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8570A -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8570A
CN104008570A CN201410196180.5A CN201410196180A CN104008570A CN 104008570 A CN104008570 A CN 104008570A CN 201410196180 A CN201410196180 A CN 201410196180A CN 104008570 A CN104008570 A CN 104008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dimensional
boring
entity
m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61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平
于淼
郑啸
于萍萍
安力立
马贺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4101961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085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08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8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包括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和地形高程数据,将表征地表特征的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对应的实际高度,获得与地表形状一致的图件地表模型;对地下的钻孔和巷道分别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和巷道模型;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本发明以地理位置坐标为关联,将获得的各模型合并在一起,将地上(包括地表)与地下三维一体化贯通并无缝拼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用户可以在本发明的双三维模型上纵观任意地理位置坐标处的所有信息,用户仅通过该双三维模型即可对矿山进行综合性分析,无需翻阅大量已有的矿山资料。

Description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建模和地质多元信息集成领域,尤其涉及对矿山进行地上(包括地表)与地下双三维贯通的建模和矿山多元地质信息集成表达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矿山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对象,一方面,其地下是各种地质体,地质体的地质构成及分布等信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开发利用及矿山开采的稳定性,所以进行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时需要对构成地质体的地层、构造、岩体、矿体等地质信息进行描述和表达;另一方面,矿山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矿业发展需要依据周边的地形、环境、生产生活设施等,并需要对矿山开采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矿山在其长期的勘查和开采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管理、科研(地、矿、物、化、遥)的二维资料,这些与矿山研究与管理相关的资料包括地质图、物探图、化探图和遥感影像,以及行政区划图和资源规划图等,这些资料包含大量的有用信息,但多以二维平面图像表达,没有实现与三维模型进行一体化集成与表达,这无疑增加了对矿山进行综合性分析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建模及集成方法无法实现地上(包括地表)与地下各实体统一建模与贯通的问题以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将所能获得的矿山信息进行集成表达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地上(包括地表)与地下双三维贯通建模方法及三维模型与二维平面图像进行一体化集成与表达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包括:
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和所述矿山的地形高程数据,将表征地表特征的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对应的实际高度,获得与地表形状一致的图件地表模型;
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
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优选的是,所述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包括:
分别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各实体的三维模型,其中,所述实体包括地层实体、构造实体、岩体和矿体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所述各实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合并,获得所述地质体模型。
优选的是,所述分别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各实体的三维模型包括:
获取矢量化的带勘探线的基准平面图;
获取矢量化的勘探线剖面图;
为所述基准平面图赋予实际的高程值;
在所述基准平面图上确定所述勘探线剖面图所在的勘探线位置;
在所述勘探线剖面图上确定高度等于所述高程值的坐标网格线;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将所述勘探线剖面图竖直立在所述基准平面图上,使勘探线剖面图上坐标网格线与基准平面图上对应的勘探线重合,以获得实体建模素材;
在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同一实体的轮廓线;
