接收机的数据。电力线通信介质是电力线通信设备之间共享的介质并且这些电力线通信设备竞争接入。在竞争期间,网络中的所有电力线通信设备通常标识在被传送分组中的帧控制信息。电力线通信设备可从帧控制中提取分组长度,并且设置退避计数器以避免在对应有效载荷历时期间竞争共享介质。为了使MIMO和SISO设备共存和相互操作,设备可监听彼此的帧控制。用于MIMO和SISO模式的帧控制可被设计为在广泛采用的电力线标准(例如,HomePlug AV、HomePlug AV2等)中相同。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针对从MIMO和SISO两种设备传送的分组以相同方式处理帧控制。因此,对于所有传输,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检测分组并以类似方式对该分组的帧控制进行解码,而不论该传输是来自MIMO设备还是SISO设备。
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中的接收机150可能不能够在接收到网络分组之前将其自身预配置为SISO/MIMO设备。例如,接收机150可能不知道网络中的哪个设备正在发送网络分组、与传送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和其他特性等。在一种实现中,接收机150使用它在L-N端口上接收到的信号来对帧控制进行解码,帧控制可向接收机150指示该网络分组是从SISO设备还是MIMO设备发送的。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从接收机150的一个或多个组件接收帧控制信息并确定传送设备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随后指令MIMO RX处理单元162处理或者不处理在第二发射链上接收到的任何信号。例如,当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传送设备的操作模式是SIS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可指令MIMO RX处理单元162忽略从第二接收链接收到的任何信号以切换到SISO模式。在其他示例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配置接收机150中的一个或多个组件以旁路掉第二接收链。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向开关、复用器等发送控制信号以旁路掉第二接收链中的比特组合单元156、MIMO RX处理单元162等。在一些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关掉一个或多个组件(例如,NM FFT单元166、解映射器160、比特组合单元156等)以切换到SISO模式。类似地,当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传送设备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可指令MIMO RX处理单元162利用在第二接收链上接收到的信号来切换到MIMO模式。在一些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指令MIMO RX处理单元162利用分集技术(例如,极化、扩频等)来改进与较大带宽SISO设备通信的接收机150的性能。模式选择单元205还可指令MIMO RX处理单元162对来自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的输入执行MRC(最大比率组合)或EGC(等增益组合)。在一种实现中,MRC或EGC可以不针对整个SISO带宽进行,而是针对处于MIMO和SISO带宽的交集处的那些载波进行。当传输模式为MIMO时,比特组合单元156可回转到MIMO操作模式。接收机150的动态实现允许在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与较大带宽SISO设备或较小带宽MIMO设备进行通信时维持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性能。
对于动态实现,发射机100可自动地从SISO模式操作切换到MIMO模式操作和从MIMO模式操作切换到SISO模式操作。在动态实现中,发射机100确定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并自动地以SISO模式或MIMO模式操作以匹配于目的地设备的操作。在一种实现中,发射机100使用电力线通信协议、电力线网络中的设备的信息等来确定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从在建立与目的地设备的通信链路时与该目的地设备交换消息的一个或多个组件接收关于该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的信息。在一些实现中,关于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的信息还可被存储在将该目的地设备的网络地址与其操作模式相关联的表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从该表中标识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来基于该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恰适地配置传输模式。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目的地设备以SISO模式操作时,模式选择单元205指令比特拆分单元106旁路掉第二发射链以切换到SISO模式。在另一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指令MIMO TX处理单元112在第二发射链上输出零并充当映射器108和NSIFFT单元114之间的直通通道以切换到SISO模式。此配置帮助发射机100在与较高带宽SISO设备通信时维持性能。模式选择单元205还可指令MIMO TX处理单元112实现一种或多种发射分集方案以在与较高带宽SISO设备通信时维持性能。例如,模式选择单元可指令MIMO TX处理单元112将映射器108的输出发送给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当目的地设备的操作模式为MIM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指令MIMO TX处理单元112实现波束成形并切换到MIMO模式。
注意到,在动态实现的一些实施例中,MIMO操作中的这两条发射/接收链可能不以相同采样频率FM操作,这不同于静态实现。例如,第一发射/接收链可按同一采样频率FS操作,而同时第二发射/接收链可按采样频率FM操作。在静态和动态两种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中的IFFT操作和接收机中的FFT操作可由共享FFT/IFFT引擎执行。在一种实现中,发射机和接收机可利用两个FFT/IFFT引擎,第一FFT/IFFT引擎用于第一发射链和第一接收链,而第二FFT/IFFT引擎用于第二发射链和第二接收链。
在静态实现中,当FS=2FM时,第二发射和接收链可与第一发射和接收链共享FFT/IFFT引擎以执行FFT和IFFT操作(如以下进一步在图6中描述的)。当FS=2FM时,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使用用于静态实现的单个FFT/IFFT引擎来实现。大小为NS=2NM的FFT/IFFT引擎可被配置成使得该FFT/IFFT引擎作为两个NM点FFT/IFFT引擎操作以在2个MIMO链中使用。这两个NM点FFT/IFFT引擎可被组合成作为单个2NM点FFT/IFFT引擎操作以在使用以2为基数的FFT的SISO链中使用。此外,对于静态实现,当FS=2FM时,单个交织ADC块可在第一接收链和第二接收链之间被共享(如以下在图8A、8B和8C中进一步描述的)。类似地,共享FFT/IFFT引擎和/或共享ADC块可被用于动态实现。共享FFT/IFFT引擎和共享ADC块可减少硬件、节省功率和降低总成本。
图3解说了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其还可被称为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在框302,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发射机100(例如,如图1和2中所示)确定要与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其还可被称为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在一种实现中,发射机100确定数据被调度成要被传送给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例如,发射机1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组件确定数据要被发送给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在一些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数据被调度成要被发送给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在一些实现中,FEC编码单元102还可确定是否有数据可供用于编码以用于所调度传输。该流程继续行至框304。
