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4256A - 冲水大便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水大便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4256A
CN104074256A CN201410111167.5A CN201410111167A CN104074256A CN 104074256 A CN104074256 A CN 104074256A CN 201410111167 A CN201410111167 A CN 201410111167A CN 104074256 A CN104074256 A CN 104074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tank
trunnion
intake
flush toi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11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4256B (zh
Inventor
北浦秀和
石丸亮子
岩端智大
太田吉喜
吉冈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t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t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71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67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280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381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o Ltd filed Critical Tot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74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4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02High-level flushing systems
    • E03D1/06Cisterns with tube siphons
    • E03D1/08Siphon action initiated by air or water pressure
    • E03D1/082Siphon action initiated by air or water pressure in tube siphons
    • E03D1/085Siphon action initiated by air or water pressure in tube siphons by injection of air or water in the short leg of the siph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anitary Device For Flush Toilet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装置,其为利用喷射泵将洗净水供给至盆部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呈使喉管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构成,并且还能减少无用水的量,充分确保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该冲水大便器装置(FT)具备水箱(20)和喷射泵单元(300)。喷射泵单元(300)的喉管(320)具有直线部,其形成为从水的入口即吸入口(331)朝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吸入口(331)形成为使边缘整体沿着水平面。

Description

冲水大便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洗净水将污物排出至排水管的冲水大便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向冲水大便器装置的盆部供给洗净水的方式,已知有利用自来水管内的高水压供给水的方式(直压式)或从配置在高处的水箱供给水的方式(水箱式)。
由于直压式冲水大便器装置是将自来水管内的水直接供给至盆部的装置,因此能够进行连续的洗净。但是,由于设置在自来水管内的水压低的环境时洗净水的流量降低,因此存在洗净性能降低的问题。
由于水箱式冲水大便器装置是利用贮存在水箱内的水的势能向盆部供给水的装置,因此不受自来水管内的水压的影响便能供给大流量的洗净水。但是,由于洗净后需要向水箱进行注水,因此难以进行连续的洗净,存在不适于冲水大便器装置被高频度使用的状况的问题。
除上述方式以外,近年提出一种利用喷射泵向盆部供给洗净水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具备贮存水的水箱,在该水箱的内部以被淹没的状态配置有喷射泵单元。喷射泵单元具有喉管,该喉管的一端连接于朝向盆部的流路,在另一端形成有开口。从喷射喷嘴经由开口以朝向喉管内部的方式喷射水时,诱发喷射泵作用,由此在喉管的内部朝向盆部流过大流量的水。不仅是从喷射喷嘴喷射的水,由于贮存在水箱内的水也被抽入而流过喉管的内部,因此向盆部供给大流量的水。
如此,由于利用喷射泵供给洗净水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是利用喷射泵作用向盆部供给大流量的水的装置,因此可以抑制设置在自来水管内的水压低的环境时的洗净性能的降低。另外,向盆部供给的洗净水总量与在贮存于水箱的水量上加上从喷嘴喷射的水量后的水量大致相等。因此,需要预先贮存在水箱内的水量比现有的水箱式的情况少,可以使水箱小型化。另外,虽然在盆部的洗净完成后需要向水箱进行注水,但是由于注水所需的时间比水箱式的情况短,因此即使在冲水大便器装置被高频度使用时也能进行连续的洗净。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156382号公报
在利用喷射泵供给洗净水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存在喉管内的水势因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而降低,从而向盆部供给的水流量降低的情况。其结果,存在未能从盆部排出污物或没有充分洗净盆部表面的情况。
可以认为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是因为在喉管内的水流中产生滞流旋涡或喉管的内面与水流干涉,结果在喉管内水流所受的阻力变大而产生的。因而,为了高效地诱发喷射泵作用(为了将水箱内的水高效地抽入喉管内),需要抑制上述那样的滞流旋涡或喉管内面的干涉,抑制在喉管内水流所受的阻力。
喉管内的水流中的滞流旋涡主要是因为来自喷嘴的高速水流到达喉管内的流路不是直线状的部分(流路弯曲的部分),该水流从喉管内面剥离而产生的。尤其是由于喉管的入口附近接近喷嘴的喷射口,因此高速水流处于偏在于流路截面中一部分区域内的状态,从而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剥离。因而,在喉管内的流路在入口附近弯曲的情况下,可以说容易产生滞流旋涡。
于是,为了抑制产生滞流旋涡,可以考虑对喉管的形状施以措施。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从喉管的入口直至其下游侧,形成沿喷射喷嘴的喷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管部。
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在水流过直管部的期间逐渐均匀化。因此,在直管部中的下游侧的流路截面中,高速水流处于几乎没有偏在的状态。其结果,在比直管部靠下游侧的弯曲部分中不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剥离,也不容易产生滞流旋涡。
在弯曲部分中,喉管的内面与水流干涉,使水流的前进方向改变(水流发生冲撞)。假使喉管内的流路在入口附近弯曲时(直管部较短时),则由于高速水流在偏在于流路截面中一部分区域内的状态下受到喉管内面的干涉,因此在喉管内部容易产生逆流或滞流旋涡,从而妨碍喷射泵作用。与此相对,如果如上述那样在喉管的上游侧形成有较长的直管部,则高速水流的偏在状态被缓和,抑制(尤其在入口侧)喉管内面的干涉对水流的影响。
如此,为了抑制在喉管内水流所受的阻力,由此抑制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而在喉管的上游侧(入口侧)形成足够长的直管部则是有效的。
为了将这种形成有较长直管部的喉管收纳在小型水箱内,可以考虑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装置那样,使直管部的中心轴在水箱内处于倾斜的状态。但是,在成为这种构成时,在斜置的吸入口的下方残留在水箱内的水,即未作为洗净水供给至盆部的无用水增加。在能够贮存的水量较少的小型水箱内残留较多的无用水的构成中,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变短,无法发挥充分的洗净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装置,其为利用喷射泵将洗净水供给至盆部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呈使喉管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构成,并且还能减少无用水的量,充分确保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是利用洗净水将污物排出至排水管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大便器本体,具有接住污物的盆部,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将作为洗净水而供给的水导向所述盆部的导水路;水箱,在内部贮存水,其被配置为可以将该水供给至所述导水路的入口;及喷射泵单元,配置在所述水箱的内部,所述喷射泵单元具有:喉管,其为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水路的入口且在另一端形成有吸入口的管,所述吸入口被配置为位于所述水箱内部中的下部;及喷嘴,通过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喉管的内部喷射高速的水,从而诱发喷射泵作用,所述喉管具有直线部,其形成为从所述吸入口朝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所述吸入口形成为使边缘整体沿着水平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作为用于向大便器本体的盆部供给洗净水的机构而具备水箱和喷射泵单元,
