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2280B -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2280B
CN104012280B CN201410261943.XA CN201410261943A CN104012280B CN 104012280 B CN104012280 B CN 104012280B CN 201410261943 A CN201410261943 A CN 201410261943A CN 104012280 B CN104012280 B CN 1040122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place
print chinaberry
interplanting
tea pl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19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2280A (zh
Inventor
陈李林
尤民生
施龙清
金珊
林美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2619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122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12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2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22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22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茶园中有害生物猖獗、治理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为:4~6月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7~10月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构成“印楝—茶树—圆叶决明”三层结构。在茶园间套种印楝和圆叶决明,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利用和恢复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并且可持续控制茶园有害生物,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促进我国茶产业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且本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操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立体种植来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对茶园有害生物进行可持续生态控制的种植方式,具体涉及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植株不高、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较为持久特殊生态环境,不像玉米、水稻和蔬菜等大田作物随季节性收获而使生态系统中断。因此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较其它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茶园生态的特殊性,使得各种有害生物和天敌栖息环境相对稳定,对有害生物最容易实行生态调控。就全球而言,约有1034种节肢动物与茶树有关。茶树的每一部位,包括芽、叶、茎、根、花、果和幼苗,至少有一种有害生物会取食。张汉鹄和谭济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茶区进行考察和大量的资料收集,确定我国茶树有害生物有814种(有害昆虫801种,其它害茶动物13种),天敌1110余种。814种有害生物分属3门、4纲、17目、117科,主要为昆虫,少数为螨类、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其它有害动物。有害生物以危害极为突出的鳞翅目和同翅亚目昆虫为主。鳞翅目尺蛾科、毒蛾科及刺蛾科均达到50余种,同翅亚目蚧总科有100余种,其中盾蚧科达50种以上。尽管茶园中有上千种有害生物存在,但通常只有6~9种危害严重需要防治的有害生物,一般仅有2~3种防治靶标有害生物。因此整个茶园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关键性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不同茶区的主要有害生物种类有较大差别,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毛虫、茶刺蛾、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橙瘿螨和茶白星病。这些有害生物会对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常年可造成损失20%~30%,严重的高达50%,甚至达到100%。
我国茶叶生产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单产低,品质差,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已禁止在茶园使用的农药仍被使用,造成“3R”问题(即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有害生物再增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用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采摘批次频繁,生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一个轮次,采下的芽叶未经任何洗涤就直接加工成干茶饮用。由于茶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茶叶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化学农药在茶园中使用后所造成的“3R”等问题较之其它作物显得更加的突出和严重,给茶农和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1.茶树条植、密植和单一种植的大面积推广,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有害生物的流行和爆发;2.普遍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3.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有害生物大爆发。目前在茶园可通过种植抗病虫茶树品种、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来治理有害生物。如茶小绿叶蝉防治主要以预测预报和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在抗性高、生态可塑性强、天敌密度低的情况下,即使测报准确及时,使用农药也难以有效控制其种群密度。