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7253B -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7253B
CN104077253B CN201310132146.7A CN201310132146A CN104077253B CN 104077253 B CN104077253 B CN 104077253B CN 201310132146 A CN201310132146 A CN 201310132146A CN 104077253 B CN104077253 B CN 1040772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program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ommunication
label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21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7253A (zh
Inventor
徐永吉
林建宏
王扬生
罗士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ta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nta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ta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Quanta Comput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77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7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7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72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60Software deploy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4Interprogram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4Interprogram communication
    • G06F9/542Event management; Broadcasting; Multicasting; Not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00
    • G06F2209/5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54
    • G06F2209/544Remo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00
    • G06F2209/5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9/54
    • G06F2209/545Gu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该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包含设置于第一电子装置中的第一通讯平台以及设置于第二电子装置中的第二通讯平台。当第一电子装置安装应用程序时,第一通讯平台选择性地将应用程序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使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应用程序;当第二电子装置执行应用程序的功能时,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功能的指令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并通过第一通讯平台将指令传输至第一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程序执行以取得一数据;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并通过第二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第二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程序显示。

Description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通讯传输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使跨装置之间的通讯不再受限于各装置的平台所专属的应用程序界面或函数库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装置的发展趋势,不同装置间数据交换及沟通的需求与日俱增,例如智能型手表、智能型遥控器及车载资通讯系统与移动装置之间的应用。然而,现有异质装置通讯架构(如:Sony-MN2、I’m Watch、MOTOACTV等等),需要使用各自定义的应用程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或是函数库,使各装置间得以互相沟通(如画面呈现以及功能的呼叫),或者需在特定平台或框架下(如:自定义APP市集)进行开发(如:I’m Watch)。现有异质装置通讯架构由于需要特定指令让装置间互相沟通或呈现画面,使得装置间互动功能较为受限,且由于装置间的互动皆被定义于API中,因此无法符合客制化应用程序需求或无法提供多元的互动,使得应用程序开发者需额外学习时间学习各平台所定义的API,以至于现有异质装置通讯架构不易引起开发者共鸣。此外,若需增加互动需求,各装置则必须随时增加API或是函数库,造成各装置内的API或函数库维护不易。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思索并设计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方法及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以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适用于一第一电子装置以及一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通讯传输,该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包含第一通讯平台以及第二通讯平台。第一通讯平台是设置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中。第二通讯平台是设置于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当该第一电子装置安装一应用程序时,该第一通讯平台选择性地将该应用程序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应用程序;当该第二电子装置执行该应用程序的一功能时,该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功能的一指令传输至该第一通讯平台,并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执行以取得一数据;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并通过该第二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提出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适用于一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该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包含一第一通讯平台与一第二通讯平台,该第一通讯平台具有一第一装置标签且设置于一第一电子装置中,该第二通讯平台具有一第二装置标签且设置于一第二电子装置中,而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具有对应于该第一装置标签的一第一模式以及对应于该第二装置标签的一第二模式的一应用程序;将该应用程序安装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中,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一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一装置标签的该第一模式显示于该第一电子装置;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选择性地将该应用程序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应用程序;以及经由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二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二装置标签的该第二模式显示于该第二电子装置。