水箱在内部贮存水,其被配置为可以将该水供给至导水路的入口。导水路是指形成在大便器本体内部的水的流路,其形成为将从其入口供给的水作为洗净水而导向盆部。
喷射泵单元配置在水箱的内部,具有喉管和喷嘴。
喉管是一端连接于导水路的入口且在另一端形成有吸入口的管。如后所述,上述吸入口是利用喷射泵作用而将贮存在水箱内的水吸入喉管内部时的成为入口的开口,其配置在水箱内部中的下部。贮存在水箱内部的水从该吸入口流过喉管内部而流入导水路,并被导向盆部。
喷嘴是通过从吸入口向喉管内部喷射高速的水而诱发喷射泵作用的部件。从喷嘴向喉管内部喷射高速的水时,利用该水流,贮存在水箱内部的水被抽入喉管的内部。其结果,沿喉管内部流向导水路的水流量比从喷嘴喷射的水流量多。
喉管具有直线部,其形成为从吸入口朝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由于喉管中上游侧的流路呈直线状,因此能够抑制产生逆流或滞流旋涡,高效地产生喷射泵作用。另外,由于直线部形成为向斜上方延伸,因此即使在小型水箱的内部也能充分确保为了高效地产生喷射泵作用而所需要的直线部长度。
然而,虽然水箱内的水位随着向盆部供给水而逐渐降低,但是只会降低至吸入口的边缘中最高的部分(以下也称为“边缘上端”)的位置。由于与该位置相比存在于下方的水即使在盆部洗净完成的时候也残留在水箱内,因此成为无用水。因此,如果鉴于尽可能减少无用水,将贮存在水箱内的水的大部分有效利用为洗净水,则希望从边缘上端到位于其下方的水箱底壁的距离较短。
另外,在利用喷射泵供给洗净水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由于需要将喷嘴配置在吸入口的下方,因此无法使边缘上端到水箱底壁的距离为0。即,无法使无用水为0。因而,需要在尽可能缩短边缘上端到水箱底壁的距离的基础上,将喷嘴配置在夹在两者之间的较窄的空间内。
但是,以沿着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例如相对于倾斜的直线部的中心轴垂直的面)的方式形成吸入口的边缘时,喉管的一部分与边缘上端相比延伸至更下方。由于喷嘴需要配置在比吸入口的边缘中最低的部分(以下也称为“边缘下端”)靠下的下方,因此尽管边缘上端和边缘下端之间的空间无法配置喷嘴,其还是成为蓄积无用水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当然会妨碍使水箱小型化。
于是,本发明中的吸入口形成为使其边缘整体沿着水平面。具有这种形状的边缘的吸入口可以说是沿水平面切断喉管的端部时形成的开口。
如果是这种吸入口,则由于边缘上端的高度和边缘下端的高度相同,因此可以消除两者之间的空间,即尽管无法配置喷嘴而还是蓄积无用水的空间。其结果,即便在使水箱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贮存在水箱内的水的大部分有效利用为洗净水(减少无用水的量),充分确保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发挥高洗净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还优选所述水箱具有第一水箱部及以使所述第一水箱部的底壁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水箱部,所述吸入口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二水箱部重叠的位置上。
在该优选方式中,水箱具有第一水箱部及以使该第一水箱部的底壁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水箱部。另外,喉管的吸入口配置在俯视下与第二水箱部重叠的位置上。换言之,在吸入口的下方侧,水箱底壁的一部分呈向下方延伸的形状。
通过这种构成,残留在吸入口下方侧的无用水的大部分被贮存在容积小的第二水箱部内。无用水的量进一步变少,结果可以将水箱的内部空间中几乎所有的部分有效利用为用于贮存对盆部供给的水的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还优选构成为当贮存在所述水箱内部的水的水位降低而变为规定水位以下时,停止向所述吸入口供给从所述喷嘴喷射的水,所述规定水位被设定于比所述第二水箱部的上端高的位置。
在该优选方式中,通过构成为当贮存在水箱内部的水的水位降低而变为规定水位以下时,停止向吸入口供给从喷嘴喷射的水,从而结束向盆部供给洗净水。
然而,还能够将结束向盆部供给洗净水时的水位(规定水位)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的上端低的位置,使喷射泵作用产生至变为水仅存在于第二水箱部内的状态为止。但是,在成为上述构成时,水面中吸入口旁边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局部变低,由此存在空气从吸入口流入喉管内而产生噪声的情况。
在较窄的第二水箱部的内部,在包围吸入口周围的壁面附近存在水的流速变低的倾向,水面整体很难同样地降低。可以认为因此而产生上述那样的局部的水面降低。
于是,在该优选方式中,将上述规定水位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的上端高的位置。即,构成为在变为水仅存在于较窄的第二水箱部内的状态之前的时候,使喷射泵作用停止,结束向盆部供给洗净水。因此,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局部的水面降低,可防止水箱内产生噪声。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还优选所述吸入口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水箱部的上端低的位置上。
在该优选方式中,吸入口被配置在比第二水箱部的上端低的位置上。由于这种构成,例如通过使喷射泵作用产生至变为水仅存在于较窄的第二水箱部内的状态为止,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无用水的量。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为利用喷射泵将洗净水供给至盆部的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呈使喉管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构成,并且还能减少无用水的量,充分确保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图。
图5是表示配置在图3所示的水箱内部的喉管的具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喉管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构成的图。
图8是模式化表示喉管的形状及其内部的水流的流速分布的图。
图9是表示喉管的吸入口与大便器本体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构成等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对水箱内的水面整体无法变为水平的现象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模式化表示图10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的水箱内部的水流的图。
图14是模式化表示图10所示的冲水大便器装置中的水箱的安装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10a-大便器本体;101、101a-上面;110、110a-盆部;120-内缘部;130、130a-导水路;131-入口;132-第一导水路;133-出口;134-第二导水路;135-出口;140-排水弯管管路;141-上升流路;142-下降流路;20、20a-水箱;201-上盖;210、210a-第一水箱部;211、211a-底壁;212-开口;213-前侧壁面;214-左侧壁面;220、220a-第二水箱部;221、221a-底壁;231、231a-供水管;232-定流量阀;233、233a-主阀;234-先导阀;235、235a-真空调节阀;236、236a-手动柄;237、237a-传递机构;238、238a-浮子;239、239a-连接管;240、240a-隔板;241、241a-开闭窗;260、260a-小水箱;300、300a-喷射泵单元;310、310a-喷嘴;311、311a-喷射口;320、320a-喉管;330-第一喉管;331、331a-吸入口;332-开口;333-突起;341-轴;350-第二喉管;351-铅垂部;352-弯曲部;353-开口;354-挡块;380-浮子;381-倾斜面;390a-流路切换机构;391a-浮子;B-螺栓;FT、FTa-冲水大便器装置;SW-排水管;VU、VUa-阀单元;WS-水面;WT-封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冲水大便器装置FT的剖视图,表示沿垂直于其左右方向的面切断冲水大便器装置FT时的剖面。图2是冲水大便器装置FT的俯视图。在图2中,为了表示后面说明的水箱20的内部结构,画出拆下水箱20的上盖201的状态。
如图1及图2所示,冲水大便器装置FT具备大便器本体10和在大便器本体10的后方侧(图1中右侧,图2中上侧)设置在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上的水箱20。冲水大便器装置FT是通过大便器本体10接住污物,并利用从水箱20供给的水(洗净水)将该污物排出至排水管SW的装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做特殊说明,则从坐在大便器本体10上的状态的使用者看去将右侧(图2中左侧)称为“右侧”,从坐在大便器本体10上的状态的使用者看去将左侧(图2中右侧)称为“左侧”。另外,从坐在大便器本体10上的状态的使用者看去将前方侧(图1中左侧,图2中下侧)称为“前侧”或“前方侧”,从坐在大便器本体10上的状态的使用者看去将后方侧(图1中右侧,图2中上侧)称为“后侧”或“后方侧”。
大便器本体10具有盆部110、内缘部120、导水路130及排水弯管管路140。盆部110是暂时接住从上方落下的污物的部分。内缘部120形成在盆部110的上缘部,如图1所示,呈使盆部110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向外周侧后退的形状。如后面说明的那样,内缘部120成为向盆部110供给的水回旋流动的流路。内缘部120形成为沿盆部110的上缘环绕一周的大致圆形(俯视)的流路。
