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0728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0728A
CN104110728A CN201310411079.2A CN201310411079A CN104110728A CN 104110728 A CN104110728 A CN 104110728A CN 201310411079 A CN201310411079 A CN 201310411079A CN 104110728 A CN104110728 A CN 104110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ying
wind pat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10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0728B (zh
Inventor
杉本猛
伊藤慎一
亩崎史武
福原启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10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0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0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0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提高除湿材耐久性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2)、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1热交换器(5)、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7)。箱体(2)内具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5)和第2热交换器(7)的风路。除湿块(8)设在箱体(2)内,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支承部件(21)支承除湿块(8),并且覆盖除湿块(8)的、通风面的至少周缘部。支承部件(21)的、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8)的部分的面积,在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8)的部分的面积以上。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涉及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已往,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除霜加热器构成。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内,填充有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被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入冷凝器。流入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向空气中放出热量而液化。该液化了的制冷剂,在膨胀阀被减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在蒸发器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而气化,再流到压缩机。该空调装置用于冷冻或冷藏仓库时,需要控制为保持低于10℃的温度带,所以,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低于0℃。因此,在蒸发器上产生了霜,使空调装置的冷冻能力(除湿能力)降低。
为此,利用安装在蒸发器上的除霜加热器,定期地进行除霜运转。结果,由于进行除霜运转,相应地消耗了能量,使空调装置的效率降低。另外,除湿运转后,冷冻或冷藏仓库内的温度上升,空调装置承受的负荷增大,电力消耗增加。另外,在能控制压缩机转速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冷的中间期(梅雨时、秋季等),由于制冷负荷变小,使压缩机的转速降低,由此可以顺应其负荷。结果,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上升,虽然能除去房间内的可感热,但是,不能除去房间内的潜热,房间的相对湿度上升,增加了室内人员的不舒适感。
为此,已往提出了不需要除霜运转的技术,该技术组合了制冷剂冷冻机和水分吸附机构,利用水分吸附机构,把流入蒸发器(吸热器)内的空气中的水分预先除去。专利文献1揭示了具备除湿转子的空调装置。该专利文献1中,把被水分吸附机构即除湿转子减湿后的空气,供给蒸发器(吸热器),另外,为了将吸湿后的水分吸附机构(除湿转子)的水分脱去、使其再生,把被冷凝器(散热器)加热了的空气,供给该水分吸附机构(除湿转子)。
另外,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也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揭示了利用除湿转子进行除湿的空调装置或除湿装置。
专利文献4揭示了除臭装置,该除臭装置中,从空气流路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第1热交换器、除臭单元、和第2热交换器,通过切换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加热及冷却,切换进行使除臭单元吸附臭气成分的吸附运转、和分解被脱臭机构所吸附臭气成分的分解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1693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第6页~第8页,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8236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0015段、图2)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50305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图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48832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4中,在使用除臭单元期间,除臭单元反复地膨胀和收缩,沿风的流通方向翘曲,该除臭单元可能会变形。该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3的除湿转子中也同样存在。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提高除湿块的耐久性的空调装置。
发明内容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除湿块、和支承部件。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上述箱体内,具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上述除湿块,设在箱体内,具有供空气流通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上述支承部件,覆盖除湿块通风面中的至少周缘部,并支承除湿块。该支承部件,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比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支承除湿块的支承部件,由于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比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所以,能抑制除湿块朝风的流通方向翘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图。
图2是除湿块8中使用的固体吸附材的水分吸附特性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7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使用了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仅仅是为了说明,这些用语并不能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a)、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图。下面,参照图1(a)、图1(b)说明空调装置1。如图1(a)、图1(b)所示,空调装置1,在机械室2a内具备压缩机3和流路切换装置4。另外,在箱体2内,具备第1热交换器5、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6、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第2热交换器7,这些设备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构成了制冷剂回路A。
