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8218A - 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8218A
CN104048218A CN201410298098.3A CN201410298098A CN104048218A CN 104048218 A CN104048218 A CN 104048218A CN 201410298098 A CN201410298098 A CN 201410298098A CN 104048218 A CN104048218 A CN 104048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layer
thickness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80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郗任远
陈建民
赖宜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48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82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含一种光源模块,包含光源以及第一滤波模块,其中光源射出光线。第一滤波模块具有第一出光面并包含第一共振层、第一反射接口及第二反射接口。第一共振层包含第一入射面及第一出射面并具有第一厚度,其中第一厚度取决于预设中心波长。光线经由第一入射面进入第一共振层,当部分波长的光线产生共振时,则部分波长的光线穿透第一出射面并自第一出光面射出。第二反射接口与第一反射接口共同夹合第一共振层,其中第一反射接口与第二反射接口共同反射光线以增强光线的共振。

Description

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源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能够调变光线并增加色彩饱和度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公知显示器使用光源模块产生光线,其中光源模块包含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举例而论,发光二极管光源通常使用蓝光芯片及红绿荧光粉,饱和度仅达84.6%。尽管传统上光源模块可通过调配红绿荧光粉来改善此一问题,但得到最佳的饱和度仍只能到91.7%,离100%饱和度仍有一段差距。
此外,部分厂商调整芯片及荧光粉,尝试使用蓝光/红光芯片及绿光荧光粉调整光线的饱和度,其饱和度或可达96%,但成本过高。除此之外,将红光、绿光及蓝光芯片封装成白色发光二极管时,光电转换效率非常差,且同样有过高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先前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调变光线并增加色彩饱和度的光源模块。
于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具有滤波模块的光源模块,以调变光线。
于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产生光线共振的光源模块,能够选择性输出特定光线。
本发明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包含光源以及第一滤波模块,其中光源射出光线。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具有第一出光面并包含第一共振层、第一反射接口及第二反射接口。第一共振层包含第一入射面及第一出射面并具有第一厚度,其中第一厚度取决于预设中心波长。此外,光线经由第一入射面进入第一共振层,当部分波长的光线产生共振时,则部分波长的光线穿透第一出射面并自第一出光面射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反射接口与第一反射接口共同夹合第一共振层,其中第一反射接口与第二反射接口共同反射光线以增强光线的共振。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第一共振层具有一第一共振折射率;该第一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与一第一共振常数的乘积,反比于该第一共振折射率的4倍,且该第一共振常数为正偶数。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第一滤波模块进一步包含:
多个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率,其中部分这些高反射层分别贴合于该第一入射面及该第一出射面以形成该第一反射界面及该第二反射界面;以及
多个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率,其中这些低反射层之一的一外表面为该第一出光面,且其余这些低反射层交叠设置于这些高反射层之间。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这些高反射层的该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厚度,且该高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高折射率的4倍。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这些低反射层的该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厚度,且该低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低折射率的4倍。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高折射率的范围为2至2.6之间;该低折射率的范围为1.4至1.6之间。
上述的光源模块,进一步包含:
一耦合层;以及
一第二滤波模块,具有一耦合面及一第二出光面并包含:
一第二共振层,包含一第二入射面及一第二出射面并具有一第二厚度,其中该第二厚度取决于该预设中心波长,该耦合层设置于该第一出光面与该耦合面之间,且该光线经由该第二入射面进入该第二共振层,当该部分波长的该光线产生共振时,该部分波长的该光线穿透该第二出射面并自该第二出光面射出;
