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8799B - 中继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8799B
CN104078799B CN201410122650.3A CN201410122650A CN104078799B CN 104078799 B CN104078799 B CN 104078799B CN 201410122650 A CN201410122650 A CN 201410122650A CN 104078799 B CN104078799 B CN 104078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ing mass
relay connector
middle relay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26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8799A (zh
Inventor
玉井畅洋
高田俊之
相原国亚
杰里米·黄
永田雅
永田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78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8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8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8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8Shield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大幅降低接地板彼此的共振的中继电连接器。支承体(10)具有:周壁部(11A),该周壁部由相互对置且沿插板(2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11B)、以及将这两个侧壁部(11B)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两个端壁部(11C)形成,且包围多个插板(20);以及限制部(11D),该限制部使各插板(20)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规定位置范围,至少上述侧壁部(11B)的一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支承体(10)以连结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插入方向,在插入方向上贯通形成有用于朝规定位置插入插板(20)的插板收纳空间(11E)。

Description

中继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对象连接器或者电路基板作为相对连接体,并将相对连接体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中继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适用于高速(高频)信号的传送的中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对于这种连接器,多将在由电绝缘体制作成板状的基材的面上作为端子组以高密度配置多个端子而形成的插板在其板厚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并利用壳体保持上述各部而形成中继电连接器。在各插板中,能够使端子组的接触部位于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利用各接触部与对象连接体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对象连接器(底板连接器)与电路基板(子板)连接在一起的中继电连接器。该中继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矩形板状被称作薄板的插板,各插板在其一边上排列有端子组的一端侧(与上述对象连接器连接的一侧)的连接部,并且上述端子组的另一端侧(与上述电路基板连接的一侧)的接触部排列在与上述一边成直角的另一边上。对于这种插板,在专利文献1中,邻接的两个端子作为传送差动信号的配对端子使用。
在上述插板中,在配对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之间、即邻接的两个接触部与下一个邻接接触部之间形成有腔室,在该腔室安装有损耗性插件。该专利文献1中的上述损失性插件由电损耗材料(电磁波吸收部件)制作,该电损耗材料作为整体是导体,但相对于作为对象的频率范围是比较不良的导体。因而,对于位于损耗性插件的两侧的端子,相互飞来的无用电磁波(噪声)由该损耗性插件吸收而被遮断,从而阻止端子间的所谓的串扰。这种电损耗性材料例如能够通过在粘结剂中添加保持导电性粒子的填充物而获得。
在专利文献1中,上述损耗性插件配置于配对端子的接触部与邻接的其他配对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因此在一个插板内的配对端子彼此之间能够防止接触部处的串扰。
上述对象连接器在将多个插板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收纳各插板的一端侧部分(上述端子组的一端侧所位于的部分),并与上述插板的端子组的一端侧的接触部连接。并且,上述对象连接器在与上述插板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具有具备相对于上述板厚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接地板(遮蔽板),与上述插板的损耗性插件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5250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用于防止串扰的损耗性插件安装于插板,因此,能够在该插板内的邻接的两个配对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之间获得防止串扰的效果。但是,在上述中继电连接器中,在插板彼此之间未设置损耗性插件,并且,在对象连接器,在与上述插板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也未设置损耗性插件。即,在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连接前后,在插板彼此之间不存在损耗性插件。并且,由于对象连接器在与插板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具有接地板,因此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存在因从各插板的端子放射的无用电磁波朝上述接地板传播而导致在相互邻接的接地板彼此之间产生共振的情况,该共振可能会由其他的邻接的插板的端子作为噪声拾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幅降低接地部彼此的共振的中继电连接器。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通过在基材设置接地部以及在分别形成于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接触部或者连接部之间呈带状地延伸配置的多个端子而形成的多个插板,以在相对于上述端子的配置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的方式由支承体支承,在上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接有作为对象连接器或者电路基板的对象连接体。
