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4933A -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4933A
CN103934933A CN201310025055.3A CN201310025055A CN103934933A CN 103934933 A CN103934933 A CN 103934933A CN 201310025055 A CN201310025055 A CN 201310025055A CN 103934933 A CN103934933 A CN 103934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ld
lower mold
shell body
mold apparatus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50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4933B (zh
Inventor
刘金彦
金扬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Guangzhou Mobile R&D Cent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Guangzhou Mobile R&D Cent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Guangzhou Mobile R&D Cent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Guangzhou Mobile R&D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31002505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34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34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4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4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4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所述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外壳体的主体于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合模后形成的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之间的型腔中成型,还包括推顶装置,所述推顶装置能够随上模装置的开模动作推动成型的外壳体向上移动,并使外壳体与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分离;其中,所述推顶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斜顶件,在斜顶件的上端部与下模装置之间形成有与型腔相通并与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形状相对应的腔体,外壳体的内功能件成型于所述腔体中,且在推顶装置向上推动外壳体时,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相对于外壳体运动,以使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分离。

Description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包括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等逐渐向着更轻更薄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所使用的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此类要求。碳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性及耐磨性好等特点,因此常被用来增强高分子、混凝土等材料。碳纤维主要以碳纤维粉、短碳纤维、长碳纤维、连续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布,碳纤维毡)形式存在,对于碳纤维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碳纤维织物因为各向异性低而具有更强的强增效果。
目前,碳纤维织物或其他纤维织物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以模压成型为主,但无论是预浸渍制备法还是树脂传递制备法,由于受到成型模具本身的限制都不能在成型外壳的同时制备出壳体内的零件,因此需要将采用注塑方法另外制备的零件用粘合剂粘贴在模压成型后的外壳上。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1254654A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材料的加工工艺以及采用该材料制备的移动终端外壳,此专利中采用预浸渍法模压制备碳纤维布移动终端外壳,但外壳内部的功能部件是热塑性塑料通过注塑工艺注塑成型,再利用环氧胶与外壳粘结一起。此法不仅增加了加工成本和时间,而且注塑成型的零件与复合材料壳体间的粘结处也将成为整体外壳的强度薄弱点影响整体外壳的使用性能。
此外,美国专利申请US0289390A1公开了一种制备碳纤维增强电子外壳的方法,该专利中的外壳采用模压方法制备,外壳具有碳纤维-基体的多层结构,其中外壳的倒扣由制品成型后再经过切割的后处理方法解决。该方法使得电子外壳的制备方法变得复杂,从而增加了加工成本和时间。
此外,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易于粘贴着模具,因此如何取出模压产品而不使产品受到损害也是模压成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例如,美国专利US8257075B2公开了一种具有顶针结构的用以模压加工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制品的模具,该模具可以顶出制品,但不具有解决倒扣部位脱模问题的机构。
因此,如何一体化地成型壳体以及壳体的内部功能件,并顺利地将成型的壳体从模具中顶出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以便一体化地成型外壳体以及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并顺利地将成型的外壳体从成型模具中顶出而不被损坏,提高外壳体的整体强度和耐磨性,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外壳体的主体于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合模后形成的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之间的型腔中成型,还包括推顶装置,所述推顶装置能够随所述上模装置的开模动作推动成型的外壳体向上移动,并使所述外壳体与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分离;其中,所述推顶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斜顶件,在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与所述下模装置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型腔相通并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形状相对应的腔体,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成型于所述腔体中,且在推顶装置向上推动外壳体时,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运动,以使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上模固定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固定板下方的上模板,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模固定板上方的下模板;所述型腔形成在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推顶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在合模时,放置于所述下模装置上;