一第三反射界面;以及
一第四反射接口,与该第三反射接口共同夹合该第二共振层,其中该第三反射接口与该第四反射接口共同反射该光线以增强该光线的共振。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第二共振层具有一第二共振折射率;该第二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与一第二共振常数的乘积,反比于该第二共振折射率的4倍,且该第二共振常数为正偶数。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耦合层具有一耦合折射率,且该耦合层的一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耦合折射率的4倍。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第二滤波模块进一步包含:
多个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率,其中部分这些高反射层分别贴合于该第二入射面及该第二出射面以形成该第三反射界面及该第四反射界面;这些高反射层的该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厚度,且该高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高折射率的4倍;以及
多个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率,其中这些低反射层交叠设置于这些高反射层之间;这些低反射层的该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厚度,且该低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低折射率的4倍。
上述的光源模块,进一步包含:
一光学层,设置于该第一出光面并具有一光学厚度及一光学折射率,其中该光学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光学折射率。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520nm至560nm之间。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590nm至680nm之间。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440nm至460nm之间。
上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且该第一滤波模块覆盖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上以过滤该光线。
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光源模块使用第一反射接口及第二反射接口所夹合的第一共振层共振光线,使得特定波长的光线被增强,并输出该光线。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可调整第一共振层的第一厚度以决定预设中心波长,输出特定波长光线,进而提高饱和度。进一步而论,本发明使用薄膜干涉的共振效果以选择性产生预设波长的光线,进而增加色彩饱和度。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预设中心波长的光谱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共振光的穿透光谱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A、1B、1C、1D 光源模块      9 基板
10、10A、10B 第一滤波模块       11 光源
11A 光线                        20、20A 第二滤波模块
30A 第一滤波模块                30B 第二滤波模块
30C 第三滤波模块                40A 光谱曲线
40B 光谱曲线                    80 光学层
90、90A、90B 耦合层             100 第一出光面
110 第一共振层                  111 第一入射面
112 第一出射面                  121 第一反射界面
122 第二反射界面
130、130A、130B、130C、130D、130E、130F 高反射层
140、140A 低反射层               141 外表面
200 第二出光面                   210 第二共振层
211 第二入射面                   212 第二出射面
221 第三反射界面                 222 第四反射界面
901 耦合面                       D1 第一厚度
D2 第二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共振光线的光源模块;具体而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可以为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提供光线,其可应用于平板计算机、行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装置,并无特定的限制。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源模块1包含光源11、基板9以及第一滤波模块10。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10设置于基板9上,其中基板9较佳可为玻璃基板或其它透明基板。较佳而言,第一滤波模块10为光学膜片并具有第一出光面100,且光源11射出光线11A至基板9,其中光线11A穿透基板9并于第一滤波模块10的第一出光面100出光。在此实施例中,光源11为发光二极管芯片,且第一滤波模块10覆盖于发光二极管芯片上以过滤光线11A。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10亦可制成为膜片状,以覆盖于多个光源或片状光源上方。
