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5338B -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5338B
CN104135338B CN201410294170.5A CN201410294170A CN104135338B CN 104135338 B CN104135338 B CN 104135338B CN 201410294170 A CN201410294170 A CN 201410294170A CN 104135338 B CN104135338 B CN 1041353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ster
size
unit
signal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41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5338A (zh
Inventor
高冈辰辅
中尾正悟
今村大地
星野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35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5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73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constraints in layer or codeword to antenna mapping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04L5/0021Time-frequency-code in which codes are applied as a frequency-domain sequences, e.g. MC-C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41Frequency-non-contiguo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包括: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对与多个层各自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预编码单元,对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分别与预编码矩阵进行乘法运算;映射单元,将进行了预编码的多个码元序列分别映射到位于在频率轴上相互隔开的位置的多个频率资源,用于映射的所述频率资源的数量、各频率资源的大小以及各频率资源的频率位置在所述多个层之间相同。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本申请是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980145383.9
申请日:2009年11月13日
发明名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cluster)配置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以实现低延迟和高速的传输为目的的移动通信规格的标准化相关的研究非常盛行。
为了实现低延迟和高速的传输,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作为下行链路(Downlink:DL)的多路访问方式,采用使用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预编码的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链路(Uplink:UL)的多路访问方式。在使用DFT预编码的SC-FDMA中,通过使用DFT矩阵(预编码矩阵或DFT序列)对码元序列进行扩频以及码复用,形成SC-FDMA信号(频谱)。
另外,开始了与LTE相比实现进一步的通信高速化的LTE-Advanced(或IMT(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国际移动通信)-Advanced)的标准化。在高级LTE(LTE-Advanced)中,为了实现通信的高速化,预计导入能够以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称作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称作终端)。
在LTE的上行链路中,为了维持实现高覆盖率的发送信号的单载波特性(例如,低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上行链路的频率资源分配被限制为将SC-FDMA信号局部地(localized)映射到连续的频带的分配。
但是,若以上述方式限制频率资源分配,则在上行链路的共享频率资源(例如,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等)中产生空闲,系统频带内的频率资源利用效率变差,其结果,系统吞吐量劣化。因此,作为用于提高系统吞吐量的以往技术,提出了将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多个群集映射到不连续(discontinuous)的频率资源的群集式(clustered)SC-FDMA(C-SC-FDMA)(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C-SC-FDMA中,基站比较多个上行链路的频率资源(副载波或资源块(ResourceBlock:RB))的空闲状态,或多个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信息(例如,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并且,基站根据各个终端与本站之间的CQI的好坏,以任意带宽分割各个终端的SC-FDMA信号(频谱),从而生成多个群集。并且,基站将生成了的多个群集分别分配给多个上行链路的频率资源,并将表示该分配结果的信息通知给终端。终端以任意带宽分割SC-FDMA信号(频谱),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由基站分配了的多个上行链路的频率资源,从而生成C-SC-FDMA信号。并且,基站对接收到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实施频域均衡(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FDE)处理,将均衡处理后的多个群集进行结合。并且,基站通过对结合后的信号实施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处理,获得时域的信号。
在C-SC-FDMA中,通过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能够比SC-FDMA更灵活地进行多个终端之间的频率资源分配。因此,在C-SC-FDMA中,能够提高多用户分集效应,作为其结果,能够改善系统吞吐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1-081842,“LTE-A Proposals for evolution,”3GPP RAN WG1#53,Kansas City,MO,USA,May 5-9,2008
非专利文献2:R1-083011,“Uplink Access Scheme for LTE-Advanced in BW=<20MHz,”3GPP RAN WG1#54,Jeju,Korea,August 18-22,20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高级LTE的上行链路中,为了与LTE相比实现进一步的通信高速化,不仅需要改善系统吞吐量,还需要使每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高于LTE的上行链路中每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但是,上行链路的宽带的无线频带(宽带无线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因此映射到不连续的不同频带的多个群集分别传播的信道间的频率相关性变低。由此,即使在基站通过均衡处理对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进行了均衡的情况下,多个群集的每个群集的等效信道增益(即,乘以FDE权重后的频率信道增益)有时也会有较大不同。由此,在多个群集的结合点(即,终端分割SC-FDMA信号的分割点),等效信道增益有时剧烈地变化。即,在多个群集的结合点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即,接收频谱的包络线)中产生不连续点。
这里,为了在映射C-SC-FDMA信号的所有频带(即,多个群集分别映射的频带的和)中将DFT矩阵的正交性的损坏维持得小,在映射多个群集的所有频带中等效信道增益必须进行缓慢的变动。因此,如上所述,在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上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产生不连续点的情况下,在映射C-SC-FDMA信号的频带中DFT矩阵的正交性受到极大损坏。因此,C-SC-FDMA信号变得容易受到起因于DFT矩阵的正交性损坏的码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ce:ISI)的影响。另外,群集数(SC-FDMA信号的分割数)越多,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的数量越多,因此起因于DFT矩阵的正交性损坏的ISI更大。即,群集数(SC-FDMA信号的分割数)越多,传输特性的劣化越大。
另外,在各个终端发送的SC-FDMA信号中,设定与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对应的MCS(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集(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或编码大小(size)等的传输参数。但是,对起因于DFT矩阵的正交性损坏的ISI的抗性(接收灵敏度),即能够允许的ISI(以下称作允许ISI)的大小,对SC-FDMA信号中设定的每个传输参数各不相同。例如,在作为传输参数关注MCS集(set)表示的调制等级时,如信号点间的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非常短的64QAM等调制方式那样,调制等级越高的调制方式,越容易受到ISI的影响。即,即使在发生相同大小的ISI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允许该ISI(即发生的ISI是否在允许ISI的范围内),也因对SC-FDMA信号设定的调制等级(即MCS集或编码大小等传输参数)而不同。在发生比对SC-FDMA信号设定了的传输参数(MCS集或编码大小)的允许ISI大的ISI的情况下,传输特性劣化,设定了该传输参数的终端的用户吞吐量降低。
由此,如上述以往技术那样,在仅根据基站与各个终端之间的CQI而将SC-FDMA信号以任意带宽分割,并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带时,虽然改善了系统吞吐量,但因对SC-FDMA信号设定了的传输参数(MCS集或编码大小)的不同,在ISI对传输特性造成的影响上偏差,用户吞吐量没有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将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并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带的情况下,即,使用C-SC-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用户吞吐量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对与多个层各自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分割单元,将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分别分割为多个群集;预编码单元,在所述多个群集中进行预编码矩阵的乘法运算;设定单元,按照与MCS集、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进行了预编码的多个群集映射到位于在频率轴上相互隔开的位置的多个频率资源,用于映射的所述频率资源的数量、各频率资源的大小以及各频率资源的频率位置在所述多个层之间相同。
本发明的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步骤,对与多个层各自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分割步骤,将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分别分割为多个群集;预编码步骤,在所述多个群集中进行预编码矩阵的乘法运算;设定步骤,按照与MCS集、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进行了预编码的多个群集映射到位于在频率轴上相互隔开的位置的多个频率资源,用于映射的所述频率资源的数量、各频率资源的大小以及各频率资源的频率位置在所述多个层之间相同。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变换单元,对时域的码元序列进行DFT处理,生成频域的信号;以及设定单元,根据与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MCS集、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pattern),将所述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从而设定所述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单元,根据对来自无线通信终端装置的信号设定的MCS集、对所述信号设定的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决定所述信号的群集模式;以及通知单元,将所述群集模式通知给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群集配置设定方法为,根据与对频域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所述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从而设定所述多个群集的配置,所述频域的信号为对时域的码元序列进行DFT处理而生成的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将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并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带的情况下(使用C-SC-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用户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方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方框结构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数(群集间隔)与用户吞吐量的关系的图(SNR高的情况)。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数(群集间隔)与用户吞吐量的关系的图(SNR低的情况)。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调制等级与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关联关联的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调制等级低的情况)。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调制等级高的情况)。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合后的信号的图(调制等级低的情况)。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合后的信号的图(调制等级高的情况)。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调制等级与群集间隔的关联关联的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调制等级低的情况)。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调制等级高的情况)。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合后的信号的图(调制等级低的情况)。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合后的信号的图(调制等级高的情况)。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码大小与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关联关联的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编码大小大的情况)。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编码大小小的情况)。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码大小与群集间隔的关联关联的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编码大小大的情况)。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编码大小小的情况)。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码率与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码大小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variation)的调制等级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1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调制等级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16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调制等级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6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调制等级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6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调制等级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1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7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7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18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率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18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8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8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编码大小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MCS集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1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MCS集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19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MCS集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的终端的方框结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方框结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秩(rank)数与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2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少的情况)。