至少两个导向件,贯穿所述下模板和所述支撑件,顶端固定连接到所述上模装置,在合模时底端以预定的距离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且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设置有凸缘,以带动所述支撑件移动;
至少两个直顶件,贯穿所述下模板,所述至少两个直顶件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顶端接触到成型的外壳体。
优选地,在合模时,所述支撑件放置于设置在所述下模固定板上具有预定高度的垫块上。
优选地,在合模时,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放置于所述下模固定板上,且所述导向件的底端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预定距离与所述垫块的高度相等。
优选地,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与所述下模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衬垫。
优选地,所述斜顶件贯穿所述下模板,且所述斜顶件的下端部枢接在所述支撑件上。
优选地,所述凸缘为形成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的平板。
优选地,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的运动包括转动、直线滑动或斜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一起形成密封的型腔。
优选地,在所述上模装置的位于所述型腔的外围处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通的溢料槽。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成型模具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碳纤维浸渍于树脂中,形成碳纤维预浸渍体;
B、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
C、将所述成型装置的上模装置合模到所述下模装置上;
D、加热所述成型模具,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固化;
E、将所述成型模具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优选地,步骤B包括:在25-50℃的温度范围下,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
优选地,步骤D包括:将所述成型装置加热至80-18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固化。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成型模具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交替地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
B、在树脂和纤维编织体达到预定的厚度后,将所述成型模具的上模装置合模到所述下模装置上;
C、加热所述成型模具,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
D、将所述成型模具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优选地,步骤C包括:将所述成型装置加热至80-20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
优选地,所述树脂为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
优选地,所述纤维编织体为碳纤维编织体、玻璃纤维编织体或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合编织体。
本发明所提供的成型模具在开模时在所述推顶装置的作用下能够使成型的外壳体与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自动地分离。此外,通过在斜顶件的上端部和所述下模装置之间形成与外壳体的内功能件的形状相对应的腔体,能够在成型外壳体的主体的同时,一体化的成型外壳体的内功能件,且在开模时,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沿远离所述内功能件的方向运动,从而方便地将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和斜顶件的上端部分离,且不会对外壳体造成损坏,避免了在成型外壳体的主体后,再将内功能件粘结在主体上,有助于提高外壳体的整体强度和耐磨性以及外观质量,并显著简化了移动终端外壳体的形成和制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优点和特点将会变得更清楚和更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型模具处于开模状态时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构思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100和方法,以一体化地形成外壳体,提高产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部件。
参照图1至图3,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型模具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100的下模装置120的俯视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200的成型模具100,该成型模具100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以及推顶装置130。外壳体200包括主体210和形成于主体210内侧的内功能件220,而外壳体200于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之间的型腔S1中成型。
具体地说,型腔S1可以包括成型主体210的腔体S10和成型内功能件220的腔体S11。
上模装置110设置与下模装置120的上方,且能够从下模装置120向上移动,推顶装置130设置于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之间。
下面对上模装置110、下模装置120和推顶装置130进行具体地描述。
上模装置110具体地可包括上模固定板111以及固定连接在上模固定板111的下方的上模板112。类似地,下模装置120也可具体地包括下模固定板123以及固定连接在下模固定板123的上方的下模板121。型腔S1位于上模板112的下表面1121和下模板121的上表面1211之间。此外,在下模固定板123和下模板121之间可以形成有腔体S2,并进一步在下模固定板123和下模板121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22。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上模固定板111和上模板112可以形成为一个整体,同样,下模固定板123和下模板121也可形成为一体。
推顶装置130用于分离外壳体200和上模装置110及下模装置120,能够随上模装置110的开模动作向上移动,同时推动已成型的外壳体也向上移动,且在上移过程中能够将外壳体200与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分离,从而能够方便地取出外壳体。
推顶装置130包括斜顶件133。斜顶件133可包括上端部1331、下端部1333以及将上端部1331和下端部1333连接的主体部1332。具体地说,主体部1332沿相对于外壳体200倾斜的方向朝向下模板121的上表面1211延伸。上端部1331可从下模板121的上表面1211向上的突出,且在下模板121的上表面1211的与上端部133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1214。所述凹槽1214与上端部1331之间形成有腔体S11,该腔体S11的形状与外壳体200的内侧上的内功能件220的形状相同,并与腔体S10相通。这样,在进行成型外壳体200时,能够使外壳体200的主体210和内功能件220一体化的形成。
上端部1331形成为与外壳体200的内功能件22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例如,如图1中所述的从主体部1332突出的结构(例如钩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上端部1331还可以具有为其他形状的凹凸结构,例如锯齿状,只要上端部1331与凹槽1214之间所形成的腔体S11的形状与内功能件220的形状相同,便可对上端部1331的形状进行任意的改变。
