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8224A - 照明器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8224A
CN104048224A CN201310382757.7A CN201310382757A CN104048224A CN 104048224 A CN104048224 A CN 104048224A CN 201310382757 A CN201310382757 A CN 201310382757A CN 104048224 A CN104048224 A CN 104048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uminaire
unit
diffus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27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洋邦
古贺翔大
石渡朋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48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82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00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4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intended only for mounting on a ceiling or the like overhead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02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for simulating dayl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3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F21W2121/00
    • F21W2131/40Lighting for industrial,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or military u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3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F21W2121/00
    • F21W2131/40Lighting for industrial,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or military use
    • F21W2131/402Lighting for industrial,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or military use for working pl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3/0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 F21Y2113/2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of different f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器。根据实施例,照明器包括: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多个光源单元;和被配置为扩散从光源单元发射的光并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多个扩散单元。

Description

照明器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3月1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048482并要求其优先权益;在这里加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一般涉及照明器。 
背景技术
在减少照明器的眩光的情况下,一般以照明器的发光部分(以下,称为“发光部”)变为具有均匀的面内亮度的发光面的方式使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扩散材料。作为替代方案,还可以通过在密排和相等的间隔上布置多个光源来配置发光面。通过确保发光部的亮度的均匀性,变得可以减少在直接观看照明器时感觉的眩光。 
但是,在发光部的亮度均匀化的情况下,虽然变得可以减少眩光,但这导致发光效率(即,照明器的总发光通量与光源的总发光通量的比)的下降,由此导致照明器的节能能力的下降。并且,在以密排和相等的间隔配置多个光源的构成中,使用大量的光源,由此导致照明器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实现具有更少的眩光、同时限制照明器的制造成本的照明。 
根据实施例,照明器包括: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多个光源单元;和被配置为扩散从光源单元发射的光并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多个扩散单元。 
根据上述的照明器,可在限制照明器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实现具有更少的眩光的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解释术语的定义的示图; 
图2是概念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的构成的示图; 
图3是示出其中安装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的环境的示图; 
图4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的特性的示图; 
图5是用于解释根据常规技术的照明器的特性的示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的透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的透视图;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10是用于示意性地解释光源的发光强度的分布的示图; 
图11是示出其中安装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的环境的示图 
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的特性的示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照明器的透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的透视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中的光源单元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5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中的扩散板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的透视图; 
图17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中的光源单元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7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中的扩散板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8是用于解释可在实施例和变更例中采用的最大亮度的定义 的另一例子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的定义 
在解释实施例之前,参照图1给出术语的定义。在图1中,部分(a)是照明器100的断面图,部分(b)是照明器100的前视图。在以下的解释中,照明器从其发射大部分光的面被称为该照明器的正面。例如,当照明器被安装于天花板上时,照明器与地板相对的面被称为正面。 
参照图1,照明器100包含分别具有光源的两个光源单元101和102,并且包含扩散板103和104。扩散板103扩散从光源单元101发射的光,使得扩散光被放射到照明器100的外面。类似地,扩散板104扩散从光源单元102发射的光,使得扩散光被放射到照明器100的外面。 
参照图1,发光部分、发光面和发光部被定义为从照明器100通过其发光的部分。发光部分是当光源单元被放在暗处时从中放射光的部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光源单元101和102的表面分别被视为发光部分105和106。 
发光面是当一种类型的光源单元和一种类型的扩散单元被放在暗处时从中放射光的部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例如,关于与扩散板103组合的光源单元101,扩散板103的从其放射光、并且处于发光部分105侧的相对侧的面被视为发光面107。以相同的方式,关于光源单元102与扩散板104的组合,扩散板104的处于发光部分106侧的相对侧的面被视为发光面108。 
发光部是当照明器被放置于暗处时从其放射光的部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发光部109包含发光面107和108。从发光部放射的光包含作为从光源单元发射的光的直接光、作为从光源单元发射并且通过与光源单元组合安装的扩散单元放射的光的扩散光、和作为从光源单元发射并且从设置在光源单元中的反射材料(未示出)反射的光的 反射光。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即,只要从发光部放射的光可包含直接光、扩散光和反射光中的至少一种,它就达到目的。 
第一实施例 
以下给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的解释。这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包括: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光源单元,每种类型包含一个或多个光源并具有诸如至少最大亮度的不同的特性;和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扩散单元,每种类型扩散从光源单元发射的光并具有诸如至少扩散程度的不同的特性。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中,在发光部中,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光源单元和扩散单元,构成视网膜中央凹视力频繁看到的发光面和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不是频繁看到而是很少看到的发光面。这样,可以以较低的制造成本提供具有更少的眩光并且从光源发射的光的利用效率较高的照明器。 