加上茶农受眼前利益的驱使,环保意识的淡薄,误用、泛用、滥用农药等原因,也促进了茶小绿叶蝉的猖撅发生和抗药性的发展。由此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诸如一些有害生物失去天敌的控制而暴发成灾,并诱发、刺激某些次要有害生物大发生。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保护、利用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又能使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达到可持续控制,降低农药使用量。茶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受人为因素干扰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各种有害生物和天敌栖息环境相对稳定,对有害生物最容易实行生态调控。茶园生态系统中植被多样化程度越高,物种多样性等均越大。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是在茶园进行立体间套作,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植其他植物。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立体间套作,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人,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立体间套作的茶园对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植被多样性来保护、恢复、利用动物群落多样性,从而达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对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有机茶叶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立体间套作,有助于提高主产品茶叶产量和品质、保水固坡、提高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茶树根系肥水利用、减少和防治茶园杂草,提高茶园微气候,并可将茶园中间套作的作物作为饲料、生产原料等。同时,茶园中立体间套作的作物可有效增加天敌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资源,使天敌在有害生物周围即可得到所需一切,而不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寻觅。这些资源包括食物(特别是花蜜和花粉)、避难所和替代猎物等。茶园中立体间套作的作物可使天敌替代猎物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增加,并可增加替代猎物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特别是靶标有害生物出现之前)和空间均匀度,从而使天敌能够长时间内存留于茶园生态系统中。
本发明选择的间套作作物是圆叶决明(CassiarotundifoliaPers)和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圆叶决明茎叶产量高(产鲜草量达30,000~45,000kg/ha),而且固氮能力强,lha固氮150kg以上,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牧草,同时也是茶园土壤改良的重要物种之一。印楝耐干旱、高温和贫瘠,对保持水土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印楝的根、枝、叶、树皮、花、果实和种子,可以用作茶园土壤增肥剂,其含氮量高,可部分代替氮肥;含硫量高,对土壤有熏蒸消毒作用,对茶园土壤有害生物有熏杀、趋避效果,同时会抑制茶树线虫孵化,减少茶树线虫幼虫数量。可以改善茶园土壤的微生态系统,促进茶园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茶园土壤的透气性。印楝对茶树白蚁等有害生物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发育和忌避作用,会降低白蚁的存活率及其对茶树的消耗量,并且降低白蚁后肠共生鞭毛虫及螺旋菌的种群数量,从而导致白蚁的死亡。在茶园间套作印楝,茶树上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介壳虫、茶黄蓟马、茶毛虫、茶蚜、茶角盲蝽、茶网蝽、茶潜叶蛾等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明显减少,危害明显减轻。通过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四周和茶园中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原则立体间套作印楝,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来建立立体间套作茶园,营造理想的茶园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而且,茶园施用农药时,圆叶决明和印楝给立体间套作茶园节肢动物提供了庇护场所,这使得立体间套作茶园内节肢动物类群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立体间套作茶园的自我调节作用得到保护,增加了立体间套作茶园的自然控制因素(例如天敌控制),从而使茶园内有害生物(例如茶小绿叶蝉)数量受到控制,保持茶园整个动物群落的稳定。
茶园蜘蛛和寄生蜂是茶园有害生物重要的天敌,种类多、数量大,能捕食/寄生多种有害生物的成虫和幼虫/若虫或卵粒,其保护利用是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充分利用天敌控制茶小绿叶蝉等茶园有害生物,就必须有足够的天敌数量(或称天敌库容量)。从天敌的库、源关系来看,按系统的空间性,茶园中的植物茶树、圆叶决明和印楝等植物均为是茶树的天敌库;按系统的时间层次性,茶园前期是后期的天敌库,而茶园前期大量存在的中性昆虫(双翅目)就为捕食性天敌库容量的增加提供了重要营养源。茶园中既非农业有害生物也非天敌的一类昆虫(如双翅目的蚊类、蝇类、弹尾虫等)被称为中性昆虫。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物种不可能孤立存在。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中性昆虫—捕食性天敌—有害生物三者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中性昆虫在群落食物网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中性昆虫与茶小绿叶蝉等茶园有害生物作为天敌的猎物,在时间上呈互补状态。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前期,茶园中的中性昆虫对天敌种群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营养作用,为天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因此,在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有足够的天敌控制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4~6月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7~10月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构成“印楝—茶树—圆叶决明”三层结构。
