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7915A -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7915A
CN104127915A CN201410323377.0A CN201410323377A CN104127915A CN 104127915 A CN104127915 A CN 104127915A CN 201410323377 A CN201410323377 A CN 201410323377A CN 104127915 A CN104127915 A CN 104127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layer
support
solution
radioa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33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7915B (zh
Inventor
高惠波
李忠勇
张文辉
韩连革
周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OM HIGH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TOM HIG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TOM HIG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TOM HIG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233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279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27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7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7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7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本体、一第一放射层、一第二放射层与一保护层;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同时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分,所述第二放射层位于所述第一放射层之外;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放射层之外,包覆整个支架。本发明支架所用核素的核性质互补,能够同时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起到良好的疗效,更适用于临床应用;放射性物质难溶于各种介质,且以微米级微粒、微米森林或复合结构的形式附着于普通支架表面,不与人体直接接触,亦不易发生渗透泄露,安全性强;放射层与支架为一整体,不易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血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管腔组织的狭窄和梗阻一直困扰着人类。管腔内支架对于缓解此类症状具有良好效果,但支架本身对肿瘤治疗并无意义,随着肿瘤增生可能出现再次狭窄,导致需要再次植入支架。而利用低能放射性核素(如125I、103Pd、131Cs等)进行近距离照射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得到肯定。因此,将管腔内支架与放射性核素结合起来制成放射性支架,不仅可以利用支架的机械支撑作用预防各种管腔再狭窄等症状,还可以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射线杀死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或者控制恶性肿瘤的目的,从而避免再狭窄导致的病情恶化。
鉴于放射性支架的优势,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对本领域进行了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在现有技术中,以单一核素放射性支架为主,但是单一核素往往只对某种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效果,而体内肿瘤组织往往是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的复合体,将不同性质的核素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实现同时含有两种或多种不同核素的放射性支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前有人通过悬挂或者捆绑或者包裹的方式在支架上面附加例如放射性粒子的方式,制备单一核素放射性支架,通过这种方式,亦可以实现同一支架携带不同放射性核素,然而此种实现方式却面临诸多问题,其一在于,编织管腔支架的金属丝或塑料丝直径一般很细(直径0.05-0.2mm),而放射性粒子直径一般为0.8mm,很难将其固定于管腔支架上,而且此种实现方式中的放射性粒子,必定与支架有一个结合处,由于放射性粒子的本身结构所限,其与支架结合处位置并不自然,结合处容易松动,继而脱落,从而迁移到其他位置而损伤其它组织;其二在于,该法要借助其他材料包裹或捆绑放射性粒子,体内管腔组织内径较小,放射性粒子的引入增大了支架的整体体积,植入腔道占用较大空间,影响正常生理活动,官腔内物质运动亦容易造成放射性粒子脱落,从而损伤其它组织;其三在于,放射性粒子更倾向于点放射,难以使支架产生均匀放射,传统支架放射性核素集中于放射性粒子部位,在支架表面分布不均匀,靠近放射性粒子的肿瘤细胞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远离放射性粒子的肿瘤细胞受射线剂量相对较小,受控效果较差,引入更多放射性粒子反而会引起或加重前述其他问题。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射性支架,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本体、一第一放射层、一第二放射层与一保护层;
其中,所述第一放射层包括第一放射性物质,所述第二放射层包括第二放射性物质;
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支架本体;
所述支架本体上同时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分,所述第二放射层位于所述第一放射层之外;
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放射层之外,包覆整个支架。
较佳的,所述第一放射性物质为103Pd,所述第二放射性物质Ag125I;
所述保护层材料为聚氨酯。
较佳的,所述第一放射层为微米级微粒状结构,所述第二放射层为微米级微粒状、微米森林状或复合结构。
较佳的,所述本体分为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与一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不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所述第三部分不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
较佳的,所述第一放射层还包括非放射性钯,所述第二放射层还包括溴化银与非放射性碘化银。
较佳的,所述第一放射层厚度为1-10μm,所述第二放射层厚度为1-10μm,所述保护层厚度为10-100μm。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普通支架依次经过喷砂糙化表面、丙酮清洗除油、硝酸浸蚀除去附着物、水洗除去残留酸液;
