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1885A -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1885A
CN104131885A CN201410177796.8A CN201410177796A CN104131885A CN 104131885 A CN104131885 A CN 104131885A CN 201410177796 A CN201410177796 A CN 201410177796A CN 104131885 A CN104131885 A CN 104131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turbo machine
axis
shaft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77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1885B (zh
Inventor
山口雅史
柳田悦豪
山中哲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54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46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403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34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31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1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1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18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02B37/183Arrangements of bypass valves or actuators therefor
    • F02B37/186Arrangements of actuators or linkage for 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01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using exhaust driv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07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with exhaust-driven pumps arranged in parallel, e.g. at least one pump supplying alternativ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2Gas passages between engine outlet and pump drive, e.g. reservoirs
    • F02B37/025Multiple scrolls or multiple gas passages guiding the gas to the pump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2Surge control
    • F04D27/0207Surge control by bleeding, bypassing or recycling fluids
    • F04D27/0215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bleed or by-pass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888Reciprocating to or from oscillating
    • Y10T74/1892Lever and slide
    • Y10T74/18928Straight line motio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在驱动增压器的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的阀驱动设备中,第一棒状物(71)在其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612)以驱动第一阀(17),并且在第一棒状物(71)的另一端部连接至轴(35),并且第二棒状物(72)在其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622)以驱动第二阀(18),并且在第二棒状物(72)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二构件(50)。弹簧(81)位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2)和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31)之间,并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件(511)朝着彼此驱策。

Description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背景技术
以前,用于驱动增压器的两个阀的阀驱动设备是已知的。例如,JP2010-281271A公开了一种阀驱动设备,其具有用于驱动二级增压器的两个阀(第一阀和第二阀)的单个致动器。这种阀驱动设备包括布置在致动器与阀之间的连杆机构。致动器的驱动力通过连杆机构传递至阀。
在JP2010-281271A的阀驱动设备中,第二阀通过弹簧沿其闭合方向被驱策,并且因此在第一阀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之前第二阀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当第一阀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时,第二阀通过连杆机构与第一阀同步地开启。当第二阀与第一阀同步地开启时,弹簧的驱策力被施加至第一阀和第二阀。在JP2010-281271A的阀驱动设备中,连杆机构形成有大量的组成构件,并且因此变得复杂。因此,阀驱动设备的组成构件的成本和阀驱动设备的制造成本可不利地增大。
此外,根据连杆机构的连接节点的作用角,致动器的驱动力的传递效率可能变差。JP2010-281271A未公开用于提高驱动力的传递效率的结构。
当开启第二阀时,弹簧驱策力通过连杆机构被施加至致动器的输出轴。因此,在随着内燃发动机的操作第二阀主要被开启的情况下,致动器的负载增大,因此致动器上的应力可能增大。此外,在致动器是电致动器的情况下,电功耗可能增大。
另外,通过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间隙确定从第一阀开始开启至第二阀开始开启的范围,即,其中在不接收弹簧的驱策力的情况下第一阀可开启的范围。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可根据组成构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能难以准确地设置上述范围。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不足提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阀驱动设备,其具有相对长的寿命和相对简单的结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阀驱动设备,其具有相对长的寿命并可有效地将致动器的驱动力传输至阀。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所述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至增压器的阀驱动设备,所述增压器包括绕第一阀轴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一阀和绕第二阀轴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二阀。阀驱动设备被构造为驱动第一阀和第二阀。阀驱动设备包括致动器、轴、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一阀杆、第二阀杆、第一棒状物、第二棒状物和驱策装置。致动器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沿着输出轴的轴向可运动。所述轴与输出轴同轴且一体地形成或者与输出轴分离地形成。第一构件沿着轴的轴线布置并包括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一接合部件。第二构件沿着轴的轴线布置并包括第二接触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第二接触部件可与第一接触部件接触。第一阀杆包括与第一阀轴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阀杆轴。第一阀杆轴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一阀轴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二阀杆包括与第二阀轴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阀杆轴。第二阀杆轴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二阀轴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一棒状物在第一棒状物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并且在第一棒状物的与第一棒状物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连接至轴或第一构件。第二棒状物在第二棒状物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并且在第二棒状物的与第二棒状物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二构件。驱策装置位于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之间,并驱策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以将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朝着彼此驱策。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安装至增压器的阀驱动设备,所述增压器包括绕第一阀轴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一阀和绕第二阀轴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二阀。阀驱动设备被构造为驱动第一阀和第二阀。阀驱动设备包括致动器、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杆、第一阀杆、第二阀杆、第一棒状物、第二棒状物、第一预定形状部分、第二预定形状部分和驱策装置。致动器包括输出轴,其绕输出轴的轴线可旋转。第一驱动杆包括与输出轴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驱动杆轴。第一驱动杆轴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二驱动杆包括相对于输出轴可旋转的第二驱动杆轴。第二驱动杆轴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一阀杆包括与第一阀轴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阀杆轴。第一阀杆轴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一阀轴的轴线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二阀杆包括与第二阀轴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阀杆轴。第二阀杆轴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二阀轴的轴线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第一棒状物在第一棒状物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驱动杆轴,并且在第一棒状物的与第一棒状物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第二棒状物在第二棒状物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驱动杆轴,并且在第二棒状物的与第二棒状物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形成在第一驱动杆的与输出轴的轴线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对应位置。第二预定形状部分形成在第二驱动杆中,并可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接触。驱策装置位于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之间,并驱策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以使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朝着彼此运动。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增压器,其包括压缩机、涡轮机、第一阀、第二阀和上述阀驱动设备之一。压缩机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通道中。涡轮机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中。当涡轮机基于废气供应至涡轮机而旋转时,涡轮机使压缩机旋转。第一阀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引导至涡轮机的排出流动路径中。第一阀通过第一阀绕第一阀轴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排出流动路径。第二阀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中,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中连接在涡轮机的内燃发动机所在的一侧与涡轮机的与内燃发动机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绕过涡轮机。第二阀通过第二阀绕第二阀轴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第一阀杆可与第一阀轴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并且第二阀杆可与第二阀轴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增压器,其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涡轮机、第二涡轮机、第一阀、第二阀和上述阀驱动设备之一。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通道中。第一涡轮机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中。当第一涡轮机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一涡轮机而旋转时,第一涡轮机使第一压缩机旋转。第二涡轮机安装在排气通道中。当第二涡轮机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二涡轮机而旋转时,第二涡轮机使第二压缩机旋转。第一阀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引导至第一涡轮机的第一排出流动路径和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引导至第二涡轮机的第二排出流动路径之一中。第一阀通过第一阀绕第一阀轴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出流动路径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之一。第二阀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中连接在第一涡轮机和第二涡轮机的内燃发动机所在的一侧与第一涡轮机和第二涡轮机的与内燃发动机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绕过第一涡轮机和第二涡轮机。第二阀通过第二阀绕第二阀轴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第一阀杆可与第一阀轴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并且第二阀杆可与第二阀轴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
附图说明
本文描述的附图仅是为了示出的目的,而非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和增压器的剖视图;
图1B是沿图1A中的线IB-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增压器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安装至所述增压器;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在第一阀和第二阀二者均闭合的操作状态中的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对应于图4A的增压器的对应状态的示图;
图5A是示出在致动器被驱动预定量的操作状态中的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对应于图5A的增压器的对应状态的示图;
图6A是示出在致动器被从图5A中所示的操作状态驱动预定量的状态下的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6B是示出对应于图6A的增压器的对应状态的示图;
图7A是示出阀驱动设备的致动器的驱动量与第一和第二阀的开口程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B是示出致动器的驱动量与致动器的驱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设有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内燃发动机的转速与制动平均有效压力(BMEP)或扭矩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13A是示出设有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的示意图;
图13B是示出设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和增压器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和增压器的示意图;
图16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XVI的方向获取的示图;
图17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XVII的方向获取的示图;
图18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XVIII的方向获取的示图;