导水路130是为了将从水箱20供给的水导向盆部110而形成在大便器本体10内部的流路。导水路130的一端在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上开口,成为从水箱20供给的水的入口131。形成有入口131的位置是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中后方侧的部分,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
导水路130在其下游侧分支为两个流路(第一导水路132、第二导水路134)。一侧的流路即第一导水路132的下游侧端部在内缘部120中右侧的部分开口,该开口成为水的出口133。从水箱20向入口131供给水时,其一部分经过第一导水路132的内部,从出口133喷出而供给至内缘部120。
另一侧的流路即第二导水路134的下游侧端部在内缘部120中左侧且靠近后方的部分开口,该开口成为水的出口135。从水箱20向入口131供给水时,其一部分经过第二导水路134的内部,从出口135喷出而供给至内缘部120。
水从出口133喷出的方向是沿形成为大致圆形流路的内缘部120的圆周的方向,且在俯视下呈逆时针方向。水从出口135喷出的方向也是沿形成为大致圆形流路的内缘部120的圆周的方向,且在俯视下呈逆时针方向。因此,从出口133及出口135向内缘部120喷出的水都沿内缘部120逆时针回旋流动,并从内缘部120整体向盆部110流下去。
排水弯管管路140是连接盆部110的下端和排水管SW的流路。排水弯管管路140具有:上升流路141,形成为沿从盆部110的下端朝向下游的方向呈上升坡度;及下降流路142,形成为沿从上升流路141的上端朝向下游的方向呈下降坡度。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在从盆部110的下部过渡到上升流路141的下部的部分中贮存水,利用贮存的水形成封水WT。在下降流路142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管SW。排水管SW是配置在建筑物内部的配管,其下游侧的端部连接于下水管。
从水箱20向盆部110供给水时,如上所述,该水沿内缘部120回旋流动,并从内缘部120整体向盆部110流下去。相对于盆部110从上方追加水,其从下端部经由上升流路141及下降流路142而被排出。其结果,贮存在盆部110内的水(封水WT)产生向下的水流。
在盆部110中被暂时接住的污物利用从上方的内缘部120供给的水而被推向下方,向盆部110的下端移动。其后,污物利用水流而经过上升流路141到达下降流路142,与水一起向排水管SW落下。
水箱20是在内部贮存水的容器,用于将该水供给至导水路130的入口131。水箱20具有第一水箱部210及以使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水箱部220。第一水箱部210和第二水箱部220都是大致长方体的容器,两者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第二水箱部220连接在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中后方侧的部分上。
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比第二水箱部220靠前方侧的部分)相对于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中后方侧的部分处于从上方接近的状态。具体而言,虽然在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中后方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入口131,但是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相对于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处于从上方接近的状态,从上方覆盖入口131的周围。另外,在底壁211上形成有与入口131大致同一形状的开口212,开口212和入口131在俯视下重叠。因此,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经由开口212及入口131而流入导水路130的内部,可流向盆部110。
如上配置第一水箱部210的结果,第二水箱部220与大便器本体10相比位于后方。即,处于与大便器本体10的后方侧端部相比位于更后方侧的状态。另外,第二水箱部220的底壁221被配置在比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低的位置上。
通过如上配置水箱20,从而水箱20的前端部与大便器本体10的后端部相比位于前方侧。另外,水箱20的下端部与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相比位于下方侧。其结果,冲水大便器装置FT整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和上下方向的尺寸都变小,冲水大便器装置FT的设计性提高。
另外,由于水箱20中仅将第二水箱部220设置在比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靠下的下方侧,因此可保持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水位差。其结果,如上所述,可实现冲水大便器装置FT整体的小型化,并且还能保持后面说明的喷射泵单元300的性能(向内缘部120供给规定量及规定流量的水的性能)。
下面,对水箱20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从后方侧观察冲水大便器装置FT时的水箱20内部的后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从后方侧观察冲水大便器装置FT时的水箱20内部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水箱20的内部配置有供水管231、主阀233、先导阀234及喷射泵单元300。
供水管231是用于向主阀233供给水的管,其被配置为从第二水箱部220的底壁221向铅垂上方延伸。供水管231的一端在水箱20的外部连接于未图示的自来水管。另外,供水管231的另一端(上端)在水箱20的内部从下方连接于主阀233。供水管231被配置在水箱20的内部中与左右方向的中央相比处于左侧的位置上。
在供水管231的中途(自来水管和主阀233之间)配置有图3及图4中未图示的定流量阀232。在主阀233打开的状态下流入主阀233的水流量利用定流量阀232而呈一定,不会因自来水管的水压而变动。
主阀233是开闭阀,其进行从供水管231朝向喷射泵单元300的水的流路的开闭。在主阀233和喷射泵单元300之间具备真空调节阀235,真空调节阀235的上游侧处于负压防止水逆流。另外,如上所述,供水管231向上方延伸,主阀233和真空调节阀235被配置在水箱20内较高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水箱处于满水的状态下,真空调节阀235也不会被淹没。
主阀233中具备先导阀234,呈利用先导阀234的动作对主阀233的开闭进行切换的构成。在先导阀234上介由配置在水箱20内部的传递机构237而连接有配置在水箱20外侧的手动柄236。另外,在先导阀234上还连接有配置在水箱20内部的浮子238。
由冲水大便器装置FT的使用者操作手动柄236时,该操作介由传递机构237而被传递至先导阀234,先导阀234被打开。由此主阀233处于被打开的状态,水从供水管231流向喷射泵单元300。如后面说明的那样,流向喷射泵单元300的水与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一起作为洗净水被供给至导水路130。因此,水箱20内部的水位逐渐降低。
盆部110的洗净结束后,主阀233也未被关闭,水继续从供水管231流向喷射泵单元300。流向喷射泵单元300的水被供给至水箱20的内部,为了下次洗净而进行贮存。向水箱20的内部进行供水(向水箱20注水)时,水箱20内部的水位逐渐上升。在水箱20的内部连接于先导阀234的浮子238伴随水位的上升而上升,由此先导阀234被关闭。即,水箱20内部的水位上升时,先导阀234根据浮子238所受的浮力变化而被关闭。先导阀234被关闭时,主阀233处于被关闭的状态,停止从供水管231向喷射泵单元300供给水。调节浮子238的配置,使此时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量成为为了下次洗净而所需要的量(成为规定的满水水位)。
喷射泵单元300通过从供水管231供给的水而诱发喷射泵作用,由此用于向导水路130进行供水。喷射泵单元300具有喷嘴310和喉管320。
喷嘴310是一端介由连接管239而连接于真空调节阀235,在另一端形成有喷射口311的管。喷嘴310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的底壁221附近。主阀233被打开时,从供水管231供给的水流过连接管238而到达喷嘴310,作为高速水流从喷射口311喷射出。喷嘴310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中后方侧且右侧的一角(俯视下的一角)。如图3及图4所示,喷嘴310呈U字形,其下游侧从上述一角折返。在如图3及图4所示的状态下,喷射口311使其喷射方向朝向喉管320的内部。
喉管320是截面呈圆形的管,在穿过形成于底壁211的开口212的状态下配置在水箱20的内部。喉管320的一端连接于导水路130的入口131,在另一端形成有开口即吸入口331。喉管320的导水路130的入口131侧的部分沿着铅垂方向,吸入口331侧的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因此,其整体呈倒U字形。如图2所示,喉管320在俯视下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在水箱20的内部。
参照图5说明喉管320的具体构成。图5是喉管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喉管320呈使两根管(第一喉管330、第二喉管350)串联连接而成为一根管的构成。
第一喉管330是喉管320中吸入口331侧的部分,如上所述,是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配置的部分。第一喉管330是其管径整体上大致均匀一致的圆筒形管。在第一喉管330的下端形成有开口即吸入口331。第一喉管330也可以说是形成为从吸入口331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直线部)。
吸入口331形成为使其边缘整体沿着相对于第一喉管330的中心轴倾斜的面,在图3及图4所示的状态下,吸入口331的边缘沿着水平面。即,吸入口331的边缘与水箱内的水面平行。另一方面,形成在第一喉管330上端的开口332的边缘沿着相对于第一喉管330的中心轴垂直的面。在第一喉管330的下端部用螺栓B固定有浮子380,其包围吸入口331的周围(侧面)。