在开模过程中,斜顶件133能够被推动并随上模装置110向上移动,且因为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成型的外壳体200运动,即,上端部1331沿远离外壳体200的内功能件220的方向运动,因此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能够与外壳体200上的内功能件220自动地分离。
具体地说,推顶装置130还可以包括支撑件134、至少两个导向件131和至少两个直顶件132。在这种情况下,斜顶件133的下端部1333可以枢接在支撑件134上,即,使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相对于下端部1333以及外壳体200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转动,以便使上端部1331与成型的外壳体200的内功能件210分离。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斜顶件133的下端部1333还可以利用诸如导轨和滑块等连接构件滑动地连接在支撑件134上,从而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外壳体200可直线地滑动,即,这时,上端部1331相对于内功能件210存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此外,斜顶件133还可以其他的方式连接在支撑件134上,以使斜顶件133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于外壳体200斜向地移动。例如,可以通过组合转动和直线滑动的运动方式实现斜向运动,只要在开模状态中,能够保证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与外壳体200的内功能件210分离即可。
在合模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支撑件134位于下模装置120上,具体地说,支撑件134可以设置于下模固定板123上。
在下模板121和下模固定板123之间还可以形成空腔S2,支撑件134可以放置于空腔S2中。
此外,在支撑件134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缓冲块136,缓冲块136可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以防止支撑件134随着上模装置110的开模运动向上移动时撞击到下模板121的下表面而发生破损。
至少两个导向件13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上模装置110上,导向件131的底端放置于下模固定板123的上表面上,即,导向件131能够随上模装置110的开模运动而向上移动。导向件131还贯穿支撑件134和上模板112,并位于型腔S1的外侧处,这样,在支撑件134和下模板121上分别开设有通孔1341和1212,以方便导向件131的移动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导向件131的底端还形成有凸缘1311,该凸缘1311从导向件131的外围向外延伸,且该凸缘1311的横截面尺寸要大于支撑件134上的通孔1341的横截面尺寸,这样,支撑件134能够在导向件131的凸缘1311的推动下随导向件131一起向上移动。
此外,为了缓冲合模时的冲击,在导向件131的底端和下模固定板123之间可设置有衬垫135。
至少两个直顶件132贯穿下模板121,且其底端固定于支撑件134上,而顶端接触到成型的外壳体200。即,直顶件132与支撑件134同时移动和同时停止。在直顶件132向上移动时,能够将外壳体200顶出,以使外壳体200与下模装置120自动地分离。
为了使外壳体能够在开模时能够与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均分离,在导向件131的底端和支撑件134之间需设置有预定的距离,即,导向件131的底端应位于支撑件134的下方,保证支撑件134相对于导向件131(或上模装置110)的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在导向件131开始向上移动且未到达支撑件134时,支撑件134是处于固定不动的,此时,上模装置110已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上模装置110和外壳体200已分离。一旦导向件131上的凸缘1311接触到支撑件134的下表面,支撑件134便会随导向件131同时向上移动,同时支撑件134带动直顶件132推动外壳体200向上移动,使外壳体200与下模装置120分离。此后,外壳体200与上模装置110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为导向件131的底端与支撑件134之间的预定距离,而与下模装置120之间的距离随外壳体200的移动增大。在支撑件134上的缓冲块136接触到下模板121的下表面时,停止移动,这时外壳体200与下模装置120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为支撑件134的移动位移,如图3所示。这时,便可将外壳体200从成型模具100中取出。
此外,为了在支撑件134和导向件131的底端之间形成预定距离,可以在下模固定板123的上方设置垫块137,该垫块137的高度与上述预定距离基本相同,而支撑件134放置于垫块137上。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在支撑件134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起,并使该凸起在合模状态下位于下模固定板123的上表面上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推顶装置130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凸缘1311可以不必为形成在导向件131的底端的平板,也可形成为从导向件131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突起,只要能够使导向件131带动支撑件134向上移动即可。此外,还可以不设置导向件131,可利用拉绳将支撑件134连接到上模装置110上,同时保证拉绳的长度应大于支撑件134与拉绳和上模装置110的连接点处的距离,只要使支撑件134相对于上模装置110的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可。
此外,在成型外壳体时,最好能够保证型腔处于密封状态,以尽可能地避免原料的泄漏。因此,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上模装置110的下表面1121和下模装置120的上表面1211可形成密封的型腔S1。
此外,在成型外壳体时,经常存在添加的原料较所需要的原料多的情况,为此,可以在下模装置120的位于型腔的外围处开设有与型腔相通的溢料槽1213,多余的原料在成型外壳体200时能够被推挤入溢料槽1213中,从而不会对外壳体200的外观造成影响。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成型模具100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T11、将碳纤维浸渍于树脂中,形成碳纤维预浸渍体。
T12、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成型模具100的下模装置120上。
具体地说,可以在25-50℃的温度范围下,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成型模具100的下模装置120上。
T13、将成型装置的上模装置110合模到下模装置120上。
T14、加热所述成型模具100,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固化。
具体地说,可将成型装置加热至80-18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以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充分地固化。在加热过程中,可以以每分钟5℃的速度将成型模具100加热至预定的温度。
T15、将成型模具100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在开模时,导向件131随上模装置110向上移动,使外壳体与上模装置110分离;在导向件131的底端接触到支撑件134的下表面时,带动支撑件134和设置于支撑件134上的直顶件132和斜顶件133同时向上移动,继而将外壳体200推出,使之与下模装置120分离;在支撑件134上的缓冲块136接触到下模板121的下表面时,停止运动,此时可将外壳体200取出。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成型模具100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T21、在成型模具100的下模装置120上交替地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
