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5155A - 灯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灯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5155A
CN104075155A CN201310421505.0A CN201310421505A CN104075155A CN 104075155 A CN104075155 A CN 104075155A CN 201310421505 A CN201310421505 A CN 201310421505A CN 104075155 A CN104075155 A CN 104075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pipe
lamp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15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涉泽壮一
林田裕美子
川岛净子
上村幸三
松尾伦宏
中川结衣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5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5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20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 F21K9/27Retrofit light sources for lighting devices with two fittings for each light source, e.g. for substitution of fluorescent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4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intended only for mounting on a ceiling or the like overhead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1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light gu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00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a string or strip of light sources
    • F21S4/20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a string or strip of light sources with light sources held by or within elongate supports
    • F21S4/28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a string or strip of light sources with light sources held by or within elongate supports rigid, e.g. LED b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00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 F21V3/04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3/0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 F21Y2103/1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comprising a linear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灯以及照明装置。灯具备:多个发光部,所述多个发光部在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两种发光元件,所述两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可分别进行控制。而且,实施方式的灯具备管,所述管使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灯中,从管的下部至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管的内部半径。所述灯及照明装置,能够抑制从灯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

Description

灯以及照明装置
本申请享有2013年3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3-062333的优先权的权益,该日本专利申请的所有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灯(lamp)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模块(module),一般采用的是:在基板上搭载有多个LED芯片(chip)的板上芯片(Chip OnBoard,COB)方式。
COB方式的发光模块有时作为光源而被用于灯泡型LED灯中,所述灯泡型LED灯是:在集中安装有多个LED芯片的基板上形成阻流部,使荧光体树脂流入由阻流部形成的空间内,并使该荧光体树脂硬化而成的集合安装型灯。而且,近年来,在基板上等间隔地排列设置有一列LED芯片的发光模块也已登场。在直管型LED灯中,将多个发光模块连接起来使用。
但是,上述直管型LED灯中,有时会产生明亮部位与昏暗部位,因此有时存在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灯以及照明装置。
实施方式的灯具备基板。实施方式的灯具备多个发光部,所述多个发光部在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多种发光元件,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能够分别进行控制。实施方式的灯具备管(pipe),且所述管使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灯中,不同的发光部间的、发出同一色的光的同一种类的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小于管的内部直径,从管的下部至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管的内部半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照明器具的接线图。
图4是表示发光模块的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对管12内的基板21的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沿着图4中F7-F7线表示的发光模块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发光模块所具备的密封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成对的发光元件的距离、两种发光元件的对与邻接的对的距离、与管的外部直径的关系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成对的发光元件的距离、两种发光元件的对与邻接的对的距离、与管的外部直径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验的图。