S2: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放射层;
S3: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放射层;
S5:将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并在温和气流下干燥;
S6:旋转条件下在支架表面涂刷5-20%的脂肪族聚碳酸型聚氨酯或聚醚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并一直旋转至干燥固化,从而形成所述保护层。
较佳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0.2-1g/L氯化钯溶液,随后喷淋5-2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1-2g/L氯化钯、15-25%氢氧化铵、60-9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25-2%肼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35-50℃搅拌反应1-5h。
较佳的,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5-20g/L银氨溶液,氨水浓度5-25%,随后喷淋1-2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将支架置于由0.5-2.5g/L硝酸银、15-25%氢氧化铵、30-8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2%肼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0.5-10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置于由6-12g/L溴化钠、0.1-0.5g/L碘化钠、1-100mg/L氢氧化钠、5-10g/L铁氰化钾及放射性125I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10-30min。
较佳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10-20g/L氯化亚锡溶液,随后喷淋0.5-2g/L氯化钯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5-2g/L氯化钯、25-35g/L氯化铵、12-20%氢氧化铵、10-15g/L亚磷酸钠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75-90℃搅拌反应1.5-3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20-50g/L硝酸银-氨溶液,氨水浓度0.5-5%,随后喷淋5-20g/L硫酸肼-氨溶液,氨水浓度1-5‰,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配置A液与B液,其中,所述A液由40-45g/L硝酸银、30-45g/L氢氧化钠、2-5%氢氧化铵组成,所述B液由35-55g/L葡萄糖、3-4g/L酒石酸、6-10%乙醇组成,所述A液与所述B液取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步骤S4a处理过的支架置入所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1-5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放入8-15g/L高锰酸钾和0.2-0.6g/L溴化钾的混合溶液,振荡反应20-60min,取出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放入5-50mg/L碘化钠和放射性Na125I的混合溶液中,通过震荡进行搅拌,反应5-12h。其中所述高锰酸钾还可以为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所述溴化钾还可以为溴化钠、氯化钠、氯化钾等。
较佳的,对于支架不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的部分,还包括步骤,
S2a`:在所述步骤S1之后,所述步骤S2a之前,用滤纸包覆不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的部分;
S2a``:所述步骤S2a结束后将滤纸揭去。
较佳的,对于支架不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分,还包括步骤,
S4c`:所述步骤S4c结束后,所述步骤S4d开始之前,用0.5-5mol/L的硝酸将不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位的银层除去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继而转至所述步骤S4d。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支架中,同时含有两种或多种放射性核素,如同时含有103Pd和125I,核性质互补,能够同时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起到良好的疗效,更适用于临床应用;放射性物质化学形态为103Pd和Ag125I,难溶于各种介质,且以微米级微粒、微米森林或复合结构的形式附着于普通支架表面,且在聚氨酯覆膜的保护下,不与人体直接接触,亦不易发生渗透泄露,安全性强;放射层与支架为一整体,不易脱落;放射层与保护层厚度共计仅有12-120μm,体积小,植入腔道不会占用过多空间,不会影响腔道内物质运动,实用性强;放射性核素覆盖部分分布均匀,而且两种核素可以分别根据需要选择性的覆盖于部分支架表面,灵活性强;所用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放射性核素利用率高,所用聚氨酯为良性弹性体,不易破裂,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第一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为普通的支架,为管状网式结构,其包括两端的环状收口以及连接所述环状收口的网状结构。
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实施例一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为所述环状收口或所述网状结构的径向切面示意图,其包括一支架本体层1,一第一放射层2、一第二放射层3以及一保护层4。
所述支架本体层1为支架本体结构,其可以为金属材质、塑料材质或其他材质。在所述支架本体层1外,存在一第一放射层2,所述第一放射层2包括第一放射性物质,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放射源之一,所述第二放射层3位于所述第一放射层2之外并包含第二放射物质,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放射源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射层2中的所述第一放射性物质优选为放射性钯(103Pd),呈微米级微粒状样貌;所述第二放射层3中的所述第二放射性物质为放射性碘化银(Ag125I),其样貌呈现为或微米柱(微米森林)状。
所述第一放射性物质亦可以为放射性碘化银(Ag125I),呈微米柱(微米森林)状样貌,所述第二放射性物质亦可以为放射性钯(103Pd),呈微米微粒状样貌。
所述第一放射性物质亦可以为其他具有放射治疗作用的放射性核素的难溶单质或化合物形态,所述放射性核素可以为以下核素125I、103Pd、131Cs、198Au、169Yb、32P、90Y、114mIn、241Am、192Ir、181W、211At等。
所述第二放射性物质亦可以为其他具有放射治疗作用的放射性核素的难溶单质或化合物形态,所述放射性核素可以为以下核素125I、103Pd、131Cs、198Au、169Yb、32P、90Y、114mIn、241Am、192Ir、181W、211At等。