第一滤波模块10较佳包含第一共振层110、第一反射接口121及第二反射接口122。如图1所示,第一共振层110包含第一入射面111及第一出射面112并具有第一厚度D1,其中第一厚度D1取决于预设中心波长λ1。此外,第二反射接口122与第一反射接口121共同夹合第一共振层110。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接口121由第一入射面111(作为第一共振层110与空气间的界面)所形成,第二反射接口122则由第一出光面100(作为第一共振层110与空气间的接口)所形成,但不以此例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能够将反射层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反射接口121及第二反射接口122上,使得光线分别于反射层靠近外侧的表面入光及出光,故反射界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出光面为不同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预设中心波长λ1指欲输出的光波段的基频波长。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的预设中心波长的光谱图。在此实施例中,预设中心波长λ1介于520nm至560nm之间,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中心波长λ1可介于590nm至680nm之间,或是440nm至460nm之间。换句话说,本发明先行设定预设中心波长λ1落于绿光、红光或蓝光的波长,混合光线以输出饱和度较高的光线。具体而论,图2所示的预设中心波长λ1为522nm。
在此实施例中,光线11A经由第一入射面111进入第一共振层110,当部分波长的光线11A产生共振时,则部分波长的光线11A穿透第一出射面112并自第一出光面100射出。第一反射接口121与第二反射接口122共同反射光线以增强光线的共振。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共振层110具有第一共振折射率n-1。此外,本发明通过关系式(A)说明上述参数之间的关系:
D 1 = m 1 * λ 1 4 n 1 - - - ( A )
于关系式(A)中,第一厚度D1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λ1与第一共振常数m1的乘积,反比于第一共振折射率n1的4倍。需说明的是,第一共振常数m1为正偶数,可以为2、4、6、8、10、12、14、16或其它正偶数数值。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共振常数m1为12,但不以此例为限。进一步而论,第一共振层所输出的共振光为周期性波长光,且本例设计第一共振常数m1为12,使得自第一出光面100所输出的光线能够落于红光、绿光、蓝光皆能够通过的光波段。
请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的共振光的穿透光谱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共振光的另一穿透光谱示意图,此实施例分别说明光谱曲线40A及光谱曲线40B的穿透率。需说明的是,图3的实施例分别使用两个共振腔的结构共振光线。此外,这两个实施例所使用的预设中心波长皆为522nm,但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光谱曲线40A的共振光谱所使用的共振常数为12,且光谱曲线40B的共振光谱所使用的共振常数为16。这些共振光谱皆以预设中心波长522nm产生周期性波长光,分别于短波段及长波段产生周期性的光波峰值。
具体而论,第一共振常数m1越大,输出光的相邻波峰间隔越小。本发明可控制第一共振常数的大小,使得共振光的周期性皆能够相符于红光、绿光及蓝光对应的波长频段。此外,本发明设计上述参数,使得落于绿光/红光/蓝光波长的光线产生共振,进而增加色彩饱和度。
本发明调整关系式(A)中的第一共振常数m1、预设中心波长λ1以及第一共振折射率n1以决定第一厚度D1,使得第一滤波模块10形成一组共振腔,通过共振特定波长的光线,进而产生饱和度高的光线,以达到滤波光线的功效。换句话说,光源模块1可根据第一共振常数m1、预设中心波长λ1以及第一共振折射率n1决定共振频率,进而控制输出光的波长。一旦光线11A符合共振频率,则自第一共振层110离开,故达到控制输出光的波长频段。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共振折射率n1为4并大于1,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论,当光线11A的频率符合共振频率时,光线11A产生建设性干涉并离开第一共振层110。此外,当光线11A的频率不符合共振频率,则会持续于第一共振层110内来回反射,以达到过滤光线的功效。在实际情况中,本发明通过过滤光线,使得落于绿光波长的光线产生共振,进而增加色彩饱和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10并未具有任何反射组件,但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为1,且第一共振折射率n1大于1,故第一共振层110于出光侧形成第二反射界面12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10仅具有一个共振层(第一共振层110)。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10可以包含多个共振层,且这些共振层相互叠合以形成复合共振层。换言之,第一滤波模块10中的共振层的数量并无特定的限制,可依实际需求调整。
请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源模块1A包含第一滤波模块10A,其中第一滤波模块10A进一步包含多个高反射层130及多个低反射层140。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高反射层130及这些低反射层140能够使光线于第一共振层110能够于第一反射接口121与第二反射接口122之间来回反射,提高第一共振层110的共振功效,直到特定波长的光线能够符合共振频率,进而输出特定波长的光线,以增加输出光线的色彩饱和度。
