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7539A -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7539A
CN104137539A CN201280070612.7A CN201280070612A CN104137539A CN 104137539 A CN104137539 A CN 104137539A CN 201280070612 A CN201280070612 A CN 201280070612A CN 104137539 A CN104137539 A CN 104137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plification
stereo
picture
parallax amoun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06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7539B (zh
Inventor
林健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37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7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7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7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98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28Adjusting depth or dispa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39Format conversion, e.g. of frame-rate or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73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racking forward-backward translational head movements, i.e. longitudinal mov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02Handling of images in compressed format, e.g. JPEG, MPE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04Changes in size, position or resolution of an image
    • G09G2340/045Zooming at least part of an image, i.e. enlarging it or shrinking i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11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tempor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系统控制部(11)具有:第一步骤,在该步骤中,与指示相对应使立体图像放大并显示在显示装置(23)中;第二步骤,在该步骤中,判定在以与该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的情况下,显示在显示装置(23)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在第一步骤中,在成为以视差量超过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的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指示结束后显示在显示装置(23)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时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Description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可显示立体图像(3D图像)的电视机已普及,可拍摄被摄体的立体图像的数码相机(立体图像摄像装置)也出现出普及的预兆。在使利用这种立体图像摄像装置拍摄而得到的立体图像显示在该立体图像摄像装置的显示部或外部显示装置(例如大画面的电视机)等中时,有时希望将该显示的立体图像放大显示。
图10是表示立体图像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所示的立体图像300由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构成,该右眼用图像包含:主要被摄体200R;以及背景100R,其与主要被摄体200R相比位于后面,该左眼用图像包含:主要被摄体200L,其在以视差量Po相对于主要被摄体200R偏移的位置上显示;以及背景100L,其在以视差量Pb相对于背景100R偏移的位置上显示。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立体图像300放大的图。如图11所示,如果将立体图像300放大,则视差量Pb和视差量Po与放大率相对应也变大。如果该视差量Pb和视差量Po为一定程度的大小,则不会给观察者的眼睛等带来负担,而可以立体观察立体图像300。但是,如果该视差量Pb和视差量Po变得过大,则主要被摄体及背景的视差会变得费力,给观察者的眼睛等带来的负担会变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装置,其判定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处于可立体观察的视差范围内,在判定为视差量处于该视差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例如对用户进行警告,或者对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9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在进行放大操作直至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成为不适合于立体观察的大小时显示警告,在显示该警告时,视差量较大的立体图像已经显示。由此,给观察视差量较大的立体图像的观察者带来负担。
另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在进行放大操作直至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成为不适合于立体观察的大小时进行视差量的调整。但是,在视差量变得过大的情况下,即使进行该调整,视差量仍会保持不适合于立体观察的较大值,该情况也会给观察者的眼睛带来负担。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可以减轻对观察者在放大立体图像时的负担。
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放大指示接收部,其接收对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所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放大显示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放大指示使所述立体图像放大而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及视差量判定部,其在以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时,判定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以所述视差量超过所述阈值的放大率放大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的放大率放大所述立体图像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放大指示结束后,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因此可以减轻对观察者在放大立体图像时的负担。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使在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以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而得到。也就是说,由于在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其视差量本身并未调整,因此该放大立体图像与放大前的立体图像的关联度较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由于显示将视差量调整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因此在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与放大前的立体图像的相关度较低。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会使通过放大指示而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品质降低,可以减轻对观察者在放大立体图像时的负担。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以及图像处理部,其从利用上述摄像部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多个摄像图像信号生成上述多个图像数据。