所述第二放射层3外部存在一保护层4,所述保护层4包覆所述第二放射层3。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3优选为脂肪族聚碳酸型聚氨酯,其可以替换为其他无毒稳定柔韧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所述无毒,为在人体组织中长期存留不产生毒性,所述稳定,为在人体组织中长期存留不融化、降解,所述柔韧,为可以承受受体管状器官的正常弯曲形变。
所述第一放射层2还可包括非放射性材料,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非放射性钯。
所述第二放射层3还可包括非放射性材料,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溴化银和非放射性碘化银。
103Pd半衰期16.96天,平均射线能量21-23keV,初始剂量率0.20-0.24Gy/h,适用于治疗增殖较快、分化较差的肿瘤。125I半衰期59.43天,平均射线能量27-28keV,初始剂量率0.07Gy/h,对增殖缓慢、分化较好的肿瘤更有优势。二者在治疗上可以形成一定的互补。临床上,同一肿瘤病灶中,往往不是单一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而是分化较好与分化较差、增殖较快与增殖较慢的肿瘤细胞并存,因此单一核素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基于临床肿瘤的特性和两种核素的优点,103Pd和125I可以联合应用:103Pd初始剂量高,释放50%的剂量只有8.5天,作为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线部队”;125I初始剂量低,释放50%的剂量需要30天,正好成为103Pd之后的“第二梯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射层2完全覆盖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放射层3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2,所述保护层4完全包覆所述第二放射层3。
所述保护层4包覆在此种所述第二放射层3之外,对所述第二放射层3相对松散的结构起到一个固定的作用,防止所述第二放射层3中的放射性物质从所述放射性支架中脱落,同时,由于所述第二放射层3结构中存在相对较大、较多的空隙,所述放射层2同时也起到了对于所述保护层4的保护固定作用,防止保护层4从所述第二放射层3外剥离出去。
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S1,预处理:普通支架依次经过喷砂糙化表面、丙酮清洗除油、硝酸浸蚀除去附着物、水洗除去残留的酸液;
步骤S2,沉积第一放射层: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均匀覆盖一层含有103Pd的所述第一放射层;
步骤S3,清洗: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
步骤S4,沉积第二放射层: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均匀覆盖一层含有Ag125I的所述第二放射层;
步骤S5,清洗干燥:将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并在温和气流下干燥;
步骤S6,覆膜:旋转条件下在支架表面涂刷一层10%脂肪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并一直旋转至干燥固化,从而形成一层脂肪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保护层。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0.6g/L氯化钯溶液,随后喷淋1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5g/L氯化钯、18%氢氧化铵、7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肼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40℃搅拌反应2h,使支架表面均匀覆盖含有103Pd的钯微粒层。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10g/L银氨溶液,氨水浓度12.5%,随后喷淋1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将支架置于由1g/L硝酸银、18%氢氧化铵、4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肼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5h,使支架表面均匀覆盖一层银;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置于由10g/L溴化钠、0.3g/L碘化钠、10mg/L氢氧化钠、8g/L铁氰化钾及放射性125I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20min,使支架表面的银层卤化而形成含有Ag125I的溴化银和碘化银微粒层。
本工艺条件得到所述第一放射层2厚度为5μm,所述第二放射层3厚度为5μm,所述保护层4厚度为50μm。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放射层3包括一底层31与一顶层32,所述顶层32为溴化银与碘化银共存,所述底层31为未卤化的银层,所述顶层32起到放射源的作用,而所述底层31一方面在支架制备过程中作为银源,另一方面,其起到一个粘附层的作用,其与所述第一放射层2、所述顶层32材料粘附性要大于所述第一放射层2与所述顶层32材料直接接触的粘附性,可以使各放射层更稳固。
制备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4a中,银氨溶液浓度5g/L、氨水浓度5%,肼溶液浓度为20%;
所述步骤S4b中,硝酸银浓度2.5g/L、氢氧化铵浓度2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80g/L、肼浓度0.3%,反应时间10h;
所述步骤S4d中,溴化钠浓度12g/L、碘化钠浓度0.1g/L、氢氧化钠浓度100mg/L、铁氰化钾浓度10g/L,反应时间30min。
本工艺条件得到的所述第二放射层的所述顶层呈以微米柱状为主的样貌。所述第一放射层2厚度为5μm,所述第二放射层3厚度为10μm。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所述支架本体分为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与第三部分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1只具有所述第一放射层2,所述第三部分13只具有所述第二放射层3,所述第二部分12同时具有所述第一放射层2和所述第二放射层3。
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放射层2初始剂量强、有效治疗时间短,所述第三部分13的所述第二放射层3初始剂量小、有效治疗时间长,此支架一方面可以适应特定性质的肿瘤,对于一端增殖快、分化较差,另一端增殖慢、分化较好的肿瘤效果较佳;另一方面,对于较为平均的肿瘤,第三实施例的支架可以起到定向驱散的作用,可以使肿瘤产生轻微的定向移动,即从所述第一部分11向所述第三部分13进行移动,可以帮助使肿瘤发展方向避开病患要害器官,配合治疗策略产生较好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中包括一个所述第二放射层3与所述第一放射层2交叠的第二部分12,所述第二部分12为过渡部分,亦可不交叠,即存在一段不存在任何放射层的区域。