符号的说明
1:照明器具
2:装置本体(器具本体)
3:点灯装置
3a:第一点灯装置
3b:第二点灯装置
3c:控制装置
4a:第一灯座
4b:第二灯座
5:反射构件
5a:底板部
5b:侧板部
5c:端板
6:装饰螺丝
8、9:端子件
11:灯
12:管
12a:凸部
13a:第一灯头
13b:第二灯头
14:梁
15、15a~15d:发光模块
16a、16b:灯脚
21:基板
22:底层
23:金属箔
24:罩层
25:配线图案
25a:第一配线图案
26:安装垫
27:导电连接部
41:保护构件
45:发光部
45a、45b:发光元件
46:粘结剂
51:第一导线
51a:第一导线的一端部
51b:第一导线的另一端部
51c:第一导线的中间部
52:第二导线
54:密封构件
54a:树脂
54b:荧光体
54c:填充剂
55:电气零件(电容器)
56:电气零件(连接器)
57:电气零件(整流用二极管)
58:电气零件(电阻)
59:电气零件(输入连接器)
70a、70b、70c:配线
a、d、d1、d2:距离
D:密封构件的直径
h:中间部相对于发光元件的突出高度
H:密封构件的高度
M:第二层
r:管的内部直径
R:管的外部直径
SW:开关
T:第三层
U:第一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各实施方式的灯。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灯不过表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而且,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可在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灯具备多个发光部,所述多个发光部在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多种发光元件,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能够分别进行控制。实施方式的灯具备管,所述管使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灯中,从管的下部至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管的内部半径。由此,从发光元件至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而输出的管的面为止的距离变大。因此,从管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得以抑制。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的灯中,不同的发光部间的发出同一色的光的同一种类的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小于管的内部直径。因此,相对于管的内部直径,发出同一色的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从管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进一步得到抑制。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多种发光元件例如为两种发光元件。此时,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两种发光元件中的一种发光元件经由第一配线而连接于第一电源的第一极,并且经由第二配线而连接于第二极,另一种发光元件经由第三配线而连接于第二电源的第一极,并且经由第二配线而连接于第二极。由此,在两种发光元件这两者中,共用第二配线。因此,配线数变少,从而灯的内部结构变得紧凑(compact)。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的灯中,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优选的是,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
而且,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中,从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的光的色温之差为1800K以上,发光部中的多种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小于发光部间的距离。由此,相对于发光部间的距离,发出不同色的光的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从管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得以抑制。
而且,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灯中,发光部间的距离小于管的外部直径与0.6的乘积。由此,相对于基于管的外部直径的值,发光部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从管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得以抑制。
而且,在以下的第3实施方式中,两种发光元件中的、一种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色温低于规定色温,另一种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色温高于所述规定色温,在从两种发光元件的双方发光元件发出有光的状态下,对从两种发光元件各自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进行控制,从而从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色温达到规定色温。因此,根据此种具备含有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部的灯,能够抑制从灯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包括:灯,该灯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多个发光部及管,且从管的下部至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管的内部半径,所述多个发光部在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多种发光元件,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可分别进行控制,所述管使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以及点灯装置,连接于电源,对灯供给电力。因此,从管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得以抑制。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管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使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树脂,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使用玻璃(glass)。优选该管是在树脂材料中混合适量的光扩散剂而形成。
