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96278B -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 Google Patents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96278B
CN104196278B CN201410378414.8A CN201410378414A CN104196278B CN 104196278 B CN104196278 B CN 104196278B CN 201410378414 A CN201410378414 A CN 201410378414A CN 104196278 B CN104196278 B CN 1041962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u
unit
shut
medical treatment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84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96278A (zh
Inventor
侯军
甘雪森
王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784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962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96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6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96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62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包括ICU医疗区,ICU医疗区划分成若干并排设置的ICU单元,每个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本发明改变以往的集中监护方式,转而采用分布式监护方式,将一个面积较大的ICU监护区划分成多个面积较小的ICU单元,使得建筑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每个ICU单元的面积和床位数,保证各个床位都在护士站的合理距离和视线范围之内,以随时监护病床上的患者,及时发现其病情的转变,使得每个患者均能受到完全监护,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监护力度,从而解决ICU监护区面积扩大后因部分床位(患者)与护士站距离过远而导致的监护力度下降问题。

Description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背景技术
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而重症监护室(下称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集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护和强化治疗救治的专业医疗场所。相对于普通患者而言,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复杂,需要接受更多的监测与治疗,并且相当一部分为侵入性的诊疗,因此,ICU是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随着新一轮医改推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1000床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00床以上医院也很常见。按1000床计算,ICU床位数至少20床。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
当床位数超过12床以上时,医院的通常做法是简单扩大ICU建筑面积和增加医护人员来满足护理需求。但是这种简单扩大ICU建筑面积的方式会带来如下问题:(1)护士站的护士不能直接目视所有患者,降低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监护力度;(2)由于ICU需采用空气净化系统,而扩大ICU建筑面积不仅会增加空气净化的难度,而且单一的大空间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现有的ICU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一般采用视频探视,家属和患者不能近距离接触,不太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也不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同时当ICU患者较少时,整个空调净化系统也必需运转,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护士站的护士能够直接照看所有的患者,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监护力度,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视ICU医疗区,家属可以近距离探视患者,增加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ICU单元,每个所述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ICU单元设有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重症监护室在靠近所述ICU单元的前端设置有主隔断构件,所述主隔断构件将所述重症监护室大致分成洁净区和医疗区,所述洁净区设有患者入口和医护入口,所述医疗区设有污物出口,所述若干ICU单元布置在所述医疗区中,所述ICU单元设有与所述洁净区连通的ICU单元入口和与所述医疗区连通的ICU单元出口。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洁净区中还设有医疗辅助区,所述医疗辅助区的后端与所述主隔断构件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洁净主通道,所述医疗辅助区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所述医护入口与所述医疗辅助区连通,所述患者入口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所述ICU单元入口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其中,所述医疗辅助区内至少设有一次性物品库、医生办公室、血气实验室、仪器室、会诊室和接待室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洁净区中,在所述医疗辅助区的前端还设有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所述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与所述医疗辅助区连通,所述医护入口与所述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连通。其中,所述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内至少设有资料室、医生办公室、值班室和餐厅/休息室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医疗辅助区和/或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的入口处还设有换洗室。医护人员在进入ICU医疗区之前,先在换洗室进行初步的清洗,保持洁净,减少医护人员对ICU医疗区的干扰和交叉感染。