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1711B - 智能按键 - Google Patents

智能按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1711B
CN104091711B CN201410298457.5A CN201410298457A CN104091711B CN 104091711 B CN104091711 B CN 104091711B CN 201410298457 A CN201410298457 A CN 201410298457A CN 104091711 B CN104091711 B CN 104091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electrode
motor
driven bar
jack
smart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84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1711A (zh
Inventor
张鹏
杜慧
吴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Inc filed Critical Xiaomi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2984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917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91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1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1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1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智能按键,用以实现在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在插头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该智能按键包括:插头、导电极和导电弹片;电连接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插头内部,用于在所述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非电连接;在所述插头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电连接。该技术方案实现在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在插头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Description

智能按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按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按键。
背景技术
依托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应用种类越来越多,打开应用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使常用应用能够快速便捷的打开,类似于耳机插头的智能按键也随之而出了。
相关的智能按键都是类似于耳机插头的结构件,使用方式类似于耳机,需要用手按动智能按键插入终端上的相应插孔。
相关的智能按键设计,插头从顶部至底部依序分为4段,第一段是第一金属极,用来接leftsignal;第二段是第二金属极,用来接rightsignal;第三段是第三金属极,用来接txsignal;第四段是第四金属极,用来接GND;插头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按键,来形成智能按键的物理结构。在插入的时候必须按动按键以插入插孔,当智能按键的按钮按下时,txsignal会与GND接地,导致插头插入插孔时的阻抗发生变化,从而使智能按键识别错误。即,在将智能按键插入插孔的同时,按键会同时被按下,插入的瞬间由于智能按键插头的第三金属极和第四金属极短接,导致系统在判断插头插入时会概率性识别为三段式耳机,无法正确识别为智能按键。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按键,用以实现在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在插头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按键,包括:
插头,在其顶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设置有彼此绝缘的第一金属极、第二金属极、第三金属极和第四金属极;
所述智能按键还可包括:
导电极,设置于所述插头的顶部的上方;
导电弹片,设置于所述导电极的上方,与所述第三金属极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片在下压状态下与所述导电极电连接;
电连接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插头内部,用于在所述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非电连接;在所述插头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的顶部至底部开设有一轴向孔,其中,所述轴向孔与所述导电极之间有间隙,所述轴向孔上临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与所述插孔底部的卡箍结构适配,所述卡箍结构插入所述轴向孔上临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内之后卡在所述轴向孔内,当所述卡箍结构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预设作用力时,所述卡箍结构能脱离所述轴向孔;
所述电连接控制机构可包括:
机动杆,设置于所述插头的轴向孔内,所述机动杆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为导电端,所述导电端与所述第四金属极电连接,在所述插头未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前,所述导电端与所述导电极不接触;
机动杆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插头内部,用于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从而使所述机动杆的导电端与所述导电极接触后,控制所述机动杆的导电端在所述轴向力作用下保持与所述导电极接触;当所述轴向力作用消失时,控制所述机动杆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动杆控制机构可包括:
第一弹性器件,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
第一限位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的一侧;
压迫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时,所述压迫机构随着所述机动杆移动从而压迫所述第一弹性器件产生弹性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器件包括压簧或橡胶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动杆控制机构包括:
第二弹性器件,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
第二限位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固定连接;
牵拉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固定连接,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时,所述牵拉机构随着所述机动杆移动从而牵拉所述第二弹性器件朝着远离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产生弹性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器件包括拉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孔底部中心的滚珠或者圆柱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动杆包括合成杆,所述合成杆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为非导电端、另一端为所述导电端;或者