所述的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圆叶决明的种植:4~6月上旬在茶园茶行间播种圆叶决明,播种方式为穴播、条播或撒播;
(2)套作印楝:7月~10月下旬,将印楝苗立体间套作于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
(3)合理施肥;
(4)在茶行间饲养蚯蚓:在茶行间开沟放养蚯蚓,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5)及时刈青;
(6)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蓄水池,为茶园供给水分。
步骤(1)中圆叶决明播种前先进行种子处理,用根瘤菌拌种。
步骤(2)中选择25cm以上的印楝苗进行种植。
步骤(3)中所述的施肥方式为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步骤(5)所述的及时刈青为在采夏茶、秋茶前刈割圆叶决明,留茬18~22cm高;并在冬前及春季萌发后施施磷、钾肥。
茶树的栽种可采用常规的单行单株,也可采用双行双株种植。
本发明与单植纯茶园相比,由于在茶园引进2个新物种——圆叶决明和印楝,圆叶决明、印楝和茶树立体间套作茶园可为天敌及多种中性昆虫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尤其是花蜜和花粉),良好的栖息环境等。在同样大的时空范围内,与单植纯茶园相比,立体间套作茶园含有更多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尤其是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显著提高。立体间套作茶园,在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前期,显著增加了中性昆虫双翅目和弹尾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中性昆虫双翅目和弹尾虫为捕食性天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因此,在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有足够的天敌控制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从而有效控制了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因而可减少农药用量,减轻茶叶的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及意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效果:
1、优化了茶园群落结构,强化茶园生态控制有害生物力度
由于茶园动物(包括昆虫)已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茶园特定微气候类型,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后,微气候的变化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特别是温度和湿度严重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取食效率以及幼虫和成虫期的存活率、成虫的繁殖率。茶叶的营养状况也受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的印楝及茶园茶行间间作的圆叶决明影响,反过来影响茶园中昆虫的存活。茶园中立体间套作印楝和圆叶决明,可为天敌及多种中性昆虫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尤其是花蜜和花粉),理想的保护和繁衍场所等。茶园中立体间套作的印楝和圆叶决明,可使天敌替代猎物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增加,并可增加替代猎物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特别是靶标有害生物出现之前)和空间均匀度,从而使天敌能够长时间内存留于茶园生态系统中。在同样大的时空范围内,与单植纯茶园相比,立体间套作茶园含有更多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尤其是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显著提高。如有害生物的寄生性天敌茧蜂类、姬小蜂类、跳小蜂类、蚜小蜂类、赤眼蜂类、缨小蜂类、黑卵蜂类,捕食性天敌花腹纽蛛、白斑猎蛛、异色瓢虫等数量大大增加,有害生物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发生减少。立体间套作茶园,在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前期,显著增加了中性昆虫双翅目和弹尾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中性昆虫双翅目和弹尾虫为捕食性天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使茶园生物处于优化配置状态,可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力度。在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有足够的天敌控制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从而有效控制了茶小绿叶蝉等有害生物。因而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减轻茶叶的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及意义。
2、水土保持作用
当前茶园水土流失主要是地面径流。圆叶决明根系发达,密集固土,茎叶繁茂且匍匐性好,具有植被再造功能,有效地消除因降雨而出现的“土壤迸溅”现象,减缓径流流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雨水经草层调节和过滤作用,可分散径流,减缓流速,延长径流渗透入土的时间,增加渗透量,促进挂淤,减轻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从而有效改善园地生态,促进主作物的生长。印楝枝叶浓密、主干通直、根系发达、萌发力强、生长速度快,是优良的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蓄水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树种。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圆叶决明是豆科绿肥牧草,固氮能力强。当年播种可收割2~3次,鲜草产量30000~45000kg/hm2,可作压青肥土,有机残体归还土壤,增加土壤的碳源和能源,激活土壤微生物,从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茶园茶行间间套作圆叶决明后,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速效P含量增幅极为显著。长期在茶园茶行间间套作圆叶决明,还可以起到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铝,并相应地增加交换性钙镁的作用,从而减缓茶园土壤的酸化作用。印楝的枝、叶、皮、果实、花和根都可制作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印楝枯饼一直被用作土壤增肥剂,其含氮量高,可部分代替氮肥。
