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7426B -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7426B
CN103907426B CN201410134608.3A CN201410134608A CN103907426B CN 103907426 B CN103907426 B CN 103907426B CN 201410134608 A CN201410134608 A CN 201410134608A CN 103907426 B CN103907426 B CN 1039074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paddy rice
acetic acid
stage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46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7426A (zh
Inventor
李万昌
马利萍
王丹
王静
师学珍
姬生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1346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074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07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7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7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74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处理;叶片降温处理:在拔节期,每10-15天进行叶片喷施体积百分比为20%-30%的乙醇溶液;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水稻喷洒含体积百分比为0.02%~0.1%的乙酸混合药剂;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于灌浆期,在进行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灌排水处理:在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3天之后继续灌浅水。依照本方法有效抑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各种病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极大地影响着粮食生产,使作物减产、粮食品质下降。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每年我国有接近400万公顷的水稻受到稻瘟病危害,年损失水稻产量达50万吨,占水稻总产量的10-30%。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稻瘟病是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危害水稻的各个部位。
目前,用于防治稻瘟病菌的药剂主要有:三环唑、富士一号、稻瘟净、异稻瘟净和克瘟散等,本研究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乙酸对稻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杀菌机理,为稻瘟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新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利用物理和生化方法结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减少水稻生长中农药的大量使用,提供绿色安全生长的水稻。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价格低廉的抑制稻瘟菌的混合药剂。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8~12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4%~0.09%,这种方法可以杀灭种子表面可能携带的稻瘟菌孢子,降低苗期染病几率;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0-15天进行叶片喷施体积百分比为20%-30%的乙醇溶液,使用乙醇溶液喷施可以降低叶面温度,破坏稻瘟菌萌发条件(稻瘟菌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减少染病几率,使用乙醇降温条件较温和,不会对水稻叶片造成危害,不会影响其生长;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2%~0.1%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已有研究表明,许多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不仅能利用葡萄糖、果糖和乳糖等各种糖类,而且也能利用乙酸等有机酸作为它们代谢的能源和碳源而得以生长,稻瘟菌可以利用低浓度的乙酸作为碳源,但是乙酸作为胁迫因子导致稻瘟菌中抗氧化物酶产量低,因此不能有效的消除活性氧的积累,抑制稻瘟菌的生长,从而使菌丝生长缓慢,无法入侵水稻细胞;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3次,每次处理10~20min,由于此时随着种苗的逐渐长大,苗圃内的湿度会逐渐增加,对苗圃吹冷风处理能加强植株间的空气流通,同时降低植株表体湿度,有效控制稻瘟菌菌丝萌发及生长;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0~30min,灌浆期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保证水稻种子灌浆,因此这时田间湿度大,适宜稻瘟菌菌丝生长,吹冷风处理能加大田间通风,降低水稻叶片的湿度,破坏稻瘟菌菌丝生长的环境;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3天之后继续灌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大田湿度,破坏稻瘟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施药处理中,所用乙酸混合药剂中所述乙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为0.02%~0.06%。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施药处理中,所用乙酸混合药剂中所述乙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为0.03%~0.05%。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施药处理中,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2M~0.8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M~0.3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05%~0.015%的SDS,NaCl和CaCl2在杀菌的同时也可作为植物的微量元素来源。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由于在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稻瘟病病情容易迅速扩展,补充照明可以破坏稻瘟病迅速扩展的潮湿环境,利于水稻生长。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中,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在水稻播种之前利用乙酸和强氯精杀灭水稻种子中可能存在的稻瘟菌孢子,从根本上杜绝稻瘟病的发生,在苗圃期水稻长出3叶后即对其进行除湿处理,破坏稻瘟菌的生长环境,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在插秧到大田中后,结合使用叶片降温处理、除湿处理、施药处理和灌排水处理,防止稻瘟病的大范围发生。本发明结合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多种方法破坏水稻稻瘟菌的生长、繁殖环境,并且本发明采用的试剂如乙醇、乙酸、NaCl、CaCl2等试剂对环境和水稻都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依照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稻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并减少了水稻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收获到绿色安全的水稻。