具体而言,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包括第一光源单元,并包含与第一光源单元的最大亮度相比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的第二光源单元。并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包括第一扩散单元,并包含与第一扩散单元的扩散程度相比具有较小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扩散单元。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中,第一光源单元和第一扩散单元被组合以构成第一照明单元,并且第二光源单元和第二扩散单元被组合以构成第二照明单元。 
这里,最大亮度指的是光源单元的发光面中的亮度分布的最大值。并且,扩散程度表达为混浊度或分散程度。混浊度给出膜透明性的指示,并且代表浊度。可从扩散的透过光与总透过光的比获得混浊度。分散程度指示当光发射方向的中心被视为0°时使亮度变为相对于0°的亮度的50%的角度。因此,分散程度越大,则扩散性越好。 
图2是概念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的构成的示图。参照图2,照明器1包括两种类型的光源单元,即,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第一光源单元10和第二光源单元11。第一光源单元10以及第二光源单元11包含一个或多个光源。第一光源单元10与第二光源单元 11的最大亮度相比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并且具有与第二光源单元11的发光面的面积相比具有较小的面积的发光面。并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照明器1中,第一光源单元10包含多个第一光源单元101、102和103。在本例子中,第一光源单元101、102和103的发光面的面积总和比第二光源单元11的发光面的面积小。 
并且,照明器1包含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的第一散光器12和第二散光器13。这里,第一散光器12被设为与第二散光器13的扩散程度相比具有更大的扩散程度。 
在照明器1中,第一光源单元10和第一散光器12被组合以构成第一照明单元。即,在第一照明单元中,从第一光源单元10发射的光通过第一散光器12被放射到照明器1的外面。类似地,在照明器1中,第二光源单元11和第二散光器13被组合以构成第二照明单元。即,在第二照明单元中,从第二光源单元11发射的光通过第二散光器13被放射到照明器1的外面。 
以下参照图3和图4描述通过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1实现的效果。在参照图3和图4的解释中,与图2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的描述不被重复。 
在图3中,示出其中安装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1的环境。这里,照明器1以照明器1的发光部14面向地板的方式安装于天花板140上。并且,假定工作人员131处于接近照明器1的正下方的位置的位置b,同时假定工作人员130处于远离位置b的位置a。具体而言,关于其中第一照明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被配置为彼此相邻的照明器1,位置a沿从第一照明单元的方向远离。 
对于面向前方的工作人员130,发光部14进入视野。因此,有可能视网膜中央凹视力频繁看到发光部14。相反,由于工作人员131处于接近照明器1(即发光部14)正下方的位置,所以发光部14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中不被频繁看到,而是很少会被看到。 
图4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1的特性的示图。在图4中,部分(a)示出照明器1的亮度分布的例子,而部分(b)示出 与部分(a)对应的照明器1的断面图。从光源单元10和11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的例子由图4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200示出。从第一光源单元10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具有较小的宽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峰值。相反,从第二光源单元11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具有较大的宽度,但具有比第一光源单元10的峰值低的峰值。 
第一散光器12和第二散光器13的表面(即发光面)的亮度分布或发光部14中的亮度分布的例子由图4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201表示。这里,由于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和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二光源单元11与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13组合,因此,从第二光源单元11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基本上与不设置第二散光器13的构成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和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一光源单元10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12组合,因此,从第一光源单元10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具有受到抑制的峰值和分散的亮度,由此使得亮度分布变得平缓。并且,由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12和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13,从光源单元10和11的发光面得到的亮度分布保持在基本上相同的水平。 
因此,即使在工作人员130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中从具有较高的亮度的第一光源单元10侧观看照明器1的发光部14时,由于从第一光源单元10发射的光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12上扩散以使得光的亮度峰值保持较低,因此工作人员130感觉的眩光减少。 
此外,例如,即使在工作人员131偶尔向上观看照明器1的发光部14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的光是从具有较低的亮度的第二光源单元11发射并且在第二散光器13上扩散的光。由此,工作人员131感觉的眩光减少。并且,在从具有较高的亮度的第一光源单元10发射的光进入工作人员131的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的情况下,从第一光源单元10发射的光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12上扩散,使得光的亮度峰值保持较低。由此,工作人员131感觉的眩光减少。 
此外,由于具有较低的亮度的第二光源单元11与具有较低的扩散 程度的第二散光器13组合,因此,对于从第二光源单元11发射的光实现较高的发光效率。这里,发光效率指的是从发光部放射的总光通量与从光源发射的总光通量的比。并且,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光源与不同类型的散光器来调整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作为结果,可以以较低的制造成本实现眩光的减少。 
以下进一步解释第一实施例的效果。为了减少从照明器感觉的眩光,一般以照明器的发光部具有均匀的亮度分布的方式使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扩散材料。但是,在该方法中,如上所述,照明的发光效率下降。作为替代方案,在以密排和相等的间隔配置多个光源以确保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的均匀性的方法中,需要大量的光源。这导致照明器的制造成本增加。 
这里,以减少当直接观看发光部时感觉的眩光为目的,确保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实际上,由于照明器被安装到房间内的天花板上,因此,可以认为工作人员通常看不到发光部。因此,不必在发光部中具有均匀的亮度分布。此外,人的视觉性能使得,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中的细节是可观察的,但朝向周围视觉的细节是不容易看到的。由此,在考虑与人的视觉性能匹配的发光部时,亮度分布既不需要均匀也不需要一致地不均匀。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048955中,公开了其中通过部分使用具有不同的扩散程度的扩散材料实现眩光的减少和发光效率的照明器。图5是用于解释根据常规技术的照明器400的特性的示图。在照明器400中,关于光源401,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即,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的扩散单元410位于不容易进入视野的位置,而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即,具有较低的发光效率)的扩散单元411位于容易进入视野的位置。这样,实现发光效率以及眩光的减少。同时,在图5中,光源401被示为被分成处于扩散单元410侧的光源401A和处于扩散单元411侧的光源410B。 
在图5中,部分(a)示出照明器400的发光部412的亮度分布的例子,而部分(b)示出与部分(a)对应的照明器400的断面图。通 过图5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210示出从光源401A和401B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的例子。这里,由于光源401A和401B代表相同的光源,因此,从其得到的亮度分布具有同样小的宽度和同样高的峰值。 