在上述中继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支承体具有:周壁部,该周壁部由相互对置且沿上述插板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以及将上述两个侧壁部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两个端壁部形成,且包围多个插板;以及限制部,该限制部使各插板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规定位置范围,至少上述侧壁部的一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上述支承体以连结上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插入方向,在上述插入方向上贯通形成有用于朝规定位置插入插板的插板收纳空间。
在本发明中,由于支承体的至少侧壁部的一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因此即便从插板的端子放射的无用电磁波朝该插板的接地部传播,该无用电磁波被支承体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而衰减。因而,能够防止在相互邻接的接地部彼此之间产生的共振,或者即便产生共振也能够大幅降低该共振。结果,能够使得邻接的其他的插板的端子从接地部拾取的噪声水平为零、或者能够大幅降低噪声水平。
也可以构成为,插板形成为:在板状的基材的一方的板面排列有多个端子,并且,在上述基材的另一方的板面设置有作为接地部的接地板。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支承体形成为:插板收纳空间形成为能够供插板插入的狭缝,邻接的狭缝之间的间隔壁部形成能够与对应的插板的面抵接的限制部。此时,支承体的狭缝可以与各插板对应地形成,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使得在每个狭缝能够插入两个插板。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承体的周壁部的侧壁部的各自的对置内表面,作为限制部设置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能够供各插板的侧缘部插入的槽部。
并且,在将插板的接地部制作成接地板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支承体设置有在插板收纳空间内与各插板的接地板相面对的二次接地板,该二次接地板通过对插板的接地板施加作用力而与接地板接触。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二次接地板,能够提高各插板的接地功能。
也可以构成为,支承体也兼做中继电连接器的壳体,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支承体形成为被收纳于壳体内的引导件。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支承体的周壁部和限制部由电磁波吸收材料一体形成。这样,多个插板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包围,并且,电磁波吸收材料位于插板彼此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吸收无用电磁波,因此,相应地能够大幅降低接地部的共振、进而能够大幅降低其他的插板的端子所拾取的噪声的水平。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支承体的至少侧壁部的一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即便从插板的端子放射且朝该插板的接地部传播的无用电磁波被上述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而衰减,因此,能够防止相互邻接的接地部彼此之间的共振的产生,或者即便产生共振也能够大幅度降低该共振。结果,能够使得邻接的其他的插板的端子从接地部受到的噪声水平为零,或者大幅度降低该噪声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一起示出的立体图,示出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以嵌合状态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仅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的支承体的上侧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的一个插板的立体图,(A)示出端子排列面侧,(B)示出接地板侧。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是将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是将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是将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是将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9是针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提取一个插板以及与该插板对应的二次接地板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0中,(A)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A)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省略了上侧支承部件的框部件后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0(A)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中继连接器;2、3:对象连接器;10:支承体;11A:周壁部;11B:侧壁部;11C:端壁部;11D:限制部;11E:插板收纳空间;20:插板;21:基材;22:端子;22A、22B:接触部;23:接地板;211G:突条部;50:二次接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一起示出的立体图,示出嵌合前的状态。并且,图2是以嵌合后的状态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1(以下称作“中继连接器1”)是用于传送高速信号的连接器,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2、3嵌合,将该对象连接器2、3彼此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对象连接器2、3是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各电路基板的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姿态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这样,对象连接器2从上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对象连接器3从下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由此,如图2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对象连接器2、3彼此经由中继连接器1连接(对象连接器3未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2、3基本上构成为相同形状的连接器。
