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9197B - 可再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可再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9197B
CN104009197B CN201310444703.9A CN201310444703A CN104009197B CN 104009197 B CN104009197 B CN 104009197B CN 201310444703 A CN201310444703 A CN 201310444703A CN 104009197 B CN104009197 B CN 104009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electrode
terminal
rechargeable battery
lea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47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9197A (zh
Inventor
卞相辕
具玟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09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9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9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91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sho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3F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壳体,将所述电极组件接纳于其中并具有顶端开口;密封所述壳体的所述顶端开口的盖组件,所述盖组件包括向外伸出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以及第一集电板,被接纳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端子部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集电板包括:第一引线部,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端子连接部和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引线部上的第一树脂部,所述第一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

Description

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各实施例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与不能够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是能够重复充电和放电的电池。低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具有单个单电池)可被用在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和可携式摄像机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大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其包括以组形状连接的多个可再充电单电池)可用作用于驱动混合电动车或类似物的马达的电源。可再充电电池可以以各种形状制造,例如,圆柱形形状和棱柱形形状。
发明内容
各实施例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
各实施例可通过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而实现,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壳体,将所述电极组件接纳于其中并具有顶端开口;密封所述壳体的所述顶端开口的盖组件,所述盖组件包括向外伸出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以及第一集电板,被接纳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端子部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集电板包括:第一引线部,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端子连接部和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引线部上的第一树脂部,所述第一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树脂部可被嵌件注塑到所述第一引线部,以便与所述第一引线部整体接合。
所述第一树脂部可由聚丙烯和全氟酸之一制成。
第一连接部可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的一侧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的顶部延伸,以便然后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上部弯曲。
所述第一连接部可包括熔断区域,所述熔断区域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
所述熔断区域可位于所述第一树脂部内。
所述熔断区域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一侧处,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熔断孔。
所述第一树脂部可被嵌件注塑到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紧固端子接合的所述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
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被接纳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集电板,所述第二集电板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电连接。
所述第二集电板可包括:第二引线部,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端子连接部和将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引线部上的第二树脂部,所述第二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树脂部可被嵌件注塑到所述第二引线部,以便与所述第二引线部整体接合。
所述第二树脂部可由聚丙烯和全氟酸之一制成。
第二连接部可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一侧和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顶部延伸,以便然后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上部弯曲。
所述第二树脂部可被嵌件注塑到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紧固端子接合的所述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二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
所述盖组件可包括:密封所述壳体的盖板;以及在所述盖板中的排气板,所述排气板被配置成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置压力时打开。