而且,在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半导体的发光元件,可列举LED芯片,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aser)、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元件。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与具备直管型灯的照明装置,例如,关于照明器具,参照图1至图7来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而且,图2是图1所示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图1及图2中,符号1例示的是直接安装(directmounted)型的照明器具。
照明器具1具备:装置本体(器具本体)2、点灯装置3、成对的第一灯座(socket)4a及第二灯座4b、反射构件5、以及构成光源的直管型的灯11等。
图2所示的装置本体2例如是以细长形状的金属板所制作。装置本体2是沿着绘制有图2的纸面的表面-背面方向延伸。装置本体2例如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丝而固定于室内的天花板。
点灯装置3被固定在装置本体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点灯装置3具有:第一点灯装置3a、第二点灯装置3b以及控制装置3c。
第一点灯装置3a通过控制装置3c的控制,接受商用交流电源并生成直流输出,并将直流输出供给至后述的灯11的发光元件45a。第二点灯装置3b通过控制装置3c的控制,接受商用交流电源并生成直流输出,并将直流输出供给至后述的灯11的发光元件45b。
控制装置3c对流经发光色不同的后述发光元件45a及后述发光元件45b的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从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分别发出的光的光通量(luminous flux)。由此,控制装置3c对从发光元件45a发出的光与从发光元件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进行光色控制及亮度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3c对从第一点灯装置3a供给至发光元件45a的电流的大小进行控制,并且对从第二点灯装置3b供给至发光元件45b的电流的大小进行控制,以对从发光元件45a发出的光与从发光元件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进行光色控制及亮度控制。
另外,在装置本体2上,分别安装有未图示的电源接线板(power supplyterminal board)、多个构件支撑件以及一对灯座支撑构件等。在电源接线板上,连接从天花板背面引入的商用交流电源的电源线。进而,电源接线板是经由未图示的器具内配线而电性连接至点灯装置3。
灯座4a、4b连结于灯座支撑构件,并分别配设在装置本体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灯座4a、4b为旋转安装式的灯座。
图3是图1的照明器具的接线图。如图3所示,灯座4a、4b具有连接后述的灯脚(lamp pin)16a、16b的一对端子件8或端子件9。为了对后述的灯11供给电源,第一灯座4a的3个端子件8中的2个端子件8是:经由器具内配线而连接于第一点灯装置3a。而且,第一灯座4a的3个端子件8中的2个端子件8是:经由器具内配线而连接于第二点灯装置3b。另外,第二灯座4b的端子件9上未连接任何配线。
如图2所示,例如,反射构件5具有:金属制的底板部5a、侧板部5b及端板5c,反射构件5是呈上表面开放的沟槽(trough)形状。底板部5a为平坦。侧板部5b从底板部5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朝斜上方向弯折。端板5c封闭底板部5a与侧板部5b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的端面开口。构成底板部5a与侧板部5b的金属板包含:表面呈白色系颜色的彩钢板(color steel sheet)。因此,底板部5a与侧板部5b的表面成为反射面。在底板部5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未图示的灯座通孔。
反射构件5覆盖装置本体2以及安装于装置本体2的各零件。该状态是通过可拆卸的装饰螺丝(参照图1)6而保持。装饰螺丝6朝上贯穿底板部5a并螺入构件支撑件。装饰螺丝6可进行手旋操作而无须使用工具。灯座4a、4b穿过灯座通孔而突出至底板部5a的下侧。
照明器具1并不限于仅支撑一根接下来要说明的灯11的结构,例如也可具备两对灯座,从而支撑两根灯11。
以下,参照图2至图7,对可拆卸地支撑于灯座4a、4b的灯11进行说明。
灯11具有与现有的荧光灯同样的尺寸与外径。该灯11具备:管12、安装于该管12两端的第一灯头13a及第二灯头13b、梁14、以及多个例如4个发光模块15。另外,当对4个发光模块15进行区分时,标注附加字符a至d来进行图示并且予以说明。
管12是由透光性的树脂材料,而形成为例如长条状。对于构成管12的树脂材料,可较佳地使用混合有光的扩散材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树脂。该管12的扩散透过率优选为90%至95%。而且,管12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优选的是,管12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如图2所示,在管12的使用状态下,管12在成为上部的部位的内面具有一对凸部12a。
第一灯头13a被安装于管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第二灯头13b被安装于管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这些第一灯头13a及第二灯头13b是可拆卸地连接于灯座4a、4b。通过该连接,由灯座4a、4b所支撑的灯11被配置于反射构件5的底板部5a的正下方。从灯11出射至外部的光的一部分是:入射至反射构件5的侧板部5b。
如图3所示,第一灯头13a具有:突出至该第一灯头13a外部的3根灯脚16a。这些灯脚16a彼此电性绝缘。与此同时,三根灯脚16a的前端部以彼此远离的方式而弯曲成大致直角,以呈L字形状。如图3所示,第二灯头13b具有:突出至该第二灯头13b外部的一根灯脚16b。该灯脚16b具有圆柱状的轴部与前端部,且该灯脚16b的侧面呈T字形状,所述前端部设在圆柱状的轴部的前端部,且所述前端部的正面形状(未图示)为椭圆形状或者长圆形状。
第一灯头13a的3根灯脚16a连接于灯座4a的3个端子件8,并且第二灯头13b的灯脚16b连接于灯座4b的端子件9,由此,灯11以机械方式被支撑于灯座4a、4b。在该支撑状态下,通过灯座4a内的端子件8与接触该端子件8的第一灯头13a的灯脚16a,能够实现对灯11的供电。
发出同一色的光的发光元件45a是串联连接。发光元件45a的二极管的阳极(anode)侧通过作为第一配线的一例的配线70a,而连接于第一点灯装置3a的正极,发光元件45a的二极管的阴极(cathode)侧通过作为第二配线的一例的配线70c,而连接于第一点灯装置3a的负极。而且,发出同一色的光的发光元件45b是串联连接。发光元件45b的二极管的阳极侧通过作为第三配线的一例的配线70b,而连接于第二点灯装置3b的正极,发光元件45b的二极管的阴极侧通过配线70c,而连接于第二点灯装置3b的负极。即,本实施方式中,两种发光元件45a、45b中的、一种发光元件45a经由配线70a而连接于作为第一电源的一例的第一点灯装置3a的正极,并且经由配线70c而连接于负极。而且,另一种发光元件45b经由配线70b而连接于作为第二电源的一例的第二点灯装置3b的正极,并且经由配线70c而连接于负极。由此,在两种发光元件45a、45b这两者中,使用了共用的配线70c。因此,配线数变少,所以灯11的内部结构变得紧凑。