4、调节茶园微环境温度
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在盛夏高温季节对稳定及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显著。在茶树上层间套作的印楝,对茶树起到一定的遮阴作用;下层间套作的圆叶决明,覆盖裸露地面,直接吸收和反射了大部分太阳光能,减少太阳光照射地面,避免地表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日变幅减小,稳定地表温度在一个较低水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茶树生长环境。高温季节,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茶园的0、5、10、15、20cm土层温度比对照分别降低达16.2%、23.8%、13.5%、14.3%、14.8%,地表最高温度较对照区平均降低达8.2℃,茶冠层最高温度较对照区平均降低达4.3℃,起到防止热害的作用。寒冬季节,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茶园的0、5、10、15、20cm土层温度比对照分别增高达2.1%、5.8%、4.1%、3.9%、3.3%,地表最高温度较对照区平均增高达3.6℃,茶冠层最高温度较对照区平均降低达1.8℃,起到防止热害的作用。
5、生理生态效应
5.1茶树的光合作用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改善了茶园光、温、湿条件,满足茶树喜温湿耐荫的生态习性,从而直接影响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
5.2茶树的营养吸收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提高茶树对土壤中N、P、K素的吸收,尤其是对P素的吸收显著提高。
5.3茶树生长发育效应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促进茶树树体营养生长,树幅大,叶色深,萌发期早;增加茶树新梢长度、发芽密度和百芽重,促进茶树根系发育。
6、增产增收效应
6.1茶叶产量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茶叶开采早、采期长、批次多且发芽密、芽叶壮,采收的鲜叶多,提高名优茶产量。
6.2茶叶品质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改善了茶园微气候和氮素等的供应状况,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增加,茶叶品质提高。
6.3茶园杂草控制
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和危害。
7、经济效应
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实现红壤山地保护性开发,发展林草畜业,为茶农增产增收做贡献。一公顷茶园中间套作2~3棵印楝树,就可提供茶园使用的杀虫剂原料,不再需要施用其他的化学农药;一棵活的印楝树还能有效地使其周围茶树免遭有害生物为害。利用间套作于茶园中的印楝,来生产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防治茶园中有害生物,一举几得。同时,可以对茶产业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在茶园立体间套作圆叶决明和印楝,改善了茶园生态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利用和恢复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了茶园有害生物,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促进我国茶产业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操作简单易行,方便操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有害生物物种数比较;
图2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天敌物种数比较;
图3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中性昆虫物种数比较;
图4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有害生物个体数比较;
图5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天敌个体数比较;
图6是立体间套作茶园与对照单植纯茶园的中性昆虫个体数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案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列实施案例。
实施例1
选择连片茶园,保持茶树、印楝和圆叶决明的栽培方式,茶树和茶树之间、印楝和印楝之间、圆叶决明和圆叶决明之间的株行距及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
茶树的栽种可以采用常规的单行单株,也可以采用双行双株种植。
1、全面耕翻,精细整地
茶行间种植区在播种前土壤要深翻18~22cm,并细整耙平,清除杂草,也可以在播种前用除草剂除杂草;深耕整地时结合水土保持措施,修竹节沟或地埂,从而更好的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圆叶决明种子处理,确保全苗
圆叶决明种皮坚硬,通透性和吸水性差,因此在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其通气性,使播种后能充分吸收水分,以利萌芽出苗,确保全苗齐苗;处理方法:一是擦伤种皮处理,采用种子:沙子=1:10的比例进行充分搅拌以磨破种皮;二是热水处理,将种子浸入80℃的热水中浸泡3min,使种皮软化,胶状物析出,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晾干;用根瘤菌拌种,待播;
3、适时播种圆叶决明
4~6月上旬播种,在播前用根瘤菌拌种,可以采取种子:沙子:钙镁磷肥:根瘤菌=1:10:10:0.01的比例播种;采用穴播、条播或撒播,播种量为7.5~12kg/hm2;穴播、条播株行距20×30cm,穴播每穴3~5粒种子,撒播应适当加大播种量,播种深度在3cm左右,护坡护埂时,可以在埂内侧单行穴播,坡面较宽时也可以采用撒播;
4、大田定植印楝树苗
当印楝树苗长到25cm以上的时候,就可以从印楝苗圃移栽到茶园中,印楝最佳栽植时期是雨季,雨水浸湿土壤30cm左右时,选择下雨和阴凉的天气栽植,在定植时要先按照6×6m的株行距开挖栽植穴,栽植穴长70cm,宽70cm,深70cm,做成一个高出地面约5cm的小土堆,在土堆上面根据要定植苗木的大小,再挖出一个种植穴,定植时在回填好的塘中挖出比塑料营养袋略大的坑,然后将塑料营养袋除掉,在不弄散营养土团的前提下,把苗种植于坑中,然后回填、扶正、压实、浇透水,及时进行补种;