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盖板中的短路孔上的第一短路板,所述第一短路板被电连接到所述盖板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压超过预置压力时向上凸起地突出;以及第二短路板,与所述第一短路板向上隔开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各示例性实施例,各特征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A例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图1B例示沿图1A的线1b-1b截取的剖视图;
图2例示图1A的第一集电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3例示图2的第一集电板的第一引线部分的透视图;
图4例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以及
图5例示图4的第一集电板和紧固端子的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充分描述各示例实施例;然而,各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提出的各实施例。相反,这些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将是全面且完整的,并将各示例性实施方式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相似的附图标记自始至终指代相似的元件。
图1A例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1B例示沿图1A的线1b-1b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可包括电极组件110、第一集电板120、第一端子部130、第二集电板140、第二端子部150、壳体160和盖组件170。
电极组件110可通过卷绕或层压可由薄板或层形成的第一电极111、隔板113和第二电极112的堆叠结构而形成。例如,第一电极111可用作正电极,第二电极112可用作负电极,反之亦然。
第一电极111可通过将第一活性物质(例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应用到由金属箔(例如,铝)制成的第一电极集流体上而形成。第一电极111可包括未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可用作第一电极111与第一电极111的外部之间的电流的路径。然而,各实施例并不限制第一电极111的材料。
第二电极112可通过将第二活性物质(例如,石墨或碳)应用到由金属箔(例如,铜或镍)制成的第二电极集流板而形成。第二电极112可包括未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可用作第二电极112与第二电极112的外部之间的电流的路径。然而,各实施例并不限制第二电极112的材料。
隔板113可介于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之间以防止它们之间的短路并允许锂离子的移动。隔板113可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PE和PP的复合膜形成。然而,隔板113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一集电板120和第二集电板140可与电极组件110的相反端联接,以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
电极组件110可与电解质一起被接纳在壳体160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解质可包括例如碳酸乙二酯(EC)、碳酸丙二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或碳酸二甲酯(DMC)的有机溶剂以及例如LiPF6或LiBF4的锂盐。电解质可为液态、固态和/或凝胶电解质。
图2例示第一集电板120的放大视图,图3例示第一集电板的第一引线部121。现在将参照图1A、图1B、图2和图3描述第一集电板120的构造。
第一集电板120可包括第一引线部121(其可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和覆盖第一引线部121的一部分的第一树脂部122。
第一引线部121可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11和第一端子部130。例如,第一引线部121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111的)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连接到第一端子部130的)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和(连接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和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的)第一连接部121c。第一引线部121可形成为单个主体,例如,可被整体形成为单件。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引线部121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形成,即,'┐'形状。第一引线部121可由例如铝或铝合金制成。然而,第一引线部121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并可被布置成沿竖直方向竖立,例如,沿图1B中的上下方向竖立。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可包括与接纳在壳体160中的电极组件一样多的第一电极连接部。例如,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中的每一个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的数量在图2中被例示成四个,但各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可被焊接到第一端子部130,并可布置在基本水平展开的位置,以便与将在下文描述的盖板171平行。第一紧固孔121h可形成在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中,并可穿过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端子部130的)第一紧固端子131可被装配到第一紧固孔121h中以便与其接合。例如,第一紧固孔121h的尺寸可被设定为对应于第一紧固端子131,以便于将第一紧固端子131接纳于其中。
第一连接部121c可具有连接到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或与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联接的一侧以及连接到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或与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联接的另一侧。第一连接部121c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从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的顶端延伸,且可弯曲(例如,朝向电极组件110的上部弯曲),并可进一步延伸预定长度。例如,第一连接部121c可从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以竖向竖立的形状延伸,并可垂直地弯曲,以便与将在下文描述的盖板171平行,然后被连接到第一端子连接部121b。