如图2所示,梁14被收容在管12中。梁14为机械强度优异的棒(bar)材,例如由铝合金形成,以实现轻量化。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是电性绝缘地连结于第一灯头13a、第二灯头13b。
图4是表示发光模块的一例的图。如图4所示,4个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均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且呈笔直的列而排列。该发光模块列的长度与梁14的全长大致相等。各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是利用被螺入梁14的未图示的螺丝而固定。
因此,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是与梁14一同被收容在管12中。在该支撑状态下,各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载置于管12的凸部12a。由此,各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大致水平地配设在管12内的最大宽度的上侧。
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包括:基板21;以及多个发光部45,具有两种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的成对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具有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的发光部45是:在基板21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而且,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可分别进行控制。即,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是由控制装置3c分别予以控制。而且,例如,发光元件45a发出蓝色的光,发光元件45b发出黄色的光。
此处,参照图5,对管12内的基板21的位置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管12内的基板21的位置的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例子所示,当将管12的内部的直径(内部直径)设为r、管的内部的最下部至基板21为止的距离设为d时,管12内的基板21的位置以下述数式(1)表示。
r/2<d    (1)
即,基板21是配设在管12内的最大宽度部(中心部)的上侧。因而,各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均配设在管12内的最大宽度部的上侧。因此,与发光模块配设在管12内的最大宽度的下侧的情况相比,从发光元件45a、45b至使由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扩散而输出的管12的面为止的距离变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12,能够抑制从管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例子所示,当将同一种类的发光元件45a间的距离设为a时,同一种类的发光元件45a间的距离的大小以下述数式(2)表示。
a<r    (2)
即,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管12的内部直径r,发出同一色的发光元件45a间的距离较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12,从管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得以被抑制。
此处,上述发光元件45a间的距离a的值例如为12.3mm以下的值,从管的内部的最下部至基板21为止的距离d的值例如为15mm以上的值。
图6是沿着图4中F7-F7线表示的发光模块的剖面图。以下,对沿着通过发光元件45a的线的剖面图进行说明,但沿着通过发光元件45b的线的剖面图与此相同,因此,对于沿着通过发光元件45b的线的剖面图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发光模块15具备:基板21、配线图案(pattern)25、保护构件41、发光元件45a、第一导线(wire)51、第二导线52、密封构件54及各种电气零件55~59。
基板21是由底层(base)22、金属箔23及罩(cover)层24所形成。
底层22包含:以树脂例如玻璃环氧(glass epoxy)树脂制作的平坦的板。该玻璃环氧树脂制的基板(FR-4)的导热性低且相对较廉价。底层22也可由玻璃复合物(glass composite)基板(CEM-3)或其他合成树脂材料所形成。
如图6所示,金属箔23积层于基板21的背面,例如,金属箔23包含铜箔。罩层24是遍及底层22的周部背面及金属箔23而积层。该罩层24包含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的抗蚀剂(resist)层。基板21通过积层于背面的金属箔23及罩层24,来抑制翘曲而得到加强。
配线图案25呈三层结构,且形成于底层22的表面(即基板21的表面)。第一层U是由镀敷于底层22表面的铜所形成。第二层M被镀敷于第一层U上,且由镍所形成。第三层T被镀敷于第二层M上,且由银所形成。
因此,配线图案25的表面为银制。该银制的第三层T构成反射面,该反射面的全光线反射率为90%以上。
对于保护构件41,可较佳地使用以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的、例如白色的抗蚀剂层。该白色抗蚀剂层作为光的反射率高的反射层而发挥功能。保护构件41覆盖配线图案25的大部分而形成于基板21上。
各安装垫(pad)26及各导电连接部27是:在基板21上形成保护构件41的阶段,由未被该保护构件41覆盖而露出有第三层T的部分所形成。各安装垫26沿着基板21的长度方向排列。各导电连接部27是与各安装垫26成对地,分别配设在安装垫26附近。因此,各导电连接部27是以与安装垫26的配设间距(pitch)相同的配设间距,而沿着基板21的长度方向排列。
发光元件45a包含LED的裸芯片(bare chip)。在LED的裸芯片中,在蓝宝石(sapphire)制的元件基板的一面上具备发光层,且LED的裸芯片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发光元件45a将与上述一面为相反侧的元件基板的另一面,使用粘结剂46而固定于作为反射面的安装垫26。发光元件45a形成沿基板21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排列的发光元件列。
发光元件45a的粘结部位优选为安装垫26的中央。由此,能够利用发光元件45a周围的反射面区域,来反射从发光元件45a发射并入射至安装垫26的光。
此时,越靠近发光元件45a,入射至安装垫26的光越强,能够利用反射面区域来反射该强光。
包含LED裸芯片的发光元件45a的发光是:通过使顺向电流流经半导体的p-n接面而实现,因此,该发光元件45a是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光的固态元件。以此种发光原理发光的发光元件45a与通过通电而使灯丝(filament)高温白炽、并通过该灯丝的热辐射来发射可见光的白炽灯泡相比,具有节能效果。
优选的是,为了获得粘结的耐久性,粘结剂46具有耐热性,进而,为了在发光元件45a的正下方也能够进行反射,粘结剂46具有透光性。作为此种粘结剂46,可使用硅酮(silicone)树脂系的粘结剂。
第一导线51与第二导线52包含金属细线、例如金的细线,且使用接合机(bonding machine)而进行配线。