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放大指示接收步骤,在该步骤中,接收将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所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放大显示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而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视差量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判定在以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的情况下,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大显示控制步骤中,在成为以所述视差量超过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可以减轻对观察者在放大立体图像时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中的立体图像的放大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基于图2所示的流程图的动作中,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示出的数码相机1的立体图像的放大操作时的动作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基于图4所示的变形例的流程图的动作中,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6是表示在接收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中的立体图像的放大指示时,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7是表示接收在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中的立体图像的放大指示时,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立体图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的图。作为电子设备,包括数码相机及数码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以及平板式电脑等,在这里,以数码相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示的数码相机1具有:摄像部10;系统控制部11,其以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微处理器)为主体构成;操作部14,其包含用于将来自用户的指示信号输入至系统控制部11中的快门按钮等;存储器控制部15;主存储器16;数字信号处理部17;压缩/展开处理部18;外部存储器控制部20,其连接可自由拆装的存储介质21;显示驱动器22;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以及触摸面板19。
摄像部10可获得在不同的视点拍摄的多个(在这里为两个)摄像图像信号。
例如,摄像部10具有两个摄像元件及两个拍摄光学系统,该两个摄像元件分离配置,该两个拍摄光学系统分别设置在该两个摄像元件的前端,通过一次拍摄而从该两个摄像元件获得在不同的视点拍摄的两个摄像图像信号。摄像部10也可以具有一个摄像元件及设置在其前端的一个拍摄光学系统,通过一边使它们移动一边进行多次拍摄,从而从该一个摄像元件获得在不同的视点拍摄的两个摄像图像信号。摄像部1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摄像部10根据系统控制部11的指示进行动作。
主存储器16包含RAM和ROM,该RAM作为工作存储器而使用,该ROM存储各种数据,主存储器16根据存储器控制部15的控制进行数据的读入、写入及删除。
数字信号处理部17对从摄像部10输出的摄像图像信号进行插补运算或γ校正运算、RGB/YC变换处理等,生成拍摄图像数据。由数字信号处理部17生成的、在不同的视点拍摄而得到的两个摄像图像数据彼此相关联,作为立体图像数据而生成。该立体图像数据,例如是作为影像设备产业协会(CIPA)的标准的MPO格式的数据。
压缩/展开处理部18,将在数字信号处理部17中生成的立体图像数据压缩为JPEG格式,或者将压缩图像数据展开。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对基于立体图像数据(在不同的视点拍摄的两个摄像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进行显示。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由与分时视差图像方式、双凸透镜方式及视差屏障方式等相对应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构成。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由显示驱动器22驱动。
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的显示面上粘贴有触摸面板19。触摸面板19与多点触摸相对应,将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的画面中的两个物体(例如用户的两根手指)的各自接触点的坐标信息、该两个物体有无从该接触点开始的移动的信息、该两个物体的移动终点的坐标信息等与用户对触摸面板19的触摸操作相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系统控制部11中。
存储器控制部15、数字信号处理部17、压缩/展开处理部18、触摸面板19、外部存储器控制部20及显示驱动器22,由控制总线24及数据总线25彼此连接,由来自系统控制部11的指令进行控制。
在数码相机1中,如果由摄像部10进行拍摄,则由数字信号处理部17生成立体图像数据,该立体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介质21中。
如果具有存储在存储介质21中的立体图像数据的再生指示,则显示驱动器22根据系统控制部11的指令,使基于该立体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在数码相机1中,通过触摸面板19的操作可以将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立体图像放大。下面,对将立体图像放大显示时的数码相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中的立体图像的放大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在基于图2所示的流程图的动作中,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果数码相机1设定为再生模式,由用户生成存储在存储介质21中的立体图像数据的再生指示,则系统控制部11从存储介质21读入该立体图像数据,且在主存储器16中展开(步骤S1)。并且,系统控制部11经由显示驱动器22,使基于展开的立体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示装置23中(步骤S2)。
此时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的画面显示,例如如图3的图3A所示。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包含被摄体H的立体图像。在图3中,示出了使构成立体图像的在不同视点拍摄的两个图像同时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时的画面例。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通过触摸面板19观察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图像时的状态。
在图3A所示的立体图像被显示的状态下,用户将食指Y1和拇指Y2放置在触摸面板19的任意位置上。这样,表示食指Y1和拇指Y2的各自接触位置的画面上的坐标信息从触摸面板19发送至系统控制部11中。
系统控制部11在步骤S2之后,基于来自触摸面板19的信息,判定是否对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正在显示中的立体图像指定了放大中心点(表示在将立体图像放大时以哪里为中心进行放大的点)(步骤S3)。具体地说,在系统控制部11从触摸面板19接收到两个手指的坐标信息的情况下,判定为确定了放大中心点,在未从触摸面板19接收到两个手指的坐标信息的情况下,判定为未确定放大中心点。
在步骤S3的判定结果为是时,系统控制部11基于从触摸面板19接收的坐标信息,对立体图像设定放大中心点(步骤S4)。例如,系统控制部11将在坐标信息中包含的两个物体坐标的中间点设定为放大心点。
如果从图3A所示的状态如图3B所示,用户使两个手指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放大指示,则分别表示该两个手指移动的物体移动信息和该两个手指的各自的移动终点的坐标信息,从触摸面板19发送至系统控制部11。
系统控制部11在步骤S4之后,基于来自触摸面板19的信息,判定是否对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正在显示的立体图像发出放大指示(步骤S5)。具体地说,系统控制部11在接收到上述物体移动信息和上述移动终点的坐标信息的情况下,判定为发出放大指示,在未接收到上述物体移动信息和上述移动终点的坐标信息时,判定为未发出放大指示。
在步骤S5的判定结果为是时,系统控制部11接收来自用户的放大指示,根据在步骤S2及其之后接收的两个手指的初始位置的坐标信息和在步骤S4及其之后接收的两个手指的移动终点的坐标信息,计算两个手指的移动量,从而取得与该移动量相对应的立体图像的放大率的信息(步骤S6)。与移动量相对应的放大率的信息预先存储在主存储器16内的ROM中,系统控制部11从该ROM中取得与手指的移动量相对应的放大率的信息。在步骤S5的判定结果为否时,系统控制部11返回至步骤S3中进行处理。
然后,系统控制部11求出以在步骤S4中设定的放大中心点为中心且以在步骤S6中取得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时的、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所谓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表示在构成放大立体图像的两个图像中分别包含的同一个被摄体之间的像素偏移量(在图11中例示的符号Po、Pb)。但是,由于还具有在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多个被摄体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求出视差量的代表值。
作为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的计算方法,例如可以例举下面的4个。
1.使在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主要被摄体(例如,从放大立体图像提取的被摄体中的尺寸最大的被摄体、处于放大立体图像的中心的被摄体等)的视差量为该放大立体图像中的视差量。