压缩机3,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流路切换装置4,用于切换流路,使得制冷剂朝图1(a)的方向或图1(b)的方向流动,在切换为图1(a)的流路的情况下,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流路切换装置4、第1热交换器5、膨胀阀6、第2热交换器7、和流路切换装置4,返回压缩机3,构成制冷循环。在该构造中,第1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2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动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b)的流路的情况下,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2热交换器7、膨胀阀6、第1热交换器5、和流路切换装置4,返回压缩机3,构成制冷循环。该构造中,第2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1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动作。
作为该空调装置1中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另外,制冷剂并不限定于R410A,也可以使用HFC系制冷剂、HC制冷剂或HFO制冷剂等。另外,也可以使用CO2或NH3等自然制冷剂。使用CO2制冷剂时,如果是高压为临界压力以上的运转,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动作。
另外,第1热交换器5和第2热交换器7,例如由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翅片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膨胀阀6是开度固定的阀,将通过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另外,膨胀阀6也可以是开度可变的电子式膨胀阀。
在箱体2中,在箱体2的一个侧面上,形成了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入口10a,在箱体2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将除湿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吹出口10b。由送风装置9运送的空气,朝着图1(a)、图1(b)中的箭头α的方向,从吸入口10a流向吹出口10b。在风路室10内,形成了风路B,在风路B中,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5、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除湿材即除湿块8、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第2热交换器7和送风装置9。从吸入口10a被吸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风路B内,直线地依次流过第1热交换器5、除湿块8、第2热交换器7和送风装置9后,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下面,说明除湿块8。除湿块8,是将除湿材成型为矩形固体的物体,由可吸附解吸水分的材料构成。该材料例如可使用沸石、硅胶、介孔材料或高分子型吸附材等。图2是除湿块8中使用的固体吸附材的水分吸附特性图。图2中,横轴是相对湿度,纵轴是平衡吸附率。图2中的C,是硅胶或沸石等。图2中的D,是多孔质硅材料,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处在30%至40%范围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倾斜),大于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处在不足30%的范围及超过40%范围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该多孔质硅材料,例如是开设有多个约1.5nm细孔的材料(介孔材料)。另外,图2中的E,是高分子型吸附材,相对湿度为高范围时的平衡吸附率极高。
作为除湿块8的除湿材,可以选择图2中C、D、E的任一种,但是,图2中的D、E,在水分的解吸时,不必将相对湿度形成为低湿度。因此,第1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动作时(后述的第1运转模式时),可用其吹出空气,将除湿块8中所含的水分解吸。另外,选择图2中的C作为除湿材时,仅用从第1热交换器5吹出的空气,不能完全将水分解吸,有时需要另外的辅助加热器(图未示)。
该除湿块8,由支承部件21支承。图3(a)、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其中,图3(a)是从与风路B中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看除湿块8的图。图3(b)是在图3中,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除湿块8的图。图4(a)、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其中,图4(a)是从第1热交换器5侧看支承部件21的图,图4(b)是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支承部件21的图。
如图3(a)、图3(b)所示,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是一个框体,覆盖除湿块8的、不与第1热交换器5及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4个面。另外,该支承部件21,覆盖除湿块8的、与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面的周缘部,除了该周缘部的部分,成为开口部21c。另外,该支承部件21,与第1热交换器5相对的面不覆盖除湿块8,与该除湿块8相对的部分,全部是开口部21c。
这样,支承部件21是一个框体,如图4(a)、图4(b)所示,在覆盖第2热交换器7侧、即风路B下游侧的除湿块8的部分(图4(b))的面积,比在覆盖第1热交换器5侧、即风路B上游侧的除湿块8的部分(图4(a))的面积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支承部件21做成为框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支承部件21形成为格子状。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图5(a)、图5(b)、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的概略图。其中,图5(a)是表示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的图。图5(b)是表示使风持续流过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除湿块8变形了的图。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块8的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将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块8(图5(c))、和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图5(a)、图5(b))进行比较说明。
先说明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如图5(a)所示,设除湿块8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1。使空调装置动作,使风持续通过该除湿块8时,除湿块8反复地膨胀、收缩。若反复地膨胀、收缩,则如图5(b)所示,不久,除湿块8便朝风的通过方向翘曲变形。因此,与除湿块8的翘曲相应地,除湿块8的、风通过方向的长度变长,成为D2(D2>D1)。
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c)所示,除湿块8的、风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由形成框体的支承部件21支承。因此,即使使空调装置1动作,使风持续通过该除湿块8,该除湿块8反复地膨胀、收缩,除湿块8的翘曲也被支承部件21抑制。因此,可提高除湿块8的耐久性。