如图6所示,第一导线51是设置成:将发光元件45a与第一配线图案25a的导电连接部27电性连接。此时,通过快速接合(fast bonding),第一导线51的一端部51a连接于发光元件45a的电极。通过二次接合(second bonding),第一导线51的另一端部51b连接于导电连接部27。
第一导线51的一端部51a是在发光元件45a的厚度方向上,朝远离该发光元件45a的方向突出。导电连接部27以发光元件45a的厚度方向为基准,较该发光元件45a的上述电极及其他电极更靠近基板21侧。相对于该导电连接部27,第一导线51的另一端部51b是倾斜地连接。
第一导线51的中间部51c是占据一端部51a与另一端部51b之间的部位。该中间部51c如图6所示,以从一端部51a弯曲并与发光元件45a平行的方式而形成。中间部51c相对于发光元件45a的突出高度h被规定为75μm以上且125μm以下、优选为6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由此,经打线接合(wirebonding)的第一导线51是以:将以发光元件45a为基准的高度保持得较低的方式进行配线。
如上所述,经配线的第一导线51的中间部51c与另一端部51b是:沿着与发光元件45a形成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延伸。此种配线是通过发光元件45a相对于安装垫26的上述配置而实现。通过该配线,能够缩短第一导线51的长度。因此,与俯视时第一导线51相对于发光元件45a而倾斜地配线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第一导线51的成本。
第二导线52被设置成通过打线接合来连接发光元件45a与包含第一配线图案25a的一部分的安装垫26。此时,通过快速接合,第二导线52的一端部连接于发光元件45a的上述另一电极。通过二次接合,第二导线52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安装垫26。
因此,安装在各发光模块15的基板21上的多个发光元件45a电性连接。而且,安装于各基板21的多个发光元件45a群之间也电性连接。而且,所述多个发光元件45a在从第一点灯装置3a受到电力供给时发光。
图7是表示发光模块所具备的密封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中示意性地所示,密封构件54是在作为主成分的树脂54a中,分别混合适量的荧光体54b及填充剂(filler)54c而形成。
树脂54a可使用具有透光性的热塑性树脂。对于树脂54a,例如优选使用树脂(resin)系硅酮树脂。树脂系硅酮树脂具有三维交联的组织,因此比透光性的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硬。
荧光体54b受到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激发,而发射出与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的光色为不同光色的光。例如,当发光元件45a发出蓝色光时,作为荧光体54b,使用黄色荧光体,该黄色荧光体通过激发而发射出相对于蓝色光存在补色关系的黄色系的光。
密封构件54通过填埋安装垫26、导电连接部27、发光元件45a、第一导线51以及第二导线52,从而密封这些部分而形成于基板21上。该密封构件54是在未硬化的状态下对准发光元件45a滴下,然后进行加热处理,从而硬化而形成。对于密封构件54的滴下(灌封(potting)),使用分配器(dispenser)等。
硬化的密封构件54被配设成在基板21上沿着该基板21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且依照发光元件45a的列而形成密封构件列。硬化的密封构件54呈圆顶(dome)形状。
密封构件54的直径D(参照图6)被规定为垫直径D1的1.0倍至1.4倍,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直径D为4.0mm至5.0mm。由此,抑制安装垫26的一部分从密封构件54突出的情况。与此同时,相对于安装垫26,密封构件54不会过多,而能够保持后述的纵横比(aspect ratio)且使密封构件54的使用量适当。另外,不存在为了规定密封构件54的高度H与直径D而包围发光元件45a等的框等。因此,密封构件54的直径D与高度H是通过密封构件54的滴下量、硬度、以及直至硬化为止的时间来控制。
以发光元件45a为基准的密封构件54的高度H为1.0mm以上。为了确保该1.0mm以上的高度H,密封构件54的纵横比被设定为0.20至1.00。此处,所谓密封构件54的纵横比是指:以发光元件45a为基准的密封构件54的直径D相对于密封构件54的高度H的比(H/D)。
进而,密封构件54的正交直径之比为0.55至1.00。此处,所谓正交直径之比,是指:粘结于基板21的密封构件54的底面的彼此正交的直径X、Y之比。直径X是通过发光元件45a的中心而任意绘制的密封构件54的底面直径。直径Y是与直径X正交地绘制的密封构件54的底面直径。
此处,返回图4的说明。图4所示的电气零件55为电容器(condenser)。电气零件56为连接器(connector)。电气零件57为整流用二极管,即为整流电路。电气零件58为电阻。电气零件59为输入连接器。作为整流电路的电气零件57对从第一点灯装置3a以及第二点灯装置3b供给的电力进行整流。
作为电容器的电气零件55被分别安装于4个发光模块15。该电容器例如是相对于发光元件45a群、发光元件45b群而分别并联连接。
以此方式配设的电气零件55作为旁通(bypass)元件发挥功能,所述旁通元件使重叠于各发光模块15的配线图案25的噪声(noise)相对于发光元件群而旁通地流过。由此,对发光元件群的噪声重叠得以抑制。因此,通过图3所示的开关(switch)SW,在电源被断开(OFF)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因噪声流经发光元件45a、45b造成的灯11的暗点灯。
作为连接器的电气零件56对于配设在发光模块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发光模块15a、15d,仅安装在一端部。进而,电气零件56对于配设在发光模块15a、15d间的发光模块15b、15c,分别安装在这些发光模块15b、15c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电气零件56,各发光模块15的发光元件45a群为电性串联连接,并且各发光模块15的发光元件45b群为电性串联连接。
作为输入连接器的电气零件59连接于发光模块15a的配线图案25a。连接于电气零件59的未图示的电线是:分别连接于以接近该电气零件59的方式配设的第一灯头13a的灯脚16a。
在使具有所述结构的直管型的灯11的两端支撑于照明器具1的灯座4a、4b的状态下,将开关SW导通(ON),由此,从第一灯座4a经由第一点灯装置3a以及第二点灯装置3b对灯11的第一灯头13a进行供电。通过该供电,各发光元件45a以及各发光元件45b一齐发光,伴随于此,从密封构件54出射的光被管12扩散,并且透过管12而出射至外部。由此,对灯11的下方空间进行照明。与此同时,从管12出射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构件5的侧板部5b反射,以对灯11上侧的空间等进行照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灯11具备多个发光部45,所述多个发光部45在基板21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45具有多种发光元件45a、45b,所述多种发光元件45a、45b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可分别进行控制。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灯11具备管12,所述管12使由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12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灯11中,从管12的下部至发光元件45a、45b为止的距离d大于管12的内部半径(r/2)。