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洁净主通道的一端设有ICU换床厅,所述ICU换床厅设有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的ICU换床厅出口和与外界连通的ICU换床厅入口,所述ICU换床厅入口为所述患者入口。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ICU单元内还设有配药室,所述配药室和所述护士站位于所述ICU单元的中部,所述若干床位布置在所述配药室和所述护士站的周围。优选地,所述ICU单元内的任一床位与最近所述护士站的距离小于等于5.5m,保证每一个床位的患者都能随时被监护。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ICU单元还设有缓冲间和至少一隔离监护室,所述缓冲间设有与所述ICU单元内部连通的缓冲间出口和与所述ICU单元外部连通的缓冲间入口,该缓冲间出口为所述ICU单元出口,所述隔离监护室设有与所述缓冲间连通的隔离监护室入口。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各所述ICU单元由一第一隔断构件(81)和若干第二隔断构件围合而成,所述第一隔断构件位于所述ICU单元的前端,其上设有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的所述ICU单元入口,其中一所述第二隔断构件上设有所述ICU单元出口,所述第一隔断构件可以是所述主隔断构件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于所述主隔断构件的构件,且至少有一所述第二隔断构件为透明或局部透明构件,以便患者家属从医疗区内隔离观看所述ICU单元中的患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各所述第二隔断构件均为透明隔断构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为了避免干扰医护人员的工作而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在组成隔断构件的可视部位可增加窗帘等可移动阻挡物,在必要时遮挡可视部位,待医护人员工作后再移动或撤走所述可移动阻挡物。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ICU单元的所述第二隔断构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若干床位对应的若干污物传递窗。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若干ICU单元自左向右并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ICU单元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探视廊,所述医疗区由所述主隔断构件和若干第五隔断构件围合而成,在所述若干ICU单元中,位于最左侧的ICU单元与左侧的第五隔断构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探视廊,位于最右侧的ICU单元与右侧的所述第五隔断构件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第三探视廊(94)。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医疗区中还设有污物处理区,所述污物处理区设于所述ICU单元的后端并与各所ICU单元的后端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污物主通道,所述ICU单元与所述污物主通道连通。其中,所述污物处理区内至少设有污洗间、设备冲洗室、空调机房、污梯、卫生员室中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在增加ICU医疗区面积的同时可确保对患者的监护力力度。本发明改变以往的集中监护方式,转而采用分布式监护方式,将一个面积较大的ICU监护区划分成多个面积较小的ICU单元,使得建筑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每个ICU单元的面积和床位数,保证各个床位都在护士站的合理距离和视线范围之内,以随时监护病床上的患者,及时发现其病情的转变,使得每个患者均能受到完全监护,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监护力度,从而解决ICU监护区面积扩大后因部分床位(患者)与护士站距离过远而导致的监护力度下降问题。
(2)实现洁污分离,减小交叉感染的风险。本发明将洁净区和医疗区分开设置,使得各个功能区域相对独立并保持联系,同时在各个区域设置独立的入口,使医生、患者和污染物的出入口均分开,其分流也设置了专门的通道,在最大限度上减小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易于管理并且节约资源。本发明将ICU监护区划分成若干ICU单元,独立的小空间区域更易于管理,且对于暂时没有患者的ICU单元还可以关闭部分设备,例如空调净化系统、照明系统等,节约了资源,减少能源的浪费。
(4)增加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和支持。本发明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将ICU监护区划分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ICU单元,且每个ICU单元的组成隔断构件至少部分可视,家属可通过隔断构件的可视部分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给予其心理安慰和支持,对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以及患者的健康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三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三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四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ICU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五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ICU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五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五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又一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六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附图中,各区域/房间在附图的上方向为前端/前方,在附图中的下方向为后端/后方。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一实施例,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ICU单元,每个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可以理解的是,每个ICU单元的面积、床位和护士站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每个ICU所布置的床位数量应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以8~12床为宜。建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ICU床位的总设计数量来设计ICU单元的数量、面积以及每个单元的床位数等。假设某医院总病床数为2000床,那么合理的ICU病床应在20床左右,那么建筑设计人员就可以据此设计两个ICU单元,每个单元有10张床位,并确保每个床位与最近护士站的距离在合理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采用分布式监护方式,将一个面积较大的ICU监护区划分成多个面积较小的ICU单元,使得建筑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每个ICU单元的面积和床位数,保证各个床位都在护士站的合理距离和视线范围之内,以随时监护病床上的患者,及时发现其病情的转变,使得每个患者均能受到完全监护,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监护力度。从而解决ICU监护区面积扩大后因部分床位(患者)与护士站距离过远而导致的监护力度下降问题。同时每个能独立控制的小单元也更易于管理和避免交叉感染。