还可以在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之间在下模装置120上涂刷一定的脱模剂,脱模剂只要均匀的附在下模装置120的上表面上即可,以便后续分离外壳体200;然后在脱模剂上依次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
在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时,可以采用手糊或机器糊的方法。
所采用的树脂可以为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所采用的纤维编织体可以为碳纤维编织体、玻璃纤维编织体或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合编织体。
T22、在树脂和纤维编织体达到预定的厚度后,将成型模具100的上模装置110合模到下模装置120上。
T23、加热成型模具100,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
具体地说,可以每分钟5℃的速度将成型装置加热至80-20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成型外壳体。
T24、将成型模具100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制备移动终端外壳体的成型模具100和方法,在开模时通过所述推顶装置130的作用能够使成型的外壳体200分别与上模装置110和下模装置120自动地分离,避免了将外壳体200强行从模具中取出,从而提高外壳体的整体强度和外观的质量。此外,通过将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设置成具有与外壳体的内功能件220形状对应的形状,能够在成型外壳体200的主体210的同时,一体化的成型外壳体200的内功能件220,且在开模时,通过斜顶件133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的运动,能够使斜顶件133的上端部1331和内功能件220自动脱离,从而可方便地将外壳体200分离,且不会对外壳体200造成损坏,避免了在成型外壳体的主体210后,再将内功能件220粘结在主体210上,有助于提高外壳体200的强度,并显著简化了移动终端外壳体的形成和制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上面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100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外壳体的主体于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合模后形成的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之间的型腔中成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顶装置,所述推顶装置能够随所述上模装置的开模动作推动成型的外壳体向上移动,并使所述外壳体与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分离;
其中,所述推顶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斜顶件,在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与所述下模装置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型腔相通并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形状相对应的腔体,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成型于所述腔体中,且在推顶装置向上推动外壳体时,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运动,以使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能够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功能件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上模固定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固定板下方的上模板,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模固定板上方的下模板;所述型腔形成在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在合模时,放置于所述下模装置上;
至少两个导向件,贯穿所述下模板和所述支撑件,顶端固定连接到所述上模装置,在合模时底端以预定的距离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且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设置有凸缘,以带动所述支撑件移动;
至少两个直顶件,贯穿所述下模板,所述至少两个直顶件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顶端接触到成型的外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合模时,所述支撑件放置于设置在所述下模固定板上具有预定高度的垫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合模时,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放置于所述下模固定板上,且所述导向件的底端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预定距离与所述垫块的高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与所述下模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衬垫。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件贯穿所述下模板,且所述斜顶件的下端部枢接在所述支撑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为形成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件的底端的平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的运动包括转动、直线滑动或斜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件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模装置和所述下模装置一起形成密封的型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装置的位于所述型腔的外围处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通的溢料槽。
12.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碳纤维浸渍于树脂中,形成碳纤维预浸渍体;
B、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
C、将所述成型装置的上模装置合模到所述下模装置上;
D、加热所述成型模具,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固化;
E、将所述成型模具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包括:
在25-50℃的温度范围下,将碳纤维预浸渍体放置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将所述成型装置加热至80-18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使碳纤维预浸渍体固化。
15.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所述成型模具的下模装置上交替地涂覆树脂和纤维编织体;
B、在树脂和纤维编织体达到预定的厚度后,将所述成型模具的上模装置合模到所述下模装置上;
C、加热所述成型模具,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
D、将所述成型模具冷却至常温,并开模,取出成型的外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包括:将所述成型装置加热至80-200℃,并保持该温度30-60分钟,使树脂和纤维编织体固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为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编织体为碳纤维编织体、玻璃纤维编织体或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合编织体。