通过图5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211示出扩散单元410和411的表面(即发光面)的亮度分布的例子。这里,在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扩散单元410侧(即,图5中的右侧),从光源401A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与其中不设置扩散单元410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基本上相同。另一方面,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扩散单元411侧(即,图5中的左侧),光源401B具有重叠的峰值和分散的亮度,由此使得亮度分布变得平缓。 
因此,如果工作人员130从扩散单元411侧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观看照明器400的发光部412,那么,由于从光源401B发射的光在扩散单元411中扩散使得光的亮度峰值保持较低,所以工作人员130感觉的眩光减少。 
另一方面,当工作人员131偶尔向上观看照明器400的发光部412时,从光源401A发射的光穿过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扩散单元410并以亮度分布的高峰值进入工作人员131的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作为结果,工作人员131感觉到眩光。虽然可以认为直接观看安装于天花板上的照明器400的发光部412是不频繁的,但是,在休息时或者偶尔向上观看天花板并不少见。因此,不能说常规技术使得能够实现眩光的减少。 
相反,如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那样,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较小的面积的第一光源单元10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第一散光器12组合,而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较大的面积的第二光源单元11与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13组合。作为结果,不管视线如何都实现眩光的减少。 
同时,在以上给出的解释中,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被设为与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基本上相等。然而,这不 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例如,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或者,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 
第二实施例 
以下解释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照明器1的更具体的例子。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2的透视图。如图6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2包括控制单元21、第一光源单元22、第二光源单元23A和23B、第一扩散单元24、第二扩散单元25A和25B和反射器单元26。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容纳于外壳20中。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光源单元22、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光源单元23B中的每一个包含多个光源单元。 
此外,第一光源单元22、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光源单元23B中的每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光源,并具有其由控制单元21控制的输出。第一扩散单元24扩散从第一光源单元22发射的光。第二扩散单元25A扩散从第二光源单元23A发射的光。第二扩散单元25B扩散从第二光源单元23B发射的光。反射器单元26沿相应的预定方向反射从第一光源单元22、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光源单元23B中的每一个发射的光。 
以下详细描述照明器2的构成要素。第一光源单元22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和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相反,与第一光源单元22相比,第二光源单元23A和23B中的每一个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但具有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第一扩散单元24与第二扩散单元25A和25B相比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第一光源单元22和第一扩散单元24被组合以构成第一照明单元。类似地,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扩散单元25A被组合,以及第二光源单元23B与第二扩散单元25B被组合以构成第二照明单元。 
如图6所示,在照明器2中,第二照明单元被分成包含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扩散单元25A的第一部分和包含第二光源单元23B 和第二扩散单元25B的第二部分。在照明器2中,第一照明单元的位置夹在第二照明单元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照明单元可位于第一照明单元周围,或者可被定位为包围第一照明单元。这里,希望第二照明单元被设置为沿着第一照明单元周围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第一照明单元与第二照明单元之间的定位关系可与上述的定位关系相反。 
作为分别组合第二光源单元23A和23B与第二扩散单元25A和25B的结果,变得能够减少眩光,同时保持较高的发光效率。并且,作为组合第一光源单元22与第一扩散单元24的结果,变得有可能在考虑必要制造成本的同时减少眩光。如果不仅关于视网膜中央凹视力频繁看到的发光面,而是还关于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不频繁看到而是很少看到的发光面,适当地设置通过组合第一光源单元22和第一扩散单元24构成的第一照明单元和通过组合第二光源单元23A和23B和第二扩散单元25A和25B构成的第二照明单元,那么将可以提供考虑必要制造成本、发光效率和眩光减少的照明器2。 
同时,希望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面积基本上等于照明器2的发光部的面积的约30%。示意性地解释30%的理由。当前,当在考虑眩光的同时设计内部照明时,一般使用统一眩光等级(UGR)方法。根据UGR方法,在写于由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出版的技术报告CIE117-1995中的位置指数表中定义在设计中适用的视野。根据位置指数表,适用视野范围在水平方向上从一端到另一端为约70°,仰角方向为约60°。 
一般地,认为工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是在保持视野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完成工作、同时保持视野为保持水平方向时,可以认为,具有大于或等于约60°的仰角的光实际上不进入工作人员的视野,并且,就眩光而言,没有太多的影响。即,在当前的通过考虑眩光设计照明的方法中,主要使用具有小于或等于约60°的仰角的光的信息,并且,具有大于或等于约60°的仰角的光的信息几乎不被使用。 
换句话说,不频繁看到而是很少看到的发光面可以说代表具有大于或等于约60°的仰角的光的信息。关于照明器的光分布数据,可以说这种发光面代表关于垂直角小于或等于约30°的角度的光分布数据。即,不频繁看到而是很少看到的发光面表示具有整个发光部的约30%的尺寸(并且位置接近中心)的部分。 
因此,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2中,通过光源单元和扩散单元的组合构成的任何发光面被设为具有在整个发光部的30%的预定误差范围内的尺寸。例如,任何发光面被设为具有大于或等于整个发光部的26%且小于或等于34%的尺寸。这样,变得能够实现不频繁看到而是很少看到的发光部的眩光的减少。 
图7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2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在图7中,与图6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的描述不被重复。并且,在图7中,第二光源单元23A和23B统一示为第二光源单元。类似地,第二扩散单元25A和25B统一示为第二扩散单元25。 
第一照明单元27包含第一光源单元22、反射器单元26和第一扩散单元24。第二照明单元28包含第二光源单元23、反射器单元26和第二扩散单元25。因此,反射器单元26是第一照明单元27与第二照明单元28之间的共用构成要素。控制单元21驱动第一光源单元22和第二光源单元23,并且点亮它们。在第一照明单元27中,从第一光源单元22发射的光通过第一扩散单元24放射到外面,并且被反射器单元26反射。并且,从反射器单元26反射的光连同从第一扩散单元24发射的光一起通过第一扩散单元24被放射到外面。第二照明单元28的构成与第一照明单元27的构成相同。这里,不给出解释。 
同时,在以上给出的解释中,第二照明单元28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被设为基本上等于第一照明单元27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照明单元28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一照明单元27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或者,第一照明单元27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二 照明单元28中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 
第三实施例 
以下解释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解释发光二极管(LED)模块被用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器2的第一光源单元22、第二光源单元23A和第二光源单元23B中的每一个中的光源的例子。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的透视图。如图8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包括DC电源单元31、用作光源单元的第一LED模块32、用作光源单元的第二LED模块33A和33B、用作扩散单元的第一散光器34、用作扩散单元的第二扩散单元35A和35B和反射器单元36。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容纳于外壳30中。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LED模块33B中的每一个包含多个LED模块。 