中继连接器1具有:形成为板状的多个插板20(也参照图4的(A)、(B));以及支承体10,该支承体10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制作,将上述多个插板20以在其板厚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排列并支承。该支承体10形成为以插板20的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也兼具作为壳体的功能。支承体10通过将上侧支承部件11和下侧支承部件12在上下方向上组合在一起而构成。
图3是仅示出支承体10的上侧支承部件11的立体图。该上侧支承部件11利用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导电性树脂一体地形成周壁部11A和多个限制部11D,上述周壁部11A从上方观察形成为四边框状,用于包围多个插板20,上述限制部11D用于使各插板20在该插板20的排列方向上位于规定位置范围。周壁部11A具有:沿上述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11B;以及沿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两个侧壁部11B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两个端壁部11C。多个限制部11D在由周壁部11A包围的空间内在上述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形成。各限制部11D形成为具有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板状,并将两个侧壁部11B的内壁面彼此连结在一起。
在相互邻接的限制部11D彼此之间、或者限制部11D与端壁部11C之间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狭缝状的空间,形成用于收纳插板20的插板收纳空间11E(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邻接的插板收纳空间11E彼此之间的间隔壁部亦即限制部11D位于能够与被收纳于上述插板收纳空间11E内的插板20的板面抵接的位置,由此使该插板20位于上述长边方向上的规定位置范围。并且,在侧壁部11B的内壁面,在上述长边方向上与各插板收纳空间11E对应的位置、且是上下方向上的靠下端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从上方支承后述的插板20的被支承突部21A(参照图4的(A)、(B))的上侧支承阶梯部(未图示)。
从图3可以看出,周壁部11A延伸至比限制部11D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由该朝上方延伸的部分包围的空间、即朝上方开口且与插板收纳空间11E连通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纳对象连接器2的上侧接纳部11F。当在插板收纳空间11E内收纳有插板20的状态下,从图1可以看出,插板20的上端侧部分从插板收纳空间11E的上端开口突出,且位于上侧接纳部11F内。
支承体10的下侧支承部件12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与上述的上侧支承部件11的周壁部11A相同尺寸的四边框状,且具有: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12B;以及沿相对于该长边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两个侧壁部12B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两个端壁部12C。在侧壁部12B的内壁面上,在上述长边方向上与上述支承部件11的各插板收纳空间11E对应的位置、且是上下方向上的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从下方支承后述的插板20的被支承突部21A的下侧支承阶梯部(未图示)。
支承体10通过下侧支承部件12从下方嵌装于上侧支承部件11而组装成。从图1可以看出,在上侧支承部件11与下侧支承部件12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利用上侧支承部件的侧壁部11B和下侧支承部件12的侧壁部12B形成支承体10的侧壁部,利用上侧支承部件11的端壁部11C和下侧支承部件12的端壁部12C形成支承体10的端壁部。
并且,由下侧支承部件12包围的空间、即在相比支承体10的限制部11D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处朝下方开口且与插板收纳空间11E连通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下方接纳对象连接器3的下侧接纳部。当在插板收纳空间11E内收纳有插板20的状态下,插板20的下端侧部分从插板收纳空间11E的下端开口突出,且位于上述下侧接纳部内。
图4是示出一个插板20的立体图,(A)示出端子排列面侧,(B)示出接地板侧。如图4的(A)、(B)所示,插板20具有:呈板状的树脂制的基材21;呈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且通过一体模塑成形排列保持于基材21的一方的板面的多个端子22;以及安装于基材21的另一方的板面的一个金属制的作为接地部的接地板23。以下,将上述一方的板面称作“端子排列面”,将上述另一方的板面称作“接地板安装面”。
如从图4的(A)、(B)所观察到的那样,基材21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端缘的靠下端的位置突出形成有被支承突部21A,如后所述,该被支承突部21A由支承体10的上侧支承阶梯部从上方支承、且由支承体10的下侧支承阶梯部从下方支承。如从图4的(B)所观察到的那样,基材21在接地板安装面上突出形成有用于保持接地板23的多个保持突部21B。
如从图4的(A)所观察到的那样,端子22遍及基材21的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延伸,在上端侧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接触的上侧接触部22A,进而,在下端侧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对象端子接触的下侧接触部22B。多个端子22在插板20的宽度方向(在图4的(A)中为左右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通过一体模塑成形而被保持于基材21。并且,相互邻接且成对的端子22形成为用于传送差动信号的配对端子。在图4的(A)中,例示出在一个插板20设置有5对配对端子的例子。
接地板23通过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冲裁来制作。如从图4的(B)所观察到的那样,接地板23在与各保持突部21B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接纳基材21的保持突起21B的多个被保持孔部23A。该被保持孔部23A形成为比保持突部21B在上下方向上大的长孔,该长孔的宽度尺寸在上半部比保持突部21B稍大,在下半部比保持突部21B稍小。
在朝基材21安装接地板23时,将基材21的保持突部21B分别引导到对应的被保持孔部23A的上半部内,使接地板23与基材21的接地板安装面面接触。进而,在维持该面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使接地板23朝上方滑动,使保持突部21B压入到被保持孔部23A的下半部。结果,如从图4的(B)所观察到的那样,接地板23被保持在覆盖基材21的上述另一方的板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状态,从而完成插板2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连接器1按照以下的要领组装。首先,从上侧支承部件11的下方将插板20分别插入多个插板收纳空间11E。此时,所有的插板20均形成为端子排列面朝向相同侧的姿态(参照图5)。接着,将下侧支承部件12从下方嵌装于上侧支承部件11,由此完成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此处,插板20的被支承突部21A在上侧支承部件11的上侧支承阶梯部与下侧支承部件12的下侧支承阶梯部之间从上方以及下方被支承,从而防止插板20从插板收纳空间11脱出。
