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2817A -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2817A
CN104112817A CN201410124741.0A CN201410124741A CN104112817A CN 104112817 A CN104112817 A CN 104112817A CN 201410124741 A CN201410124741 A CN 201410124741A CN 104112817 A CN104112817 A CN 104112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mentioned
inversion module
plate membe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47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地主孝广
富永昌尚
石岛善三
森正芳
山上武
松田洋
山下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Showa Denko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12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2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3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at the junction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不使装置变复杂且高成本而使为了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而配设在热电变换模组的侧方的冷却侧的板部件以均匀的加压状态对热电变换模组紧贴。密闭容器(2)在壳体(20)内贯通有流通管(25),在壳体(20)与流通管(25)之间的减压空间(29)中配设热电变换模组(4),在密闭容器(2)中,将壳体(20)的与热电变换模组(4)对应的冷却侧的板部件用具有挠性的薄板(22)构成,成为在薄板(22)与流通管(25)之间夹着热电变换模组(4)的状态。通过将减压空间(29)减压,薄板(22)以加压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但通过具有挠性,薄板(22)追随于热电变换模组(4)的形状而变形,紧贴性提高。

Description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而将热能变换为电能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用热电变换元件将热能变换为电能的发电技术。热电变换元件利用通过对离开间隔的部位赋予温度差、使高温部与低温部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塞贝克效应,温度差越大则发电量也越大。这样的热电变换元件以将多个接合的热电变换元件模组的形态使用。并且,构成下述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将热电变换模组夹到加热侧的板部件与冷却侧的板部件之间,通过将加热侧的板部件加热并将冷却侧的板部件冷却而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从热电变换模组得到电(参照特开2009-088408号公报等)。
在这种发电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已知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的温度差越大则发电量越大、发电性能越提高。作为将热电变换模组的温度差取较大的对策之一,使夹着热电变换模组配设的加热侧及冷却侧的板部件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以均匀的状态紧贴、提高经由这些板部件的热传导度是有效的。
例如如在上述特开2009-088408号公报中记载那样,能够使用系杆或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使各板部件以加压状态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上。但是,如果使用这样的部件,则难以以均匀的压力将板部件向热电变换模组加压,此外,装置的结构变复杂或成本提高。此外,有在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上发生限制的情况,进而,还有在使想要尽可能实现轻量化的装置装备的情况下变得不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能够不使装置变复杂且高成本而使为了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而配设在热电变换模组的侧方的冷却侧的板部件对于热电变换模组的紧贴性提高,并且能够实现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
本发明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具备:密闭容器,具备相互对置配设的加热侧的板部件和冷却侧的板部件,内部被减压;和热电变换模组,以配设在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与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之间的状态收容到该密闭容器内;将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加热并将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冷却,对上述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由此该热电变换模组发电;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由具有挠性的挠性板部件构成;通过使上述密闭容器内成为减压状态而产生的该密闭容器的内外的压力差,成为下述状态:上述挠性板部件以被加压的状态对上述热电变换模组直接或经由缓冲件抵接。在本发明中,除了挠性板部件对热电变换模组直接抵接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挠性板部件与热电变换模组之间夹着缓冲件的情况,将这样在挠性板部件与热电变换模组之间夹着缓冲件的情况如上述那样称作挠性板部件对热电变换模组经由缓冲件抵接。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密闭容器的内部减压,冷却侧的挠性板部件以加压的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侧。挠性板部件追随于热电变换模组的对置面而变形,整面地抵接,能够得到以均匀的加压状态紧贴的状态。不使用系杆或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而将构成密闭容器的冷却侧的板部件作为挠性板部件,通过将密闭容器内减压,能够使该板部件对于热电变换模组的紧贴性提高。此外,由于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此外,即使是热电变换模组的挠性板部件抵接的抵接面是同面或不平坦的情况,挠性部件也追随于该抵接面变形而紧贴,所以不需要为了使板部件对热电变换模组均匀地抵接而提高组装精度或尺寸精度,能够实现生产率提高及成本降低。
本发明包括以下形态:在上述挠性板部件的上述热电变换模组的周围,形成有通过上述压力差变形的变形部。根据该形态,通过变形部变形,挠性板部件的向作为变形部的内侧部分的热电变换模组的对置部分容易向热电变换模组侧变形,向热电变换模组的紧贴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本发明包括以下形态:在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上,以能够维持该冷却侧的板部件的挠性的状态设有冷却促进用的热交换机构。根据该形态,冷却侧的板部件的温度向热交换机构传递而被散热,冷却侧的板部件对热电变换模组的冷却效率提高。由于热交换机构能够维持冷却侧的板部件的挠性,所以能够确保冷却侧的板部件对于热电变换模组的紧贴性提高的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作为上述热交换机构,可以举出具有柔性的热交换部件、或多个独立的热交换部件相对于由上述挠性板部件构成的冷却侧的板部件分散地接触设置的形态。
