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0401B -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0401B
CN104030401B CN201310092758.8A CN201310092758A CN104030401B CN 104030401 B CN104030401 B CN 104030401B CN 201310092758 A CN201310092758 A CN 201310092758A CN 104030401 B CN104030401 B CN 1040304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water inlet
mouth
wate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27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0401A (zh
Inventor
杜也兵
冉伊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09275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04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30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0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0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0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饮用水的过滤。本发明公开一种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包括水路切换器、机座;平面铺设的机座对接各滤胆之间的各分段管路明槽中带豁口的前端对接水口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通过过渡管总成的相应管路与对应水路切换器各受控切换水口密封连接,其中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前四分之一起始范围内;进、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进、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各对接水口的外侧或外、内侧;通过两对接管路水口轴线处于不同立面上所构成错位连接结构,调整连接的相关前端对接水口的平面对接位置,及管路明槽由前向后的具体平面布管线路走向。

Description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目前,净水器在国内使用已比较普及。然而,随着净水器的推广,它们在应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了:中、低价位净水器大多采用开放式内胆配置裸机模式。内置内胆的滤壳吊装在机座下方的机器结构,虽然滤壳可以重复使用,相应降低消费者更换滤胆费用的10~20%,但也相应带来产品结构单一、内胆更换困难等难题。通常净水器通过内置滤胆的滤壳直接放置在厨柜内,在更换内胆时需要将净水器取出、架空才可以装卸位于下部滤筒中的滤胆。由于装有水的净水器很重,并且受进、出水软管牵扯,很难操作,费力费时。对于使用开放式滤筒的内置滤胆,由于设置内螺纹的旋盖尺寸较大并且与筒体密封严密,需要使用专用扳手打开更换内胆。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操作非常麻烦。放置净水器的环境通常都比较差,在更换滤胆过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还导致浸泡橱柜甚至损坏柜板。而且,由于内胆是串接在净水器中的,更换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漏水现象。因此,净水器消费者每当需要更换滤胆时都要与专业维修人员联系预约上门服务,相应增加专业销售服务公司的人力、财力及交通费用等无谓支出。用户即不方便又增加了使用成本。还有,由于在橱柜水槽下方宽度不足二十公分、长度不足五十五公分、高度小于四十五公分的净水器放置空间内,现有的净水器单排机座极少有超过三个滤筒的单排多滤筒结构。然而为了提高性能和机器档次,满足不同消费层群体对产品的不同要求,净水器产品越来越需要采用可以预留滤胆空位的双排滤胆设置模式,然而由于机器使用环境宽度的限制了滤胆尺寸。对于内置滤胆来说,除了设置滤筒体外的还需要留出提取内置滤胆的内腔空间,导致机座的宽度也是受到限制,而且双排多滤胆带来过渡管路的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于设置水路切换器对相关滤胆进行由后向前的单独反冲清洗时,又要增加相关的反冲管路,而且设置的反冲滤胆越多增加的管路也越多。从机器功能方面考虑希望双排所有的滤胆都具有反冲的功能,然而机座的尺寸是限定的,对于采用软管连接模式的机器虽然可以将管路扎在一起,但存在装配费工费时、管路连接质量不稳定、管路易老化及维修困难的问题。对于采用由设置管路明槽的基座、槽孔密封件、盖板及紧固标准件组合构成的拼装机座虽然装配质量稳定、效率高、维修方便及管路不老化的优点,但由于设置多条管路明槽的基座是注塑件,各连接管路明槽以平面铺设一次注塑成型。考虑到拼装机座一经拼装后不再拆卸,所有零部件均固定在拼装机座外侧,因此布管设计要长远考虑,既要使管路明槽具有较大的过水截面,又要使隔离带具有一定宽度,以便于槽孔密封垫的冲压制造并防止断裂。在有限的布管平面空间里实现不跨越管路的平面铺设串接双排滤胆的连接管路本身就很困难了,要设计双排滤胆的前、后位置走向,如直线型、锯齿形及方形脉冲,以及几种形状的组合等形状。对位于过滤通道中段的精细滤胆,如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口及管路的设置,更不要说加入了水路切换器装置引出的多管路平面铺设问题,特别是水路切换器设置的反冲切换通道越多其设置受控切换水口的切换盘直径也越大,相应的机座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也随之变动。由于双排滤胆已占用一定的机座的长度空间,因此即便是采用实用性较差的上下对接模式,在有限的机座宽度内不考虑其他布管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将水路切换器各水口与机座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进行原位对接,更何况要采用便于操作水路切换器的侧装模式又相应增加刚性管路垂直对接,甚至垂直错位对接问题。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严重影响净水器的推广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包括机座进、出水口、具有3~10等分切换位置的水路切换器、由管路明槽的基座、对应管路明槽的槽孔密封垫、盖板及紧固标准件构成带拼装刚性管路的机座;各拼装刚性管路分别连通位于机座安置面的左、右两组待串接滤胆的进、出水过水口,构成过滤通道的各分段管路;水路切换器各受控切换水口位于底面同一圆周的等分位置上,并分别连通相关分段刚性管路,其进、出水口分别连接机座的进、出水口,通过水路切换器的反冲切换构成相关滤胆的3~10条反冲通道,其特征在于平面铺设的机座对接各滤胆之间的各分段管路明槽中垂直并且带豁口的前端对接水口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通过过渡管路总成的相应管路与对应水路切换器各受控切换水口密封连接,其中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前四分之一起始范围内;与水路切换器进、出水口连接的进、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进、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各对接水口的外侧或外、内侧;该过渡管路总成至少包括直管或由相通的两直管组合构成的拐角管路二者之一的管路结构,通过两对接管路水口轴线处于不同立面上所构成错位连接结构,调整并控制连接的相关前端对接水口的平面对接位置,以及管路明槽由前向后的具体平面布管线路走向:基座各管路明槽周围设置放置槽孔密封垫的隔离带。