2.使在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各被摄体的视差量中的视差量最大的值为该放大立体图像中的视差量。
3.生成在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各被摄体的视差量的柱状图,使在该柱状图中数量最多的视差量(柱状图的峰值)为该放大立体图像中的视差量。
4.使在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各被摄体的视差量的平均值为该放大立体图像中的视差量。
例如,在放大立体图像如图11所示的情况下,求出Po或{(Po+Pb)/2}等作为该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
此外,可以看到,在立体图像中包含的各被摄体,其视差量=0的部分处于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的画面上,伴随视差量变大而从画面伸出或退入。在伸出侧和退入侧,在视差量的符号(正负)相反而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作为上述2.的计算方法中的视差量最大的值,例如,可以使用伸出侧和退入侧中的任一被摄体的视差量的绝对值的最大值,或包含两侧的被摄体的视差量的绝对值的最大值等。
另外,上述4.的计算方法中的平均值,例如,可以为伸出侧和退入侧中的任一被摄体的视差量的平均值,或利用绝对值将两侧的被摄体的视差量进行平均而得到的值等。
如果系统控制部11求出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则判定求出的视差量(忽略符号的绝对值)是否超过阈值(步骤S7)。
该阈值是可提供不会给观察放大立体图像的用户的眼睛带来负担的程度的立体感的视差量的上限值。该阈值预先存储在主存储器16内的ROM中。
在步骤S7的判定为否时,即,在放大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11以在步骤S6中取得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并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进行显示(步骤S8)。表示此时的状态的图为图3的图3B。
在步骤S7的判定为是时,即,在放大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11不进行以在步骤S6中取得的放大率使立体图像放大的处理(与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处理停止),使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正在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以视差量=阈值时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像)的显示继续进行(步骤S9)。与步骤S9同时或紧接着其之后,系统控制部11进行使放大立体图像(以视差量=阈值时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的图像)振动而显示的控制(步骤S10)。具体地说,该控制是在放大立体图像被显示的区域附近,一边使移动量及移动方向随时变动,一边使放大立体图像向与显示画面平行的方向平行移动的控制。利用步骤S10的处理,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如图3的图3C所示,在画面内沿上下或左右或这二者振动而显示。
此外,在步骤S10中,也可以取代使放大立体图像在画面内振动,而使将该放大立体图像缩小的立体图像和将该放大立体图像放大的立体图像交替地反复显示。此外,此时的放大立体图像的缩小率及放大率,为不损坏成为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立体图像的立体感的程度的微小值。
步骤S10的处理的目的在于,由于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超过阈值,因此使用户识别到考虑对用户的眼睛的负担而不进行与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显示处理。在上述的例子中,通过放大立体图像本身的显示变化,使用户识别到数码相机1进行的处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因视差过强,停止放大显示处理”的文字信息与放大立体图像一起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从而使用户识别到数码相机1进行的处理。
此外,优选上述阈值根据用户爱好或用户的年龄而变化。例如,在数码相机1的主存储器16中预先存储多种阈值。并且,系统控制部11只要与数码相机1的用户相对应,从该多种阈值中选择任一种而使用即可。
进一步具体地说明,在主存储器16中,与用户的年龄范围(例如,不足小学生的幼儿、中小学生、高中生及以上这三个年龄范围)而预先存储多种阈值。并且,可以利用数码相机1的操作部14或触摸面板19输入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例如年龄信息)。并且,系统控制部11取得输入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从包含在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中的用户年龄的信息中,将其年龄与输入的年龄范围相对应的种类的阈值,作为在步骤S7的判定中使用的阈值而进行设定。
另外,也可以从预先存储的多种阈值中选择与用户的爱好相对应的阈值,与用户信息一一对应而进行存储。在该情况下,用户在进行立体图像的再生之前,从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中选择自已的信息。如果用户信息被选择,则系统控制部11取得该用户信息,将与该用户信息相对应的阈值作为在步骤S7的判定中使用的阈值而进行设定。
这样,通过预先存储多种阈值,使用与用户相对应的阈值进行步骤S7的判定,从而可以进行与用户的年龄或用户的爱好对应的控制。
在步骤S8和步骤S10之后,系统控制部11判定放大指示是否结束(步骤S11)。如果系统控制部11从触摸面板19接收表示两个物体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触消失的信息,则判定为放大指示结束。
在放大指示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1:否),进行步骤S5的处理。在放大指示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1:是),系统控制部11判定是否正在进行步骤S10的处理(步骤S12)。
如果步骤S12的判定为是,则系统控制部11将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的振动显示处理、缩小·放大交替显示处理、或文字信息显示处理停止,使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进行显示(步骤S13)。表示此时的状态的图为图3的图3D。在图3C的状态下,在使手指从触摸面板19离开的时刻,放大显示图像的显示变化(图像的振动、图像的缩小/放大)结束,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
系统控制部11在步骤S13之后,返回至步骤S3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数码相机1,在使两根手指与触摸面板19接触后,如果使该两根手指向放大的方向移动,则直至成为视差量变为阈值的放大率为止,与两根手指的移动相对应而立体图像被放大显示。并且,如果成为视差量变为阈值的放大率,则即使进行大于该放大率的放大指示,也不会进行显示图像的放大。由此,可以防止由用户观察立体感变强的放大立体图像,从而可以减轻对用户眼睛的负担。
另外,在超过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而进行放大指示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放大立体图像以其他显示形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该显示形式与以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时不同。由此,利用该放大立体图像的显示形式的变化,用户可以识别数码相机1正在进行哪些特别的处理。因此,利用该特别的处理,可以防止用户误认为由于本人的放大操作的失误而未放大立体图像。
在上述的说明中,使在图2的步骤S9、S13中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立体图像,作为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像。但是,在步骤S9、S13中,也可以使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进行显示。然而,如果在步骤S9、S13中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的放大率过小,则在视差量超过阈值的极限附近,显示图像会急剧地变化。由此,优选该放大率为使用户识别不出显示图像的急剧变化的程度的值。
另外,在步骤S10中,在使放大立体图像振动显示的情况下,优选使放大立体图像的振动方向与用户将手指放大的方向大致一致。
例如,系统控制部11根据从触摸面板19接收到的两个物体(手指)的初始位置信息、和相对于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的移动终点的位置信息,判定两个物体在画面内的移动方向。并且,系统控制部11在步骤S10中,进行使放大立体图像向前述判定的移动方向振动的控制。这样,放大立体图像向用户将手指放大的方向振动,如果与用户将手指放大的方向和放大立体图像的振动方向不一致(例如正交)的情况进行比较,则可以实现无不适感的良好操作性。