因此,与发光模块配设于管12内的最大宽度的下侧的情况相比,从发光元件45a、45b至使由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扩散而输出的管12的面为止的距离变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12,能够抑制从管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灯11中,相对于管12的内部直径r,发出同一色的发光元件45a间的距离较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12,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管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元件45a、45b上,呈圆顶形状地形成有密封构件54,该密封构件54是在作为主成分的树脂54a中分别混合有适量的荧光体54b及填充剂54c而成。因此,与表面安装元件(Surface Mounted Device,SMD)发光体相比,能够在基板表面的较低位置进行发光,且配光至广的范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灯11中,当发光模块15a至发光模块15d配设在管12内的最大宽度部的上侧时,能够配光至更广的范围,因此与SMD发光体相比,能够抑制亮度不均或光色不均等。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灯11中,两种发光元件45a、45b中的一种发光元件45a是:经由配线70a而连接于第一点灯装置3a的第一极,并且经由配线70b而连接于第二极;另一种发光元件45b是:经由配线70c而连接于第二点灯装置3b的第一极,并且经由配线70b而连接于第二极。由此,在两种发光元件45a、45b的双方中,共用了配线70b。因此,配线数变少,所以灯11的内部结构变得紧凑。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灯11中,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灯11中,管12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优选的是,管12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较,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光部45中的发光元件45a与发光元件45b的距离、发光部45间的距离、与管12的外部的直径(外部直径)的关系具有规定的关系。另外,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8、图9是用于说明发光部45中的发光元件45a与发光元件45b的距离、发光部45间的距离、与管12的外部直径的关系的图。
如图8中的例子所示,当将发光部45中的发光元件45a与发光元件45b的距离设为d1,将发光部45间的距离设为d2,并如图9的例子所示,将管12的外部直径设为R时,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下述数式(3)、数式(4)所示的关系。
d2<0.6×R    (3)
d1/d2<1    (4)
而且,更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取代数式(3),而满足下述数式(5)所示的关系。
d2<0.45×R    (5)
即,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45中的两种发光元件45a、45b间的距离d1小于发光部45间的距离d2。
例如,在满足上述关系时,相对于发光部45间的距离d2,发出不同色的光的发光元件45a、45b间的距离d1较小。因此,从管12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得以抑制。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发光元件45a及发光元件45b的发光部45间的距离d2,小于管12的外部直径R与0.6的乘积,优选的是,小于外部直径R与0.45的乘积。由此,相对于基于管12的外部直径R的值,发光部45间的距离d2变小。因此,从管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得以抑制。
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元件45a、45b上,呈圆顶形状地形成有密封构件54,该密封构件54是在作为主成分的树脂54a中分别混合有适量的荧光体54b与填充剂54c而成。因此,与SMD发光体相比,能够在基板表面的较低位置进行发光,且配光至广范围,因此容易混合从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两种光色的光。根据实验可知的是:在满足数式(3)及数式(4)或者数式(4)及数式(5)的关系时,尤其当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各自发出的光的色温之差为1800K以上时,从灯11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得以降低。
此处,对实验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有1列发光部的发光模块,对从管12输出的光在管12的长度方向上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进行测定,所述发光部具有发出的光的色温为3500K与5500K、(直径)为5mm且高度为1mm的两种发光元件。该发光模块中,上述R=30mm,上述d2=21mm,上述d1=8mm。即,该发光模块满足上述数式(4)所示的关系,但不满足上述数式(3)以及数式(5)所示的关系。该实验的测定结果为,从管12输出的光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低值之差为300K,且光色的不均明显。
接下来,使用如先前的图8所示般,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有1列发光部45的发光模块,对从管12输出的光在管12的长度方向上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进行测定,所述发光部45具有发出的光的色温为3500K与5500K、(直径)为5mm且高度为1mm的两种发光元件。该发光模块中,上述R=30mm,上述d2=12mm,上述d1=8mm。即,该发光模块满足上述数式(3)、数式(4)以及数式(5)所示的所有关系。该实验的测定结果为,从管12输出的光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低值之差为50K,光色的不均不明显。
对于接下来的实验,参照图10来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实验的图。使用如图10所示般,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呈锯齿格子状(hound’s tooth)地排列有发光部45的发光模块,对从管12输出的光在管12的长度方向上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进行测定,所述发光部45具有发出的光的色温为3500K与5500K、(直径)为5mm且高度为1mm的两种发光元件。该发光模块中,上述R=30mm,上述d2=12mm,上述d1=8mm。即,该发光模块满足上述数式(3)、数式(4)以及数式(5)所示的所有关系。该实验的测定结果为,从管12输出的光的色温的最大值与最低值之差为50K,光色的不均不明显。