图2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多的情况)。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秩数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2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少的情况)。
图2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多的情况)。
图2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方框结构图(秩数为2的情况)。
图2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为2的情况)。
图2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方框结构图(秩数为4的情况)。
图2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秩数为2的情况)。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传输速率(MCS集)与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传输速率(MCS集)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32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的秩数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32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的秩数与群集数的关联的图。
图32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的秩数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32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的秩数与群集大小的关联的图。
图32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的秩数与群集间隔的关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
在基站100中,无线接收单元102经由天线101接收从各个终端发送的C-SC-FDMA信号,对该C-SC-FDMA信号实施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并且,无线接收单元102将实施了接收处理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去除单元103。
CP去除单元103去除在从无线接收单元102输入的C-SC-FDMA信号的开头附加的CP。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04对从CP去除单元103输入的C-SC-FDMA信号进行FFT,变换为频域的C-SC-FDMA信号(副载波分量)。并且,FFT单元104将频域的C-SC-FDMA信号(副载波分量)输出到解映射单元105。另外,FFT单元104将包含导频信号的副载波分量输出到测量单元111。
解映射单元105基于从控制单元113输入的映射信息,从由FFT单元104输入的C-SC-FDMA信号中,提取与各个终端使用的频率资源(副载波或RB)对应的部分的C-SC-FDMA信号。并且,解映射单元105将提取出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FDE单元106。
FDE单元106使用基于由未图示的估计单元估计出的、本站与各个终端之间的信道的频率变动的估计值计算出的FDE权重,对从解映射单元105输入的C-SC-FDMA信号进行均衡。并且,FDE单元106将均衡后的信号输出到结合单元107。
结合单元107基于从控制单元113输入的群集数(分割C-SC-FDMA信号得到的多个群集的数量)、每个群集的带宽(以下称作群集大小)以及各群集间的频率间隔(以下称作群集间隔),将构成从FDE单元106输入的C-SC-FDMA信号的多个群集在频域中结合。并且,结合单元107将结合后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IDFT单元108。
IDFT单元108通过对从结合单元107输入的C-SC-FDMA信号实施IDFT处理,生成时域的信号。并且,IDFT单元108将生成了的时域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109。
解调单元109基于从调度器112输入的MCS信息(调制等级),将从IDFT单元108输入的信号解调,将解调后的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110。
解码单元110基于从调度器112输入的MCS信息(编码率)以及编码大小,将从解调单元109输入的信号解码,将解码后的信号作为接收比特序列输出。
另一方面,测量单元111使用从FFT单元104输入的副载波分量中包含的导频信号(从各个终端发送的导频信号),测量各个终端与本站之间的每个频带(副载波)的SINR(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生成各个终端的信道质量信息(例如CQI)。并且,测量单元111将各个终端的CQI输出到调度器112。
调度器112中,输入对各个终端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调制等级(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对各个终端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码块大小)以及后述的终端200的DFT单元210(图2)中使用的DFT大小(DFT点数)。首先,调度器112计算出对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频率资源(PUSCH)的分配的优先级。并且,调度器112使用各个终端的优先级以及从测量单元111输入的各个终端的CQI,对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频率资源(PUSCH)的分配进行调度。
具体而言,调度器112根据对来自各个终端的信号(C-SC-FDMA信号)设定的MCS集(调制等级以及编码率)、或对来自各个终端的信号(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决定来自各个终端的信号(C-SC-FDMA信号)的群集模式。这里,群集模式用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表示。即,调度器112具有作为根据MCS集或编码大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的决定单元的功能。
并且,调度器112将表示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分配结果(即基于决定的群集间隔的频率资源分配的调度结果)的频率资源信息、以及表示构成各个终端发送的C-SC-FDMA信号的群集的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的频谱分割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113以及生成单元114。由此,表示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的群集模式被通知到各个终端。另外,调度器112将包含表示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MCS集(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的MCS信息、以及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编码大小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解调单元109、解码单元110以及生成单元114。
控制单元113基于从调度器112输入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计算群集数、群集大小以及群集间隔。另外,控制单元113基于计算出的群集数、群集大小以及群集间隔,计算被映射了各个终端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率资源。并且,控制单元113将计算出的群集数、群集大小以及群集间隔输入到结合单元107,将表示被映射了各个终端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率资源的映射信息输出到解映射单元105。
生成单元114将从调度器112输入的频谱分割信息、频率资源信息以及控制信息变换为例如用于向各个终端通知的二进位的控制比特序列而生成控制信号。并且,生成单元114将生成了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编码单元115。
编码单元115将从生成单元114输入的控制信号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6。
调制单元116将从编码单元115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7。
无线发送单元117对从调制单元116输入的控制信号实施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将实施了发送处理的信号经由天线101向各个终端发送。
接下来,在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
在终端200中,无线接收单元202经由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图1)发送的控制信号,对该控制信号实施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并且,无线接收单元202将实施了接收处理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3。在该控制信号中,包含表示各个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分割数(即,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的频谱分割信息、表示分配给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以及表示MCS信息及编码大小等的控制信息。
解调单元203将控制信号解调,将解调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204。
解码单元204将控制信号解码,将解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提取单元205提取从解码单元204输入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发往本终端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并将提取出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6。另外,提取单元205将从解码单元204输入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息表示的发往本终端的MCS信息以及编码大小,输出到编码单元207以及调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6基于从提取单元205输入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计算分割SC-FDMA信号(即DFT单元210的输出)而生成的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另外,控制单元206基于频率资源信息和计算出的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计算被映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率资源,从而确定构成C-SC-FDMA信号的群集的群集间隔。即,控制单元206计算从基站100通知的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以及群集间隔)。并且,控制单元206将计算出的群集模式输出到设定单元211。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6将计算出的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输出到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将表示被映射本终端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率资源的映射信息(即表示群集间隔的信息)输出到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
此外,假设在基站与终端之间预先决定,在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时,从频谱的频率低的一方(DFT单元210的输出号码小的一方),或者从频谱的频率高的一方(DFT单元210的输出号码大的一方)开始,依序分割SC-FDMA信号(频谱)。例如,控制单元206从分割生成的多个群集中频率低的群集(DFT单元210的输出号码小的群集)、或者频率高的群集(DFT单元210的输出号码大的群集)开始,依序计算被映射该群集的频率资源。
编码单元207基于从提取单元205输入的MCS信息(编码率)以及编码大小,将发送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比特序列输出到调制单元208。
调制单元208基于从提取单元205输入的MCS信息(调制等级),对从编码单元207输入的发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而生成码元序列,将生成了的码元序列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复用单元209对导频信号以及从调制单元208输入的码元序列进行复用。并且,复用单元209将复用了导频信号的码元序列输出到DFT单元210。例如,作为导频信号,也可以使用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另外,在图2中,采用了实施DFT处理前复用导频信号与码元序列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对实施DFT处理后的码元序列复用导频信号的结构。
DFT单元210对从复用单元209输入的时域的码元序列实施DFT处理,生成频域的信号(SC-FDMA信号)。并且,DFT单元210将生成了的SC-FDMA信号(频谱)输出到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
设定单元211包括分割单元212以及映射单元213。设定单元211按照从控制单元206输入的群集模式,将从DFT单元210输入的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从而设定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并且,设定单元211将生成了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214。以下,说明设定单元211的内部结构。
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按照从控制单元206输入的群集信息表示的群集数以及群集大小,将从DFT单元210输入的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并且,分割单元212将由生成了的多个群集构成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13。
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基于从控制单元206输入的映射信息(表示群集间隔的信息),将从分割单元212输入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副载波或RB)。并且,映射单元213将映射到了频率资源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4。
IFFT单元214对从映射单元213输入的映射了C-SC-FDMA信号的多个频带(副载波)进行IFFT,生成时域的C-SC-FDMA信号。这里,IFFT单元214在映射了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多个频带(副载波)以外的频带(副载波)中插入0。并且,IFFT单元214将时域的C-SC-FDMA信号输出到CP插入单元215。
CP插入单元215将与从IFFT单元214输入的C-SC-FDMA信号的尾部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C-SC-FDMA信号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216对C-SC-FDMA信号实施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将实施了发送处理的信号经由天线201向基站100(图1)发送。
接下来,说明基站100的群集模式的决定处理、终端200的群集配置的设定处理(即SC-FDMA信号(频谱)的分割处理以及多个群集的映射处理)的详细情况。
使用户吞吐量为最大的群集模式,对每个传输参数各不相同。作为传输参数的一例,使用图3A以及图3B说明使用了调制等级(QPSK、16QAM、64QAM)的情况。在图3A(SNR(Signal-to-Noise power Ratio,信噪比)高的情况)以及图3B(SNR(Signal-to-Noisepower Ratio,信噪比)低的情况)中,表示C-SC-FDMA信号的群集模式(这里是群集数或群集间隔)与用户吞吐量的关系。如图3A及图3B所示,使用户吞吐量为最大的群集模式(这里是群集数或群集间隔),对每个调制等级各不相同。这里,认为使用户吞吐量为最大的群集模式对每个调制等级各不相同,是因对每个调制等级的ISI的抗性(允许ISI)的差异而产生的。即,基站100以及终端200基于考虑了互不相同的每个传输参数的允许ISI的群集模式,通过设定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能够改善用户吞吐量。此外,在图3A及图3B中,作为一例而说明了调制等级,但对其他传输参数(编码大小及编码率)也是同样的。
因此,基站100的调度器112根据对来自终端200的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传输参数(MCS集或编码大小),决定该C-SC-FDMA信号的群集模式。另外,基站200的设定单元211按照与对本终端发送的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传输参数(MCS集或编码大小)对应的群集模式,设定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以下,对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1-1~1-6进行说明。
<设定方法1-1>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使用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调制方式)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
调制等级越高,信号点间的欧氏距离越短,越容易受到ISI的影响。即,调制等级越高,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小。由此,优选的是,设定单元211以对本终端发送的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调制等级越高(对ISI的抗性越小),使ISI越小的方式,设定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
这里,C-SC-FDMA信号的群集的数量(SC-FDMA信号的分割数)越多,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越多,所以ISI越大。这样,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越多,ISI越大。换言之,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越少,ISI越小。
因此,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数(某个单位带宽的群集数)越少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表示越少的群集数的群集模式。