此外,本发明包括以下形态:由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形成中空部,在该中空部的周围配设上述热电变换模组,在该热电变换模组的外侧配设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使加热流体流通到上述中空部中,将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加热。在该形态中,通过使加热流体流通到中空部中,能够不使加热流体扩散而将加热侧的板部件效率良好地加热。
此外,本发明包括以下形态:具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被供给冷却用流体,使冷却用流体接触在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上,并通过该冷却用流体提高内压。在该形态中,由于也通过由供给冷却用流体产生的冷却室的内压使冷却侧的板部件(挠性板部件)以加压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上,所以能够使冷却侧的板部件以均匀的加压状态对热电变换模组紧贴。
根据本发明,起到下述效果:能够不使装置变复杂且高成本而使为了对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而配设在热电变换模组的侧方的冷却侧的板部件对于热电变换模组的紧贴性提高,并且能够实现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表示该发电装置具备的密闭容器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A:分解状态,B:组装状态。
图6是表示该发电装置具备的热电变换模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在该发电装置中设在壳体的薄板上的热交换部件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8是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中将外侧罩及封闭罩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发电单元的A:主视图,B:侧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发电单元的密闭容器及端部冷却部的构造的剖视图,表示A:将冷却盒接合前的状态,B:将冷却盒接合并通过弹性板将可动板部的内侧刚性部加压在热电变换模组上的状态。
图16是示意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单元的密闭容器及中间冷却部的构造的剖视图,表示通过夹持在可动板部的内侧刚性部间的弹性板将内侧刚性部加压在热电变换模组上的状态。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弹性板的变形例的剖视图,表示A:将冷却盒接合前的状态,B:将冷却盒接合并通过弹性板将可动板部的内侧刚性部加压在热电变换模组上的状态。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弹性板的变形例的图,表示A:将冷却盒接合前的状态,B:将冷却盒接合并通过弹性板将可动板部的内侧刚性部加压在热电变换模组上的状态。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发电单元的端部冷却部的周边的剖视图,表示A:将密闭容器内减压前,B:将密闭容器内减压后的状态。
图20是示意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单元的中间冷却部的周边的剖视图,表示将密闭容器内减压后的状态。
图21是构成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发电单元的A:主视图,B:侧视图。
图22是示意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电单元的密闭容器的主部构造的剖视图,表示A:将壳体的可动板部接合前的状态,B:将可动板部接合、内侧刚性部以加压状态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上的状态。
图2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是使构成可动板部的弹性部的弹簧板为环状的变形例(A:将可动板部接合之前的状态,B:将可动板部接合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1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12 密闭容器
122 壳体的薄板(冷却侧的板部件,挠性板部件)
1221 变形部
1251 流通管的主板部(加热侧的板部件)
14 热电变换模组
15 缓冲件
16 热交换机构
161、162 翅片(热交换部件)
351 中空部
53a、53b 冷却外套(冷却室)
W 冷却水(冷却用流体)
H 加热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1-1]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结构
图1~图4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以下称作发电装置)11,图1是整体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图3、图4分别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该发电装置11整体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状(在图1、图3、图4中,X方向是长度方向),具备水冷外套13、和收存在水冷外套13内的密闭容器12。
密闭容器12呈在扁平管状的壳体120内的中央部收存有同样为扁平管状的流通管125的双层管构造,使壳体120与流通管125之间的空间为减压空间129,将该减压空间129的X方向两端的开口用封闭罩126气密地闭塞。水冷外套13形成为大致沿着密闭容器12的外形的扁平管状,收存在其内部的密闭容器12的开口侧的两端部从水冷外套13的两端开口突出。
壳体120如图5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刚性部121,一对框板1210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隔开间隔相互平行地面对,所述一对框板1210具有长方形状的外框板部1211和将外框板部1211内分隔为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分开的两个孔1213的内框板部1212,外框板部121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缘彼此用侧板部1215连结,形成了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形成开口1218的开口管部1217;和长方形状的薄板(冷却侧的板部件、挠性板部件)122,将该刚性部121的上下的框板1210的两个孔1213堵塞。薄板122具有挠性,形成为通过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板材将两个孔1213覆盖的大小。薄板122从刚性部121的外侧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孔1213的周围(外框板部1211和内框板部1212的外表面)上。作为薄板122的材料,优选的是SUS444等不锈钢或铝等具有耐热性、耐氧化性的金属板,其厚度使用例如0.1mm左右者。
收存在壳体120的内部的流通管125是将与壳体120的上下的框板1210平行的上下一对长方形状的主板部(加热侧的板部件)125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缘彼此用与壳体120的侧板部1215平行的侧板部1252连结成的,两端开口缘的外表面经由截面向内侧凹陷的截面U字状、整体为长圆状的封闭罩126接合在壳体120的刚性部121的开口管部1217的内表面上。
流通管125的内部构成加热流体H(参照图3及图4)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流动的加热流路1253,在该加热流路1253中,配设有将加热流体H的热向流通管125传递的翅片1254。翅片1254使用例如将板材弯折加工而形成为波板状的结构等。翅片1254及封闭罩126分别用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刚性部121及流通管125上。另外,翅片1254根据需要而设置,也有不设置翅片1254而使加热流路1253内为空洞的情况。
构成密闭容器12的壳体120的刚性部121、流通管125、封闭罩126使用与薄板122同样的材料。在这样的密闭容器12的壳体120的薄板122与流通管125的主板部1251之间,分别配设有热电变换模组14。