实施例二
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二实施例,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ICU单元,每个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每个ICU单元设有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本实施例对每个ICU单元配设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一来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二来可以节约能源避免浪费。
ICU监护区面积扩大后,床位数量增加,此时大空间内仍共用一个空调净化系统,将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而本实施例每个ICU单元使用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则可以降低ICU床位(患者)增加后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此外,当ICU医疗区的患者较少时,现有大面积的ICU医疗区仍然要运行整个空调净化系统,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本实施例可以将患者集中到一个或多个ICU单元,并关闭暂时没有安排患者的ICU单元的空调净化系统和其他设备,从而节约能源。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实施例,包括ICU监护区,ICU监护区由若干个并排设置的ICU单元组成,每个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ICU单元的数量、形状以及面积可根据ICU监护区的总设计床位数进行确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ICU监护区由三个从左至右并排设置的矩形ICU单元11、12、13组成。在靠近各个ICU单元的前端设置有主隔断构件14,主隔断构件14将重症监护室大致划分成如图1所示上部的洁净区2和下部的医疗区3。主隔断构件14可以是墙体、玻璃、隔板等结构。
医疗区3设有污物出口31,三个ICU单元并排布置在医疗区3中,每个ICU单元均设有与洁净区2连通的ICU单元入口15和与医疗区连通的ICU单元出口16。
洁净区2设有与外界连通以供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入口21和与外界连通以供医护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入口22,洁净区2中还设有医疗辅助区23,医疗辅助区23的后端与主隔断构件14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洁净主通道4,医疗辅助区23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医护入口22与医疗辅助区23直接或间接连通,患者入口21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ICU单元入口15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医护人员可以从医护入口22进入重症监护室,在医疗辅助区23做必要的准备后,经洁净主通道4、ICU单元入口15进入各个ICU单元。患者从患者入口21进入重症监护室,经洁净主通道4、ICU单元入口15进入各个ICU单元。
此外,本实施例的患者入口21可以直接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也可以通过ICU换床厅作为准备和过渡与洁净主通道4间接连通。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洁净主通道4的一端还可以设有ICU换床厅41,ICU换床厅41设有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的ICU换床厅出口42和与外界连通的ICU换床厅入口,该ICU换床厅入口即为上述患者入口21。患者从患者入口21进入ICU换床厅41做必要的准备后,从ICU换床厅出口42进入洁净主通道4,最后通过各个ICU单元的入口15进入相应的ICU单元。
如图1所示,在医疗辅助区23的前端还设有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与医疗辅助区23连通,医护入口22与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连通。为了保持洁净,减少医护人员对ICU医疗区的干扰和交叉感染,在医疗辅助区23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的入口处还设有换洗室。医护人员在进入ICU医疗辅助区和ICU单元之前,可先在换洗室进行必要的清洁。
医疗辅助区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的布设形式多样,可根据实际设计情况进行选择。医疗辅助区内可设置一次性物品库、医生办公室、血气实验室、仪器室、会诊室和接待室中的一种或多种;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内可设置资料室、医生办公室、值班室和餐厅/休息室、换洗室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在功能子区域、房间的布局上,医疗辅助区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只是一个大致划分以便管理,并不需要明显的界限。
例如,如图3所示,医护入口22设置在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的最左端,医护入口22处设有上下并排的换鞋室25和医生餐厅/休息室26。医护入口22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房门构成,例如本实施例换鞋室25与外界连通的房门221和医生餐厅/休息室26与外界连通的房门222共同构成上述医护入口22。本实施例的其他入口和出口的情况与此类似,也可以又一个或多个房门、通道构成。
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与医疗辅助区2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医生走廊27,医生走廊27的上方为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下方为医疗辅助区23。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在靠近换鞋室25的一端设有第一更衣及淋浴室28,医疗辅助区23在靠近医生餐厅/休息室26的一端设有第二更衣及淋浴室29,第一、第二更衣及淋浴室可以分别设定为男、女更衣及淋浴室。
换鞋室25、第一更衣及淋浴室28、第二更衣及淋浴室29构成换洗室,以便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清洁,从而保证重症监护室的安全和干净。进一步的,可在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24的第一更衣及淋浴室28的右侧,依次布设资料室、护士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生值班室等;在医疗辅助区23的第二更衣及淋浴室29的右侧及后方区域设置布设一次性用品库、缓冲间、库房、仪器室、医生办公室、会议室、血气实验室等。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四实施例,作为对实施例三的改进,本实施例的ICU单元可采用矩形、椭圆形或类似形状,各ICU单元的长轴垂直于所述主隔断构件并相互平行。每个ICU单元中设有配药室、两护士站和若干床位。配药室和两护士站设置在ICU单元的中间位置,各个床位则分布在配药室和两护士站的周围。各ICU单元入口设于ICU单元的前端,ICU单元出口设于ICU单元的后端。床位和护士站的数量根据实际ICU单元面积的大小进行确定,以每个床位与最近护士站之间的距离在合理范围内,可得到安全、快速的监护为准。为了管理的方便及资源节约的最大化,每个ICU单元床位数量一般控制在8~12个为宜。