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LED模块33B中的每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作为光源的LED,并具有由从DC电源单元31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流值控制的输出(亮度)。第一扩散单元24扩散从第一LED模块32发射的光。第二扩散单元35A和35B分别扩散从第二LED模块33A和33B发射的光。反射器单元36沿相应的预定方向反射从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LED模块33B中的每一个发射的光。 
详细描述照明器3的构成要素。第一LED模块32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并具有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相反,与第一LED模块32相比,第二LED模块33A和33B中的每一个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但具有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与第二扩散单元35A和35B相比,第一散光器34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第一LED模块32和第一散光器34被组合以构成第一照明单元。类似地,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散光器35A被组合以及第二LED模块33B和第二散光器35B被组合以构成第二照明单元。 
如图8所示,在照明器3中,第二照明单元被分成包含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散光器35A的第一部分和包含第二LED模块33B和 第二散光器35B的第二部分。在照明器3中,第一照明单元的位置夹在第二照明单元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照明单元可位于第一照明单元周围,或者可被定位为包围第一照明单元。这里,希望第二照明单元被设置为沿着第一照明单元周围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第一照明单元与第二照明单元之间的定位关系可与上述的定位关系相反。同时,希望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面积基本上等于照明器3的发光部的面积的约30%。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在图9中,与图8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的描述不被重复。并且,在图9中,第二LED模块33A和33B被统一示为第二LED模块33。类似地,第二扩散单元35A和35B被统一示为第二散光器35。 
第一照明单元37包含第一LED模块32、反射器单元36和第一散光器34。第二照明单元38包含第二LED模块33、反射器单元36和第二散光器35。因此,反射器单元36是第一照明单元37与第二照明单元38之间的共用构成要素。DC电源单元31驱动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并且点亮它们。在第一照明单元37中,从第一LED模块32发射的光通过第一散光器34被放射到外面并从反射器单元36被反射。并且,从反射器单元36反射的光连同从第一散光器34发射的光一起通过第一散光器34被放射到外面。第二照明单元38的构成与第一照明单元37的构成相同。由此不给出解释。 
第一LED模块32以及第二LED模块33由陶瓷基板、安装于陶瓷基板的一个面上的多个白色LED封装和用于建立与电源单元的连接的端子构成。这里,LED封装包含使得更容易与基板连接的LED芯片。因此,单个LED封装构成单个光源。 
作为第一LED模块32,能够实现白色LED封装具有大尺寸的发光部分的LED模块。作为这种类型的LED封装,能够使用例如通过以紧凑的方式配置多个LED芯片具有大尺寸的发光部分的板上芯片 (COB)。另一方面,作为第二LED模块33,能够实现其中白色LED封装具有小尺寸的发光部分的LED模块。作为这种类型的LED封装,能够使用例如表面安装器件(SMD)类型的白色LED封装。同时,希望在与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接触的材料(诸如外壳的部分)之间施加传热板或油脂。 
同时,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构成。例如,可通过紧密地配置SMD类型的白色LED封装或通过使用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构成第二LED模块33。 
并且,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还能够具有不同的光分布特性。例如,可在第二LED模块33中使用具有称为Lambertian分布(Lambertian表面)的光分布特性的白色LED封装;而可在第一LED模块32中使用具有发光强度的方向分布的白色LED封装。均匀散光器指的是当从任意的角度观看时具有相同的亮度的发光面,并且关于光分布方面是无方向性的。 
这里,以下以示意的方式并且参照图10解释光源的方向特性。从光源发射的光的展开被表达为光分布,并且示为绘制发光强度[cd](坎德拉)的光分布图。当关于角度表达光的展开,即光分布时,该角度被称为展开角度。一般地,如图10中的部分(a)所示,角度范围中在下方发光强度的一半的角度被称为展开角度。在图10中的部分(a)所示的例子中,等于下方发光强度的一半的部分与30°的垂直角度相交,并且,展开角度等于60°。 
根据角度,展开角度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窄角度类型展开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小于15°)、中间角度类型展开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大于等于15°但小于30°)、宽角度类型展开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大于等于30°但小于90°)、半总类型展开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大于等于90°但小于180°)、和总类型展开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为180°)。 
在图10中的部分(b)所示的例子中,在下方发光强度的一半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垂直方向大于等于30°但小于90°的角度代表宽角 度类型展开角度,并被认为具有宽的光分布。相反,在图10中的部分(c)所示的例子中,在下方亮度的一半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垂直方向大于等于15°但小于30°的角度代表中间角度类型展开角度,并被认为具有窄的光分布。具有发光强度的方向分布的光源指的是具有窄角度类型展开角度、中间角度类型展开角度、或宽角度类型展开角度的光源。另一方面,具有发光强度的非方向分布的光源指的是具有半总类型展开角度或总类型展开角度的光源。 
以这种方式,如果使用具有非方向性的发光面的光源单元,那么可不困难地获得具有宽的光分布的光。因此,可以使用扩散程度比较低的散光器作为第一散光器34。作为结果,变得能够减少眩光并获得高发光效率的光。 
同时,构成可使得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具有不同的相关色温。例如,可在第二LED模块33中使用高相关色温的白色LED封装,并且可在第一LED模块32中使用低相关色温的白色LED封装。一般地,与具有高相关色温的光源相比,具有低相关色温的光源趋于不导致眩光。出于这种原因,如果构成不频繁看到而仅偶尔看到的发光面的第一照明单元37的第一LED模块32被设为与构成频繁看到的发光面的第二照明单元38的第二LED模块33的相关色温相比具有较低的相关色温,那么变得可以获得其中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眩光的照明。 
并且,该构成可使得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具有不同的颜色呈现值。例如,可在第二LED模块33中使用具有高的颜色呈现值的白色LED封装,而可在第一LED模块32中使用具有低的颜色呈现值的白色LED封装。一般地,与具有较差的颜色呈现性能的光源相比,具有优异的颜色呈现性能的光源趋于具有良好的颜色外观。出于这种原因,如果构成不频繁看到而仅很少看到的发光面的第一照明单元37的第一LED模块32被设为与构成频繁看到的发光面的第二照明单元38的第二LED模块33的颜色呈现值相比具有较低的颜色呈现值,那么将可以获得其中不仅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眩光而且还考 虑颜色外观的照明。 
以这种方式,通过对于第一照明单元37的第一LED模块和第二照明单元38的第二LED模块33具有不同的LED封装布置、不同的光分布特性、不同的相关色温和不同的颜色呈现值,变得可以以更有效的方式减少眩光。 
反射器单元36可由例如金属板制成。例如,反射器单元36由诸如钢板的材料制成,并且被设置为包围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这里,希望反射器单元36的内侧,即反射器单元36的面向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的表面,涂有白色的高度反射性的涂料。但是,反射器单元36的构成不限于该构成。作为替代方案,反射器单元36可由塑料制成。 
同时,第一散光器34和第二散光器35可由诸如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的扩散材料制成。使用这种类型的树脂,能够很容易地选择各种扩散程度的材料。对于第二散光器35选择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扩散材料,而对于第一散光器34选择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扩散材料。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例如,可以使用可通过使用电源的电压值设定扩散程度的PDLC(聚合物分散的液晶)。 
DC电源单元31例如通过商业电源被驱动,并且能够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向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供给直流电。这样,可以以独立的方式控制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的发光和输出。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DC电源模块31可利用能够通过使用红外通信从外面执行远程动作的电源、或被从诸如光伏电池的DC电源接收的电力驱动的电源。 