热电变换模组14如图6所示,是将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热电变换元件141的一侧的面及另一侧的面通过由长方形状的铜板等金属板构成的电极142以锯齿状串联连结而构成的,一个面侧的电极142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流通管125的主板部1251的内表面上。此外,热电变换模组14的另一个面侧的电极142对置于壳体120的薄板122的内表面,在薄板122与电极142之间夹入保持着缓冲件15。即,薄板122经由缓冲件15对热电变换模组14抵接。
缓冲件15优选的是具有挠性的片状的结构,例如使用较薄的碳片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薄板122与热电变换模组14之间夹入了缓冲件15,但缓冲件15根据需要而使用,也可以选择薄板122直接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14上的形态。
构成热电变换模组14的热电变换元件141使用耐热温度较高的种类,例如适当地使用硅-锗类、镁-硅类、锰-硅类、硅化铁类等。收存了热电变换模组14的密闭容器12的减压空间129被由刚性部121和薄板122构成的壳体120、流通管125及封闭罩126气密地封闭。
如图4(在图4中省略了翅片1254的图示)所示,在薄板122的热电变换模组14的周围部分上,遍及整周形成有向流通管125侧突出的截面三角形状的变形部1221。该变形部1221形成在孔1213的内周缘与热电变换模组14之间。
上述密闭容器12收存在水冷外套13内。如上述那样,水冷外套13是形成为大致沿着密闭容器12的外形的扁平管状的结构,密闭容器12的两端的开口管部1217从水冷外套13的两端开口突出。水冷外套13的形成在两端的开口缘上的向内侧弯曲的封闭框部131通过钎焊等手段气密地接合在密闭容器12的刚性部121的外框板部1211的外表面上。水冷外套13内的空间、即形成在刚性部121与水冷外套13之间的空间被供给冷却水,成为用来将薄板122冷却的冷却空间132。在水冷外套13的与壳体120的各侧板部1215对应的部位的中央部上,设有冷却水的导入出口133。
在密闭容器12内,收存有合计4个热电变换模组14,但这些热电变换模组14串联地连接。并且,从图1及图2所示的+、―的两条导线149将电向外部取出。导线149将密闭容器12的侧板部1215及水冷外套13贯通而被引出到外部,进行将侧板部1215及水冷外套13的导线贯通孔气密地堵塞的处理。
在冷却空间132的与热电变换模组14对应的部位上,热交换机构16接合在薄板122上。热交换机构16通过被供给到冷却空间132中而流动的冷却水接触,使薄板122散热来促进冷却,以不妨碍薄板122的挠性的状态、即能够维持薄板122的挠性的状态设置。
热交换机构16作为能够维持薄板122的挠性的结构,可以举出由具有柔性的翅片等热交换部件构成的结构。此外,即使是较硬的翅片等热交换部件,也可以将多个独立的热交换部件相对于薄板122分散地接触而设置,能够维持薄板122的挠性。
作为这样的热交换部件,例如如图7A所示,可以举出是针状的多个翅片161、将这些翅片161相对于薄板122均等配置、在竖立的状态下接合的形态。此外,如图7B所示,也可以采用将薄板状的较短的翅片162相对于薄板122以交错状偏移配置、在竖立的状态下接合的形态。
上述密闭容器12从形成在规定部位上的未图示的减压封闭口吸引减压空间129的空气,将减压空间129减压为规定压力(例如1~100Pa左右),将减压封闭口焊接等,成为气密地封闭的状态。由此,在密闭容器12中,发生减压空间129的压力比外部的大气低的压力差,通过该压力差,壳体120的薄板122受到被向热电变换模组14侧加压的力。
[1-2]发电装置的作用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发电装置11中,从水冷外套13的一方的导入出口133将冷却水向冷却空间132导入,从另一方的导入出口133使冷却水排出,通过使冷却水在充满冷却空间132的状态下流通,将密闭容器12的薄板122冷却。此外,在流通管125内的加热流路1253中,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流过高温的加热流体H,将流通管125加热。薄板122通过被冷却水冷却的热交换机构16冷却被促进。冷却后的薄板122的温度向热电变换模组14的外表面侧传递,将热电变换模组14的外表面侧冷却,另一方面,加热后的流通管125的主板部1251的温度向热电变换模组14的内表面侧传递,将热电变换模组14的内表面侧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0的薄板122为冷却侧的板部件,流通管125的主板部1251构成加热侧的板部件。通过如上述那样对热电变换模组14的外表面侧和内表面侧赋予温度差,热电变换模组14发电,从导线149取出电。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利用例如由工厂或垃圾焚烧炉产生的排热气体、或汽车的排气气体等作为上述加热流体H。
[1-3]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通过在密闭容器12中如上述那样将内部的减压空间129减压、与外部产生压力差,将壳体120的薄板122向热电变换模组14侧加压。薄板122经由缓冲件15在加压的状态下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14侧。
这里,薄板122及缓冲件15具有挠性,所以薄板122追随于热电变换模组14的作为向薄板122的对置面的电极142的表面而变形,整面地抵接。由此,得到薄板122经由缓冲件15以均匀的加压状态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14上的状态,紧贴性提高。结果,热电变换模组14的冷却侧的电极142的冷却效率提高,进而,对热电变换模组14赋予的温度差变大,发电性能提高。热电变换模组14从薄板122受到压力,但被中间夹着的缓冲件15保护。
此外,由于不使用系杆或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而通过减压作用使作为冷却侧的板部件的薄板122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14上,所以不会变得复杂且高成本,能够将薄板122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14以均匀的加压状态紧贴。并且,由于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
此外,即使是热电变换模组14的薄板122经由缓冲件15抵接的电极142的抵接面是同面、或者不平坦的情况,由于薄板122追随于该抵接面变形而紧贴,所以不需要为了使壳体120侧与热电变换模组14侧均匀地抵接而提高组装精度及尺寸精度,结果也能够实现生产率提高及成本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薄板122的热电变换模组14的周围部分上形成有变形部1221,通过变形部1221在上述压力差作用下变形,薄板122容易向热电变换模组14侧变形,因此,向热电变换模组14的紧贴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侧的板部件的薄板122的温度向热交换机构16传递而被散热,薄板122对热电变换模组14的冷却效率提高。热交换机构16由于能够维持薄板122的挠性,所以确保了薄板122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14的紧贴性提高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是包含本发明的形态,关于具体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挠性板部件是冷却侧的板部件(薄板122),但也可以采用将作为夹着热电变换模组14配设的另一个加热侧的板部件的流通管125的主板部1251作为挠性板部件的形态。
[2]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2-1]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8~图13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以下,称作发电装置)1。该发电装置1为下述结构:将具有密闭容器3的多个发电单元2在图中Y方向上夹着冷却部5A以并列状态层叠,在装置1整体的两侧面即Y方向两端部上也配设有冷却部5B。发电单元2的数量是任意的,在此情况下,将4个发电单元2层叠而构成发电装置1。
密闭容器3由纵截面(Y-Z截面)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的壳体30、配设在壳体30内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在Z方向上较长的扁平管状的流通管35、和将X方向两端的开口堵塞的封闭罩38(参照图13)构成。壳体30及流通管35都是X方向的两端开口,流通管35的内部为后述的加热流体在X方向上流动的中空部351。