下面,对数码相机1的动作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该变形例中,系统控制部11,即使为成为以超过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而将立体图像放大的放大指示的情况下,在成为该放大指示的期间,也使以与该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并且,系统控制部11在该放大指示结束时,使以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时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的立体图像在放大操作时的动作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在基于图4所示的变形例的流程图的动作中,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所示的流程图,将图2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6之后的处理更换为步骤S21~步骤S25。由此,对于与图2所示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如图5的图5A所示,在用户使食指Y1和拇指Y2与触摸面板19接触后,如果如图5B所示,分别使食指Y1和拇指Y2移动而进行放大指示,则在图4的步骤S6中,由系统控制部11取得放大率的信息。然后,系统控制部11使以取得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步骤S21)。
然后,系统控制部11利用与图2的步骤S11相同的方法判定放大指示是否结束(步骤S22)。系统控制部11,在放大指示未结束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5中进行处理,在放大指示结束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3的处理。
在步骤S23中,系统控制部11求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正在显示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并且,系统控制部11判定在步骤S23中求出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步骤S24)。
如果步骤S24的判定为否,则系统控制部11返回至步骤S3中进行处理,如果步骤S24的判定为是,则系统控制部11使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步骤S25)。
例如,如图5的图5C所示,在以视差量超过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显示后,如图5D所示,用户将手指从触摸面板19上离开而结束放大指示。此时,系统控制部11进行下述控制,即,将在放大指示刚要结束之前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图5D所示的放大立体图像,切换为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使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5E所示的放大立体图像。
在步骤S25之后,系统控制部11返回步骤S3中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该变形例,在使两根手指与触摸面板19接触后,如果使该两根手指向放大的方向移动,则即使超过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如图5的图5B~图5C所示,立体图像仍继续放大。并且,如果在图5C的状态下结束放大指示,则如图5E所示,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由此,可以防止在放大指示结束后,由用户观察立体感变强的放大立体图像,从而可以减轻对用户眼睛的负担。
此外,在图4的步骤S25中,在将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放大立体图像从以视差量超过阈值的放大率(为A倍)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切换为以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为B倍)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时,系统控制部11也可以使放大率从A倍逐渐减小至B倍(例如以规定的变化率使放大率变化),使在减小放大率的过程中的各放大率时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这样,图像不会从图5的图5D的状态急剧地切换为图5E的状态,可以平稳地切换图像,从而可以减轻对用户眼睛的负担。
另外,在图4的步骤S25中,也可以在使以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进行显示之后或与其同时地,使用于通知数码相机1的处理内容的信息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该信息为“在指示的放大率中,由于视差过强,因此显示将放大率降低的图像”。这样,可以防止用户误认为由于本人的放大操作的失误而使立体图像未放大。
此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将在步骤S25中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放大立体图像,作为以视差量=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像。但是,在步骤S25中,也可以使以视差量小于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图像进行显示。
数码相机1的系统控制部11,在图2及图4的步骤S3中进行放大中心点的指定时,也可以使表示手指的移动范围的框图像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进行显示,该手指的移动范围收缩在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范围。
如果用户的两根手指与触摸面板19接触,则系统控制部11从显示中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计算出作为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的容许放大率。并且,系统控制部11从两根手指的接触位置的信息,和将与触摸面板19接触的两根手指的各自移动距离与立体图像的放大率一一对应的表格(存储在主存储器16中)的数据,求出放大率成为容许放大率的两根手指移动后的位置,生成将表示该两根手指移动后的位置的坐标之间连结的框图像60。并且,系统控制部11如图6所示,使该框图像60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
该框图像60成为表示下面所述的信息,即,如果移动手指的终点位于该框内,则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放大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如果移动手指的终点超出该框之外,则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放大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超过了阈值。由于手指的移动量与放大率相对应,因此该框图像60可以称为表示视差量收缩在小于或等于阈值的范围的容许放大率的信息。系统控制部11,在具有立体图像的放大中心点的指定的时刻,使表示放大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手指移动范围的框图像60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这样,用户可以了解达到哪种程度的放大操作才能得到良好的立体感,从而可以使使用性能提高。
另外,除了上述框图像60之外,系统控制部11也可以使框图像70如图7所示进行显示,该框图像70表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放大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成为最适合于立体观察的值的手指移动范围。
最适合于立体观察的视差量,可以为根据经验求出的已知值,也可以为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和阈值的平均值。例如,可以采用http://www.3dc.gr.jp/jp/scmt_wg_rep/3dc_guideJ_20100420.pdf中记载的视差量。
系统控制部11从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正在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求出该视差量成为最佳值的放大率即最佳放大率。并且,系统控制部11从两根手指的接触位置的信息和上述表格的数据,求出放大率成为最佳放大率的两根手指移动后的位置,生成将表示该两根手指移动后的位置的坐标之间连结的框图像70。并且,如图7所示,系统控制部11使该框图像70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
该框图像70成为下述的信息,即,如果移动手指的终点在该框上,则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放大显示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成为最佳值。由于手指的移动量与放大率相对应,因此该框图像70可以称为表示视差量成为最佳值的最佳放大率的信息。这样,系统控制部11在具有立体图像的放大中心点的指定的时刻,通过使表示放大后的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成为最佳值的手指移动位置的框图像70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可以使用户了解放大至哪种程度才能得到最佳的立体感,从而可以使使用性能提高。
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使框图像60和框图像70这二者进行显示的例子,但也可以仅使框图像70显示。
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立体图像与放大指示相对应,其显示范围变窄。由此,在包含周边部分视差量较大、中心部分视差量较小的被摄体的立体图像的情况下,如果将该立体图像放大,则在放大后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增大之后,如果超过一定程度的放大率,则担心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显示的范围仅为被摄体的中心部分,视差量突然变得小于或等于阈值。