第二喉管350是喉管320中导水路130侧的部分。第二喉管350具有:铅垂部351,从导水路130的入口131向铅垂上方以直线状延伸;及弯曲部352,以从铅垂部351的上端朝向第一喉管330的方式弯曲。在弯曲部352中第一喉管330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353。开口353的边缘沿着相对于该部分中的弯曲部352的流路方向垂直的面。
铅垂部351是其管径整体上大致均匀一致的圆筒形管。铅垂部351是比弯曲部352靠下游侧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形成为朝向位于下方侧的导水路130的入口131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直线部)。铅垂部351的管径比第一喉管330的管径大。弯曲部352中铅垂部351侧的管径与铅垂部351的管径相等。另外,弯曲部352中第一喉管330侧的管径与第一喉管330的管径相等。因此,管径相互不同的铅垂部351和第一喉管330可以通过弯曲部352而平滑地连接。
另外,如上所述,虽然第一喉管330的管径在整体上大致均匀一致,铅垂部351的管径也在整体上大致均匀一致,但是都不是严格上的均匀一致,管径(也可以称为流路截面积)形成为沿流路逐渐且稍微进行变化。在后面详细说明上述管径(流路截面积)。
第一喉管330和第二喉管350在使开口332和开口353相互对齐的状态下,介由棒状的轴341而连接。轴341配置在开口332及开口353的下方侧。另外,轴341被配置为使其中心轴水平且相对于第一喉管330的中心轴垂直。第一喉管330能够以轴341为旋转轴,相对于第二喉管350以旋转的方式移动。喉管320通过第一喉管330如上移动,从而能够取得开口332和开口353相互没有间隙地抵接的状态以及在开口332和开口35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
在第一喉管330的上面侧且开口332附近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333。另外,在第二喉管350的下面侧且开口353附近形成有向突起333的下方侧延伸的板状挡块354。在开口332和开口353相互没有间隙地抵接的状态下,突起333的前端和挡块354离开。另一方面,当第一喉管330以轴34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形成在开口332和开口353之间的间隙渐渐变大时,突起333的前端与挡块354的上面抵接,第一喉管330无法再进一步旋转。
参照图6对第一喉管330的动作进一步进行说明。图6(A)表示开口332和开口353相互没有间隙地抵接的状态。另外,以下也将该状态的第一喉管330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
水箱20内的水位为满水水位时,固定在第一喉管330下端的浮子380整体被淹没,受到浮力。由于该浮力,在第一喉管330上作用有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旋转力。其结果,第一喉管330处于被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
如图6(A)所示,在第一喉管33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水时,所喷射的高速的水流向第一喉管330的内部。第一喉管330中下侧的部分及喷嘴310淹没于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内部。因此,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一部分由于从喷射口311喷射的高速水流而被抽入第一喉管330的内部,从而流向导水路130。诱发这种喷射泵作用的结果,不仅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的水,从吸入口331周围抽入的水也流向第一喉管330的内部。这些水作为洗净水而流过导水路130,被供给至内缘部120。
如此,在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供给至内缘部120的水流量比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的水流量大。换言之,即使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的水流量小,作为洗净水也能向内缘部120供给足够流量的水。因此,即使在将冲水大便器装置FT设置在自来水管的水压较低的环境时,也能够发挥充分的洗净性能。
另外,作为洗净水而供给至内缘部120(及盆部110)的水的总量是在预先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量上加上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的水量后的水量。由于不需要将所有的洗净水预先贮存在水箱20内部,因此水箱20实现小型化,其设计性提高。
然而,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中,存在于比吸入口331靠下的部分中的水不会从吸入口331供给至第一喉管330的内部。其结果,作为残留水(也可称为无用水)而残留在水箱20的内部。但是,如图3等所示,喷嘴310及吸入口331都配置在(狭窄的)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因此,比吸入口331靠下的部分中残留的残留水量变为较少。
通过这种构成,在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可减少针对内缘部120的供水结束时的残留水量。其结果,作为用于贮存相对于内缘部120供给的水(不会成为残留水的水)的空间,可以利用水箱20的内部空间中几乎所有的部分,可进一步抑制水箱20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吸入口331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但是也可以在比第二水箱部220的上端稍高的位置(且在俯视下与第二水箱部220重叠的位置)配置吸入口331。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残留在吸入口331下方侧的无用水的大部分也被贮存在容积小的第二水箱部220内,可以减少无用水的量。
向内缘部120供给洗净水时,水箱20内的水位逐渐降低。当水位降低至浮子380附近时,由于浮子380所受的浮力变小,因此第一喉管330因其自重而以轴34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向下方移动。
图6(B)表示第一喉管330从图6(A)的状态以轴34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突起333的前端与挡块354的上面抵接的状态。换言之,表示形成在开口332和开口353之间的间隙变为最大的状态。另外,以下也将该状态的第一喉管330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如图6(B)所示,在第一喉管33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水时,由于所喷射的高速的水偏离吸入口331,因此不会供给至第一喉管330的内部。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被供给至水箱20的内部(第一喉管330的周围),贮存在水箱20内。
在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水的状态下,第一喉管330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停止向内缘部120供给水,开始向水箱20注水。如此,在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通过使喉管320的一部分在水箱20内部移动,从而可以进行如下状态的切换(以下也称为“流路切换”),即对内缘部120(盆部110)进行供水的状态以及向水箱20进行注水的状态。换言之,喉管320作为流路切换阀而发挥作用,其对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的水的供给目标进行切换。由于不需要另行在水箱20的内部配置切换流路的阀这样的机构部件,因此可抑制水箱20大型化。
在浮子380中位于第一喉管330上面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倾斜面381,其形成为从第一喉管330上面立起(参照图5及图6)。倾斜面381是相对于第一喉管330的中心轴倾斜的面,其宽度比喷射口311的内径稍大。如图6(B)所示,在第一喉管330移动至第二位置后,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与倾斜面381接触,使其流向朝向上方发生变化。
倾斜面381由于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的接触而受到向下的力。换言之,作为使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的流向朝上变化所引起的反作用,倾斜面381受到向下的力。其结果,在第一喉管330上施加有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的旋转力。通过该旋转力,第一喉管330被保持在第二位置上。
其后,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也被继续供给至水箱20内。虽然水箱20内的水位上升,浮子380处于再次被淹没的状态,但是在从喷射口311喷射水的期间,由于上述的旋转力,第一喉管330依旧被保持在第二位置上。水箱20内的水位渐渐上升而变为满水水位时,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先导阀234及主阀233处于被关闭的状态,停止从供水管231向喷射泵单元300供给水。停止从喷射口311喷射水,第一喉管330利用浮子380所受的浮力而返回至第一位置,冲水大便器装置FT处于待机状态。
再次参照图4对水箱20内部的其它构成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水箱20的内部配置有包围喉管320的铅垂部351这样的隔板240。隔板240形成为从底壁211向上方延伸。由隔板240、水箱20的前侧壁面213、左侧壁面214及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划分水箱20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从而构成小水箱260。小水箱260是其上部向水箱20的内部开放的容器,配置在第一水箱部210中前方侧且左侧的一角。喉管320的铅垂部351的下端部分配置在小水箱260的内侧。另外,吸入口331配置在小水箱260的外侧。