在框304,确定与第二电力线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发射机10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例如,发射机100的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果发射机10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则控制流向框306。如果发射机10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SISO模式,则控制流向框308。
在框306,在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正以MIMO模式操作之后,确定发射机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在一种实现中,为了确定发射机100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5可确定发射机100的发射链是否以MIMO模式配置。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检查配置寄存器、预定义存储器位置、和/或发射链中的开关或复用器的状态来确定发射机100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发射机100正以MIM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310。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发射机100并非正以MIM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312。
在框310,维持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维持发射机100的操作模式,并且发射机100继续以MIMO模式操作。
在框312,动态地将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例如,当发射机100初始处于SIS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205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配置和利用第一和第二发射链两者用于传输来将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一旦发射机100的操作模式被设为MIMO模式,发射机100就可使用第一和第二发射链两者来向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进行传送。
在框308,在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正以SISO模式操作之后,确定发射机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在一种实现中,为了确定发射机100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5可确定发射机100的发射链是否以SISO模式配置。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检查配置寄存器、预定义存储器位置、和/或发射链中的开关或复用器的状态来确定发射机100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发射机100正以SIS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314。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发射机100并非正以SIS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316。
在框314,维持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维持发射机100的操作模式,并且发射机100继续以SISO模式操作。
在框316,动态地将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例如,当发射机100初始处于MIM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205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仅配置和利用第一发射链用于传输来将操作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一旦发射机100的操作模式被设为SISO模式,发射机100就可使用第一发射链来向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进行传送。
注意到,图3的流程图中解说的操作可由模式选择单元205通过如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各种技术来执行。然而,注意到,虽然图3的描述给出了模式选择单元205执行框302-316的操作的一些示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以仅执行框302-316的操作的子集并且发射机100的其他组件可执行其余操作,或者可按跨发射机100的各个组件分布的方式来执行这些操作。
图4解说了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其还可被称为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在框402,在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处接收来自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其还可被称为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在一种实现中,接收机150(例如,图1和2中所示)接收来自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例如,接收机150中的一个或多个组件确定在L-N或L-G信道上是否存在任何传输。该流程继续行至框404。
在框404,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接收机15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例如,接收机150的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还是SIS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果接收机15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MIMO模式,则控制流向框406。如果接收机150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SISO模式,则控制流向框408。
在框406,在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正以MIMO模式操作之后,确定接收机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在一种实现中,为了确定接收机150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5可确定接收机150的接收链是否以MIMO模式配置。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检查配置寄存器、预定义存储器位置、和/或接收链中的开关或复用器的状态来确定接收机150是否正以MIMO模式操作。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接收机150正以MIM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410。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接收机150并非正以MIM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412。