(比第一连接部121c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的)熔断区域可被提供在第一连接部121c的另一侧。例如,第一连接部121c可包括(形成在其另一侧处的)熔断孔121f,该熔断孔121f穿过第一连接部121c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并被包括在熔断区域中,该熔断区域比第一连接部121c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熔断孔121f可沿宽度方向具有长方形细长形状,并且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包括两个熔断孔。然而,各实施例并不限制熔断孔121f的形状和数量。熔断区域可被可再充电电池100中发生短路以及大量电流流动到第一集流板120时生成的热熔融,由此阻挡电流。
第一连接部121c可位于第一树脂部122内。在一实施方式中,熔断区域也可位于第一树脂部122内。例如,(其中具有熔断孔121f的)第一连接部121c可由第一树脂部122覆盖。
第一树脂部122可与第一引线部121整体形成,从而覆盖第一连接部121c。例如,第一树脂部122可被嵌件注塑到第一引线部121,以便完全覆盖第一连接部121c,从而然后与第一引线部121整体形成。第一树脂部122可由例如聚丙烯和/或全氟酸(PFA)之一制成。
例如,第一集电板120的强度可通过嵌件注塑由金属制成的第一连接部121c(其从第一电极连接部121a的顶端延伸并弯曲或在第一引线部121中弯曲)以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树脂部122完全覆盖而得到加强。另外,即使第一集电板120通过因短路引起的高电压被施加到熔断区域时生成的热而熔融的熔断区域而电断开,第一集电板120的形状也可由第一树脂部122保持。因而,可防止发生(由电弧造成的)额外的短路。
第一端子部130可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并可电连接到第一集电板120。第一端子部130可包括(被接纳在第一集电板120的第一紧固孔121h中的)第一紧固端子131和(与第一紧固端子131接合的)第一电极端子132。
第一紧固端子131可穿过盖板171(在下文中描述),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伸出,以便然后电连接到盖板171下方的第一集电板120。第一紧固端子131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从盖板171伸出。横向延伸的凸缘131a可形成在盖板171下方,以便防止第一紧固端子131离开盖板171。第一紧固端子131的在凸缘131a下方的区域可被装配到第一集电板120的第一紧固孔121h中,并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一集电板120。另外,第一紧固端子131的在凸缘131a上的区域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伸出,并且第一电极端子132可被固定到该区域。
第一电极端子132因穿过第一电极端子132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第一端子孔132a而可具有环形形状。第一电极端子132的第一端子孔132a可具有对应于第一紧固端子131的水平尺寸和形状的尺寸和形状,以便接纳第一紧固端子131。(从盖板171向上伸出的)第一紧固端子131可被装配到第一端子孔132a中,并然后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32。
第一端子部130可与盖板171电绝缘。第一端子部130可由例如选自铝、铝合金和/或其等同物的一种制成。然而,第一端子部130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二集电板140可包括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的第二引线部141和覆盖第二引线部141的一部分的第二树脂部142。第二集电板140可与第一集电板120具有相同的形状,因而可省去其重复详细描述。
第二引线部141可包括(连接到第二电极112的)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连接到第二端子部150的)第二端子连接部141b和(连接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和第二端子连接部141b的)第二连接部141c。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引线部141可被形成为单个主体。另外,第二引线部141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形成。第二引线部141可由例如选自铜、铜合金和/或其等同物的一种制成。然而,第二引线部141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并可被布置成沿竖直方向竖立,例如,沿图1B中的上下方向竖立。第二端子连接部141b可被焊接到第二端子部150,并可被布置在基本水平展开的位置,以便与将在下文描述的盖板171平行。第二连接部141c可具有连接到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的一侧以及连接到第二端子连接部141b的另一侧。
第二连接部141c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从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的顶端延伸,且可弯曲(例如,朝向电极组件110的上部弯曲),并可进一步延伸预定长度。例如,第二连接部141c可从第二电极连接部141a以竖向竖立的形状延伸,并可弯曲(例如垂直地弯曲),以便与盖板171(其将在下文描述)平行,然后被连接到第二端子连接部141b。(比第二连接部141c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的)熔断部可被提供在第二连接部141c的另一侧。第二连接部141c可位于第二树脂部142内。
第二树脂部142可与第二引线部141整体形成,从而覆盖第二连接部141c。例如,第二树脂部142可被嵌件注塑到第二引线部141,以便完全覆盖第二连接部141c,从而然后与第二引线部141整体形成。第二树脂部142可由例如聚丙烯和/或全氟酸(PFA)之一制成。
例如,第二集电板140的强度可通过嵌件注塑第二连接部141c(其在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引线部141中弯曲)以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树脂部142完全覆盖而得到加强。另外,第二集电板140可有助于防止因电弧而发生额外的短路,这可在熔断区域因对其施加高电压而熔融时发生。
第二集电板140可具有与第一集电板120基本相同的构造。
第二端子部150可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并可电连接到第二集电板140。第二端子部150可包括(被接纳在第二集电板140的第二紧固孔141h中的)第二紧固端子151和(与第二紧固端子151接合的)第二电极端子152。
第二紧固端子151可穿过盖板171(在下文中描述),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伸出,以便然后电连接到盖板171下方的第二集电板140。第二紧固端子151的在凸缘151a下方的区域可被装配到第二集电板140的第二紧固孔141h中,并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二集电板140。另外,第二紧固端子151的在凸缘151a上的区域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伸出,并且第二电极端子152可被固定到该区域。第二端子部150可具有与第一端子部130基本相同的构造。
壳体160可由导电金属制成,例如镀铝钢、铝合金或镍制成,并可以以近似直角的平行六面体形成,从而形成用于接纳电极组件110、第一集电板120和第二集电板140的空间。图1A和图1B例示了壳体160和盖组件170彼此结合的组装状态,但未例示开口。例如,该开口可以是盖组件170的基本敞开的周界部分。在一实施方式中,壳体160的内表面可以是绝缘的,从而壳体160可与电极组件110、第一集电板120、第二集电板140和盖组件170绝缘。