依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方法及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1)此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利用应用程序原本的指令进行跨异质装置间的沟通,可避免应用程序开发者受限于API或是函数库为主的互动,使得开发者可将心血投注于软件功能设计,而非与操作系统或其它程序沟通的技术细节,对于加速应用程序开发大有帮助。
(2)应用程序开发者于开发不同装置间相同的应用程序时,可依据不同装置的装置特性(例如屏幕尺寸或硬件规格)预先设计不同的执行模式,使得该应用程序可识别电子装置的装置标签而于不同装置间呈现的不同的外观及功能。
(3)此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通讯平台可允许使用者于本地端电子装置安装、更新或删除一应用程序时,同步使目的端的通讯平台自动安装、更新或删除该应用程序,以大幅降低跨异质装置的应用程序的维护困难,且有效控管及维护跨异质装置间的应用程序的版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方块图。
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至第三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 11 第一电子装置
111 第一装置标签 112、4 第一通讯平台
1121 查询表 12 第二电子装置
121 第二装置标签 122 第二通讯平台
1221 查询表 13 应用程序
131 程序标签 132 第一模式
133 第二模式 134 指令
135、51 数据 136 识别标签
137 移除指令 2 智能型手机
3 智能型手表 5 社群网络
52 赞(Like)按钮 53 累计数目
6 短消息程序 61 删除按钮
62 离开按钮 7 来电显示程序
71 接听来电按钮 72 拒绝来电按钮
S11~S17、S21~S2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贵审查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发明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发明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发明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方法及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是以相同的标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适用于第一电子装置11以及第二电子装置12之间的通讯传输,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包含第一通讯平台112以及第二通讯平台122。第一通讯平台112设置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且包含一装置标签,例如第一装置标签111;第二通讯平台122设置于第二电子装置12中,且包含一装置标签,例如第二装置标签121。其中,第一电子装置11可为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第二电子装置12可为智能型手表。第一通讯平台112及第二通讯平台122可为供使用者自行安装的应用程序,或者以固件的型式嵌入于电子装置的机板中,本发明并不对此设限。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具备第一装置标签111的第一通讯平台112是自始(制造商生产时)即安装于第一电子装置11;具备第二装置标签121的第二通讯平台122则由使用者通过应用程序供应平台(例如,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载而安装于第二电子装置12。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还包括第三电子装置(未图标),例如智能型遥控器或车载资通讯(Telematics)系统,其亦可通过应用程序供应平台(例如,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载具备第二装置标签121的第二通讯平台122或是具备另一装置标签的一通讯平台而安装于第三电子装置,例如具备第三装置标签的第三通讯平台,进而可与第一电子装置11及/或第二电子装置12沟通。
于此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开发者于开发应用程序13时,可根据各个电子装置的屏幕尺寸大小或硬件规格而设计不同执行模式,使该应用程序13安装于不同电子装置中可呈现不同外观(界面)及功能。当该应用程序13安装于不同电子装置中时,应用程序13是依据各个电子装置的通讯平台的装置标签,以决定需于各电子装置上呈现何种执行模式。本实施例中的应用程序13至少具有对应于第一电子装置11的第一装置标签111的第一模式132以及对应于第二电子装置12的第二装置标签121的第二模式133。
简言之,当使用者将应用程序13安装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时,应用程序13可依据第一通讯平台112所包含的第一装置标签111而以对应该第一装置标签111的第一模式132呈现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而使用者将该应用程序13安装于第二电子装置12中时,应用程序13则可依据第二通讯平台122所包含的第二装置标签121而以对应第二装置标签121的第二模式133呈现于第二电子装置12中。举例而言,该应用程序13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所呈现的第一模式132可具有较大的画面以及较丰富的功能(请参考图2(b)),而于第二电子装置12中所呈现的第二模式133则可具有较小的画面以及较简单的功能(请参考图2(c))。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开发者可于应用程序13中储存一装置标签-模式表,此装置标签-模式表中可储存对应不同装置标签的执行模式,以供应用程序13安装于不同的电子装置中时,可根据不同电子装置间分别具有的装置标签以决定该呈现何种执行模式。顺带一提的是,不同的装置标签亦可设定对应于同一执行模式,例如不同制造商所生产的智能型手机,若其屏幕尺寸相若,则应用程序13可以相同的执行模式呈现于各种智能型手机上。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装置11具有无线及/或有线网络传输功能及/或短距离的无线传输功能,第二电子装置12具有短距离的无线传输功能以与第一电子装置11连结。无线网络传输功能例如通过WiFi或移动通讯技术;短距离的无线传输功能例如通过蓝牙或者WiFi,但不以此为限。当使用者使用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时,使用者首先可使用蓝牙配对第一电子装置11与第二电子装置12,以建立两装置间的连线。接着,使用者可使用第一电子装置11以无线或有线网络方式(如通过Micro-USB连接笔记本型计算机而上网)至应用程序供应平台(例如,app store或google play)或网络下载应用程序13。