将所述勘探线剖面图上的同一实体的轮廓线连接在一起,获得对应实体的三维模型。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实体建模素材作为一种模型合并至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中。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地上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上实体模型;
将所述地上实体模型合并至所述矿山的双三维实体模型中。
优选的是,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包括:
将各模型以.max格式保存;
将各模型从3ds Max中导入虚拟现实平台中,在导入的过程中将各模型根据地理位置坐标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矿山的属性数据以模型名称为索引保存在属性数据库中,以在选定模型时,以选定模型的模型名称为索引从所述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属于所述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及显示提取出的所述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
优选的是,所述二维平面图像包括遥感纹理图像、物探图像、化探图像和地质图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是,所述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包括:
从巷道所在的中段地质平面图上提取巷道的中心线;
针对中心线的所有线段建立单独的分段巷道模型;
对所有分段巷道模型在巷道的交汇处进行贯通连接,以获得所述巷道模型。
优选的是,所述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包括:
从钻孔柱状图中提取钻孔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孔口地理位置坐标,钻孔的最大深度、钻孔的测斜深度、钻孔的倾角和钻孔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钻孔的属性信息在钻孔所在的地理位置坐标处生成所述钻孔的中心线;
围绕所述钻孔的中心线生成筒状钻孔,以获得所述钻孔模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双三维建模方法将各种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对应的实际高度,形成与地表形状一致的各图件地表三维模型,并以地理位置坐标为关联,将形成的各图件地表模型、地质体模型、钻孔模型和巷道模型,以及还可以附加的地上建筑物景观模型等合并在一起,进而将地上(包括地表)与地下三维一体化贯通并无缝拼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用户可以在本发明建成的双三维模型上纵观任一地理位置坐标处的所有信息,用户仅通过该双三维模型即可对矿山进行综合性分析,无需翻阅大量已有的矿山资料。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述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流程图;
图2示出了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实体建模素材的一种实施结构;
图4示出了在两个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的所建实体的轮廓线;
图5示出了将图4所示的两个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的所建实体的轮廓线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图6示出了在各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的断裂构造实体的轮廓线;
图7示出了根据图6所示轮廓线连出的断裂构造实体的模型;
图8示出了根据钻孔数据库获取的一个勘探线剖面图;
图9示出了在图8所示的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的矿体的轮廓线;
图10示出了在根据钻孔数据库获取的所有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的矿体的轮廓线;
图11示出了对本发明的矿体的双三维模型进行任意方向切剖时平面切成细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在此,地质体的实体类型包括地层实体、构造实体、岩体和矿体(或者称已知矿体),对应不同的矿山,地质体所具有的实体会有所不同,可能仅具有上述实体中的一部分。
步骤S12: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和矿山的地形高程数据,将表征地表特征的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对应的实际高度,获得与地表形状一致的图件地表模型(该图件地表模型既形成了地表模型,又通过二维平面图像携带的信息为地表模型赋予了相应的特征,即通过二维平面图像携带的信息获得地表任一位置处的特征);该地形高程数据可以为矿山的等高线数据或者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将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所处地理位置坐标对应的实际高度,即可使二维平面图像呈现与地表形状一致的起伏。该二维平面图像可包括研究矿山所需的遥感纹理图像、物探图、化探图和地质图中的至少一种,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将能够收集到的这些二维平面图像与地下部分的三维模型进行三维一体的集成表达。
步骤S13: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
步骤S14: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
步骤2:根据地理位置坐标(由于本发明属于三维建模,因此,本发明中提及的地理位置坐标应理解为是三维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由于矿山的地下巷道的入口及钻孔的入口均位于地表上,因此,根据准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后,可在图件地表模型的对应位置处相交获得巷道模型的入口,及各钻孔的入口,进而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地上与地下的三维一体化贯通及根据准确地理位置的无缝拼接。
对于上述的矿山的双三维模型,用户可以进行如下分析操作:
(1)对其进行整体的漫游浏览,并利用角色从地表经巷道模型的入口进入地下巷道进行浏览。