如图14所示,壳体30由与X-Z面平行的相互对置的一对可动板部(冷却侧的板部件)31、和将可动板部31的上下的端缘连结的平板状的一对端板部32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箱状。此外,流通管35由与X-Z面平行的相互对置的一对内板部(加热侧的板部件)36、和将内板部36的上下的端缘连结的截面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部37形成为扁平管状。
在流通管35的内部、即密闭容器3的中空部351,配设有翅片352。翅片352例如是将板材弯折加工而形成为波板状的结构,在弯曲部的外侧抵接在内板部36的内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被接合。
在密闭容器3内、即壳体30的内表面与流通管35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纵截面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环状的内部空间3a。并且,在该内部空间3a的Y方向两侧,以夹在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与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之间的状态,分别配设有热电变换模组4。
在内部空间3a的Y方向两侧的区域中以一对的状态配设有热电变换模组4的多个密闭容器3如图11及图13所示,在可动板部31间夹着冷却部5A而在Y方向上并列层叠。此外,在Y方向两端的可动板部31的外表面上,也分别配设冷却部5B。以下,将密闭容器3间的冷却部5A称作中间冷却部5A,将Y方向两端部的冷却部5B称作端部冷却部5B。
热电变换模组4如图15所示,是将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热电变换元件41的一侧的面及另一侧的面通过由铜等构成的电极42连结为锯齿状而构成的,一个面侧的电极42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的内表面上。此外,热电变换模组4的另一面侧的电极42抵接在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的后述的内侧刚性部312的内表面上。即,热电变换模组4是与内侧刚性部312非接合状态,两者能够沿着相互的抵接面相对移动。
构成热电变换模组4的热电变换元件41使用耐热温度较高的种类,优选的是使用例如硅-锗类、镁-硅类、锰-硅类、硅化铁类等。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连接着用来将电取出的一对端子43。在此情况下,端子43如图14A所示那样在内部空间3a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将密闭容器3的上侧的端板部32贯通而突出到外部。端板部32的端子43的贯通孔被进行了气密地封堵的处理。
如图13所示,密闭容器3的内部空间3a的X侧的开口被截面向内侧凹陷的截面U字状、整体为长圆状的封闭罩38堵塞。封闭罩38气密地接合在可动板部31的后述的外侧刚性部311的内表面、和流通管35的X方向端部的外表面上。密闭容器3的内部空间3a被壳体30、流通管35及封闭罩38气密地封闭。如图8及图10所示,在各密闭容器3的壳体30的X方向两端面上接合着外侧罩33,本装置1的X方向两侧被该外侧罩33覆盖。各流通管35的X方向两端部从各壳体30突出,该突出端部将形成在外侧罩33上的流通管插入孔331贯通而突出到外部。
[2-2]密闭容器的结构
构成上述密闭容器3的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如图14所示,具有外形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外侧刚性部311、配设在外侧刚性部311的内侧的与外侧刚性部311相同厚度的内侧刚性部312、和配设为将形成在外侧刚性部311与内侧刚性部312之间的一定宽度的间隙314堵塞的状态的比各刚性部311、312的厚度薄的变形部313。
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状,内侧刚性部312的外缘312a从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隔开一定的间隙314而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状。在内侧刚性部312的外表面上,用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具有挠性的薄板315。该薄板315具有将各刚性部311、312之间的间隙314覆盖、达到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的大小,外缘部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上。通过该薄板315,刚性部311、312彼此成为以存在于同一平面内的方式连结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部311、312彼此存在于同一平面内,但各刚性部311、312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某一方向内侧偏移的状态下通过薄板315连结的结构。
将薄板315的间隙314覆盖的部分构成具有挠性的大致环状的变形部313,如图15所示,在变形部3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遍及整周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凸条部313a。变形部313以从内侧刚性部312的周缘面312b的外侧向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的外侧延伸的状态设置。外侧刚性部311的Z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形成为一体化在端板部32上的状态。即,在上下一对端板部32上一体成形两侧的外侧刚性部311,在外侧刚性部311上经由薄板315接合内侧刚性部312,构成壳体30。内侧刚性部312具有将热电变换模组4覆盖的大小,为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的单面整面上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密闭容器3的上侧的端板部32上设有多个减压封闭口321,利用这些减压封闭口321将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减压。
[2-3]冷却部和弹性板
中间冷却部5A及端部冷却部5B分别具备冷却盒53A、53B。中间冷却部5A的冷却盒53A形成为沿着可动板部311的外侧刚性部311的周缘的框状,被夹在相邻的外侧刚性部311之间,接合在这些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周缘部上。即,在本装置1中,相邻的壳体30为相邻的外侧刚性部311彼此经由冷却盒53A接合的状态。在由冷却盒53A和夹着冷却盒53A的两侧的可动板部31包围的中间冷却部5A的内部,形成有冷却外套(冷却室)53a,所述冷却外套(冷却室)53a作为冷却水的流路,将可动板部31冷却。
另一方面,端部冷却部5B的冷却盒53B形成为将端部的可动板部31覆盖的盖状,将形成在单面侧的较浅的凹处朝向可动板部31侧,将端缘接合在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周缘部上。在由冷却盒53B的内表面和可动板部31包围的端部冷却部5B的内部,形成有被供给冷却水而将可动板部31冷却的冷却外套53b。
在中间冷却部5A及端部冷却部5B的各冷却盒53A、53B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冷却水供给口51,此外在上端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排水口52。冷却水供给口51及冷却水排水口52形成在X方向的中央,在冷却水供给口51及冷却水排水口52上,分别连接着未图示的冷却水供给管及排水管。
在中间冷却部5A及端部冷却部5B的冷却外套53a、53b内,设有多个将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加压而使其抵接的弹性板70。
如图15B所示,在端部冷却部5B,在冷却盒53B与内侧刚性部312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持着多个弹性板70。弹性板70具有截面形成为波状的翅片形状,一端部接合在冷却盒53B的内表面上,另一端部抵接在内侧刚性部312上,没有接合。