当使用者将应用程序13安装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时,第一通讯平台112搜寻应用程序13是否包含一特定的程序标签131,若是,第一通讯平台112即将应用程序13以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122,使第二通讯平台112执行应用程序13的安装程序,若否,则第一通讯平台112不会将应用程序13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122,亦即,此时仅有第一电子装置11安装应用程序13。利用上述特定程序标签131有无的方式可以区别开发者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是仅单纯使用于单一电子装置上使用(如智能型手机),亦或是可搭配于多个电子装置上使用(如智能型手机与智能型手表)。其中,程序标签131可为开发此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的开发者所定义的程序码或识别码,若应用程序开发者欲开发应用程序于跨装置的多个电子装置中,则需将开发者所定义的程序码或识别码置放于应用程序中以让第一通讯平台112得以搜寻,进而判断是否要将应用程序传输其它通讯平台。
续言之,于第二电子装置12安装完该应用程序13后,使用者可于第二电子装置12中以第二模式133执行应用程序13所呈现的功能,一旦使用者通过第二电子装置12执行以第二模式133所呈现的功能时,第二通讯平台122则将对应该功能的指令134以及对应该应用程序13的识别标签136一并以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112,第一通讯平台112则识别该识别标签136并将该指令134传输至第一电子装置11中对应该识别标签136的应用程序13,使第一电子装置11中的该应用程序13执行该指令134,例如执行按“赞”的指令并上传至脸书(Facebook)的服务器,进而取得更新后的数据135(“赞”的累积数目加),如此完成从第二电子装置12取得指令134以及执行指令134后的数据135。于一具体实施例中,使用者亦可通过第一电子装置11的应用程序13产生该数据135。其中,识别标签136可为应用程序13的套件名称(Package name),此套件名称具有唯一性,亦即不同的应用程序分别对应不同的识别标签。其是为了避免第一通讯平台112及第二通讯平台122将指令134及数据135传输至错误的应用程序中执行或显示。换言之,由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与第二电子装置12皆可能安装多个应用程序,为确定是由哪一个应用程序发出的指令(功能)以及确定由哪一个应用程序显示对应的数据,识别标签136即是用以达成上述目的。
承上,于第一电子装置11的应用程序13取得该数据135后,第一通讯平台112可将该数据135与该应用程序13的识别标签136以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122,使第二通讯平台122将该数据135传输至第二电子装置12中对应该识别标签136的应用程序13,使得应用程序13可以第二模式133显示该数据135。
当使用者移除第一电子装置11中的应用程序13时,第一通讯平台112可将应用程序13的识别标签136以及移除指令137以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122,使第二通讯平台122识别该识别标签136,并依据该移除指令137而移除第二电子装置12中对应识别标签136的应用程序13。而当使用者于第一电子装置11中安装应用程序13的更新文件时,第一通讯平台112可将应用程序13的识别标签136以及该更新文件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122,使第二通讯平台122识别该识别标签136,若第二电子装置12中安装有对应识别标签136的应用程序13,第二通讯平台122可执行该更新文件的安装程序。于一具体实施中,第一通讯平台112与第二通讯平台122可分别建立一查询表1121,用以记录第一电子装置11与第二电子装置12安装那些应用程序以及分别对应的识别标签。
藉此,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可大幅降低跨异质装置的通讯应用程序的维护困难,使用者仅需管理及维护第一电子装置11中的应用程序13,即可同时安装、删除以及更新第二电子装置12中的应用程序13,以利第二电子装置12中的应用程序13的版本控管及维护。
请参阅图2(a)、图2(b)以及图2(c),其分别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至第三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电子装置11使用智能型手机2作为示范态样,第二电子装置12使用智能型手表3作为示范态样,应用程序13使用社群网络5(Facebook)作为示范态样。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可适用于智能型手机2以及智能型手表3之间的通讯传输。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平台4是设置于智能型手机2中,第二通讯平台(未图标)是设置于智能型手表3中,而智能型手机2与智能型手表3是已使用图1的说明中所述的应用程序安装方式安装社群网络5的应用程序,且此应用程序的识别标签已储存于第一通讯平台4以及第二通讯平台中的查询表内。当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系统1时,需先使用蓝牙或无线网络建立智能型手机2与智能型手表3之间的连线。接着,使用者可开启社群网络5的应用程序,并输入账号及密码以登入社群网络5,图2(b)所示。当此智能型手机2登入社群网络5而取得社群网络5的更新数据51(如最新文章或留言),进而显示于智能型手机2的页面时,第一通讯平台4将此数据51以及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以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使第二通讯平台识别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并将该数据51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中的社群网络5显示,如图2(c)所示。藉此,使用者可于智能型手表3上浏览社群网络的文章或留言。若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点选“赞(Like)”按钮52,第二通讯平台将社群网络5中执行赞(Like)按钮52的指令以及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4,第一通讯平台4识别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并将该指令传输至智能型手机2的社群网络5以执行该指令。智能型手机2于执行该指令后,是通过无线网络取得执行完该指令的数据,例如赞(Like)的累计数目53。接着第一通讯平台4则将该执行完该指令的数据以及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回传至第二通讯平台中,使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数据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中的社群网络5显示,使得使用者可于智能型手表上看到点选赞(Like)按钮52后的更新累计数目53。