前四分之一起始范围是指在前端对接水口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中,由机座前端和串接第一滤胆所在一侧确定的几何封闭状图形的四分之一轮廓范围。当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布局成不规则的多边形时,既可以先将其简化成上述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再按进行左、右与前、后二次划分;也可以直接以机座中线与各前端对接水口连线构成封闭轮廓线的前端相交处为起始点,沿第一滤胆所在侧取四分之一长度的前端部分范围,作为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换句话说,在该四分之一轮廓线中少有一个前端对接水口的位置是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
过渡管路总成还包括进、出水管路。
过渡管路总成分别对应水路切换器各水口和基座各前端对接水口的管路轴线处于同一立面上时,构成原位连接结构。处于不同立面上时,构成错位连接结构。
所述的滤胆是封闭滤胆或内置滤胆;将串接滤胆中的首尾两滤胆分别设在机座表面两侧最前端,并由两滤胆的中央水口构成的滤胆中心距;其中对应两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前端;与两中央水口对接的两机座过水口位于相应的管路明槽内成为基础水口;两管基础水口之间的布管中心距控制设定基座管路明槽和隔离带的宽度,并与各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结合控制管线密集区内的各管路明槽路径;布管中心距或等同于滤胆中心距,或大于滤胆中心距;其中,两中心距等同时,两机座过水口与相应的滤胆中央水口原位对接;当布管中心距大于滤胆中心距时,通过盖板或基座设置的错位过水口结构连接两滤胆中央水口;在此模式下当滤胆是内置滤胆,并且放置两内置滤胆的左、右筒连体具有较小中心距和较大的滤筒直径时,相应的机座通过错位过水口结构,具有较大的布管中心距。
在各管路明槽中,按左、右侧各串接滤胆所处位置的远近,由内侧向左、右外侧依次布设相应的多层管路明槽。
所述的水路切换器进水口连通内腔;连通水路切换器进、出水口的前端进、出水对接水口分别通过进、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的进、出水口,其中连通水路切换器内腔的前端进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外侧,通过外层进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进水口。
所述的水路切换器或设置底面中央出水结构,或设置经旋转轴至与内腔分隔的小腔出水结构;其中,出水结构位于底面同一圆周的等分位置上各受控切换水口中心处时,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内侧,通过内层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出水口;出水结构位于小腔腔壁上时,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外侧,通过外层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出水口。
水路切换器设置底面中央出水结构和管路冲洗结构:在各受控切换水口中设置两相邻的受控切换水口互通,其出水口位于底面中央处;相应的两组前端对接水口和过渡管路中省略一组,将该空出的基座位置设在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最前端;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内侧,其所处的出水管路明槽通过该位置穿出各对接水口的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并由前方布设管路明槽的位置绕至最外侧后,再连接机座后端的出水口。
机座出水管路中设置换向阀及排放通道;该换向阀的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串接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其常闭排水口位于常开出水口旁并连通排放通道;该换向阀位置及三水口结构、朝向,与水路切换器各水口位置、布管中心距、管路明槽和隔离带的宽度结合构成设定各管路明槽位置、路径及形状的布管四要素。
机座设置对应一个或二个筛网孔径最小的核心滤胆的双层管路明槽:过滤通道中核心滤胆的相关过水口各自在安置对立面引出相应的中间过水口并独立设置;与其相关的各管路明槽也在安置对立面设置相应的中间过水口;通过在机座安置对立面设置的紧固连接结构,将另设带管路明槽及相应槽孔密封垫的中间盖板密封,以紧固标准件连接在机座上构成连接相关中间过水口的第二层管路明槽,并与后续滤胆串接构成完整的过滤通道;通过更换设置不同管路明槽的中间盖板对应多种核心滤胆及其不同的连接过滤模式。
相关管路明槽设置的中间过水口中包括连通位于核心滤胆前的前置滤胆出水管路明槽的中间过水口,以及连通核心滤胆进水管路明槽的的中间过水口;两中间过水口分别位于机座左、右两侧,并与固定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增压水泵进、出水口密封连接,构成过滤通道由一侧向另一侧的管线跨越布局。
放置槽孔密封垫的隔离带是隔离槽结构,其路径闭合。
本发明与现有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有限的尺寸范围内,为设置水路切换器的拼装机座提供比较简单、合理,并且占据较小布管面积的刚性管路布管方案;通过针对核心滤胆设置的双层管路明槽布管技术方案,具有较完备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同一机座上实现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四种现有过滤模式之间的快捷变更,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相应需求基础上,还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下置拼装机座、八腔连体滤筒及内置滤胆、十等分切换位置C13水路切换器、两横一纵水口结构的换向阀及中间盖板结构,以及带流量传感器的紫外线杀菌腔和进水电磁阀的机座全刚性管路明槽的管路布局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用于图1所示结构的十等分切换位置C13水路切换器的管路切换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采用带三过水管路和双进水口的刚性机座、双开放式滤筒及双超滤膜三水口内置核心滤胆,以及管路对接切换装置的刚性并接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采用带三过水管路和双进水口的刚性机座、双开放式滤筒及双纳滤膜内置核心滤胆、双排浓水管路,以及管路对接切换装置的刚性并接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采用带四过水管路和双进水口的刚性机座、双开放式滤筒及双反渗透膜内置核心滤胆、双排浓水管路,以及管路对接切换装置的刚性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中,A为对应滤筒结构;A1~A8对应八个滤筒,其中滤筒A4、A5设置先连通内腔上部再连通其下端的外置管路;A9对应串接的流量传感器和紫外线杀菌腔叠加腔。