图19是沿图15中的线XIX-XIX截取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5中的线XX-XX截取的剖视图;
图21A是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第一阀的阀闭合状态和第二阀的阀闭合状态的图;
图21B是示出致动器从图21A所示的操作状态旋转预定量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22A是示出致动器从图21B所示的操作状态旋转预定量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22B是示出致动器从图22A所示的操作状态旋转预定量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23A是示出致动器的角度与第一和第二阀的开口程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3B是示出致动器的角度与致动器的驱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以及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为了简明起见,相似的组件将用相同的标号指代并且将不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A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
如图1A所示,阀驱动设备1安装至例如增压器3,所述增压器3对进入车辆的内燃发动机(下文中称作发动机)2的吸入空气增压。针对增加发动机2的输出、增大发动机2的实际转速范围中的扭矩和提高燃料消耗的目的,增压器3为进入发动机2的吸入空气增压。
进气管4连接至发动机2。进气管5设在进气管4的与发动机2相对的一侧上。朝着大气敞开的进气开口(未示出)形成在进气管5的与进气管4相对的端部。进气通道6形成在进气管4的内侧和进气管5的内侧。进气通道6将从进气开口吸取的空气(下文中称作吸入空气)引导至发动机2。
排气管7连接至发动机2。排气管8通过排放物净化器9和排气管8的排气开口与大气连通。排放物净化器9包含催化剂(未示出)。排气通道10形成在排气管7的内侧和排气管8的内侧。排气通道10引导含有在发动机2的操作期间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废气。废气通过排放物净化器9净化并通过排气开口释放到大气中。
增压器3包括压缩机11、压缩机壳体12、涡轮机13、涡轮机壳体14、轴承15、轴16、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压缩机11由金属(例如,铝)制成并布置在进气通道6中的进气管4与进气管5之间。压缩机11包括管状部分111和多个叶片112。管状部分111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其具有从管状部分111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增大的逐渐增大的外径。每个叶片112被构造为弯曲板状形式。叶片112形成在管状部分111的外壁中,并从管状部分111的所述一端部朝着管状部分111的所述另一端部延伸。叶片112以大致相等的间隔沿着管状部分111的圆周方向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压缩机11容纳在压缩机壳体12中。
压缩机壳体12布置在进气管4与进气管5之间。压缩机壳体12由例如金属制成。压缩机壳体12包括涡壳121。涡壳121被构造为环状形式(环形),其布置在压缩机11的叶片112的径向外侧并在叶片112周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因此,将吸入空气从进气管5通过位于压缩机壳体12的内侧的压缩机11和涡壳121引导至进气管4。
涡轮机13由例如镍基耐热钢制成,并布置在排气通道10中的排气管7与排气管8之间。涡轮机13包括管状部分131和多个叶片132。管状部分131构造为管状形式,其具有从管状部分131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增大的逐渐增大的外径。每个叶片132被构造为弯曲板状形式。叶片132形成在管状部分131的外壁中,并从管状部分131的所述一端部朝着管状部分131的所述另一端部延伸。叶片132以大致相等的间隔沿着管状部分131的圆周方向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涡轮机13容纳在涡轮机壳体14中。
涡轮机壳体14布置在排气管7与排气管8之间。涡轮机壳体14由金属(例如,含镍的铁金属)制成。涡轮机壳体14包括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第一涡壳141构造为环状形式(环形),其布置在叶片132的径向外侧,并在叶片132周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相似地,第二涡壳142构造为环状形式(环形),其布置在叶片132的径向外侧上,并沿着圆周方向在叶片132周围延伸。第二涡壳142形成在管状部分131的所述一端部所在的第一涡壳141的轴侧上。
如图1B所示,第一流动路径143、第二流动路径144和第三流动路径145形成在涡轮机壳体14中。第一流动路径143连接在排气管7的内侧与第一涡壳141之间。第二流动路径144沿着第一流动路径143延伸,并具有连接至第二涡壳142的一端部。开口146形成在将第一流动路径143和第二流动路径144分隔的分隔壁中。因此,第二流动路径144的另一端部通过开口146和第一流动路径143连接至排气管7的内侧。
第三流动路径145将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连接至排气管8的内侧,并沿着第二流动路径144延伸。涡轮机13布置在第三流动路径145中位于与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相邻的对应位置。开口147形成在将第二流动路径144和第三流动路径145分隔的分隔壁中。因此,第二流动路径144在绕过涡轮机13的同时通过开口147连接至第三流动路径145。
根据上述构造,从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可通过排气管7的内侧、第一流动路径143、第一涡壳141、涡轮机13和第三流动路径145流至排气管8。此外,从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可通过排气管7的内侧、第一流动路径143、开口146、第二流动路径144、第二涡壳142、涡轮机13和第三流动路径145流至排气管8。这里,第一流动路径143、开口146、第二流动路径144和第二涡壳142用作本发明的排出流动路径。此外,从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可通过排气管7的内侧、第一流动路径143、开口146、第二流动路径144、开口147和第三流动路径145流至排气管8。这里,第二流动路径144、开口147和第三流动路径145用作本发明的旁通流动路径,其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涡轮机13的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上游侧)和涡轮机13的与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下游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绕过涡轮机13。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增压器3的结构。
轴承15由例如金属制成,并且布置在压缩机壳体12和涡轮机壳体14之间。轴16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棒状形式。轴16以同轴方式连接在管状部分111与管状部分131之间。轴16被轴承15可旋转地支撑。因此,压缩机11和涡轮机13可与轴16一体地旋转。
当从第一涡壳141输出的废气和从第二涡壳142输出的废气撞击涡轮机13的叶片132时,涡轮机13旋转。因此,压缩机11旋转,从而存在于进气管5中的吸入空气被压缩并被导向至发动机2。在当前实施例中,将中间冷却器19布置在进气通道6中的压缩机壳体12和发动机2之间。中间冷却器19使其温度基于通过压缩机11的压缩而升高的吸入空气冷却。因此,吸入空气的密度增大,并且因此可将大量吸入空气供应至发动机2。
在当前实施例中,将节流阀20布置在进气通道6中的中间冷却器19和发动机2之间。节流阀20可打开和关闭进气通道6。电子控制单元(下文中称作ECU)21连接至节流阀20。ECU21是一种小型计算机,其包括处理器、存储装置和输入/输出装置。ECU21运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以基于从安装在车辆的对应组件中的传感器接收的信号执行各种计算,从而控制车辆的对应装置,因此ECU21控制整个车辆。ECU21控制节流阀20的操作(开口程度)以调节供应至发动机2的吸入空气的量。
第一阀17由例如金属制成,并且布置在与第二流动路径144的开口146相邻的位置。第一阀包括臂171、阀元件172和第一阀轴173。臂171被构造为棒状形式。阀元件172设置在臂171的一端部。第一阀轴173被构造为圆柱形管状形式,并与臂171成一体,从而第一阀轴173的一端部连接至臂171的另一端部。第一阀轴173安装至涡轮机壳体14以使得第一阀轴173的另一端部暴露于涡轮机壳体14的外侧,并且第一阀轴173可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旋转。这样,当第一阀轴173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旋转时,阀元件172朝着或远离开口146运动。当阀元件172接触开口146的周围边缘部分时,排出流动路径保持在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阀闭合状态)。相反,当阀元件172运动远离开口146的周围边缘部分时,排出流动路径处于开启状态(阀开启状态)。
在第一阀17的阀闭合状态下,废气通过第一流动路径143和第一涡壳141被引导至涡轮机13以使涡轮机13旋转。相反,在第一阀17的阀开启状态下,废气通过第一流动路径143、开口146、第二流动路径144、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被引导至涡轮机13以使涡轮机13旋转。根据上面的讨论,第一阀17用作换向阀并控制供应至涡轮机13的废气的量。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增压器3是一种可变容量增压器。
第二阀18由例如金属制成,并且布置在邻近第三流动路径145的开口147的位置处。第二阀18包括臂181、阀元件182和第二阀轴183。臂181被构造为棒状形式。阀元件182设置在臂181的一端部。第二阀轴183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与臂181成一体,以使得第二阀轴183的一端部连接至臂181的另一端部。第二阀轴183安装至涡轮机壳体14,以使得第二阀轴183的另一端部暴露于涡轮机壳体14的外部,并且第二阀轴183可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旋转。这样,当第二阀轴183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旋转时,阀元件182朝着或远离开口147运动。当阀元件182接触开口147的周围边缘部分时,旁通流动路径保持在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阀闭合状态)。相反,当阀元件182运动远离开口147的周围边缘部分时,旁通流动路径处于开启状态(阀开启状态)。
第一阀17的阀元件172远离开口146的周围边缘部分的运动方向将在下文中还被称作第一阀17的阀开启方向。另外,第二阀18的阀元件182远离开口147的周围边缘部分的运动方向将在下文中还被称作第二阀18的阀开启方向。此外,第一阀17的阀元件172朝着开口146的周围边缘部分的运动方向将在下文中还被称作第一阀17的阀闭合方向。另外,第二阀18的阀元件182朝着开口147的周围边缘部分的运动方向将在下文中还被称作第二阀18的阀闭合方向。
在其中第一阀17处于阀开启状态并且第二阀18处于阀闭合状态的状态下,废气通过第一流动路径143、开口146、第二流动路径144、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被引导至涡轮机13,以使涡轮机13旋转。相反,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处于开启状态的状态下,第二流动路径144中的一部分废气通过开口147被导向至第三流动路径145。因此,涡轮机13的转速减小,并且增压压力因此减小。这样,可限制增压压力的过分增大。根据上面的讨论,第二阀18用作废气门阀,并控制绕过涡轮机13的废气的量。
如图3所示,阀驱动设备1包括致动器30、轴(还被称作轴部分)35、第一构件40、第二构件50、第一阀杆61、第二阀杆62、第一棒状物71、第二棒状物72、弹簧(用作驱策装置和弹性构件)81和间隙形成部分90。
致动器30包括壳体31和输出轴32。输出轴32被构造为棒状形式。输出轴32被容纳在壳体31中,并且可轴向往复运动。在当前实施例中,当将电功率供应至致动器30时,致动器30沿轴向驱动输出轴32,即,使输出轴32轴向往复运动。致动器30安装至增压器3,以使得壳体31固定至压缩机壳体12。
ECU21控制供应至致动器30的电功率,以控制输出轴32的轴向运动。
轴35构造为棒状形式,并且与致动器30的输出轴32同轴且一体地形成。这样,轴35可与输出轴32一体地轴向往复运动。轴35用作位于输出轴32与第一和第二阀17、18之间的中间轴。此外,轴35包括轴部件351,其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沿着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延伸。
第一构件40包括主体41。主体41被构造为大致圆形板状形式。主体41的一侧表面的中心部分连接至(即,结合至)轴35的与致动器30相对的端部。也就是说,主体41沿着轴35的轴线布置。这样,主体41可与输出轴32和轴35一起轴向往复运动。换句话说,主体41可与输出轴32和轴35一体地运动。第一接触部件411形成在主体41的另一侧表面中。第一接合部件412形成在主体41的所述一侧表面中。
第二构件50包括主体51、管状部分52和延伸部分53。主体51被构造为大致圆形板状形式。第二接触部件511形成在主体51的一侧表面中。轴部件512形成在主体51中。轴部件512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沿着平行于主体51的平面的方向(径向)延伸。
管状部分52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从主体51的所述一侧表面的外周围边缘部分沿着垂直于主体51的平面的方向(主体51的板厚度方向)延伸。延伸部分53被构造为环状形式,并从管状部分52的与主体51相对的相对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第二接合部件531形成在延伸部分53的布置有主体51的一侧的表面中。
第二构件50沿着轴35的轴线布置,以使得第一构件40位于第二接触部件511和第二接合部件531之间,并且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件411与第二接触部件511相对。因此,当第二构件50和第一构件40相对于彼此沿轴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部件511和第一接触部件411可彼此接触。
第一阀杆61包括主体611和第一阀杆轴612。主体611被构造为棒状形式,并在主体611的一端部固定至第一阀轴173。这样,主体611(第一阀杆61)可与第一阀轴173一体地旋转。因此,当主体611与第一阀轴173一体地旋转时,第一阀17打开或关闭。
第一阀杆轴612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设置在主体611的另一端部。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D1的位置处。
第二阀杆62包括主体621和第二阀杆轴622。主体621被构造为棒状形式,并在主体621的一端部固定至第二阀轴183。这样,主体621(第二阀杆62)可与第二阀轴183一体地旋转。因此,当主体621与第二阀轴183一体地旋转时,第二阀18打开或关闭。
第二阀杆轴622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设置在主体621的另一端部。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D2的位置处。
第一棒状物71被构造为棒状形式。第一棒状物71在第一棒状物71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612,并在第一棒状物71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轴35的轴部件351。
第二棒状物72被构造为棒状形式。第二棒状物72在第二棒状物72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622,并在第二棒状物72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构件50的轴部件512。
弹簧81由弹性构件(由例如金属制成)制成。弹簧81被构造为线圈形式。也就是说,弹簧81是一种螺旋弹簧。弹簧81布置在轴35的径向外侧,并保持在第一构件40与第二构件50的延伸部分53之间。弹簧81在弹簧81的一端部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2接合,并且在弹簧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31接合。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具有预定弹性模量,并具有轴向扩张力。具体地说,弹簧81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朝着彼此驱策。
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形成在第二构件50中。间隙形成部分90包括螺钉部件91和螺母92。螺钉部件91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棒状物形式,并在螺钉部件91的外周壁中具有公螺纹。螺钉部件91螺纹连接至形成在主体51(第二接触部件511)中的螺纹孔(具有在螺纹孔的内周壁中形成的母螺纹)中。当螺钉部件91螺纹连接至主体51的螺纹孔中时,螺钉部件91从第二接触部件511朝着第一接触部件411突出预定量。可通过调节螺钉部件91进入主体51的螺纹孔中的插入量来调节螺钉部件91从第二接触部件511朝第一接触部件411突出的量。
螺母92被构造为环状形式并在螺母92的内周壁中具有母螺纹,其对应于螺钉部件91的公螺纹。螺母92从螺钉部件91的与第一接触部件411相对的端部以可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至螺钉部件91,从而螺母92接触主体51。这样,螺钉部件91相对于主体51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如图3和图4A所示,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螺钉部件91和第一接触部件411彼此间隔开。相反,如图5A所示,在其中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当将第一阀17开启预定量时,螺钉部件91和第一接触部件411彼此接触。此时,在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之间形成预定间隙。
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阀杆61和第二阀杆62形成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D1和第二预定距离D2设为基本彼此相等。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轴35、第一棒状物71、第一阀杆61、第二棒状物72和第二阀杆62形成连杆机构。当输出轴32和轴35通过致动器30的驱动力沿轴向运动时,输出轴32和轴35的运动通过连杆机构被传递至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接着,将参照图4A至图6B描述当前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1的操作。