在框410,维持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维持接收机150的操作模式,并且接收机150继续以MIMO模式操作。
在框412,动态地将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例如,当接收机150初始处于SIS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205将操作模式从SISO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处理在第一和第二接收链两者上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来将操作模式改变成MIMO模式。一旦接收机150的操作模式被设为MIMO模式,接收机150就可使用第一和第二接收链两者(例如,在第一和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两者上)来接收来自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
在框408,在确定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正以SISO模式操作之后,确定接收机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在一种实现中,为了确定接收机150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5可确定接收机150的接收链是否以SISO模式配置。例如,模式选择单元205可检查配置寄存器、预定义存储器位置、和/或接收链中的开关或复用器的状态来确定接收机150是否正以SISO模式操作。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接收机150正以SIS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414。如果模式选择单元205确定接收机150并非正以SISO模式操作,则控制流向框416。
在框414,维持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维持接收机150的操作模式,并且接收机150继续以SISO模式操作。
在框416,动态地将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在一种实现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动态地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例如,当接收机150初始处于MIMO模式时,模式选择单元205将操作模式从MIMO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例如,使用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模式选择单元205可通过仅配置和利用第一接收链来将操作模式改变成SISO模式。一旦接收机150的操作模式被设为SISO模式,接收机150就可使用第一接收链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进行接收。
注意到,图4的流程图中解说的操作可由模式选择单元205通过如以上参照图2描述的各种技术来执行。然而,注意到,虽然图4的描述给出了模式选择单元205执行框402-416的操作的一些示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式选择单元205可以仅执行框402-416的操作的子集并且接收机150的其他组件可执行其余操作,或者可按跨接收机150的各个组件分布的方式来执行这些操作。
图5描绘了具有共享FFT引擎和共享ADC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示例概念图。图5描绘了与图1中的接收机150类似的接收机500,除了NS FFT单元164、NM FFT单元166、ADC 168、和ADC 170以外。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可被共享FFT引擎502代替。ADC 168和ADC 170可被共享ADC 504代替。与接收机150相比,具有共享ADC 504和共享FFT引擎502的接收机500可具有较少的组件、消耗较少的功率、并招致较低的成本。第一和第二发射链之间的共享ADC 504和共享FFT引擎502还可简化架构并减小接收机150的面积。共享FFT引擎502和共享ADC 504可被用于静态实现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中,这是因为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操作模式在通信被发起之前是已知的。图6、7A和7B描述了共享FFT引擎502的一些示例实现。图8A、8B和8C描述了共享ADC 504的一些示例实现。
注意到,图5描绘了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500的一种实现。注意到,用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不同实现是可能的。例如,在其他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包括接收机中带有分开的ADC的共享FFT引擎、接收机中带有分开的FFT引擎的共享ADC、以及接收机中带有分开的ADC的分开的FFT引擎。另外,在一些实现中,图5的共享FFT引擎502可被实现为用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区段的共用FFT/IFFT引擎(如图6中描述的)以分别执行FFT和IFFT操作。在其他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实现有用于这两条发射链的共享IFFT引擎和用于这两条接收链的共享FFT引擎。
图6描绘了具有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共享FFT/IFFT引擎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示例框图。图6包括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600和接收机650。发射机600类似于发射机100,除了NS IFFT单元114和NM IFFT单元116可被共享FFT/IFFT引擎614代替以外。此外,接收机650类似于接收机150,除了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可被共享FFT/IFFT引擎614代替以外。.第一和第二发射链可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第一和第二接收链共享FFT/IFFT引擎614。
在一些实现中,共享FFT/IFFT引擎614可减小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复杂度和面积。共享FFT/IFFT引擎614可针对第一和第二接收链将时域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类似地,共享FFT/IFFT引擎614可针对第一和第二发射链将频域信号转换成时域信号。共享FFT/IFFT引擎614的操作可基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操作模式而有所不同。图7A和7B描绘了用于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子区段的共享FFT/IFFT引擎614用于SISO和MIMO模式操作的示例操作。
图7A描绘了具有共享IFFT引擎以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子区段的示例框图。图7A包括映射器108、映射器110、MIMO TX处理单元112和共享FFT/IFFT引擎614(如以上参照图6描述的)。映射器108、映射器110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具有与如图1中描述的功能类似的功能。共享FFT引擎614包括NM点IFFT单元708、NM点IFFT单元710和旋转因子组合单元712。