(2)根据需要将双三维模型中的部分模型进行隐藏或显示,实现各模型的任意组合显示与对比分析。
(3)对双三维模型进行任意方向的切剖,进而获得矿山在任意剖面上的结构。
实现任意方向的切剖具有两种比较经典的做法,第一种是采样体素的方法,就是为包含几何体的方形立体空间生成体素(空间采样点,可以看成是立体点阵)。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原理很简单,每个体素可以看成一个球,这个球就是它的影响范围,平面切剖的时候就是检测这个球是否与平面相交;该种方法的缺点是高精度情况下内存占用极大。第二种是采用平面与三角面做几何相交的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内存占用小,切剖的形体精度高,缺点是计算量巨大。
以上两种方法均不适合进行实时切剖,考虑到切剖图的分辨率有限,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多条射线(将一个平面分解成多射线)与几何体相交来模拟一个平面切剖结果。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分辨率有限,提高切剖图分辨率时会增加计算量。基于此,上述的对获得的双三维模型进行任意方向的切剖,进而获得矿山在任意切剖面上的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假设要生成一张1024*1024分辨率的图,那么就沿x轴将如图11所示的切剖平面切成1024个细条,这样可将每个细条看成是一条与Y轴平行的射线,以将切剖平面与几何体(双三维模型)相交的问题转换成了射线与几何体相交的问题;射线穿过几何体时会产生多个交点,在此,可将交点分为进入几何体交点(简称EP)和离开几何体交点(简称QP),其中,平面法线(几何体与射线相交点所处平面的法线)与射线方向夹角大于90度就是EP,反之就是QP,这样,沿一个方向统计射线上EP和QP的数目,当遇到EP是开始一个实体区域,遇到QP时结束一个实体区域,这样就可以找到射线上的在几何体内部的各实体区域。这样,经过1024条射线的计算就可以得到整张剖面图的结果。生成的剖面图可以输出为.jpg和.bmp格式的图片,以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剖面信息。
本发明采用分别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各实体的三维模型,并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各实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合并,获得地质体模型的方法,便于进行各部分的隐藏或者显示,在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准平面图和勘探线剖面图对地质体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的方法,如图2至图5所示,该方法具体为:
步骤S111:获取矢量化的带勘探线的基准平面图1作为立剖面的基准,该基准平面图1可为带有勘探线的平面地质图、中断平面图或是地质勘查规划平面部署图;
步骤S112:获取矢量化的勘探线剖面图2。
步骤S113:为基准平面图1赋予实际的高程值,例如,如获取的基准平面图1为2000米中断平面图,则将基准平面图放置在2000米高度的对应坐标位置处。
步骤S114:在基准平面图1上确定各勘探线剖面图2所在的勘探线11位置。
步骤S115:在勘探线剖面图2上确定高度等于上述高程值的坐标网格线。
步骤S116: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将勘探线剖面图2竖直立在基准平面图1上,使勘探线剖面图2上的坐标网格线与基准平面图1上对应的勘探线11重合,以获得实体建模素材。
步骤S117:如图4所示,在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所建实体的轮廓线。
步骤S118:如图5所示,将勘探线剖面图上的所建实体的轮廓线连接在一起,获得对应实体的三维模型。
在此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112至步骤S116是对所有可获得的勘探线剖面图的处理,进而获得实体建模素材。
由上述步骤可知,地质体所有实体的建模均可基于上述实体建模素材进行,即获得上述实体建模素材后,分别基于该素材进行上述步骤S117和步骤S118,以针对不同的实体获得单独的三维模型。在此,由于收集到的基准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可能为图片格式、GIS格式或CAD格式,因此,首先需要对非矢量格式(例如图片格式)的勘探线剖面图和基准平面图进行矢量化,还需要将基准平面图和所有的勘探线剖面图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例如,如需要在AutoCAD中确立勘探线剖面与基准平面的准确空间位置关系,则需要将基准平面图和所有的勘探线剖面图转换为AutoCAD兼容的数据格式,如.dxf。
在进行上述轮廓线的连接时,可采用线框建模(wireframe modeling)的方法,线框建模技术又称为轮廓线重构面技术,是用二维剖面上的实体截面形态来构建三维实体表面的主要方法,具体是将同一勘探线剖面图上属于所建实体的两两相邻的采样点或特征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一系列多边形面;然后在将不同勘探线剖面图上的这些多边形面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多边形网格来模拟实体边界。
基于上述地质体实体的建模方法,下面以对地质体的断裂构造为例说明一种可供选择的具体实施方法:
(1)将实体建模素材中的一个勘探线剖面图打开,找到要建的断裂,重新对其进行数字化,在此,需要将属于同一断裂实体的线串(即上述轮廓线)保存在同一个文件下。
(2)为了建立更符合实际的断裂,要将断裂实体与地表进行布尔运算,因此数字化时注意将线串画出地表,一般可用画点工具进行数字化,用结束当前段工具,结束一条线串的数字化。
(3)在将每个勘探线剖面图上的同一断裂都按上述操作进行数字化后,将其均保存在同一个线串文件中,该文件中保存的与各勘探线剖面图相对应的线串21如图6所示。
(4)例如应用实体模型创建三角网工具连接线串21,生成如图7所示的断裂构造实体的模型,在此,可参考地质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等其他资料对断裂进行完善,比如可以按平面图所示的断裂走向复制线框来延长断裂,如果断裂是露出地表的,则需要将超出地表的部分剪切掉,以保留图件地表模型以下的实体部分。
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利用钻孔数据获取上述所建实体的轮廓线,即根据原始的例如是探矿工程钻孔数据,建立钻孔地质数据库,在三维建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地质解译,按工业指标和矿石类型在钻孔剖面上交互式地连出实体轮廓线,该种方式尤为适合矿体和岩体的建模。