制备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a之前存在步骤S2a`,具体为,用滤纸包覆所述第三部分13;
所述步骤S2a之后存在步骤S2a``,具体为,所述步骤S2a结束后将滤纸揭去;
所述步骤S4c之后存在步骤S4c`,具体为,所述步骤S4c结束后,用1mol/L的硝酸将此部位的银层除去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继而转至所述步骤S4d。
所述步骤S2a`与S2a``可以单独使用,用于支架上仅不需要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2的情形和区域;
所述步骤S4c`可以单独使用,用于支架上仅不需要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3的情形和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结束后形成所述第一放射层2,呈复合样貌1,所述复合样貌1为微米微粒状与支架本体原貌的结合,更确切的说部分支架为第一放射层的微米微粒状样貌,部分支架为支架本体原貌;所述步骤S4结束后形成所述第二放射层3,呈复合样貌2,所述复合样貌2为微米微粒状与微米柱(微米森林)状的结合,更确切的说部分支架为第一放射层的微米微粒状样貌,部分支架为第二放射层的微米柱(微米森林)状样貌。
实施例四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4a中,银氨溶液浓度20g/L、氨水浓度25%,肼溶液浓度为1%;
所述步骤S4b中,硝酸银浓度0.5g/L、氢氧化铵浓度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0g/L、肼浓度2%,反应时间0.5h;
所述步骤S4d中,溴化钠浓度6g/L、碘化钠浓度0.5g/L、氢氧化钠浓度1mg/L、铁氰化钾浓度5g/L,反应时间10min。得到所述第二放射层3厚度为1μm。
第四实施例得到以微米柱(微米森林)样貌为主的所述第二放射层。
实施例五
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a中,氯化钯溶液浓度0.2g/L,肼溶液浓度20%;
所述步骤S2b中,氯化钯浓度0.1g/L、氢氧化铵浓度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60g/L、肼浓度0.25%,50℃搅拌反应1h。得到所述第一放射层2厚度为1μm。
实施例六
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a中,氯化钯溶液浓度1g/L,肼溶液浓度5%;
所述步骤S2b中,氯化钯浓度2g/L、氢氧化铵浓度2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90g/L、肼浓度2%,35℃搅拌反应5h。得到所述第一放射层2厚度为10μm。
实施例七
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6中脂肪族聚碳酸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得到所述保护层4厚度为100μm。
实施例八
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6中脂肪族聚碳酸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得到所述保护层4厚度为10μm。
实施例九
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6中采用聚醚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
实施例十
实施例十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15g/L氯化亚锡溶液,随后喷淋1g/L氯化钯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1g/L氯化钯、30g/L氯化铵、16%氢氧化铵、12g/L亚磷酸钠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80℃搅拌反应2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25g/L硝酸银-氨溶液,氨水浓度1%,随后喷淋10g/L硫酸肼-氨溶液,氨水浓度2.5‰,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配置A液与B液,其中,所述A液由硝酸银43g/L、氢氧化钠38g/L、氢氧化铵3.5%组成,所述B液由葡萄糖45g/L、酒石酸3.5g/L、乙醇8%组成,所述A液与所述B液取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步骤S4a处理过的支架置入所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2.5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放入12g/L高锰酸钾和0.4g/L溴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反应30min,取出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放入10mg/L碘化钠和放射性Na125I的混合溶液中,通过震荡进行搅拌,反应10h。
实施例十一
实施例十一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10g/L氯化亚锡溶液,随后喷淋2g/L氯化钯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5g/L氯化钯、25g/L氯化铵、12%氢氧化铵、10g/L亚磷酸钠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90℃搅拌反应1.5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50g/L硝酸银-氨溶液,氨水浓度5%,随后喷淋5g/L硫酸肼-氨溶液,氨水浓度1‰,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配置A液与B液,其中,所述A液由硝酸银40g/L、氢氧化钠30g/L、氢氧化铵2%组成,所述B液由葡萄糖55g/L、酒石酸4g/L、乙醇10%组成,所述A液与所述B液取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步骤S4a处理过的支架置入所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5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放入8g/L高锰酸钾和0.6g/L溴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反应60min,取出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放入50mg/L碘化钠和放射性Na125I的混合溶液中,通过震荡进行搅拌,反应12h。
实施例十二
实施例十二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20g/L氯化亚锡溶液,随后喷淋0.5g/L氯化钯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2g/L氯化钯、35g/L氯化铵、20%氢氧化铵、15g/L亚磷酸钠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75℃搅拌反应3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20g/L硝酸银-氨溶液,氨水浓度0.5%,随后喷淋20g/L硫酸肼-氨溶液,氨水浓度5‰,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配置A液与B液,其中,所述A液由硝酸银45g/L、氢氧化钠45g/L、氢氧化铵5%组成,所述B液由葡萄糖35g/L、酒石酸3g/L、乙醇6%组成,所述A液与所述B液取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步骤S4a处理过的支架置入所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1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放入15g/L高锰酸钾和0.2g/L溴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反应20min,取出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放入5mg/L碘化钠和放射性Na125I的混合溶液中,通过震荡进行搅拌,反应5h。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本体、一第一放射层、一第二放射层与一保护层;
