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3855B -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3855B
CN104153855B CN201410192670.8A CN201410192670A CN104153855B CN 104153855 B CN104153855 B CN 104153855B CN 201410192670 A CN201410192670 A CN 201410192670A CN 104153855 B CN104153855 B CN 104153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p
valve body
valve
bypass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26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53855A (zh
Inventor
F·沃兰特斯
J-P·H·汉森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Original Assignee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filed Critical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Publication of CN104153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3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53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3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5/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 F01N5/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the devices using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GHOT 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 PLANTS; USE OF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0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2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exhaust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40/00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 F01N2240/02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40/00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 F01N2240/20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a flow director or deflec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40/00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 F01N2240/36Combination or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or of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device, not covered by indexing codes F01N2230/00 or F01N2250/00, one of the devices being an exhaust fla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10/00By-passing, at least partially, exhaust from inlet to outlet of apparatus, to atmosphere or to other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该单元包括:入口(10);出口(11);布置在入口(10)的下游和出口(11)的上游的换热器(5);以及阀,该阀能够在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切换,在回收位置中,排气从入口(10)穿过换热器(5)流到出口(11),在旁路位置中,排气从入口(10)穿过旁路(8)流到出口(11),其中该阀包括分离的第一阀体(40)和第二阀体(41)以及相关联的分离的第一阀座(430,431)和第二阀座(440,441),这些阀座分别布置在换热器(5)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其中第一阀体(40)和第二阀体(41)适于仅同时地从回收位置切换至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Description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回收热能的单元。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在对发动机、车载系统和车辆本身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着眼于减少燃料消耗、污染物的排放、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对原本被耗散的热能的回收和转化。
关于对热能的回收和转化,从内燃发动机排出的排气在被催化器或甚至更复杂的处理单元处理之后,携带一定量的热能,这种热能可以处于各种有用的目的被回收。例如,已经提出对来自排气的热能进行回收,以用于以下目的:加热车辆的驾驶室(通过更迅速地加热发动机的冷却水);在发动机的冷启动之后,更迅速地将润滑油加热至最理想的温度(低粘度);或者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借助合适的转换器)。
例如从EP-A-2 381 083已知这种用于回收热能的单元。在该参考文件中所公开的单元包括排气入口、排气出口和布置在排气入口和排气出口之间的换热器。此外,该单元包括单一的可旋转阀瓣,该阀瓣可以被旋转至回收位置,在该回收位置中,排气沿着U形路径被引导通过换热器,同时防止排气流过旁路。另选地,该阀瓣可以被旋转至旁路位置,在该旁路位置中,排气被沿着换热器的笔直旁路被引导,但是穿过换热器的U形流路物理上未被封闭。作为另一选择,该阀瓣可以旋转至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的任意角位置,用于部分热回收。