如图4A所示,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件411和螺钉部件91彼此间隔开。此时的输出轴32的驱动量,即,致动器30的驱动量(还称作冲程量),将被称作第一驱动量K1。此时,弹簧81的驱策力通过第二构件50、第二棒状物72和第二阀杆62施加于第二阀18上,以沿着阀闭合方向驱策第二阀18。这样,保持第二阀18的完全闭合状态。另外,此时,弹簧81的驱策力施加于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上。另外,此时,如图4B所示,废气通过第一涡壳141被供应至涡轮机13。
此外,在第二阀18的阀闭合状态下,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可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从其中第一阀17闭合的位置(见图4A)沿轴向运动至其中第一接触部件411与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的位置(见图5A)。
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下,当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通过ECU21的控制操作基于致动器30的驱动而沿着远离致动器30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的这种运动通过第一棒状物71和第一阀杆61传递至第一阀17。另外,此时,第一接触部件411朝着第二接触部件511(间隙形成部分90)运动。
当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通过ECU21的控制操作通过致动器30进一步运动时,第一接触部件411接触间隙形成部分90的螺钉部件91(见图5A)。此时,致动器30的驱动量将被称作第二驱动量K2。此时,第一阀17保持在其中第一阀17开启预定量的状态下,并且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另外,此时,如图5B所示,废气通过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被供应至涡轮机13。
当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通过ECU21的控制操作通过致动器30进一步运动时,在其中第一接触部件411与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的状态下,第二构件50与第一构件40一起沿轴向运动。这样,当第二构件50沿着远离致动器30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构件50的这种运动通过第二棒状物72和第二阀杆62被传递至第二阀18。因此,第二阀18开启。此时,弹簧81的驱策力由于第一接触部件411与螺钉部件91之间的接触而在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之间消除。因此,弹簧81的驱策力未施加于致动器30的输出轴32上。
当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通过ECU21的控制操作通过致动器30进一步运动时,第二阀18与第一阀17一起开启(增大开口程度),并因此置于图6A所示的状态下。
在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处于图6A所示的位置之前,致动器30可驱动第一构件40(轴35、输出轴32)。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的致动器30的驱动量将被称作第三驱动量K3。此时,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达到其最大开口程度,并且第二阀18的开口程度达到其最大开口程度。另外,此时,如图6B所示,废气通过第一涡壳141和第二涡壳142被供应至涡轮机13,并且废气还在绕过涡轮机13的同时被导向至排放物净化器9。
如图7A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当致动器30的驱动量为第二驱动量K2时,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达到必要开口程度。必要开口程度是最小开口程度,此时流体通过阀的流率不再变化。
此外,当致动器30的驱动量是第三驱动量K3时,第二阀18的开口程度达到必要开口程度。
也就是说,在当前实施例中,从第一驱动量K1至第二驱动量K2的范围设为第一阀17的基本控制范围。此外,从第二驱动量K2至第三驱动量K3的范围设为第二阀18的基本控制范围。
此外,如图7B所示,在从致动器30的第一驱动量K1至第二驱动量K2的范围(第一阀17的控制范围)内,通过从产生的弹簧81的扭矩(沿着阀闭合方向施加)中减去废气脉冲的阀驱动力(沿着阀开启方向施加)得到施加于致动器30上的负载。在从第二驱动量K2至第三驱动量K3的范围内,施加于致动器30上的负载仅为废气脉冲的阀驱动力(沿着阀开启方向施加)。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当第一阀17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在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间隙形成部分9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这样,通过在第一阀17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之前利用弹簧81驱策第二阀18可将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因此,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第一阀17(换向阀)可在预定范围内被驱动。当第一阀17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时,第一构件40和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并且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杆62、第二棒状物72、第二构件50、第一构件40、轴35、第一棒状物71和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17同步地开启。
根据上面的讨论,根据当前实施例,连杆机构由更少数量的组成构件形成,并且所述两个阀(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可通过单个致动器30驱动。因此,可降低阀驱动设备1的组成构件的成本和阀驱动设备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的闭合状态下,当驱动第一阀17时,弹簧81的驱策力通过第一构件40施加于致动器30的输出轴32上。此时,致动器30的负载变大。相反,当第二阀18开启时,即,当第二阀18与第一阀17一起被驱动时,弹簧81的驱策力通过第一构件40和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之间的接触而在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之间消除。因此,弹簧81的驱策力未施加于致动器30的输出轴32上。因此,在第二阀18主要随着发动机2的操作而开启的情况下,致动器30的负载减小,因此致动器30上的应力可减小。
图8是示出发动机2的转速与制动平均有效压力(BMEP)或扭矩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发动机2的操作范围基本在第二阀18的阀开启控制范围内。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基本上在发动机2的整个操作范围内可减小致动器30的应力。因此,致动器30及其周围构件的寿命可变长。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致动器30是电致动器。因此,可减小电功耗。
另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由具有预定弹性模量的弹性构件制成。此外,弹簧81的一端部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2接合,并且弹簧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31接合。这样,在第二阀18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致动器30安装至压缩机壳体12。因此,可限制弹簧81的温度通过废气的热升高至高温。因此,弹簧81可由具有相对低的耐热性的低成本构件制成。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形成在第二接触部件511中并从第二接触部件511朝着第一接触部件411突出。当间隙形成部分90接触第一接触部件411时,间隙形成部分90在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之间形成预定间隙。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形成为使得间隙形成部分90从第二接触部件511突出的量可变(可调节)。在当前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之间的间隙确定从第一阀17的阀开始开启至第二阀18的阀开始开启的范围。在当前实施例中,可通过间隙形成部分90调节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之间的间隙。因此,通过调节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和弹簧81的驱策力的变化,可精确地确定第一阀17的控制范围(操作范围)。因此,部件的公差可增大,并且制造成本可降低。
(第二实施例)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驱策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被构造为环状形式的第一接触部件411沿着第一构件40的主体41的另一侧表面的外周围边缘部分形成。此外,第一接合部件412形成在主体41的另一侧表面的中心部分中。
第二构件50不包括在第一实施例中讨论的延伸部分53。第二接触部件521形成在第二构件50的管状部分52的与主体51相对的端部中。第二接触部件521可接触第一接触部件411。第二接合部件513形成在第二构件50的主体51的一侧表面的中心部分中。
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位于主体51和第一构件40之间,以使得弹簧81容纳在第二构件50的管状部分52的内侧中。弹簧81在弹簧81的一端部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2接合,并且在弹簧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13接合。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具有预定弹性模量并具有轴向收缩力。具体地说,弹簧81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接触部件521朝着彼此驱策。
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设置于主体41的第一接触部件411。螺钉部件91从第一接触部件411朝第二接触部件521突出的量是可调节的。这样,可调节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件411和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件521之间的间隙大小。
因此,即使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换向阀)。
(第三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驱策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构件40还包括主体42。主体42形成为从轴35的轴向中间部分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一接触部件421形成在主体42的主体41侧中。这里,主体41用作本发明的上构件,并且主体42用作本发明的下构件。
第二构件50包括主体54。主体54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主体54位于主体41与主体42之间,以使得在通过主体54容纳轴35的状态下,主体54可以轴向往复运动(即,可轴向往复运动)。第二接触部件541形成在主体54的主体42侧中。第二接合部件542形成在主体54的主体41侧中。此外,轴部件543形成在主体54中。轴部件543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沿着主体54的径向延伸。第二棒状物72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轴部件543。
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布置在轴35的径向外侧,并位于第一构件40的主体41与主体42之间。弹簧81在弹簧81的一端部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2接合,并且在弹簧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42接合。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具有预定弹性模量并具有轴向扩张力。具体地说,弹簧81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接触部件421和第二接触部件541朝着彼此驱策。
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设置于主体42的第一接触部件421。螺钉部件91从第一接触部件421朝第二接触部件541突出的量是可调节的。这样,可调节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件421和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件541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因此,即使在第三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换向阀)。
(第四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四实施例中,致动器、轴、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不同。
在第四实施例中,轴35与致动器30的输出轴32分离地设置。轴35的一端部固定至压缩机壳体12。
致动器30的壳体31固定至压缩机壳体12,以使得输出轴32大致垂直于轴35的轴线。此外,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沿着输出轴32的径向延伸的轴部件321形成在输出轴32的远端端部中。
第一构件40包括主体43、管状部分44和延伸部分45。
主体43被构造为大致环状形式。在通过主体43容纳轴35的状态下,主体43可轴向往复运动。第一接合部件431形成在主体43的一侧表面中。管状部分44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从主体43的外周围边缘部分延伸。延伸部分45被构造为环状形式,并从管状部分44的与主体43相对的相对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第一接触部件451形成在延伸部分53的主体43所在的一侧的表面中。轴部件432形成在主体43中。轴部件432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沿着平行于主体43的平面的方向(径向)延伸。第一棒状物71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轴部件432。
第二构件50包括主体54。当前实施例的第二构件50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构件50的结构相似,因此为了简明起见省略对第二构件50的描述。
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被布置在轴35的径向外侧以及管状部分44的径向内侧,并位于主体43与主体54之间。弹簧81在弹簧81的一端部与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31接合,并在弹簧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合部件542接合。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81具有预定弹性模量并具有轴向扩张力。具体地说,弹簧81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接触部件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41朝彼此驱策。
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设置于延伸部分45的第一接触部件451。螺钉部件91从第一接触部件451朝第二接触部件541突出的量是可调节的。这样,可调节第一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件451和第二构件50的第二接触部件541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在当前实施例中,还设置了第三棒状物73。第三棒状物73被构造为棒状形式。第三棒状物73在第三棒状物73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输出轴32的轴部件321,并且在第三棒状物73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构件40的轴部件432。根据以上构造,当输出轴32沿其轴向轴向运动时,输出轴32的运动通过第三棒状物73、第一棒状物71和第一阀杆61被传递至第一阀17,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轴35与输出轴32分离地设置。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可相对于轴35运动。第一棒状物71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一构件40。还设置了连接在输出轴32与第一构件40之间的第三棒状物73。这样,轴35的运动方向与输出轴32的运动方向可彼此不同。因此,可提高关于致动器30和连杆机构的布置方式的自由度。
因此,即使在第四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换向阀)。
(第五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构件40还包括管状部分46。管状部分46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并从主体41的外周围边缘部分朝第二构件50的延伸部分53延伸。具体地说,管状部分46与轴35同轴。管状部分46布置在第二构件50的管状部分52的径向内侧以及弹簧81的径向外侧。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构件40的管状部分46的外壁与管状部分52的内壁可相对于彼此滑动。因此,当第二构件50相对于第一构件40运动时,第二构件50的取向稳定。这样,可限制第二构件50的轴线相对于轴35的摆动,因此可增加对应的构件的寿命。这里,管状部分46用作本发明的第一管状部分,并且管状部分52用作本发明的第二管状部分。