图15A表示冷却盒53B接合到可动板部31的外侧刚性部311上之前的状态,使自由状态的弹性板70的内侧刚性部312侧的另一端部抵接在内侧刚性部312的外表面上。在此状态下,冷却盒53B的向外侧刚性部311的接合端缘相对于外侧刚性部311离开间隔而对置。使冷却盒53B抵抗弹性板70的反弹力向可动板部31侧移动,将接合端缘向外侧刚性部311推压,保持该状态而接合到外侧刚性部311上。如果这样将冷却盒53B相对于可动板部31组装,则冷却外套53b内的弹性板70以弹性压缩的状态被夹持到冷却盒53B与内侧刚性部312之间。
如图16所示,设在中间冷却部5A的冷却外套53a内的多个弹性板70的一端部接合在某一个内侧刚性部312上,另一端部抵接在另一个内侧刚性部312上,没有进行接合。中间冷却部5A的弹性板70当将相邻的密闭容器3经由冷却盒53A接合时,通过将相邻的内侧刚性部312彼此靠近而被压缩,如果进行接合,则被保持为夹持在内侧刚性部312间的状态。
上述密闭容器3从减压封闭口321将内部的空气吸引,将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减压为规定压力(例如1~100Pa左右),将减压封闭口321焊接等,成为气密地封闭的状态。由此,在密闭容器3中,发生内部压力比外部的大气低的压力差,通过该压力差,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受到被向内侧加压的力。
图15B表示将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减压后的状态,如果内部空间3a被减压、可动板部31被向内侧加压,则具有挠性的变形部313如该图所示那样,以凸条部313a向内侧进一步突出的方式变形,由此,内侧刚性部312除了弹性板70的反弹力以外,强力地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成为均匀地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的状态。换言之,通过变形部313变形,来实现内侧刚性部312的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抵接面运动以便均匀地强力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这一动作。
[2-4]发电装置的作用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发电装置1中,向各冷却外套53a、53b内供给冷却水并使其流通,将密闭容器3的可动板部31冷却。另一方面,在各流通管35中,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流过高温的加热流体H,将流通管35加热。冷却后的可动板部31的温度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外表面侧传递,将热电变换模组4的外表面侧冷却,另一方面,加热后的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的温度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内表面侧传递,将热电变换模组4的内表面侧加热。加热流体H通过在中空部351中流动,没有扩散,将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效率良好地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为冷却侧的板部件,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构成加热侧的板部件。通过这样对热电变换模组4的外表面侧和内表面侧赋予温度差,热电变换模组4发电,从端子43取出电。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使用例如由工厂或垃圾焚烧炉产生的排热气体或汽车的排气气体等作为上述加热流体H。
[2-5]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通过压缩状态的弹性板70的反弹力,将作为加热侧的板部件的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加压而抵接、紧贴。由于不使用系杆或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而通过弹性板70将内侧刚性部312加压,使其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紧贴,所以能够不成为复杂且高成本,而使内侧刚性部312以均匀的加压状态对热电变换模组4紧贴。并且,由于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所以能够有利于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此外,通过弹性板70能够使内侧刚性部312的刚性提高,内侧刚性部312的变形被抑制,能够容易使内侧刚性部312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
此外,还通过密闭容器3内的减压作用使内侧刚性部312以加压状态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内侧刚性部312被设定为即使被向热电变换模组4侧加压也不带来变形的厚度,另一方面,变形部313在将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减压时,能够追随于内侧刚性部312的向内侧的运动而变形。因此,内侧刚性部312变形被抑制,并且内侧刚性部312对热电变换模组4可靠地以面抵接,能够得到均匀地紧贴的状态。
此外,如图16所示,收容到中间冷却部5A的冷却外套53a内的弹性板70被夹持设置在这些相邻的密闭容器3的各内侧刚性部312间。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收容到端部冷却部5B的冷却外套53b内的弹性板70通过将冷却盒53B向壳体30侧推压固定而发生反弹力并且能够保持,能够将弹性板70的反弹力可靠地向热电变换模组4施加。
此外,弹性板70其一端部分别在端部冷却部5B中接合在冷却盒53B上、此外在中间冷却部5A中接合在夹持的两侧的内侧刚性部312中的一侧,另一端部以非接合状态抵接在另一侧。由此,得到弹性板70的处置变容易、此外容易组装的效果。此外,在通过加热/冷却而热电变换模组4或内侧刚性部312膨胀/收缩的情况下,弹性板70的非接合侧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或内侧刚性部312能够相对移动,因此,不易发生下述不良状况:发生因热影响带来的应力而变形。
此外,由于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被减压,所以与其内部空间3a中以常压存在空气等气体的情况相比,内部空间3a不易被加热。因此,内部气体膨胀而给密闭容器3带来影响、或热电变换模组4被加热而劣化这样的不良状况的发生被抑制。可动板部31的变形部313因板厚比内侧刚性部312小而能够变形,能够容易地设置变形部31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到冷却外套53a、53b内的冷却水接触在弹性板70上。内侧刚性部312的温度向弹性板70传递,弹性板70被冷却水冷却,所以能够得到由弹性板70带来的散热效果。因而,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弹性板70形成为翅片形状,则冷却效果提高,所以是优选的。
[2-6]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弹性板70只要是将内侧刚性部312向热电变换模组4加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如图17所示那样将截面V字状的一对弹性板70配设为左右对称的状态的结构、或如图18所示那样截面Ω状的凸条部71排列形成的弹性板70等。这些图都是,A表示将端部冷却部5B的冷却盒53B接合到可动板部31的外侧刚性部311上之前的状态,B表示将冷却盒53B接合在外侧刚性部311上、通过弹性板70将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向热电变换模组4加压的状态。作为弹性板70,如上述那样冷却水接触而能够得到散热效果的翅片形状者是优选的。
此外,也可以做成在热电变换模组4与冷却侧的板部件(密闭容器3的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及加热侧的板部件(密闭容器3的流通管35的内板部36)的至少一方之间配设例如由具有柔性的材料构成的缓冲件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密闭容器3经由该缓冲件以加压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将热电变换模组4用缓冲件保护。