5、圆叶决明合理施肥
山地茶园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圆叶决明在播种时lhm2用钙镁磷肥75~150kg拌种,尿素60kg、氯化钾150kg作基肥,出苗后适时中耕除草1~2次,看苗酌情少量追肥,以弥补前期根瘤固氮不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6、印楝合理施肥
印楝在种植前15~35d,每穴挖出的表土与腐熟的农家肥10kg拌匀后回填塘中,塘土回填至1/3~2/3时,施入磷肥1kg和复合肥0.4kg后拌匀,之后在春季3~4月份,秋季8~9月份,1~2年生的印楝树在距树根20cm处围绕树根挖一个环状沟,沟的深度为18~22cm,宽度可以根据施肥量的多少来灵活掌握,按照每株施农家肥5kg、尿素100g、过磷酸钙100g、硫酸钾25g,而2年生以上的印楝成年树,则在距树根1m处挖一条深40cm、宽20cm、长90cm的施肥沟,每株施用农家肥20kg,均匀的倒入沟中,然后回填一些土,并把土与肥料充分拌匀回填到沟内,同时围绕树根做一个保水圈,浇一次透水加速肥料的溶解,促进印楝树根系的吸收,还要根据树木的生长发育特性、树龄、土壤的贫瘠程度适当增加肥料;
7、茶行间饲养蚯蚓
茶行间开一条宽30~40cm、深30cm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将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盖上松土后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8、圆叶决明及时刈青
采摘夏茶、秋茶前刈割圆叶决明,留茬约20cm高,如作压青培肥,应在收割后适施磷肥,越冬的老草地,在冬前及春季萌发后适施磷肥、钾肥,以促生长;
9、印楝定期整形修剪
每年10~12月,定期对印楝进行修剪,一般修剪成塔形,修剪时要从从外向内依次修剪,主要剪掉这些下垂枝、交叉枝和重叠枝;
10、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蓄水池(坑)
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蓄水池(坑),有条件的地片,建设滴灌、喷灌设施,及时为茶园供给水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

1.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4~6月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7~10月在茶园茶行间、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构成“印楝—茶树—圆叶决明”三层立体种植结构;具体步骤为:
(1)圆叶决明的种植:4~6月上旬在茶园茶行间播种圆叶决明,播种方式为穴播、条播或撒播;
(2)套作印楝:7月~10月下旬,将印楝苗立体间套作于茶园茶行间、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
(3)合理施肥:山地茶园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圆叶决明在播种时,lhm2用钙镁磷肥75~150kg拌种,尿素60kg、氯化钾150kg作基肥,出苗后中耕除草1~2次;印楝在种植前15~35d,每穴挖出的表土与腐熟的农家肥10kg拌匀后回填塘中,塘土回填至1/3~2/3时,施入磷肥1kg和复合肥0.4kg后拌匀,之后在春季3~4月份,秋季8~9月份,1~2年生的印楝树在距树根20cm处围绕树根挖一个环状沟,沟的深度为18~22cm,按照每株施农家肥5kg、尿素100g、过磷酸钙100g、硫酸钾25g;而2年生以上的印楝成年树,则在距树根1m处挖一条深40cm、宽20cm、长90cm的施肥沟,每株施用农家肥20kg,均匀的倒入沟中,然后回填一些土,并把土与肥料充分拌匀回填到沟内,同时围绕树根做一个保水圈,浇一次透水加速肥料的溶解,促进印楝树根系的吸收;
(4)在茶行间饲养蚯蚓:在茶行间开沟放养蚯蚓,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5)及时刈青;
(6)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蓄水池,为茶园供给水分;
步骤(1)中圆叶决明播种前先进行种子处理,用根瘤菌拌种;
步骤(2)中选择25cm以上的印楝苗进行种植;
步骤(5)所述的及时刈青为在采夏茶、秋茶前刈割圆叶决明,留茬18~22cm高;并在冬前及春季萌发后施磷、钾肥。
CN201410261943.XA 2014-06-13 2014-06-13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Active CN1040122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1943.XA CN104012280B (zh) 2014-06-13 2014-06-13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1943.XA CN104012280B (zh) 2014-06-13 2014-06-13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2280A CN104012280A (zh) 2014-09-03
CN104012280B true CN104012280B (zh) 2015-12-02

Family

ID=51429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1943.XA Active CN104012280B (zh) 2014-06-13 2014-06-13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122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4682A (zh) * 2017-12-27 2018-06-0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生态茶园栽培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5087B (zh) * 2015-04-27 2017-07-07 江苏城中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地式“5+1”花木互补型种植方式
CN104885844A (zh) * 2015-04-30 2015-09-09 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 一种黄茶套种无花果的种植技术
CN105409554B (zh) * 2015-12-03 2018-03-30 西南大学 山地茶园植草护坡的方法
CN106358936B (zh) * 2016-08-30 2020-03-20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茶-紫花苜蓿-圆叶决明-除虫菊立体种植方法
CN106982697A (zh) * 2017-04-06 2017-07-28 凤冈县领益昕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一种厚朴的种植方法
CN109121619A (zh) * 2017-06-15 2019-01-04 湖北孟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 茶叶的种植方法
CN110558134A (zh) * 2019-09-24 2019-12-13 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茶园的立体种植方法
