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7866B -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7866B
CN103997866B CN201410091934.0A CN201410091934A CN103997866B CN 103997866 B CN103997866 B CN 103997866B CN 201410091934 A CN201410091934 A CN 201410091934A CN 103997866 B CN103997866 B CN 103997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shell
tooth
housing
backw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19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7866A (zh
Inventor
刘礼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KENT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Kent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Kent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Kent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9193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97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97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7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7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7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两片壳上设有多个交错布置的连接齿,还有连接两片壳的连接框,连接框通过设置在其上的固定片与两片壳上的连接齿固定连接,交错布置的连接齿通过其上布置的顶块可限制两片壳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连接框则可限制两片壳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其结构简单,连接强度好,不需占用壳体内部的使用空间,有利于壳体电路板的设计,减小壳体盒体的体积,使壳体外形更加美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掌上电脑、移动电源等便携式的IT设备的外壳,通常由上、后片壳对合连接而成。现有的壳体对合连接方式,主要有螺钉连接方式和卡接方式。
螺钉连接方式,在对合的前、后片壳设置相对应的螺孔和螺柱,螺钉穿过螺孔旋于螺柱上,将前、后片壳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但壳体内部需要设置安装螺钉的螺孔和螺柱,占用了壳体的内部空间,影响了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在当前手机屏幕日益增大、边框及按键体积日趋减少的设计趋势下,上述螺钉连接方式,给手机的设计带来了结构上的制约。此外,螺钉连接方式,其安装和拆卸操作也较为繁琐,需要将全部的螺钉旋紧或者松脱,操作不方便、耗时长。另外,壳体面板上的螺钉及螺钉孔,也影响了壳体的外观。
卡接方式,如图1,可在前、后片壳101上分别设置相配合的卡槽104和卡扣103,通过卡扣插入卡槽完成卡接;也可在前、后片壳上均设置卡扣,通过卡扣相互卡紧实现卡接。其连接强度较低,容易因摔落或碰撞等原因而脱开,致使壳体内部的电路板、电池等元器件飞落,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了用户的使用,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无论那种卡接结构,其连接的卡扣或卡槽必然由壳体向内凸出,占用一定的壳体内部空间,不但给内部零件设计带来困难(内部元件设计必须避开这些凸出的连接结构),增加了设计难度,同时也影响了壳体内部空间的使用率,同样存在上述螺钉连接方式的缺陷。此外,卡扣在拆卸过程中,容易应用力不当而变形或者断裂,从而影响壳体的再次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不同于上述连接方式的全新的壳体对合连接的结构,其可快速、方便的实现壳体的对合连接与拆卸,且连接强度较好。
本发明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包括对合为壳体的前片壳和后片壳,连接前、后片壳的连接框;前片壳和后片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从片壳侧边相向延伸的连接齿,在连接齿的根部设置限位卡口;连接框同时套在前、后片壳的连接齿外,包括位于连接齿内侧的内连接片和连接齿外侧的外连接片,内、外侧连接片在位于前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设置限位卡块将内外侧连接片的前侧连接,在与后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同样设置限位卡块将内、外连接片的后侧连接;各限位卡块的位置与各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位置对应,通过推动连接框可使连接框上的各限位卡块均卡入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内。
本发明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前片壳与后片壳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相对的连接齿,连接框可同时套在前、后片壳的连接齿外,连接框在前、后两侧设置有多个对应在各连接齿间隙处的限位卡块,而各连接齿上又设置与限位卡块相对应的限位卡口。安装时,先将前、后片壳的连接齿分别从上方和下方插入到连接框内,连接框同时套在上、后片壳的连接齿外,而后推动连接框,使连接框的限位卡块嵌入到连接齿上设置的相对应的限位卡口内,将前、后壳体卡紧为一体,即可实现前、后片壳的对合连接。拆卸时,通过回推连接框,使限位卡块从限位卡口中脱出,又可将前、后片壳的连接齿从连接框中抽出,即可完成前、后片壳的拆卸。所述壳体对合连接结构,能够非常快速、方便的实现两壳体的对合连接与拆卸。而且,其连接框的内外侧连接片则可限制两片壳左右方向相对移动,连接框的限位卡块又可限制两片壳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而具有较好连接固定强度,不易因摔落或撞击使两片壳相互脱离而导致壳体内的元器件受损,且结构简单。