在此实施例中,部分这些高反射层130分别贴合于第一入射面111及第一出射面112以形成第一反射接口121及第二反射接口122。如图4所示,高反射层130A贴合于第一入射面111以形成第一反射界面121,且高反射层130B贴合于第一出射面112以形成第二反射界面122。需说明的是,高反射层130A、130B与高反射层130具有相同的反射层性质,在此仅以不同组件符号表示。此外,这些低反射层140的低反射层140A的外表面141为第一出光面100,且其余这些低反射层140交叠设置于这些高反射层130之间。
换言之,这些高反射层130与这些低反射层140相互交叠于第一共振层110的两侧。值得注意的是,贴合于第一共振层110的反射层为高反射层130A、130B,并非低反射层140。此外,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分别具有高折射率及低折射率,高反射层具有高折射厚度,低反射层具有低折射厚度,其中反射层的厚度与折射率的关系可通过关系式(B)及(C)表示:
DH = λ 1 4 n H - - - ( B )
DL = λ 1 4 n L - - - ( C )
于关系式(B)中,高折射厚度DH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λ1并反比于高折射率nH的4倍。于关系式(C)中,低折射厚度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λ1并反比于低折射率nL的4倍。此外,高折射率nH的范围较佳为2至2.6之间,低折射率nL的范围较佳为1.4至1.6之间。在此实施例中,高折射率nH为2.2,低折射率nL为1.46。当高折射率nH与低折射率nL的差异较小时,可堆栈较多层的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提高反射效果。换言之,若使用较大差异的高折射率nH及低折射率nL,可减少高反射层130及低反射层140的数量。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根据预设中心波长与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以决定高反射层130及低反射层140的厚度,且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使得特定波长的光线能够于第一共振层110来回反射。具体而论,本实施例使用薄膜干涉的原理,控制反射层的厚度正比于光线波长的四分之一,故能够产生反射。相较于光源模块1,光源模块1A使用多层反射层以增强反射,有效提高共振效率。此外,一旦提高共振效率,光源模块较能够输出较多饱和度高的光线,进而增加光线饱和度。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源模块1B包含第一滤波模块10、耦合层90及第二滤波模块20,其中第二滤波模块20具有耦合面901及第二出光面200,且耦合层90设置于第一出光面100与耦合面901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滤波模块20包含第二共振层210、第三反射接口221及第四反射接口222。第四反射接口222与第三反射接口221共同夹合第二共振层210,其中第三反射接口221与第四反射接口222共同反射光线11A以增强光线11A的共振。
在实际情况中,光线11A分别于第一反射接口121与第二反射接口122之间以及第三反射接口221与第四反射接口222之间来回反射,以达到光线共振的功效。换句话说,相较于光源模块1使用一个共振腔(第一共振层110),光源模块1B使用第一共振层110及第二共振层210形成两个共振腔,能够改变光线共振的效果。需说明的是,共振腔的数量越多,输出光的频宽会变宽,可依照实际需求控制输出光的饱和度。
此外,第二共振层210包含第二入射面211及第二出射面212并具有第二厚度D2,其中第二厚度D2取决于预设中心波长λ2,且光线11A经由第二入射面211进入第二共振层210,当部分波长的光线11A产生共振时,部分波长的光线11A穿透第二出射面212并自第二出光面200射出。在此实施例中,第三反射接口221与第二入射面211为相同表面,第四反射接口222与第二出光面200为相同表面,但不以此例为限。
需说明的是,第一共振层110具有预设中心波长λ1,第二共振层210具有预设中心波长λ2,其中预设中心波长λ1及λ2可以设计为相同波长。如前文所提及的图3实施例,其使用两个共振腔共振光线,其中两个共振腔的预设中心波长皆为522nm。在此实施例中,预设中心波长λ1及λ2同样介于520nm至560nm之间,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中心波长λ1介于520nm至560nm之间,而预设中心波长λ2可介于590nm至680nm之间或是440nm至460nm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共振层210具有第二共振折射率n-2。以下通过关系式(D)说明上述参数之间的关系:
D 2 = m 2 * λ 2 4 n 2 - - - ( D )
于关系式(D)中,第二厚度D2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λ2与第二共振常数m2的乘积,反比于第二共振折射率n2的4倍。第二共振常数m2为正偶数,可以为2、4、6、8、10、12、14、16或其它正偶数数值。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共振常数m2为12,但不以此例为限。
此外,耦合层90具有耦合折射率nC,以下通过关系式(E)说明耦合层90的参数关系:
DC = λ 4 n C - - - ( E )
其中,耦合层90的厚度DC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λ并反比于耦合折射率nC的4倍。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共振折射率n-1及第二共振折射率n-2为4,且耦合层90的耦合折射率nC为1.46。换句话说,耦合折射率nC小于第一共振折射率n-1及第二共振折射率n-2,光线11A能够于第二反射接口122及第三反射接口221反射。此外,第二共振层210的第二出光面直接接触空气,且空气的折射率为1。在实际情况中,空气折射率小于第二共振折射率,光线11A能够于第四反射界面222反射。进一步而论,光线能够分别在第一反射界面121、第二反射界面122、第三反射接口221及第四反射接口222,使得光线能够在第一共振层110及第二共振层210产生共振。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6所示,光源模块1C包含第一滤波模块10B、第二滤波模块20A、耦合层90及光学层80。在此实施例中,耦合层90设置于第一滤波模块10B与第二滤波模块20A之间。