然而,在EP-A-2 381 083中公开的单元具有大量缺点。首先,即使当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时,该单一的阀瓣只能基本上完全封闭旁路,这是因为该阀瓣必须能够在任何操作条件下旋转至期望的位置(例如在发动机的冷启动之后,以及当发动机处于所期望的操作温度时,在该温度下,由于温度变化,旁路的内径可能比冷启动之后要大)。因此,在阀瓣和旁路的内壁之间必须至少设置一些间隙,从而使得即使当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时(旁路封闭),阀瓣也不会完全封闭旁路。由于该间隙而存在一些排气回流,该排气已经在流过换热器之后被冷却至这样的温度,该温度大大低于从发动机或催化器出来并且进入该单元中的排气的温度。这导致了流过换热器的排气的热损失,这是不希望出现的并且降低了热回收过程的效率。而且,当阀处于回收位置中时,该阀瓣被旋转至其中阀瓣被布置成与流过旁路的排气的流向垂直的位置中。这可能生成不希望出现的必须被克服的反压力,因此降低了发动机的效率。
当阀处于旁路位置中时,穿过换热器的U形流路不被完全封闭,但由于发动机的冷却水已经具有了期望的温度,可能不需要对冷却水(它是流过换热器的工作流体)进行进一步加热。显然在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中可能会存在排气的回流,该排气已经在流过换热器之后被冷却到以下温度,该温度大大低于进入系统的排气的温度,因此显著降低了热回收过程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如通过独立方面的特征所规定的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根据本发明的该单元的有利的方面是从属从面的主题。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包括:
-入口,该入口用于使所述排气进入所述单元;
-出口,该出口用于使所述排气离开所述单元;
-换热器,该换热器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流体连通,所述换热器相对于穿过所述单元的所述排气的流被布置在所述入口的下游和所述出口的上游;以及
-阀,该阀能够在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回收位置中,所述排气被引导以从所述入口穿过所述换热器而流到所述出口,在所述旁路位置中,所述排气被引导以从所述入口穿过旁路而流到所述出口。其中,所述阀包括分离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以及相关联的分离的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这些阀座用于将分离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接纳在所述回收位置和所述旁路位置中。相对于穿过所述单元的所述排气的流,所述第一阀体和相关联的所述第一阀座分别布置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旁路的上游。所述第二阀体和相关联的所述第二阀座分别布置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旁路的下游。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适于仅同时地从所述回收位置切换至所述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根据本发明的该单元在下面将要讨论的一些方面中是有利的,该讨论不是穷尽的。由于该阀包括两个仅能同时地在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阀体,因此可以使旁路完全封闭(阀体的回收位置),从而使得所有排气只流过换热器,或者可以使穿过换热器的路径完全封闭(阀体的旁路位置),从而使得所有排气流过旁路。因此,完全消除了排气的不需要的回流,从而不发生寄生热损失,因此提供了回收过程的提高的效率。而且,根据本发明的该单元从构造观点来看,可以是非常紧凑的节省空间的单元。这是重要的,因为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可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设定了与部件的尺寸和布置相关的相当多的限制。而且,该单元的外壳较小,并且可以是轻量型的构造简单的。由于该单元的紧凑的构造,穿过换热器的路径以及穿过旁路的路径均具有较短的长度,因此不存在或者仅存在较低的压降。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有利方面,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均以机械的方式与共用致动器相连。该共用致动器适于将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从回收位置切换至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这允许致动器的构造简单,并且通过提供仅一个致动器以及该致动器与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两者的连接,确保了两个阀体同时被起作用,以便从回收位置切换至旁路位置,或反之亦然。此外,该共用致动器优选地为力控制方式的,并且包括位置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能够生成致动器位置信号,从而使得车载诊断系统能在阀的损坏和/或故障的情况下生成报警信号。例如,一旦OBD已经从致动器位置信号确定了阀一定存在损坏/故障,则OBD可以生成LED灯信号,来指示司机热能回收单元存在故障/损坏。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的另一有利方面,第一阀体包括第一阀瓣,并且第二阀体包括第二阀瓣。第一阀瓣连接至第一轴,并且第二阀瓣连接至第二轴,从而使得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能够在回收位置和通路位置之间以枢转的方式进行切换。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均包括被布置成彼此有角度地间隔开的一对框架。这些框架的尺寸和形状使得:当相应的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时,该阀瓣抵靠相应的框架对中的一个框架;并且当相应的阀瓣处于旁路位置中时,该阀瓣抵靠该框架对中的另一个框架。