图5是将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中继电连接器1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从下方观察在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支承部件11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的状态。如从图5所观察到的那样,多个插板20分别被收纳于对应的插板收纳空间11E内,且由上侧支承部件11的周壁部11A以及限制部11D包围。如上所述,支承体10整体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制作,因此,在中继连接器1的使用时,即便从插板20的端子22放射的无用电磁波朝该插板20的接地板23传播,该无用电磁波也会被包围插板20的周壁部11A、限制部11D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而衰减。因而,能够在相互邻接的接地板23彼此之间大幅降低共振,结果,能够大幅降低邻接的其他插板20的端子22从接地板23拾取的噪音水平。此处,“大幅降低共振”也包含防止发生共振自身,并且,“大幅降低噪音水平”也包含使噪音水平为零的情况。
接着,基于图1对对象连接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对象连接器2、3为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适当参照对象连接器2的结构并以对象连接器3为中心进行说明。如从图1所观察到的那样,对象连接器3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树脂制的壳体31、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31的多个对象端子。壳体31具有与中继连接器1的下侧接纳部匹配的外形,在该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的与中继连接器1的插板20对应的位置,沿上述长边方向排列形成有在上方开口且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狭缝32。
多个对象端子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金属板部件制作,且以其板面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姿态植入设置于壳体31。该对象端子沿着将邻接的狭缝彼此隔开的间隔壁部(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面)的两个板面中的、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中继连接器1的插板20的端子排列面对置的板面设置。并且,上述对象端子在上述短边方向上被排列保持于与各插板20的端子22对应的位置。
对象端子能够在其板厚方向、即上述长边方向上弹性变位,利用形成于上端侧的对应接触部与上述插板20的端子22的下侧接触部22B弹性接触。并且,对象端子的下端侧部分贯通壳体30的底壁(参照对象连接器2的壳体41的底壁43),在从该底壁突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与电路基板钎焊连接的钎料球34(也参照对象连接器2的钎料球44)。对象连接器2与上述的对象连接器3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基于图1、2对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对象连接器2、3分别钎焊连接于对应的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如图1所示,使对象连接器3成为狭缝32朝向上方开口的姿态、并使中继连接器1位于该对象连接器3的上方。进而,使中继连接器1朝下方移动,使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嵌合(参照图2)。此时,对象连接器3整体被收纳于中继连接器1的下侧接纳部内。在嵌合状态下,设置于中继连接器1的插板20的端子22的下侧接触部22B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弹性接触而电连接。
接着,如从图1所观察到的那样,使对象连接器2成为底壁43朝向上方的姿态、并使其位于中继连接器1的上方。进而,使对象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使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此时,如从图2所观察到的那样,对象连接器2整体被收纳于中继连接器1的上侧接纳部11F内。在嵌合状态下,设置于中继连接器1的插板20的端子22的上侧接触部22A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弹性接触而电连接。当这样而连接器嵌合动作完成时,对象连接器2、3彼此经由中继连接器1电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中,在一个插板收纳空间11E内收纳一个插板2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板收纳空间111E收纳两个插板20,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以下,基于图6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支承体,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加上“100”后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图6是将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中继电连接器101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从下方观察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支承部件11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的状态。如从图6所观察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上侧支承部件111呈以间隔一个的方式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10的限制部11D的形状。并且,在上侧支承部件111的长边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的限制部11D被省略的位置,沿上下方向(相对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从侧壁部111B的内壁面突出的突条部111G。