为了使用户可以清楚地获知地质体模型的建立的基础资料和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将上述实体建模素材作为一种模型合并至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中,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对各模型的隐藏与显示操作,明确实体建模素材与各实体模型之间的关系,验证模型建立的准确性。
为了使本发明的双三维模型可以还原矿山所处的真实环境,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对地上实体进行三维建模,以获得地上实体模型,并将地上实体模型合并至矿山的双三维实体模型中。这里地上实体建模主要指一些与整个矿业相关的生产、运输、管理及生活服务等设施、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等的建模。其中,地上建筑物的建模可以采用3ds max的多边形建模(Polygon)方法,利用多边形建模做出的模型可以方便地将建筑物的UV(定位二维纹理的坐标点)展开,这样,可以先根据遥感数据或简化后的CAD建筑底图,建立相应的楼体拉伸多边形,对于复杂的模型还需要通过挤出等功能完成建模;再采用处理好的图片做成纹理贴图,以简化建筑物模型的复杂程度,使其更具有真实感。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精细的模型虽然在效果上更加逼真,但是非常影响虚拟现实系统的输出计算速度,所以在对虚拟现实进行建模时要平衡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尽量将模型简化,如删除看不见的面或重叠的面、合并相同材质的模型以减少模型数量,尽量采用贴图技术表现模型上的细节。因此,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选择建立模型的方式,例如,对于标志性建筑物,可以采用比较精细的中模表现,对于陪衬性的建筑物,可以采用简模代表。对于地上树木等简单重复的模型可以采用对象实例化技术,共享一个模型数据,通过矩阵变化放置在不用位置。其他的例如是掘进机、采煤机、运输车等可以运动的设备,可在3DS Max中设定刚体动画,以增强系统的真实性与生动性,使系统中不仅仅是死气沉沉的静态景象。
由于例如是VRP等虚拟现实平台基本具有导入.Max格式模型的插件,因此,上述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可具体包括:先将各模型以.max格式保存,并可在3ds Max中对各模型进行例如是贴材质、减模、渲染、贴图烘焙等处理,以使各模型更加逼真;再将各模型从3ds Max中导入例如是VRP等虚拟现实平台中,虚拟现实平台会在导入的过程中将各模型根据地理位置坐标进行合并,即可得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为了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双三维模型中任意选定模型的属性,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将矿山的属性数据以模型名称为索引保存在属性数据库中,以在选定模型时,以选定模型的模型名称为索引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属于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及显示提取出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这样,用户仅通过本发明的双三维模型,即可对矿山进行全面性分析与研究,无需再翻阅大量现有纸质资料,具有省时、省力及表现直观的特点。
上述步骤S14中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41:从巷道所在的中段地质平面图上提取巷道的中心线,在此,如果中段地质平面图为CAD格式,这样可以在CAD原图中提取关于巷道的信息形成巷道文件,再通过GIS软件对巷道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以将巷道文件导入GIS软件中进行投影、配准、数字化的预处理,最后将经过预处理的巷道文件转换为.dxf文件,以最终导入3ds max作为巷道建模的中心线。
步骤S142:针对中心线的所有直线段建立单独的分段巷道模型;
步骤S143:对所有分段巷道模型在巷道的交汇处进行贯通连接,以获得巷道模型,在此,贯通的方式根据巷道的交汇处的结构可分为X型、Y型和弧型。
为实现巷道的快速模型构建,可对巷道分三级处理:
(1)对于主平台巷道建立精模。这主要采用巷道断面沿巷道中心线放样的方法实现巷道的建模,对巷道交叉处采用3ds max的超级布尔命令(proboolean)进行贯通处理,来建立错综复杂的巷道结构,最后对巷道的顶、底、及侧面分离后分别进行材质贴图处理。在巷道顶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放置了自由点光源以模拟真实巷道里的灯光效果,另外可对巷道内设施如运输车、轨道、电线等也进行相应的模型构建。
(2)对次一级的巷道建立简模。这可以在ArcGIS中对数字化好的巷道中心线进行了融合(dissoved)处理,并通过缓冲(buffer)生成以巷道实际宽度一半为半径的缓冲区。将生成的面文件转换为.dxf格式,以导入3ds max中进行挤出即可生成截面为方形的贯通的巷道,最后再对巷道进行材质贴图处理。
(3)重要性差的巷道可直接对实测中段地质平面图中巷道数据经格式转换导入3ds max中设置相应高度,转换为可渲染样条线即可实现巷道的空间展布。
上述步骤S13中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可具体包括:
步骤S131:从钻孔柱状图中提取钻孔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孔口地理位置坐标,钻孔的最大深度、钻孔的测斜深度、钻孔的倾角和钻孔的方位角。
步骤S132:根据所述钻孔的属性信息在钻孔所在的地理位置坐标处生成所述钻孔的中心线。
步骤S133:围绕所述钻孔的中心线生成筒状钻孔,以获得所述钻孔模型。
例如可根据钻孔柱状图对钻孔的属性信息进行录入整理,最终建立形成钻孔数据库所需要的四个Excel电子表格,即开孔坐标表、测斜数据表、岩性表和样品分析表,其中,开孔坐标表的属性字段主要包括钻孔编号、孔口地理位置坐标、钻孔的最大深度(即终孔深度)和孔迹线类型;测斜数据表的属性字段主要包括钻孔编号、钻孔的测斜深度、钻孔的倾角和钻孔的方位角;样品分析表的属性字段主要包括钻孔编号、样品编号、取样深度自、取样深度至、样长和各样品元素分析值;岩性分析表与样品分析表类似,只是将各样品元素分析值换成了岩性描述。将上述四个电子表格按照三维数据库所特定的格式导入Surpac软件中,即可形成包含钻孔数据的地质数据库,依据钻孔数据库在Surpac中的显示,即可在钻孔所在的地理位置坐标处生成钻孔的中心线。在此,如果仅是为了获得钻孔模型,仅需要利用开孔坐标表和测斜数据表生成钻孔的中心线即可,如果需要采用钻孔数据进行地质体实体的三维建模,就需要利用上述岩性分析表和样品分析表,使生成的钻孔中心线具有地质体实体的分段显示,这样就可以利用钻孔数据对地质体实体(特别是岩体和矿体)进行解译圈定,获得地质体实体在各钻孔剖面上的轮廓线,进而建立实体模型。在此,利用钻孔数据获取上述矿体的轮廓线的方法可包括:
(1)创建勘探线剖面图,在钻孔数据库打开之后,可以看到工作区中可能出现多条勘探线,这需要在例如是Surpac的建模软件中,利用切剖面功能获取各勘探线所在的勘探线剖面图,图8示出了所获取的一个勘探线剖面图。
(2)地质解译,即在图8所示的勘探线剖面图上圈定矿体,得到如图9所示的轮廓线,在此,勘探线剖面图上会根据上述样品分析表和岩性表在对应的位置具有标识。例如以解译金矿体为例,主要的解译原则可采用:见矿点间直线连接,外推为工程间距的1/2尖灭,各勘探线剖面图间为1/4相邻工程间距尖灭。
(3)按照(2)的方法获得如图10所示的所有勘探线剖面图上关于矿体的轮廓线。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和所述矿山的地形高程数据,将表征地表特征的二维平面图像上的各点拉伸至对应的实际高度,获得与地表形状一致的图件地表模型;
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
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地下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质体模型包括:
分别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各实体的三维模型,其中,所述实体包括地层实体、构造实体、岩体和矿体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所述各实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合并,获得所述地质体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对构成所述地质体的各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各实体的三维模型包括:
获取矢量化的带勘探线的基准平面图;
获取矢量化的勘探线剖面图;
为所述基准平面图赋予实际的高程值;
在所述基准平面图上确定所述勘探线剖面图所在的勘探线位置;
在所述勘探线剖面图上确定高度等于所述高程值的坐标网格线;
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将所述勘探线剖面图竖直立在所述基准平面图上,使勘探线剖面图上坐标网格线与基准平面图上对应的勘探线重合,以获得实体建模素材;
在勘探线剖面图上提取同一实体的轮廓线;
将所述勘探线剖面图上的同一实体的轮廓线连接在一起,获得对应实体的三维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实体建模素材作为一种模型合并至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地上实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地上实体模型;
将所述地上实体模型合并至所述矿山的双三维实体模型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地理位置坐标,对获得的所有模型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包括:
将各模型以.max格式保存;
将各模型从3ds Max中导入虚拟现实平台中,在导入的过程中将各模型根据地理位置坐标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矿山的双三维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矿山的属性数据以模型名称为索引保存在属性数据库中,以在选定模型时,以选定模型的模型名称为索引从所述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属于所述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及显示提取出的所述选定模型的相关属性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平面图像包括遥感纹理图像、物探图像、化探图像和地质图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地下巷道进行三维建模,获得巷道模型包括:
从巷道所在的中段地质平面图上提取巷道的中心线;
针对中心线的所有线段建立单独的分段巷道模型;
对所有分段巷道模型在巷道的交汇处进行贯通连接,以获得所述巷道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地下的钻孔进行三维建模,获得钻孔模型包括:
从钻孔柱状图中提取钻孔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孔口地理位置坐标,钻孔的最大深度、钻孔的测斜深度、钻孔的倾角和钻孔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钻孔的属性信息在钻孔所在的地理位置坐标处生成所述钻孔的中心线;
围绕所述钻孔的中心线生成筒状钻孔,以获得所述钻孔模型。
CN201410196180.5A 2014-05-09 2014-05-09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Pending CN1040085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6180.5A CN104008570A (zh) 2014-05-09 2014-05-09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6180.5A CN104008570A (zh) 2014-05-09 2014-05-09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8570A true CN104008570A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69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6180.5A Pending CN104008570A (zh) 2014-05-09 2014-05-09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08570A (zh)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9320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维模型实时绘制与比对方法
CN104732359A (zh) * 2015-04-08 2015-06-24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油田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系统