如图4所示,以其中一个ICU单元为例,ICU单元入口15设于ICU单元的前端,ICU单元出口16设于ICU单元的后端。在ICU单元内的左右两侧各设置6个开放式床位172,并在ICU单元11的中部位置设置配药室17,配药室17的前后两端各设一护士站171。为使得各个床位都得到有效的监护,需保证任一床位与最近护士站的距离小于等于5.5m。
为了加强监护,对特殊患者进行隔离监护,在每个ICU单元内的后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隔离监护室62、63,这两个隔离监护室之间设有一缓冲间61,各隔离监护室朝向缓冲间61的一侧设有与缓冲间61连通的隔离监护室入口,缓冲间61设有与ICU单元内部连通的缓冲间出口65和与ICU单元外部连通的缓冲间入口66,缓冲间入口66即为ICU单元的出口16。
实施例五
如图5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五实施例,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ICU单元可采用矩形形状,每个ICU单元可以由一第一隔断构件81和若干第二隔断构件82、83、84围合而成,第一隔断构件位于ICU单元的前端并与所述洁净主通道相互平行。第一隔断构件、第二隔断构件与前述主隔断构件类似,可以是墙体、玻璃或隔板等结构。
如图5所示,第一隔断构件上设有与洁净主通道连通的ICU单元入口15,其中一第二隔断构件上设有ICU单元出口16,第一隔断构件可以是主隔断构件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于主隔断构件的构件,且至少有一第二隔断构件为透明或局部透明构件,以便患者家属从医疗区内隔离观看所述ICU单元中的患者。
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第一隔断构件即为主隔断构件14,对应在每个ICU单元的前端设有ICU单元入口15;每个ICU单元左右两端的第二隔断构件为局部透明构件。可以理解的是,局部透明构件的实现方式也可以多种,比如可以在所需“透明”处采用玻璃等可视结构,也可以直接设计一窗口以便达到可视效果。
又例如,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每个所述ICU单元左右两端的第二隔断构件上设有分别与若干床位172对应的若干污物传递窗173,污物传递窗一方面可以作为可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送出医疗污染物的通道,及时将污染物清理,避免污染物的行程加大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还例如,可以将各第二隔断构件均设计为透明隔断构件,但考虑到全透明可视的效果可能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产生干扰,为了避免不利影响,还可以在ICU单元内设置如窗帘、医用隔帘等可移动阻挡物以遮挡透明的第二隔断构件,在必要时进行遮挡,待医护人员工作后再移动或撤走可移动阻挡物。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医疗区3由主隔断构件14和若干第五隔断构件51、52、53围合而成,其中,ICU监护区由三个从左至右并排间隔设置的矩形ICU单元11、12、13组成,相邻的ICU单元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探视廊92、93,位于最左侧的ICU单元11与左侧的第五隔断构件51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探视廊91,位于最右侧的ICU单元13与右侧的第五隔断构件53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第三探视廊94。
如图7所示,在医疗区3中还设有污物处理区32,污物处理区32设于ICU单元11、12、13的后端并与各ICU单元的后端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污物主通道33,污物主通道33的最右端设置一污物出口31,各个 ICU单元与污物主通道33连通。医疗区的污染物可以统一运送到污物主通道,最终经污物出口31排出并运送处理。可以理解的是,污物处理区可以设置在ICU单元的左侧、右侧或后侧,既可以采用集中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结构,例如,在ICU单元的两侧各设有一部分污物处理区。考虑到综合管理及污染物处理的便利性,如图7所示,污物处理区32可以设置在ICU单元11、12、13的后端。其中,污物处理区32内至少设有污洗间、设备冲洗室、空调机房、污梯、卫生员室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并联式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实施例,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组成ICU单元的第一隔断构件为独立于主隔断构件的构件。如图8所示,ICU单元11、12、13的前端为第一隔断构件18,第一隔断构件18与主隔断构件14有一定距离,ICU单元11、12、13分别通过通道19与洁净主通道4连通。
此外,ICU单元的布局及污物处理区的设置与实施例五类同。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症监护室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ICU单元,每个所述ICU单元设有若干床位和至少一护士站,所述重症监护室在靠近所述ICU单元的前端设置有主隔断构件,所述主隔断构件将所述重症监护室大致分成洁净区和医疗区,所述洁净区设有患者入口和医护入口,所述医疗区设有污物出口,所述若干ICU单元布置在所述医疗区中,所述ICU单元设有与所述洁净区连通的ICU单元入口和与所述医疗区连通的ICU单元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区中还设有医疗辅助区,所述医疗辅助区的后端与所述主隔断构件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洁净主通道,所述医疗辅助区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所述医护入口与所述医疗辅助区连通,所述患者入口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所述ICU单元入口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区中,在所述医疗辅助区的前端还设有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所述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与所述医疗辅助区连通,所述医护入口与所述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主通道的一端设有ICU换床厅,所述ICU换床厅设有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的ICU换床厅出口和与外界连通的ICU换床厅入口,所述ICU换床厅入口为所述患者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ICU单元内还设有配药室,所述配药室和所述护士站位于所述ICU单元的中部,所述若干床位布置在所述配药室和所述护士站的周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ICU单元还设有缓冲间和至少一隔离监护室,所述缓冲间设有与所述ICU单元内部连通的缓冲间出口和与所述ICU单元外部连通的