外壳30由诸如钢板或铝的金属部件制成。这里,外壳30容纳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反射器单元36、第一散光器34、第二散光器35和DC电源单元31,并且具有释放由于第一LED模块32和第二LED模块33的加热产生的热的作用。但是,外壳30的构成不限于该构成。作为替代方案,例如,出于增强放热能力的目的, 外壳30还可具有热管或放热片。并且,DC电源单元31可安装于外壳30的外面。 
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解释通过使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实现的效果。在参照图11和图12的解释中,与图3和图8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的描述不被重复。 
在图11中,示出其中安装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的环境。以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同的方式,照明器3以其发光部39面向地板的方式被安装于天花板140上。并且,假定工作人员131处于接近照明器3的正下方的位置的位置b,同时假定工作人员130和132分别处于跨着照明器3远离位置b的位置a和c。并且,假定工作人员130和132向照明器3观看。 
这里,对于面向前方的工作人员130和132,发光部39进入视野。因此,存在在工作人员130和132的视野中心频繁看到发光部39的可能性。相反,工作人员131接近照明器3,即发光部39,正下方的位置。因此,发光部39在视野中心不被频繁看到,而是很少会被看到。 
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照明器3的特性的示图。在图12中,部分(a)示出照明器3的发光部39的亮度分布的例子,而部分(b)示出与部分(a)对应的照明器3的断面图。从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LED模块33B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的例子由图12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301示出。如图12中的部分(a)中的范围300B所示,从第一照明单元37,即第一LED模块32,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具有较小的宽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峰值。相反,如图12中的部分(a)中的范围300A1和300A2所示,从第二照明单元38,即第二LED模块33A和33B,的发光部分得到的亮度分布具有比第一LED模块32的峰值短的峰值,但宽度较大。 
第一散光器34和第二散光器35A和35B的表面(即发光面)的亮度分布的例子由图12中的部分(a)中的曲线302表示。这里,由于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和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二LED模块33A 和33B分别与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35A和35B组合,因此,从第二LED模块33A和33B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基本上与其中不设置第二散光器35A和35B的构成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和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一LED模块32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34组合,因此,从第一LED模块32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具有受到抑制的峰值和分散的亮度,由此使得亮度分布变得平缓。并且,由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34和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35A和35B,因此,从第一LED模块32、第二LED模块33A和第二LED模块33B的发光面得到的亮度分布保持在基本上相同的水平。 
在照明器3中,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照明单元38被设置在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照明单元37周围。由此,即使在工作人员130和132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看到照明器3的发光部39的情况下,工作人员130和132感觉的眩光也减少。 
此外,例如,即使在工作人员131偶尔向上看到照明器3的发光部39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工作人员131的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的光也是来自第一照明单元37的光,即,从具有较低的亮度的第一LED模块32发射并在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34上扩散的光。由此,减少工作人员131感觉的眩光。此外,由于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照明单元38被设置在第一照明单元37周围,因此,即使从第二LED模块33A和33B发射的光进入工作人员131的视网膜中央凹视力,也减少工作人员131感觉的眩光。 
同时,在照明器3中,在具有占据发光部39的面积的一半或更多的发光面的第二照明单元38中,使用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35A和35B。即,使用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的散光器。这使得能够实现提高照明效率。并且,通过包含大量的LED芯片作为光源的第二照明单元38和与第二照明单元38相比包含相对较少的LED芯片作为光源的第一照明单元37的组合使用,构成照明器3。出于这种原因,将可以降低照明器3的制造成本。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三实施例,将 可以提供关于制造成本、发光效率和眩光减少的必要考虑的照明器3。 
同时,如上所述,反射器单元36是第一照明单元37与第二照明单元38之间的共同构成要素。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例如,反射器单元36可被设置为进一步相互分离第一照明单元37和第二照明单元38。 
并且,如上所述,第二照明单元38被设置在第一照明单元37的两侧。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例如,如在第一实施例中解释的那样,可关于发光部39仅设置一个第一照明单元37和一个第二照明单元38;或者,可关于发光部39设置多个第一照明单元37和多个第二照明单元38。作为又一替代方案,除了第一照明单元37和第二照明单元38以外,可以设置具有另外不同的亮度特性的第三照明单元。 
同时,第一照明单元37、第二照明单元38和发光部39不限于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可具有诸如另一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等的不同的形状。 
并且,如上所述,发光部39被配置为由于第一散光器34、第二散光器35A和第二散光器35B整体用作扩散单元。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还可以将发光部39配置成具有不被视为扩散单元的一部分的区域。这样,将进一步提高照明效率。例如,在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照明单元38中,可以考虑具有不被视为扩散单元的一部分的区域。 
并且,如上所述,第二照明单元38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被设为基本上等于第一照明单元37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照明单元38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一照明单元37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大;或者,第一照明单元37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二照明单元38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大。 
并且,如上所述,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和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一LED模块32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第一散光器34组合,而具 有较低的最大亮度和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的第二LED模块33A和33B分别与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第二散光器35A和35B组合。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 
作为替代方案,例如,能够考虑第二LED模块33A的最大亮度与包含于第二LED模块33中的LED封装的数量的积大于第一LED模块32的最大亮度与包含于第一LED模块32中的LED封装的数量的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散光器可与第二LED模块33A组合,并且,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散光器可与第一LED模块32组合。对于第二LED模块33B,同样是这种情况。 
同时,一般从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的光源单元感觉眩光。但是,基于条件,存在即使最大亮度较低也感觉眩光的时间。例如,可以认为,在包含具有10001cd/m2的最大亮度的单个光源的光源单元A和包含具有1000cd/m2的最大亮度的100个光源的光源单元B中,光源B感觉比光源A更耀眼。出于这种原因,根据包含于光源单元中的光源的数量与该光源单元的最大亮度的积,关于要与光源单元组合的扩散单元的扩散程度进行选择。这样,将可以提供其中可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眩光的照明器。 