在隔板240中的下端部附近设置有开闭窗241。开闭窗241通常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小水箱260的内部和外部(比隔板240靠后方侧的空间)经由开闭窗241而连通。因此,在未进行盆部110的洗净的状态(待机状态)下,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水位与贮存在小水箱260内的水的水位相等。
手动柄236可以向两个方向(大方向、小方向)进行操作。手动柄236向大方向被操作时,开闭窗241保持被打开的状态,先导阀234及主阀233被打开。贮存在小水箱260内的水流过开闭窗241而向第二水箱部220流出,到达吸入口331。因此,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包括贮存在小水箱260内的部分几乎全部被抽入喉管320的内部而被供给至内缘部120。
另一方面,手动柄236向小方向被操作时,在开闭窗241被关闭的同时,先导阀234及主阀233被打开。因此,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中的贮存在小水箱260内的水无法流过开闭窗241,而依旧残留在小水箱260的内部。其结果,作为洗净水而供给至内缘部120的水量变为少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指出“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水位”或“水箱20内的水位”等时,则表示小水箱260外部的水位。即,在被隔板240分成两个的空间中,表示贮存在配置有吸入口331的空间内的水的水位。在以下的说明中不考虑贮存在小水箱260内的水的水位。
图7模式化表示水箱20内部的构成。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水箱20的内部配置有供水管231、主阀233、先导阀234、小水箱260及喷射泵单元300。
在盆部110的洗净未被进行的状态(待机状态)下,水箱20的水位处于满水水位,第一喉管330处于第一位置。由冲水大便器装置FT的使用者操作手动柄236时,如已经说明的那样,主阀233处于被打开的状态,从喷嘴310的喷射口311喷射水(图7的箭头AR1)。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被抽入喉管320的内部(图7的箭头AR2),作为洗净水而被供给至内缘部120(图7的箭头AR3)。
针对内缘部120的供水结束时,第一喉管330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开始向水箱20注水(图7的箭头AR4)。水箱20内的水位逐渐上升,在变为满水水位的时侯通过浮子238而使先导阀234关闭。与此同时通过关闭主阀233而结束向水箱20注水,返回至待机状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由于是利用喷射泵作用向大便器本体10供给水的构成,因此能使水箱20小型化。其结果,向水箱20注水所需的时间变为较短的时间,实质上可实现连续的洗净。
对喉管320的具体的形状及水箱20内的配置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等所示,第一喉管330的中心轴在俯视下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在后视下还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因此,在水箱20的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尽可能长地确保第一喉管330的流路长度。换言之,能够尽可能长地确保喉管320中上游侧的部分即直线状的流路(比弯曲部352靠上游侧的流路)。
因此,沿第一喉管330的内部流向第二喉管350的水在到达弯曲部352之前的期间,使其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均匀化。其结果,在水到达弯曲部352时,可抑制产生从流路壁面剥离的水流,或在弯曲部352的内部产生滞流旋涡。可抑制因喉管320的形状所引起的喷射泵性能降低,确保喉管320的内部中的顺畅的水流。另外,在后面对第一喉管330的长度与水流的流速分布的关系详细进行说明。
另外,观察图1等可知,喉管320如下配置在水箱20内,使铅垂部351(第二直线部)的中心轴相对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本实施方式中为0度)比第一喉管330(第一直线部)的中心轴相对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小。
通过这种构成,从而关于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喉管330(第一直线部)的长度比铅垂部351(第二直线部)的长度长。因此,将水箱20内有限的空间的大部分有效利用为如下空间,即用于确保为了高效地产生喷射泵作用而所需要的第一喉管330的长度的空间。即,呈将喉管320整体配置在小型的水箱20内的构成,同时还能充分确保第一喉管330(第一直线部)的长度。
因此,由于流过第一喉管330内部的水的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在到达弯曲部352之前的期间被充分均匀化,因此可抑制在喉管320的内部产生滞流旋涡,或喉管320的内面与局部的高速水流干涉。其结果,由于可抑制喉管320内水流所受的阻力,抑制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流量增大并向导水路130供给水。
另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吸入口331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其结果,第一喉管330的下端即吸入口331配置在俯视下与第二水箱部220重叠的位置上。换言之,在吸入口331的下方侧,水箱20的底壁的一部分呈向下方延伸的形状。
由于是这种构成,因此可以将吸入口331配置在更下方,更加充分地确保第一喉管330(第一直线部)的长度。另外,虽然在水箱20内的比吸入口331靠下方侧的空间内配置喷嘴310,但是作为为此的空间而利用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换言之,呈如下构成,不必为了将喷嘴配置在吸入口331的下方而缩短第一喉管330(第一直线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吸入口331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但是也可以将吸入口331配置在比第二水箱部220的上端高的位置上。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希望将吸入口331配置在俯视下与第二水箱部220重叠的位置上。
如图6(A)所示,在第一喉管33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吸入口331形成为使其边缘整体沿着水平面。具有这种形状的边缘的吸入口331可以说是沿水平面切断喉管320的端部时形成的开口。
在如此形成的吸入口331中,由于其边缘上端的高度和边缘下端的高度相同,因此不存在夹在两者之间的空间,即尽管无法配置喷嘴310而还是蓄积无用水的空间。因而,能够以使吸入口331的上端接近至喷嘴310附近的方式使第一喉管330向下方延伸。其结果,尽管使水箱20小型化,还是能够将贮存在水箱20内的水的大部分有效利用为洗净水(减少无用水的量),充分确保产生喷射泵作用的时间,发挥高洗净性能。
另外,通过如上形成吸入口331,可以防止空气从吸入口331流入喉管320的内部,并使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的水位降低至吸入口331附近。由于贮存在水箱20内部的水可不被浪费地利用,因此可以使水箱20进一步小型化。
图8是模式化表示喉管320的形状及其内部的水流的流速分布的图。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虽然第一喉管330的管径整体上大致均匀一致,但是严格上并不均匀一致,管径(也可以称为流路截面积)形成为沿流路稍微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上游端即吸入口331处管径最宽,而越通往下游侧则形成为逐渐变窄。另外,这种管径的变化平滑,即第一喉管330的内壁面整体平滑,没有形成角部那样的部位。
另外,关于第二喉管350的铅垂部351也是一样的。铅垂部351的管径严格上并不均匀一致,管径形成为沿流路稍微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与弯曲部352的连接部(铅垂部351的上游端)处管径最窄,而越通往下游侧则形成为逐渐变宽。另外,这种管径的变化平滑,即第二喉管350的内壁面整体平滑,没有形成角部那样的部位。另外,即使观察喉管320整体,其内壁面整体也呈现平滑,没有形成角部那样的部位。
在图8中都是比实际夸大地画出如下情况,即第一喉管330的管径越通往下游侧则越窄的情况以及铅垂部351的管径通往下游侧则越宽的情况。
在图8中表示从喷射口311喷射水,水沿喉管320的内部流向导水路130的状态。另外,分别用箭头模式化表示喉管320中11个位置(从上游侧依次为位置P1、位置P2···位置P11)的各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
如图8所示,在第一喉管330中接近吸入口331的位置P1处的流路截面中,由于来自喷射口311的喷流的影响,在该流路截面中的中心轴J(所喷射的水流的中心轴)附近的区域(喷流内部区域)内流速变大。另一方面,在该流路截面中的远离中心轴J的区域(接近第一喉管330内壁的区域:喷流外部区域)内,由于来自喷射口311的喷流的影响较小,因此与中心轴J附近的区域相比流速小。如此,处于高速水流偏在于流路截面中的一部分区域(中心轴J附近的区域)内的状态。
在喷流外缘部(喷流内部区域和喷流外部区域的边界部分),利用由喷流内外的速度差产生的旋涡而使喷流内外的流体混合。由此,随着朝向下游,喷流输送的内部流体的流量通过将外部流体逐渐抽入内部而增大(喷射泵作用)。换言之,在喷流外缘部中在喷流内外的流体要素之间进行动量的交接,外部流体从内部流体接受动量而被加速并被抽入喷流内部,内部流体向外部流体交付动量而减速。也就是说,流路截面中的水的流速分布在水流过第一喉管330(直线状的流路)的期间逐渐均匀化。在图8中,在位置P1至位置P5分别如箭头所示,中心轴J附近的区域中的水的流速(最高流速)与接近第一喉管330内壁的区域中的水的流速(最低流速)的差越通往下游侧则越小。其结果,在位置P6如箭头所示,到达弯曲部352的水的流速分布在流路截面整体上处于大致均匀化的状态。
由以上说明能够理解,假使第一喉管330(直线状的流路)的长度不够时,则流过第一喉管330的水在其流速分布还未被均匀化时(高速水流依旧偏在于一部分区域的状态)便到达弯曲部352。此时,到达弯曲部352的局部的高速水流从弯曲部352内周侧的内壁剥离,由此水流形成滞留的滞流旋涡。由于水流中产生滞流旋涡时,在滞流流域能量被白白消耗,因此向大便器本体10供给的水流量降低。其结果,存在未能从盆部110排出污物或没有充分洗净盆部110表面的情况。