盖组件170可与壳体160结合或联接。例如,盖组件170可包括盖板171、密封衬垫172、塞173、安全排气部(或称排气板)174、上绝缘构件175、下绝缘构件176、连接板177、第一短路板178和第二短路板179。
盖板171可密封壳体160的开口并可由与壳体160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盖板171可通过激光焊接与壳体160结合或联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如果盖板171电连接到第一端子部130,则盖板171可与第一端子部130具有相同的极性。相应地,盖板171和壳体160可具有相同的极性。
密封衬垫172可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可位于第一紧固端子131和第二紧固端子151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71之间,由此密封第一紧固端子131和第二紧固端子151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71之间的部分。密封衬垫172可有助于防止外部湿气流入到可再充电电池100中或者防止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的电解质流出。
塞173可密封盖板171的电解质注入孔171a。安全排气部174可被安装在盖板171的排气孔171b中,并可具有被配置成在预置压力下打开的凹痕174a。
上绝缘构件175可位于第二短路板179与盖板171之间,以便将第二短路板179和盖板171彼此电绝缘。另外,上绝缘构件175可紧密接触盖板171。进一步,上绝缘构件175还可紧密接触密封衬垫172。上绝缘构件175可将第二端子部150和盖板171彼此绝缘。
下绝缘构件176可位于第一集电板120和第二集电板140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71之间,以便有助于防止不希望的电短路发生。例如,下绝缘构件176可有助于防止第一集电板120与盖板171之间的短路以及第二集电板140与盖板171之间的短路。另外,下绝缘构件176可位于第一电极端子132和第二电极端子152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71之间,由此有助于防止第一电极端子132和第二电极端子152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71之间的不必要的短路。
连接板177可介于第一电极端子132与盖板171之间,并可紧密接触盖板171和穿过盖板171的密封衬垫172。连接板177可将第一电极端子132和盖板171彼此电连接。
第一短路板178可位于上绝缘构件175与盖板171之间在盖板171的短路孔171c中。第一短路板178可由具有向下凸起的圆形部和固定到盖板171的边缘部的倒置板形成。当可再充电电池100的内部压力因例如过充电而超过预定压力时,第一短路板178可被反转以便向上凸起地突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短路板178和盖板171可具有相同的极性。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短路板178被电连接到盖板171并在壳体160的内部压力超过预置压力时向上凸起地突出。
第二短路板179可被设置在盖板171的外部并与盖板171隔开,例如设置在上绝缘构件175上方。第二短路板179可允许第二电极端子152插入到此,并可延伸以便覆盖短路孔171c。第二短路板179可电连接到第二电极端子152。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短路板179与第一短路板178向上隔开并电连接到第二端子部150。第二短路板179在可再充电电池100的内部压力因例如过充电而超过预定压力时可接触向上凸起地突出的第一短路板178,由此造成或引发电短路。如果引发短路,则大量电流可流动,从而生成热。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集电板120的具有熔断孔121f的熔断区域因而可熔融,由此用作熔断部。
图4例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参见图4,根据本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0可包括电极组件110、第一集电板220、第一端子部230、第二集电板240、第二端子部250、壳体160和盖组件170。
考虑到电极组件110、壳体160和盖组件170,可再充电电池200可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基本相同。因而,以下描述将集中在可再充电电池200的第一集电板220、第一端子部230、第二集电板240和第二端子部250上,这些部件可与可再充电电池100的相应部件不同。
首先,第一集电板220可包括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的第一引线部221和覆盖第一引线部221的一部分的第一树脂部222。在与第一引线部221和第一端子部230的第一紧固端子231结合之后,第一树脂部222可覆盖第一紧固端子231和第一引线部221。
图5例示第一集电板220和第一紧固端子231的放大透视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第一集电板220和第一紧固端子231的构造。
第一引线部221可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11和第一端子部230的第一紧固端子231。第一引线部221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111的)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连接到第一紧固端子231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和(连接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和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的)第一连接部221c。第一引线部221可形成为单个主体,例如,可被整体形成为一件式单元。第一引线部221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形成。第一引线部221可由例如铝或铝合金制成。然而,第一引线部221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并可被布置成沿竖直方向竖立,例如,沿图4中的上下方向竖立。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可包括与接纳在壳体160中的电极组件一样多的第一电极连接部。例如,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中的每一个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的数量在图5中被例示成四个,但各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可被焊接到第一紧固端子231,并可布置在基本水平展开的位置,以便与盖板171平行。第一紧固孔221h可形成在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中,并可穿过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紧固端子231可被装配到第一紧固孔221h中以便与其接合。例如,第一紧固孔221h的尺寸可被设定为对应于第一紧固端子231,以允许将第一紧固端子231接纳于其中。
第一连接部221c可具有连接到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的一侧以及连接到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的另一侧。第一连接部221c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从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的顶端延伸,且可弯曲并可进一步延伸预定长度。例如,第一连接部221c可从第一电极连接部221a以竖向竖立的形状延伸,并可垂直地弯曲,以便与盖板171平行,然后被连接到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