在本实施方式中,突条部111G也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该突条部111G位于能够与插板20的两侧端部(在图6中为上端部以及下端部)抵接的位置,由此限制插板20在上述长边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从插板20的端子22放射且朝接地板23传播的无用电磁波被支承体110的周壁部、限制部111D以及突条部111G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而衰减。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在接地板23彼此之间产生的共振、进而能够大幅降低端子22所拾取的噪声水平。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中,限制部11D作为将插板收纳空间11E彼此隔开的间隔壁部设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设置间隔壁部,限制部形成为设置于侧壁部的突条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基于图7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支承体,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加上“200”后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图7是将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中继电连接器201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从下方观察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支承部件211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的状态。如从图7所观察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210形成为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10的限制部11D的形状。并且,如从图7所观察到的那样,在相互对置的两个侧壁部的内壁面,沿着支承体210的长边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朝支承体210的短边方向(图7中的上下方向)内侧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图7中相对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作为限制部的突条部211G。插板20的两侧缘部插入于在相互邻接的突条部211G彼此之间形成的槽部211H而被收纳。
如从图7所观察到的那样,突条部211G在突出方向(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形成有朝插板20的接地板23突出的抵接部211G-1,在该抵接部211G-1与接地板23的板面抵接。通过像这样抵接部211G-1与接地板23抵接,限制插板20的上述长边方向上的位置。即,突条部211G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从插板20的端子22放射且朝接地板23传播的无用电磁波被支承体210的周壁部以及突条部211G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而衰减。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在接地板23彼此之间产生的共振、进而能够大幅降低端子22所拾取的噪声水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突条部211G在抵接部211G-1与接地板23面接触,因此,也能够利用电磁波吸收材料通过该接触部分吸收上述无用电磁波。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地板彼此的共振,从而提高降低上述噪声水平的效果。但是,在本发明中,突条部211G与接地板23之间的接触并不是必须的,即便假设二者不接触,也能够利用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无用电磁波。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突条部211G与接地板23之间的接触,所有的插板20的接地板23彼此经由支承体210电连接,因此能够提高接地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电连接器1中,除了插板20的接地板23以外不再设置接地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接地板23之外还设置二次接地板50,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以下,基于图8、图9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支承体,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加上“300”后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图8是将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中继电连接器301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从下方观察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支承部件311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的状态。图9是针对中继电连接器301提取出一个插板20以及与该插板20对应的二次接地板50并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301形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上排列保持多个二次接地板50的结构。如从图8所观察到的那样,各二次接地板50沿着限制部311D的两个板面中的靠插板20的接地板23侧的板面配置。即,二次接地板50分别与对应的接地板23对置。
二次接地板50通过对金属板材料进行冲裁并弯曲而制作,具有与插板20的接地板23相面对的主体部51、以及在二次接地板50的宽度方向(图8中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主体部51的两侧且由侧壁部311B保持的两个被保持部52。如从图8所观察到的那样,该主体部51与被保持部52之间的边界部分呈阶梯状(曲柄状)地弯曲(也参照图9)。并且,如从图9所观察到的那样,主体部51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附近的位置、即被保持部52附近的位置,以切出立起的方式形成有朝下方延伸的呈悬臂梁状且能够在板厚方向弹性变位的弹性片51A。该弹性片51A在下部弯曲形成有朝接地板23侧突出的接触突部51A-1(在图9中用虚线表示),该接触突部51A-1在对接地板23的板面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与接地板23的板面弹性接触(也参照图8)。