此外,限位卡块设置于连接框的内部,不会因外力的撞击而受损断裂,有着更好的牢固性;连接齿和连接框均设置于壳体的侧边上,不需占用内部的使用空间,不会影响内部电路板的设计,提高了电路板设计的范围和灵活性,且减小手机等设备的壳体的体积,使外形更加美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3、图7是本发明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去除连接框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装配前的位置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装配后的位置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2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前片壳与连接框的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连接框的U形底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壳体对合连接结构的底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如图2-图6及图8所示,包括对合为壳体的前片壳1和后片壳2,连接前、后片壳的连接框3;前片壳1和后片壳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从片壳侧边相向延伸的连接齿4,在连接齿的根部设置限位卡口42;连接框3同时套在前、后片壳的连接齿外,包括位于连接齿内侧的内连接片31和连接齿外侧的外连接片32,内、外侧连接片在位于前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设置限位卡块33将内外侧连接片的前侧连接,在与后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同样设置限位卡块33将内、外连接片的后侧连接;各限位卡块33的位置与各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42位置对应,通过推动连接框可使连接框上的各限位卡块均卡入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内。
前、后片壳相对的连接齿4以相互错开一定距离为佳,可部分错开,或完全错开,相互错开一定距离的连接齿,能够避免前、后片壳的连接齿间的间隙重合,从而可以避免因此给连接的强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的保证连接强度。连接齿4相互错开的距离,最好能够使得前片壳的连接齿的间隙处对应后片壳的连接齿,后片壳连接齿的间隙处对应前片壳的连接齿,也即前、后片壳的连接齿间的间隙完全错开,不存在间隙的重合,如图3,其很好的保证壳体对合连接的连接强度。
前片壳1或后片壳2的连接齿4上设置顶块43,顶块43卡入另一片壳相邻的连接齿4的间隙中,同时与两相邻的连接齿相抵。通过顶块的设置,可使连接齿能够通过顶块相互支撑,从而限制两片壳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通过设置该结构,可使本发明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同时从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对两片壳体的相对运动实现了限制,其实现了全方位的移动限制,因而有着更好的连接固定强度。
前、后片壳的连接齿4上可同时设置卡入后另一片壳相邻连接齿间隙中的顶块43,如图3、图4,其能够使前、后片壳的凸齿均通过顶块相抵而填充连接齿间间隙,从更进一步的提高壳对合连接的连接强度。
连接框3可包括连接前、后片壳体左侧的连接框34和连接前、后片壳体右侧的连接框35,左、右两侧的连接框可相互独立,也可以通过中间连片36相连接整体构成U型结构,如图7。通过连片36相连,安装及拆卸时左、右两侧的连接框可同步连动,从而能同时实现左右两侧连接框的安装与拆卸,操作更方便、快捷。
如图7、图9所示,前、后片壳的左右两侧,在与顶部的连接齿相对的上方,均设置有向上凹陷的片壳插槽12,两侧连接框的顶部设置与片壳插槽12对应的连接凸台38,当向上推动连接框时,两侧连接框顶部的连接凸台38可嵌入到相应的片壳插槽12内。通过设置此结构,可使连接框与两片壳相互锁死,避免轻易将连接后的壳体打开。
为使两片壳连接后锁紧更加可靠、牢固,在前、后片壳的左、右两侧顶部的连接齿上可设置向内凹陷的连接齿凹台44,如图9,连接齿凹台44,连接框在于其相对的位置设置卡台37。当推动连接框,连接前、后片壳,连接凸台38插入片壳插槽12时,卡台37可卡紧在连接齿凹台44上,与连接齿凹台44相抵紧;前、后片壳的顶部的连接齿4的顶端均设有向内凹陷的连接齿凹台44,该连接齿4上方的片壳处也设有向内凹陷至与连接齿凹台44同一垂直面的片壳凹台11,片壳凹台11的台面处还设有向上凹陷的片壳插槽12;连接框3的U形侧边顶端设有上、下端分别卡入至片壳凹槽12和连接齿凹台44内的连接凸台38。连接后,片壳插槽12的外侧可对连接框顶部的连接凸台产生向内的作用力,而连接齿凹台44可通过卡台对连接框产生向外的力,内外两侧的力相互制约,使连接框难以被从顶部拽出,其连接后将前后片壳体牢固锁紧。为使锁紧后的片壳能够拆卸,在连接框的顶部可设置插孔,通过使用工具插入插孔中,可借助工具将连接框顶部的连接凸台38从片壳插槽内抽出,从而将连接好的的片壳拆卸。
连接凸台38的内侧有斜向上延伸而出的卡条39,片壳凹台11内侧的片壳卡于连接凸台38与卡条39间的V形槽中,连接凸台38的外侧有向外延伸而出的手按平台30,手按平台30的外侧凸出于片壳之外。
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前片壳1和后片壳2的底部横边上设有通孔13,且前片壳1和后片壳2上的通孔13分别交错设置,连接框3的连片36上设有卡入通孔13内的底边凸台35;如图10、11所示。底部横边上设置的通孔和卡于通孔内的底边凸台,一方面可将连片固定,另一方面通过底边凸台和通孔的配合,可限制连接框的横向移动,避免连接框的扭动,进一步提高两片壳间的连接强度。
为更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前、后片壳的上、下两侧可设置卡扣连接结构。

Claims (8)

1.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合为壳体的前片壳和后片壳,连接前、后片壳的连接框;前片壳和后片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从片壳侧边相向延伸的连接齿,在连接齿的根部设置限位卡口;连接框同时套在前、后片壳的连接齿外,包括位于连接齿内侧的内连接片和连接齿外侧的外连接片,内、外侧连接片在位于前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设置限位卡块将内外侧连接片的前侧连接,在与后片壳各连接齿间隙处同样设置限位卡块将内、外连接片的后侧连接;各限位卡块的位置与各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位置对应,通过推动连接框可使连接框上的各限位卡块均卡入连接齿上的限位卡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框(3)包括连接前、后片壳体左侧的连接框(34)和连接前、后片壳体右侧的连接框(35),左、右两侧的连接框通过中间的连片(36)相连接,整体构成U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前、后片壳的连接齿相互错开一定距离,使前、后片壳的连接齿间的间隙完全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片壳(1)或后片壳(2)的连接齿(4)上设置顶块(43),顶块(43)卡入另一片壳相邻的连接齿(4)的间隙中,同时与两相邻的连接齿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前、后片壳的连接齿(4)上同时设置卡入后另一片壳相邻连接齿间隙中的顶块(43),使前、后片壳的凸齿均通过顶块相抵而填充连接齿间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前、后片壳的顶部的连接齿(4)的顶端均设有向内凹陷的连接齿凹台(44),该连接齿(4)上方的片壳处也设有向内凹陷至与连接齿凹台(44)同一垂直面的片壳凹台(11),片壳凹台(11)的台面处还设有向上凹陷的片壳插槽(12);连接框(3)的U形侧边顶端设有上、下端分别卡入至片壳凹槽(12)和连接齿凹台(44)内的连接凸台(3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凸台(38)的内侧有斜向上延伸而出的卡条(39),片壳凹台(11)内侧的片壳卡于连接凸台(38)与卡条(39)间的V形槽中,连接凸台(38)的外侧有向外延伸而出的手按平台(30),手按平台(30)的外侧凸出于片壳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对合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片壳(1)和后片壳(2)的底部横边上设有通孔(13),且前片壳(1)和后片壳(2)上的通孔(13)分别交错设置,连接框(3)的连片上设有卡入通孔(13)内的底边凸台(35)。