比第一连接部221c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的熔断区域可被提供在第一连接部221c的另一侧。例如,第一连接部221c可包括在其另一侧处同时穿过第一连接部221c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熔断孔221f,并可包括比第一连接部221c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的熔断区域。熔断孔221f可沿宽度方向具有长方形细长形状,并且可包括两个熔断孔。然而,各实施例并不限制熔断孔221f的形状和数量。熔断区域可被可再充电电池200发生短路以及大量电流流动到第一集流板220时生成的热熔融,由此阻挡电流。
另外,第一连接部221c可位于第一树脂部222内。在一实施方式中,熔断区域也可位于第一树脂部222内。例如,第一连接部221c可由第一树脂部222覆盖。
第一树脂部222可形成在第一引线部221中,从而覆盖第一连接部221c和(与第一紧固端子231接合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例如,第一树脂部222可被嵌件注塑到第一引线部221,以便完全覆盖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和第一连接部221c,从而然后与第一引线部221整体形成。例如,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的下部分可暴露到外部。
第一树脂部222可由例如聚丙烯和/或全氟酸(PFA)之一制成。
例如,第一集电板220可被嵌件注塑,从而(由金属制成的)第一引线部221的第一连接部221c以及(与第一紧固端子231接合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21b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树脂部222覆盖,由此增大第一集电板220与第一紧固端子231之间的联接力。另外,即使第一集电板220通过因短路引起的高电压被施加到熔断区域时生成的热而熔融的熔断区域而电断开,第一集电板220的形状也可由第一树脂部222保持,并且可有助于防止因电弧发生额外的短路。
第一端子部230可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并可电连接到第一集电板220。第一端子部230可包括被接纳在第一集电板220的第一紧固孔221h中的第一紧固端子231和与第一紧固端子231接合的第一电极端子232。
第一紧固端子231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伸出,以便然后与盖板171下方的第一集电板220的第一紧固孔221h接合。横向延伸的凸缘231a可位于盖板171下方,从而有助于防止第一紧固端子231离开盖板171。第一紧固端子231的在凸缘231a下方的区域可被装配到第一集电板220的第一紧固孔221h中,并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一集电板220。另外,(与第一集电板220的第一紧固孔221h接合的)第一紧固端子231可由第一树脂部222覆盖。另外,第一紧固端子231的在凸缘231a上的区域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伸出,并且第一电极端子232可被固定到该区域。
第一电极端子232因穿过第一电极端子232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第一端子孔232a而可具有环形形状。第一电极端子232的第一端子孔232a可具有对应于第一紧固端子231的水平尺寸和形状的尺寸和形状,以便接纳第一紧固端子231。(从盖板171向上伸出的)第一紧固端子231可被装配到第一端子孔232a中,并然后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232。
第一端子部230可与盖板171电绝缘。第一端子部230可由例如选自铝、铝合金和其等同物的一种制成。然而,第一端子部230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二集电板240可包括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制成的第二引线部241和覆盖第二引线部241的一部分的第二树脂部242。第二集电板240除了熔断区域可与第一集电板220具有相同的形状,因而可省去其重复详细描述。
第二引线部241可包括(连接到第二电极112的)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连接到第二紧固端子251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和(连接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和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的)第二连接部241c。第二引线部241可被形成为单个主体,例如,可被整体形成为一件式单元。另外,第二引线部241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形成。第二引线部241可由例如铜或铜合金制成。然而,第二引线部241的材料不限于此。
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可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并可被布置成沿竖直方向竖立,例如,沿图4中的上下方向竖立。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可被焊接到第二紧固端子251,并可被布置在基本水平展开的位置,以便与盖板171平行。第二连接部241c可具有连接到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的一侧以及连接到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的另一侧。
第二连接部241c可以以基本倒置L形状(即,'┐'形状)从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的顶端延伸,且可弯曲并可进一步延伸预定长度。例如,第二连接部241c可从第二电极连接部241a以竖向竖立的形状延伸,并可弯曲(例如垂直地弯曲),以便与盖板171平行,然后被连接到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第二连接部241c可位于第二树脂部242内。
第二树脂部242可形成在第二引线部241上,以便覆盖第二连接部241c和与第二紧固端子251接合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例如,第二树脂部242可被嵌件注塑到第二引线部241,以便完全覆盖第二连接部241c和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从而然后与第二引线部241整体形成。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的下部可暴露在外部。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部222可由例如聚丙烯和/或全氟酸(PFA)之一制成。
例如,第二集电板240可被嵌件注塑,从而(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引线部241的第二连接部241c以及(与第二紧固端子251接合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41b可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树脂部242覆盖,由此增大第二引线部241与第二紧固端子251之间的联接力。另外,即使第二集电板240通过因外部短路生成的热而熔融的熔断区域而电断开,第二集电板240的形状也可由第二树脂部242保持,并且可有助于防止因电弧发生额外的短路。