本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稻瘟菌Guy11在含不同浓度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生长4天和7天后的菌落形态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0.02%乙酸处理对稻瘟菌Guy11中防卫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Guy11,ΔMoCTA3,ΔMoCTA3R菌株在CM、PDA、MM、OM、或SDC培养基中生长7天后的菌落形态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稻瘟菌侵染大麦表皮的显微图片;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MoCTA3基因编码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的明场和暗场的电镜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稻瘟菌在含NaCl、CaCl2和SDS的CM培养基上生长4天的菌落形态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稻瘟菌在含NaCl、CaCl2和SDS的CM培养基上生长4天的菌落直径统计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8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4%;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在6月中下旬的拔节期,每10天进行叶片喷施30%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2%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5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2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1%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次,每次处理20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30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3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2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9%;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5天进行叶片喷施20%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4%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2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3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15%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3次,每次处理10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0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9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5%;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2天进行叶片喷施25%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5%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8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05%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次,每次处理15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5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3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0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6%;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3天进行叶片喷施22%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3%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3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25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08%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3次,每次处理12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8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1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7%;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3天进行叶片喷施23%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6%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4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5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12%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次,每次处理18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3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8.5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8%;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1天进行叶片喷施27%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质量百分浓度为0.07%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7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28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7%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3次,每次处理14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6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1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55%;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3天进行叶片喷施23%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8%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4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5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12%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次,每次处理18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1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8: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1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75%;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1天进行叶片喷施29%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09%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65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5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09%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3次,每次处理19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9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9:
如图1所示,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11h,其中所述乙酸和强氯精混合溶液中所述乙酸的体积百分比为0.01%,所述强氯精的质量百分比为0.075%;
叶片降温处理:河南省春稻一般在6月份完成插秧,插秧后在拔节期,每14天进行叶片喷施26%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体积百分比为0.1%的乙酸混合药剂溶液,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45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8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11%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使用鼓风机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次,每次处理17min;移栽后的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使用所述鼓风机对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1次,处理时间为24min;