所述机动杆包括一体成型的导电杆。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智能按键的插头中设置电连接控制机构,利用电连接控制机构实现了在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导电极与第四金属极非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极与第四金属极不会形成回路,不会短接,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在插头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导电极与第四金属极电连接,从而使得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按键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智能按键的结构图。
图3是图2所示智能按键在未完全插入插孔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智能按键完全插入插孔后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再一种智能按键的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智能按键在未完全插入插孔时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智能按键完全插入插孔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按键,该智能按键包括:
插头01,在其顶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设置有彼此绝缘的第一金属极1、第二金属极2、第三金属极3和第四金属极4;
其中,智能按键还可包括:
导电极5,设置于插头01的顶部的上方;
导电弹片6,设置于导电极5的上方,与第三金属极3电连接,导电弹片6在下压状态下与导电极5电连接;
电连接控制机构7,设置于插头01内部,用于在插头01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导电极5与第四金属极4非电连接;在插头01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导电极5与第四金属极4电连接。
图1中,标号8表示容置导电极5和导电弹片6的容置体。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四金属极可实施为接地极。第三金属极可实施为接txsignal的金属极。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智能按键的插头中设置电连接控制机构,利用电连接控制机构实现了在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导电极与第四金属极非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极与第四金属极不会形成回路,不会短接,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在插头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导电极与第四金属极电连接,从而使得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插头01的顶部至底部可开设有一轴向孔9,其中,轴向孔9与导电极5之间有间隙,轴向孔9上临近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与插孔底部的卡箍结构适配,卡箍结构插入轴向孔9上临近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内之后卡在轴向孔9内,当卡箍结构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预设作用力时,卡箍结构能脱离轴向孔9;
此时,上述电连接控制机构可包括:
机动杆71,设置于插头01的轴向孔9内,机动杆71上靠近导电极5的一端为导电端711,导电端711与第四金属极4电连接,在插头01未完全插入插孔之前,导电端711与导电极5不接触;
机动杆控制机构,设置于插头内部,用于当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导电极移动从而使机动杆的导电端与导电极接触后,控制机动杆的导电端在轴向力作用下保持与导电极接触;当轴向力作用消失时,控制机动杆复位至初始位置。
其中,上述卡箍结构可以是设置于插孔底部中心的滚珠、圆柱体或者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
其中,机动杆控制机构可以具体实施为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结构一:
如图2所示,机动杆控制机构可包括:
第一弹性器件72,设置于机动杆71上;
第一限位机构73,固定设置于第一弹性器件72上靠近导电极5的一端的一侧;
压迫机构74,固定设置于机动杆71上,当机动杆71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导电极5移动时,压迫机构74随着机动杆71移动从而压迫第一弹性器件72朝着第一限位机构73移动,使第一弹性器件72与第一限位机构73接触后产生弹性形变。
其中,第一弹性器件可以是压簧、橡胶圈或者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器件。
图3中的第一弹性器件72、第一限位机构73、压迫机构74均位于插头内部的空腔10内,图3中,第一弹性器件72以拉簧为例示出,第一限位机构73以空腔10的一壁面示出(第一限位机构73也可以为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压迫机构74以固定设置与机动杆71上的一圆盘示出(压迫机构74也可以为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
如图3和4所示,下面以卡箍结构为滚珠81、第一弹性器件72为压簧为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一的机动杆控制机构的智能按键的工作原理:
如图3所示,当用户手持智能按键的插头插入终端设备上的相应插孔的过程中(图3中100表示插孔底部,插孔其它部分未示出),在插头未完全插入到插孔内时,如图3所示,此时,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与导电极5之间有间隙d,因此导电极5与第四金属极4未形成电连接,因而,第三金属极3与第四金属极4不会形成回路,不会短接,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
如图4所示,当用户按下导电弹片6,使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时,插孔底部的滚珠81插入轴向孔9内卡住,使插头不脱离插孔。同时,滚珠81挤压轴向孔9内的机动杆71,使机动杆71朝着导电极5移动,由于滚珠81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d,因此,滚珠81可挤压机动杆71朝着导电极5移动d,在滚珠81完全插入轴向孔9时,不仅插头完全插入了插孔,而且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也与导电极5接触,实现了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与导电极5之间的电连接,同时,导电弹片6发生形变后与导电极5亦形成电连接,由于第四金属极4与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有电连接,第三金属极3与导电弹片6有电连接,因此,第三金属极3与第四金属极4形成回路,也就是说,当插头完全插入插孔的时候,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之后,插孔底部的滚珠81插入了轴向孔9内,限制插头在插孔内随意活动,使插头不脱离插孔,方便用户使用智能按键。并且,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之后,由于压迫机构74随着机动杆71移动,因此,压迫机构74压迫压簧72朝着第一限位机构73移动,使压簧72与第一限位机构73接触后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压簧72一直有弹性恢复力F1的作用。当用户想拔出智能按键时,用手往外拔智能按键,当手的拔力大于滚珠81与轴向孔9之间的摩擦力时,便能将智能按键从插孔中脱离出来,同时,压簧72在弹性恢复力F1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和原位,即从图4所示的状态恢复至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从而使得机动杆从图4所示的状态复位至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为用户下一次使用智能按键做好准备。