阀体的实施方式包括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这些阀瓣分别连接至第一轴和第二轴,允许通过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枢转容易地将阀瓣从回收位置切换至旁路位置,反之亦然。由于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均包括一对框架,这些框架的尺寸和形状被确定为使得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抵靠相应的框架,因此从构造的观点来看,可以容易地确保旁路或者穿过换热器的路径通过阀瓣被完全封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阀瓣和框架的尺寸必须被确定为使得在任何操作条件下,相应的阀瓣均可靠地抵靠相关联的阀座的相应框架对的框架。这种构造的另一有利方面在于可以将用于轴的轴承布置在单元的壳体的外部,以便防止轴承被暴露于非常高的温度的排气。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另一有利方面,第一阀瓣包括附接至该第一阀瓣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引导板。当第一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时,所述第一引导板适于引导排气远离第一轴并且朝向换热器流动。第一阀瓣还包括附接至该第一阀瓣的第二表面的第二引导板,该第一阀瓣的第二表面与第一阀瓣的第一表面相反。当第一阀瓣处于旁路位置中时,该第二引导板适于引导排气远离第一轴并且朝向旁路流动。相应地,第二阀瓣包括附接至该第二阀瓣的第一表面的第三引导板。当第二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时,该第三引导板适于引导排气远离第二轴并且朝向出口流动。第二阀瓣还包括附接至该第二阀瓣的第二表面的第四引导板,该第二阀瓣的第二表面与第二阀瓣的第一表面相反。当第二阀瓣处于旁路位置中时,该第四引导板适于引导排气远离第二轴并且朝向出口流动。
这些引导板用于顺畅地引导排气远离轴流动,并且关于第一阀瓣朝向换热器(阀瓣的回收位置)或朝向旁路(阀瓣的旁路位置)流动,或者关于第二阀瓣朝向出口流动。因此,无论阀瓣处于回收位置还是处于旁路位置中,引导板都防止轴被暴露于排气流。引导板牢固地附接至相应的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例如可以通过点焊将它们附接至阀瓣。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另一有利方面,共用致动器包括可以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通过机械连杆系统被联接至第一阀瓣的第一轴和第二阀瓣的第二轴,所述机械连杆系统能够将驱动构件的线性移动转化成第一阀瓣的第一轴和第二阀瓣的第二轴的枢转运动。这是致动器及其与轴的联接的实用的且容易的实施方式,借助该联接,阀瓣可以从回收位置枢转至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例如,驱动构件可以是线性马达的电驱本身,或者可以被联接至线性马达的电驱。如果例如轴或者阀瓣断裂,则向线性马达的电驱施加预定的力以将阀瓣移动至回收位置或旁路位置可能会导致线性马达的电驱(或者附接于电驱的分离的驱动构件)能够被移动至超出最终位置的位置处,所述最终位置为电枢在单元的正常操作过程中可以移动到的位置,或者可能会导致电驱完全不能被移动至电枢在单元的正常操作过程中可以移动到的最终位置处。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可以借助位置传感器来确定,该位置传感器生成指示电驱(或者附接至该电驱的分离的驱动构件)的实际位置的致动器位置信号,并且该致动器位置信号则使得车载诊断系统(OBD)能够生成警告信号(例如LED灯信号)来指示司机热能回收单元存在故障/损坏。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换热器相对于分离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以及相关联的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以如下方式布置,即:使得在阀体被布置在回收位置中时,排气被引导成沿着U形路径流过换热器。换热器的这种布置是特别节省空间的,并且使该单元的空间消耗保持为最小。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仍又一方面,换热器包括:用于工作流体的入口;用于工作流体的出口;以及在用于工作流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平行地以流体能流动的方式布置的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的叠堆。中空换热元件彼此间隔地布置,以在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之间限定流动通道来供排气流过。换热器还包括布置在用于工作流体的入口和中空换热元件的叠堆之间的分配歧管以及布置在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和用于工作流体的出口之间的收集歧管。优选地,换热器被布置成垂直于排气穿过所述单元的流动方向延伸,从而将空间消耗保持为最小。
根据依照本发明的单元的另一方面,在换热器和旁路之间布置有隔热元件,从而远离换热器的流过旁路的热排气的任何影响,因此将旁路与换热器热隔离。
附图说明
其他有利的方面将通过借助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热能回收单元的实施方式的下面的描述而变得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热能回收单元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热能回收单元的相反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图1的热能回收单元的阀的单独元件的分解图;
图4是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以及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的立体图,其中换热器的换热元件布置在它们的下方;
图5是致动器的实施方式的放大视图;
图6是根据图1的热能回收单元的剖视图,其中阀瓣处于回收位置中;以及
图7是根据图1的热能回收单元的剖视图,其中阀瓣处于旁路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从根据本发明的热能回收单元的实施方式的相反两侧(前视图和后视图)观察的立体图。如可以看出的,来自内燃发动机或来自被布置在发动机的下游的催化转化器的流入排气Ein经由热能回收单元的壳体1的入口10进入该热能回收单元,流过该热能回收单元,然后经由壳体的出口11作为流出排气Eout从该热能回收单元出来。该壳体1还包括顶壁12、两个侧壁13和14以及底部15。如可从图1看出的,该热能回收单元的致动器2借助机械连杆系统3被联接至第一阀瓣40的第一轴45(参见图3或图4)并且联接至第二阀瓣41的第二轴46(参见图3或图4)。该热能回收单元还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换热元件52(参见图4)被布置在壳体1的内部。换热器5的入口50和分配歧管51在图1中可见,而换热器5的收集歧管53和出口54在图2中可见。
现在参照图3和图4,图3示出了图1和图2的热能回收单元的阀的单个元件的分解图。图4示出了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以及相关联的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的立体图,其中换热器的换热元件52的叠堆布置在它们的下方。第一阀座和第二阀座均包括可以供阀瓣40和41抵靠的一对框架。第一阀座包括上部框架430和下部框架431,第二阀座包括上部框架440和下部框架441。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上部框架430和440由共同的上部框架元件420形成,而下部框架431和441由共同的下部框架元件421形成。