CN201310025055.3A 2013-01-23 2013-01-23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Active CN103934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5055.3A CN103934933B (zh) 2013-01-23 2013-01-23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5055.3A CN103934933B (zh) 2013-01-23 2013-01-23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4933A true CN103934933A (zh) 2014-07-23
CN103934933B CN103934933B (zh) 2016-12-28

Family

ID=51182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5055.3A Active CN103934933B (zh) 2013-01-23 2013-01-23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3493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7478A (zh) * 2015-09-18 2016-03-30 思柏精密模具注塑(无锡)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池外壳的精密模具
CN106626195A (zh) * 2016-12-23 2017-05-10 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天线罩外罩一模多腔成型的加工方法及其成型装置
CN111780713A (zh) * 2020-06-06 2020-10-16 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及倾角检测装置
CN114683586A (zh) * 2022-03-31 2022-07-0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后模、热压脱模设备及热固性碳纤维与塑胶件的成型工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4654A (zh) * 2008-04-16 2008-09-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碳纤维材料加工工艺、移动终端外壳制造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01471640U (zh) * 2009-09-02 2010-05-19 中山市登盈精密注塑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模具
CN201720973U (zh) * 2010-05-14 2011-01-2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具有顶出结构的模具
CN101954689A (zh) * 2010-09-13 2011-01-26 凡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斜顶抽芯结构
CN202006565U (zh) * 2010-12-10 2011-10-12 朱作玉 一种改良模具侧抽芯的斜顶脱模机构
JP2012020456A (ja) * 2010-07-14 2012-02-02 Key Tranding Co Ltd 成形金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4654A (zh) * 2008-04-16 2008-09-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碳纤维材料加工工艺、移动终端外壳制造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01471640U (zh) * 2009-09-02 2010-05-19 中山市登盈精密注塑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模具
CN201720973U (zh) * 2010-05-14 2011-01-2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具有顶出结构的模具
JP2012020456A (ja) * 2010-07-14 2012-02-02 Key Tranding Co Ltd 成形金型
CN101954689A (zh) * 2010-09-13 2011-01-26 凡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斜顶抽芯结构
CN202006565U (zh) * 2010-12-10 2011-10-12 朱作玉 一种改良模具侧抽芯的斜顶脱模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涂序斌等: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 31 August 2009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7478A (zh) * 2015-09-18 2016-03-30 思柏精密模具注塑(无锡)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池外壳的精密模具
CN106626195A (zh) * 2016-12-23 2017-05-10 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天线罩外罩一模多腔成型的加工方法及其成型装置
CN106626195B (zh) * 2016-12-23 2018-11-23 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天线罩外罩一模多腔成型的加工方法及其成型装置
CN111780713A (zh) * 2020-06-06 2020-10-16 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及倾角检测装置
CN114683586A (zh) * 2022-03-31 2022-07-0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后模、热压脱模设备及热固性碳纤维与塑胶件的成型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4933B (zh)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71559Y (zh) 一种翘翘板追顶脱模机构及注塑模具
CN103934933A (zh) 用于制备移动终端的外壳体的成型模具和方法
CN201346828Y (zh) 小件制品注塑模具
CN108312446A (zh) 脱模结构
CN103909630B (zh) 司筒顶出机构
CN203254622U (zh) 一种注塑模具中的双倒扣产品脱出装置
CN104589580A (zh) 一种双色成型模具的加工工艺
CN209207916U (zh) 汽车车灯厚壁光导防粘模具
CN106514937A (zh) 一种带有结构件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方法
CN207273722U (zh) 具有三次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08052483U (zh) 基于型腔取件的汽车前保险杠注塑模具
CN204977299U (zh) 一种前模、后模分段斜顶抽芯机构的模具
CN202293240U (zh) 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CN103909624B (zh) 模具的进胶结构
CN207808231U (zh) 一种游戏机塑胶面板的注塑模具
CN206780913U (zh) 一种装饰外壳成型模具
CN203092947U (zh) 模具的进胶结构
CN206733516U (zh) 一种加速顶模具机构
CN202029348U (zh) 新型注塑模顶杆的改进结构
CN207448974U (zh) 一种组合垫圈模具
CN102198722A (zh) 潜伏式浇口
CN205572922U (zh) 顺序控制二次翻转顶出模具
CN201353432Y (zh) 航空模型飞机
CN103802280A (zh) 加纤防断牛角入子
CN215434749U (zh) 一种便于脱料的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