另外,为了将支承部件21和除湿块8固定,也可以将除湿块8的、风路B下游侧的端面与支承部件21抵接,实施硬化处理。若对除湿块8实施了硬化处理,则在该实施了硬化处理的部分,约有5mm左右厚度,与此相应地,其水分吸附解吸能力显著下降。在已往的使用除湿转子的空调装置中,流过除湿转子的风的方向,不是一个方向,而是两个方向。因此,为了把支承部件21固定在该除湿转子上,需要对除湿转子的两个面实施硬化处理,这样,在除湿转子的两个面,水分吸附解吸能力显著下降。而本实施方式中,流过除湿块8的风的方向,是一个方向,所以,只要对风路B下游侧的面实施硬化处理即可。因此,水分吸附解吸能力下降的部分,只是一个面,相对于已往的除湿转子,可以起到抑制水分吸附解吸能力的下降的效果。
另外,在风路室10中,设有测量空调装置1的吸入空气温湿度(空调装置1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1。另外,在空调装置1的机械室2a中,设有控制空调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2。该控制装置12,进行后述的除湿运转控制(根据温湿度传感器11的检测信号,切换流路切换装置4等)、送风装置9的转速控制、压缩机3的转速控制、以及膨胀阀6的开度控制等各种控制。
下面,说明空调装置1的除湿运转动作。空调装置1中,利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切换,可实现2个运转模式。下面依次说明。
(第1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先说明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a)的方向时、即第1运转模式的动作。第1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被压缩机3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1热交换器5。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散热,将空气加热,同时制冷剂自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5流出。从第1热交换器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2热交换器7,从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中吸热,将空气冷却,同时制冷剂自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被压缩机3吸入。
(第1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6说明第1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图6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图6中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调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6、a点),流入空调装置1后,在第1热交换器5被加热,温度上升,同时相对湿度下降(图6、b点)。然后,空气流入除湿块8,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保持在除湿块8内的水分解吸(放出),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增加。另一方面,从流入到除湿块的空气中,夺取了伴随水分解吸的解吸热,使得空气温度下降且成为高湿度的状态(图6、c点)。然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7并被冷却。另外,在制冷剂回路A中,第2热交换器7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地进行运转,空气被第2热交换器7冷却、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绝对湿度低的状态(图6、d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第2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下面,说明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b)的方向的情况、即第2运转模式的动作。第2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被压缩机3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2热交换器7。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散热,将空气加热,同时制冷剂自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7流出。从第2热交换器7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1热交换器5,从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中吸热,将空气冷却,同时制冷剂自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被压缩机3吸入。
(第2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7说明第2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图7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图7中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调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7、a点),流入空调装置1后,在第1热交换器5被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以第1热交换器5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的方式进行运转,空气被第1热交换器5冷却、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高相对湿度的状态(图7、e点)。然后,空气流入除湿块8,但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被除湿块8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减少,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流入到除湿块8的空气,被伴随吸附的吸附热加热,其温度上升,成为高温且低湿度的状态(图7、f点)。然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7,被加热成为高温(图7、g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这样,在第2运转模式中,除了被第1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冷却而除湿(图7:绝对湿度a-e的差)外,还被除湿块8的吸附而除湿(图7:绝对湿度e-f的差)。因此,将图6与图7比较可知,第2运转模式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可确保更多的除湿量。因此,空调装置1中主要的除湿,由第2运转模式实施。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中,交替地反复实施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例如,持续实施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由于除湿块8所含的水分量有上限,所以,运转了一定时间后,除湿块8不再吸附水分,除湿量降低。为此,在除湿块8所保持的水分量接近上限的阶段,切换为第1运转模式,实施从除湿块8中放出水分的运转。这样,交替地实施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依次进行除湿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利用除湿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保持除湿量增加的效果。
另外,除湿块8的解吸时,第2热交换器7是作为蒸发器作用,但是如果翅片管热交换器、即蒸发器的翅片所保持的水分(结露水)保持在翅片间不落下,除湿块8吸附时、即第2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作用时,保持在翅片间的水分再蒸发,反而起到了加湿的作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把第2热交换器7做成为能改善水分滑落性的构造,在第2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动作时,使得水分不保持在翅片间。