第一阀瓣40牢固地连接至第一轴45,例如第一阀瓣40可以被固定地布置在设置于第一轴45中的凹槽中(参照图6)。类似地,第二阀瓣41被牢固地连接至第二轴46,例如第二阀瓣41可以被固定地布置在设置于第二轴46中的凹槽中(参照图6)。第一轴45由第一轴承450和第二轴承451支撑,而第二轴46由第三轴承460和第四轴承461支撑。
第一引导板400被附接至第一阀瓣40的下表面,并且对应的第二引导板401被附接在第一阀瓣40的上表面。类似地,第三引导板410被附接至第二阀瓣41的下表面,对应的第四引导板411被附接至第二阀瓣41的上表面。
换热器5的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52的叠堆被布置在下部框架元件421的下方。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52彼此叠置,并且彼此通过间隔件520(参照图4)间隔开,这些间隔件被布置在相应的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52之间,以便在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52之间限定流动通道。此外,隔热板6被布置在下部框架元件421和换热器5的最上部的中空换热元件52之间。
图5示出了致动器,该致动器通过机械连杆系统被联接至第一轴45和第二轴46,第一阀瓣40牢固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轴,并且第二阀瓣41被牢固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轴。如可从图5看出的,该致动器包括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该驱动构件可以沿双箭头201的方向移动。第一轴45的一个端部具有变平的端部452(参见图4),该变平的端部以形状锁合的方式布置在第一连杆元件31的开口中,并且例如通过螺钉453被固定至所述第一连杆元件31。因此,第一轴45不能相对于第一连杆元件31进行旋转。类似地,第二轴46的一个端部具有变平的端部462(参见图4),该端部以形状锁合的方式布置在第二连杆元件32的开口中,并且例如通过螺钉463被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杆元件32。因此,第二轴46不能相对于第二连杆元件32进行旋转。第一连杆元件31还与第三连杆元件33相连,该第三连杆元件本身被固定地附接到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而且,第二连杆元件32与第三连杆元件33相连。第一连杆元件31和第二连杆元件32与第三连杆元件33的连接例如借助两个螺栓454、464来实现,这两个螺栓以可移动的方式被布置在设置于第三连杆元件33中的长孔330中。因此,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沿双箭头201的方向的移动使得第一连杆元件31和第二连杆元件32分别如由双箭头311和双箭头321所示的那样进行旋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螺栓454、464必须可以在长孔330中如由双箭头331所指示的朝向或远离彼此进行移动。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的向上移动导致螺栓454和464远离彼此进行移动,并且导致第一轴45和第二轴46沿双箭头311和321的下头部的方向进行旋转。类似地,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的向下移动导致螺栓454和464朝向彼此进行移动,并且导致第一轴45和第二轴46沿双箭头311和321的上头部的方向进行旋转。因此通过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的这种移动,第一轴45和第二轴46可以被旋转,因此附接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可以进行旋转。
现在将参照图6和图7对热能回收单元的操作进行描述。因而,图6示出了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处于回收位置中的热能回收单元,因此经由入口10进入热能回收单元的所有流入排气Ein被引导流过换热器5。在将热能传递给流过换热器5的工作流体之后,其温度明显低于流入排气Ein的流出排气Eout被引导成经由出口11离开热能回收单元。与之相反,图7示出了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处于旁路位置中的热能回收单元,因此经由入口10进入热能回收单元的所有流入排气Ein被引导成流过旁路8,因此绕过换热器5。因而,不存在热能的传递,并且排气作为具有基本与流入排气Ein的温度相同的温度的流出排气Eout被引导离开热能回收单元。
当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处于回收位置中时(图6),通过第一阀瓣40和附接到其上的第一引导板400使流入排气Ein如由中空的换热元件52之间的细窄箭头所指示的顺畅地朝向换热器5转移并且流过换热器5的堆叠的换热元件52之间的流动通道。工作流体,例如发动机的冷却水,被泵送通过换热器5的入口50(参见图1)并且通过分配歧管51被分配以流过中空的换热元件52。当热的排气Ein流过由换热元件52之间的空间形成的流动通道时,由排气Ein携带的大量热能被传递给流过中空的换热元件52的工作流体52,从而使得已经穿过换热元件52之间的流动通道的排气的温度大大低于流入排气Ein的温度。排气已经穿过形成在中空的换热元件52之间的流动通道(即,在将热能从排气传递给工作流体之后),然后朝向第二阀瓣41流动,并且通过第二阀瓣41和附接到其上的第四引导板410被顺畅地转移至出口11,以便作为流出排气Eout离开该热能交换单元。
如可从图6和图7看出的,当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处于回收位置中时,进入热能交换单元的所有排气Ein被引导通过换热器5。旁路8被完全封闭,并且具有较低温度的排气Eout的回流不存在经由旁路8流回的可能性。相应地,当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处于旁路位置中时,进入热回收单元的所有排气Eout被引导通过旁路8,从而不存在不希望出现的热能被传递给工作流体(例如,发动机的冷却水)。第一引导板400、第二引导板401、第三引导板410和第四引导板411用于顺畅地转换排气的方向,以便防止生成反压力。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可以借助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和包括连杆元件31、32、33的连杆系统容易且快速地从回收位置枢转至旁路位置,反之亦然。而且,第一阀瓣40和第二阀瓣41只能同时地从回收位置切换至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始终将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移动至两个提到的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中,从而使得一旦被切换,则旁路8或通过换热器的流动路径始终被封闭。