在上侧支承部件311的侧壁部311B的内壁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保持二次接地板50的被保持部52的狭缝状的保持槽部。被保持部52被从下方压入于上述保持槽部,由此,如从图9所观察到的那样,二次接地板50被保持在与上下方向上的接地板23的中间区域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插板20的接地板23之外,还设置有与该接地板23弹性接触的二次接地板50,因此,相应地,接地功能强化。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连接器301除了设置有上述二次接地板50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当然也能够获得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二次接地板50的被保持部52由侧壁部311B的上述保持槽部保持,由此,二次接地板50与侧壁部311B接触。因而,从端子放射的无用电磁波能够通过接地板23、二次接地板50而由侧壁部311即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地板彼此的共振,能够提高降低上述噪声水平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支承体的上侧支承部件的周壁部和限制部由电磁波吸收材料一体形成而形成为一个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上述支承部件由材料不同的两种部件构成,这点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基于图10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针对支承体,对与第三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标号加上“200”后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图10的(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连接器40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的(B)是省略了图10的(A)的中继连接器401的上侧支承部件411的框部件后的立体图。图11是将图10的(A)的中继连接器401的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在图11中,示出从下方观察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支承部件411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410形成为利用两种部件组装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体210的上侧支承部件211的结构。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410的上侧支承部件411具有由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导电性橡胶制作的两个限制部件411J、以及由不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树脂(非导电性树脂)制作并保持上述两个限制部件411J的框部件411K。
如从图10的(B)所观察到的那样,限制部件411J具有:构成上述支承部件411的侧壁部411B(参照图10的(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中间侧部411B-1;设置于上述中间侧部411B-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的被安装突部411L;以及在上述长边方向上遍及插板20的排列范围等间隔地排列形成的多个突条部411G。被安装突部411L以及突条部411G朝上侧支承部件411的短边方向内侧突出,且与后述的框部件411K的安装孔部对应地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在图10的(B)的例子中为三个部位)。并且,如从图11所观察到的那样,突条部411G的突出前端部的、与插板20的端子排列面对置的面形成为与该端子22具有间隔的斜面,突条部411G的突出前端部与该端子22不接触。这种结构的限制部件411J的中间侧部411B-1、被安装突部411L以及突条部411G利用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导电性橡胶一体形成,制作成一个部件。
如从图10的(A)所观察到的那样,框部件411K具有:两个端壁411C;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两个端壁411C的端部(上述短边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上侧侧部411B-2、下侧侧部411B-3;以及多个安装板部(未图示)。上述上侧侧部411B-2位于端壁411C的靠上端的位置,下侧侧部411B-3位于端壁411C的靠下端的位置。并且,上述两个安装板部在上下方向上在上侧侧部411B-2与下侧侧部411B-3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作为用于将限制部件411J安装于框部件411K的部分发挥功能。在上下方向上,在上侧侧部411B-2与上侧的安装板部之间、两个安装板部彼此之间、位于下侧的下侧安装板部与下侧侧部411B-3之间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孔部,作为供限制部件411J的被安装突部411L以及突条部411G压入的安装孔部(未图示)发挥功能。这种结构的框部件411K由不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非导电性树脂制作成一个部件。
上侧支承部件411通过从框部件411K的上述短边方向上的两侧朝该框部件411K的上述安装孔部压入限制部件411J的安装突部411L以及突条部411G组装。当上侧支承部件411的组装完毕后,如从图10的(A)所观察到的那样,限制部件411J的中间侧部411B-1位于框部件411K的上侧侧部411B-2与下侧侧部411B-3之间,该中间侧部411B-1、上侧侧部411B-2以及下侧侧部411B-3相结合而形成具有一个平坦的侧面的侧壁部411B。并且,限制部件411J的多个突条部411G贯通框部件411K的上述安装孔部而朝上述短边方向的内侧突出。
插板20的两侧缘部从上侧支承部件411的下方压入于在相互邻接的突条部411G彼此之间形成的槽部411H。此时,如从图11所观察到的那样,突条部411G与插板20的接地板23面接触。并且,如上所述,突条部411G与插板20的端子22不接触。进而,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下侧支承部件412从下方嵌合于上侧支承部件411,完成中继连接器401的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同样,从插板20的端子22放射且朝接地板23传播的无用电磁波被限制部件411J的导电性橡胶吸收而衰减。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在接地板23彼此之间产生的共振、进而能够大幅降低端子22所拾取的噪声水平。并且,由于突条部411G与接地板23面接触,因此也能够利用电磁波吸收材料通过该接触部分吸收上述无用电磁波。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地板彼此的共振,能够提高降低上述噪声水平的效果。此外,通过突条部411G与接地板23之间的接触,所有的插板20的接地板23彼此经由限制部件411J电连接,因此能够提高接地效果。并且,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即便突条部411G与接地板23不接触,也能够吸收无用电磁波而实现噪声水平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限制部件411J以及框部件411K这两种部件构成上侧支承部件411,仅该限制部件411J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制作,因此,与上侧支承部件411整体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制作的情况相比较,电磁波吸收材料的量较少即可,能够廉价地制造上侧支承部件411以及中继连接器40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制作限制部件411J的电磁波吸收材料采用导电性橡胶,因此,在中继连接器411的组装过程中,当将插板20的侧缘部压入槽部411H时,形成该槽部411H的突条部411G与插板20密接并夹压该插板20。