在利用图4、图5说明的变形例中,例如对用户从图5的图5C的状态(视差量刚开始超过阈值的状态)开始进行强制操作(例如将手指继续放置在触摸面板19上、加快手指的移动速度等)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系统控制部11,取代使图5E所示的放大立体图像进行显示,而使以与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相比较大的放大率、且视差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通过这种控制,可以防止视差量较大的放大立体图像长时间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中,从而可以减轻对用户眼睛的负担。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进行放大指示的接口而使用触摸面板19的例子,但接口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包含在操作部14中的十字键、转盘键、各种按钮等进行立体图像的放大指示。在使用操作部14进行放大指示的情况下,只要取代图6所示的框图像60,使容许放大率作为文字信息进行显示即可。另外,只要取代图7所示的框图像70,使最佳放大率作为文字信息进行显示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数码相机为例,但只要是搭载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例如,与3D显示相应的电视机、智能手机、平板型电脑等),均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该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进行使基于立体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的控制。在这种电子设备中,通过搭载在该电子设备中的CPU(微处理器)进行图2及图4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可以减轻对观察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用户的负担。
另外,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为将立体图像等的显示位置搭载在内部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23,但也可以使该显示位置为例如与数码相机1连接的外部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例如与3D显示对应的电视机等)。
上述阈值也可以对应于使立体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或显示装置与用户的距离(视线距离)而变更。
例如,系统控制部11进行下述控制,即,画面尺寸越大使阈值越小,或者视线距离越短使阈值越小。作为画面尺寸的信息,系统控制部11可以从显示装置取得,也可以由用户输入。作为视线距离的信息,可以使用对每个显示装置预先确定的最佳值,也可以在显示装置侧设置求出与用户的距离的测距单元。
下面,对作为搭载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智能手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图8所示的智能手机200具有平板状的框体201,在框体201的一个面具有作为显示部的显示面板202和作为输入部的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的显示输入部204。另外,该框体201具有扬声器205、传声器206、操作部207及照相机部208。此外,框体20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显示部和输入部独立的结构,或者采用具有折叠构造或滑动机构的结构。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9所示,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无线通信部210、显示输入部204、通话部211、操作部207、照相机部208、存储部212、外部输入/输出部213、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214、移动传感器部215、电源部216、以及主控制部220。另外,作为智能手机200的主要功能,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经由省略图示的基地站装置BS和省略图示的移动通信网NW进行移动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部210按照主控制部220的指示,与收容在移动通信网NW中的基地站装置BS进行无线通信。使用该无线通信进行声音数据、图像数据等各种文件数据、电子邮件数据等的发送/接收、Web数据及数据流等的接收。
显示输入部204是所谓的触摸面板,具有显示面板202和操作面板203,其利用主控制部220的控制,使图像(静止图像及移动图像)及文字信息进行显示,在视觉上向用户传递信息,同时对用户相对于显示的信息的操作进行检测。
作为显示面板202,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等作为显示装置而使用。
操作面板203置载在显示面板202的显示面上,可识别所显示的图像,其是对由用户的手指或笔端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坐标进行检测的装置。如果由用户的手指或笔端操作该装置,则将因操作而产生的检测信号向主控制部220输出。然后,主控制部220基于接收到的检测信号,检测出显示面板202上的操作位置(坐标)。
如图8所示,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而例示的智能手机200的显示面板202和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而构成显示输入部204,成为操作面板203完全覆盖显示面板202的配置。
在采用该配置的情况下,操作面板203具有对于显示面板202之外的区域也可以检测用户操作的功能。换言之,也可以具有对操作面板203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的检测区域(下面称为显示区域)、和对除此之外的与显示面板202不重叠的边缘部分的检测区域(下面称为非显示区域)。
此外,也可以使显示区域的大小和显示面板202的大小完全一致,但不一定必须使二者一致。另外,操作面板203也可以具有边缘部分和其之外的内侧部分这两个感应区域。并且,边缘部分的宽度与框体201的大小等相对应而适当设计。进一步地,作为在操作面板203上采用的位置检测方式,可以例举矩阵开关方式、电阻膜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红外线方式、电磁诱导方式、静电容量方式等,可以采用任一方式。
通话部211具有扬声器205及传声器206,将通过传声器206输入的用户的声音变换为可利用主控制部220处理的声音数据而输送至主控制部220中,或者使由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接收的声音数据解密而从扬声器205输出。另外,如图8所示,例如,可以将扬声器205搭载在与设置显示输入部204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上,将传声器206搭载在框体201的侧面上。
操作部207为使用按键开关等的硬件按键,接收来自用户的指示。例如,如图8所示,操作部207为按钮式开关,其搭载在智能手机200的框体201的侧面,如果利用手指等按下则接通,如果使手指离开则由于弹簧等的恢复力而成为关闭。
存储部212对主控制部220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应用软件、将通信对方的名称和电话号码一一对应的地址数据、发送/接收电子邮件的数据、利用Web浏览下载的Web数据、以及下载的内容数据,还暂时存储数据流等。另外,存储部212由智能手机内置的内部存储部217和可自由拆装的外部存储部218构成,该外部存储部218具有外部存储器插口。此外,构成存储部212的内部存储部217和外部存储部218,分别使用闪存型(flash memory type)、硬盘型(hard disktype)、微型多媒体卡型(multimedia card micro type)、卡式存储器(例如,MicroSD(已注册商标)存储器等)、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存储介质而实现。
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起到与连结于智能手机200上的所有外部设备的接口的作用,其用于利用通信等(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IEEE1394等)或网络(例如,互联网、无线LAN、蓝牙(Bluetooth)(已注册商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红外线通信(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红外线数据协会)(已注册商标)、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已注册商标)、紫蜂(ZigBee)(已注册商标)等)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外部设备连接。
作为与智能手机200连结的外部设备,例如具有:有/无线耳机、有/无线外部充电器、有/无线数据接口、经由卡插口连接的存储卡(Memory card)及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Card用户识别模块卡)/UIM(User Identity Module Card用户身份模块卡)卡、经由音频·视频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端子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无线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有/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有/无线连接的个人电脑、有/无线连接的PDA、有/无线连接的个人电脑、耳机等。外部输入/输出部213可以将从这些外部设备接收的数据向智能手机200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传递,或者智能手机200内部的数据可以向外部设备传送。
GPS接收部214按照主控制部220的指示,接收从GPS卫星ST1~STn发送的GPS信号,执行基于接收到的多个GPS信号的测位运算处理,对由该智能手机200的纬度、经度、高度构成的位置进行检测。在GPS接收部214从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例如无线LAN)获得位置信息时,可以使用该位置信息检测出位置。