其中,此社群网络5登入方式并不限于仅能于智能型手机2登入,若应用程序开发者亦将登入的功能设计于智能型手表3的执行模式上,则于建立完智能型手机2与智能型手表3的连线后,使用者亦可直接于智能型手表3开启社群网络5的应用程序,并输入账号及密码以登入社群网络5。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登入社群网络5后,第二通讯平台可将账号、密码、登入社群网络的指令以及社群网络5的识别标签一并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以通过第一通讯平台4登入社群网络5,并取得社群网络5的更新数据51,进而通过上述的方式将该数据51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中的社群网络显示。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其分别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及第二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应用程序13是使用短消息程序6为示范态样。当智能型手机2接收到一封新短消息时,第一通讯平台4将接收到一封新消息的指令以及短消息程序6的识别标签一并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的第二通讯平台,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接收到一封新消息”的指令传输至智能型手表3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短消息程序6中执行,以于智能型手表3中显示“1newmessage”的消息框,如图3所示。
续言之,当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点选该“1new message”的消息框时,第二通讯平台将“显示新消息内容”的指令以及短消息程序6的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4,第一通讯平台4识别该识别标签并以短消息程序6执行“显示新消息内容”的指令,即第一通讯平台将该短消息的内容以及短消息程序6的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短消息的内容显示于智能型手表3中的短消息程序6。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观看完该短消息的内容后,可点选删除按钮61删除该短消息,或者点选离开按钮62离开此短消息程序6。若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点选删除按钮61而删除该短消息时,通过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1,智能型手机2的短消息程序6亦同样会删除智能型手机2中的该短消息,如图4所示。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是以来电显示程序7作为应用程序13的示范态样。当智能型手机接收到一则来自Peter的电话时,第一通讯平台将“Peter来电”的指令以及来电显示程序7的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Peter来电”的指令传输至来电显示程序7执行,以显示“Peter来电”的消息,而使用者则可点选接听来电按钮71或拒绝来电按钮72,以选择是否与Peter进行通话。使用者点选接听来电按钮71或拒绝来电按钮72后,通过第二通讯平台将接听电话或拒绝来电的指令以及显示程序7的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使得智能型手机2执行该指令。
顺带一提的是,使用者于智能型手表3点选接听来电按钮71时,使用者可直接于智能型手表3通话,或者可另外使用蓝牙耳机通话,本发明并不对此设限。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种执行指令的名称,其是为了方便说明且区隔各个执行指令,各应用程序实际的执行指令名称不应视为限制于此处所设定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S11)通过第二电子装置以第二模式执行应用程序的功能;于此步骤中,第二电子装置根据第二装置标签而以第二模式执行应用程序;
(S12)经由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识别标签与对应该功能的指令传输至第一通讯平台;
(S13)通过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指令传输至第一电子装置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应用程序;
(S14)通过第一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程序执行该指令,取得更新后的数据;于此步骤中,还通过第一电子装置的应用程序根据第一装置标签以第一模式显示更新后的数据;于此步骤中,较佳地是通过无线网络取得更新后的数据;
(S15)经由第一通讯平台以无线传输方式将该数据与对应应用程序的该识别标签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
(S16)通过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数据传输至第二电子装置中对应识别标签的应用程序;以及
(S17)令第二电子装置的应用程序以第二模式显示数据。
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方式已于前面叙述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方块图及实施例时描述过,在此为了简略说明便不再叙述。
请参阅图7,其为本发明的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S21)提供具有对应于第一装置标签的第一模式以及对应于第二装置标签的第二模式的应用程序;
(S22)将应用程序安装于第一电子装置中,应用程序识别第一电子装置的第一装置标签,并以对应第一装置标签的第一模式显示于第一电子装置;
(S23)通过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应用程序是否包含程序标签,若是,第一通讯平台传输该应用程序至第二通讯平台,使第二通讯平台自动执行该应用程序的安装程序;若否,应用程序安装方法结束。
(S24)经由该应用程序识别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装置标签,并以对应第二装置标签的第二模式显示于第二电子装置;
(S25)当第一电子装置安装该应用程序的更新文件时,通过第一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识别标签以及该更新文件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第二通讯平台系自动安装该更新文件;以及
(S26)当第一电子装置移除该应用程序时,通过第一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识别标签以及移除指令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第二通讯平台依据移除指令移除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
本发明的跨装置应用程序安装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方式已于前面叙述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方块图时描述过,在此为了简略说明便不再叙述。
综上所述,若使用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应用程序开发者于开发不同装置间相同的应用程序时,可依据不同装置的装置特性设计不同的执行模式,使得该应用程序可于不同装置间呈现的不同的外观(界面)及功能。若使用者于不同装置中安装该应用程序时,该应用程序可通过识别该电子装置的装置标签决定以何种执行模式显示于该电子装置供使用者使用。此外,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是利用应用程序原本的指令进行跨异质装置间的沟通,可避免应用程序开发者受限于API或是函数库为主的互动,使得开发者可将心血投注于软件功能设计,而非与操作系统或其它程序沟通的技术细节,对于加速应用程序开发大有帮助。再者,本发明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的第一通讯平台可检测第一电子装置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状态,使得使用者于第一电子装置安装或更新一应用程序时,第一通讯平台可将该应用程序或该更新文件传输至第二电子装置安装,若使用者于第一电子装置删除该应用程序时,第一通讯平台可将移除该应用程序的指令传输至第二通讯平台,使第二通讯平台自动移除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如此,可大幅降低跨异质装置的通讯应用程序的维护困难,且使用者仅需对第一电子装置进行管理,即可达成第二电子装置的应用程序的安装、更新以及删除,有利于应用程序的版本控管及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用于一第一电子装置以及一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通讯传输,该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包含:
一第一通讯平台,是设置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中;以及
一第二通讯平台,是设置于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当该第一电子装置安装一应用程序时,该第一通讯平台选择性地将该应用程序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应用程序;当该第二电子装置执行该应用程序的一功能时,该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功能的一指令传输至该第一通讯平台,并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执行以取得一数据;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并通过该第二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显示;
其中,该第一通讯平台包含一第一装置标签,该第二通讯平台包含一第二装置标签,当该应用程序安装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中时,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一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一装置标签的一第一模式显示于该第一电子装置,当该应用程序安装于该第二电子装置中时,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二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二装置标签的一第二模式显示于该第二电子装置;
其中当该第一电子装置安装该应用程序时,该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应用程序是否包含有一程序标签,若是,该第一通讯平台传输该应用程序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执行该应用程序的安装程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中当该第二通讯平台将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通讯平台时,该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一识别标签与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通讯平台,使该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电子装置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以该应用程序执行该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中当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时,该第一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该识别标签与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使得该应用程序以该第二模式显示该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中该识别标签具有唯一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中当该第一电子装置移除该应用程序时,该第一通讯平台传输该识别标签以及一移除指令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该第二通讯平台依据该移除指令移除该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其中当该第一电子装置安装该应用程序的一更新文件时,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识别标签以及该更新文件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更新文件。
7.一种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用于一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该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包含一第一通讯平台与一第二通讯平台,该第一通讯平台具有一第一装置标签并设置于一第一电子装置中,该第二通讯平台具有一第二装置标签并设置于一第二电子装置中,而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具有对应于该第一装置标签的一第一模式以及对应于该第二装置标签的一第二模式的一应用程序;
将该应用程序安装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中,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一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一装置标签的该第一模式显示于该第一电子装置;
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选择性地将该应用程序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应用程序;
经由该应用程序识别该第二装置标签,并以对应该第二装置标签的该第二模式显示于该第二电子装置;以及
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应用程序是否包含有一程序标签,若是,该第一通讯平台传输该应用程序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执行该应用程序的安装程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其还包含下列步骤:
通过该第二电子装置以该第二模式执行该应用程序的一功能;
经由该第二通讯平台将对应该应用程序的一识别标签与对应该功能的一指令传输至该第一通讯平台;
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指令传输至该第一电子装置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以及
令该第一电子装置以该应用程序执行该指令,以取得一数据;
经由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数据与对应该应用程序的该识别标签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
通过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并将该数据传输至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以及
令该第二电子装置的该应用程序以该第二模式显示该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其还包含下列步骤:
当该第一电子装置移除该应用程序时,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传输该识别标签以及一移除指令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该第二通讯平台依据该移除指令移除该第二电子装置中的该应用程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装置通讯传输方法,其还包含下列步骤:
当该第一电子装置安装该应用程序的一更新文件时,通过该第一通讯平台将该识别标签以及该更新文件传输至该第二通讯平台,使该第二通讯平台识别该识别标签,若该第二电子装置中安装有对应该识别标签的该应用程序,该第二通讯平台自动安装该更新文件。
CN201310132146.7A 2013-03-28 2013-04-16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040772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1124A TWI497311B (zh) 2013-03-28 2013-03-28 跨裝置通訊傳輸系統及其方法
TW102111124 2013-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7253A CN104077253A (zh) 2014-10-01
CN104077253B true CN104077253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59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2146.7A Active CN104077253B (zh) 2013-03-28 2013-04-16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3014B2 (zh)
CN (1) CN104077253B (zh)
TW (1) TWI4973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5407B1 (ko) 2013-07-11 2020-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318514B2 (ja) * 2013-09-20 2018-05-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入力処理システム、情報記憶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入力方法
US9223565B2 (en) * 2013-10-16 2015-12-29 Google Inc. Rendering interface objects defined by a separate application
KR102233728B1 (ko) * 2013-10-31 2021-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KR102209814B1 (ko) * 2013-12-13 2021-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9999019B2 (en) * 2014-05-23 2018-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earable device and method of setting reception of notification message therein
US20150341900A1 (en) * 2014-05-23 2015-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earable device and method of setting reception of notification message therein
US20150358353A1 (en) * 2014-06-06 2015-12-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Enhanced selective wipe for compromised devices
US9578668B2 (en) * 2014-08-25 2017-02-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Bluetooth pair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160086405A1 (en) * 2014-09-19 2016-03-24 Beijing Lenovo Software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s, electronic devices and wearable electroinc devices
KR20160048429A (ko) * 2014-10-24 2016-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4580147A (zh) * 2014-12-01 2015-04-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回复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635495B2 (en) * 2014-12-03 2017-04-25 Silverplus, Inc. Supporting virtually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dual wireless protocols in a single device
WO2016088922A1 (ko) * 2014-12-05 2016-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바일 디바이스 및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를 이용한 인터페이스 제공 방법
CN104735631B (zh) * 2014-12-09 2019-05-1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操作短信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KR102322026B1 (ko) * 2014-12-09 2021-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바일 디바이스 및 모바일 디바이스의 동작 방법
US9712657B2 (en) * 2015-02-06 2017-07-18 Apple Inc. Proxying for communicating messages with an unregistered accessory device
KR20160116251A (ko) * 2015-03-27 2016-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788138B2 (en) * 2015-04-03 2017-10-10 Snaptrack,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allocating application functions to motion-correlated devices
CN104967557B (zh) * 2015-05-28 2017-03-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EP3131348B1 (en) * 2015-06-12 2019-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wer consumption control method for wearable device, and wearable device
US10356237B2 (en) * 2016-02-29 2019-07-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wearable device, and message transfer method
US10327272B2 (en) * 2017-01-05 2019-06-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ing peripheral IoT devices to identify primary device replacements
CN108200126A (zh) * 2017-12-19 2018-06-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对象上传方法及装置