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天之后继续灌浅水。并且,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依照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后,水稻稻瘟病基本没有大面积发生,水稻产量有所提高。
实施例10:
一、实验材料:
CM培养基:0.6%yeast extract;0.3%酶水解干酪素;0.3%酸水解干酪素;1%蔗糖;1.6%琼脂。
实验菌株:稻瘟菌野生型菌株Guy11。
二、实验方法:
1、稻瘟菌菌株Guy11活化
2、切取活化后的稻瘟菌菌丝块于含不同浓度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分别于4d后、7d后观察菌落形态,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乙酸浓度分别为0、0.01%、0.02%、0.03%、0.04%、0.05%。
3、切取活化后的稻瘟菌菌丝块于含0.02%乙酸的CM液体培养基中,28℃,150r/min培养48h,以不含乙酸的培养基为对照,然后提取其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Real time PCR实验,检测乙酸处理后的稻瘟菌防位基因的表达量。
实验结果和分析:
如图2所示,稻瘟菌在含有不同浓度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生长4d时,0.01%乙酸即可对其菌丝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乙酸浓度为0.05%时,稻瘟菌菌丝生长被完全抑制。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当乙酸浓度大于0.05%后稻瘟菌完全就不能长了。
当稻瘟菌在含有不同浓度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生长7d时,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但乙酸对稻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出现变化于4d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0.01%乙酸处理组的菌落直径大于对照组的菌落直径;0.05%处理组中有菌落形成;其他处理组与4d相比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乙酸既可以作为抑制剂抑制菌丝生长又可以作为碳源被稻瘟菌吸收利用。长时间的培养导致乙酸挥发而失去功效,同时乙酸作为胁迫因子能够诱导菌丝体内相关基因的高表达,导致7d后0.01%处理组的菌丝生长速率大于对照组而0.05%处理组中菌丝的重新生长。
稻瘟菌在含有不同浓度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不仅利用了葡萄糖,也可能利用了乙酸作为碳源,4d时,由于稻瘟菌对乙酸的利用能力有限,0.01%的乙酸对稻瘟菌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所以菌丝直径小于对照组;7d时,当稻瘟菌适应了胁迫的环境,利用乙酸的能力加强,0.01%的乙酸对稻瘟菌的抑制作用小于促进作用,所以菌丝直径大于对照组。稻瘟菌在含有0.05%乙酸的CM固体培养基中培养,4d时,菌丝不生长,7d时,由于乙酸挥发,抑制作用降低,菌丝生长。
如图3所示,本实验提取了在含有0.02%乙酸的C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了48h的稻瘟菌菌丝的RNA,然后进行Real Time PCR实验,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含有0.02%乙酸的CM液体培养基中稻瘟菌的防卫基因,如腺苷酸环化酶基因CaM(mgg_06884),乙烯受体基因(mgg_06696),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CO(mgg_04545),过氧化氢酶CAT基因(mgg_04337),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mgg_02625),外源钙调蛋白激酶CaMPK基因(mgg_00925)的表达量均下调,其中乙烯受体基因、CAT基因、SOD基因、CaMPK基因与对照相比较表达量下调较明显。
稻瘟菌中的SOD基因、CAT基因、乙烯受体基因、CaMPK基因与对照相比较表达量下调较明显:表明在受到外界环境胁迫时稻瘟菌中抗氧化物酶产量低,因此不能有效的消除活性氧的积累。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活性氧进发是植物防卫反应的最初表现之一。活性氧进发的作用之一是对入侵病原物直接表现毒性,从而限制或抑止病菌的入侵,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活性氧能够抑止真菌菌丝体生长。由于防卫基因的表达量下调造成有关的抗氧化酶产量的降低导致的活性氧的积累,抑制了稻瘟菌的生长,从而造成菌丝生长缓慢的现象。
本实验证实乙酸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本发明据此设定出水稻稻田中使用乙酸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实施例11:
本发明的研究人员克隆了稻瘟菌Guy11中一个基因MoCTA3,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功能。稻瘟菌侵染水稻叶片0h、48h、72h、96h四个不同时期的qRT-PCR检测显示,MoCTA3在菌丝生长阶段的表达量很高,侵染过程中随侵染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72h时达到高峰,随后降低,说明MoCTA3参与了稻瘟菌的侵染过程,在稻瘟菌的致病性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随后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和互补子。本发明中,Guy11代表稻瘟菌野生型菌株Guy11,ΔMoCTA3代表稻瘟菌野生型菌株Guy11的MoCTA3基因缺失突变体,ΔMoCTA3R代表稻瘟菌野生型菌株Guy11的MoCTA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互补子。对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表型观察发现,如图4所示,突变体无论在CM、PDA、RDC还是在OM培养基上的生长量都比野生型明显减少,生长速率明显降低。由于突变体丧失了产孢能力,因此用菌丝接种了大麦叶片,如图5所示,剪取培养3周左右的大麦叶片于湿润的滤纸片中,分别接种Guy11,ΔMoCTA3,ΔMoCTA3R的菌丝球,28℃黑暗培养,分别于接种后24h、48h撕取被侵染的大麦表皮,显微镜下观察。24h时,接种Guy11和ΔMoCTA3R大麦表皮细胞内均有少量侵染菌丝,48h时侵染菌丝已布满整个细胞;而ΔMoCTA3无法侵染大麦表皮。因此突变体附着胞可能也存在某些缺陷。用菌丝侵染水稻叶片的实验结果和大麦叶片的结果大致相似,对水稻叶片的致病能力也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MoCTA3基因编码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切取小块活化后的ΔMoCTA3R菌株于SRC培养基中,28℃黑暗培养7d后,刮去菌丝,置于黑光灯下诱导2-3d,无菌水冲洗孢子,荧光观察。如图5所示,GFP荧光标记定位: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位于孢子的隔膜上。这个结果可能预示着MoCTA3基因的缺失可能导致了稻瘟菌菌丝的隔膜不能正常形成而影响菌丝的生长。
研究人员克隆的稻瘟菌MoCTA3基因影响稻瘟菌附着胞的发育,降低稻瘟菌的致病力,使稻瘟菌无法侵染水稻叶片,可以作为杀菌剂的靶标位点。基于此基因出发,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将抑制菌丝生长作为一种杀灭稻瘟菌的方法。研究人员将活化后的稻瘟菌菌丝块分别于含0.5M NaCl、0.2M CaCl2、0.02M MnCl2(由于Mn为重金属离子,本发明乙酸混合药剂中未使用)或0.01%SDS的CM固体培养基中,4d后观察菌落并测量稻瘟菌菌株的菌落直径,如图7和图8显示,结果表明,NaCl、CaCl2、MnCl2和SDS都能一定程度地抑制野生稻瘟菌Guy11的生长,其中SDS抑制效果最明显。
所以本发明中采用了NaCl、CaCl2、和SDS作为杀灭稻瘟菌的几种试剂。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5)

1.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体积百分比为0.01%的乙酸和质量百分比为0.04%~0.09%的强氯精混合溶液进行浸种处理8~12h;
叶片降温处理:在拔节期,每10-15天进行叶片喷施体积百分比为20%-30%的乙醇溶液;
施药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内,向所述水稻喷洒含体积百分比为0.02%~0.1%的乙酸混合药剂,所用乙酸混合药剂中所述乙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为0.02%~0.06%,所用乙酸混合药剂还包括:质量体积浓度为0.2M~0.8M的NaCl、质量体积浓度为0.1M~0.3M的CaCl2、和体积百分比为0.005%~0.015%的SDS;