已往,空调装置1中采用除湿转子的构造时,需要具备驱动除湿转子用的马达及其固定结构等,使装置的构造复杂化。另外,已往需要用吸附部和解吸部将风路分开,需要有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地分离的密封构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路B只有一个,利用流路切换装置4的切换,可切换除湿块8的吸附和解吸。所以,不需要已往那样的密封构造,可使装置简单化,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装置构造简单化,所以,可容易地进行除湿块8的更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用第1热交换器5和除湿块8,对运送来的空气进行除湿。而已往那样只用制冷循环进行除湿(只用第1热交换器5除湿)时,运送来的空气温度到达约10℃以下时,在第1热交换器5上就产生结霜,所以,需要频繁地除霜,不能持续地除湿,除湿能力极端降低。而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用第1热交换器5的除湿外,还利用除湿块8进行除湿。所以,即使当运送来的空气温度到达约10℃以下时,第1热交换器5的除湿能力降低,也能由除湿块8担任除湿,所以,可以抑制已往那样除湿能力极端降低的情形。
另外,若像已往那样只用制冷循环进行除湿时,其限度是得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而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除了利用第1热交换器5进行除湿和利用除湿块8进行除湿外,还利用第2热交换器7的加热来实施除湿。因此,空调装置1的吹出空气,成为高温且水分量少的状态(图7、g点),可以将相对湿度形成为例如20%以下的低相对湿度。这种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是适合于干燥用途的空气,若使该空气直接接触洗涤物等被干燥物,可以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可实现更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下面,说明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分别可以是预先确定的时间,但是,对于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分别有与空气条件及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相应的适当值。因此,为了在其适合值下进行运转,也可以根据空气条件和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决定各运转模式。
在第1运转模式中,从除湿块8中放出适当量的水分且残存在除湿块8中的水分量成为适当量所需的时间,为适当值。残存在除湿块8中的水分量比适当量多时,若结束第1运转模式,切换到第2运转模式,则用第2运转模式抑制除湿块8吸附的水分量,第2运转模式的除湿量降低。反之,如果使第1运转模式的时间过长,则在第1运转模式的后半段,水分几乎不能从除湿块8中解吸的状态持续,实现比第1运转模式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切换为时已晚。因此,这种情况下,总的除湿量也降低。
在第2运转模式中,由于水分被除湿块8吸附,所以,除湿块8吸附的水分量成为适当量的时间为适当值。虽然除湿块8有吸附的余地,但是,在把运转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变短,就总量而言,除湿量降低。反之,如果第2运转模式的时间过长,则在第2运转模式的后半段,除湿块8成为不能吸附的状态,这时除湿量也降低。
除湿块8所保持的水分量的变化,取决于流入除湿块8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时,除湿块8内的水分不容易放出,反而水分吸附量增多。另外,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除湿块8时,除湿块8内的水分容易放出,反而水分吸附量减少。
从除湿对象空间被吸入到风路B内的吸入空气的状态,由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下面,说明根据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吸入空气的状态,决定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该状态检测装置,例如是设在风路室10内的温湿度传感器11,用该温湿度传感器11,检测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根据其相对湿度,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预先设定作为吸入空气的基准的相对湿度(下面,称为基准相对湿度),同时,预先用实验或模拟等,分别求出该基准相对湿度的吸入空气通过风路B时成为高除湿量的各运转模式的基准运转时间。根据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基准相对湿度的大小关系,从各运转模式的各基准运转时间适当增减,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除湿运转开始时,根据温湿度传感器11得到的吸入空气的状态,求出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在该相对湿度比预先确定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中从除湿块8放出的水分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的水分放出量少,另外,在第2运转模式中除湿块8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的水分吸附量多。因此,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高时,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另一方面,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时,控制装置12,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这样,通过调节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可恰当地保持除湿块8的水分保持量,因此,可提高空调装置1的除湿量。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中,覆盖除湿块8侧面的部分的内壁21a是倾斜的。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中,覆盖除湿块8的、不与第1热交换器5及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4个面之中的、上下2个面的部分的内壁21a,从风路B的上游侧朝着风路B的下游侧倾斜而变厚。即,在支承部件21的、覆盖除湿块8的上下2个面的部分的内壁21a设置锥体。这样,支承部件21的内侧,风路B的下游侧比风路B的上游侧狭窄。因此,从风路B的上游侧把除湿块8嵌入支承部件21时,越进入风路B的下游侧(里侧)越窄,其嵌合强度提高。因此,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更加能抑制除湿块8的翘曲。
实施方式3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即,若设除湿块8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1,支承部件21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3,则D3>D1。这样,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可以抑制除湿块8从支承部件21上脱落。
当持续使用空调装置1而使除湿块8翘曲变形时,将要流过该除湿块8的风,容易从除湿块8的周缘部漏出,这样,通过除湿块8本身的风量就减少。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所以,即使除湿块8有一些翘曲变形,支承部件21的端部21b,也能捕捉将要从除湿块8周缘部漏出的风,将其导向除湿块8。因此,本实施方式,能抑制流过除湿块8的风量的减少。
实施方式4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除湿块8中,穿插了抑制除湿块8变形的加强部件22。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除湿块8中,穿插了加强部件22,该加强部件22的穿插方向,与流过风路B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该加强部件22例如是3根加强杆。这样,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能进一步抑制除湿块8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部件22,穿插了3根加强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3根以下,还可以是3根以上。