第四实施例 
以下解释第四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解释积极使用来自天花板的反射的照明器。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照明器4的透视图。 
如图13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照明器4包含例如用作第一照明单元的第一LED模块42、用作第二照明单元的第二LED模块43、用作第一扩散单元的第一散光器44、用作第二扩散单元的第二散光器45和反射器单元46。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容纳于外壳40中。同时,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向第一LED模块42和第二LED模块43供给直流功率的DC电源单元没有被示出。并且,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LED模块42以及第二LED模块43包含多个LED模块。 
第一LED模块42具有较高的最大亮度和较小的发光部分面积。 相反,与第一LED模块42相比,第二LED模块43具有较低的最大亮度但较大的发光部分面积。第二LED模块43和第二散光器45被组合以构成第二照明单元。反射器单元46被设置在第二照明单元的横侧周围。第一LED模块42以沿向着第二LED模块43的方向发光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LED模块43的后侧。第一散光器44被设置在第一LED模块42的周围。作为第一散光器44,选择与第二散光器45相比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散光器。这里,第一散光器44与第一LED模块42组合以构成第一照明单元。 
通过这种构成,当以第二LED模块43沿地板的方向发光的方式安装照明器4时,第一LED模块42刚好沿天花板的方向发光。换句话说,从第一LED模块42发射的光以大于等于90°的垂直角度被发射。通过第二散光器45向地板发射从第二LED模块43发射的光。相反,从第一LED模块42发射的光从照明器4的横侧通过第一散光器44向着天花板被发射。 
与其中周围区域较暗的情况相比,在周围区域明亮的情况下,如果光源具有相同的亮度,那么从中发射的光不容易感觉为耀眼。出于这种原因,可以考虑即使天花板明亮也可减少照明器的眩光。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从第一LED模块42发射的光以大于等于90°的垂直角度被放射,因此将可以使天花板表面明亮。由此,通过使用照明器4,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感觉的眩光。 
例如,即使接近照明器4正下方的位置的工作人员偶尔向上观看照明器4的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即,向上观看第二散光器45),直接进入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的光也是从具有较低的亮度的第二LED模块43发射并然后在第二散光器45上扩散的光。同时,处于照明器4的背景中的天花板被第一照明单元照射。作为结果,工作人员感觉的眩光减少。 
另一方面,当处于远离照明器4的正下方的区域的位置的工作人员面向照明器4的方向并观看照明器4时,进入视网膜中央凹视力的光是从具有较高的亮度的第一LED模块42发射并在第一散光器44 被扩散的光。由此,该工作人员感觉的眩光减少。并且,由于天花板被第一照明单元照射,因此,照明效率是优异的。 
同时,如上所述,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被设为基本上等于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或者,第一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被设为比第二照明单元的发光面的最大亮度高。 
第五实施例 
以下解释第五实施例。在上述的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构成使得通过组合具有较高的亮度的光源单元与具有较高的扩散程度的扩散单元构成的第一照明单元与通过组合具有较低的亮度的光源单元与具有较低的扩散程度的扩散单元构成的第二照明单元明显分离。相反,在第五实施例中,光源单元的亮度和扩散单元的扩散程度根据发光部的位置逐步改变,并且确保连续地出现从第一照明单元向第二照明单元的切换。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的透视图。如图14所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包含:DC电源单元51、用作光源单元并安装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上的LED模块52、用作扩散单元的散光器53和反射器单元56。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容纳于外壳50中。 
图15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中的光源单元的配置例子的示图。图15B是示出照明器5中的扩散板的构成例子的示图。图15A和图15B是照明器5的前视图。 
在图15A中,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中的LED模块52的布置的例子。在图15A中,多个LED模块52被安装于照明器5的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中。在第五实施例中,如LED模块521、522、523和524所示,以相邻的LED模块52之间的空间逐步减小的方式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向其周边布置LED模块52。 
并且,LED模块52的亮度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开始向其周边依次变低。例如,在LED模块521、522、523和524中,位于 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的LED模块521具有最高的亮度。然后,亮度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降低。因此,位于最外周的LED模块524具有最低的亮度。 
图15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中的散光器53的构成例子的示图。在图15B所示的例子中,散光器53具有其中扩散程度从散光器53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降低的多个区域531、532、533、534和535。即,在区域531、532、533、534和535中,位于散光器53的中心的区域531具有最高的扩散程度。然后,扩散程度从散光器53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降低。因此,位于散光器53的最外周的区域535具有最低的扩散程度。 
这里解释了散光器53中的扩散程度根据位置逐步改变的情况。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散光器53中的扩散程度可根据位置连续改变。 
一般地,考虑工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是在保持视野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完成的。由此,可以认为,发光部即散光器的周边区域容易进入视野,而处于发光部正下方的部分不容易进入视野。因此,在照明器5中,根据位置具有不同的亮度的LED模块52与根据位置具有不同的扩散程度的散光器53组合,并且,确保发光部的周边部分具有较低的亮度和较低的扩散程度。作为结果,将可以减少来自容易进入视野的发光部的眩光。即,将可以减少来自散光器53的前表面的眩光。 
在照明器5中,散光器53不被设为在发光部内具有均匀的扩散程度。而是,通过考虑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频繁看到的部分和仅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很少看到的部分,根据位置依次改变发光部内的扩散程度。作为结果,不仅减少眩光,而且提高照明效率。并且,通过考虑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频繁看到的部分和仅在视网膜中央凹视力很少看到的部分,关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以适当但不均匀的方式布置LED模块52。这样,与以均匀的方式布置LED模块52的情况相比,将可以减少需要被布置的LED模块52的数量。由此,将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五实施例,可以提供考虑制造成本、发光效 率和眩光减少的照明器5。 
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 
以下解释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在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中,与第五实施例相反,以亮度依次增加并且相邻的光源单元之间的空间依次增加的方式从中心向周边布置光源单元。并且,关于扩散单元,扩散程度从中心向周边依次减小。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的透视图。在参照图16的解释中,与图14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的描述不被重复。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包含:DC电源单元51、用作光源单元并被安装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上的LED模块52、用作扩散单元的散光器53′和反射器单元56。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容纳于外壳50中。 
图17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中的光源单元的构成例子的示图。图17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中的扩散板的构成例子的示图。图17A和图17B是照明器5′的前视图。 
在图17A中,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中的LED模块52的布置的例子。在图17A中,在照明器5′的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上安装多个LED模块52。在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中,如LED模块5211、5212、5213和5214所示,以相邻的LED模块52之间的空间逐步增加的方式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向其周边布置LED模块52。 