接着,说明整体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基本上同样的第3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图中,对于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其说明。
[3]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及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到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外套53a、53b内的冷却水(冷却用流体)使冷却外套53a、53b产生内压,以下说明其作用。
图19A是将配设有端部冷却部5B的端部的密闭容器3内减压之前的状态,如果减压而将可动板部31向内侧加压,则如图19B所示,具有挠性的变形部313以凸条部313a向内侧进一步突出的方式变形,由此使内侧刚性部312抵接到热电变换模组4上。换言之,通过变形部313变形,来实现内侧刚性部312的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抵接面运动以抵接到热电变换模组4上这一动作。
此外,图20表示中间冷却部5A的两侧的密闭容器3内被减压的状态,具有挠性的变形部313的凸条部313a同样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内侧刚性部312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变形部313的双点划线表示减压前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B及图20所示,向各冷却外套53a、53b内供给冷却水W并使其流通,将密闭容器3的可动板部31冷却。另一方面,在各流通管35中,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流过高温的加热流体(例如由工厂或垃圾焚烧炉产生的排热气体、或汽车的排气气体)H,将流通管35加热。由此,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对热电变换模组4的外表面侧和内表面侧赋予温度差,热电变换模组4发电,从端子43取出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给到各冷却部5A、5B的冷却外套53a、53b内的冷却水W总是供给在冷却外套53a、53b内以某种程度的水平(例如0.1~1MPa)产生内压的量。通过这样由冷却水W使冷却外套53a、53b内产生内压(正压),用该内压使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以加压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因此,能够使内侧刚性部312相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以均匀的加压状态紧贴。由此,经由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的从冷却部5A、5B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热传导度提高,对热电变换模组4赋予的温度差变大,发电性能提高。
此外,由于利用冷却外套53a、53b内的冷却水W将内侧刚性部312加压而使其对热电变换模组4抵接,所以装置不会变得复杂且高成本,能够使内侧刚性部312以均匀的加压状态对热电变换模组4紧贴。此外,由于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所以能够有利于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冷却侧的板部件的可动板部31做成了具有向热电变换模组4抵接的内侧刚性部312、和其周围的有挠性的变形部313的结构。因此,变形部313变形而能够得到内侧刚性部312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可靠且均匀地抵接的状态。进而,通过使向热电变换模组4紧贴的部分为刚性部,不会发生变形,并且可靠地以面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容易得到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的均匀的加压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冷却外套53a、53b的内压以外,还通过将密闭容器3内减压,使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以加压状态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内侧刚性部312对于热电变换模组4的紧贴度。此外,由于将密闭容器2内减压,所以与空气等气体以常压存在于内部空间3a中的情况相比,密闭容器3内不易被加热,能够抑制内部气体膨胀而给密闭容器3带来影响、或热电变换模组4被加热而劣化这样的不良状况的发生。
[4]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及第3实施方式的密闭容器3中,代替变形部313而设有弹性部317。以下,再次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密闭容器3。
[4-1]密闭容器的结构
如图21所示,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密闭容器3的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具有外形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外侧刚性部311、配设在外侧刚性部311的内侧的与外侧刚性部311相同厚度的内侧刚性部312、和以将形成在外侧刚性部311与内侧刚性部312之间的一定宽度的间隙314堵塞的状态配设的比各刚性部311、312的厚度薄的弹性部317。
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状,内侧刚性部312的外缘312a从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隔开一定的间隙314而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状。在内侧刚性部312的外表面上,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着有弹性的弹簧板316。该弹簧板316具有将各刚性部311、312之间的间隙314覆盖、达到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的大小,外缘部通过钎焊等接合手段接合在外侧刚性部311的外表面上。
弹簧板316的将间隙314覆盖的部分构成大致环状的弹性部317。该弹性部317设置为从内侧刚性部312的外缘312a的外侧向外侧刚性部311的内缘311a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如图22A所示,在没有组装为内部配设有热电变换模组4的密闭容器3的自由状态下,向内侧倾斜。即,弹簧板316从外侧刚性部311的外缘311a向内侧弯曲而平坦地延伸,在内侧刚性部312的外缘312a弯曲以接合到内侧刚性部312的外表面上。因而,壳体30的可动板部31整体成为弹性部317在自由状态下遍及从弹性部317到内侧刚性部312形成有凹处319的状态。
在密闭容器3的上侧的端板部32上设有多个减压封闭口321,利用这些减压封闭口321将密闭容器3内的内部空间3a减压。
外侧刚性部311的Z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形成为一体化在端板部32上的状态。即,在上下一对端板部32上一体成形两侧的外侧刚性部311,在外侧刚性部311上经由弹簧板316接合内侧刚性部312而构成壳体30。内侧刚性部312具有将热电变换模组4覆盖的大小,为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的单面整面上的状态。
上述结构的密闭容器3如果在内部配设有热电变换模组4的状态下,将可动板部31的外侧刚性部311的内表面接合到封闭罩38上而组装,则如图22B所示,通过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的内表面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而弹性部317向外侧弹性变形,凹处319消失,外侧刚性部311和内侧刚性部312大致存在于同一平面内,弹性部317成为与各刚性部311、312大致平行的状态。在该组装状态下,内侧刚性部312通过变形的弹性部317的反弹力而强力地抵接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成为均匀地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部311、312彼此存在于同一平面内,但各刚性部311、312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某一方向内侧偏移的状态下通过弹簧板316连结的结构。