CN201410091934.0A 2014-03-13 2014-03-13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Active CN103997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1934.0A CN103997866B (zh) 2014-03-13 2014-03-13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1934.0A CN103997866B (zh) 2014-03-13 2014-03-13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7866A CN103997866A (zh) 2014-08-20
CN103997866B true CN103997866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311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1934.0A Active CN103997866B (zh) 2014-03-13 2014-03-13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978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2081B (zh) * 2016-11-28 2021-03-09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TWI687146B (zh) * 2019-03-19 2020-03-0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殼體結構
CN114449788A (zh) * 2020-11-06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617U (en) * 2002-11-28 2004-02-11 Inventec Corp Housing structure
TWM240773U (en) * 2003-07-11 2004-08-11 Shr-Lung Ji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interface card casing
CN201821602U (zh) * 2010-10-19 2011-05-04 齐苏晋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壳体联接结构
CN203827630U (zh) * 2014-03-13 2014-09-10 刘礼刚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617U (en) * 2002-11-28 2004-02-11 Inventec Corp Housing structure
TWM240773U (en) * 2003-07-11 2004-08-11 Shr-Lung Ji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interface card casing
CN201821602U (zh) * 2010-10-19 2011-05-04 齐苏晋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壳体联接结构
CN203827630U (zh) * 2014-03-13 2014-09-10 刘礼刚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7866A (zh)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4520B (zh) 用于电子设备中的输入/输出架构的装饰件
US7988495B2 (en) Connector
CN103002700B (zh) 电路板装置及其与电子卡的组合结构
CN103997866B (zh)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CN104433354B (zh) 抽屉侧板与后背板的连接机构
CN103458646B (zh) 电子装置
CN105528961B (zh) 一种显示装置前壳与胶框的固定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01111135A (zh) 具有板组件单元的显示装置
CN208507000U (zh) 边框架、交互智能平板及智能书写装置
CN203827630U (zh) 一种壳体对合连接结构
CN20526342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022059U (zh) 移动终端及其扩展模块安装结构
CN205882331U (zh) 一种同轴线组件
CN207854313U (zh) 一种安装板固定件
CN206077479U (zh) 一种带有双音频接口的手机结构
JP2013534350A (ja) コネクタ及び無線モデム
CN205338400U (zh) 一种抽插式镜框
CN201063824Y (zh) 一种无线麦克风接收机
CN202551562U (zh) 分离式壳体及电源适配器
CN201699222U (zh) Sfp电连接器插头
CN208314676U (zh) 一种机箱
CN202077318U (zh) 机柜滑轨卡扣结构
CN207689781U (zh) 一种金属架和液晶显示模组
CN202134421U (zh) 一种电器控制开关结构
CN104605638A (zh) 一种增大容量的抽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114

Address after: 510000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Science City, No. 31 Southern China new material Ke Feng Lu Park G8-202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KENT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Tianhe District Zhongshan Avenue, No. 18 West China and Hong Kong Garden Room 808

Applicant before: Liu Liga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