B1~B4分别对应机座进、出水口,排浓口、再生进水口;B为下置拼装机座,B5为连通集水容器的轴向排放口;B6为流量传感器;B7为集水容器的水量检测开关检测口;B8为设置紧固孔的减重结构;B9为设置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10为位于设在拼装机座下方的槽型结构,其前端设置移出集水容器的豁口;B11为用于紧固标准件将盖板与设置管路明槽的基座拼接的紧固连接口结构。C1为进、出水口“异盘连接模式”的十等分水路切换器;C11为转动盘;C12为固定盘;C13为等分切换位置;C2为“一进二出”的换向阀;C3为进水电磁阀;C4为插接式截流阀;C5为固定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中间盖板。D为连通滤胆相关水口的盖板管路接口,其后的两位数字分别代表所在对应的滤筒和进水口或出水口,如D11和D12分别代表对应A1滤筒的进、出水口;还有中间进水口D322及独立水口D422、D522和D533表示对应由水口D32、D42、D52及D53引出的水口;中间出水口D44及反冲水口D54则为设置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两个独立水口;D322、D41、D411、D422、D43、D44和D51、D522、D53、D54均设置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机座还设置连通滤筒A5内腔的排浓口D533。通过排浓口D533连通滤筒A5内腔的排浓水管路既可以连接截流阀,也可以以连接闷头封闭。E1、E2、E3、E4均为设置在中间盖板C5上的水口密封连接管路。
此外,机座安置对立面上还设置分别连接滤筒A4、A5的外置管路的外置进水口D41、D51。位于机座前端的水口1~10为各分段管路明槽前端垂直并且带豁口的对接水口。放置滤筒或封闭滤胆的机座安置面与固定中间盖板的安置对立面分别指位于机座的对立两侧表面,通常指机座的上、下表面。
图2中,以串接的二水口滤胆A1~A8为例说明水路切换器的切换原理。水路切换器C1采用双盘结构,其转动盘C11和固定盘C12都采用十等分切换位置C13。转动盘C11切换面同一圆周上的设置连通内腔的常通进水口11和与其相邻的过渡盲孔13,其中心设置出水盲孔12;两盲孔12、13通过各自设置的豁口连通。
固定盘C12对应转动盘C11切换水口的相应圆周等分切换位置C13上,设置十个切换水口1、2、3、4、5、6、7、8、9、10,其盘中央设置出水口22并且与转动盘C11的出水盲孔12对接。固定盘C12十个切换水口分别在八个串接滤胆A1、A2、A3、A4、A5、A6、A7、A8之间。同时处于末端的两个相邻切换水口9、10互通。
图3中,两个滤筒A4、A5固定在机座上。机座安置对立面上设置两组中间水口各自对应两个滤筒A4、A5:连通密封滤腔中央水口D42、D52的机座中央水口D422、D522和连通滤腔下端的偏心水口的独立水口D43、D53;通过外置管路连通密封滤腔上部,再连通其下端的的机座外置进水口D41、D51。机座设置连接过滤通道的中间进、出水口D322、D44和中间增压进水口D411,以及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9。另外,机座还设置连通滤筒A5内腔的排浓口D533。带管路明槽和槽孔密封垫的中间盖板C5,通过紧固标准件与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9的定位连接配合固定在机座上并各自连通相应的中间水口,将两核心滤胆连接在中间进、出水口D322、D44之间。
机座过滤通道通过设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中间进水口D322和增压进水口D411预留串接增压水泵的位置和两端水口的插接位置;中间独立水口D54连通水路切换器受控切换水口5;中间出水口D44连通后续滤筒A6的进水口D61。中间增压进水口D411连接机座外置进水口D41、D51。连通中间独立反冲水口D54的管路的另一端被水路切换器C1控制封闭。
针对两个设置隔离密封件的三水口内置超滤膜滤胆,中间盖板C5设置三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E2、E3,并封闭机座的增压进水口D411和排浓口D533管路;位于内置超滤膜滤胆圆周面上的隔离密封件与腔壁接触配合,将滤腔A4、A5各自的上、下部分隔开。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密封串接机座中间进水口D322和两个外置进水口D41、D51;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2密封串接机座中间出水口D44和机座两个偏心水口D43、D53;第三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3密封串接机座的两个中央水口D422、D522与中间反冲水口D54。连通排浓口D533的排浓水管路以连接闷头封闭。
图4中,在图3所示的增压水泵和增压进水口D411、中间独立反冲水口D54、中间出水口D44结构特征基础上,针对两个带隔离密封件的内置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两核心滤胆的进、出水口和排浓水口分别连接机座的外置水口D41、D51和中央水口D422、D522及偏心水口D43、D53。位于内置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圆周面上的隔离密封件与腔壁接触配合,将滤腔A4、A5各自的上、下部分隔开。中间盖板C5设置三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其中,一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密封对接机座的两个外置水口D41、D51;另一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2密封对接机座的中间出水口D44和两个中央水口D422、D522;第三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3密封连接机座的中间两个偏心水口D43和D53,并通过排浓水口D533连接带截流阀的排浓水管路。同时,封闭连接增压泵前端管路的中间进水口D322和中间反冲水口D54。