接着,从减压封闭口321吸引内部的空气,将密闭容器3内减压为规定压力(例如1~100Pa左右),将减压封闭口321焊接等,成为气密地封闭的状态。
关于各冷却部(中间冷却部5A及端部冷却部5B)的结构及发电作用,与上述第2及第3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4-2]密闭容器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闭容器3的可动板部31的内侧刚性部312通过弹簧板316的弹性部317的反弹力以加压的状态对热电变换模组4抵接,成为均匀地紧贴的状态。因此,经由内侧刚性部312的从冷却部5A、5B向热电变换模组4的热传导度提高,对热电变换模组4赋予的温度差变大,发电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像以往那样使用系杆或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而通过使可动板部31的弹性部317产生反弹力,使作为冷却侧的板部件的内侧刚性部312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所以不会变得复杂且高成本,能够以均匀的加压状态使内侧刚性部312对热电变换模组4紧贴。并且,由于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连结用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设计或构思的自由度的提高及轻量化。
通过可动板部31的弹性部317的弹性以加压状态紧贴在热电变换模组4上的内侧刚性部312被设定为即使被向热电变换模组4侧加压也不带来变形的厚度,因此,内侧刚性部312变形被抑制,并且内侧刚性部312对热电变换模组4可靠地以面抵接,能够得到均匀地紧贴的状态。
此外,由于密闭容器3内被减压,所以与在内部以常压存在空气等气体的情况相比,密闭容器3内不易被加热,能够抑制内部气体膨胀而给密闭容器3带来影响、或热电变换模组4被加热而劣化这样的不良状况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如图23所示,构成弹性部317的弹簧板316也可以不将内侧刚性部312的外表面整面覆盖,而形成为具有将外侧刚性部311与内侧刚性部312之间的间隙314覆盖的程度的宽度的环状。

Claims (7)

1.一种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具备:
密闭容器,具备相互对置配设的加热侧的板部件和冷却侧的板部件,内部被减压;和
热电变换模组,以配设在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与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之间的状态收容到该密闭容器内;
将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加热并将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冷却,对上述热电变换模组赋予温度差,由此该热电变换模组发电;
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由具有挠性的挠性板部件构成;
通过使上述密闭容器内成为减压状态而产生的该密闭容器的内外的压力差,成为下述状态:上述挠性板部件以被加压的状态对上述热电变换模组直接或经由缓冲件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挠性板部件的上述热电变换模组的周围,形成有通过上述压力差变形的变形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上,以能够维持该冷却侧的板部件的挠性的状态设有冷却促进用的热交换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机构由具有柔性的热交换部件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机构的多个独立的热交换部件相对于由上述挠性板部件构成的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分散地接触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形成中空部,在该中空部的周围配设上述热电变换模组,在该热电变换模组的外侧配设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
使加热流体流通到上述中空部中,将上述加热侧的板部件加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被供给冷却用流体,使冷却用流体接触在上述冷却侧的板部件上,并通过该冷却用流体提高内压。
CN201410124741.0A 2013-04-17 2014-03-31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Pending CN1041128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6541 2013-04-17
JP2013086541A JP6078412B2 (ja) 2013-04-17 2013-04-17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2817A true CN104112817A (zh) 2014-10-22

Family

ID=51628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4741.0A Pending CN104112817A (zh) 2013-04-17 2014-03-31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11543A1 (zh)
JP (1) JP6078412B2 (zh)
CN (1) CN104112817A (zh)
DE (1) DE1020140046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6243565A1 (en) 2015-03-28 2017-10-1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hermo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led cooler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E102015224710A1 (de) * 2015-12-09 2017-06-14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Thermoelektrische 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thermoelektrischer Generator
CN109475747A (zh) 2016-03-28 2019-03-15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用于医疗应用的热交换模块和系统
AU2017241923A1 (en) * 2016-03-28 2018-10-18 Hypothermia Devices, Inc. Heat exchange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JP7166249B2 (ja) 2016-09-28 2022-11-07 ハイポサーミア デバイシ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熱交換モジュール、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10873116B2 (en) * 2018-05-18 2020-12-22 Lee Fei Chen Charging device hav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
DE102018004928B4 (de) * 2018-06-21 2020-04-16 Voss Automotive Gmbh Thermoelektrisches Modul sowie Wärmetauschereinheit mit zumindest einem solchen thermoelektrischen Modul