CN104809266A (zh) * 2015-02-11 2015-07-2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精确预测方法
CN107403464A (zh) * 2017-06-26 2017-11-2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三维矿山建模系统及方法
CN108256218A (zh) * 2018-01-17 2018-07-06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实测腰线数据的地下连通巷道精细建模方法
CN108344385A (zh) * 2018-02-05 2018-07-31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节理三维形貌表征方法
CN109102564A (zh) * 2018-06-27 2018-12-28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质体数值模型的耦合建模方法
CN109343910A (zh) * 2018-12-05 2019-02-15 北京英贝思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Unity3D智能合并优化模型的插件
CN109377558A (zh) * 2018-09-29 2019-02-22 湖南省勘察测绘院 一种三维可视化巷道的生成方法
CN109725347A (zh) * 2018-12-25 2019-05-07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三维地质体模型构建方法
CN109801359A (zh) * 2018-12-18 2019-05-24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矿床区域内揭露隐伏矿体的钻孔部署方法
CN109813310A (zh) * 2019-03-11 2019-05-28 中南大学 地下作业设备定位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111416A (zh) * 2019-05-07 2019-08-09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HoloLens眼镜的矿井内部模型采集建立方法
CN110136261A (zh) * 2019-05-08 2019-08-16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巷道虚拟现实快速建模方法
CN110599595A (zh) * 2019-08-09 2019-12-20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质构造的三维表征方法
CN110956694A (zh) * 2018-09-26 2020-04-03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地质块体的三维建模方法
CN111553977A (zh) * 2020-04-27 2020-08-18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三维矿山建模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2329096A (zh) * 2020-10-13 2021-02-05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巷道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28028A (zh) * 2021-03-25 2021-07-16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
CN113239442A (zh) * 2021-06-03 2021-08-10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87046A (zh) * 2021-09-30 2022-01-04 重庆科华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地质体的煤矿巷道建模方法
CN114429529A (zh) * 2022-04-01 2022-05-03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维地质模型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509556A (zh) * 2022-01-10 2022-05-1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预测场地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680A (zh) * 2007-04-29 2007-09-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三维建模的立方体预测模型找矿方法
CN102609986A (zh) * 2012-03-14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数字矿山中矿体建模系统及其建模和检测方法
CN103729880A (zh) * 2013-12-20 2014-04-16 柳州腾龙煤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质勘探矿体三维建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680A (zh) * 2007-04-29 2007-09-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三维建模的立方体预测模型找矿方法
CN102609986A (zh) * 2012-03-14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数字矿山中矿体建模系统及其建模和检测方法
CN103729880A (zh) * 2013-12-20 2014-04-16 柳州腾龙煤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质勘探矿体三维建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ONATHAN TANG 等: "Phenotypic transition maps of 3D breast acini obtained by imaging-guided agent-based modeling", 《INTEGRATIVE BIOLOGY》 *
于萍萍 等: "双三维数字矿山仿真信息系统建设", 《金属矿山》 *