并且,LED模块52的亮度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例如,在LED模块5211、5212、5213和5214中,位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的LED模块5211具有最低的亮度。然后,亮度从光源单元安装表面54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因此,位于最外周的LED模块5214具有最高的亮度。 
图17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中的散光器53′的构成例子的示图。在图17B所示的例子中,散光器53′具有扩散 程度从散光器53′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的多个区域5311、5312、5313、5314和5315。即,在区域5311、5312、5313、5314和5315中,位于散光器53′的中心的区域5311具有最低的扩散程度。然后,扩散程度从散光器53′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因此,位于散光器53′的最外周的区域5315具有最高的扩散程度。 
这里,解释散光器53′中的扩散程度根据位置逐步改变的情况。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散光器53′中的扩散程度根据位置连续改变。 
以这种方式,在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中,根据位置具有不同的亮度的LED模块52与根据位置具有不同的扩散程度的散光器53′组合,并且确保发光部的周边部分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较高的扩散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以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将可以减少来自容易进入视野的发光部的眩光。即,将可以减少来自散光器53′的前表面的眩光。这样,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可以以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提供考虑制造成本、发光效率和眩光减少的照明器5′。 
同时,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照明器5的构成或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的照明器5′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解释。例如,在发光部的中心和周边上,包含于LED模块52中的LED封装的尺寸可以不同。并且,不仅从发光部的中心到其周边,而且从发光部的一端到其另一端,包含于LED模块52中的LED封装的布置可包含不同类型的LED封装。并且,在散光器53或散光器53′中,还可以关于发光部配置不被视为扩散单元的一部分的区域。 
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或者在第五实施例的变更例中,在确保连续出现从第一照明单元向第二照明单元的切换的散光器的各区域中,发光面的最大亮度被解释为基本上相同。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作为替代方案,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根据该发光面的位置改变。例如,发光面的最大亮度可从第一照明单元向第二照明单元逐步改变,或者各区域可具有不同的最大亮度。 
最大亮度的定义的另一例子 
在上述的实施例和变更例中,解释了其中最大亮度指的是光源单元的发光面中的亮度分布的最大值的情况。但是,这不是仅有的可能的情况。即,根据评价目标,有时难以以上述的方式进行最大亮度的定义。作为最大亮度的定义的另一例子,如图18所示,通过使用通过将预定系数k乘以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的峰值Lpeak与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中的最小值Lmin之间的差值算出的值ΔL,获得最大亮度Lmax。 
在图18中,纵轴代表发光部中的亮度,横轴代表发光部中的位置。因此,在图18中,代表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的例子 
具体而言,在最大亮度的定义的该另一例子中,通过使用以下给出的式(1)计算最大亮度Lmax。这里,系数k满足(0≤k≤1)。 
Lmax=(Lpeak-Lmin)×(1-k)+Lmin    (1) 
作为例子,当系数k等于0.1时,值ΔL变得等于峰值Lpeak与最小值Lmin之间的差值的10%。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以上给出的式(1),获得最大亮度Lmax为(Lpeak-Lmin)×0.9+Lmin。以相同的方式,当系数k等于0.2时,获得最大亮度Lmax为(Lpeak-Lmin)×0.8+Lmin。以这种方式,最大亮度Lmax可被定义为比发光部中的亮度分布的峰值Lpeak低预定百分比的亮度。 
虽然描述了某些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仅是作为例子被给出,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可以以各种其它的形式体现这里描述的新颖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提出这里描述的实施例的形式的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附带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这些形式和修改。 

Claims (13)

1.一种照明器,包括:
多个光源单元,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和
多个扩散单元,扩散从光源单元发射的光并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
2.一种照明器,包括:
第一照明单元,包含第一光源单元和第一扩散单元,所述第一光源单元和第一扩散单元被布置成使得从第一光源单元发射的光通过第一扩散单元放射到外面;和
第二照明单元,包含第二光源单元和第二扩散单元,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和第二扩散单元被布置成使得从第二光源单元发射的光通过第二扩散单元放射到外面,第二光源单元与第一光源单元相比具有更低的最大亮度并且与第一光源单元相比具有更大的发光面的面积,并且,第二扩散单元与第一扩散单元相比具有更低的扩散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第二照明单元在第一照明单元周围沿至少两个方向被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第一照明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中的任一个的发光面的面积基本上等于发光部的面积的30%。
5.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包含于第二光源单元中的光源是非方向性的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当包含于第二光源单元中的光源的数量与第二光源单元的最大亮度的积大于包含于第一光源单元中的光源的数量与第一光源单元的最大亮度的积时,通过组合第一光源单元和第二扩散单元来构造第二照明单元,而通过组合第二光源单元和第一扩散单元来构造第一照明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第一光源单元以关于垂直方向大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发光。
8.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从第一光源单元发射的光的相关色温与从第二光源单元发射的光的相关色温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从第一光源单元发射的光的显色指数与从第二光源单元发射的光的显色指数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照明器,其中,第一照明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含其中从光源发射的光在不在发光面上被扩散的情况下被放射到外面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器,其中,各光源单元的特性和各扩散单元的特性从发光部的中心到其周边依次改变。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器,其中,
各光源单元的亮度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变低,并且,光源单元之间的空间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变小,并且,
各扩散单元的扩散程度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变低。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器,其中,
各光源单元的亮度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并且,光源单元之间的空间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并且,
各扩散单元的扩散程度从发光部的中心向其周边依次增加。
CN201310382757.7A 2013-03-11 2013-08-29 照明器 Pending CN1040482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8482A JP5554432B1 (ja) 2013-03-11 2013-03-11 照明装置
JP2013-048482 2013-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8224A true CN104048224A (zh) 2014-09-17

Family

ID=4902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2757.7A Pending CN104048224A (zh) 2013-03-11 2013-08-29 照明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54155A1 (zh)