图5中,在图4所示的增压水泵和增压进水口D411、中间出水口D44及独立反冲水口D54,并且隔离密封件将滤腔A4、A5上、下隔开,以及分别连接两核心滤胆各水口的两组机座中间水口结构特征基础上,两个内置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采用前、后设置的“一级两段式”连接模式:中间盖板C5设置三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其中,一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2密封连接机座的中间出水口D44和对应两核心滤胆的两个中央水口D42、D52;第二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4密封连接机座对应前置核心滤胆的偏心水口D43和后置核心滤胆的外置水口D51;机座的增压进水口D411连接对应前置核心滤胆进水口的外置水口D41。同时,封闭连接增压泵前端管路的进水口D322和中间反冲水口D5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最优实施例。八个滤筒为双排连体滤筒,其底面与下置槽型拼装机座连接固定构成一体,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口之间构成过水通道。放入各相关的内置滤胆并盖紧密封盖便构成机器的过滤通道。其中两个滤筒A4、A5内腔上端均设有一个水口,通过外置管路连通下置拼装机座外置进水口D41和D51;外置管路或是连接软管或是刚性管路;其中,该刚性管路沿腔壁设置构成具有外置刚性管路的滤筒,其外端口连通机座的外置进水口D41和D51,其内端口通过滤筒上部壁孔内腔。
为了尽量采用大直径内置滤胆,采用连体滤筒结构。设置八滤腔的连体滤筒的下端与下置拼装机座的盖板连接构成一体。盖板上对应串接的各个滤腔A1~A8,设置相应的偏心进水口D11、D21、D31、D41、D51、D61、D71、D81.以及八个中心出水口D12、D22、D32、D42、D52、D62、D72、D82。其中,在滤腔内设置偏心水口D43、D53和中心水口D42、D52。两个滤筒A4、A5的外置进水口D41和D51分别与两滤筒各自的外置管路连通滤腔上部,再连通滤腔各自下端的偏心水口。无论当滤筒A4、A5内置的滤胆是二水口滤胆及三水口滤胆,在设定外置两个进水口D41、D51的前提下,两滤腔内置的外置水口D41、D42、偏心水口D43、D53和中心水口D42、D52之间都可以有多种管路连接选择,对应内置的两滤胆A4、A5之间的一种过滤连接模式。
所述水路切换器设置的等分切换位置C13个数,比所串接的滤胆个数多二个,而且设置两个相邻切换水口互通,其中,两个相邻并互通的切换水口位于固定盘C12上时,固定盘C12在等分切换位置C13上分别设置4、5、6、7、8、9或10个切换水口,各自对应连接2、3、4、5、6、7或8个滤胆;两个相邻并互通的切换水口既可以位于固定盘C12上,如图2中的切换水口9、10;也可以位于转动盘C11上。当两个相邻并互通的切换水口位于转动盘C11上时,则为过渡盲孔13和增设的第二过渡盲孔:该第二过渡盲孔与常通进水口11分别紧邻并位于过渡盲孔13的两侧,盘中央的出水盲孔12、过渡盲孔13及第二过渡盲孔相互连通;固定盘C12的4、5、6、7、8、9或10个等分切换位置C13分别对应连接2、3、4、5、6、7或8个滤胆。
由管路明槽的基座、对应管路明槽的槽孔密封垫、盖板及紧固标准件构成带拼装刚性管路的拼装机座。
净水器运行时,自来水由机座A进水口B1进入,通过水路切换器内腔腔壁和转动盘C11之间的环形空间,进入转动盘C11进水弯孔11、固定盘C12进水切换水口1,拼装机座的盖板的过水管路接口D11进入串接滤胆中第一个滤胆A1的进水口。在水压作用下,自来水沿过滤通道,通过串接的八个内置滤胆并由连接最后一个滤胆A8出水口盖板的中心接口D82,并经固定盘C12出水口9、10,转动盘C11过渡盲孔13、出水盲孔12、固定盘C12中心出水口22,以及机座出水口B2流出,达到过滤净化作用。此时,连接串接各滤胆之间分段过水管路的固定盘C122上的其他各切换水口2~8均被封闭。
当滤胆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反冲清洗时,水路切换器的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C11以等分切换位置C13为转动单位,每转动错开一个切换位置C13,相应改变串接各滤胆中的一个滤胆的进、出水口与机座进、出水口B1、B2的连接路径构成该滤胆的反冲通道
就滤胆而言,在处于过滤模式下时,所有的滤胆都参与;但在反冲模式下,只有其中一个滤胆参与。
为采用全反冲为了避免位于前面的滤胆反冲清洗冲出的杂质,还要受到后面过滤通道中的非滤胆的截流以致不能排放彻底,采用全滤胆接管模式:过滤通道中的所有滤胆均设置在固定盘C12后端成为受控反冲滤胆,其进、出水管路与水路切换器固定盘C12相关水口连接;每个受控反冲滤胆反冲出的杂质,单独由水路切换器固定盘C12出水口12、机座出水口B2及出水龙头直接排出。
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C111一起转动,错过一个等分切换位置C13到第一个反冲切换位置。实现在不改变机座进、出水口B1、B2的前提下,串接滤胆中的第一个滤胆A1的过滤通道与其反冲通道之间的转换:由机座进水口B1进入的自来水经内腔、转动盘C11进水弯孔11、固定盘C12切换水口3、串接滤胆中的第一个滤胆出、进水口、固定盘C12切换水口1、转动盘C11过渡盲孔13、中心出水盲孔12、固定盘中心出水口22、机座出水口B2、出水龙头流出,将截流在该滤胆进水侧,以及渗透在滤层中的杂质反向冲出。
以此类推,继续转动转动盘C111至后续各反冲切换位置,相应完成对相关滤胆的反冲清洗。当转动盘C111转动至最后一个反冲切换位置上时,作为常通切换水口的进水弯孔11及过渡盲孔13分别与固定盘C12最后的相邻两个切换水口9、10对接,进水弯孔11中的水经固定盘C12出水切换水口9、10、转动盘C11过渡盲孔13及中央出水盲孔12、固定盘中心出水口22,以及后续管路流出,在不经过滤胆的情况下,对所经过的管路进行单独冲洗。此后,继续转动转动盘C111回到原有的过滤切换位置上,进水弯孔11及过渡盲孔13分别与固定盘C12最前的进水切换水口1和最后的出水切换水口10对接,构成串接各滤胆的过滤通道。其中,固定盘C12最前的进水切换水口1连接第一个滤胆的进水口;固定盘C12最后的出水切换水口22连接最后一个滤胆的出水口。
考虑到滤筒的拔模斜度,将滤筒上端的外径A10设为96毫米;下端外径设为82毫米;左、右两滤筒的中心距为96毫米;连体滤筒的中间为双壁结构,总宽度设为192毫米。盖板过水口和管路明槽前端对接水口的直径设为7毫米。设置左右两中心水口内侧设置7条管路明槽和8条隔离带。每条管路明槽的宽度为5毫米;每条隔离带宽度为6.5毫米;其中放置槽孔密封垫的限位槽宽度为3.5毫米。布管中心距控制设定的相应的基座管路明槽和隔离带总宽度为96毫米与左、右两滤筒的中心距相等。
将串接滤胆中的首尾两内置滤胆的滤筒A1、A8分别设在机座安置面两侧最前端,并由两滤胆的中央水口构成的滤胆中心距;其中对应两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1、10位于等腰三角形布局前端底边的中部,并且由该布局决定了水路切换器C1固定盘C12各受控切换水口的内,外部对接位置,以及固定盘C12和转动盘C11与壳体固定结构的位置对应关系。
将下置机座刚性管路的截面积确定为与滤胆水口一致的64平方毫米。基座管路明槽的宽度为5毫米,深度为13毫米。深度过渡增加会导致基座重量增加,制造成本提高,而且影响集水容器的蓄水容积。
为了能够对滤腔进行人工清洗,并将含有杂质的污水排出,在出水管路中设置换向阀。人工清洗某个滤腔时,关闭机器进水阀打开密封盖取出内置滤胆,并将水路切换器切换至该滤腔所对应的切换位置上,该滤腔内的水借助于水位差流入相通反冲通道,再由水路切换器固定盘中心出水口22流出的带有杂质的污水进入换向阀C2水平进水口。提起阀芯至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之间的阀芯腔通道位置,污水经位于进水口下端的轴向常闭排放口B5排到位于槽型拼装机座下方的集水容器内。排出污水后,阀芯下移至水平进水口与常闭排放口B5之间关闭换向阀C2,水平进水口连通位于其上的常开水口和后续的机座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22。