(第六实施例)
图1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六实施例中,阀驱动设备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似。然而,阀驱动设备1安装于其的增压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在第六实施例中,增压器22包括第一流动路径221、第二流动路径222和第三流动路径223。第一流动路径221连接在发动机2与第一涡壳141之间。第二流动路径222连接在第一流动路径221与第二涡壳142之间。这里,第一流动路径221和第二流动路径222用作本发明的排出流动路径。第三流动路径223在绕过涡轮机13的同时连接在第一流动路径221与排放物净化器9之间。这里,第三流动路径223用作本发明旁通流动路径。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阀17(换向阀)布置在第二流动路径222中,以使得第一阀17可打开和关闭第二流动路径222。第二阀18(废气门阀)布置在第三流动路径223中,以使得第二阀18可打开和关闭第三流动路径223。
即使在当前实施例中,也可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优点相似的优点。
(第七实施例)
图1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七实施例中,阀驱动设备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似。然而,阀驱动设备1安装于其的增压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在第七实施例中,增压器23包括第一流动路径231、第二流动路径232、第三流动路径233和第四流动路径234。第一流动路径231连接在发动机2与第一涡壳141之间。第二流动路径232连接在第一流动路径231与第二涡壳142之间。第三流动路径233在绕过涡轮机13的同时连接在第二流动路径232与排放物净化器9之间。第四流动路径234在绕过涡轮机13的同时连接在第一流动路径231与第三流动路径233之间。这里,第一流动路径231和第二流动路径232用作本发明的排出流动路径。此外,第三流动路径233和第四流动路径234用作本发明的旁通流动路径。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阀17(换向阀)布置在第二流动路径232中,以使得第一阀17可打开和关闭第二流动路径232。第二阀18(废气门阀)布置在第三流动路径233与第四流动路径234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以使得第二阀18可打开和关闭第三流动路径233和第四流动路径234。
即使在当前实施例中,也可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优点相似的优点。
(第八实施例)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八实施例中,阀驱动设备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似。然而,第四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应用于其的主题设备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在第八实施例中,阀驱动设备1安装至增压器24,其为进入发动机2的吸入空气增压。增压器24包括第一压缩机251、第二压缩机252、第一涡轮机261、第二涡轮机262、第一轴263、第二轴264、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第一压缩机251和第二压缩机252布置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布置在引导从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第一涡轮机261通过第一轴263连接至第一压缩机251。这样,当废气被供应至第一涡轮机261以使其旋转时,第一涡轮机261可使第一压缩机251旋转。这里,第一涡轮机261用作例如低速(小流率)涡轮机。
此外,第二涡轮机262通过第二轴264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52。这样,当废气被供应至第二涡轮机262以使其旋转时,第二涡轮机262可使第二压缩机252旋转。这里,第二涡轮机262用作例如高速(大流率)涡轮机。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形成在排气通道10中。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将废气从发动机2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将废气从发动机2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这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的与第二涡轮机262相对的相对端部连接至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
此外,在排气通道10中,旁通流动路径273连接在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上游侧)与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下游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273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
第一阀17布置在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以使得在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旋转时第一阀17可打开和关闭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第二阀18布置在旁通流动路径273中,以使得在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旋转时第二阀18可打开和关闭旁通流动路径273。
在第一阀17的阀闭合状态下,废气通过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被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以使第一涡轮机261旋转。相反,在第一阀17的阀开启状态下,废气通过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被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以使第一涡轮机261旋转,并且还通过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被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以使第二涡轮机262旋转。根据上面的讨论,第一阀17用作换向阀,并可控制被供应至所述两个涡轮机(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废气的量。也就是说,在当前实施例中,增压器22是一种二级增压器。
当第二阀18处于阀开启状态下时,排气通道10中的一部分废气通过旁通流动路径273被引导。因此,第一涡轮机261的转速和第二涡轮机262的转速减小,以使得增压压力降低。这样,可限制增压压力的过分增大。根据上面的讨论,第二阀18用作废气门阀,并控制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废气的量。
阀驱动设备1以阀驱动设备1可驱动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的方式安装至增压器24。具体地说,在当前实施例中,阀驱动设备1应用于包括废气门阀的二级增压器(增压器24)。阀驱动设备1驱动第一阀17和第二阀(废气门阀)18,同时第一阀17控制被供应至所述两个涡轮机(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废气的量,并且第二阀18(废气门阀)控制绕过涡轮机(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废气的量。
当前实施例的致动器30、轴35、第一构件40、第二构件50、第一阀杆61、第二阀杆62、第一棒状物71、第二棒状物72和弹簧81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因此,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81的驱策力保持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通过致动器30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换向阀)。结果在第八实施例中可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优点相似的优点。
(第九实施例)
图15至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第九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形式,并且阀驱动设备的致动器及其相关部件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不同。在以下讨论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似的部件由相同的标号指代,并且为了简明起见将不重复描述它们。
如图15所示,当前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1包括致动器730、第一驱动杆740、第二驱动杆750、第一阀杆61、第二阀杆62、第一棒状物65、第二棒状物66、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弹簧(用作驱策装置和弹性构件)781和间隙形成部分90。
如图16所示,致动器730包括壳体731、电动机(下文中称作电机)734、齿轮构件736、输出轴737和旋转位置传感器738。
壳体731由例如金属制成,并包括管状部分732和盖子部分733。管状部分732被构造为杯形。盖子部分733被构造为杯形并具有与管状部分732的开口接触的开口。
电机734被容纳在管状部分732中。电机734包括定子和转子(未示出)。电机轴735布置在转子的旋转中心。当电功率被供应至电机734时,转子和电机轴735旋转。
齿轮构件736布置在盖子部分733的内侧以使得齿轮构件736连接至电机轴735。输出轴737的一端部连接至齿轮构件736,并且输出轴737的另一端部暴露到盖子部分733的外部。输出轴737的轴线平行于电机轴735的轴线。输出轴737由盖子部分733可旋转地支承。
从电机734(电机轴735)输出的旋转的转速通过齿轮构件736而减小,并且通过输出轴737输出转速减小的旋转。旋转位置传感器738设置在齿轮构件736中。旋转位置传感器738将指示输出轴737与盖子部分733之间的相对旋转位置的信号输出至ECU21。这样,ECU21可感测输出轴737的旋转位置。ECU21基于旋转位置传感器738的信号和其它信息调节被供应至电机734的电功率,以控制电机734的旋转。因此,控制了输出轴737的旋转。
致动器730安装至增压器3以使得壳体731固定至压缩机壳体12。
第一驱动杆740由例如金属制成,并布置在盖子部分733的与管状部分732相对的相对侧。第一驱动杆740包括主体741、突起742和第一驱动杆轴743。主体741被构造为例如大致圆盘板形,并大致平行于盖子部分733的底表面。如图19所示,孔形成在主体741的中心中,并且输出轴737安装在该孔中。这样,主体741(第一驱动杆740)可与输出轴737一体地旋转。突起742从主体741的外周围部分沿径向向外突出。
第一驱动杆轴743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第一驱动杆轴743布置在突起742的与主体741相对的相对侧。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D1的位置处(见图15和图19)。
第二驱动杆750由例如金属制成,并布置在第一驱动杆740的与盖子部分733相对的相对侧。第二驱动杆750包括主体751、接合部件752和第二驱动杆轴753。主体751被构造为例如大致圆盘板形,并大致平行于第一驱动杆740的主体741。如图19所示,孔形成在主体751的中心中,并且轴承754布置在该孔中。输出轴737的端部安装在轴承754中。这样,主体751(第二驱动杆750)可相对于输出轴737和第一驱动杆740旋转。接合部件752从主体751的外周围边缘部分沿径向向外突出,并朝着第一驱动杆740延伸。
第二驱动杆轴753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第二驱动杆轴753布置在主体751的外周围边缘部分。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D2的位置(见图15)。
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沿着输出轴737的轴向一个接一个地布置。
如图15所示,第一阀杆61包括主体611和第一阀杆轴612。主体611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细长板形。主体611的一端部固定至第一阀轴173。主体611的板厚度方向(即,垂直于主体611的平面的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这样,主体611(第一阀杆61)可与第一阀轴173一体地旋转。因此,当主体611与第一阀轴173一体地旋转时,第一阀17被打开或关闭。
第一阀杆轴612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第一阀杆轴612布置在主体611的另一端部。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并被布置在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D3的位置。
如图15所示,第二阀杆62包括主体621和第二阀杆轴622。主体621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细长板形。主体621的一端部固定至第二阀轴183。主体621的板厚度方向(即,垂直于主体621的平面的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这样,主体621(第二阀杆62)可与第二阀轴183一体地旋转。因此,当主体621与第二阀轴183一体地旋转时,第二阀18被打开或关闭。
第二阀杆轴622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管状形式。第二阀杆轴622布置在主体621的另一端部。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并被布置在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D4的位置。
第一棒状物65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棒状形式。第一棒状物65在第一棒状物65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驱动杆轴743,并且在第一棒状物65的与第一棒状物65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612。
第二棒状物66由例如金属制成,并被构造为棒状形式。第二棒状物66在第二棒状物66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驱动杆轴753,并且在第二棒状物66的与第二棒状物66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622。
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与主体741一体地形成,以使得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从第一驱动杆740的主体741的外周围边缘部分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形成在第一驱动杆740的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19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的横截面被构造为L形。也就是说,通过使形成主体741的构件弯曲而形成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接合部件711形成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中。
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与主体751一体地形成,以使得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从第二驱动杆750的主体751的外周围边缘部分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形成在第二驱动杆750的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对应的位置处。
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通过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之间的相对旋转接触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
弹簧781由弹性构件(由例如金属制成)制成。弹簧781被构造为线圈形式。也就是说,如图19所示,弹簧781是一种螺旋弹簧,并且位于第一驱动杆740的主体741与第二驱动杆750的主体751之间,以使得弹簧781的轴线大致平行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弹簧781具有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的接合部件711接合的一端部以及与第二驱动杆750的接合部件752接合的另一端部(见图15、图16和图20)。弹簧781具有预定弹性模量。此外,弹簧781驱策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以使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朝着彼此运动。在当前实施例中,环形的间隔件782布置在弹簧781的径向内侧。这样,限制了弹簧781的收缩(collapsing)。
间隙形成部分90由例如金属制成,并且设置在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如图15和图20所示,间隙形成部分90包括螺钉部件91和螺母92。螺钉部件91被构造为大致圆柱形棒状物形式,并在螺钉部件91的外周壁中具有公螺纹。螺钉部件91螺纹连接至形成在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中的螺纹孔(在螺纹孔的内周壁中形成有母螺纹)中。当螺钉部件91螺纹连接至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螺纹孔中时,螺钉部件91从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朝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突出预定量。可通过调节螺钉部件91插入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螺纹孔中的量来调节螺钉部件91从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朝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突出的量。