此外,在具有相同带宽(某个单位带宽)的SC-FDMA信号中,使分割所得的群集数越少(越多),每个群集的带宽即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越宽(越窄)。即,在具有相同带宽的SC-FDMA信号中,使分割SC-FDMA信号所得的群集数少(多),等效于使分割SC-FDMA信号所得的多个群集的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展宽(窄小)。因此,设定单元211也可以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即,调度器112也可以决定对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表示越宽的群集大小的群集模式。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如图4所示,作为调制方式,说明使用以1码元传输2比特的QPSK(调制等级:低)、以1码元传输4比特的16QAM(调制等级:中),以及以1码元传输6比特的64QAM(调制等级:高)的情况。另外,图5A及图5B中的C-SC-FDMA信号的带宽,即图5A所示的群集#0~#3的群集大小的合计与图5B所示的群集#0,#1的群集大小的合计相同。
基站100的调度器112中,调制等级越高,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调度器112对调制等级低的QPSK,使群集数更多(使群集大小更窄)。另外,如图4所示,调度器112对调制等级高的64QAM,使群集数更少(使群集大小更宽)。即,调度器112根据调制等级(低、中、高),决定群集数(多、中、少)或群集大小(窄、中、宽)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
并且,终端200的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按照由调度器112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将从DFT单元210输入的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即,分割单元212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数越少(或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SC-FDMA信号。并且,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基于频率资源信息,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
例如,在调制方式为QPSK(调制等级:低)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数增多(图5A中为4个群集#0~#3),即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并且,如图5A所示,分割单元212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群集#0~#3的4个群集,映射单元213将4个群集#0~#3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由此,如图5A所示,生成群集数多(群集大小窄)的C-SC-FDMA信号。
另一方面,在调制方式为64QAM(调制等级:高)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数减少(图5B中为两个群集#0,#1),即群集大小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并且,如图5B所示,分割单元212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群集#0以及群集#1的两个群集,映射单元213将群集#0以及群集#1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由此,如图5B所示,生成群集数少(群集大小宽)的C-SC-FDMA信号。
并且,终端200将图5A(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或图5B(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所示的C-SC-FDMA信号向基站100发送,基站100对接收到的C-SC-FDMA信号实施均衡处理,将均衡处理后的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进行结合。由此,在基站100中,得到图6A(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或图6B(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所示的群集结合后的信号。
如图6A所示,在调制等级更低的情况(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下,结合后的信号中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数为3个。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调制等级更高的情况(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下,结合后的信号中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数为1个。即,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调制等级越高,结合后的信号中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数越少。即,调制等级越高,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产生的ISI越小。
这样,在调制等级更高的情况下,即信号点间的欧氏距离更短、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小的情况下,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更少(或使群集大小更宽)。由此,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一方面,在调制等级更低的情况下,即信号点间的欧氏距离更长、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大的情况下,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更多(使群集大小更窄)。由此,能够提高由于将更多群集映射到信道变动不同的多个频率资源而产生的频率分集效应。但是,如图6A所示,在调制等级更低的情况下,结合后的信号中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数更多(即ISI更大)。但是,调制等级越低,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所以ISI对传输特性造成的影响小。
这样,在本设定方法中,终端以与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分割SC-FDMA信号。由此,调制等级越高(允许ISI越小),终端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越少(使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的数量越少),从而能够降低ISI。另外,调制等级越低(允许ISI越大),终端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更多,从而能够提高频率分集效应。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能够根据调制等级改善传输特性,因此在任一种调制等级中,都能够维持C-SC-FDMA信号产生的(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设定方法中,根据调制等级决定群集数(群集大小),从而能够控制ISI。因此,例如在使用自适应调制和信道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AMC)控制的情况下,基站决定与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数(群集大小)以控制ISI,从而能够事先预计瞬间ISI。因此,在基站中,能够选择与考虑了瞬间ISI的影响的瞬间接收质量(例如瞬间SINR)对应的正确的MCS集的可能性高。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选择正确的MCS集,由此能够降低传输差错产生的重发次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1-2>
在设定方法1中,说明了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数分割SC-FDMA信号的情况,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间隔,将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
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宽,各群集分别传播的信道间的频率相关性越低。因此,在基站100中,在实施了基于不进行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传播接收到的接收频谱的完全再生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准则等的均衡处理的情况下,构成C-SC-FDMA信号的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差(在具有功率差以及振幅差、信道估计误差的情况下为相位差)更大,ISI更大。即,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宽,ISI越大。换言之,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窄,ISI越小。
因此,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信号(SC-FDMA信号)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表示越窄的群集间隔的群集模式。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假设群集数为2(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群集#0以及群集#1)。另外,与设定方法1-1同样,如图7所示,作为调制方式,说明使用QPSK(调制等级:低)、16QAM(调制等级:中)、64QAM(调制等级:高)的情况。另外,与设定方法1-1同样,图8A以及图8B中的C-SC-FDMA信号的带宽相同。
基站100的调度器112中,调制等级越高,使群集间隔越窄。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调度器112对调制等级低的QPSK,使群集间隔更宽。另外,如图7所示,调度器112对调制等级高的64QAM,使群集间隔更窄。即,调度器112根据调制等级(低、中、高),决定群集间隔(宽、中、窄)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频谱分割信息(例如群集数:两个)以及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的频率资源信息。
并且,终端200的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根据频谱分割信息(这里是群集数:2),将从DFT单元210输入的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两个群集。另外,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按照由调度器112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将两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即,映射单元213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例如,在调制方式为QPSK(调制等级:低)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间隔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并且,如图8A所示,映射单元213将由分割单元212分割SC-FDMA信号(频谱)而生成了的群集#0以及群集#1的两个群集分别映射到隔开了相当于群集模式表示的频率间隔的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由此,如图8A所示,生成群集#0与群集#1之间的频率间隔宽的C-SC-FDMA信号。
另一方面,在调制方式为64QAM(调制等级:高)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间隔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并且,如图8B所示,映射单元213将由分割单元212分割SC-FDMA信号(频谱)而生成了的群集#0以及群集#1的两个群集分别映射到隔开了相当于群集模式表示的频率间隔的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由此,如图8B所示,生成群集#0与群集#1之间的频率间隔窄的C-SC-FDMA信号。
并且,终端200向基站100发送图8A(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或图8B(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所示的C-SC-FDMA信号。由此,在基站100中,得到如图9A(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或图9B(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所示的群集结合后的信号。
如图8A所示,在调制等级低的情况(调制方式:QPSK的情况)下,群集#0与群集#1的频率间隔宽,群集间的频率相关性低。因此,如图8A所示,在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等效信道增益的差变大。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调制等级更高的情况(调制方式:64QAM的情况)下,群集#0与群集#1的频率间隔窄,群集间的频率相关性高。因此,如图9B所示,在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等效信道增益的差变小。即,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调制等级越高,等效信道增益的差越小。由此,调制等级越高,以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上的不连续性为原因产生的ISI越小。
这样,在调制等级更高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小的情况下,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更窄。由此,与设定方法1-1(使群集数较少的情况)同样,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外,在调制等级更低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大的情况下,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更宽。由此,能够提高因将多个群集映射到隔开了更远的频率资源而产生的频率分集效应。但是,在调制等级更低的情况下,使构成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更宽,因此如图9A所示,在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等效信道增益的差更大(即ISI更大)。但是,调制等级越低,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因此ISI对传输特性造成的影响小。
这样,在本设定方法中,终端以与MCS集表示的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间隔,将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由此,调制等级越高(允许ISI越小),终端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窄(使多个群集间的信道频率相关性越高),从而能够降低ISI。另外,调制等级越低(允许ISI越大),终端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宽,从而能够提高频率分集效应。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与设定方法1-1同样,在任一种调制等级中,都能够维持C-SC-FDMA信号产生的(即,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设定方法中,根据调制等级决定群集间隔,从而能够降低ISI。因此,与设定方法1-1同样,在使用AMC控制的情况下,基站决定与调制等级对应的群集间隔而控制ISI,由此能够事先预计瞬间ISI。因此,在基站中,选择与考虑了瞬间ISI的影响的瞬间接收质量(例如瞬间SINR)对应的正确的MCS集,因此能够降低因传输差错产生的重发次数,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1-3>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码块大小)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
编码大小越大,编码增益(或纠错能力)越高,因此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换言之,编码大小越小,编码增益(或纠错能力)越低,因此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小。
另外,假设对信号的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一定,则编码大小越小,频域中分配给该信号的带宽越窄,即分配的RB数(分配RB数)越少。
由此,优选的是,设定单元211以对本终端发送的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或分配RB数越少),使ISI越小的方式,设定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
因此,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群集数(某个单位带宽的群集数)越少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表示越少的群集数的群集模式。此外,与分配方法1-1同样,设定单元211也可以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或分配RB数越少),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如图10所示,说明使用编码大小(大、中、小)(或分配RB数(多、中、少))的情况。另外,在图11A以及图11B中,假设对C-SC-FDMA信号设定的MCS集(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一定。
调度器112中,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调度器112根据编码大小(大、中、小)(或分配RB数(多、中、少)),决定群集数(多、中、少)(或群集大小(窄、中、宽))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
例如,在编码大小大的情况(分配RB数多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1(图5A)同样,如图11A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数变多(图11A中为6个群集#0~#5),即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另一方面,在编码大小小的情况(分配RB数少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1(图5B)同样,如图11B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数变少(图11B中为两个群集#0,#1),即群集大小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