结果,插板20被可靠地保持而难以从上侧支承部件411脱出,因此,此后能够容易地将下侧支承部件412嵌装于上侧支承部件4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导电性橡胶制作限制部件,但该限制部件的材料只要是电磁波吸收材料即可,例如也可以利用导电性树脂制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限制部件,但代替于此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限制部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上侧支承部件的一方的侧壁侧设置上述的限制部件,并且在另一方的侧壁侧设置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侧壁部以及突条部。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地板与支承体的限制部或者突条部不接触,但代替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使接地板与上述限制部或突条部接触的结构,由此,与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接地板彼此的共振,能够提高降低上述噪声水平的效果。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支承体也兼做中继连接器的壳体,但代替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支承体形成为被收纳于壳体内的引导件。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支承体整体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但代替于此,也可以如第五实施方式那样,仅支承体的一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余下的部分由与电磁波吸收材料不同的材料、例如不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非导电性树脂等形成。在该情况下,只要至少侧壁部中的与插板的排列范围对应的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便能够获得降低接地板的共振的效果。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插板的接地部设置接地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接地部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成与插板的信号端子同列配置的接地端子。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两个对象连接体的双方是电连接器,中继连接器用于这两个对象连接体,但中继连接器的使用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两个连接体中的一方是电路基板、另一方是电连接器,此外也可以双方都是电路基板。在对象连接体是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中继连接器的插板的端子在与电路基板对应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的连接部。
在图12中示出在上侧与对象连接器(未图示)嵌合连接、且在下侧与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中继连接器150。在该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加上“500”后的标号。该中继连接器501的插板(未图示)的端子具有从基材的下端朝下方伸出的连接部522B,在该连接部522B设置有钎料球B。

Claims (10)

1.一种中继电连接器,
通过在基材设置接地部以及在分别形成于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接触部或者连接部之间呈带状地延伸配置的多个端子而形成的多个插板,以在相对于所述端子的配置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的方式由支承体支承,在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接有对象连接体,其中,该对象连接体是对象连接器或者电路基板,
所述中继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支承体具有:周壁部,该周壁部由相互对置且沿所述插板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以及将所述两个侧壁部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两个端壁部形成,且包围多个插板;以及限制部,该限制部使各插板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规定位置范围,
至少所述侧壁部的与插板的排列范围对应的部分由电磁波吸收材料形成,
所述支承体以连结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插入方向,在所述插入方向上贯通形成有用于朝规定位置插入插板的插板收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插板形成为:在板状的基材的一方的板面排列有多个端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另一方的板面设置有作为接地部的接地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形成为:插板收纳空间形成为能够供插板插入的狭缝,邻接的狭缝之间的间隔壁部形成能够与对应的插板的面抵接的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的狭缝与各插板对应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的狭缝形成为使得在每个狭缝能够插入两个插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支承体的周壁部的侧壁部的各自的对置内表面,作为限制部设置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能够供各插板的侧缘部插入的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设置有在插板收纳空间内与各插板的接地板相面对的二次接地板,该二次接地板通过对插板的接地板施加作用力而与接地板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也兼做中继电连接器的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形成为被收纳于壳体内的引导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的周壁部和限制部由电磁波吸收材料一体形成。
CN201410122650.3A 2013-03-29 2014-03-28 中继电连接器 Active CN104078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1526 2013-03-29