移动传感器部215,例如具有三轴的加速度传感器等,其按照主控制部220的指示,对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进行检测。通过对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进行检测,从而检测出智能手机200的移动方向及加速度。该检测结果向主控制部220输出。
电源部216按照主控制部220的指示,向智能手机200的各部分供给储存在蓄电池(未图示)中的电力。
主控制部220具有微处理器,其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程序及控制数据进行动作,对智能手机200的各部分综合地进行控制。另外,主控制部220具有控制通信系统的各部分的移动通信控制功能和应用处理功能,以通过无线通信部210进行声音通信及数据通信。
应用处理功能,通过主控制部220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应用软件进行动作而实现。作为应用处理功能,例如具有:红外线通信功能,其通过控制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而与对方设备进行数据通信;进行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的电子邮件功能;浏览Web网页的Web浏览功能等。
另外,主控制部220具有图像处理功能,该功能为,基于接收数据或下载的数据流等的图像数据(静止图像及移动图像的数据),使影像在显示输入部204中进行显示等。所谓图像处理功能,是指主控制部220将上述图像数据解密,利用该解密结果实施图像处理,使图像显示在显示输入部204中的功能。
并且,主控制部220执行对显示面板202的显示控制和操作检测控制,该操作检测控制对通过操作部207、操作面板203的用户操作进行检测。主控制部220通过执行显示控制,从而使用于启动应用软件的图标、滚动条等软件按键进行显示,或者使用于作成电子邮件的窗口进行显示。此外,所谓滚动条,是指对于无法全部收容在显示面板202的显示区域内的较大图像,用于接收使图像的显示部分移动的指示的软件按键。
另外,主控制部220通过执行操作检测控制,从而对通过操作部207的用户操作进行检测,或者接收通过操作面板203对上述图标的操作及对上述窗口的输入栏的文字列的输入,或者接收通过滚动条的显示图像的滚动要求。
并且,主控制部220通过执行操作检测控制,从而判定对操作面板203的操作位置位于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显示区域),还是位于除此之外的与显示面板202不重叠的边缘部分(非显示区域),具有对操作面板230的感应区域及软件按键的显示位置进行控制的触摸面板控制功能。
另外,主控制部220还可以对相对于操作面板的手势操作进行检测,与检测出的手势相对应,执行预先设定的功能。所谓手势操作,不是现有的单纯的触摸操作,而是指利用手指等描绘轨迹,或者同时指定多个位置,或者将它们组合,从多个位置中至少对一个描绘轨迹的操作。
照相机部208具有与摄像部10相同的功能。照相机部208是使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等摄像元件进行电子拍摄的数码相机。另外,照相机部208通过主控制部220的控制,将由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例如JPEG(JointPhotographic coding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等压缩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或者通过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输出。在图8所示的智能手机200中,照相机部208搭载在与显示输入部204相同的表面上,但照相机部了208的搭载位置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搭载在显示输入部204的背面。
另外,照相机部208可以用于智能手机200的各种功能。例如,作为使利用照相机部208取得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面板202上及操作面板203的操作输入之一,可以利用照相机部208的图像。另外,在GPS接收部214检测位置时,也可以参照来自照相机部208的图像检测位置。并且,还可以参照来自照相机部208的图像,不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或者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并用,判断智能手机200的照相机部208的光轴方向及目前的使用环境。当然,还可以在应用软件内利用来自照相机部208的图像。
另外,还可以附加利用GPS接收部214对静止图像或移动图像的图像数据取得的位置信息、利用耳机206取得的声音信息(也可以利用主控制部等进行声音文本转换而成为文本信息)、利用移动传感器部215取得的姿势信息等而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或者通过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输出。
在上述结构的智能手机200中,通过主控制部220进行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的系统控制部11相同的图2及图4所示的处理,从而可以减轻对观察者放大立体图像时的负担。
如上述说明所示,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下述事项。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放大指示接收部,其接收对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上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放大显示控制部,其根据上述放大指示使上述立体图像放大而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及视差量判定部,其在以与上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时,判定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以上述视差量超过上述阈值的放大率放大上述立体图像的上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上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时的放大率放大上述立体图像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超过上述视差量成为上述阈值的放大率而放大立体图像的上述放大指示形成的放大指示期间,使与该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处理停止,使以上述视差量成为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以与以上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放大率使上述立体图像放大显示时的显示方式不同的显示方式,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上述放大指示期间,使以上述视差量成为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画面内振动显示,或者反复交替地进行放大和缩小而显示。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具有设置在画面上的触摸面板,上述放大指示接收部从上述触摸面板取得表示两个物体与上述触摸面板接触、该两个物体分别从该接触点移动、以及该两个物体的移动终点的信息,基于该信息接收上述放大指示,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上述放大指示期间,使以上述视差量成为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画面内振动显示,从上述信息中取得上述两个物体从上述接触点的移动方向,使上述放大立体图像在上述画面内的振动方向与该移动方向大致一致。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超过上述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将立体图像放大的上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在成为该放大指示的期间,使以与该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在该放大指示结束时,使以上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立体图像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上述放大指示结束时,使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逐渐缩小显示,最终使以上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立体图像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具有:观察者信息取得部,其取得与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观察者相关的信息;以及阈值设定部,其与由上述观察者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观察者的信息相对应而设定上述阈值。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具有第一信息显示控制部,其使表示上述视差量收缩在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范围内的容许放大率的信息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第二信息显示控制部,其使表示上述视差量成为最适合于立体观察的值的最佳放大率的信息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下述中的任一个:在上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主要被摄体的视差量、在上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中的最大值、在上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柱状图的峰值、在上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的平均值。