在一种实现中,在SISO模式操作期间,来自映射器108的信号可被馈送到NM点IFFT单元708和NM点IFFT单元710中。尽管图7A描绘了相同信号被馈送到这两个IFFT单元中,但馈送到NM点IFFT单元708中的信号和馈送到NM点IFFT单元710中的信号可以不必相同。例如,馈送到NM点IFFT单元710中的信号可在与馈送到NM点IFFT单元708中的信号相比不同的载波频率上。对于SISO模式操作,映射器110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可被接地或断电。NM点IFFT单元708和NM点IFFT单元710可为输入信号计算两个NM点宽的IFFT。旋转因子组合单元712可将这两个NM点宽的IFFT组合成单个2NM点宽的IFFT。例如,旋转因子组合单元712可通过将这两个NM点宽的IFFT乘以一个或多个系数来组合这两个NM点宽的IFFT。2NM点宽的IFFT或NS点宽的IFFT包括用于在L-N端口上传输的OFDM数字码元。OFDM数字码元可被馈送到以频率FS(即,用于SISO模式的采样频率)来时钟控制的DAC。
图7B描绘了具有共享FFT/IFFT引擎以用于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发射机的子区段的示例框图。图7B包括映射器108、映射器110、MIMO TX处理单元112和共享FFT/IFFT引擎614(如以上参照图6描述的)。共享FFT/IFFT引擎614可包括NM点IFFT单元708、NM点IFFT单元710和旋转因子组合单元712(如以上参照图7A描述的)。
在一种实现中,在MIMO模式操作期间,旋转因子组合单元712可被接地或断电。映射器110和MIMO TX处理单元112可在MIMO模式操作期间操作。映射器108和映射器110可将两个码元流发送给MIMO TX处理单元112。MIMO TX处理单元112可执行一个或多个MIMO操作(例如,空间复用,波束成形,空时编码等)并将码元流发送给NM点IFFT单元708和NM点IFFT单元710。NM点IFFT单元708和NM点IFFT单元710可将频域信号转换成时域信号。NM点IFFT单元708的输出可包括用于在L-N端口上传输的OFDM码元。类似地,NM点IFFT单元710的输出可包括用于在L-G端口上传输的OFDM码元。OFDM码元可被馈送到以频率FM(即,MIMO模式的采样频率)来时钟控制的DAC。
图8A描绘了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图8A包括共享ADC 504(如以上参照图5描述的)。在一种实现中,共享ADC 504包括复用器820、ADC 816、ADC 818、采样和保持块812、以及采样和保持块814。共享ADC 504可利用具有ADC 816和ADC818的交织ADC架构。例如,ADC 816和ADC 818可被配置成以频率FM的采样进行操作,其中ADC 816产生输入信号的偶数采样,而ADC 818产生该输入信号的奇数采样。采样和保持块812以频率FS被时钟控制,采样和保持块814以频率FM被时钟控制。
在一种实现中,在SISO模式操作期间,采样和保持块812接收来自L-N端口的信号。采样和保持块814在SISO模式操作期间被接地或断电。采样和保持块812可对收到信号进行采样并且将所采样信号馈送到ADC 816和818。采样和保持块812可按照时间偏移方式将所采样信号馈送到ADC 816和818,以使得ADC 816和818可以不接收到相同输入信号。例如,采样和保持块812可馈送ADC 816和818,以使得ADC 816接收到所采样信号的偶数采样,而ADC 818接收到所采样信号的奇数采样。ADC 816和818可将输入给它们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的偶数和奇数采样发送给复用器820。复用器820可将数字信号的偶数和奇数采样复用并将经复用信号发送给FFT单元(例如,NS FFT单元164)。
图8B描绘了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图8B描绘了用于以SISO模式操作的共享ADC 504的另一实现(不同于图8A的实现)。图8B中的共享ADC 504类似于图8A中的共享ADC 504,除了采样和保持块812可被采样和保持块813代替以外。采样和保持块813以频率FM被时钟控制,其类似于采样和保持块814。共享ADC 504利用类似的交织ADC架构(如图8A中所述),其中ADC 816和ADC 818产生输入信号的偶数和奇数采样。
在一种实现中,在SISO模式操作期间,采样和保持块813和814接收来自L-N端口的信号。采样和保持块813和814可按时间偏移方式接收信号。采样和保持块813和814可对输入信号采样并且将所采样信号馈送到ADC 816和818。例如,采样和保持块813可将L-N端口处接收到的信号的偶数采样馈送到ADC 816,并且采样和保持块814可馈送L-N端口处接收到的信号的奇数采样。ADC 816和818可将输入给它们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的偶数和奇数采样发送给复用器820。复用器820可将数字信号的偶数和奇数采样复用并将经复用信号发送给FFT单元(例如,NS FFT单元164)。
注意到,在图8A和8B中描述的共享ADC的实现可被用于在FS=2FM时静态实现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虽然图8A和8B描述了ADC 816对模拟信号的偶数采样进行操作以及ADC 818对模拟信号的奇数采样进行操作,但在其他实施例中,ADC 816可对模拟信号的奇数采样进行操作并且ADC818可对模拟信号的偶数采样进行操作。
图8C描绘了用于以MIMO模式操作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接收机的共享ADC的一种实现。图8C包括共享ADC 504(如以上参照图5描述的)。图8C中的共享ADC 504类似于图8B中的共享ADC 504,除了复用器820可被接地或关掉以外。此外,共享ADC 504可不利用交织式ADC架构(如图8A中所述)。代替地,ADC 816和818可分别对在L-N和L-G端口处接收到的分开的信号进行操作。
在一种实现中,在MIMO模式操作期间,采样和保持块813可接收来自L-N端口的信号。采样和保持块814可接收来自L-G端口的信号。采样和保持块813和814可对从L-N和L-G端口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并且将所采样信号分别馈送到ADC 816和818。ADC 816和818可将输入给它们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发送给FFT单元。例如,ADC 816和ADC 818可分别向NS FFT单元164和NM FFT单元166发送数字信号。
应理解图1-8C和本文中所描述的各操作是旨在帮助理解各实施例的示例,而不应被用于限制各实施例或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诸实施例可执行附加操作、执行较少操作、以不同次序执行操作、并行地执行操作、以及以不同方式执行一些操作。例如,虽然图1-8C描绘了2x2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但注意到如上所述的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不限于2x2电力线通信。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被实现用于2xN(N=2、3、4)MIMO电力线通信系统中的TX/RX端口的任何组合。虽然在一些实现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共享组件(例如,发射机100与接收机150之间的共享FFT/IFFT引擎、第一和第二接收链之间的共享ADC等),但注意,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可实现成具有分开的组件(即,不具有组件的共享),例如,如图1-2中所示。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体现为系统、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相应地,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采取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组合了软件与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其在本文可被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此外,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采取体现在其上含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任何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电子、磁性、光学、电磁、红外、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为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可包括以下各项:具有一条或多条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软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压缩碟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组合。