并且,如图11A或图11B所示,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基于群集模式表示的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即,分割单元212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群集数越少(或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并且,映射单元213基于频率资源信息,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
这样,在编码大小更小的情况(分配RB数更少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小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1同样,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更少(或使群集大小更宽)。由此,基站100的结合后的信号中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更少,因此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外,在编码大小更大的情况(分配RB数更多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大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1同样,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更多(或使群集大小更窄)。由此,在基站100中,虽然结合后的信号中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增加,但进行编码大小大的纠错解码,从而抑制允许ISI的影响,并且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频率分集效应,能够得到更大的编码增益。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即使在终端以与编码大小(或分配RB数)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的情况下,也与设定方法1-1同样,在任一种编码大小中,都能够维持C-SC-FDMA产生的(即,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1-4>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分配RB数)对应的群集间隔,将构成C-SC-FDMA信号的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
即,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信号(SC-FDMA信号)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或分配RB数越少),表示越窄的群集间隔的群集模式。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与设定方法1-2同样,假设群集数为2(群集#0以及群集#1)。另外,与设定方法1-3(图10)同样,如图12所示,说明使用编码大小(大、中、小)(或分配RB数(多、中、少))的情况。另外,在图13A以及图13B中,假设对C-SC-FDMA信号设定的MCS集(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一定。
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调度器112使群集间隔越窄。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调度器112根据编码大小(大、中、小)(或分配RB数(多、中、少)),决定群集间隔(宽、中、窄)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频谱分割信息(例如群集数:两个)以及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的频率资源信息。
例如,在编码大小大的情况(分配RB数多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2(图8A)同样,如图13A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间隔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另一方面,在编码大小小的情况(分配RB数少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2(图8B)同样,如图13B所示,调度器112以群集间隔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基于频谱分割信息(这里是群集数:2),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群集#0以及群集#1两个群集。另外,如图13A或图13B所示,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基于群集模式表示的群集间隔,将群集#0以及群集#1的两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即,映射单元213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越小(分配RB数越少),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这样,在编码大小更小的情况(分配RB数更少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小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2同样,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更窄。由此,群集间(这里是群集#0与群集#1间)的频率相关性变高。由此,在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变得缓慢(即等效信道增益的差变小),因此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外,在编码大小更大的情况(分配RB数更多的情况)下,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更大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1-2同样,使构成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更宽。由此,虽然群集间(这里是群集#0与群集#1间)的频率相关性变低(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变得急剧),但进行编码大小大的纠错解码,由此抑制允许ISI的影响,并且在另一方面提高频率分集效应,从而能够得到更大的编码增益。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即使在终端以与编码大小(或分配RB数)对应的群集间隔将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的情况下,也与设定方法1-2同样,在任一种编码大小中,都能够维持C-SC-FDMA产生的(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1-5>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
在相同编码大小的数据中,编码率越低,生成数据长度越长的编码数据。即,编码率越低,编码增益(或纠错能力)越高,因此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换言之,编码率越高,编码增益(或纠错能力)越低,因此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小。
因此,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群集数(某个单位带宽的群集数)越少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由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表示越少的群集数的群集模式。此外,设定单元211也可以与分配方法1同样,按照对由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SC-FDMA信号)。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如图14所示,说明使用编码率(低、中、高)的情况。另外,这里,假设编码大小以及调制等级(调制方式)一定。
调度器112中,编码率越高,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调度器112根据编码率(低、中、高),决定群集数(多、中、少)(或群集大小(窄、中、宽))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的频谱分割信息、以及频率资源信息。
例如,在编码率低的情况下,调度器112与设定方法1-3(图11A)同样,以群集数变多,即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另一方面,在编码率高的情况下,调度器112与设定方法1-3(图11B)同样,以群集数变少,即群集大小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基于群集模式表示的群集数(或群集大小),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即,分割单元212按照对由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群集数越少(或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信号。并且,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基于频率资源信息,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
这样,编码率越高,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小,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越少(或使群集大小越宽),由此与设定方法1-1同样,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外,编码率越低,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越多(使群集大小越窄),与设定方法1-1同样,进行编码率低的纠错解码,从而能够抑制允许ISI的影响,并且提高频率分集效应。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即使在终端以与编码率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的情况下,也与设定方法1-1同样,对任一种编码率,都能够维持C-SC-FDMA产生的(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设定方法中,根据编码率决定群集数(大小),从而能够控制ISI。因此,与设定方法1-1同样,在使用AMC控制的情况下,基站决定与编码率对应的群集数(大小)而控制ISI,从而能够事先预计瞬间ISI。因此,在基站中,选择与考虑了瞬间ISI的影响的瞬间接收质量(例如瞬间SINR)对应的正确的MCS集,因此能够降低因传输差错产生的重发次数,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1-6>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以与对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对应的群集间隔,将构成C-SC-FDMA信号的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
即,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对由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信号(SC-FDMA信号)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即,调度器112决定对由终端200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表示越窄的群集间隔的群集模式。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与设定方法1-2同样,假设群集数为2。另外,与设定方法1-5(图14)同样,如图15所示,说明使用编码率(低、中、高)的情况。另外,这里,假设编码大小以及调制等级一定。
调度器112中,编码率越高,使群集间隔越窄。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调度器112根据编码率(低、中、高),决定群集间隔(宽、中、窄)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频谱分割信息(例如群集数:两个)以及包含决定了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的频率资源信息。
例如,在编码率低的情况下,调度器112与设定方法1-4(图13A)同样,以群集间隔变宽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另一方面,在编码率高的情况下,调度器112与设定方法1-4(图13B)同样,以群集间隔变窄的方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间隔)。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基于频谱分割信息,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另外,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基于群集模式表示的群集间隔,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即,映射单元213按照对由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了的编码率越高,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这样,编码率越高,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小,使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窄,从而与设定方法1-2同样,能够使对C-SC-FDMA信号的ISI更小。
另外,编码率越低,即对ISI的抗性(允许ISI)越大,使构成C-SC-FDMA信号的群集间隔越宽,从而与设定方法1-2同样,进行编码率低的纠错解码,能够抑制允许ISI的影响,并且提高频率分集效应。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即使在终端将多个群集以与编码率对应的群集间隔映射到频率资源的情况下,也与设定方法1-2同样,在任一种编码率中,都能够维持C-SC-FDMA产生的(将SC-FDMA信号群集化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设定方法中,根据编码率决定群集间隔,从而能够控制ISI。因此,与设定方法1-2同样,在使用AMC控制的情况下,基站决定与编码率对应的群集间隔而控制ISI,从而能够事先预计瞬间ISI。因此,在基站中,选择与考虑了瞬间ISI的影响的瞬间接收质量(例如瞬间SINR)对应的正确的MCS集,因此能够降低因传输差错产生的重发次数,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吞吐量。
以上,对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1-1~1-6进行了说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终端按照与MCS集(调制等级、编码率)或编码大小对应的群集模式,将SC-FDMA信号(频谱)分割为多个群集,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由此,终端能够根据每个传输参数的对ISI的抗性(允许ISI)的不同,设定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并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频带的情况下,即,使用C-SC-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设定互不相同的传输参数的每个终端改善传输特性,因此能够维持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用户吞吐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也可以为了决定群集模式而设定阈值。由此,基站100能够将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传输参数(调制等级、编码率或编码大小)与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决定群集模式。另外,各个终端能够容易地进行SC-FDMA信号(频谱)的分割处理以及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的映射处理。以下,使用图16~图19说明基站100设定阈值而决定群集模式的一例。在图16~图19中,Bi(i=0,1,...)是每个群集的带宽(群集大小),例如表示对以阈值划分的范围的每个传输参数定义的最小带宽(最小群集大小),具有Bi≤Bi+1的关系。另外,B’i(i=0,1,...)表示对以阈值划分的范围的每个传输参数定义的最大群集间隔,具有B’i≥B’i+1的关系。
例如,基站100也可以对调制等级设定阈值,从而决定群集模式。例如,如图16A所示,基站100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某个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划分多个调制等级,将对各个终端设定的调制等级(A)与阈值进行比较而决定群集数(X)。具体而言,在图16A中,基站100在调制等级(A)为BPSK~QPSK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4个,在调制等级(A)为8PSK~16QAM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3个,在调制等级(A)为32QAM~64QAM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2个,在调制等级(A)为128QAM~256QAM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1个。即,在图16A中,对于某个范围的调制等级,决定固定的群集数。
另外,如图16B的方法1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每个调制等级设定阈值,对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数X的上限。例如,如图16B的方法1所示,基站100在调制等级(A)为BPSK的情况下,决定以群集数X=4为上限的任一个群集数,在调制等级(A)为16QAM的情况下,决定以群集数X=2为上限的任一个群集数。对QPSK以及64QAM也相同。由此,各个终端的设定单元211能够以不产生比每个调制等级的允许ISI大的ISI的方式设定群集数。另外,如图16B的方法2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数X的下限以及上限。例如,如图16B的方法2所示,基站100在调制等级(A)为BPSK的情况下,决定2≤X≤4的范围中的任一个群集数,在调制等级(A)为16QAM的情况下,决定1≤X≤2的范围中的任一个群集数。由此,各个终端的设定单元211例如如图3A或图3B所示,能够仅设定用户吞吐量为包含最大值的某个值以上的群集数X。另外,基站100对每个调制等级限定群集数X的范围,因此能够削减用于通知群集数X的通知比特数。
另外,如图16C所示,基站100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某个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划分多个调制等级,并对各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大小(Y)。在图16C的方法1中,与图16B的方法1相同,基站100决定以对各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分别定义的最小群集大小(图16C的方法1所示的B0,B1,B2,B3)为下限的任一个群集大小Y。此外,如图16C的方法1所示,对于作为调制等级最低的范围的BPSK~QPSK(即,允许ISI最大的情况),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大小Y决定为任意的值。另外,在图16C的方法2中,与图16B的方法2相同,对各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大小Y的上限以及下限。