KR102536948B1 (ko) * 2018-10-29 2023-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Ssp의 번들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756126B1 (en) 2019-05-06 2022-07-06 Google LLC Secure communication in mobile digital pages
TWI714212B (zh) * 2019-08-14 2020-12-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跨平台通訊方法、伺服器裝置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483A (zh) * 2000-06-30 2002-01-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向可佩戴电器传送数据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程序存储设备
CN1739093A (zh) * 2003-08-21 2006-02-22 微软公司 同步模式的实现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13120B2 (en) * 2003-09-16 2007-12-25 Nokia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control in peer-to-peer ad-ho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070283050A1 (en) * 2006-06-05 2007-12-06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cheduling reporting of synchronization states
US8599823B2 (en) * 2007-07-06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ynchronization with respect to a peer to peer timing structure
US8320943B2 (en) * 2008-02-27 2012-11-2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instant messages to be exchanged between mobile devices
WO2012055013A1 (en) * 2010-10-25 2012-05-0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applications to communicate using a peer-to-peer (p2p) system
US8607295B2 (en) * 2011-07-06 2013-12-10 Symphony Advanced Media Media content synchronized advertising platform methods
US20120265434A1 (en) * 2011-04-14 2012-10-18 Google Inc. Identifying Parking Spots
US9793962B2 (en) * 2011-06-10 2017-10-17 Amx Llc Proces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ctive/passive devices and a control system
CN102262552B (zh) * 2011-07-06 2015-08-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程序跨设备同步方法及系统
US10291658B2 (en) * 2011-11-09 2019-05-1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echniques to apply and share remote policies on mobile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483A (zh) * 2000-06-30 2002-01-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向可佩戴电器传送数据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程序存储设备
CN1739093A (zh) * 2003-08-21 2006-02-22 微软公司 同步模式的实现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7253A (zh) 2014-10-01
US20140298353A1 (en) 2014-10-02
US8973014B2 (en) 2015-03-03
TWI497311B (zh) 2015-08-21
TW201437824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7253B (zh) 跨装置通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US10739957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the same
CN108141495B (zh) 锁定和解锁配备有触摸屏的移动设备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US987023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unning application program
CN104317648B (zh) 一种监测广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29102A (zh) 用于显示应用的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32945B (zh) 分享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KR20130017321A (ko) 단말 및 그의 이벤트 기록 방법
CN104407776A (zh) 一种闹钟的设置方法及装置
CN110263565A (zh) 用于调用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EP3410753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716735A (zh) 用于在于一个或多个应用平台上执行的隔离的应用之间共享应用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05100208A (zh) 一种移动终端与穿戴设备的通信方法
CN109471647A (zh) 一种数据的更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2830799B (zh) 基于智能终端对感应装置进行感应的方法和智能终端
CN106686074A (zh) 一种快速构建物联网应用的系统及方法
CN10602763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120008555A (ko) 스마트폰을 이용한 분실 방지 시스템
WO2021244452A1 (zh) 一种多设备交互的方法及系统
CN103514003A (zh) 程序安装方法及装置
WO2015108282A1 (ko) 전자 장치의 광고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10245017A (zh) 资源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设备
CN102811241A (zh) 远程管理方法及远程管理系统
KR102261614B1 (ko) 디지털 트윈 기반의 전자 장치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491687A (zh) 一种应用软件的热更新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