另外,由于当第一喉管330的长度不够时,从喷射口311到弯曲部352的距离变短,因此从喷射口311喷射的水流(局部的高速喷流)与弯曲部352的内面接触(与水流干涉),由此第一喉管330的下游附近的压力变高,压力随着接近弯曲部352而急剧上升(压力梯度变陡)。由此,在第一喉管330内部的一部分中产生逆流,进而在第一喉管330中形成水流滞留的滞流旋涡。当第一喉管330中产生滞流旋涡时,在滞流流域能量被白白消耗的同时,将外部流体抽入喷流内部的喷射泵作用被抑制,向大便器本体10供给的水流量进一步降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充分确保第一喉管330的长度,从而抑制喉管320内的水流形成滞流旋涡或与喉管320内面干涉,抑制向大便器本体10供给的水流量降低。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喉管330如上所述,由于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比下游侧大,且吸入口331的开口面积也较大,因此可以将来自吸入口331的大流量的水吸入内部。其结果,能够高效地产生喷射泵作用,将大流量的洗净水供给至大便器本体10。
另外,由于第一喉管330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变小,因此流过第一喉管330的水的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在流过较短距离的期间变得均匀一致。即,在水到达弯曲部352之前,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被切实地均匀化。其结果,进一步抑制在第一喉管330的内部产生旋涡或第一喉管330的内壁面与局部的高速水流干涉的情况。
另外,从第一喉管330到弯曲部352的流路截面积如上所述,考虑到流速分布的均匀化而被设计。其结果,弯曲部352的下游侧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和导水路130的上游侧端部的流路截面积通常不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者较大)。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铅垂部351的形状施以措施,而使两者平滑地连接。具体而言,随着从上游侧通往下游侧,使铅垂部351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逐渐发生变化(扩大)。由于铅垂部351的内壁面整体平滑,未形成角部等,因此不会在铅垂部351的内部产生水流的剥离或滞流旋涡。在图8中,在位置P8至位置P11分别如箭头所示,水在流路截面中的流速分布保持大致均匀一致的状态下流过铅垂部351的内部。其结果,进一步抑制喉管320中的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
接下来,对用于实现水箱20小型化的各种措施进行说明。在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喉管320中吸入口331侧的部分(第一喉管330)在俯视及侧视下都以倾斜的状态配置在水箱20的内部。具体而言,在侧视下该部分处于朝向吸入口331向下倾斜的状态。另外,在俯视下该部分处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
通过将喉管320以这种状态配置在水箱内,从而不会使水箱20大型化,可确保为了有效产生喷射泵作用而所需要的(大致直线状的)流路长度。如此,在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中,通过对喉管320的配置施以措施,从而不牺牲喷射泵单元300的性能便能使水箱小型化。
图9是表示吸入口331和大便器本体10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在俯视下模式化表示水箱20内部的喉管320的配置。另外,图9中标注符号VU表示的是由供水管231、定流量阀232、主阀233、先导阀234及真空调节阀235组成的一群设备。以下,作为阀单元VU对它们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吸入口331被配置在俯视下不与大便器本体10重叠的位置上。虽然在吸入口331的下方存在喷嘴310(图9中未图示)及第二水箱部220的底壁221,但是在其更下方不存在大便器本体10。因此,底壁221中的喷嘴的下方部分的形状不会为了大便器本体10而被限制,可以为了配置喷嘴310而成为适当的形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水箱20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以使底壁221处于比大便器本体10的上面101低的位置。如此,不增高水箱20的上端位置便能在吸入口331和底壁221之间确保较宽的空间而配置喷嘴310。其结果,可抑制水箱20大型化。另外,通过将第一喉管330的下端(吸入口331)配置在第二水箱部220的内部,从而确保第一喉管330的流路长度。通过这种构成,还使喷射泵单元300的性能提高。
如图9所示,阀单元VU在水箱20内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为横跨与配置有吸入口331的一侧(右侧)相反侧(左侧)的空间和第二喉管350后方侧的空间。换言之,有效利用通过使喉管320在俯视下倾斜配置而较宽地空出的空间(第二喉管350后方侧的空间),并在不与吸入口331干涉的位置上配置有阀单元VU。因此,在水箱20内配置阀单元VU的同时,还能抑制水箱20大型化。
如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小水箱260被配置在第一水箱部210中前方侧且左侧的一角。换言之,配置在水箱20内部中的左右方向上与配置有吸入口331的一侧(右侧)相反侧(左侧)的部分上。另外,小水箱260和阀单元VU(主阀233等)沿前后方向并列。有效利用水箱20内的空间中被喉管320所占的部分以外的空间,而配置小水箱260和阀单元VU。因此,在水箱内配置这些部件的同时,还能抑制水箱20大型化。
如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在水箱20的内部配置有传递机构237。传递机构237配置在水箱20内部中第一喉管330的上方。换言之,作为用于配置传递机构237的空间,有效利用通过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配置第一喉管330而形成的空间。因此,在水箱20内配置传递机构237的同时,还能抑制因其引起的水箱20大型化。
也可以在第一喉管330的上方,替换传递机构237或与传递机构237一起配置构成上述阀单元VU的设备的一部分或全部。另外,阀单元VU如上所述,包括真空调节阀235。另外,有时传递机构237中还包括电动马达。即,阀单元VU或传递机构237必须配置在水箱20内未被淹没的位置上的情况较多。对此,由于形成在第一喉管330上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是水箱20处于满水水位时也未被淹没的空间,因此即使将阀单元VU或传递机构237配置在该空间内,也不会发生被淹没而引起的不良现象。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水箱部210的底壁211(比第二水箱部220靠前方侧的部分)呈水平。也可以替换上述方式,使底壁211(的上面)朝向第二水箱部向下倾斜。此时,在贮存于水箱20内部的水的水位渐渐降低的过程中,存在于第一水箱部210内部的水顺畅且切实地流入第二水箱部220。由于水停留在底壁211的上面上,防止水面WS降低至比吸入口331靠下的下方,因此还能抑制空气从吸入口331流入喉管320内部所产生的噪声。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装置FTa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冲水大便器装置FTa的水箱20a内部的构成及水箱20a周围的构成的俯视图。另外,图11是表示水箱20a内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冲水大便器装置FTa主要在水箱20a的形状、水箱20a内部的阀单元VUa等的配置上与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不同,关于其它构成则是与冲水大便器装置FT大致相同的构成。以下,对与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水箱20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水箱20相比,其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如图10所示,配置在大便器本体10a的后方侧上部(上面101a中后方侧的部分)的水箱20a的后方侧端部与大便器本体10a的后方侧端部相比位于前方侧。因此,冲水大便器装置FTa的前后方向的整体尺寸没有因为配置水箱20a而变大。
水箱20a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宽度)比大便器本体10a的上面101a中配置有水箱20a的部分的宽度大。水箱20a从大便器本体10a向左右突出,俯视下在其左右分别具有不与大便器本体10a重叠的部分。
水箱20a具有第一水箱部210a及以使第一水箱部210a的底壁211a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水箱部220a。第一水箱部210a和第二水箱部220a都是大致长方体的容器,两者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水箱部220a仅形成在水箱20a中下方侧且左侧的部分上。具体而言,其是第一水箱部210a的底壁211a中在俯视下不与大便器本体10a重叠的部分,且形成为仅使从大便器本体10a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向下方延伸。
喷嘴310a被配置在如上形成的第二水箱部220a的内部。另外,喉管320a的上游侧端部(下端)即吸入口331a被配置在该喷嘴310a的上方,在俯视下其整体被配置在与第二水箱部220a重叠的位置上。换言之,第二水箱部220a也可以至少使其一部分形成在俯视下与喉管320a的吸入口331a重叠的位置上。