CN113519467B (zh) * 2021-08-12 2022-12-06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人工养殖茶网蝽的方法
CN114747447A (zh) * 2022-04-25 2022-07-15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花生玉米间作在小绿叶蝉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5905A (zh) * 2011-01-05 2011-08-3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利用生物因子控制柑桔黄龙病蔓延的方法与用途
CN102487686A (zh) * 2011-12-01 2012-06-13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用茳芒决明种子规模化育苗方法及其营养液
CN102511284A (zh) * 2011-12-20 2012-06-2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有机茶园杂草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2783352A (zh) * 2012-09-10 2012-11-21 唐忠海 一种茳芒决明种子高效增产方法
CN102792848A (zh) * 2012-09-10 2012-11-28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茶肥1号”高效产青方法
CN102812831A (zh) * 2012-02-20 2012-12-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南方山地幼龄茶园茶、草、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
CN103262724A (zh) * 2013-04-16 2013-08-28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油茶林生态保育复合栽培模式
CN103583171A (zh) * 2013-04-28 2014-02-19 祖延霞 干热河谷动植物群落园栽种模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0853A (ja) * 1999-09-13 2001-03-27 Hitachi Ltd 乗りかごパネル締結具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5905A (zh) * 2011-01-05 2011-08-3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利用生物因子控制柑桔黄龙病蔓延的方法与用途
CN102487686A (zh) * 2011-12-01 2012-06-13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用茳芒决明种子规模化育苗方法及其营养液
CN102511284A (zh) * 2011-12-20 2012-06-2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有机茶园杂草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2812831A (zh) * 2012-02-20 2012-12-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南方山地幼龄茶园茶、草、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
CN102783352A (zh) * 2012-09-10 2012-11-21 唐忠海 一种茳芒决明种子高效增产方法
CN102792848A (zh) * 2012-09-10 2012-11-28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茶肥1号”高效产青方法
CN103262724A (zh) * 2013-04-16 2013-08-28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油茶林生态保育复合栽培模式
CN103583171A (zh) * 2013-04-28 2014-02-19 祖延霞 干热河谷动植物群落园栽种模式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印楝在我国的引种与经营利用现状;龚伟 等;《四川林业科技》;20040930;第25卷(第3期);第48-52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4682A (zh) * 2017-12-27 2018-06-0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生态茶园栽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2280A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2280B (zh) 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的方法
CN103798030B (zh) 安吉白茶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Gour Production practices including post-harvest management of Jatropha curcas
CN104429536B (zh) 一种控制番茄根结线虫的栽培方法
Bot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Key to drought-resistant soil and sustained food production
CN105660100B (zh) 一种黄古竹栽培方法
CN103975728B (zh) 一种饮用菊花的有机栽培方法
CN105660239B (zh) 紫山药育苗栽培基质及其育苗方法
CN103039261A (zh) 厚朴复合型种植方法
CN104106354A (zh) 猴樟苗木繁育技术
CN105875128A (zh) 一种花椒的种植方法
CN107079770A (zh) 一种茶树的栽培方法
CN105532237A (zh) 高寒山区黄草乌规范化种植技术
CN105052665A (zh) 一种良种金槐大苗的培育方法
CN103583110A (zh) 山桐子育种方法
CN105746168B (zh) 一种金线莲的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06613616A (zh) 绿茶的种植方法
CN105638359A (zh) 一种土沉香大袋苗培育方法
CN108184592A (zh) 一种牛大力的栽培方法
CN102550261B (zh) 一种含羞草与辣木树间种的方法
CN108293743A (zh) 一种机插水稻幼苗培育方法
CN1926948A (zh) 蓖麻混栽除虫菊抗虫害高产种植方法
CN104206140A (zh) 金银草2号的栽培方法
CN111357574A (zh) 箭叶淫羊藿的高产种植方法
CN102792831A (zh) 红豆杉高效快繁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