在本文档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包含或存储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者结合其使用的程序的任何有形介质。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包括例如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的其中含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所传播数据信号。此类所传播信号可采取各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学信号、或其任何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为不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它能传达、传播或传输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者结合其使用的程序。
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程序代码可以使用任何恰适的介质来传送,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纤缆线、RF等,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的组合。
用于实施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用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等)以及常规过程编程语言(诸如“C”编程语言或类似编程语言)。程序代码可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后一情境中,远程计算机可通过任何类型的网络连接至用户计算机,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或者可进行与外部计算机的连接(例如,使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通过因特网来连接)。
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是参照根据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来描述的。将理解,这些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中的每个框以及这些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中的框的组合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用以制造机器,从而经由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这些指令构建用于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诸)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其可以指导计算机、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设备以特定方式起作用,从而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指令制造出包括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诸)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指令的制品。
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被加载到计算机、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设备上以使得在该计算机、其他可编程装置或其他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由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在该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的这些指令提供用于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诸)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过程。
图9描绘了示例网络设备900。在一些实现中,网络设备900可以是台式计算机、游戏控制台、智能电器、数字录像机(DVR)、电视、和具有电力线通信能力的其他网络设备之一。网络设备900包括处理器单元901(可能包括多个处理器、多个核、多个节点、和/或实现多线程等等)。网络设备900包括存储器903。存储器903可以是系统存储器(例如,高速缓存、SRAM、DRAM、零电容器RAM、双晶体管RAM、eDRAM、EDO RAM、DDR RAM、EEPROM、NRAM、RRAM、SONOS、PRAM等中的一者或多者)或者是上面已经描述的机器可读介质的可能实现中的任何一者或多者。网络设备900还包括总线911(例如,PCI、PCI-Express、AHBTM、AXITM、NoC等)、电力线接口907(例如,2线接口、3线接口等)、存储设备909(例如,光学存储、磁存储等)、以及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单元905。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单元905包括非对称混合模式发射机单元913和非对称混合模式接收机单元915。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单元905可被配置成实现以上参照图1-8C描述的功能性的一些或全部。例如,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单元905可按静态实现来配置或者可按动态实现来配置。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使得网络设备900能够与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SISO或MIMO设备进行通信,如上所述。
这些功能性中的任何一个功能性都可部分地(或完全地)以硬件和/或程序指令实现。例如,该功能性可用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在处理单元901中所实现的逻辑中实现、在外围设备或卡上的协处理器中实现等。在一些实现中,一个或多个组件可在非对称混合模式发射机单元913和非对称混合模式接收机单元915之间被共享。此外,诸实现可包括更少的组件或包括图9中未解说的附加组件(例如,视频卡、音频卡、附加网络接口、外围设备等)。处理器单元901、存储设备909、电力线接口907和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单元905耦合至总线911。尽管被示为耦合至总线911,但存储器903也可耦合至处理器单元901。
尽管各实施例是参考各种实现和利用来描述的,但是将理解,这些实施例是解说性的且本发明主题内容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一般而言,如本文中所描述的用于实现非对称混合模式收发机的技术可以用符合任何一个或多个硬件系统的设施来实现。许多变体、修改、添加和改进都是可能的。