公开的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以及图像处理部,其从利用上述摄像部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多个摄像图像信号生成上述多个图像数据。
作为公开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放大指示接收步骤,在该步骤中,接收将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上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放大显示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与上述放大指示相对应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并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视差量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判定在以与上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的情况下,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在上述放大显示控制步骤中,在形成以上述视差量超过上述阈值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的上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上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时的放大率将上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有效地用于数码相机及录像机等。
以上利用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所公开的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2年2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2012—37646),在这里引入其内容。
标号的说明
11 系统控制部
12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laims (12)

1.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
放大指示接收部,其接收对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所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
放大显示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放大指示使所述立体图像放大而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及
视差量判定部,其在以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时,判定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以所述视差量超过所述阈值的放大率放大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的放大率放大所述立体图像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超过所述视差量成为所述阈值的放大率而放大立体图像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放大指示期间,使与该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处理停止,使以所述视差量成为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以与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放大率使所述立体图像放大显示时的显示方式不同显示方式,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放大指示期间,使以所述视差量成为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画面内振动显示,或者反复交替地进行放大和缩小而显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具有设置在画面上的触摸面板,
所述放大指示接收部从所述触摸面板取得表示两个物体与所述触摸面板接触、该两个物体分别从该接触点移动、以及该两个物体的移动终点的信息,基于该信息接收所述放大指示,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放大指示期间,使以所述视差量成为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画面内振动显示,从所述信息中取得所述两个物体从所述接触点的移动方向,使所述放大立体图像在所述画面内的振动方向与该移动方向大致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成为超过所述视差量成为阈值的放大率而将立体图像放大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在成为该放大指示的期间,使以与该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在该放大指示结束时,使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立体图像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放大指示结束时,使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逐渐缩小显示,最终使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立体图像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观察者信息取得部,其取得与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观察者相关的信息;以及
阈值设定部,其与由所述观察者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观察者的信息相对应而设定所述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信息显示控制部,其使表示所述视差量收缩在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范围内的容许放大率的信息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信息显示控制部,其使表示所述视差量成为最适合于立体观察的值的最佳放大率的信息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下述中的任一个:在所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主要被摄体的视差量、在所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中的最大值、在所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柱状图的峰值、在所述放大立体图像中包含的被摄体的视差量的平均值。
1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
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以及
图像处理部,其根据利用所述摄像部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多个摄像图像信号,生成所述多个图像数据。
12.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使基于在不同视点拍摄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立体图像显示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其具有:
放大指示接收步骤,在该步骤中,接收将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所述立体图像进行放大的放大指示;
放大显示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而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
视差量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判定在以与所述放大指示相对应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的情况下,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的视差量是否超过阈值,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大显示控制步骤中,在成为以所述视差量超过所述阈值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的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使在该放大指示结束后显示在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放大立体图像,成为以所述视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的放大率将所述立体图像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像。
CN201280070612.7A 2012-02-23 2012-11-30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137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7646 2012-02-23