换向阀C2的常开出水口和常闭排放口B5分别位于进水口的上、下两端。通过阀芯的上、下移动进行出水口之间的切换。由于不能穿越进水口,并且只能处于中间管路通道上(两侧有过渡管路总成的其他拐角管路),因此常通出水口只能位于常闭排放口B5之后。水路切换器受控切换水口5的水平高度高于常开出水口,采用环形管路明槽绕过阀芯腔,并通过阀芯腔密封盖板结构一起封盖,其垂直管路对应的基座前端对接水口5位于前端出水对接水口22之后。
上述各水口结构使得基座上的常闭排放口B5、前端出水口22及前端对接水口5前后一字排开,并且以对应常闭排放口B5的换向阀C2阀芯的15毫米直径为基圆,以及6.5毫米的隔离带,向后依次排布。常闭排放口B5定位时还要避免盖板上的过渡管路总成中的对应前端对接水口3、4、5、6、7的拐角管路与滤筒下端相碰。在此基础上,以常闭排放口B5为中心,以换向阀C2阀芯的15毫米直径为基圆,相邻前端对接水口之间设置的6.5毫米的隔离带(前端对接水口的安全圆直径为20毫米),为基本布设条件向四周布设各管路明槽的9个前端对接水口。水路切换器受控切换水口9、10之间的连接管路既可以设置在固定盘上,也可以设置在过渡管路总成的水平管路进水端口处,总之不设垂直管路,对应基座的换向阀C2阀芯基圆前方留空。按此结构设定,侧立放置的水路切换器的转动盘和固定盘设置等分切换位置1逆时针偏转36°。
由于各管路明槽与前端对接水口的宽度尺寸不同,往往出现内层前端对接水口引出的管路明槽收到外层前端对接水口的限制。因此要通过各前端对接水口的20毫米安全圆直径的相互移位,进行最终精确定位,并尽量靠近连体滤筒,以控制机座长度尺寸降低制造成本。当最终定位后的前端对接水口不在过渡管路总成的原位连接结构所对应的位置上时,通过移动拐角管路的垂直管路形成错位连接结构。
通常对接水路切换器固定盘底面各受控切换水口的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布局呈几何形状,如环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其中以三角形为好,尤其是等腰三角形最为理想:由于单排四个滤腔构成的连体滤筒上端长度已经达到384毫米,且尚未考虑到前端电控装置及后端紫外线杀菌腔等装置,以及为避免机器外接管路向后伸出并弯曲占用空间,将机座进、出水口朝上设置所占用的空间和水路切换器转动轴体等因素的影响,机座的总长度将会超出530毫米的极限长度。各前端对接水口按等腰三角形布局,充分利用机座的宽度和左右两滤筒之间构成凹结构,压缩机座前端长度。当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布局成不规则的多边形时,既可以先将其简化成上述的简单图形,再按进行左、右与前、后二次划分;也可以直接以机座中线与各前端对接水口连线构成封闭轮廓线的前端相交处为起始点,沿第一滤胆所在侧取四分之一长度的范围,作为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也就是说,在该四分之一轮廓线中少有一个前端对接水口的位置是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
在各管路明槽的布设过程中,按左、右侧各串接滤胆所处位置的远近,由内侧向左、右外侧依次布设相应的多层管路明槽。
水路切换器的内腔设置向下的水口连通相应的盖板过水口,并通过基座上进水管路明槽的前端进水对接水口11连接基座后端的进水口B1。
在本实施例中,将水路切换器C1侧置于拼装机座A的盖板上并位于双排滤胆的的前端,其位于固定盘同一圆周上的各水平切换水口1~10,以及位于中心的出水口22均通过设置相应拐角对接管路的过度管路总成、与盖板上的相应过水口对接后,再通过盖板与基座的密封拼装,与各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1~9连通。
过渡管路总成分别对应水路切换器各水口和基座各前端对接水口的管路轴线处于同一立面上时,构成原位连接结构。处于不同立面上时,构成错位连接结构。就错位连接结构的两连接管路而言,存在小截面管颈位置。
图1中,对应前端水口1、5、7、9和前端出水口22的拐角管路连接均属于两垂直管路轴线处于同一立面上的原位连接结构。对应前端水口2、3、4、6、8的拐角管路连接是设有管颈位置管路构成的错位连接结构。通过设置错位连接结构,调整并控制连接的相关前端对接水口的平面对接位置,以及管路明槽由前向后的具体平面布管线路走向。
当换向阀C2将常通出水口由水平进水口的上方移至其下方,并采用转动阀芯进行水平常通出水口与轴向常闭排放口B5之间的切换(阀芯圆周面上部分位置上、下密封连通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另一部分密封连通进水口和常闭排放口)时,连通常通出水口的基座前端出水对接水口22位于常闭排放口B5及基座换向阀C2阀芯基圆前方。此时,前端出水对接水口22引出的出水管路明槽由两连通的对接水口9、10在基座上留出的空位,穿出各对接水口1~9的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并由前方布设管路明槽的位置绕至最外侧后,再连接机座后端的出水口B2。
此外,作为十等分切换位置水路切换器C1的另一种管路连接模式,采用进、出水口同设在转动盘上的“同盘连接模式”:在上述“异盘连接模式”的基础上,将原来用于放置两切换盘和转动轴体的大、小内腔连通结构,以设在转动盘转动轴体上的密封件隔成各自独立的大、小腔:大腔仍连通进水口;小腔设置出水口结构;将转动盘连通过渡盲孔13的中心出水盲孔改为通孔,并通过增设沿转动轴体的出水通道通至小腔,同时取消固定盘中心出水口22。该出水通道既可以通过空心转动轴体内及壁孔连通小腔,也可以设置在转动轴体外侧连通小腔。
连通水路切换器小腔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外侧,通过位于与外层进水管路明槽相对的另一侧外层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出水口B2。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下置机座上的改为上置机座并取消集水容器及水量检测开关检测口B7、“一进二出”换向阀C2,以及水路切换器相邻两切换水口互通的管路清洗结构。八个封闭滤胆吊装在机座的下安装面下方。
相应的水路切换器设置的等分切换位置个数,比所串接的滤胆个数多一个,并且每个等分切换位置C13上设置一个切换水口:固定盘C12的等分切换位置C13上分别均设3、4、5、6、7、8或9个切换水口,各自对应连接2、3、4、5、6、7或8个滤胆。
为了便于说明对比,仍以对应八个滤胆的水路切换器为例。
设置九等分切换位置的水路切换器侧装在机座的前端面上,按40°均布的九个等分切换位置的圆周上设置九个授控切换水口,通过九条水平管路与平面铺设的九条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连通:各前端对接水口根据“前低后高”的原则,按前、后设置不同高度的深孔,与不同高、低的授控切换水口管路连通,并且连接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由机座前端和串接第一滤胆所在一侧确定的几何封闭状图形的四分之一部分范围,其中包括几何封闭状图形的中线位置。对于三角形图形而言,则按最长边的中点与对角的连线进行二次划分。此时,构成过渡管路总成的九条水平管路的轴线位置,与实施例1中图1所示位置相同,对应前端水口1、5、7、9和前端出水口22的拐角管路连接均属于两垂直管路轴线处于同一立面上的原位连接结构。对应前端水口2、3、4、6、8的拐角管路连接是设有小截面管颈位置的错位连接结构。通过设置错位连接结构,调整并控制连接的相关前端对接水口的平面对接位置,以及管路明槽由前向后的具体平面布管线路走向。
当水路切换器的出水口结构设在固定盘中心时,基座以出水口22为中心,相邻前端对接水口之间设置的隔离带宽度为基本布设条件向四周布设各管路明槽的9个前端对接水口。