另外,在基站100使用群集数(X)计算群集大小(Y)的情况下,如图16D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每个调制等级设定阈值,对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数Xa,计算群集大小Y。这里,Xa(a=0,1,2,...,a是对以阈值划分的调制等级的每个范围标注的号码)表示对各范围(a)的每个调制等级设定了的群集数。另外,B表示C-SC-FDMA信号使用的整个带宽(即各个群集大小之和)。具体而言,在图16D中,基站100使用对每个调制等级(a=0,1,2,...)设定了的群集数Xa,计算对该调制等级设定的群集大小Y=B/Xa
另外,如图16E所示,基站100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某个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划分多个调制等级,并对各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设定群集间隔(Z)。在图16E中,基站100对各范围的每个调制等级,决定以最大群集间隔(图16E所示的B’0,B’1,B’2,B’3)为上限的群集间隔Z。此外,如图16E所示,对于作为调制等级最低的范围的BPSK~QPSK,基站100可以将群集间隔Z设定为任意的值。
另外,与图16A~图16E相同,基站100也可以对编码大小设定阈值,从而决定群集模式。例如,如图17A所示,基站100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某个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划分编码大小,并将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编码大小(N)与阈值进行比较以决定群集数(X)。具体而言,在图17A中,基站100在编码大小N为10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1个,在编码大小N为101比特以上50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两个。对编码大小N为501比特以上1000比特以下的情况以及编码大小N为1001比特以上的情况也相同。
另外,如图17B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设定群集大小(Y)。在图17B的方法1中,与图16C的方法1相同,基站100决定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分别定义了的最小群集大小(图17B的方法1所示的B0,B1,B2,B3)为下限的任一个群集大小Y。此外,在图17B的方法1中,在编码大小N为1001比特以上的情况下,基站100将群集大小Y决定为任意值。另外,如图17B的方法2所示,与图16C的方法2相同,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设定群集大小Y的下限以及上限。
另外,在基站100使用群集数(X)计算群集大小(Y)的情况下,与图16D相同,如图17C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设定群集数Xn,计算群集大小Y。这里,Xn(n=0,1,2,...,n是对以阈值划分了的编码大小的每个范围标注的号码)表示对各范围(n)的每个编码大小设定了的群集数。具体而言,在图17C中,与图16D相同,使用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n=0,1,2,...)设定了的群集数Xn,计算对该编码大小设定的群集大小Y=B/Xn。此外,如图17C所示,在编码大小N为1001比特以上的范围中,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大小Y决定为任意值。
另外,如图17D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设定群集间隔(Z)。在图17D中,与图16E相同,基站100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大小,决定以最大群集间隔(图17D所示的B’0,B’1,B’2,B’3)为上限的群集间隔。此外,如图17D所示,在编码大小(N)为1001比特以上的范围中,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间隔(Z)设定为任意值。
另外,与图16A~图16E相同,基站100也可以对编码率设定阈值,以决定群集模式。例如,如图18A所示,基站100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某个范围的每个编码率划分编码率,并将对各个终端设定的编码率(R)与阈值进行比较以决定群集数(X)。具体而言,在图18A中,基站100在编码率R为1/3以下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4个,在编码率R大于1/3且为1/2以下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3个。对编码率R大于1/2且为2/3以下的情况以及编码率R大于2/3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另外,如图18B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设定群集大小(Y)。在图18B的方法1中,与图16C的方法1相同,基站100决定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分别定义了的最小群集大小(图18B的方法1所示的B0,B1,B2,B3)为下限的任一个群集大小Y。此外,在图18B中,在编码率R为1/3以下的情况下,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大小Y设定为任意值。另外,在图18B的方法2中,与图16C的方法2相同,对各范围的编码率设定群集大小Y的上限以及下限。
另外,在基站100使用群集数(X)计算群集大小(Y)的情况下,与图16D相同,如图18C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设定群集数Xr,计算群集大小(Y)。这里,Xr(r=0,1,2,...,r是对以阈值划分了的编码率的每个范围标注的号码)表示对各范围(r)的每个编码率设定了的群集数。具体而言,在图18C中,与图16D相同,使用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r=0,1,2,...)设定了的群集数Xr,计算对该编码率设定的群集大小Y=B/Xr。此外,如图18C所示,在编码率R为100比特以下的范围中,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大小Y设定为任意值。
另外,如图18D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设定群集间隔(Z)。在图18D中,与图16E相同,基站100对各范围的每个编码率,决定以最大群集间隔(图18D所示的B’0,B’1,B’2,B’3)为上限的群集间隔(Z)。此外,如图18D所示,在编码率(R)为1/3以下的范围中,基站100也可以将群集间隔(Z)设定为任意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100分别根据调制等级、编码率或编码大小,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基站100也可以组合多个传输参数(调制等级、编码率以及编码大小)而决定群集模式。例如,基站100也可以根据调制等级与编码率的组合即MCS集,决定群集模式。例如,在使用同时控制调制等级和编码率的AMC控制的情况下,基站100能够同时控制对因调制等级以及编码率两者而产生的ISI的抗性。例如,如图19A所示,基站100也可以对用调制等级和编码率表示的每个MCS集决定群集数(X),如图19B所示,也可以对每个MCS集决定群集大小(Y),如图19C所示,也可以对每个MCS集决定群集间隔(Z)。
另外,在图16~图19中,说明了不考虑SINR(或平均SNR)决定群集模式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根据SINR(或平均SNR)的变动,变更图16~图19的关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终端200将多个码字(编码单位,codeword:CW)在频域中复用并向基站100发送的情况下,基站100对从终端200发送的每个CW决定群集模式即可。这里,如图20所示,在将CW#1~CW#(M-1)在频域中复用并发送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对每个CW包括的分割单元将CW分割为多个群集,使用映射单元对每个CW的群集进行频率复用。
另外,在多个CW中使用互不相同的传输速率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对传输速率越高的CW,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或者使群集间隔越窄,从而设定构成CW的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传输速率越高,必须使对ISI的抗性越大。由此,对传输速率越高的CW,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或者使群集间隔越窄,从而能够降低ISI,作为结果能够使对ISI的抗性更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传输速率对应的每个CW的传输特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所有CW的传输速率,即每个终端的吞吐量(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100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向终端200通知群集模式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基站100也可以在每次与终端200通信时向终端200仅通知频率资源信息,终端200根据本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传输参数决定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
另外,例如,基站100也可以向终端200通知表示考虑群集数、群集大小以及群集间隔而分配的频带的频率资源信息。具体而言,基站100(基站100的调度器112)通过进行调度对于在某个频带(副载波)中表示最大SINR的终端200,进行分配频带的分配处理。基站100在不同频带中反复进行上述分配处理,由此进行由多个群集构成的C-SC-FDMA信号的频率资源分配。并且,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表示终端200的C-SC-FDMA信号的频率资源分配结果的频率资源信息。基站100对终端200以外的其他终端也进行上述频率资源分配处理。由此,基站100能够对位于本站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调度频率资源的分配。另外,终端200根据从基站100通知的频率资源信息表示的频带,映射SC-FDMA信号即可。由此,在终端200中,按照与本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传输参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因此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作为用于实现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的传输技术之一的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情况。在MIMO传输技术中,在基站以及终端双方处设置多个天线,在相同时间以及相同频率资源上,在无线收发之间的空间中准备多个传输路径(流),通过在空间上复用各个流(使用多个流传输不同的多个数据信号序列),能够增大吞吐量。
在MIMO传输中,表示空间复用数(或由接收侧分离的信号数)的秩(rank)数增加后,空域中能够复用(并行传输)的信号序列(层)增加。即,秩数增加后,在作为接收侧的基站中,必须分离的空域中的层数增加,因此从某个层向其他层的ISI、即层间的ISI变得更大。
另外,在各层传输的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的情况下,在C-SC-FDMA中,如实施方式1所述,还产生每个层的ISI。
因此,在具有频率选择性的信道中,秩数增加后,有可能对空域中的信号分离产生影响的层间的ISI更大。由此,优选的是,终端为了减小层间的ISI,随着MIMO传输时的秩数增多,与实施方式1相同,使每层的ISI更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终端按照与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作为SC-FDMA信号的CW(码字)分割为多个群集,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域。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图2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300的结构。终端300包括使用M个流发送CM(多个群集)的M根天线(天线201-1以及201-M)。
另外,终端300与秩数N对应地包括C-SC-FDMA处理单元301-1~301-N,上述C-SC-FDMA处理单元301-1~301-N包括编码单元207、调制单元208、复用单元209、DFT单元210以及分割单元212。另外,终端300与天线201-1~201-M对应地包括发送处理单元303-1~303-M,上述发送处理单元303-1~303-M包括映射单元213、IFFT单元214、CP插入单元215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16。由此,终端300包括由N个分割单元212以及M个映射单元213构成的设定单元211。另外,N以及M满足N≤M的关系。
C-SC-FDMA处理单元301-1~301-N对于分别输入的发送比特序列(CW),通过实施与实施方式1的编码单元207~分割单元212同样的处理,生成C-SC-FDMA信号(多个群集)。并且,C-SC-FDMA处理单元301-1~301-2将生成了的C-SC-FDMA信号分别输出到预编码单元302。
预编码单元302中,从控制单元206输入预编码矩阵(Precoding Matrix,或预编码权重)。这里,从基站(未图示)对终端300通知表示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信息。例如,可以在预编码信息中示出表示各预编码矩阵的号码,控制单元206基于预编码信息示出的号码,计算各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单元302对于从C-SC-FDMA处理单元301-1~301-N分别输入的C-SC-FDMA信号,分别乘以预编码矩阵。并且,预编码单元302将预编码后的C-SC-FDMA信号分别输出到与每个流对应的发送处理单元303-1~303-M。
发送处理单元303-1~303-M对分别输入的预编码后的C-SC-FDMA信号实施与实施方式1的映射单元213~无线发送单元216相同的处理,将发送处理后的C-SC-FDMA信号经由天线201-1~201-M分别向基站发送。
这里,设定单元211按照从控制单元206输入的群集模式,即与对由本终端发送的信号设定的MCS集、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各层(这里是层#1~层#N)的SC-FDMA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频率资源。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基站的调度器(未图示)根据对来自各个终端的C-SC-FDMA信号设定了的MCS集(调制等级以及编码率)、编码大小或各个终端的MIMO传输时的秩数,决定来自各个终端的C-SC-FDMA信号的群集模式。并且,基站将决定了的群集模式向各个终端通知。
接着,详细地说明终端300的设定单元211(分割单元212以及映射单元213)的群集配置的设定方法2-1~2-6。
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天线数(流数)为4根,终端300包括天线201-1~201-4。另外,假设终端300同时发送的CW数为两个。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例如,如图23A以及图23B所示,在图21所示的终端300的结构单元中,仅示出DFT单元210、设定单元211(分割单元212以及映射单元213)、预编码单元302、IFFT单元214以及天线201。例如,在图23A以及图23B中,终端300分别包括与4根天线数对应的4个映射单元213以及IFFT单元214,分别包括与秩数(例如,在图23A中秩数:2,在图23B中秩数:4)对应的数量的DFT单元210以及分割单元212。这里,如图23B所示,在终端300同时发送的CW数少于秩数,并且CW数也少于流数的情况下,终端300在图21所示的终端300的调制单元208与复用单元209之间包括(秩数/CW数)个S/P(串行并行变换)单元。并且,S/P单元将串行输入的各CW变换为并行,将变换后的CW分别分配到多个层((秩数/CW数)个层),由此将多个CW分别映射到相当于秩数的数的层中。此外,在CW数、秩数以及流数相同的情况下,终端300对于各CW实施DFT处理以及分割处理后,将各CW分别映射到各层即可。
<设定方法2-1>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MIMO传输时的秩数越多,则群集数越少(或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SC-FDMA信号。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如图22所示,说明使用秩数(少、中、多)的情况。另外,假设对CW设定的MCS集(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大小一定。
在基站的调度器中,秩数越多,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基站的调度器根据秩数(少、中、多),决定群集数(多、中、少)(或群集大小(窄、中、宽))的群集模式。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按照秩数越多,群集数越少(或群集大小越宽)的群集模式分割CW信号。具体而言,在秩数少的情况下(在图23A中,秩数:2),分割单元212以群集数变多(图23A中为4个群集#0~#3),即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变窄的方式分割各层(在图23A中层数:2)的CW。另一方面,在秩数多的情况下(在图23B中,秩数:4),分割单元212以群集数变少(图23B中为两个群集#0,#1),即群集大小变宽的方式分割各层(在图23A中层数:4)的CW。
这样,秩数越多,即层间干扰越大,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1相同,在各层中,结合后的信号中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更少。即,在各层中,秩数越多,能够使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产生的ISI越小,因此能够减小每层的ISI。即,秩数越多,每层的ISI越小,因此能够减小某个层对其他层产生的ISI(层间的ISI)。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通过减小每层的ISI,能够减小互不相同的层间的ISI,因此在作为接收侧的基站中,能够不使空域中的信号分离能力劣化,并且改善各个终端的传输特性。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在终端使用与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数(分割数)分割SC-FDMA信号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1同样,对任一个秩数,都能够维持C-SC-FDMA信号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2-2>
在本设定方法中,设定单元211按照MIMO传输时的秩数越多,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频率资源。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如图24所示,说明使用秩数(少、中、多)的情况。另外,如图25A以及图25B所示,假设C-SC-FDMA信号的群集数为两个。另外,假设对CW设定的MCS集(编码率以及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大小一定。