第二端子部250可由金属或其等同物形成,并可电连接到第二集电板240。第二端子部250可包括(被接纳在第二集电板240的第二紧固孔241h中的)第二紧固端子251和(与第二紧固端子251接合的)第二电极端子252。
第二紧固端子251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可伸出,以便然后与盖板171下方的第二集电板240接合。第二紧固端子251的在凸缘251a下方的区域可被装配到第二集电板240的第二紧固孔241h中,并可被铆接或焊接到第二集电板240。另外,第二紧固端子251的在凸缘251a上的区域可穿过盖板171,且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伸出,并且第二电极端子252可被固定到该区域。第二端子部250可具有与第一端子部230相同的形状。
通过总结和回顾,可通过将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作为绝缘体的(位于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的)隔板的电极组件与电解质一起容纳在壳体中并利用盖组件密封该壳体而配置可再充电电池。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可连接到电极组件,并穿过盖板暴露到外部或者伸出到外部。
如果熔断区域因短路而熔融,则可再充电电池可能发生不希望的电弧。该电弧可被传递到可再充电电池的其他区域以及熔断区域,由此引起着火或爆炸。
相应地,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对电弧提高的安全性的可再充电电池。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其通过嵌件注塑树脂以覆盖集电板的一些部分来增强集电板的强度,同时防止因跳弧引起额外的损坏。
在此已公开了各示例实施例,并且尽管采用了具体术语,这些术语仅在一般和描述的意义上被使用和将被解释,而并非限制目的。在一些情况下,从递交本申请时起,将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显的是,除非另外特别指明,结合特定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可单独使用或与结合其它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相应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所提出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16)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
壳体,将所述电极组件接纳于其中并具有顶端开口;
密封所述壳体的所述顶端开口的盖组件,所述盖组件包括向外伸出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以及
第一集电板,被接纳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端子部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集电板包括:
第一引线部,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端子连接部和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的顶部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上部弯曲并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第二部分;以及
在所述第一引线部上的第一树脂部,所述第一树脂部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树脂部被嵌件注塑到所述第一引线部,以便与所述第一引线部整体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树脂部由聚丙烯和全氟酸之一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的一侧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熔断区域,所述熔断区域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其他区域具有更小的截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熔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树脂部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熔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的一侧处,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熔断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树脂部被嵌件注塑到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第一紧固端子接合的所述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被接纳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集电板,所述第二集电板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二集电板包括:
第二引线部,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端子连接部和将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
在所述第二引线部上的第二树脂部,所述第二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树脂部被嵌件注塑到所述第二引线部,以便与所述第二引线部整体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树脂部由聚丙烯和全氟酸之一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一侧和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顶部延伸,以便然后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上部弯曲。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树脂部被嵌件注塑到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第二紧固端子接合的所述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二树脂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盖组件包括:
密封所述壳体的盖板;以及
在所述盖板中的排气板,所述排气板被配置成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置压力时打开。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盖板中的短路孔上的第一短路板,所述第一短路板被电连接到所述盖板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压超过预置压力时向上凸起地突出;以及
第二短路板,与所述第一短路板向上隔开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
CN201310444703.9A 2013-02-21 2013-09-26 可再充电电池 Active CN104009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18609 2013-02-21