当水路切换器的出水口结构连通小腔并处于前端对接水口构成的闭合轮廓线外侧时,对应水路切换器固定盘同一圆周上的九个受控切换水口,基座设置九个前端对接水口,并且两相邻水口之间保持隔离带间距,然后利用错位连接结构对位于左、右中间的前端对接水口进行移位,并将原有的圆环形轮廓线上的前端对接水口由前相向后挤压,以减少轮廓线内侧空间。移位后的内侧前端对接水口能够穿越外侧两个前端对接水口之间并保持具有安全基圆的宽度,同时,位于前后排前端对接水口之间的以机座中线与各前端对接水口连线构成封闭轮廓线的前端相交处为起始点,沿第一滤胆所在侧取四分之一长度的范围,作为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置。
在此基础上,将经过挤压变形后的前端对接水口轮廓线整体向后移动,直至布管中心距能满足内侧多条管路明槽及相应的隔离带总宽度尺寸要求。
上述两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全管路明槽结构,所有涉及到的管路明槽均以平面铺设在基座上,布管主要难度集中在连体滤筒的前、后两端,其中,前端各对接水口和布管中心距控制基座的主要尺寸;围绕后端两滤腔A4、A5的管路明槽则集中在满足机座的多功能转换方面。
作为上述两实施例的改进,围绕封闭滤胆或内置滤胆设置第二层管路明槽结构。现以内置绿单结构为例加以说明。
在上述两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更换中间盖板C5,构成图3、4、5所示的三种核心滤胆的过滤连接。
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采用图3所示结构的中间盖板C5与两个三水口的超滤膜滤胆配合构成将两个超滤膜滤胆并接在过滤通道中的过滤模式。由于超滤膜排浓水管路不采用设置截流阀的排浓水管路,因此封闭排浓水口D533,以及专为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设置的增压进水口D411。采用超滤膜滤胆可以较好地满足地表水质环境。在不考虑采用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机座的排浓水管路和排浓水口D533,以及增压进水口D411。
采用图4所示结构的中间盖板C5与两个三水口的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配合构成将两个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并接在过滤通道中的过滤模式,以提高制水流量满足纯水机用水的要求,从而避免单个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必须配置储水罐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于高硬度水质地区选用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可以有效降低水质硬度。由于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要配置带截流阀的常通排浓管路,并且在高压进水模式下才能正常运行。因此将连通增压水泵前端管路的常规管压进水口D322和超滤膜排浓水口D54封闭。
采用图5所示结构的中间盖板与两个三水口的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配合构成将两个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连接在过滤通道中的“一级两段式”过滤模式。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单个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机型好水量大的缺陷。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将存在固定连接关系的机座两个对接水口合为一个对接水口以简化连接结构,如增压进水口D411和外置水口D41。同理,在设计时若只考虑图4、5所示的两种模式之间进行连接切换时,也可以将机座中间出水口D44与中央水口D533,以及排浓水口D533和偏心水口D53分别合并为一个对接水口,并省略中间进水口D322和超滤膜排浓水管路及超滤膜排浓水口D54。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机座各中间对接水口的位置设置在满足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9与紧固标准件连接固定,以及各对接水口之间设置密封件为前提下尽量集中,既便于中间盖板C5设置水口密封连接管路,又可以缩小与中间盖板C5的接触面积。
更换前或后的中间盖板C5采用相同的紧固标准件,与设在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9进行固定配合,以确保各水口的密封连接定位。
中间盖板C5的紧固标准件,与机座的螺丝孔紧固连接结构B9的连接固定模式不限于螺钉与螺钉孔,也可以是螺栓和螺母连接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内扣式转动连接结构等常规连接模式。此外还可以是采用压板或卡槽的连接固定模式。
将中间盖板C5设置在使用者便于进行更换操作的位置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净水器中与本发明技术方案有直接关系的两个相邻的滤胆称为核心滤胆。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机器过滤通道中过滤精度最高的滤胆。
鉴于超滤膜滤胆与纳滤膜滤胆、反渗透膜滤胆的结构不同,相应的水口所处的位置不同带来相关连接管路的复杂性。纳滤膜滤胆或反渗透膜滤胆的进、出水口是相对的分别位于滤胆两侧;排浓水口设置为偏心水口。因此,若实现两核心滤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的切换不单只是解决水口连接的问题,还涉及到的各相关水口的位置关系,尤其是采用具有“低碳效应”的内置滤胆结构,相关管路切换连接更为复杂。这也正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核心所在。如常规的三水口超滤膜滤胆两端水口应为进水口和排浓水口(错流排浓口);连接汇总各膜壁出水的圆周面方向出水结构的出水口为偏心水口。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种简化结构,当两个超滤膜滤胆均采用只设置进、出水口的水口结构,并且其进水口连通基座中央水口D422和D522;其出水口连通机座偏心水口D43和D53时,超滤膜滤胆不设置隔离密封件。中间盖板C5设置二条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E2,并封闭机座的增压进水口D411、中间反冲水口D54和排浓口D533管路。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密封串接机座中间进水口D322和两个中央进水口D422、D522;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2密封串接机座中间出水口D44和机座两个偏心水口D43、D53。