可为本文中描述为单数实例的组件、操作、或结构提供复数个实例。最后,各种组件、操作和数据存储之间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任意的,并且在具体解说性配置的上下文中解说了特定操作。其他的功能性分配是已预见的并且可落在本发明主题内容的范围内。一般而言,在示例性配置中呈现为分开的组件的结构和功能性可被实现为组合式结构或组件。类似地,被呈现为单个组件的结构和功能性可被实现为分开的组件。这些以及其他变体、修改、添加及改进可落在本发明主题内容的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包括:
网络接口;
与所述网络接口耦合的模式选择单元,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确定与通信地耦合至所述网络接口的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发射链以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禁用所述第二发射链包括: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关掉对所述第二发射链的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供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禁用所述第二发射链包括: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指令所述第二发射链的一个或多个组件旁路掉所述第二发射链。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所述第二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所述MIMO模式还是所述SISO模式包括: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所利用的协议;以及
基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所利用的所述协议来确定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所述MIMO模式还是所述SISO模式包括: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目的地网络地址;以及
基于所述目的地网络地址来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8.一种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包括:
网络接口;
与所述网络接口耦合的模式选择单元,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从通信地耦合至所述网络接口的源电力线通信设备接收通信;
确定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线通信接收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接收链。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所述第二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所述MIMO模式还是所述SISO模式包括:所述模式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确定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接收到的网络分组中所包括的帧控制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网络分组中所包括的所述帧控制信息来确定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12.一种装置,包括:
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其被配置成:
确定与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目的地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
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其被配置成:
接收来自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
确定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源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发射链。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所述第二发射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接收链。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一频率操作并且所述第二接收链被配置成以第二频率操作,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频率。
17.一种装置,包括:
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包括第一发射链和第二发射链,其中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所述第一发射链和所述第二发射链能配置成以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操作,并且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的所述第一发射链能配置成以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式操作;
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包括第一接收链和第二接收链,其中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所述第一接收链和所述第二接收链能配置成以所述MIMO模式操作,并且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的所述第一接收链可配置成以所述SISO模式操作;以及
包括在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中的共享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引擎,其中所述共享FFT引擎是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共用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FFT引擎包括共享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引擎。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所述SISO模式配置,则所述第二发射链和所述第二接收链被禁用。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所述SISO模式配置,则所述第二发射链和所述第二接收链所处理的信号被忽略。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链在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所述MIMO模式操作时能配置成以大约第一频率操作,并且在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所述SISO模式操作时能配置成以大约第二频率操作,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发射链在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被配置成以所述MIMO模式操作时可配置成以大约所述第一频率操作;以及
所述第一接收链在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所述MIMO模式操作时能配置成以大约所述第一频率操作,并且在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所述SISO模式操作时能配置成以大约所述第二频率操作,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收链在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被配置成以所述MIMO模式操作时能配置成以大约所述第一频率操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SISO模式相关联的所述第二频率大于与所述MIMO模式相关联的所述第一频率。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链和接收链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并且所述第二发射链和接收链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包括:
前向纠错编码单元;
交织单元,所述交织单元与所述前向纠错编码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比特拆分单元耦合;
所述比特拆分单元,所述比特拆分单元与第一映射器和第二映射器耦合;
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所述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映射器和所述第二映射器耦合;
所述共享FFT引擎,所述共享FFT引擎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数模转换器和第二数模转换器耦合;
第一滤波器,所述第一滤波器与所述第一数模转换器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放大器耦合;
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与所述第二数模转换器耦合并且还与第二放大器耦合;
所述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与火线-零线传输端口耦合;以及
所述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与火线-地线传输端口耦合。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线通信发射机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其与所述比特拆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机处理单元耦合。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包括:
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与火线-零线接收机端口耦合并且还与第一滤波器耦合;
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与火线-地线接收机端口耦合并且还与第二滤波器耦合;
第一模数转换器,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与所述第一滤波器耦合并且还与所述共享FFT引擎耦合;
第二模数转换器,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与所述第二滤波器耦合并且还与所述共享FFT引擎耦合;
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所述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与所述共享FFT引擎耦合;
第一解映射器,所述第一解映射器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比特组合单元耦合;
第二解映射器,所述第二解映射器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所述比特组合单元耦合;以及
解交织单元,所述解交织单元与所述比特组合单元耦合并且还与前向纠错解码单元耦合。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和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被包括在共享模数转换器中。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线通信接收机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所述模式选择单元与所述比特组合单元耦合并且还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处理单元耦合。
29.一种方法,包括:
在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处确定与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发射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发射链两者;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发射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发射链。
31.一种方法,包括:
在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处接收来自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通信;
确定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相关联的操作模式是多输出多输入(MIMO)模式还是单输出单输入(SISO)模式;
确定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是否匹配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不匹配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动态地将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或所述SISO模式以匹配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设备的操作模式。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SISO模式改变成所述MIM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一接收链和与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第二接收链两者;以及
响应于确定要动态地将所述操作模式从所述MIMO模式改变成所述SISO模式,动态地启用与所述第一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接收链并禁用与所述第二电力线通信信道相关联的所述第二接收链。
CN201380017522.6A 2012-04-02 2013-04-02 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通信收发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05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19044P 2012-04-02 2012-04-02
US61/619,044 2012-04-02
US13/758,916 2013-02-04
US13/758,916 US8964819B2 (en) 2012-04-02 2013-02-04 Asymmetric mixed-mode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PCT/US2013/034874 WO2013151952A1 (en) 2012-04-02 2013-04-02 Asymmetric mixed-mode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655A true CN104205655A (zh) 2014-12-10
CN104205655B CN104205655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5441A (zh) * 2015-08-03 2018-04-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供电线路进行数据通信的电路元件
CN109120308A (zh) * 2018-11-06 2019-01-01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温县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线载波数据通讯系统