KR1020130018609A KR101696008B1 (ko) 2013-02-21 2013-02-21 이차 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9197A CN104009197A (zh) 2014-08-27
CN104009197B true CN104009197B (zh) 2018-01-02

Family

ID=49000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4703.9A Active CN104009197B (zh) 2013-02-21 2013-09-26 可再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70780B2 (zh)
EP (1) EP2770557B1 (zh)
KR (1) KR101696008B1 (zh)
CN (1) CN1040091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79370B2 (en) * 2014-11-28 2018-09-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JP6459505B2 (ja) * 2014-12-25 2019-01-3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KR102323949B1 (ko) * 2015-03-03 2021-11-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상부 커버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US11289780B2 (en) * 2016-09-30 2022-03-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Squar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KR102611657B1 (ko) 2018-01-29 2023-12-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111384349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件以及二次电池
KR20210109352A (ko) * 2020-02-27 2021-09-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셀 조립체
WO2023193206A1 (zh) * 2022-04-07 2023-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558A (zh) * 2010-01-26 2011-07-2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CN102208594A (zh) * 2010-03-30 2011-10-0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2760855A (zh) * 2011-04-28 2012-10-31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300544A1 (en) 2008-12-09 2011-12-08 Guoliang Fu Enhanced taqman probe based amplification
KR101067755B1 (ko) * 2009-07-09 2011-09-28 주식회사 엘티케이 사출성형에 의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의 전극단자 제조방법
KR101137363B1 (ko) 2009-11-16 2012-04-23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617263B2 (ja) 2010-02-03 2014-11-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金属端子
KR101130294B1 (ko) * 2010-03-30 2012-08-23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20110300414A1 (en) 2010-06-07 2011-12-08 Woonseong Baek Cap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KR101264491B1 (ko) 2011-02-22 2013-05-14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이차 전지
US9472802B2 (en) 2011-07-25 2016-10-18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558A (zh) * 2010-01-26 2011-07-2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CN102208594A (zh) * 2010-03-30 2011-10-0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2760855A (zh) * 2011-04-28 2012-10-31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9197A (zh) 2014-08-27
KR20140104738A (ko) 2014-08-29
EP2770557B1 (en) 2018-04-18
KR101696008B1 (ko) 2017-01-23
EP2770557A1 (en) 2014-08-27
US9570780B2 (en) 2017-02-14
US20140234669A1 (en)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919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2646808B (zh) 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池端子和可再充电电池
CN102456864B (zh) 可再充电电池的端子
KR101222376B1 (ko) 이차전지
JP6679204B2 (ja) 2次電池
US8728644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956462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495784A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5280874A (zh) 二次电池
CN102646807A (zh) 二次电池
US999150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2751527B (zh) 二次电池
US931253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2064337A (ja) 密閉型蓄電池
CN103490103A (zh) 可再充电电池
US9166208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83584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2663722B1 (ko) 이차 전지
US925768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6158544B2 (ja) 2次電池
KR102337494B1 (ko) 이차 전지
JP5034152B2 (ja) 組電池
KR102470495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938891B (zh) 具有连接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CN106549133A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