上面已经对根据本发明的热能交换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被限制于该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相关的教导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相应地,保护范围仅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该单元包括:
-入口(10),该入口用于使所述排气进入所述单元;
-出口(11),该出口用于使所述排气离开所述单元;
-换热器(5),该换热器与所述入口(10)和所述出口(11)流体连通,所述换热器(5)相对于穿过所述单元的所述排气的流被布置在所述入口(10)的下游和所述出口(11)的上游;以及
-阀,该阀能够在回收位置和旁路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回收位置中,所述排气被引导以从所述入口(10)穿过所述换热器(5)而流到所述出口(11),在所述旁路位置中,所述排气被引导以从所述入口(10)穿过旁路(8)而流到所述出口(11),
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包括分离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以及相关联的分离的第一阀座(430,431)和第二阀座(440,441),这些阀座用于将分离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接纳在所述回收位置和所述旁路位置中,
其中相对于穿过所述单元的所述排气的流,所述第一阀体和相关联的所述第一阀座(430,431)分别布置在所述换热器(5)和所述旁路(8)的上游,
其中所述第二阀体和相关联的所述第二阀座(440,441)分别布置在所述换热器(5)和所述旁路(8)的下游,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适于仅同时地从所述回收位置切换至所述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均以机械的方式连接至共用致动器(2),所述共用致动器(2)适于将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从所述回收位置切换至所述旁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共用致动器(2)包括位置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能够生成致动器位置信号,从而使得车载诊断系统能在所述阀的损坏和/或故障的情况下生成警告信号。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阀瓣(40)并且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二阀瓣(41),所述第一阀瓣(40)连接至第一轴(45)并且所述第二阀瓣(41)连接至第二轴(46),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阀瓣和所述第二阀瓣能够在所述回收位置和所述旁路位置之间以枢转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阀座和所述第二阀座均包括被布置成彼此有角度地间隔开的框架对(430,431;440,441),这些框架的尺寸和形状使得:当相应的阀瓣(40;41)处于所述回收位置中时,该阀瓣抵靠相应的框架对(430,431;440,441)中的一个框架(430;440);并且当相应的阀瓣(40;41)处于所述旁路位置中时,该阀瓣(40;41)抵靠该框架对(430,431;440,441)中的另一个框架(431;4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阀瓣(40)包括附接至该第一阀瓣(40)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引导板(400),当所述第一阀瓣(40)处于所述回收位置中时,所述第一引导板(400)适于引导排气远离所述第一轴(45)并且朝向所述换热器(5)流动,其中所述第一阀瓣(40)还包括附接至该第一阀瓣(40)的第二表面的第二引导板(401),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阀瓣(40)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当所述第一阀瓣(40)处于所述旁路位置中时,所述第二引导板(401)适于引导排气远离所述第一轴(45)并且朝向所述旁路(8)流动,其中所述第二阀瓣(41)包括附接至该第二阀瓣的第一表面的第三引导板(410),当所述第二阀瓣(41)处于所述回收位置中时,所述第三引导板适于引导排气远离所述第二轴(46)并且朝向所述出口(11)流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阀瓣(41)还包括附接至该第二阀瓣(41)的第二表面的第四引导板(411),所述第二阀瓣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阀瓣(41)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当所述第二阀瓣(41)处于所述旁路位置中时,所述第四引导板(411)适于引导排气远离所述第二轴(46)并且朝向所述出口(11)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阀瓣(40)并且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二阀瓣(41),所述第一阀瓣(40)连接至第一轴(45)并且所述第二阀瓣(41)连接至第二轴(46),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阀瓣和所述第二阀瓣能够在所述回收位置和所述旁路位置之间以枢转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阀座和所述第二阀座均包括被布置成彼此有角度地间隔开的框架对(430,431;440,441),这些框架的尺寸和形状使得:当相应的阀瓣(40;41)处于所述回收位置中时,该阀瓣抵靠相应的框架对(430,431;440,441)中的一个框架(430;440);并且当相应的阀瓣(40;41)处于所述旁路位置中时,该阀瓣(40;41)抵靠该框架对(430,431;440,441)中的另一个框架(431;441),所述共用致动器(2)包括可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20),所述驱动构件通过机械连杆系统(3;31,32,33)被联接至所述第一阀瓣(40)的所述第一轴(45)和所述第二阀瓣(41)的所述第二轴(46),所述机械连杆系统(3;31,32,33)能够将所述驱动构件(20)的线性移动转化成所述第一阀瓣(40)的所述第一轴(45)和所述第二阀瓣(41)的所述第二轴(46)的枢转