螺母92被构造为环状形式并在螺母92的内周壁中具有对应于螺钉部件91的公螺纹的母螺纹。螺母92从螺钉部件91的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相对的一端以可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至螺钉部件91,从而螺母92接触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这样,螺钉部件91相对于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如图15和图21A所示,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螺钉部件91和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彼此间隔开。相反,如图21B所示,在其中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当第一阀17开启预定量时,螺钉部件91和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彼此接触。此时,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之间形成预定间隙。
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驱动杆750和第二阀杆62形成为使得第二预定距离D2设为小于第四预定距离D4。也就是说,第二驱动杆750和第二阀杆62形成为满足关系:D2<D4。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一阀杆61形成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D1和第三预定距离D3设为基本彼此相等。也就是说,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一阀杆61形成为满足关系:D1≈D3。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形成连杆机构(四连杆结构)。当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通过致动器730的操作而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的旋转和第二驱动杆750的旋转分别被传递至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接着,将参照图21A至图22B描述当前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1的操作。
如图21A所示,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螺钉部件91彼此间隔开。在该状态下输出轴737的旋转角,即,致动器730的角度(旋转角),被称作第一角θ1。此时,弹簧781的驱策力通过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施加于第二阀18上,以沿着阀闭合方向驱策第二阀18。这样,保持了第二阀18的完全闭合状态。此外,此时,弹簧781的驱策力施加于第一驱动杆740(输出轴737)上。
此外,在第二阀18的阀闭合状态下,第一驱动杆740在接收弹簧781的驱策力的同时可在从其中第一阀17闭合的位置(见图21A)至其中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的位置(见图21B)的对应旋转范围内旋转。
在图21A的状态下,当ECU21驱动致动器730以使第一驱动杠杆驱动杆740沿着第一阀17的开启方向旋转时,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朝着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间隙形成部分90)运动。
此外,当ECU21驱动致动器730以使第一驱动杆74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接触间隙形成部分90的螺钉部件91(见图21B)。在该状态下致动器730的角度被称为第二角θ2。此时,第一阀17保持在其中第一阀17开启预定量并且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的状态下。
此外,当ECU21驱动致动器730以使第一驱动杆740进一步旋转时,第二驱动杆750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与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的同时与第一驱动杆740一起旋转。这样,第二阀18开启。此时,弹簧781的驱策力通过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与螺钉部件91之间的接触而在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之间消除。因此,弹簧781的驱策力未施加于致动器730的输出轴737上。
此外,当ECU21驱动致动器730以使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的突起742与第一棒状物65对齐,并布置为沿着一直线延伸。也就是说,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的第一直线L1与垂直于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和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的第二直线L2沿着公共直线(同一条直线)彼此重叠(见图22A)。在该状态下致动器730的角度被称作第三角θ3。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是第一阀17的最大开口程度(见图23A)。
当ECU21驱动致动器730以使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阀17沿着阀闭合方向运动(减小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并且第二阀18沿着阀开启方向运动(增大的第二阀18开口程度)。
致动器730可驱动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直至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的每个位于图22B所示的对应位置。在图22B所示的状态下,致动器730的角度被称作第四角θ4。在这种状态下,第二阀18的开口程度是第二阀18的最大开口程度(见图23A)。
如图23A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当致动器730的角度是第二角θ2时,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是必要开口程度。必要开口程度是最小开口程度,此时通过阀的流体的流率不再变化。
此外,当致动器730的角度是介于第二角θ2和第三角θ3之间第五角θ5时,第二阀18的开口程度变成必要开口程度(见图23A)。
也就是说,在当前实施例中,从第一角θ1至第二角θ2的范围设为第一阀17的基本控制范围,并且从第二角θ2至第五角θ5的范围设为第二阀18的基本控制范围。此外,从第五角θ5至第四角θ4的范围是用于使排放物净化器9的催化剂升温的控制范围。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23A所示,在将致动器730保持在其最大开口程度(即,第四角θ4)时,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等于或大于第一阀17的必要开口程度。
此外,如图23B所示,在从致动器730的第一角θ1至第二角θ2的范围(第一阀17的控制范围)内,从弹簧781产生的扭矩(沿着阀闭合方向施加)中减去废气脉冲的阀驱动力(沿着阀开启方向施加)获得施加于致动器730上的负载。在从致动器730的第二角θ2至第四角θ4的范围内,施加于致动器730上的负载仅为废气脉冲的阀驱动力(沿着阀开启方向施加)。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当致动器730的角度是第三角θ3时,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沿着公共直线彼此重叠(见图22A),并且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是最大开口程度。也就是说,第一驱动杆740的可旋转范围包括其中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的第一直线L1与垂直于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和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的第二直线L2沿着公共直线彼此重叠的预定旋转位置。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第二阀18布置于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的第三直线L3与垂直于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和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的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锐角;以及垂直于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和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第五直线L5与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直角。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直角”不一定限于精确的90度角而是可包括大致的直角(例如,89度、91度)。
在第一阀17布置于图15所示的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和第一阀杆61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钝角;以及垂直于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和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第六直线L6与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钝角。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当第一阀17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间隙形成部分9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这样,通过利用弹簧781驱策第二阀18可使第二阀18保持在阀闭合状态,直至第一阀17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因此,在第二阀18(废气门阀)通过弹簧781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换向阀)。当第一阀17开启至预定开口程度或更大时,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与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并且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杆62、第二棒状物66、第二驱动杆750、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和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17同步地开启。
根据上面的讨论,根据当前实施例,通过更少数量的组成构件形成连杆机构,并且可通过单个致动器730驱动所述两个阀(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因此,可降低阀驱动设备1的组成构件的成本和阀驱动设备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合适地设置输出轴737与第一驱动杆轴743之间的距离、输出轴737与第二驱动杆轴753之间的距离、第一阀轴173与第一阀杆轴6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阀轴183与第二阀杆轴62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至第四距离D1-D4),以能够调节致动器73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的传递效率。因此,致动器730的驱动力可被有效地传递至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的闭合状态下,当驱动第一阀17时,弹簧781的驱策力通过第一驱动杆740施加于致动器730的输出轴737上。此时,致动器730的负载变大。相反,当第二阀18开启时,即,当第二阀18与第一阀17一起被驱动时,弹簧781的驱策力通过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与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之间的接触而在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之间消除。因此,弹簧781的驱策力未施加于致动器730的输出轴737上。因此,在第二阀18主要随着发动机2的操作开启的情况下,致动器730的负载减小,因此致动器730上的应力可减小。
当前实施例的发动机2的转速与BMEP或扭矩之间的关系与在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讨论的情况相似。也就是说,发动机2的操作范围基本上在第二阀18的阀开启控制范围内。因此,即使在当前实施例中,可基本在发动机2的整个操作范围内减小致动器730的应力。因此,致动器730及其周围构件的寿命可增加。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致动器730是电致动器。因此,电功耗可减小。
另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弹簧781由具有预定弹性模量的弹性构件制成。此外,弹簧781的一端部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的接合部件711接合,并且弹簧78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驱动杆750的接合部件752接合。这样,在第二阀18通过弹簧781的驱策力保持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17。致动器730安装至压缩机壳体12。因此,可限制弹簧781的温度通过废气的热升高至高温。因此,弹簧781可由具有相对低的耐热性的低成本构件制成。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一阀杆61形成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D1和第三预定距离D3基本彼此相等。另外,在第一阀17布置于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和第一阀杆61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钝角;以及第六直线L6和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钝角。因此,第一驱动杆740的可旋转范围包括其中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沿着公共直线彼此重叠的预定旋转位置。因此,当致动器730沿着第二阀18的阀开启方向旋转时,第一阀17的开口程度在达到最大开口程度(第三角θ3)之后减小。这样,可调整第一阀17的最大开口程度(上限),并且可减小或最小化涡轮机壳体14中的第一阀17的容纳空间(死区)。结果,可减小涡轮机壳体14的大小,并且还可限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和由死区的增大导致的热质的增大。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杆750和第二阀杆62形成为使得第二预定距离D2设为小于第四预定距离D4。这样,输出轴737(第二驱动杆750)的扭矩可放大,并可被传递至第二阀杆62(第二阀18)。因此,致动器730的驱动力可被有效地传递至第二阀18。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锐角;以及第五直线L5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直角。这样,输出轴737(第二驱动杆750)的扭矩可放大并可被有效地传递至第二阀杆62(第二阀18)。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间隙形成部分90形成在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中并从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朝着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突出。当间隙形成部分90接触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时,间隙形成部分90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之间形成预定间隙。间隙形成部分90(螺钉部件91)形成为使得间隙形成部分90从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突出的量可变(可调)。在当前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之间的间隙确定从第一阀17的阀开始开启至第二阀18的阀开始开启的范围。在当前实施例中,可通过间隙形成部分90调节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之间的间隙。因此,通过调节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和弹簧781的扭矩的变化,可精确地确定第一阀17的控制范围(操作范围)。因此,部件的公差可增大,并且制造成本可降低。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沿着输出轴737的轴向一个接一个地布置。另外,通过使形成第一驱动杆740(主体741)的构件弯曲来形成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这样,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可由低成本构件(例如,由通过压制成形工艺处理的压制成形材料)形成。
(第十实施例)
图2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十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杆、第一棒状物、第一阀杆、第二驱动杆、第二棒状物和第二阀杆的布置方式以及第二阀轴在第二阀的阀开启时间和阀闭合时间的旋转方向与第九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
图24示出了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状态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十实施例中,第七直线L7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并且第二驱动杆轴753在第七直线L7的与第一驱动杆轴743相对的相对侧上设置于第二驱动杆750的主体751。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杆轴753在第七直线L7的其中第一驱动杆轴743所在的另一侧上设置于第二驱动杆750的主体751(见图15)。此外,在第十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钝角。