在图3所示的滤筒及机座的两组相应对接水口基础上,两个结构各异的串接内置核心滤胆,为一个二水口前置滤胆和一个三水口的超滤膜滤胆。相应的前置滤筒A4内置二水口内置滤胆;后置滤筒A5内置三水口内置滤胆,其圆周面上设置的隔离密封件将滤腔A4、A5的上、下部隔开。中间盖板C5设置三条密封连接管路,其中,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1密封串接机座进水管路进水口D322和对应前置滤筒A4的机座外置水口D41或中间偏心水口D43中的一个,并封闭另一个水口。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2密封串接中间出水口D44和对应后置滤筒A5的中间偏心水口D53;水口密封连接管路E3密封连接中间反冲水口D54和机座中心水口D422,以及后置核心滤胆A5的外置水口D51。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双排滤筒的个数不仅仅限于八个。根据实际的水处理需要将连体滤筒的个数设置为2~8个,相应连体滤筒的各滤腔排布成双排。其中,当连体滤筒的个数设置为单数时,可以将一个滤筒设置双排滤筒中间的中线上;或将位于机座后部的紫外线杀菌腔或者再增加一个圆形封闭设备仓与前面的滤腔组金额为双排滤筒。通过机座的过水管路串接构成连体多滤腔机型,并可以根据需要放置一组数量不等的内置滤胆构成过滤通道。未放置滤胆的封闭滤腔可以视为刚性过水通道。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若干个不同滤料层的内置插接滤胆,以满足不同消费层面的消费需求。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中间盖板C5还可以有两块板组成,其中一块板单独设置对应增压泵进水口D411的通、断:与增压泵出水口管路的密封连接;封闭增压泵进水口D11。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放置槽孔密封垫并限位的隔离带是隔离槽结构,其路径闭合。也就是说无论是管路明槽还是对接水口,其周围都设有槽孔密封垫进行隔离密封。该槽孔密封垫的铺设路径以各管路明槽及对接水口为核心。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滤胆的数量相应调整水路切换器的等分切换位置和切换水口的数量、过渡管路总成的管路数量、管路明槽及隔离带的数量。其原理相同或相似。相应的反冲切换水口对接管路或管路明槽数量在3~10条反冲通道范围内。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滤胆A3的中心出水口D32海可以连接再生水进水口B4。可以将由常通排浓水口B3排出的水通入再生水水箱(未标注)。再通过再生水水箱的控制出水口管路连通机座的再生水进水口B4。相关点控装置通过分别控制机座进水管路中的进水电控阀C3和再生水水箱出水口管路中的出水电控阀择一导通一条增压泵进水通道,从而利用常通排浓水口B3排出的水。
在上述各实施例基础上,通过将各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构成新的实施例,同样处于本发明的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包括机座进、出水口、具有3~10等分切换位置的水路切换器、由设置管路明槽及围绕各管路明槽周围设置放置槽孔密封垫的隔离带的基座、对应管路明槽的槽孔密封垫、盖板及紧固标准件构成带拼装刚性管路的拼装机座;各拼装刚性管路分别连通位于拼装机座安置面的左、右两组待串接滤胆的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的各分段管路;水路切换器各受控切换水口位于底面同一圆周的等分位置上,并分别连通相关分段刚性管路,其进、出水口分别连接机座的进、出水口,通过水路切换器的反冲切换构成相关滤胆的3~10条反冲通道,其特征在于拼装机座上平面铺设用于对接各滤胆之间的各分段管路明槽中带豁口的前端对接水口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通过过渡管总成的相应管路与对应水路切换器各受控切换水口密封连接,其中至少有一个对应串接第一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前四分之一起始范围内;与水路切换器进、出水口连接的进、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进、出水对接水口,或都位于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外侧,或分别位于呈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外、内侧;该过渡管路总成至少包括直管或由相通的两直管组合构成的拐角管路二者之一的管路结构,通过两对接管路水口轴线处于不同立面上所构成错位连接结构,调整并控制连接的相关前端对接水口的平面对接位置,以及管路明槽由前向后的具体平面布管线路走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胆是封闭滤胆或内置滤胆;将串接滤胆中的首尾两滤胆分别设在拼装机座安置面两侧的最前端,并由两滤胆的中央水口构成的滤胆中心距:对应两滤胆的前端对接水口位于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前端,与两滤胆中央水口对接的两拼装机座对接水口位于相应的管路明槽内成为基础水口;两基础水口之间的布管中心距控制设定基座管路明槽和隔离带的宽度,并与各管路明槽的前端对接水口结合控制管线密集区内的各管路明槽路径;布管中心距或等同于滤胆中心距,或大于滤胆中心距;其中,当布管中心距等于滤胆中心距时,两拼装机座对接水口与相应的滤胆中央水口原位对接;当布管中心距大于滤胆中心距时,两拼装机座过水口通过盖板或基座设置的错位过水口结构连接两滤胆中央水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座的各管路明槽中,按左、右侧各串接滤胆所处位置的远近,由内侧向左、右外侧依次布设相应的多层管路明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路切换器进水口连通内腔;连通水路切换器进、出水口的前端进、出水对接水口分别通过进、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拼装机座后端的进、出水口,其中连通水路切换器内腔的前端进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外侧,通过外层进水管路明槽连接拼装机座后端进水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路切换器或设置底面中央出水结构,或设置经旋转轴至与内腔分隔的小腔出水结构,其中,出水结构位于底面同一圆周的等分位置上各受控切换水口内侧的中央处时,拼装机座上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内侧,通过内层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出水口;出水结构位于小腔腔壁上时,拼装机座上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外侧,通过外层出水管路明槽连接机座后端出水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水路切换器设置底面中央出水结构和管路冲洗结构:水路切换器出水口位于底面同一圆周的等分位置上各受控切换水口内侧中央处,在各受控切换水口中设置两相邻的受控切换水口互通构成管路冲洗结构,对应省略一组前端对接水口和过渡管路,并将相应空出的基座位置设在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最前端;连通水路切换器出水口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位于各前端对接水口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的内侧,与其相连的出水管路明槽通过该基座位置穿出各前端对接水口的几何封闭状图形布局,并由前方布设管路明槽的位置绕至最外侧后,再连接机座后端的出水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座出水管路中设置换向阀及排放通道;该换向阀的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串接出水管路明槽的前端出水对接水口,该换向阀的常闭排水口位于常开出水口旁并连通排放通道;该换向阀位置及三水口结构、朝向,与水路切换器各水口位置、布管中心距、管路明槽和隔离带的宽度结合构成设定各管路明槽位置、路径及形状的布管四要素。