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换热器(5)相对于分离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以及相关联的所述第一阀座(430,431)和所述第二阀座(440,441)以如下方式布置,即:使得在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被布置在所述回收位置中时,所述排气被引导成沿着U形路径流过所述换热器(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元,其中,所述换热器(5)包括:用于工作流体的入口(50);用于工作流体的出口(54);在用于工作流体的所述入口(50)和所述出口(54)之间平行地以流体能流动的方式布置的相邻的中空换热元件(52)的叠堆,所述中空换热元件(52)彼此间隔开地布置,以在相邻的所述中空换热元件(52)之间限定流动通道来供所述排气流过;布置在用于工作流体的所述入口(50)和所述中空换热元件(52)的叠堆之间的分配歧管(51);以及布置在相邻的所述中空换热元件(52)和用于工作流体的所述出口(54)之间的收集歧管(5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旁路之间布置有隔热元件(6)。
CN201410192670.8A 2013-05-14 2014-05-08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Active CN104153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3167675.1 2013-05-14
EP13167675.1A EP2803843B1 (en) 2013-05-14 2013-05-14 Unit for recovering thermal energy from exhaust ga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3855A CN104153855A (zh) 2014-11-19
CN104153855B true CN104153855B (zh) 2018-06-12

Family

ID=48444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2670.8A Active CN104153855B (zh) 2013-05-14 2014-05-08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63544B2 (zh)
EP (1) EP2803843B1 (zh)
KR (1) KR102194160B1 (zh)
CN (1) CN104153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10550B4 (de) * 2014-07-25 2017-07-13 Oventrop Gmbh & Co. Kg Regelarmatur
FR3031140B1 (fr) * 2014-12-31 2019-06-21 Faurecia Systemes D'echappement Dispositif de recuperation de chaleur et ligne d'echappement equipee d'un tel dispositif
DE202015101816U1 (de) * 2015-04-14 2016-07-15 Klaus Penzkofer Steuerventil für eine Auspuffanlage und Auspuff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Steuerventil
ES2696980T3 (es) * 2015-09-14 2019-01-21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Componente de recuperación de calor para un sistema de gases de escape de un motor de combustión interna
WO2017051465A1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ルブ制御装置
EP3591199A1 (en) * 2016-11-08 2020-01-08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A unit for conversion of thermal energy
EP3462003A1 (en) * 2017-09-29 2019-04-03 Borgwarner Emissions Systems Spain, S.L.U. Heat recovery system
FR3087244B1 (fr) * 2018-10-11 2021-01-15 Faurecia Systemes Dechappement Vanne d'echappement
US11022069B2 (en) * 2018-12-07 2021-06-01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Exhaust gas heat recovery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109468T2 (de) * 2000-09-25 2005-08-04 Honda Giken Kogyo K.K. Abwärmerückgewinnung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JP2006283711A (ja) * 2005-04-01 2006-10-19 Denso Corp 排気熱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156162A (ja) * 2007-12-26 2009-07-16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排気ガス熱回収器ならびにこれを使用した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76015B1 (fr) * 1998-03-11 2000-08-11 Ecia Equip Composants Ind Auto Organe d'echappement a echangeur de chaleur
DE10303910A1 (de) * 2003-01-31 2004-08-12 Arvin Technologies Inc., Columbus Baugruppe bestehend aus Abgas-Wärmetauscher und Bypass
WO2007009713A1 (de) * 2005-07-19 2007-01-25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EP1941224A1 (de) * 2005-10-20 2008-07-09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
JP2008175125A (ja) 2007-01-18 2008-07-3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気熱回収装置