其中,所述第一放射层包括第一放射性物质,所述第二放射层包括第二放射性物质;
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支架本体;
所述支架本体上同时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分,所述第二放射层位于所述第一放射层之外;
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放射层之外,包覆整个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射性物质为103Pd,所述第二放射性物质Ag125I;
所述保护层材料为聚氨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射层为微米级微粒状结构,所述第二放射层为微米级微粒状、微米森林状或复合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分为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与一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不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所述第三部分不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与所述第二放射层。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射层还包括非放射性钯,所述第二放射层还包括溴化银与非放射性碘化银。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射层厚度为1-10μm,所述第二放射层厚度为1-10μm,所述保护层厚度为10-100μm。
7.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普通支架依次经过喷砂糙化表面、丙酮清洗除油、硝酸浸蚀除去附着物、水洗除去残留酸液;
S2: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放射层;
S3: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使支架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放射层;
S5:将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并在温和气流下干燥;
S6:旋转条件下在支架表面涂刷5-20%的脂肪族聚碳酸型聚氨酯或聚醚型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并一直旋转至干燥固化,从而形成所述保护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0.2-1g/L氯化钯溶液,随后喷淋5-2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1-2g/L氯化钯、15-25%氢氧化铵、60-9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25-2%肼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35-50℃搅拌反应1-5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5-20g/L银氨溶液,氨水浓度5-25%,随后喷淋1-20%肼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将支架置于由0.5-2.5g/L硝酸银、15-25%氢氧化铵、30-80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2%肼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0.5-10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置于由6-12g/L溴化钠、0.1-0.5g/L碘化钠、1-100mg/L氢氧化钠、5-10g/L铁氰化钾及放射性125I组成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10-30min。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a:在支架表面喷淋10-20g/L氯化亚锡溶液,随后喷淋0.5-2g/L氯化钯溶液,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2b:将支架置于由0.5-2g/L氯化钯、25-35g/L氯化铵、12-20%氢氧化铵、10-15g/L亚磷酸钠及放射性103Pd组成的溶液中,75-90℃搅拌反应1.5-3h;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S4a:在支架表面喷淋20-50g/L硝酸银-氨溶液,氨水浓度0.5-5%,随后喷淋5-20g/L硫酸肼-氨溶液,氨水浓度1-5‰,然后干燥至无明显液滴附着;
S4b:配置A液与B液,其中,所述A液由40-45g/L硝酸银、30-45g/L氢氧化钠、2-5%氢氧化铵组成,所述B液由35-55g/L葡萄糖、3-4g/L酒石酸、6-10%乙醇组成,所述A液与所述B液取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步骤S4a处理过的支架置入所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1-5h;
S4c:将支架取出并用去离子水清洗;
S4d:将支架放入8-15g/L高锰酸钾和0.2-0.6g/L溴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反应20-60min,取出支架,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放入5-50mg/L碘化钠和放射性Na125I的混合溶液中,通过震荡进行搅拌,反应5-12h;其中所述高锰酸钾还可以为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所述溴化钾还可以为溴化钠、氯化钠、氯化钾等。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支架不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的部分,还包括步骤,
S2a`:在所述步骤S1之后,步骤S2a之前,用滤纸包覆不需覆盖所述第一放射层的部分;
S2a``:所述步骤S2a结束后将滤纸揭去;
对于支架不覆盖所述第二放射层的部分,还包括步骤,
S4c`:所述步骤S4c结束后,所述步骤S4d开始之前,用0.5-5mol/L的硝酸将不需要覆盖第二放射层的部位的银层除去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继而转至所述步骤S4d。