此外,第一滤波模块10B包含第一共振层110、这些高反射层130、130A、130B及130C以及这些低反射层140。需说明的是,高反射层130A直接设置于第一共振层110的第一入射面111上,且低反射层140及高反射层130相继堆栈于高反射层130A上。值得注意的是,光线11A先从高反射层130进入第一滤波模块10B,并分别经由低反射层140及高反射层130A进入第一共振层110。此外,于第一共振层110的另一侧,亦即第二反射接口122,高反射层130B直接设置于第二反射接口122上,且其余这些低反射层140及这些高反射层130、130C相互堆栈于高反射层130B上。
值得注意的是,设置于第二反射接口122上的这些低反射层140及这些高反射层130、130B、130C的层数为奇数;在此实施例中,反射层的层数为5层,但不以此为限。此外,设置于第一反射接口121上的低反射层及高反射层的层数亦为奇数;在此实施例中,反射层的层数为3层,但不以此为限。在实际情况中,反射层的数量越多,反射效果越好,光线共振的效果亦较佳。
此外,耦合层90设置于高反射层130C上,其中耦合层90的折射率小于高反射层130C的折射率。在此实施例中,耦合层90及这些高反射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46及1.88。换言之,由于耦合层90的折射率小于高反射层130C的折射率,故光线11A能够在第一出光面100反射,并于第一共振层110中产生共振。
具体而论,光线11A除了能够在第一滤波模块10B产生共振,亦能够在第二滤波模块20产生共振。换言之,光源模块1C具有两个共振腔,可有效达到过滤光线的功效。
如图6所示,第二滤波模块20A设置于耦合层90上,包含第二共振层210、多个高反射层130、130D、130E、130F及这些低反射层140。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滤波模块20A的第二共振层210、这些高反射层及这些低反射层的堆栈结构与第一滤波模块10B相同,但不以此例为限。
此外,这些高反射层130、130D、130E、130F具有高折射率,其中高反射层130D及130E分别贴合于第二入射面211及第二出射面212以形成第三反射接口221及第四反射接口222。需说明的是,高反射层130、130D、130E及130F具有相同的反射层性质,在此仅以不同组件符号表示。
于第二滤波模块20A的堆栈结构中,设置于第三反射接口221的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的总层数为奇数;在此实施例中,总层数为3层,但不以此例为限。此外,光线自高反射层130进入第二滤波模块20A,并经由高反射层130D进入第二共振层210。设置于第四反射界面221的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的总层数为奇数;在此实施例中,总层数为5层,但不以此例为限。在实际情况中,光线11A经由高反射层130E离开第四反射接口,并透过高反射层130F穿透第二出光面200以进入光学层80。
在此实施例中,这些高反射层具有高折射厚度,且高折射厚度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高折射率的4倍。在此实施例中,高折射率的范围为1.7至2.6之间,较佳为1.88。此外,这些低反射层具有低折射率,其中这些低反射层的低反射层具有低折射厚度,且低折射厚度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低折射率的4倍。在此实施例中,低折射率的范围为1.4至1.69之间,较佳为1.64。
此外,光学层80设置于第二出光面200并具有光学厚度及光学折射率,其中光学厚度正比于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光学折射率。在实际情况中,光学层80能够使输出光谱柔和化。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源模块1D包含第一滤波模块30A、第二滤波模块30B、第三滤波模块30C、耦合层90A、耦合层90B以及光学层80。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模块30A包含第一共振层110、高反射层130以及低反射层140。需说明的是,光线11A经由高反射层130进入第一滤波模块30A,亦经由高反射层130进入第一共振层110。光线11A离开第一共振层110后,首先进入高反射层130,并于高反射层130离开第一滤波模块30A。此外,耦合层90A设置于第一滤波模块30A与第二滤波模块30B之间。需说明的是,耦合层90A的折射率必须小于高反射层130的折射率,使得光线11A离开第一滤波模块时,不会产生损耗(loss)。
此外,第二滤波模块30B及第三滤波模块30C的结构与第一滤波模块30A相同,皆为这些高反射层与这些低反射层相互叠合并夹合共振层。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第一滤波模块30A、第二滤波模块30B或第三滤波模块30C,共振层两侧的这些高反射层与这些低反射层的总层数皆分别为奇数层。以第一滤波模块30A为例,第一共振层110的入光侧具有5层反射层,第一共振层的出光侧具有5层反射层,但不以此例为限。在实际情况中,反射层的总层数越多,反射的效果越好,进而提高共振效率。此外,光源模块1D具有3个共振腔,共振腔的数量越多,可以增加输出光波峰的频宽。
在此实施例中,若调整共振系数m为2,具有3个共振腔的光源模块1D的饱和度为94.96%。若要减少材料成本并减少膜片厚度,将各共振腔的入光反射接口及出光反射接口分别移除1个高反射层及1个低反射层,可得到饱和度为93.59%。
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光源模块1使用第一反射接口121及第二反射接口122所夹合的第一共振层110共振光线11A,使得特定波长的光线11A被增强,并输出光线。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可调整第一共振层110的第一厚度D1以决定预设中心波长,输出特定波长光线,进而提高饱和度。进一步而论,本发明使用薄膜干涉的共振效果以选择性产生预设波长的光线,进而增加色彩饱和度。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Claims (15)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源,射出一光线;以及
一第一滤波模块,具有一第一出光面并包含:
一第一共振层,包含一第一入射面及一第一出射面并具有一第一厚度,其中该第一厚度取决于一预设中心波长;该光线经由该第一入射面进入该第一共振层,当部分波长的该光线产生共振时,则该部分波长的该光线穿透该第一出射面并自该第一出光面射出;
一第一反射界面;以及
一第二反射接口,与该第一反射接口共同夹合该第一共振层,其中该第一反射接口与该第二反射接口共同反射该光线以增强该光线的共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共振层具有一第一共振折射率;该第一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与一第一共振常数的乘积,反比于该第一共振折射率的4倍,且该第一共振常数为正偶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滤波模块进一步包含:
多个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率,其中部分这些高反射层分别贴合于该第一入射面及该第一出射面以形成该第一反射界面及该第二反射界面;以及
多个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率,其中这些低反射层之一的一外表面为该第一出光面,且其余这些低反射层交叠设置于这些高反射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高反射层的该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厚度,且该高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高折射率的4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低反射层的该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厚度,且该低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低折射率的4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高折射率的范围为2至2.6之间;该低折射率的范围为1.4至1.6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一耦合层;以及
一第二滤波模块,具有一耦合面及一第二出光面并包含:
一第二共振层,包含一第二入射面及一第二出射面并具有一第二厚度,其中该第二厚度取决于该预设中心波长,该耦合层设置于该第一出光面与该耦合面之间,且该光线经由该第二入射面进入该第二共振层,当该部分波长的该光线产生共振时,该部分波长的该光线穿透该第二出射面并自该第二出光面射出;
一第三反射界面;以及
一第四反射接口,与该第三反射接口共同夹合该第二共振层,其中该第三反射接口与该第四反射接口共同反射该光线以增强该光线的共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共振层具有一第二共振折射率;该第二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与一第二共振常数的乘积,反比于该第二共振折射率的4倍,且该第二共振常数为正偶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耦合层具有一耦合折射率,且该耦合层的一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耦合折射率的4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滤波模块进一步包含:
多个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率,其中部分这些高反射层分别贴合于该第二入射面及该第二出射面以形成该第三反射界面及该第四反射界面;这些高反射层的该高反射层具有一高折射厚度,且该高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高折射率的4倍;以及
多个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率,其中这些低反射层交叠设置于这些高反射层之间;这些低反射层的该低反射层具有一低折射厚度,且该低折射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低折射率的4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一光学层,设置于该第一出光面并具有一光学厚度及一光学折射率,其中该光学厚度正比于该预设中心波长并反比于该光学折射率。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520nm至560nm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590nm至680nm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预设中心波长介于440nm至460nm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且该第一滤波模块覆盖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上以过滤该光线。
CN201410298098.3A 2014-04-29 2014-06-27 光源模块 Pending CN1040482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359A TWI533061B (zh) 2014-04-29 2014-04-29 光源模組
TW103115359 2014-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8218A true CN104048218A (zh) 2014-09-17

Family

ID=51501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8098.3A Pending CN104048218A (zh) 2014-04-29 2014-06-27 光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48218A (zh)