在基站的调度器中,秩数越多,使群集间隔越窄。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基站根据秩数(少、中、多),决定群集间隔(宽、中、窄)的群集模式。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按照秩数越多,群集间隔越窄的群集模式,将构成映射到各层的CW的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具体而言,在秩数少的情况下(在图25A中,秩数:2),映射单元213以群集间隔变宽的方式将被映射到各层(在图25A中层数:2)的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在秩数多的情况下(在图25B中,秩数:4),映射单元213以群集间隔变窄的方式将被映射到各层(在图25A中层数:4)的多个群集映射到频率资源。
这样,秩数越多,即层间干扰越大,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2相同,构成在各层中传输的CW的多个群集间的频率相关更高。由此,在各层中,秩数越多,能够使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越缓慢(即能够使等效信道增益的差越小),因此能够降低每层的ISI。即,与设定方法2-1相同,秩数越多,每层的ISI越小,因此能够减小某个层对其他层产生的ISI(层间的ISI)。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与设定方法2-1相同,在作为接收侧的基站中,能够不使空域中的信号分离能力劣化,并且改善各个终端的传输特性。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在终端使用与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间隔将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频率资源的情况下,与设定方法2-1同样,对任一个秩数,都能够维持C-SC-FDMA信号产生的系统吞吐量的改善效果,并且提高各个终端的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2-3>
在本设定方法中,在MIMO传输时,设定单元211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SC-FDMA信号),使用相同的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假设秩数为2。另外,如图26A所示,在两个CW(CW#1以及CW#2)中,CW#1映射到层#0,CW#2映射到层#1。
基站的调度器分别对映射到终端300中互不相同的层(图26A所示的层#0以及层#1)的CW(图26A所示的CW#1以及CW#2)决定相同的群集模式。
并且,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按照从基站通知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使用相同的群集数(或相同的群集大小)分割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而生成多个群集。例如,如图26B所示,分割单元212将映射到层#0的CW#1以及映射到层#1的CW#2两者分别分割为4个群集#0~#3。
另外,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按照从基站通知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将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由分割单元212分割的多个群集)以相同的群集间隔分别映射到频率资源。例如,如图26B所示,映射单元213将映射到层#0的CW#1的群集#0~#3以及映射到层#1的CW#2的群集#0~#3分别映射到相同群集间隔的相同频率资源。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终端300对于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SC-FDMA信号)使用相同的群集模式,由此使频域中的ISI的统计性质在各层之间大致相同。即,在互不相同的层中,产生大致相同的ISI。由此,层间的ISI功率的分散变小,因此,能够抑制例如ISI大的层对ISI小的层造成干扰的层间的ISI的产生。
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基站在适用了例如层间的接收质量的差越小,空域中的信号分离能力越改善的PIC(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er,并行干扰消除器)等信号分离技术时,能够进一步改善传输特性。而且,根据本设定方法,ISI的统计性质在各层中大致相同,由此,接收质量发生较大劣化的层产生的概率变少。因此,基站能够改善全部层的平均的接收特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CW的差错率(块差错率)特性。
<设定方法2-4>
在本设定方法中,在MIMO传输时,设定单元211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相同CW内的SC-FDMA信号,使用相同的群集模式(群集数、群集大小或群集间隔)。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假设秩数为4。另外,如图27A所示,在两个CW(CW#1以及CW#2)中,CW#1分别映射到层#0以及层#1两个层,CW#2分别映射到层#2以及层#3两个层。
基站的调度器对于映射到终端300中互不相同的层(图27A所示的层#0~层#3)的相同CW内的SC-FDMA信号,决定相同的群集模式。具体而言,调度器对于分别映射到图27A所示的层#0以及层#1的CW1,决定相同的群集模式,对于分别映射到图27A所示的层#2以及层#3的CW2,决定相同的群集模式。
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按照从基站通知的群集模式(群集数或群集大小),以相同的群集数(或相同的群集大小)分割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相同CW内的SC-FDMA信号。例如,如图27B所示,设定单元211的分割单元212将分别映射到层#0以及层#1的CW#1在各层中分别分割为两个群集(群集#0、群集#1)。同样,如图27B所示,分割单元212将分别映射到层#2以及层#3的CW#2在各层中分别分割为4个群集(群集#0~#3)。
另外,设定单元211的映射单元213按照从基站通知的群集模式(群集间隔),将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相同CW内的SC-FDMA信号以相同的群集间隔分别映射到频率资源。例如,如图27B所示,映射单元213将映射到层#0以及层#1的CW#1的群集#0、#1分别映射到相同群集间隔的相同频率资源。同样,如图27B所示,映射单元213将映射到层#2以及层#3的CW#2的群集#0~#3分别映射到相同群集间隔的相同频率资源。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终端300对于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相同CW内的SC-FDMA信号,使用相同的群集模式,由此在相同CW中使频域中的ISI的统计性质在各层之间大致相同。即,在相同CW映射的互不相同的层中,分别产生大致相同的ISI。即,在相同CW映射的互不相同的层中,每个层产生的ISI的大小以及层间的ISI的大小大致相同。由此,在相同CW中,ISI的大小在CW内是均匀的。
由此,根据本设定方法,在相同CW中,能够使层间的接收质量的差小,因此能够改善例如编码中的编码增益,能够改善接收特性。即,根据本设定方法,能够使相同CW内的各比特(或各码元)受到的ISI的分散大致均匀,即能够将CW内的每个比特(或码元)的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率)的分散抑制得小。由此,能够对每个CW改善接收特性。
<设定方法2-5>
在本设定方法中,在MIMO传输时,设定单元211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SC-FDMA信号)中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SC-FDMA信号),使群集数越少(或使群集大小越宽)。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终端300通过对每个CW使用不同的MCS集,对各CW实施编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并进行空域中的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由此在空域中并行传输传输速率不同的多个CW。另外,例如,如图28所示,说明使用传输速率(MCS集)(低、中、高)的情况。另外,对图29所示的CW#1设定高MCS集(编码率:高,调制等级:高),对CW#2设定低MCS集(编码率:低,调制等级:低)。另外,CW#1映射到层#0,CW#2映射到层#1。
基站的调度器对于终端300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并发送的多个CW中传输速率(MCS集)更高的CW,决定群集数更少(群集大小更宽)的群集模式。具体而言,如图28所示,基站根据MCS集(低、中、高),决定群集数(多、中、少)(或群集大小(窄、中、宽))的群集模式。
并且,设定单元211对于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多个CW中MCS集越高的CW,使群集数越少(使群集大小越宽)。具体而言,如图29所示,设定单元211对于MCS集高的CW#1,使群集数少(在图29中是两个群集#0,#1),即,使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宽。另一方面,设定单元211对MCS集低的CW#2,使群集数多(在图29中是4个群集#0~#3),即,使每个群集的群集大小窄。
这样,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即较容易受到ISI的影响的CW(允许ISI更小的CW),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1相同,结合后的信号中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更少。由此,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能够使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产生的ISI越小。
另外,设定单元211对于传输速率(MCS集)越低的CW,即越难受到ISI的影响的CW(允许ISI更大的CW),使群集数更多(使群集大小更窄)。由此,在基站中,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1相同,虽然结合后的信号中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的不连续点的数量增加,但对ISI的抗性较大,因此能够在允许ISI的范围中提高频率分集效应。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根据传输速率(MCS集)互不相同的CW设定群集数(群集大小),因此能够提高每个CW的吞吐量。即,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多个CW的全部吞吐量(用户吞吐量)。
<设定方法2-6>
在本设定方法中,在MIMO传输时,设定单元211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CW(SC-FDMA信号)中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SC-FDMA信号),使群集间隔越窄。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与设定方法2-5相同,终端300进行对每个CW使用不同的MCS集的、空域中的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另外,例如,如图30所示,说明使用传输速率(MCS集)(低、中、高)的情况。另外,与设定方法2-5相同,对图31所示的CW#1设定高MCS集(编码率:高,调制等级:高),对CW#2设定低MCS集(编码率:低,调制等级:低)。另外,CW#1映射到层#0,CW#2映射到层#1。
基站的调度器对于终端300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并发送的多个CW中传输速率(MCS集)高的CW,决定群集间隔窄的群集模式。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基站根据MCS集(低、中、高),决定群集间隔(宽、中、窄)的群集模式。
并且,设定单元211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多个CW中MCS集越高的CW,使群集间隔越窄。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设定单元211对于MCS集高的CW#1,使群集间隔窄。另一方面,设定单元211对MCS集低的CW#2,使群集间隔宽。
这样,对于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即越容易受到ISI的影响的CW(允许ISI较小的CW),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2相同,使构成CW的多个群集间的频率相关更高。由此,传输速率(MCS集)越高的CW,能够使多个群集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越缓慢(即能够使等效信道增益的差越小),因此能够减小CW内的ISI。
另外,设定单元211对传输速率(MCS集)越低的CW,即越难受到ISI的影响的CW(允许ISI较大的CW),使群集数间隔越宽。由此,在基站中,与实施方式1的设定方法1-2相同,虽然结合后的信号的结合点(不连续点)上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变动变得急剧(即等效信道增益的差变大),但对ISI的抗性大,因此能够在允许ISI的范围中提高频率分集效应。
这样,根据本设定方法,根据传输速率(MCS集)互不相同的CW设定群集间隔,因此与设定方法2-5相同,能够提高每个CW的吞吐量。即,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多个CW的全部吞吐量(用户吞吐量)。
以上,对设定方法2-1~2-6进行了说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使用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图16A~图19C)相同,基站也可以为了决定群集模式而设定秩数的阈值。以下,使用图32A~32E说明基站设定阈值而决定群集模式的一例。在图32A~32E中,Bi(i=0,1,...)是每个群集的带宽(群集大小),例如表示对以阈值划分了的每个范围定义了的最小带宽(最小群集大小),具有Bi≤Bi+1的关系。另外,B’i(i=0,1,...)表示对以阈值划分了的每个范围定义了的最大群集间隔,具有B’i≥B’i+1的关系。
例如,如图32A所示,基站可以对每个秩数设定阈值,并将各个终端的秩数(RI)与阈值进行比较而决定群集数(X)。具体而言,基站在秩数RI为1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4个,在秩数RI为2的情况下将群集数X决定为3个。对秩数RI为3以及4的情况也相同。即,在图32A中,对于秩数设定固定的群集数。
另外,如图32B的方法1所示,基站也可以对每个秩数设定阈值,对每个秩数设定群集数X的上限。例如,如图32B的方法1所示,基站在秩数RI为1的情况下,决定以群集数X=4为上限的任一个群集数,在秩数RI为2的情况下,决定以群集数X=3为上限的任一个群集数。对秩数3、4的情况也相同。由此,各个终端的设定单元211根据秩数设定群集数,因此能够以来自其他层的ISI不大于允许ISI的方式限制每层的ISI的最大值。由此,基站能够正确地选择各个终端的各层的MCS集。另外,如图32B的方法2所示,基站也可以对每个秩数设定群集数的下限以及上限。例如,如图32B的方法2所示,基站在秩数RI为1的情况下,决定2≤X≤4的范围的任一个群集数,在秩数RI为2的情况下,决定2≤X≤3的范围的任一个群集数。由此,各个终端的设定单元211例如如图3A或图3B所示,能够仅设定用户吞吐量为包含最大值的某个值以上的群集数X。另外,基站能够削减用于通知每层的群集数X的通知比特数。
另外,如图32C所示,基站也可以设定阈值以按一定范围的秩数划分多个秩数,并对各范围的每个秩数设定群集大小(Y)。在图32C的方法1中,与图32B的方法1相同,基站决定以对各范围的每个秩数分别定义了的最小群集大小(图32C的方法1所示的B0,B1,B2,B3)为下限的任一个群集大小Y。此外,如图32C的方法1所示,在作为秩数最低的范围的秩数RI为1~2(即,允许ISI最大的情况)的情况下,基站也可以任意设定群集大小Y。另外,在图32C的方法2中,与图32B的方法2相同,对各范围的秩数,设定群集大小的上限以及下限。
另外,在基站使用群集数(X)计算群集大小(Y)的情况下,如图32D所示,基站也可以对每个秩数设定阈值,对每个秩数设定群集数Xri,计算群集大小Y。这里,Xri(ri=0,1,2,...,ri是对以阈值划分了的秩数的每个范围标注的号码)表示对各范围(ri)的每个秩数设定了的群集数。另外,B表示C-SC-FDMA信号使用的整个带宽(即各个群集大小之和)。具体而言,在图32D中,基站使用对每个秩数(ri=0,1,2,...)设定了的群集数Xri,计算对该秩数设定的群集大小Y=B/Xri
另外,如图32E所示,基站也可以对每个秩数设定阈值,对每个秩数设定群集间隔(Z)。在图32E中,基站对每个秩数,决定以最大群集间隔(图32E所示的B’0,B’1,B’2,B’3)为上限的群集间隔Z。此外,如图32E所示,在秩数RI为1的情况下,基站也可以将群集间隔Z设定为任意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3B、图25B以及图27A中,说明了终端300将CW通过S/P单元进行了串行并行变换后,通过DFT单元进行DFT处理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在图23B、图25B以及图27A中,终端300也可以将CW通过DFT单元进行DFT处理后,通过S/P单元进行串行并行变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能够适用于单用户(Single User:SU)-MIMO传输(即,一个基站的多根天线与一个终端的多根天线之间的MIMO传输)以及多用户(Multi User:MU)-MIMO传输(即,一个基站的多根天线与多个终端的多根天线之间的MIMO传输)双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定方法2-1以及2-2中,说明了根据秩数决定群集模式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根据进行空间复用的CW数决定群集模式。由此,根据CW数,能够控制在互不相同的CW之间的ISI的大小,能够改善每个CW的传输特性。由此,能够选择频率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MCS集的几率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吞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预编码的MIMO传输,但对不进行预编码(即,将预编码矩阵作为单位矩阵的情况)的MIMO传输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根据MCS集、编码大小或秩数控制群集模式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随着为终端发送的信号分配的频率资源数、资源要素(Resource Element:RE)数、或聚合多个RE的RB数减少,使群集数变少(使群集大小变宽),或者使群集间隔变窄。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2。