除湿处理:于3叶期到移栽前,对苗圃水稻进行吹冷风处理2~3次,每次处理10~20min;;于灌浆期,在进行所述施药处理之后的第3天对水稻进行1次20~30min的吹冷风处理;灌排水处理:在所述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对水稻稻田进行排水晒田处理,将稻田内的水排干进行晒田,持续2-3天之后继续灌浅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药处理中,所用乙酸混合药剂中所述乙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为0.03%~0.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个鼓风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照明处理:使用照明灯对水稻进行照射,所述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照明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田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灌浅水时限定水流的方向为从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高的一侧向所述水稻稻田高度最低的一侧,进行所述排水晒田处理时将排水与所述水稻稻田的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水稻稻田的高度最低的一侧。
CN201410134608.3A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74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4608.3A CN103907426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4608.3A CN103907426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7426A CN103907426A (zh) 2014-07-09
CN103907426B true CN103907426B (zh) 2015-07-08

Family

ID=51033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460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7426B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074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20424A (zh) * 2015-06-17 2015-09-23 陈祺 一种防治水稻病害方法
CN106797849A (zh) * 2016-12-13 2017-06-06 卢志文 提高有机水稻产量的方法
CN106797851A (zh) * 2016-12-13 2017-06-06 卢志文 提高水稻产量的安全方法
CN106797850A (zh) * 2016-12-13 2017-06-06 卢志文 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方法
CN106688748A (zh) * 2016-12-13 2017-05-24 卢志文 高产量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6818344A (zh) * 2016-12-13 2017-06-13 卢志文 防止水稻稻瘟病的栽培方法
CN109258172B (zh) * 2018-10-09 2021-07-16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提高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性状的方法
CN112715295A (zh) * 2021-01-14 2021-04-30 温州九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菰米的种植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711A (zh) * 2008-07-16 2010-01-20 广东海洋大学 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CN104195069A (zh) * 2014-07-24 2014-12-10 中国农业大学 一株防治稻瘟病的枯草芽孢杆菌2012syx04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711A (zh) * 2008-07-16 2010-01-20 广东海洋大学 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CN104195069A (zh) * 2014-07-24 2014-12-10 中国农业大学 一株防治稻瘟病的枯草芽孢杆菌2012syx04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张海鹏;《农民致富之友》;20131231(第3期);第100页 *
浅谈丘陵山区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张敏;《四川农业科技》;20121231(第1期);第35页 *
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孟韫秀;《农民致富之友》;20111231(第3期);第4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7426A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7426B (zh)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CN107446847B (zh)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gt11及其应用
CN104498386B (zh) 酸枣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sz23及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Elanchezhiyan et al. Multifaceted benefits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 FBZ24 in the management of wilt disease in tomato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Chen et al. Inhibitory efficacy of endophytic Bacillus subtilis EDR4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n rapeseed
Kablan et al. Silicon reduces black sigatoka development in banana
CN104946567B (zh) 一株深褐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5039167B (zh) 一种球孢白僵菌dsxj‑07及其应用
Tesfagiorgis et al. Evaluation of biocontrol agents and potassium silic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wdery mildew of zucchini
CN104789483A (zh) 桉蝙蛾白僵菌菌种的分离培养及其防治桉蝙蛾的方法
CN106701623A (zh) 一株拮抗枸杞根腐病的萎缩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4231444B (zh) 一株耐盐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4805022A (zh) 一种尖孢镰孢菌及其菌剂和应用
CN100593567C (zh) 蟋蟀草平脐蠕孢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用途
Diby et al. Bacillus vallismortis EXTN-1-mediated grow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suppression in rice
CN104630072A (zh) 一株深绿木霉ta-9菌株及其在水稻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CN103789222A (zh) 防治苹果果实轮纹病的生防菌娄彻氏链霉菌a-1及其生防制剂
Reglinski et al. The control of Botrytis cinerea and Rhizoctonia solani on lettuce using elicitors extracted from yeast cell walls/Die Bekämpfung von Botrytis cinerea und Rhizoctonia solani an Salat mit Hilfe von Elicitoren aus Hefezellwänden
JP3132195B2 (ja) 新規微生物および植物病害防除剤
CN107114369B (zh) 植物磺肽素-α在提高植物灰霉病抗性中的应用
CN102176831A (zh) 一种用于控制植物病原菌及其它植物病的储存稳定的杀菌甘草萃取物的生产方法
Amini Induced resistance in tomato plants against Fusarium wilt invoked by nonpathogenic Fusarium, chitosan and Bion
CN107517788A (zh)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CN110699305B (zh) 一种伯克氏菌及其该伯克氏菌的应用
Ki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soft rot disease caused by Pantoea sp. strain PPE7 in Pleurotus eryngii mushroom cro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403