TW (1) TWI53306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6782A (zh) * 1998-07-24 2001-03-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WO2001047037A1 (en) * 1999-12-20 2001-06-28 Honeywell Inc. Light output enhancement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2002353560A (ja) * 2001-05-28 2002-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ザ光発生装置及びスペクトル幅抑圧方法
CN101393294A (zh) * 2007-05-31 2009-03-25 肖特股份公司 干涉滤光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99520A (zh) * 2008-06-05 2009-12-09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及使用该封装结构的背光模块
CN102645696A (zh) * 2012-04-23 2012-08-22 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改善全彩led显示屏对比度的选择性滤光片设计方法
CN103547948A (zh) * 2011-04-20 2014-01-29 密执安州立大学董事会 具有最小角度依赖性的用于可视显示器和成像的光谱滤光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6782A (zh) * 1998-07-24 2001-03-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WO2001047037A1 (en) * 1999-12-20 2001-06-28 Honeywell Inc. Light output enhancement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2002353560A (ja) * 2001-05-28 2002-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ザ光発生装置及びスペクトル幅抑圧方法
CN101393294A (zh) * 2007-05-31 2009-03-25 肖特股份公司 干涉滤光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99520A (zh) * 2008-06-05 2009-12-09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及使用该封装结构的背光模块
CN103547948A (zh) * 2011-04-20 2014-01-29 密执安州立大学董事会 具有最小角度依赖性的用于可视显示器和成像的光谱滤光
CN102645696A (zh) * 2012-04-23 2012-08-22 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改善全彩led显示屏对比度的选择性滤光片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158A (zh) 2015-11-01
TWI533061B (zh)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5551A (zh) 高色域量子点显示器
CN109976041A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
US10267964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209843702U (zh) 面光源模组
US1048142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60145172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a quasi-omnidirectional reflector
WO2012035760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発光ダイオード
CN10140869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11520174B2 (en) Photonic crystal, display panel, light conversion device and glasses
CN109891278B (zh) 滤光结构、滤光层以及显示面板
CN109407407B (zh) 显示装置
CN105182612A (zh) 用于背光模组的光源组件、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US10545278B2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9530162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CN104838297A (zh) 变形光学封装体
CN211826819U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8024637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5867024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851732B2 (en) Light-guide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07318765U (zh) 防蓝光膜
CN107340554A (zh) 具节能功效的发光膜
KR20190112168A (ko) 일체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포함하는 장치
JP2012174985A (ja) 白色led照明装置
CN111458936A (zh) 一种发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CN104048218A (zh) 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