在第十实施例中,在输出轴737沿着一个旋转方向或另一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阀轴173和第二阀轴183分别沿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以使得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被打开或关闭。
例如,当输出轴737沿着一旋转方向,即方向X0(图2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阀轴173沿着方向Y1(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第一阀17开启。此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轴向地压缩。当输出轴737沿着方向X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然后,当输出轴737沿着方向X0进一步旋转时,第二阀轴183沿着方向X2(图2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第二阀18开启。此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轴向地拉伸。
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开启的状态下,当输出轴737沿着另一旋转方向,即方向Y0(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阀轴173沿着方向X1(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第一阀17闭合。此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轴向地拉伸。此外,此时,第二阀18沿着方向Y2(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第二阀18闭合。此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轴向地压缩。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在输出轴737沿着一旋转方向(图24中的方向X0)或另一旋转方向(图24中的方向Y0)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阀轴173和第二阀轴183分别沿不同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也就是说,即使在第一阀17的阀开启方向和阀闭合方向分别与第二阀18的阀开启方向和阀闭合方向相反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沿着一个旋转方向或另一旋转方向旋转致动器730的输出轴737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因此,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设置于其上的涡轮机壳体14的设计自由度增大了,因此可提高车辆中的阀驱动设备1的可安装性。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一阀17开启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在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另外,在第二阀18开启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在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因此,即使完全闭合第一阀17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也可限制第一棒状物65的损坏。也就是说,当前实施例适用于第一阀17的可允许的泄漏量很小的情况,并且在不导致第一棒状物65损坏的情况下,可将完全闭合第一阀17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
在当前实施例中,当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杠杆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因此,当完全闭合第二阀18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时,第二棒状物66可折断(collapse)。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期望将完全闭合第二阀18所要求的负载设为小的值。
此外,在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钝角。当第二阀18沿着阀开启方向(方向X2)从完全闭合状态开始旋转时,输出轴737旋转,以使得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按照直角和锐角的次序改变。因此,在第二阀18开启时,输出轴737扭矩可被有效地传递至第二阀18。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阀闭合状态(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钝角;以及第五直线L5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直角。这样,输出轴737(第二驱动杆750)的扭矩可被放大,并可被传递至第二阀杆62(第二阀18)。
(第十一实施例)
图2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杆、第二棒状物和第二阀杆的布置方式、第一阀轴在第一阀的阀开启时间和阀闭合时间的旋转方向、第二阀轴在第二阀的阀开启时间和阀闭合时间的旋转方向以及输出轴在第一阀和第二阀的阀开启时间和阀闭合时间的旋转方向与第十实施例中的不同。
图25示出了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二者均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状态下的阀驱动设备。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杆轴753在第七直线L7的与第一驱动杆轴743相对的一侧上设置于第二驱动杆750的主体751。此外,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锐角。
此外,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接合部件752、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弹簧781和间隙形成部分90的布置方式与第十实施例中的不同。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在输出轴737沿着一个旋转方向或另一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阀轴173和第二阀轴183分别沿着不同旋转方向旋转,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例如,当输出轴737沿着另一旋转方向,即,方向Y0(图2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阀轴173沿着方向X1(图2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第一阀17开启。此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当输出轴737沿着方向Y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螺钉部件91彼此接触。然后,当输出轴737沿着方向Y0进一步旋转时,第二阀轴183沿着方向Y2(图2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第二阀18开启。此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
在其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开启的状态下,当输出轴737沿着一个旋转方向,即,方向X0(图2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阀轴173沿着方向Y1(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第一阀17闭合。此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此外,此时,第二阀18沿着方向X2(图2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第二阀18闭合。此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在输出轴737沿着另一旋转方向(图25中的方向Y0)或所述一个旋转方向(图25中的方向X0)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阀轴173和第二阀轴183分别沿着不同的旋转方向(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旋转,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也就是说,即使在其中第一阀17的阀开启方向和阀闭合方向分别与第二阀18的阀开启方向和阀闭合方向相反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沿着所述另一旋转方向或所述一个旋转方向旋转致动器730的输出轴737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因此,与第十实施例相似,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设置于其上的涡轮机壳体14的设计自由度增大,并且因此可提高车辆中的阀驱动设备1的可安装性。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一阀17开启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在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另外,在第二阀18开启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在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因此,即使完全闭合第二阀18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也可限制第二棒状物66的损坏。也就是说,当前实施例适用于其中第二阀18可允许的泄漏量很小的情况,并且在不导致第二棒状物66损坏的情况下,可将完全闭合第二阀18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
在当前实施例中,当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因此,当完全闭合第一阀17所要求的负载设为高的值时,第一棒状物65可能折断。因此,在当前实施例中,期望完全闭合第一阀17所要求的负载设为小的值。
此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锐角。当第二阀18沿着阀开启方向(方向Y2)从完全闭合状态开始旋转时,输出轴737旋转,以使得第三直线L3和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按照直角和钝角的次序改变。因此,在第二阀18开启时,输出轴737的扭矩可被有效地传递至第二阀18。
现在,将描述以上实施例的修改形式。
在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修改形式中,第一阀可用作可变喷嘴,其控制供应至涡轮机的废气的量,即,作为可变排量增压器的可变喷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阀(可变喷嘴)可在预定范围内通过致动器被驱动,同时通过驱策装置的驱策力保持第二阀(废气门阀)的完全闭合状态。
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对应构件(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包括管状部分。在以上实施例的一个修改形式中,管状部分不一定沿着圆周方向连续,而是可被构造为使得管状部分的圆周部分被切割,以提供具有C形横截面的在圆周上不连续的管状部分。
在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中,驱策装置不限于金属螺旋弹簧。也就是说,在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修改形式中,驱策装置可由弹性构件(由与金属螺旋弹簧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制成,并且具有与金属螺旋弹簧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此外,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一个修改形式中,间隙形成部分可形成在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的任一个中。此外,阀驱动设备可不具有间隙形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可彼此接触,并且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之间的间隙不可调。然而,在第二阀通过驱策装置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通过致动器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
此外,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致动器不限于电致动器,只要致动器的输出轴可沿着轴向运动即可。例如,致动器可为通过气压、液压或任何其它驱动力驱动的致动器。
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修改形式中,第一驱动杆的旋转范围可不包括其中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沿着公共直线彼此重叠的旋转位置。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第二驱动杆和第二阀杆可形成为使得第二预定距离等于或大于第四预定距离。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第一驱动杆和第一阀杆可形成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小于第三预定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输出轴(第一驱动杆)的扭矩可被放大,并可被传递至第一阀杆(第一阀)。此外,第一驱动杆和第一阀杆可形成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大于第三预定距离。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在第二阀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第二棒状物和第二阀杆可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之间的角是直角。此外,在第二阀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第二棒状物和第二阀杆可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五直线和第四直线之间的角是锐角或钝角。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在第一阀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第一棒状物和第一阀杆可布置为满足所有以下条件: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角是锐角或钝角;并且第六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角是直角。此外,在第一阀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第一棒状物和第一阀杆可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第六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角是锐角或钝角。
另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间隙形成部分可形成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中。此外,阀驱动设备可不具有间隙形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可彼此接触,并且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之间的间隙不可调。然而,在第二阀通过驱策装置的驱策力保持在完全闭合状态的同时,可通过致动器在预定范围内驱动第一阀。
另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可通过使形成第二驱动杆的构件弯曲形成第二预定形状部分。此外,可不通过弯曲形成第一驱动杆或第二驱动杆的构件(压形成工艺)来形成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的每个。例如,可通过切割工艺或金属浇注工艺来形成第一预定形状部分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致动器可不具有连接至输出轴的齿轮构件。也就是说,输出轴和电机可直接彼此连接。此外,致动器不限于电致动器,只要致动器的输出轴绕输出轴的轴线旋转即可。例如,致动器可为通过气压、液压或任何其它驱动力驱动的致动器。
此外,在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形式中,间隙形成部分可布置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中而非第二预定形状部分中。
在本发明的原理内,一个或多个以上实施例的部件可与以上实施例的任意其它一个或多个的部件组合。例如,根据第九至第十一实施例的任一个的阀驱动设备可用作根据第六至第八实施例的任一个的增压器的阀驱动设备。即使通过这种修改形式,也可实现在第六至第八实施例的对应的一个中已讨论的优点。
根据上面的讨论,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修改以上实施例。

Claims (31)

1.一种安装至增压器(3、22、23、24)的阀驱动设备,所述增压器(3、22、23、24)包括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一阀(17)和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二阀(18),所述阀驱动设备被构造为驱动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所述阀驱动设备包括:
致动器(30),包括输出轴(32),其沿着输出轴(32)的轴向可运动;
轴(35),与输出轴(32)同轴且一体地形成,或者与输出轴(32)分离地形成;