为了对在吸入口331a的下方形成第二水箱部220a的效果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2,对水箱内的水面整体无法成为水平的现象进行说明。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水箱20a内部而画出的模式图,模式化表示当水箱20a中未形成第二水箱部220a时产生喷射泵作用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水箱20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因此喉管320a被配置为在俯视下使其中心轴大致沿着左右方向。另外,吸入口331a被配置在水箱20a内部中左侧的端部附近。由于喉管320a及其吸入口331a被如此配置,因此尽管水箱20a的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但是还是能确保为了高效产生喷射泵作用而所需要的喉管320a的流路长度。
但是,在如此水箱20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短,且吸入口331a被配置在左侧(或右侧)的端部附近的构成中,水箱20a中存在于远离吸入口331a的位置的水有时无法顺畅地到达吸入口331a。例如,如图12所示,当吸入口331a配置在水箱20a的左侧端部时,虽然存在于水箱20a左侧的水顺畅地到达吸入口331a,但是存在于水箱20a右侧的水无法顺畅地到达。其结果,水箱20a内的水面WS无法使其整体水平,吸入口331a存在的一侧(左侧)的水面WS比另一侧(右侧)的水面WS稍低。发生这种现象时,尽管洗净尚未完成,水箱20a内的空气还是被吸入喉管320a内,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吸入口331a的下方形成第二水箱部220a,从而防止如上述般水面WS整体无法成为水平的现象(水面WS的一部分变低的现象)。图13是模式化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水箱20a内部的水流的图。
在吸入口331a的下方形成有第二水箱部220a,由于较宽地确保了该部分的空间,因此水经由各种路径而通向吸入口331a。也就是说,从水箱20a的右侧端部附近(离吸入口331a最远的位置)通向吸入口331a的水并不是仅经由沿水平方向的路径,例如,也可以经由先暂时下降至第二水箱部220a的底壁221a附近后通向吸入口331a的路径(图13中标注符号FL表示的路径)。通向吸入口331a的水的路径被较宽地确保的结果,该水的流动变得顺畅,可抑制发生吸入口331a旁边的水位先降低的现象,水箱20a内的水面WS整体以大致水平的状态降低下去。其结果,水箱20a内的空气不会被吸入喉管320a,可发挥喷射泵作用的高洗净性能。
第二水箱部220a的底壁221a被配置于在俯视下未与大便器本体10a重叠的位置,即大便器本体10a的侧方侧且与大便器本体10a的上面101a相比处于下方侧的位置。由于这种构成,关于冲水大便器装置FTa整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及高度方向的尺寸,都未因形成第二水箱部220a而变大。换言之,未变更它们的尺寸而形成第二水箱部220a,可防止喷射泵作用的效率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水箱部220a仅形成在水箱20a的左侧,因此贮存在水箱20a内的水整体的重心位置处于靠近左侧的位置(在水箱20a的左右方向上靠近配置有吸入口331a一侧的位置)。另外,如图14所示,O形圈280a(弹性部件)介于水箱20a的底面和大便器本体10a的上面101a之间。即,水箱20a隔着弹性部件而设置在大便器本体10a的上面101a上。因此,水箱20a能够以O形圈280a的位置为中心左右倾斜,贮存在水箱20a内的水整体的重心位置如上所述靠近左侧,结果水箱20a处于容易向左侧(吸入口331a侧)倾斜的状态。
水箱20a因其自重而向左侧(吸入口331a侧)倾斜时,贮存在水箱20a内的水变得容易顺畅地到达吸入口331a。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发生喉管320a的吸入口331a旁边的水位先降低的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水箱部220a仅形成在水箱20a的左侧,从而使所贮存的水的重心偏向左侧,容易使水箱20a如上倾斜。在并未使第二水箱部220a仅形成在水箱20a的左侧,而是形成在左右两侧的方式中,使水箱20a形成为左侧(吸入口331a侧)的第二水箱部220a的容量比右侧(与吸入口331a相反侧)的第二水箱部220a的容量大即可。
再次参照图10及图11,对水箱20a内的供水管231a等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水箱20a的内部配置有用于从外部(自来水管)供给从喷嘴310a喷射的水的配管即供水管231a,使其从水箱20a的底壁211a向上方延伸。换言之,以在上下方向上穿过贮存在水箱20a内部的水的方式配置有供水管231a。
供水管231a配置在水箱20a内部中的左右方向上与配置有吸入口331a的一侧(左侧)相反侧(右侧)的部分上。假使在吸入口331a附近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向吸入口331a汇集的水流会因障碍物而被显著妨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供水管231a配置在远离吸入口331a的位置上,因此在水箱20a内供水管231a不会妨碍通向吸入口331a的水流。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发生吸入口331a旁边的水位先降低的现象。
在水箱20a的内部配置有:主阀233a(开闭阀),对向喷嘴310供给水的流路的开闭进行切换;及浮子238a,连接于主阀233a。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子238a配置在水箱20a内部中的左右方向上与配置有吸入口331a的一侧(左侧)相反侧(右侧)的部分上。由于将浮子238a配置在远离吸入口331a的位置上,因此浮子238a不会妨碍通向吸入口331a的水流。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发生吸入口331a旁边的水位先降低的现象。
在水箱20a的内部配置有小水箱260a,用于使所贮存的水中向导水路130a的入口供给的水量可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小水箱260a配置在水箱20a内部中的左右方向上靠近与配置有吸入口331a的一侧(左侧)相反侧(右侧)的位置上。由于将小水箱260a配置在上述位置上,因此小水箱260a不会妨碍通向吸入口331a的水流。其结果,可进一步抑制发生吸入口331a旁边的水位先降低的现象。
冲水大便器装置FTa在喉管320a的下游侧端部(吸入口331a和喷嘴310a之间)具备流路切换机构390a。流路切换机构390a具有浮子391a。流路切换机构390a构成为根据与水箱20a的水位相应的浮子391a的动作,对从喷嘴310a的喷射口311a喷射的水通向喉管320a内部的状态以及该水向水箱20a内供给的状态(向水箱20a注水的状态)进行切换。
流路切换机构390a构成为在向盆部110a进行供水时(产生喷射泵作用时),在水箱20a内的水位降低至规定的切换水位的时侯,将从喷射口311a喷射的水的供给目标从喉管320a的内部切换至水箱20a内。即,构成为在水箱20a内的水位降低至切换水位的时候,使喷射泵作用停止,开始向水箱20a注水。另外,上述切换水位被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位置高的位置。
假使将切换水位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位置低的位置时,则水面WS中吸入口331a旁边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局部变低,由此空气从吸入口331a流入喉管320a内,有时会产生噪声。
在较窄的第二水箱部220a的内部,在包围吸入口331a周围的壁面附近存在水的流速变低的倾向,水面WS整体很难同样地降低。可以认为由此而产生上述局部的水面WS的降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切换水位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高的位置。即,构成为在变为水仅存在于较窄的第二水箱部220a内的状态之前的时候,使喷射泵作用停止,开始向水箱20a注水。因此,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局部的水面WS的降低,可防止水面WS内产生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利用上述那样的流路切换机构390a来进行流路切换,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对其进行替换而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冲水大便器装置FT一样的构成来进行流路切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与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大致相等的位置上配置有吸入口331a。也可以替换这种方式,在比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低的位置(第二水箱部220a的内部)上配置吸入口331a,此外将切换水位设定于比第二水箱部220a的上端低的位置。在这种构成中,由于喷射泵作用产生至变为水仅存在于较窄的第二水箱部220a内的状态为止,因此无用水量进一步变少。
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例。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具体例中适当加以技术变更的具体例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就还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前述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材料、条件、形状、尺寸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情况而可以适当进行变更。另外,前述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可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组合,它们组合后只要包括本发明的特征,就还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冲水大便器装置,是利用洗净水将污物排出至排水管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大便器本体,具有接住污物的盆部,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将作为洗净水而供给的水导向所述盆部的导水路;