基于以上所述,如第2实施方式的灯11般,当满足数式(3)及数式(4)或者数式(4)及数式(5)的关系时,能够抑制从灯11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尤其,当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各自发出的光的色温之差为1800K以上时,光色不均显著地变得不明显。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比,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边始终使两种发光元件45a、45b点灯,一边将使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控制成目标色温。另外,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而且,以下的说明中,将发光元件45a、45b及形成于发光元件45a、45b上的树脂54合起来称作发光元件54a、54b。
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c对从发光部45中的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各光的光通量进行控制,以将使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控制成目标色温(3500K至5500K)。
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下述表1所示,使用发出的光的色温比目标色温低的3000K的发光元件54a、与发出的光的色温比目标色温高的5800K的发光元件54b。
[表1]
此处,将色温对应于3000K的光色称作“L色”。而且,将色温对应于5800K的光色称作“D色”。
如表1所示,控制部3c在要使发光部45中的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达到3500K时,进行如下控制。即,控制部3c控制第一点灯装置3a,以使最大电流从第一点灯装置3a流向发光元件45a,并且,控制部3c控制第二点灯装置3b,以使最大电流的10%从第二点灯装置3b流向发光元件45b。由此,使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达到3500K。
而且,如表1所示,控制部3c在要使发光部45中的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达到5500K时,进行如下控制。即,控制部3c控制第一点灯装置3a,以使最大电流的10%从第一点灯装置3a流向发光元件45a,并且,控制部3c控制第二点灯装置3b,以使最大电流从第二点灯装置3b流向发光元件45b。由此,使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达到5500K。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中,发光部45中的两种发光元件45a、45b中的一种发光元件45b发出的光的色温低于目标色温,另一种发光元件45a发出的光的色温高于目标色温。并且,照明器具1的控制部3c在不使两种发光元件45a、45b中的任一发光元件熄灯、而两个发光元件均点灯的状态下,对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进行控制,从而将从具有发光元件45a、45b的发光部45发出的光(混合而成的光)的色温设为目标色温。因此,根据照明器具1,在不使任一发光元件熄灯而两个发光元件均点灯的状态下,对从灯11发出的光的色温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从灯11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灯11中,两种发光元件45a、45b中的一种发光元件45b发出的光的色温低于目标色温,另一种发光元件45a发出的光的色温高于目标色温。而且,在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的双方的发光元件发出有光的状态下,对从两种发光元件45a、45b的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进行控制,由此,从具有发光元件45a、45b的发光部45发出的光的色温达到目标色温。因此,根据此种具备含有两种发光元件45a、45b的发光部45的灯11,能够抑制从灯11发出的光的光色不均。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以其他的各种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多个发光部,在所述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多种发光元件,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能够分别进行控制;以及
管,使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
从所述管的下部至所述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所述管的内部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不同的发光部间的、发出同一色的光的同一种类的所述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管的内部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的光的色温之差为1800K以上,所述发光部中的多种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发光部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管的外部直径与0.6的乘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种发光元件为两种发光元件,
所述两种发光元件中的、一种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色温低于规定色温,另一种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色温高于所述规定色温,
在从所述两种发光元件的双方的发光元件发出有光的状态下,对从所述两种发光元件各自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进行控制,从而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色温达到所述规定色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种发光元件中的一种发光元件是经由第一配线而连接于第一电源的第一极,并且经由第二配线而连接于第二极,
另一种发光元件是经由第三配线而连接于第二电源的第一极,并且经由所述第二配线而连接于第二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为正极,所述第二极为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20%为止的任一值的所述透光性材料而形成。
9.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该灯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多个发光部及管,且从所述管的下部至所述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大于所述管的内部半径,所述多个发光部在所述基板上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发光部具有多种发光元件,所述多种发光元件各自发出不同色的光,且各自发出的光的光通量能够分别进行控制,所述管使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且所述管是包含直线透过率为0%至50%为止的任一值的透光性材料而形成;以及