第一构件(40),沿着轴(35)的轴线布置,并包括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一接合部件(412、431);
第二构件(50),沿着轴(35)的轴线布置,并包括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和第二接合部件(513、531、542),其中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与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可接触;
第一阀杆(61),包括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阀杆轴(612),其中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D1)的位置处;
第二阀杆(62),包括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阀杆轴(622),其中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D2)的位置处;
第一棒状物(71),在第一棒状物(71)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612),并且在第一棒状物(71)的与第一棒状物(71)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连接至轴(35)或第一构件(40);
第二棒状物(72),在第二棒状物(72)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622),并且在第二棒状物(72)的与第二棒状物(72)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二构件(50);以及
驱策装置(81),位于第一接合部件(412、431)和第二接合部件(513、531、542)之间,并驱策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以将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朝着彼此驱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阀驱动设备安装至增压器(3、22、23),所述增压器(3、22、23)包括:
压缩机(11),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涡轮机(13),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涡轮机(13)基于废气供应至涡轮机(13)而旋转时,涡轮机(13)使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涡轮机(13)的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以及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涡轮机(13)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涡轮机(13)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绕过涡轮机(13),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以及
阀驱动设备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阀驱动设备安装至增压器(24),所述增压器(24)包括:
第一压缩机(251)和第二压缩机(252),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第一涡轮机(261),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一涡轮机(261)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一涡轮机(261)而旋转时,第一涡轮机(261)使第一压缩机(251)旋转;
第二涡轮机(262),安装在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二涡轮机(262)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二涡轮机(262)而旋转时,第二涡轮机(262)使第二压缩机(252)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的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的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一个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所述一个;以及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273)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273)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273);并且
所述阀驱动设备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驱策装置(81)由具有预定弹性模量的弹性构件制成;
驱策装置(81)的一端部与第一接合部件(412、431)接合;并且
驱策装置(81)的与驱策装置(81)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接合部件(513、531、542)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轴(35)与输出轴(32)同轴且一体地形成;
第一构件(40)与轴(35)一体地形成;
第二构件(50)相对于轴(35)可运动;并且
第一棒状物(71)在第一棒状物(71)的所述另一端部连接至轴(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构件(40)包括第一接合部件(412)形成在其上的上构件(41)和第一接触部件(421)形成在其上的下构件(42);并且
第二构件(50)位于上构件(41)与下构件(4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轴(35)与输出轴(32)分离地形成;
第一构件(40)和第二构件(50)相对于轴(35)可运动;
第一棒状物(71)在第一棒状物(71)的所述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一构件(40);并且
阀驱动设备还包括连接在输出轴(32)与第一构件(40)之间的第三棒状物(7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构件(40)包括第一管状部分(46),其与轴(35)同轴;并且
第二构件(50)包括第二管状部分(52),其布置在第一管状部分(46)的外侧或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间隙形成部分(90),其形成在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的一个中,并从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的所述一个朝着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的另一个突出,并且当间隙形成部分(90)接触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的所述另一个时,在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其中,间隙形成部分(90)从第一接触部件(411、421、451)和第二接触部件(511、521、541)的所述一个突出的量是可变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将电功率供应至致动器(30)时,致动器(30)沿轴向驱动输出轴(32)。
11.一种增压器,包括:
压缩机(11),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涡轮机(13),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涡轮机(13)基于废气供应至涡轮机(13)而旋转时,涡轮机(13)使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涡轮机(13)的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涡轮机(13)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涡轮机(13)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绕过涡轮机(13),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设备(1),其中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17),并且第二阀杆(62)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18)。
12.一种增压器,包括:
第一压缩机(251)和第二压缩机(252),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第一涡轮机(261),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一涡轮机(261)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一涡轮机(261)而旋转时,第一涡轮机(261)使第一压缩机(251)旋转;
第二涡轮机(262),安装在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二涡轮机(262)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二涡轮机(262)而旋转时,第二涡轮机(262)使第二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的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的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一个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所述一个;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273)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273)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273);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设备(1),其中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17),并且第二阀杆(62)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18)。
13.一种安装至增压器(3、22、23、24)的阀驱动设备,所述增压器(3、22、23、24)包括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一阀(17)和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可旋转的第二阀(18),所述阀驱动设备被构造为驱动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所述阀驱动设备包括:
致动器(730),包括输出轴(737),其绕输出轴(737)的轴线可旋转;
第一驱动杆(740),包括与输出轴(737)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驱动杆轴(743),其中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D1)的位置处;
第二驱动杆(750),包括相对于输出轴(737)可旋转的第二驱动杆轴(753),其中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并布置在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D2)的位置处;
第一阀杆(61),包括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阀杆轴(612),其中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一阀轴(173)的轴线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D3)的位置处;
第二阀杆(62),包括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阀杆轴(622),其中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平行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并布置在与第二阀轴(183)的轴线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D4)的位置处;
第一棒状物(65),在第一棒状物(65)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驱动杆轴(743),并且在第一棒状物(65)的与第一棒状物(65)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阀杆轴(612);
第二棒状物(66),在第二棒状物(66)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驱动杆轴(753),并且在第二棒状物(66)的与第二棒状物(66)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阀杆轴(622);
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形成在第一驱动杆(740)的与输出轴(737)的轴线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对应位置;
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形成在第二驱动杆(750)中,并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可接触;以及
驱策装置(781),位于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之间,并驱策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以使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朝着彼此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阀驱动设备安装至增压器(3、22、23),所述增压器(3、22、23)包括:
压缩机(11),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涡轮机(13),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涡轮机(13)基于废气供应至涡轮机(13)而旋转时,涡轮机(13)使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涡轮机(13)的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以及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涡轮机(13)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涡轮机(13)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绕过涡轮机(13),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并且
所述阀驱动设备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阀驱动设备安装至增压器(3、22、23),所述增压器(3、22、23)包括:
第一压缩机(251)和第二压缩机(252),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第一涡轮机(261),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一涡轮机(261)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一涡轮机(261)而旋转时,第一涡轮机(261)使第一压缩机(251)旋转;
第二涡轮机(262),安装在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二涡轮机(262)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二涡轮机(262)而旋转时,第二涡轮机(262)使第二压缩机(252)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的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的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一个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所述一个;以及
第二阀(18),安装于旁通流动路径(273)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273)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273);并且
所述阀驱动设备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驱策装置(781)由具有预定弹性模量的弹性构件制成;
驱策装置(781)的一端部与第一驱动杆(740)接合;并且
驱策装置(781)的与驱策装置(781)的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驱动杆(750)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杆(740)的可旋转范围包括其中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的第一直线(L1)与垂直于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和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的第二直线(L2)沿着公共直线彼此重叠的预定旋转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驱动杆(750)和第二阀杆(62)构造为使得第二预定距离(D2)小于第四预定距离(D4)。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一阀杆(61)构造为使得第一预定距离(D1)小于第三预定距离(D3)。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
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的第三直线(L3)与垂直于第二驱动杆轴(753)的轴线和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的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锐角或钝角。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阀(18)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