安力立 等: "三维数字矿山信息系统的集成与研发", 《地质学刊》 *
张夏林 等: "数字矿山软件(QuantyMine)若干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陈爱民 等: "基于钻孔数据的矿山三维建模", 《测绘工程》 *

Cited B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9320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维模型实时绘制与比对方法
CN104599320B (zh) * 2014-12-31 2017-08-1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维模型实时绘制与比对方法
CN104809266A (zh) * 2015-02-11 2015-07-2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精确预测方法
CN104809266B (zh) * 2015-02-11 2017-10-3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精确预测方法
CN104732359A (zh) * 2015-04-08 2015-06-24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油田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系统
CN107403464A (zh) * 2017-06-26 2017-11-2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三维矿山建模系统及方法
CN108256218A (zh) * 2018-01-17 2018-07-06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实测腰线数据的地下连通巷道精细建模方法
CN108256218B (zh) * 2018-01-17 2021-03-23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实测腰线数据的地下连通巷道精细建模方法
CN108344385A (zh) * 2018-02-05 2018-07-31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节理三维形貌表征方法
CN109102564A (zh) * 2018-06-27 2018-12-28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质体数值模型的耦合建模方法
CN109102564B (zh) * 2018-06-27 2023-02-28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质体数值模型的耦合建模方法
CN110956694A (zh) * 2018-09-26 2020-04-03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地质块体的三维建模方法
CN109377558A (zh) * 2018-09-29 2019-02-22 湖南省勘察测绘院 一种三维可视化巷道的生成方法
CN109343910A (zh) * 2018-12-05 2019-02-15 北京英贝思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Unity3D智能合并优化模型的插件
CN109343910B (zh) * 2018-12-05 2021-08-03 北京京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Unity3D智能合并优化模型的装置
CN109801359A (zh) * 2018-12-18 2019-05-24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矿床区域内揭露隐伏矿体的钻孔部署方法
CN109725347A (zh) * 2018-12-25 2019-05-07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三维地质体模型构建方法
CN109813310A (zh) * 2019-03-11 2019-05-28 中南大学 地下作业设备定位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813310B (zh) * 2019-03-11 2023-01-06 中南大学 地下作业设备定位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111416A (zh) * 2019-05-07 2019-08-09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HoloLens眼镜的矿井内部模型采集建立方法
CN110111416B (zh) * 2019-05-07 2024-03-08 武汉安辰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HoloLens眼镜的矿井内部模型采集建立方法
CN110136261A (zh) * 2019-05-08 2019-08-16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巷道虚拟现实快速建模方法
CN110136261B (zh) * 2019-05-08 2023-05-16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巷道虚拟现实快速建模方法
CN110599595A (zh) * 2019-08-09 2019-12-20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质构造的三维表征方法
CN111553977B (zh) * 2020-04-27 2023-05-09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三维矿山建模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1553977A (zh) * 2020-04-27 2020-08-18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三维矿山建模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2329096B (zh) * 2020-10-13 2023-04-25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巷道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329096A (zh) * 2020-10-13 2021-02-05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巷道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28028A (zh) * 2021-03-25 2021-07-16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