点灯装置,连接于电源,对所述灯供给电力。
CN201310421505.0A 2013-03-25 2013-09-16 灯以及照明装置 Pending CN104075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2333A JP6136429B2 (ja) 2013-03-25 2013-03-25 ランプ
JP2013-062333 2013-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5155A true CN104075155A (zh) 2014-10-01

Family

ID=4930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1505.0A Pending CN104075155A (zh) 2013-03-25 2013-09-16 灯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86040A1 (zh)
EP (1) EP2784372A1 (zh)
JP (1) JP6136429B2 (zh)
KR (1) KR20140116776A (zh)
CN (1) CN104075155A (zh)
TW (1) TW20143755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05197B4 (de) * 2014-03-20 2015-12-17 Ridi Leuchten Gmbh Leuchteinrichtung für Leuchtmittel
CN105042438A (zh) * 2015-08-03 2015-11-11 江苏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可调节顶灯
CN115552169A (zh) * 2020-05-07 2022-12-30 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Led灯丝和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2704A (en) * 1989-04-17 1991-02-12 Basic Electronics, Inc. Variable color light emitting diode
US6361186B1 (en) * 2000-08-02 2002-03-26 Lektron Industrial Supply, Inc. Simulated neon light using led's
KR20060061867A (ko) * 2004-12-02 2006-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발생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JP2007042290A (ja) * 2005-07-29 2007-02-15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蛍光ランプ装置、照明器具
DE102006033893B4 (de) * 2005-12-16 2017-02-2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JP2009087794A (ja) * 2007-10-01 2009-04-23 Erebamu:Kk ライン照明装置
KR100993059B1 (ko) * 2008-09-29 2010-11-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장치
US20100102729A1 (en) * 2008-10-10 2010-04-29 Rethink Environmental Light emitting diode assembly
US20100254126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Kai-Ming Yang LED-based lighting module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with easily adjustable color temperature
CN201909220U (zh) * 2010-07-23 2011-07-27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灯条
US20120134161A1 (en) * 2010-11-30 2012-05-31 Nobuo Kawamura Lighting apparatus
JP5449233B2 (ja) * 2011-02-21 2014-03-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点灯装置
CN103649619B (zh) * 2011-07-29 2015-07-22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6936A (ja) 2014-10-02
TW201437554A (zh) 2014-10-01
KR20140116776A (ko) 2014-10-06
JP6136429B2 (ja) 2017-05-31
US20140286040A1 (en) 2014-09-25
EP2784372A1 (en)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4479B1 (ja) 照明装置
CN102333987B (zh) Led灯
CN104081109A (zh) 双向光片
WO2012043543A1 (ja)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20130155683A1 (en) Light bulb shaped lamp and lighting apparatus
US20140218908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uminaire
TW201115059A (en)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s including light mixtures
CN204403966U (zh) 照明器具及辅助光源单元
CN102290408A (zh) 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203115588U (zh) 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7289342A (zh) 发光二极管灯泡
CN104948949A (zh) 发光模块
CN207962356U (zh) 照明器具
JP2013171777A (ja) 照明装置
JP2010161026A (ja) 照明装置
CN104075155A (zh) 灯以及照明装置
CN203784659U (zh) 照明装置
CN104279442A (zh) 发光模块及照明装置
CN203322847U (zh) 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3994344A (zh) 发光装置以及照明用光源
CN203517403U (zh) 照明用光源以及照明装置
CN203273409U (zh) 发光装置、照明用光源以及照明装置
JP5916800B2 (ja) Led照明器具
KR101443670B1 (ko) Led 조명장치
CN204257642U (zh) 一种4bin脚支架发光二极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