另外,终端有时被称为UE(User Equipment:UE,用户设备),基站有时被称为NodeB或BS(Base Station)。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构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变换单元,对时域的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生成频域的信号;以及设定单元,根据与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调制编码方式集、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或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所述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从而设定所述多个群集的频域中的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群集数越少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所述多个群集的每个群集的带宽越宽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调制等级越高,所述多个群集间的频率间隔越窄的所述群集模式,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编码大小越小,群集数越少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编码大小越小,每个群集的带宽越宽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编码大小越小,所述多个群集间的频率间隔越窄的所述群集模式,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群集数越少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每个群集的带宽越宽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表示的编码率越高,所述多个群集间的频率间隔越窄的所述群集模式,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秩数越多,群集数越少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秩数越多,所述多个群集的每个群集的带宽越宽的所述群集模式,分割所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秩数越多,所述多个群集间的频率间隔越窄的所述群集模式,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所述设定单元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多个所述信号,使用相同的所述群集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所述设定单元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相同的所述信号,使用相同的所述群集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所述设定单元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所述信号中的、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越高的信号,使群集数越少。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所述设定单元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所述信号中的、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越高的信号,使每个群集的带宽越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所述设定单元对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层的所述信号中的、所述调制编码方式集越高的信号,使所述多个群集间的频率间隔越窄。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决定单元,根据对来自无线通信终端装置的信号设定的调制编码方式集、对所述信号设定的编码大小、或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的秩数,决定所述信号的群集模式;以及通知单元,将所述群集模式通知给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群集配置设定方法,根据与对频域的信号设定了的调制编码方式集、对所述信号设定了的编码大小、或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所述信号分割为多个群集,将所述多个群集分别映射到不连续的多个频率资源,从而设定所述多个群集的配置,所述频域的信号为对时域的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而生成的信号。
在2008年11月14日提交的特愿第2008-292653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6)

1.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对与多个层各自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
分割单元,将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分别分割为多个群集;
预编码单元,在所述多个群集中进行预编码矩阵的乘法运算;
设定单元,按照与MCS集、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进行了预编码的多个群集映射到位于在频率轴上相互隔开的位置的多个频率资源,用于映射的所述频率资源的数量、各频率资源的大小以及各频率资源的频率位置在所述多个层之间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各频率资源的大小大于等于在所述多个层共用的最小频率资源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与层的数量对应的秩数小于等于所述终端装置所具备的天线的数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为分别与相互不同的多个码字对应的码元序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层的数量与所述码字的数量一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当码字的数量小于所述层的数量时,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由与相同的单一的码字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生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在使用了多个码字时,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由与第一码字对应的多个第一码元序列以及对应于与所述第一码字不同的第二码字的多个第二码元序列生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与所述第一码字对应的层的数量和与所述第二码字对应的层的数量是相同的。
9.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步骤,对与多个层各自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
分割步骤,将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分别分割为多个群集;
预编码步骤,在所述多个群集中进行预编码矩阵的乘法运算;
设定步骤,按照与MCS集、编码大小、或MIMO传输时的秩数对应的群集模式,将进行了预编码的多个群集映射到位于在频率轴上相互隔开的位置的多个频率资源,用于映射的所述频率资源的数量、各频率资源的大小以及各频率资源的频率位置在所述多个层之间相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映射方法,
所述各频率资源的大小大于等于在所述多个层共用的最小频率资源的大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映射方法,
与层的数量对应的秩数小于等于进行所述映射的终端装置所具备的天线的数量。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映射方法,
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为分别与相互不同的多个码字对应的码元序列。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映射方法,所述层的数量与所述码字的数量一致。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映射方法,
当码字的数量小于所述层的数量时,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由与相同的单一的码字对应的多个码元序列生成。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映射方法,
在使用了多个码字时,预编码的所述多个码元序列由与第一码字对应的多个第一码元序列以及对应于与所述第一码字不同的第二码字的多个第二码元序列生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映射方法,
与所述第一码字对应的层的数量和与所述第二码字对应的层的数量是相同的。
CN201410294170.5A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Active CN104135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2653/08 2008-11-14
JP2008292653 2008-11-14
CN200980145383.9A CN102217220B (zh)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5383.9A Division CN102217220B (zh)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5338A CN104135338A (zh) 2014-11-05
CN104135338B true CN104135338B (zh) 2018-12-28

Family

ID=421698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4170.5A Active CN104135338B (zh)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CN200980145383.9A Active CN102217220B (zh)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5383.9A Active CN102217220B (zh) 2008-11-14 2009-11-13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群集配置设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8) US8687575B2 (zh)
EP (2) EP2348661B1 (zh)
JP (4) JP5364722B2 (zh)
KR (3) KR101606610B1 (zh)
CN (2) CN104135338B (zh)
AU (1) AU2009315179B2 (zh)
BR (1) BRPI0921090B1 (zh)
RU (1) RU2525084C2 (zh)
SG (2) SG171738A1 (zh)
WO (1) WO20100556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32482A1 (ja) * 2008-09-22 2010-03-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分割方法
WO2010055676A1 (ja) * 2008-11-14 2010-05-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クラスタ配置設定方法
NZ605677A (en) * 2010-08-24 2014-10-3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evice and method for hspa wcdma uplink pilots
US20120163291A1 (en) * 2010-12-23 2012-06-28 Yuan Zhu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ous networks
KR101935359B1 (ko) * 2011-06-13 2019-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 협력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하향링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544420A1 (en) * 2011-07-07 2013-01-09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first network node and second network node thereof
KR20130007737A (ko) * 2011-07-11 2013-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9900068B2 (en) * 2013-02-24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3-dimensional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150195819A1 (en) 2014-01-06 2015-07-09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US9467269B2 (en) 2014-01-06 2016-10-11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EP3119025A4 (en) * 2014-03-13 2017-10-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for low latenc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DE102014103702B4 (de) * 2014-03-18 2017-08-03 Intel IP Corporatio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arbeiten von Ressourcenblöcken
ES2900874T3 (es) * 2016-01-22 2022-03-18 Huawei Tech Co Ltd Aparato y método de codificación y ecualización adaptada emparejada con el sistema
US10324925B2 (en) * 2016-06-19 2019-06-18 Data.World, Inc. Query generation for collaborative datasets
JP2019169748A (ja) * 2016-08-09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EP3549317B1 (en) * 2016-11-30 2021-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subcarrier spacing for reference signals in a multiuser mimo system
CN108631971B (zh) * 2017-03-22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700907B2 (en) * 2017-07-12 2020-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veform for millimeter wave new radio
US11817947B2 (en) * 2017-09-15 2023-1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de-rate-dependent modulation techniques
US11870626B1 (en) * 2022-07-25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luster low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waveform desig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769A (zh) * 2003-09-15 2006-10-18 英特尔公司 利用高吞吐量空间频率分组码的多天线系统和方法
CN101005326A (zh) * 2006-01-18 2007-07-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1043485A (zh) * 2006-03-22 2007-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01136696A (zh) * 2007-09-27 2008-03-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共享信道单载波频分多址信号的生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1919A (en) * 1990-12-17 1992-09-29 Ericsson-Ge Mobile Communications Holding Inc. Cdma subtractive demodulation
US5550809A (en) * 1992-04-10 1996-08-27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 access coding using bent sequences for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EE200100189A (et) * 1998-09-30 2002-08-15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Plokkidel põhineva väljatöötamise metodoloogia
JP2001148682A (ja) * 1999-11-22 2001-05-2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とその受信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送信方法
US7889632B2 (en) * 2003-02-28 2011-02-15 Ntt Docomo, In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05069905A2 (en) * 2004-01-16 2005-08-04 Ghz Tr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motive radar sensors
EP3537681B1 (en) * 2004-06-24 2020-10-07 Apple Inc. Preambles in ofdma system
US7453856B2 (en) 2004-09-03 2008-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block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US8144658B2 (en) * 2005-02-11 2012-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41542B1 (ko) * 2005-03-14 2010-02-10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송신 장치, 송신 방법, 프로그램, 기록매체
CN103179072B (zh) * 2005-03-30 2016-04-13 苹果公司 用于ofdm信道化的系统和方法
WO2006102745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bining ofdm and transformed ofdm
US8363577B2 (en) * 2005-05-13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complexity beamforming f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US8565161B2 (en) * 2005-05-31 2013-10-22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frequency reuse scheme
EP3457615B1 (en) * 2005-08-23 2021-09-22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multiple zone partitioning
WO2007053954A1 (en) * 2005-11-10 2007-05-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Zones for wireless networks with relays
CN1992552B (zh) * 2005-12-29 2014-05-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动态空频分用户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方法