垂直于第二阀杆轴(622)的轴线和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第五直线(L5)与第四直线(L4)之间的角是直角。
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阀(17)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和第一阀杆(61)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
垂直于输出轴(737)的轴线和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的第一直线(L1)与垂直于第一驱动杆轴(743)的轴线和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的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锐角或钝角。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阀(17)布置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和第一阀杆(61)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
垂直于第一阀杆轴(612)的轴线和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第六直线(L6)与第二直线(L2)之间的角是直角。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输出轴(737)沿着一个旋转方向或另一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杆(740)、第一棒状物(65)、第一阀杆(61)、第二驱动杆(750)、第二棒状物(66)和第二阀杆(62)布置为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阀轴(173)和第二阀轴(183)分别沿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阀(17)和第二阀(18)。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阀(17)开启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
当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
当第二阀(18)开启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并且
当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阀(17)开启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拉伸;
当第一阀(17)闭合时,第一棒状物(65)通过第一驱动杆轴(743)和第一阀杆轴(612)被轴向地压缩;
当第二阀(18)开启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压缩;并且
当第二阀(18)闭合时,第二棒状物(66)通过第二驱动杆轴(753)和第二阀杆轴(622)被轴向地拉伸。
2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间隙形成部分(90),其形成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一个中,并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所述一个朝着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另一个突出,并且当间隙形成部分(90)接触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所述另一个时,在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其中,间隙形成部分(90)从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所述一个突出的量是可变的。
2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沿着输出轴(737)的轴向一个接一个的布置;并且
通过使形成第一驱动杆(740)和第二驱动杆(750)中的一个的构件弯曲形成第一预定形状部分(771)和第二预定形状部分(772)的至少一个。
2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将电功率供应至致动器(730)时,致动器(730)旋转输出轴(737)。
30.一种增压器,包括:
压缩机(11),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涡轮机(13),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涡轮机(13)基于废气供应至涡轮机(13)而旋转时,涡轮机(13)使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涡轮机(13)的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排出流动路径(142、143、144、146、221、222、231、232);
第二阀(18),安装在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涡轮机(13)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涡轮机(13)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绕过涡轮机(13),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145、147、223、233、234);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阀驱动设备(1),其中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17),并且第二阀杆(62)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18)。
31.一种增压器,包括:
第一压缩机(251)和第二压缩机(252),安装在将吸入空气引导至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通道(6)中;
第一涡轮机(261),安装在引导从内燃发动机(2)输出的废气的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一涡轮机(261)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一涡轮机(261)而旋转时,第一涡轮机(261)使第一压缩机(251)旋转;
第二涡轮机(262),安装在排气通道(10)中,其中当第二涡轮机(262)基于废气供应至第二涡轮机(262)而旋转时,第二涡轮机(262)使第二压缩机(11)旋转;
第一阀(17),安装在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一涡轮机(261)的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将废气从内燃发动机(2)引导至第二涡轮机(262)的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一个中,其中第一阀(17)通过第一阀(17)绕第一阀轴(17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出流动路径(271)和第二排出流动路径(272)中的所述一个;
第二阀(18),安装于旁通流动路径(273)中,所述旁通流动路径在排气通道(10)中连接在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内燃发动机(2)所在的一侧与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的与内燃发动机(2)相对的相对侧之间,同时旁通流动路径(273)绕过第一涡轮机(261)和第二涡轮机(262),其中第二阀(18)通过第二阀(18)绕第二阀轴(183)的轴线的旋转打开或关闭旁通流动路径(273);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阀驱动设备(1),其中第一阀杆(61)与第一阀轴(17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一阀(17),并且第二阀杆(62)与第二阀轴(183)可一体地旋转以驱动第二阀(18)。
CN201410177796.8A 2013-04-30 2014-04-29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318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5434 2013-04-30
JP2013-095434 2013-04-30
JP2013-095433 2013-04-30
JP2013095433A JP5874681B2 (ja) 2013-04-30 2013-04-30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14040374A JP5783434B2 (ja) 2013-04-30 2014-03-03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14-040374 2014-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1885A true CN104131885A (zh) 2014-11-05
CN104131885B CN104131885B (zh) 2018-06-26

Family

ID=5168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779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31885B (zh) 2013-04-30 2014-04-29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765686B2 (zh)
CN (1) CN104131885B (zh)
DE (1) DE1020142079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8235A (zh) * 2021-05-11 2022-11-25 盖瑞特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器旁通阀及用于其的具有受引导肘节的致动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97298B2 (en) * 2014-03-17 2016-03-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wastegate actuation
DE102015205966A1 (de) * 2015-04-01 2016-10-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Wastegateventilsystem, Abgasturbolad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Kraftfahrzeug
US10094272B2 (en) * 2015-07-17 2018-10-0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Linkage for exhaust bypass valve of multi-stage turbocharger
BR112018014688B1 (pt) 2016-01-22 2023-03-21 Nissan Motor Co., Ltd Método de controle e dispositivo de controle de válvula de alívio de pressão
DE202018101705U1 (de) * 2018-03-27 2018-04-20 Borgwarner Inc. Ventilanordnung für mehrflutige Turbine
CN111750140B (zh) * 2020-07-02 2021-05-25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超高速风洞的离心式真空泵保护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1125A (ja) * 1998-04-28 1999-11-09 Hino Motors Ltd 可変静翼型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EP1387063A2 (de) * 2002-08-03 2004-02-04 DaimlerChrysler AG Abgassystem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10281271A (ja) * 2009-06-05 2010-12-16 Isuzu Motors Ltd 2段式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
CN101988429A (zh) * 2009-07-30 2011-03-2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运行废气门的废气门调节驱动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82544A (zh) * 2011-03-01 2011-09-14 康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流道涡轮进气调节装置
CN102313064A (zh) * 2010-06-30 2012-01-11 株式会社电装 阀门控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6753A (en) * 1990-07-16 1992-09-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urbo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reduced high speed emissions
JPH1089081A (ja) 1996-09-10 1998-04-07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容量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過給圧制御装置
US20060289072A1 (en) * 2005-06-28 2006-12-28 Mcmullen Robert Wastegate valve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2400776B (zh) * 2010-09-09 2014-10-08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发动机的废气控制设备
JP5874680B2 (ja) 2013-04-30 2016-03-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1125A (ja) * 1998-04-28 1999-11-09 Hino Motors Ltd 可変静翼型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EP1387063A2 (de) * 2002-08-03 2004-02-04 DaimlerChrysler AG Abgassystem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10281271A (ja) * 2009-06-05 2010-12-16 Isuzu Motors Ltd 2段式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
CN101988429A (zh) * 2009-07-30 2011-03-2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运行废气门的废气门调节驱动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13064A (zh) * 2010-06-30 2012-01-11 株式会社电装 阀门控制设备
CN102182544A (zh) * 2011-03-01 2011-09-14 康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流道涡轮进气调节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8235A (zh) * 2021-05-11 2022-11-25 盖瑞特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器旁通阀及用于其的具有受引导肘节的致动器组件
CN115388235B (zh) * 2021-05-11 2023-12-22 盖瑞特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器旁通阀及用于其的具有受引导肘节的致动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22046A1 (en) 2014-10-30
US10408125B2 (en) 2019-09-10
US9765686B2 (en) 2017-09-19
US20170335757A1 (en) 2017-11-23
DE102014207901A1 (de) 2014-10-30
CN104131885B (zh)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1885A (zh)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US8474789B2 (en) Valve control apparatus
CN102313067B (zh) 阀门控制设备
CN1313711C (zh) 可变几何尺寸的涡轮增压器
JP5652505B2 (ja) バルブ駆動装置
US10989124B2 (en) Actuator
CN102330619A (zh) 阀驱动装置
CN105587403A (zh) 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US4424781A (en) Modified control linkage for supercharged inlet air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152261B2 (ja) バルブ制御装置
CN104131882A (zh) 阀驱动设备和具有该阀驱动设备的增压器
CN103703224B (zh) 涡轮用致动器
CN106640349A (zh) 加载的涡轮增压器涡轮废气门控制连杆接头
JP5454358B2 (ja) バルブ駆動装置
CN104279009B (zh) 涡轮机
US10260406B2 (en)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mixed-flow turbine
JP5783434B2 (ja)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5874681B2 (ja) バルブ駆動装置
US10443487B2 (en) Non-circular gears for rotary wastegate actuator
KR101516918B1 (ko) 밸브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과급기
CN103266949A (zh) 带杠杆制动可变流道的涡轮增压器
JP2014169674A (ja) 過給機
CN104948253A (zh) 错位受力弹簧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