JP4840282B2 (ja) 2007-08-01 2011-1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排気ガス切替弁
DE102007038882A1 (de) * 2007-08-17 2009-02-19 Pierburg Gmbh Abgaskühl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JP4974835B2 (ja) 2007-10-05 2012-07-11 三輪精機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再循環装置
JP4530037B2 (ja) 2007-12-21 2010-08-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吸気制御装置
EP2381083A1 (en) 2010-04-22 2011-10-26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Unit for recovering and converting the thermal energy of the exhaust gase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vehicle
US9664087B2 (en) * 2010-07-22 2017-05-30 Wescast Industries, Inc.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bypass
JP5439312B2 (ja) 2010-07-3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ユタカ技研 排熱回収装置
CA2769913C (en) * 2011-03-03 2013-09-24 Toru Hisanaga Exhaust heat recover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109468T2 (de) * 2000-09-25 2005-08-04 Honda Giken Kogyo K.K. Abwärmerückgewinnung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JP2006283711A (ja) * 2005-04-01 2006-10-19 Denso Corp 排気熱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156162A (ja) * 2007-12-26 2009-07-16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排気ガス熱回収器ならびにこれを使用した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03843A1 (en) 2014-11-19
KR20140134624A (ko) 2014-11-24
EP2803843B1 (en) 2018-02-14
US9163544B2 (en) 2015-10-20
US20140338313A1 (en) 2014-11-20
KR102194160B1 (ko) 2020-12-23
CN104153855A (zh)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3855B (zh) 用于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回收热能的单元
EP2561207B1 (en) Unit for recovering and converting thermal energy from the exhaust gase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vehicle
CN202690256U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组合的排放控制装置和低压排气再循环热交换器
DE10025500B4 (d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Kühlkreislauf und einem an diesen angeschlossenen Heizungswärmetauscher
CN101239606B (zh) 可变流量热交换器系统及方法
CN102062547B (zh) 热交换器
DE102012105047B4 (de) Wärmetauschereinheit des Kerntyps mit variabler Kapazität
EP2063097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exhaust gas cooling in cooling jacket
JP6125051B2 (ja) 自動車の統合機能型熱交換装置
CN103119280A (zh) 具有旁路的排气热回收系统
US20150101321A1 (en) Exhaust flap devic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158533A (zh) 用于车辆的活动风门片装置
JP6278540B2 (ja) 燃料システム
CN202073661U (zh) 用于内燃机的废气冷却模块
US8403031B2 (en) Heat transmission unit
SE533955C2 (sv) En ventilationsanordning
US9964028B2 (en) Turbocharger system
KR101655174B1 (ko) 수냉식 인터쿨러 장치
US10487781B2 (en) Exhaust heat recovery device
KR101421953B1 (ko) 자동차용 적층형 열전발전장치
CN110300877B (zh) 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增压空气交换器
JP5498988B2 (ja) 熱回収器組立体及び排熱回収装置
US20180345754A1 (en) Heat exchanger
KR102602089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냉각 시스템
JP7201575B2 (ja) 排気熱回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AUSSARD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CAMBIA HOLDINGS CYPRUS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3

Address after: Gateway, Belgium

Applicant after: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Address before: Cyprus Limassol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The holding Cyprus of Si Kanbiya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