CN113239442B (zh) * 2021-06-03 2022-05-03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39442A (zh) * 2021-06-03 2021-08-10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87046A (zh) * 2021-09-30 2022-01-04 重庆科华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地质体的煤矿巷道建模方法
CN114509556A (zh) * 2022-01-10 2022-05-1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预测场地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方法
CN114429529A (zh) * 2022-04-01 2022-05-03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维地质模型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429529B (zh) * 2022-04-01 2022-07-01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维地质模型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8570A (zh) 一种矿山的双三维建模方法
CN102622526B (zh) 数字矿山中的巷道开掘搜索预测方法
Go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alvini et al. The use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for fracture mapping within a marble quarry (Carrara, Italy): photogrammetry and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odelling
Bernardin et al. Crusta: A new virtual globe for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sub-meter digital topography at planetary scales
De Kemp Visualization of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using 3-D Bézier construction tools
Gallay et al. Geo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ave ceiling channels mapped with 3-D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CN102609982B (zh) 空间地质数据非结构化模式的拓扑发现方法
CN106709987B (zh) 一种三维地质剖面模型动态构建方法
Agugiaro et al. A web-based interactive tool for multi-resolution 3D models of a Maya archaeological site
CN116152461B (zh) 地质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Hao et al.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of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ion——taking the Unicorn Island in Tianfu new area as an example
CN116486025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城市地质数据处理平台
CN105184862B (zh) 一种三维地层模型动态构建方法
Traxler et al. The PRoViDE Framework: Accurate 3D geological models for virtual exploration of the Martian surface from rover and orbital imagery
CN102609614B (zh) 一种针对复杂矿体的开挖分析方法
Seers et al. Virtual outcrop geology comes of age: The application of consumer-grade virtual reality hardware and software to digital outcrop data analysis
CN107944089A (zh) 一种基于现状视廊的地块限高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Duncan et al. 3D GIS for mine development–integrated concepts
Lageson et al. Applications of Google Earth Pro to fracture and fault studies of Laramide anticlines in the Rocky Mountain foreland
Litwin et al. Improving the Perception in Urban Planning by 3D Modelling and 3D Visualization
Nguyen et al. Applic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Mines: A Review
Kastuari et al. State of the ar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atial data model from a geospatial perspective
Lu et al. 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 based on 3D GIS for park design
Kaňuk et al. Using virtual 3-D city models in temporal analysi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