可见,图3所示的智能按键,避免了智能按键的插头在插入插孔的过程中,被误识为其它设备如耳机的现象发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构二:
如图5所示,上述机动杆控制机构可包括:
第二弹性器件75,设置于机动杆71上;
第二限位机构76,固定设置于第二弹性器件75上远离导电极5的一端的一侧,与第二弹性器件75上远离导电极5的一端固定连接;
牵拉机构77,固定设置于机动杆71上,与第二弹性器件75上靠近导电极5的一端固定连接,当机动杆71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导电极5移动时,牵拉机构77随着机动杆71移动从而牵拉第二弹性器件75朝着远离第二限位机构76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弹性器件75产生弹性形变。
其中,第二弹性器件可以是拉簧或者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器件。
图6中的第二弹性器件75、第二限位机构76、牵拉机构77均位于插头内部的空腔10内,图6中,第二弹性器件75以压簧为例示出,第二限位机构76以空腔10的一壁面示出(第二限位机构76也可以为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牵拉机构77以固定设置于机动杆71上的一圆盘示出(牵拉机构77也可以为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
如图6和7所示,下面以卡箍结构为圆柱体82、第二弹性器件75为拉簧为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二的机动杆控制机构的智能按键的工作原理:
如图6所示,当用户手持智能按键的插头插入终端设备上的相应插孔的过程中(图6中100表示插孔底部,插孔其它部分未示出),在插头未完全插入到插孔内时,如图6所示,此时,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与导电极5之间有间隙d,因此导电极5与第四金属极4未形成电连接,因而,第三金属极3与第四金属极4不会形成回路,不会短接,系统不会将智能按键识别为耳机,不会出现误识。
如图7所示,当用户按下导电弹片6,使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时,插孔底部的圆柱体82插入轴向孔9内卡住,使插头不脱离插孔。同时,圆柱体82挤压轴向孔9内的机动杆71,使机动杆71朝着导电极5移动,由于圆柱体82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d,因此,圆柱体82可挤压机动杆5朝着导电极5移动d,在圆柱体82完全插入轴向孔9时,不仅插头完全插入了插孔,而且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也与导电极5接触,实现了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与导电极5之间的电连接,同时,导电弹片6发生形变后与导电极5亦形成电连接,由于第四金属极4与机动杆71的导电端711有电连接,第三金属极3与导电弹片6有电连接,因此,第三金属极3与第四金属极4形成回路,也就是说,当插头完全插入插孔的时候,系统会准确的识别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键。
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之后,插孔底部的圆柱体82插入了轴向孔9内,限制插头在插孔内随意活动,使插头不脱离插孔,方便用户使用智能按键。并且,插头完全插入插孔内之后,由于牵拉机构77随着机动杆71移动,因此,牵拉机构77牵拉拉簧75朝着远离第二限位机构76的方向移动,使拉簧75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拉簧75一直有弹性恢复力F2的作用。当用户想拔出智能按键时,用手往外拔智能按键,当手的拔力大于圆柱体82与轴向孔9之间的摩擦力时,便能将智能按键从插孔中脱离出来,同时,拉簧75在弹性恢复力F2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和原位,即从图7所示的状态恢复至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从而使得机动杆71从图7所示的状态复位至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为用户下一次使用智能按键做好准备。
可见,图6所示的智能按键,避免了智能按键的插头在插入插孔的过程中,被误识为其它设备如耳机的现象发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中,机动杆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导电杆,也可以是一个合成杆,该合成杆上远离导电极的一端为非导电端、另一端为前述导电端,即,只要机动杆上靠近导电极的一端为前述可导电的导电端即可,从而保证能与导电极之间形成电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7)

1.一种智能按键,包括:
插头,在其顶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设置有彼此绝缘的第一金属极、第二金属极、第三金属极和第四金属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按键还包括:
导电极,设置于所述插头的顶部的上方;
导电弹片,设置于所述导电极的上方,与所述第三金属极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片在下压状态下与所述导电极电连接;
电连接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插头内部,用于在所述插头未完全插入终端的插孔之前,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非电连接;在所述插头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制所述导电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极电连接;
所述插头的顶部至底部开设有一轴向孔,其中,所述轴向孔与所述导电极之间有间隙,所述轴向孔上临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与所述插孔底部的卡箍结构适配,所述卡箍结构插入所述轴向孔上临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开口内之后卡在所述轴向孔内,当所述卡箍结构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预设作用力时,所述卡箍结构能脱离所述轴向孔;
所述电连接控制机构包括:
机动杆,设置于所述插头的轴向孔内,所述机动杆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为导电端,所述导电端与所述第四金属极电连接,在所述插头未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前,所述导电端与所述导电极不接触;
机动杆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插头内部,用于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从而使所述机动杆的导电端与所述导电极接触后,控制所述机动杆的导电端在所述轴向力作用下保持与所述导电极接触;当所述轴向力作用消失时,控制所述机动杆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杆控制机构包括:
第一弹性器件,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
第一限位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的一侧;
压迫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时,所述压迫机构随着所述机动杆移动从而压迫所述第一弹性器件产生弹性形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器件包括压簧或橡胶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杆控制机构包括:
第二弹性器件,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
第二限位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固定连接;
牵拉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动杆上,与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导电极的一端固定连接,当所述机动杆在轴向力作用下从初始位置朝着所述导电极移动时,所述牵拉机构随着所述机动杆移动从而牵拉所述第二弹性器件朝着远离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弹性器件产生弹性形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器件包括拉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孔底部中心的滚珠或者圆柱体。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智能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动杆包括合成杆,所述合成杆上远离所述导电极的一端为非导电端、另一端为所述导电端;或者
所述机动杆包括一体成型的导电杆。
CN201410298457.5A 2014-06-26 2014-06-26 智能按键 Active CN104091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8457.5A CN104091711B (zh) 2014-06-26 2014-06-26 智能按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8457.5A CN104091711B (zh) 2014-06-26 2014-06-26 智能按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1711A CN104091711A (zh) 2014-10-08
CN104091711B true CN104091711B (zh) 2016-05-11

Family

ID=51639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8457.5A Active CN104091711B (zh) 2014-06-26 2014-06-26 智能按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91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8160A (zh) * 2014-12-05 2016-06-29 上海智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触发应用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808117A (zh) * 2014-12-29 2016-07-27 上海智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功能操作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811840B (zh) * 2015-03-02 2019-06-2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式智能按键及具有智能按键功能的耳机
CN107331545A (zh) * 2016-07-29 2017-11-07 大唐姜堰燃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绝缘操作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4669Y2 (zh) * 1980-08-22 1990-09-18
CN101425649A (zh) * 2007-10-31 2009-05-06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使用可旋转连接器上的触点的电音量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CN101933316A (zh) * 2008-01-30 2010-12-2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附件类型的系统及方法
US8292661B2 (en) * 2009-08-13 2012-10-23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Phone plug connector device
CN103779123A (zh) * 2014-01-22 2014-05-07 哈尔滨艺佳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快按钮
CN103796128A (zh) * 2014-02-18 2014-05-14 郭伟才 开关智能控制插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4669Y2 (zh) * 1980-08-22 1990-09-18
CN101425649A (zh) * 2007-10-31 2009-05-06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使用可旋转连接器上的触点的电音量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CN101933316A (zh) * 2008-01-30 2010-12-2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附件类型的系统及方法
US8292661B2 (en) * 2009-08-13 2012-10-23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Phone plug connector device
CN103779123A (zh) * 2014-01-22 2014-05-07 哈尔滨艺佳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快按钮
CN103796128A (zh) * 2014-02-18 2014-05-14 郭伟才 开关智能控制插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1711A (zh)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1711B (zh) 智能按键
KR200473045Y1 (ko) 이중접점스위치 및 이중접점스위치를 갖는 마그네틱 커넥터
US7931484B2 (en) Latchable power outlet
JP2012104448A5 (zh)
CN207353598U (zh) 一种磁力通断电装置
CN206210664U (zh) 自锁开关
CN202084697U (zh) 可改变接触件通路短路状态的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
JP5890706B2 (ja) タッチペン
CN201797163U (zh) 一种弹出式电源插座
US8573992B2 (en)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CN102801021A (zh) 一种内置接触爪簧的插接件
CN202473682U (zh) 微动开关
US8816230B2 (en) Micro-switch provided labor-saving switching
CN209804511U (zh) 一种拉簧式微动开关
CN208723236U (zh) 插线板
CN110783130A (zh) 一种多方向切换导通的钮子开关
CN205468076U (zh) 一种纠正坐姿的笔
CN210489487U (zh) 一种弹片式薄膜开关
US9368923B2 (en) Actuator apparatus for powering USB receptacle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3824713B (zh) 一种矩形触点式开关
CN208445002U (zh) 防误触的智能排插
CN108987158B (zh) 一种磁性液体点动按钮开关
CN203883190U (zh) 电源插座和插头
CN211670350U (zh) 一种电路安全连接装置
CN217655305U (zh) 活检手柄的刀具检测机构及活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