JP5065609B2 (ja) * 2006-03-20 2012-11-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伝搬路測定用信号の送信制御方法
WO2007125591A1 (ja) * 2006-04-28 2007-11-0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装置
JP4837487B2 (ja) * 2006-08-11 2011-12-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チャネルの割当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
JP4734210B2 (ja) * 2006-10-04 2011-07-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
ATE544256T1 (de) * 2006-11-01 2012-02-15 Qualcomm Inc Steuerungs- und daten-multiplexing mit variablem leistungsoffset in einem sc-fdma-system
AU2007316434B2 (en) * 2006-11-06 2011-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allocation and/or rate selection for UL MIMO/SIMO operations with par considerations
WO2008062587A1 (fr) * 2006-11-22 2008-05-29 Fujitsu Limited Système et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mimo-ofdm
JP4957212B2 (ja) * 2006-11-29 2012-06-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フレーム可変制御による最適な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これを適用する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874264B1 (ko) * 2006-12-01 2008-12-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Sc-fdma 시스템에서의 다중 코드 워드 송수신 방법및 장치
EP3742655A1 (en) * 2006-12-28 2020-11-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contro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681749B2 (en) * 2007-01-04 2014-03-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resource mapping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88054A1 (ja) 2007-01-18 2008-07-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8712237B (zh) * 2007-01-18 2021-11-0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1232484B (zh) 2007-01-26 2011-08-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US7974258B2 (en) * 2007-03-01 2011-07-05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mode transmitter for PAPR reduction and link optimization
JP4563417B2 (ja) * 2007-03-20 2010-10-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20080085598A (ko) * 2007-03-20 2008-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정보 검출을 위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451915B2 (en) * 2007-03-21 2013-05-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04833B1 (ko) * 2007-04-13 2013-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심볼 전력 할당에 따른 변조심볼을 매핑/디매핑하는 방법 및 송/수신기
JP4954782B2 (ja) * 2007-05-01 2012-06-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JP5266550B2 (ja) 2007-05-23 2013-08-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参照情報提供装置、広告情報提供システム、参照情報提供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957701B2 (en) * 2007-05-29 2011-06-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Closed-loop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chem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feedback
US8325852B2 (en) * 2007-06-08 2012-1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DD precoding for open loop SU MIMO
US8160177B2 (en) * 2007-06-25 2012-04-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 methods with delay diversity and space-frequency diversity
HUE037533T2 (hu) * 2007-10-08 2018-09-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ljárások és elrendezések vezérlési információnak kommunikációs rendszerben való jelzésére
JP5366494B2 (ja) * 2007-10-10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
KR101349826B1 (ko) * 2007-11-05 2014-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코드북 기반의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 있어서, 피드백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코드북 기반 프리코딩 기법을적용하는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 있어서, 프리코딩 정보를송신하는 방법
US9009573B2 (en) * 2008-02-01 2015-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concatenated codes for beacon channels
KR101529736B1 (ko) * 2008-03-05 2015-06-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437752B2 (en) * 2008-03-31 2013-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execution of automatic neighbor relation functions
US9755708B2 (en) * 2008-04-16 2017-09-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igh data rate uplink transmission
GB0807338D0 (en) * 2008-04-22 2008-05-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n apparatus
JP5086880B2 (ja) * 2008-04-22 2012-1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970891B1 (ko) * 2008-05-07 2010-07-20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공간 분할 다중화 기법을 위한 채널정보 생성 장치 및 그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그 방법
JP5792615B2 (ja) * 2008-06-11 2015-10-14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ローカルエリア最適化アップリンクコントロールチャンネル
KR101534349B1 (ko) * 2008-06-26 2015-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Stbc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US9031052B2 (en) * 2008-07-14 2015-05-12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in system supporting an uplink multiple access transmission mode
KR101513044B1 (ko) * 2008-08-05 2015-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Papr을 줄이기 위한 무선 접속 방식
WO2010016355A1 (ja) * 2008-08-08 2010-0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US8571000B2 (en) * 2008-08-08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APR) reduc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1603338B1 (ko) * 2008-08-11 2016-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20110081946A (ko) * 2008-08-11 2011-07-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부호어의 전송방법
EP3026840B1 (en) * 2008-08-11 2020-09-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using multi-antenna
KR101549021B1 (ko) * 2008-08-20 2015-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papr을 줄이기 위한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00074204A1 (en) * 2008-09-16 2010-03-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during random access
US8526512B2 (en) * 2008-09-18 2013-09-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ES2390409T3 (es) * 2008-09-19 2012-1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na etapa de transmisión y un método correspondiente para transmitir señales en múltiples recursos de frecuencia en un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ón
WO2010032482A1 (ja) * 2008-09-22 2010-03-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分割方法
KR101581956B1 (ko) * 2008-10-22 2016-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0055676A1 (ja) * 2008-11-14 2010-05-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クラスタ配置設定方法
KR101225920B1 (ko) * 2008-11-14 2013-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A2750580C (en) * 2009-01-30 2016-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signaling for transmissions over contiguous and non-contiguous frequency bands
KR20100091876A (ko) * 2009-02-11 2010-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전송을 위한 단말 동작
US8522105B2 (en) * 2009-02-17 2013-08-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CN102365900B (zh) * 2009-03-30 2016-08-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US8548406B2 (en) * 2009-05-05 2013-10-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WO2010128744A1 (en) * 2009-05-06 2010-11-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88026B2 (en) * 2009-06-22 2016-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 on non-contiguous clusters of resources
US8493836B2 (en) * 2009-06-26 2013-07-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using optimized rank 3 codebook
KR20110009025A (ko) * 2009-07-20 2011-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25119A1 (en) * 2009-08-24 2011-03-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9014296B2 (en) * 2009-10-09 2015-04-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encoded signals with frequency hopping environment
WO2011084020A2 (ko) * 2010-01-08 2011-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6153350B2 (ja) * 2013-03-07 2017-06-2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769A (zh) * 2003-09-15 2006-10-18 英特尔公司 利用高吞吐量空间频率分组码的多天线系统和方法
CN101005326A (zh) * 2006-01-18 2007-07-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1043485A (zh) * 2006-03-22 2007-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01136696A (zh) * 2007-09-27 2008-03-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共享信道单载波频分多址信号的生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Uplink multiple access schemes for LTE-A;LG 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54bis R1-083658》;20081003;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81216A (ko) 2012-07-18
US20170245279A1 (en) 2017-08-24
JPWO2010055676A1 (ja) 2012-04-12
US9173220B2 (en) 2015-10-27
EP3651390A1 (en) 2020-05-13
EP2348661A4 (en) 2013-08-28
EP2348661A1 (en) 2011-07-27
RU2011119495A (ru) 2012-12-20
JP5364722B2 (ja) 2013-12-11
SG184775A1 (en) 2012-10-30
AU2009315179A1 (en) 2010-05-20
JP5662538B2 (ja) 2015-01-28
KR20160034429A (ko) 2016-03-29
WO2010055676A1 (ja) 2010-05-20
US20140112313A1 (en) 2014-04-24
JP2014075821A (ja) 2014-04-24
CN102217220B (zh) 2014-07-30
CN104135338A (zh) 2014-11-05
US9693353B2 (en) 2017-06-27
US20180242323A1 (en) 2018-08-23
EP2348661B1 (en) 2020-02-26
KR20110098998A (ko) 2011-09-05
CN102217220A (zh) 2011-10-12
JP2015156672A (ja) 2015-08-27
KR101652560B1 (ko) 2016-08-30
US20160366690A1 (en) 2016-12-15
US20190349933A1 (en) 2019-11-14
US10015794B2 (en) 2018-07-03
US8971296B2 (en) 2015-03-03
KR101657457B1 (ko) 2016-09-21
KR101606610B1 (ko) 2016-03-25
US8687575B2 (en) 2014-04-01
US20110222500A1 (en) 2011-09-15
US20160014783A1 (en) 2016-01-14
JP5719012B2 (ja) 2015-05-13
US10813096B2 (en) 2020-10-20
BRPI0921090A2 (pt) 2015-12-15
RU2525084C2 (ru) 2014-08-10
AU2009315179B2 (en) 2013-11-14
US20150124751A1 (en) 2015-05-07
SG171738A1 (en) 2011-07-28
BRPI0921090B1 (pt) 2020-10-20
US10405315B2 (en) 2019-09-03
US9462588B2 (en) 2016-10-04
JP5938736B2 (ja) 2016-06-22
BRPI0921090A8 (pt) 2017-07-11
JP2014030219A (ja)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5338B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映射方法
EP4258607A2 (en)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in a sc-fdma system
EP2104370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signal mapping method
CN103780529A (zh) 通信系统及其信号发送方法与装置、信号接收方法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9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