水箱,在内部贮存水,其被配置为可以将该水供给至所述导水路的入口;
及喷射泵单元,配置在所述水箱的内部,
所述喷射泵单元具有:
喉管,其为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水路的入口且在另一端形成有吸入口的管,所述吸入口被配置为位于所述水箱内部中的下部;
及喷嘴,通过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喉管的内部喷射高速的水,从而诱发喷射泵作用,
所述喉管具有直线部,其形成为从所述吸入口朝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
所述吸入口形成为使边缘整体沿着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具有第一水箱部及以使所述第一水箱部的底壁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水箱部,
所述吸入口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二水箱部重叠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当贮存在所述水箱内部的水的水位降低而变为规定水位以下时,
停止向所述吸入口供给从所述喷嘴喷射的水,
所述规定水位被设定于比所述第二水箱部的上端高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水大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水箱部的上端低的位置上。
CN201410111167.5A 2013-03-27 2014-03-24 冲水大便器装置 Active CN1040742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7143 2013-03-27
JP2013-067139 2013-03-27
JP2013067139 2013-03-27
JP2013067143A JP6236732B2 (ja) 2013-03-27 2013-03-27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2014-028011 2014-02-17
JP2014028011A JP6338198B2 (ja) 2013-03-27 2014-02-17 水洗大便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256A true CN104074256A (zh) 2014-10-01
CN104074256B CN104074256B (zh) 2016-01-20

Family

ID=51595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1167.5A Active CN104074256B (zh) 2013-03-27 2014-03-24 冲水大便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328495B2 (zh)
CN (1) CN10407425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8972A (zh) * 2015-05-21 2015-10-21 厦门瑞尔特卫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阶段式马桶冲洗方法
CN107476404A (zh) * 2016-06-07 2017-12-15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7476398A (zh) * 2016-06-07 2017-12-15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12575860A (zh) * 2019-09-27 2021-03-30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3604A (zh) * 2004-04-29 2005-11-09 利水人株式会社 喷射泵和使用该喷射泵的具有边缘侧供水装置的马桶
JP2008248636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to Ltd 水洗大便器
CN101542050A (zh) * 2007-06-28 2009-09-23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
JP2010156201A (ja) * 2006-12-28 2010-07-15 Toto Ltd 水洗大便器
CN202595866U (zh) * 2011-10-25 2012-12-12 张震 水洁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0884A (en) * 1969-03-11 1970-05-12 Frank Philip Sloan Siphon valve
US4034423A (en) * 1976-06-29 1977-07-12 Kohler Co. Valve controlled flushing system
WO2005106141A1 (en) 2004-04-29 2005-11-10 Isooin Co., Ltd. Jet pump and toilet stool having rim side water suppl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3604A (zh) * 2004-04-29 2005-11-09 利水人株式会社 喷射泵和使用该喷射泵的具有边缘侧供水装置的马桶
JP2010156201A (ja) * 2006-12-28 2010-07-15 Toto Ltd 水洗大便器
JP2008248636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to Ltd 水洗大便器
CN101542050A (zh) * 2007-06-28 2009-09-23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
CN202595866U (zh) * 2011-10-25 2012-12-12 张震 水洁便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8972A (zh) * 2015-05-21 2015-10-21 厦门瑞尔特卫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阶段式马桶冲洗方法
CN107476404A (zh) * 2016-06-07 2017-12-15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7476398A (zh) * 2016-06-07 2017-12-15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7476404B (zh) * 2016-06-07 2019-11-08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7476398B (zh) * 2016-06-07 2020-01-14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12575860A (zh) * 2019-09-27 2021-03-30 Toto株式会社 冲水大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256B (zh) 2016-01-20
US20140289949A1 (en) 2014-10-02
US9328495B2 (en) 2016-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4247B (zh)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4074257B (zh)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4074256B (zh) 冲水大便器装置
CN103774733A (zh)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476722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05735439A (zh) 低水位座便器
CN104074248B (zh) 冲水大便器装置
JP6358556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CN216385261U (zh) 一种端盖外置式冷凝器在线清洗装置
JP2015206165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112347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41400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292536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76509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236732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2014190069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38198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471413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229998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80908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402894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76510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112348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6376508B2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2014190066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