实施方式5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图11(a)、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其中,图11(a)是从与风路B中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看除湿块8的图。图11(b)是在图11(a)中,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除湿块8的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除湿块8是在水平方向被分割的单片除湿块8b、以及支承部件21支承该单片除湿块8b。在本实施方式5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图11(b)所示,除湿块8是在水平方向被分割的3个单片除湿块8b。支承部件21支承该3个单片的除湿块8b。本实施方式,由于将除湿块8分割配置,所以,各单片的除湿块8b,比分割前的除湿块8小,因此,不容易翘曲。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把除湿块8分割成单片的除湿块8b,所以,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更加能抑制除湿块8的翘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是将除湿块8在水平方向分割成3块,但是也可以分割成2块,也可以分割成3块以上。另外,不限定于水平方向,也可以在垂直方向分割,另外,也可以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割,即分割成格子状。
实施方式6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1。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特定了除湿块8和第1热交换器5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6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器5,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是翅片管热交换器,在其内壁上有多个翅片5a。如图12所示,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5a的间距(FP)以上。
为了使空调装置1小型化,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最好尽可能小。但是,如果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过分接近,则当第1热交换器5结露时,该结露23会附着在除湿块8上,除湿块8会被濡湿。该结露23的最大粒径,取决于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间距(FP),是翅片间距(FP)的2倍(结露23的最大粒径=2×FP)。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5a的间距(FP)以上,所以,即使第1热交换器5结露,该结露23也不容易接触到除湿块8。因此,可以抑制结露23附着在除湿块8上来抑制濡湿。
另外,第2热交换器7中,与第1热交换器5同样,有时也结露。因此,也可以使第2热交换器7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2热交换器7的翅片间距以上。这样,即使第2热交换器7结露,也可以抑制该结露23附着在除湿块8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把除湿块8安装在支承部件21上,也可以不安装支承部件21。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支承部件21安装在除湿块8上时,除了具有抑制结露23附着到除湿块8上的效果外,也能一并得到实施方式1的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调装置,2…箱体,2a…机械室,3…压缩机,4…流路切换装置,5…第1热交换器,5a…翅片,6…膨胀阀,7…第2热交换器,8…除湿块,8a…端面,8b…单片除湿块,9…送风装置,10…风路室,10a…吸入口,10b…吹出口,11…温湿度传感器,12…控制装置,21…支承部件,21a…内壁,21b…端部,21c…开口部,22…加强部件,23…结露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除湿块、和支承部件;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
上述箱体具有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
上述除湿块设在上述箱体内,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
上述支承部件支承上述除湿块,并且覆盖上述除湿块的通风面的至少周缘部;
上述支承部件的、覆盖上述风路下游侧的上述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覆盖上述风路上游侧的上述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件的、覆盖上述除湿块侧面的部分的内壁,从上述风路上游侧朝着上述风路下游侧倾斜而变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风路上游侧的端部,比上述除湿块的、上述风路上游侧的端面,朝上述风路的上游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除湿块中,在与流过上述风路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抑制该除湿块变形的加强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除湿块,是被分割成格子状的多个单片除湿材,
上述支承部件,覆盖该多个单片除湿材,支承上述单片除湿材。
6.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风路、和送风装置;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
在上述风路内,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进行水分吸附解吸的除湿材、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
上述送风装置设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流到上述风路内;
上述第1热交换器在内壁上有多个翅片;
上述第1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材的间隙,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翅片间距以上。
7.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风路、和送风装置;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
在上述风路内,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进行水分吸附解吸的除湿材、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
上述送风装置设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流到上述风路内;
上述第2热交换器在内壁上有多个翅片;
上述第2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材的间隙,在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翅片间距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用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使保持在上述除湿块内的水分解吸;在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使上述除湿块从通过上述风路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用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使保持在上述除湿块内的水分解吸;在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使上述除湿块从通过上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CN201310411079.2A 2013-04-16 2013-09-11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4110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5707 2013-04-16