8.如权利要求4、5、6或7所述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拼装机座设置对应一个或二个筛网孔径较小的核心滤胆的双层管路明槽:过滤通道中核心滤胆的相关过水口各自在安置对立面引出相应的中间过水口并独立设置;与其相关的各管路明槽也在安置对立面设置相应的中间过水口;通过在拼装机座安置对立面设置的紧固连接结构,将另设带管路明槽及相应槽孔密封垫的中间盖板密封,以紧固标准件连接在拼装机座上构成连接相关中间过水口的第二层管路明槽,并与后续滤胆串接构成完整的过滤通道;通过更换设置不同管路明槽的中间盖板对应不同的核心滤胆连接过滤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关管路明槽设置的中间过水口中包括连通前置滤胆出水管路明槽连通的中间过水口,以及连通核心滤胆进水管路明槽的的中间过水口;两中间过水口分别位于拼装机座左、右两侧,并与固定在拼装机座安置对立面上的增压水泵进、出水口密封连接,构成过滤通道由一侧向另一侧的管线跨越布局。
10.如权利要求4、5、6、7或9所述的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槽孔密封垫的隔离带是隔离槽结构,其路径闭合。
CN201310092758.8A 2013-03-10 2013-03-10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Active CN1040304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2758.8A CN104030401B (zh) 2013-03-10 2013-03-10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2758.8A CN104030401B (zh) 2013-03-10 2013-03-10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0401A CN104030401A (zh) 2014-09-10
CN104030401B true CN104030401B (zh) 2016-02-03

Family

ID=5146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2758.8A Active CN104030401B (zh) 2013-03-10 2013-03-10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304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7878A (zh) * 2019-10-05 2021-04-06 杜宁峻 净水机排浓水储水腔的设置方法
CN112607877A (zh) * 2019-10-05 2021-04-06 杜宁峻 设置双腔结构的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管路连接结构
CN115367936A (zh) * 2021-04-06 2022-11-22 杜宁峻 带纯水箱和储水箱及侧立集成管路的净水机管路布设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5968A (en) * 1985-11-21 1991-02-26 Snelling Peter J Filters
US6227382B1 (en) * 1997-12-19 2001-05-08 Corning Incorporated Water filtration apparatus
CN101194120A (zh) * 2005-12-01 2008-06-04 川上康一 一种水处理器的阀门切换装置
CN102019108A (zh) * 2009-09-17 2011-04-20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102040292A (zh) * 2009-10-17 2011-05-04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机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5968A (en) * 1985-11-21 1991-02-26 Snelling Peter J Filters
US6227382B1 (en) * 1997-12-19 2001-05-08 Corning Incorporated Water filtration apparatus
CN101194120A (zh) * 2005-12-01 2008-06-04 川上康一 一种水处理器的阀门切换装置
CN102019108A (zh) * 2009-09-17 2011-04-20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102040292A (zh) * 2009-10-17 2011-05-04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机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0401A (zh) 201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0401B (zh) 设置拼装机座的净水器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CN205019819U (zh) 并联式水路结构和并联式净水装置
CN209005378U (zh) 一种集成水路板
CN104548707B (zh) 带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
CN102019108B (zh) 多滤芯反冲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204778956U (zh) 一种可高效冲洗的超滤膜过滤组件
CN102139177A (zh) 具有排浓口滤芯净水器管路反冲切换连接方法
CN204961959U (zh) 水路转换阀与带有水路转换阀的净水器
CN207142952U (zh) 集成水路构件和净水机
CN205634931U (zh) 净水系统
CN206793418U (zh) 耐久型超滤装置
CN206635132U (zh) 水路集成模块及ro净水机
CN206152441U (zh) 一种可调水质的净水滤芯
CN104415602A (zh) 侧置水路切换器的净水器机座与滤胆的刚性管路连接方法
CN104028105A (zh) 净水器过滤通道中两核心滤胆与前后管路的切换对接方法
CN205055564U (zh) 一种环向压力无滤料过滤装置
CN115611328A (zh) 带前置电控过滤反冲系统的净水器前置机座管路布设方法
CN209875961U (zh) 一种套筒阀防堵塞结构
CN211384008U (zh) 一种自动反冲洗过滤装置
CN203436866U (zh) 新型水处理沉淀杀菌过滤装置
CN109364540A (zh) 一种反冲洗叠片式布水器
CN104436842B (zh) 砂石筛网一体式反清洗过滤装置
CN102344186B (zh) 一体化便携式净水器
CN215522035U (zh) 一种新型球阀
CN201058250Y (zh) 一种内循环式滤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