DE102018115501A1 (de) * 2018-06-27 2020-01-02 Faurecia Emissions Control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Thermoelektrisches Generatormodu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hermoelektrischen Generatormoduls
DE112020001913T5 (de) * 2020-01-23 2021-12-30 E-ThermoGentek Co., Ltd. Röhrenwärmetauscher mit thermoelektrischer Energieerzeugungsfunktion
KR20220037173A (ko) * 2020-09-17 2022-03-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전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전 장치
KR20220040128A (ko) * 2020-09-23 2022-03-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전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전 장치
KR20220127046A (ko) * 2021-03-10 2022-09-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열전 발전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2333A (zh) * 2002-12-26 2006-02-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废热发电装置
CN101217177A (zh) * 2004-08-31 2008-07-09 株式会社东芝 热电变换装置
US20110265838A1 (en) * 2009-01-21 2011-11-03 Mitsuru Kambe Package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CN102369611A (zh) * 2009-04-02 2012-03-07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热电发电机单元
US20120103380A1 (en) * 2010-10-27 2012-05-03 Basf Se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01215622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熱電発電モジュールのケーシン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6979A (en) * 1959-04-09 1961-10-31 Carrier Corp Heat exchanger for thermoelectric apparatus
US3197343A (en) * 1962-07-05 1965-07-27 Carrier Corp Thermoelectric panels
US20060005873A1 (en) * 2004-07-06 2006-01-12 Mitsuru Kambe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JP2006041222A (ja) * 2004-07-28 2006-02-09 Gac Corp 熱電変換装置
JP2009088408A (ja) 2007-10-02 2009-04-23 Toshiba Corp 熱電発電装置
US20090301541A1 (en) * 2008-06-10 2009-12-10 Watts Phillip C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JP5642419B2 (ja) * 2010-05-07 2014-12-17 一般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気密ケース入り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2333A (zh) * 2002-12-26 2006-02-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废热发电装置
CN101217177A (zh) * 2004-08-31 2008-07-09 株式会社东芝 热电变换装置
US20110265838A1 (en) * 2009-01-21 2011-11-03 Mitsuru Kambe Package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CN102369611A (zh) * 2009-04-02 2012-03-07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热电发电机单元
US20120103380A1 (en) * 2010-10-27 2012-05-03 Basf Se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01215622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熱電発電モジュールのケーシン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004606A1 (de) 2014-10-23
US20140311543A1 (en) 2014-10-23
JP6078412B2 (ja) 2017-02-08
JP2014212590A (ja) 201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2817A (zh)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CN102369611B (zh) 热电发电机单元
CN104685646A (zh)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KR20150132209A (ko) 열전 장치
JP6428701B2 (ja) 熱電発電装置
JP2007165560A (ja) 排熱発電装置
JP2010245265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
CN104919610A (zh) 热电变换模块
JP2008035595A (ja) 熱発電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39348B2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WO2005004263A3 (fr) Cogeneration d’electricite par utilisation de l’effet seebeck a l’interieur d’une pile a combustible
JP6680181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06211780A (ja) 熱電発電装置
JP6039346B2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US20190088844A1 (e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7212822A1 (ja) 熱電発電装置
EP2960953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a frame to be used in such assembly
JP6039347B2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US20180287035A1 (e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JP2015138793A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JP6001988B2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JP2014075555A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JP2014075959A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CN104025326A (zh) 热电发电装置
JP2015138790A (ja) 熱電変換式発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