JP2013085707A JP6108928B2 (ja) 2013-04-16 2013-04-16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0728A true CN104110728A (zh) 2014-10-22
CN104110728B CN104110728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707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1079.2A Active CN104110728B (zh) 2013-04-16 2013-09-11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8928B2 (zh)
CN (1) CN104110728B (zh)
TW (1) TWI58692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4087A (zh) * 2016-11-10 2019-07-02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10023685A (zh) * 2016-11-10 2019-07-16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10687251A (zh) * 2019-09-19 2020-01-14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控制柜及其湿度预警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1650B2 (ja) * 2016-08-15 2022-10-27 義夫 伊藤 除加湿空調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9732A (ja) * 1999-07-23 2001-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調湿装置
JP2003205215A (ja) * 2002-01-15 2003-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吸着除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JP2005238108A (ja) * 2004-02-26 2005-09-08 Seiichiro Deguchi 吸湿器及び空調装置
JP2008148832A (ja) * 2006-12-15 2008-07-03 Fujitsu General Ltd 脱臭装置
CN100578102C (zh) * 2005-06-17 2010-01-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2200326A (zh) * 2010-03-22 2011-09-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JP2012127630A (ja) * 2010-12-17 201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1191615B1 (ko) * 2007-10-31 2012-10-15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습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4866B2 (ja) * 1995-08-04 2004-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0274717A (ja) * 1999-03-26 2000-10-06 Noritz Corp 空調機用熱交換器及び浴室乾燥機
DE10234890A1 (de) * 2002-07-31 2004-02-19 Behr Gmbh & Co. Filteranlage zum Reinigen eines Mediums, Wärmetauscher und Kältemittelkreislauf
JP3864982B2 (ja) *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9732A (ja) * 1999-07-23 2001-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調湿装置
JP2003205215A (ja) * 2002-01-15 2003-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吸着除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JP2005238108A (ja) * 2004-02-26 2005-09-08 Seiichiro Deguchi 吸湿器及び空調装置
CN100578102C (zh) * 2005-06-17 2010-01-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08148832A (ja) * 2006-12-15 2008-07-03 Fujitsu General Ltd 脱臭装置
KR101191615B1 (ko) * 2007-10-31 2012-10-15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습장치
CN102200326A (zh) * 2010-03-22 2011-09-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JP2012127630A (ja) * 2010-12-17 201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4087A (zh) * 2016-11-10 2019-07-02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10023685A (zh) * 2016-11-10 2019-07-16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10023685B (zh) * 2016-11-10 2021-06-15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US11105523B2 (en) 2016-11-10 2021-08-31 Shinwa Control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US11378303B2 (en) 2016-11-10 2022-07-05 Shinwa Controls Co., Ltd Humidifi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0687251A (zh) * 2019-09-19 2020-01-14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控制柜及其湿度预警方法和装置
CN110687251B (zh) * 2019-09-19 2022-06-10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控制柜及其湿度预警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6924B (zh) 2017-06-11
JP2014206358A (ja) 2014-10-30
CN104110728B (zh) 2017-04-12
JP6108928B2 (ja) 2017-04-05
TW201441558A (zh) 2014-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24910B2 (ja) 調湿装置
CN104955548B (zh) 除湿装置
CN103827589B (zh) 除湿系统
JP61383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AU2013387943B2 (en) Dehumidifier
JP454196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110728A (zh) 空调装置
CN10411075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TWI638120B (zh) Air conditioner
JP61383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130389A (ja)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7106975A (zh) 除湿装置
JP61415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5815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46776A5 (zh)
JP4179051B2 (ja) 調湿装置
JP4179052B2 (ja) 調湿装置
JP201710191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