缓冲间入口,该缓冲间出口为所述ICU单元出口,所述隔离监护室设有与所述缓冲间连通的隔离监护室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ICU单元由一第一隔断构件和若干第二隔断构件围合而成,所述第一隔断构件位于所述ICU单元的前端,其上设有与所述洁净主通道连通的所述ICU单元入口,其中一所述第二隔断构件上设有所述ICU单元出口,所述第一隔断构件是所述主隔断构件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于所述主隔断构件的构件,且至少有一所述第二隔断构件为透明或局部透明构件,以便患者家属从医疗区内隔离观看所述ICU单元中的患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ICU单元自左向右并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ICU单元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探视廊,所述医疗区由所述主隔断构件和若干第五隔断构件围合而成,在所述若干ICU单元中,位于最左侧的ICU单元与左侧的第五隔断构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探视廊,位于最右侧的ICU单元与右侧的所述第五隔断构件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第三探视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联式重症监护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区中还设有污物处理区,所述污物处理区设于所述ICU单元的后端并与各所ICU单元的后端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污物主通道,所述ICU单元与所述污物主通道连通。
CN201410378414.8A 2014-08-01 2014-08-01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Active CN1041962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8414.8A CN104196278B (zh) 2014-08-01 2014-08-01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8414.8A CN104196278B (zh) 2014-08-01 2014-08-01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6278A CN104196278A (zh) 2014-12-10
CN104196278B true CN104196278B (zh) 2016-08-24

Family

ID=52081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8414.8A Active CN104196278B (zh) 2014-08-01 2014-08-01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96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4948B (zh) * 2020-05-30 2021-09-17 石家庄奥祥医药工程有限公司 稳态置换流医用诊舱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6524A1 (en) * 2005-05-18 2006-12-21 Boyers Pamela J Virtual medical training center
JP5674365B2 (ja) * 2010-07-26 2015-02-25 恵一 青山 高齢者介護ブロック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CN201896468U (zh) * 2010-10-08 2011-07-1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一种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JP5619083B2 (ja) * 2012-07-13 2014-11-05 株式会社global bridge 間取り構造
DE202014002348U1 (de) * 2014-03-18 2014-04-30 Wolfrüdiger Stoffregen Gebäude
CN204199786U (zh) * 2014-08-01 2015-03-11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6278A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hompson et al. Guideline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design
CN112237521B (zh) 装配式负压隔离舱
CN203403702U (zh) 一种集装箱医疗模块及由其构建的集装箱模块化医院
Garg et al. Manual of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ing: for medical administrators,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JP6853717B2 (ja) 感染症診察スペースを設けた自走式立体駐車場
CN104196278B (zh) 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CN204199786U (zh) 一种并联式重症监护室
CN201896468U (zh) 一种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CN206174527U (zh) 一种icu病房单元
CN215443329U (zh) 快速部署的全要素智能化移动医院
CN205531483U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静脉用药调配室
CN113356646A (zh) 快速部署的全要素智能化移动医院
CN113279613A (zh) 一种机动型自供能智慧医疗方舱医院
Pilosof et al. Planning for change: hospital design theories in practice
Hassanien et al. Hospital redesig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literature review
Garg et al. Effects of COVID-19 on the design of the hospital
Aygün et al. Evaluation of hospital's emergency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user requirements
CN204299220U (zh) 一种“鱼骨”形医院平面结构
Garg Preparedness of Hospitals Post COVID-19 Era
KATIRCI et al. A review of design feature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in general terms
Davis Making an entrance.
CN208966136U (zh) 传染病隔离帐篷
Li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Integration” Mode Architecture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Roadnight et al. Fundamentals Department Design of Operating
JP5674365B2 (ja) 高齢者介護ブロック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