JP2012-037646 2012-02-23
PCT/JP2012/081150 WO2013125122A1 (ja) 2012-02-23 2012-11-30 立体画像表示制御装置、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立体画像表示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7539A true CN104137539A (zh) 2014-11-05
CN104137539B CN104137539B (zh) 2016-07-27

Family

ID=49005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0612.7A Active CN104137539B (zh) 2012-02-23 2012-11-30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70982B2 (zh)
JP (1) JP5564633B2 (zh)
CN (1) CN104137539B (zh)
WO (1) WO20131251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5998A (zh) * 2015-06-01 2015-09-23 无锡天脉聚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台标插件显示区域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8385B2 (ja) * 2010-09-17 2015-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US9049423B2 (en) * 2010-12-01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Zero disparity plane for feedback-based three-dimensional video
US20170336626A1 (en) * 2014-11-07 2017-11-23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CN106020758B (zh) * 2016-05-17 2019-12-0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一种荧幕拼接显示系统及方法
JP7356697B2 (ja) * 2019-06-11 2023-10-05 国立大学法人静岡大学 画像観察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9736A (ja) * 2003-05-08 2004-12-09 Sharp Corp 立体画像処理装置、立体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774937A (zh) * 2003-04-17 2006-05-17 夏普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生成装置、三维图像再现装置、三维图像处理装置、三维图像处理程序及记录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WO2011158573A1 (ja) * 2010-06-17 2011-1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3790B2 (ja) * 1995-05-23 2005-06-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立体電子ズーム装置及び立体画質制御装置
JP3862315B2 (ja) * 1996-03-13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618073B1 (en) * 1998-11-06 2003-09-09 V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invalid camera positioning in a video conference
US6864910B1 (en) * 1999-06-30 2005-03-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EP1617684A4 (en) 2003-04-17 2009-06-03 Sharp Kk THREE-DIMENSIONAL IMAGE CREATION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REPRODUCING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THE SAME
JP5345025B2 (ja) * 2009-08-28 2013-11-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EP2389004B1 (en) * 2010-05-20 2013-07-24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Europe Ltd. 3D camera and imaging method
KR101727899B1 (ko) * 2010-11-26 2017-04-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937A (zh) * 2003-04-17 2006-05-17 夏普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生成装置、三维图像再现装置、三维图像处理装置、三维图像处理程序及记录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JP2004349736A (ja) * 2003-05-08 2004-12-09 Sharp Corp 立体画像処理装置、立体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WO2011158573A1 (ja) * 2010-06-17 2011-1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5998A (zh) * 2015-06-01 2015-09-23 无锡天脉聚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台标插件显示区域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4935998B (zh) * 2015-06-01 2018-08-24 无锡天脉聚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台标插件显示区域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62187A1 (en) 2014-12-11
JP5564633B2 (ja) 2014-07-30
JPWO2013125122A1 (ja) 2015-07-30
WO2013125122A1 (ja) 2013-08-29
CN104137539B (zh) 2016-07-27
US9270982B2 (en) 2016-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8997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204940B (zh) 带投影仪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17006418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image file
CN104137539A (zh) 立体图像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该装置的摄像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CN104244045B (zh) 控制视频画面呈现的方法及装置
CN104123339A (zh) 图像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4092749A (zh) 同步照片的方法和装置
CN105224174A (zh) 粘贴选项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5892869A (zh) 图片位置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4035674A (zh) 图片显示方法和装置
US20140333724A1 (en) Imaging device,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storage medium
US1086309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imaging program
CN104850643A (zh) 图片对比方法和装置
CN106980449A (zh) 图像切换过渡效果的呈现方法及装置
US9448838B2 (en) Method for recording user input tasks for controlling a terminal
CN105183326A (zh) 列表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5468593A (zh) 图片显示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85863A (zh) 摄像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KR20170108715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60025279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70048929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9062481A (zh) 图像渲染方法及装置
KR101324809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4182192A (zh) 控制信息显示的方法及装置
CN117245641A (zh) 目标跟随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