JP2013071526A JP6112937B2 (ja) 2013-03-29 2013-03-29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8799A CN104078799A (zh) 2014-10-01
CN104078799B true CN104078799B (zh) 2016-08-24

Family

ID=51599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2650.3A Active CN104078799B (zh) 2013-03-29 2014-03-28 中继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7779B2 (zh)
JP (1) JP6112937B2 (zh)
CN (1) CN1040787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8794B (zh) * 2015-09-25 2018-12-18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JP2019149325A (ja) * 2018-02-28 2019-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0707493B (zh) * 2018-07-10 2021-08-31 莫列斯有限公司 中介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JP7267698B2 (ja) * 2018-09-07 2023-05-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156532B2 (ja) * 2019-07-04 2022-10-19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8715A (zh) * 1998-11-24 2001-12-26 泰拉丁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3217744A (ja) * 2002-01-18 2003-07-31 Bridgestone Corp 電磁波吸収コネクター
JP2007258125A (ja) * 2006-03-27 2007-10-04 Nec Corp アクティブコネクタ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3081A (ja) * 1998-06-17 2000-01-14 Kenichi Ito 電子部品
US7914304B2 (en) 2005-06-30 2011-03-29 Ampheno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ductors having diverging portions
JP4406847B2 (ja) * 2007-03-23 2010-02-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JP2009129708A (ja) * 2007-11-22 2009-06-11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KR20110063501A (ko) * 2008-09-30 2011-06-10 도판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나노탄소 재료 복합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5640912B2 (ja) * 2011-07-01 2014-12-17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プリント回路板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8715A (zh) * 1998-11-24 2001-12-26 泰拉丁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3217744A (ja) * 2002-01-18 2003-07-31 Bridgestone Corp 電磁波吸収コネクター
JP2007258125A (ja) * 2006-03-27 2007-10-04 Nec Corp アクティブコネクタ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95702A1 (en) 2014-10-02
US9257779B2 (en) 2016-02-09
JP2014197455A (ja) 2014-10-16
JP6112937B2 (ja) 2017-04-12
CN104078799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901E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for transmitting high speed signal
US2022007763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ool-proof function
CN109273932B (zh) 插座连接器组件
CN108923156B (zh) 电连接器
US9653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US8851926B2 (en) Low-cross-talk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398050B (zh) 電連接器
CN1925235B (zh) 连接器、连接器用插座、及连接器用插头
US8047875B2 (en) Connector device
US7785152B2 (en) High density connector having two-leveled contact interface
CN104078799B (zh) 中继电连接器
US744550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ell
US8353728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modules and plug connector having a paddle board
CN104183962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201639243A (zh) 對接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
TW201351809A (zh) 具有阻抗控制之電氣連接器
TW201145704A (en) Attach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946029A (zh) 用于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件
CN109193203B (zh) 电连接器
US2023018786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hybrid connection for conductive terminals
CN112134095A (zh) 卡缘连接器
CN113131243A (zh) 电连接器
CN111952747A (zh) 卡缘连接器
US11183796B2 (en) First terminal assembly,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06229764B (zh) 具有接地屏蔽件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