EP (1) EP2778514A1 (zh)
JP (1) JP5554432B1 (zh)
CN (1) CN10404822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2131A (zh) * 2017-04-28 2017-08-18 东莞市闻誉实业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
CN108343901A (zh) * 2017-01-25 2018-07-3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065737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6757B2 (ja) * 2013-12-18 2015-09-09 岩崎電気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器具
CN104879683B (zh) * 2015-05-19 2017-06-16 上海筑想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实景模拟照明装置
JP6735471B2 (ja) * 2016-06-24 2020-08-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浴光方法及び発光システム
JP2018046240A (ja) * 2016-09-16 2018-03-22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Ledモジュール
JP6837220B2 (ja) 2017-03-29 2021-03-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11959599B2 (en) 2021-02-10 2024-04-16 Wei Li Lighting system and luminaire for simulating sunny sky scen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lighting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9688Y (zh) * 2001-06-29 2002-07-10 黄钦正 发光二极管灯组改良结构
CN101072971A (zh) * 2004-12-03 2007-11-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CN201173397Y (zh) * 2008-03-14 2008-12-31 东莞康视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印制线路板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光源
WO2009072430A1 (ja) * 2007-12-07 2009-06-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照明装置
WO2011125010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luminaire
CN102301176A (zh) * 2009-01-28 2011-12-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远程磷光体层和/或散射层的照明系统
WO2013011404A2 (en) * 2011-07-20 2013-01-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lighting system for providing a daylight appearance and a lumina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88281B (en) * 2006-08-15 2007-10-1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source
WO2008146232A1 (en) * 2007-05-29 2008-12-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ighting device
JP2009048955A (ja) 2007-08-22 2009-03-05 Sharp Corp 照明装置
DE102010034774A1 (de) * 2010-08-18 2012-02-23 Trilux Gmbh & Co. Kg Leuchte
CN107654912B (zh) * 2011-11-01 2020-03-17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照明器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9688Y (zh) * 2001-06-29 2002-07-10 黄钦正 发光二极管灯组改良结构
CN101072971A (zh) * 2004-12-03 2007-11-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WO2009072430A1 (ja) * 2007-12-07 2009-06-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照明装置
CN201173397Y (zh) * 2008-03-14 2008-12-31 东莞康视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印制线路板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光源
CN102301176A (zh) * 2009-01-28 2011-12-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远程磷光体层和/或散射层的照明系统
WO2011125010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luminaire
WO2013011404A2 (en) * 2011-07-20 2013-01-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lighting system for providing a daylight appearance and a luminair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3901A (zh) * 2017-01-25 2018-07-3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08343901B (zh) * 2017-01-25 2021-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07062131A (zh) * 2017-04-28 2017-08-18 东莞市闻誉实业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
CN107062131B (zh) * 2017-04-28 2019-08-06 东莞市闻誉实业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
CN11065737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0657376B (zh) * 2018-06-28 2022-03-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54432B1 (ja) 2014-07-23
US20140254155A1 (en) 2014-09-11
EP2778514A1 (en) 2014-09-17
JP2014175226A (ja) 2014-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8224A (zh) 照明器
US9057498B2 (en) LED light module for backlighting
US8733970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with light controlling reflective layer
US8240875B2 (en) Solid state linear array modules for general illumination
US10332443B2 (en) Luminaire and lighting system, combining transparent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coupled to output image via the transparent lighting device
US11635550B2 (en) Lighting device
US829248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10139060B1 (en) LED light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8789993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3423666A (zh) 灯具
US20230213271A1 (en) Led lighting array system for illuminating a display case
US8405105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2419959A (zh) 有效利用有色led光源的白光背光源等
US11441749B2 (en) Lighting assembly for electrically adjustable light distributions
US20140340893A1 (en) Light-guiding structur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446202B2 (ja) 広角度拡散光学系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CN103994395A (zh) Led光学系统及灯具
KR101568260B1 (ko) Led군집의 배광 제어용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led군집 조명
JP5529576B2 (ja) 発光装置
US10962700B1 (en) Field-reconfigurable luminaire
US20140168998A1 (en) Lens structure of a light emitting diode
JP6878911B2 (ja) 照明装置
IL206912A (en) A light fixture mixes light and a method for doing the same th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