CN201410323377.0A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1279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3377.0A CN104127915B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3377.0A CN104127915B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7915A true CN104127915A (zh) 2014-11-05
CN104127915B CN104127915B (zh) 2016-08-17

Family

ID=51800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3377.0A Active CN104127915B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2791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42177A1 (en) * 1998-02-19 1999-08-26 Radiance Medical Systems, Inc. Radioactive stent
CA2326075A1 (en) * 2000-11-16 2002-05-16 Mds Nordion Inc. Radioactive medical device for radiation therapy
US6458069B1 (en) * 1998-02-19 2002-10-01 Endology, Inc. Multi layer radiation delivery balloon
US6524232B1 (en) * 2000-12-22 2003-02-25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Method for radioactive stent delivery
CN1981880A (zh) * 2005-12-14 2007-06-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放射性支架及其放射性聚氨酯涂层材料、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1797392A (zh) * 2010-02-03 2010-08-1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钯-103和碘-125复合密封籽源、源芯及源芯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42177A1 (en) * 1998-02-19 1999-08-26 Radiance Medical Systems, Inc. Radioactive stent
US6458069B1 (en) * 1998-02-19 2002-10-01 Endology, Inc. Multi layer radiation delivery balloon
CA2326075A1 (en) * 2000-11-16 2002-05-16 Mds Nordion Inc. Radioactive medical device for radiation therapy
US6524232B1 (en) * 2000-12-22 2003-02-25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Method for radioactive stent delivery
CN1981880A (zh) * 2005-12-14 2007-06-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放射性支架及其放射性聚氨酯涂层材料、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1797392A (zh) * 2010-02-03 2010-08-1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钯-103和碘-125复合密封籽源、源芯及源芯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忠勇,等: "103Pd-125I复合粒子源芯制备工艺中化学沉积银过程的研究", 《同位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7915B (zh)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8006B (zh) 医用碘-131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ES2671719T3 (es) Una fuente radiactiva superficial y un método para producirla
US10940219B2 (en) Radioactive microspheres made of nanoporous glass for radiation therapy
CN107715122A (zh) 医用磷酸钇[90y32po4]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TWI675669B (zh) 放射微球及其製備方法
CN102671220B (zh) 一种放射性阴离子树脂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028643A1 (zh) 医用磷-32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27915A (zh) 一种复合核素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27917B (zh) 一种放射性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71219A (zh) 一种放射性阴离子树脂微球及其制备方法(1)
Thamboo et al. Extra‐hepatic embolisation of Y‐90 microspheres from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SIRT) of the liver
CN103705948B (zh) 一种放射性粒子的源芯载体及其制备工艺
CN107715124A (zh) 医用钇‑90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20968B (zh) 一种可视化放射性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06063419A1 (fr)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radiotherapie
Elliott et al. A 195Hgm-195Aum generator for use in first-pass nuclear angiocardiography
Stasyuk et al. Development new radiopharmaceutical based on 5-thio-d-glucose labeled technetium-99m
CN205411713U (zh) 放射性同位素高分子多层膜
CN203315548U (zh) 镁合金管套接放射性粒子链
CN115282297B (zh) 放射性金属核素标记的金属有机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CN106512197A (zh) 一种放射性管腔支架
CN208065306U (zh) 一种放射性管腔支架
CN117695431A (zh) 负载放疗核素的栓塞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71368A (zh) 内嵌放射性金属富勒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CN202173645U (zh) 中药注射液静点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