CN109379753A (zh) * 2018-10-29 2019-02-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远端机、直放站系统、信号处理方法、信号处理器及装置
CN110692205A (zh) * 2017-06-30 2020-01-14 英特尔公司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3466745A (zh) * 2020-03-3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设备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14930731A (zh) * 2020-02-26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线通信的发送模式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812A (zh) * 2005-04-07 2008-03-2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可变双工性能的终端
CN101442393A (zh) * 2007-11-23 2009-05-27 阿尔卡泰尔卢森特公司 无线电通信的用户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812A (zh) * 2005-04-07 2008-03-2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可变双工性能的终端
CN101442393A (zh) * 2007-11-23 2009-05-27 阿尔卡泰尔卢森特公司 无线电通信的用户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5441A (zh) * 2015-08-03 2018-04-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供电线路进行数据通信的电路元件
CN107925441B (zh) * 2015-08-03 2021-10-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供电线路进行数据通信的电路元件
CN110692205A (zh) * 2017-06-30 2020-01-14 英特尔公司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9379753A (zh) * 2018-10-29 2019-02-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远端机、直放站系统、信号处理方法、信号处理器及装置
CN109120308A (zh) * 2018-11-06 2019-01-01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温县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线载波数据通讯系统
CN114930731A (zh) * 2020-02-26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线通信的发送模式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930731B (zh) * 2020-02-26 2023-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线通信的发送模式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466745A (zh) * 2020-03-3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设备及数据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E032270T2 (en) 2017-09-28
ES2612556T3 (es) 2017-05-17
IN2014MN01914A (zh) 2015-07-10
KR101725854B1 (ko) 2017-04-11
EP2834922B1 (en) 2016-10-26
WO2013151952A1 (en) 2013-10-10
EP2834922A1 (en) 2015-02-11
US8964819B2 (en) 2015-02-24
KR20150002739A (ko) 2015-01-07
US20130259101A1 (en) 201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34922B1 (en) Asymmetric mixed-mode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US9225500B2 (en) Microwave backhaul system having a dual channel over a single interconnect
JP4871957B2 (ja) 中継ノード用におけるサブ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法
CN105306118B (zh) 广带异步可调多载波无线传输方法及系统
TWI407716B (zh) 用於通信系統的物理層信號處理電路及其方法
US9793996B2 (en) Sub-nyquist sampling for bandwidth- and hardware-efficient mobile fronthaul with MIMO processing
CN109561507A (zh) 选择用于传送数据分组的频带
CN106537796B (zh) 具有单环路分拆的增强型矢量化操作
CN108370307B (zh) 用于实现受管理的时分双工基带信令的设备和方法
KR20110014644A (ko) 반복을 사용한 데이터 블록들의 스펙트럼­확산 코딩
KR20110039574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 스킴들
CN101978754A (zh) 可重新配置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方法
WO201722297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mimo communications
EP2536034B1 (en) Point-to-multi-point transmission over a wired loop plant
US20100260246A1 (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giga-bps high-through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antennas and multiple bands
US20160066307A1 (en) 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JP6393831B2 (ja) 共有伝送媒体を介した全二重通信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20100296423A1 (en) Multi-Medium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9792426B (zh) 使空循环前缀适合于频域空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方法
US20140153502A1 (en) Wireless link method and system using multiband
CN104205655B (zh) 非对称混合模式电力线通信收发机
US9825689B2 (en) Unified device for adjacent and non-adjacent channels for processing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s
US20220173923A1 (en) Copper backhaul for hybrid fiber coaxial networks
US2022036845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using resources in extended bandwidth
TW200935792A (en) Robust cyclic delay diversity sche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